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技安全管理

科技安全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7 14:43:46

科技安全管理

科技安全管理例1

据笔者了解,虽然科技档案馆(室)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但真正熟悉消防安全业务知识和技术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懂科技档案管理技术知识的多,熟悉或会自动报警、会使用室内消防设施和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安全疏散的人很少。由于科技档案馆(室)是科技行业内一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所以在科技档案馆(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了解一些必备的消防安全知识,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消防安全灭火技术。这既是确保科技档案馆(室)藏科技档案安全的需要,也是对科技档案馆(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科技档案馆(室)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根据科技档案馆(室)消防安全特点,切实加强科技档案馆(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科技档案馆(室)藏科技档案的绝对安全,这是各级各类科技档案馆(室)需要认真研究和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所谓预防为主,就是把预防火灾事故发生放在首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防火措施,防患于未然;防消结合就是要在做好防火的同时,充分做好灭火的准备工作,保证及时有效地扑灭火灾。防和消是辩证统一的,防中有消,消中有防,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虽然科技档案馆(室)发生火灾的几率很少,但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放松预防工作,放弃应该做的消防安全基础性工作。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样,目前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不能没有军队,不能没有备战。因为科技档案馆(室)是绝对不能发生火灾事故的,一旦科技档案馆(室)出现火灾事故,对科技档案馆(室)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此而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及防火责任制

科技档案馆(室)里消防安全工作涉及的范围广,专业技术性比较强,要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科技档案馆(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科技档案馆(室)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求科技档案馆(室)工作人员警钟长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怠慢消防安全工作;同时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每一个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所管辖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从而保证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保证消防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把一切不安全的隐患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科技档案馆(室)所藏科技档案的绝对安全。

(三)做好科技档案馆(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由于科技档案馆(室)建筑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建筑应符合它特定防火安全要求,所以要切实做好科技档案馆(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有:科技档案馆(室)建筑设计要报请本地消防部门帮助审核把关;室内装修尽量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进行装修;安全出口数目、疏散宽度和距离应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规定,不得设置门槛、台阶、疏散门应向外开启,不得采用卷帘门、转门、吊门、侧拉门和影响疏散的遮挡物;在科技档案库内应设置应急照明和疏散的指示标志;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安装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所有电气设备及电线铺设应穿管铺设,电线不能超负荷运行,不得擅自接拉电线,陈旧电线要及时更换。科技档案馆(室)建筑设计必须达到消防安全等级规定要求,从而为避免科技档案馆(室)火灾事故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加强科技档案馆(室)内火、电源控制和管理工作

做好科技档案馆(室)消防安全工作,首要的是加强火、电源管理,严格执行值班看守制度,经常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科技档案馆(室)火源主要来自照明电路、取暖火源、电器设备、明火等四个方面,对这些火源、电源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隐患,要及时排除;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建立专门的消防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检查,按规定进行整改,从源头上杜绝各种火灾事故的发生。

(五)配齐各种消防安全设施

科技档案馆(室)的消防安全设施配置要从有利于维护科技档案的安全,不损毁科技档案文件的要求出发,选择配置适用的消防安全器材。一般科技档案馆(室)不仅要配置移动灭火设备,如灭火器,而且还要装置固定式灭火设备,如消防栓和气体消防设施,有条件的科技档案馆(室)还要配置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系统。要按科技档案馆(室)的实际需要配齐消防安全设备,确保科技档案馆(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需要。

(六)加强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由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科技档案馆(室)里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的工作,所以在科技档案馆(室)工作的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技术,以适应科技档案馆(室)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火灾事故的客观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一般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会代训的方法,组织科技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学习消防安全知识,进行消防安全操作演练,做好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使科技档案馆(室)里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熟悉消防安全知识,会使用室内各种消防器材,会自动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安全疏散。虽然科技档案馆(室)通常发生火灾的几率极少,但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要警钟长鸣,时时刻刻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使科技档案馆(室)的消防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确保科技档案馆(室)所藏科技档案的绝对安全。

科技安全管理例2

档案是科研单位在履行职能、开展工作中,按照档案管理规定,以纸质件、移动存储介质等方式保存的涉及科学研究的文件资料、音像图片等档案资料,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当前,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要保证科技档案不失密、不泄密、不丢失,实现科技档案的绝对安全,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技术手段应用、资金设备投入及规章制度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这些举措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科技档案的安全保密。

1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政治素质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热爱档案工作,专研档案业务,能够全心全意投入档案事业。道德修养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模范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具有热心服务、为民服务的意识及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尊重档案,忠于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自律能力是指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档案管理规定。自觉抵制外界诱惑,时刻保持警觉,遵守保密制度,严守档案机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才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确保科技档案的绝对安全。

