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规划分析

旅游规划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9 15:22:56

旅游规划分析

旅游规划分析例1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旅游规划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10--(13

引言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是从区域规划理论衍生而来,主要是制定出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框架,以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Ⅲ。国外的旅游规划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已经逐渐成熟起来。我国的旅游规划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多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我国的旅游规划毕竟开始不久,还缺少经验,规划内容还欠全面,另外旅游统计、调研工作的薄弱,也导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可行性研究都有待加强。但今天我想从理论与创新两个方面谈一谈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系统规划理论

(一)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对旅游系统的理解太片面了,导致了旅游规划只着重旅游目的的和旅游有性因素的规划,过分强调某种旅游资源的理论价值,而对市场、政策、媒介等因素往往过于忽视,带有些主观性和片面性。有些规划即使看到了客源市场的重要性,但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地,而是凭想当然的,错误的以为别的热的旅游产品在本地也一定热,已经饱和的旅游产品误以为前景广阔,把需通过竞争才有可能与众多竞争者共享的市场当作了自己独家享有的市场,从而使得巨资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短暂繁荣后迅速衰落,造成雷同的大型主题公园相互扼杀,在规划中也没有把旅游产品设计与客源市上真正联系起来,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交待,未真正做到市场导向,无法成为指导开发建设的科学依据,不能开发出真正具有个性品格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少旅游规划较少顾及发展旅游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导致“善意的建设性破坏”、旅游摧毁旅游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外,许多旅游规划中队运行机制、保障系统和支持物的影响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综合体”的配套支持,造成规划失去依托,无法落实,成为一支空文;而且由于目前国家对旅游规划尚无统一标准和权威审核机构,领导说了算的例子也是很多,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结果,旅游规划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形容很恰当,那就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还有一些旅游规划出现偏差,如很多设计院用园林规划代替旅游规划;城市建设代替旅游规划;经济区域规划代替旅游规划等等。

综合来讲,当前规划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源之一就是对旅游规划系统缺乏深刻而细致的了解,没有充分考虑系统里足够的要素,就整个旅游规划工作而言,迄今尚无成熟的规范,好多问题还在争论。

(二)旅游系统规划的提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客观事物所构成的一定目标和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中各单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人员和资金的流动;通过单元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系统具有统一的目标,但总体不等于它的部分之和目。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态度,其本质是人们为追求自身生理上及精神上预约目的的所做的外出旅行,其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消费性的经济――文化复合活动。旅游是旅游系统科学系统首先得阐明的最基本的概念。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三)旅游系统的结构

由于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所以研究旅游系统的结构就十分的有必要。旅游系统具有细雨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性。从空间表现形式上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其中旅游通道既包括了交通通道,还应包括信息这个无形的信息通道,交通的边界度和信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旅游者从客源地前往目的地的流动。

上面所说的系统要是按旅游功能分析,旅游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客源市场需求系统、旅游目的地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旅游需求为动力,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是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序、立体、网络的整体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实体系统、闭环系统、开放系统。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的状态也不同。如:旅游地的季节变化和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此外他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同时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否、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市场的变化,旅游者游憩体验的好坏,当时的好客度都直接影响系统的输入,所以它是一个闭环系统,旅游系统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旅游市场或者旅游吸引物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旅游系统的变化。旅游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届够本身的变化,因此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系统。

(四)旅游系统规划的概念

旅游系统规划指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这对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搞适应性的、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

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旅游规划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客源市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交通和人力资源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是交叉覆盖、互相影响的。夸张的说,就是把旅游系统分成四个子系统来进行描述和规划的,即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其中客源市场系统的研究可信是旅游主题即作为旅游产品消费者的旅游者,以及他们旅游需求的动机和旅游行为的方式和结构;目的地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系统,其核心是旅游产品系统。旅游产品可以理解成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始终,是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中生活和心理的全部需要的集合。它本身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既包括有形的吸引物资源如自然风光、建筑、主题公园等,也包括与吸引物相配套的接待设施如宾馆、旅馆等和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如交通、饭店、娱乐设施、商店、银行、邮政、医疗等,还包括了无形的文化底蕴、居民的好客度等。出游系统的主题和核心是旅游营销,包括了交通、旅游服务、旅游组织管理及信息促销渠道与媒体等。支持系统是保证旅游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因子,包括了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资金计划、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

二、创新分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旅游规划也需在发展中创新,在创 新中发展。旅游规划的创新,应该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从这五个方面对旅游规划创新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自己多学浅谈一下自己旅游系统规划的认识。

旅游规划创新的途径,旅游规划的创新,应该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内容创新是主体,技术创新是手段,人才创新是关键,组织创新是保障。

(一)理论创新

系统规划思想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创新。规划就是财富,丰富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升华和概括,理论的贫乏最终将导致旅游规划的失败。一种新理论的提出、检验和完善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旅游系统规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也是一种创新理论。

具体的一点说:中国“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是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它应该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思想。旅游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客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体验到身心愉悦。英国规划师W.A.Lonso曾经说过,规划师就像一个翻译,他的职责就是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这对应在旅游规划上就是要为游客着想,满足游客的需求。事实上,只要真正抓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抓住了消费的卖点。就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旅游规划是兼具理性思考与艺术灵感的创作,是融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对未来发展蓝图的勾勒,以及经过一系列选择决定合适的未来行动的动态的、反馈的过程。在新经济时代,“智慧就是力量”,而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缺乏科学思维的规划,不可能成为好的规划。旅游规划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它必须包括策划和科学研究两部分。没有策划,科学就没有灵气;不讲科学,策划就成了空想。另外,旅游规划不像其他的规划一样只强调逻辑思维,还应该注意形象思维、立体思维等等。在旅游创意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主题创意、文化创意、形象创意和促销创意。

