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8 18:08:39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1

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成熟和发展,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容量逐渐增加,人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提高,并且管理的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加深。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开创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新局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可以使信息更加准确,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大多数的情况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管理的前提,而信息管理又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基础条件,两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离不信息共享的。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信息量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并且知识经济也飞速发展,知识促进了现代化生产,而知识的创新又要基于信息之上。把信息资源和数据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处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对信息的管理为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在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出来,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会提供各种知识依据,使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科学。知识管理是在社会发展中,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一大提升,使信息管理可以得以延伸,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在科学发展形势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提升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合作,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率,使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应用

1、做好需求的准确分析工作

在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实践应用时,要准确的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准确的掌握了需求才能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提供基础。首先,要准确的分析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总量,对数据能够正确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体现出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其次,要深度的了解自身的物流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信息的适时性,只有充分了解了信息的适时性进行才能够保证自身具有的适时性与网络环境相适应,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具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提升对市场发展的应变能力,依据客户的需求实施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信息集成,尽量的使流程简化,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其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指导,大大的提升服务质量。

2、做好应用系统的合理设计工作

在网络化应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网络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工作。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根据应用需求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最后利用网络的特点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架。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功能性,使设计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使设计出来的系统功能更加的层次分明,让同类型的功能可以处在同一层次中,最终完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系统功能模式,有效的完成各种应用任务,实现科学合理的系统网络构架,从各个方面提升网络化管理的效率。

3、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

硬件基础设施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根本,只有对硬件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实践应用的效率和质量。硬件基础设施主要由计算机终端设备、互联网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在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使硬件基础设施更加的完善,使其基本功能能够满足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需求,为顺利的开展实践应用工作提供支撑,避免一些由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混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造成一定的损失。

4、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都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实现网络化应用就需要与外界网络环境发生一些联系,但是很多的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会对网络进行一些不正当的攻击,使网络安全性受到破坏,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所以要使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能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就需要加大网络保护力度,做好相关的网络维护工作。防火墙技术最基础的保护措施,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保护墙,阻止非用户对数据资源的访问。做好基础保护之后要加强密码保护,为外界的非法破解制造障碍,大大增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依靠多种技术,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要进行各种安全维护,为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捷服务。知识与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应用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创造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设计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合理的系统设计,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服务。

作者:曾涛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3

[分类号]F270.7

1 引 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信息网络的迅速增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竞争的自然状态。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具备更高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从而出现了柔性网络组织的新概念,虚拟组织就是适应客户需求的一种柔性网络组织,它是组织设计的一种新现象和未来的公司模式。另一方面,信息和知识被视为在发展经济中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资源。组织知识的有效管理越来越多地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从而被认为是商业公司成功的关键。由于21世纪竞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本质,两种管理的趋势将根本改变公司创造可维持的竞争优势的途径知识管理和虚拟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渐渐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企业界实际经营中急待破解的难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已有初步的研究。如:华南理工大学的何华、王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契约网络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兰州大学的田中禾等对虚拟R&D组织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都是从某一视角或针对某一类犁虚拟企业的运行特点、基础和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框架性模型,但都没有从更深更本质的认知层而,到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般运作过程、基于各种主体所产生的各层次知识的迁移转化与基础网络平台支撑等基本的理论问题作出研究。因而,本文将就此作深入研究。

2 虚拟企业的内涵界定和本质特征

虚拟企业的概念最早由Peiss Kenneth等,于1991年在“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报告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虚拟企业存在不同角度的理解,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结合已有文献,将虚拟企业的内涵界定为:面对市场机遇与环境变化,由某一企业主导,为达到项目预期目标,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网络型、动态的知识学习型组织。

对于虚拟企业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已作了大量研究。陈志祥等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联盟形式的虚拟组织;万伦来等则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的组织,彭灿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基于知识和学习的“知识创造型”联盟。本文从知识战略的角度对虚拟企业进行考查,认为虚拟企业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从意图角度看:虚拟企业是基于项目的动态知识联盟。面对市场机遇,由主导企业(又称盟主)适应市场需求发起项目,组建虚拟企业。按照项目进展需求,虚拟企业由具备不同资源的成员企业动态加入,并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散。这里,项目贯穿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始终,动态性保证了虚拟企业的高度敏捷性和适应性。同时,虚拟企业的优势在于成员企业资源能力的异质互补,如技术、信息和管理等,但归根结底最为核心的能力莫过于知识,因而知识的联盟,学习的联盟才是虚拟企业的最根本意图和最核心本质所在。

从技术角度看:虚拟企业是基于信息网络的虚拟化运作。虚拟企业的运行基础完全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信息网络技术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基于此,虚拟企业才得以实现产品项目研发中的分散式决策,跨时空协作,达到真正的全程虚拟化。

从组织角度看:虚拟企业是基于契约网络的组织结构。伙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实现着不同的企业职能,他们的核心能力不同、投入的资源有多寡之别、承担的风险也有高低之分,对虚拟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因而对其中的责任与利益分配问题必须通过契约合同的形式加以约束规范。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具有多边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因而呈现出网络状的契约关系。其中的盟主企业充当中心协约人。由契约网络构筑而成的企业网络,使得虚拟企业扩大了传统企业界限,具有半市场、半企业的性质,实现了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和扁平化。

从协调角度看:虚拟企业强调知识分工与协作。虚拟企业是知识的联盟,它的优势在于能发挥成员企业的互补能力,在专业的知识分工和协同合作中,产生“1+1>2”的知识整合效应。

从文化角度看:虚拟企业具有异质的企业文化环境。虚拟企业在具备成员企业的互补资源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成员企业间文化上的差异性,如何建立信任,共享的文化氛围,是虚拟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3 不同视角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构建

为进一步揭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运行规律,必须从理论高度对其进行模式构建。对此,国内部分学者也作出了研究,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华等仅从契约网络的角度建立知识管理模型,田中禾等则只对R&D类型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有必要从更一般化,系统性和抽象性的高度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进行构建,以提供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流程进行描述,建立相应的过程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此知识管理过程中更深层更本质的知识转化、知识创造过程进行研究,揭示出虚拟企业中的知识由于基于不同主体而呈现出的层次性及与此对应的层级转化关系和转化条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通过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以形成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规律的系统化认识。

3.1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式

笔者对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将从其运行过程开始,并将其作为下文研究的基础。基于流程与知识链视角,同时参考多种文献,并结合流程图的形式特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模式。

该模式的逻辑过程为:由于新的市场机遇的出现,盟主企业首先提出适应需求的项目计划,并对此进行评估与规划,一旦项目通过,在盟主企业的主导下,进行项目知识的分工,依据知识需求,慎重挑选成员企业加盟,共同组建虚拟团队,并以此团队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协作。