2注重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档案主管部门要发挥好业务指导的职能,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经常举办各类档案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的活动,特别要邀请保密部门讲授保密知识、保密技能,让广大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了解保密知识,增强保密意识,提高保密工作水平。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到主动跟踪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趋势,系统学习档案保密工作知识,全面掌握档案保密管理技能。针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要重点学习计算机使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具有档案知识、保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要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出了问题是大事”的观念,增强保密意识,防止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侵蚀,牢牢绷紧保密之弦,切实把科技档案保密工作的各项要求牢记于心、践行于行,做到凡是有需要保密的科技档案,各种安全保密防范措施就及时跟进到位。

3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

只有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发现制度漏洞,不断弥补制度漏洞,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科技档案管理单位应根据上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应将档案管理所涉及的人员、设备、技术和经费等全部纳入管理制度,使科技档案保密管理工作在制度框架内,依法管理、依规运行,确保科技档案有效控制在安全管理范围内。在制度建设上,对档案的收集范围、保密人员的职责要求、设备的使用管理、档案借阅的流程手续、档案交接和销毁的办法程序等,都要制定完善实用的管理制度。对已建立的制度,要严格贯彻执行,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对缺失的制度,要抓紧制定,尽早弥补空缺。通过制度建设,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保密工作和档案管理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确保人防、物防、技防真正落实到位。

4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科技档案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在于具体的档案管理人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扎实的档案知识和业务技能,在科技档案归档时,能够准确将和非档案区分开,做到该归档的档案全部收集归档。对收集归档的科技档案,要及时标明秘密等级,并在保存档案的保密柜、档案卷宗和档案盒上进行标示,以便档案管理人员或其他借用档案人员准确识别,按照保密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要严格执行档案借阅管理规定,借阅档案必须按程序办理,填写借阅审批单,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办理手续后才能借阅使用。借阅档案归还后,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核对、检查归还的档案,发现档案缺失、损坏的要及时上报,查明原因,确保不发生失密、泄密行为。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掌握档案保护修补技术,利用裱糊及复印技术,对纸张破损、字迹褪变、扩散的档案进行抢修补救。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自觉履行保密承诺,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管好手和口,防止意外泄密事件发生。

5加强现代档案保密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部分科技档案也必将通过网络运行、传播,实现档案资源的共有共享,但这也给档案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增加了网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窃取、篡改的风险程度。面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新形势,要加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发展技术上由我掌握的安全软件产业,从技术层面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为科技档案网络安全提供可靠、实用的技术保障。科研单位建设网络时要全面彻底地物理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严禁内部网络连接到互联网上,严禁内部网络上的设备连接到外网上。要定期检查网上信息,及时发现漏洞,实现网络安全的动态管理。计算机要张贴计算机标识,定期更换安全密码,由专人进行管理。要配备安全防护软件,档案、数据要定期备份、实时监控。严格落实计算机使用人员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明确、程序规范。对存储档案的光介质、电磁介质等载体,必须标识密级,严禁在互联网计算机上使用。要建立载体动态管理台账,注明载体类别,储存信息内容,以及载体的使用人、责任人,做到网上档案信息管理使用安全可靠、有迹可查。

参考文献:

科技安全管理例3

根据总公司排查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的要求,结合科技公司的经营工作实际,经认真排查确定,安全管理工作重点为:青岛至四方间k4+690至k6+119处声屏障工程,其中,人身安全为重中之重。

为确保声屏障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劳动人身安全,公司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持。施工之初,公司成立了工程施工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彭大钊王国华副组长:杨跃伟(常务)成员:杨淑静史坚鹏李明周国忠李树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组,组长:杨跃伟副组长:杨淑静史坚鹏(常务)巩宝方成员:宋振辉陈金华周国忠李树戊,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在基础开挖工作中,根据施工进度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

一、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身穿防护服。

二、横越线路时必须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注意左右机车、车辆的动态及脚下有无障碍物。

三、严禁在运行中的机车、车辆前面抢越。

四、严禁在钢轨上、车底下、枕木头、道心里坐卧或停留,严禁将钢筋、钢管等金属物横放在两条钢轨上。

五、顺线路行走时,应走两线路中间,随时注意机车、车辆的动态。

六、必须横越停有机车、车辆的线路时,先确认机车、车辆暂不移动,然后在机车、车辆较远处越过。

七、注意爱护行车设备、站场设备及各种表示牌(灯)等站场标志。

八、当防护员发出报警信号后,施工人员应立即离开行车线路躲避,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

九、施工中较长的施工工具及材料应顺线路摆放,以免侵入限界造成事故。

7月17日 基础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内容的变化,我们对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时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一、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制度

1、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认真传达贯彻路局有关施工安全文件,组织学习工程指挥部有关工程施工的文件和电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贯彻措施。

2、每天召开安全碰头会,总结安全工作,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研究制定次日的安全关键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3、每天派出专人参加施工队的班前会,对前日的安全工作进行点评,布置当日的安全工作重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1、施工现场设立警戒表识和安全警示标志,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穿防护服,绝对不能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两端施工队设专人进行安全防护,配备喇叭并保证作用良好。

