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5 14:49:02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42-02

Analysis for Reformation of“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LI jun1 LIU Mingtang1 YU Guijun2 ZHANG Weijian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Henan,450045,China;Henan Admissions Office,Zhengzhou Henan,450011,China)

Abstract:"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ies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is a introductory course water fo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computer knowledge.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is and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then propo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individualized, focusing on experiments, combined with programs to develop quality,”,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of teaching object,and discusses new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hierarchical aspect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exam mode, and so on.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Basic of Computer Culture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Reform

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在水利水电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就在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上就显得日益重要。作为水利水电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就成为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水利水电类专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水利水电类高校教育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计算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成为高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尤其是水利水电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大学生更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使水利水电类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水利水电类设计软件操作,从而提高水利水电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水利水电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较差,有的已经阻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为水利水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也和一般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也不一样。因此,对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突出的特点,即具有水利水电行业的特色,偏实践性和专业化。水利水电特色,也就是有意要培养学生的水利水电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往水利水电类专业设计上用,为水利水电类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计算机文化基础;所谓实践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专业化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既要跨越多个学科,但更要和水利水电其他课程结合,因此,水利水电的的理性知识传授相对多一些。另外,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能应用到水利水电专业中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没有考虑授课对象,不具有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开设的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都没有考虑不同的授课对象,所授课的知识和技术都是大一统。但是水利水电类教学在地域上和专业上存在差异较明显,这使得水利水电类高校学生在入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些差别,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如此复杂的水利水电类学生群体,更加大了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教学难度。

2.2 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

当前,水利水电类技术日新月异,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不断加速的变革性,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Windows XP,而Windows XP已经被微软公司不再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而学生自己电脑上安装的操作系统实际上很跟进当前流行的系统,像Windows7,甚至是Windows8系统等等。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代感不强,没有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所学的课程不具有时代感,实践性和应用性不高,对该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2.3 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目前,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虽全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但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的初级阶段,大多数时候仍然是被动的听、看,而且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样,学生不能主动的参与和实践,远不能满足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的要求,不能实现个性化和专业化教学,更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突出水利水电特色教育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第一类学生知识水平都要通过教学得到提高,同时加入水利水电类专业软件的教学,进行简单的软件编程和设计。第二类就先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加强试验和操作能力,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

3.2 加入水利水电基本知识,引入专业软件的操作练习

水利水电类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及时地加入水利水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应用,适时地引入水利水电专业软件的实践操作。选择合适的水利水电类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水利水电类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大文化基础实验课时比例,让学生练习操作水利水电类专业软件,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水利水电类高校也可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进行,让学生能边听讲边操作,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我校教师实际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为背景,通过实际的相关水利水电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能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项目和科研实践中,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对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就能更深入的掌握。同时也加强科研项目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重视科研工作从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后期的调试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全过程。水利水电科研项目案例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将来学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做好了准备工作。

3.4 参加水利水电创新设计大赛,加强水利水电特色教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根据知识内容设置若专题,鼓励学生多参加水利水电创新设计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竞赛和课外活动实践和学习,锻炼了水利水电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整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了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提升了水利水电类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水平。

3.5 改革考核方式

水利水电类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应该采取上机考试和基础知识纸质卷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上机考核的方式是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同时也要结合传统的基础知识考核。上机考核可在计算机上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题库,考试时系统自动产生试卷,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这样也更为专业和智能化,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4 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水利水电类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些水利水电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由于水利水电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要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水利水电类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婵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6(1):128-129.

[2] 赵长伟,孙素环,王爱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74-76.

[3] 钱英.对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6课程教学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0):32-324.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2

档案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一系列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基础性工作,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水电行业重视度的提升及投入的增加,水电施工企业发展迅速,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管理势在必行,而作为最基础性的水电施工企业档案工作更是不可或缺。而且随着自动化管理方式的普遍运用,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升级,信息管理已经渗透到所有企业活动之中。基于水电发展背景及企业管理现状,开展对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研究,对确保企业健康持续稳健发展意义深远。

一、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1、档案界限不清晰,管理人员不专业

水电施工企业具有工作战线长、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档案管理工作难度随之增加。尤其是我国水利施工企业大多由水利厅、电力局下的原作业队伍演化而成。主管部门或单位经常发生变化,而且也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性质和类型也经常发生变化,水电施工企业联合或兼并的案例经常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出现企业档案交接不及时、档案类别杂乱、保存年限不准等问题,进而造成了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界限不清晰,使档案失去独立性。而且一些大型合资施工企业经常不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往往都是身兼多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参与档案管理。不同部门的档案由不同部门分开管理,相互衔接和联系不够紧密,容易造成企业档案失去完整性。

