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教育的本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4 14:42:58

体育教育的本质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1

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国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体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现象中的国民群体,是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体质强弱与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增进人民的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1.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二)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

1.教学目标设置运动智能。首先,侧重于考试,每年都设置“达标”考试,每节课都以提高“达标”成绩为主要目标;其次,以学生能否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以教学大纲为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和要求,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略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所学内容、形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体育强调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强制性的让学生掌握技能,忽视学生创造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人本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项内容、一个环节,它决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学习,而是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而达到学生身心完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运动为中心,每个学生具有各自的存在模式,对于体育的感受不尽相同。为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自觉的主体性,在运动中体验人的价值。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体育本质作如下断定: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创建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体育的本质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参考文献:

[1] 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02).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2

近几十年来,体育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乘风破浪,这使得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创新和特色,体育教育在思路、形式、行为、方法、效果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教学一时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可是,丰富多样的变化却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青少年体质连续几十年下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已经下降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是一所首府城市的中等初级中学,我们对班级近1000名学生按照国家体质测试标准教学的体质测试,有的班级优秀率为零,不合格率为60%,这是真实的数据,不得不让人不寒而栗。这说明直接作用于青少年体质的学校体育教育出现了问题,究其根源就是这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改革过多的注重了创新却忽视了本质。什么是体育的本质呢?简单的说,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体质,提高体质的手段就是丰富的体育活动。丰富活泼的体育活动,是为更好的增强体质而创造的一些好的环境,但它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增强体质,只有在这个本质发展的前提下扩展的体育文化活动才能丰富、实在、长久、牢固。而当前的体育教学在风风火火的改革中过多的注重精神愉悦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基本目的,于是就出现了改革结果的形式与目的的本末倒置。这种改革就好比逼着饿着肚子的人搞狂欢活动一样,这样的活动迟早要失败,一是没有力气去做好,二是没有精力把效果搞好,三是没有足够的生命把它维持好。历史告诉我们,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去发展精神生活,最终是不欢而散。这种情况下的体育教育就仿佛是“蔫黄瓜刷绿漆”――装新鲜,迫于压力,广大教师在形式上可以装装样子,但对体育发展的实质的确是无能为力、无力应对、无力而为、为而无果。

在体育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蒸蒸日上的外衣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出现了可悲的连续二十多年下降,这使得轰轰烈烈的改革和五花八门的成果黯然失色。体育教学已名不副实,它的内涵快游离于“体育”字面意思之外,即体育已逐渐的失去本质,失去本质的体育不是体育,就好比失去人性的人不是人一样。最近有关机构对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做了体质对比,结果是中国的青少年个子最大,身体素质最差。身体素质曾经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在解放战争年代,人民千里奔袭,让反动派望尘莫及;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用两条腿硬是把敌人的汽车、坦克甩在了身后,让帝国主义胆战心惊;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中,人民群众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那股干劲,让世界感觉到中国这头雄狮睡醒了。这些凭的就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但是,中国人赖以骄傲的身体素质和意志现在在现实中还能找到多少?仔细找找倒是发现了“东亚病夫”的这种姿态渐渐显现出来!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中国男子奥运足球队的宿命,几十年来大家都看得出来失败的原因,他们的体力只够踢半场球,半场球之后就是疲于奔命、狼狈不堪。最近女足世界杯刚在德国结束,仅亚洲的朝鲜和日本女足队员在90分钟甚至120分钟的满场飞奔,不知疲倦、精彩纷呈,那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欣赏、佩服、感叹。女足尚且如此,我们男足又为何那般让人喋喋不休的无奈呢?看过女足之后,我敢肯定的说我们男足的身体素质还真不如那些女足。对比过了才发现男足久病不愈的症结,正是他们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这些从哪里来?归根结底是青少年时期没有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到运用时就不堪重负。这些青少年哪一个不经过学校的体育教育?哪一个不经过我们体育教师之教诲?这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失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失败,是体育教师的被动失职,而这种失败、失职的根源就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使体育教育失去了体育的本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使人不解的是,这种失败继续的几十年之中,而我们的教科研的研究方向却从没有摆脱形式主义的困扰而进入到提高学生体质这一轨道上来!这是对教育改革中口口声声的“以人为本”是个莫大的讽刺。

