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身体素质的定义

身体素质的定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30 15:07:59

身体素质的定义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1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素质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尚处于“试点”阶段,这不仅仅有一个实践滞后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先导有待加强的问题。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探索。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涵义出发,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就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教于众方家。

一、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及其探讨

(一)素质的涵义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素质”概念有一基本的了解。

1.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素质概念,指的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中义素质概念,是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

广义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2.素质教育范畴的素质涵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概念,素质教育也就是提高主体整个素质的教育。概括地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素质的涵义有所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涵义的表述

关于“素质教育”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涵义作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意见》和《决定》的表述可以归纳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的特征

通过分析素质教育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

(1)主体性。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3)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并重,要求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4)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

(5)创造性。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三)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它作出定义和界说。这里结合素质教育的涵义和远程教育的特征,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1.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定位

远程教育是否有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在理论界和远程教育工作者中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一种,它必然与其它教育一样,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从“远程教育”词义来看,它是一个偏正词组,由两个词义框架组成,但其中心词仍是“教育”。远程教育固然有其个性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教育共性的一面,一样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的普遍要求,加强和实施素质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性

远程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与远程教育的特征相结合,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特性主要有:

(1)开放性。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时空、教学过程和学习形式的开放。

(2)终身性。远程教育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3)个体性。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

3.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涵义

“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现代远程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同时,它又是一个特定概念,它的涵义既由它的构成要素所承载,更由它所产生的特定语义所决定。把握它的涵义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涵义简单移植,二是语义泛化,失去了其特殊规定性。

考察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基于高等教育来理解。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核心应是专业素质;其次,基于成人在职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成年人和在职学习的特点,符合在职成人发展素质的要求;第三,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其素质教育必须体现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学生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对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在职成人学生所进行的以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综合为基础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以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理念和思想。在这一界定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素质教育视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面向未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偏差与误区

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欠缺与滞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区。在论述了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是什么”之后,为了更好地矫正偏差,澄清认识,从而对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不妨打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变一个角度,即从远程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不等于(≠)什么”来辨析素质教育的涵义,矫正偏差与误区。

1.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德育

2.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文体活动

3.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课外教育活动

4.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非考试教育

5.远程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

6.远程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或措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远程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按照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规律,结合远程教育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素质教育只能局限于实践探索层面,只能处于自发阶段,难以实现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如前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它是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更不是某项或几项教育措施。远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人居于这一活动的核心,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远程教育素质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对社会有较大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再者,要把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素质教育将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作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而且能够实现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统一。一方面,现代远程教育要为终身教育服务,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不仅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并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灌输与管理,它的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远程教育也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造,积极主动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学生和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远程学习者”。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能。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在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要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通过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克服以往过分专业化的弊端,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坚持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特性的基础上,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远程教育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其次是改革教学计划,注重提高人才素质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推进专业模块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现代远程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基础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自己更多地去感受、思考和体验,更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掌握所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与方法

推进远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远程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弊端。应当指出,远程教育的评价观应是“发展”而不是“选拔”。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常模参照测验”为“目标参照测验”,用“达标程度”评价来替代“水平选拔”评价。其次,要改革考试制度和办法,改变以往的“一点式”考核评价为“多点式”考核评价,改变一次性考试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第三,要尽量避免“教考分离”带来的“教考脱节”现象,在保证教学分离的公正、客观的同时,也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解决好“教考脱节”问题,使考试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2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标志是素质学分制。武昌理工学院在创立和践行成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素质学分制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集中体现素质学分制研究与探索成果的专著《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一书现已出版。本栏目从本期开始将对该书的部分内容进行连续刊载。

摘 要:本文认为素质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的、最初以潜质形式存在的,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内在的、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的基本特质。素质具有内在性与外显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素质;开发内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理论是素质学分制的理论基石。探讨素质学分制,首先要探讨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构成以及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等一系列基本理论。

一、素质概念

(一)素质定义概述

从词源学上看,素质乃由“素”和“质”构成。许慎《说文解字》云:“素,白致缯也”,《说文解字》“段注:缯之白而细者也”,即素是一种细密的白色生帛,如“素服”,由其引申,素乃标识白色、原先、本来之义;质,《辞海》释:性质,本质,《礼记·乐记》云:“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从素和质的上述含义看,素质一词的本源语义专指“事物的本来性质”,在古汉语中,素质一词泛指事物的天然性质。然而人们一般不讲自然物体或生物体的素质,而是专用于人。素质即人的素质,从而将素质一词转为对个体人或一定集合人群特质的界定。因此,素质就是人(集体的或个体的)的根本特质。它既是人类性(人性)的根本特质,也是个体(个性)的根本特质。究竟何谓人的素质,在理论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见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

