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1 14:48:54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居住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居民小区的修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居住小区公共建筑是小区规划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合理设计能够很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一、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和重要性

目前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包括四类:教育保育服务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与市政公用类[1]。合理的规划设计居民公共建筑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居民小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二、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安全性指的是公共建筑的布置要符合小区设计的安全标准,要明确划分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对居民小区内的街道进行监控,保证公共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阻碍小区交通,不会占用消防通道,保证公共建筑安全性的同时保证小区的安全。

(二)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便利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便利性指的是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便利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具备多样性与可达性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缩小公共建筑的服务半径,保证到达路线畅通。

(三)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商业性原则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步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小区公共建筑要具备商业服务的功能,商业服务设施要尽可能的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受市场引导。商业性原则的基本特征就是赢利性,所以在进行居民小区商业建筑规划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其规模、布点和聚集效应。

(四)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归属性原则

归属性原则属于居民高级需求的范畴,体现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内涵。体现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归属感的原则就要进行特定场所的营造,场所内的主体是一些特定的人,凭借这些人的活动将这个空间转化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五)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的分级要具有灵活性。按照小区所处的位置和所服务的人群数量来设计小区内公共建筑的配置级别,适当的减少小区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其次,公共建筑的服务半径要根据居民的生活规律、活动路线、公共建筑的自身效益来确定。最后,公共建筑的设置也要具备灵活性。对于现代生活不适用的公共建筑要拆除,对于服务于老年人的公共建筑要增加,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本居民小区的实际情况。

(六)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划结构的整体性,指的是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的配置要和小区的整体规划结构保持一致,形成居住空间的层次感。二是,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小区服务设施要和居住环境的其他要素(包括住宅、道路绿地)在空间布局、建设进度和启用时间上相互协调[2]。

三、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教育保健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教育保健类公共建筑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在这类建筑的设计中对于小学的规划布置,要考虑到小学本身会成为噪声源,可以考虑将小学设计在小区的一侧,这样既能保证小学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同时还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干扰最小。而托儿所与幼儿园可以进行联合设计,既能节约用地又能方便家长接送。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对安全性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进行全面考虑,这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满足以下条件:(1)位置要设计在小区中心或者小区的入口处,它的服务半径要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建筑的前面要留有一定的场地供幼儿进行室外活动。(3)这类建筑周围的环境要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污染。(4)当幼儿园和托儿所共同设计时要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二)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商业服务类建筑是小区公共建筑的主体,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这类建筑的合理设计对居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类建筑设计中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式,方式一:设计在小区的几何中心处,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服务半径,缺点是不符合居民的出行规律,使得商业设施的使用率低、效益差。方式二:设计在小区的入口位置,这样可以保证商业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的布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散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淘汰,还有一种就是集合布置,这是目前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最常用的布置形式,例如成街布置、成片布置、成街成片混合布置等[3]。

(三)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包括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这类公共建筑适合与居民小区的中央绿地规划设计在一起。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这类公共建筑的规模应该扩大,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情味原则,要方便居民日常的生活交流。

(四)市政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市政类公共建筑有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在这些建筑中垃圾站应该布置在小区的边缘,远离居住中心,但是又要方便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公共厕所要和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配合设计,位置要隐蔽,标志要醒目;自行车库的设计有两种方式,分散布置和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可以将住宅的最底层用作自行车库,方便居民的取用;集中布置可以规划设计统一的自行车库,方便统一管理,节省用地面积。

结语:

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包括教育保育服务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与市政公用类这四类,在进行设计时遵循灵活性、整体性、商业性、归属性、便利性、安全性六大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公共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都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类型进行具体的设计。

参考文献: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2

前 言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灾害较多。

1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1.3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 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 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如百货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如何使民居建筑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3.1民居建筑发展的状况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但随着乡村经济的繁荣,地域性民居建筑也在翻新改造,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其中,已经影响了建筑地域性特色的发展,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规划指导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合理发展方向。

4 民居建筑地域性的意义

我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发展形成了地域风格不同的民居建筑样式。在当前,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意义重大。

4.1 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生态旅游价值 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式建筑,热带山林地区干阑式建筑,草原地区牧民的毡房和帐房,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建筑以及北方汉族聚住区的庭院式建筑等,发展到今天这些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一体,别具风情,不但成为了都市人热衷向往的原生态世界,而且丰富了乡村的旅游资源,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4.2 地域性民居建筑能促进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 民居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载体。各地区的民俗民情及,留存至今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民居建筑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布局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尊卑关系;客家土楼城堡式住宅具有着群居性和抵御性的特征;藏民建筑无论在形体结构上、色彩上、材料使用上以及内部功能布置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宗教思想意识;徽州的民居建筑无论在选址还是结构造型处处体现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地域性民居建筑是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4.3 地域性民居建筑与自然生态资源系统关系密切 民居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木材建筑、竹子建筑、石头建筑、土木结合建筑以及蒙古包建筑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人类的居住环境质量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改造自然的程度息息相关。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需要对自然生态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建设,这样既利于当代,又福祉后代,形成对自然生态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让人居环境更加和谐。