2、档案内容不齐全,存放方式不达标

水电施工企业主要以工程成立项目部,而工程项目部会随着工程进度不同而呈现期限的不确定性。而且期间工程人员流动性大,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会随人员的变动而出现变化或遗漏,从而导致整个档案内容的不齐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不能做到《企业档案管理规定》([2002]5号)中要求的档案存放方式中“八防”和无“八机”的规定,同时企业档案立卷说明、鉴定报告、检查记录不完善。

3、档案整理方法落后,信息检索效率不高

国内大多水电施工企业的档案管理仍采取人工作业的方法,人工进行整理编目。落后的手工方式,劳动量大、耗时多、效率低,阻碍了档案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发。虽然目前部分企业引入了计算机对档案的管理,但大部分是将计算机管理功能确立在档案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工作上,功能设计过于单一,综合处理技术欠缺,没有从根本上革新档案整理方法。而且传统的手工检索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此外,档案需求者直接到档案室翻阅档案,加重了档案文件的调阅磨损程度。

二、强化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的对策

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实行“统一领导、分层管理、随机检查、季度考评”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三同步”的档案管理制度。即项目准备与资料收集同步,项目施工过程与档案资料形成同步,项目竣工验收与项目档案验收同步。将档案管理工作贯穿到工程规划、实施及验收的全过程。同时,水电施工企业应设立专职档案管理部门,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企业档案实施专业化、独立性、集中性管理。搭建各项目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平台,建立覆盖整个企业、涉及项目全过程的资料共享、高效传递、及时、通畅的档案管理网络。

2、加强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与标准化管理

档案工作的信息一体化建设是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使之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各自应有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标准是社会在生产和实践中对重复事物和事物规律认识总结的必然结果。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统一的特征、方法等,然后借助现代先进技术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进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向有秩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和最佳化方向发展。

3、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指通过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对知识资源(显性知识资源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恰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服务于恰当的人,以帮助管理者做出高效的最佳的决策,进而促进知识创新与具体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涵盖了知识的获取、整理、吸收、传递、传播和运用环节。随着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知识资源的角度去分析和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十分必要。要让企业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迈进,让档案资源变成一种无壁垒的资源形式,实现档案的快速互动、交流、共享与创新。而且企业档案的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可以促进企业档案的文化功能建设。企业档案具有存档、助研、信证、扩产和教化等文化功能,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体现在创造知识、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水电施工企业档案管理,将加快知识管理文化建设与企业档案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档案文化功能建设的进步。

4、构建基于Web的企业档案管理集成系统

纸质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改造,是充分运用现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水电施工企业档案录入、归类、查阅等工作流程与先进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改变过去落后的手工作业方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的工作前提。但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具有动态多变性,导致了企业的档案信息业存在着繁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在企业档案资料电子化改造时必然会出现大量重复工作的情形,鉴于此,应从水电企业档案资料的共性出发设计合理的功能模块(组件),当出现新的档案信息或信息发生变化时,只需打开具体的功能模块,对其进行小范围修改即可,而且可以尽量做到数据结果和视图结构相结合,增强档案资料的可视度。

三、结语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3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

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有专长的宽厚型、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毕业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供配电、生产组织和管理、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过程。也可使学生直接参与无线电厂、研究所等企业的生产、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电子装置设备的安装、调试及开发、研制过程。在实习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电子发展

今天,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又在延伸人类的智力功能。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电工正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汇合,继续发挥社会支柱的作用。

(1)电子设备现状与发展: 2010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达到395.4亿美元,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各个地区的设备支出都呈现了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百分比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中国大陆和韩国。2010年中国内地半导体设备市场为22.4亿美元,预计2011年为26.4亿美元。按此增长率推算,到2015年,我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2)电工新技术:我们已在准备进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期望着进入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将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整个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电工技术基础理论包括了交流电路理论,磁路理论,电机与变压器理论,电能传输理论,电工材料理论,电介质理论,气体放电理论等都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各门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

三、重要意义

(1)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学会思考,而不是题目、学科的累加。

由于现在高职高专进行教学改革,《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在减少,而基础内容又很多,学时有限,我们只能精选基础内容,大大删减细节问题的定量分析计算,使学生够用,但是也要达到教学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渔”比“鱼”对我们更难也更重要。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目标讨论式和启发式。通过这样的目标讨论和启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比较的对象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提。电工电子技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教师如果适时、合理地从中摘取几片花絮,无疑会为寂静的课堂带来几分生动,为学生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增添几分兴致。

