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药发展前途

中医药发展前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0 16:34:51

中医药发展前途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1

在基层医院,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比较多见[1]。在患者入院后,往往因为基础医疗场所技术与设备的限制,无法保证及时有效的治疗。这时,基层医院选择将患者转往上级医院进行抢救,便构成院际间的长途转运。长途转运是指危重患者在省内外不同地区的医疗场所之间进行的急救转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易于引发患者呼吸衰竭,造成极大的生命威胁。故而,在长途转运中,机械通气与安全护理至关重要[2]。为分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的长途转运情况,本文选取我中心于2009年4月份到2011年3月份转诊的38例来自基层医院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对其长途转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成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中心转诊的38例来自基层医院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是28-44岁,平均年龄33.9岁;36例患者表现为口服中毒,有机磷农药剂量为100-500毫升,余2例表现为皮肤中毒。中毒药物为:12例敌敌畏中毒,6例乐果中毒,2例混合性磷中毒,5例敌百虫中毒,13例甲胺磷中毒。长途转运的里程为60-231km,平均距离为153km,接诊病人之后转院耗时1.1-3.4h,平均耗时1.6h。每次转运安排一名随车医生与一名随车护士。所有病例在转运前都已接受当地医院的洗胃、导泻与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

1.2 转运准备 在我中心出诊前,接到基层医院的转诊电话,医师记录下病患病况与地址以及联系方式,另外还向当地主管医生询问了患者详细状况、治疗情况与抢救操作过程,对患者病情作出预测,辅助我中心做好相关接诊准备。在派遣医务人员时,选择专业能力强、善于处理突发状况的人员。与此同时,我中心准备药品与车载抢救器材:常规设备、2瓶氧气瓶(15L)、移动式担架车、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器、便携式呼吸机、气管插管箱等;药物准备:特效解毒药,如解磷定与阿托品等;另外要携带急救器材与车载电源装置,后者用以维持电力仪器的不间断运转。

1.3 治疗方法 转运途中,针对25例患者,治疗方法为:采取平卧;使用持续呼吸机为患者提供呼吸辅助;进行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心电波动与血氧饱和度;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21例留置静脉针与13例留置尿管;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况,给予99次静脉输液操作,61次吸痰操作,3例心肺复苏操作。

1.4 转运急救 在转运途中,急救措施如下:严密关注病患的病情进展:使用心电监护仪密切关注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的神志、皮温、瞳孔、心率、血压的情况。借助阿托品判断病情变化。用药前查看患者瞳孔大小并进行肺部罗音听诊,依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除此之外,要认真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接受治疗监护的过程[3]。

使用特殊药物:要足量、重复、联合对患者进行特效解毒药物治疗,一般选取阿托品与胆碱酯酶复活剂。给药时要严格依照剂量标准进行,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依据不同情况调整下次药物选择以及用药剂量。

关注机械通气状况: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机械通气设备的管道是否畅通,要保证管道无扭曲、无堵塞、无漏气[4]。在呼吸机报警时,需立即查看原因并排除故障。机械通气易于引发人机对抗,阻碍呼吸机的治疗,加重患者呼吸作功负担,最终引发患者酸碱失衡与体内环境的紊乱。故而,医护人员一定要注重观察机械通气的状况,查看病患接受的通气频率是否与自主呼吸的频率一致,检查呼吸比率是否正常。在患者出现人机对抗时,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转运途中采用静脉注射地西泮或咪达唑仑的方式解除人机对抗。2 结 果

院际间长途转运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心跳骤停,2例经现场抢救成功复苏,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37例患者安全抵达目的医院继续救治,1例患者医治无效死亡,36例患者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13-26天,出院后患者皆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与后遗症。3 讨 论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较为特殊,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且病情进展与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进一步加大了院际间长途转运的风险[5]。为了保证患者安全抵达目的场所,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做到对抢救技术的熟练掌握。转运准备阶段,需要充分准备,对病患病情与体征进行准确的评估;在转运途中,医护人员要保证治疗的持续,不得出现中断情况,维持患者有效的循环与呼吸,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血压等变化,在出现危急状况时立即处理,保证患者安全抵达。在患者抵达上级医院后,医护人员再依据其病情发展,进行对症治疗。良好的转运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研究的38例病患,在院际间长途转运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心跳骤停,2例经现场抢救成功复苏,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37例患者安全抵达目的医院继续救治,安全转运率为97.4%。结果表明,保证良好的机械通气,做好所需的急救措施与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转运风险,提高安全转运率。

参考文献

[1] 张增繁,梁立峰,蒙海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院前急救对策及体会[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9):140-141.