因此,在遍布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镇建筑当中,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更需要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5建筑的地域性角度分析

5.1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5.2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6 结语

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顺道购物甚感方便。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楼幢间的低层库、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公共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公共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那么,众所周知,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史中更具有着重要地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缩影。因此,发展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当然,民居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匠师们的精心设计,这样,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自然更加和谐。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3

居住小区作为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其环境对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小区中的公共建筑在居住小区环境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凸显,成为了一种衡量小区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公共建筑的配置和设计不同,也就打造了不一样的居住环境。那么,如何在居住小区环境中合理配置和设计公共建筑呢?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形态及外部空间设计

居住小区的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是小区的形象,除了满足小区居民的功能需求外,还要凸显一种小区特色,带给居民更多的归属感。归属感是人们由内发出的主观感受,源于心理学中的人对母体的眷恋。当这种眷恋作为一种不能缺少或者附之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人们常说的归属感。为了实现这种归属感,小区公共建筑在空间形态设计上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公共建筑要具备适宜的尺度和比例。尺度和比例能够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中形成冲击力,我们进入一个空间里,通过具体的尺度和比例就能形成不一样的空间感受。而居住小区要想带给人温馨、和谐的空间感受,让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那么一定要发挥空间尺度和比例的重要作用。

第二,公共建筑要布置出能产生视觉兴奋点的公共景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小区内部满布的都是一个模样的住宅,而没有其他的可观赏的景观。这样毫无新意的小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居住小区中,要对景观设计做出充分的考虑,除了多少以外,还要在乎特色,给小区居民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建筑设计要体现个性化。建筑设计在现代化形势下,越来越要求个性化,彰显丰富多彩的小区建筑。例如,在建筑造型、建筑色彩、材料等方面都可以采用个性化的设计理念,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整个小区。

第四,小区的特定场所构建应该注重合理性和特色性。特定场所是居民的公共区间,运用出色的场所设计能够提升小区的质量,提高小区的可识别性,强化居民的归属感。特别是在当前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小区的白天公共建筑和场所应该以老人和小孩为主,要合理地为他们设置场地。

二、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

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是公共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管。对于小区的商业建筑,有人觉得应该设置在小区的正中心,提高服务效率。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将商业建筑设置在小区正中心能够扩大服务对象,减少服务半径,但是有些不符合居民的出行规律,反而使得商业建筑的利用率差。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成功的商业建筑应该设置在小区主要的出入口处,不仅方便居民的出行,又给居民提供了应有的服务。当然,商业建筑的布置形式可以有条状布置,片状布置、条状片状混合布置三种,这就要根据小区的具体情况了。

三、教育公共建筑设计

小区的教育公共建筑是教育幼儿、对青少年实施基础教育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小区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居住小区内,一般的教育公共建筑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三种。

首先,关于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托儿所和幼儿园应该联合设置,不仅节约用地,更能便于家长的接送;第二,托儿所和幼儿园在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安全性,并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方面,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设计应该设置在小区的中心或者入口的位置,尽量缩小服务半径,方便家长接送,另一方面,托儿所和幼儿园应该设置宽敞的活动场地,让幼儿能够自由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还应该确保周围环境的安静,让幼儿健康成长。

其次,关于小学校园的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校园在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本身的噪声问题,防止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息产生影响。因此,很多居住小区在设置小学位置的时候,一般设在小区的两侧,既能提供服务,又能减少噪音。第二,小学设置中要考虑到小学生居住区和校园之间的路程和安全性,要保证在五百米范围内,有明显的道路连接口及出入口,尽量原理铁路、城市主要干道和其他噪声源,还避免直穿城市道路的情况出现。第三,在小区内部设置小学建筑的时候,应该要注重其与小区的协调度,确保小区的形象不受到影响。一方面,在小区内设计小学建筑,要保证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及学校与小区整体的关系协调统一,促进小区形象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在小区设计小学建筑,要保证学校建筑设计有一定的特色,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成为小区的形象中的活跃因素,更是小区里的标志性建筑,进而提升小区的品质。

四、邻里交往类型的建筑设计

小区的邻里交往类型的建筑是小区的社会交往中心,它们可以与小区的中央绿地、商业服务设施等相结合,共同成为小区的公共中心。具体说来,邻里交往类型的建筑主要有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这些小区公共中心作为小区的“细胞核”,直接为细胞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而这种养分不同于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物质养分,而是一种精神养分。在设计邻里交往类型的建筑时,在位置上要考虑人流量大、宽敞、不扰民等因素,为交往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条件。

此外,小区内部还有市政公用类型的公共建筑,如垃圾站、公共厕所、车库等,这些公共建筑的设计和管理都应该遵循合理化、方便化的原则,确保小区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总之,小区公共建筑作为影响小区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为习惯,缩小服务半径,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新华.社区商业与居住生活区的规划布局分析[J].住宅科技,2006(09).

