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9 15:22:55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1

二、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

基础及其重要意义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意识等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能够满足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成了我国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一个最佳的选择。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我市能源、水和土地等资源十分稀缺,99%以上的一次能源从外地调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50立方米,约为全省的64%,约为全国人均量的55%;人均耕地面积379平方米,不足全国的1/3。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0.94吨标煤,略高于我省0.9吨的水平,低于全国1.43吨的水平;水耗82立方米,低于全省水耗150吨左右,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甚远。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态势良好,结构优化的趋势明显,城市的综合实力正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但是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资源能源约束矛盾也不断凸现: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阶段性电力缺口时有发生,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环境保护压力也不断加大: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根治,大气和噪声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当前在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持宁波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打造“效益宁波”的重要举措。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是循环经济的基本技术经济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以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等为代表节约型指标的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则是降低了环保治理成本,也充分显示了公共效益。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一个生产成本制约期,以能源原材料价格为引导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找寻一条既不影响发展,又能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打造“生态宁波”的有效途径。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多山多水,环境优雅,自2001年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更是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但同时,随着我市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大,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SO2、COD、重金属等污染影响着我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的废弃物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理并加以重复利用,将有助于我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我市的环境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2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总体目标

以建设山区经济强县与构建和谐活力云安为总目标,用10年时间,基本建成以“石材、水泥产业链,硫化工产业链,农村生产生活循环链,城市生产生活循环链”架构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的示范企业和生态企业群组成的生态示范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绩,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由资源依托型向资源效益型,最终实现生态型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型社会。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的资源特点和产业特点,我县将建设以下四条循环经济链条:

一是石材、水泥产业链。利用天然石材加工石板材;边角料分选后与木制、铁制家具结合生产工艺家具;边角料粘合生产高强度人造石;大理石边角料、生产大理石产生的废浆(石粉)与石灰石、火山灰成为水泥生产原料;水泥生产的余热和煤矸石发电;水泥生产中的粉煤灰用于水泥的填充料。构成“石材—家具—水泥”和“石灰石、煤—水泥—余热—电—粉煤灰—水泥”循环经济链。同时,石材厂与水泥厂实现清洁生产。到2010年,我县每年将消化边角石材10万吨,粉煤灰5.11万吨,利用余热发电12万千瓦时。

二是硫化工产业链。利用硫铁矿生产铁和硫酸;硫酸与钛铁矿生产钛白粉;生产硫酸产生的余热发电;硫酸厂和钛白粉厂的废酸与石灰石生产水泥厂用的工业石膏和污水处理厂用的净水剂硫酸亚铁;所产生的废渣用作水泥厂的水泥填充物。形成“硫铁矿—硫酸—余热—发电—废酸—工业石膏—硫酸亚铁—水泥”循环经济链条。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循环链。养殖家禽、家畜;人、禽畜粪便用于生产沼气自用;沼气渣用作果树、鱼塘和牧草的肥料;果树枝条和农作物秸杆作为有机肥原料种植牧草,用于饲养家禽小鱼塘,鱼塘淤泥用作牧草和果树用肥。形成“禽畜养殖—沼气—肥料—种植”的链条。到2010年,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25%。

四是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循环链。各类工厂工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集中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水用于工业用水循环再用;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分类进行利用和作为水泥生产的燃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我县将年处理工业废水90%以上,年处理生活垃圾1万吨。

四、实施步骤

㈠第一阶段(20*年~2010年),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和基础建设阶段。

针对云安县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六都工业基地”和“镇安工业园”、亨达利水泥厂、天山水泥厂、中材亨达水泥有限公司、百里通石材厂、金泰化工厂、惠沄钛白粉厂、市磷肥厂、永通石材厂和部分农村中开展试点工作,摸索经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力争到2010年,我县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耗能的年均节能率为23.3%;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95吨,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8.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0%;耕地面积保持在1.488万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到1.31万公顷;SO2排放总量控制在3500吨/年以内,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000吨/年以内,县城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

㈡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

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声音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保要求,经济结构优化,人居环境适宜,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县GDP达8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每万元GDP耗能的年均节能率为24.2%;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80吨,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7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5%;SO2排放总量控制在3000吨/年以内,COD排放总量控制在1500吨/年以内,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50%。

五、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要切实加强循环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县委、县政府已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循环经济建设具体工作。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改、环保、经贸、财政、科技、统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按照“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和“大水泥、大石材、大电力、大化工、大港口”的经济发展目标,重点抓好水泥、石材和化工项目,对这些项目要采取统一规划,分类集中,逐步形成企业群的规模效应和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的价值,规划建设一批支柱产业基地和重要产业项目。