体育教育忽视本质还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习惯要么没有,要么很差;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即便是参加了也是随心所欲、没有章法、不能长久,没有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现在,我们学生业余活动,活动前不做任何准备活动,遇着什么活动就一冲而上,兜里装的钥匙、手机叮当作响,结果弄得满身伤痕累累。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内容单一,只认准一个项目,如只想打篮球、只想踢足球、只想玩乒乓球等,其他一概不参加。还有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总给人一种假象,看上去似乎是体育尖子,“拉出来一溜”才发现除了他们自己的那一项外,其他什么都不会,徒有虚表,不堪大任,与想象大相径庭。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保护自我的意识,他们一双鞋可以跑步,也可以打羽毛球、也可以打篮球,还可以踢足球,整个一个海陆空式的百变星君;还有些学生活动时着装不当:要么大热天裹一身校服,没有为体育活动而献身的精神;要么大冷天穿得很少,显摆自己很酷。这些表现,玩的不是体育,是寂寞!很明显,他们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运动上,对运动缺乏准备和追求,没有养成活动中的“与时俱进”,总给外人一种很累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缺乏良好的体育习惯。

体育教育忽视本质还体现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么很差,要么很偏。说起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说为数不少的人基本上没有身体素质,表现为手无缚鸡之力,一些初中学生的立定跳远的成绩可以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相媲美;一些初中生的柔韧性还不如老年人,等等。少数有身体素质的也是不够全面,素质大多比较单一偏颇,如,有的学生速度快但灵敏性差,只会跑其他一概不行;有的学生打篮球时弹跳力极好,但让他做几个俯卧撑却做不了几个;还有一些学生打羽毛球时步伐矫健,但让他跑个1000米,跑一半就歇菜了。等等说明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个人的喜好而单一偏颇的发展,这些都是缺乏全面的体育锻炼而造成的结果。回想过去二十年前,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是刚刚的,看那体育课上的鱼跃前滚翻,看那跳箱上飞越的身影,看那单杠上引体向上的从容,看那足球场上身后的尘土飞扬,都让我们感叹于中国体育的优良传统带给我们的幸福。而如今看到学生那么脆弱、那么幼稚、那么疲软、那么矫情,真感觉体育教育的方向驶离了准星,真感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无奈与悲哀。

中学是学生身体生长的高峰期,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正是发展身体素质的绝佳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要抓住青少年发育这一契机,系统的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再者身体素质是学习一切体育项目的基础和源泉,没有身体素质,就不能很好的提升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就不能支持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只有身体素质上去了,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3

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是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能让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落脚于实践,在实际体验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之必要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能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从事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

1.素质教育之本质。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视人的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个性、身心等方面发展的目标。应试教育往往强调“以书本为纲,以分数为纲”,重视将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以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在现实社会中“书呆子型”学生也很难适应、立足。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也正是看中了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体育教育在消除这些问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展示其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顽强、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发展之要求。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刺激着文化、理念、生存环境等内容的高速变化。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不仅仅需要的是“生存技术”,还需要社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素质。这里面包括: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挫折面前的“抗打压”能力,在成功面前的不断进取能力。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一种“身体力行”体验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彰显了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体育教育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身体锻炼为表现,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强调了育体与育人的一致性。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实施之策略

1.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的是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社会。这里的心理干预针对的是对那些不爱运动、害怕活动、性格孤僻、喜欢独处、远离集体、不与人交流的学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极少有人主动地面对现实社会。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传统的说教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走近他们、接触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魄的体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能够具有立足于社会的综合性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高超的体育技能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由衷的敬服。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舞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例如利用长跑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利用群体运动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队列练习训练学生的责任感。

3.有效实施拓展教育

实施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开展此项活动。起源于国外的拓展训练具有投入为先、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等特点。它很好的将趣味活动、情感教育、心理素质考验、团队协作、抗压力感、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内容融合到了一起。通过活动,让参训者在自我潜能挖掘、自信心增强、自我形象改变、团队意识提升、抗压能力增强等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拓展教育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式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说教,它能让受训者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引入诸如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空中断桥、孤岛求生等活动,在激起学生活动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力量支柱,也是中学学校体育工作的施行主体,他的发展关系到全民体质的强弱、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因此,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将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新要求,每位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思想品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素质结构中的奠基之石。中学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培养出更加高尚的学生。首先体育教师有较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其次是热爱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处处为学生着想;要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和为人师表。只有具备良好道德品质,才能有能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中学体育教师必须爱生敬业,忠于职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始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事业中,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2广博精深的文化素质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科学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人才能的发挥,也必然影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广博精深的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渊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哲学、美学、艺术等方面;二是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等;三是良好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如教法理论、教育评价、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理论。当前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最新科学成果引入体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滔滔不绝,提高教学效果。

1.3具有综合的业务能力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法能力、指导能力、科研能力等。体育教师的专业工作能力包括: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和教育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等。体育教师要不断地钻研技术理论,学习新的操作技术和运动水平,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前提条件。

1.4应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强健的体魄教师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对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能抗失败、抗挫折,具备优良个性与健全人格,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以运动和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人的身体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没强健的体格,是无法胜任工作要求的。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不仅是体育教师自身工作的物质基础,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吸引力和无形的诱惑力。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措施