(3)经历、观察,并强迫自己分析不同的问题,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搜索积累的知识,联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其中的关键因素,寻找新的方法。

四、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不管是对生活还是对科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上离不开它,数字电视、手机、自动导航、自动倒车,这些在以前都是没有的,现在都变成寻常百姓的日用品了,在其他的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科技,影响着我们日常身边的一切,在我们身边每天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新课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头,一个新知识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作用,是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艺术水平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基本功,通过精心设计、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就是成功的开始。同时还应注意多种导入方法交错使用,使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亮点。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6-01

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 ,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于《电工基础》专业性、逻辑性较强的学习,更会引起学生厌学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一些方式、方法都正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在电工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有利于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1.中职生现状

1.1学习兴致不高、基础偏差、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当今,考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起点,属于中考的失利者,他们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耐性和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力,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而且,存在一部分学生连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由此可见,学生的基础普遍偏差,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1.2难于管理、无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的叛逆阶段,不愿服从父母以及老师的教导,再加上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和不健全的家庭的影响,缺失了父爱或母爱,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缺失了父母的关心和培养,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将来更是感觉到渺茫。

1.3思维灵活、好动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不重视学习,比较贪玩。他们专心于人际交往,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因此,中职生普遍具有性格开朗、外向,思想比较开放,思维比较灵活, 胆子大、好动等特点。

2.根据当今中职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探讨

2.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1.1多设疑问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的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而巧妙地故设疑问,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从而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具有较好的效果。【1】如可以提问:为什么把一个铁钉放在磁铁附近,铁钉会受到力的作用被磁铁吸引?为什么一只麻雀站在、带电的电线上安然无恙?再例如:为什么在购买灯泡的时候要确认它的电压等级?为什么把几盏灯串联在一起,再接到原有的电源上,每盏灯的亮度会变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进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1.2采用比喻法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与定理多、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生而言,学习起来更是困难。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电工基础的心得:理论难懂,公式难记,习题难解。针对这种情况,要将深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适当的采用比喻的手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1.3开展趣味实验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电工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2.2与时俱进,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因材施教,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进步

2.2.1将《电工基础》课堂转入实验室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如何,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际技能;管理者重理论教学效果,忽视实验教学管理,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2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教师在讲课前的备课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吃透教材”才能精心地设计课堂,细心地研读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在学习并联电阻的分流公式时(以三个电阻并联为例),学生只知道背诵公式:I1=■,而不知道其得来的原因,老师的回答也只是告诉学生熟记公式。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2.2.3切合学生生源质量,使用自编校本教材

中职学校《电工基础》教材的选择不应过难或过于简单。过难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学懂,抵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吃不消”的现象;过于简单、内容过度压缩使学生很容易学懂,但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我校根据近几年学生生源的质量情况,自主编写的《电工基础》教材,穿插着实验内容,不但内容充实,章节衔接循序渐进,而且符合我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师生反响良好。

2.2.4订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刻要与社会需求同步,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内容,才能够与时俱进。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大胆实践、小心求证,组建的“订单式”教学班初见成效。关键在于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开设相应的电工教学课程,不断丰富、调整课程的内容,使专业方向倾向于企业需求。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来校指导,委派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使授课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连接。

2.3走出去,鼓励学生、教师参加电工类的技能大赛,丰富、更新知识水平

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的制订者,一般是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管理者或是学术、技能带头人。他们制订出的内容和标准,一方面结合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使技能大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技能大赛的方案在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并注重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切实突出与时俱进的技能性,使技能大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

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决定着中职电工教学课程的效果,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中职学校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中职电工教学的水平,使学生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和应用型人才转化,提高学生学习素养,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5

电工基础是汽修、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电子电器制造与维修岗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却因师生、设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问题凸显,为适应中职机械类专业生源的扩大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需要从多方着手对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中职电工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效率低下

中职学校的电工教师多数是原来的物理课教师,往往一个学校就2—3人,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专业设置的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汽修、机电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后,很多电工教师既要带机械类、又要带计算机类的电工课,每周授课均在20节以上,造成了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学习和钻研,在授课方式上仍采用传统授课的模式,实行“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知识更新上也跟不上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同时,中职学校电工实训室的专职实验老师更少,指导教师短缺,多个班级只有一个指导老师。有的甚至是从其它专业转型过来,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待提高,他们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经验上都无法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从而影响了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效果。

