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3 15:24:43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通过身体练习,为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的必修课程[1]。《体育与健康》具有十分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组成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特征

基础性,《体育与健康》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强调要根据学生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学习并掌握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技能和实用的健身方法,并以此来提高学生自己自主学习体育健身技能与方法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与体育价值观。实践性,《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能够在长期的体育学习与身体练习过程中,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并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与健康》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锻炼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与锻炼的效果的提高。综合性,《体育与健康》并不是只强调课程的某一个方面,它强调的是将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进行有机的整合。它是一门以体育内容为主健康教育内容为辅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在让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要充分的发挥这一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重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还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思考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标准的理解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研究者提出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课程标准,它是一种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实施后所期望达到的十分理想的状态。但是,课程的制定者却很难考虑到课程实施者所处的千变万化的实际状态,这也就必然会导致课程的研制者与课程的实施者之间对新课标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直接导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各种偏差,而这些偏差都使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产生了巨大的阻力。虽然各地在推行新课程标准时,对教师们进行了培训、考核。但是很多的一线教师对此表现得并不是很积极。想要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放弃他们固有的、已经熟悉的、并且自认为是“成功”的做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而且长期以来,很多体育教师受“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他们中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这就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难以深得人心。因此,很多教师都是对新课程标准采用的抵触、观望、批评的态度。我们必须要能够认识到新课程标准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的实施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呼唤一种崭新的教研方式的出现,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得人心。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以学生兴趣发展为中心”不等于“放任式”的教学

在新课理念下,有很多教师都将学生自主学习当做是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去进行学习,而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去维护好纪律,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练习。这种想法可以说已经完全的忽视了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有的教师甚至还回到了“一个哨子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却是思想不成熟、缺乏理性的主体。学生的体育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学会自己学习,学生想要过渡到自主学习需要由教师来引导。因此,必须要能够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并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能够独立的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动机做为动力,只有动机才能够引导他们的行动。如今,过去的一些要求高、风险性高、较为枯燥的项目,已经逐渐的被一些较为简单的、趣味性强的、具有一定的游戏性的项目以及各种球类项目所代替。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是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中心来设置的教学内容,这已经偏离了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学并不存在任何的过错,但关键在于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都不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都满足,同时他们的兴趣也不是很稳定,已有的某些兴趣可以改变和拓展,没有兴趣也可进行培养,但是兴趣不能够决定一切,虽然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却并不是指的以“学生兴趣为中心”。

(三)“合作、探究、创新学习”不等于复杂、“煽情”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2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1]。这一结果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笔者认为,虽然引起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然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有所不同,在解剖形态类指标里,围径下降的幅度高于长度;而生理机能又高于解剖结构;运动能力下降的幅度又高于生理机能,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体质下降的总体规律是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指标下降的较少,而受体育运动影响的指标下降最为严重。可以说,学校体育工作是难辞其咎的。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落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饺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后开始了新一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同步标准化,其表现在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统一的考试评分标准,将不同的学生限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致使他们的智慧和潜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挖掘。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一些中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项上体育课,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成了学校诸多基础课当中内容最丰富多彩和气氛最生动活泼的课程。但是,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改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总是渐进地,动态地按一些步骤进行的。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课改的6年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1、本次体育课改革指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即新的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要求。在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和舒适”及其“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体育课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的玩耍“天堂”。如有的学生选择室内项目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有的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因为害怕病劳或担心影响学习,他们在体育选项课上仍然表现为消极、被动、困惑、迟缓。

2、体育课改提出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一时间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降到了最低点,有些学校甚至删除了如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其理由是这些项目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然而这种偏激的行为几乎忘记了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那就是遵循问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笔者认为,一些竞技项目是经过前人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总结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3、体育课改放松了对体育教材的要求,因而有些体育教师直接把运动素材搬到了体育课堂,认为运动素材就是体育教材,没有对运动素材进行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等改造。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精选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是体育教材的基础,运动素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体育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卓有成效地把运动素材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创造性的角度整合转化为体育教材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课改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目前大学扩招,中小学班级容量又都在60人以上,无论师资和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上几点都是近来体育课中最普遍的现象,由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兴趣.忽视了一个最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身体感受,那就是科学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与运用是要有其科学的要求的,并且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有效的增强体质。

6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较大的6年,并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无论是巧合还是有相关因素,学校体育应负有直接的原因,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实施,具有不彻底性。课改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来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的r7],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改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二)课外体育锻炼只是口号

