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时代化带来的利与弊

信息时代化带来的利与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8 15:00:25

信息时代化带来的利与弊

篇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的财务信息者为了各种目的,有意识来扭曲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的行为。财务舞弊所造成的危害已是人所共知,究竟应采用何种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遏制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正在不断地考验着各利益相关方的智慧。

一、财务舞弊常见手段

财务舞弊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总结财务舞弊的手段发现,以下集中财务舞弊手段最为常见:

1.利用不被允许的会计政策舞弊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影响很大,资产折旧、股权投资、费用确认等等,这些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差别巨大。举例而言,以资产折旧为例,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违背相关会计政策的规定,进行折旧方法的随意调整,从而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还比如,一些企业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方面大做文章,使得企业的利润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增减,这都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

2.利用内控薄弱进行财务舞弊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这给一些别有用心的财务人员提供了转空子的机会,这种舞弊手段在很多企业中都普遍存在。举例而言,一些财务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挪用公款、私自报账等,这些支出都会最终通过财务信息体现出来,由此带来财务信息的扭曲。再比如,一些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私吞货物等等,这些财务舞弊的行为都是内控环节薄弱导致的。

3.利用关联交易来财务舞弊

关联交易是指企业为了虚增或者减少利润,而与关联公司进行的明显与交易资产价值不符的行为。目前关联交易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普遍,关联交易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严重的偏离其实际。举例而言,一些企业之间通过关联购销,来相互增加对方的业绩,但是这种交易行为具有虚假性,不是真实财务行为的反应。

二、财务舞弊的动机

不同的财务舞弊主体,其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从财务舞弊的主体来看,有财务管理人员、有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三个主体,这三者作为经济人,都有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具体阐述如下:

1.财务人员

对于财务人员来讲,财务舞弊的动机就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入,外部监管的不严助长了财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的行为。与此同时,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其舞弊的行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期就会在具体的工作中迷失,利用职务之便来进行财务舞弊。

2.管理人员

随着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离,企业一般都是由专门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具体事务的打理,这就导致二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使企业的业绩更加漂亮,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奖励,其就有动机来进行财务舞弊。

3.企业

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当企业经营业绩一定的情况下,财务舞弊事实上是一种收入的再分配。如果企业本来有盈利,但是却通过从财务舞弊让企业亏损,那么对于国家而言就会导致税收的减少。

三、财务舞弊的预防与治理

对于企业的财务舞弊行为,预防是基础,治理是手段,针对目前企业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治理是必然举措,但是针对财务舞弊的动机进行预防才是根本之策。

1.完善对企业的外部监督

对于企业财务舞弊的行为仅仅依靠企业方面的自律是没有办法加以杜绝的,一个关键手段还是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审计来从外部施压确保企业不进行财务舞弊。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即通过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让企业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信息的处理,减少其舞弊行为;另外一方面就是组织,通过建立一个独立的外部监督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审计,一旦发现财务舞弊行为,就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罚,通过处罚来加大其舞弊成本,减少舞弊行为。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针对企业内部薄弱所导致的财务舞弊行为,企业内部应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内控机制的完善来减少导致财务舞弊的漏洞。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在岗位的设置层面,应注意相互制衡,优化财务流程,避免因为岗位职责设置不恰当所带来的监管漏洞;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将内部财务检查常态化,通过不断的检查发现财务舞弊的苗头与行为,进而及时的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3.注重对相关人员的教育

动机是财务舞弊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要想将财务舞弊相关主体的舞弊动机消除,必须要借助于宣传教育这样一个手段。通过宣传教育一方面让相关人员了解到财务舞弊做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让相关人员知道财务舞弊给自身所带来的危害,通过这种教育可以让相关人员减弱自身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未来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可以采用事例来佐证,这样更能够提升教育的效果。

总之,财务舞弊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危害之大已经被无数的案例资料加以证实。鉴于此,社会应对财务舞弊的这种行为高度重视,国家通过外部监督机制的完善来减少舞弊行为,企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来减少财务舞弊行为,通过这两种措施的有效财务来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舞弊给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侯迎新.公司财务舞弊成因及治理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0).

[2]刘.内部控制与公司财务舞弊治理[J].东方企业文化,2007(2).