[2] 张智慧.浅谈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J].山西建筑,2005(04).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4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业建筑、文教建筑和市政公用建筑三大类型。公共建筑设计应满足我国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时如何处理好适用、经济、美观之间的关系,并能合理配置优化设计,这点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设计经验,探讨公共建筑设计适用、经济、美观的相关内容,供业内人士参考。

1、公共建筑设计一般性原则分析

1.1 总体规划布局,注重均衡协调

公共建筑设计是一项包含社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设计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关系、体形空间组合、建筑尺度比例、结构形式、艺术造型、安全卫生等多方面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地域特点、环境效果、自然条件、民俗传统、城市规划和审美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建筑设计时应统筹兼顾、综合构思、均衡协调,不可妄自偏废、喧宾夺主。

1.2 以人为本设计,体现居民需要

建设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居民,为居民创造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完善的生活空间。因此,公共建筑的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的思想。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建筑的卫生要求。如公共建筑的日照、采光需要;南方地区尤其要重视夏季遮阳、隔热、通风要求;避免噪声、空气污染等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处理好生活污水、垃圾等[1]。

(2) 公共建筑的安全需要。居住区内应明确公私分区的界限,使公共活动区不影响私有区域的安全,因此街道内应安装监视设备。另外,还要考虑公共建筑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和使用安全问题。

(3) 公共建筑的便利性。应充分考虑公共建筑在居住区中的位置,减少其服务半径,方便居民到达;还要考虑公共建筑的多样性,以方便不同居民的需求,例如老人和儿童的休闲场所等。

1.3个性化设计,提高识别性

居住区公共建筑应通过各种造型、创造性的色彩运用与不同材料的搭配实现个性化,提高建筑的识别性;还可以通过功能集结形成类似集市的环境特征以及与街道、绿化带、广场等结合构成特色场所;公共建筑如能成为地标建筑更增添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精神文化品质。

2、公共建筑设计观点的延伸讨论

2.1公共建筑设计适用性分析

⑴ 商业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商业功能。商业设施的布置有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实践证明采用分散布置方式,虽然服务半径较小,但与居民的购物行为不符,因而使用率低,效益差。而采取集中布置在出入口的方式较受欢迎,一是与居民出行规律相吻合;二是货比三家,有竞争性,可以增强居民购物的欲望;三是符合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商业设施可以采用成街布置、成片布置、混合布置等几种形式[2]。

⑵ 文教建筑设计要关注其环境需求。居住区文教建筑主要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建筑。这些建筑对环境各有不同的需求。托幼建筑规划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接送方便性等因素,因此建筑环境要安静、无噪声干扰;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有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可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附近。小学建筑应重点考虑通行的安全和便捷性,学生上学不应穿行繁忙的公路、城市干道等道路;服务半径宜在500米范围内,以方便学生步行上下学;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及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由于学生文体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因此不宜太靠近居住建筑和小区中心,应布置在小区侧翼和边缘,但也要远离车站、商业聚集区、城市干道等噪声源。

⑶ 市政公用建筑设计的要求。垃圾站不宜设置在居住区内,应以建筑前、路口等处配置环保垃圾桶或废物箱,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收取后运至垃圾站。汽车库应建在居住区出入口处,自行车、摩托车库可在多层建筑的底层配置。公用厕所宜与小区活动中心、服务设施等合建,并布置在容易发现且有一定隐蔽性的地方,同时在街道上设置明显指向标志。

⑷ 公共建筑设计应重视其伦理功能和体现人文精神。采用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的使用提供方便,在商业建筑内设计无障碍坡道,公共建筑内设置轮椅乘坐者专用厕所。营建满足不同对象需求的休闲场所,如为老人、儿童活动的公共建筑。设计上重视对细节的关怀,例如商业建筑、广场内适当位置设置休息座椅,公用厕所内有适合儿童使用的盥洗设备等,地面的防滑设计也反映了对细节的关怀。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公共建筑更需强调适用性,其终极追求应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与统一。

2.2公共建筑设计经济性讨论

笔者认为公共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避免片面追求设计的高质量而铺张浪费;二是优化设计、精细设计,在满足一定建筑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着眼于为社区服务,更应遵循“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设计节约型的公共建筑,这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节约型公共建筑的内涵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的内容。节能设计应按照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岭南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高温又多雨潮湿,因此建筑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问题,减少建筑空调能耗,改善室内环境。节水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使用中水回用系统。采用合适的体型和布局以节约用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可采用太阳能供热,夏季空调制冷时产生的热能也可经过热交换提供热水,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加上中水系统的水可用来绿化、冲厕。节约型建筑与其说是一种建筑方式,不如说是一种设计理念,只有遵循节约、高效、生态的观念,才容易在设计中挖掘出各种符合节约型建筑要求的好方法。

2.3公共建筑设计美观性的体现

建筑的美观性应体现在它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的协调统一。公共建筑作为为群体服务的建筑,其内外空间结构、形体、轮廓、色彩、质感效果等与美观有关的因素应该为群体审美意识所接受,同时其所提供的功能性又是恰当和有效的。居住区公共建筑应与当地地域特点、民风民情、建筑风格协调,又应当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建筑不同于服装这类产品,风格款式可以经常更换,需要保持相当长时间富有魅力。

公共建筑应注重不同使用人员的心理体验,因为不同群体人员的心理体验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功能上如此,空间上更该这样。例如商业建筑销售儿童用品的室内空间,就不仅需要大人的尺度关系,也要让儿童感到亲切适宜,这样才能增加儿童购物的良好心理体验并产生美的效果。