由于课改在某些方面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而被那种过于“满足学生兴趣”的思想所代替,因而课外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教育部在1999年发出《关于假期、公休日党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少工委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处文体活动工程”,《学校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也被社会普遍承认。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而且与5年前相比,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是呈继续下降趋势。

(三)学校体育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方向,所以领导重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学校领导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社会时,在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小学要的是升学率,大学扩招后成陪增长的生源导致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加之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于是学校置国家有关课程规定于不顾.随意占用不安排或少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减少,学生体质健康别说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抑制措施

(一)以《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上好学校体育课

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开足,不被挤占。各级各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不能以任何名义挤占体育课时,其次,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1、重实效.而不拘泥于课的形式。结合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宜,伞面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适合本饺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注重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3、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好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坚持终身学习,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交流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已,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

4、通过健康与体育、健康与营养、卫生保健知识等,培养学生科学健身的意识,教育学生如何以体育手段调节日常生活,改善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休息等长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调节学生身心、行为的健康。

(二)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作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来抓。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学辅导员,学生家长,中小学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超级秘书网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全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2、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建立课外锻炼及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竞赛的经常性和群众性。

3、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针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设施陈旧的状况,通过拓宽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维修,鼓励班和学生自购某些体育器材,寻求企事业单位(个人)赞助等,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校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3

wWw.LWlm.com

了解了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主要内容有武术、养身术以及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武术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各种功法、套路及技击方法都具有强筋骨、增体力、调精神之作用,长期锻炼对促进人体肌肉弹性、骨骼、关节韧带以及力量素质、灵敏素质的发展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武术套路内容十分丰富,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蹿蹦跳跃等动作,对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改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机能,有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强化武德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不凌弱逞强的良好品质。利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和民族风格促进学生修心养性,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 “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 的功法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通过刚柔相济、形象逼真、变化多端的套路运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通过对抗性的攻防技术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心理品质;通过武术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修身养性,规范举止,品评善恶。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娱乐特征);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协作意识,培养社会互动能力(群体特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特色),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技);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易学易赛)。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4

强化武德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不凌弱逞强的良好品质。利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和民族风格促进学生修心养性,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 “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 的功法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通过刚柔相济、形象逼真、变化多端的套路运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通过对抗性的攻防技术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的心理品质;通过武术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修身养性,规范举止,品评善恶。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娱乐特征);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协作意识,培养社会互动能力(群体特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特色),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技);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易学易赛)。

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可以了解民俗、民风,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体育是学生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练习手段,以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与学生的活泼、积极参与和高昂的情绪密切相关。教师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合理调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5

二、团体辅导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

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因此,笔者认同贾晓波、陈世平的观点:团体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较之个别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讲座,其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创造信任的氛围来促进成员共同倾听、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反映”(像镜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员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澄清”(协助小组成员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说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过去的决定与现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团体辅导可有效消除孤独感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在成员间的交流过程中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成为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境遇,就会相应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与孤独情绪。也相应地为成员提供一个可实现的参考目标,可以在团体中相互鼓励、进步,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团体辅导对消除孤独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参与配合会形成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并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成员的人际交往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2.团体辅导与个案相比省时省力

团体辅导成员人数较个案多,相应地时间总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人员较少的现状。相较于个案辅导的一对一帮助,团体辅导的一人对多人形式较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经济、有效。

3.团体辅导可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

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下的现实环境,更有利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团体辅导提供给成员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来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与问题。”团体辅导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辅导的效果更容易巩固。且有利于促进个人身心发展。班杜拉在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综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现代心理学智慧,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参加到自我认知团体中的成员,多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无助、无力和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其赋予了平等意识和社区归属感、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员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4.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交往的沟通网络一般被认为有五种形态,分别为:链式、轮式、圆周式、Y式与全通道式。很显然,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团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即可以通过模拟相关训练使成员进行并习惯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训练。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寻找共同点、共情、真诚赞美、学会拒绝等;非语言沟通方面可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语言、触摸等技巧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大学生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6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心理健康及标准的理性认识

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应正确认识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可归纳成以下几点:①正常的认识能力。

②健康的情绪和情感。③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④没有异常心理。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够使人们转移各种不愉快的情绪、行为和意识,从而使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学生常常由于名目繁多的考试、各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在高中生中,这种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

2.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系列的调查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际间的交往,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一些团体项目,学生们大都是进行自由组合和分组,其中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担任,在其过程中,同学间的感情更易建立和加深,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社会高级情感亦得到锻炼和培养,同时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目前为止,虽然人们对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高中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三、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要全面认识体育在当代社会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体育不仅仅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培养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功能。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7

