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0 08:22:10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和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高水平推进我市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相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主题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工具手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协同构建教育数字化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水平,优化教育服务,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改革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立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顶层设计、整体智治、综合集成、注重应用、唯实唯先。

(一)上下联动。积极对接省、市工作专班,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桥梁作用,实时跟进落实全省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总体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各层级数字化改革的场景需求,加强对县(市、区)和学校的工作督促与指导,将数字化改革推进到教育系统的每个角落,实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场景化建设应用有机结合。

(二)左右协同。密切对接市级数字化改革相关工作部门,结合市数字化改革的任务要求,推进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实现市级层面的应用与数据共享统一规范、互融互通、综合集成。

(三)融合创新。从教育实际和教育规律出发,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教育理念、制度、技术、方法、应用、模式等方面创新,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系统推进。聚焦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坚持全省教育系统“一盘棋”,运用系统性思维、系统方法在教育领域的网络平台、场景统筹和数据标准等建设中发挥作用,同步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字化改革。

三、改革目标

突出丽水教育整体智治,与全省同步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治理、教育教学、民生服务广泛深度整合。教育行业数字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日益成熟,贯通各教育阶段、覆盖各治理场景的教育大数据逐步丰富,适应数字时代的全民学习体系持续完善,数字化、空间化、一体化的教育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一年出成果”:2021年底前深入梳理核心业务,跨部门业务一件事集成。完善“浙里办”服务事项,搭建“浙政钉”工作平台,优化“丽教钉”内部应用集成,丰富教育数据仓,建成教育驾驶仓,已有信息系统和服务事项接入数字社会系统等数字化改革窗口,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

“两年大变样”: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教育领域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数字交换与共享服务体系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应用建设指导,推广全民数字学xxx台应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全社会体验教育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初步成果。

“五年新飞跃”:2025年底前,教育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局面,教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取得突出成果。

四、改革任务

根据“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目标要求,按照“以用促建、共建共享、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建设原则,贯彻全省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和教育魔方“136X”架构体系要求,完善“两掌”和“四横四纵”建设,推进我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教育行业“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

(一)发展数字教育新基建

1.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网络技术,做好教育系统行业云与政务云、视联网,教育专网与政务网、教育无线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合省厅行业云网一体化建设,实现“多云融合、多网互通、多端智联、应用支撑、统一管控”的教育现代化网络及应用框架体系。

2.丽水教育数据仓建设。建立数据标准规范和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建成面向市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的教育数据仓,加强共享开放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实现教育数据动态汇聚,授权使用,以教育数据共建共享促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

3.“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建设。加强一体化应用支撑体系建设,统一教育系统用户身份认证体系,整合教育应用系统,建成“丽水数字教育”综合平台,实现教育现代化评价与监测。

4.深入实施智慧校园建设。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建成一批基于新基建的智慧校园示范校。积极推进新型教学空间(含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的建设和应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进一步完善精准教学的支撑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强化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构建家、校、社沟通新途径,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

5.打造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教育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优化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和处置流程图。强化网络管理员、信息化系统管理员、全体教育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态势分析和预警工作,提升网络与信息的防护能力。形成严密可靠的应急处置、网络安全协调防控、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基础设施、教育数据、业务系统、信息内容安全。

(二)构建教育整体智治新格局

1.提升“掌上智治”应用能力。按照“数据融合、流程再造、业务协同、系统重塑”的要求,进行核心业务梳理、跨部门一件事梳理,进行场景化应用梳理,推动教育领域业务数字化。优化“丽教钉”教育内部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浙政钉”、“丽教钉”两个掌上(前端)平台建设,提升“浙政钉”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应用水平,促进教育行政智慧管理。打造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工作协同场景,充分利用“浙里办”、“浙政钉”、“丽教钉”,推动“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综合应用集成。

2.实现数字教育智治一张图。根据教育数据仓和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应用需求,建立以关键指标驱动的市、县、校、班、生(师)五级的可视化应用视图,形成集教育决策、数据分析、动态展示、研判预警、综合应用等功能的教育驾驶仓,实现教育评价与监测现代化,呈现教育智治数据大屏,形成教育智治和民生保障一张图。

3.构建数字教育现代化监测体系。通过多部门协同,开展招生预警、校园安全、疾病联防联控、研学实践、民办培训机构监管、教育督导、健康监测、智慧食堂(同菜同质同价)、学业水平监测、安心上(放)学等教育全领域应用和业务数字化,有效集成监测数据,打造教育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

4.创新数字教育应用项目。优化丽水教育人事管理系统,探索数字化教师学院建设,推进教师积分制管理和教师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构建教师培训、教学研修、教育科研、教师评价、成长规划、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实现教师教研一体化、区域协同研训、教师成长智能规划,打造市、县、校、组四级教研体系,形成师、校、县、市四级分析决策数据,获取学校、教师的教研训发展画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成长、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三)提升教育民生服务新体验

1.推广“学在浙江”应用。根据省教育厅和市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省市县协同完成“学在浙江”、数字社会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部署。推广“学在浙江”应用,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社会,打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

2.提升掌上办事服务水平。在“最多跑一次”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成果基础上,优化“浙里办”面向社会教育服务事项,围绕入学入园、教育缴费、教育资助、放学后托管、中高考优待、学区预警、民办教育信息服务等民生服务体验。推动证明办理等服务事项智能“秒办”。

3.培育“X”个场景化应用。以花园云为基础探索教育领域场景化应用建设,以数字社会平台为基础,协同推进未来社区与数字乡村教育服务。借助数字化改革建设应用新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打造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 

1.数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奖励机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继续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深化教育“山海协作”,开展城乡结对优质教育服务行动,创建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体,融合型教育共同体校区间、共建型教育共同体核心校与成员校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同步课堂、空中课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深化精准教学。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精准教学,推进小初高补短提升、培优创建工程,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实证教研、个性化学习、智慧评价等实践方式,提供数据智能分析与推送,形成一生一师一方案。健全教学过程与结果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机制,通过深度挖掘和多元分析,实施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与监测,帮助教师更精准的“教”,学生更精益的“学”。

4.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依托数字化教师学院平台,发起网络协同备课服务,实现跨越空间、多教师同备一节课,记录修改痕迹、记录参与教师名单、选择备课模块内容、分享备课内容。组织教师参与在线教研,跨越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加入教研活动,支持跨校跨区域开展,系统记录教研全过程、参与教师、参与成效、案例与实证,转成教研成果,归集到教育资源中心。

