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扶贫的相关知识

扶贫的相关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5 10:39:51

扶贫的相关知识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1

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县委相关会议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__要求,按__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实事求是的确定我乡农村扶贫对象规模,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开展精准识别,实施精准扶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确保农村扶贫对象到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牢基础,创造条件。

建档立卡对象包括贫困户、贫困村。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找准农村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农村扶贫对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好班子”的目标。20__年底前,在全乡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统一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

各村要成立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以村为主体,分社进行,有序开展建档立卡各项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通过村民自治,引入第三方监督,实行公示公告,公示时间要足够,公示知晓度要广,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

严格按照规定的公正流程,认真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认定,做到结果精准,群众满意。

摸清农村扶贫对象帮扶需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到村到户方案,落实帮扶措施,>!

精准识别农村扶贫对象,将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的扶贫对象全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确保建档立卡对象和扶持对象上下统一。

建立农村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脱贫则出,返贫再进,实现有出有进,进出有据。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对象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1.识别标准。以20__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省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贫困村是严格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识别,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_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2.识别规模。各村以县统一的贫困村、贫困人口为准,各村贫困人口规模为:__村95人,__村123人,__村75人,__村__0人,__村112人,__村81人,__村69人,__村57人,__村72人,__村47人,__村46人。其中__村、__村及__村被确定为贫困村。

3.贫困户识别流程。以户为单位,整户识别,实行规模控制。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教育、住房等情况,通过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民主初选、逐级审核和公示公告的等方式,按照农户申请、民主初选、群众评议、社会监督、集体审核、县级审定和村社公示、乡公示的工作流程进行识别。

4.登记内容。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的《扶贫手册》和《贫困村登记表》进行登记。《扶贫手册》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六个方面内容,贫困户和村委会各执一册;《贫困村登记表》包括基本情况、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等七个方面内容。登记的标准时点为20__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__年1月1日—20__年12月31日。

第一步:初选对象(20__年6月中旬前完成)。根据县统一的各村贫困人口规模,在县级扶贫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村委会将贫困户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宣传到户,经农户自愿申请后,召开村委、支部大会进行初选,为确保初选结果的公平公正,参会人员应具有广泛性,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廉勤委成员、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及退休老干部等人员的参加,要坚决做到不优亲厚友、不漏掉一户贫困户。

第二步:公示公告(20__年7月中旬前完成)。以社评议的名单要以村公示七天后汇总上报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对各行政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贫困户名单,在相关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人民政府将审定结果逐级上报市扶贫移民局、省扶贫移民局备案后,再相关行政村进行公告。

第三步:结对帮扶(20__年7月底前完成)。乡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先难后易、分批扶持”的原则,提出对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方案,明确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村

帮扶单位,并在乡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第四步:填册和登记表(20__年7月底前完成)。在县扶贫部门指导下,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对以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村填写《扶贫手册》和《贫困村登记表》。

第五步:数据录入(20__年8月底前完成)。在县扶贫部门指导下,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大学生志愿者等将《扶贫手册》和《贫困村登记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

第六步:联网运行(20__年10月底前完成).将录入数据在本级联网并试运行。

第七步:数据更新(次年1月底前完成)。贫困户和贫困村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行动态管理。此工作在县扶贫部门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帮扶单位、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完成。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2

2.2 长阳县扶贫小额保险发展状况

贫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点。根据对长阳县花桥村、津洋口村及白氏坪村三个村的农户发放的182份有效问卷,从农户对扶贫小额保险的认知及需求情况出发,对湖北省扶贫小额保险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2.1 农户保险意识不足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户对保险有一些了解且有56.6%的农户购买过保险,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大约70%的农户不是自愿购买保险;当问农户“是否有必要购买保险”时,30.22%的农户认为购买保险“非常有必要”,38.46%的农户认为购买保险“无所谓”,31.32%的农户认为购买保险“完全没必要”。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户的风险意识、改变农户对保险的传统观念。进一步访谈得知,保险行业在农户心目中形象普遍较差,只有4.4%的农户“非常信任”保险公司业务员,因此保险业亟待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自身形象。

以上分析表明,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意识到了购买保险的重要性,但还有近30%的被调查对象对保险存在误解。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常常抱有侥幸心理,没有意识到风险发生的普遍性,再加上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充分认识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使得保险意识淡薄。农户对保险认知程度低以及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可能影响了扶贫小额保险的发展。