“素质”首先是一个生理学、医学、心理学概念,是指人通过遗传得到的全部先天状况,即人天赋的一切自然条件或属性,是生而有之、先天赋予的东西。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米尔诺夫等主编的《心理学》对素质的定义是:“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些能力的。天生的东西只能是机体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其中具有最大意义的是神经系统、脑的特点。这些形成人们之间的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叫做素质。”又如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将素质理解为:“一般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例如,有的人听力发育得较好,可以认为其音乐素质较好”。潘菽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提出:“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林传鼎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也有类似的表述:“素质通常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以上定义的特点是强调素质的先天性。

素质又是一个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诸如“人口素质”、“民族素质”、“军人素质”、“教师素质”、“职工素质”、“干部素质”等词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质”概念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并被引申到教育领域。从教育学意义上讲,“素质”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广义概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指出:“素质,是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是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周远清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可见,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综合了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属性和后天养成的基本特质,是人的先天特性与后天特性的统一。

《辞海》认为,素质即:“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③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素质之义有三:①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③心理学术语,专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上的先天特点。从《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来看,素质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素质具有先天特征;二是素质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对素质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也即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特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强调先天遗传。虽然先天遗传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但遗传因素的提高主要是一个优生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尽管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通过长期社会文化沉淀,可以实现社会遗传,但通过对个体的教育改善人的遗传因素是不可能的。因此,狭义的素质概念不具有教育上的适应性。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即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泛指先天的生理特征与后天开发的一系列稳定的基本特质的有机结合,更强调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基本特质。显然,广义的素质概念是包含狭义的素质概念在内的,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质,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正因为强调后天素质的养成和习得,广义的素质概念就有了教育上的适用性。

(二)素质概念新解

通过上述对素质概念的探寻和梳理,笔者认为,素质是以先天遗传为基础的、最初以潜质形式存在的,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而形成的内在的、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的基本特质。

对素质的最基本内涵,有必要作进一步阐述。

素质是人的内在特质,“内在性”是其本质特征。素质与人不可分离,素质必定是人的素质;离开了人,无素质可言。人类特有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文明成果,只有被主体接受、吸收、消化、掌握、运用,即内化为主体自身组成部分的才是其素质;凡是没有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以外在形式存在的包括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都不是主体的素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均可以以抽象或具体的形式脱离主体人独立存在。因此,只有通过对主体潜质的开发,内化为其身心结构的组成部分,并且能持久地发挥作用的基本特质才是素质。素质是人的根本特质,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它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A比B的身体状况好,是由A比B的身体素质好决定的;B比A的学问高,是由B比A的知识素质高决定的。

素质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后天开发内化为根本,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开发内化的统一。人的素质源于先天遗传而得的生理、心理基础,表现为人的诸多潜质。这些遗传因素或潜质为后天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后天开发的基础。例如人的大脑是人智力发展的基础,生来大脑健全的人都存在智力上的巨大潜质。而在某一方面存有生理缺陷的人,就没有与之相应的素质基础,如生来双眼失明的人就难以开发其在绘画方面的潜质。同时,人的先天遗传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为潜质的千差万别。对不同的人及其不同的潜质进行开发,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体。

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开发内化。这里的开发内化特指发掘人的先天潜质,通过环境同化、系统学习、系统训练、自我修炼、积极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人的素质的过程。素质不开发就只能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也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再好的潜质,倘若不开发,久而久之也会慢慢地退化甚至消失,如众所周知的“狼孩”① 就是如此。只有对潜质进行开发,以内化的方式将外在资源“摄入”、“消化”并与个体潜质“化合”而形成内在的稳固特质,才算得上真正形成和发展了某种素质。比如体育比赛的冠军是在先天良好的体能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开发内化培养出来的。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内化”是素质形成的标志。

素质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人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反映。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总是本质的反映。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它决定了人的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换句话说,人的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如言行、气质、风度等,都是由内在的素质决定的。比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很好,就很少生病;一个人经常生病,则反映其身体素质差。人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反映。可以通过观察、审视人的外在表现间接地认识、测评、把握其素质。正是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微”,我们能够知晓和评判一个人的素质高低。

二、素质的基本特征

素质有诸多特征,笔者主要揭示四个基本的特征。

(一)内在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素质是人在自身潜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开发内化形成的内在特质。素质内在性的载体是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主体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等,均以其特定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为载体。正所谓“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素质的内在性决定了素质不能直接测评。

素质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决定和影响着人的外在表现。素质总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显现出来。素质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外化形式,这种外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是通过外在表现,我们能够知晓和评判一个人的素质高低,能够间接测评人的素质。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素质外显的途径、桥梁和载体。人们通常所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其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素质只有通过一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显现出来,才能获得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正是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的内在素质才以丰富多彩的外在表征表现出来。