5.加强教育评价监测。完善教育评价与监测机制,建立教师、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等个性化、过程性评价与监测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统筹推进。成立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专班,负责协调推进和组织实施各项数字化改革任务,专班下设办公室,做好具体任务工作的对接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任务体系与工作体系,确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与支撑部门,明确工作任务清单,层层细化任务颗粒。

(二)实施清单管理。实施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制订数字化改革跨部门跨层级、可综合集成、可跟踪监督、可量化评价的结构化任务清单,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挂图作战,逐条逐项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建立动态的台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干一件成一件,形成滚雪球效应。

(三)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的指导及督查,强化对职能科室的交办督办机制,系统谋划,业务协同,整体推进。建立健全考评督查制度,积极争先创优,结合各地报送数字化改革工作报告和实际工作落实情况,每月进行评价通报,每两个月进行工作督查,考评结果计入年度综合考核。

(四)强化资金保障。按照丽水数字教育顶层设计架构,以综合集成的理念,明确各层级建设职责,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共同建设、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王  平  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叶伟勇  党委副书记

严金华  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

马佩华  党委委员、专职副总督学

王伟平  党委委员、副局长

桑文勇  党委委员、副局长

戴一仁  党委委员、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

叶旭华  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

成  员: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市直各学校党政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长。

丽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数改办”),数改办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数改办由王伟平任主任,蓝永明、孙晓敏任副主任,周伟华为联络员。

2021年丽水市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

 

序号

工作任务要点

工作层级

任务描述/目标

牵头部门/科室

协同部门

1

教育魔方工程建设

省-市-县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省、市、县协同,共同推进教育魔方工程建设,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建设与应用。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2

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市级任务)

省-市-县

1.参与“学在浙江”平台建设,建立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丰富教育资源,建成全民学习空间,建立可信数字学习档案,打造全民数字学xxx台。

2.做好数字社会系统教育领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学区一张图、入学入园、中考成绩查询、中高考优待、教育信息查询……等应用部署)。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相关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3

推广学在浙江平台应用

省-市-县

充分利用“学在浙江”平台建设成果,鼓励各类教育机构提供面向行业的优质继续教育服务,融合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赋能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面向老年人开展智能技术应用教育常态化的培训服务,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

职成高教处

 

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基础教育处、在丽高校、老年大学、社区及相关政府部门

4

数字政府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结合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做好教育领域数字政府建设事项内容(如智慧食堂、教育提质、教育学位供给……),推进教育领域政府数字化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5

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教育领域相关工作

省-市-县

对接市发改委,做好教育领域数字社会系统建设好场景化部署工作的协调与联系,做好相关应用推广。

办公室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人事处、计财处。

6

参与丽水花园云(城市大脑)建设与应用

市-县

做好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协同市数转办做好花园云(城市大脑)教育领域可视化相关应用;做好花园码及场景应用建设与推广。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7

教育数据仓、驾驶仓建设

市-县

教育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数据共享开放标准规范建设,教育智治驾驶舱建设,建成一体化的数据资源和应用体系,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8

丽水数字教育建设

市-县-校

1.建设一个部门综合应用管理平台,部门所有的自建系统都纳入到该平台统一登录和管理;

2.建成教育大数据仓和教育数据驾驶仓;

3.校园安全风险管控“三化”模块;

4.教育数据管理与运维模块;

5.教育大数据监测服务模块;

6.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模块。

教育技术中心

计财处、人事处、安全处、基教处、职成高教处、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9

一件事改革

市-县/校

深入梳理教育一件事服务,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集成教育事项一件事服务,做好最多跑一次建设与应用推广。教育服务事项全过程监控、好差评等管理。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0

深化机关内部协同办事服务

市级

合并入口一键网办,用好丽水市机关内部协同办事平台,申请人和审批人对教育系统上线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实现0次跑和高效率网办。做好“好差评”闭环管控。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1

教育政务服务

市级

优化教育服务事项,注重用户体验,统一教育政务服务事项网上、掌上办事标准,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强化教育“一件事”集成服务,提升浙里办、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服务响应能力,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智能“秒办”。强化各类业务服务属性,推动行政部门、公共事业单位及学校的教育公共服务集成优化、主动服务。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2

掌上钉(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建设与应用;

省-市-县-校

1.做好浙政钉、丽教钉用户体系建设;

2.做好浙政钉、丽教钉工作平台搭建;

3.做好丽教钉与浙教钉的对接。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

13

智慧校园建设

县/校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75%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创建。

教育技术中心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4

探索数字教师学院建设

市-县-校

谋划全市数字教师学院的建设,开展各模块的建设与试点应用。

人事处

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基础教育处、职成高教处、计财处、教育督导室

15

教师积分制建设与推广

市-县-校

深化教师积分制管理,并形成我市独具代表性的应用。

人事处

各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6

互联网+义务教育

市-县-校

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处

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院

17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省-市-县-校

省、市、县、校、班、师生五级联动,共同推进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安全、教育数据安全、业务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8

数字化改革其他体系涉及教育的相关工作

省-市-县-校

数字化改革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数字经济、数字法治等系统建设涉及教育领域的相关工作。

办公室

教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

19

数字化改革场景创新应用建设

省-市-县

揭榜挂帅,积极开展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建设与应用。教育魔方X场景创新应用。

办公室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2

中图分类号:TP29

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面向全体社区民众的教育形式,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固然需要政策、法律、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保障,但是更离不开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因此,在数字资源服务理念指导下,对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进行框架设计和理论探讨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

1.1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

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号召,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也随之被提上日程。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即在基层政府带头下,区域各方力量对挖掘、整合出来的数字教育资源的数字转换,如将纸质教材转化为声音、视频、电子信息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它由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组成,常见的硬件类资源有计算机、视频展台、投影仪等,常见的网络软件资源有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都有所增加,但是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构建却发展缓慢,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实践理论构建都不够成熟。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其服务对象来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有面向公众型、面向高校型、面向中小学型之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有种类丰富、涵盖面广、共享性强、便于检索等特点,从建设层面来说,它有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之分,从时间来看,它有短期建设和中长期建设之分。不论形式如何,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在建设上都要遵从以下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兼顾需求与效益;注重稳定,协调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其建设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技术的标准化和教育资源的标准化两方面,其中,教育技术标准化建设主要通过教育环境优化和教育管理来实现,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数据转换和内容包装。

