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2 14:58:43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1

压疮即指皮肤和软组织坏死、溃烂的一种疾病,严重者可导致继发感染进而危机生命。而源于老年人群的抵抗力低下,皮肤弹性不好,身体各器官功能减弱,致使压疮在老年群体的发病几率较高,且恢复缓慢。为此,笔者结合多年老年压疮患者的护理经验,对卧床老年患者压疮采取综合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院21例老年卧床压疮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在62岁-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岁,卧床时间为3-12个月,平均卧床时间为5.5个月,病程0.7-2.6个月,平均病程1.6个月,压疮分布如下:髂前上棘l例,肩胛部2例,背脊部3例,臀部2例,骶尾都6例,足跟部7例,其中伴有冠心病1例,贫血2例,糖尿病3例,高血压3例。

1.2压疮分期标准I期压疮皮肤完整,有红疹出现;Ⅱ期压疮皮肤表皮或部分真皮损失,出现表皮水疱破裂和黄色渗出液;IIl期压疮虽创面未穿透筋膜,但表皮完全损失,并有脓液覆盖,且坏死组织侵入皮下组织,真皮下层和肌肉层均受损,IV期压疮即在上述基础上筋膜被穿透,而且深入骨质或关节面。依此压疮分期标准,选取的21例卧床老年压疮患者处在I期的为10例,Ⅱ期的为8例,Ⅲ期的为2例;Ⅳ期压疮l例。压疮创面面积在2.5cm×3cm-8cmX12cm之间。

1.3护理方法

1.3.1压疮护理根据处于不同压疮期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压疮护理对策,①I期压疮护理:对于I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的护理应根据其症状较轻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法,增加患者的翻身次数,即通过物料疗法促进患者压疮处血液循环,只此即可有效遏制患者牙床病情恶化,其护理关键即做到及时,以避免因拖延导致患者软组织损伤[1];②Ⅱ期压疮护理:即根据Ⅱ期压疮判断标准,应将护理重点集中在保护创面上,除了防止创面进一步扩大之外,还应进行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免创面感染,其中,对于水疱尚未破裂的病人,可采用酒精对水疱进行消毒,然后用注射器抽出创面处脓液,最后用呋喃西林溶液进行涂抹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即可,而对于水疱破裂的病人除了对其进行上述必要的消毒创面外,还要对水疱周围3cm以内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再红外灯照射治疗的协助下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③Ⅲ期压疮护理:其护理关键在于去除创面的坏死组织,控制感染扩大,以及防止穿透筋膜三个方面。为此,可以采用络合碘对创面的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在清除其坏死组织,待清理干净后再进行创面消毒,然后用氯霉素、胰岛素和生理盐水混合而成的混合液将纱布浸润后添堵创面,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一般情况下,这种护理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而定,比如每2El换药1次或每El换药1次;④Ⅳ期压疮护理:患者创面已深达骨质或关节面,常规护理已无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护理,避免伤及骨质[2]。

1.3.2护理护理即采取调节的方式,对老年卧床患者而言,采取经常翻身的方式是间歇性解除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预防老年卧床患者压疮的重要方法。比如2或3h翻身一次,若患者条件允许,可让患者每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换位,同时在进行护理时应在老年患者身体的隆突处涂抹少量的剂或者在适当部位加垫软枕,以减少摩擦,一般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应保持床头太高度在30°以下,以侧卧位为佳。与此同时,护士应密切关注老年卧床压疮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等情况,当发现异常时,应立即予以干预,对于情况严重的应及时联系医生。

1.3.3其他护理在对卧床老年压疮患者进行压疮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在其他护理方面予以配合,进而达到综合护理老年压疮患者的目的。所以,在压疮护理之外,还应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必要的按摩,进而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提高组织供血功能,比如护士可同时用手掌大小鱼际处紧贴患者局部受压处皮肤进行轻柔的按摩。除了按摩之外,还应对卧床老年压疮患者提高饮食护理,鉴于老年卧床压疮患者大都基础病多,营养状况较差的情况,而饮食提供的营养对老年压疮患者的组织修复又尤为重要的状况,护士可针对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对老年患者提供饮食护理,而且应采取量少次多的方式让患者进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吞咽困难的老年病人应给予相应的静脉营养支持,从而保证老年病人的营养摄入量。老年卧床压疮患者多行动不便,因此对于老年病床的卫生一定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擦洗、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柔软和平整,以便在为老年病人提高舒适环境的同时避免加重压疮。

1.4护理效果判断治愈标准为创面皮肤恢复正常,创面结痂,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好转为创面面积缩小,创面脓液减少或消失[3]。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各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护理效果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对各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得出P<0.05,即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卧床老年压疮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两周后,Ⅰ期病人皮肤状况大都恢复正常,治愈率达到88.6%;II期病人中,有5例病人在1周内创面愈合,治愈率为62.7%;Ⅲ期2例病人的创面均已结痂,且肉芽组织生长良好;Ⅳ期的1例病人由于创面较深,在综合护理的同时亦给予了吹氧治疗,并在第9天后发现病人炎性液体显著降低,且创面面积也得到缩小。总之,检验证实各期老年压疮病人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3讨论

压疮是老年群体的多发病,治疗期限长,护理方式多样且繁琐,除了进行必要的压疮护理外,还需针对老年的特殊群体特点,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护理、护理、卫生护理以及健康宣教。通过上述综合压疮护理对策在老年卧床压疮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见其对压疮的组织恢复及痊愈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2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是临床中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群体[1],伴随我国老龄化加剧该类病患的压疮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压疮主要由于活动障碍、肢体与神经功能退化以及循环功能下降所引发,发生压疮后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并发症程度严峻甚至会引发致命性感染事件,一直是临床护理学领域中所面临的的主要研究课题。本院为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针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均为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所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干预组中有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73.4±1.7)岁;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病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气垫床,定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措施,为每位患者均设置翻身卡,保证良好的护理交接。卧床期间保证干净、整洁的病床环境,采用左卧位、右卧位与平卧位三种不同交替,并且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 干预组 干预组病例则在病床环境、心理干预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2.2.1预见性健康教育 定期对老年患者开展访视工作,给予详细的压疮预防知识宣教,将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与防治方法详细交代,增加对并发症危害的灌输增加患者自身对并发症预防的重视程度。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示范的方式将预防方法详细告知,完全掌握防范内容后增加主动预防意识,进而确保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