(二)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首先,由于素质具有先天性基础,表现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潜质,所以它具有稳定性。比如一个人的先天身体潜质很好,没有特殊情况它不可能很快变坏。其次,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其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素质之所以稳定,则是由于它在主体身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稳固结构,即解剖的生理结构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素质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它是我们识别素质,测评素质,预测人的思想行为倾向的前提。

然而,素质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人的素质可通过后天开发内化而改变和发展。随着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力的增强,随着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加强,其素质水平必然会相应地提高。因此,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发展形成的,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由量变到质变,不断扩展、深化、延伸。这就是素质的发展性。素质的这种发展,是以原有的或本来的潜质为基础,通过对潜质的不断开发内化、逐步积累实现的。正是在量的积聚与质的飞跃中,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静态与动态的相互交织之中得以实现。

(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素质的自然性是指素质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人的潜质来自于遗传,其内容主要是生理上的特点和机能,一般称之为先天潜质。这种潜质具有直接传递性,是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子女的。生命个体一旦形成,其素质的自然性就存在了。它是素质得以依附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和心理基础,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条件和基础,为人的素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开发内化,也得以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为载体。经过后天开发内化形成的素质,表现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结构,也具有自然性。

素质的社会性是指人的素质因其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与发展而带有的人类社会的属性。人的先天潜质经过后天开发内化表现为社会性。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都是社会性的产物。

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人的素质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而且表现在自然性是人的素质的载体,社会性是人的素质的内容。

(四)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3

二、什么是“素质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提出并且广泛传播开来一个新的教育名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纯粹是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物。这一词语的出现是由于1993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体现的中心意图之一,是要改革我国劳动者乃至全民族素质低下的状况。提出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持久得不到改变,“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因此,“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深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一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素质教育”一词的提出有一定的原因。一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来自于教育理论中对教育主体功能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研究者提出,在教育中应当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改变教育以及教育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人的状况,同时也是试图为培养人的素质提供理论上的前提。第二,“素质教育”的提出来自于教育实践中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满,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唯分数论”,影响了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完成,也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即通过教育使人拥有其素质,帮助人构造主体活动,能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长期作用。

依据国家教育督学柳斌的观点,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主张教育应当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而不应当是受教育者中的少数人。搞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有一个普及意识,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第二,要求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进一步落实或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最终目标。在素质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要教会学生劳动、审美、健体、生活,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这种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才能起到培养人的作用。以上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内容是全面发展。具体而言,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是选择最富有生命力的,并且对其素质的培养具有潜能性的人类知识,以此帮助学生构造自身的主体性。

三、理解教育哲学

《辞海》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是,“用一定的哲学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问题的基本理论科学。”黄济先生关于教育哲学的定义是“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其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从以上表述可以得出对教育哲学的认识: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最根本问题———教育;教育哲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本源。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的思维角度来对待教育的最基本问题。

四、教育哲学视野下的教育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4

本文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324);“项目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的应用研究――学校教学立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8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又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从广义角度上讲,我国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对人员素质的一种升华,是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那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素质的定义

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指出,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心理学中,亦将个人生来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作为素质的完整涵义。但是,从广义角度上讲,人的素质应是劳动的产物,一切由于劳动活动而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人的特征都应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因此,对素质的定义应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绩效素质五个方面。

二、大学生素质的构成

素质的构成,是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分、因素和层次。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应从德、体、勤、心理、能力五方面进行衡量。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变革中,推动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对内改革以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外开放以求紧跟世界当代文明的发展潮流。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带来了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这从根本上将大学生推入到一个与社会相通的开放环境之中。因此,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修身观。传统美德是致力于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并把个人的修身养性视为做人的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德修养应从点滴开始,重内省内思。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毕业生能否在自主意识基础上修身养性,应是人生道路的奠基石。

其次,义利观。谋义信道是义利之首,舍利取义是至上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道义本色。在传统美德提倡以义取利的基础上,当今社会,在社会公共道德、职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决定个人利益的取舍,应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义利观。

再次,国家观。传统美德在个人对待国家的取向上,倡行尽忠报国,名垂青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精神,曾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的正确国家观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放眼世界,国家利益不可侵犯。

(二)身体素质。准确的讲,身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对自然环境和人才环境的适应程度、健美程度等。主要表现为基本活动能力和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其中,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和工作的物质基础。适应能力包括内适应能力和外适应能力两种,内适应能力指人体内生理功能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抗病能力;外适应能力主要指对于外部环境的反应力和耐受力。

大学毕业生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作压力,其身体素质的培养应从工作的持久性、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出勤率等方面进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伟人能经受各种艰难困苦而岿然不动的真实写照。