1.2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的中介,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社区用户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鉴于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变量,所以,可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在内容和方式必须有其独特之处――它对服务机制、环境的要求比传统教育服务更高。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对服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整体性与层次性进行深刻领悟和全面把握。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服务平台建设、人力组织和资源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如教育资源分类、提取、整合、更新和教育活动开展、场地和环境条件的打造和活动组织等。这一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在对各方力量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创建有利于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的政策环境、舆论氛围,并积极为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人力、资金、管理和安全保障。同样,社区教育机构和基层政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职责,依据服务工作需求进行完善的责任制管理,社区图书馆、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社区文化性、专业性文化活动出谋献策。总的来说,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应以为居民教育活动提供多样而全面的支持服务和安全保障为主,服务平台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资源管理和服务、服务机制保障是其关注的重点。

2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构建途径

2.1 做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2.1.1 创建有利于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构建的环境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平台构建是社区教育得以开展的前提,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的重点是平台环境打造和平台构建。数字化环境是否成熟与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运行和管理密切相关,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环境的主要由用户环境、信息环境、技术环境组成。在用户环境构建中,我们应积极探索社区用户的教育需求,对其需求心理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探讨。其次,通过用户信息调查分析用户的使用感受、潜在需求、使用方式的变化,并以用户兴趣爱好、需求习惯、行为模式为依据进行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在这一过程中,社区还应对居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进行综合考虑,并积极通过技术推广寻求服务创新的突破口。进行信息加工和传播的组织、系统、个人是信息环境的主要构成,这一有机整体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它们所共有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各部门要在大力合作的基础上做好教育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应用,力求信息环境构建与社区教育发展实现同步。技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化技术服务环境有着鲜明的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特征,这也决定了在海量的信息、多样的信息渠道和载体面前,社区教育职能部门要在信息处理、资源共享、信息集成方面有所作为。

2.1.2 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构建

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由教育资源平台、用户平台、管理服务平台构成,通过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用户与用户信息、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教育资源实现了沟通。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应具备资源导航、资源检索、用户交流、信息反馈、信息处理等功能,居民使用需求的满足正是建立在以上功能之上。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使用需求,社区需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先进的信息网和集成数据库,将用户信息学习资源、学习资源都纳入数据库构建范围,关注和解决服务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学习软件体系模型问题、平台支持问题、资源信息编码标准化问题,确保社区用户都有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权利,并围绕用户信息素养提高、专业知识获取、使用需求满足展开动态观察,以便为资源整合与组织提供参考依据;在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上,相关部门还要关注平台的教育性、经济性、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有针对性地根据社区居民需要来进行数据库建设,如人口过于老龄化的社区可以建立关于老年保健的数据库,知识型社区可以加大学习型数据库建设力度。

2.2 重视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是社区教育资源服务发展的根本需求。在各类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阅览室、图书馆、微机房、语音室等物质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前提和保障。在社区范围内,物质资源最为完备的当属学校,因此,学校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可适度为其提供物资资源开放和赞助,如欢迎社区居民走进校园,开展志愿性质的社会化教育。同样,地方优秀企业也应积极进行自身物资资源拓展和挖掘,尽可能的为社区教育提供物力、人力和财力。文化资源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重点,所有的社区在地域存在上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政府在社区资源整合上应做好引导、组织和管理,如为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教材编创、文化活动组织出谋划策,这对社区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氛围构建来说都大有裨益。社区职能部门如妇联、民政局、教育局等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有生力量,优势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提供者,社区教育资源开发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在统筹协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做好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为社区教育发展后劲提供行政支持,制定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和长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督促企业参与到社区教育建设中来,做好人才资源组织和管理,建设一直由基层领导组成的综合管理队伍、由教育工作者组成的教育服务队伍,集合社区教师、干部、文艺骨干、自愿者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完善薪酬、福利、岗位补贴制度,以经济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中来;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配置,杜绝重复建设和浪费,逐步提高社区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社区教育资源公益原则,确保资源开发经费保障,结合政府补贴,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资源成分分担。

2.3 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保障体系构建

数字化社区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有服务政策制定、服务制度完善、技术保障体系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等。一般来说,设施建设政策、技术信息政策、资源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服务政策不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还要具有稳定性、连贯性、前瞻性等特点,当它们为社区教育服务时,还要确保它们能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法律是规范社会活动的有效手段,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样要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保障。我国在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法律制度建设上存在一定缺陷,加快与此有关的法律建设,同时在现有相关法律操作过程中关注社会利益的均衡、体系内法律关系的协调,是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技术体系构建的重点为资源存储技术、检索技术、信息安全加密、风险防范、知识产权保护等,就目前来说,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制定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目标、明确服务指导思想、加强工作领导、完善技术管理体制。人才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构成,在人才资源保障体系构件上,制定人才战略、加强在职培训、完善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是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体系构建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用户服务的原则,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服务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晶晶.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王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黄.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建设[J].办公自动化,2013(16).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3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地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校园环境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服务下,强调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

2.数字校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及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数字校园的组成

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校园基础化信息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建设、数字教室的建设。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二、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和理念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和浙江省都曾实施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浙江省曾前后共开展了三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实施工作,杭州市共有1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6所浙江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实验工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向兄弟学校和社会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物联网、泛在网络、微视频教学、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学习力等新概念、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阶段,这是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根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我们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基本的理念为:通过实施《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来普遍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来实施“数字校园示范工程”,让新技术、新理念在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验研究,促进实验示范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三、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总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快杭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总目标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形成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建成8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力争建成25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设施的作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是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的重大探索与创新。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小学适用的《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依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创建,分类指导。学校应根据各自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根据省市两级有关数字校园创建指导意见,制定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计划和方案,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2.突出应用,强化特色

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注重对学校核心和特色工作的支撑与引领,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优化整合,适度超前

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适度超前。依托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努力实现对学校现有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授权的共享与交流,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投资效益。

五、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成立“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组织力量制定《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筹备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2年:根据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创建的进度,启动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筹备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3年:做好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一批示范学校的建设。启动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4年:完成第一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二批示范学校的建设。

2015年:完成第二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的总结工作。

六、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遴选程序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遴选采取学校申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杭州市评审立项、学校实施、经市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的方式进行。

1.申报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由学校根据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及当地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规划申报。申报学校根据学校类别,依据《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和自评,自评达到合格方可申报,填写《杭州市数字校示范校园建设申报表》和示范建设方案,并附自评报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2.推荐

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建设方案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分配的市级示范名额,推荐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3.评审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区、县(市)和直属学校申报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经审核初选、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市教育局公布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4.验收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建设期满后,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根据学校示范建设方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七、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是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加强领导,确保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顺利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加强对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指导和落实情况的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研究落实本地区的数字校园示范创建方案,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领导,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2.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确保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效益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数字校园”的管理和应用工作,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和考核评估等形式促进数字校园的应用,重大活动要求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工作台账、宣传报道等工作。

(1)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要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落实项目,每年6月底前要将上一年度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报教育主管部门。