㈢实施“降一、增二、促三”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按照“工业立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商贸旺县、依法治县”的部署,对三次产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落实到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在全县GDP快速持续健康增长的条件下,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增加第二产业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㈣加强环境保护。一是明确产业布局方向。强调以空间布局优化为突破口,以分区控制、产业引导、分类管理为重点,根据我县生态环境现状特点,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和保护要求,通过将县域分为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集约利用区三类区域,明确产业布局方向,实行分类指导,分区管理。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二是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要逐步形成以大气、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总量确定产业分布的机制,对水泥、石材、能源、化工等工业的布局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经济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使用率。在原工业区的改造、布局调整和新工业区的建设中,要促使污染性质相近的工业企业在空间上逐渐聚集分布,利用集中单元控制管理代替目前的分散点源管理,为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加强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六都工业基地、镇安工业园区争取在20*年底前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并报有审批权的机关审批,将其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四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抓好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布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化工、建材、冶炼、纺织印染、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等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划、

统一定点”方案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五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管理。以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为突破口,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逐步建立污染源长效监管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㈤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建材、化工、电力、废物综合利用和采矿业等行业以及产业园开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定期公布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的企业名单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名单;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单位建设。

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㈦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

㈧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保法规。引导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与模式,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建设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全县的经济发展。要建立起一支既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又懂得循环经济技术,并且能够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队伍,推进相关循环经济工作。

㈨实行工作考核和奖励制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考核制度,把其主要指标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建立奖励机制,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委县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六、任务分解

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确保循环经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现将主要任务分解如下:

县委办:及时把握政策,制订县委循环经济建设的文件和传达贯彻上级的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做好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

县府办:组织督促检查和及时通报循环经济建设情况,负责县政府循环经济方面的文件的制定。

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循环经济的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我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严格把好项目的立项关,今后新引进的项目,必须经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把循环经济建设工作贯穿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负责县循环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抓好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的申报工作。

县环保局:制定我县环境保护的长远规划,抓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的保护,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倡导节水、节电、节能、节粮,抓好企业环保试点工作和考核工作。20*年前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抓好粉煤灰、硫酸渣、废物酸、矿渣、油页岩、石材边角料、余热等工作废物的综合利用工作。

县委宣传部: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全社会的循环经济观念和技能,引导和监督、规范公众行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热情,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县经贸局:切实做好我县的经济贸易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把适合我县产业特点和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引到我县,壮大经济的总量。协助企业搞好循环经济的规划和实施,鼓励企业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设备指导和淘汰项目。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所有试点单位都要实行清洁生产,其它企业也要逐步实行清洁生产。抓好企业生产中的废物利用的指导工作。

县建设局:抓好城镇的建设,到2010年,将县城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美丽江滨城市,成为西江中游的商贸、人流、物流中心和集散地。抓好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抓好城镇的绿化和美化建设,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抓好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到2010年,我县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达到100%。

县城规局: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科学抓好城镇的发展规划,抓好县城和中心镇长远发展规划的修编。

县水务局:抓好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县城防洪大堤的加固工程要在20*年前完成。抓好大中型水库堤围的加固工作。抓好西江水道的环境保护工作,20*年前抓好逢远河、南乡河的综合整治工作。抓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倡导人们节约用水,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节水技术的改造,选2~3个企业为节水和循环利用的示范企业。

县林业局:抓好“绿色云安”建设,开展荒山造林,通道绿化,退耕还林工作。按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规划好县城的绿化工作,抓好国道324线、S368云苍线(云安段)和小珠线“三线”的绿化造林工作。

县农业局:培育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引导各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循环型农业;组织禽畜养殖企业开展农业园区生态循环试点,走养殖—沼气—肥料—种植的反馈式生态循环模式,20*年前,我县要建起2~3个试点,并逐步做大做强。抓好“沼气村”的建设,20*年要在8个镇分别试点,然后在全县铺开。

县国土资源局:强化以规划为龙头的意识,认真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实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县统计局:开展统计数据资源的整合,为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协调把循环经济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责任目标,制定考核指标,抓好监控,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

县科技局: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计划,为循环经济提供节约资源、清洁生产、提高效益的技术信息储备。每年确定2~3个专题进行攻关,并督促落实;加强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服务我县的循环经济;开展沼气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在改变农村用气观念,提高节约意识和科学意识。抓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申报工作,加快组织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项目申报。

