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医辩证的基础

中医辩证的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5 10:39:58

中医辩证的基础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观察病情、判断病情及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诊断学不仅作为中医学专业所有课程中的主干课程,而且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其对于临床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外,增加现代化辩证训练软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辩证训练软件对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等的训练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辩证训练软件开发意义

 

对于医学生来说,在临床上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临床技能的训练上,医学生所面对的都是真实存在的病人,而不是书本中所出现的文字和图片,常常会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病人紧张、不能将理论准确运用到实践中等种种原因对病人造成伤害,使病人不愿意配合治疗,对临床教学造成影响。近年来,因医学生而出现的医患纠纷时常发生,很多病人认为医学生对其造成了伤害,在心理上对见习及实习的医学生均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疗。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我国的《执业医师法》禁止了在临床上将病人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道具”的做法,使医学生们实践机会越来越少,使其在初次进入到临床时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对“标准化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培训,使医学生能在四诊诊断能力上得到提高。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色、神、形、舌象、五官、皮肤等,以发现异常的表现。“闻诊”中医生可运用听觉诊断病人的呼吸、语言、呕吐、咳嗽等声音,也可运用嗅觉对病人排出物的气味、发出的异常气味进行诊察。通过“问诊”询问病人与疾病相关的情况,如病人的既往史、自觉症状等,从而可了解病人疾病的发展史、诊疗等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轻触病人的脉搏和轻按病人的手足、腹部等部位,通过脉象的变化及相关异常征象,了解到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通过四诊方法可收集病人的症状、病史和体征。但中医诊断的技能教学包括辩证思维能力和四诊诊断能力两部分,而“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只能提高医学生四诊诊断的能力,对中医诊断中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具体针对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还是以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举例分析为主。由于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对每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例分析,更不能通过对多个病例的比较分析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们的认识。由于在课堂上都是通过老师对案例进行授讲,且案例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分析,这样便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性,很难达到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目的,所以,对中医诊断学的教改中需要能提高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除了在实验课上可供学生使用外,还可在适当的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临床实践机会的缺乏造成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到临床上的情况,使学生在临床上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辩证训练软件的开发方法探讨

 

目前已推向市场及正在研究的能够为医学提供辩证结果分析的软件有很多,但却没有一种是对临床教学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软件。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软件均是针对临床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及治疗方法,而没有一种软件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因此,此类软件不能适用于基础教学,主要原因有:①此软件中没有大量与书本相关的病案,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更多的案例可供分析。学生可通过自行输入的方式对病案进行输入解决,但由于在中医术语表达上可能会出现不统一性及软件开发设计者自身的原因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此类软件所给出的辩证结果不止一种,且在用语上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开发针对基础教学的软件需提供较多的典型案例且要满足辩证结果与教材的表述一致,这样才能使学生反复训练加深对知识的认知。②目前市面上的辩证软件均是直接就给出辩证结果,并没有具体的思维分析过程。此类软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因此可以直接给出诊断结果。由于思维分析过程这个对训练学生的辩证能力最重要的环节省略了,因此此类软件不能用于基础教学。用于基础教学的软件还应加强针对性,能提供具体病案辩证分析和思维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得到提高。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2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可归入“痰饮”“水肿”“喘证”“心悸”“怔忡”等病证中。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了“心水”的概念,并认为“心水”的主证为短气、喘促、下肢或全身浮肿、不能平卧、烦躁等症状,这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相似。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正如《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知正虚是形成本病的基础,而正虚在本病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并涉及肺脾肾等与水液输布相关的脏腑;标实则为瘀血水停。

心气虚是形成心力衰竭的始因,心气虚则心主血脉的功能障碍,导致气血瘀阻,而中医讲“血不利则为水”,气血瘀阻致人体形成水湿、痰浊等病理产物。以上病理产物进一步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阳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心阳虚则气血津液不能布散全身,故心阳虚衰是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湿为标,气血水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心衰加重[1]。心衰的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可出现心脾同病,心肺同病及心肾同病的病症。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的始终,其中气虚是心衰发生的基本病机;水饮则是在气虚血瘀日久的情况下出现,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在心气虚的前提下,影响人体阴阳平衡,致阴阳失和。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今阴阳失衡,故而出现心力衰竭[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也必须以三焦这个人体气、水升降出入的枢纽为通道才能实现。由此心衰的病机可概括为心气心阳虚,三焦失利,气水代谢障碍,水不循常道而形成痰饮水湿,痰饮水湿继续影响心气心阳,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

总的来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心阳虚,标实为瘀血水停,病位在心而不独在心,关乎肺脾肾等脏。

2 辨证分型

各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辩证分型。其中段艳锋等[4]通过对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辩证分析得出本病可分为4型,其中以气虚痰瘀、气虚证、心阳虚衰的证型为主,而气阴两虚型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蔡辉等[5]对近20年的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心衰的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证候类型共计24种,其中所占比例大于10%的有阳虚、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和气虚血瘀证。张艳等[6]将心衰分为早期辩证和中晚期辩证,其中早期以正气虚为主,辩证分为心气亏虚证和气阴两虚证;而中晚期则本虚与标实并见,辩证包括气虚血瘀水停证、水气凌心证、心阳虚衰、阴竭阳脱证。