(三)勤奋耐劳素质。“勤”既指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又指一个人的恒心和努力。“勤奋耐劳”不仅要求在事业上进行精力和智慧的付出,而且要求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老黄牛精神,以高尚的事业心作为勤奋的开始,以辉煌的业绩作为勤奋的结晶。

作为名大学毕业生,应以脚踏实地的努力作为出发点,摒弃一切繁华和虚假。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任何艰苦的环境下,勤政、勤业、勤事、勤民,尽心、尽力、尽能。

(四)心理素质。“心理”在希腊语中原义为灵魂,心理素质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应变,它主要包括智、情、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智,即智力,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本身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五个因素。情,即感情,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反应,它本身包括情绪(心境、热情、激情)、情感(责任感、荣誉感、爱憎感)和情操(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种形式。意,即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行为,从而克服各种障碍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本身包括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层次。

大学毕业生应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新环境中的成长、创造力和对困难的承受力。

(五)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包含面较广,涵盖了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人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指挥控制能力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应从技能方面培养:它的含义是适应社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它的评判标准是先看其常规工作能力,即实践、设计、改造能力,再看其创造能力,即其创造意识、创造原理、创造技法的掌握。但是,从能力素质上讲,技能应是一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当代大学生在此方面应从专业情感、专业习惯、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实践应用四方面加以深化,只有这样,其知识才存在较高的含金量。

总之,21世纪有着挑战与机会并存、冲击与生机共有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素质的形成,应是在其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校正后得到的。中国传统美德中,立志、惜阴、攻读、养性、自强、俭朴、敬业、礼仪等丰富的修身思想,也是大学生修身养性、进行自我素质培养的精炼思想。大学生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在人性上把握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在灵性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才是适应21世纪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5

【关键词】 脂联素;大于胎龄儿;血脂;体质指数

多项研究发现,出生体质量与童年及成年后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出生体质量越大,成年后肥胖危险性越大〔1-3〕,发生成人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也越大。巨大儿发生的调节机制尚未阐明,有学者认为脂源性激素的代谢紊乱可能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脂源性激素,可调节葡萄糖转运、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它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参与调节能量代谢平衡〔4〕。本研究通过检测大于胎龄儿(LGA)血浆脂联素水平,分析其与母血脂联素水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体质指数、胎盘重量和血脂水平等的关系,以探讨脂联素在胎儿期肥胖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9月~2006年3月选择在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剖宫产分娩的30名大于胎龄儿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本院剖宫产分娩的适于胎龄儿30名为对照。 2组均男14名,女16名;胎龄37~41周。2组产妇均在本院系统孕期保健,孕期体检资料齐全,均无糖尿病、妊高征、肝炎等病史;均因社会因素剖宫产;新生儿均没有宫内窘迫和窒息缺氧史。

12 大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诊断标准

根据1992年中国15城市新生儿体格发育测量值标准〔5〕,出生体质量在同胎龄平均出生体质量第90百分位以上的为大于胎龄儿;出生体质量在同胎龄平均出生体质量第10~90百分位之间的为适于胎龄儿。

1.3 方法

(1)标本采集:剖宫产时抽取产妇肘静脉血5?ml,,胎盘未娩出前抽取近新生儿端脐静脉血5?ml,留取血浆,置于-20?℃冰箱保存备查。(2)检测方法〔6〕: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脐血和产妇血脂联素浓度,试剂盒(美国B-Brige公司)批内<25%,批间<32%;用免疫比浊法在OlypasⅡ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3)身长、体重测量:出生体质量于生后擦干胎脂、羊水,胎盘于生后胎盘根部剪断脐带擦净血渍后用电子称测量(误差为5?g),然后用皮尺测身长;产妇孕前身高、体质量根据体检记录,入院后用电子称测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质量(kg)/身长(cm)。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各类数据间用线性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新生儿及产妇一般情况(表1)表1 2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及产妇情况比较(略)

2组新生儿性别构成和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身长和出生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产妇年龄、身高、孕前和分娩时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新生儿脐血、母血浆脂联素和脐血脂水平比较(表2)

大于胎龄儿脐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适于胎龄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母血浆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脐血TG、TCH、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脐血及母血浆脂联素和脐血脂水平比较(略)

转贴于

2.3 大于胎龄儿脐血和母血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身长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3)表3 LGA脐血和母血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身长等因素的相关分析(略)

大于胎龄儿脐血浆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MI、胎盘重量、脐血甘油三酯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0848,-0785,-0835,P<0001),母血脂联素水平与各项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