县财政局:认真研究制订我县循环经济建设的激励政策,优先安排符合循环经济理念要求的项目建设资金,加大政府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将生态项目建设、管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安排好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其它经费。

县国税局、地税局: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出台税收及项目审批方面的优惠规定。

县工商局:在引进项目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凡是与循环经济规划关联度低、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不予办理工商手续,对符合国家法定政策的项目投资者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10个工作日内完成与工商部门有关手续办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违法企业的整治工作。制定合理的绿色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激发消费行为的变革,协助抓好绿色宾馆、绿色餐饮、绿色超市等示范工程建设。

县卫生局:加强对全县医疗废弃物管理,对全县医疗废弃物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处理率达100%。

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严厉打击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全县机动车辆的管理,在机动车尾气年检的基础上,抓好路检、抽检工作,对报废车辆进行统一回收处理;抓好违规整治工作,特别是造成环境污染车辆进行从严处罚。

县文广新局: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宣传循环经济知识,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宣传节水、节电、节能、节粮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沼气等知识,使循环经济深入人心。

县广播电视台:利用电视网络,开辟循环经济电视专栏,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知识,提高全民创建节约型社会的意识。制作好循环经济建设专题宣传片。做好循环经济建设中有关资料的整理、保存工作。

云安供电局:加大节电、节能宣传力度,积极推广节电节能器材及设备,培育一批节电节能型企业。

县交通局、县公路局:抓好我县公路的绿化工作;配合做好道路的整治,确保道路的清洁;抓好超载超限机动车辆的整治工作。

县公用事业局:抓好县城街道建设,搞好县城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抓好县城排污渠的规划建设,规划建设县城卫生公厕,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工作。

县教育局: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2010年前,全县所有学校“绿色学校”达标。编制好《循环经济知识读本》,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发展观、消费观。

县物价局:制定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和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及调整计划,为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提供收费依据,创建规范的消费市场和价格服务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引言

在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循环型旅游经济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我国旅游业面临景区超量接纳游客、景区生物圈被破坏、消费者权益不能受到有效保护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建立循环型旅游经济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对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型旅游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旅游经济模式,它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建立在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和旅游资源持续可利用基础上的,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合理利用,实现旅游企业管理和运营平衡,实现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和开拓平衡为目的发展方式。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良好的旅游环境基础之上,为了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环境承载力以内合理的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像发展初期一样唯经济论,为了提高经济收入而毫无顾忌的去开发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旅游经济要求在发展旅游业时采用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使现有的资源环境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循环旅游经济要求旅游企业有效的循环利用旅游生产环节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局限于本身行业现状将旅游业的生产链扩大延伸,建立“旅游资源―代谢废物―再生资源”为一体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建立起整套的循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三、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建立合理的循环型旅游经济模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收入和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业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再利用原则、减量化原则和再循环原则,对旅游环境合理利用不过度开发,提高旅游环境的生态效率,实现旅游经济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和谐发展,降低旅游生态成本提高未来经济收益水平。

1.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旅游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GDP中所占比例日益提高。但是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旅游规划中很少考虑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了疯狂的开发利用,导致原有的旅游资源被严重破坏甚至无法恢复,其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被破坏失衡、森林和草原的退化、水体及空气污染、旅游景区的生态灾害加重等。为了改变以往那种错误的不计成本的旅游开发观念,旅游业的相关人员应当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念,积极的引导消费者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改变思路。对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而言应当从自身工作做起,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自觉的保护景区的环境,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指导游客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另外,在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和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循环经济的相关要求,在保证游客旅游线路质量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循环型旅游所带来的不同,提高他们的审美态度和价值理念。

2.构建完整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

要构建完整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需要立足于当下,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保证本地区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和相关地区总体的规划发展相一致,和本地区的其他企业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协同发展。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特色,建设打造带有当地风土人情能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旅游模式,积极的进行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时要均衡各方利益,在进行招商引资以及后续的开发管理中要处理好不同单位利益分割问题,处理好政府部门、项目开发者和非政府团体不同要求,同时要明确划分好各个单位的责任,建立完善的循环型旅游经济的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工程能够顺利进展同时保证景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最终使景区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保证旅游景区的经济收入。

3.构建反馈式的循环型经济流程

根据“3R”原则的相关要求,在进行旅游景点循环型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要实现“旅游资源―代谢废物―再生资源”为一体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对可利用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不能利用的废物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有效的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形成合理的反馈式循环模式。在循环流程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的协调合作并且根据自己的职责进行处理。同时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资源的开发流程,对破坏污染景区环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处罚。从而建立起整套的循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四、结论