2.2.2 险种不能完全满足低收入农户的需求

下表中通过让被调查对象回答对扶贫小额保险的了解程度、最想购买的保险种类等3个问题来反映农户对扶贫小额保险的认知及需求。

调查中发现,少数农户了解一些小额信贷之类的金融扶贫政策,但对保险扶贫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对扶贫小额保险的种类、作用认知程度不高,保险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没有体会到扶贫小额保险分散风险、扶贫济危的本质。上表中的统计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农户目前更关注疾病和意外伤害等人身风险,而扶贫小额保险责任范围较小,保险种类也不多,主要有小额人寿保险、小额信贷保险、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小额财产保险等,其中大多数是从普通险种中变换出来的,有的是减少保险期限而变成小额保险,有的只是减少保险责任从而降低保险费,因此险种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户的收入水平还没有得到质的提升,尽管扶贫小额保险的保费低廉,但在他们眼中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因此不愿意花钱到可能发生的风险上,而且与财产保险相比,贫困地区农户对人身风险更加关注,更愿意购买人身保险。

2.2.3 扶贫小额保险推广与宣传问题

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很少组织保险知识的宣传活动,由于对保险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农户对保险相关知识及其金融扶贫效应一无所知,这也是影响扶贫小额保险发展的重要原因。

3 完善湖北省扶贫小额保险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扶贫支持力度,提高农户相对收入水平

推行扶贫小额保险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扶贫支持力度。一方面,应给予扶贫资金互助社更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对保险公司的政策性险种提供补贴,并减免部分营业税和所得税,以降低扶贫小额保险的费率。这样一来,通过加大政府的扶贫支持力度、降低扶贫小额保险的保费,贫困农户的相对收入水平就可以提高,从而提高其投保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完善湖北省扶贫小额保险,分散贫困农户因意外事故或疾病引起的还款风险和返贫风险,以此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作用,从而实现金融扶贫效应,促进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3.2 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户风险意识

扶贫小额保险普及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贫困农户收入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农户保险意识薄弱,农户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及需求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对保险产品的消费行为,而且农户对保险行业的一些规章制度、赔付条件和程序的了解程度,都将影响他们对保险的需求。因此,国家应加强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让农户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在发生纠纷时可以维护合法权益;同时,保险公司也应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民风险意识。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扶贫小额保险的宣传工作,使农户看到国家对保险的重视程度,从而解除农户思想“武装”,体会到扶贫小额保险是实现金融扶贫效应、促进贫困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深入开展扶贫小额保险的宣传工作,以此为扶贫小额保险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Joseph Oscar Akotey.Does Microcredit Increase Household Welfare in the Absence of Microinsurance? [J].World Development,2015(77).

[2]M Cohen,M J Mccord,J Sebstad.Reducing Vulnerability :Demand For and Supply of Microinsurance in East Afric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5(17).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3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41-02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4月,副总理及国务院调研组在甘肃积石山县开展扶贫工作调研时,首次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013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随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六部委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对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进行了部署。2016年2月2日,在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时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中央的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部署安排,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县级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建设中的作用非常大。

县级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等文化因素的支撑,县级文化知识的发展不仅应体现在学校教育,体现在对青少年学子的教育,还应该在全民教育中予以平衡发展,而县级图书馆无疑是面向全民传播文化知识,实现全民受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县级图书馆通过什么样的有效途径,来为精准扶贫工作增砖加瓦呢?

一、县级图书馆的现状问题简述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文化服务机构无法替代的,而县级图书馆在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可以说没有县级图书馆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不会有整个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县级图书馆是县文化教育机构及该地区社会文献知识研究的核心,它不但拥有和人们最亲密的文化服务关系,也是使文化知识得到普及推广较大的平台。截止到2015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约3100多个,县级图书馆占全国公共图书馆80%以上。但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缺陷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男少女多,工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员工的管理制度较松散;二是服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服务方式主要以线下形式,线上网络服务欠缺,服务的知识含量也不高;三是县级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自动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的硬件电子配置较低,即使是配置了,却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维护和运行,且后续的资金来源也欠缺;四是由于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欠缺,县级图书馆的馆藏数量相对较少,种类相对不够齐全。

二、县图书馆进行精准扶贫的途径

(一)积极参与精准识别工作

从县级图书馆抽调人员参与到政府组织的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工作,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解决贫困人口底数不清、对象不明、分布不详的问题。安排专门人员上门将扶贫对象的档案材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原单位、文化程度、特点爱好等进行搜集登记。县级图书馆可组织人员进行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工作,建档立卡,建立贫困户基础数据库。组织人员对数据旖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

(二)建成精准扶贫工作的信息枢纽

发挥县级图书馆的优势,联合乡镇图书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建立县级精准扶贫信息网,主要包括贫困户数据库、扶贫信息数据库和扶贫数据地图。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致富方向需求、帮扶人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扶贫大数据库,实施扶贫信息即时引导;建立扶贫数据地图,实施扶贫信息即时监督,将需求相近的贫困户组织起来,进行信息技能培训,对他们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教他们如何鉴别信息、利用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三)建成图书馆精准信息扶贫联盟