成员企业以契约网络的形式结成虚拟团队,作为虚拟企业的载体,通过它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创造。这需要基于Internet为信息网络的虚拟知识交流平台通过虚拟交谈情境,进行网络深度汇谈来实现。具体的实现技术具有多样化。如文献提到的所谓“创新性程序”,但过于抽象。本文认为可采用新一代网络技术Web2.0的应用,如Blog、BBS等,或者

构建面向企业知识管理的网络社区㈣来实现。

虚拟团队通过知识的协作沟通,实现知识的聚变,创造出新的知识――虚拟企业的知识并存入知识库中,与此同时,企业在知识的联盟中,也学习吸收到其他成员企业和虚拟企业中的知识,所以,通过知识交流平台,知识流在该平台与成员企业间实现了双向流动。

3.2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层次转化模式

过程模式清晰描述了知识流程及知识管理过程,但它没能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和规律。因而,下面将基于本体论与认知论视角构建虚拟企业的知识层次转化模式,对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更深入、史系统本质的研究。

虚拟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共享、创造等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知识层次性,同时依据特定的条件规律实现知识层次间的相互转化。此处,笔者拟定如图2所示的虚拟企业的知识层次转化模式。

3.2.1 知识主体以本体论视角考察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其参与主体涉及多种多个层面,包括:个人、组织(成员企业)、组织间(成员企业间)和虚拟企业。

3.2.2 知识系统对应于各知识主体的各种类型知识共同构成了虚拟企业的知识系统。其中,个人知识是指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组织知识(又称“组织内知识”),是指各成员企业所独有的知识,包括个人层面中为组织所用的知识以及基于此的组织层面上创造的知识。组织间知识是指由成员企业共享出来,在组织之间进行流动和共享的知识。虚拟企业知识是指基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协作而创造出来的能为虚拟企业创造价值(虚拟价值)的知识。在各种知识类型中,都包含显性和隐性两种知识。

3.2.3 知识层次基于不同主体,存在不同范畴的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层次。个人知识运用于日常工作中的那一部分,形成组织知识。成员企业共享出来与其他企业进行知识联盟的组织知识部分,在组织之间流动和分享,构成组织间知识。因而,当上述各种类型的知识汇聚成集合时,就构成包含的关系。组织间的知识集经过知识的聚变、创新,形成新的更大的知识集合――虚拟企业知识库。这样,虚拟企业知识系统中各类知识集由低层向高层包含,层层嵌套,最终向核心的虚拟企业知识转化,呈现出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

3.2.4 知识迁移 虚拟企业的知识体系是一动态系统,各层次的知识并非恒定不变,而是能够向着不同的知识层次迁移的。由低层到高层的知识迁移过程,形成知识的前向反馈;相反,知识由高层到低层方向的流动,构成知识的反向反馈。因而知识的迁移是双向的。但是,这种迁移并不是自发的,需要一定的知识转化条件和知识迁移过程。

3.2.5 知识转化在虚拟企业的知识系统中,4个知识层次间总共构成3次知识类型的双向转化过程,下面从低层到高层对各阶段的转化过程进行――阐述:①个人知识组织知识转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提出的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SECI模型对此已经作出了深入研究。按照他的理论,社会化(s)实现了个人隐性知识到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化(E)实现了个人隐性知识到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c)过程实现了个人显性知识到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而内化(I)则实现了组织显性知识到个人隐性知识的反向转化过程。因此,通过SECI转化实现了个人知识层和组织知识层的双向迁移。②组织知识一组织间知识转化。此阶段两知识层次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知识双向流动。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结成知识联盟,组建虚拟企业,就需将企业的部分组织知识作为联盟共有的知识共享出来与其它组织进行知识协作,形成知识流出;同时,在与其他组织的知识分享和合作中,也学习到其他成员组织共享出来的知识以及虚拟企业的知识,于是又形成知识流入。③组织间知识一虚拟企业知识转化。该阶段是依托虚拟企业以虚拟团队的形式参与并实现的,包含2个重要的互逆过程,具体过程阐述如下:

知识聚变。虚拟团队首先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对组织间知识进行整合,达到对来自不同企业的,具有不同功能、效用,互补的知识进行选择、综合与重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使得不同来源的知识相互碰撞,叠加,延展而产生出新的更高价值的知识或边缘性知识。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创新的知识“聚变”过程,虚拟企业释放出无限的知识创新“能量”,组织间知识发生质的变化,产生出新的超出原有知识更多的虚拟企业知识,形成知识库。

知识吸收。虚拟团队在知识整合创新的相互交流中,其成员也在对组织间和虚拟企业的知识进行学习吸收,形成虚拟企业知识到组织间知识的逆转化过程。研究表明,组织间吸收能力的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以前的相关知识的水平:②知识接受单元与知识发送单元之间的同一程度㈣。

从上述模式不难看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的迁移不仅是呈现层次性的,而且知识的转化是双向互动的。成员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共享知识、创新虚拟企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吸收到其它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知识,各方达致知识的互补共赢局面。这正是虚拟企业组建的动因和优势所在。

4 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网络平台

虚拟企业是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同时也是网络型组织。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网络平台基础之上的,不是任意自发的。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以下四大基础网络平台从不同的层面共同支撑起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见图3)。

知识网络是一种开放型的组织结构关系,是拥有互补知识资源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网,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网络平台的核心网络。它由虚拟企业的核心盟主企业和的成员企业所构成。通过知识网络,虚拟企业具备了单独企业所无法具备的全面完整、专业互补的知识结构体系,它的知识规模和完备程度,极大地决定了虚拟企业的知识共享、学习和创新能力。

信息网络从物理和技术层面支持上述核心知识网络,为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超时空的虚拟交流平台,是虚拟企业及其知识管理实现运作的技术保证;契约网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知识管理有力的支撑,对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的责任权益给出规范和约束;然而,由于契约的非完全性以及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文化的异质性,还必须有更高层次的信任网络支撑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运作。各成员企业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宗旨建立具有共同基础的企业文化,增进信任,加强协作,合力构筑企业间信任的网络平台。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4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网络集成商、网络设备厂商从事网络设计与搭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制作等工作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

(一)知识目标

掌握德育、法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掌握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设计与建设的相关知识;掌握网络管理、维护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调试、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具有学习新技能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进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和PC维护能力;具备独立完成中小企业网络设计和搭建能力;具备企业网站的调试、维护、管理的能力;具备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能力;具备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技术提升与推广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进取,终身学习;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讲诚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络设计、网络建设、网络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以从事网络产品的销售、网站客服、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工作岗位。

四、课程结构简介

(一)课程结构、课时分配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公共基础课

1.德育(学时:168,学分:10)

课程简介:德育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本课程包括“经济与政治”“哲学与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自己,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2.体育(学时:168,学分:10)

课程简介: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3.语文(学时:212,学分:12)

课程简介: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4.数学(学时:212,学分:12)

课程简介:学习和掌握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和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5.英语(学时:212,学分:12)