2.1重视培训工作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教育水平,是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一个重要内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人事师资职能部门应重视对中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作出长远规划,提出要求并对落实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与多方法的培训工作,有计划选送体育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或培训。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和立项研究等途径,以促进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2.2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体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要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教育信仰,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前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做到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敬岗敬业,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中学体育教师只有树立热爱、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才有为体育事业艰苦奋斗的精神。

2.3引进竞争机制当前中学学校体育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体育教师职业的“终身制”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立竞争机制,体育教师通过平等竞争、择优上岗,定岗定编,由岗位决定职位和各种待遇。调动那些有真才实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在岗位上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及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素质又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全体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与之相适应,所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新时期体育教师树立终身治学的思想,应继承和发扬敬业与奉献等传统美德,努力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为社会主义体育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才能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贤芬.新时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4).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5

1.教育理念的定位不准确。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通常主要是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有的学校的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有的学校将这门课设置为选修课,但是总的来说,对广大学生来说,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是将体育课简单当成一门课程,没有深入理解全民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真正意义。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高职体育课程一直沿袭陈旧的理论讲解+实际练习的教学方式,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教学方式基本都没有改变,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体育课对于学员来说只是循规蹈矩,完成任务。没有兴趣过多思考开设体育课的意义,更无法将体育课程对自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联系起来。

3.学校的教学设备单一。学校在体育课程的硬件配置方面严重不足,对于球类项目就是一个场地一个老师的形式,对于别的项目,比如游泳之类的,因为没有条件,干脆就不开设了。

二、高职体育教育在素质本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1.高职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素质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高校体育教育是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余,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主要方式,在体育课程中掌握科学运动和科学健身的方法,不断坚持才可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最基础保证。在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保证身体的健康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

2.高职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能从另一个角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健康”,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在面对挫折的过程中,能够很较强的是非判断力和抗压能力。

3.高职体育教育能促进学生宝贵意志品质的养成。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两个部分,其中体育比赛培养的是全面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培养的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比如运动会,这是多个个体竞赛项目组成的团队比赛,规模较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一能培养学生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增强大学生体能素质和竞技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砥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三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磨练坚强毅力;四能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五能增强集体荣誉感,热爱学校,热情服务,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精神。乒乓球是一项单打独斗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体操是一项难度等级很大的项目,它的技术性要求很高,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机智勇敢、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高职体育教育适应素质本位教育的建议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教育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满足素质本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在素质本位教育中体现自身的特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改善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教学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优美、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将体育教学内容科学化、合理化,体系化,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使学生接受良好的体育熏陶,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2.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将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个学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具有体育专业的资质,更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品性和健康向上的心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播体育技能的能力,更要善于理念的传播和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广大教育者要以体育的三维价值观为指导,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在继续追求强身健体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品质进行培养、改造与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6

【摘要】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必须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提高道德修养、思想觉悟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专业知识素质,达到“一专多能,”提高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学者型体育教师。三是全面培养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提高文化修养,加深文化积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四是培养创新能力,以提高感受能力,思维观察能力,抽象概刮能力,积极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更新,扩展能力。

关键词 高素质体育教师;基本素质;培养方法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关键是教师。而教师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和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质量,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那么,作为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方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呢?又该怎样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呢?

1着力培养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1.1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在常人眼里,体育教师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体育教学不需要什么政治理论,这种世俗的观点大错特错,现代教育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有全新的尺度,对体育教师也有全新的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应该懂得哲学、政治经济学,谙熟辩证法,通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握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当组织体育教师经常阅读有关理论的原著,研究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其政治免疫力。经常研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令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政策水平,成为懂法守法的现代文明人,做法律法规的模范执行者。

1.2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要想教书育人,首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社会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颗慈善的爱心,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海量;懂得尊重,善于理解;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君子固穷”,“安贫乐道”,要耐得清贫;切忌以教谋私,要为人师表;要有品有格,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教化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

1.3培养强烈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古有俗语:家有三石粮,不做孩子王。十分形象地道出了教师这职业的特点——清贫。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无怨无悔,义无反顾,要热爱教师这个岗位,绝不见异思迁,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所,牢固确立终身从事这个职业的信念。只有爱岗了才能敬业,敬业就是把这份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奉献一腔热血,甚至生命。

2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

2.1提高专业知识素质

和其它学科一样,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谙熟体育教学的理论和规律。除了一般的体育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掌握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如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行为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使体育教学的实践始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