旅游经济作为第三产业之首,其可持续发展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阶段大量的旅游资源被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证旅游经济的长久的稳定的发展采用循环型旅游模式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是新世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应当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要不断探究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学芬.四川旅游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2]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运行的系统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孔祥玲.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投资,2013.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4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 中国 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 自然 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 科学 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 企业 、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 法律 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 工业 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 网络 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 教育 ,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 医院 )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 计算 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 规律 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 经济 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 企业 ,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 会计 、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 金融 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 发展 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5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6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 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初步确立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本原则;1991年通过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避免回收包装品垃圾条例》,扩大了废弃物再利用的范围;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赢利性中介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企业和商业企业联合组成。DSD在委托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由于绿点标记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企业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3)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的两部法律,分别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易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这些法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日本社会循环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1999年,日本通产省在题为“循环经济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它要求各相关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从而构筑了日本循环型经济社会。

    (3)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

    (4)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各个年龄层在多种场合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同时,日本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并为国民提供绿色消费的各种信息。

    2.3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循环经济立法。美国在1970年制定了《资源再生法》,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资源法规。

    (2)循环消费是美国实施循环经济的一大特色。美国人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循环经济。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规模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 

    (3)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方针。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税收优惠措施。美国在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专门支持那些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回收利用。

    3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2)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4)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5)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

    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1)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2)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3)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着。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7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

[1] [2] 

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8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1、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在法治社会,“先进的经济模式要以立法来规范”。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循环经济立法,本文以立法发展比较完善的德国、日本、美国等来看立法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纵观这几个国家的立法,总的来说:立法目的明确、横向和纵向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立法模式主要有:单个行业法立法模式和混合立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立法模式为单个行业法立法模式,包过法律、条例、指南三个层面,1972年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91年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4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理法》,经三次修改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限制废车条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分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三个层面,制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两部综合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在综合法的框架下制定各种专项法律法规,包括:《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专门在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等。而美国采取混合立法模式,虽然没有一部全国性的立法,但各个州都有自己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循环经济政策方面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制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政府奖励惩罚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收费政策等相关政策。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具有不错效果的政策有:(1)征收新材料税,目的是减少厂家对新材料的使用,在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使用。(2)征收填埋和焚烧税,从而迫使企业对废弃物进行多层次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3)征收生态税,目前德国已开始征收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外,其他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4)减税退税政策,美国对购买回收再生资源及污染防治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除普遍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退还3年的固定资产税。(5)垃圾处理预交费制度,一些发达国家采用预交金制度,一部分用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另一部分用于回收新技术的研究开发。(6)按垃圾数量收费,从而使企业对自己的生产行为负责,促使其减少垃圾数量的制造。(7)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即对废弃物再商品化收取一定的费用。(8)收取污水治理费,在德国,居民用水中含有污水治理费,市民用水每立方米为7.5马克,其中2.5马克归饮水公司,5马克归废水处理公司。(9)押金抵押返回政策,德国对饮料瓶收取押金制度,很好地减少了瓶子的浪费。(10)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规定政府必须优先采购使用可再生资源的产品。(11)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规定了生产者的产品责任和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处理责任。(12)循环目标制度,在开展各项循环经济活动过程中,确立明确、具体的循环目标制度作为导向,有利于实践活动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开展。(13)绿色信贷制度,对采取可再生资源、致力于废弃物回收利用、新节能技术研发的一些企业,提供优惠信贷服务,但同时在对循环经济产业贷款时,要严格把关,防止混水摸鱼。

3、企业主体作用方面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如杜邦公司、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都是很好的企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完善本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同时,还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一般都要承

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责任。无论是生产者责任原则,还是家用电器循环利用的法律规定,都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处理和循环利用最终使用后的废弃物。生产厂家有责任回收利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提高这种回收利用的比例。企业要实行绿色设计,推广清洁生产,建立绿色工业园区,实施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同时应强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权力和责任的相当匹配,逐步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化、制度化,使得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社会价值最大化。

4、社会舆论宣传方面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和企业的自律,同时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在对循环经济不断地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电视上、报纸上、甚至于街头进行宣传教育,美国把每年11月15日定为“循环利用日”,日本把每年10月定为“循环宣传月”,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环保意识,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等多种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把环保教育列为学校教育,通过小孩来影响大人们的消费行为。同时,由于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从而促使企业生产行为的改变,消费者对可再生资源的产品的偏好使得企业不得不生产可再生资源的产品。

