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3 14:40:06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1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依托,2011年我校成功申办了石油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为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

石油工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国际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最多的部门之一。我国石油工业迫切需要石油工程高等院校能不断提供大量思想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毕业生还应具备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拓创新精神的也必不可少。这是整个石油行业对所有石油院校培养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院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了油气田开发地质、油层物理、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油气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原理、采油新技术、钻井新技术等一系列石油工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

针对我校“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特点,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院的石油工程毕业生基本都来自西北地区,有利于油田人才的稳定,因此将我院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定位为西北部油田。通过对西部油田特点的初步了解,有些油田属于“三低”油田,即“低渗”“低压”“低丰度”。如长庆油田,它的渗透率比较低,有的区块甚至达到了超低渗。针对这些特点,我院以我校第二次教学改革为契机,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改革和调整,即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些关于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课程,如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概述、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现在石油企业发展的要求,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多渠道引进、专兼结合的模式。

1.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作为教师的优点在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科研经历,可塑性强,但相对缺乏实践知识。

2.从其他高校调用一些有一定科研能力且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来我院任教。这些教师具备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研能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3.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我院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易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

4.我院自己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采用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我院通过这四种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现场生产的实践知识。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满足油田开发发展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

根据本科教学要求,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院设置了从基础课程的实验如“电工电子学”,到专业课程的实验如“流体力学”“油层物理”“钻井液性能评价”“采油工程”“渗流力学”,再到生产实践如“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一系列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同时我校正准备筹建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与油田现场的实际生产设备相对应,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在校培养的学生到了生产一线就可以直接上岗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有个整体认识,我院新增设了专业认识实习。通过石油工程知识讲座,对石油现场、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讲解并观看视频,对石油工程专业所学和所用有了初步认识。对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做先导性教育,增加学生后期专业课学习的接受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我院新设开放性实验,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想象做一些创新实验。

四、结语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结合石油行业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我院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石油行业提供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2

二、实践能力对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一)提升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操作水平

实践能力是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有了实践能力作为基础,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就有了基础,学生的自身专业成长中能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加速石油工程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是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重新定义石油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使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更具发展空间,塑造石油工程专业良好的专业品牌,为石油工程专业生源的扩大奠定良机。

三、新时期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改善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应该以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发展分析为前提,创新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使实践能力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中心,以此来培养学生实践与操作的能力。要以石油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基础,重新构建采油、钻井等专业课程,网络、计算机等公用课程的关系,以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基础,构筑石油工程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在新教学模式下变得更为实用,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环节设计等方法为学生建立练习的环境,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知。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通过野外学习和生产实践来拉近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距离,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保障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设立学生主动思考和认知的空间,使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加深对石油工程专业的研究,进而做到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深层次认知,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实施石油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

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明确培养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例如:将某中小规模油田作为案例,让学生从地质特征、钻井设计一直到油藏方案的调整等一系列环节,进而有效利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较为系统的生产设计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做好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积极推行石油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科学实施实践教学。需要充分注意的是,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不可和已经进行的课程设计重叠,也不可代替之后的毕业实习。对于综合课程设计,主要使用的是专题训练与综合分析两者相互融合的方法,同时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充分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完成过程当中起到辅助作用。另外,以石油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为途径,让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为完成石油工程专业的实习和实践奠定良机。

(三)完善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条件完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石油工程专业来讲,应该建立起石油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采用规范的方式重新定义石油工程专业的学习方式,要完善实践基地的设施和设备,配置先进的石油工程专业仪器和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软件模拟出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知水平,在良好教学条件的保障之下,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中应该强化现场实习内容,使学生得到新知识和实践工作的主观体验,改变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错误,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为石油工程专业培养出合格的实践型人才。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70-02

作为新升石油类本科院校,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在石油工程专业领域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优势,2013级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增加了认知实习环节。2014级及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2013级的基础上做了些优化调整。