2.2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体育教师应该是专业突出、技能全面,即“一专多能”型的,而不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即“一无长技”型的。要做到“一专多能”,就必须在某一方面刻苦专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有较深的造诣,具备特别突出的专业技能,即所谓的“强项”,在一定范围内是“专家”,具有“权威性”。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师还应具备多项技能,田径、球类、体操等什么都应会,且力求成为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2.3努力提高教学基本技能

体育教学工作,非同于一般竞技体育比赛,而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一是掌握课程导入技巧,这是教学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语言应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启发性、鼓动性,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二是掌握讲解技巧,语言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突出技术要点,配以肢体语言,给学生做标准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入目入耳入脑,并融入到学习、锻炼的实践之中。三是掌握提问技巧,提问必须具有针对性、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幽默性和适时性,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动作要领的掌握情况,适时控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锻炼情况。四是熟练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技巧,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五是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要沉着冷静,在事发第一时间要了解情况,作出判断,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及时拿出处置意见,把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和控制在最小范围。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体现。

2.4提高培养训练专业队伍的能力

要给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让其发挥专长的环境,结合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群体活动,给体育教师挑重担,加压力,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在训练和培养专业队伍上发挥才能。让其学会管理工作,协调各方关系,学会做人的工作,学会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且能科学管理,科学训练,能够善于发现人才,发掘人才潜力,鼓励成才,力争为地方和国家体育事业培养尖子人才,为体育事业作贡献。让其学会统筹安排,科学配置资源。这也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3深入培养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

3.1提高艺术修养

体育和艺术是不可分开的,无论是力量型的还是技巧型的。力与美、健与美,运动从来都与美学联系在一起。体育教师应该多研习一些美学,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有独到的审美观点、审美角度、审美情趣,有科学的审美方法。懂得欣赏美、创造美。体育教师还应该多研究音乐,音乐与体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冰上舞蹈、艺术体操、自由体操、一些民间运动项目等等都以音乐来伴奏,都是音乐与体育运动的完美结合。音乐还可以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美妙的音乐可以“绕梁三日,余音袅袅”,可以“响遏行云”,可以让人“三年不知肉味”。可见音乐之功用。当然艺术修养还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仅阐述其重点一二。艺术修养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平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素养。

3.2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极其广泛。拙作所提及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人文素质。体育教师要彻底改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俗偏见,就必须要多读书,加深文化的积淀,提高文化素养。体育教师还要在全面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加深人文素养,极大地提高人文素质,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本文仅就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方面浅谈高素质体育教师培养的法,发表个人见解,而未论及高素质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途径(集中培训、进修深造、交流合作等)等方面。有失偏颇,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尚达,孙安娜.关于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7(1).

[2]李勃.试谈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贵州体育科技,1997(4).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7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我们把体育教师素质界定为:体育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二、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特点

1、它强调主体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它鲜明地指出了作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修养和品质;

3、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特点,就是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的形象,因此,也就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素质。

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要素

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

1、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献身体育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体育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构成如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牢固的专业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实进取的奉献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体育教师而言,强调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由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等呈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当前,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收入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整体上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不高,一些教师无意于从事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或辞职、或调离、或兼第二职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新世纪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发扬求实进取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知识素质是体育教师取得劳动成果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构成如下: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知识,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要适应新世纪教育,面临双重挑战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体育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智能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极强的自学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实践“经验型”和“勤奋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台的“科研型”过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和能够运用知识,而且必须是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代表。

3、能力素质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构成如下:所渭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新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上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所需耍的各种能力,考虑到能力结构的整体性、能力结构的相关性、能力结构的目的性,我们的体育教师应具有5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协作能力。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仟务的基础;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关键;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协作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4、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表。体育教师身体与心理素质构成如下: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化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仍然是这样,身体是机体的物质状态,足由解剖生理所构成的体型或体态,主要包括: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是人的精伸状态,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和心理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教师而言,外在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体育教师即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的竞争。

四、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8

新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和大发展的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独特教育作用。

新世纪,致力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研究,并提出一些新观念、新要求、新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本文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我们把体育教师素质界定为:体育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二、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特点

1、它强调主体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它鲜明地指出了作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修养和品质;

3、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特点,就是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的形象,因此,也就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素质。

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要素

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

1、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献身体育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体育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构成如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牢固的专业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实进取的奉献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体育教师而言,强调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由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等呈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当前,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收入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整体上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不高,一些教师无意于从事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或辞职、或调离、或兼第二职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新世纪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发扬求实进取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知识素质是体育教师取得劳动成果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构成如下: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知识,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要适应新世纪教育,面临双重挑战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体育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智能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极强的自学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实践“经验型”和“勤奋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台的“科研型”过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和能够运用知识,而且必须是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代表。