目前的贫困地区图书馆既有县级图书馆,还有乡镇图书馆、村图书室(农家书屋)、中小学图书室,各自为政,条块分隔,资源分散。为了使贫困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政府要集中本地区各类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立有效的图书馆精准信息扶贫联盟,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避免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精准信息扶贫联盟以省级、地区级图书馆为坚强后盾,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或中小学图书室为服务站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持的覆盖农村贫困地区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近年来,有些本省高校改变了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进行了相应调整,一些图书需要剔旧下架,这部分图书也是十分宝贵的信息资源,县级图书馆可以向他们申请捐赠扶持,充实县图书馆的馆藏,实现馆藏文献资源的重复利用。另外,争取本省或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向县图书馆捐赠一些教学仪器设备、桌椅板凳、办公设备、学习用具等,邀请他们对县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业务培训、业务指导。

(四)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平台优势

到目前为止,各地已投入120多亿资金,建成农家书屋60万多个,藏书量达到10亿多册,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惠及农民大众数亿人,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基本解决了农村没有书、农民读书难问题。通过近十年的运行,很多农家书屋存在书籍资源匮乏且更新慢、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从而影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县级图书馆应成为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部门,具体负责对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协助制定统一的资源管理规范、管理规章制度等。有的农村贫困地区把农家书屋作为县级图书馆的分馆,直接将农家书屋的图书作为县级图书馆馆藏图书进行管理,组织图书流动车将馆藏图书、其他农家书屋的图书定期调换到某农家书屋,形成了定期补充、更新、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使扶贫对象始终有新书可看。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农村贫困地区可建立社会捐助平台,为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很多城镇家庭会有富余的纸质文献资源,若将这些资源通过捐助平台汇集起来,数量极其可观。贫困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可依托农家书屋这个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与扶贫对象息息相关的读书活动,比如出动农家书屋宣传车、广播播报、举办图书互换活动等,引导扶贫对象到农家书屋读书借书用书,大力培养扶贫对象的阅读兴趣。同时县级图书馆可借助农家书屋平台为精准扶贫对象提供跟踪服务,自始至终向他们提供对口资料,帮助他们率先使用各类先进技术,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五)利用各种形式拓展扶贫服务范围

县级图书馆要针对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关怀和扶助。例如:凡本县精准扶贫对象及其家属均免费办理借阅证,放宽外借册数限制,放宽外借时间,可预约外借,对残疾扶贫对象免费提供代购、代借、代还、上门送书等服务。

在服务方向和范围上,要根据市场的导向和扶贫对象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县级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和多渠道信息,和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家电维修”“电脑操作”等专业知识免费培训。针对本地扶对象实际情况,邀请科技人员和土专家通过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向扶贫对象讲授能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新成果、新技术。

设立精准扶贫服务联系点。针对图书馆职员人手不够的特点,可以和乡镇图书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以及再就业中心等单位进行沟通,在那里设立服务站点,并公布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以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开展图书捐赠和图书漂流活动。由县级图书馆牵头,组织开展捐书活动,号召广大读者特别是城镇居民将自己看完的书捐给图书馆,并给捐书人颁发捐赠证书,定期公布捐赠书籍和捐书人名单。县级图书馆可在精准扶贫对象所在的农家书屋设立图书漂流站点,将部分捐赠图书放到图书漂流站点,方便扶贫对象直接利用。

无偿提供科技信息进行精准扶贫,例如辽宁省建平县图书馆坚持30年送技术信息上门,开展跟踪服务。将各类科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成《图书与科技》简报,向贫困农民赠阅,并编辑《农村实用科学技术500问》《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科技资料》等专题资料,有440户农民在他们帮助下摆脱了贫困。

(六)加强对贫困对象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缺乏,会导致贫困对象的教育落后,教育落后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提高扶贫对象的信息素质,是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关键。所以,县级图书馆在进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扶贫对象的思想上进行扶贫,从提高扶贫对象的信息素质入手。信息意识包括信息需求意识、获取意识、时效意识、创新意识等。扶贫对象的信息需求主要有政策信息、技术信息、种苗信息、植保信息、气象信息、农资信息和劳务信息。培养扶贫对象信息意识的同时,需要提高他们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和捕捉、分析、判断以及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避免上当受骗。县级图书馆将需求相近的扶贫对象组织起来,进行信息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在信息获取和吸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总而言之,县级图书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重视了解扶贫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面向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和有价值的知识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C].中办发〔2013〕25号.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62-03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纲要性指导文件下发以来,中央和地方针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出台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实施了各种举措,以确保扶贫任务的顺利完成。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应该注重发挥村务公开的优势,发挥村务公开的催化剂作用,使村务公开成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助推精准扶贫目标的圆满完成。为探究我国扶贫工作中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实然状态和耦合现状,课题组深入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柏树崖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农户、村干部进行一对一访谈,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了调研报告。