一、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

工科专业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认知实习是在学习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大主干专业课之前,到油气生产环境去参观认识,了解今后将要学习的专业内容和将来工作的对象,增加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初级认识。生产实习是指石油类高等学校的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主干专业课之后,到油气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油气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认知实习目的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现场参观,并辅以现场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师或现场专家的讲课、教学录相等环节,增强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常用工艺、关键设备及工具,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认知实习内容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开采工程。油气井工程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钻机的组成(系统)及作用、钻井工具(钻头、钻杆等)的结构及作用、钻进过程、钻井液、固井工艺流程、固井设备的组成及作用、完井工艺流程、完井设备的组成及作用、钻井井场布置、井场设备配备、井场常用工具及用途、各种钻井仪表及作用。油气开采部分包括油气藏开发基本过程、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射孔工具、自喷采油方法、自喷井井下管柱、自喷井井口装置、自喷井井口流程、有杆泵采油方法、有杆泵采油关键设备、有杆泵采油管柱、有杆泵采油井口装置、有杆泵采油井口流程、潜油电泵采油方式、潜油电泵采油主要设备、潜油电泵采油管柱、潜油电泵采油井口装置、潜油电泵采油井口流程、采气方法、常用采气管柱、采气井口装置、采气井地面流程、油井采出液主要处理工艺(分离、稳定、除油)、油井产出液地面处理主要设备、气井采出流体主要处理工艺(脱水、脱硫)、天然气地面处理关键设备、注水工艺、注水管柱、注水地面流程、注水主要设备、酸化压裂工艺原理、酸化压裂主要设备与工具、压裂地面流程等。其他内容包括钻井及采油工程中的风险及措施等。

四、认知实习要求

总的来说,通过模拟油气生产环境,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课所包括的油气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知识。具体来说,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油气井工程认知:①了解油气田开发的基本过程。②了解射孔完井工艺。③了解油气安全钻井的基本知识。④认识钻机、钻具。⑤熟悉油气井钻井过程。⑥了解钻井液。⑦了解固井设备、固井管柱。⑧了解固井过程。⑨了解水泥浆的组成及作用。⑩了解钻井过程中的HSE。

2.油气开采工程认知:①了解油气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②熟悉自喷采油工艺过程。③认识自喷井井下管柱及井口装置。④熟悉有杆泵采油工艺过程。⑤认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及井口装置。⑥熟悉采气工艺过程。⑦认识采气井口。⑧熟悉油井和气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⑨认识油气水地面处理设备。⑩了解油气生产过程中的HSE。

总之,通过石油工程认知实习,达到学生熟悉(理解)重点工艺和认识相关设备的目的。

五、认知实习方式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有三种方式:基地参观、教师讲课和观看录像。利用国内石油高校唯一的一个全尺寸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将油气安全生产、钻机、钻井工具、辅助工具、钻进过程、钻井液、固井过程、有杆泵采油、采气工艺、油气井产出流体地面处理等内容的教学场所定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指导老师讲解和学生直接观察来熟悉相关工艺和认识关键设备。在基地参观前,先由各个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教室将要认知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介绍后续基地参观所要认知的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钻机、钻进、钻井管柱与工具、有杆泵采油工艺原理及三抽设备、采气工艺及井口装置、油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及设备、气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及设备)。

六、考核方式

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不外乎平时表现、纸质成果和考试表现。首次认知实习时的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纪律、参与程度。纸质成果评价一是评阅实习笔记,二是看实习报告。认知实习主要采用口试方式来评价学生达到认知实习要求的程度。具体来说,以考勤和活跃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平时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50%,实习报告占20%,实习笔记占10%。评阅实习笔记时,主要关注篇幅的长短、内容的完整性、层次的条例性、图表的正确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实习报告评阅时,重点关注与笔记的差异性、内容的完整性、条例的清楚性和格式的规范性。口试时,由至少一名油田现场专家和三名校内教师组成答辩组,先由学生简单阐述认知实习的内容和成果,接着答辩教师提3-5个与认知实习有关的问题请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回答情况给出答辩成绩。

七、指导教师团队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涉及到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指导教师必须由这个三个方向的老师组成,主要负责实习计划制定、实习组织、理论讲解、实习指导。同时,认知实习的主要场所为石油工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所以基地的钻井、采油和储运的教师也要参加认知实习指导,主要负责现场指导。第一届和第二届专业认知实习指导团队由6位教师组成,分属油藏、钻井、采油和储运方向。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青年教师5人,中年教师1人。具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1人。