课程简介: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本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专业英语主要让学生能有一定的计算机英文阅读能力,课程内容覆盖了计算机概述、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软件工程、数据通信、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安全、电子商务等。

6.美术(学时:34,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美感,丰富生活情趣,培养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

7.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106,学分:6)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英文输入、DOS操作系统、中文Word2003、中文Excel2003、中文PowerPoint2003、计算机安全与病毒清除、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计算机和常用工具软件。

专业课程与实训

8.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时:86,学分:5)

课程简介:介绍计算机各部件的知识、计算机组装的方法及各种工具的使用。讲授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介绍软件、系统板以及外设的故障分析和修理方法,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维护与检修的基本知识,提高维护水平,并具有初步的故障检修能力。

9.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学时:76,学分:4)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一门面向对象语言,以程序结构为主线,介绍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方法。内容包括:面向对象的初步概念,程序设计基础,数据输入输出、选择结构设计,循环结构设计,数组、过程、数据文件、程序调试,常用控件的使用、数据库编程等。

10.数据库基础(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知识,全面介绍关系数据模型基础理论,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安装、配置,SQL Server的系统结构,SQL Server服务器的管理与配置,创建SQL Server数据库与表,管理数据表,对数据库进行查询,创建与使用索引和视图,SQL编程知识等。

11.计算机网络基础(学时:38,学分:2)

课程简介: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的网络设备及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具有使用网络的初步能力,具有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12.CAD工程制图(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学习Auto CAD绘图的方法、设计思路和使用技巧。内容包括绘制二维图形、编辑图形、尺寸标注、实用辅助工具及功能、工程制图的准备工作与设置、典型机械零件设计、简单建筑图和网络施工图的绘制等。

13.Photoshop平面设计(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本课程着重讲解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技术、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色彩和色调调整、选区制作、绘画与修饰、绘图与编辑、文本处理、图层、通道、滤镜、动作应用和图像输出等。

14.Flas设计与制作(学时:98,学分:5)

课程简介:本课程全面介绍了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内容包括:Flas的应用、特点和制作流程,Flas制作用到的工具,绘制、编辑图形的方法,在Flash中使用帧和图层的技巧,制作帧―帧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引导路径动画的方法和技巧,在Flas中使用元件的方法与技巧,在动画中添加声音、使用位图和视频的方法与技巧,在动画中使用动作脚本制作交互动画的方法与技巧,以及抓取网页中Flas的方法与技巧等。

15.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学时:114,学分:7)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解网站的规划、设计、建构、测试和。主要内容有:站点管理,基本网页的制作,表格、框架、层布局网页和利用CSS美化网页,表单网页的制作,使用库和模板来高效地制作网页,使用行为制作动感特效网页,在网页中插入多媒体以及动态网页的制作。

16.网络操作系统(学时:196,学分:10)

课程简介:熟悉基于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掌握组建和管理局域网的技能,学会各种网络服务与应用服务的建立;运用网络知识分析解决网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Linux平台,掌握Linux操作系统环境的使用与管理技能,具备网络配置、网络服务器搭建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Linux与Windows混合网络的能力。

17.网络组建与应用(学时:184,学分:9)

课程简介: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交换技术原理和交换设备配置,中型网络路由技术的讲解,网络设计和路由器具体配置,网络安全技术的原理讲解和典型防火墙设备配置方法,使学生在懂得原理的基础上具有初步的网络设计和配置能力。

18.综合布线技术(学时:86,学分:5)

课程简介:讲授综合布线的标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测试方法,为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提供基础技能。

19.网络安全技术(学时:86,学分:5)

课程简介:通过对网络安全管理实际项目的讲解,使学生充分掌握以下五类安全项目:各类漏洞、网络终端安全、网络设备维护及安全、网络应用安全、数据传输安全。

五、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一)课程与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以工作结构为逻辑,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二)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专业必修课运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工学结合方式和实训基地状况说明

1.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建设

公共基础实验室:主要用于计算机应用入门训练。

专业网络实训室:主要用于专业必修课的教学;针对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站管理员、信息安全员、IT产品营销员等职业岗位进行教学,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学校校园网、专业网络实训室、普通计算机公共实验室。

校外实习基地:与学校有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本地区各相关企业。

2.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学校、企业、用户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与实际项目建设直接结合。

(四)实践教学

实验实习、技能训练课以校内为主,校外基地为辅;社会实践以校外为主。

六、本专业教学进程

七、实施说明

(一)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在企业单位实习半年。

(二)每学期实际教学时间按20周计,总计为33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1582学时,实践教学为1776学时。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服务于中国邮政80余万名邮政员工,担负着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能。如何利用飞速发展的Web技术为邮政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更加正确、精简的知识,是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当前知识管理大多采用的有效工具,基于“知识元”构建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值得探讨。

1 “知识元”和“知识元库”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献为单位的,从“知识元”层面研究标引,揭示单篇文献个体中的“知识元”信息与某领域共性中的“知识结构”的链接关系,从而找出信息与知识导航链接的普遍规律,为用户提供直接获取有效知识元而不是大量文献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识元标引是知识管理的起点。

1.1 “知识元”的基本含义

知识元是构造知识结构的基元。常见的知识元定义:指不可再分割的具有完备知识表达的知识单位。比如,一节教材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每个知识点又是由若干个内容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这些相对独立的部分被称为知识元。

人类知识结构是由不同的知识单元组成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单元又是由不同的独立知识元通过知识元链接排列组合而成;那么不同知识单元之间就可以通过知识元链接形成不同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为整个知识结构的知识网络。

1.2 “知识元库”的基本含义

知识元数据库(简称知识元库)是由独立的现行知识元构成的数据库,经分类、加工、序化和组织过的知识集合,并按一定规则存储在计算机中。知识元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知识单元,知识单元按照一定的组合构成知识元库。

知识元数据库架构主要由知识网络、知识仓库、基本信息库、链接系统等组成;由浅入深可分为基本信息库、知识仓库、知识元数据库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2 构建基于“知识元”的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保存、传递、共享、保护及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目前,知识元被广泛应用于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文献管理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设计等方面。

2.1 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1 构建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是提升邮政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在信息化邮政中,知识是邮政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广泛开展学习邮政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知识活动,是提高邮政员工素质的重要举措。随着近年来邮政业务发展、邮政市场开拓、新技术应用以及流程的优化,新的邮政知识内容不断涌现,因此,发展信息化邮政必须培养高素质员工。实现邮政员工的知识信息化,已成为邮政业企业乃至世界各国邮政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共同做法。

2.1.2 构建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是实施邮政知识服务发展的需要

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知识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它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在知识处理、挖掘、过滤、检索、推送等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将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管理服务系统,实行比较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是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实现知识服务的有效手段。

2.1.3 构建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是实施邮政知识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