3、结语

公共建筑的设计,不仅是在设计一个普通的建筑作品,更应考虑到居民使用时的体验效果。好的设计一定是符合人性化和富有个性特征的作品,居民使用时感到亲切、和谐和富有人情味。因此,在设计公共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居民所需,精心设计和贴心设计,塑造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大众。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5

新市街居住区住宅的布局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其布局方式有两种:周边式和行列式。这两种布局方式既为城市创造了统一完整的街道空间,又提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8]。其中周边式是应用最多的布局方式,在一些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块和狭长的矩形地块上都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虽然是居住建筑,但都临街而立,直接向沿街的人行步道开门或者用一个观赏性的前院作为过渡[9]。在一些面积较大的矩形地块上,为了节约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采用了南北向多排的行列式布局方式。旧市街历经清、俄、日持续的更新建设,解放后又作为旅顺口区政府的所在地,完整的近代居住区已经无迹可寻,然而从遗存的历史照片推测,它主要也是以周边式为主沿街布置。

2.居住区的街道尺度

由于新市街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规划格局,为了配合核心区域公共建筑的尺度,道路的宽度较大。而居住区的住宅大多在一到三层左右,建筑与道路的D/H比大于2.5,显得较为空旷。相比而言,旧市街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整块的城市发展用地,自发形成的道路都相对狭窄,建筑与道路的D/H比大约在1.5左右,尺度宜人。

3.旧市街居住方式的转变

旅顺新市街主要是殖民者居住和使用,因此并不存在居住方式的转变。它的居住区布局实际上是现代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利用单体围合成公共空间,大门直接开到城市道路上或是向内院开门,其系统是开放的,围合的院落也是公共的。居住区以组团的方式出现,并有统一的沿街绿化景观,经过缜密的规划和建设。旧市街居住方式的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清末北洋水师时期自主的居住方式转变;第二,殖民时期被动的居住方式转变。这两个阶段表现了当时强势的西方文化在不同层次上对旅顺近代居住建筑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是内向的,以院落为空间组织和日常生活的核心。然而在北洋水师时期,旅顺的居民主要是港口工人和官兵,这些人不再以传统的大家庭为居住单位,同时他们需要更好地与港口和工厂建立联系,因此当时旧市街的住宅由内向性转变成外向性的。这种转变可以看作是中国自主近代化在居住空间上的反映,是为了适应近代工厂工人需求的一种居住方式的改变,是在西方生产生活影响下一种自发的生活方式改变,没有系统的规划。殖民时期旧市街的居住方式又发生了第二次的转变。殖民者给旅顺带来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和规划理念,殖民者所居住的新市街整洁而气势恢宏。欧洲折中主义和日本和风西式的住宅成了财富和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传统样式的住宅则是贫穷的代名词,在入侵者强势文化的压迫下,传统住宅自主近代化的道路被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争相模仿外来的住宅。由于对殖民者住宅的模仿,旧市街的居住区外向性和开放性更强了,中国人居住方式进一步被迫近代化。

二、旅顺普通居住建筑

1.和风西式住宅

斯大林路34号是典型的和风西式住宅,在总平面图(见图3)上可以看到,与斯大林路34号相邻的住宅都是相同规格等级的双拼别墅。每栋双拼别墅的入口分别开在中轴线的两侧,大门直接开向人行道,采取了开放式的居住方式。整个街区采用周边式布局,住宅都围绕地块边缘布置,在地块中心形成了公用的内部庭院,每户有后门直接通向内部庭院。斯大林路34号屋顶为双坡顶,建筑在整体比例、墙面划分及整体尺度上仿照西方建筑风格(见图4)。装饰很少,简单素雅,只有勒脚线脚,没有分层线脚和檐口线。这种带有简化的欧式风格和新市街核心区域的折中主义公共建筑完美结合,形成了统一的沿街立面风格。

2.日式近代传统住宅

新华路25号住宅是典型的日本近代住宅样式,这个地块是典型的城市三角用地,采用了周边式布局,环绕地块在中间形成了公共的内部庭院,除了西南和东北转角的两栋住宅,其他的体量大小都相同。新华路25号位于地块的西南转角处,是一栋单层的双拼住宅,住宅的主入口分别位于转角处,住宅前有绿化作为住宅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过渡。面,外观朴素(见图6)。这些住宅体量小,几乎没有装饰,很好地衬托了核心区域,同核心区的公共建筑一起构成了和谐的城市空间。在层数和层高上,和新华路25号相近的这一类住宅也与公共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三、旅顺高等级住宅