临床的辩证虽然不同,但基本与心衰的病机相符,主要是心气虚、心阳虚、瘀血、水停为病因,导致的临床症候。

3 辨证施治

临床医生根据辩证分型及自己的临证经验治疗,在心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林凯旋等[7]通过对12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进行中医和西医对照治疗,其采用自拟方心衰Ⅰ号(组成:党参15g,三七10g,丹参20g,车前子10g,葶苈子10g,麦冬15g,黄芪20g)加减,通过观察心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判断疗效,其中中医组心功能显著提高的占32.4%,有效的占61.8%,高于西医治疗组的31.6%和59.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组有显著疗效的占36.7%,有效的占61.8%,仍然明显高于西医组的33.3%和54.4%。由此得出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心衰有明显疗效。肖艳等[8]将扶阳法应用于心衰,中药汤剂以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克,最大用至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为基础方,并根据辩证酌加小青龙汤、真武汤、五苓散等汤方,结果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气促肢肿明显减轻,心衰症状明显减轻。郭维琴教授[9]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的主要病机,并总结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方(党参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15-30g,猪苓15-30g,茯苓15-30g,葶苈子15g,丹参20g,红花10g),在此方的基础上辩证分析进行药物加减,如咳嗽喘息不能卧者家紫苏子,白果炙麻黄等,弱碱阳虚明显、畏寒肢冷,则加菟丝子、补骨脂、仙茅等。典型病例分析示患者原喘息不能平卧,心悸,上下肢浮肿,口唇发绀,纳差,经过上述心衰基础方加减治疗后,患者喘憋明显缓解,胸闷气短心悸明显减轻,双下肢浮肿减轻。症状改善明显,由此可见在辩证的基础上应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对心衰治疗确实有效。李静君等[10]将临床符合心衰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余为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达83%,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0%;中药汤剂组治疗前LVEF%为35.2±10.0,治疗后为57.1±8.0,西医组治疗前LVEF%为36.1±9.0,治疗后为46.5±9.6,中药组也高于西医组,且经统计学处理P

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益气、活血、利水等方法均对慢性心衰有良好的治疗左右,但正如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所谈到的关于诊治疾病的要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心衰的治疗也应无论应用何种方剂治疗必须是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病机施治。

4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且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基本一致,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机,临床基本也是根据此病机进行分型治疗。但应清楚中医治疗是个性化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上述分型,更不应将患者病症强归于某一型。所以如何把慢性心衰的证型更加细化,治疗更加因人而异是我们医生将要面临的问题。此外,单纯中医治疗疗效确实可以肯定,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必将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赵小明,张健,马向丽.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5-6.

[2] 李晓娜,徐厚谦.心力衰竭病机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4):637-638.

[3] 华新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的三焦观[J].光明中医,2010,25(11):1963-1964.

[4] 段艳锋,吴晓新.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63-964.

[5] 蔡辉,毛静远,王强,崔小磊,王恒和,王贤良,刘洪伟,李国政,张富亮.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辩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29(7):22-25.

[6] 张艳,宫丽鸿,于睿,刘晓蕾,王辰.浅谈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康复治疗体会[J].天津中医药,2011,28(2):131-132.

[7] 林凯旋,缪灿铭,麦美琪,李雪山,安辉.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2132-2133.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3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轻结合研究生专业实际进行讲解、重理论讲授轻实际运用的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材内容内化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联系各门具体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际,我们以“医哲结合”为特色,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医学辩证法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院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师资队伍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了解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大多数是文科学历背景的教师来说,特别要补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这门课程。其次,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哲学、中医方法论、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强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最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并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作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事实上,合格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是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统一体,这样才能使自然辩证法教学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医学辩证法内容,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提供教学蓝本

由于自然辩证法面对的研究生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点相异,因此,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成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如何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更新教材内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专业理论思维水平与创新素质。为此,更新教材内容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的同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每章后增加“中医问题与思考”阅读内容,启发与引导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基础上,联系中医药专业实际,提出与思考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次,突出医药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医学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医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融入教师中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比重,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需要。事实上,自然辩证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复杂。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这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将教材内容专业化、专业专题化、专题问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层面,我们从独自式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的研讨式教学,从静态的PPT走向动态的视频多媒体,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题讨论法、问题启示法、网络互动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创新素质。

(一)专题讨论法。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已经历了大学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合理的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经过专题讨论的训练,有利于实现其思维方式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变。事实上,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对某个问题给出答案或结论,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远比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也更有意义。

组织好专题讨论的关键就是要选好讨论主题。首先主题的选择要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结合课堂教学、根据课程进度、遴选相关的主题。专题设计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有助于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我们选择与设计的专题一般都是与中医药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篇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西医方法论之辩: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和“中西医文化与中西医发展”等三个讨论专题。其次,主题的选择应结合社会热点。如前段时间的“张悟本事件”,我们就设计了“张悟本事件与中医”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课后还在继续。专题讨论

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问题启发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其实,疑问最能引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般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或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性质时,可联系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讲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时候,可结合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由于问题选择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颖性。教材中已提出的问题,引导研究生自学理解就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新颖,或虽是老问题,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视角比较新,这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问题,但如果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视角来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个新问题。三是时代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影响,努力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选择的问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才具有说服力,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互动法。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多采取课堂讲授法,但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师在结合学生专业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单向灌输偏多,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专题讨论法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求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人数多达一两百人,虽然能成功地组织专题讨论,但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问题启发法固然可以启发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活动从头至尾都运用问题启示法比较困难,因为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互动法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4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5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1 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现代特别重视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1],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倾向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并且,“天人合一”这一朴素辩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1.2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施护体现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采取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等方法。