通过建立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将邮政知识的控制单元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知识元,实现知识元的链接,是知识管理的一场革命,有利于深化人们对邮政知识的检索、学习、理解和发现以及知识的利用、增值和创新,是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过渡的基础。目前信息采集、传输、检索的传统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制约人类利用知识的瓶颈,基于“知识元”知识管理体系将有利于知识发现、创造、组织和应用,是知识创新链中不可缺少的智能工具和关键环节。寻找新的知识创新链的有效方法与工具将成为认知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知识管理科学领域共同努力的目标。

2.1.4 构建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是促进网络教学效果提升的需要

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是对依托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相关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库的补充、完善和深化,对邮政员工利用网络探索自主学习、协同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立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可通过网络链接和影像,将知识元数据库嵌入到邮政员工岗位培训体系、各学科专业数据库中,使所有数据库在知识元这一神经网络支配下成为一个内容高度关联的有机整体。当用户对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时,只需借助文献资源数据库中的主题词检索相关的知识元名称,相关知识内容即以图片、文本、声音、动画及视频形式呈现,使学习者快速、简洁地查找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文献信息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的规律。

2.2 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2.2.1 具有丰富的知识管理资源基础

基于“知识元”构建邮政知识管理体系需要以各种类型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基础。随着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和知识内容的不断丰富,知识资源将日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和全网31个省二级中心的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邮政类课件资源和综合知识资源,为构建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 具有相对完备的知识管理网络保证

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和全网31个省二级中心的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日趋完善,这为构建基于“知识元”邮政知识管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保证。

2.2.3 知识元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元技术广泛应用于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文献管理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设计范畴,知识处理、挖掘、过滤、检索、推送等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比较成熟,为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把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管理服务系统,实行比较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提供了保障。

3 基于“知识元”的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3.1 构建基于“知识元”的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的原则

3.1.1 系统化原则

构建基于“知识元”的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应以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涉及的知识体系为基础,避免简单或孤立地针对某一课程的知识或某一理论,应对所有知识、理论在某一分类框架下进行综合、聚集,实现知识集成,具有系统性。因此,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体系应覆盖所有邮政业务、网络组织、邮政生产及经营管理、邮政技术等内容。

3.1.2 层次性原则

为保证知识体系逻辑清晰,便于日后系统开发,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在具有系统化的条件下,还应体现不同知识归属不同的层级,以便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所属不同层级。

3.1.3 衍生性原则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新知识不断被创造出来。尤其是在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邮政知识、管理知识等甚至呈几何级增长,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被总结和归纳出来,并被纳入邮政企业管理体系中。因此,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体系应能体现创新知识,实现知识衍生。

3.2 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体系框架

3.2.1 总体框架

从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涉及的相关知识看,邮政知识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元库体系可以按照邮政业务知识、邮政生产组织管理知识、邮政网运知识、邮政营销知识、邮政经营管理知识、邮政技术知识、邮政其他知识等七部分作为总体框架。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3.2.2 具体架构

根据对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所含知识的研究,可以将知识元库分为以下三类:概念型(Concept)知识库——依据主题或概念组织而成,只包含叙述性知识;流程型(Process)知识库——依据活动流程组织而成,包含叙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关联型(Competency)知识库——依据人员与知识间的关系组织而成,也包含叙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总体框架指导下,对某些知识和理论,可根据其产生的来源和背景,按照系统的“等级层次原理”进行分类,不同子系统可按照各自的系统特质区别开来。

3.2.2.1 邮政业务知识概念型知识库

概念型知识库汇集了所有跟邮政业务相关的概念,不同概念又可以通过层次关系进行链接。以邮政业务知识为例,如图3所示。

3.2.2.2 邮政业务知识流程型知识库

邮政业务流程型知识库将邮政业务中涉及到的所有流程型知识汇聚到一起,按照业务流程组织知识。邮政业务中挂号信函的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3.2.2.3 邮政业务知识关联型知识库

关联型知识库主要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概念型知识和流程型知识之间的关联、概念型知识与概念型知识的关联、流程型知识与流程型知识的关联等。如邮政企业大学中内训师与培训授课之间的联系,四位老师都是内训师,与其培训授课之间的联系,如图5所示。

3.3 基于“知识元”的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管理服务体系

按照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知识结构,运用知识元抽取和知识元标引技术,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可以搭建四层服务管理体系,即基础资料、知识元库、邮政分专业资源库以及应用平台。以当前邮政网络培训学院积累的各种教学、视频、案例资源为基础,通过知识元标引技术形成知识元库,结合邮政各专业业务结构,形成邮政分专业的资源库,最后利用知识地图、知识查询和知识推送技术搭建应用平台。具体搭建思路如图6所示。

3.3.1 基础数据源

基础数据源在这里指知识元库建立的原始数据,它是整个邮政企业大学知识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的基础。对于邮政企业大学来说,基础数据源是能够反映和覆盖邮政所有专业核心知识内容的资源。包括所有的教材资料、视频资料、全国各专业优秀案例资料、期刊杂志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3.3.2 知识元库

邮政企业大学知识元库是将各类基础数据源通过知识标引技术产生概念型知识元、流程型知识元以及关联型知识元,并在知识元产生的过程中,将各类知识元之间的关系标注出来。比如同义关系、包含关系、上下位关系等。

3.3.3 邮政专业资源库

在知识元库的基础上,依据当前邮政专业分类框架,将不同专业知识元分别人库,既方便邮政各专业人员学习,又可以容易地做到各专业知识元库的维护和拓展。

3.3.4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是以建立的邮政各专业资源库为基础,利用较先进的知识地图、知识检索和知识推送技术开发的应用服务平台。

3.3.4.1 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是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知识的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它在领域知识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知识地图实质上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造的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

3.3.4.2 知识查询

知识查询是由用户提交查询关键词,由系统利用SQL查询服务实现,查询结果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识元。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浏览功能进行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元。查询过程如图7所示。

3.3.4.3 知识推送服务

知识推送服务是通过知识推送服务中心完成的,知识推送服务中心既是知识服务系统向用户提供知识推送服务的门户,也是知识服务系统获取用户知识获取习惯的主要渠道,它同时向知识服务系统和用户提供知识。知识推送服务中心由知识需求获取模块、知识需求分析处理模块、用户知识发现模块、知识定制模块、搜索引擎、推送引擎和知识空间等7个主要部件构成,如图8所示。

参考文献

1 姚海法.关于建立军事知识元管理服务俸系的思考.信息管理,2007,1

2 温有奎,徐国华.知识元链接理论.情报学报,2003,6

3 温有奎.基于“知识元”的知识组织与检索Ⅱ.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1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6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

2.1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应用简介

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主要就是充分的应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信息和知识管理,鉴于计算机技术的突出优势,其确实提升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效率,尤其是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中加强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当前很多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尤其是对于各个不同单位以及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加强了信息共享和交流的效率,其信息传递的效率是以往所有管理手段所不具备的,而对于效率极为关键的当今社会来看,该网络化应用的优势也是极为突出的。