[2] 韩劲松.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3例的院际转送[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2):2016.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2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作为重要的社会部门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为其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途径[1]。近些年来,医院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增加了信息含量,因此,加强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可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本文主要探究其实践途径的选择,为其管理提供借鉴。

1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现状

在医院中已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录入其中,增加了计算机的容量,将计算机的使用效率降低,经常会发生死机现象,以上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缺点之一,对医院的正常运作有严重的影响,同时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另外,现阶段,针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开发的标准并不统一,且研究工作起步晚,开发产商不同,系统也不同,因此,医院与医院之间系统接口很难统一[2]。

2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医院的快速发展,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对国际医疗信息动态变化进行了解的重要手段,以便有选择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进而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提升,也是提升医院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促进医院稳定快速发展。因此,必须有效应用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3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实践途径

在医院中各个部门均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下面将其各个部门的实践途径选择进行逐一阐述。

3.1医院门诊收费系统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实践途径。医院门诊收费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医院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作为医院,要尽量将患者排队的时间减少,提升其窗口的工作效率。医院要利用好计算机操作系统,并对其进行完善,为工作人员的快捷操作奠定基础,在收费时利用收费系统,工作人员只要输入相关代码,比如药品代码、检查代码等,计算机系统中就会显示出所需信息和数据,之后将需要的数量输入后,收费的单价和金额就会自动算出,将收费凭据打印出来交给患者[3]。在计算机系统中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财务报表,以便收费人员对账目进行核实。同时系统中要强化退费的管理,退费权限要严格根据规定进行,防止有财务漏洞产生,确保财务的安全性,对信息技术管理的应用有促进作用,将日常工作效率提升。

3.2住院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实践途径。患者从入院开始直至出院,均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将护士服务工作站分别设置在各个病区,将患者的住院基本信息在通过计算机准确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患者住院条件,住院号通过计算机生成,信息传输也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使病区可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进行充分了解,明确医生的诊治医嘱。医生工作站构建电子病历,护理站根据医嘱中生成的费用清单,及时将用药情况及费用告知患者[4]。同时将患者查询功能开通,对住院信息进行备份,以便患者查询,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应用计算机管理住院患者,促进账目清晰,将操作环节减少,使医院财务核算和收费公开化和规范化,以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

3.3后勤物资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实践途径。在后勤物资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在计算机中录入后勤物资的数量及使用情况,计算机以医院现有物资情况的实际为依据,使其采购计划单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为医院采购奠定基础,工作人员只要打印一些数据信息,存档,需要时可以直接使用,保证后勤物资管理的有效性。

3.4药库及药品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实践途径。医院在管理中药品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严密监督药品采购入库,领药操作,药品价格调整,药库和药房要建立网络连接,以明确药品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药品管理中,要将计算机系统中详细录入药品信息,检查全部采购的药品。在实际工作中,以门诊和病房所需药品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操作药品出库,每种药品的应用情况在可查范围,将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差错尽量减少,避免了手工记录的操作繁琐,提升管理和工作效率。严格按照工作程序管理药库,实现管理规范化,药品在入库时,要对药品进行严格验收核实后入库,当药品出库时,要进行再次核实,了解药品的实际情况和去处,出库方式可灵活选择。有些药品需要进行调价,定期盘点药库,应用计算机系统就可完成,将药库药品的数量等情况进行查询核实,对其有效期和生产批号进行检查,以便有效管理药库和药品[5]。

3.5医院宣传可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进行。通过建设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加强对医院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网页,将医院的科研成果,优质的服务,医疗资源等内容通过网络展示出来,以便患者全面了解医院,将医院的知名度提升,将医院的竞争力提升,促进医院的发展。综上所述,在现代医院的运作过程中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实现医院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医院社会效益的提升,也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和趋势,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应用,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其功能,实现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律少卿.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41-41.

[2]张孝成.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建设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8):205.

[3]刘府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现状及趋势[A].//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论文集[C].2014:1-3.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3

1.盲目选药、大胆滥用

部分兽医盲目选药、大胆滥用,主要体现在:

(1)按照正常的行医程序,只有对野生动物进行确诊的情况下,才可以选药、用药,对野生动物的疾病进行防治。但是一些兽医缺乏临床经验,只是凭借习惯和经验或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对动物进行防治,结果却适得其反。

(2)还有一些兽医行医多年,自认为经验丰富,药到病除,从不做动物剖检,也不做临床用药记录,从而缺乏临床经验,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防治造成负面影响。

(3)盲目滥用退烧药。一些兽医存在盲目用药的误区,其中滥用退烧药最为普遍,给野生动物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野生动物发热并不都是发烧的前兆,有时是体内的一种防御性生理反应的体现,有利于增进机体抗病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然而一些兽医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是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听病就防、见效停药。结果却得不到预想的疗效,滥用药物严重时会直接导致野生动物死亡。

2.对药一知半解,不对症下药

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一部分兽医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及病原微生物特征,不甚明了或全然不知,只是按照说明书上的描述对野生动物进行治疗,有时甚至会擅自做主加大用量或超剂量用药,或凭自己的习惯用药,结果造成动物药物中毒,治疗失败。

3.不详细阅读说明书,不按使用剂量和疗程下药

所谓用药疗程指的是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即针对具体病发生在具体动物身上,需要使用多大剂量,每天治疗几次,应连续治疗多少天,方可保证生病的野生动物的完全康复病并不复发。部分兽药使用剂量是按每千克体重用多少来测算的。一些兽医根本不计算用药量,不按照疗程下药,从而为野生动物因药物过量中毒埋下隐患。兽医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标注的使用剂量和疗程下药,不能用药过多,导致野生动物药物中毒;也不能用药过少,达不到防治效果。