1.2.2.2 预见性风险评估 应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评分结果在16分或以下者则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风险程度的了解来针对性的给予预防干预处理。

1.2.2.3预见性皮肤护理 经常对老年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工作,患者如存在呕吐与排便失禁等情况则立即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皮肤干燥、清洁。采用气垫床,并每隔2h完成1次辅助翻身,卧床变换依次为左卧位、平卧位与右卧位的方式。给予适宜的肢体摆放,经常给予背部与受压部位的按摩措施,促进局部的血运循环,避免长期压迫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养护干预 要求患者家属保证老年患者家庭居室环境的干净与整洁,采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点,以此增加室内的良好生活气氛,进而促进患者面对疾病的良好心态与信心。

1.2.2.5预见性运动干预 长期卧床状态下患者肌肉组织存在萎缩的风险,会影响到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床上运动的鼓励机制,自行运动受限者则要求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实际例数,计算不同组别的发生机率,并给予统计学比较与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压疮是老年卧床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肢体、神经以及循环系统障碍而引发,其多发于患者的肩胛、尾骶、髋部以及椎体隆突处等[4]。疾病不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状态,也会引发继发性感染等危险事件,存在一定的生命威胁程度[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寻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针对42例老年患者开展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内容主要在常规病床、心理与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宣教、风险评估、皮肤护理与床上运动等措施。本组患者经过临床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其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患者的发生率为16.67%,两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充分降低压疮发生机率,减轻病患痛苦程度。

综上所述,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机率,减少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郑聪,彭晓玲,等.泡沫敷贴在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3,1(9):788-789.

[2]胡佩芬,张凌.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卧床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6147-6148.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39-01

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因较为复杂,骨科卧床患者由于创伤打击大,卧床时间长,伤口疼痛等原因,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多数患者会出现便秘,长期便秘不仅让人很难受,生活质量下降,更是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便秘会诱发痔疮、肛裂,损害肝功能,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这些危害都是极为可怕的。笔者在骨科长期工作中探索骨科卧床便秘患者的护理方法,收到良好成效。

1 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原因

骨折病人多属意外伤害,发病突然和对预后担心,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损伤疼痛、情绪紧张等应激反应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出现胃肠蠕动减弱。

骨折病人卧床时间较长,尤其是脊椎骨折、骨盆骨折病人,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下降,摄入食物及水分较少,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蠕动。

骨折后的老年人较易发生便秘。老年人牙齿多不健全,喜吃低渣精细饮食,因而缺少纤维素对肠壁的刺激,使结肠运转粪便的时间延长;加之老年人肠肌收缩力普遍下降,提肛肌和括约肌松弛无力,造成粪便嵌塞在直肠窝内而成便秘。

排便习惯及姿势的改变:正常人多采用蹲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骨盆骨折及脊柱骨折的病人,因病情的需要,不能适应在床上平卧使用便盆排便,以致便秘。

环境的改变:有的病人在感觉到有便意的时候,因害怕大便的臭气会弥漫于整个病房,引起他人满,强将大便忍了回去。时间长了,大便的水份会被大肠重吸收,从而变得干燥,继而引发排便困难。

2 护理方法

2.1 加强健康教育,注意观察卧床病人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正常。肠蠕动减弱者要暂禁饮食。指导患者每天早上起来可空腹喝温水冲的一勺蜂蜜加一勺陈醋水、蜂蜜对肠道有作用,陈醋帮助消化,有利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饮食应该增加含植物纤维素较多的粗质蔬菜和水果,如大蕉、火龙果、芹菜、地瓜等。禁止食用酒、浓茶、咖啡、辣椒、咖喱等刺激性食品。

2.2 适当运动: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利用床上吊环锻炼身体;教会其做提肛收腹运动;顺肠蠕动方向行腹部环形按摩;做腹部热敷(注意防止烫伤)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不管当时有无便意,能不能排出大便),有便意时不要忍,马上给予便盆大便,这样有利于形成正常排便的条件反射。

2.3 单侧下肢骨折的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坐便器在床旁大便,期间注意避免患肢负重。

2.4 保持心情舒畅,尽情开怀地大笑,大笑时,震动肚皮,有利于防止一、二天内的便秘。这对肠子有按摩作用,能帮助消化,且能缓解压力与紧张;为消除顾虑,在排便时,为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如拉上屏风,防止干扰,及时的通风换气。

2.5 对于3天未排便的病人,护士可戴上手套,在食指处涂上石蜡油,插入病人,转动2周,从而刺激肛管,引起排便;或服用一些缓泻药物,我科临床常用的有果导片、麻仁软胶囊、乳果糖、开塞露等。超过5天无大便者,可给予液体石蜡油+甘露醇灌肠,方法是用注射器吸取20%甘露醇50ml、消毒液体石蜡油50ml,作为灌肠液,连接一次性吸痰管做肛管,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用石蜡油吸痰管,插入15~20cm,缓慢灌入灌肠液,嘱其20~30分钟后排便。此方法既能软化大便,促进肠蠕动,引起排便,且一次性吸痰管较为细软,减轻插管时引起的不适,方法更为简单、安全。

3 小结

通过对骨科卧床病人中的便秘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和治疗,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骨科长期卧床病人引发的便秘,不仅给病人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对疾病康复产生负面的影响。在护理病人过程中,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过程地认识问题,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的护理认识、护理技能,提高了患者对我们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4