篇2

目前国家考试种类有众多,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国家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医学考试等。在各类国家考试中,形式多样的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法制威信,因此,研究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内涵与界定

在国家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并由此派生出法制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处罚问题、权利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违反考试规定又有违纪(Discipline)和作弊(Cheat)之分,从词条上分析,违纪是违反了纪律或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作弊是用欺骗的手法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舞弊(Fraud)则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显然舞弊不只涵盖了违纪违规和作弊行为特征,更增加了具有产生后果的涵义。

1.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国家考试舞弊现象繁杂,但对其定义往往只限于具体行为和现象,很难见到相对权威的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达。考试舞弊行为从时间顺序上涉及考前、考中、考后直至分数公布以前的整个过程;从对象上可分为考生、非考生,个体、群体,等等;从后果上可分为对考试结果无影响、有影响。我们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源于主观,显于客观的,采用不当手段以图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它与时间、空间、行为、后果存在关联,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为便于对考试舞弊行为界定和处罚,从广义来说,国家考试舞弊可定义为:在国家考试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一切行为。

2.国家考试舞弊的内涵与外延综述。近年来在国家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各类失窃、泄密、顶替、篡改、偷看或传递答案等情况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后面隐藏着的社会背景使国家考试内幕纷繁复杂。与传统考试舞弊相比,市场经济条件加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考试舞弊的内涵。其中,既有传统色彩鲜明的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又有现代气息分明的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既有主观故意性的舞弊行为,又有客观无意的违规现象;既有个体封闭式行动,又有团体协作型行为。还可以分为泄密型、麻痹型、窃取型、替换型舞弊等。综上所述,我国国家考试舞弊内涵可以表达为:在市场经济为条件下,为实现某种个人(或集团)目的,运用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影响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主观上违背考试目的,影响公平公正;在客观上弄虚作假,获取不当利益;在表象上行为失范违规,破坏考试秩序;在本质上反抗社会约束,个人私欲膨胀。从里及外,考试舞弊践踏社会秩序和法制,妨碍社会正义和公正;破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品性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考试舞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价的[1]。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考试舞弊的外延之所在。

3.国家考试舞弊的界定。国家考试中的诸多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与行为,分为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行为,轻度或严重的行为,影响后果或不影响后果的行为,等等。现代考试组织技术尚无法甄别某违规行为是否为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能从客观行为上予以判别和处罚。界定舞弊行为,似乎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违规不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前考生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不按要求在规定座位上入座,监考者与某被监考生间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等等;二是违规且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生偷窥他人答案或自带的小抄,考生委托他人替考,等等;三是破坏考试过程的,如攻击考试组织管理人员,在考卷绝密阶段传播试题答案,等等。我们不妨把三类行为依次界定为,违纪行为、舞弊行为和违法行为。如国家考试规定不允许将草稿纸带出考场,不允许在规定时间内交卷出场,考生无论有无意识违反了上述规定,其行为即构成违反考试纪律,属考试违规;而利用违纪带入考场的手抄或电子产品并使用,明显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则属于舞弊行为;破坏国家考试正常进行的,则属于违法行为。国家考试具有其严肃性和独特性,因此即使是把在普通考试中进行的作弊行为,施用在国家考试中,后果也会有不同,制裁惩罚也应不同。在此,在界定舞弊行为时,界定清楚违规、舞弊、违法等概念十分重要。

二、国家考试舞弊的现状、成因及趋势

考试舞弊与考试孪生俱来,舞弊的花式同样充斥着人类智慧,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代市场经济加信息化社会是考试舞弊形式发展最多,速度发展最快,后果发展最严重的时代,防止国家考试舞弊已到了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法制社会、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历史阶段。

1.国家考试舞弊主要现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与高科技在国家考试过程中紧密结合,形成利益错综复杂、形式千变多样的考试舞弊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国家考试舞弊呈以下三个新走向,一是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许多舞弊事实上已经从过去单一地追求成绩向追求利益与金钱发展,逐利的和赚钱的团伙越来越多地与考生形成舞弊的共同主体;二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行为正在从夹带纸条、伺机抄袭、替考等考场内的封闭状况,向考场内外相互配合,甚至跨省市考点间的联结作弊,特别是采用网络、手机、电子词典、针孔摄像机、无线电耳机等高科技设备传输信息的方向发展;三是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团伙:当前所有大规模作弊,无一不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他们寻找命题、制卷、运输、保管环节中可能出现漏洞,甚至打通考试组织管理者、雇佣替考解题,无所不为,集团成员中有明确目标和分工。所有这些,给当前考试组织管理构架带来三个不适应,一是对防范的范围不适应,防范对象从考生所在的学校(单位)扩大到社会;二是防范技术不适应,防舞弊技术总落后于舞弊技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三是处置手段不适应,处理舞弊行为往往仅从道德层面开展,缺乏法律处罚依据,抓获舞弊参与者后,无论政策或法规,尚无有效的惩罚手段,舞弊者尚处无代价或小代价之中。