4.给药途径或操作技能不当

所谓的给药途径,指的是给野生动物用药的方式。如:静脉注射、口服、肌内注射。不同的药物选择不同的用药途径。兽医用药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药物疗效的发挥。因此,兽医在选择给药途径上要慎重。如通过饮水口服给药时,如果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就很难让动物取食到适宜量的药物,动物喝道上面的药水,药浓度低,药效过轻;动物喝到底层的药水,药浓度高,药效过重,可能引起中毒。这就需要兽医掌握相应的给药操作技术,让动物饮用到适量浓度的药物,做到药到病除。

二、对于误区的解决措施

1.提高兽医的行医水平

兽医行医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野生动物疾病防治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生病的野生动物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首先要提高兽医的行医水平。提高技能的途径是:设置培训班,让兽医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兽医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基础知识的考核,确保他们掌握相应的技术、提高他们的技能。

2.做到精心选药,放心用药

在发现野生动物生病后,不能盲目用药,首先要对动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动物的疾病进行确诊,只有前提条件做好后,才可以精心选药,放心用药。

3.对药做到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每种药都有自己的独特药效,兽医在用药之前,应该多阅读有关药的特性、用法等书籍,对药做到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4.确定用药疗程

每种疾病的用药疗程都是不同的,兽医在对生病的野生动物用药时,要掌握动物的病情,根据疾病的轻重确定用药疗程,一个疗程的用药时间一般为3~5d。

5.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提高操作技能

兽医在给野生动物治疗时,要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提高操作技能。因为给药途径不正确,就会导致动物服药过多或过少,这样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动物药物中毒。如果能口服的药物尽量不要进行肌肉注射,以减少由于抓捕带来的应激反应。在对野生动物疾病进行预防与治疗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4

1.1用药对象差错容易发生在药房药剂师发药和护士给药的环节中,药剂师和护士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个患者的发药和给药,流程的遗漏和个人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将药物用错患者。

1.2药物差错给患者提供了不恰当甚至是不正确的药物。此常出现在医生开医嘱时,或者药剂师取药时。或者护士因与大夫缺乏沟通误解医嘱时,也会产生用药差错的后果。

1.3给药剂量的差错指用药剂量过大造成中毒,或剂量过小延误治疗时机。这类错误可发生于医生、药剂师、护士和病人本身的所有环节,如计算错误、书写差错、转抄医嘱错误、理解错误等都是常见病因。

1.4给药途径的差错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等用药途径或方法错误。常由于医生护士间缺乏沟通,医生不了解新药的用药特点所导致的。

1.5服药时间的差错指错误的用药时间、用药间隔和疗程。医生在开处方时没有交代清楚,药剂师没有给予必要的书面及口头指导,护士不重视严格的给药时间,或是发药差错,病人不了解按疗程治疗的重要性等等,均可导致药物用错时间。

2应对措施

2.1建立用药差错管理程序当护士发生用药差错时,首先采取补救措施,迅速通知主管医生,将病人的损害降到最低点。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用药差错管理小组进行讨论,查找差错发生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科室根据差错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按要求上报护理部。一般性的差错,要求每月10日前向院护理部上报,但发生以下情况的差错必须及时上报:①对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有直接影响的护理差错及隐患;②护理差错虽然未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后果,但可能引起护理纠纷、投诉;③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共性差错。差错的上报根据要求填写差错报告表,填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病历号、性别、诊断、文化程度;差错发生的时间、班次、当事人职称、工作年限;差错具体情况,例如:药物的名称、给药的途径、剂量等环节出现的错误;差错原因以及引起的临床后果、处理及防范措施等。

2.2及时同医生沟通明确医嘱在获得了药物和病人的有关信息及医嘱时,对不明白或者疑有错误的医嘱及时向医生沟通,包括药名、剂量、途径。在医嘱执行前绝不留下疑问,更不能假定别人不会错。

2.3做到双人核对和“三次核对”护士在首次用药前应仔细检查原始医嘱,检查所配置的药物与医嘱是否一致,一旦浓度或剂量与标准不同,均应由第二人再次核对。3次核对是指:在治疗单时查,备药时查和发药前查。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5

1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自身的不适应性

人们有理由预料,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人类将逐渐突破工业经济百年来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各种“成规”,借助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等生产力发展内部要素,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征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也应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变更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布局结构、办学模式等层面全方位走向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同时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高等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其改革与发展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21世纪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们对疾病的无毒(少毒)、无创(少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日渐重视,对保健强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术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在国际间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中医药将更广泛地介人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人将对医学科学产生深刻影响;中药学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全面进展。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显著提高;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21世纪的新科技改革的六大趋势中,把生物技术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21世纪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和深人,群体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自然医学的崛起和发展,生命科学正朝着定量、理性、数学模拟、综合的方向前进,一个新的综合科学的高潮正在酝酿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医学模式及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后20年,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以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社会良好适应性为目标的综合态势。