(二)内容创新

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高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其中结合市场导向与资源指向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乃至整个旅游系统规划的核心),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已经在旅游的系统规划中谈到。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旅游规划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旅游规划方法的创新。这不仅在于大大提高旅游规划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于最大限度地摒弃个人意志的局限性。因此旅游规划的创新就要特别注意分析工具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旅游规划方法除了有综合考察法、抽样调查法、统计预测法等等之外,还要运用计算机模型、3s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来促使旅游规划效率提高,视野扩大,科学性增强。

(四)人才创新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旅游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外旅游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中国旅游业呼唤一流的规划师和策划师,而真正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旅游规划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是多门学科的综合人才。概括的来讲,旅游规划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知识渊博、有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审美观、全面的素质。旅游规划人才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发散式的、创新性的立体思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多出创意和点子。旅游业是点子产业,没有高明的创意难以搞好旅游规划。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那么如何培养呢?一方面是在教育上下大力气;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业单位,应着力提高旅游业规划人员的素质,既要让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在适当时还应让他们“出去”,到国内外优秀旅游城市去拜师学艺,将他人经验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

(五)组织创新

旅游规划分析例3

一、引言

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的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旅游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力政策支持。同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强大的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传统居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受到强有力的影响乃至冲击。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外籍商人建有山陕、福建、江西、湖北会馆等。本文以社旗县为例,对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进行分析。

二、旅游布局原则分析

社旗县城所在地赊店镇作为清代的一个著名商业古镇,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古镇有著名的山陕会馆和火神庙等,其中山陕会馆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并有较多保留完好的清代商业、居民建筑、古码头、古城墙,尤其是清代72条街尚在,是中国清朝商业发展历史的典型缩影,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为此,社旗县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要本着以下几点原则:[1]全面展示独特商业文化的人文景观原则,全力打造一条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特点的旅游路线,表现在修复清代一条街、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木牌坊、票号、城门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规划布局条件分析

1、旅游资源分析

社旗县旅游资源众多,其中最突出的为人文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所在位置,西边为桥头镇――隋唐时期冶炼重镇;东边有霸王山;中有清代古建筑群。主要著名景观有山陕会馆――慈禧太后第七行宫;古代庙宇;仿罗马教堂的建筑群;清代一条街;马蹄村;霸王寨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山陕会馆,其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方便陕西、山西客商“通商情、叙乡谊”。会馆中古商业文化丰富,造型奇特,无木不刻、无石不雕,国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感叹道“辉煌壮丽,天下第一”,堪称全国一绝。

2、政策环境分析

社旗县本着全面展示商业文化人文景观原则,对明清时期诸多人文景观进行集中整合,全力打造出一条以商业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路线,修复了清代一条街、福建会馆、厘金局、镖局、木牌坊、票号、城门楼等名胜景点。此外,还有因项羽屯兵闻名的霸王山,有融中外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太和转楼和刘邓大军高级干部会议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县委、县政府将采取的宏观措施有四:一是高举三面旗帜,即团结务实精神,生态经济发展,亲商护商理念;二是坚持四个第一,即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突破是第一方略,项目推进是第一抓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三是打响四大品牌,即生态农业品牌,山陕会馆商业文化品牌,赊店老酒品牌,民营工业品牌;四是实施四大战略,即工业强县战略,民营化战略,招商突破战略,劳务经济战略。

3、后发优势分析

社旗县县委为了发展古镇、制订政策并在发展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其一,国企改革上的突破。骨干企业改制面达100%,改制后的企业活力大增、运行健康。

其二,招商引资上的突破。2003年,全县引进县外资金2.3亿元,是前10年引资额的总和。

其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突破。柏油公路总里程由原来的60公里增加到230公里,形成四纵三横公路网,实现乡乡通油路;新建、扩建城市道路10余条,县城面积由原来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而且城市服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其四,经济运行效益上的突破。

四、结论

探索社旗县浓厚的商业文化,并使其与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要使旅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必须将商业文化交融于旅游之中。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布局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追求享受独特民风民情的心理,实现游中有景、有物、有获。

旅游规划分析例4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旅游规划分析例5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出现了各个旅游景点件的布局,规划差异甚微,所以对游客的吸引并不是很大,这是现在旅游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旅游区域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景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地域特色,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及其特色,优化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当前旅游发展事业尤其是城市旅游发展事业的重要举措。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城市整体的统筹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是对城市在宏观上进行的整体的战略布置。城市规划的实施是有法律保障的,实施城市规划是在社会发展大前提下,促进城市发展的必要举措。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内部各个部分间的发展,侧重点是追求居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化。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侧重点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重点考虑有关旅游事业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已有资源作用,不断地发展,以更好的满足游客住宿、出行饮食等方面的需求。

(二)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关系才能带动整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指导和控制的综合性规划的优势,其是规划的总纲领,能很好的协调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的现实性问题,协调城市旅游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旅游规划的更加合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旅游发展各个要素间的安排问题,促进城市旅游及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对于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补充和改进,城市规划是城市旅游规划的大保障,只有将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间的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部门协调规划不力

当前城市旅游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其中的一个就是旅游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规划的力度不够。城市具有复杂性,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所以城市旅游事业就不是某个单一的部门可以完成的。所以城市旅游规划的设计与完成实施也不是某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而现在城市规划并没有做到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所以使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