1 调研地基本情况

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柏树崖村位于济南市南部,紧邻涝峪村、黄巢村、刘家峪村,为柳埠镇下辖的自然村。全村幅员3.6 km2,共有人口961人,其中劳动力有320人。该村地形以山地为主,主产业为核桃、花椒、樱桃等林果种植业,年产值约20万元,村内近60%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约4 600元。该村于2016年1月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该村村委会现有委员4人,均为党员包村干部1人,村干部平均文化水平为高中。

2 柏树崖村村务公开基本情况

2.1 村务公开程序

通过访谈常年在家并经常参与村内事务的村民得知,当地村务公开内容较为全面,能够基本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村务公开也成为村民参与本村事务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村村务公开的基本程序:由村委会提出需要公开的具体事项及公开方案,村务监督小组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特别是涉及财务的内容,需要核准、校注和备案,无异议后,再经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最终由村委会予以公布,并上报柳埠镇政府备案。

2.2 村务公开方式

2.2.1 宣传栏。宣传栏一直以来是我国村务公开和政策宣传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基层自治组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地相继修建了村务公开栏。可以说,村务公开栏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村民了解村内主要事宜、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柏树崖村人口较少,居住较为集中,宣传栏成为村务公开的主要方式。该村现有村务公开栏2个,面积2.5 m2,均设在村委会,公开内容主要为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及国家政策、方针等。例如,该村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60岁以上老人赡养情况、关于村内太阳能路灯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方案等。但是一些内容也停留于表面,例如上述“赡养情况”就只有相关表格内容,并无相关开展情况的公示。

2.2.2 广播。现阶段,在一些面积较小、居民相对集中的村庄,广播凭借其成本低、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成为农村日常集体事项通知的主要方式。该村现有广播5个,分别设在村南和村北,不定期开放,主要用于重大集体事项通知,例如召开村民会议、党员会议等。对于村民来说,受限于文化水平,广播是其了解村内事务最青睐的方式。不少受访村民表示,平常家里事情较多,很少去村委会看公开栏,广播直接简单,获取信息速度快,省去了不少麻烦。同时,由于该村不少青壮年外出到济南务工,早出晚归,涉及到一些重要事宜,村干部主要通过广播或电话的方式告知。也有村民反映,广播主要用在通知开会上,平常未见用于公布村内其他情况,利用形式较为单一。

2.2.3 文化墙。文化墙指用涂刷、喷绘布或喷绘膜制作成宣传标语等内容的围墙和民墙。通过文化墙宣传的做法并不新奇,自古就有,现在在农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20世纪留在墙体上的标语,文化墙在村民自治中发]着重要作用。但是农村文化墙却一直是村务公开忽视的环节。在人们的认识中,文化墙的作用更多是口号、标语的宣传,这是基于形式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文化墙标语多是关于国家或发展的规划、政策、方针等,对村民了解国家政策等发挥重要作用。将文化墙置于村务公开的视角下,可以通过文化墙来拓展村民参与村内事务的渠道。柏树崖村随处可见文化墙,但内容比较单一和陈旧,多是关于基层民主建设、森林防火、保护环境等内容,最新一处也涉及扶贫的内容。

2.3 村务公开内容

按照《村委会组织法》和中央的有关规定,村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村干部工资、奖金及各类补贴,集体财务收支明细,村内集体土地和其他集体财产的承包和使用情况,村内集体项目工程的投标、招标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救灾款项和物资的发放情况,村内公益项目发展情况以及政府政策等。通过对村干部访谈了解到,该村对关于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政策方针、村内公共事业的建设方案等都进行了及时公开。对村内集体财产、工程投标招标、项目承包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人口变动等进行了定期公开。村务公开栏的更新时间不定期。从宣传栏处也可看到,村内“一事一议”、扶贫慰问资源的使用情况、用工摊派、政府“四德工程”建设情况等及时公开。通过访谈村民发现,村民最关心的是村内公共事业的建设情况及扶贫情况,例如低保户的评选条件、贫困户所享受的国家补助等。从调研情况看,该村财务公开内容较少,内容陈旧。