面对机遇,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

其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其二,中医药单一职业教育的局面仍未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人才适应性、针对性与超前性关系未能理顺,严重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

其三,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及优化群体知识结构的组合效应方面还不成熟,人才的通用性和专一性关系有待处理,人才多样化成长所相应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其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人WTO,中医药无论在货物贸易亦或在服务贸易领域都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制度等变化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国际化也将促使中医药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相接轨,加快其走向世界的进程。

其五,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仍未成熟,教育的层次性不够,前期教育所承受的负荷过重。

其六,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多学科交又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哲学、自然科学与中医学共同发展的平台尚未建立,使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七,高等中医院校的发展模式仍未走出单一性,办学体制与机制,质量、效益与规模,政府投资与多元融资等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医药教育的产业性存在片面理解。

2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以上诸种不适应性并非高等中医药教育所独有,这也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围绕中医药自身特点,其改革和发展的切人点必然有其特殊性。综观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重点主要在于对其系统内部的自我稳定上,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继承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关系层面,其目的是求得中医药系统自我的完整性。这些争论在一定范围、时限内有其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必须在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去完成其更高层次的稳态。因此,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探求一个全新的轨迹。我们应该尝试以系统进化的观点来处理目前面临的十分复杂的环境与问题。进化科学先驱者埃里克·贾菲什注意到:系统进化不仅能够从学术上增进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各个层面如何与进化动力学相联系,而且还是指导人们在一个多变失衡的状态下和一个人类面临着重新抉择的时代如何规范自己、发展自己的非常现实的实践哲学。

高等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然而这其中又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高等中医药发展系统要获得进化与发展的自由能就必须对所处的环境和现实世界进行全新的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催生出的现代混沌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如此非稳定环境下谋求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制定出与新知识、新经济、新观念和新行为方式相同步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应注重对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调整。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矛盾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系统发展滞后性的一种反映。要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新 路,也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2.1“以人为本”,重新审视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

2.1.l努力打浩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本质不是物质生产活功,而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和创新。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应试图通过其培养的“人”来为中医药乃至社会这个大系统服务,也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养成其健全的且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1995〕年后WF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首次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提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必须包含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把对医学生决策技能、批判精神、交际能力和医学伦理等全面素质作为培养高水平的执业医生所必备的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数量上面。徐大椿先生倡言‘.医者,非圣贤莫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还在于其人才是否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在人才的规格上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知识构架,努力突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色,这已经不仅是专业上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实现其人才的社会普遍适应性所必需的条件。从这一核心出发,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不应限于一个狭小的专业空间,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其教育目标也必将更加呈现出可持续性,其内部的稳定性也将进一步加强。

2.1.2充分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厚基础主要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教育重在打基础。中医药学科的教育基础应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专业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文化基础等多方面,厚基础应成为强能力、高素质的前提条件。注重强能力是指在诸多能力中要强调的是实践能力,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能力,追踪、开拓、占领中医药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潜在能力和对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等。高素质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品格,是一个人文化积淀的结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应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和切人点,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起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质量上的差别性。要做到上述几个方面,目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综合及自主设计实验课的改革、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融性)、信息技能的培养。同时,应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2.1.3张扬个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应该认识到,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发展也必须具备个性特征。应该把个性发展看成是群体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提高群体创新能力的基础。中医药历来强调各家学说与流派的形成,说到底也是个性张扬的问题。在现阶段落实个性教育,不仅要在中医药专业角度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从中医药现代化的高度探索拓宽个性发展的途径。要在夯实中医药学基础、充分继承其精华的同时,将人才放在更为宽松和多学科的环境下进行“孵化”。保证个性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要突破计划教育模式,大力推进和研究适合中医药教育特点的学分制改革,发展个性教育,尤其要研究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提倡以“鼓励”教育为出发点,围绕兴趣培养,探索个性评价的多种实现方式,理顺“通才”与“专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力避学习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做到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的统一性。

2.1.4提高继续教育层次,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通过素质教育提升人才超前性的同时,必须有目的地做好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工作,要着力改变继续教育的低层次状态,其职责不应局限在解决中医药队伍中存在的低学历问题,应建立起与长学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新体系,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前期学校教育向继续教育转移,不断优化中医药教育的层次结构,理顺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继续教育也应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要与研究生培养相协调、相呼应,吸引文、理、工、农等各学科人才相互交叉、渗透,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同时也应成为及时传播中医药学科技进步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2.2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等中医药教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立足市场、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柱。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适度扩张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保证质量与效益,其实质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学科建设不仅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更是中医药教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医药教育有其独特性,但其独特性要内化为中医药教育的核心专长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其发展进化并不与投人存在必然的线性关系。因此,学科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努力改善学科生存发展的“软环境”。与此同时,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学科群体仍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其功能定位和所依赖的基础仍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单纯依赖学科内部力量并不能保证学科建设上等级、上水平。现阶段要利用联合办学的资源充实和提升中医药教育学科的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国外联合办学、联合办实验室等形式,不仅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借此引进和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一方面,应强调现有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有形成大学科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一批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如中医药工程与信息、中医药管理、中医外语等,尤其是外语与信息学科,应该把它看作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加以重视。