3、派出专人到车站联系行车计划,提前掌握车流状况,作好安全防护准备工作。

4、加强现场安全巡查力度和巡查频次,认真检查作业现场的工具和材料的摆放,避免侵线,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5、对于登高作业,施工队派出专人现场盯控,防止高空坠落伤害,防止材料、工具和人员侵入接触网的安全限界,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杜绝断网的行车事故。

6、制作专用工具,解决架设h型钢和吸声板难题,从根本上防止触电事故和行车事故的发生。

7、搬运金属材料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轨道电路短路,影响行车安全。

三、应急预案

1、施工安排坚持“先难后易、先内后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进度。

2、帮助施工队合理调配劳动力,科学施工,分组分段,倒排工期,严格按进度计划完成当日施工任务。

3、制作辅助器械,减轻劳动强度,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

4、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反恐防爆观念,加强内部治安秩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特别要加强夜间的安全巡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闲散人员,严加盘查,劝其离开,如发现可疑迹象和故意破坏行为,应立即报警。

7月27日 正线开通以后,我们根据《济南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技规》、《行规》的有关规定,重新修订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办法》。

一、声屏障施工现场必须全部设立施工安全警戒线。按照《技规》第395条第一款第一项基本建筑限界图的规定,距离钢轨头部外侧 1.6米 以外设立施工安全警戒线。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材料、工具和备品,严禁侵入施工安全警戒线以内。

二、声屏障基础抹面作业方式,采取分段作业, 100米 以内为一段作业面,施工现场(包括安装吸声板)不得超过3个作业面。根据施工现场的了望条件,以作业面两端为起点,向两端延伸50至 80米 处各设立一名安全防护员,安全防护员要全神贯注、精力集中,佩带臂章,手持喇叭,站姿面向来车方向。在接到来车通知或看到有机车、车辆、轨道车移动时,立即吹响喇叭,警示施工人员停止作业。施工人员听到警示信号后,立即停止一切作业并站稳抓牢躲避列车和移动车辆。列车、车辆在作业面内通过时严禁人员走动和其它作业。待列车全部通过或移动车辆远离作业面后,重新作业。

三、吸声板作业和安全防护,除严格执行声屏障基础抹面的作业方式和安全防护办法外,施工人员听到警示喇叭后,应立即停止作业,作业人员迅速从梯子上下来后,将全部梯子、吸声板以及施工器械横到并顺线路方向摆放于警戒线外方,施工人员站稳抓牢躲避列车、车辆。待列车、车辆通过后,重新作业。安装吸声板作业时严禁在电网以及带电体 2米 范围内进行安装和其它作业。

科技安全管理例4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适应日益网络化的电子政务工作要求,需要搭建对内对外的申报和管理平台,实现科技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网络化。科技管理系统的使用已经普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技管理系统的安全隐患也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进行科技管理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十分必要。

1.科技管理系统的安全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载体,但网络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其安全缺陷也给个人、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较大冲击。作为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外网,安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的一些缺陷,实行计算机网络攻击和入侵,造成数据的改写或损坏,用户的非法访问有可能造成敏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业务中断等。

科技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攻击行为。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增加了安全防范的难度,黑客入侵、网络病毒入侵、非法访问、恶意破坏、越权使用资源、信息窃取等已经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普遍因素,其可能使用的常见技术手段包括:非法扩充权限、植入木马、拒绝服务攻击、利用系统漏洞、使用开放的端口、采用snifer等监听窃取非法手段获取数据。(2)来自科技管理系统外网内部或外部,包括伪造身份访问、篡改密码、数据等非法越权访问。(3)数据安全风险。科技管理系统在进行事务处理、项目审批等过程中,必然留下大量的个人、集体隐私信息,这些重要的数据意味着重大的经济利益,核心数据储存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必然有非法分子窥知,通常会利用病毒和黑客手段来非法获取,为己谋取非法经济利益。(4)非法逻辑访问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如:SOL注入攻击、逻辑炸弹、口令入侵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还不到网络建设资金总数的1%,比欧美国家更是低得多。各科技管理系统的建立也是各科技单位根据需要招标采购或是自行开发,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系统本身基本上只关注了客户需求的表面模块的研发,由于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不重视或是存在侥幸心理,加上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指导,对于科技管理软件网络安全的性能层面投入不多,管理软件的安全问题普遍不容乐观。

2.科技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

2.1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要防患于未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学习防护知识,不断提高安全技能,制定防范措施和预案,赢得主动权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树立安全意识,强化责任,定期排查电脑病毒,防止用户名和密码随意泄露,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范运行操作,接入设备和数据来源一定要合法化,切忌随意接入网络和使用非法软件。