2.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探源。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相当复杂,首先,社会原因是舞弊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导致人才选拔竞争加剧,致使舞弊冲动频发,加之国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道德失范的现实与传统人情的世故相融合、诚信的缺失与利益驱动的相融合等,使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成为舞弊发生的温床。其次,考试法制缺损是舞弊频发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处理国家考试舞弊的惟一依据仍停留在有关部门的规章层面,国家关于选考人才的法律几乎还处于空白,舞弊者受处罚成本与舞弊成功收益呈“剪刀差”。最后,高科技利用是舞弊加剧的另一原因。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隐蔽性强、传播速度高等优势,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家考试舞弊的平台,各式各样的高科技设备,使作弊手段越来越高,作弊隐匿性越来越强,而反舞弊技术尚远远落后于舞弊技术,反舞弊在道德层面处于优势,在技术层面却处在劣势。[2]

3.国家考试舞弊的发展趋势。从国家考试舞弊现状来看,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彻底根治国家考试舞弊问题的道路还很漫长,考试舞弊花样将会不断翻新,手段将会更加隐蔽,危害将会日益增大。其发展趋势将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团伙化倾向将更加严重。以营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诈骗、窃取、收买等各种手段,攻击考试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化、有分工、有避险经验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二是高科技设备技术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于考试舞弊,考试舞弊产品的翻新速度越来越快。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都正在被运用到舞弊产品中来,使查处发现舞弊更加困难。三是舞弊形式从考场(点)内向考场(点)外延伸,舞弊信息已能够实现全国考点共享。舞弊环节成系统化,在系统外部从报名到参加考试有造假、冒名顶替的舞弊风险,在系统内部从命题、制卷、运输、保管、阅卷、登分等更有因人、因设备、因技术、因管理等因素而促成考试舞弊的风险存在。

三、对国家考试防舞弊策略与措施完善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国家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的分析研究,仅用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考务管理,强化诚信教育,完善监考措施等防范办法,已难以根治国家考试中的舞弊顽症,要从根本上解决或降低考试舞弊现状,必须从改革和创新现有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技术入手,进而建立新的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明晰考试权利,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人才、资质审定、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对国家考试行使的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进行规定,明晰考试权利和处罚,根据国家考试舞弊现状,立法中应该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处罚办法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展国家考试舞弊犯罪化研究,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2.改革考试机构,创新国家考试管理系统。

权力是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3],国家考试权属于国家,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应该代表政府,考试组织管理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目前国家考试管理系统应向三个方向迈进,一是成立国家专职考试机构,将各类国家考试整合并归,统一管理;二是各级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形成由国务院派驻省、省派驻市的垂直管理模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实行国家考试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专业化的国家考试管理人员队伍。

3.利用现代技术,重构国家考试模式。

防考试舞弊问题既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又是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更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从考试技术层面来分析,当前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循序渐进,从宏观上推进,应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考试实验,改一考定终身为多考选人才,科学建立考试海量题库,建立专门考试基地和标准化考场,采用网络考试为主的形式,采用指纹身份认证等办法,杜绝替考和偷窥答案等舞弊现象发生;从中观上实施,应改进现有考试技术,如可充分运用现有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特别,采用一场一卷多卡,甚至多卷多卡的考试形式,如同一张考卷可印刷若干种不同版本,打乱后发放给考生,考生通过在考卷上粘贴条形码的办法进行识别,进行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相应成绩;从微观上操作,应加强高科技对抗手段研究,采取多样有效的电子技术防范措施,如采用电子监控术、屏蔽技术、侦探技术等手段来防范高科技作弊情况的发生。

4.完善征信系统,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国家考试采取社会化报名形式,在报名信息纳入国家考试数据库保存的同时,将考生考试信息中的有关条目与考生社会诚信信息联通,分为若干级别,按规定或权限向社会开放,使考生参加国家考试的诚信状况成为携带终身的个人诚信记号,实现社会共享共用,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诚信风尚作探索。

5.开展多样化考试与录取试点,改革人才选拔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单纯笔试的考试模式,如加大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比重,再如扩大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参考个人志向、爱好、身心条件等[4],采用推荐、日常考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加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综合因素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9,(1):9.