2.3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改革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投入机制

高等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性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上讲,它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中医药教育也同样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双重特点。“公共性”指高等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说其受益者是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但其“私人性”又预示着高等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教育消费和需求市场。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理论为现阶段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缴费标准提供了依据。但经过一阶段的规模扩张,普通高校生均缴费收人占经常性成本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25 %,达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立高等学校的水平,其上升空间日趋有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单纯规模增长对中医药教育投人的贡献率将保持稳定水平。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利用其科技和学科优势,打破原来“封闭高校”的观念,改变资源内取为主的办学方式,积极发展资源外取和共享,寻求新的投入途径和机制。随着知识和信息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等中医药教育不仅要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应直接参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办学体制的挑战。产学研一体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以兴办校办企业和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单一种增长模式,其内涵是指以政府必要投人与吸纳社会资金相结合的依托市场的办学机制,以编制管理为要素的自我约束与调控机制、教学质量和学术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等。产学研一体化过程更强调在互动过程中产学研三方合作的信任度、有效度和保持长期合作的稳定度。

从世界范围看,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1983年全美还只有十几个产学研联合体,但仅过了3年,就迅速上升到80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与社会企业之间实施的合作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以及资金支持,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将大大推进大学多学科与人才优势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必须寻求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应积极引进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尤其关注和保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如何改善学校内部的经营管理却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尤其是对如何开发、经营学校的科技产业缺乏经验。正因为如此,有必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全面借鉴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委员会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决策研究和战略规划研究,防范决策风险。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6

2.重庆市北碚区水土医院重庆400714;

3.重庆市北碚区静观医院重庆400717)

【摘要】

在基层医院中,药房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药房还是保证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不可或缺的环节,药房工作集结了经济学、药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为一体。与此同时,药房工作还被列入到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和重点,药房工作状态与基层药学学科发展和医院门诊服务密切联系,更是医院实现社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必要部分。伴随着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药房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药房处方。本文中,笔者就对基层医院药房处方进行阐述。

关键词 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处方;差错;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44-02

在基层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提供主要的医疗和配药服务。临床药物的使用情况,关系到医院临床诊疗活动是否具有安全性,更影响到了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所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药剂人员必须要主动、积极地联系临床医师,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处方错误。药剂人员还要不断充实自身的药学知识,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这样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临床用药的差错和不规范行为,避免出现用药差错,最终确保药物可以合理、正确和科学地使用。本文中,笔者就对基层医院药房处方进行分析和探讨。

1基层医院药房处方差错类型

在基层医院中,药品差异可能会在很多环节中发生,例如基层医院的医师处方、医院医师发药、医院护士应用等诸多方面,发生的差错所导致的后果不一,轻者也许不会被察觉,但是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总的来说,基层医院药房处方差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1药房处方的书写性差错:

基层医院药房处方书写性的差错就是指,在书写处方的过程中,将浓度、用药次数、给药途径、药物用量、药品规格、药品剂型以及选择药物等某个方面写错,因为药师并不具备处方权,因此,这样的书写性差错往往在医师身上发生。比如,医师将他巴唑错误地写成地巴唑、0.25mg地高辛误写成0.25g地高辛、氯丙嗪误写成为异丙嗪,诸如此类。在基层医院药房中,还会常常发生英文药名相似导致的差错。

1.2药房处方的剂型性差错:

基层医院药房处方的剂型性差错就是指药品剂量差错。在近几年来,剂型性差错格外突出,这和当前制药工业的控释制剂、缓释制剂相关,再加上一些药物的疗效比较差,存在口服副作用,因此,将其改成了其他的剂型。比如,栓剂因为通过直肠可以直接吸收,所以其胃肠道的副作用比较小,如果错误地将栓剂弄成了片剂,则会从本质上改变了给药途径,进而对药物疗效产生了直接影响。

1.3药品类型相互干扰导致的差错:

基层医院药房处方中,药物名称主要包括三个类型,通用名、商品名以及其他名称。药房处方中的药物通用名又包括中文译名、英文缩写或英文全称、与用途或者作用相关名称。而在实际的药房处方过程中,存在商品名和其他药品名称之间相互干扰、用途名称的干扰、英文名与中文译名用途名之间的干扰等诸多情况。

2规避药房处方干扰的对策

2.1规范药房处方:

基层医院要注重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提升其对于处方的重要性认知,进而使处方更加规范,从本质上规避药房处方的干扰。处方作为基层医院十分重要的医疗执行文件,必须要做到准确无误,避免涂改和字迹潦草,更要避免出现差错。在处方中,必须要使药名唯一指向具体的某一个药物,而非某一类药物。处方中运用的药物必须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长效消心痛和长效心痛定这两种药物,其类型不同,长效消心痛属于二硝基异山梨酯缓释片,运用长效消心痛可以有效扩张静脉血管,因此,通常被用于心绞痛治疗中,还适合合并心衰病人的治疗中。而长效心痛定则属于硝苯地平缓释片或者控释片,通过对钙通道进行阻断,进而扩张血管,适宜被用于治疗心绞痛中,还对高血压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通过临床运用该药物以及开展相关的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并不适用与严重心衰病人使用。在处方中,还要保证药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毒副反应,发挥治疗的作用,临床医生要对自身所开出的处方中,药物的机制应用不良反应、药物作用等进行整体、清晰的认识。