本研究选择以衡水学院以及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参照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有589名,研究组(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有376名。本研究的样本容量为965.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这些研究对象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单位。

1.2研究方法

为了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笔者使用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KL-90)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和心理评估。SKL-90量表共包含90个测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由专业人员首先对测评方法做出说明,并由辅导员组织实施,由学生自主回答。问卷共发出965分,收回有效问卷965份,满足统计要求。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进行。

2.调查结果及分析

性别因素是心理分析中经常被考量的客观因素。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中SKL-90症状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39.8%,女生占比60.2%;研究组中SKL-90症状因子达到中度痛苦水平的男生占比43.6%,女生占比56.4%。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男生低,这可能受择业压力、传统观念以及身体机能等因素的影响。二是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女生的中度痛苦比例可以显著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3.衡水市高校师范生教育中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实施对策

3.1更新教学观念,设立新型教育目标

教育教学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而对于师范类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灵活地学习、尝试、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观念,不可为了实现某一种教学目标(比如提高考试成绩)而过于强调某一单一的教学形式。

3.2重树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育气氛

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将心理教育与体育结合的过程中,不应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传授知识者与学习者”,而应该定位为“亦师亦友”。因此,在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以室外教学为主,室内教育为辅,这样便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8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75-01

体育与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其现实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的谬论与存在很大的实践误区。不指出这些谬论不解决这些错误的实践问题,体育与健康事业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并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歧途。

一、竞技有害论与现代大众竞技决定论

竞技从来就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来源地,竞技中的大众竞技,从来比一般的体育活动与锻炼具有更大的健康意义与作用。关于大众竞技的决定性与优越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法看到:

第一,大众竞技是公认的体育比赛项目,具有技术的标准化、国际化,具有游戏特殊自然之比学赶帮的组织与可比性质,因此,它决定了体育的项目文化价值,决定了体育的文化性、技术性与国际化、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体育的性质与效能。

第二,大众竞技比一般体育锻炼更具有竞技的要求性与练习的难度、强度、量,更具有社会综合能力的运用性,并且,众所周之,没有为健康体育拼命的,除非是重病患者;而大有为好玩、为比赛或竞技拼命与付出的,大有为全面发展拼命与付出的。因此,大众竞技或学生竞技,具有比单纯健康的体育,具有更加显著的锻炼价值或健康效能。

第三,大众竞技是以“公平、公正比赛”为核心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具有严密竞赛组织性作引导的群众运动、人民战争,而这种以“公平、公正比赛”为核心的群众运动、人民战争,无疑更加成倍地决定了体育的刺激性、决定了更具时间密度的体育规模。

第四,大众竞技是社会化很高的通用体育,因此,决定了市场体育、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等的广泛展开与巨大效果。因此,大众竞技,在宏观上决定了体育项目的社会性与未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社会性质与未来效能。

第五,大众竞技是比体育健康模式更体现有竞争特点的体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有益于尊重规则的习惯培养;有益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益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从而有益于竞争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

二、唯体育健康论与现代科学健康论

体育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健康方法,简单枯燥的体育运动更没有那么大的健康功能。其实,健康是多源的,现代科学健康论是全面的。通常,我们的健康来源于“现代生活健康方法,现代体育健康方法,现代全面综合交叉健康方法,增强体质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现代体育健康方法和增强体质的方法之外,特别要指出的是:

第一,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健康的科学方法。一方面,人要健康,首先在于或根本在于“减少生活或生命的折损”。寿命及其年龄特征是健康最根本重要的标志,而人只要没有任何折损,就能活到175岁,就能达到最大的健康目的(不能活到175岁的原因,就是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折损)。折损是对健康、体质、寿命最重大、最深层次的破坏。常常十年健康抵不上一次重大折损,一贯健强抵不上一刻生命。能够保持身心与寿命的完好,就是最大的最有意义的健康。另一方面,人要健康,主要的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身养性。要善于平衡生心;要善于合理运动;要善于适应或改造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环境。