[2]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篇3

【关键词】会计舞弊 现状 识别与治理

一、会计舞弊的概述

舞弊是一种有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并最终产生一定的行为后果。会计舞弊是指会计以及相关人员违反财经法规、弄虚作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简而言之,会计舞弊就是行为人蓄意地弄虚作假,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会计舞弊导致会计信息不实,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决策,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危害十分严重,给个人、企业以及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会计舞弊的现状

企业为了达到各自的经济或是政治目标,采用各种不合法手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快速的发展,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舞弊行为的泛滥,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动摇并挫伤投资者的信心,而且破坏了证券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极大影响了证券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会计舞弊不但会造成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还会削弱了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和危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若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有效识别会计舞弊,则会计舞弊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危害将大为减小。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重要理论与实务问题。

三、会计舞弊识别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

虽然很多企业建立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管控模式,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裁和监事长等企业高管,但由于我国各种组织历来实行“一元化”和“一把手”的领导模式,许多企业往往仍然是“一言堂”,最高管理层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三会”等很难发挥应有作用,组织结构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形成有效地治理结构,这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和萧条,难以实现企业战略和发展目标。

(二)风险管理缺失

首先,“一股独大”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突出表现,其经营管理往往处于大股东的控制之下,董事会成员大都是大股东的利益代表者。其次,上市公司经营权和决策权的重合,减轻了对经理层的制衡,长期以来,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重合,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管理和制衡作用无法发挥。再次,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缺乏相应的权威性,由于监事会中有职工代表,而职工代表又受制于经理层,监事会的权威性受到很大影响。

(三)信息传递不畅通、不及时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信息的传递手段落后,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机会较少,沟通方式单一。信息沟通已不再是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变成可管理人员喊话的工具,信息随着管理人员的意愿变化而变化。

四、加强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一)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发挥法律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明确区分会计舞弊与合法会计行为的界限以及会计舞弊与会计差错的界限,避免舞弊者钻法律的空子或因责任不清逍遥法外;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尽快完善有关会计舞弊责任追究的法律条款并切实付诸实施,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强调民事责任,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二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行政执法,防止行政监管者的寻租行为;三是结合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辅以必要的刑事责任追究,提高对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震慑力。

(二)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要涉及多个市场主体,而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我国治理虚假信息系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规范和加强公司治理:一是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信贷和信托市场,积极培育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市场运作,构筑对决策管理者的威胁机制,减缓其会计造假的压力。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明晰企业产权,在完善《公司法》的基础上公司运作,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划分,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使权力分离和权力监督得到较好体现,改善“一股独大”的现状;设立三分之一以上的独立董事制衡经理层,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管理高层的监督,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赋予监事会更大、更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建立健全对监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有股东大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报表审计,使CPA审计真正保持独立等。

五、结论

该论文主要议论的是当今会计舞弊发展趋势日益严重,一些上市公司投机取巧,采取一些不真实不合法的会计舞弊手段来获得私利,对于这些舞弊现状,我们不仅要善于识别会计舞弊手段及危害,还要从根本上作出治理措施,这就必须通过上市公司、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及严惩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宏伟,苗淑丽,廖传喜.浅析上市公司会计舞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

篇4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购买后, 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 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这要求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 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 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管的要求。

篇5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购买后, 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 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这要求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 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 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管的要求。 

篇6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

[1] [2] [3] 

识, 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购买后, 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 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这要求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 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 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管的要求。

篇7

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问世及其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效益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会计的研究领域、深化了会计理论探索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为会计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长足发展,在中外企业、上市公司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客观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的违纪、违法和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信息化条件下财务造假与舞弊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和主要作法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作法主要包括: 非法篡改业务数据, 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 通过虚构、修改、删除会计数据等手段来达到舞弊目的;非法篡改财务软件应用程序或数据文件;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财务报表;其他非法手段, 如冒名顶替、盗取密码或利用网络黑客程序非法进入、拍照、拷贝、仿造或利用终端窃取会计信息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软件自身并不完善, 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

由于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开发方式不同,种类繁多,给会计信息化的舞弊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就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而言,目前市场上就有数百种之多,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功能结构和用法各不相同,其内容设计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网上交易、网上会计还存在一些漏洞,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外泄或财务系统遭到攻击。有些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上更是存在很多不足和隐患,如:系统源程序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容易被修改和盗用;财务软件系统功能不全,很多都缺乏完整的操作日志,权限混乱、责任不清等。

(二)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很多单位领导也知道会计工作信息化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但是对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不甚了解,对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会计信息化也是换汤不换药,不加改革,还用以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结果使财务工作一团混乱,漏洞频出。二是缺乏有效地系统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财会部门不能做到专机专用,财务人员不能正确操作计算机,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 影响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 没有严格的授权制度。实行信息化后, 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和程序所替代, 应该及时调整,按照软件的要求和单位需要,重新设置会计人员的岗位和权限,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否则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 以达到舞弊目的。如总账和明细账都由计算机根据审核后的会计凭证自动登记和归集, 取消了手工条件下两者的核对工作等等。而不少单位没有及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此加以约束。四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有其特殊方式,应该建立完善地管理制度,采取新的保密措施。常见的会计信息备份不及时,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不能及时归档, 或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 或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 都可能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三)财务人员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欠缺