八、教学效果

首届专业认知实习的学生共有225人,在计划的一周时间内,先后通过教师讲解、基地参观与观看录像的方式完成了计划的全部内容。通过此次认知实习,了解了油气藏开发的基本过程、钻井工艺、采油采气工艺、油气集输工艺,认识了钻井设备、采油气设备、油气处理设备,为第7周学习专业主干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指导教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学习效果考核,最终优秀37人,良好82人,优良率53.0%。

后记

由于是首次开展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因此在认知实习内容、认知实习方式、考核方式和指导团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认知实习内容主要依据校内实习条件来定,如果在校内外基地同时进行,则需要增加和调整部分内容;同时,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或技术的进步,认知实习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首次认知实习主要是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参观认识为主,而校内基地为停产状态,与现场实际情况有差距,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到油田培训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可以采取见习方式。

参考文献: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4

众所周知,石油项目工程规模较大、专业技术强、投资巨大,因此,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对实现石油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确保工程招标环节科学合理

石油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在招投标环节应严格依据相关规范进行,确保招投标环节科学合理地进行,以确定最佳的施工单位,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控制及管理目标。首先,业主方应结合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石油项目工程实施所用材料的市场价格,尤其结合之前石油项目工程状况,明确允许参加招投标单位相关资质。其次,造价管理人员应与业主进行充分地沟通,了解石油项目工程实际,以此为基础为业主提供多种招投标方案,供业主进行选择,最终确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实施方案。最后,注重招投标环节的透明度。众所周知,为确保实力雄厚的企业中标,应严格把关招投标各项环节。一方面,在整个招投标流程应依据相关规范进行,尤其应邀请行业监督机构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确定评标专家时应在专家库中随机选择,并认真分析投标企业与专家是否存在利益或亲戚关系,禁止与投标企业有关系的专家参与评标。另外,业主应认真回答石油项目工程的相关问题,使中标企业心中有数,必要情况下要求中标企业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勘查,在造价可承受范围内,促进石油项目工程的稳步实施。

注重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

石油项目工程包括很多施工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施工均不可避免地给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因此,在石油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中应注重实施全过程管理。首先,管理人员应加强认识,深刻认识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实施全过程管理的必要性。一方面,召开石油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座谈会,认真部署全过程管理工作任务,明确全过程管理实施的重点及难点,详细阐述全过程管理工作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另一方面,结合石油项目工程及管理队伍实际,将全过程管理目标进行细分,明确到相关责任人,以鞭策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其次,制定全过程管理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对石油项目工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上岗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等,尤其应注重从细节出发制定相关制度,以督促造价管理人员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例如,制定奖罚制度时,应明确针对哪一级管理人员进行处罚,进行怎样处罚等,均应加以详细阐述。最后,鼓励管理人员加强全过程管理知识学习。石油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掌握会计相关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技巧,提高全过程管理工作效率,因此,应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为管理人员提供上网查询资料、交流的软硬件设施,促使造价管理人员不断完善全过程管理知识架构,为其在实际工作灵活应用作好铺垫。

提升工程造价管理队伍水平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87-01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针对石油高校中一些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一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课程,涉及的专业可以是经济、建工、机械、化工、自动化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就业岗位有可能进入石油企业,接触石油领域,为了提高人才的综合性,特此开设了这门课程。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石油地质、测井、钻井、完井、油田开发、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原理、油田地面生产系统、油气储运与石油加工等方面,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重点[1],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储运工程、石油化工等,知识点零散,教学难度大。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教学,以生动的图画、设备展示、生产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质量。

1 提高教学效果研究

1.1?优化教学内容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是加强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石油行业相关知识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环节,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介绍,油田开发指标的计算都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和设备完成,有了计算原理和思路,对计算手段的认识和调整都会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能力培养。

1.2?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陌生、难以理解。如何把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找到、采到地面、进行加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是学生最为直观的想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主干专业,它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以我校为例,除了实验室,还有校园内矗立的井架、抽油机这些实物作为讲解对象,安排学生来到实物面前,针对抽油机上的各个部件形状,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运转的原理,以直观的感悟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可以模拟实际案例,调动学生探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在编制开发方案时要完成经济指标评价,通过模拟计算,让学生深入了解开发过程中成本支出与技术指标、收益的关系,确定开发方案。