2、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单一落后

由于电工课属于机械类的基础课,既不受到汽修专业建设的重视、也得不到计算机专业的青睐,所以在学校各大专业中其实验实训设备陈旧、老化,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普遍只配备一些万用表、旧家用电器等设备,学校没有投入足够资金来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程的需求,实验、实训开展率较低,在训练的内容上达不到要求,甚至有一些内容没有进行训练等现象。

3、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目标不够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许多中职学校《电工基础》的教学又存在很多弊端,过于重视理论,不够重视实践知识。很多学生开始对电工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比较能接受,但是随着实践要求的增多,再加上很多理论越来越枯燥和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又不能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实践与钻研的愿望,这样的教学模式会逐渐降低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厌倦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电工基础的前提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鉴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尽量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教师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设计“作品” 和 排除故障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电工基础与现实生活联系很多,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实际事物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基础

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师资队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坚力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在考虑各办学要素配置时要首先考虑教师配置,在考虑提高专业水平时,要先行提高教师水平。要先有专业教师,再有专业;先有名师,再有名专业;先有教师,再有设备。宁愿让师资等设备、学生,不能让设备、学生等教师,这是办好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原则。顺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保证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是做好师资的增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教师的途径主要有:一是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引进;二是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兼职教师;四是增强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提高人才的待遇,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待遇,搭建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加大对人才培训的力度等方面创造集聚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电工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要求教师除具备电工技术专业知识外,还要对汽车、电子电器、计算机的发展要有所了解,掌握汽车、电子线路的分析能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跨学科学习。学校和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要求,通过参加培训进修,能够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改进,摒弃无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学习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再次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为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倡教师到企业去学习接受相应岗位的培训,力争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

3、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有力保障

职业教育就是“动手”教育,其学生未来的岗位不是理论研究,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都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下.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模拟来积累。需要的是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用到的各种设备、仪器、各种故障的模拟场景……它需要一个真实工作现场来营造。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重点不是在“我知道”、“我明白”,而应该是“我知道怎么做”、“我会做”。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提供“做”的场所和机会,那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象“只会在陆地上游泳的游泳运动员”。因此,电工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对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其将成为制约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未来企业中与其他同类校学生比拼中能否站在制高点的重要砝码,成为一所学校在招生就业中能否具有有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抛开实训设备建设来谈电工教学质量的提高,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投入才能做到“保证规模、调整模式、强化技能、提高质量”的要求,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4、“理实一体化”是提高师生专业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突出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传统的电工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著,必须打破理实分开、按章逐节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事例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创设的教学项目引导下,使用图片、实物示教板等各种方式,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环境。

同时,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很多贴近生活的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电工理论教学融合到实习、实训教学之中,使理论、实践及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老师可以适当地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以突出工作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电工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使学生尽量接触实际动手操作和演示操作现场,创造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边学边做、教师在边教边指导的理实交互中完成特定项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达成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5、技能大赛是提高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整体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教育的技能水平和企业生产能力,同时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

全国每年都要举办技能大赛,各省区为备战、选拨选手参加全国赛,同时为了检验本省区的职业教育成果,也都相应地举办校级、地市级、省区级职业技能大赛,为此,各中职学校都会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训练设备的配置与投入,笔者所在学校因近几年都参加全区电子装配、低压维修电工和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等3个项目的比赛,先后投入了50多万元装备了电工实训室和钳工实训室,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使电工实训室的设备得到了装备。

另外,全国技能大赛也受到了很多企业的关注,有些企业直接为大赛提供设备,为参赛学校免费提供设备培训,这些都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也充分利用技能大赛这个品牌,争取得到企业的各种支持,使得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通过技能大赛上优异的表现,有的被保送到本专科院校继续深造,有的被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录用,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果也引起了校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电工基础的教学走向了良性循环。