2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现阶段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其效果也渐渐得到肯定。另外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2]。

3 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的水平;

3.2 现有护理人员还未普及中医护理学知识、缺乏辩证施护的能力[3];

3.3 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学科内涵还比较模糊;

3.4 中医护理技术不普及、操作实践机会少[4];

3.5 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磨合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4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从饮食、情志、病情观察、生活起居和诊疗技术等诸方面讲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里着重探讨辩证施护,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护”。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谓"异病同护",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5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走继续教育的道路。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医学内容丰富多彩,疗效显著,中医护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整理、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理军,中医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6

1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

药理学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杂多,传统教学方法是逐一向学生灌输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为此,我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了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复习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文字和符号元素组成的网状关系图呈现知识的内部联系,使教材内容由点到面,分层次被逐一强调。思维导图既方便教师掌控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简化教学步骤,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以用于心力衰竭的药物为例,见附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知识的内在关联构建系统化、网络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也为后续临床思维能。

2引入新型教学辅助形式—微课

案例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但在基础课程阶段,病例分析占时过长导致授课时间紧张,重点知识有时解释不到位;另外,复习时缺少动态演示,导致学生不能回忆上课时教师的推导和讲解过程,复习效果较差。为此,教研室在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确定选题和相关知识点,同时给出学习重点和达成目标,制作完成微课(特点是针对某一知识点采用视频进行讲授阐述)后在课程网站上。在微课的引导下,无论是课前预习时的疑问,还是课后复习时的归纳概括,都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辩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辩论式教学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充分发掘课程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潜能。首先,教师结合既往教学实践的经验确定辩题,如SARS是否需要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手术前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等。确立辩题后,教师帮助学生组成辩论队,将队员分为正反两方,分别查阅和准备材料;队员们交流查阅到的文献,归纳出论点和论据,归纳出己方的论点和论据,并撰写综述式辩词;同时,猜测对方的主要论点。辩论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正反两方面对辩题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并对学术界的共识和分歧、辩论双方的表现、论据的选择和语言表达、辩论技巧等进行点评。辩论的准备工作涉及循征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因此,辩论前的准备及辩论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通过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案例式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我教研室采用了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授课时,教师将病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自己查找病例中所涉及的疾病、病因和相关治疗药物,结合以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预习相关章节的内容,并综合全班同学的意见形成总结。负责汇报的小组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讲述25-30分钟,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后,全体同学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交流。此阶段,任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鼓励积极发言。最后,任课教师进行专题评点,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自主讲述病例,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

5建立新的以偱证为框架的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医学观察、评价方法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因此,以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医学教学是当务之急。我教研室根据药理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向学生宣讲EBM的理念和原则,然后结合流行病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课程,通过介绍检索EBM资源的方法,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阅读习惯,提高他们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寻找可靠证据、科学评价事物、选择最佳应用方法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使教学从传播知识转变为教会方法,能够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6走进临床—基于医嘱单的学习模式

药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依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心理和遗传特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因此,为有效展现临床用药情况,我教研室在教学中引入了典型案例和医嘱单。医嘱单中详细记录着医务人员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观察、护理等全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疾病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补充医嘱、出院医嘱等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疗程和更换、选择药物的了解。通过医嘱单,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用药的依据、剂量、时间、频率等。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以及时辰药理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实景再现式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使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临床,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医嘱单教学时,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临床病案,因此,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7结语

我教研室在药理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微课、辩论式教学、角色互换案例式教学、引入医嘱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状态,既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应用药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校教师应在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结合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改善教学效果,以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芳,刘颖,石磊.病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02-703.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7

病案一:李某,男,54岁,失眠2月余因屡治不效。服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安神丸及养血安神之汤剂等无效,现在患者体质偏瘦,面色晦暗,双目布满血丝。烦躁倦怠、彻夜不眠,少言、少食、舌淡少苔,脉细。

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基本病因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犹,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久病可见虚实夹杂。因此患者不寐乃为虚证,已经服用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之剂无效,故考虑为心胆气虚证。

处方:人参10g,茯苓15g,茯神15g,炒枣仁30g,石菖蒲5g,知母10g,川芎10g,龙骨20g,当归15g,麦冬15g,甘草10g;五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烦躁不减,夜间仍不能眠。与其家属细聊始知道,患者病前曾因感寒,自已大剂量服用生姜红糖水,发大汗后,时日不久才出现失眠,日渐加重。因思起《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双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因此试之。

处方:桂枝15g,炙甘草10g;二付,日1付,水煎服三诊,患者已有笑颜,问之,其自述服用1付药后夜间即可入眠,2付后睡眠已近正常。余亦感惊讶。诊其脉仍弱,舌淡,少苔。