(二)旅游规划缺乏法律保障

有关旅游规划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度不够,从而使旅游规划就缺乏相关的法律保证,相应的对于城市规划有条不紊的实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法律的健全度不够,则其震慑力不够,当其就某一方面与其他法律不协调时,其发挥的效力就不会很大。

(三)难以与传统规划相适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城市旅游规划也在发展,但是与传统的规划的相互适应问题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从而使现有的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对旅游者的需求考虑不足;设施配套问题等。

四、优化城市旅游规划的举措

(一)提高旅游规划法律效应

在我国,法律是严肃不可侵犯的,对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约束作用,而且是不随个人意愿改变的。所以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旅游规划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高级领导者的改变而带来旅游规划事业实施的变化。建立、完善旅游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能保证城市旅游规划的合理实施,还能使城市旅游在保持发展各自特色,为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加强各部门的交流,建立统筹机构

城市旅游规划不是一项单一的项目,为了促进规划更加快 速合理实施,则需要建立一定的统筹机构。城市规划不是单一的某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只有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及需求,才能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个要求得到考虑。所以为促使城市旅游事业更加快速合理的发展,需要充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各个部门间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促进各种资源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利用。这样才能将城市的历史底蕴更好的发展,同时使硬件设施得到保障及优化,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

旅游规划分析例6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77-01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期,以水为基础的旅游资源也被逐步开发。例如,长江经济带的安庆段,依托三峡水利工程发展水上旅游,安徽舒城龙河口水库开发了AAA级万佛湖风景区,都是水利旅游开发的典范。发展水利旅游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保证防洪和抗旱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应不断完善水利旅游的开发。但园林规划工作薄弱以及盲目开发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园林规划在水利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促进水利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1 水利旅游存在的问题

1.1 对水利景区价值缺乏认识

由于水利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景区的综合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一些景区的管理部门对水利景区快速增长的需求及水利景区的资源价值认识不足,水利景区申报和筹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皖江片、江苏南京片)为例,长江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可以说这些地区的水利景区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苏、皖2个省的水利景区并不多,而且缺乏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水利景区的快速开发。

1.2 景区规划缺乏科学性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水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以及水土的保持等问题,如有特殊要求,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加以保障。但是,有很多水利景区的规划明显不科学,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一些景区规划忽视了水利工程原本的防洪抗旱功能,大量度假别墅的建造严重影响了水库正常功能的发挥。一些水源功能的水资源遭到错误的开发,导致居民用水污染,造成了水质破坏。水利景区盲目的开发和管理,使得水库的水体承受多方面的压力,例如机动船、废物排泄等,这些压力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容量能力,最后使得水质频繁遭到污染。河湖以及湿地的开发和规划不善,导致水质下降,水量减少,使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受到了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在开发水利旅游过程中没有做好园林规划或者缺乏管理导致的。

2 园林规划的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进行水利旅游园林规划,在详细地制定园林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规划。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有古朴的秦淮河风情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在这些地区进行水利旅游开发时应当根据当地的文化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园林规划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2.2 节约环保原则

在开发水利旅游的过程中,用地和用水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会造成水土资源的浪费,甚至引发水污染。因此,规划要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在选择园林规划的树种时,应尽量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避免导致成本增加,同时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园林规划时,对于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要加强重视,防止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园林规划时要做好园林建设节能和环保工作。

2.3 加强管理

要保证园林规划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和高标准,就要严格制定管理制度,在开发水利旅游时强化监督力度,避免管理松懈的情况。在规划设计的源头要把好关,以最科学的人力和财力,发挥最大的园林规划效益[2]。

3 园林规划在水利旅游中的作用

3.1 做好园林规划可以保护景区资源

水利旅游景区开发的规划工作不足和盲目开发,会导致水利工程周围的资源遭到破坏。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与水工程的安全和水源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3],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问题是水利旅游开发建设中重要且特殊的内容,园林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地区由于未制定合理的园林规划,在发展水利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造成景区的资源遭到破坏,严重阻碍了水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园林规划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

很多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只认识到水利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静态和短时效的认识。在水利景区建成后,没有考虑到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规划园林时缺乏长远考虑,直接影响了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做好园林规划,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园林设计原则,才能既发展旅游,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 有利于美化环境,丰富水利旅游内涵

在开发水利旅游时,做好园林规划要从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景区的文化和自然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利于丰富水利旅游的内涵。在进行园林规划时要与当地的总体旅游规划相协调,突出水利旅游的特色,同时做好水利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充分考虑水利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4]。

4 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水利旅游的发展使得水利景区的开发前景光明。水利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如何在不影响水利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水利旅游的地位,是园林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丰富旅游景观和保证旅游资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水利旅游时一定要加强对园林规划的重视。

5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2-2324.