电工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要学好、教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还需要认真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经费的投入上加大力度,坚持改革无止境的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基础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6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机电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电气技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代课老师普遍反映这门课越来越难教。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技校学生多是普高上不了的学生,甚至有些都未参加过中考。学生进入技校还是不能好好学习,不仅不学理论课对于实习操作课也同样不感兴趣。(2)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抽象,学生普遍觉得学习起来较为困难。(3)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教材与教法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偏大,而课时安排有限,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选择,适当地进行取舍,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并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精炼,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该减则减,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现象,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等几个方面用得最多,在学习这些章节时应多用些课时,重点讲解。同时,科学地使用教材,应与时俱进,跟踪科学技术发展在工农业生产领域中产生的新成果、新方法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以 素 质 培 养 为 目标”,因此要求我们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的技校学生的教学,更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出他们的听课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需要有情趣的提问,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讲电功时,可以跟家庭用电情况相结合。讲直流电源制作的时候可以跟我们现在的手机充电、电动车充电相联系,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理论基础的学习并不是只是纸上谈兵,让他们从抽象的理解到形象理解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人将一种行为进行下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本中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和好处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2.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把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采用启发式、类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电容器时要将水容器联系在一起,类似于用不同的容器装水,要达到相同的水,截面积大的容器需要装的水比较多。根据电容器和水容器的类比轻松地介绍了电容器的概念和影响电容量大小的因素。讲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类似门一样,顺着门的方向就可以打开,逆着门的方向就打不开门的道理。这样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可以采用类比法将电路中的电位类比成海拔高度,电压类比成高度差,引导学生将常用规律迁移到电路中,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知识点,进而达到掌握的目的。在求解三相电路时,引导学生分析多种求解思路从而找到最佳的求解方案,使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让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例如对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动手,通过万用表的测量去判断二极管、三极管的管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也可从实验入手,再从实验中引入问题,这样具体而真实,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再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对于关键的理论推导、重要例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而对于大量的概念以及图形,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除此以外,本课程中有些知识点很难理解,例如在讲解旋转磁场、PN 结的形成、晶体管中载流子的运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难以看到的内部结构、难以理解的内部运动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多媒体的音视频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完美地展现;教材、课件资源更加易于积累、修改、共享,减少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间,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总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尽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技能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学有所用,并适应社会需要。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7

技工班学生有的初中尚没毕业,有的已在社会上参加工作好几年,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易出现畏难情绪和自暴自弃情况。而且,学生层次不平衡,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快慢差别很大。这给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深度带来了困难。这时切忌生搬硬套、死扣大纲。这种刻板的做法看似认真严谨,实际上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信心,教学效果差,而且教学过程难以进行。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大多数学生接受情况,以满足职业需要和便于后续课程教学为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并达到“应知应会”底线。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采取用另外布置作业、课后专门辅导等办法促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学习较差的学生适应降低难度要求,要多鼓励,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掌握一些总比放弃强。

(二)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导入新课向学生交待要讲的内容和要分析解决的问题,简明扼要地提出本次课的目标任务。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开展新课内容讲授打好基础和铺垫。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有三种新课导入方式比较实用有效。一种是推导引入法,即用以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推导出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学生接受起来顺利成章,易于接受。可适用于已学内容与新讲授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系统性强的课题。比如在单相交流电章节中,学生已掌握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就可进一步在讲R—L串联电路、R—C串联电路、R—L—C串联电路性质特点时,从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的性质、特点推导引入新课。第二种是提问引入法。对一些初步引入的概念和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有意设置疑问将要讲授的问题引出来。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引出新授内容,并主动在新讲授内容中寻找答案。比如在学生掌握了电阻串、并、混联电路等简单电路的解题方法后,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一节时,可先复习混联电路(如图一所示)相关计算,然后再在电路中加入一个电源,则电路变成如图二所示复杂电路。这个电路无法用电阻串、并、混联电路的解题方法解决,学生在多方求解无果而迷茫时,教师此时提出复杂电路的概念,复杂电路用简单电路的求解方法不能解决,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进而引出基尔霍夫定律内容的讲授。这种设疑引出问题,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着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第三种办法是实验引入法。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有很多现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别电磁感应方面的知识。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必须借助于实验,让实验来验证理论。如在电磁感应一节,学生在前面章节已经掌握了“电”生“磁”的相关知识,那么“磁”能不能生“电”呢?通过直导体的电磁感应现象螺旋线圈的电磁感应现象这两个演示实验,可非常直观地引出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定律。这样引出新课既直观、自然,又富有吸引力。