(2)建立督查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督查制度,督促学校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市教育主管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按计划实施,建设成效显著的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示范建设,或者成效不显著的,责令其整改,延期一年后仍未能完成整改、通过验收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其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资格。

(3)建立验收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期满,市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时,将根据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学校申报的实施方案,重点检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所发挥的效益,以及经费使用等情况。市级示范学校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4

[作者简介]汪杰贵,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浙江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27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068-0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呈现出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态势。相较于中、东部而言,西部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进程均较缓慢。为缩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协调发展,1999年6月,在西安宣布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决策。自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西部地区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在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其中人力资本不足是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开发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门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可以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组织一种典型模式,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实现社区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笔者以为,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开发西部人力资源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拟从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为视角,结合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特征,具体分析西部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对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转变、对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优化以及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分析

人力资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所有各种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梁裕楷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一书中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概念做了经典界定。他在书中指出: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力资源相对应的、以人的生命机体为载体的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文化精神面貌)。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展、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开始传入我国。自我国引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政府及各部门特别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作为一项兴国之策,并积极寻找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并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具体包括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发展教育等三个方面。

(一)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

受传统重物轻人的人事制度管理影响,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开发与管理的意识差、观念落后等问题。因此,树立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非常必要。首先,树立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其次,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理念;最后,树立“人才、人才资本、网络化管理、市场化、法制化等理念”。

(二)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人力资源开发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激励人才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环境优化应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基础和依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以及经济实力的许可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其次,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的政治环境。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后,优化人文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创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文化环境。

(三)大力发展教育

发展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为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适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而建立总量供给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以提高国民学习能力和劳动者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全民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终身化将更高效、低成本、公平地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人才。

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人力资源开发

(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认识处于初步探讨阶段,但不乏关于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概念的经典界定。叶军、刘山泉在《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市场化运作模式初探一“奥鹏学习中心”组建的基本设想》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在数字化学习港的基础上提出的,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数字化学习港三层架构之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指: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宗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既定行政区域下的各个社区为单位,建立的能够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弹性化的学习时间以及订单式教育资源的学习型社区”。

罗新星、曾宇星在《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电子社区建设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社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与每个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紧密联结起来,做到使社区的管理者、教育培训的提供者与社区住户、居民之间可以适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与沟通。通过将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结合,应用各种通信技术,在全方位实现社区居民生活和工作的简单、方便、快捷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一种突破地理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实现社区居民全员参与的教育和学习平台,最终实现教育的终身化”。

潘伟光在《建设数字化社区构筑学习型城市》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管理、服务与每个住户相联结的社区。这种数字化的网络系统,使社区的管理者、教育培训的提供者与社区住户、居民之间可以适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

从以上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概念的经典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具备“数字化学习环

境”,实现了教育技术服务手段数字化。第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目标在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习载体和平台,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在社区内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实现了居民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类型的多层次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多渠道化,这样能更好提升社区人员素质,开发社区人力资源。第三,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系统性。它包括社区政务电子化、社区教育学习数字化、社区学习型企业数字化。

(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人力资源开发

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是由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特征所决定的。具体而言,促进作用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转变、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的优化以及社区教育发展等三个方面。

1 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转变。由于社区内广播、有线电视、网络化等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具备了教育信息化、学习数字化等特征,这使社区内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社区居民高效率、低成本地利用社区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社区主体高效快捷地宣传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促进社区居民树立新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具体而言,首先,就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学习环境数字化而言,这样有利于社区内文化资源的共享,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利用社区学习资源。从而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促使社区政府自觉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核心在于能力建设。其次,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信息化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性观念的形成。传统观念认为,人力资源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人力资源是通过引进的,而不是开发的。数字化学习型社区能更高效的培养社区人才,从而让社区居民树立通过学习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最后,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有利于社区政府和社区居民人力资本理念的形成。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实现教育学习数字化,社区居民能低成本通过社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就业能力,改变自身经济能力,改善生活状况,从而让社区居民自觉把社区学习作为一种投资,这间接促进了社区居民人力资本观念的形成。

2 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构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社区政府政务电子化、社区企业商务电子化、社区居民教育学习数字化。因此,社区内要实现企业上网、政府上网、家庭上网工程,加快信息化进程,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就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有利于改善社区经济环境而言,社区企业的商务电子化和学习化构建是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企业的构建能为企业不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企业员工培训的数字化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这些都将为社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社区企业的商务电子化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这样可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次,就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有利优化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政治环境而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区政府的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行政。社区政府学习和政务的数字化能进一步提升社区政府的学习意识和数字意识,提升社区行政人员的行政能力,开发社区人力资源,这将促使社区政府为社区学习数字化建设,为社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因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有利于优化社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政治环境。最后,就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与优化人力资源开发人文环境而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通过广播、电视、社区网络等实现社区教育学习信息化,共享社区学习资源,不断提升社区学习氛围,改变社区人文环境,使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社区育人环境不断改善。社区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人力资源开发人文环境转变的见证。

3 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教育。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推进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实现从学龄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平台作用。第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具有开放性、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等显著的技术特征。第二,数字化教育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多样;教育资源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第三,数字化教育可以为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提供继续教育。其次,实现社区教育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跨越。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了新型的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使学生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有线电视、网络化等学习形式。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促使传统的封闭式学校学历教育向多样化、多渠道的开放式终身教育转变。

三、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在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落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相对较差、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资源不足。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能克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构建能缩小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充分利用东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来弥补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资源的不足,实现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跨越式发展。笔者以下将具体分析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在走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观念落后、环境不佳、教育落后等困境中的作用。

(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观念的转变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首当其冲的是要改变落后的人力资源观念,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要改变重物质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的思维,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改变单一的人才引进理念。树立人才自主开发观念;改变传统人事管理思维,树立人力资本理念。数字化学习型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学习观念,培养学习风尚,打造知识平台,从而克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困境。

1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传统观念认为,西部地区落后是由于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将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开发放在首位。然而,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人力资源的保证,否则将造成高成本低效率开发。随着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建立,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将得以充分开发,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自源也将会更有效益的得到利用,这样有利于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2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观念尚停留在人才引进,而不是建立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引进人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西部地区自身人力资源开发又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从而导致西部人力资源不足。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由于其具有学习数字化和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社区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远程教育来利用东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高效低成

本地开发人力资源,这将有利于强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自主开发理念。

3 西部地区政府承袭着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观念,没有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理念。上文提及数字化学习型社区能低成本开发社区人力资源,高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经济能力,促使社区居民树立人力资本理念,这一理念在西部地区将更好地得到印证。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开发西部物质资源的人力资源,通过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实现了西部社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开发西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同时西部地区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构建,更好地借鉴东中部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充分发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解决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西部人力资源得到开发,物质资源将得到更有效利用,为西部地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西部地区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有利可图,树立人力资本观念。