针对科技管理系统业务过程的改造,因系统在大批量申报项目的使用人员中,用户名和密码的复杂化容易遗忘,使大多数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宁可选择简单密码,因而存在系统登录时密码过于简单的普遍现象,对于恶意使用者非常容易通过用户名密码猜测登录,一旦登录成功,对有恶意行为的防范,面临崩溃。针对这种疏漏,首先采用登录注册时的固定电话锁定信息修改请求来源,方可修改使用人员的邮件或手机号码信息,再通过发送手机随机验证码或邮件随机验证码,从面完成密码的自主、便捷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密码的繁杂化条件设定,减轻维护人员的压力,防范用户名、密码层面出现较大的疏漏。从这个意义上说,要面向业务过程,从代码级层面解决管理过程中技术维护的便利与安全性。针对业务进行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开展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更全面地解决安全防范。还要考虑到网络结构的可移值性,方便今后与科技创业服务大厦的设备及资源整合,不能造成资源浪费。

2.2加强科技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开发研究,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仍旧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继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性的研发工作非常有必要。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自身核心安全管理技术,同时,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结合工作,确保管理系统的安全。

2.3做好科技管理软件的技术防范

要求代码提供方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对已有的服务器运行的平台代码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编程防范、数据库配置防范、操作系统配置防范。对数据库连接用户限制权限,按照不同类型操作用户建立独立账户,授予权限与操作相匹配,防止操作权限过多发生越权操作、权限与责任不对等。

2.4数据库账号创建与管理的安全防范

数据库安全系统首先要对每一名用户进行数据库账号的创立,任何用户在进行数据库操作时需要经过系统的安全设置检验。在这一环节中所有默认的数据库用户的账号被锁定与终止,如果需要激活某账号,则需要重新分配,建立自己的账号并进行管理是维护数据库安全的最佳尝试。对数据库的账号进行安全管理的实质是对具体操作进行分析并获取最终控制权。

2.5操作系统的配置防范

操作系统通常都提供一些安全功能,充分利用好系统提供的安全功能,也是有效防止攻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可以利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在安全方面的优势来防范攻击,对于安装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而言,在硬盘分区时有FAT和NTFS两种方式可选,通常建议选择NTFS作为文件系统的格式,相比FAT文件系统,NTFS文件系统在性能、安全、可靠性方面提供了很多高级功能,通过它可以实现任意文件及文件夹的加密和权限设置、磁盘配额和压缩等高级功能,因此NTFS会更加安全。另外,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权限设置和加密功能保护数据库文件也是非常有效的安全防范手段。比如:如果应用系统采用IIS提供信息服务,就需要对Web站点目录设置合适的访问权限,一般情况下,不要给予目录以写入和允许目录浏览权限,只给予ASP文件目录以脚本的权限,而不要给予执行权限等。根据目前科技管理系统中的实际情况,需要按照系统的应用特点分别进行安全分析和设计,将科技管理的安全提升到较高的安全级别,确保整个网络安全、稳健的运行。

2.6及时更新杀毒软件,配备防火墙

计算机网络安全在面对黑客以及病毒攻击时,如果没有专业性的病毒查杀软件,计算机网络安全系数将大大降低。所以,要为计算机安装正版的专业性较强的杀毒软件,设置自己的扫描日程,若没有自动地打描日程表,可以设定一个提醒装置,保障定期对计算机扫描,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另外,要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火墙,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设置,过滤信息报,屏蔽非信任的IP地址,禁止非信息IP访问科技管理系统,使入侵者必须先穿越防火墙安全设定才能进入到计算机。在使用防火墙的过程中,管理员应对防火墙显示的重要信息进行记录,否则无法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第一要从代码层级入手,解决平台安全漏洞,其次是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措施、灾备方案。

2.7加强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控制

现在的网络覆盖面太广,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互联网进行操作,因此,在访问网络之前,必须保证网络资源的安全性,才能够维护网络安全。由于大多数病毒都是通过服务器入侵到计算机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访问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工作。与此同时,网络管理员还应该加强网络监控的力度,对于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页面全面锁定控制。与此同时,还应该定期对网络端口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并且通过设置网络的进入权限,全方位地防范不法分子的入侵。为了确保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通信、处理和使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于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简言之,安全就是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合法用户在允许的时间内、从允许的地点、通过允许的方法对允许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允许的处理,同时能有效防范非法用户访问与攻击网络信息系统。

2.8防止垃圾邮件和反间谍软件的入侵

科技安全管理例5

为确保声屏障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劳动人身安全,公司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全力支持。施工之初,公司成立了工程施工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彭大钊王国华副组长:杨跃伟(常务)成员:杨淑静史坚鹏李明周国忠李树戊。工程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组,组长:杨跃伟副组长:杨淑静史坚鹏(常务)巩宝方成员:宋振辉陈金华周国忠李树戊,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在基础开挖工作中,根据施工进度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

一、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身穿防护服。

二、横越线路时必须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注意左右机车、车辆的动态及脚下有无障碍物。