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到今天,会计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大多以网络形式进行,这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

   

识, 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技术。而目前一般会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认识不足, 对财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对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都为舞弊提供了便利。

(四)内部审计监管不力

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疏忽大意或对系统了解不透, 不能及时发现软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使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不能及时解决。尤其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由于组织庞大、系统繁杂、会计信息来往频繁,更容易出现舞弊现象。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本身不是太了解, 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不熟悉, 或对远程审计等手段陌生,因此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五)财政、税务机关等业务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看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三、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舞弊的防治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给组织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利用ERP系统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舞弊现象必然会有所增加,甚至花样翻新。虽然这些舞弊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有较高的智能化,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就可以起到提前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一)选择适合自己单位特点的财务软件

在购买财务软件或管理软件时,结合本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有关规定, 尽量购买市场上开发比较成熟的通用商品化软件。 购买后, 应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不间断试用,尤其注意整个系统的权限设置、初始化设置、安全性和保密性等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完善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解决。

(二)提高组织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该利用一切方法,向单位领导说明会计信息化给单位财务工作带来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和防治建议,让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调整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与控制能力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基本工作规范》中指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 建立健全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针对专业特点,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有严格的授权控制,如通过对不同人员权限的分配、设置密码等手段对上机操作和动用系统资源加以控制,必须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操作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 不允许软件开发人员有会计记账、修改、出纳等权限等;又要有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如按内部牵制原则实行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从而防止工作差错或故意舞弊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加强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等保证系统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完整准确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着力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全社会都应着力培养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以促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财会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既要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对现代化会计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审计监督,尤其是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审计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督,这要求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 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对舞弊手法的甄别能力, 同时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管的要求。

篇8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在使用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时,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偷窃等故意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1我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舞弊产生的原因

1.1 应用软件自身缺陷

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化软件供应商,SAP、Oracle等进口软件以及金蝶、用友等国产软件,数量繁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用户只能根据软件供应商演示与叙述对软件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难以对软件的质量有一个全面的检验,这就导致这些软件的质量水平并不一致。部分软件不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的规范》要求,质量得不到保证,利用信息化软件舞弊也就成为了可能,例如,一些软件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 安全性与保密性得不到保证,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部分软件的数据库可以轻易地从外部打开修改,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更有一些供应商为了提高销售量,在软件中设计了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这些情况都给了舞弊者可乘之机。

部分企业自己研发信息化软件,由于保密措施不够以及专业化不强等原因,开发出的软件出现了加密措施不强、权限混乱、操作复杂、数据易丢失等漏洞,这些软件缺陷也成为了信息化环境下舞弊出现的原因。

1.2 财务人员素质不符合信息化需求

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对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道德修养要求。在我国企业中,有部分财务人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导致了舞弊的发生。

作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已经不仅仅是财务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现代网络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知识。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管理系统,有些财务人员由于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现代网络知识不足,对财务软件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核算流程的要求。比如许多在手工会计时期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在实施会计信息化之后,感觉很难适应,部分年长的财务工作者甚至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这就给他在新环境下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另外一些信息化知识不够全面、扎实的财务人员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解决信息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舞弊行为,更不能在使用或者维护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上报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漏洞,这些情况都留下了隐患,可能对个人甚至整个企业造成损失。

财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的运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企业对于该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外部监督都需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完善,而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财务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强烈程度,成为是否进行舞弊、是否主动揭露舞弊的关键因素。一些财务人员害怕揭露舞弊行为后遭受打击报复而放弃坚持会计原则;一些用心不良的财务人员乘机钻空谋取私利;还有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财务人员利用会计软件的漏洞等,进行舞弊;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领导、财务负责人在利益面前不能保持清醒,为了一己之私,对于舞弊情况不及时进行处理,放任舞弊甚至是自己直接利用漏洞谋取利益,进行舞弊。

1.3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尚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组织上的控制和账簿之间的控制来实现。在现今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是按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编码、输入由会计人员操作之外,经济业务的记录和加工、会计报表的生成和查询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会使得传统组织控制功能被削弱,同时会使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失去作用。所以,在实施会计信息化时,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约束和控制。