(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优化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的不足之处在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比较落后。经济环境落后不利于引进人才,政治环境落后不利于利用人才,文化环境落后不利于培养人才。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将有利于优化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1 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转变。首先,西部地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能为西部地区自主开发人力资源,间接推动了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转变。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究其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缺乏。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有利于缩小西部与东部的数字鸿沟,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实现西部地区的教育跨越式发展,开发西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改善西部经济环境。其次,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是建立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基础之上,因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要求提升西部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积极引进东中部地区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化的发展将直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后,西部地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内容之一是西部地区企业实现商务电子化和学习化。西部地区社区企业的学习化和电子化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为西部地区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从而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得到优化。

2 西部地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政治环境转变。前文提及社区政府数字化和学习化构建是西部学习型社区构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社区政府实现数字化,实施电子政务,其将更容易更全面接受东中部地区的政治文化以及管理理念。这样有利于解放西部地区政府的思想,它们将会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优良的政治环境,例如西部地区政府为人力资源开发颁布优良的法律、制度、政策,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3 西部地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环境的转变。西部地区由于相对落后,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教育基础之上,没有全面普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可以方便快捷地将东部地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传播到西部地区,从而在西部地区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比如数字化学习、终身学习、网络学习、信息化教育等学习理念和方式。西部地区学习观念转变会推动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文环境的转变。

(三)数字化学习型社区与西部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关键在于发展西部教育,而西部教育发展困境主要是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手段落后。要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必须实现教育信息化、学习数字化,以促进西部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在克服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手段落后和跨越教育数字鸿沟中能发挥其作用。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将推动西部教育向信息化、开放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主要是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社区网络化教育来实现。而远程教育和社区网络化教育都将推动西部教育跨越式发展,从而为西部地区开发人力资源。

1 远程教育与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远程教育优势之一在于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缩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教育鸿沟,促进西部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首先,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能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要求,它是建设学习型社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教育形式。其次,现代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基层,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对实现教育公平发挥出独有优势。最后,远程教育不断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如通过广播、有线电视、网络实施远程教育,逐步推进西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5

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69-02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王俞涵(1981―),山东威海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高级编辑,经济学硕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应运而生。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对数字教育给出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数字教育在构建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新沟通机制,另一个是交互作用。

一、国家对高职数字化教学的指导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职业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十二五”的重要任务。在性质上,信息化是数字教育的基础,为数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样,在数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数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种方式在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当时仅有数百名教师参赛,而到2015年则有约6万名教师参赛,可以看出大赛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育部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研究课题。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则开始着手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当时的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职业院校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并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下,数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沟通和交互两个主线也得以强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些举措均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数字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1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撑数字化教学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只有30%的高职院校具备了较为充足的上网学习条件,而有70%的高职院校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条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证一次学生正常使用机房的时间。在更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人机比例较好的院校,很多电脑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现代化数字课程的呈现,只能供学生用来进行听力活动的训练,导致即使有好的现代化数字学习资源,很多院校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授课来实现,甚至是辅的实现,最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观念尚未转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有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的授课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既缺乏沟通,又缺乏互动。一部分教师认为原来没有数字化教学,学生一样学得很好,因此从思想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带的多媒体课件和光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目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数字化资源有限,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去学习,或者是在主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自学壁垒。虽然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但由于内容枯燥和缺乏互动,往往是学生跟老师打游击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生平常根本就不认真在线学习,纯粹靠挂机在线来混时间,作业也基本是在网上搜索现成的资料或答案,然后复制粘贴拼凑完成。

4缺乏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无法向数字化教学实现真正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打着外语学习资源的旗号,内容实则东拼西凑,未经过严格审核,错误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学理念的支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并专注教育本质

虽然数字化时代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手段的现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数字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不能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要从教育本质出发,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两者有机地融合。

2专注全面发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数据

目前市场上为学生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么只专注B端学生的在校学习,提供的内容仅为学生的课堂服务,要么太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基础学习。真正的职业数字化教育是需要将B端和C端的数据打通,通过对学生在B端的在校学习行为作出大数据的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其C端个性化学习阶段,使数字化教育真正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加强对数字资源的质量监管,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

由于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机构不像出版机构一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管控,导致很多小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不断侵权盗版,私下改编一些未经版权许可的资源,更有很多机构为了牟利而粗制滥造的资源流向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接触到这些质量未经严格把关的产品,而使教育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专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机构和内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支持邻接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保证受教育者基本的权益。

四、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展望

在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数字化教学将有效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四路并进:通过支持优秀的出版机构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出版,并将数字化资源的质量提升到现行纸质出版的资源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和纸质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支持职业院校的数字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提升,尤其是软件和视频解析能力的提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坚持软件优化硬件的思路,大幅度提升教学设备条件;通过“政府+市场”机制的教师技能提升和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式,努力推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普及,逐步将数字教育作为教师教学的必备技术和表现形式之一进行确定,并提升数字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数字教育所具有的沟通功能和交互学习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便利性,将数字教育的优势有效巩固和突出,并形成稳定的学习渠道、资源渠道和教育渠道。在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将有序实现全面性、泛在化、安全性、移动化、兴趣性和互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6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北京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天津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河北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蒙古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辽宁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评选50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30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吉林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黑龙江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上海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

浙江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安徽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福建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江西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山东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河南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湖北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湖南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广东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广西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海南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庆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川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贵州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云南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陕西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甘肃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青海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宁夏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疆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新疆兵团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大连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青岛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宁波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7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千兆网、万兆网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各种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的技术平台,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拓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当前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所谓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学制、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根本,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关键。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反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成就。本世纪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学、应用传播理论与技术研究探索人类的教育活动,阐发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它涉及教育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设计与组织形式、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项革命性的内容,就教育手段而言,现代教育已从传统的电化教学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依靠一定的技术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已为国内许多院校所应用。同时,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课堂教学搬上网络,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课程,这就使得网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量剧增,使教育形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2、适应现代教育规律,开展信息化教学成为必然。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交互式是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教育技术的发展将给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因此,高校如何运用教育规律,探索适应社会对高层人才的需要,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知道,无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如何定位,但其课程的开设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又非常适合通过建设网络课程的形式来实现,从而可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其培训模式千差万别,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两种人才模式。一般而言,本科以下的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研究生以上的教学一般以研究型人才为主,但部分专业也必须突出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向学生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通过建设适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层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公共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保障力度