(三)多管齐下,突破重点基本概念

掌握电工基本概念是《电工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突破重点概念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形象类比。把抽象的未知概念与日常熟悉的事物或已掌握的知识类比,加强未知概念理解。比如电源(电动势)、电压、电位、电流与抽水机、水位差、水位、水流类比,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二是抓大放小。在基本概念理解中,不要过分纠缠在微观分析,而要立足“实用”,重点讲授这个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应知应会的方面。比如“电压”概念,讲解时可以介绍:“某两点之间电压是电场力把单位电荷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所做的功”,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微观分析上。技校生“电场”的物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防止学生无法理解或钻牛角点。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两点之间电压就是这两点之间电位差”,讲清UAB=ΦA-ΦB是指A点到B点之间电压就是A点电位ΦA减去B点电位ΦB,并说明UAB本身含有参考方向。这样既可越过学生“电场”知识缺乏的障碍,又可掌握应知应会的电工知识;三是实验演示。通过实验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磁场有关知识的讲解中,多做演示实验,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而且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归纳细化,解题过程程序化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8

电子技术课程是技工学校电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器件、新技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层出不穷,作为电子技术课的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引导学生学好理论、练好技术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应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对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一、课程的定位

课程定位,就是确定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国家的教育形势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基础与水平较低,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与水平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估计过低,造成教学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兴趣。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明确教育的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特别是用人单位热衷于人才高消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层次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培养层次问题决不只放在嘴上、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实在教育的实践操作中,这关系到技工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生存。

二、课程的设置

1、教学要求

从课程定位分析来看,教学要求应该定位在“双基础”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双基去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本末倒置:离开“双基”而大谈特谈“素质”、“能力”的培养,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子技术课程,我觉得应用“基础要求”+“提高要求”的双轨教学比较适合。基础要求是立足双基,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而形成了基本技能,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同时兼顾继续深造的学生要求。

2、课程体系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电子技术课需要物理课和电工基础课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课程也为后续课程如电力拖动、继电保护、家电维修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1、传统的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使用的教材跟不上电子技术的发展,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力求对教材讲细讲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失。电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的实践安排的内容是简单验证类的,学生只要按照指导书去做就可以得到,有些教师怕麻烦,将实验操作去掉,只在黑板上讲实验。

2、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以电子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注重从元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等进行反复讲解,使本来就怕学习的学生更加厌烦,从而失去了本来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陈旧,对教育进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

3,传统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分立元件讲授的课时太多,着重点是电子元件的内部结构、内部工作原理和较难理解的波形分析,模拟电路的内容过多,而数字电路、集成电路和实用电路分析过少,传统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掌握更好、更多的电子技术知识,社会的发展,对电子专业的要求越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必须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才适应社会对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存的电子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参照大学同等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在学科体系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理论放在首位,而忽视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随着职业技校教育培养目标由“技术员”向“操作员”转变,应该打破科学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所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精、宽、用、新”四个方面。

(1)精: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的相对完整性,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在讲解概念基础上,应以电路分析为主,删除部分过时、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简单地讲静态工作点的估算、测试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宽:指电子技术的知识面要宽,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既要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电子技术涵盖了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作为电子电器类等和维修电工类,必须强电弱电有机结合,不能忽视一方面而注重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专业特点,为服务各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课程,电子教学应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达到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如在介绍整流滤波电路时,可以制作一个直流稳压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并掌握电子制作中的一些基本测试,从而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4)新: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新产品不断趋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大规模集成化。电子技术的教育应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如机电类电子工业技术引入可编程控制等等。引入新知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全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为广大职教革命者普遍接受,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下是本人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例如在学生学习电子元件时,可以多带些不同形状、不同型号的电子元件器让学生辨认、测试,还可在电子产品的线路板上寻找元件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更好地掌握。

(2)实验演示法:演示实验能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直流稳压电源时,可以在实验中用示波器测试整流滤

波前后的波形,引导学生推出结论。

(3)问题探索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和消除时。教师可通过实例来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在唱卡拉OK时。如果音箱和话筒位置不对,大家能听到刺耳的啸叫声。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满足相位和振幅平衡条件时,才可消除自激振荡。

(4)总结归纳法:教师把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传授给学生,便于学生应用研究,例如反馈电路的判断,从第一级放大电路的基极输入来看,同号(如都为“+”)表示为正反馈,异为负反馈,短接输入端,输入端有电压为串联反馈,无则为并联反馈。

四、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电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后,已明显显示出“粉笔+书本”的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对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讲授,如教师口头讲述。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充分认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借助开关的通断形象地总结加正向电压导通,加反向电压截止的现象,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而讲授二、三极管的测试量时,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二极管的外观、型号,通过三极管的外形估测基极、发射极、集电极,学生在实验时,只要验证其判断的正确性。进而提高了测量的速度,也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手、眼、脑、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直观形象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电子技术基础的实验教学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2-01