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从空洞的讲解中跳出来,让自己明确石油是怎样的液体?油井是怎么打的?采油是如何完成的?石油炼制环节用到的设备都有什么?有了这些基本认知,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不再摸不着头脑,感觉学习乏味。

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能进入课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务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等环节的畅通。

2 结语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77-01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扩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石油工程课程是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主要讲授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内容。作为石油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了解石油开采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秉承“植根大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突出石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通过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课堂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验参观等结合,利用石油院校自身优势,以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等为平台,构建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的联系,为学生在石油领域的工作衔接做好铺垫,提升知识储备。

1 教学现状

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主要以概论的形式学习,内容主要涉及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旨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开采各工艺过程与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油田的开发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环节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的认识枯燥,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而散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理解上有困难,不能将知识点做好衔接和归纳,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概念抽象与原理复杂的矛盾。

通过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而相适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学校现有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参观和简易操作实验平台的三方面进行阐述,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水平,首先要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将成为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所述,如何将零散、陌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生动讲授是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石油工程课程的关键,所以采用教学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利用该校现有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改变授课环境是一次探索研究。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完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实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加强多媒体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制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石油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2)制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落实不同环节教学重点和衔接点。(3)完善多媒体制作,进一步加强多媒体展示效果。(4)加强和实验中心合作,制定实验室参观安排、讲解内容设置和实验展示等。(5)制定校内实体模型讲解内容。

3 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3.1 根据授课学生特点,编制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前期课程内容,架构学生对石油工程相关知识的衔接,以保证学生了解石油开采中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为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

3.2 实验室调研,考察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考察实验室研究类别、实验室教学计划,通过和实验中心老师沟通,确立可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展示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计划。

3.3 完善多媒体制作

在现有多媒体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采取专人负责完善多媒体制作,增加多媒体动画展示。

3.4 组织学生校内实体模型参观

组织学生参观特种实验室和石油工程馆钻井实验室现场,由专人教师进行讲解,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有针对性解决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的问题。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骨干专业,他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4 结语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是东北石油大学培养非石油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一门特色课程,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教学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石油高校应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改进教学方法,结合石油高校自身优势,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这对提高学生的从业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44-02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剧,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也十分激烈,能源行业的发展速度快慢,直接制约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国的能源发展放在了前三的重要位置,国家对能源的迫切需求,事实上是对能源行业提高现代化科技水平的需求,这也表明了对未来从事能源行业的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培养“高、精、端”从业人员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虽然我国新兴能源行业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行业异军突起,但石油行业目前仍是能源行业的支柱,因此,石油开发仍然处于重要地位,这就为石油工程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我国油田的开发,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事油田开发人才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几年越来越多石油专业本科毕业生,走进石油企业用人市场,石油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被录用的毕业生有极强的适应企业、社会生活素质,具备广泛的石油专业知识的内涵,具有应用先进科学知识的能力。

1 石油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采出油量的逐年递减,要更多地开采原油,以促进石油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新的开发技术,充分、高效、合理利用地下石油资源,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目前,随着石油行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要求表现在:石油工程专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开发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素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

由于油田所处地域的不同,对开发人才要求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内东部主力油田已经稳产多年,油田开发工作越来越困难,原油产量下滑,生产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多学科(如地质学科、高等数学、物理及化学学科、计算机技术等)特色,提高剩余油开采技术,减缓油田的原油自然递减率,这无疑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2)我国现阶段中西部的油气勘探开发主要针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这类油气藏地质结构复杂,储渗条件差、隐蔽性强、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较为困难,对勘探技术要求也较高;需要培养懂得《特殊油田开发》开发技术人才,来解决复杂地质勘察及特种油田开发问题,实现高效开发中西部油田,以弥补东部油田产油量下降的缺口。

(3)开拓海外新兴市场,争取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随着海外油气市场份额比重加大。因此,石油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掌握勘探开发技术,熟悉国际油气项目管理和勘探开发规则,精通外语语种(如英语、俄语)进行沟通交流及工作业务往来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未来石油工业日益国际化的趋势。

(4)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新型地下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如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油砂的勘探开发、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等,这些领域无疑将是石油工程人才未来施展才华的重要领域,因此必须对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进行补充[2]。

然而,有很多石油企业都对高校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满意,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技术水平低;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不能立即投入工作,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