三、严禁在运行中的机车、车辆前面抢越。

四、严禁在钢轨上、车底下、枕木头、道心里坐卧或停留,严禁将钢筋、钢管等金属物横放在两条钢轨上。

五、顺线路行走时,应走两线路中间,随时注意机车、车辆的动态。

六、必须横越停有机车、车辆的线路时,先确认机车、车辆暂不移动,然后在机车、车辆较远处越过。

七、注意爱护行车设备、站场设备及各种表示牌(灯)等站场标志。

八、当防护员发出报警信号后,施工人员应立即离开行车线路躲避,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

九、施工中较长的施工工具及材料应顺线路摆放,以免侵入限界造成事故。

7月17日基础混凝土浇注完成后,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内容的变化,我们对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及时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一、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制度

1、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认真传达贯彻路局有关施工安全文件,组织学习工程指挥部有关工程施工的文件和电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贯彻措施。

2、每天召开安全碰头会,总结安全工作,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研究制定次日的安全关键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3、每天派出专人参加施工队的班前会,对前日的安全工作进行点评,布置当日的安全工作重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1、施工现场设立警戒表识和安全警示标志,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穿防护服,绝对不能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两端施工队设专人进行安全防护,配备喇叭并保证作用良好。

3、派出专人到车站联系行车计划,提前掌握车流状况,作好安全防护准备工作。

4、加强现场安全巡查力度和巡查频次,认真检查作业现场的工具和材料的摆放,避免侵线,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5、对于登高作业,施工队派出专人现场盯控,防止高空坠落伤害,防止材料、工具和人员侵入接触网的安全限界,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杜绝断网的行车事故。

6、制作专用工具,解决架设h型钢和吸声板难题,从根本上防止触电事故和行车事故的发生。

7、搬运金属材料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止轨道电路短路,影响行车安全。

三、应急预案

1、施工安排坚持“先难后易、先内后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安排进度。

2、帮助施工队合理调配劳动力,科学施工,分组分段,倒排工期,严格按进度计划完成当日施工任务。

3、制作辅助器械,减轻劳动强度,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

4、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反恐防爆观念,加强内部治安秩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特别要加强夜间的安全巡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闲散人员,严加盘查,劝其离开,如发现可疑迹象和故意破坏行为,应立即报警。

7月27日正线开通以后,我们根据《*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技规》、《行规》的有关规定,重新修订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办法》。一、声屏障施工现场必须全部设立施工安全警戒线。按照《技规》第395条第一款第一项基本建筑限界图的规定,距离钢轨头部外侧1.6米以外设立施工安全警戒线。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材料、工具和备品,严禁侵入施工安全警戒线以内。

二、声屏障基础抹面作业方式,采取分段作业,100米以内为一段作业面,施工现场(包括安装吸声板)不得超过3个作业面。根据施工现场的了望条件,以作业面两端为起点,向两端延伸50至80米处各设立一名安全防护员,安全防护员要全神贯注、精力集中,佩带臂章,手持喇叭,站姿面向来车方向。在接到来车通知或看到有机车、车辆、轨道车移动时,立即吹响喇叭,警示施工人员停止作业。施工人员听到警示信号后,立即停止一切作业并站稳抓牢躲避列车和移动车辆。列车、车辆在作业面内通过时严禁人员走动和其它作业。待列车全部通过或移动车辆远离作业面后,重新作业。

科技安全管理例6

1 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气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阳新场气田有限公司发生井喷事故,926-2井在下压列管柱过程中发生井喷。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周围被困的群众心中留下了心里阴影,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违反井控管理规定,监管措施不严格。华东石油局5.29重伤害事故,重伤2人,也是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

等等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说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在长期的实践改革中,我们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并没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旧让人们很寒心,包括由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物、触电、起重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工人死亡或者伤亡仍旧是保障井下安全过程中的难题,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更加的重视井下安全问题。

2 改进技术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进油田开发方法

汲取国内外油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油田开发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油气开发中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基于知识库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技术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预防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对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预防和防治办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鲁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长期注水引起的深部伤害和喉道堵塞问题;针对裸眼封隔的新技术――自膨胀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胀橡胶包覆在膨胀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胶遇特定流体膨胀的原理封隔环空,实现无水泥的层间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进人才

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进实用技术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突出群众性技术创新。油田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普通的技术管理还是关键时刻的应急管理,都需要储备人才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3 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对职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重视安全管理,要让工作人员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护生命财产,才能更好的为工作而奋斗的安全理念。加强企业劳动保护,特别在安全、劳动卫生、及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保护。特别保护作业人员的体能,坚决杜绝2 4小时连班上岗的现象。加强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又特别是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2 加强科学管理

转变开发模式提高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可以实施科学开发政策,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狠抓钻前、钻井工作。

加强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比质比价管理,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标程序,增强物资采购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全安全环保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积极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活动。

健全各项环保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筹备联合站建设,做好油区绿化和清洁文明生产,防止“跑、冒、滴、漏”。对旧井改造的同时,新建油井必须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3 落实安全检查措施