3 柏树崖村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3.1 贫困户的识别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是帮扶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先导,直接影响扶贫效果。精准识别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贫困户的确定。据村干部介绍,在新一轮的贫困户识别过程中,该村确立的贫困户共5户12人。识别确定这5户贫困户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确立的条件主要是人身残疾、孤寡等致使家庭无收入来源。村干部根据其家庭收入、家庭负担等,综合衡量全村较为贫困的家庭,并进行相互比较,经过两委会讨论最终确定。由于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来源也主要是家庭林果业,而该村林果业并不是村集体统一经营,是由村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销售,林果业品种选择、技术应用、销售等都由村民自己完成,因而限于规模和品种的不同,其家庭收入无法具体量化,只有根据村内其他家庭的一般收入推算其收入。之前该村识别的贫困户共有30多户,识别的标准与方法大致相仿,之所以数量大幅减少,一是因为政府标准提高,要求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度,把扶贫资源集中起来,“补短板、增效应”。二是由于扶贫资源有限,虽然村委也曾多次引进投资,但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引进的多是一些小项目,产值并不高。包村书记也多次跑项目、拉资金,改善了一些情况,但村里经济底子薄、基础差,仅凭“短暂”地“救济扶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政策回收导致的返贫现象严重。三是村民收入情况不乐观,困难户生活堪忧。据村干部介绍,村里林果业近年发展不好,核桃价格持续走低,村民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加剧了村民生活的窘状。该村对扶贫对象的识别过程中建档立卡环节相对薄弱,其主要标准是基于村委会的了解和对比。

3.2 贫困户的帮扶

精准扶持是精准扶贫的重点。精准扶持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贫困现状、自身能力等,通过扶贫资源改善其贫困现状的系列措施。柏树崖村在识别5 户贫困户后,将重点放在了对其帮扶上。一是依托村内农家乐带动。村内现有农家乐2个,下一阶段计划依托村内的自然资源和林果业,发展民俗旅游,带动村内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村内将贫困户与农家乐相对接,贫困户劳动力通过在农家乐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如餐饮服务等获得收入,保障基本生活。二是依托本村公益事业。现阶段村内主干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因而需要人员进行定期保洁。村内计划将保洁工作交于贫困户。村民每年每人需缴纳24 元清洁费用于支付村内环境清洁工作。因此,从事保洁工作贫困户的工资可以得到保证,缓解其贫困现状。三是依托扶贫项目。村内开发民俗旅游,通过招标完成,招标资金为30万元,其中27万元用于发展民俗旅游,另外3万元用于脱贫建设,主要用于帮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四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林果业。村内计划下阶段改进林果业,发展苗圃13.33 hm2,引进4万株新果树品种进行嫁接,改进果林品种,提高产量。同时发展桃园3.33 hm2和花椒3.33 hm2,改变传统单一结构,增加村民收入。

3.3 贫困户的反馈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在本轮贫困户的重新识别中,虽然识别度更加精确,但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其完成脱贫目标。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准确,就无法调整当前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最后扶贫目标的完成。柏树崖村的扶贫任务是到2017年底确保5户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4 165元。村内现阶段人均收入约4 600元,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约3 200元,所以任务相对较重。扶贫的“四个依托”,也还处在探索实施阶段,毫无经验可供借鉴,因而扶贫反馈成为扶贫措施有效实施的保证。扶贫的主体是贫困户,因而反馈主要是贫困户的反馈。通过走访贫困户发现,一些贫困户并不知道村内的针对性帮扶措施,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也并不了解,只知道自己有贫困户的身份,有干部曾经送慰问品,但对贫困户的确立标准、脱贫要达到的标准并不甚了解,说明当前贫困户的反馈机制和效果存在问题。

4 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分析

4.1 理论分析

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作为2种基层治理方式,客观上存在内在的耦合机理。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制度系统内的子系统之间会产生耦合、真空、排斥3种关系,后2种关系影响制度系统运行效率[1]。从治理关系上讲,村务公开和精准扶贫都属于基层治理的方式,只是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村务公_自《村委会组织法》颁布起就已经在村民自治中发挥作用,中国扶贫工作开始时间较早,但精准扶贫最早是在 2013年提出的。村务公开与精准扶贫都属于基层治理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其目的都在于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民,主要执行者是村委会;精准扶贫的主体是贫困户,其主要通过村干部进行协调实施。可见,二者在主体和执行者上是一致的,其功能和方式相互交叉,因而不会是真空和排斥的关系,同时二者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相通之处,例如扶贫项目的实施等同时受到二者的共同作用,故而二者是存在耦合机理的。