2.2开展定期检查:

为了规范基层医院的处方书写,要求基层医院必须要针对药房的工作人员以及医生开展集中学习和培训。首先要增加医生和药房工作人员的药名知识,对照药物的商品名和通用名,将容易混淆的药名进行区分。其次,还要明确药物的处方和制剂,例如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使其明确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药理作用等,还要增加其药品保管知识。保证在药物制剂处方的过程中,正确用量、书写规范、正确用法,还要注重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此外,为了将医生和药房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将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有效减轻,医院的负责人必须要根据基层医院药房制剂情况,编制现有用药目录,将外用药、注射针剂、口服制剂等作为类别,对药物实施分门别类的编排。将药物的通用名后面附上商品名,基层医院的医生要人手一册,这样能够从本质上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

3结语

执业医师为了某一个特定患者其他需求或医疗预防而写的药房就是处方,在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处方是药店或药房与医疗之间重要的文件,处方关系到了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更关系到了医疗效果。当药品的名称并不统一的时候,甚至有些药品外包装或说明书中药名不规范的时候,会很难确认。所以,在药品名称统一或规范之前,临床医生以及医院药房人员必须要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对药名以及药品使用规则、注意事项进行尽快的熟悉,这已经成为提升医院药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措施,更有利于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郑炜华,方洁,徐斌,徐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嘉定分院大药房现代化管理模式[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5,01:72-73.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7

北京公布首个儿童医保报销目录

从9月1日起,参加大病医疗保险,患有脊柱裂、唇裂和腭裂等46种先天性疾病的学生儿童看病时,就能得到相应报销了。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公布了首个“儿童医保报销目录”。

该市这次制定公布的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补充报销范围,包括了先天性疾病内容、诊疗项目内容、医院制剂内容、中成药内容、西药内容、新增西药的剂型内容等六部分。

此次补充报销范围包括90个诊疗项目内容、161个药品。

卫生部出台婴幼儿喂养策略 将促进母乳喂养

卫生部近日印发《婴幼儿喂养策略》,并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大规模地开展母乳喂养的宣传活动,广泛普及婴幼儿喂养知识。卫生部还要求切实加强爱婴医院的质量管理。

《婴幼儿喂养策略》提出要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及时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

卫生部紧急通知查处“宝比珊”系列化妆品

卫生部近日紧急通知查处“宝比珊”系列化妆品。据介绍,16种标识为德国产的“宝比珊”系列化妆品在未取得我国卫生许可批准文号的情况下冒用其他产品批准文号进口,然后进行销售。

卫生部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对辖区内经营“宝比珊”系列化妆品的单位进行全面检查,责令其立即停止销售,并报告产品来源和销售情况以及公告收回已售出产品。对销售这些产品的经营单位,应严肃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我国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超过70万

卫生部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各类伤害发生约两亿人次,因伤害死亡人数达70万至75万,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之后的第五位死亡原因。

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5种伤害为交通运输伤害、自杀、溺水、中毒、跌落等,导致的死亡案例占全部伤害死亡的70%左右。每年因伤害引起的直接医疗费达650亿元,因伤害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达60多亿元。

北京居民死亡超半数发生在家中与赴医院途中

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的居民死亡状况统计,2006年北京市居民总死亡人数为62767人,其中32080人死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占总死亡人数的51.11%(在家中死亡的占49.47%,赴医院途中死亡的占1.64%)。分析发现,年龄愈大,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比例愈高,65岁以上老年组的比例占在家中或途中死亡总数的52.53%。从疾病类型看,心脑血管病以及损伤中毒,在家中或途中死亡的比例高于医院内死亡的比例。在城区,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死亡的首位死因是心脏病;在郊区县,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死亡的首位死因是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城区的3倍。从地域看,在郊区县总死亡人数中,家中或赴医院途中死亡的构成比高达76.61%,而城区仅为38.31%。郊区县在家中或途中发生死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区,是城区的2.29倍。此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无论在城区还是郊区县,在家或赴医院途中死亡者的比例较高,均在30%以上。

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将全面覆盖

我国将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全面推开。这意味着到时候,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2亿多城镇非从业人员可以拥有自己的基本医疗保障了。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表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2010年全面推开。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本着自愿原则,城镇居民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各地不同经济情况,家庭缴费金额定在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2%到4%左右,参保范围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2007年7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状况

卫生部近日公布了2007年7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2007年7月(2007年7月1日零时至7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406667例,死亡815人。除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22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肝、痢疾、梅毒和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5.7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狂犬病、肺结核、艾滋病、乙肝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2.15%。