2.2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应用要点

2.2.1准确分析自身的需求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来说,其最为基本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应该针对其应用的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了解这一需求是落实好网络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这一需求而言,其主要应该关注以下几点内容:(1)首先,对于需要进行网络化应用的信息和知识的总量进行准确的把握,了解这些数据的复杂性程度是做好网络化应用最为关键的一点。(2)其次,了解自身的物流信息,尤其是对于这些物流信息的适时性进行充分的掌握,确保其能够和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以此来进行具体的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应用;(3)最后,针对客户的基本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了解客户的要求也是促进网络化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指导,尤其是对于提升客户服务的品质具有重要价值。2.2.2完善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硬件条件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设备、光纤网络设施、Internet设施进行必要的完善,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满足网络化应用的基本需求,避免因为这些基础条件的不完备造成后期管理的混乱和不足。2.2.3合理的设计网络化应用系统针对具体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过程来说,必须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系统上,对于这一系统的构建必须充分地考虑全面性和立体性,首先是要制定一个总体的目标,然后在这一总体的设计目标基础下做好相应的分系统构建,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功能模块设置更加需要注重其有效性,切实履行好网络化应用应有的任务。2.2.4切实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必然会涉及到Internet的使用,很多时候也需要和外界网络环境产生较大的关联,基于此,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内容来说,其安全性更是需要得到最佳的保障,这也就要求在进行网络化应用中不仅仅要确保使用一些正版的管理软件,还应该针对其具体的网络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保护,比如恰当的设置网络访问模式、设置可靠地防火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的特点:知识结构涉及计算机科学和数据通信等核心技术,知识更新快,与应用实践结合紧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应对工程技术知识和素质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方法,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属于信息社会建设和发展急需的专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设置立足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加强多学科理论基础教育,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特点,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探索主动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一些核心的学科基础课应有统一的要求,在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和应用等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上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在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上只有突出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的教学,才能形成网络工程专业特色。还要考虑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基本的要求。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分别为140学分和20学分。课内教学按课程类别进一步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课。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成及学分设置如图1所示。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的学分中,选修课的比例占31.5%。

课内教学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160学分,加上规定的创新能力2学分和课外教育项目学分11学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73学分,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构成如图2所示。

主要课程包括:计算科学导引、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计算机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IPv6技术、网络编程、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和模拟课程设计。

专业知识领域模块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应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怎样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的特色,同时也需要考虑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联系。在制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进程计划时,往往要考虑课程先修关系。由于一些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需要满足对学科基础课程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课程层次设计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下层课程知识为上层课程知识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门课程中可能存在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技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情况,例如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设计可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使知识结构流畅、看起来一目了然、学习起来循序渐进。三个层次的专业课程知识描述如图3所示。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核心,设计出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知识领域框架,可以很好地使各课程内容前后衔接、连贯相通、循序渐进、易学易懂。

3.1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

计算机网络理论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TCP/IP协议分析。

计算机网络原理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网络接口和对等层定义和功用出发,描述当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5个层次的功能、位置和协议数据单元(PDU),涉及可靠数据传输(RDT)、网络协议设计及实现、流量和拥塞控制、网络寻址、路由选择协议、网络互连、局域网络、无线和移动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通信原理讲述通信基本理论和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涉及到传输介质、信道容量、信道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编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这部分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原则。通信原理的知识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会多次用到,在计算机网络中包含“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一章内容,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层面归纳两种技术的结合和联系。

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语言,是计算机网络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讲述时结合与开放系统互连(OSI)框架,以及当代5层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强调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层的基本原理。讨论因特网和身边网络正在使用的各层网络协议,涉及的网络协议有:HTTP、SMTP、POP3MIME、DNS、FTP、SNMP、TCP、UDP、IP、ICMP、ARP、RARP、IGMP等。

3.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网络实现的技术和方法。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程、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IPv6技术等。

采用三个层次描述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知识,自底向上依次为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网络编程课程讲述网络软件设计技术和方法,重点是理解网络协议、对等层协议实现、套接字编程、C/S计算模式、B/S计算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网络安全涉及网络中的认证和加密技术,涉及对称密钥加密机制、公钥加密机制、安全认证、数字签名与报文摘要、网络病毒防治技术、网络协议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

网络管理涉及网络管理体系结构;抽象语法标记ASN.1;管理信息库MIB;网络管理协议;远程网络监控;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实现技术。

IPv6技术是新一代网络技术,课程内容涉及IPv4存在的问题;IPv6技术历程;IPv6协议格式;IPv6与IPv4的主要差异;IPv6地址技术;IPv6路由技术;IPv6安全技术;IPv6过渡方法;移动IPv6。

3.3计算机网络设计及应用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选择和讲述主要是围绕当前网络的主要应用展开。涉及的课程有:网络设计与工程、Linux网络环境、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工具应用等。

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介绍和描述网络应用课程,让学生知道学的理论和技术用在哪里、如何应用、怎样用好。

这部分课程内容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代表性。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网络软件实践,以及组网技术训练,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网络组网、维护和管理中对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进行检验。从应用的层面使学生明白学到的知识用在哪里、在哪里,将来怎样用的更好。学生学的懂、又会用,增加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3.4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在学科基础课的知识架构上,为网络工程专业课提供基础和支撑,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内容的增多,把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为理论课,重点讲深、讲透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增加数据通信基础知识、无线网络、对等(P2P)网络、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最初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五学期,问题是学生反映接触到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较晚,也影响到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经过取舍,最后这门课程的开课时间放在第四学期,与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课,使得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始,使学生尽早开始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

4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开课学期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几门重要的网络工程专业基础课,均分别设置至少两周的课程设计和课内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一程序设计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实验基础上,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从大二开始设置,目的是使专业实践早接触、不间断、相互联系和支撑。网络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课程如表1所示。

从这些课程的属性中可以看出,有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有单独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专业学生早接触实际工程应用,体现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特色。

5注重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身边和所用的网络,类比人类社会中的通信活动学习网络知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优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把专业知识理论、技术和应用融合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和体现“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理论的阐述,说明计算机网络涉及到的各种技术(例如交换、复用、协议分析、寻址、路由等技术),结合因特网应用(例如域名系统、Web应用、电子邮件、局域网等应用),使学生容易理解网络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组建网络需要的技术、明白怎样使用网络的方法。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软、硬结合,面向工程和应用的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网络设计、规划、组网、编程和管理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开发、应用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和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上,鼓励网络工程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国际上认可的思科网络认证考试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等考试,使学生较早了解实际工作要求和社会需求,检验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水平,找到差距,制定新的学习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较,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往往在一门课程中就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教学内容比较杂、比较散,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一门课程中又不能对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有过多介绍,一般时数够用为止,这会对学生较好地理解、融合相关的学科知识带来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技术与应用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了各学科知识的来龙去脉、之间的联系,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兴趣,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知识文献,通过身边的应用学习技术,并上升到理论,进一步理清楚各课程之间的脉络关系。结合专业实践课程,明白怎样应用专业知识,对技术和理论课程知识更深一步验证和理解,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学会查阅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对专业课程系统的学习,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