1.居住区的高级住宅

集中处于居住区的高级住宅,以井上禧之助官邸为代表。在总平面图(见图7)上可以看到,井上禧之助官邸入口虽然在建筑的中部,平面却不是对称布局,建筑周边环有院墙,墙高大约1.2m左右,虽然没有形成视线上的遮挡,但是明确地划分出了私有和公共空间的不同领域。官邸从道路红线退后较多,为从城市公共空间向私有空间过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由于住宅采用了西式建筑的尺度,层高上比普通住宅更高。建筑退后增加了街道的宽度,而层高增大又增加了建筑的整体高度,程度相近的增长使得高级别墅区的D/H比值和普通住宅区相近,因此产生的空间感受也是一致的,这就使得整个新市街的居住区有了统一连贯的沿街线性空间。建筑风格上选取和公共建筑相近的西式风格,立面采用非对称式,起伏转折,具有巴洛克建筑的韵味,既和公共建筑取得了统一的风貌特征,又彰显了主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2.独立的高级住宅

独立的高级住宅以溥仪旧居为代表。它位于旅顺旧市街,靠近旅顺南部海岸线,地处黄金山炮台和黄金山副炮台相夹的谷地中,可以说是背山面海的绝佳地理位置(见图9)。溥仪旧居建于日占时期,当时日本殖民者的统治日渐稳定,黄金山脚下成了海滨浴场,溥仪旧居也在浴场不远处建成,成为洲国皇帝溥仪的行宫[10]。在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建筑西侧的道路是通往城区的唯一通道,别墅坐北朝南,南侧主入口小巧精致,在靠近道路的西侧有外廊沟通室内外空间。由于建筑空间和城市道路空间存在较大的室内外高差,领域的划分便自然产生了,建筑位于高处,成了装点城市的魅力景观。溥仪旧居平面布置较为灵活,在立面上则采用了日本传统建筑的一些装饰元素。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6

内保温技术

内保温技术是在建筑物外墙内侧增设保温材料,以提高外墙热阻。但它不能对外墙的某些特定部位,如楼板、横纵墙交接处等结构部位起到保温作用(称为热桥)。与外保温系统不同,内保温系统不用抵抗外界气候的影响,技术性能要求没有外保温系统高。同时也由于保温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内保温系统的建筑造价低于外保温系统。从热性能上看,房间内长期(连续)取暖或制冷时,在应用相同厚度的保温材料时,由于热桥的存在,相同厚度的内保温需比外保温消耗更多的能量。但在间隙性取暖或制冷时,它不用同时升高或降低外墙的温度,能把室内空气温度快速升高或降低。

自保温技术

自保温是外墙本身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满足当地节能标准的要求,必要时应采取辅助或附加保温措施。自保温系统要求外墙上热桥部位尽量少,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的墙体尽量多,因此,并不是任何结构体系都能适用。它只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低层承重结构和短肢剪力墙结构。自系统的难点是应妥善处理结构性热桥部位。从热性能上看,自保温与外保温或内保温不同,它通常是单一材料,而不是复合结构。自保温系统实现了结构和保温的一体化。

夹心保温技术

夹心保温是由两片外墙体和复合在中间的保温材料构成。它有利于保护(有机)保温材料,延长使用其寿命,有利于外墙饰面的多样性。夹心保温的难点是如何固定或拉结外页墙。

夹心保温在国外通常用于低层的砌体结构,在框架填充墙中并不常用。综述,各种建筑节能技术有长处,也有短处,在使用时应给予必要的注意。现小结如下:

①外保温技术:更适合于连续地取暖或制冷的建筑。

②内保温技术:更适合于间隙性取暖或制冷的建筑。

③自保温技术:必须与合适的结构相配合,应妥善处理热桥部位。

④夹心保温技术:必须与合适的结构相配合,应妥善处理热桥部位。

根据建筑物使用特点选用合适的节能技术

1、公共建筑使用特点和节能技术的选用

(1)公共建筑使用特点

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条文说明,公共建筑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建筑。为更明确和简化,以下以一个高档办公楼或五星级宾馆为标志性的公共建筑:该类建筑为保证热舒适性,无论是春夏秋冬,室内要求保证舒适的温度,即恒温。因此,无论是在北方、南方,还是过渡地区,该建筑均应是连续性取暖或制冷。高档别墅类建筑,采取连续性取暖和制冷时,可归入此类。

(2)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

①北方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北方地区公共建筑主要考虑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建筑内部均是连续取暖,室内温度恒定且高、室外温度很低。在外墙两侧形成温差,热流方向是从内向外,是一种传热过程。此时应选用外保温技术。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②南方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选用南方地区公共建筑主要考虑炎热的气候条件。建筑物内部均采用空调制冷,制冷时间相当长(如深圳一年中有8个月需要制冷),室内温度恒定且低、室外温度很高。在外墙两侧形成恒定的温差,热流方向是从外向内,也是一种传热过程。此时也应选用外保温技术。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③南北过渡地区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选用南北过渡地区公共建筑应同时兼顾冬季较冷、但不十分寒冷,夏季较热、但不十分炎热的气候条件。建筑内部均采用空调制冷,室内温度恒定。在冬季,热流方向是从内向外,在夏季,热流方向是从外向内;均是一种传热过程。考虑到室内的热稳定性和设备工作的连续性,此时选用外保温技术也是合适的。若更多地考虑外饰面的安全性(如粘帖重质石材或瓷砖),也可以选用内保温。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2、居住建筑使用特点和节能技术的选用