3、能力素质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构成如下:所渭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新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上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所需耍的各种能力,考虑到能力结构的整体性、能力结构的相关性、能力结构的目的性,我们的体育教师应具有5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协作能力。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仟务的基础;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关键;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协作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4、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表。体育教师身体与心理素质构成如下: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化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仍然是这样,身体是机体的物质状态,足由解剖生理所构成的体型或体态,主要包括: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是人的精伸状态,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和心理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教师而言,外在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体育教师即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的竞争。

四、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新世纪全面合格的人才的高度去认识,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索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主要因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结构。

面向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重专业不重视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视知识结构;重平均发展,不重视个性发展的观念。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基础厚、知识宽、专业新、素质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在职业化、专业化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通识性的文化素质课程,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利促进未来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9

【作者简介】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安 71006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2-0003-04

神秘未必神圣,神圣一定神秘。民主既神圣又神秘。神圣使她产生距离美,令人产生敬畏感。不同信仰和追求对民主的理解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相反。追求平等、自由、自主是其普遍特征,然而民主又往往产生于枪林弹雨、你死我活的不民主。民主教育与民主社会、民主教育和教育民主、民主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悬置教育民主的政治含义,从主体间性教育角度思考不同民主教育的共同方式,对认识和推进民主教育有积极意义。

一、教育民主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

民主与君主不同,君主是世袭的,民主是选择的。民主与专制相对立,专制是强制的,民主是平等、自由的。教育民主与民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民主主要是教育的方式方法,民主教育则不仅包括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内容等,具有更广泛的涵义。但它们的定义应该是一致的。教育民主和民主教育都是运用民主方式,提高民主素质的教育。竭力倡导民主教育的教育家首推杜威和陶行知。根据他们的主张和现代社会的需要,民主教育是具有现当代人期望和追求的一切好的教育的基本特征的教育。

民主首先是政治信仰、政治追求和政治制度。政治民主是社会民主、教育民主的前提。民主教育与民主社会相互需要和促进。民主教育需要民主社会,也是为了民主社会。民主社会需要民主教育,也有利于民主教育。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有两个基本要素,而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构成都依赖教育。“第一个要素,不仅表明有着数量更大和种类更多的共同利益,而且更加依赖对作为社会控制因素的共同利益的认识。第二个因素,不仅表示在各社会群体之间更自由的相互影响(这些社会群体由于要保持隔离状态,曾经是各自孤立的),而且改变社会习惯,通过应付由于多方面的交往所产生的新情况,社会习惯得以不断地重新调整。”“民主的社会既然否定外部权威的原则,就必须用自愿的倾向和兴趣来代替它;而自愿的倾向和兴趣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否则,很多势力教育一些人成为主人,却教育另一些人成为奴隶”,民主就不可能成功[1]。

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民主不是天生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争取的、建设的和发展的。陶行知指出:“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扬民主。”“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说得通俗些: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办的教育。”[2]普选的民主是旧民主,是庸俗、形式和平均的民主,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新民主是创造的民主,是人民大众作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动员全体的创造力,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均等的机会,充分发挥并发展到高峰的民主。新民主教育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的教育[2]。

民主教育既可以是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也可以是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办能很好地发挥广大民众办教育的积极性,但很可能造成谁有钱谁办好教育、谁没钱谁办差教育甚至不办教育的结果。人民教育国家办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既不利于调动广大民众办学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满足不同民众的不同教育需求。因此,民主的教育应该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和人民教育政府办相结合的教育。民主教育的投资既可以是谁投资谁受益或者谁受益谁投资的投资,也可以是政府投资广大受益者的投资。任何教育都不仅使投资者个人家庭和集团受益,从教育中得到好处的还有没有为教育投资的人。因此,民主教育的投资者既应包括受教育者,也应包括没受教育的人,各方的投资数量应该根据受益的比例确定,政府应通过不同方式为没受教育的人进行投资。

民主既要讲平等,也要讲效益。民主教育的发展或者发展民主教育同样如此。平等和效率的统一既是公平,也是民主。民主教育应该是平等与效益相互促进的公平的教育。没有均等就没有平等,没有差异就没有效率。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等就是效率,最大限度惠及每个人的效率就是平等。民主教育是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等的教育和最大限度惠及每个人的效率的教育,是平等与效益相互促进的公平教育,是互利和仁爱结合的共利教育[3]。而教育效率又是教育的经济、物质效率与教育精神、文化和人格效率相结合的效率[4]。

民主教育也是自由教育、创造教育和解放教育。自由是充分体现个人志愿又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己由着自己;既是对必然的认识,也是对应然的追求和实然的创造;既是民主的目的,也是创造的条件。民主教育是培育学生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也是平等和自由的教育。以创造和自由为目的的教育必须采用创造和自由的方式。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使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双全既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也是创造教育的条件。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腿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实现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时间和空间等六大解放是民主教育、自由教育、创造教育和解放教育的根本方法[2]。