由于老龄本身机体功能的问题导致老年患者的人数增加[1],所以老年患者成了社区卫生院在床患者的主体,尤其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多,更需要得到注重的护理。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9月收治长期卧床老年患者32例,年龄65~90岁,男20例,女12例,根据其护理特点进行相关的护理后,都保持的良好的体质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未发现有出现并发症。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特点和护理的重要性如下

身体各器官老化及抵抗能力差:由于机体各器官老化及功能逐渐退化,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及排出毒素能力明显下降,易导致营养不良和毒害自身器官。

生活自理能力差:大多数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都属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无法从事正常的日常生活。保持口腔良好的功能,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意义就更为深远。做好口腔护理有许多方面的好处,例如,可以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预防口腔的溃疡以及感染等并发症;还可以防止口臭、口垢,有利于促进食欲;同时通过对口腔进行护理,可以观察口腔的变化,及时发现有无溃疡、口臭或者感染等。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口腔内的细菌携带者比正常人多,口腔内的条件致病菌的携带率也比正常人高。皮肤在生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防止一部分细菌直接侵入体内,还可以排泄一部分体内毒素等功能,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身体虚弱而无力自行翻身,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

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差: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且所患的慢性病还具有病史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因此,许多这样的老年人不仅常年反复用药,而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在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当中,有一部分的患者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有所退化,对于接受事物能力下降,记忆力不佳。如易漏服或错服或多服或误服药物,这样将影响病情的转归。

心理压力较多:由于疾病的困扰多年,疾病本身带给老年患者各种躯体上的不适感,如疼痛、头晕、心悸、活动受限等,加之长期患病,导致经济负担增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社交困难等,虽然通过多次利用医疗救治手段让其渡过了危险期,病情平稳,但由于自身的承受能力及家庭因素会造成老人对抗疾病失去信心,从而随遇而安,自身消极,对医护人员的劝导也没作用,致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等,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引发心理疾病。

应对措施

饮食护理:加强饮食护理,增强机体抵抗力,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易消化、具有丰富营养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为预防便秘的发生,可适当增加粗纤维,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多饮用润肠通便的饮料,如蜂蜜水等,起到润肠软便,刺激肠蠕动,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还应该多饮水,以利于一部分毒素随体液排出体外。

口腔护理与预防呼吸道感染:卧床患者体弱、免疫力减退,抵抗力降低,呼吸道和肺部的防御功能减低或减退,口腔的不卫生易导致继发吸入性、坠积性肺炎。做好长期卧床患者的口腔护理尤为重要,首先就是人为的清洁口腔,漱口、擦洗牙齿,具体的操作为先帮助患者侧卧,用毛巾围在头颈下或枕头上,让患者先用温开水漱口,同时咬合上下齿,含漱时要让溶液在口腔内充分转动,保持30秒以上才有效。患者漱口后用棉签蘸漱口水来擦洗牙齿,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纵向擦洗,注意擦洗牙齿时动作要轻柔,以防伤到黏膜及牙龈。其次,应注意保持房间的卫生与通风,以减少病菌的滋生。

皮肤护理与预防褥疮:护士应做好常规的皮肤护理,并跟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好翻身和全身保持清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洗澡可以使患者的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还可以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有家人来帮助进行擦洗,擦洗后要换上干净的衣裤。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定时翻身和有具体的翻身计划,白天每2小时翻身一次,夜间不超过3小时翻身次。计划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让执行者记录,以保证计划的实施。夜间翻身可根据患者睡眠习惯,安排翻身时间,如晚上22:00睡觉,可在睡前给患者翻身,晨1:00再为患者翻身一次,4:00前给患者翻身一次至天亮。

口服药物的管理:明确用药指征,可根据患者的特点,采取形象的、多次的、反复的指导方法帮助患者记忆。护士严格执行给药操作规程,撕去锡纸包装,按时送给患者,并亲自照顾服下。夜间或睡眠中给老人服药,一定要把老人叫醒后再服药,以防似醒非醒服药误人气管造成呛咳,粉剂应装胶囊或加水混成糊状再服。对出院后需继续服用药物者,应向患者及其家属采用口述和书面的方法,认真地做好服药指导。

心理辅导:针对这部分患者,护理人员尤其对他们要多方体贴关心,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人间温情,注意态度和蔼,并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对于患有不治之症者要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的执行,让其在愉快的医疗环境中安度余生。部分老年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情绪比较低落,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或者有轻生念头,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及时地做好其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克服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 结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5

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减少而致心理障碍,多数患者常有犹豫、沮丧、烦躁易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更加剧了这些不稳定情绪,结合患者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护。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首先应尊重患者,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与病人讲话时必须有礼貌,、文明、规范、得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端庄,称呼时要使用尊称和敬语。做好健康教育,讲解相关疾病预治知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迅速、准确、熟练,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清除患者低触情绪和依赖思想。

1.2 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病情复杂,有些疾病的康复程度与护理工作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心态,可以增强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康复,因此护士对待患者在护理上要细心,耐心,更要有爱心,护士要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多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对易激动的老年患者需因势利导,做适当的安慰和同情或转移话题交谈,对一些较固执和情绪暴躁的老年患者,不要与其过份计较,也不要强行制止。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认真倾听并鼓励患者,从语言和行为上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护士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对疾病顾虑,可在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操作目地,步骤和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感,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还可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促进康复。

2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

老年长期卧床者,可以少量饮酒,吸烟一定要戒掉,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吸烟对人身体的危害性,使之自觉戒烟限酒。

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食物多样化,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当,三餐要合理”保证足够的营养,老年人许多疾病往往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因此要保持平衡饮食,应适当限制热量的摄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低脂肪、低糖、低盐、高维生素,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少吃蛋黄,适当补充钙、钾、多吃牛奶、瘦肉、豆类、某些海产品,多吃蔬菜、水果,限制盐的摄入。

3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压疮是因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压疮多发生于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并与卧位有密切关系,在压疮的预防和护理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自发的和被动的翻身活动是预防压疮的关健,要经常变换,每1-2小时翻身一次,因老年人皮肤弹性差,特别是长期疾病的消耗,病人消瘦,皮下脂肪少,肌肉萎缩,翻身时应特别小心,宜与病人合作,动作轻柔、准确、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减少皮肤磨擦。