2.4 大于胎龄儿男婴和女婴脐血浆脂联素、血脂各成分水平比较

大于胎龄儿男婴和女婴脐血浆脂联素、血脂各成分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脂源性激素,在肥胖成人和儿童的研究中均发现脂联素水平与体质指数、体质量、甘油三酯水平等呈负相关〔6-8〕。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于胎龄儿脐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适于胎龄儿,并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BMI、脐血甘油三酯水平等呈显著负相关,但大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胎儿脂联素水平的降低,与大于胎龄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脂联素可能参与胎儿的生长发育调节;脂联素的变化先于血脂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脐血和母血脂联素水平无相关性,脐血和母血血脂联素水平与产妇体质量及BMI无相关性;脐血脂联素水平与胎盘重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BMI呈显著负相关,而母血血脂联素水平与上述因素无相关性。可能是由于脂联素分子量28?000,不能通过胎盘屏障,孕妇和胎儿血中脂联素来源于各自脂肪组织,胎盘分泌的脂联素则分别进入母血和胎儿循环;孕妇和胎儿具有相对独立的脂联素产生和调节系统,胎儿脂联素分泌调节由胎儿自身控制,不受母亲脂联素水平影响。因此,测定脐血脂联素水平能够反映胎儿脂联素水平,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并有助于判断大于胎龄儿的发展趋势,为早期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婴和女婴脐血浆脂联素、血脂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成年男性血浆脂联素的水平明显低于女性,这可能与成人体内脂肪含量、性激素、和脂联素代谢不同有关〔9〕。

【参考文献】

〔1〕Gunnarsdottir I,Birgisdottir BE,Benediktsson R,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ize at birth,truncal fat and obesity in adult lif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blood pressur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study in a high birth weight population[J].Eur J Clin Nur,2004,58:812-818.

〔2〕邵继红,黄水平.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1329-1330.

〔3〕Euser AM,Finken MJ,KeijzerVeen MG,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renatal and infancy weight gain and BMI,fatmass,and fat distribution in young adulthoo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males and females born very preterm[J]. Am J Clin Nutr,2005,81: 480-487.

〔4〕Shand BI,Scott RS,Elder PA,et al. Plasma adiponectin in overweight ,nondiabetic inpiduals with or without insulin resistance[J].Diabetes Obes Metab,2003,5(5): 349-353.

〔5〕中国15城市新生儿体格发育科研协作组.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男女新生儿出生体重值修正报告[J].实用儿科杂志,1992,7(6): 306-307.

〔6〕卢慧玲,王宏伟,温宇,等. 肥胖症儿童血浆脂联素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4, 22(4): 233-235.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6

所谓“和谐社会”,其内容所指应是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政治层面上指的是社会的民主和法律秩序、社会成员的自由和人权的保障、执政者的清明廉洁等;经济层面上指的是社会各种物质利益分配的公平和公正、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协调发展、社会人员的经济保障体系;伦理层面上指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社会成员间融洽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那么,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秘书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呢?

一、具备能经受考验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在秘书人员素质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诸多素质中的核心,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有力地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秘书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志。秘书人员政治素质构成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基本要求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本要求是注意加强组织纪律性,与党中央和单位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这里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为什么一定要秘书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呢?从客观上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帝国主义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正集中力量妄图使其“和平演变”的战略也能在中国得手。从国内情况分析,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资产阶级那套政治观点、腐朽文化也会乘虚而入。从主观上看,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条件下,一些文秘人员容易产生埋头文秘业务和日常事务而忽视政治的倾向,美丑不辩,认为只要能搞到钱就是本事,什么政治学习、思想品德修养等都不屑一顾,只要能捞到好处,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此,就必须突出强调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分清基本界限,譬如:社会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崇洋媚外,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等。所以,秘书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路线健康发展,不断取得成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做“忠诚服务、自愿奉献”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型秘书人员。