旅游规划分析例7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较少,因此也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所以至今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于生态旅游的基础概念十分模糊,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的规范化研究难以进行,同时也造成其实践具有误导性,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从旅游需求方来讲,生态旅游自然是一种旅游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旅者可以游览一些自然景色优美又具有历史文化的古迹,这些地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尚未受到人类的干扰,依旧是最原始的状态。

第二种,从旅游供给方来讲,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销售品。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感受特色风土人情时,当地人民可以通过向他们出售旅游纪念品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种,从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来看,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经典的开发方式。

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旅游的综合定义无疑是:一种体验异质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思想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的观念的理解我们必须严格,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限定条件上:

1.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保护自然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则是通过目的地来体现。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2.关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为天然的自然环境,尚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大部分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观与历史意义。

3.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意义。实际上,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们不仅强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而且还注重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一方面,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生态旅游的高品位,鼓励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重要前提与客观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一致性。

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基础――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它与其它景观空间的研究不同。景观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等等,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间为主,其理论核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表现:一是空间的异质性,二是生态的整体性。

从生态景观学的空间范围来看,其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等,其景观生态类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来说,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构成其景观的主要内容。

从生态景观学的内涵来看,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的空间范围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景观生态学的结构功能

对于景观结构,我们通常用这样几个专有名词进行描述: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和缘(edge)。

1.斑块。斑块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观生态学中,我们具体指自然景观。

2.廊道。廊道是一种线状要素类型,这里主要是指林带、交通以及两侧的带状树林、河流等。

3.基质。基质一种生态系统,它存在于斑块内,它的各种特征是对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基础,也是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前提。

4.缘。具体指边缘地带,作用是边缘效应进行集中的

表现。

景观生态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分析,将旅游活动解释成各种生态流。这些生态流主要来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有效保护,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使生态旅游景观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与异质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包含着这样两种性质:一个是整体性,另一个就是异质性。下面,我们对于这两种性质进行相关解释。

整体性:景观生态学主要由景观要素组成,其结构具有等级性,功能独立且视觉特征明显,其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组成功能,这便是生态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为直观的陈述。

异质性:空间的异质性主要是指各种单元变化的异常性状。通常,异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息息相关,是景观功能的基础保障,决定着空间的多元化。

在外形结构上,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而在内部结构上,景观生态的整体与异质性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点与新思路。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不断构建起空间,维持其生态的整体性。

(四)景观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景观的多样性主要是研究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斑块的具体情况,对其大小、数量以及形状进行描述与分类;第二个部分是景观的类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块的连接性和连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等等。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景观的多样性影响着景观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旅游中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非独立性,因此景观的异质性格局大多由多种生态系统对其进行构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观也各不一样,从而保证了旅游景观的稳定性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实现了景观旅游的各种功能。生态旅游的稳定性不仅能够反映人为对于自然的干扰程度,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检验标准之一。

(五)景观生态的变化

所谓景观变化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积累,景观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景观的变化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对于自然因素而言,人为因素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开发者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铺设道路,又或者建设房屋,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同时也导致植被稀少,使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减少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大量的旅游者会对土壤产生影响,由于土地频繁的遭受践踏,导致土壤面积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让原始的自然环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当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采,则更为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一旦人为因素的干扰幅度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则会导致生态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景观化生态学应用

由于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涵完全统一,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路,我们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在生态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过长期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生态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

由于景观生态学十分注重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同时强调其整体性与异质性,可以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能够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能够促使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进一步、全面的认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要求具有双重任务,一来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来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开发者想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费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想从中获益。而生态旅游能够完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生态旅游虽然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时生态旅游业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景观的结构和变化,受到生态旅游环境的教育。因此,生态旅游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无意的行为有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将一些不良行为展露出来,因此,旅游开发者和监管者应当加强监控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景观的边界都十分明显,其次视觉特征也十分显著。因此,整个生态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稳定性是包含在稳定性之中的,这同时也是一个适宜的尺度。景观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美学,这些多重性价值的判断不仅是景观的规划基础,同时也是生态景观的管理基础。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关于生态景观学的集中表现主要为两点:1.根据实践者提供的相关依据,结构与过程互为关联原理;2.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经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人们应当遵从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构与发展特征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促使景观多样性和个性化,提高综合效益。优化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并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

2.将功能与生态进行区分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有序地进行旅游活动,促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配置的优化,我们必须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划分。

3.结构规划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在对旅游景观生态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当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与探究,选择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个体单元形成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观的美感。

在设计廊道时,设计者应当注重其合理性。景区的廊道应当以小路为主,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网状,网眼越大,生态效益越好;越小则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美学质量也就越高。对于廊道的设计,我们必须重视,但不能太过强调。设计者不仅要对于廊道的形状进行思考,同时还要考虑到廊道的长短,廊道太长就会降低景观的精彩程度,廊道过于短小,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廊道的长度十分重要,对于其长短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廊道还要具有送输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生态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们应当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并且不断探究其内部结构,从而建立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旅游规划分析例8

中图分类号:TV697.4+3 文献标识码:T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601

一、规划概况

1.1项目情况

洞头村由于大山阻隔、封闭落后,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大困难。全村48户,182口人,平常居住的实际人口只有60多人,且多为老年人,面对这种典型的“三无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集体经济落后,村民的行路难,吃水难,结婚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且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城区政府找到了我们,试图为洞头村找到一条适合发展的路子,在我们共同的实地调研与方案商讨下,发现洞头村有着天时地理人和的独特优势,又有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村落幽静,文化厚重,天然景色散落其间的条件,提出要打造洞头生态旅游村的目标。

1.2规划概述

所以当时在做规划时,空间上包括村域和村庄,内容上包括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村域上的规划结构是形成“一核”“两带”“六区”的结构,“一核”是指民俗村落区,“两带”是由周围山脉和水体组成的龙脉景观带和白水景观带,“六区”是指周围的生态观光区。村庄布局是形成“一轴两区”的结构。一轴:即沿村庄中部东西向道路形成的景观轴;两区:即以村庄中部景观轴分成南、北两个居住区。这是村庄布局规划的总平面图。