3.2 选择合适的床垫,床垫可以使身体压力大面积的再分配,减轻支撑部位骨突起处的压力,有条件者应选用按摩式气垫床,使受压部位气血运行通畅。但目前认为高密度的泡沫海绵床垫也是一种安全、舒适,费用低而有效的预防工具。

3.3 注意压疮好发部位的皮肤变化,避免局部皮肤受刺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干燥,经常用温水擦浴,按摩皮肤。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碎屑,避免皮肤与碎屑及床单褶皱产生磨擦,要经常更换内衣。

3.4 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4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可致胸部扩张受限,有效通气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积聚,且不易咳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4.1 经常更换,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防止痰液积聚。

4.2 叩击胸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叩背时手掌呈空状,从肺底向气管方向逐渐叩击,自下而上,从外向内,边叩边鼓励病人咳嗽,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4.3 吸痰:病情严重需要吸痰时,有条件者选用电动吸引器吸痰,但在家中或紧急状态下,可用注射器吸痰或口对口吸痰。

5 被动活动锻炼

当病人不同程度地失去活动能力时,应尽早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锻炼,避免关节发生挛缩和固定,每一关节的活动都应在正常曲线内进行,以避免肌肉关节损伤。同时多鼓励病人进行书写,用筷子进餐,编织等活动。

6 大小便失禁病人的护理

长期卧床的病人往往伴有大小便失禁,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泌尿系统及皮肤的感染,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的自尊和情绪。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病人的排泄规律,做到有目地、有准备的主动护理,减少病人在床上大小便的次数,定时倾倒或更换,并经常清洗局部皮肤,神志清醒并能配合护理的患者可采用心理疏导方法,鼓励病人自我护理。

7 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6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4-3650-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Observing the effects on preventive pressure sores by air cush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cancer of compelled position

LIANG Mu-zhe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Central Hospital of Jiangmen,Jiangmen 52907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ompelled posit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cancer on preventive pressure sores by air cushion. Methods:We randomly divided 62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experimental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2).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ater cushion,whil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air cushion,the oppressive position in both groups was rubbed with 50% alcohol and patted gently every two hours one time for 3~5 minute. Pressure sore status was observ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pressure sores after two weeks and one month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Compelled position;Cancer patient;Air cushion;Pressure sore

三阶梯止痛法对于控制晚期的顽固性疼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减轻了许多癌症病人的痛苦[1]。尽管如此,但有些病人因肿瘤局部压迫引起的疼痛加剧,或一侧肺肿瘤阻塞气道,影响气体交换致气促症状加剧,使用止痛剂疗效不大或兴奋剂效果不明显,而采取某一卧位能缓解或减轻症状时,病人常取被迫卧位,而长期取被迫卧位易引起压疮,增加病人痛苦。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于2003年7月~2007年6月对本科被迫卧位的晚期肿瘤病人采用了气垫床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病人62例,男35例,女27例,其中肺癌23例,肝癌20例,胆管癌9例,卵巢癌5例,结肠癌2例,鼻咽癌3例,平均年龄53岁,纳入标准均是影像学检查或病理活检确诊的癌症病人,无手术价值及无放疗、化疗价值、大部分伴骨及其他部位转移癌的取被迫卧位的长期卧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32例,观察组为30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在住院过程中,对长期卧床被迫卧位病人予床上垫水床于受压部位下,每2小时观察1次并予50%酒精按摩或轻拍受压部位3~5分钟。

1.2.2 观察组:在住院过程中,对长期卧床被迫卧位病人采用山东陆陆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LT-200型球形波动式“路通”牌防压疮气垫垫于受压部位下,每2小时,观察1次并予50%酒精按摩或轻拍受压部位3~5分钟。

1.2.3 评价方法:局部皮肤受压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短时间内不见消退,为压疮的淤血红润期;红肿部位的血液循环仍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瘀血为压疮的炎性浸润期[2]。病人受压部位皮肤出现异常:持续发红(淤血红润期)及紫红色(炎性浸润期)为压疮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受压部位2周后皮肤情况比较:见表1。

2.2 1月后两组病人受压部位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出现压疮的相关因素: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疾病或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为被迫卧位[2]。卧床的晚期癌症病人,由于肿瘤体积增大压迫邻近脏器或牵拉组织引起疼痛或气促,使用药物不能缓解症状时,往往取被迫卧位才能减轻症状,尽管护士已向这些病人及家属进行翻身的重要性等健康教育,但当护士协助这些病人翻身时,病人勉强接受翻身让护士观察受压皮肤情况或让护士轻拍、按摩受压部位,翻身后不到10分钟,因忍受不了翻身后疼痛加剧或气促加剧而转回被迫卧位。这些病人虽每2小时1次用50%酒精按摩或轻拍增强血液循环,但因常伴恶液质,且长时间的被迫卧位,容易使骨隆突出及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压疮,增加病人痛苦。

3.2 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2]。既要被迫卧位,又要间歇性解除受压部位的压力,避免局部持续受压,“路通”牌防压疮气垫满足这一要求,它具有两个交替分布又完全独立的球形气囊,采用微电脑控制,每隔一定时间对两个气囊轮换充放气,随着病人身体着床不同部位轮换与气垫分离,病人身体的支撑点不断改变,它既模仿了人工按摩,又相当于每10分钟给病人翻1次身,使病人的肌肉始终有血液循环;水床虽能减轻受压部位压力且感平软,但局部持续受压时间过长,血液循环受阻,使受压部位皮肤出现压疮。采用防压疮气垫的观察组2周后压疮发生率为10%,1月后为14.8%,采用水床的对照组2周后压疮发生率为43.75%,1月后为55.56%。所以,对被迫卧位的卧床癌症病人预防压疮用防压疮气垫比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 敏.评估控制癌症疼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杂志,2007,5(13):1252.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7