第二,我们必须掌握全面综合交叉健康的基本方法。

中医、西医、体育,可谓是人类三大健康的特效途径与方法。其中,中医主要是从根本上进行日常的疗养与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根据人体身心理特征和自然、社会的特点,利用食物、酒、中草药、中医疗法,对人进行调理,总体上属比较温和的健康方法。西医主要是从现象上进行对应的解除式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根据人体身心理症状,利用手术等物理方法和药物等化学方法,对人进行急救,总体上属于比较暴烈的健康方法。相比之下,体育属于最自然阳光的健康方法,其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运动与社会活动的巨大力量对人的身心进行刺激,通过刺激获得巨大的健康效益。对于中医、西医、体育这三种健康方法,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与合理运用。

三、结语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10

关键词:

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生态学理论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审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聚焦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更应立足于整体,关注所有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来源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把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其周围环境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关系系统。根据该系统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将其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四个子系统:最内层为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位于最外层的是宏观系统,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资源。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下,莫茨等人和帕玛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称生态学理论(thetheoryofecology)。该理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响因素,即不仅需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破聚焦有限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从障碍定向治疗观拓展到以增强能力为主的提高定向观上。按照生态学观点,学生心理健康由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决定,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解后的必然结果。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的基本理论,可以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导。

2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时就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及实施方法作出了说明。该理论认为,生态学定向包括:(1)对青年学生的干预应该和在环境系统中的变化相联系;(2)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构建起预防和干预的桥梁;(3)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个体行为;(4)改变环境系统中多重变化的过程。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吴曼、吴诗涌(2008)[1]对生态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李涛(2013)[2]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实践的生态学模式。该模式包括:(1)确定目标: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2)把握原则:把握好工作主体的全方位原则,工作方式的多途径原则和监控系统的动态化原则;(3)丰富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多种形式和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4)拓展实践途径:从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等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模式从多方面构建了生态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针和具体实施方法上作了详细说明,但它依旧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相对中小学而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普及工作更加完善。虽然近两年才开始专门探讨面向大学生的生态学取向模式,但理论成果更加丰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李永兰[4](2014)针对高职学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体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框架,从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四个方面运用生态学理论。李玲的模式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观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加入生态化的理念。而李永兰的思路更贴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些模式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传统模式的框架依旧明显。近几年来对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来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态学理论指导,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缚,实现生态学理论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结合。同时,模式的发展需要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教育环境系统作进一步的细化和个性化的完善。此外,对特殊群体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也需要引起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比如张庆、陈燕[5]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支持系统的建构;李成才[6]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对这些特殊对象的模式探索虽处于萌芽阶段,却标志着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希望在更多的对象、场合中有效运用。

3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中引入新理论前,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个性化、本土化的应用,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丰富、针对性不强和人员素质不齐等不足,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这些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关文薇[7]和杨峰[8]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构建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从教育、咨询、管理、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等五方面展开。教育上,他们认为要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采取必修、选修课程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组建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动心理自助与互助;咨询方面,强调预防和干预并重,坚持心理测评普查与访谈结合,个案与团体咨询及远程咨询相结合;管理方面,坚持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结合,学生日常管理与预警系统建设紧密联系;队伍建设上,坚持心理学专家、德育工作者、医生相配合,专职与兼职结合,构建心理工作与全员育人的桥梁;理论建设方面,坚持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理论与方法结合,理论的应用要符合实践的需求。这些方法都为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人在实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条件不具备时考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备选项。具体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的结合,可建立院系年级、班、寝室的学生心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队伍建设是体现生态学取向的最明显的方面,我国学校中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需求,需要从各级环境系统中发掘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理论建设上,可充分考虑在各级环境系统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纪初美国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热潮。在倡导综合利用社会的所有资源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时代要求下,产生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生态学取向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了解到干预再到评估都要需要综合的、系统的理念进行指导,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质量要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衡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学生态取向的相关研究近十几年才获得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对这一理论的模式研究不断增多。在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以我国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态学理论,借鉴国外该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其次,对于模式的探索已经遍及中小学和大学,甚至涉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特殊群体。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态学理论取向获得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参考了我国国情和各级教育体系的差异,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理论开展研究。我国对于生态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虽已初见成果,但实践探索却为数不多。未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是将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运用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切实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生态化理论只有落实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为此,需要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生态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取向,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将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不论是模式构建还是实践分析,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一线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因此,生态心理健康理论以及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任重而道远。

作者:蔡婉君 单位: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曼,吴诗涌.生态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3):41—44.

[2]李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7):60—62.

[4]李永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7—59.