7月,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135953例,死亡3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19%。

卫生部批准164家医院开展器官移植

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已有164家医院经卫生部审定批准开展器官移植;每年进行3000多例肝移植手术,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14613例。

今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加强对其管理,并成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开展器官移植医疗机构进行评审,通过87家,同时根据需要指定了77家省级医院开展器官移植。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8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鞯葜幸叫畔。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9

县医院按照甘肃省卫计委《关于印发甘肃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甘卫发〔2018〕18号)要求制定了《阿克塞县人民医院院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医疗服务流程得到优化,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

二、具体工作开展及成效

县人民医院不断改善就医环境,加强服务功能建设,逐步完善住院病房设施;对门诊、入院、出院等服务流程进行调整完善,方便患者就医。多途径开展微信、银联、现金三种方式缴费,方便患者缴费,缩减缴费时间。开通微信公众号,向患者传播医疗保健知识。设立了60岁以上老人及残疾人绿色通道。医院对全院供暖设施进行改造,使患者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下就医。

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杜绝“生、冷、硬、顶现象。对于一般需急做或检查时间较长的检查提前预约检查科室,普通常规检查则做到当日半天内完成。

不断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和落实首诊负责制,提供包括全科急诊服务;对急危病例实行先抢救后交费制度,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医院急诊和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逐步建立全院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各个子系统间能够实现实时的资源互通,临床一线能够第一时间通过信息系统掌握病人的相关检验检查结果。目前实现了LIS系统与HiS系统的对接。让临床科室的医生可以及时快捷的了解患者的检查结果,准确的评估病情,从而给患者做出快速合理的诊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

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报,制定了入院流程、出院流程、转院流程等流程并配有流程图,让患者更加快速的了解这些流程操作信息,加快了出入院手续办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升了服务质量。

逐步有计划、有步骤改善“优质护理服务”及“医养结合”服务,目前住院部全部病房为优质护理病房,设有两张“医养结合”病床,进一步提升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

目前正在制定,临床路径病种及完善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管理。

每月随机抽查门诊中西药处方约150张,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每月点评一次,点评结果进行公示。在重点做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同时,县医院还对激素类药物、神经营养、增强免疫等辅助用药临床应用进行了监控,督促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降低患者用药损害,切实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县医院严格执行物价政策,诚信诊疗收费,公开主要药品、检查项目价格,自觉接受群众对医院执业行为的监督;加强院内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乱收费、分解收费、变相收费等违法违纪现象。

县医院一贯坚持公立医院的原则,保持公益性,注重医学人文关怀,经常派驻医护人员到敬老院或社区,结合“急救宣传”,“中医药讲座”、等活动,开展义诊,免费送医等学雷锋活动。

县医院一直重视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置。公示医疗纠纷调解流程。首先坚持院内调解,如调解不成,再建议患者走人民调解或司法调解途径,引导患者合理合法提出诉求,避免走极端途径。同时为职工签订了医疗责任保险。确保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定期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意见反馈,找出存在问题,及时整改,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目前县医院门诊、住院等满意度调查均在95%。

三、存在的问题

医院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项管理等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

(二)医院发展资金有限,改善基础设施,引进人才,信息化建设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希望能得到上级财政更大力支持。

    (三)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床位数增加,人力资源缺口较大,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紧缺。

(四)县医院病员总量不大,虽然已经提供了多种途径的便捷服务,但还需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方便患者。

 四、下一步意见及建议

(一)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制度。

(二)加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临床路径实施,双向转诊。

(三)进一步完善挂号、检查、取药、缴费、环境卫生、服务态度及便民设施,切实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10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08-02

医院制剂是名医、名院、名科建设的基础,是医院专科特色和学术特色的体现。继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之后,2010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对简化申报程序中使用历史溯及、证明资料项目、临床病例数量等各环节内容及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对中药制剂管理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予以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医院中药制剂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政策提供的发展空间,医疗机构应把握机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与措施,更好地发挥医院临床科研优势、带动医院特色建设、推进中药制剂研发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笔者现就医院中药制剂研发思路阐述如下。

1 明确发展定位,制定研发战略

通过对相关法规和国家对中药制剂研发政策认真研究梳理,我们对制约中药制剂发展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充分考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开发前景与社会效益、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等各项因素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政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的研发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合理利用法规政策中的有利规则,对申报制剂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其中,简化程序申报制剂主要为本院长期使用、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常规途径申报制剂主要为已有一定临床前研究基础的处方。根据不同申报程序的特点,同时结合优势病种筛选机制,优选出基础资料扎实、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效率与成功率高、有市场开发前景的制剂项目列入医院制剂研发专项。

针对医院临床资源优势明显,但药学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特点,我们采取与专门中药研究机构及大型制药企业合作的方式,搭建起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制药企业之间的桥梁,形成优势互补、“医产学研用”一体的巩固联盟,建立具有医院特色的医产学研用一体的中药新制剂研发机制,进一步优化制剂研发环境,搭建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推进医院中药制剂向新药的转化。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计划(JJT2010-56);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课题(2010-X-049)