【摘要】 针对现用病人服不太人性化、更换不方便的缺点,我们结合卧床病人的生活需要和护理特性将其进行了改良,选择了小圆点、碎花、有色棉织布料,制作了两侧开衩宽带连接的圆领上衣,低圆领两袖开衩上衣,隐形开裆齐膝中裤。在临床使用中,病员感觉舒适,更换方便,非常人性化,保护了病人隐私,便于各项护理操作,更加贴近临床。

【关键词】 神经内科;病人服;改良应用

卧床病人在神经内科与康复科来说,从未间断过,每天至少有7~8个卧床不起的病人。这些病人有的长期昏迷,有的瘫痪不动,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是气切术后,还有的是地震造成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后期康复的病人,他们的生活都在床上过,常因疾病和身体原因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穿衣更衣都要护士协助,而现用病人服不贴近临床,穿脱困难,不方便,工作效率底,并且在临床操作中不能很好的保护病人隐私。为此,自2007年起我科护士姐妹群策群力,对病员服进行了改良,共同制作了更加贴近临床的病人服。通过在我科长期使用,效果显著。

1.材料

改良病员服选用纯棉织布 全棉汗衫布 定型棉等材料制作,在布料色泽上可选择玉兰底/草绿底+小白点/碎花,辅助配料方面可使用 滚条 系带 粘搭扣

2.设计与制作

2.1 双侧开衩上衣。整体结构似普通开衫,低圆领,前襟开衩可系带可粘贴,下襟自腋下开衩,开衩处以三根扁平带活动粘贴连接。前片距边缘4~5cm处订3颗粘贴扣,后片距边缘1cm处与前片粘贴扣相对应位置定3根长5cm、宽3cm的扁平带与前片进行活动粘贴。

2.2 低圆领连肩两袖开衩上衣。整体结构仍是普通开衫,低圆领,前襟开衩可系带可粘贴,两袖自腋前线向袖口开衩,开衩处以系带连接。

2.3 宽松开裆齐膝平脚中裤。裤裆如小儿开裆裤,中间开衩,前后分别开至耻骨联合后上方和底尾部上5cm左右,裆外附裆自后腰向前延长在耻骨联合后上方与前裆以粘搭扣相连。附裆宽度以复盖开裆左右两边缘5~8cm左右即可。

3.临床应用

我科自2007年以来先后收治了中风偏瘫35例,高血压伴脑出血术后成植物人4例,车祸脑外伤术后成植物人3例,地震外伤术后成植物人2例,高空跌落术后不起3例。车祸伤术后肢体瘫痪5例,高龄老年卧床病人25例,地震伤后卧床不起5例。这些卧床病人无论给穿脱双侧开衩上衣,还是两袖开衩上衣都很方便,省时省力。

4.体会

4.1 病人服改进后,病人皮肤不会被打折皱衣服摩檫,更不会因钮扣和拉链的坚硬而产生压痕、硬伤。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8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127-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61

褥疮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等软组织溃烂和坏死性病变,其多是由局部受压,造成血液循环不畅,进而诱发组织细胞持续性缺氧所致[1]。老年患者一旦发生褥疮,不但影响固有疾病的康复,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甚至诱发严重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针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褥疮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褥疮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对6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实施褥疮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长期卧床老年并发褥疮病例共60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褥疮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68~87岁,平均(83.4±6.8)岁;卧床时间1~13年,平均(6.3±0.8)年;褥疮临床分期:Ⅰ期28例,Ⅱ期17例,Ⅲ期及Ⅳ期共15例;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者36例,股骨头坏死6例,恶性肿瘤5例,其他疾病13例。

1.2 褥疮临床分期

根据患者褥疮症状的不同,临床上将褥疮分为瘀血红润期(Ⅰ期)、炎性浸润期(Ⅱ期)、浅度溃疡期(Ⅲ期)及溃疡期(Ⅳ期)四期。

1.3 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康复状况,对60例长期卧床并发褥疮的老年患者实施针对性的褥疮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3.1 心理护理 并发褥疮的老年患者多会伴随大小便失禁,并且褥疮常会散发出异味,患者难免会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随时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耐心为老人讲解褥疮的产生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3.2 加强饮食指导及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鼓励患者多食鱼、肉、新鲜蔬菜及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定时帮助患者做翻身动作,2 h/次。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翻身时间和皮肤颜色变化,针对患者易发生褥疮的身体部位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垫气圈、棉垫等),每日要为患者更换床单、被罩,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1.3.3 褥疮各分期护理干预措施 (1)Ⅰ期护理方法:将爽身粉或炉甘石涂抹于皮肤肿、红、热、痛或麻处,以减少局部摩擦。严禁为患者按摩,避免软组织损伤恶化[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2)Ⅱ期护理方法:使用生理盐水为患者清洗创口,以避免创口继续恶化扩大。患者若出现水疱,应采取以下处理措施:于水疱边缘行消毒工作后,将水疱中的液体抽出,将碘酊(2%)涂抹于创面,配合使用红外灯照射创面进行杀菌,最后选用无菌纱布包扎创面[3]。在整个水疱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水疱表皮的完整性,以避免发生水疱感染。(3)Ⅲ期和Ⅳ期护理方法:患者创口行常规消毒后,将磺胺嘧啶因软膏涂抹于患者创面,并配合红外灯照射杀菌,3~4次/d,护理人员应在患者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创面的变化情况。

1.4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褥疮各分期症状改善情况,对6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1)Ⅰ期: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或麻症状全部消退为痊愈;以患者皮肤肿、红症状消退,热、痛症状显著减轻为显效;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症状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患者皮肤肿、红、热、痛症状均无任何改善为无效。(2)Ⅱ期: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为痊愈;以渗出消失,患者皮肤疼痛、紫红、硬结及水疱等症状得到显著好转为显效;以患者渗出、疼痛、紫红、硬结及水疱等症状均有所减轻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病情甚至出现恶化为无效。(3)Ⅲ期和Ⅳ期:以患者溃疡结痴并脱落,皮肤局部组织得到修复为痊愈;以患者溃疡结痴为显效;以患者溃疡面积有所减少为有效;以患者溃疡无任何好转,甚至溃疡程度出现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60例患者中,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愈显例数为53例,其中Ⅰ期愈显率为96.4%,总有效率100%;Ⅱ期愈显率为88.2%,总有效率100%;Ⅲ期和Ⅳ期愈显率为86.7%,总有效率93.3%。