体育与健康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健康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民族甚至世界的意义之重毋庸置疑。而21世纪的今天,各国、各组织、个人对于拥有健康的渴望与需求也空前高涨。这种高涨已超出科技的层面,发展到教育乃至传播的领域。治不如防,健康教育因其能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使个人和群体自愿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话方式 ,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传播角度,我们可以把健康教育看作是一种通过媒介传播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过程和活动。作为健康教育最重要信息载体的健康教育学术期刊,同时肩负着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知识传播的使命,其所刊载内容也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教育研究与健康教育传播基本状况和水平。“窥一斑而可见全豹”,为了探悉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比较两国健康教育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特点;发现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和局限,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特选择了中英两国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健康学术期刊,对中英两国的健康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一、研究方法

在充分考虑了全面性,权威性,专业性,普及性,类似性等众多因素后,本研究选取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健康教育》杂志(《Chinese Journal OfHealth Education》,ISSN:1002-9982,初刊1985年)和由Publisher: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Ltd.主办的《Health Education》杂志(ISSN:0965-4283,初刊1992年,英国),从2002年-2006年(共5年)的所有刊期(《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共60期,《Health Education》杂志共30期)作为我们研究分析的样本。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以促进国内外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意识为宗旨。其渴望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反映我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科研成果,快速传递世界前沿信息,交流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Health Communication》杂志则以反映当代健康教育的最新理念,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信息、实证、调查从而促进世界健康教育发展为目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与《Health Education》杂志作为中英两国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代表性期刊,其所刊载的论文、研究报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国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性。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传播的基本要素(除了Channel要素外,的Who-SayWhat-To Whom-What effects)为分析研究内容基本框架,以《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上刊载的文章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的主要具体内容有:从分析文章作者(即传播者)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的学科、机构背景。从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文体(即传播内容),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研究范畴和不同研究方法被采用的情况。从分析文章所针对的群体、国家和地区(即目标受众)以了解其所影响的主要对象人群和主要地域范围。从分析文章篇幅长短的分布以了解健康教育研究所取得重点成果的影响领域等。

本研究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中英两国期刊发行周期、载文数量不同,故以百分比而非简单发文篇数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本研究的信度检验是采用同一编码员,在不同的时间,对这两本杂志文章的“作者”和“内容”的分类(共818项)分别进行两次独立的编码,其结果得知研究者本身的信度达0.969,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结果

(一)对传播者(作者)的研究

本研究对于作者单位进行宏观上的划分,主要是以在学科内的不同职责作为标准。其中:医院指的是各类医院,从社区至三级医院,不含其余医疗体系机构;机构指的是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国家或民间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机构、组织,除学校外的研究科研机构等,侧重学科角度而非政治属性;学校是指包括各大高校及其下属科研附属机构,中小学以及各类幼儿启蒙学校;政府则是指狭义的政府概念,国家各地区人民政府以及其直系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如卫生局,不包括卫生局之下的科研、控制体系(如疾病控制中心);期刊人员是指在期刊内部人员,包括编辑、记者、特聘专家等。

应当明确,“作者单位”分析,并不能完全精确地反映作者的具体工作性质,或工作结果。但作为“信源”依然可以透过其工作单位性质,分析有关健康教育研究是偏向理论或应用的倾向,分析健康教育研究投入的主导力量及其来源,并从中英两国的比较分析中看到双方的差异。经统计中英两国的这两本健康教育杂志文章来源(作者单位)分布情况如下:

从以上近五年来的论文来源(作者单位)分析可见:

1.《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信源”统计分析可见,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研究主要还是由负责普及医疗 知识,推动健康传播的社会疾病控制机构(占40.4%)和医院(占21.1%)为主导。作为学科研究、基础研究为主的学校(17%)虽居第三位,但其数量还不到第一位“疾控机构”的一半。

2.从《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信源”分析可见,英国情况则是相反,疾控机构发表的论文数不到学校的一半,其呈现的是以学校占绝对主导地位,疾病控制机构为辅助的健康教育研究、传播的基本格局。

3.《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作者是由多个不同单位机构研究人员组合的情况约占全部论文数的四分之一,明显地高出了《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这显示了英国各健康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各研究领域间的交叉互动比中国来得更为频繁和紧密。

(二)对传播内容(主题与方法)的研究

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选择,一方面可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并从中可窥见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一个社会健康事业及健康教育发展的状况和发展的水平。

对传播内容(主题)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骤就是对文章主题类型的划分。本研究主要参照两本杂志的栏目编排,以及文章自述的关键词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的类别来划分。主要有:健康教育理论、健康传播研究、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药毒烟酒禁控教育、公卫突发事件教育、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农村等不发达地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妇幼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健康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以及健康知识和简讯(此类属于摘要、简介,不同于论文研究报告,内容上是综合性的,此处单列一类,本研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可另行研究)等十七个主题类别。经统计其结果见表2:

1.《Health Education》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以上统计显示,除了健康知识和简讯之外,《Health Education》杂志超平均值论文主题有:学校健康教育(14.804%)、生活健康教育(12.93%)、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心理健康教育(8.364%)、健康传播研究(8.208%)、健康教育理论(7.924%)。从以上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问题,即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问题,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有关饮食、锻炼等生活健康教育问题,与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禁控健康教育问题。

其次比较关注的问题是理论、传播等支撑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健康教育社会效果的问题,以及西方社会传统关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2.《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主题的研究分析结果

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超平均值主题分布情况分析可见(除“健康知识/简讯”外)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关注问题的顺序是:

首先,最关注的问题是医院健康教育(12.108%)、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10.468%)、心理健康教育(9.684%)等问题。这三类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最突出的健康教育的新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机构不能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艾滋病、性病蔓延、心理疾病增多等日益严峻社会健康局势。

其次,比较关注的是:学校健康教育(7.494%)、疾病控制健康教育(7.452%)、社区健康教育(6.764%)、健康教育理论(6.174%)。这四者向我们勾画出我国正在从理论研究、学校、社区、社会疾控机构等方面,全方位地努力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

第三,从2002年到2006年的统计分析中,我们还可见:我国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问题(1.33%、1.91%、2.40%、3.03%、3.07%)和“艾滋病与性病健康教育”(7.10%、7.45%、10.79%、11.36%、15.64%)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在过去五年里呈现比较明显的稳定增长的趋势。

3.两国杂志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的比较分析

除上面分析的两国研究呈现的基本特点不同之外,我们发现中英两国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主要异同点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情况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这三类主题的百分比都在平均值上,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这两类所占的百分比还很接近。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和《HealthEducation》杂志共同关注的三大研究主题。

(2)从数量在本国的排位看,“学校健康教育”在英国杂志上以特别高比例,排第一位;而在我国杂志上虽也比较被重视,但只排在量的第四位,几乎处于与第五位并列水平。从占本国论文的比例看,英国(14.804%)高出我国(7.494%)一倍,极其显著高于我国发表此类论文的比例。可见,英国是把青少年健康教育研究作为第一位的,最重要战略性的主攻方向来看待,两国对此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不是在同一级别上。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12.108%),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

(3)英国不仅在理论研究文章所占比我国高出1.8%,而且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所占比例高达8.2%,表现出对健康科学理论、知识传播及其传播效果的研究的高度重视。而在这方面,我国健康传播研究所占比例还不及英国的二分之一,而且明显低于17类主题的平均水平(6.9%)达2个百分点。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的不同程度是两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另一明显差异。

(4)在“生活健康教育”即对日常生活保健,如饮食、锻炼等方面研究,英国杂志量显著高出我国杂志9.8%,是我国杂志量4倍。如果再考虑在“艺术健康教育”、“性/生殖健康教育”等关系个人生活品质的健康教育研究上的差异,这不仅说明,我们对“生活健康教育研究”重视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达程度、生活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5)比较两国杂志论文的主题分布状况,我们发现《Health Education》杂志对“药毒烟酒禁控教育”(11.420%)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对“艾滋/性病健康教育”(10.468%)高度重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它既反映出两国卫生健康教育的不同需要,又反映出两国发展研究处在不同阶段,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

(6)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近五年来,《Health Education》几乎是空白。在西方,危机管理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对于西方学术界已经不是新鲜课题,近年又没有突破性研究出现,因此也就没有引发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从02年到04年形成研究热点,一度量达11.13%。04年后逐年回复低位。这现象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近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高调回应,以及重新回归正常、理性、深入研究的过程。

4.对于两本杂志论文的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们采用《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标准,按照西方传统分类方法,把论文分为6种类型:案例研究(Case Study)注重对于个体和集团具体个案的讨论而非宏观理论的研究分析 ;调查研究(Research Paper)指的是基于调查基础上对于事实的陈述 ;技术论文(TechnicalPaper)包含创新性技术(产品、设计)论文、新技术应用性论文、试验性论文 ;概念论文(Conceptual Paper)是全面介绍一种理念和概念 。观点(Viewpoint)指对于某一议题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但缺乏实验或调查的支持;综述和著作回顾(General Review/ LiteratureReview)是对于一个特殊议题当今理论知识的批评性回顾 。其中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技术论文是属调查法、实验法进行研究类。经统计,其结构如下:

从五年统计分析可见,中英在研究方法上差异较大在于:

(1)对各具体类型论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可见,案例研究类型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8% ;阐发观点见解类型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显著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8.4%。这显示了两刊对研究论文类型的不同倾向和偏好,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学者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长于观点阐发的研究倾向特点。

(2)进一步分析,运用实证研究(包括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Health Education》杂志(79.4%)高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75.5%)3.9%;运用逻辑推理研究(包括概念与观点)方法的论文《中国健康教育》杂志(14.5%)明显高出《Health Education》杂志(9.1)5.4%。

(3)2002到2006年的各类论文统计资料显示,《Health Education》杂志各类论文比例比较稳定,显示其比较成熟的状态;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的实证研究类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提升,各类论文比例关系也呈现出向国际学术刊物的标准发展的倾向。

(三)对健康传播对象(受众)的研究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期刊文章主题所指应的受众类别,而并非仅为文章所关注的对象类别。

14鉴于传播之互为性,期刊的受众之受众往往恰为文章的关注对象,如医务工作者对应病患,学校工作者对应学生。前者研究对于传播学更具探讨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我们将受众分为14类:政府人员(通过直接政策引导健康教育者)、落后区域群体负责人(在落后地区如农村、少数民族、边远区域和弱势群体中进行健康教育者,包括该地区负责人以及政策执行者)、社区健康教育者(包括社区负责人以及一些政府执行者)、家庭成员、学校教育工作者、传播人员、医务工作者、病患(包括吸毒人员)、行业人员(指在02-06 % 02-06 %某行业内进行自我或他人健康教育者)、男性、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侧重生理年龄而非社会身0.00 0.964份)、老(中)年人等特殊人群也给予分类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文章的主题与类型直接决定文章的受众。而鉴于期刊的主题为健康教育,故当传播者(期刊和作者)通过撰写发表文章从而自然圈定受众时,他们选择的是肩负起进行健康教育的下一个执行者。对于受众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在英国和中国的执行者,也可以比较两本期刊的不同理念。

1.除了大众等无特定对象受众外,《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针对的学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占据前三位。这三类受众是以地点的概念被划分,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学校工作者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社区肩负在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职责,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领域体系。

2.《Health Education》杂志,受众的前三位有:学校工作者、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与《中国健康教育》比较,学校工作者虽都排在第一位,但所占比例相差有12个百分点,英国杂志1显著高于中国杂志。儿童青少年和传播人员两项不仅相差显著,而且在《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中的排名都在最后几位。

3.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我们还可见,由这两个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引发、推2动的二级传播(人际传播的信息扩散)《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Health Education

者和社区工作者;其次是落后地区负责人和行业健康工作者等。借助的主要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

12

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主要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包含儿童青少年3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传播人员,可见,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四)传播效果研究:杂志内容所反映的影响范围与较大影响的领域

这里说的传播效果研究,并不是指一般的直接对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效果评估活动,而是从内容分析角度,对文章研究所关注的国家、地区的“集中”情况,来了解两国健康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范围;从文章编幅的“长度”集中的类别所反映出的两国健康教育重点研究成果的类别来,进行研究的。

1.本研究中所谓的“文章所关注的国家和区域”,指的是文章所反映的开展调查研究的国家或地区,或是研究对象所在的特殊地点的国家或地区。对此,我们主要从国内和国外,发达地区和发展地区(指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四个类别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同时,也对在两国以上或两类地域同时进行的研究,以及没有具体表明国家、地区的研究给予统计。其统计结果如下:

(1)在对国内与国外问题研究的分布上,《Health Education》杂志的文章,国外研究论文超过了半数;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国外问题论文的比例却只有1%左右。可见《Health Education》杂志不仅在国际化程度高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且可以看出其国际影响力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而《中国健康教育》杂志论文显示,其研究直接惠及范围,以及研究的影响力基本上还局限于本国范围。从研究成果影响范围可看,研究成果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状况产生的影响,或是通过对某国家、地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研究的影响再间接对某国家、地区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Health Education》杂志显著大于《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2)在对发达与发展中地区研究的分布上,《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发展中和不发达地区”的论文显著高于《Health Education》杂志35%。即使考虑到中英两国处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也仍然可见其研究投入,研究成果所影响、惠及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悬殊差距。