民主素质不仅是政治文化和道德素质,也是各种能力的表现。民主的自由必须平等、主动、自主和自觉。平等表明社会为每个行为人都提供了履行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制度保证,包括限制和惩处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纪律和法制保证。主动表明个人有履行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愿望和积极性。自主和自觉则表明个人具有生存、发展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民主政治应该在保证社会平等、个人自由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民主教育不仅应该是政治和道德教育,也应该是增强人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和经济能力的教育,是在促进社会平等、个人自由和提高每个人的生存能力的基础上增强每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教育。

二、教育民主与主体间性的本质联系

教育民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教育的举办权、领导管理权、受教育权等问题,其中许多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虽然不同的人对民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社会追求的民主可能很不相同,但所有的民主在追求自我确认、自觉自愿、自由自主、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协商沟通、宽厚包容、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知识交流、能力相长、思想碰撞、智慧体悟、人格敬仰、合作共利、共同发展等主体意识、民主素质和人际交往方式上是基本一致的。而民主具有的这些特征也正是现当代社会追求的主体问性的特征,因此可以说,教育民主与主体间性有必然联系,就是主体间性的教育。教育民主和主体问性教育都包括教学民主、管理民主等。教育民主是教师指导下的民主,是为了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德性的民主。教育民主涉及教学中的言论自由、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政治问题,但教育民主又不能套用少数服从多数等政治民主的方式。教育民主是悬置其政治含义,从不同民主建设的共同特征和方式思考的主体问性教育。

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近现代教育的主题,但在主客体传统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师生“双主体”理论的话语逻辑与实践目标明显矛盾。师生“双主体”与师生“双客体”完全一致。师生主体间和主客体概念单从语言对事物的命名来说只是一个形式逻辑的简单问题,但从哲学角度说,却是关系到对人的本质和价值认识的大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作为认识和实践者永远是主体,认识和实践对象的物永远是客体,但把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究竟看作是主体还是客体,关键不在于人本来是主体还是客体,而在于人的价值追求和思维倾向性。人与人无论有多大差别都要比人与物的差别小,人与物无论有多大联系也比不上人与人的联系大,人无论是作为认识和实践者还是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都有本质联系,都与认识和实践对象的物有本质区别。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轻视其本质区别,就会以形式逻辑来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中各要素的形式联系和区别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把人际关系也看作是主客体关系,把人的相互影响等同于人与物的影响。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舍弃其形式联系和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认识和实践中各要素的实质联系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特别是把对象人也看作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是正在认识和实践着的主体[4]。

民主的人应该是主体的人,主体的人是主体性较高的人,不能成为主体的人就不能成为民主的人。主体的人就是自己做主的人,客体的人则是被别人做主的人。主客体问的主体的人是为别人做主的专制人,客体的人则是被别人做主的人,他们都不能成为民主的人。主体间的主体的人则是既为自己做主又尊重他者的自愿主动、自主、创造等主体性的民主人。具体来说就是:

(一)不民主和主客体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民主和主体间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不同的人在性别、职业、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差别,但都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和作为主体性特征的平等人格尊严。平等人格尊严只有在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关系中才能形成,而且只有具有平等人格尊严才能形成主体间关系和民主关系。师生关系同样如此。

(二)不民主和师生主客体的主体性是单向的,民主和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是双向的。以主客体传统哲学为基础只能形成把学生作为对象客体来认识和目标主体来培养,把客体的学生培养成主体的人以及发展学生客体的主体性等混乱逻辑和矛盾理论。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作客体来认识,就不可能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形成,即使把他当成主体来形成,由于把他当作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也是学生客体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因此也不可能以形成主体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代师生主体间的哲学消解了传统哲学的各种矛盾,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主体间关系,把学生既当作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又当作被教育者认识和教育的对象主体。师生都是全方位的主体,既是自己想成为的主体,也是对方希望成为的主体。教师既希望自己具有较高的主体性,更希望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主体。学生既希望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成为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主体,也希望教师是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主体。

(三)不民主和师生主客体的主体性是强制的,民主和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是相互理解和共享的。主客关系的主体性生成于对象化活动,反映的是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强制性和占有性。主体不仅要征服自然、占有物,也要征服人类、占有人。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则是众多主体在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共存主体”的和谐一致性,生成于交往实践,反映的是主体与主体相互理解、融合、塑造和改造的关系。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和人格的敬仰,不是物的机械运动和人与物的作用,不是被动、强制、霸道和占有。没有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就没有民主教育。