2.2 护理满意度调查

经治疗、护理干预后,在出院前1 d,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分为三个级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42例患者对护理表示非常满意,17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1例患者对护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高达98.3%。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褥疮在老年病患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升高趋势。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功能的衰退,皮肤代谢功能较低,加之有些老年患者需长期卧床,导致老年患者成为褥疮发生的高危人群[4-5]。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褥疮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对6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通过制定分阶段护理干预措施,降低了褥疮防治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还通过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护理等宣教工作,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褥疮防治的认识,促进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配合度,同时还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提高了患者护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总而言之,在临床护理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加强褥疮基础护理的同时,还应根据褥疮发病各阶段的病理特点,采取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彭均,王颖.压疮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0,27(7A):987-988.

[2]查云飞.老年患者的褥疮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31-132.

[3]易容.卧床患者并发褥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151-152.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9

神经内科患者发病急,病程长,多伴有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由于患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翻身困难,所以,发生压疮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这是神经内科临床护理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为了有效预防神经内科长期卧床患者发生压疮,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负担,重塑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而且有效地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长期卧床患者65例,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26-78岁;平均(49.4±2.5)岁。本组病例的疾病类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高血压脑出血35例。对于新入院的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人员在接诊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压疮评估,特别是对于重症及高龄患者应评估病情,意识状况,肢体功能情况,全身营养状况,同时加强皮肤检查,仔细观察患者的头面部、耳后、颈部、胸背部及四肢等处有无明显的挫伤、擦伤、裂伤、皮疹、水肿、淤斑、脓包、红肿、硬结、关节畸形及四肢末端血液循环等,在护理记录中对于患者的皮肤检查结果进行如实描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填写压疮评估表,然后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2 结果

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本组病例中发压疮的几率明显降低,仅为4例(6.2%)。

3 护理措施

3.1 科室内针对易发压疮的长期卧床患者的管理措施

3.1.1 健全压疮管理制度:科内使用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模式。对于有高发压疮危险的患者,要求护士班班交接,护士长及责任组长天天查,特别是骨突部位,耳后,枕后,肘关节,脚踝等。

3.1.2 强化科内护理人员对压疮发生的重视。

3.2 针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3.2.1  一般处理,必须保持患者的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无皱褶与渣屑。每日为患者清扫床单,对于污染床单必须及时进行更换,避免因潮湿而刺激患者的皮肤,使用尿布垫的患者应保证尿布垫平,避免出现尿液外漏的现象,并根据情况予以更换。对于表现出情绪烦躁的患者,应及时使用床栏,必要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约束带,护理人员定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情况,每隔2h松解1次,间歇15-30min,防止患者发生坠床、擦伤等意外事故[2],避免给压疮的发生带来机会。

3.2.2 减轻皮肤的受压,避免患者的皮肤摩擦,护理人员在注重保持患者所住病床床整、干燥的同时,应注意防止患者皮肤的摩擦,可以在两膝关节间垫一软枕;在骨突部位垫上充气或充液软枕,必要时可使用气垫床。家属在递送便盆时动作宜轻柔,避免生硬地拖、拉擦伤皮肤。

3.2.3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尿失禁的患者予以导尿,并做好尿管的护理。卧床患者要做好会阴护理,患者大小便后及时予以温热水擦拭,汗出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干净衣物。

3.2.4 及时翻身:护理人员应鼓励或协助患者每隔1-2h翻身一次、扣背一次,水肿、过度消瘦等皮肤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缩短翻身时间,以避免压疮易发部位长时间与床面接触受压。患者在单人翻身时可以采用“三步翻身法”,避免拉、推、拖等动作,以有利于减轻因逆行阻力而产生的摩擦,防止患者出现皮肤折叠或擦破的现象。在患者翻身时,护理人员应注意翻身的角度,同时认真观察患者皮肤受压处的颜色。对于刚刚发红的皮肤及时翻身后30分钟,该处皮肤可以恢复,时间过长应按压疮处理。

3.2.5 神经内科长期卧床患者的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并且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各个部位血液供应,特别是骨突部位及长期受压的部位。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加强对于患者的饮食营养补充是十分重要的。在护理过程中,应嘱咐患者积极补充营养,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与高维生素的食物,应注意易消化、清淡,必要时予以鼻饲或者静脉给药,以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避免压疮的发生。

3.2.6 有效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必须经常为患者进行温水擦浴和局部按摩,定时使用正红花油或50%酒精按摩患者的全背及受压处,以达到通经活络与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并且具有增强患者皮肤抵抗力的作用。在患者擦浴后,使用正红花油对于患者骨突处的皮肤进行按摩。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降低局部皮肤的能量消耗。也可以运用中医进行局部按摩或贴敷中草药。

3.2.7 在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涂上凡士林等形成一层保护膜,以减少皮肤的受损。

3.3 对于已经发生褥疮的患者,护士根据患者的压疮情分期,再给以相应的处理。

3.4 加强健康教育:多与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意识到压疮发生后带来的精力、物力、才力支出。让家属协助患者早期,全面的功能锻炼,尽早起床活动,以避免压疮的发生。

4 讨论

压疮要是指人体的局部组织因长时间受压,出现缺氧、局部持续缺血、血液循环受阻及营养不良等症状,进而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水疱溃疡、坏疽等症状。压疮见于神经科昏迷及瘫痪的长期卧床患者,通常发生于患者的骨质凸出部位,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骶尾部、足根部等。神经科患者以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多数患者的病情较为危重,加之手术创伤大,患者在长期卧床中,多数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免疫功能降低等情况,发生压的几率相对较大。因此,在神经科内卧床患者的护理中,必须将预防压疮作为一项重点的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征及皮肤情况等,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