2.本研究所谓的“重点成果”,指的是从杂志编排篇幅大小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编者对各篇文章重要性的判断。一般而言,重要文章编辑会给予更多编幅,编幅者可推论为重要性高,是编辑角度要重点传播推广的研究成果,也是杂志编者预期本国研究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领域。为此,我们将每篇文章所占页数进行统计,并求取平均值,找出大等于平均数的文章,并对所占篇数最多的前三位主题进行统计,然后从杂志研究的“重点成果”推论,研究产生影响较大的领域。

对于文章长度进行分析:《中国健康教育》杂志5年来的重要长篇学术文章主题相对集中于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反映出该杂志在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影响是有所侧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5年来的长篇重点文章主题类别则有10个主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研究分类。《Health Education》杂志长篇重点文章反映出英国的研究在各类别健康教育研究领域影响效果是较全面、平衡的。统计结果见下: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我们对两本期刊近五年来所刊载论文的分析、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一)从中英两国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来源差异的基本格局看,健康教育在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学科意义已经远大于实践操作的层面,而我国健康教育还只是处于普及医疗知识的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校尚未成为研究的主体,也可见其学科研究力量较弱。从各研究机构交叉合作研究的疏密也可见英国的健康教育学科研究要比中国成熟。

(二)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英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生理与心理研究并重。二是反映西方健康教育研究注重健康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注重社会传播效果,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发展策略。同时,这一主题分布也反映了药(毒)品、烟、酒等有害食品药品和心理健康这两个长期困扰西方的社会健康问题依旧是目前西方社会健康教育面临最大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关注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是正忙于解决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正在努力建构社会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架构。这两个特点同时告诉我们,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正处于初创的,起步的发展阶段。

(四)比较两国从文章主题分布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理论”和“学校健康教育”是中英两国所共同关注的健康教育的三大研究主题。我国健康教育重点在医院,即对已经有健康问题人群的教育,而英国重点在学校,重点是从青少年抓起。中国目前只还处于把重点放在最需要教育的关键、高危、特殊群体,而英国已经进入把更多资源放到更广泛的有不良生活嗜好的社会公众群体的阶段。而我国对生活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艺术健康教育等研究重视程度较低等,都反映了两国在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两国的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五)论文所采用研究方法类型的统计分析可见,近五年来,尽管中国健康教育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的数量大幅上升,但总体上西方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数量仍然高于中国学者。研究也发现英国学者有偏爱个案研究,中国学者有偏向观点阐发的研究方法倾向。

(六)从文章主题分析可见,中英两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程度的显著差异,我国对健康教育传播研究重视不够,应引起学界重视。从这两刊论文研究的直接对象和可能间接引发、推动的二级传播对象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主要关注的是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领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最主要的还是借助职业的传播(教育或教育传播)工作者。

(七)从研究成果影响的地区和领域看,《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研究影响基本上只在本国之内,高度关注发展中和欠发展地区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传播介绍重点放在医院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艾滋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等四个研究领域;而《Health Education》杂志兼顾国内、国际研究的平衡,国际化程度很高,对各个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传播介绍的重视程度是较平衡的,但对发展与欠发展地区研究明显重视不够。

通过比较两国目前健康教育研究状况,让人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未来健康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依据以上的分析总结,对于改进、发展我国的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基本满足目前我国社会急需的医院、疾控机构、职业健康等健康教育研究之后,要逐步转向更为基础的、更具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健康教育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来。要重视学校健康教育,注重从青少年抓起,抓健康教育的源头。从长远看,这是投入最少,最有效的研究发展策略,它能使我们的健康教育研究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播是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环节,是保证研究成果有效扩散、传播不可忽视的关键件环节。今后,我国应重视健康教育传播问题研究,重视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建设,扩大专业健康教育传播队伍,发挥专业健康教育传播人才的作用,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扩散,普及转化能力。

(三)加强我国健康教育研究的多学科、专门部门协作。如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学、传播等、社会学等多学科合作,需要提倡、引导大学、研究所研究部门与医院、疾病防控中心等实践部门的协作,这是今后较快提高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参与国际问题研究。强调健康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形成中国特色固然重要,也应该提倡,但不要忽视国际研究的跟踪,参与国际问题的研究,这是学习、借鉴国外研究先进经验,较快提升我国健康教育研究水平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 黄敬亨 健康教育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5

[2] 参见admin.省略/insidepage_model01/bkjj_lsyts.asp?rwbh=ZG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