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企业用人机制、国家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就业机制等方面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太低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3]。为此,石油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目前石油行业需要的人才,积极进行石油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变化,拥有更为全面和宽广的知识体系,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紧密与用人单位相结合,采取合同式、定向培养等方式,建立综合考核机制,达到学校培养之人,便是行业用人之才,实现石油教育发展的新跨越。

2 现行石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石油类高校在现行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定位狭窄单一;各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培养目标界限不分明,特色不鲜明;培养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界定不明确,不能满足企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上,学生单一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石油行业多领域、多层次涉外社会化知识的需求[2];授课方式上,采取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于以知识的细化和透彻讲解为标准,导致教师的教学负担繁重,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处于被动状态。

目前,各石油高校的课程改革独立进行、教材自成体系、各大课程模块之间相对割裂,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学完一门课后并不关注所学内容后续怎么用,无法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各功能模块中的课程内容缺乏有机集成,甚至同一模块的前后课程在内容上也有所重叠,导致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整体性认识,以致综合性实践项目的训练效果欠佳,达不到有机融合各大课程模块的目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一直到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应用方面的学习,而这时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致使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4]。

石油工程作为石油高校的一个主体骨干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优秀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重任。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激烈,实质上已表现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掌握石油开发技术的科技人才的竞争[5]。当前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许多技术性难题,必须依靠掌握现代石油开发技术科人才来攻克,并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才有可能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工程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专业设置过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等弊病,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显然不可能担当上述重任。

3 新形势下教学体制的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行业属性,石油院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面向矿场、服务行业,并尽最大可能争取获得行业的支持。石油专业需要工程类课程的专业理论和相关知识,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地质学、工程科学等课程为基础课程,学生聘到企业后能具备一般钻采工具和设备部件机械设计能力,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经济知识进行石油工程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初步能力[6]。

石油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应做到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你需用的就是我培养的”对应关系,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被用人单位真正认可。结合东北石油大学培养学生实际,通过对国外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国内石油院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及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具体知识的获得,绝大多数来源于课堂教学,要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3.1 建设石油类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确定开设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的先后顺序,形成结构优化、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以满足石油专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和前瞻性,设置的必修课主要以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为主,选修课和开设的讲座则以石油工程新技术、新理论和应用为主;在课程授课方式上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如在《特殊油田开发课程》的教学中,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自学―文献阅读―综述一讨论一大作业”等多方式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科技写作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

3.2 优化教学方式

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建立,立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如引入情景教学方法,更多地引用油田生产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引入多媒体教学法,用更加生动的画面和直观的资料,变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变抽象的问题为直白的问题;引入案例教学法,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石油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借鉴国外石油高等教育的经验,将企业正在使用的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等直接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实践课放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深入企业内容,把课堂搬到生产和管理的一线。在教学师资上,可以聘请企业和行业中,富于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指导实践课程的开展,真正达到“学校培养之人,便是行业用人之才”的教学目标。

4 特殊油田开发课程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4.1 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培养模式

《特殊油田开发》课程的教学团队追踪石油与天然气学科前沿,及时以油田开发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的管理更新教学内容,以实现培养人才与实用人才的无缝对接,开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基础课程要扎实,专业课程要优化,开展“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尽量减少课内学时,增加拓宽专业方面、强化实践教学课时,逐步从课堂教育向素质、实践教学转变,实施“共基础、重实践、分方向”的培养人才战略。

加强师资力量和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应有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教改项目的经历,并获得教学研究获得了部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具有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石油特色的教育质量观,能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

4.2 任务驱动式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其中涉及到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包含了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和需要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的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学内容,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学习任务。在建立起来的充分的积极、互赖的情境中,学生为完成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互帮互助、共同工作等方式,发挥各自优势;教师适时参与分析、讨论,适当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中暗藏的新知识、新技能,控制任务完成进度,把握任务发展方向。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新情境中,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注重学生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4.3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潜力,如理性思辨能力、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业务能力等。这对增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教学方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向教师反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还能帮助授课教师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4 采取合同式、定向培养教学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由用人单位规划所需人才的学习研究方向,并提供给高校作为培养目标将成为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高校与用人单位以合同形式规范人才培养的形式,规范双方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承担的义务,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使所培养的人才完成用人单位规划的任务、学生达到用人单位规定要求,并在通过规定的考核内容后,及时录用人才上岗。

5 结语

石油院校人才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石油行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在保证课程教学高效实用的前提下,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以增强大学生毕业后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仇念海,曾富生.关于石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 汪志明,张士诚.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的再认识[J].石油教育,1998(3).