(1)居住建筑使用特点

居住建筑在分析中以城市中普通民用住宅作为讨论目标。普通居民早出晚归,早晨上班离家,下午5~6点回家。南北方的气候特征造成南方和过渡地区的居民与北方居民完全不同的热设备使用习惯:南方地区和过渡地区,通常是居民旁晚回家后才使用空调设备制冷或制热;北方地区在冬季则连续采暖。

(2)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

①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技术的选用虽然北方地区的居民也早出晚归,但由于气候寒冷,通常又是集中供热,因此室内温度仍是恒定的、且在外墙两侧形成较大的温差,热流方向是从内向外,是一种传热过程。此时应选用外保温技术。建筑结构有利时,可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

②南方地区居住建筑保温技术的选用南方地区居住建筑白天无人在家,傍晚时才有人回家。相对白天而言,晚上气温已降低许多。启用空调后,则希望室内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调是间隙性开启(应理解为空调使用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很可能是客厅、卧室等交替轮流开启。

此时选用内保温技术可能更合适。建筑结构有利时,则优先选用自保温技术。另外需提到的是,当各房间轮流开启空调时,提高房间之间隔墙保温性能有利于降低实际使用电耗。若居民回家后,比较长时间地、连续开启空调,采用外保温也是合适的。虽然开启空调初期,外墙会消耗较多能量以降低自身的温度,但在关闭空调后,也会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室内较低的温度。

③南北过渡地区居住建筑保温技术的选用南北过渡地区的普通居民也是早出晚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居民一般下班后才会开启空调取暖或制冷,希望室内空气温度迅速升高或降低。空调开启时间比南方地区更短,开关频率可能更多。此时选用内保温技术是合适的。建筑结构有利时,宜选用自保温技术。

3、建筑节能技术选用小结

根据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使用特点,具体分析建筑物是连续的,还是间隙性采暖或制冷,选用合适的建筑节能技术。

(1)连续采暖或制冷,宜采用外保温技术。

(2)间隙性采暖或制冷,宜采用内保温技术。

(3)建筑结构有利时,自保温技术是普遍适用的,但在使用时,应正确处理热桥部位。

建筑结构对保温技术选用的影响

1、国外情况

(1)欧美建筑结构和节能技术

欧洲地广人少,高层建筑集中在少部分城市中,数量不多,大多为公共建筑。居住类高层住宅建筑更少。因此决定了建筑结构类型:公共建筑大多为框架结构,低层和少量多层居住建筑大多为砌体(承重)结构。

欧洲的节能技术也与气候条件有关。欧洲北方寒冷,普通采用外保温技术,相关工业(供应)发达,技术成熟。欧洲南方温暖,也常应用内保温技术。国内较为知名的欧洲外保温的代表是生产外保温核心材料(胶粉)的国民淀粉公司;内保温技术的代表是拉法基石膏板公司(推广石膏内保温)。欧洲低层住宅,也常采用自保温(砌体结构)或夹芯保温技术。

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高层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大多为框架结构;低层的住宅采用轻型结构较多,如木结构、轻钢结构等。由于气候寒冷,高层建筑采用外保温较多;而木结构和轻钢结构的住宅,采用复合结构较多(内外侧分别采用水泥/石膏薄板,中间夹岩棉或玻璃棉),通过中间的保温材料来达到节能要求。

(2)日本建筑结构和节能技术

日本人少地多,且平地较少。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城市,使城市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很多,通常采用复合墙体结构(如外侧为加气板或水泥薄板,中间为岩棉或玻璃棉,内侧为石膏板),一方面墙体自重较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较高的节能要求。郊区或农村则大部分为低层建筑,同样通过复合结构来满足节能要求。

2、国内情况

国内通常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来选择建筑结构。

(1)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通常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体系一般内核心筒为剪力墙,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框架。①多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在24m及以下)的结构体系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②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在24m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2)居住建筑

居住建筑通常采用砌体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其建筑结构体系又与建筑高度密切相关:①多层住宅(4~7层)以采用砌体结构体系为主;②高层住宅以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主,特别是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已成为上海地区8层以上中高层(8~10层)、高层住宅(11层及以上)的主要结构体系;③低层住宅(1~3层,总高度在10m以下)以砌体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为主,由于砌体结构体系不能满足大空间的灵活布局,故框架结构往往是中、高档的低层住宅的主要结构体系。

3、建筑结构对节能技术选用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建筑结构对节能技术选用的影响归纳如下:

(1)承重结构:在我国中小城市,多层承重结构仍占有相当多的市场份额,应优先选用具有较好保温性能的承重墙体材料(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承重型复合保温砌块等),以构成自保温系统。由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粘土多孔砖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为承重墙体材料,可根据气候特征,分别选用外保温或内保温技术。随着国家对土地的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增加,多层砌体承重结构会越来越少地使用。

(2)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可优先考虑选用自保温技术,即采用具有保温性能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等墙体材料;根据各地气候要求,对梁柱等部位采用不同的保温措施,来达到和满足各地节能要求。在高档的公共建筑中,若采用幕墙外装饰,则优先采用不燃的岩棉填充在幕墙结构中来达到节能要求。