6专业建设和教学计划实施的分析和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实现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问题的创新型网络技术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扎实基础。可以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组网、应用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经过几年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与探讨,感到把网络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长期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专业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置。设计出与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培养计划,有与培养计划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材,重点建设一至两门精品示范课程。同时积极采用网络化教学、案例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采取进校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是什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课程有哪些,将来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学的明白、知道怎样学、对所学习专业有兴趣。从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熟悉设计、组建、管理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全部过程,以及所要学习主要专业课程,需要阅读的相关学科的书籍。

实施专业年级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制度。实现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及时帮助和指导。为帮助学生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选课示例,供学生参考。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已经有207所,各高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由于侧重不同,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目前,需要加大力度建设、积累和拥有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实验教学环境。在专业教学研究基础上,出版学术著作和编写配套实验指导书,设计和编写符合我国高等教学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系列教材。同时,加强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学习和交流,并尽早成立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和引导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为信息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网络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25.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5-143.

[3]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2-2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Building for Computer Network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ANG Xiang-lin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8

明确中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致性,同时也要体现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差别。在终生教育的理念下设计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的五个级别和企业岗位级别的设置,将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作为每个阶段的能力测试。中职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应知应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进行组合。具体描述为:能适应地域专业发展要求,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人才。了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动态,熟悉计算机的组成、能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从事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熟悉广域网的常用技术和网络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高职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岗位的发展能力,以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现行的应用技术为进行组合。具体描述为: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集成、网络管理和应用、网站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具有网络设计、设备调试、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小型企业网站开发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规格衔接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实际教学任务明确中高职各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1.中职人才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基本的公民道德、遵纪守法的意识和文明礼貌的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基本的人文知识、科学素质、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正确的就业观念,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意识;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2)知识要求。①具备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数学、外语和其他科技文化知识;②具备一定的美工基础知识;掌握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媒体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③具备一定的数据库原理基本知识;④具备一定的网络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⑤掌握网页的制作基本知识,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⑥具备一定的编程理论,了解程序设计的开发工具;⑦掌握网站服务器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⑧具备动态网页程序设计的知识,了解WEB应用程序设计;⑨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网络的管理和维护;⑩具有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策略。(3)能力要求。①具有较强的媒体制作和处理能力;②具有数据库应用和维护的能力;③具有局域网布线、管理和维护的能力;④具有网络服务器暗转、使用、维护的能力;⑤具有一定的网站规划、设计、管理、维护的能力;⑥具有基本的英语翻译和日常交流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的能力;⑧具有完成工作任务、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的能力。2.高职人才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意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一定的人文、科学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产品竞争意识和工程意识;奉献意识和创业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2)知识要求。①具备高等技术人才必备的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和其他科技文化知识;②具备美工知识;掌握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媒体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③具备数据库的理论知识;④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⑤掌握网站、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开发工具;⑥具备一定的编程理论知识和项目化程序开发知识;⑦具备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相关知识;⑧掌握动态网页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⑨具备网络安全的知识和相关维护策略。(3)能力要求。①具有较强的媒体制作和处理能力;②具有利用各种开发工具编写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的能力;③具有利用各种开发工具编写WEB程序的能力;④具有数据库规划、设计、应用和维护的能力;⑤具有局域网规划、设计、规划和组建的能力;⑥具有网站和网页设计、规划、管理和维护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翻译、会话能力和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⑧具有自我学习新知识的能力;⑨具有完成工作任务、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的能力;⑩具有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学制的衔接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中高职学生都有半年至一年的定岗实习教学任务的要求,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实行2+1的模式,高职普遍实行2.5+0.5的模式。其中,中职教育的第三年定岗实习时间长、学生流动性大,是中高职衔接中的重要阻碍。因此在参考多方建议和中高职升学考试现行机制的前提下,提出中职教育实行1+0.5+1+0.5的学制,第一个“0.5”为第三学期,按照教育部规定实行三个月至六个月的工学结合,完成工学结合科目的教学任务。第二个“0.5”为第六学期(最后一个学期),按照学生毕业意向调整:欲就业学生实行工学结合、欲考大专学生实行高职预科。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又能为欲升学学生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9

一、绪言

    现代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联盟企业构成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集群,这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互补性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同企业为响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动态联盟。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知识聚集,而基于业务流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就成为了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统一框架模型

    在以集团企业为核心,基于业务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下,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层次统一的框架模型,把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放在统一的框架模型里是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因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其业务基础之上的,是由业务流程驱动并为业务服务的,所以,实施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时,首先要分析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对虚拟企业的经营业务过程进行剖析,然后探索蕴含其中的知识产生、传递、存储、协调等等的知识过程、知识流等内容,最后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统一框架模型。

    (一)虚拟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业务过程协同集成

    虚拟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由分散在不同实体企业组织中的既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业务(事务)过程功能单元所组成,各个实体企业参与虚拟企业的具体方式就是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业务过程,完成某个任务,而且各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实体的业务过程能够协同集成,即通过定义关键业务过程的功能和接口,各个企业成员有效地将自己的核心优势集成到虚拟企业中。

    根据以上分析,虚拟企业基于业务协同集成过程的建模所采用的方法是结合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将业务过程按照对象结构封装,这样可以封装其复杂性,简化接口,明确功能,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功能模块,在虚拟企业建模过程中成为即插即用的构件。这样还使各成员加人虚拟企业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同时这种构件封装性也符合虚拟企业的层次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重用胜、可重构性和灵活性。

    (二)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层次模型构建

    虚拟企业就是基于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的组合,运作在虚拟企业网络平台上的是虚拟企业的具体的业务流程,它在具体执行任务时是按过程分解而不是按功能分解。要实现虚拟企业的工作流,必须建立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因为虚拟企业都是由一组组相互关联的业务过程通过一定的组合(逻辑和时间关系)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构成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全集是由来自不同实体企业的业务过程子集组合而成,它是一种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所以,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构建是基于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简称bp)层、实体企业(entity enterprise,简称ee)层和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简称ve)层的三层结构。其中,bp层是由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按照行为规则而组织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流程,是实体企业加人虚拟企业的基本活动单元,其内部包含了活动、信息、组织、资源要素以及描述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集;ee层实体企业是现实中存在的企业,也是虚拟企业的参与成员,它向虚拟企业提供实现某种经营功能(如设计、制造、销售)的相对独立的业务过程集;ve层则是多个实体企业按照契约(规定责任和授权)进行交互和合作完成共同的虚拟企业经营目标集。

    (三)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和知识管理网络的一体化构建

    1构建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

    虚拟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建立在运行平台之上的,而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是: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物流网络、契约网络(动态合同网络)。