由于计算机以及信息化的应用对财务工作带来的改变,导致了以前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控制舞弊发生的需求。我国部分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未做实质性调整或者内控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信息化环境下舞弊行为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制止。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对于信息化实施过程的了解不够明确,准备不足。由于实施时间较短,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的区别认识不足,没能及时制定一套与新环境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导致财务系统存在漏洞,存在舞弊风险。二是系统操作与维护控制不足。财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操作规范性的监督不够,在系统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财务岗位分工不明确,缺乏完善的授权制度,财务人员缺乏权限意识,出现责任无法找到责任人。对于系统维护的控制不足,企业不能及时进行系统维护或者系统维护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强,对于信息化运行环境、信息化软件的不当维护以及运行过程中产生意外的错误处理,都会造成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一个存在漏洞的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长期被使用。三是财务流程控制无效。实行信息化后,一些传统的诸如审核原始单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核算、对账等各个财务流程均使用计算机和程序进行,在新的环境下,要实施一套全新的财务流程控制制度,来保证整个财务流程中内控充分有效,内控无效,就会引起像财务人员岗位分工不清、权限不明、操作不符合要求等等情况的发生,整个财务流程存在漏洞,却无法通过内控识别并加以控制,舞弊就成为了可能。四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不力,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由于其功能和性质成为了杜绝舞弊行为的最后一道屏障,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来发现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的不足可在审计识别后进行完善。由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及管理者的不作为,我国部分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环境过程中对会计数据、会计流程的内控审计力度不够,会计实施了信息化,而内部审计工作没有相应的调整,导致了内控审计工作存在滞后性。另外,由于会计信息化采用了全新的技术和运行方式,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部分审计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在内部审计时不能发现舞弊的迹象,无法发现新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漏洞,无法对潜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一来,内部控制的预防保护作用、评价鉴证作用就无法发挥,给整个系统的运行留下了隐患。由于以上原因,企业无法通过内部审计发现舞弊或者即使是发现舞弊,往往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五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档案与传统会计有了一定区别,具体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它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的保管,需要有一套适应新环境的制度,帐表的生成、数据的保存、会计数据存储介质的保存及备份及保密,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出现诸如会计数据归档不及时、不完整,资料丢失、泄密等情况,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1.4 外部监管松懈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发展迅猛,但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并不是很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会计信息化的专门法律,多数是用管理办法和基本规范来约束会计信息化工作。虽然《会计法》中对会计信息化的凭证生成、账簿登记及档案保管等作了规定,但多数是程序性的,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舞弊行为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不法分子违法违规成本低,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导致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另外,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外部主管部门对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相关主管部门仍然存在审计方法不科学、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以税务机关为例,只是利用现代化手段部分地实现了网上或远程报税,却没有启动远程监管或远程稽查,对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一些单位的舞弊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和警告。

2 我国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舞弊的形式

2.1 改动输入的业务数据

操作人员在经济业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前或输入过程中,人为虚构、修改或者删除会计数据,以此来达到舞弊目的。由于不需要过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这类舞弊最简单、最常见。

2.2 篡改输出的文件、记录

与前一种手段相对,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财务文件输出时,通过非法修改、截留、销毁输出的文件、记录等手段,来制造虚假信息,达到个人目的。例如对输出的财务报表进行修改。

2.3 非法改动应用程序

与前两种手法不同,这是一种高科技的舞弊手段,舞弊者直接对信息化应用程序进行非法改动,或者是利用职务之便,在维护程序的过程中,修改或删除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以此来达到个人目的。

2.4 其他舞弊手段

信息化环境下,还有许多的舞弊手段,通常情况下,这些舞弊手段对计算机硬件和信息载体不造成任何损害,且不留痕迹,作案时间和地点又不受限制,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通过仿造、模拟验证信息以冒名顶替,通过黑客手段或者利用漏洞来盗取密码、磁卡非法进入等。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大大加快,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但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也存在着舞弊,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会计舞弊的存在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和决策失误,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企业利益相关者造成危害,最严重的是,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误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导致宏观调控失效,破坏市场经济规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重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新兴技术为我们所追求和探索。网络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但网络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而我们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我们辩证的对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网络技术的利与弊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如果正确利用网络,能对我们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给我们带来弊端。

(一)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

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性,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在社会人们普遍缺乏信心的情况下,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此外此外大学生可以在各个论坛里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网络技术带来的弊端

一方面,网络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互联网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大学生盲目的迷信网络信息,没有思辨能力。这就导致思维能力的下降,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上充斥各种不良信息,大学生的自制能力较为低下,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危害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走上网络犯罪道路。此外,互联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会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长此以往,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来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