4.2 现实性分析

通过对柏树崖村的走访可以发现,该村的村务公开和精准扶贫开展较好,虽然在一些方面公开事项与村民所关注的点存在偏颇,但从公开程序、公开方式和公开内容3个方面综合来看,村务公开能够保证村民基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能够体现村民的主体地位,对于化解干群矛盾、减少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该村精准扶贫起步较晚,开展仅半年时间,从扶贫规划上来看,该村能够依托本村优势,发掘各类资源,多途径、多方面开展扶贫工作,规划详细,切实可行。当然,扶贫工作重点在落实,尤其是扶贫反馈机制的建立。从该村现阶段的实施情况来看,该村已有利用村务公开推动精准扶贫的尝试,例如对文化墙的利用,对清洁费收取、“一事一议”筹劳筹资的公开,这些内容都与精准扶贫紧密相关。但是,文化墙的利用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标语宣传功能上,没有与本村实际情况相结合,其对精准扶贫实施的推动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一事一议”筹劳筹资等公开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村民不能通过其公开的事项了解扶贫规划及阶段性目的。相反,受到普遍干群冲突心理和利己心理的影响,这种混沌状态会引来村民更多的猜疑,导致村民不能更好地、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4.3 功能分析

4.3.1 村务公开推动精准扶贫机制的成熟。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战略性扶贫举措,其机制是影响最终效果的关键。构建精准扶贫作用机制,应当从精准识别、帮扶、管理、考核以及利益联结、社会动员等方面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3]。通过村务公开公示村内集体财产、国家扶贫政策等,能够帮助村民了解村内现阶段情况尤其是扶贫资金情况,为更加准确地识别贫困户提供参考。同时带动村民的积极性,在扶贫中实现贫困户―非贫困户―村的有机整合,实现与村民的良性互动。在具体帮扶过程中,由于帮扶措施多样,通过村务公开可以让村民透视整个扶贫工作系统,增进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精准扶贫实施的阶段性效果如何、村干部履职情况如何、当前扶贫还面临哪些问题、后期如何解决和规避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村民参与完成,尤其对于村干部和包村书记的考核,需要村民的直接参与。参与的前提是了解和熟悉相关情况,村务公开是村民参与的前提保障。

4.3.2 村务公开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在一些地区,扶贫仅停留在“输血”层面,由政府下发扶贫资金进行扶贫,但由于贫困户较多,扶贫资金无法长期满足扶贫要求;同时地方扶贫更多地依靠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致使扶贫资金分散,效果不突出,当政府不再“输血”时,返贫现象突出。由于基层执行能力较差,致使许多好的扶贫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实,甚至走偏[4]。在一些地区,甚至将扶贫简单化,其扶贫措施就是将上级政府下发的扶贫资金发放到贫困户,滋生贫困户的“等、靠”心理。柏树崖村采取的农家乐帮扶、招商项目反哺扶贫等扶贫措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虽然这其中也需要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但可以看到,当这种扶贫系统开始运转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实现自我脱贫。这种“造血”式扶贫更需要村务公开推动实施。在确定扶贫方案时,需要征集村民的意见,如发展特色园林业,就需要了解村民关于集体发展的意见。在扶贫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村民参与其中,如存在筹资筹劳的情况以及募集到的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都需要通过村务公开予以公示,确保后续扶贫的深入推进。

4.3.3 村务公开推动精准扶贫效应的扩大。从横向来看,精准扶贫所帮扶的也只是现阶段处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末端的困难人群,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还很大,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村委会而言,本轮扶贫工作完成并不代表扶贫工作完结,之后可能会有更加艰巨和复杂的扶贫情况,届时贫困户的一般收入水平提高,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对扶贫机制、举措和效应的要求也会大幅度提高。纵向来看,现阶段精准扶贫的单位是村和户,区域性集中联动扶贫效应还不够突出。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再次开始进行区域扶贫的尝试,实现从区域扶贫到个体扶贫、再到区域扶贫的转变,以增强区域扶贫的整体性和串联性,提升扶贫效果。分散扶贫会导致扶贫效果的差异性,最终不能达到区域内平衡,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中国之前的发展中已经得到验证,它势必对后期扶贫效果的提升产生影响。如果精准扶贫的阶段性规划和成果能够及时深入到村民中,并不断指导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调整,那么整个扶贫过程将平缓许多。积累思路和程序上的经验,将为迎接扶贫中的新挑战和开展下一阶段扶贫奠定基础。村民是村内大事的决策者和直接受益者,村务公开是保证村民进行区域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因而实现区域扶贫必然需要村务公开来推动。