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设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产车间和采区做到每周一查,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做到一天一查。对消防、交通、压力容器的安全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面落实检查、整改和监督责任。加大石油管护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油田井区。

3.4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带有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方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的开展,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对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导意义,从而能不断完善安全体系,消除灾难发生的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每个人、每件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和规范,实行对全部生产过程的严格监控和对全员控制、重点人员重点监督的政策。

4 总结

石油、化工的开采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小到人的身体受到损害,大到毁灭性、难以想象的群体性伤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下作业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对其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定和企业规定,提高每个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状态。

参考文献

科技安全管理例7

第二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学院领导下,贯彻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依法实行归口管理;学院保卫处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凡是出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以及参与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校园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师生的原则,保障校园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四条:各处(室)、学院(系部)、商业系统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所属部门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知识,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

第二章  机动车辆出入校门的管理

第五条:机动车辆出入校园应遵守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车辆管理制度。

第六条:机动车辆凭《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动车辆通行证》进入学院,必须将通行证放置在挡风玻璃前,其它车辆进入校园应与相关部门联系,经保卫处批准,在门卫履行相应手续后,方可进入学院,无牌无证的机动车辆严禁进入校园;特殊情况,需经保卫处批准后方可通行。

第七条:在校园内举办的各种会议、活动时,外单位的机动车辆临时进入校园,由主办单位向保卫处联系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并停放到指定位置。

第八条:执行公务的公安、消防、救护、工程抢险等特种车辆进入校园时,门卫应主动了解情况,及时疏通,确保安全通行。并且向保卫处值班人员报告。

第九条:为学院生产、施工、生活等服务的校外车辆,由主管部门联系保卫处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超大、超重的货物运输车辆要按指定路线、场所行驶、停放;严禁乱停乱放,阻碍交通。

第三章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

第十条:机动车进入学院后须服从执勤人员的指挥、检查、管理;严格按照校区内交通标志、标线行驶和指定的停车场停放。

一、违反校园交通标志、标线,逆向行驶的机动车辆,造成交通事故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由其承担主要责任,并接受保卫处的处罚。

二、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应停放在指定的停车场,如因随意停放车辆造成交通事故或阻碍交通的,由其承担主要责任。

第十一条:在校园内行驶的机动车辆不得在规定禁行、禁停区域内行驶和停放,如因工作需要,需经学院保卫处批准。在校园内行驶的机动车辆驶入规定禁行、禁停区域内,发生交通事故等,一律由其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无证驾车,不得驾驶无悬挂号牌的机动车辆。违反此规定者,保卫处将责令其驶离校园,车辆通行证予以收回,并提出批评;对不服从管理者,保卫处将对其进行处罚。

第十三条:为了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所有进入校园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须减速慢行,主动避让行人,严禁在校园内鸣笛、逆行,机动车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小时,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车辆将对其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校园内设立的交通设施,未经保卫处的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占用、损毁。各部门在校园内组织的活动不得妨碍安全,不得影响通行。

第十五条:《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动车辆通行证》不准伪造、复制和转借他人使用,违规者没收通行证,并予以相应的处理。

第四章 交通事故处理

第十六条:在学院内道路上发生一般交通事故,驾驶人员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同时报告保卫处,由保卫处进行情况调查和事故处理,保证道路的畅通。

第十七条:在学院内道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驾驶人员应立即抢救伤员,同时保护好现场,并迅速报告保卫处,由保卫处协助公安交警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五章: 制度执行与监督

第十八条:学院保卫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学院保卫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接受学院师生员工的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科技安全管理例8

影响金融科技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安全技术水平低,安全意识淡薄。虽然管理者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执行力度小或者误操作等情况,导致一些重要的数据泄露和密码丢失等,让系统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第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低。因为系统漏洞的存在,给一些不法分子如黑客可乘之机,他们通过侵入系统盗取数据,甚至给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第三,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很多第三方支付、P2P交易模式等新的交易平台出现的时候,没有经过严格的监管审核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就出现了盗取客户资产而追讨无果的后果。安全是先行者,在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客户的信息和资产就得不到保障,进而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长远来说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在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要解决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业务人员和监管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种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会伴随着新的攻击手段的出现,所以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并不断寻找解决各种安全风险的方法。其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规范其操作行为,进而规避人为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对金融科技风险进行防范的具体措施

金融与计算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金融业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为金融服务,为金融产品保驾护航,必须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尽量避免人为操作和技术缺陷带来的风险。