(3)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由于填充墙体很少或基本没有,不能采用自保温系统。在北方地区,节能要求很高,可采用外保温技术。在南方地区,则可采用内保温技术。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7

1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1.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特定场所的营建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如百货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居住小区学校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如室内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天文台。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毫无疑问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8

1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

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 建筑与空间宜人的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如爆炸性的颜色、怪异的形体,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 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1.3 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 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 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如百货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如室内体育馆、舞蹈房、实验室、天文台。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毫无疑问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对矛盾的调解。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3.1 学校应与小区相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①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②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9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然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时期,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作为硬性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已成为主要趋势。合理控制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筑节能建设,不仅能降低能源消耗,而且能推动建筑行业发展转向绿色、经济、环保,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优化改造是建筑节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公共建筑每年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电能消耗就达到300KW•h/m2,很大一部分公共建筑并没有考虑节能设计,因此,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建筑节能的重点。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能够提升建筑本身的质量,而且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一、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的现状

夏热冬冷地区位于南方偏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空调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方式,是我国建筑耗能量较大的区域之一。由于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刚刚起步,经过多方工作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仍然未能达到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根据发改委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定,对于新建的建筑物节能设计的标准要达到50%以上,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达到了要求。公共建筑体量大、窗墙比高、用能复杂,属于高能耗建筑,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在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已经达到了25%以上,中小城市完成改造面积达到了10%左右。同时,我国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这个标准是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行业规范,规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标准,促进了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该项规定的颁布不仅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同时也促进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发展。

二、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在夏热冬冷地区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将有助于整栋楼体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及优化技术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外墙节能改造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外墙节能应同时提高墙体的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性能,以减少室内外温差导致的传热损失。外墙改造技术主要是外墙外保温改造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改造技术。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墙体的传热阻力非常小,更加有利于建筑物节能工作的开展。曾有人提出改进方案:对于墙体进行加温处理,增加一层保温层,由于保温层阻碍了热量的传递,减少一部分室外热量传递到屋里,从而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同时,在冬季由于这道保温层,室内的热量很难透过墙体向外界环境释放。总结上述方案,可以得出,外墙节能改造技术需要根据墙体的耗能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案。外墙体的改造技术措施:外墙尽量使用浅色材质;在原有墙体外增加保温效果好、传热系数小的材料作为墙体维护构件;在墙体外侧设置垂直通风间层;对外墙进行垂直绿化。外墙的节能改造要处理好冷热桥问题。墙体外保温是把保温隔热层放在外墙外表面,保温隔热性能好,可避免产生热桥,保护主体结构,且不占室内空间,便于实行建筑节能改造。外墙内保温需采用较高热阻和热稳定性的墙体材料。2.外窗节能改造技术建筑物外窗传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温差传热,外窗可以隔绝一定的热量;另一种是太阳辐射传递热量,外窗可以阻挡一定的太阳光,就会降低一些辐射热。夏热冬冷地区冬季时间比较短,夏季时间比较长,辐射能力特别强,如果外窗选择适当,就会阻挡一定的热量,起到节能的效果。目前,外窗的结构用的都是铝合金窗,这种窗户的气密性非常差,很难满足节能的要求,在夏天的时候,造成空调能耗量的增大。因此,在外窗节能改造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1)控制窗墙比,窗的传热系数一般大于外墙,因此,在满足采光的前提下控制窗墙比。窗墙比一般为:南向35%,北向25%,东、西向30%。(2)改善窗的保温效果,增加窗户玻璃层数,以形成密闭的空气间层,也可使用中空玻璃、隔热玻璃、断桥铝合金窗框等。(3)减少冷风渗透,提高门窗的密闭性,增加密封条。(4)提高窗框保温能力。外窗节能改造技术几乎没有改变原有建筑物结构,但却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技术优先考虑对外窗的节能改造。3.设备系统技术的改造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的设备系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分别为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既有公共建筑中空调系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造:采用蓄冰式空调系统,利用夜间富余电力制冷,使用高峰期不制冷或减少制冷,均衡用电负荷,省时省电;同时,采暖空调可选用分散式空调系统,更加有利于节能散热。既有公共建筑中照明系统的改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在保证室内亮度的前提下,选用节能灯代替原有的灯具;白天通过自然光照射减少照明系统的使用;通过特殊的设计合理的安排照明的位置,优化照明系统,使其照明效果不变。4.运营管理优化技术改善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内的运营管理优化,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使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最大化的优化运营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技术的优化可以通过几个方面:(1)在确保室内阳光照明度的前提下,将建筑物的遮阳装置和室内的照明装置进行智能连接,用这种连接的方式代替一部分的太阳能装置。(2)将室内的照明系统的运营技术采用智能化管理,使其工作状态处于自动化状态。通过智能化系统,对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装置,根据不同的状态进行自动化调节。(3)空调系统的运营技术。对空调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达到最优化管理,其管理目标是达到工作时间短、能源消耗最少,效果最佳。通过以上这三方面改善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同时,达到节能的效果,改善环境质量。