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除依照学科专业的要求进行组织外,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保障水平。

1、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促进学科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根本保证。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为各种学科专业、不同课程所共有的,具有共享意义的资源体系,这类信息资源可以根据学科领域来建设,也可以根据其表征体系来进行组织,只有具有一定量的公共信息资源,才能推动学科资源的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素材来完成,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定义为素材层面上的信息数字化资源保障体系,这些素材可以为开发建设专业素材,建设网络课程提供最基本的元数据。建立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立知识资源与管理系统,把教员分散的知识变为单位的系统知识资源,然后在通过宽畅的知识通道,再为人人所共享,反过来又变成教员的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增值,这是一个1+1>2的过程。例如,一个教员在组织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需要本专业其他教员的相关经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例和案例,才能设计出一门完整、内容丰富,生动和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教学,而这些知识和资料不可能被一个或极少教员所拥有,如果没有一个高效运转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和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如果建立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体系,实现了知识共享,就一定会方便容易得多了。

2、强化教育技术部门的职能,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保障力度。公共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一个涉及高校各教学单位的系统工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依靠教育技术部门来进行,即必须通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与组织机构来全面实施公共资源建设。应坚持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体,统一协调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强化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保障力度,并根据学科建设和调整的趋势,将资源建设重点放在特色学科的建设上。通过统一的领导与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来统领全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从而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合本校教学需求的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

3、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依托于学科力量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是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自学所广泛应用的资源体系,如何适合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托于学科力量,也就是通过与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的通力合作,进行专业资源的建设,依靠建设完成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将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成为适应各专业、各类课程所需要的有机体,这样才能使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牵引,努力建设具有政治理论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8

【关键词】 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17―05

建设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重要决策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电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2002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以来,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陆续启动的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广州电大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正在引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及开放大学的使命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7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旨在创建“教育型城市(Educating Cities)”的行动计划。当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英国、奥地利、日本在内的7个国家的城市参与其中。[1]1990年,在巴塞罗那市议会举办的第一届学习型城市国际会议深化并发展了学习型城市的内涵。1993年经合组织“面向终身学习的城市战略”报告,将“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ies)”定义为,其社会成员视学习为改变自身未来的途径并尝试学习的城市。[2]此后,学习型城市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进下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我国,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起,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渐开展起来,上海、大连、北京等60多个城市在2003年12月召开的“中国学习论坛首届年会”上联合发表了《学习型城市发展宣言》,倡导以人为本、全民学习、教育终身化等九大理念。[3]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京沪等城市掀起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新高潮。

同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一样,广州较早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4]并以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为主题,积极开展了各种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港”,[5]为市民终身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终身学习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11年,广州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如何抓住智慧城市的发展契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慧应用服务的机遇,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做优、特色做特,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拓展服务领域空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中的使命

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广泛认同,才能持续发展。[6]政策支持、资源动员、各类组织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教育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州电大认识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责无旁贷,确立了充分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主动服务与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即:广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广州学习型城市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

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7]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8]及工作任务分工表,广州电大提出了服务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组合要素、建立体系阶段(2010年-201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初步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整合资源、优化体系阶段(2013年-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运行“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集成创新、全面建设阶段(2017年-202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效运转,全面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

(一)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通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12月,广州电大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分中心,是国内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分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汇聚各方力量,吸收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综合性教育资源体系,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权威实用平台,成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二)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

以2002年“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为基础,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广州电大同步启动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由政府支持,以广州电大为主体,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构建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和公共服务。并于2011年12月成为教育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三、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创新成果

(一)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其核心是全体市民的学习。[9]基于此,广州电大以主动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以增进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锻炼学习者的意志和品质、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追求“教育为本、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服务是本质所在,先进技术融入其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应用技术而不唯技术,始终坚持教育为本、学习者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全力帮助学习者实现价值和创造新价值。

学习型城市也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广州电大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数字化学习氛围,实现教育零距离。广泛深入学校、社区、行业、企业、机关、军营和家庭,在距离学习者最近的家门口建立星罗棋布的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促进数字化学习在广州城乡落地开花。目前,在校本部建立了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在广州市十区两县级市设立了50多个分校、工作站和学习中心,建成示范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2个,以及覆盖广州城乡的数字化学习网。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复制和推广数字化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模式和示范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为基地,以社区为基础,以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的“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普适性的数字化教育及公共服务,让终身学习逐渐融入城市每一个市民和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市民身边的大学,惠及市民,走近百姓。

(二)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广州电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环境,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一流硬件设施、超大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多样化教育项目、大规模可靠数据管理、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高品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育服务支撑能力SSRCS,二是合作支撑环境T+P。前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根基,主要包括系统网络服务(System)、软件服务(Software)、资源服务(Resource)、渠道服务(Channel)、客户服务(Service)五大要素,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实现对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可为教育主导部门或教育需求机构开展规模化教育培训项目,提供从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从软硬件支撑到教学组织量身定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项目顺利运转后,将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交给对方,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后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土壤,T、P分别代表教学服务(Teaching)、合作伙伴(Partner),整合利用包括2,800多人的社会优秀师资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联合50多个教育主导部门、培训机构和运营单位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体现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的专家名师,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施展教学技能,体现专业价值。所有教育主导部门或行业机构、教育服务提供商、软硬件运营支撑服务商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合作发展成效最大化。

(三)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

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不断拓展教育服务的重要纽带。作为广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广州电大以此为契机,以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大规模培训项目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业务定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以“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项目开发与拓展模式,在远程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教育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自2003年以来,相继开发了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等7大门类200多个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项目、7,200多项超过3万学时达10TB的各类原创网络课程资源(课程超市),面向广州市各类社会成员和特定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开放教育、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职工教育、职业资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均已形成品牌,正在产生品牌效应,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员所关注,被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所赞誉。

还对各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在开放教育(远程高等学历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职业拓展”培养模式;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历教育要求,主要采取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公务员等政府行业培训中,主要围绕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者认识水平、业务知识和能力为重点,按照每年72学时的培训要求,采用完全的网络教学模式,集“讲学练”于一体,引领学员方便、快乐地学习,实现“大规模培训、大幅度提高素质”的培训目标。在职业教育中,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实施“职业导向式网络理论学习+学习中心实训/企业自主认证实训”的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随报随考、培训和鉴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力促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互认、互通,以学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认证,即“一次培训拿双证”。在中小学校外教育中,以“综合能力提升和小初知识衔接”为目标,实施“诊―讲―练―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故事化情景教学,让学习无负担。此外,还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和“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服务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是保障。突破“学校教育”的限制,创建了“政府+电大+远教中心+学习中心”的“四位一体”业务管理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正常运行,体现出多方分工协作、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特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导力量,负责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开展宣传并制定相关措施,激发行业人员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数字化教育应用项目的开展。电大办学系统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负责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及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中心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机制,承担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广工作,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中心作为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推广和具体教学组织实施,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根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10]建构了“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的项目组织和运行机制,健全了“财政投入+运营自筹”的“双管齐下”经费保障机制。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构建广州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港、学习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2年市财政投入2,5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环境、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低收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及服务,自筹教育项目运营经费,保障教育项目的正常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了“硬件、软件、资源、运维”的“四位一体”技术保障机制,保障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运行的高效率。