在本院神经内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本组病例中发生压疮几率明显降低,仅为4例(6.2%)。由此可见,在神经科长期卧床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与控压疮,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情况。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1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31-02

腰椎管狭窄症为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导致腰腿痛,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2005~2006年,我科对40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施行腰椎管环形减压手术,其目的是在彻底减压基础上强调腰椎的生物力学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1]。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2岁,平均48岁。病变位于L3~S1。单纯腰椎管狭窄18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1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滑脱1例。病人术前臀部及下肢麻痛、腰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术后未发现坐骨、腰痛等并发症神经痛。

1.2功能锻炼

1.2.1功能锻炼的原则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2]。锻炼初始对患者进行示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

1.2.2功能锻炼的形式与内容

1.2.3床上锻炼目的是预防病人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①直腿抬高锻炼:主要锻炼绳肌和股四头肌。病人平卧于床上,双替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抬腿时应尽量使下肢与身体成直角。②侧卧位梨状肌舒缩锻炼:病人侧卧于床上,上边的腿抬高,抬腿时应尽量使两腿之间的角度为直角,两替进行。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锻炼。③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包括三点式、五点式):病人仰卧于床上,双脚掌、双肘部、后枕部着床,小腿与床垂直用力,使身体其他部分离床拱起像拱桥一样。此方法可使脊柱两侧腰背肌得到锻炼。腰背肌发达吃力平衡,可保护脊柱在受力时不挤压椎间盘。④飞燕点水式背伸肌锻炼:病人俯卧位,使腹部着床,四肢、头部抬起像飞燕一样。锻炼目的同拱桥式。

1.2.4器械锻炼包括: ①早期锻炼,即手法复位或出现症状1周内的锻炼。采用颈、腰椎牵引,主要是对腰椎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牵拉锻炼。目的是解除腰背肌的痉挛,使脊柱间隙增宽,缓解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使突出的间盘回缩复位。②后期锻炼,指治疗3周以后的锻炼。选用俯卧式腰背肌锻炼器和下肢锻炼器,前者主要锻炼腰背伸肌,后者主要锻炼下肢后群肌肌力。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病人病情较重,病程长,易出现焦虑、悲观情绪,对手术持怀疑态度,担心术后肢体康复程度,劳动能力是否丧失,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病人以关心、理解和安慰,使之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向病人介绍同病区相同疾病好转的例子,告诉病人术后可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无并发症,不影响以后的日常生活、工作等,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2.1.2做好各项辅助检查40例术前均施行下腰椎(L3~S1)椎管CT扫描,其中25例行脊髓造影CT(CTM)扫描,造影前遵医嘱进行常规碘过敏试验。造影后回病房给予半卧位或头高位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肌内注射安定5~10 mg,以免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不适等。本组1例女病人造影后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与不当有关,经头高位卧床休息后好转。

2.2术后护理

2.2.1护理一般卧床3~4周,术后初次翻身在麻醉消失后3~5 h进行,防止过早翻身引起伤动性出血;在此之前护士应注意按摩骶尾部及其他受压部位皮肤,防止压疮。视病人体质1~2 h按摩1次,每次5~10 min。翻身时由护士协助病人,一手置病人肩部,一手置髂嵴部,两手同时用力,作滚筒式翻身,动作应稳而准,避免脊柱过度扭曲造成术后伤口出血,一般平卧2~3 h,侧卧15~30 min。

2.2.2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麻醉消失后以钝形针尖如回形针尖轻触病人双下肢或趾尖皮肤,观察有否知觉或痛觉,本组没有发生肢体感觉丧失。术中因神经牵拉,可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症状。同时,协助病人主动或被动训练足趾,3次/d,每次3~5 min。

2.2.3 床上活动术后第2天练习直腿抬高。病人平卧位,膝关节伸直,脚上举,幅度适当,逐渐增加直腿抬高度数,先单腿,后双腿,3次/d,每次3~5拍(每抬起1次为1拍),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拍,其目的是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及双下肢肌肉萎缩。手术后1周进行腰背肌锻炼,方法为俯卧位抬头,动作不宜过度,1次/d,每次3拍;平卧位时进行配合直腿抬高练习。手术3周时在床上坐起,适当活动,如扩胸运动等;也可俯卧位,头及双下肢同时离床上抬数次,各项活动交替,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同时观察病人一般情况,不可疲劳过度。

2.2.4并发症护理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尿潴留,为病人不习惯床上小便而致。因此,术前2 d指导病人练习用便盆卧床小便。本组发生1例,经按摩和热敷下腹部及做解释工作后小便自解。

3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后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病程在2~3个月后,患者的一些症状逐渐消失,部分功能逐渐恢复。一般来说随着病程的推进,其功能改善的速度就越缓慢,此时病人容易产生不能康复,就此致残的绝望心理。此时护士的关心与鼓励及家属的悉心照料对病人的心理转变尤为重要,护士应告知患者此类疾病的功能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取得病人及家属配合的情况下,给患者制订一个行之有效的康复计划、训练方法、讲解预期目标,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主动参与功能锻炼,建议有条件者转入社区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病人护理要点例1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7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2]该病可发生在任何成年人,好发于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保持高水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状态及生活质量。据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达15.2%,即全国约有2亿腰椎间盘患者。本病的治疗方式在不断的更新,相对的本病的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本病康复期的护理取得较大进步,其中除了骨科病人的一般护理,如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在此不一一赘述,现将本病康复期护理中较具特点的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1 非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保持正确的姿势,可减轻疼痛和稳定病情。在恢复期,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并防治疾病的复发。

1.1 急性期:急性期(3~5d)由于患者腰痛双下肢放射痛明显,指导患者卧硬板床,双下肢垫一软枕,使屈膝、屈髋以放松坐骨神经的牵引力,并减少腰椎前凸,张开椎间盘后方间隙。同时卧位可减轻椎间盘的负重压力,但卧位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d,翻身时做到轴线翻身,起床时佩带腰围,动作缓慢。