    (1)知识技能网络。它包括各个成员企业产生的可以共享的知识技能,它将各个成员的知识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知识技能的互补,产生更大的能力组合。同时,通过知识的互补、交互作用产生知识创新,表现为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经营过程中知识的利用、交流、共享,从而产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

    (2)信息网络。虚拟企业的产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erp系统为虚拟企业提供了及时响应的运行平台,它是虚拟企业快速实现结盟伙伴之间合作与协调的基础,组成了一个跨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在实际运作中要求各企业的异构数据库和不同成员间软件、硬件和共享信息知识能互通。

    (3)物流网络。虚拟企业各个伙伴之间的合作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通过物流网络将需要的产品在虚拟企业之间和市场之间进行传递。虚拟企业中要有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全权负责虚拟企业中物流网络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实体物流运送工作。

    (4)契约网络。对于虚拟企业这种“准市场性企业”,需要大量的双边规范来进行控制和协调,而这种规范的实际形态就是由它所形成的契约网络。契约网络是在知识技能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实施时首先需要确认合作对象的核心知识技能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由于各虚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以,契约网络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在不同层次的契约网中形成不同动态的合同和子合同,通过合同中的检查机制、激励机制、利润/风险分担机制和清算机制,来完成对虚拟企业运行的控制和协调。

    2.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网络协同关系

    (1)知识技能网络是支持虚拟企业运行的一个核心,因为只有各自不同的核心知识、能力,才能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只有通过该网络才能集成各个企业的知识、能力,并把它们融入产品生产过程,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信息网络是整个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技术支撑。知识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生产、传递、共享和存储,物流的流动也是基于信息网络中流动的信息而产生的,信息网络也为契约网络提供沟通和协调的途径。

    (3)契约网络是其他三种网络运作的制度保证。通过契约网络来协调和控制虚拟企业的各个伙伴,这种控制和协调是动态进行的,可以根据每个业务流程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对虚拟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述四种网络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而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应是以此为基础,再嵌入知识管理软件构建而成,它是以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知识库等为支撑的系统。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中的知识管理过程

    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由所建立的集成知识和业务的统一框架模型将知识管理过程和业务过程集成在一起来实施,过程如下:

    (1)在这个模型中,为了便于企业间知识交流和共享,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两类知识:共享知识和私有知识。共享知识是企业间共用的知识,而私有知识则只供本企业内部应用,一个企业的业务过程可能既包括共享知识也包括本企业的私有知识。在虚拟企业生产运作的时候,把知识对象化,把知识与应用该知识的具体业务相联系,由于一个业务过程需要应用一系列不同的知识对象(存放在企业的知识库中),所以,把这些对象的集合看做是对应某个业务的知识集,而知识的力度的大小则根据各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和业务的要求而定。

    (2)联盟中各企业的共享知识组成共享的网络知识,可以通过交流和共享为联盟中的其他企业所利用,拥有此类知识的企业让渡它们的使用权。由于虚拟企业网络知识管理和全局业务过程的监控是由盟主核心企业承担,而且共享知识是由知识对象组成,知识对象是和具体的业务过程相联系的,因此,可以将网络知识和全局业务过程加以映射,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虚拟企业间的业务过程和企业间的知识彼此对应起来。

    (3)为了更好地表达业务和知识的联系,需要设置知识这个角色中介。当业务过程需要相应的知识时,该业务过程向知识请求相关知识,向相关知识集搜索所需知识,并返回所需知识。当知识在本企业知识集找不到所需知识时,它把请求发送至网络知识库,若该知识是存在于其他成员企业内的共享知识,则知识网络将地址信息反馈回知识,该向目标企业请求相关知识,目标企业接收请求并发送相关知识。若网络知识中不存在该知识,则反馈回相关信息,这时盟主可以向虚拟企业之外寻求相关知识,同时也把请求发送至各个联盟成员企业。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10

一、绪言

现代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联盟企业构成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集群,这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互补性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不同企业为响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动态联盟。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的虚拟企业知识聚集,而基于业务流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就成为了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统一框架模型

在以集团企业为核心,基于业务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下,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层次统一的框架模型,把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放在统一的框架模型里是建立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因为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其业务基础之上的,是由业务流程驱动并为业务服务的,所以,实施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时,首先要分析虚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对虚拟企业的经营业务过程进行剖析,然后探索蕴含其中的知识产生、传递、存储、协调等等的知识过程、知识流等内容,最后建立一个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统一框架模型。

(一)虚拟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和技术能力的业务过程协同集成

虚拟企业的生产活动是由分散在不同实体企业组织中的既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业务(事务)过程功能单元所组成,各个实体企业参与虚拟企业的具体方式就是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业务过程,完成某个任务,而且各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实体的业务过程能够协同集成,即通过定义关键业务过程的功能和接口,各个企业成员有效地将自己的核心优势集成到虚拟企业中。

根据以上分析,虚拟企业基于业务协同集成过程的建模所采用的方法是结合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将业务过程按照对象结构封装,这样可以封装其复杂性,简化接口,明确功能,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的功能模块,在虚拟企业建模过程中成为即插即用的构件。这样还使各成员加人虚拟企业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保护自己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同时这种构件封装性也符合虚拟企业的层次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重用胜、可重构性和灵活性。

(二)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层次模型构建

虚拟企业就是基于业务过程的核心能力的组合,运作在虚拟企业网络平台上的是虚拟企业的具体的业务流程,它在具体执行任务时是按过程分解而不是按功能分解。要实现虚拟企业的工作流,必须建立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因为虚拟企业都是由一组组相互关联的业务过程通过一定的组合(逻辑和时间关系)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构成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全集是由来自不同实体企业的业务过程子集组合而成,它是一种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所以,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模型构建是基于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简称BP)层、实体企业(entity enterprise,简称EE)层和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简称VE)层的三层结构。其中,BP层是由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按照行为规则而组织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流程,是实体企业加人虚拟企业的基本活动单元,其内部包含了活动、信息、组织、资源要素以及描述其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集;EE层实体企业是现实中存在的企业,也是虚拟企业的参与成员,它向虚拟企业提供实现某种经营功能(如设计、制造、销售)的相对独立的业务过程集;VE层则是多个实体企业按照契约(规定责任和授权)进行交互和合作完成共同的虚拟企业经营目标集。

(三)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和知识管理网络的一体化构建

1构建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

虚拟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建立在运行平台之上的,而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基础网络是: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物流网络、契约网络(动态合同网络)。

(1)知识技能网络。它包括各个成员企业产生的可以共享的知识技能,它将各个成员的知识资源加以整合,通过知识技能的互补,产生更大的能力组合。同时,通过知识的互补、交互作用产生知识创新,表现为在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经营过程中知识的利用、交流、共享,从而产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