通讯作者:刘文娜,Tel:010-67689923

2 强化组织保障,完善组织管理模式

制剂研发工作涉及制剂室、药学部、中药药理研究室、临床科室、科研处、医务处、财务处、纪检监察审计处等多部门。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相应的专门机构,其成效往往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具体的管理经验有关[1],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组织职能不健全、各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等问题。有鉴于此,本院设立了“新制剂研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及工作组,对中药制剂研发所涉及的研究、开发、申报、知识产权保护、成果推广转化等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管理,通过有效行使沟通协调职能,确保新制剂研究开发各环节工作有条不紊、无缝衔接。该委员会成员构成涵盖了临床重点专科管理、临床药学、制剂、临床研究管理等部门。职能包括组织新制剂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质量控制、维护相关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及转化等方面,重点是做好法规政策研究运用、组织运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人员培训指导、知识产权保护、临床研究质量控制等工作。

3 规范管理制度,健全运行管理模式

3.1 健全项目立项审核制度

在中药制剂研发过程中,建立了合理的项目筛选及立项审核制度。①建立以科室自查为主的申报处方首筛制度。组织全院临床科室学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各临床科室及相关人员深入了解中药制剂申报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集院内制剂项目。②建立申报处方分类审核制度。根据简化申报程序与常规途径申报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立项审核制度。

申请常规途径申报制剂项目审核时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处方针对疾病为医院优势病种,且处方制剂安全有效,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②处方固定,理法方药合理,适应症明确具体;③有较好的市场预期;④知识产权清晰。

申请简化申报程序制剂项目审核时应侧重以下方面:①处方审核。中药制剂处方组成中不能含有毒性药材、配伍禁忌、濒危动植物、化学药成分,药味用量也不能超过法定药品标准。②剂型与工艺审核。制剂剂型和工艺要尽量选择与原组方临床应用方式一致的提取工艺路线,在配制过程中不能有有机溶媒的参与,或采用新技术对其精制。③临床资料审核。临床资料收集时处方要相对固定,药味、药量变化不能影响处方组方原则,要求可溯源。

3.2 完善项目评估制度

项目评估是确定立项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对项目可行性、时效性、效益性等关键问题的综合评定。为保证中药制剂研发项目顺利进行,立项前应进行项目评估。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的评估内容。简化申报程序制剂项目评估内容包括处方可行性、成药性、临床应用性、疗效以及处方临床应用证明材料、临床疗效总结资料的可溯源性审查;常规途径申报制剂项目评估内容包括处方药味组成、药量、适应症、成药性、方药配伍、处方临床前研究基础及临床研究方案。②明确的评估标准与办法。对需要评估的各项内容要有细化评定标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③确定评估人员。参加评估工作的人员应包括制剂研究专家、药理研究专家、临床专家、经济学专家等多方面人才。

3.3 完善中药制剂临床试验管理制度

中药制剂研发“质量”是根本,本院充分借鉴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结合中药制剂自身特点,以提高中药制剂研发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PDCA(P:策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循环法应用于中药制剂临床试验的项目管理。通过制定质量目标、设计质量控制体系要素、明确环节质量监控点的质量标准、编制临床试验重要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健全环节质量检查记录以及反馈评价修改补充完善SOP,构建起符合中药制剂研发特点、操作性强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并根据申报处方类别划分,从待选项目中选取符合条件、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研发项目纳入既定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对具体项目实践示范性研究,验证和评价其研究质量。

4 小结

我们认为,从制定中药制剂研发发展战略、理顺组织架构、规范组织运行与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可以强化管理软科学在中药制剂研发工作中职能作用的发挥。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并将其作为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究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与举措,将保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发展前途例11

1.2加强博物馆(医史馆)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近些年来,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4类:①建于中医药高校的中医药博物馆;②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③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④地方民间组织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5]。截至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有近50家,这些博物馆(医史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3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在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神意识、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医院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群体文化[6]。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和学术文化领域4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创新,树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品牌和学术旗帜,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4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旅游是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新途径[7]。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2.1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引领作用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关键,是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有效实用中医药知识的主要群体,是做好中医预防保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便于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8];再次,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向他们传播健康养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来。

2.2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多元特色文化,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已被全球多数国家所认可并接受,尤其在以生态为生活主题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用它来进行健康养生、预防疾病[9],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乃至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整合中医药创意产业价值链,提高中医药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10]。

2.3开发大众化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以文字、声像、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主的传播体系,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寓知识传播于娱乐之中[11]。如河南中医学院拍摄了《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3部影片,其中《精诚大医》从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826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影片以厚重的中医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2.4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途径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是通过师承的方式将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一起传播下去,它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素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风和医德建设[12]。要充分利用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借助师承教育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较其他传播途径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博客等方式进行中医药网络传播,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中医药书刊、报纸、杂志、视频等信息的目的,一些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片和中医养生视频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具有原创、即时、便捷、互动等特点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13]。因此应加强推广和应用新兴媒体,加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14]。

3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5]。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力争形成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名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