(四)不民主和师生主客体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民主和师生主体间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规律。事物的高级存在和运动方式包含事物的低级存在和运动方式。自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但人遵循规律是有选择的。作为高级存在方式的社会人或者主体的发展及其本质的形成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既有客观性也有目的性,教育不仅要遵循其自然生长规律,遵循在社会影响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应根据目标和价值追求遵循建构精神世界的规律和扩大、丰富了的精神世界规律。忽视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理性和忽视人的社会存在的非理性必然导致主体的死亡和人不愿再做主体的结局。

三、教育民主主体间性的形成方式和原则

由于师生民主和主体间的主体性不同于不民主和主客体间的主体性,因此,在师生民主和主体间关系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民主素质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不民主和主客体间关系中提高学生主体性和民主素质的原则。

(一)自我确认的自愿自主原则。凡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作用者,凡对象都是主体的对象,也都是意识到的对象或意识所指的对象,没有意识到的主体和对象只是作用物和被作用物而不是主体和主体的对象。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能否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是主体,是能否形成主体间关系并发挥和提高各自的主体性、民主性的关键。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客体,还是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学生把自己当作客体,或者教师把学生当作客体,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主体,都很难形成师生的主体间关系以及发挥、提高他们的主体性和民主性。只有师生都愿意民主和做主体且既把自己又把对方当作主体,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成为主体间关系和民主关系,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形成、发挥并提高师生的主体性和民主性。

(二)平等交往的指导学习原则。教育的存在条件是学习,教育的发展过程是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习,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5]。过去,我们只注重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其实“教育即指导”不仅是他首先强调的,而且是他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在疏导、控制和指导教育的三种功能中,控制是强制的,疏导是自然的。指导学习的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强调自然的培养人和强调现代工厂式的造就人的教育,是自由与纪律、权威统一的教育。民主教育的纪律和权威不是强制形成而是由平等交往、对话和理解而达成的。教师和学生虽然在知识和能力上是不平等的,但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只有在师生人格尊严平等和相互尊重、理解基础上体现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德性形成上的主体地位、首席作用甚至权威性才是民主的,否则就是强制的,而非自觉自愿、自由自主和民主的。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的民主关系,是最能反映民主教育功能的概念[1]。

(三)主动对话的研究性教学原则。本质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客观反映,轻视主体对知识的主观建构。反本质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的主观内省,轻视知识的客观性。建构哲学认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客观反映与主观建构的统一,强调主观对刺激的选择、加工和知识的创造作用。格里高利·贝特森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到主要和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和信息传递的方式,而不是教授的内容”[6]。教学是有教的学和有学的教,无教的学和无学的教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式以及交流、对话的过程和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增长速度、知识形成结构、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也影响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他们学习方式的形成甚至德性形成。在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性教和学,对形成民主教学和提高学生民主素质、主体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相互理解、彼此尊重、鼓励引导的人文关怀原则。人类发展历史和现实观察证明,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如果一个人能自尊、自爱、自立、自主、自强,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关爱、理解、支持和鼓励,其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变成现实的能力,反之则不然。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但他要比不成熟的客体甚至成熟的客体成熟得多。学生的发展虽然不完全由师生的态度决定,但许多事实充分表明,一个人能否自尊、自信、自强以及教师是否把学生当作主体来教育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甚至是有天壤之别的。师生把对方当成主体,他们未必就成为主体,但就更可能成为主体;师生把对方当成客体,他们未必就成为客体,但就更可能像是客体。民主教育的决心和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但专制教育肯定不能形成学生的民主素质。挖掘潜能需要调动积极性和发挥主动性,调动积极性和发挥主动性就是挖掘潜能,两者的目的和过程是一致的。民主和自由的目的不仅在过程之中,也是过程的必然结果。

(五)社会影响和生活教育原则。“教”无论是教授、教养、教唆、教育都包括传授、指导、劝解等,“育”则包括培育、养育、教育。教主要是教育的功能,育则不仅是教育的功能,也是社会的功能。民主首先是情感和兴趣,然后才是知识和能力。教只能教人知识以及如何学习知识,形成兴趣,表达感情的知识、技能和方式,并不能教人感情和兴趣。人的情感和兴趣的发展除了教育影响外,还要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只能选择和利用这些影响,不能完全改变其影响。社会的民主程度从根本上决定教育的民主,民主教育首先是适应民主社会的需要,然后才是促进社会民主和改变其不民主。社会和生活世界中的教育教学是“大教育”,是基础和方向,学校教育是“小教育”,只能沿着大教育的方向发展。格里高利·贝特森认为,“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学习被结构化的方式——学习在从母亲到女儿,从父亲到儿子,从母亲的兄弟到她妹妹的儿子,从巫师到学徒和从神话专家到有抱负的专门研究人员等过程中的传递方式——决定了个体学会思考的方式,决定了共享和利用学习的准备(即分散的知识和技能)……总量的方式”[6]。