三、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按照经济节能、方便操作的原则,制定了实施的步骤:分析建筑物节能的现状、制定适宜的方案、节能改造的实施策略和节能改造后的评价。1.分析节能的现状分析节能的现状可以通过实地的调查、检测和设备运行的具体数据,找到建筑物能源耗费量过大的原因,为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制定相关的方案。分析节能现状主要包括建筑物能源的消耗状况、围护结构的状况、空调系统等与建筑物相关的情况。对一些既有公共建筑进行调研,分析其具体情况。既有公共建筑节能现状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检测,主要涉及工程材料、工程实体和工程环境。2.制定节能改造的方案建筑节能分析完成后,按照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能耗模拟计算,计算出节能的效果,从而确定节能改造方案。节能改造方案要遵守节能改造的相关准则和充分的考虑到技术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优先选择一些成本低、可操作性强的改造方案。3.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也可以说是建筑节能改造的施工阶段,这段施工过程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同时按照国家验收规定进行验收,确保其节能改造符合国家标准。4.建筑节能的评估工作建筑节能的评估工作需要对其进行模拟室内外2.组织自然通风与现代一些耗能能源的建筑依赖空调制冷系统不同,江西传统民居采用自然通风的古老技术加强建筑的通风散热降温,我省的传统民居中往往通过穿堂风、拐角风等方式加强自然通风。此外,浓缩江南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天井在江西传统民居中普遍运用,其在房屋密集、建筑间距小的情形下形成烟囱效应组织自然通风,产生阴凉,解决南方闷热气温的室温问题,同时解决民居中的遮阳、采光和排水等问题(图2)。江西地区在解决住宅夏季炎热、静风率高的纳凉、通风的问题时,江西传统民居善于利用房屋东西向、南北向建筑间距、温差所形成的风道即冷巷通风,同时,运用房屋间的阴影作用和室内窄而高烟囱式的空间营造阴凉效果,加强建筑的通风,这是当今建筑师值得借鉴与学习的有效组织自然通风的方式(图3)。图3民居冷巷3.精心布局合理的平面形式江西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光在一年四季都从南方投射过来,江西民居朝向上大多坐北朝南,顺应夏季主导风向迎风纳凉,冬季又能背风接受太阳辐射。江西民居平面布局整齐规整,中心突出,辅助用房围绕中心用房布置,平面设计简单、开间开敞,房屋开窗顺应于当地的夏季主导风向,有利于夏季气流畅通加强通风效果、冬季聚热。我们调研时发现江西传统民居平面进深都不大,一般不超过14m,即楼层高度的5倍左右,这样有利于形成穿堂风,达到较好的通风效应。L形平面建筑,往往使凹口部分朝向夏季主导风,形成一个风兜,兜住风,使风通往夏季主导风向,加强自然通风。4.改善建筑室外热环境江西民居常利用室外绿化和水体改善室外热环境,在夏季利用植物树叶遮阳和水体蒸发作用,调节建筑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室内辐射热,减少热湿负荷,改变环境的热湿平衡。同时,植物在冬季拦堵西北寒风,或利用落叶树枝间空隙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促进建筑保暖(图4)。5.墙体保温隔热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江西地区雨水充沛、夏热冬冷,建筑工匠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使室内尽可能夏季隔绝太阳辐射热、冬天温暖隔冷。江西传统民居主要使用蓄热性能好得砖和木材修建而成。墙体一般是空斗墙,与现在的实心砖墙相比,导热系数小很多,保温隔热较好;此外,有的民居在空斗墙的空心部分填土,综合性能比现在的实心墙好,绿色环保、隔热、隔音(图5)。图5民居空斗墙我国早在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以泥土作为建筑材料修建房屋创造冬暖夏凉居住环境。在江西传统民居中,用生土做的建筑材料有土坯砖、夯实泥土、草泥粘土,木骨泥墙等。这些是一种传统的天然建筑材料,取材方便、加工简单、无污染、绿色环保、调节室内湿度、夏天隔热蓄冷冬天保暖蓄热(图6)。图6民居土坯墙江西民居粉墙黛瓦,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少墙体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降低室外综合温度,从而降低室内温度。

四、结语

以上是针对江西传统民居节能设计策略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在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建筑的同时能给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开拓创新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毛矛.江南传统民居生态节能技术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1719-1782.

[2]彭敏.南昌地区城市住宅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10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J.Ja-cobs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4)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5)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二、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三、商业服务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设施是小区公建的主体,这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建类型。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样既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原因己在上一节关于小区公建的商业性做出论述。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1)成街布置。2)成片布置。3)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另外,笔者将物业管理、卫生站也归入此类公建。物业管理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委会的地位,为了方便联系,比较适合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四、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五、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例11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1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

4)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

5)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2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3商业服务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设施是小区公建的主体,这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建类型。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样既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原因己在上一节关于小区公建的商业性做出论述。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1)成街布置。2)成片布置。3)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另外,笔者将物业管理、卫生站也归入此类公建。物业管理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委会的地位,为了方便联系,比较适合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4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5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是小区得以良性循环的基础设施,如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

1)垃圾站人人讨厌却又离不开它,历年来想了许多方法,却都有不如意处。笔者以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垃圾袋装化,在每个住宅楼前设有盖垃圾桶。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收取,运至垃圾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