4.3.4 精准扶贫推动村务公开的民主化进程。村务公开是村民了解村内事务、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精准扶贫也必须把村民纳入管理范围之中。通过公开精准扶贫相关规划、推进、反馈情况,及时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保障村民的知情啵是村民参与精准扶贫管理的基本途径。基于这一路径的要求,村务公开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被赋予信息公开、透明过程、增强效应的功能。因此,精准扶贫直接促进了村务公开的民主发挥。宏观来看,在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受限于经济水平、文化差异、人口流动等因素,村务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全面,监督效应不明显,激励和惩处机制不健全等弊病较为突出。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较传统的规模性扶贫,其对扶贫的时间、内容、效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基层民主水平的极大考验。如果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则不能适应精准扶贫“精”的要求,扶贫脱贫目标难以达成。中观层面上,精准扶贫的实际组织依靠村干部、面向村民,包括贫困和非贫困人群。精准扶贫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干群关系,村干部与村民的具体行为都基于对扶贫过程的思考和对于公开事项的理性,有利于增强干群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减少农村的发生。微观层面上,具体扶贫措施是一个过程性体系,村务公开为政策的稳定与调整、持续与深入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村民可以直接了解扶贫相关内容进而参与其中,减小政策实施阻力,推动相关事项的实施,增强基层民主的辐射力。

5 结语

村务公开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一项符合我国实际、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改革发展成果受益度、提升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良性制度,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村务公开作为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对推动精准扶贫具有显著作用。同时,精准扶贫作为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战略,对于改善基层贫困现状、促进基层民主意义重大。

6 参考文献

[1] 王小川,张文政,丁晓攀.精准性激励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耦合探索:以甘南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5):588-593.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5

开展部门扶贫工作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帮助贫困村委会脱贫致富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是落实“两个务必”和对广大干部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政府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有关要求,把对口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对扶贫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局长和各经办机构负责人任副组长、局属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日常扶贫工作的筹划和落实,为拓宽帮扶领域,深化帮扶内容,提高帮扶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09年,我局主要领导3次亲自带领机关相关同志和全体干部职工到实地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确定论证扶贫项目,制定扶贫方案,同时明确了五项措施:一是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局机关年度至少专题研究扶贫工作2次以上;二是局机关正职、副职领导每人每年至少亲赴扶贫点一次,了解情况,搞好调研;三是掌握政策,了解信息,结合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实际,为村民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扶贫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四是适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向贫困村特困户献爱心;五是加大扶贫宣传力度,让机关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形成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学习,增强帮扶意识,夯实思想基础

为使帮扶工作真正认识到位、落实到位,我们着重解决了一个认识问题。我局领导在与机关干部交流中发现,少数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对扶贫工作不重视,对贫困村的经济状况和贫困群众的生活不了解,因此,对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2009年4月30日,以召开“开展‘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动员会”为契机,我局对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开展挂钩扶贫工作的专题学习教育会,认真宣讲了开展挂钩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局挂钩扶贫点××村的基本情况,并对开展扶贫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使机关的同志对农村的真实生活情况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扶贫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6月上旬,我们又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到村走访慰问,给机关全体同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激发了广大干部的扶贫热情。“动真情,真扶贫”成为我局扶贫小组成员的座右铭,扶贫工作得到全局同志的认可和支持,为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工作目标

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前往定点帮扶的××乡××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同当地党政领导召开座谈会,深入交流,切实掌握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出主意,想办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的原则,探索标本兼治、综合开发新路子,并认真开展扶贫帮困“结亲”活动,我们主动“攀”穷亲,利用机关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广开思路,科学投入,帮助××村搞“开发式”的扶贫。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精神激励、经济帮扶、共谋发展、相互促进”帮扶工作目标,并据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当地的脱贫致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结合部门实际,认真开展好专题培训工作

按照局机关的统一安排部署,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各挂钩联系领导深入挂钩小组,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知识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除对《“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宣传手册》的内容进行培训外,以部门工作为出发点,集中进行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知识的培训,并充分利用开展专题培训的机会,将与大中专未就业毕业生、农民工息息相关的“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农民工维权知识宣传到每一个农户家中,使广大群众在充分了解我们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工作的同时给予我们的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五)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进万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