5、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方面

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是政府部门和盈利性部门无法代替的,要是做到循环经济在全国开展,公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具体介绍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些组织建设方面的情况。(1)日本的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日本大阪有关部门专门建立了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该机构还出版《大阪资源信息循环月刊》,定期发布各类废旧物品方面的信息。同时,该机构还定期组织废旧物品调剂交易会,及时沟通信息、调剂商品余缺,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和消费的节约,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加拿大的社区服务组织。蒙特利尔市政府定期与社区服务组织签订环境维护与废弃物回收合同,由该组织动员社区群众和志愿者担任区域内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协助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3)英国的环保团体。该组织是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其职责是对国家制定的环境法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并帮助当地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项目中去。同时,监督企业以更加积极自觉的态度保护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从其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德国源于本国垃圾处理,然后向各领域扩展,因此也称为“垃圾经济”。二战后的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的发展经济道路,经济的高增长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为了解决发展与环境出现的问题,日本提出发展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转变过程中,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绝不能走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气”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与生态问题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兴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发展。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应从工业领域开始,并逐渐拓展到包括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小循环)、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纵向中循环)、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横向中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体系(大循环)等四个层面。

在小、中、大循环层面上,我国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小层面上,要求企业提高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引进设备,但由于企业为寻求利润增长而引起的外部性问题没有付出足够的成本,有的企业并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或是缺乏这种技术和信息的获取渠道,加上政府的赏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从而使得他们没有动力去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废弃物处理技术以降低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政策执行力度,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中层面上,目前我国国内有一些工业园或企业群的产业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些不足:生态工业区的共生网络还不够完善合理,产业链还需要加宽加深,整体布局还未形成一种有效的互补状态,各区的建设良好,但区间的联动不足,缺乏自发形成的产业链,多为政府主导型,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在大的循环层面,我国政府只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

2、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几部立法,但总的来说立法比较笼统,主要是宏观的一些概括性说法,在微观上并不能够得以实现,立法目的不够明确,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立法跟实际脱节,甚至有违实际情况,与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不配套。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立法经验,比如可以制定一个基本法,对总目标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项专项法、基础法等,根据各个行业的污染情况,指定一个立法的先后,可以先在汽车、建筑材料、废旧家电、一些电力行业等进行立法,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区域经济不同,有的是工业中心,有的是金融中心,采取的措施当然有别。因此立法不应太笼统,而应有针对性,防止法律一刀切的情况,要结合各种政策,将法律切实落到实处。

3、提供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尤为重要。与法律法规相比,政策具有相对灵活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制定一些政策的同时,政府应该看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不经济性”,但长期却是“经济性”的,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增加公共投入,制定战略计划,并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顺利的得以实施。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法律法规与政策良好的结合,保证在法律法规的体制下,将各种政策落实,切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对个体回收人员的清理整顿,建立统一管理和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这都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可形成的循环经济政策。

4、鼓励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发挥消费者和普通民众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宣传,变政府节能环保为全民节能环保,这对我国的节能生产、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资源人均相对匮乏,因此提高我国国民的忧患意识也必须是宣传教育的一个重点,从而激发各种社会资金力量,为循环经济建设服务。

5、加快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时间并不长,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完善体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些专门的中介服务组织还很少。同时,一些已经建立的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的宣传鼓励也不够。因此,首先,我们有必要加快建立国家性和地区性的中介服务组织,尤其是信息服务机构,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及时提供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并为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和企业制定环境管理策略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其次,各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使政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该组织得到贯彻和落实。而且要积极支持现有的环保团体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团体还主要局限于北京,而且这些团体在组织资金、人才方面还十分欠缺,使环保团体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而应从政策上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快人才的培养,促进其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盈: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上海商业经济,2007(9).