处方:桂枝108g,炙甘草10g,生龙骨20g,人参10g,牡蛎20g,生姜2片,大枣2枚,3付,日一付,水煎服。

仲景“桂枝甘草汤”临床多用于治疗发汗过多之心悸,属于心阳衰之心悸,结合脉弱,乏力,气短等症,用之多效。恍悟此例失眠之证,亦是发汗过多后,损伤心阳,心舍神,心神失舍,故虚烦躁,不能入眠。虽然无心下悸症状,但是病机相同,遵仲景之法,不想却抓到了不寐的主证,故能够见显效。

病案二:王女,29岁,1997年6月初诊,患者自述确诊肝炎已经5年,现在右胁胀痛,畏寒肢冷,晨起眼睑足踝浮肿,面色晦暗,诊其脉沉弱,舌淡,苔白,查肝功:转氨酶260单位,思《伤寒论》“少阴白,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处方:制附子10g,茯苓15g,人参10g,白术15g,白芍15疼5付,日一付,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肠鸣肠动明显,胁痛大减,畏寒肢冷,已经明显减轻,晨起眼睑足踝浮肿消失,处其脉仍沉弱。

处方:制附子5g,茯苓10g,人参10g,白术10g白芍15g,当归10巧4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全身舒适,双手温和,胁痛消失。视其面色仍晦暗,舌淡,脉已有力。

处方:柴胡75g,当归100g,白芍100g,茯苓100g,白术50g,薄荷50g,枳壳50g,党参100g,砂仁30g,炙甘草50g;以上诸药打粉,每次5g,日3次口服。

1月余后,来医院复诊,面色已有光泽,查肝功:转氨酶25单位,已降到正常。嘱其禁酒,忌辛辣厚味。定期复查肝功能。

此例虽然是胁痛,但辩证属阳虚寒湿阻滞的附子汤证,初以此方治疗,寒湿阻滞之证消失。仍有肝病之面色晦暗,治疗以益气养血,柔肝舒肝之剂收功。这里就有辩证和辩病之分了。仲景《伤寒论》虽然以辩证为治疗核心,但是皆与病相联系。如: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六经病。言证必言病,言病必言证。这是中医学,最早、最系统的病和证结合的经典之例。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8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廉洁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廉洁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是开创高等中医药院校廉政防控体系新局面的前提和基础。辩证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辩证素材的基础上,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以辨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1]中医辩证思维下加强廉洁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战略要求及打造富有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廉洁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战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都明确提出:“把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开展廉洁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战略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廉洁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否在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受金钱、权力的考验,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仅要加强现有干部队伍的教育,更要抓好大学生这一未来干部群体的廉洁教育,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造就一大批清正廉洁干部的重要途径,将反腐败关口前移,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举措。

2.加强廉洁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廉洁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廉洁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3.加强廉洁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当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道德失范现象已经渗入校园生活的很多方面,加强廉洁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用中医辩证思维加强廉洁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打造富有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使命

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基地,一方面要学习中医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传播和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医知识的创新,发展中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用中医辩证思维加强廉洁教育,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在继承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弘扬和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打造富有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使命。[2]

1.中医辩证思维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资源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古老传统的科学,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和同疾病斗争的实践的产物,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产物。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超越技术手段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如儒家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对古代医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道家关于生命和精气神以及养生理论的阐述;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中医学的工作对象“人”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它既注意到了人的七情六欲,同时又密切关注人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甚至把医“人”与医“国”相联系。辩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也是中医学的学科标志,辩证思维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体的特殊性与差异性,能辩证地看待病与证之间的关系,辩证思维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一种宝贵而独特的资源。

2.有助于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廉洁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师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形势,力图使人们用社会所认可的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制止用一切非法非道德手段去牟取个人利益。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成才愿望更加强烈,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中医文化中蕴含“大医精诚”,医德修养须重“精”“诚”二字,也就是追求技术精湛以胜任“至精至微之事”,真诚待人并竭诚为病人服务;“仁爱救人”的人格理想(强调精湛医术、主张博济众施、追求严谨医风)、不畏艰险的人格精神、谦和谨慎的人格风貌,这与医学生的追求目标相吻合。无论从学生自身科学发展、扩大廉洁教育的覆盖面,还是从创新廉洁教育组织形式、工作机制上看,用中医辩证思维加强廉洁教育有助于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3.体现了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廉洁教育从目的上看,固然有服务社会的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公益服务、廉洁意识、奉献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为,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综述我国古代医家的人文精神,以仁善为先,怀揣“恻隐之心”,认定“医乃仁术”,不分贵贱与贫富,“普济众生”;兼容为怀,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雅量,具“洋为中用”“衷中参西”之胸怀。用中医辩证思维加强廉洁教育,打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传统和特色,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满足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实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大传承、学生精神文化素质的大提高、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大发展。

三、用中医辩证思维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廉洁教育工作格局

用中医辩证思维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廉洁教育,使廉洁教育工作格局更具有科学性、特殊性和实效性。构建富有特色和时代感的廉洁教育工作格局,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廉洁教育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才智和潜力,坚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则,以理论研讨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育活动为平台,把廉政文化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1.因人制宜,以人为本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统一,人是社会、心理、生理的统一;用中医辩证思维辩证必须因人制宜,进行个体化诊疗和施治,尊重学生个性,以人为本。[3]按照辩证思维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要有更好更快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性的。参照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指导,确立廉洁教育的不同重点,确保廉洁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引导新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了解基本的廉政法律法规,理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组织高年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加强毕业班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2.因时制宜,注重实效