内容上包括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1)新农村建设,对村内的建筑进行等级划分,对建筑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分析,参考其建设年代、建筑形式特征、建筑保存的价值等因素,分为三级保护,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村容村貌整治,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全部实现了定点存放,集中清运。(2)生态旅游方面,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城里人亲近自然生态,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闹中求静的心里需求,开展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兴村的转型发展,发展理念是,首先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线,以提升自然生态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开展了怀旧旅游、观光旅游、体验旅游、历史文化游、四季季相旅游等内容。

二、实施效果评价

2.1建设项目

我们考虑对于洞头村不应该就空间论空间,而对于人的行为与需求、产业发展特征、体制问题等一切与空间相关的要素都需要在规划中得以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意识到空间的系统性,考虑到系统中其他相关因素对空间的影响,为此在近期建设规划中提出了13个近期建设项目,包括:(1)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满足远期村庄日常生活和旅游需求。(2)完善给排水设施建设。(3)环卫设施建设,包括厕所、垃圾箱及垃圾收集点的建设。(4)区域锅炉房的建设。(5)旅游接待宾馆的建设。(6)生态停车场的建设。(7)1500米登山步道的铺设。(8)农业观光区的建设。(9)村庄景观水源工程的建设。(10)白水河景观蓄水工程的建设。(11)村庄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12)电力、电信配套设施建设。(13)古村落修缮,重点修复清代大院,依托原有建筑建设农业博物馆。而这些项目均在2010年,市区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按照“转型创新谋发展,双轮驱动促统筹”的要求,总投资1500万元,强力推进洞头生态旅游15项开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即登山步道,二个水冲式公厕,农科馆,农业采摘园,停车场,会展中心,安全饮水,污水处理站,太阳能路灯,街道硬化,村级活动场所,生态绿化,还有长江实业公司新建的别墅式慧源山庄。到2011年底以上工程均已投入使用,成效明显,洞头村从根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对一些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首先实施效果好的。(1)农科馆的建设,农科馆位于村中央,这是当时在做规划时的单体设计,理念是修旧如旧,保持风貌,这是落成后的照片,把农具、农产品在农科馆内进行陈设,挖掘文化内涵,得到了村民、旅游观光者及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2)旅游接待中心位于村落的东北角,秉承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建筑风格上符合洞头村整体风貌的格局。(3)公共厕所的建设,规划时进行过单体设计,在体型与外观上,都与村落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均采用水冲式。(4)另外还有登山步道、观景台、入口景观、观景亭、道路硬化等景观风貌的修复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洞头村的风貌。没有落实规划理念实施效果一般的。(1)生态停车场的建设,设计时没有全部硬化,而是砌砖与植被相结合,体现生态,但实际建设的停车场看起来有些生硬。(2)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的村民为了扩大经营,把农家乐翻修的体量过大。(3)还有一些无人居住的房屋,外立面粉饰与村落风貌不相协调。(4)还存在一些乱建现象,例如,停车场的北面,山脚下建设的建筑物,对山体有一定的破坏,影响了风貌。未实施的建设项目有:(1)部分市政管线还没有配套建设,只铺设了给排水管线,还未铺设供热和燃气管线。(2)还未建设穿过铁路的天桥,开发村域西部的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遗迹游。(3)还未对自然山体的破坏进行修复,改建旅游停车场,旅游商业街,餐饮旅店等。(4)还未结合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延伸白水河湿地,开发洞头村西部沿河景区。

2.2社会反响

但总的来说,基于这么多的建设,现在洞头村已逐渐被人们所熟悉,深入人心,它的社会反响有:(1)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接待中心。(2)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拓展活动中心。(3)已成为城区典型的农业教育示范基地。(4)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视察。另外,洞头村参加了2012年晋城市首届最美乡村的评比,该项活动的主题是“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山水美”洞头村凭借生态文明的优势获得了此殊荣。当时的颁奖词是“智者总是善于抓住机遇。几年前,聪明的洞头人抓住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遇,却让自己成了晋城近郊休闲游的领跑者和代言人。起舞正当时,愿智慧的你们身披最美乡村的荣耀,一路领跑,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大步向前!”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给出的规划定位是正确的。

2.3产业发展

目前,全村农家乐开办了13家,6家特色餐饮摊点,还有些小超市,棋牌室,小住宿,村里人人有事干,户户没闲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到2012年底,共接待四方旅客5.4万人次,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160元,比三年前翻两番,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规划方案的实施,理念的落实,使得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家家户户,洞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脱贫致富村,成为我区乃至我市城乡一体发展的生动实践,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转型发展的先进典型。

洞头村也分别荣获市、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和谐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三、规划反思

3.1总结思考

针对这一类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时,首先:(1)摸清规划意图,领会发展精神,要因地制宜,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其自身特点的特殊性,找到村庄的特殊点,而后通过我们的规划设计服务与城乡规划管理者和城乡规划的实施者及当地的村民建立互信联盟,促使规划成果在村庄发展中产生“实用、适用、管用”这一既定目标。大幅提升规划成果与村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村庄经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2)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改善,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并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并适当发展乡村旅游。(3)基于对洞头村的准确定位,抓住了城里人喜欢亲近自然的这一心理需求,深度挖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延续精神脉络,并注重节能环保,体现人本情怀,展现洞头村的独特魅力。(4)政府主导、企业部门联合推进是实施效果好的最主要的原因。

旅游规划分析例9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随着我国聚居环境的扩展以及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在大量的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实践中,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正在走向融合。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旅游与景观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旅游规划需要分析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景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游客使用、运营管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要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是景观学和旅游学两大基础学科在应用领域的交叉研究。