1、2013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9+3”工作计划,大多数学校都在最大限度地吸纳生源。生源主要是那些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是中考都不参加的学生。他(她)们对自己的未来失望,对学习报着无所谓的态度;或是浑身沾染不良习气,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自控能力差。更何况这些学生数学和物理两科都学不好,甚至厌恶数学、物理学习,自然不喜欢以这两科为基础的《电工基础》。

2、《电工基础》理论较多,内容抽象,使得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而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读职校,只要学好相关实际操作技能就行了,这也严重影响着《电工基础》的教学。

3、相关课程的教材不配套,学校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许多在《电工基础》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其进度滞后于《电工基础》甚至没讲授。如职校《数学》“复数”为选学为容,且教学进度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在教学中甚至删掉了“复数”的教学,而《电工基础》中正弦交流电中三种表示法中复数表示法的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复数”知识基础。同时,与《电工基础》紧密相关的《物理》课,情况也大同小异,这些都增加了《电工基础》的教学难度。

4、各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加了实习教学时间,相应的减少了理论教学课时,使得理论教学课时明显不够。

5、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仍采用老一套教学方法,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影响了《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师如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可以较好地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实际,认真做好课程与课堂的导入

我校现有的学生有的初中刚毕业,有的已在社会上参加工作好几年,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易出现畏难情绪和自暴自弃情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导入它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巧妙地导入新课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开展新课内容讲授打好基础和铺垫。在教学中我体会到有三种新课导入方式比较实用有效。第一种是推导引入法,第二种是提问引入法。第三种办法是实验引入法。。

二、加强电工基本概念与专业实例教学

掌握基本概念是该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突破重点概念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是形象类比。把抽象的未知概念与日常熟悉的事物或已掌握的知识类比,加强未知概念理解。比如电源(电动势)、电压、电位、电流与抽水机、水位差、水位、水流类比,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2、是抓大放小。在基本概念理解中,不要过分纠缠在微观分析,而要立足“实用”,比如“电压”概念,讲解时可以介绍:“某两点之间电压是电场力把单位电荷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所做的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某两点之间电压就是这两点之间电位差”,讲清UAB=ΦA-ΦB是指A点到B点之间电压就是A点电位ΦA减去B点电位ΦB,并说明UAB本身含有参考方向。这样既可越过学生“电场”知识缺乏的障碍,又可掌握应知应会的电工知识。

3、是实验演示。通过实验使一些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磁场有关知识的讲解中,多做演示实验,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而且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归纳细化,解题过程程序化

应用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是电工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例如,支路电流法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分析复杂电路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学生不易看懂,掌握有困难。我在实际教学中细化解题过程,采用了四步解题法:

第一步是分析电路,找出电路中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几个网孔回路,并标出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网孔回路绕向和节点字母。

第二步是根据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列出任意n―1个节点电流方程(如果电路中有n个节点)。列方程时直接写成∑I=0形式,流入节点电流取正号,流出节点电流取负号;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列出所有网孔回路电压方程。列每个网孔回路电压方程时,写成∑IR=∑E形式,在等式左侧罗列回路中所有电阻上的电压IR,在等式右侧罗列回路中所有电源电动势,然后再根据电阻中电流方向、电源的电动势方向与网孔回路绕向确定每个IR、E前正负号,若相同取正号,相反则取负号。

第三步是列方程,求解。

第四步是根据各支路电流正、负判定电流实际方向。I>0,则电流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I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10

这么多年以来作为职业教育来讲一直都在进行着改革,可以说一刻也没有停下过它的脚步。这些教改包括课程构建、教材体系结构、教学方式与方法等等不一枚举。特别是一些专家型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你会发现:不管是从研究的内容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都普遍性的具有普教系统的教育教学影子,更多的关注于教法的体现(至于是否与职业技术的学习是否匹配、适合与否却很少关注),极少甚至基本没去涉及培养的方向性和课程结构性方面的研究。职业技术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纯理论基础的学习,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尽管这种理论不一定要好高深)之上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这些既与普教有关联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更多的欠缺表现在作为老师的缺少行业具体的应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能力规范。其实知识不在于多,更多是要会去用才是根本。还有就是最近几年来的国家教委所属的全国技能大赛(从本科、专科到中职以及国家劳动部所属技工院校的行业竞赛,本人也曾受邀参与过行业技工院校的竞赛指导与考题设计工作)的举办更是促进了各校使出浑身解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就是从电类专业的教研角度探讨能力建设所涉及的一些因素的点滴尝试,以求抛砖引玉。