(五)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

随着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建设的深入,新考验、新问题、新难题层出不穷。结合《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开展,广州电大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梳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立了包括“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广州学习型社会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学分银行的项目应用及规划实施”、“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及其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资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开放学习机制研究”、“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广州学习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推广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在内的八个攻关项目及一批子项目。以解决终身学习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为终身学习咨询决策和推动终身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标准和服务规范为重点,争取出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广州制定并实施数字化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本。

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是广州电大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攻关项目遵照统一的要求,聘请知名专家担任顾问指导,广泛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开放学习机制”项目组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了与开放学习机制构建相关的开放学习机制等概念范畴的界定与理解、开放学习内部机制构建、开放学习外部机制构建三个领域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关于开放学习机制的认识及其构建思路,为广州开放学习机制建设提供了思路借鉴。

四、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证

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统筹组织和调度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议继续强化政府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责任主体和核心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电大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主多元”型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和制度创新,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深应用”。

(二)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是前提

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其中涉及各种利益组织和群体,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力量、智慧和能力,以平等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等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或多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发挥各自品牌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服务范围,为谋求共同的利益,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是核心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9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9-02

作者简介:郑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2015年科技基金(编号:2014ZD49)和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技基金(编号:ZY1368) 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前沿,其数字资源共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院校间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教育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教育资源应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共建共享又为其自身应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数字化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低成本复制和广泛传播,导致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专有权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者对立统一,既相互促进又同时内在地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用户基于 Internet 信息开放、扩大流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资源专有,反对资源垄断,要求实现社会公众利益。

而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它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刻地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共享过程中,保证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

我们对湖南1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 65.4%的教师与 45.85%的开发技术人员认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进展。虽然今年来不乏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相关问题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施起来还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受到网络知识产权限制性障碍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影响共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不同学校间数字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互联互通的要求而提出。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化,关键是要找准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厘清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协调各要素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功能,进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作为促进。

1.建立数据规范标准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化是共享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基于现行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但是仅仅局限于静态网页与一些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共享的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由于没有遵循相关标准,因此无法实现课堂知识和教学管理数据的互交换与系统互操作。因此,遵循相关标准发、描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2.加强院校合作建设,共享资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资源提供者对于在本校内与合作院校内免费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度,持“比较赞成”或者“非常赞成”态度的教师的比例相加达到了100%;而且高校间有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水平上,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束之高阁。改善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类别与要求、学科特色等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研究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本科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高职高专类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样它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种类、实验室的设施、实践条件的需求上会迥然不同。因此,在一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院校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也比较明确。其他院校的用户若有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有偿共享资源。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而这些资源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实行有偿共享这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建设、维护资源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广大教师(50%)强烈呼吁“建立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对于确实有用的资源,大部分用户也接受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取。

因此,要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偿共享,必须建立用于交换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业化。

4.建立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调查结果表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而无法实现有序、全面的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方式混乱、交易机制不完善是严重阻碍共享的一个因素。

5.建立行政部门干预机制。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教育部应当建立行政干预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将是松散的、没有规章制度保障的活动。因此,建议教育部联合省市级教育部门制定一套用于规划、管理、监控与协调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行政干预机制,能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监控,能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后的服务行为,能正确处理资源共享后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资源放到网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代表个体利益的一种私权,而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是利益问题,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代表产权人利益的私权与代表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的公权在利益上的非均衡性。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它属于国内立法。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性与无国界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地域性产生了矛盾。信息化、网络化使电子作品的复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难以将某一条信息与某一特定地域相连。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作品合理使用及盈利行为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这就给开放网络条件下的侵权行为找到了最有利的借口,人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法律条文来辩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导致著作权的侵权也就因地域的模糊而难以确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侵权、盗版成了一个全球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技术、法律和道德手段应该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协调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根本保护手段还是立法,要加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力度,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

7.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交流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作为促进,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39-41.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10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重点就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所以深入研究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并随着近些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城乡和区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信息孤岛以及重复建设的现象。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效共享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分类依据进行分析,得出共享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过程,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分类依据

第一,资源分类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分类的主要依据方式。应掌握以下几种方式来分析数字教学内容的分类情况:寻找合理的科学的资源分类依据,由于分类的科学程度能够直接决定分类框架的好坏,并且通过提供合适的参照方法来展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序开展和分类建设,进而达成基础教育资源的份额里关系;在操作分类或逻辑分类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过程之中,减少对其的价值渗入,双方多属于具有实践活动和结构认知行为的主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分类指标、分类数据以及分类原则等等;尊重基础教育数字演化的规律和逻辑。人类的分类思想主要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的整体过程,所以应尊重其中具有层次的分类逻辑。第二,资源分类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得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分类思路。人类关于分类的思想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主要是通过分类的方式将事物展现出更美的一面。但实质上,任何分类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所价值的,没有纯粹的客观存在,以及具体的分类实践。根据分类学和系统论的学说,可以得出分类的向度以及分类的层面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如果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所以很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从分类的角度来看,分类指的是操作分类和逻辑分类两种,逻辑分类指的是人们对事实、事物等在观念上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水平,都是通过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单独从分类学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将其划分为纵向分类以及横向分类两种,横向分类是指在横向上将事实以及事物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而纵横分类指的是在纵向上将事实以及事物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横向分类是纵向分类的重要条件,只能大致地了解被分类事物的类。

二、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重复建设的现象过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

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一大半的校长对审核上传资源的制度持肯定的态度也,这也就代表校长对现阶段的基础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质量不是十分的认同和满意。同时也更具开放性的问题总结出目前的教育数字资源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过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所以,有很多校长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建议应确保上传资源的质和量,进而加强资源搜索平台的效率。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受到资源的网络化程度、资源的类型以及资源的内容等等原因。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资源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导致的,同时,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能够用来作为资源的太少,存在一定的资源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