中医文化以“博极医源”创新为根,“探赜索隐”“与时偕行”创造为本,用中医辩证思维辩证必须因时制宜,注重实效,结合国际国内反腐倡廉形势,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廉洁教育活动,让“廉洁教育进校园”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用中医辩证思维加强廉洁教育做到“三个贯穿”,实现“六个结合”。

“三个贯穿”:一是贯穿于党建工作之中,利用党日活动对学生党员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在党校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党纪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专题讲座;二是贯穿于课堂教育之中,把形势政策教育、两课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廉洁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各学科教学的渗透性,宣讲中央反腐倡廉的重要部署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提出廉洁要求,培育廉洁行为;三是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整体合力,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廉洁教育网络。

“六个结合”:一是将廉洁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学、守纪律、转作风”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将廉洁教育与道德修身相结合,借助专题讲座以及学术论坛,融入廉洁教育观念;三是将廉洁教育与责任担当教育相结合,增强廉洁教育的人文底蕴,扩展廉政文化覆盖面;四是将廉洁教育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师生员工树立社会责任、自我责任;五是将廉洁教育与倡导学术诚信相结合,引导师生员工诚实守信,诚信治学;六是将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3.因地制宜,完善机制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用中医辩证思维辩证必须因地制宜,完善机制。一是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杂志、报纸、墙报栏、宣传栏等传统的宣传媒体,结合互联网建设,构建立体的宣传网络,重视廉洁文化的宣传、总结、精炼和提高,推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方式――制度文化往精神文化转变。二是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区,面向社会”的工作原则,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一批廉洁教育实践基地,使廉洁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同时有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有利于精神传承和文化的积淀。三是建立健全开展廉洁教育的领导体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开展廉洁教育提供切实保障;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洁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对廉洁教育的理论研究,完善激励机制,针对青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必须进行有效的利益激励,对在廉洁教育工作中表现出色的,进行表扬等荣誉及物质利益的激励,对充分调动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在廉洁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及某种不良行为,要用负强化激励对当事人进行否定和批评,利用中医整体观思想,全面考虑问题所在,以使当事人认识错误,从中汲取教训。

辩证思维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廉洁教育的探索,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它起着引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着传承人文精神、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功能,是新形势下有效抵御西方文化思潮冲击和消极腐朽思想的创新举措,也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工程,对于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月发,陈 川.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9(02):127.

[2]李月发,董塔建.用实践教育推进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阵地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3]唐旭东.以人为本发扬中医特色塑造中医院文化品牌[N].中国中医药报,2008-01-07.

[4]梅春艳.对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5]张 丹.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0(27).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9

关键词:医院管理 建设 辩证关系

一、在办院宗旨上,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医院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我国医疗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立医院承担着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的社会责任,是政府的服务型窗口行业,要体现社会公平,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转型期带给医院管理者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效益观念的增强,但一些医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办院指导思想发生了偏差,出现盲目扩大规模,忽视内涵建设,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淡化社会效益的倾向。公立医院讲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应妥善处理好其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提高,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1.1医院的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医院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优质、低耗、高效、快捷地为社会提供物化的医疗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社会效益是医院的职责义务,也是医院的社会信誉、人文品牌,蕴涵着无价的效应和效益。社会效益是由卫生事业的人道主义本质所决定的,是所有医院工作的目标和行为归属,其重要性是首位的。同时,医疗服务效益的外在特性也决定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即患者的病情和就医本身会涉及其家属和所属单位的人力和经济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对社会造成影响。公立医院都应属于非营利医疗机构,享受国家免税优惠,还有一些政府补贴,功能是为群众提供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1.2医院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劳动与服务成果的比值,即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医院通过运用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卫生资源,使医院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得到绩效补偿,并有所积累,从而具备扩大再生产和长远发展的经济实力。经济效益是医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公立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福利性公益事业单位,承担着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属于国家改善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载体,不同于一般性质的企业,不能追求经济效益最**,而是社会效益最**。医院的经济效益不仅限于医疗服务成果的社会经济效果,还包括医院盈亏和卫生资源积累率。目前,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奖金挂钩,而奖金又和科室收入挂钩,科室收入的多少直接来自病人消耗的医药费用的多少,这种体制极易导致医务人员对病人诱导需求(supplier一indueeddemand),导致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造成医疗费用过高不一定都是医院的问题,但却是通过医疗服务最终实现的,群众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医院上。医疗费用过高,必然导致群众不堪重负,并对医院望而却步。