(2)信息网络。虚拟企业的产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型ERP系统为虚拟企业提供了及时响应的运行平台,它是虚拟企业快速实现结盟伙伴之间合作与协调的基础,组成了一个跨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在实际运作中要求各企业的异构数据库和不同成员间软件、硬件和共享信息知识能互通。

(3)物流网络。虚拟企业各个伙伴之间的合作会产生大量的物流,通过物流网络将需要的产品在虚拟企业之间和市场之间进行传递。虚拟企业中要有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来全权负责虚拟企业中物流网络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实体物流运送工作。

(4)契约网络。对于虚拟企业这种“准市场性企业”,需要大量的双边规范来进行控制和协调,而这种规范的实际形态就是由它所形成的契约网络。契约网络是在知识技能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实施时首先需要确认合作对象的核心知识技能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谈判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由于各虚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以,契约网络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在不同层次的契约网中形成不同动态的合同和子合同,通过合同中的检查机制、激励机制、利润/风险分担机制和清算机制,来完成对虚拟企业运行的控制和协调。

2.虚拟企业的业务过程运行平台的网络协同关系

(1)知识技能网络是支持虚拟企业运行的一个核心,因为只有各自不同的核心知识、能力,才能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运行过程中,只有通过该网络才能集成各个企业的知识、能力,并把它们融入产品生产过程,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信息网络是整个虚拟企业运行平台的技术支撑。知识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生产、传递、共享和存储,物流的流动也是基于信息网络中流动的信息而产生的,信息网络也为契约网络提供沟通和协调的途径。

(3)契约网络是其他三种网络运作的制度保证。通过契约网络来协调和控制虚拟企业的各个伙伴,这种控制和协调是动态进行的,可以根据每个业务流程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对虚拟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述四种网络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支持虚拟企业运行平台。而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应是以此为基础,再嵌入知识管理软件构建而成,它是以知识技能网络、信息网络、知识库等为支撑的系统。

三、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中的知识管理过程

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由所建立的集成知识和业务的统一框架模型将知识管理过程和业务过程集成在一起来实施,过程如下:

(1)在这个模型中,为了便于企业间知识交流和共享,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两类知识:共享知识和私有知识。共享知识是企业间共用的知识,而私有知识则只供本企业内部应用,一个企业的业务过程可能既包括共享知识也包括本企业的私有知识。在虚拟企业生产运作的时候,把知识对象化,把知识与应用该知识的具体业务相联系,由于一个业务过程需要应用一系列不同的知识对象(存放在企业的知识库中),所以,把这些对象的集合看做是对应某个业务的知识集,而知识的力度的大小则根据各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和业务的要求而定。

(2)联盟中各企业的共享知识组成共享的网络知识,可以通过交流和共享为联盟中的其他企业所利用,拥有此类知识的企业让渡它们的使用权。由于虚拟企业网络知识管理和全局业务过程的监控是由盟主核心企业承担,而且共享知识是由知识对象组成,知识对象是和具体的业务过程相联系的,因此,可以将网络知识和全局业务过程加以映射,这样就可以将具体的虚拟企业间的业务过程和企业间的知识彼此对应起来。

(3)为了更好地表达业务和知识的联系,需要设置知识这个角色中介。当业务过程需要相应的知识时,该业务过程向知识请求相关知识,向相关知识集搜索所需知识,并返回所需知识。当知识在本企业知识集找不到所需知识时,它把请求发送至网络知识库,若该知识是存在于其他成员企业内的共享知识,则知识网络将地址信息反馈回知识,该向目标企业请求相关知识,目标企业接收请求并发送相关知识。若网络知识中不存在该知识,则反馈回相关信息,这时盟主可以向虚拟企业之外寻求相关知识,同时也把请求发送至各个联盟成员企业。

网络管理基础知识例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85-02

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可使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针对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系统化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并且从源头上解决课程来源问题,还可使课程体系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接,课程设置为职业岗位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服务。

1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综合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操作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与施工、网络工程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技术支持与服务、网站开发运营与管理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实现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相关企业技术专家、管理精英、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市场客观需求我们共同完成了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解:

1.1 网络工程岗位群能力需求

网络规划、设计、集成、施工、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选型、安装、配置、调试与管理,网络安全架构、配置和管理,网络服务应用。

1.2 网络管理岗位群能力需求

网络设备安装、配置、管理、日常维护,网络监控、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网络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1.3 网络安全管理岗位群能力需求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网络设备安全配置,服务器安全配置,网络安全产品配置,网络系统安全评估,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常见网络安全工具应用。

1.4 网站设计岗位群能力需求

WEB用户需求分析,网站规划与设计,WEB网站环境建设,网站WEB编程,WEB应用开发,网站运营和管理。2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

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需求:

2.1 素质结构

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应变素质,良好的团队协作素质。

2.2 知识结构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基础知识,主流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网络设计规划和网络安全管理知识,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知识,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运营和管理知识。

2.3 能力结构

具有团队合作、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集成、施工、测试与验收能力,具有网络安装、配置、调试及管理能力,具有网络安全架构、评估、配置和管理能力,具有网站开发、维护、运营及管理的能力,具有WEB应用服务程序编写的能力,

3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

专业学科式课程体系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理论分析能力的考核,但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而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它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再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并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它强调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融合于其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并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一条主线,二个重点的构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建网、管网、用网”三大功能模块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综合素质教学体系由政治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素质和职业基础素质三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律意识、思想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职业基本能力的强化和提升。

3.1 政治思想素质对应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3.2 文化基础素质对应课程

体育,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

3.3 职业基础素质对应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公关与人际交流,心理健康教育。

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施工组建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设计创建运营管理维护能力三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互联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jsp动态网页设计等6门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带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掌握建网、管网、用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1)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应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数据库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

(2)网络施工组建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对应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管理,LINUX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配置与管理。

(3)网站设计创建运营管理维护能力对应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失量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JSP动态页面设计,网站运营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专业课程实训(含:计算机组装实训、Java程序设计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互联技术实训、综合布线实训和网站开发实训)、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即岗位能力训练,含:网络工程综合实训、网络管理综合实训、网络安全管理综合实训、网站设计与管理综合实

训组成)、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6部分组成。这种6位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其职业岗位技能。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的顶岗实习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实践与管理环境,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强化训练,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4 构建基于“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建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基于“课证融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设计和实施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职实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之路,其本质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工学结合”,可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教学课堂延伸到企业工厂,从而使每一个高职学生都能做到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课堂与岗位相结合。

“课证融通”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训内容的融合。通过“课证融通”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可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岗位(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为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服务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江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人才培养宗旨,学院先后与南昌亚洲啤酒有限公司,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江西)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企业技术专家和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了我院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工作任务的分解,建立了一套科学务实高效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参照人才培养标准共建了网络专业实训室和专业实训基地,并由企业专家和管理精英对教师队伍进行了专业培训,从而形成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教学模式和能够承载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