(一)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

可靠的软件系统是用户交易安全的保障,安全的密码策略、短信验证码、指纹、人脸识别技术和成熟的实名认证技术等在软件中应用提高了交易的安全系数,可以进一步保障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的资金安全以及相应的信息数据。所以,金融机构在对软件进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使用全面的计算机软件安全管理手段来规避历史问题。在计算机软件安全管理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保障软件安全问题。首先,在软件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都要确保软件质量,使用更安全的登录技术、加密技术、角色权限管理策略和密码策略等手段来保障用户安全的使用软件;其次,在数据库方面,配置相应的安全管理策略,设置严格的分级查询修改权限,必要时建立同城和异地灾备系统;再次,在软件的运行维护方面,将开发权限、运行和维护权限分开管理,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对软件进行维护,防止因操作权限分配问题导致的操作系统被一些非法用户闯入,泄露一些重要的信息数据;最后,我们还要定时更新病毒库,并且积极升级更新杀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完善病毒检测和杀毒措施,避免因计算机中存在病毒导致系统出现崩溃的现象。安装防火墙并定期检查系统漏洞,更新并安装系统补丁,关闭一些不安全的端口等,力保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管理

科技安全管理例9

[DOI]10.13939/ki.zgsc.2017.15.160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越来越依赖网络和信息的安全运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共同问题。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2 信息安全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

2.1 信息系统网络化造成的泄密

大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是能够共享的,用户与用户之间、主机与用户之间可以借助相关的线路来进行连接,但是该过程中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当计算机与网络连接之后,传输线路基本上是由微波线路和载波线路组成,从而增加了计算机泄密的范围和渠道。网络涉及的范围越大,所存在的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因此在进行传输过程中截取所送信号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时窃密者只需在网络中某一个节点、终端或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进行截取,就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②网络黑客可以借助网络安全中所存在的漏洞来攻击网络,并顺利进网的信息系统来获取相关信息;③Internet造成的泄密。由于Internet用户在网络新闻组网、BBS上对国家秘密事项进行谈论;Internet上信息把关不严;使用Internet对国家秘密信息进行传输导致国家秘密被窃取;计算机系统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未与Internet进行有效的物理隔离,从而给黑客的攻击提供了便利;间谍组织借助Internet来对国家秘密信息进行搜集、分析、统计。

2.2 计算机媒体泄密

如今,每一台计算机中都储存着或多或少的科技资料和秘密数据,而且大量的秘密资料和文件变为光学介质和磁性介质,这些介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保护,从而存在媒体泄密隐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过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媒体中存贮的秘密信息经常会由于联网交换而出现被窃取或被泄露的现象,在媒体中存贮的秘密信息在人工交换的过程中被泄密;②虽然废旧磁盘被处理了,但是消磁十余次后仍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对其数据信息进行复原,使一些秘密信息被提取,尤其是在对磁盘进行报废过程中,或者存贮过秘密信息的磁盘,未经过针对性处理后就给其他人使用;③大量使用磁带、光盘、磁盘等外存贮器会导致数据信息被复制;④当计算机出现故障时,未对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未对修理人员进行监督,从而导致秘密信息的泄露;⑤媒体管理不规范。将非秘密信息和秘密信息放在同一媒体上,磁盘不标密级,导致明密不分,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处理秘密媒体信息,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

3 信息化条件下石油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物理措施

在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物理安全策略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打印机、网络服务器等通信链路和硬件实体免受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和搭线攻击;其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进行有效的验证,从而避免用户出现越权操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还需要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避免非法人员肆意入侵计算机。防止和避免电磁泄漏是实施物理安全策略的关键,其常见的防护策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传导发射的防护,其一般是将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安装到信号线和电源线上,从而有效避免导线和传输阻抗间出现交叉耦合现象;(2)对辐射的防护。大部分设备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显示器、处理机等会发出比较明显的电磁辐射,如果为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屏蔽或干扰,极有可能导致秘密信息的泄露。因此需要根据保密等级,借助电磁屏蔽房,或者电磁辐射干扰器,来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①选择低辐射的计算机设备,其可以有效避免计算机辐射泄密的发生。在对这些设备进行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可能存在辐射的集成电路、连接线、元器件和CRT等进行防辐射处理,从而将设涞男畔⒎射强度降到最低;②屏蔽。根据客观环境和辐射量的大小,对计算机主机或机房内部件加以屏蔽,符合要求之后才允许开展工作。通常可以借助全局屏蔽笼把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屏蔽起来,并把全局屏蔽笼接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电磁波辐射现象的发生;③干扰。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借助电子对抗原理,来与计算机和辅助设备的辐射一起向外传播,从而达到干扰的目的。

3.2 环境保密措施

计算机系统中涉及的物理安全保密通常是指计算机房、系统环境、数据存贮区、数据工作区、介质存放、处理区的安全保密措施,从而保证系统在收集、传递、处理、存贮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秘密信息泄露的现象。

计算机房严禁选择在人多拥挤和现代交通工具繁忙的闹市区,尽可能地远离外国驻华机构,并且保证警卫和巡逻的便利。计算机房最好选择在楼梯或电梯无法直接进入的场所,而且机房周围最好装有栅栏或围墙等避免不法分子的进入。同时,建筑物周围还需要安装有足够照明度的照明设施,对于容易接近窗口的地方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机房内部还需要按照要求设置有利于分区控制和出入控制的设备,计算中心机要部门不要标注比较醒目的标志。