[2]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3] 刘凝霜:对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9

2004年11月1日,贵阳市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城市试点,率先制定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以地方性法律形式确立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深圳市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方面也走在全面。2006年3月22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将发展循环经济以地方性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循环经济立法的实践在经济发达的上海也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上海已将循环经济列入地方立法计划,以法规形式保障上海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经济大省浙江省也已经确定,到2010年底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二、武汉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现状

近年来,武汉市对循环经济地方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市共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地方性法规5件,分别是:①《武汉市环境保护条例》;②《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③《武汉市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条例》;④《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⑤《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

武汉市政府规章8件,分别是:①《武汉市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办法》;②《武汉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难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暂行规定》;③《武汉市危险废物防治办法》;④《武汉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⑤《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⑥《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⑦《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⑧《武汉市个人建设住宅管理规定》。

市人民政府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14件,分别是: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②《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④《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节能降耗统计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的通知》;⑤《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节能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的通知》;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公告》;⑦《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⑧《市人民政府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告》;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监管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通知》;⑩《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工业节能减排行动方案的通知》;《武汉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天然气汽车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的通告》。

三、武汉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武汉市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缺乏有关循环经济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现有的法规,有的仅从某一方面规范循环经济,如节水、节能、资源回收等,有的只是在法规的个别条款中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精神,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全面、系统的规范和保障机制,与循环经济的目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还相差甚远。二是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单项法规还不够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大课题,不仅需要制定综合性法规,还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单项法规,重点是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的循环利用等。从我市现有的立法看,已制定了再生资源回收、节水、建筑节能等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单项法规,但对节能、节地等其它方面的单项法规还没有涉及。三是有的法规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缺乏强制性与操作性,仅仅成为宣示性、引导性条款,在实践中很难落实到位。

四、武汉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的初步构想

推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武汉市的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循环经济立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是解放思想,突出“两型社会”特色和武汉特色。在武汉市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武汉市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与以前的经济特区及浦东和滨海新区相比,虽然国家没有给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政策,但给了创新权、试验权,可以大胆创新、大胆试验。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试验,加快发展。“两型社会”的改革试验,可能有很多举措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没有规范、也很难在近期进行规范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创制性、先行性和试验性的功能,加快制定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导向和保障作用。

二是减量化优先原则。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而武汉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因此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要特别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三是法律规范要有力度。对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为要有硬约束。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要求。同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为企业或个人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指导规范,支持和推动企业等有关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10

(一)规划指引,转变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市就实施了“工业东移”发展战略,将新建的大型工业项目摆在了滨海新区,将中心城区的老工业企业向滨海新区和郊县迁移。这一战略的实施,初步调整和优化了我市的产业结构,为循环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着手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搭建产业链条,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泰达模式”,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本世纪初,我市通过建立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形成了静脉产业集中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有效增加了铜、铝、铁、塑料等再生资源,“城市矿区”的效应初步显现。2005年,我市将循环经济分别纳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向循环经济转型。2008年,《天津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家审核论证,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二)加强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2006年,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天津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推动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同年,市政府批转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意见》,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同时,市政府还转发了《天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门分工意见》,对列入上述实施意见的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逐条落实到有关区县、部门,并实行了定期分析、年终检查落实、结果公开等制度,确保了全市循环经济工作的扎实推进。

(三)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目前,我市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体系。在纵向体系方面,下发了《天津市试点小城镇循环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和《天津市试点园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拟定了《天津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并将《天津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纳入市政府立法计划。在横向体系方面,市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及时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修订完善。纵向和横向政策法规体系的有机交织和融合,为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使循环经济发展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从2007年开始,我市设立了2000万元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纳入一般性地方财政预算。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重大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性作用。2007年以来,我市重点支持了汉沽盐场滩田苦卤综合利用、天铁冶金集团高炉余热发电等25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带动相关投资8.7亿元。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可节煤9.4万吨、节水3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9万吨,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单位也分别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项资金,对符合要求的循环经济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五)加快示范试点建设,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快了示范试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已有天津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北疆电厂和大通铜业有限公司等6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以及涉及工业园区、企业、小城镇,化工、钢铁、建筑、医药、食品、造纸、环保、服务业、农业等诸多领域和行业的39个市级试点。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通过示范试点建设,我市形成了“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等5种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社会循环体系

一是构建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了各类回收站点、分拣加工中心和专业交易加工中心。2007年,全市废旧物资回收量540.8万吨,交易额70多亿元,城市矿山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二是开展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三是实现城市污水、垃圾资源化。建成了纪庄子等17座污水处理厂、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城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183万吨/日,再生水生产能力8万吨/日,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约占全市年产生活垃圾总量的1/4,可发电量1.2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4.8万吨)。

(七)鼓励创新,构筑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带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加大了科技项目投入和实施力度,搭建科技平台,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先后在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工业节水、固体废物的再生利用及成套设备等领域进行了技术攻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市发改委的推动下,于2008年建立了以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基础的全国第一个省市级循环经济促进中心。该中心与南开大学国家“985工程”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泰达循环经济促进中心,共同组成了天津市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服务平台。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例11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

(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