1.1.1 卧位:睡硬板床,仰卧时膝微屈,窝下垫一小枕头,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上肢自然放在枕头上。

1.1.2 下床:从卧位改为俯卧位,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伸殿,身体重心慢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侧下肢再移下,手扶床头站起。

1.1.3 坐位: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侧下肢从椅子侧面移向后方,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起立。

1.2 恢复期做自我锻炼,使腰背部肌力增强,一可增加腰椎活动度,二可增加腰脊柱的稳定性。

1.2.1 仰卧抬起骨盆: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和背部作支点,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20次。该动作能使骨盆前倾,增加腰椎曲度。

1.2.2 四肢,腰背肌肉,关节的功能练习:卧床期间坚持定时做四肢关节的运动,以防关节僵硬。[4]病人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和三点式。五点式: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足跟三点作为支撑的三点式锻炼方法。[5]禁止举重物和大幅度弯腰、旋转,女性忌穿高跟鞋,男性宜戒烟。[4]在进行锻炼时注意循序渐进。

1.2.3 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将背部弓起离开床面。

1.2.4 侧卧位抬腿: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下侧膝微屈,上侧腿侧抬起,然后慢慢放下,反复数十次。

1.2.5 直腿抬高: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然后放下,重复15次。

1.2.6 压腿:坐在床面上,一膝微屈,另一下肢伸直,躯干前倾压向伸直的下肢,然后交换成另一下肢。此动作也可在站位进行,下肢放在前面的椅背上。

1.2.7 膝仰卧起坐:仰卧位,双膝屈曲,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膝。

2 手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可即刻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产生近期疗效。但可破坏腰椎的内源性稳定,使其在承受负重时不能维持正常位置而产生异常活动。如忽视腰背肌锻炼和腰部的继续制动,可能引起术后局部瘢痕形成及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为此,必须保持脊柱的稳定。在3个月内不负重、不弯腰,并佩带腰围。起床后、工作前适当活动腰部,以增加腰肌的协调性和脊柱关节的灵活性。搬重物时,物体要靠近身体,取下蹲屈髋屈膝姿势。恢复期不能参加过重劳动,防止腰部再次损伤。

2.1 术后:术后去枕平卧软薄垫硬板床6h,先平卧2h,目的是压迫止血。以后2h左右两侧及平卧位交替更换1次,侧卧可手抱软长枕完全侧卧可稍前倾长枕置于整个脊柱后,两膝间置一软枕。协助翻身时要一手扶在肩部,一手扶在臀部,保持整个脊柱的平直,勿屈曲、扭转,3d后,病人应自行翻身。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按硬膜外麻醉术的一般护理。

2.3 加强切口和引流护理:观察记录手术切口敷料有无渗透,渗出量及色泽;切口部位有无血肿;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3d内有血性液体引出,一般为80~200mL。[6]

2.4 注意观察下肢的感觉和运动情况:术后3d内如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尽早行手术探查。

2.5 术后功能锻炼: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一般术后3d可做直腿抬高,10d后可做腰背肌的训练。[6]应注意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少到多,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

2.6 平时应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力求练成自身的“肌肉腰围”,以加强脊柱的外源性稳定。同时应正确使用腰围,即每天间断佩戴腰围,睡觉、吃饭时取下要带。恢复后期腰带只用于久坐和弯腰负重时,防止腰背肌萎缩。

2.7 缓解期的康复护理:患者于神经根症状缓解后一般3~5d后即应进行运动训练,以锻炼背伸肌,臀大肌、腹肌、股四头肌。方法:五点法,以头、四肢支撑过伸法锻炼,患者取仰卧位,以头、双肘、双足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作起伸动作。飞燕点水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上肢向后伸,两下肢及上胸部同时离床作背伸运动,维持5s后,上下肢及头、躯干轻轻放下贴床休息5s后,重复上述动作。双下肢交替抬腿锻炼,仰卧位,双下肢尽力抬高,以明显疼痛为限。

3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后的康复护理

3.1 护理:手术后要求患者平卧4h,以避免术后早期内出血形成血肿,嘱咐患者尽量避免致腹压突然增加的动作。术后3d内卧床休息,注意保持患者肩、胸、腰、臀的一致性,不宜自行强力扭转翻身。[7]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监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注意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由于腰椎后路髓核摘除术术中有可能损伤马尾神经根或术后血肿压迫,因此术后要求严密观察。术后72h内每15~30min监测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8]。

3.4 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的腰部情况,如突然出现无诱因的腰部痉挛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床上活动明显受限,多由于椎间隙感染所致,注意防止尿潴留。

3.5 直腿抬高训练: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减少神经根周围血肿压迫和粘连,显著提高手术效果,是一种实用经济有效的办法[7]。术后一日开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每次活动2~3min,每天活动3~5次,抬高范围为40°~90°,2~3d之后达90°,每天锻炼100次。3d后逐步使抬腿的幅度达到本人正常状态,并逐渐增加直腿抬高运动的次数和度数,每天300~400次,坚持一个月。

3.6 腰背肌锻炼:3~5d开始帮助患者锻炼腰背肌,可用仰卧挺伸锻炼法进行背伸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稳定性。挺腰练习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00次,逐渐增至每天500次,促进腰背肌功能恢复。

4 麻醉下牵引推拿手法治疗后的康复护理

4.1 整复后能否保持好腰部是治疗关键。患者以仰卧位为主,应绝对卧硬板床3周,禁止坐起和下床活动,腰部垫小枕以保持正常的腰部生理曲度。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2 整复后宜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饮食,以防便秘,减小腹压。

4.3 在卧床期间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凉。并保持床铺清洁、干

燥、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免发生褥疮。

4.4 卧床休息2周后,若症状基本消失,可戴腰围保护下地活动,注意避免久站、久坐、少做弯腰用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