1.3公立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征关系 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隶属于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体制决定了医疗卫生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经济发展为卫生事业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经济支撑、支付可能和多方需求,形成了推动卫生发展无与伦比的外部力量;卫生发展又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卫生支持和健**障,改善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拉动医药工业、食品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影响,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社会效益好,病人信任度高,病人来源多,必将带来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经济效益好,通过加快医院发展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又能有效提高医院社会效益。但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不讲增收节支,不注意降低医疗成本,或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巧立名目乱收费乱涨价,给病人增加额外经济负担,必将严重败坏医院诚信形象,使医院逐步失去病源导致医院效益严重滑坡甚至走向生存危机。因此,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医院改革发展二十多年找到的路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社会效益既是条件,又是目的,而经济效益是基础。因此,只有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求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社会效益是医院履行治病救人功能,修复、保护社会劳动力,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从而形成社会对医院的认可程度。医疗服务的社会功利性决定了医疗服务是一项经济活动,它必须讲究服务的经济效益。医院的生存是建立在物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物资的医院是不存在的,物资不充足的医院是不健全的医院,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将是无源之水。但医院讲求经济效益只是相对而言,自古以来,医乃仁术,倘若将医疗职业、医疗技术仅仅当作是赚钱的手段,那么这一原本崇高的职业也就失去了人道和神圣的内涵。经济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对原有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冲击,道德约束力减弱,诱使人们从利己角度,萌发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要求,在整体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框架内,急功近利成为很多市场主体的选择。医院和医师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是超脱的完全利他主义者,自然要考虑自身利益,而利益的渊源最终还是患者。

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应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提高,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医院改革发展二十多年找到的路子。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社会效益既是条件,又是目的,而经济效益是基础。因此,只有重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求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1.4 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的策略 我们应该不断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实施临床路径。合理用药,规范检查。淡化经济利益导向。同时努力提高服务价值和患者满意度、以服务患者的流程为价值链,优化服务流程、以患者服务模块为基础,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医院现有卫生资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力度,建立社会化医疗保障休系,促进健康公平。

二、在医院建设上,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辩证关系 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关键是“硬件崇实,软件崇严”。也就是对于硬件要抓落实,对于软件要严格要求。特别是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软件的建设,更不要有这种思想,认为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专家容易考察的,而忽视软件建设。

硬件是基础,是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硬件建设上应坚持超前规划适度实施原则。软件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是决定因素。再好的医疗设施,还是要靠人去使用。因此,要做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协调发展。

2.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内涵 硬件通常是指医院的基础环境、病房条件、医疗设备等,而软件是指医院的管理、人才、医疗服务、医疗质量、技术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软件不过硬,医院难以形成良好的“品牌”号召力,就吸引不来患者。没有良好的硬件,就是吸引来患者,也留不住。因此,在医院基础环境、病房条件、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更需要从软件上下功夫,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谐医患关系,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一手抓硬件的改善,一手抓软件的治理,医院全面建设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2.2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辩证关系 医院规范管理不是单纯搞医院建设,它涵盖了管理职责、管理制度、人员与培训、设施与设备、药品购进与验收、医疗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医院管理学认为,医疗卫生资源分为两大类:外生性资源和内生性资源。目前,国内外地方和部队医院在环境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但塑造优质“软件”差距较大,因此,在硬件建设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后.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内生性增长,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开发上。在充分发掘人才资源的同时,适应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特点,吸收新的服务理念,拓展新的技术、领域, 推行新的医疗模式, 盘活现有资源, 实现内涵式扩张。只有充分发挥人力知识资源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才能提升有形资源产生的效能, 促进医院基于合理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医疗机构应抓住“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吸收各种资源,合理使用国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医疗设备,改善硬件条件,通过这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让农民群众切实感觉到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心扶持;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通过宣传发动,调动医疗机构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从抓人员培训、抓规范管理、抓制度建设入手对医疗机构药房进行充分的改造。坚持软硬件建设两手抓,使两者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

 

2.3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相关措施 改善和优化科研支撑条件

2.3.1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医院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建设, 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一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建设, 增加科技期刊和检索设施的投人, 使收集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时和准确;另一方面,加强院内、区域内和国际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远程医疗会诊快捷、便利的优势, 解决疑难疾病的诊治,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 还要加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拓宽信息服务功能, 将信息服务扩展到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 扩展到院前和院后的社区医疗服务, 扩展到预防和保健的第一线。

2.3.2优化实验室设施。实验设备要本着集中管理, 专管共用, 资源共享的原则, 充分发挥中心实验室辐射全院的作用, 为医教研服务同时, 对专科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要调查分析, 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 避免闲置。要积极开拓新的检测技术, 充分挖掘仪器功能, 使其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加强人才建设

2.3.3选好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关系到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学科带头人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良好的医德医风, 较高的学术造诣、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要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对学科带头人要加大考核考评力度, 实行奖惩分明、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2.3.4搞好人才梯队的培养。一个重点学科要有学科带头人来掌舵, 中青年骨干作砥柱, 后起之秀做后盾,这个学科才可以持久发展。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两个途径, 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内部挖潜要分出层次, 突出重点。外部引进要做到真正引进有用人才达到引进一个人才, 带进一批项目, 促进一个学科。

2.3.5加快重点学科和特色技术建设。要想创名牌, 必须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确定重点就是对医院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通过科学的量化评估, 并结合医院的发展方向, 进行分析和评定。确定后, 在人员选配、床位编制、经费投人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创造条件加快学科优势的形成。以技术优势扩充市场, 提高知名度。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一是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和辐射作用。通过发挥重点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使新技术、新业务在相关学科得以应用, 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二是组织好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协作攻关。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即以“ 龙头”带一般。