[3] 肖焰,田茜瑞.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J].文化经济,2012(10):289-290.

[4] 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8

1 教学现状

非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石油工程课程主要以概论的形式学习,内容主要涉及油层物理、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旨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石油开采各工艺过程与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整个油田的开发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环节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的认识枯燥,对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而散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缺乏联系实际、理解上有困难,不能将知识点做好衔接和归纳,学习效果不佳。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概念抽象与原理复杂的矛盾。

通过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形成完整而相适应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学校现有的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搭建参观和简易操作实验平台的三方面进行阐述,只有不断地探索新方法,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水平,首先要重视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升级教学理念,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这将成为构建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所述,如何将零散、陌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生动讲授是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石油工程课程的关键,所以采用教学模式改革,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利用该校现有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改变授课环境是一次探索研究。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完善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实体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多媒体内容的设计,加强多媒体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制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石油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2)制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等内容,落实不同环节教学重点和衔接点。(3)完善多媒体制作,进一步加强多媒体展示效果。(4)加强和实验中心合作,制定实验室参观安排、讲解内容设置和实验展示等。(5)制定校内实体模型讲解内容。

3 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3.1 根据授课学生特点,编制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前期课程内容,架构学生对石油工程相关知识的衔接,以保证学生了解石油开采中的基本过程和工程现象,对石油工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有所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为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

3.2 实验室调研,考察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考察实验室研究类别、实验室教学计划,通过和实验中心老师沟通,确立可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展示的教学内容和实验计划。

3.3 完善多媒体制作

在现有多媒体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采取专人负责完善多媒体制作,增加多媒体动画展示。

3.4 组织学生校内实体模型参观

组织学生参观特种实验室和石油工程馆钻井实验室现场,由专人教师进行讲解,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有针对性解决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的问题。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9

1、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钻井与完井工程》是为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讲授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本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从事石油钻井与完井工作,并具有丰富专业技能的石油工程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造就一批合格的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的从业者。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安排16周的教学任务,每周4个学时,共64个学时。通过58学时课堂学习和6学时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一口井的建井过程,并掌握建井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采用的技术措施、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作业,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在作业过程中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如井身结构设计计算、水力参数设计计算、套管柱强度设计与校核等与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密切相关的计算内容,学生还能够独立地完成钻井液流变性测试、水泥浆的配制和常规性能测试等实验。

2、课程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该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理论教学共58个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第1章绪论(2学时)、第2章井身结构设计(6学时)、第3章钻井液(8学时)、第4章钻井工艺(重点)(10学时) 、第5章钻井过程压力控制(重点)(6学时)、第6章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10学时)、第7章固井(8学时)、第8章完井(4学时)、第9章储层保护(4学时)。理论教学在1-8周内进行,每周4个学时。

实验教学共6个学时,学生可参与水基钻井液配制及常规性能测定、水泥浆常规性能测试和井控模拟演示试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2)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主版面的作用,而板书起到副版面的作用。对于一些钻井工具,其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钻柱实物和结构图的演示采用多媒体,对于各类钻井工程实例可采用图片的形式,对钻井工程可采用视频的形式的向学生演示,增强学生对钻井工程的感性认识;对多媒体中比较关键或重要的公式,如井底压力等的计算公式则采用板书形式,起到强调的作用。

(3)专业教育与奉献精神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与奉献精神相结合。

通过回顾铁人王进喜的感人故事,介绍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由此可见钻井工程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

3、教学效果研究

(1)研究对象

以2009级石油工程某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学生75人,于2011年秋季开设《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开学后1~16周内进行。

(2)考核办法

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第一套与第二套的方式,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老师上课内容的响应情况,包括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答和学生对老师出题的解答主动性。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试,本试题共包括五类题型,内容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其中,填空题、名词解释题共计40分,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问答题共计48分,涵盖了钻井与完井基础课程的每一章节,主要考察学生对钻井与完井技术流程的掌握程度。分析题12分,考察学生对钻井完井技术问题的了解及分析能力。