二、具备能适应发展的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包括综合知识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这是因为秘书工作涉及范围广泛,既有政务,又有事务;既有政治、经济,又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种工作性质特点决定了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胜任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工作。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时代、智力时代、信息时代,进入了以知识为真正资本和首要财富的知识经济时代。崭新的时代对秘书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挑战。秘书人员在辅佐领导制定决策时不仅要善于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而且应善于汲取各种方案中的优点另组更佳方案。在实施决策时,还要综合而灵活地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实行有效的动态控制和协调。秘书人员经常面对方方面面的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没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是困难重重寸步难行的。除了掌握专业上的秘书学、档案学、信息学、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在社会科学方面,首先应该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懂得并能运用哲学、法学、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工作。此外,还应学习、了解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软科学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方面也应该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当今世界各种学科都处于分化、交叉、整合同时多向发展之中,没有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无法深谙专业知识,即是说,专才首先必须是通才。层次越高的人,其知识金字塔的底座必须越宽大。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对信息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作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秘书人员,很有必要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国家公务员外语等级考试早已开始实施。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已对所有公务员提出学会英语的要求。切实掌握一门外语后,不仅便于直接获得国外信息,而且通过对比就会加深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领会,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赶超世界水平的自信心。总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越是高层的秘书人员,越需要广博而精湛的知识。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秘书人员,还应学习相关科学的基本原理,并且善于进行创造性运用,具有高瞻远瞩、发扬民主、博采兼容、集思广益、多谋善断、协调有方、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具备能胜任艰苦工作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体能。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均以身体为载体。应该说,身体素质是根本的素质。一个人尽管思想先进、品行高尚、知识渊博、心理健康、富有才能,但如果体质欠佳甚至体弱多病,那就力不从心,只能空怀壮志而已。不少优秀人才英年早逝,总使人们泪满襟。列宁说得好,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文秘人员必须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通过身体活动和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体力和智力的潜力,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鉴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大环境和公务员本身的素质要求,一些发达城市已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把体质测试列入公务员年终考核的内容。毫无疑问,身体素质也同样应该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秘书人员从事的是一个特殊岗位的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起来超强度,超负荷。既要费脑筋,又要出力出汗。当然,不能仅仅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出发而要求文秘人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整个世界已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以人为本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类不仅要生存,更要享受和发展。对于文秘人员来说,更是如此。

总之,和谐社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秘书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知识、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7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教育作为百年大计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这一重任。结合我们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风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上曾出现过很多“高分低能儿”、心理障碍儿童、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等等,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这种教育体制急需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关于素质

关于素质一词的定义,我们可以先从词语本身来说。“素”是指本身的、原来的。“质”是指事物最根本的特点。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定义。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杨和亭综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人先天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影响所形成的人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具体而言,人的素质应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我们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这一定义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这里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其次,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发展,发展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应试教育”相对。最后,特别强调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存在众多弊端之后提出来的,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杨书胜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第一,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教的,为了考试而学的。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这就升华了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第二,应试教育针对的是想要通过考试的少数有升学欲望的学生,而造成的后果是会出现现在普遍看到的“高分低能儿”,扼杀有真正潜在能力的同学,他们不一定会考试得很高的分数,但却有其他与众不同的能力。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面向的是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这就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差异性。第三,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大力度灌输考试的规则,而忽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应试教育也忽视学生心理的需要,有种急功近利的目的。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差异,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

(三)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虽然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先说明如下,对我们更好改进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一:素质教育等于精英教育

在国外有一种教育模式叫做精英教育,就是针对少数学习顶尖的学生进行的特殊培训。通过这种高层次的教育,培养出为国家服务的高品质人才,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可是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中小学却正在进行着这种精英教育,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特别关照所谓的“尖子生”忽视学习不好的同学。我们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单一的实行精英教育根本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其实,精英教育换一种说法是歧视教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说的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所以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

误区二:素质教育等于技术教育

现阶段,不少学校认为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把教育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好多学校开设演讲口才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电脑技术培训班等等技术类的培训班,这些方式确实可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不能把这些等同于素质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全部。

误区三: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包容性,它不是某一素质的培养,而是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的特长培养,开设很多专门的实验班,美术、书法、绘画、围棋等等特长班。甚至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让路给这些特长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特长的培养是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但是不等同于特长教学。所以说,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7-02

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行业道德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行业,因此必然有辅导员行业的基本道德和对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

1.辅导员基本素质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目前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共约有2800万,若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就有近14万人,因此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艰巨和紧迫,对辅导员基本素质的研究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2.辅导员的基本素质。①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素质,这是做辅导员工作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其中,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是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就不可能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③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以上三者就缺一不可。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当前中国高校合格辅导员的基本形象,其中马克思主义素养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

1.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的必要性、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中央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有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当前部分中国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毫无疑问做好高等教育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特别是可靠接班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特别是可靠接班人的骨干力量是高校辅导员,而辅导员要想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2.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素养的获得渠道无非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和主动地自身修养两个方面。在辅导员培训教育方面,自从16号文件下发之后,《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相继出台,这些文件中都明确提到辅导员“政治强”的首要要求,在和平年代,“政治强”(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靠辅导员个体或者群体自发产生,而必须要像列宁强调的那样从外面“灌输”进去,紧要的是要“灌输”马克思主义。当然,辅导员自学马克思主义也是“灌输”,是一种“自我灌输”。辅导员在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修养目的、修养方法和修养禁忌三个要点。①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目的是: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做好辅导员所有工作的思想政治基础。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简单地讲就是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时一定要站在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起码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方法主要是深入实践和学习理论两方面,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即自己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不定期地深入社会的基层单位调研,理论联系实际,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真、刻苦、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广大辅导员可以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作为基础的教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学习或者没有很好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当前的年代,辅导员是根本不可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就根本不可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辅导员的艰巨历史使命。二是,认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最容易理解和学习的。《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科学发展观等相关文献,都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三是,学习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发展延续。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对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历史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辅导员。四是,及时关注并研究时事政治。③广大辅导员在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克服两张皮、两面人、无恒心、教条主义、不懂装懂五种不良倾向:一是,切忌两张皮。就是说,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理论这张“皮”一定要“附”在实践上,而不能理论、实践两张皮。二是,切忌两面人。即不能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对别人是一套,对自己是另一套。三是,切忌半途而废,无恒心的。四是,切忌教条主义。五是,切忌不懂装懂。