在重点学科的管理上, 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考评制度。通过考评, 肯定成绩, 找出差距, 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在评估中, 对特色明显, 课题形成系列,科研成绩显著的, 医院要加大扶持力度, 保持优势科室快速发展。对没有特色, 工作平淡, 一直走下坡路的科室要给予警告或取消优惠政策。对有苗头、学科发展有前景的科室要及时发现和扶持, 为其形成优势学科打基础。学科管理良性机制的引人, 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三、在激励机制上,处理好医院发展与员工利益的辩证关系 优秀的医学人才就是医疗技术的根基,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关系着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如何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激励机制,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已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激励机制,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已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而医院的发展之本正是员工发展之本,如何处理好医院发展与员工利益的辩证关系更是重中之中。

 

3.1处理好医院与员工的关系,在医院内部营造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在医院与职工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即医院怎样对待职工,职工就会怎样对待工作、对待病人。为此,医院非常注重处理好医院与职工的关系,如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医院从实际出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观念,引进的人才均为医院急需实用型人才,在给引进人才压重担给锻炼机会的时候,医院也特别慎重,避免给职工造成“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感觉。同时走活“内育”培养路子,用好内部资源,抓好自身造血工程,每年选送一批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来院做各种专题讲座,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必要互补;坚持每月一次的“三基三严”理论基础学习,利用各种形式举办业务培训、技术练兵和知识竞赛,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我院还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改善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薪酬福利配套政策,确保引进并保留人才,既为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毫无阻碍地施展拳脚、拓展事业,为医院创名牌、争荣誉,实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又要推广全局观念、化解不利因素,消除内耗带来的负面影响。

 

3.2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才流动竞争机制 要有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要给予特殊政策, 提供深造机会, 创造科研条件, 解除后顾之忧。对工作成绩突出、科研业绩高者要及时予以奖励, 对冒尖的优秀人才要及时扶持并在学科带头人的使用上优先聘用, 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陋习, 为其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尽显技能的空间。要做到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创造条件拴住人才, 委以重用留住人才, 切实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改善政治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等来吸纳和稳定人才。环境宽松,氛围温馨,生活**,心情愉悦,人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收入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为了把优秀人才引进来,把优秀人才留住,除了通过各种方式使人才增加收入外,还要改善单位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一个能够让单位的员工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回报的环境,所以,只有当员工的回报感到有所值时,才能达到吸引、留住人才的目的。为构筑一个兼容并蓄的医院文化,要注意吸纳全国各地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的专业人才,用不同院校的学风来充实本地的文化,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人际关系,维护学科活力,推动医院创新。

3.3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激励机制,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3.3.1薪酬激励。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资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效益。因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应在薪酬激励方面作些尝试,例如给予学科带头人以优厚的薪资,在奖金分配上向高学历人才倾斜。通过大力改善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3.3.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和信任度。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感情交流和心理因素吸纳、感应人才,就是所谓情感引人,情感留人。在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人格上尊重人才,心理上满足人才;用情感的纽带把各类人才的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馨,这样他们就愿意来,留得住。医院领导经常与各类专家谈心交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家属工作和子女就学问题,医院尽力予以解决。我们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单位与人才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赖基础,真情集聚人才,使各类人才身心舒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率,促进事业的发展。

3.3.3工作激励。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结语:我国的医院管理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和现代意识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医院特征的群体意识,是人类文化发展和医院主体医疗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必须结合辩证法去看待各种关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辩证关系、医院发展与员工利益的辩证关系。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提高,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同时,在硬件建设上应坚持超前规划适度实施原则,做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协调发展,以软件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树立科技人才是科技活动中心的观念,在实施有效激励手段的同时培育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荣誉感,从而促进医院科研活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大喜.现代医院经营管理创新的探讨.现代医院管理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31-01

1 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人体中正在发育的或成熟的正常细胞,在不同的相关因素长期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它与正常组织和细胞不同,不按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规律生长,而变得不受约束和控制,并呈无规律的迅速生长,以至可以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并影响其功能。

2 中医学对肿瘤认识的理论基础

《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编》载:“正气虚则成岩”。《景岳全书》亦云:“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这说明肿瘤的发病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内踞,积而成之。祖国医学的正邪学说揭示了所有疾病。包括肿瘤的发病与发展的本质。然而它是一个总的概括,具体来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机体哪条经路,哪个脏腑,哪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皆可使正气虚损。而无论是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气血失畅,情志失和,邪毒侵淫等,都能导致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热毒等“内邪”,若不及时调理治疗,久而久之邪气踞之,则可发为肿瘤。

3 中医如何看待肿瘤的预防

中医理论认为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邪内侵,加之情志不畅,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和,气血失调,经络阻滞,而引发内部,无论是外邪、内邪,客于人体、经久不去,积而成之则为肿瘤,因此可见正气不足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邪气踞之”是肿瘤形成的基本条件,因此扶养和保护正气,避免和减少外邪侵入,阻止和消除内邪的产生,便成为中医对肿瘤预防的重要环节,从预防的角度看“扶正祛邪”属于肿瘤一级预防的范畴。