思维方式是内化于人脑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性认识方式,它是由知识、语言、观念、情感和思维传统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认识系统,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而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离不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方式,离不开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方式。而辩证思维作为高级形态的理论思维,它是从运动发展中、从矛盾转化中去认识和研究事物,因而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因此,提倡辩证性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大学生对待网络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网络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变化发展而来的新兴技术,它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具有伟大前途的技术。网络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有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所蕴含的弊端,坚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要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我们又要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调整自身的网络行为,来不断克服网络技术所蕴含的弊端。

(二)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大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对立统一规律

不能把任何一方面绝对化、片面化。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偏颇地认定事物就是由正反两极组成的因此,站在这一极就反对那一极。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是片面、错误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应该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的对外交流,也促进我们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网络所蕴含的弊端。它会使我们沉迷网络,影响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诱使我们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因此,面对网络我们应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

(三)要坚持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思维,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

强调在尊重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提出挑战,敢于去突破和超越,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面对网上的信息缺乏辨别力,盲目相信网上的信息。这就极易导致我们思维能力的下降,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提倡辩证思维方式,就是要坚持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要科学的应用网络,使其能更好的为我们生活服务,也能更好的促进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正确对待网络的发展。明确网络在带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弊端。使大学生始终坚持一种发展的观点,坚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整体把握网络技术。大学生利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以后整个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做到了趋利避害。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30-02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给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加速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来加强档案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①。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也给档案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弊端,只有认清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才能使得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弊端得到针对性的解决,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档案的现代化水平。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档案管理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平稳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科学标准的档案管理,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效工作提供条件,为单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具备一系列的积极优势。

(一)增强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效率增强。传统的档案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精细地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这种传统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档案管理方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速发展的今天,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档案的储存量,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利于节约资源的档案管理模式。所谓信息化档案管理指的是采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方式,部分取代纸质档案管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高密度存储,延长档案使用寿命,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的查阅、借阅、浏览可以在内部网络上完成,减少不必要的事务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且管理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人员的管理更加的客观公正。

(二)规范档案资料的储存管理

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档案的储存管理规范化。档案的存储是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是进行其他档案活动的重要前提,目的在于充分保障调取、查询等各项档案活动能够按照计划正常进行。传统的档案资料占用太多的物理空间,且纸质资料由于物理因素,长期存储会存在潮湿、霉变等自然损坏因素,不利于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②。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加强对档案的存贮工作,对于保障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的管理条件下,处理检索等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大量的档案资料可以转化成虚拟数字方式保存到一台终端中。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不利于长期保存的物理因素;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因管理人员的个人因素而导致的错误行为,以及改正错误时的繁琐性。

(三)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显著的提高,其中形成的整体网络结构尤为突出。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局域网、互联网等实现档案信息网上实时准确地检索、利用所需要的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的过程③。纸质的实体不能形成信息网络,对于档案管理、统计、对外交流会产生很大的不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档案信息化的建立可以使立档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将各行给类档案信息等合理的组成了一个整体,使得其结构得到了最优的排列,具有最大的结构力,其特点就是各个单位之间的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与其他办公系统整合实现档案信息与其他办公资源更好的信息化共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会更好地促进资源信息的共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形成档案管理的整体网络结构做出贡献。

(四)形成电子信息资源中心

电子档案管理可以加快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形成单位的电子信息资源中心。现代世界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多元化和多极化的稳定状态,这就决定了世界需要以数字信息为疏导的良性互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采取的实体信息物理存储管理模式决定了它很难实现远程服务功能和全球化联络互通。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借助当今高速发达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远程检索,并以此形成自身单位的资源中心,以便档案信息的综合提取、调配和其他远程服务功能。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弊端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给档案管理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弊端的认识与分析,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弊端加以规避,从而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加速实现我国档案管理建设的现代化。

(一)增加档案信息泄露的风险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使得档案信息特别是机密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大。网络信息管理的最大弊端便在于信息的安全,信息档案在存储、网络传输等过程中,会有方方面面的危险,目前档案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相互隔离的现象仍然存在,通信、机要、保密等部门似乎都对信息安全担负的职能责任,有事其相互间却缺乏充分沟通和协调,某些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网络安全保密知识,只有在面临具体的安全事件教训中,往往才会逐步认识信息安全的重大利益和其资产价值。这些观念如得不到尽快的改变,必将在一段时间内使得档案信息安全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

(二)增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开销

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的加快使得用于信息安全应用及技术的开销增大。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技术应用滞后,技术防护能力不足,对核心设备安全漏洞或后门难以防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加财政投入用于购买拥有较高科技含量及技术防护能力的产品,并且,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等技术支持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从国外引进,这就使得档案信息管理应用方面投入一笔长期且巨大的开销。并且,由于外方通常不可能提供设备核心技术和专利,对于购买来的产品,我方仍需要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④,而要求我们还必须对于这些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三)复杂的信息系统为管理增加难度