(六)合作共利和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原则。民主应该是广大民众平等、自由、自主公平地做主和参与。关于公平,自古就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遍的观点是把公平与效率相对应,追求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目标。但从价值追求来看,公平是正义的同义语,是不能兼顾的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从思维逻辑讲,公平是上位概念,平等和效率是下位概念,公平与平等和效率不能并列。从运作方式看,公平是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是互利和仁爱结合的共利。从形成结果讲,公平是平等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状态,是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教育公平既有公平的普遍性,也有自身的特点。现代社会的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是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是全体国民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本平等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共同发展,是每个人接受基本教育的绝对平等与不同兴趣类型和能力水平的人接受不同层面教育的相对平等的相结合,是把满足和激励全社会普遍和基本教育需要的普及教育与满足国家对特殊人才需要、特殊人才对教育的特殊需要的英才教育的相结合,是互利和仁爱结合的共利教育。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4-97,134,30.

[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6-308,298-300,301-302.

[3]郝文武.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1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本质 规律 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界定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育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每一项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等,这些是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因素。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锻炼或参加比赛,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体育环境还包括教师使用的教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校传统和班级风气等,这些都会有力地吸引、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提供了许多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更多情况下是不知不觉接受、有利于个性品质形成的机会和情景,并可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去,以收体育之效[1]。

2.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很容易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点,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以及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

(二)体育教学的双边性

体育教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控直接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直接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措施教学,需要教师及时了解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很好地随机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和控制[2]。因此,教师根据课的内容,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所以,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

(三)体育教学的复杂性

1.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性:构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虽然具有不同作用,但它们都是根据逻辑统一性的要求而构成的整体,缺一不可,系统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

2.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在外部,体育教学与严密的教学大纲或计划相联结,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内部由特定的教材,方法与人构成,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和户外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时控因素多[3]。同时,课堂内外的各种因素还保持着各种互动关系。各种因素都在彼此的互动中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

3.体育教学系统的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作中。教学中的师生都是生成中人,即双方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尤其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是体育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的规律

(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不同强度和程度的负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同时,学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对学生身心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

(二)要遵循感知、思维和实践结合规律

体育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机体协调做动作,其中,直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遵循的。

(三)要遵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用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在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4]。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体育课教学还应遵循其它学科所揭示的有关规律

例如:运动生理学所阐明的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是逐渐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达到或接近开始时的水平。所以体育课开始时要做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强度更大的练习,下课前做放松活动。这种安排与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不应当违反的;运动心理学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形成为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的规律,是体育课应遵循的又一条规律。

三、体育教学的特点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第二版《学校体育学》中指出,体育实践课堂教学在以下诸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4]。以上观点各有侧重,我们从中归纳出体育教学的几个特点:

(一)身体练习为主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体育实践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二)学生承受事宜的生理负荷

体育实践课教学,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人体器官系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而产生身体疲劳,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这一点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依据,也是体育实践课教学所独有的特点。

(三)教学组织多变与复杂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教学环境开放,教学空间大,施控的因素多。体育教学依据季节、气候、学生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器材设备等因素的不同情况来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四)社会交往性

体育实践课教学多采用分组进行,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多是以集体的方式完成。如球类的技战术、田径接力跑、武术的攻防技术等,即使是个人技术的学习,也离不开相互间的观察、纠正、保护与帮助。至于各种教学比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则更多。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随时都发生变化,这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频繁而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亚芹.浅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体育教育的本质例11

一、高尚的思想品德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的思想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所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首要条件。我们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朴素的工作作风,热爱教育工作,全面、爱护关心学生,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具备教学能力

1.体育课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继承和创新、运动负荷的控制与调节、教学场地与器材的合理布置及运用、体育骨干的主动培养和大胆使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师组织能力的高低。体育教师不仅要组织管理好体育课,同时也要组织管理好课外体育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领操能力与指挥能力,体育健身的指导能力,动力训练能力,群众性体育竞赛工作的能力和裁判工作能力等。

2.教学能力。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语言表达能力是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时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表达方式。体育教师必须做到语言生动、简练、有趣,并恰当地利用好语气、语调、语速等副语言方式;体育口令作为体育教学中所物有的专业性语言,要求口令清楚,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富有节奏感。

三、具备广博的知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做好体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科学知识。因为,教师的职业性质在于将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成就传递给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使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四、精力充沛,体魄健壮

体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还需要大量的身体实践活动。这一职业的特点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人类健美的工程师”。因此,体育教师要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体魄。

五、具备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已远远不只是一名教学者,而是充当着多职并兼的角色,其中研究者的角色越来越重。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