3.3 访问控制技术

(1)入网访问控制。其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明确哪些人可以登录到服务器并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访问,同时对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户入网访问控制一般包括三大步:用户名身份的验证与识别、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用户口令的验证与识别。上述三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错误该用户都不允许对网络进行访问。对网络用户的口令和用户名进行验证属于入网访问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用户在进行账号注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口令,然后服务器来对用户信息的合法性进行核对,如果符合要求才会对用户输入的口令进行继续验证,否则,则会终止后续操作。对于用户入网来说,用户口令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密处理。通常加密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有: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单向函数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口令加密、基于数字签名口令加密、基于多项式共享口令加密等。借助上述方法来对用户进行口令的加密,即使是系统管理员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破解。

(2)网络的权限控制。其一般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而制定的一套安全保护对策,该控制过程中用户和用户组被给予了相应的权限,明确网络控制用户能够对哪些目录、文件、子目录和资源进行访问给予了权限的设定。

(3)客户端安全防护策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其次,使用者严禁选择来路不明的程序。

3.4 安全的信息传输

计算机网络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信息传输通道,而且网络上大部分的信息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中介网站以分段的方式来传输至目的地。在进行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一般不具有固定的传输路径,并且会受到网络流量状况的影响,而且无法及时地查证其可能通过哪些中介网站,因此,任何中介站点都有可能读取、拦截,甚至对信息进行破坏和篡改。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加密技术来对数据信息的传输进行保护。

科技安全管理例10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温家宝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科技安全管理例11

一、“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所谓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就是针对一定区域与范围的、用以满足公众不断面临的公共安全需求的科学技术,它属于民生科技范畴,具有人为性、为人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其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器物层面主要指为提高公众安全、满足公众安全需要、实现公众科技权益而直接提供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在三层次中具有外显性特征;制度层面则指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导力量为保障公众公共安全需求和处置公共应急事件而制定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总和;精神层面则是指公共安全科技服务过程中渗透公众与社会之中的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精神和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德行。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体现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公众理解科技的重要内容。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使用将使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加有趣并且更少威胁性的地方,因此,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应把公民排除在外,科技只有在满足公众需求与参与的基础上,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在近些年所发生的如SARS、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事件中,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以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对有关事件进行了处置,另一方面公众以利益相关人或关键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这些实践证明: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公众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维护社会和谐紧密联系,体现了科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当前,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融合,科技的公共性与社会性日益凸现,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各地公共安全的特殊性现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显得尤为紧迫。应该说,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公共安全问题,2004年,温家宝主持会议,在听取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汇报时指出:区域性公共安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紧迫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首次将区域公共安全科技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应急管理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加强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形成机理的研究与科学预测,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多部门协同应对机制和加强多目标多阶段的应急决策理论,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决策;(2)有助于在处置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处置,及时使救援力量得到优化调度、应急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尽量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恢复社会秩序、舒缓民众心理、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维护区域内的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与引导民众的公共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更是警示我们: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风险与社会风险,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快发展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并建立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应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中之重。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性发展,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没有从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研究,缺乏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体系,各相关领域研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2)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建立还刚刚起步,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相关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内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专门人才不足、公众安全教育不够完善;(5)在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条件等。

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坚持“科技为了人民、科技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要从理念、制度、服务能力、公民意识等角度加强体系建设。

(一)提高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深化相关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社会和公民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责任意识,注重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理论建设;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和对公共服务的事权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涉及政府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涉及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

(二)鼓励供给主体社会化趋势发展,处理好责任主体政府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的关系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涵盖了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社团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形成了党、政府、人民团体和科技单位密切配合、大联合、大协作的新的工作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与协调,很容易滋生各方定位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继而出现相互推委、互不负责的不作为现象。要避免此类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加强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实现有效协作,统筹部署,集成资源,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

(三)细化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增加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投入,实施绩效管理和评估机制,保证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效率

加大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公众对保障自身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和可操作性;持续增加对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财政投入,开拓多渠道鼓励社会投入。要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并有倾向性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公共科技服务的局面;要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监测评估,尽快建立评估机构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要倡导由公众、社团、大众媒体在内的第三方评估,以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

(四)注重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能力建设,努力增加、提高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使公共科技服务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增加可视公共安全科学空间的数量,提高可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空间的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科学共同体作用,提高公共科学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公共安全科技信息资源,加大大众媒体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五)坚持公共科技服务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则,重视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体系中公众的权利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公众参与机制

在建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公众对公共安全科学服务应享有的知情、获取、表达、接近、参与、监督等权利,针对诸如有关科学技术的突发性事件、热点事件、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建立积极、快速、高效的响应互动机制。建议建立健全发现、回应、表达与参与的机制,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项目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公众听证会、协商制度,公益性科研项目报告公开、信息公开存取制度,实施“关键公众”接触,加强公民调查工作,鼓励公民科研行为等,创建全民参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