因此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

(3)教学效果分析

期末成绩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从总体看来,本次期末笔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各类题型都有满分出现,这表明试题本身基本合理。参与考试的学生为石油工程专业,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本套题考题内容主要为石油钻井、完井、固井等方面的概念知识,对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要求仅为了解和掌握钻井与完井基础知识,不掌握钻井完井工艺技术的计算方法。本次考试平均成绩为81分,说明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钻井与完井的基础知识,达到了为石油工程专业讲授 本门课程的目的。

从试题上反映出的问题有:①.大部分同学可以很好地掌握了钻井与完井课程的基础知识,对钻井、完井工艺流程认识清楚。②.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之前对岩石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学习较少,在学习钻井、完井工程参数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

从试题上也反映出了一些积极的方面:①.大部分同学对钻井、完井工艺设计中的岩性特征、储层保护等知识掌握较好,由于这些知识点与地质专业知识连接紧密,深化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认识。②.工程与地质相结合,更好地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4、教学建议

(1)在本课程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严格要求,强调独立完成作业,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讲授过程中,钻井与完井工艺技术讲解不易过于深入,点到为止。并且加强与地质专业知识的结合。

(2)优化考试方式。由于本次考试以主观题为主,可增加一些客观题,如针对学习容易混淆的地方,出一些选择题和判断正误题。主观题也可增加以下画图题,如进行井身结构设计。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研室应多订阅专业相关书籍和杂志,引导学生可以到教研室借阅。

参考文献

[1] 杨明慧,童亨茂.柳江盆地及邻区油气地质野外实习内容与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19期

[2] 王存喜.职业院校《钻井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 职业 2010年02期

[3] 卢双舫,刘吉余.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搞好精品课建设――以油气地质学精品课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11期

[4] 王豪,吴雁,陈明燕,李敏.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04期

[5] 马旭,刘越天,郑晓梅.对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 石油教育 2012年03期

[6] 张利亚,王炯,扬帆,曹杰.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1期

[7] 丁丽芹,张君涛,梁生荣.提高《石油炼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06期

[8] 苏堪华,龙芝辉.“油气井工程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5期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10

知识经济时代已由资本权力时代进入知识权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

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光喜.入世初期石油企业人才培训途径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6).

2、郝宪秀.完善石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例11

二、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现状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石油高校在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位,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其一,教师团队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前,大部分石油高校的教师都是较为年轻的讲师,基本都是工科院校出身,并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师范专业的学习,而且这些大学教师大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教学,他们对于石油专业的实践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读书时期导师提供的科研课题,缺乏真正的实际的应用能力。这些教师在石油方面的实践知识不具备完整的体系结构,不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系统,使石油专业的理工科的讲师缺乏工科教师应该具有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石油高校给这些教师也提供了例如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技能等与师范有关的短期培训,但是对于这些具有科研背景的讲师来说,侧重点还是存在偏差,他们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对于石油知识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增强。这说明他们的教学理念还是存在较大问题,科研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大学讲师。在此种情况下,已经严重影响了石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专业的教育质量;其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石油高校的教师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进行单一的专业知识点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训练课程十分有限,石油专业的作业量很少。石油专业实验课的内容经常性地进行简化,缺乏系统性。如今大部分石油专业的讲师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并且经常以科研课题的汇报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使授课内容过于公式化,过于精练,没有充足专业知识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具备正常的结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严重阻碍了石油人才的培养;其三,不具备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训环节。石油高校都有石油专业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也是石油专业大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石油高校的实验课程大部分都是对于教学理论进行的验证,这样使实验局限于较强的理论性,不能对石油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实验表达能力的综合教学训练。很多的石油企业由于安全的原因,不能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环境,这会让实习效果没有真正的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不利于应用型石油人才的培养。