1 学科培养方向的确定

这点是前提。因为专业方向确定了所培养对象今后适应什么性质的工作。也就需要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其次就是在大方向确定下后的层次确定问题,因为,作为劳动者的素质决定其工作性质。不同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人会就职于不同的岗位。对很多比较大的学校而言,由于所招生规模比较大,那么培养方向就越显重要。还有就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面对的培养对象能力和素质是参差不齐的。那怎样来处理这些实际存在的实际问题呢·那就需要考虑一个多层次多方向性的培养方式(这点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随之提高),还有就是相应的经费的支持和实验设施的配套。这些已不是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了。

本文力求从一个比较单一角度来谈谈培养方向,就是在略去学生已有的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的培养方向的确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具体的专业方向设置问题。电类专业从一开始比较单一的设置方向就是家用电器,这之后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和一些学校的师资水平的改善所开设的专业方向逐渐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在笔者看来都是具有局限性的,并且略显模糊而没有清晰的培养方向可言。就目前的就业方向来讲(就业方向也就意味着影响我们的培养方向),企业流水线具有比较大的用工量,这也是众多学校都能培养的普工。其次是电子企业需求量较少的也是比较好的岗位——检测,这种岗位要求人员就要高于普工了。再次就是企业研发部门所需的研发人员(这点我想在此解释一下,作为教师而言不要看到研发二字就感觉我们的中职学生高不可攀,或者认为不是中职所能达到的培养层次,其实这是个认识上的个误区),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的(比如重庆一些小家电生产商,LED产品制造商)。而研发人员的素质需求也会是因工作层次而要求有所不同,有些性质的研发工作作为中职生而言是完全可以达到它的需求的。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去设置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问题了。

水电工入门基础知识例11

《电工基础》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模拟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发电厂电气设备、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它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基础性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电子方面课程的好坏程度。电工基础课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并且其定理、原理十分抽象,公式繁杂,不易理解,记忆困难,这些都加大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这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所以,在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之中,必须对其教学实效性加以探究,以加强学生对电工基础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创新意识。

一、《电工基础》的特点

1.电工基础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具有概念多,基础知识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都是其理论性强的特点的最好体现。在电磁场一部分内容中,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磁力线,磁路与安培准则等等,这些基本概念都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同时它的基础知识点包括磁场的性质及相关内容。并且这一部分内容和数学紧密联系,公式大多比较复杂,逻辑性十分强。此外电工基础可证中的内容设置具有十分强的整体性。

2.电工基础具有与实际事物紧密相连的特点

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有大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都与实际紧密相连,它不单单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技能素质培养。特别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更加注重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够让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基本的连接方法与测试方法以及各种电子电器仪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对理论中的事物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验证了自己在理论中的学习,获得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感。

二、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大专职业院校中变学生对于电子基础这门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实际状况,提出有效的改善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1.以巩固基础知识为目的,实行精讲多练的教育教学策略

在大专职业院校中,电工基础课程的主要教授方法就是讲解与联系的双重结合模式,而精讲多练的模式更是受到所有学生和老师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于,电工基础是一门技能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课程,并且其一技能性为主,在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多辅以电工技能训练,其中精讲就是对教师最高的要求。主要应注意的问题有:(1)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对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精讲就是要达到语言的简练精准,同时内容全面。

在以精讲为基础的学习中,多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及时巩固。多练是大专职业院校中电工基础课程的重点,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实习机会。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手脑相结合的能力具有十分大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学生一定要在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在进行练习,同时要确定自己的练习的目的,重点掌握联系中所要使用的方法,保证联系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质量。

2.快速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压实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课堂导入以引导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课堂的学习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为目的。这种形式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教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化的现象,让学生更加直接明了的观察。由于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因此这种抽象化的转化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起到了启发车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现代教学中十分普遍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明显。老师在教授课程时可以更加明了的将一些平面中所不能展现出来的实验以及电路更好的进行演示。

多媒体教学是突破电工基础教学难关的出口。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抽象性的电工原理。而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并且辅以语言讲解,可以将抽像化的事物、原理更加形象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电工基础中的电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磁感线的变化,将其转化为形象事物,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4.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研究性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来讲、听、记的模式。老师在课程中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的分析总结,来获取知识。然后在下组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提高分析总结问题能力的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探究意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难点,强化操作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一些演示实验所起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而电工基础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其理论知识抽象复杂,所以找到合适的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电工基础实效性的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大专职业院校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