(二)缺乏一定的共享意识和系统化的共享规划

首先,不仅仅是领导层对共享意识有所缺乏,就连在第一线的教师也严重缺乏一定的共享意识,所谓的共享意识,不仅是观念上的共享,还包括下意识行为上的共享。虽然人们能够时刻牢记着共享观念,但如果不将其化为行动,也是没有用的。其次,不具备系统化的共享规划。相关的实践表明,各区域间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规划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根据现存的规划实践结果看,大多数的区域都是对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上的建设进行主要的内容规划。还有一些个别发达的区域已经将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作为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进行,但主要是开发和建设资源,关于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忽视。所以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关于资源重复建设、平台搜索功能、缩短资源更新时间等等问题上仔细地进行研究和处理。

(三)缺乏资金的持续支持以及优秀的网站管理人员

根据资金投入的状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地区对软件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对网络环境、硬件基础设施上相比来说较少,用在支持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花费大量的心血和金钱的网站和硬件设备,被当成了摆设,无人问津。在相对经济发达的区域,相关的类似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例如虽然下达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但是相关部门会一直推脱资金的投入,长时间看不到资金的投入。除此之外,在大多数的地区机构中,网站的管理者主要是由技术人员担当,但与符合专业并具有教育背景的人员相比较还是存在一些欠缺的,但是又单单由校长、教务人员来担当,还是会存在专业上的缺陷,所以网站管理者应具备熟练和高超的技术以及专业素养,进而实现技术和知识的提高。

三、构建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

根据上传状态和建设状态两个维度来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进行分类:第一类是虽已建成但未上传的数字资源;第二类是已建成并完成上传的数字资源;第三类是正在建成也未上传的数字资源。这种数字资源分类形式具有简单明了的巨大优势,方便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工作,并且能够针对目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构建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机制,主要分为内部虚线框以及内部虚线框外两大模块,共包括七种内部机制,以及对虚线框内产生作用的四种内部外机制。首先是安全监控机制与质量审核机制。分类中所包含的所有数字教育资源都需要在安全架空机制的控制下,接受监控来保证安全,进而避免网络被带有病毒的资料感染。同时也需要通过质量审核机制来对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进行审核,进而在资源中选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其次是激励机制与分类筛选机制。对于第三类资源分类,也就是正在建设中还未上传的教育数字资源,应构建激励机制,进而充分激发出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对第二类资源分类,也就是已建设并已完成上传的教育数字资源,应建立分类筛选机制,进而实现消除或是减少教育数字资源重复构建的目的。再次是评价反馈机制。教育数字资源下载次数、浏览次数以及学习者的反馈和留言等都会成为评价反馈机制的数据依据。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的目的是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效果的检验只能通过用户对资源的具体应用过程的感想。由此可见,只有听取用户的建议和意见,才能不断地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善和进步,最终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所以,构建评价反馈机制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采取能够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措施,建立一定的用户反馈渠道和平台,进而改善和推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工作。第四是标准化共享平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在通过质量审核机制和安全监控机制后,会被加入到标准化共享凭条上。所有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都会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其分类和描述,这种形式在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检索和应用的同时,也为管理不同资源的系统提供了互相操作和共享的基础支持。第五是激励表彰制度。通过制定明确的表彰激励制度,来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学校和教师参加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中。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是进行表彰和激励的主要依据。同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落实激励表彰机制,例如给予原创者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对优秀资源单位、提供者、学校网站等等给予表彰;经过教学实践给予优秀资源荣誉证书,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评定的参照之一。内部虚线框外的机制主要分为经费保障机制、系统规划机制、管理服务机制、激励共享机制四种。内部虚线框的机制与外部虚线框的机制构成了一个基于资源分类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各机制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紧密的联系。

结语

造成现阶段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共享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是重复建设的现象过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缺乏一定的共享意识和系统化的共享规划、缺乏资金的持续支持以及优秀的网站管理人员,所以应构建一个合理的、以资源分类为基础的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进而来推动学校、教师之间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效共享。与此同时,提出包含七种机制在内的内部机制,以及包含四种机制的外部机制,内外部机制应进行有效的配合,实现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有效共享。

参考文献:

[1]夏文仙,赵德荣.数字校园环境下曲靖市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487-492.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例11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57-02

1 协同教育概述

“协同”,作为“协作”“共同”的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作一致完成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965年伊戈尔・安素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Haken)教授的《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协同及相关理论同教育的结合,实现了教育理论结构的整体创新,形成协同教育学,其哲学思想是和谐竞争、协同发展,科学思想是解放心灵、规范德行,以哲学、科学、实践三维一体作为实践方法,以培养协作应变、学习创新、诚信仁爱、负责感恩的世界精英为教育目标。

2 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育按学段划分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只有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把握好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近年来,我国校园数字化进程得以不断提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学校都投入大量金钱购置信息化设备,计算机与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多个部门都实施了信息化管理。这些系统为校园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部门之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造成数据无法实现实时同步,数据信息不统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教育、管理和学校内外各组织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科学化的新型学校,但目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视技术应用而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很多教师仍然缺乏信息技术技能,他们使用的信息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重视度不够,投入较少,导致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不积极,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缺乏认识和了解,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导致多数校园网络处在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效益。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校外资源则未进行收集和整理。

3 基于协同教育理念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策略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和重点工作,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信息技术中心,制定并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确保设备安全、信息畅通。制定校园化建设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教研、管理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共享教学资源。对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升级,实现对学校工作数字管理的全覆盖,定期对数字化校园系统进行测试,及时解决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学校内组网级联较多、接入设备老化及下载速度慢的问题。建立全自动多媒体录播教室,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完善教学资源库和学校网站建设,让信息平台成为学校、教师、家长、企业都可以参与的系统平台,建立异地移动网络办公系统,使得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异地或者家中就可使用校园网络;建设面向管理者、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及企业的客户服务平台,使得全社会都可以通过电子平台参与学生的教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借助网络提升自己 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决定了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效力。为适应社会发展,应对数字化的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面对新时期、新特点、新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致力于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向,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提升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搭建家长、学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等手段将学生安全情况、成长情况及时地发送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全程对接。搭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创造家校、师生和生生广泛参与的氛围,学生或者家长对学校的各方面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畅通家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学校教育思路、教育渠道,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的互动机制,拉近与家长间的距离,融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网络的特殊功能,使得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交流地位和话语权上更趋平等。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私下交流,可以通过悄悄话的方式,既实现了交流,又保障了相关人员的隐私。不仅如此,还为各班级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各年级各班级同样可以从公开的网络日志上互相取长补短,改进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 结语

当代是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信息化高科技产品已成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较之传统的校园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安全可靠、性能卓越、易于管理的校园网络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