第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的现状。石油企业只有经过对于人才的培训,才能提高石油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我国的石油企业以往并没有对石油企业的员工进行过系统的培训。目前我国很多的石油企业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培训的内容非常落后,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培训内容不具备多样性,经常是老生常谈,使石油企业人才的素质无法有效地得到提高。石油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是延用老师进行当面授课的讲课方法,培训的内容还是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主,不具备规范、系统的石油人才培训模式。不同的石油企业,不同的石油企业管理者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具有不同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各个企业的发展缺乏均衡性。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石油企业对于人才培训的实效性。石油企业不能对石油人才的培训效果进行准确的评定,不能有效地对受训人员进行成果的标准性转化。受训的员工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好地运用培训的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的石油企业员工回到企业继续工作时,应该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目前的工作中,并且可以利用培训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性的问题。但是现今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此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其一,建立新型教学团队。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的研究都不是独立的,所有的学科都是重叠与交叉的。各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学科知识。现在许多不同领域的学科间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团队间共同合作与研发。建立新型的石油专业教学团队是石油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组建以教学名师为团队核心的高质量教学队伍;建立以本系教授作为主要核心,并且加入石油专业的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验人员等组成石油教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发挥所有教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为这些精英老师搭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一些经验缺乏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在正式讲课前进行岗前试讲,并对试讲提出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运用水平,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创新教学模式。对现有的石油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实施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所授内容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进行知识的讲解,并针对讲解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体性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石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其三,提升实践教学环境。石油专业最重要是实践的教学内容。石油高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石油专业的生产与实习基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融合。石油高校可以将校内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开放,对于石油高校的全部实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在校石油专业的学生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实验的环境,让石油高校变成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化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教师要辅助学生进行石油专业的各种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成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实践性实验服务。使石油高校的实践教学形成开放的多元化、具有针对性的石油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石油高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石油方面的专业人士、学者进行现场的教学指导,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于创新性的实验操作水平。

第二,石油企业对于石油人才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其一,提升培训理念。石油人才是石油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石油企业重要的软实力。培训所体现的价值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效果在短期内不能立即显现。现在石油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急于求成,只想看到短期内是否会发生改变。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石油人才的培养,会阻碍员工积极上进的脚步。现在的一些石油企业并没有设置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这使培训工作无法见到良好的效果。石油企业应该提升培训理念,并让它达到战略性的标准。企业的各层管理者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石油企业的领导要对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增加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经费,确保提升理念的战略构想顺利实施。人才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石油企业也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训理念,并使此理念成为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培训体系。石油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企业更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出的员工能够达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石油企业要积极转变培训理念,如果不具备牢固的理念基础,石油企业的培训也有失去了它的意义,也是一种对于培训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提升培训理念,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其二,对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进行创新。当前各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十分陈旧,已经不能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需求。

石油企业应该更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对于石油人才培训教材的编写水平。石油企业的员工因为脱离学校太长时间,已经不能很好的习惯正规的培训方式,如果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培训,会使员工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后续的培训工作。而且培训的内容多为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员工能真正领悟的东西就更加寥寥无几了。因此为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增强参加培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人员应该使用一些新型的培训方法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企业的培训人员要尽量做到简化培训内容。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参与培训的员工。企业培训人员要针对培训员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教学。最大化的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实行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具有调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充分激发培训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经过这样,员工的培训效果才能够显现。我们的培训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培训人员同时也要重视培训教材的挑选,使培训教材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目前员工的知识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能够更加的顺利。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培训人员要侧重它的修改工作,因为很多的专业术语都比较高深,员工不易理解,所以培训人员要对培训教材进行适当的简化与修改。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石油企业员工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三,开展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的合作模式。石油高校是石油企业人才的摇篮。

石油高校长期的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使石油企业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石油企业要与石油高校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模式,使石油高校能够更好的利用其教育教学的职能,帮助石油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并为石油企业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石油企业可以作为石油高校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检验的场所设在石油企业,这是实现石油高校实现培养石油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对石油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方面,企业和高校都要将各自的环境优势和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自的有利资源进行共享。石油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资源,而石油高校具有潜在教学、师资的资源。双方可以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远程和网络教学,这样石油企业的员工可以在网上接受石油高校教师的在线培训,使培训过程变得更加精简。石油高校的教师可以定期地为石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石油企业为石油高校提供实习与实验的专业化环境。使石油企业和石油高校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协作,实现共赢。四、结束语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能为石油企业储备更具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艳,姜民政,丛蕊,等.面向石油行业的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88-188.

[2]李美艳,雷毅,韩涛,等.石油院校培养创新型焊接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6(102):9-9.

[3]赵提财.石油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改革[J].赤子:上中旬,2015(3):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