三、小结与展望

只要每一个高校辅导员都能紧紧抓住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目的、修养方法、修养禁忌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修养,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就一定能够有很大的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一定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一定能够有很大的改观。正像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所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我们党最终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样,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我们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一百个至二百个(越多越好)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高校辅导员的战斗力量,从而必将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实际性影响,必将为更好地完成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最重要任务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必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9

收稿日期:2013-09-23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生活化与高职哲学教育”(2012SJD880030)

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胡孝四(1971-),男,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思想政治

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历了近10年的外延扩张之后,高职院校普遍进入了内涵建设阶段。高职内涵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这一点已经在高职教育界取得共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素质,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主要解决知识为谁所用的问题,其中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内容;二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主要是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知识等;三是科技创新素质,主要指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四是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校外通力合作、全体师生员工和社会有关人士共同努力。从校内教育来看,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仅是培养高职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关键举措,而且有利于塑造现代公民。“哲学教育在于哲学教育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特征,可以塑造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公民和世界公民的基本人格和素质。”[2]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为高职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思想素质其实就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问题,思想境界的高低则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社会、度过人生。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指出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和人类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从而明确了每个人所处的历史方位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人能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看待自身,其思想境界的高度可想而知。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自然能够达到相当的高度。就政治素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我们的是一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人民立场、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观、社会主义前途观等等。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看待现实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否掌握这些原则和方法是提高政治素质的前提。就道德素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大学生从哲学层面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比如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说到底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因为是多数人的利益,所以高于个人利益,这就是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因。和道德素质相类似的还有法律素质,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我们同样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加以理解,比如法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等辩证关系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养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起的是一种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这对于高职生而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素质,是高职生区别于中职生的突出特点,也是高职生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创新本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入,二是革新。即创新是指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新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由此可见,创造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创新。只有把创造成果引入经济系统,产生效益,才是创新。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创新一般都是指科技创新,其实就是发明创造。不管是创造也好,创新也好,实质上都是要求人们具有创造性思维,离开创造性思维,创造和创新都无从谈起。创造性思维“是由多种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联想思维等长期综合交融、有机结合的结果。”[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培养高职生的创新素质至少具有以下两个作用:第一,培养高职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哲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创新必备的能力,因为“创新只能来自以不同方式思考的人们,来自为自己考虑的人们。”[4]黑格尔说过:“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5]这种反思其实就是独立思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思维方法本身就包含了对独立思考精神的要求。第二,培养高职生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显然也是创新所必须的,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绝对离不开哲学,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哲学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能给予学生的哲学能力“包括体现哲学理性思维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具体等辩证逻辑的思考能力,体现哲学精神的思辨、反思、批判、超越和创新等能力,体现哲学气质的感悟、直觉和体验等非理性的感知能力等。”[6]这是任何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学科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由于高职教育偏重于职业技能教育,所以人文精神相对缺乏。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哲学流派,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它的实践精神和人类情怀。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是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则是一门关于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关心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命运,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即建立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情怀无疑是最宽厚的。实践精神则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精神,因而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独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的本质、阶级的本质、国家的本质、人的本质等问题的科学解答是我们处理上述关系问题的钥匙。总而言之,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高职生才能真正掌握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养。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有利于培育高职生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看起来好像和哲学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非常紧密。最主要的是哲学能够给人以安身立命之地,或者说给人提供精神家园,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人的信仰问题。“哲学培养的是一种思考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是一种情怀,教人怎么思考,怎么安身立命。”[7]冯友兰先生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8]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教人安身立命呢?怎样教人真正成为人呢?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中。马克思主义没有把人的终极关怀寄托在来世,而是寄托于现世。如果按张岱年先生所划分的终极关怀的三种类型来看,马克思主义应该属于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其基本观点是: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生的目的在于人本身而不是人之外的任何东西,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是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信仰,一个人才知道如何安身立命,才能够真正成为人。一个具备科学信仰的人,起码其心理素质是比较健康的,而心理的健康又能反过来促进身体的健康。除了信仰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方法论也有益于身心健康。现在很多人都很注重养生之道,其实养生之道中包含着很多哲理,比如饭吃七分饱,体现的就是一个度的问题,锻炼身体贵在坚持就包含着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心理素质的问题也和人的思想认识有关,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如果能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它,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哲学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占半壁江山还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处于边缘化,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哲学素质贫乏,甚至严重缺失。”[9]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2] 程广云,夏年喜.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

[3] 吴建国,沈世德.创造力开发简明教程[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2009:28.