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初期必然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当我们在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平台时,需要各部门相互连接,每一处都会有运行的系统,这样就使得整体的信息结构交错纷乱,非常复杂,自然就避免不了在连接处出现薄弱的地方,档案信息系统中各主要资产必然存在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有被威胁利用的可能性,如果这种环节过多的话,信息系统就极为容易遭到地方的攻击,从而使得我们的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并最终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弊端的改进措施

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更有特色,要求我们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弊端进行规避。

(一)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完善信息安全保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机构是减小信息安全风险的有力措施。根据现实情况,首先,应当从有利于实施统一调配领导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起权威性强的职能部门。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果缺少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管理很难见实效,还容易因此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其次,应当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中的权力与职责。确保信息安全保密,需要采取综合配套的管理原则与技术措施,需要纵向上下各级和横向各部门的共同配合。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把相关各部门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的职责加以明确,区分清楚,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促使信息安全保密措施落实的重要环节。最后,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一般从信息档案的保护、检测、响应、以及管理上进行思考,也就是大家通常讨论的要从管理、技术、运行这三个方面去考虑,正是因为有些安全问题,是需要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共同作用才起到保障效果。

(二)加强和改进档案财政管理

加强和促进档案财政有利于调整档案管理的财政分配,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既然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只有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及信息变革的要求,才能使以档案管理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融合交流发挥利他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于档案管理方式的革新所引起的一系列的改变做出最适当的调整,针对档案管理的财政、资源高投入现象,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财政配套改革措施,打破旧体制下的财政资金分配的格局,建立财政集中支付体系,实现资金的统一收支分配,避免财政浪费现象。

(三)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复杂的档案信息系统必然需要相应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应作为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具备最佳人才结构,即金字塔型的管理人才队伍,塔底是应用型人才,中间是管理型人才,塔尖是设计型人才⑤。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培养档案管理部门高素质人才:1.通过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是培养档案管理部门高素质的信息人才的最关键途径。在高等院校,存在着一些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专业,可以将传统的档案管理专业与信息管理专业结合,通过合理设置这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来建立一个完整的从本科,硕士甚至到博士的高素质的信息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机制。2.通过短期集训进行培养,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让部分优秀信息管理人才来重点学习信息管理工作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期使他们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3.通过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的具体工作实践来进行自学,这是他们积累进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经验的一个必由之路。新时代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要结合工作需要与个人实际,充分利用时间和各种条件来加强对于信息管理知识的学习,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提升他们自身进行信息管理工作的能力,从而成为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促进档案的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规范档案存储管理及使电子档案信息中心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应有针对性的规避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一系列的不足,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从而最终达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注释:

①林晓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2012(7).

②沈静.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及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篇11

股份公司会计舞弊的危害性很大,至少表现在:(1)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2)舞弊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矾构制订出错误决策,严重破坏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市场运行机制;(3)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社会经济法制化和法治化进程;(4)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5)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使一些觉悟不高、贪图享受而又想不劳而获的人走上犯罪道路。(6)使找国远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一、委托——代理机制下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成因的多视角分析

第一,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差别而存在激励不相容是管理者会计舞弊的动因。

在公司的契约分析中,公司作为契约具有其不完备性特征,即不可能在契约中把参与契约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规定下来。由于委托——代理契约存在“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它是指公司收入在扣除全部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利息、固定工资等)后,对其“余额”(利润)的要求权。由于公司的剩余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公司的剩余索取者也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实际上这就是管理者即经理的自由处置权。

由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组织知识以及其在公司“官僚制’才的合法权威,获得了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往往无法控制公司,加上公司巨大化(规模扩张)中的层级增多,部门分立甚至跨国经营,使某些重要岗位上的管理者的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观察和监督,这种情况为管理者进行非法操作、会计舞弊从而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

公司会计核算制度本来是所有者(公司董事会)为实现其自身对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最大化而设计的对代理人的显在的外在监督。然而这种监督的作用是有限的,代理人为了隐藏、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或者为了粉饰自己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完全可能通过自己的“权威”以强迫会计人员或与会计人员会谋通过实施会计舞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信息不对称为股份公司管理者实施并掩饰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股份公司管理者实施会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流失”,实质上是公司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由于内生交易费用的一个主要来源是欺骗的可能性,而只有在信息不对称时才有可能欺骗。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契约中的“局外人”之间自利行为无疑包含有管理者可能实施的会计舞弊行为。管理者会计舞弊既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委托人——所有者(公司董事会)的“欺骗”与直接撒谎,当然也是所有者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不利选择”和不可避免的内生交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