1.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指在景观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对区域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等类型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基于景观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景观规划设计着力于环境空间的创造,擅长于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1.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往往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构成[2]。乡村旅游规划实际是对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以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为核心,以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区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

1.3 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几个部分组成。同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设施景观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①景观的开阔性。可以给人广袤之感;②风景的层次性。自然的山水给人天然的层次之感,再加上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③心理的安定性。人本身就有亲近自然的欲望,乡村的景观令人有回归之感;④人文历史性。目前很多庙宇、古建筑等都在乡村,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使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乡村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

2、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2.1 景观功能缺失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③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缺乏;④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旅游地处市郊或乡村,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2 景观形象模糊

感受乡村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存在着对乡村特色形象不够重视甚至无意识状态。其一是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大众化的东西。比如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其二是设计人员盲目将城市景观形象移植到乡村旅游区,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乡村旅游区景观资源,乡村出现了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

2.3 景观生态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处涂鸦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如过度地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视觉的污染,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均会影响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等,使得乡村旅游地景观质量下降,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其生态环境危机不容忽视。

3、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3.1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3.2 完善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①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

②游客食宿服务场所。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止外,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也正在出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避免盲目开发。

③游客购物服务场所。旅游购物是旅游活活动的必然现象,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游客购物需求。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通读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

3.3 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的信仰、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开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牲上:①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②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③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

3.4 建立完善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今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4 结语:

旅游规划分析例10

锦州能够以举办世界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发展旅游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是锦州拥有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锦州作为辽宁十四个城市之一,同样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2100年的历史,一直有着“锦绣之州”的美誉。因此,锦州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锦州之名源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而今在锦州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也被发掘出大批的辽文化遗存和古代战争文化遗址。此外,锦州也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辽沈战役大捷,值得一提的还有锦州同样也是辽西抗日义勇军和国歌的发祥地。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大事记将成为锦州世博园项目设计的灵感来源和旅游吸引物吸引着八方来客。

(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锦州位于辽西走廊的东端,在这样一个咽喉要道更是有助于锦州发展沿海经济,无疑使锦州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而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建设正是选址在龙栖湾新区,西面紧邻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有大面积荒废的盐碱滩涂地和养虾池待开发,而世园建设则正需要这样一块土地,二者可谓是一拍即合,同样也为世博园填土造地创造海上世博的奇迹提供了完美的契机!

(三)便捷的交通疏散优势

通往锦州世博园有两条主干线,其中一条是连接锦州老城区与京沈高速的重要通道――龙栖湾大道。另外一条便是南侧紧挽的滨海公路,它作为滨海大通道,是连接锦州与多个沿海城市的重要桥梁。通过滨海公路可以从世博园直达笔架山风景区,形成了两个旅游景区的衔接更有利于锦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在世博园规划中还设计出多条线路的世园专线,保证了展会期间无论是锦州市民还是外地游客来锦旅游的交通分流疏散的有序运行。

二、园区主题形象定位及未来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主题定位

作为一种会展旅游,旅游规划中的主题定位至关重要,它与旅游功能、旅游项目、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紧密相关。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是一次世界级的园林盛会,同样也可以说是一次经济、科学、技术的奥林匹克盛会。在其初期规划中,龙栖湾海边填海造地的浩大工程对比之现在锦州展现给我们的荒芜变美景的视觉盛宴,可以说锦州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创造了一个从沧海变成桑田的伟大奇迹!因此,锦州将世博园的主题定为“海上世博”,也融合了园林博览会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同时也使锦州世博园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世界园林博览会,主题上有了新的创新与突破。

(二)主题形象塑造与宣传

旅游规划中明确了主题定位后。为了使主题更加鲜明,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需要通过主题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来完成。锦州世博园为了凸显“海上世博”的主题,将世博园的吉祥物“欧叶”设计成一个飞翔的红嘴鸥,会徽为五色浪花拥有海洋特色,主题口号为“城市与海,和谐未来”。另外,景区内的景观设计,功能分区的主题也都具有海洋符号,彰显海洋氛围。这些都将作为标签和品牌形象使锦州世博园的海洋主题深入人心。

(三)主题经营模式未来发展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在2013年召开,虽开放时间暂定为5月10日至10月,但是同其他举办城市一样,会后会作为一处旅游景区连年开放。这就要考虑到会后旅游热度减退对旅游经济造成消极影响的问题。因为世博园作为一种会展旅游,其旅游功能较为单一,且缺少旅游吸引物,加之新的世博会举办城市不断出现带来的强大竞争力,使得旅游者数量逐年减少,极大可能会出现经营亏损现象。因此,世博园的未来主题经营模式很可能由国际会展旅游向企业经营性旅游模式转变,着重发展经贸活动旅游,从而盈得客观的旅游经营利益。

三、园区整体布局和分区安排设计

(一)独特的空间布局模式

旅游景区根据自身的可开发范围采用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和土地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收益。同时,合理的空间布局还可以使景区的各个功能分区安排的更加协调,营造出美的视觉感受,使旅游者达到最佳的旅游体验。锦州世博园采用的整个空间布局由一心、一环、两轴、四带、六区组成。在占地7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土地上,以主入口大门正对的海韵大道中心点为海洋之心,环绕全长6.8公里的人车同行的主环路,以十字交叉的东西、南北两条主轴线引领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色景观展示,园区中由北向南还分散布局着山地、园林、景观、海岛、海滨、海上等六大特色旅游景观园区,这样的空间布局模式在渤海北岸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海上世博的视觉盛宴。