[4] [英]科林·卢卡斯,蒋凯译.21世纪的大学[J].国家

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50.

[5] 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6] 黄禧祯.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J].岭南

学刊,2011,(4):36-39.

[7] 周国平.无用之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0.

[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

[9] 刘建勋,高职生哲学素质的缺失及对策[J].河南商业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08-110.

The Marxist Philosophy Educ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raining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对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表现为对许多社会现象的困惑,对许多理论问题的疑惑,甚至出现了对信仰、主义的怀疑等。面对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适应社会转型的综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要有适应社会转型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教育教学目的。

一、适应社会转型,加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制约并影响着其他素质,同时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支柱,是理论教育队伍素质结构的灵魂。”[1]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立身、治学和执教之本,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有理想信仰的人讲理想信仰,才能讲得实在,才能为学生所信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面对社会转型给学生带来的信仰危机,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向。”[2]首先,政治立场要坚定。就是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次,政治品德要高尚。就是始终如一地忠于党,终于人民,终于祖国;始终如一地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另外,要具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就是善于明辨政治的是是非非,善于洞察国际和国内政治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动态趋势。只有自我政治素质的过硬和坚定,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才不会显得缺乏底气、没有信心。

(三)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古人云:德为师之本,师者须德高。高尚的师德品质,是对学生最具体、最生动和最深远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师德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是用马克思主义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乐于奉献,诲人不倦,潜心研究业务,静心教书育人,不仅要以言立教,更要以身立教,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感召学生的心灵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德之人。

二、适应社会转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要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就必须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奠定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

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善集大成者,方能为大优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备厚实的知识储备,较高的文化水平,才能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做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得心应手。一是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仅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这样讲课才会有根有据、信心十足,才能解决学生产生的困惑。二是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既要对自己任教的科目有充分的深刻的了解,又要对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其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从而形成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

其次,要具有较强的学科辐射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非常广泛,由此,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如指掌外,还要必须拥有较为丰富的相关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对相关的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中外历史等诸多学科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具有其他社会学科知识,如人际关系学、领导科学、人才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再次,要紧跟时代步伐。当今时代新旧知识的更替非常迅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安于现状,就会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既要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知识营养,也要学会从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吸收知识营养,才能使自己能够成为紧跟时代的教育人才。

三、适应社会转型,增强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的定义例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输送“能量”的特殊功能,是农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现代体育文化的培养、促进农村体育消费的增长、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素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农村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就没有我国整个体育事业水平的提高。

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和外在的必然联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积极健康、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村体育将大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当前,我国九亿农民正在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进,新农村建设,必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二、农村体育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事实上,新农村与新农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农村是新农民活动的舞台和载体,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晶与归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因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其中,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身体素质是基础。有研究指出,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发达和完善的今天,农民的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增强农民体质,使农民更好地投身生产活动,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第一位的,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人的健康素质的要求比其它产业要高得多。增强体质是体育的首要功能,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将大大增强农民的健康素质,使他们能更加精力充沛地投身到生产活动中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三、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纽带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体育事业起点低等现有国情决定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路途坎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等。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最大的人口基础和重要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其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

社会是以文化为纽带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也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培育农民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农民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挫折问题的排除。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不能说是和谐的,同样,没有体育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亦不能说是全面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农村体育有利于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加强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培育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拉动体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体育产业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城市,农村体育产业的贡献值微乎其微。其实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市场,如果把这个市场比作冰山的话,现在露出水面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掩藏在水下,属于潜在的市场。能否把潜在市场激发成为现实的市场,不仅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品的消费过程,发展农村体育,使农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将极大膨胀体育产品的消费群体,促进农村体育市场的繁荣和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搞好农村体育产业开发工作。体育产业是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建设体育强国,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推进农村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加快农村体育有形无形资产增值,促进当地农村体育事业的腾飞。

总之,我国农村的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说,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艳丽,王亚男. 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j].甘肃农业,2007(6):70-72.

[2] 吴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的体育思考——广东东莞发展农村体育的启示[j]. 贵州体育科技,2008(1):26-28.[3] 丁兆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内”“外”兼顾[j].理论前沿,2006(6):35-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