4 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

4.1 整体观:如同对待其它疾病一样,中医对肿瘤病人也是从全身特点加以考虑,而不是仅局限在肿瘤病灶本身。恶性肿瘤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病灶与机体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抗瘤能力相互制约,互为消长。局部的肿瘤灶可以对全身各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对多数病人来说,局部治疗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所以在肿瘤的治疗中,不但要注意肿瘤灶的消除,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机体的抗瘤能力。肿瘤灶的消除或控制可以改善全身状况,而全身状况的好转及抗瘤能力的增强又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与转移。所以中医的整体观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 正邪学说:中医认为任何疾病包括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均可概括为正、邪两方面关系的变化。一切能够导致疾病的因素都可称为“邪”,主要有气滞、血瘀、热毒、湿聚、痰凝等。而“正”是指人体的正气,包括先天禀赋及出生后培养和建立的抗病能力,正气包括气、血、阴、阳等诸方面。正气不足则为虚弱,无论是整体虚弱或是一脏腑虚弱,都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医辩证的基础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00-01

中医内科诊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即抓住病机本质进行辩证医治。利用病机学理论辩证医治,可以有效把握病情病理,辩证分析病况,综合医治,提高中医内科医疗质量。本文提出病机本质分析诊治的几个步骤,并以案例佐证,具有可行性意义,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创新。中医学病机这个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至真要大论》篇中见有。王冰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张景岳说:“机者,要叶,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用今天的话来说,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规律,是疾病的本质表现。中医学的病机学说,就是由病机概念发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即指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1有效把握病情病理

病机学说强调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诊治病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且每个局部器官都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组合成人体整体机能的组成部分。病机理论正是从人体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在整体观的支配之下,各种病况都可以推究其病机所在。进而准确地辨别具体病况,有效诊治。就是说,利用病机理论,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并借助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取类比象、比附表意,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生命活动与疾病现象进行类比,总结和概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在具体的诊治过程中,如何明确疾病的病机?具体操作程序又如何呢?

2 明确疾病的病机

首先是确定主症找病机。要结合患者的主症来分析病况,以利把握病机。中医一般以全身症状,特别严重的症状或病人最痛苦的症状作为主症,借以确定病名诊断,如“恶寒发热”、“胃脘痛”、“腹痛”,等等。其次是查询病由现病机。病因病由与病机关系密切,病的因由不同,对机体所造成的病理损害也不同,准确得到病由,即有利于把握病机。如肝气不舒,情志不遂,易损害肝的疏泄功能,造成肝气郁结;如暑邪易伤津耗气。也有尚不能查明病因的,中医又有“审证求因”之法。接着结合八纲分析病变查病机。中医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特别强调将望闻问切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推出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找出病机。在病机把握的基础上,综合治理,才能医好病人,提高诊治质量。如对便结、腹痛拒按、潮热、神昏谵语的病人,如果孤立地去分析这些症状,则可能得出多种不同的病机。因为便结可由肠胃燥热,阴虚肠燥,气滞不畅,气虚不运等。腹痛可由寒凝气郁,湿热,食积,虫积所引起。发热可由外感或内伤所引起。神昏谵语可由温邪内陷心包、痰浊蒙蔽或胃热薰蒸心包等。这样各局部分析结果相互矛盾,总的判断就会无法推出。而先根据主症定出病名为阳明腑实证,病因由太阳之邪不解,热邪向里发展而成;或由误治津伤肠燥大便燥结所致。再将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口渴,神昏谵语,脉沉实,舌苔黄垢等各方面症情划属里实热。其病位在肠胃。对神昏谵语则判为阳明腑实,浊气上蒸所致。这样,便结、腹痛拒按、发热就成了本病的主症,而神昏谵语是本病的兼症。如此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分析,才能准确辩明其病机在于邪热结于肠胃燥热成实为患。针对病机采用泻阳明实热之法施治,使邪热得通,燥屎得下,则一切症状都可随之消失。该例中的病情属实证,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只要按照上面的顺序分析,一般是比较容易辨别的。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大部分疾病都是现象与本质呈现一致性的。

3 如何认定病机和修正病机

经过分析、综合,就可以确立病机了。一般只要能通顺地解释病情,病机就可以成立和确立。如果解释不了病情原因,则说明病机不全或不正确。实际上,解释清楚症状就可以验证病机。当然,最重要的验证方法是治疗实践,实践是检验病机分析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当然不是说治疗不见效就肯定病机分析错误,因为治疗本身也是复杂的。

最后是治疗以修正病机。确立病机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实施对症治疗。治疗过程还不是诊断工作的完全结束,而是施治过程中继续修正分析,反过来用治疗效果验证病机。

最终当以治疗结束,病人康复,同时又是病机分析的最后结果。此外,病机分析和把握,还需要借助病位之表里、症状之寒热、病性质虚实,即分别出阴阳状况,如《内经》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样才能保证病变诊断上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这几个步骤,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医内科疾病诊治的基本流程环节,抓好这些环节,是能准确诊治中医内科疾病的。

总之,中医内科采用临证思维对疾病行辨证论治,是否对中医思想进行恰当运用,是决定治疗预后效果的关键。辨证论治方法将辨证分析、四诊收集、建立处方、确定治法恰当结合运用,是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中思维全部活动的总结,诊断流程具体包括确定主症、结合四诊资料,行明确辨证,并对处方用药和治法制定进行指导,以全面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确定主症找病机、了解病由现病机、分析病变查病机、确认病症定病机、对症治疗修正病机等步骤,构成了中医内科诊治的基本环节,也是病机分析的全过程,中医强调辩证分析,我们把病机分析放到中医内科诊治的全过程去运作,有助于借助病机确立实施诊治的新途径的开辟,值得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