(二)合理的功能分区原则

1、突出性。

旅游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来突出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如通过自然景观设计、主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文化设计、服务区的设施设备来塑造和凸显不同旅游功能分区的形象。锦州世博园主要是一次会展性的世界级园林博览盛会,在功能分区的组合上尽显园林园艺和海洋文化的主题特色。如在园区内道路两侧均能看见植物小品设计而成的海洋生物图案,北区部分还设有花河簇锦景观带,四条绚烂花河以射线的角度从园区中心发散到到四个方位,不同颜色相间,营造出波浪起伏花海的感觉,也起到植物科普展示的功能作用。再如,位于南区的餐饮服务区――在水一方服务区,建筑群设计成一个欧洲小镇坐落于海边,以红酒广场为主题,从而在服务区中心设计有花卉和植物打造的红酒瓶和高脚杯的艺术景观。

2、集中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园区游览景观、娱乐设施设备,餐饮服务要采用相对集中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分。锦州世博园中的IFLA国际展园和辽宁城市展园的景观展示分区就采用了相对集中的方法,每处景观都沿主路邻立,实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此外,园区内大型的娱乐设施都聚集在南区的海洋之星乐园,在4万平方米的区域空间范围内设有24个游乐项目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的娱乐体验需求,集中打造了一个嘉年华般的游戏场所。这样的集中式功能分区,不仅可以是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思维的连贯性加强对景观的理解与审美,同时还便于旅游者选择自身喜好的功能分区进行活动。同时,聚集起来的单元功能分区会加强旅游吸引力,作为一个旅游吸引物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体验消费,从而创收旅游经济效益。

3、协调性。

景区的功能分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地考虑协调性原则,协调所设定的功能分区与周边环境、其他单元分区、旅游景区的管理中心、服务设施设备、主体建筑景观等之间的关系。锦州世博园园区占地7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区,但大半部分的主要功能分区主体景观都设计布局在北区部分。主要包括20个国际展园、14个城市展园、3大主题展馆、4条特色花带、海滨浴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园区的主入口大门在北区部分,客流量相对于南区的次入口来说较大,并且考虑到游客的游览路线和时间,将景观布局在北区为了与游客所能接受的游览时间相协调从而可以参观到大部分的世博园展示区。另一方面,整个园区的主要中心管理办公场所建立在北侧,将景观区大部分设定在此也便于管理中心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旅游线路设计

优秀的旅游线路设计会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游览满足感,和最佳的旅游体验。锦州世博园考虑到旅游者进入园中的地点不同,园区设计了分别以主入口和次入口为出发点的旅游线路,为了迎合市场导向,路线基本涵盖了主要展园和主题展馆。考虑到游客的游览方式的不同,在线路设计上还专门区分了步行路线和电瓶车团体购票游览路线。其中步行路线包括2小时的海滨风情游、山地园林游、风情花带和IFLA国际展园游,3小时的国际展园和辽宁城市展园游;电瓶车路线包括2小时精品游览和4小时全景游。另外,在全长6.8公里的园区主环路上还设有散客可以乘坐的绕园区一周单向行驶的观光车使游客实现劳逸结合和机动灵活的选择性游览,并且景区中还有专业的导览员可以带领游客走精品游览线路参观全景。如此的线路设计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可以在不同环节中刺激旅游者消费从而增加旅游收入。

四、园区旅游项目创意设计

(一)从无到有的创意源泉。

可以说在锦州举办世博园是一项困难且艰巨的任务。因为从锦州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周边环境来看,没有适合建世博园的规制的土地和园林。要如其他举办城市一样绘制出世博园的蓝图,锦州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要把这张画纸造出来。然而,依靠建设者们的智慧,一张填海造地的白纸出现并且描绘出了不可能完成的画卷。同时,这也激发了“海上世博”主题创意的诞生。

(二)首次突破的园林设计。

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除了一贯的国内城市景观设计外,还有20个IFLA国际展园,它实现了当今世界的园林、园艺设计评选的两大权威组织在全球的第一次合作。将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和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在全球百余件园林作品中评选出的园林设计首次建造成为了实际景区,开创了世界园林博览会举办模式的先河。

旅游规划分析例11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管理难度大,主要体现在资源范围广、变化过程短(尤其是自然资源)以及信息量庞大等,但引入现代测绘技术将大大降低的管理难度,这也为推动现代化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还不够成熟,也缺乏经验指导,这也是我国大多数旅游区管理不善的一大原因,对旅游业发展非常不利。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貌、水体、气候以及动植物等一些自然因素,这些因素相互结合构成一个个吸引人们去观光旅游的天然景观;而人文景观则是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其中有各种历史遗迹、古今建筑精华以及各民族的习俗等。当前,现代测绘技术在旅游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包括,资源调研、开发以及规划,资源动态监控及保护,制作旅游资源遥感图,旅游信息系统的策划、开发,设计虚拟旅游系统等方面。

一、使用遥感技术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1.将遥感技术引入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

做好旅游资源研究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充分的调查。以往采取的调查方式多为人工实地调查。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成本投入也高,效率也很低。而遥感技术的引入,不仅使测量范围增宽,也节省了时间人力,更使测量效率得到提高,形象也更加客观,更兼有重复观测等优势,所以,在旅游资源调查的过程中中引入遥感技术,并将其与实地观测联合应用,对提高结果质量及调查效率而言作用十分明显。遥感数据在选择分辨率时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通常,分辨率较低的遥感数据多被用在面积较大的自然景区上,如TM数据等。利用遥感技术为明十三陵拍摄的航片上面能够清晰观察到每个陵园的范围、形状以及布局等。遥感技术被应用到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常见方式:

(1)使用遥感技术独有的波谱,创建对应的解译标志,并在遥感图像上面使用目视解译为各个旅游资源做出标识。

(2)使用监督及非监督的方式划分旅游资源的种类。进而将其数量和布局查清。

(3)遥感图像经过几何纠正后,在上面添上地形、交通以及土壤等各种信息,在参照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因素,对旅游资源做出合理评价。

2.遥感技术被使用到旅游规划中

遥感航片能全面反映出景区面貌,规划人员使用它能够大概掌握景区的情况,进而对景区做出全面规划。甘肃省地图院使用遥感技术拍摄的全色航片,全面的得出麦积山风景区的各项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出旅游线路。工作人员在室内根据航片得到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覆盖等数据,制定出初步的公路线路,再进行实地勘探,对线路中不合适的实地做出调整,线路中桩也因此一次性完成放样,这样做不仅保障了设计合理性,也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生态旅游是现在很热门的旅游项目,其规划人员可使用遥感资料及其有关分析,在景区内部划分区可供生态旅游使用的区域,并作出旅游规化。此外,遥感资料还能被用作旅游规划的底图,也能从其上提取相关数据充实旅游信息数据库。

3.遥感技术被使用到环境动态监测中

遥感观测具有多时性、周期性的特征,将其使用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可获取动态化的资料,景区人员就能利用这些资料对旅游资源进行动态化管理及再开发,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库也能因此及时完成更新。此外,遥感调查也能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保护中,调查数据可以全面反映出景区的状况,其多时性、周期性等特点有利于观察人员获取最新的数据及变化状况。

4.遥感技术被使用到影像旅游地图编制中

以往的线划旅游图只能大概描述出景区地貌,而影像旅游图的出现则是采取类似光学摄影的方式把遥感影像和地图、遥感技术和旅游之间相联系起来形成新型图种。其具有以下特点:形象逼真、图形清晰易懂、色彩明快等。游客可以从图上快速找出自己所处位置,及所要去的景点方位和名称。它具有两种形式:二维和三维。

二、GIS技术被使用到旅游规划中

1.GIS技术为旅游决策添加了理性角度与定量分析,使其更具有有合理性。旅游决策涉及的情况很复杂,包括环境、生态以及经济等不同领域。GIS应用到旅游规划中将起到如下作用:

GIS在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管理方面具有强大功能。这项功能将会给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带来大量数据。

(2)GIS在旅游空间分析方面具有强大功能。使用GIS技术中的拓扑叠加技术将环境层(地貌、地址及气候等)和旅游资源评价图进行叠加处理,并使用其分析开发区域的可行性;同时GIS技术可以用来规划旅游线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位置;也可使用GIS具有的缓冲区功能,将景区保护范围划出;GIS具有的数字高程模型可确定出某一点观看其他位置的可视性,方便完成规划时的通视性设计。

(3)GIS在空间建模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可使用GIS技术为旅游资源建立虚拟模型,其中有环境容量、游客容量、景区受污染状况等模型种类;也可使用GIS技术建立出景区的三维模型,方便规划人员立体化了解整个景区的状况。

(4)GIS在制图上有很强的优势。制图属于GIS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应用GIS软件能够绘出各种清晰明快的图形,包括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旅游规划图等。

2.GIS技术被使用到旅游信息系统中

旅游信息系统又称为TIS,其是将旅游信息数据库作为信息基础,在使用计算机,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支持下,对旅游信息进行综合化、动态化的获取、存储、控制、分析、查询以及应用等。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及WebGIS的开发应用,一些以WebGIS为基础的旅游信息系统逐渐成为开发热门。因为WebGIS具有客户遍布世界、服务器扩展性较佳以及跨平台等优点,所以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应用。

三、GPS技术被使用到旅游发展规划中

GPS具有精准的三维定位及导航功能。其在旅游业发展中主要有三个作用:

1.辅助遥感技术完成旅游资源评估。遥感技术分析的地质地貌并不完全精确,所以使用人工实地调查不能避免。GPS能够为实地调查提供准确定位。

2.起到导航作用。GPS技术被应用到导航上能够使旅游者时刻明确自己所处位置。

3.用于测量高程。使用GPS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出景区的高程,有利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设立,在使用遥感影像图,运用GIS软件绘出景点的三维景观图。这三者虽然在现代测绘系统中相互独立,但在实际使用中经常被集结在同一应用系统中,现代测绘技术被使用到旅游资源管理中通常也是这三种技术相互联合进行,如在绘制景点三维景观图时使用GPS完成三维定位时,RS完成数据采集、更新,GIS完成空间分析及综合处理。

四、现代测绘技术被使用到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1.将其和虚拟技术联合运用

景区规划人员可把现代测绘技术和虚拟技术联合运用,使用虚拟技术能够在不实施的前提下就能检测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也能使规划人员客观的判别出各项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如规划旅游宾馆如何吸引人们的关注,商业网点在那个位置才是最佳,污染企业放那个位置对景区影响最小等。现代测绘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联合,还能给游览者展示已经消失的景点。如,将以前的三峡风景区做成虚拟景点,利用以往的航片、卫片以及各项实测数据设立一个地形地貌模型库,再附上相关人文数据,雄壮巍峨的三峡美景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

2.现代测绘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联合使用

现代测绘技术可跟多媒体技术及动画技术一起被应用到旅游资源管理中,并使旅游信息系统呈现多样化特色,为景点起到宣传作用,进而增强景点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来游览景点,提高景点经济效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