在开展“进万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工作中,因各经办机构、各股(室)的工作性质和任务量不同,由各经办机构、各股(室)根据近期各自的工作实际情况,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到挂钩联系点,进村组、进到农户家中,开展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民情恳谈、民意调查等系列活动。截止2009年12月5日,全局机关干部职工共走访农户240户,占所挂钩联系窝托村225户的106.6%;填写走访群众情况登记表240份;向村民发放“思想道德·民主法制进万家”活动征求意见表138份,共收到意见建议43条。通过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进万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全局领导干部对窝托村的村情更加了解,对所挂钩联系的村民小组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对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局领导带头撰写了7篇进村入户情况调查报告,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六)克服困难,多方筹措,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深入开展“进万家”活动和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了解到了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村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想办法出主意,为村民排忧解难。浪箐村民小组中95%的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烤烟,在开展宣讲活动中,村民们反映因连续干旱,抗旱保苗任务艰巨,目前在烤烟生产中最缺少的是浇烟水所用的水管,县劳动就业局得知此事后,立即为浪箐村民送去了20件600多米的水管,解了浪箐村民小组的燃眉之急;窝托小组反映活动室缺少桌椅和开展文娱活动的音响设备,县医保中心积极为他们协调了桌椅和音响设备,使他们的难题迎刃而解。通过为村民办实事好事,拉近了全局干部职工与广大村民的距离,树立了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的良好形象,更加牢固地树立了全局干部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七)派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加强对扶贫村的联系、指导工作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2009年,我局派出一名精干人员到××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联系、指导该村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年来,该同志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加强对扶贫村的联系、指导工作,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该村制订工作计划,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了脱贫成果。

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我局发挥部门优势,为贫困村改变落后状态,为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办了许多实事、好事。随着工作深入开展,增强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也为今后我们的扶贫工作拓展了思路,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6

县依法治县办、县扶贫办、县组织部、县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活动的通知》,安排部署全县法治扶贫工作。

二、落实措施,发挥法治扶贫的作用

(一)全面推进“三定一免”制度,确保法律顾问有效助推精准扶贫。一是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制定印发《关于调整村(社区)法律顾问的通知》,全县26个贫困村均已指派法律顾问(其中有5个贫困村已于去年摘帽),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二是积极主动服务贫困村群众。从2016年7月至今,法律顾问开展“法律顾问进万村”、“法律大讲堂”、“以案说法”等普法宣讲活动29次,帮助调解贫困村矛盾纠纷31件,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3600余人次。

(二)大力培养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发挥其带头引领作用。一是以村两委干部为主体,动员贫困村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众参与,每个贫困村均组建一支看得懂法律、讲得出道理、用得来政策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为贫困村脱贫发展提供法律人才支撑。二是加强“法律明白人”的选拔与培训,邀请法律顾问、司法助理员、派出所民警等法律专业人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讲解《人民调解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讲解化解矛盾纠纷的指导案例,帮助他们掌握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必要的法律知识,截止目前,培训“法律明白人”100余人次。三是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的带头作用。截止目前,贫困村法律明白人参与化解常见的婚姻家庭、邻里等矛盾纠纷190余次,带动村民自觉学法用法,提升贫困村法治水平。

(三)严格把好合法性审查关,助力《村规民约》制定修改。积极与民政局沟通协调,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指导、监督村规民约制定200余次,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200余份,有效避免了村规民约出现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条文,确保村规民约程序合法,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简明扼要,易于操作,使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四)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提高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一是开展结对认亲法治帮扶工作。积极组织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才,深入贫困村民家中,开展结对认亲,为贫困村群众送去温暖的同时,做好三农、扶贫帮扶等政策和农村生产生活中常用法律知识的宣讲,使贫困村群众知晓自己的权利义务。二是印发《法治“五个一”知识卡》4000余份,让群众明白法治扶贫的含义,了解本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以及法律维权途径等相关内容;三是开展经常性“法律进乡村”活动。结合宣传节点,前往贫困村开展“三下乡”、“以案说法”、“法治电影放映”、“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群众性强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36次,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宣传用品4100余份,积极宣讲《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培养贫困村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五)下大力气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助推扶贫攻坚。依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持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重要节点滚动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常见多发的山林土地、邻里、婚姻家庭、财产分割、人身伤害等矛盾纠纷的排查,按照“事前预防、事中反应、事后研判”的原则,有效化解精准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在贫困村落地推进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纠纷。16年7月至今累计排查化解贫困村矛盾纠纷21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宣传效果不明显。个别乡镇、村不重视法治扶贫工作,组织参与法治讲座人数少,加之贫困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家中老、妇、幼留守,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理解程度不够,导致法治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0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1 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过程

大通县精准扶贫调研以问卷为基础,广泛征求各层次群众意见,在充分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后,走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村户并走访相关企业。①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②走访政府与进村入户相结合;③企业考察与政策宣讲相结合;④随机采访与人物专访相结合。通过各个层面、各种人群和多种方式的结合,由点到面依次深入,对大通县的精准扶贫情况展开全面调研,获得更全面和真实的信息。

2 大通县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通县积极转变扶贫老思想、旧观念,紧紧围绕整体脱贫目标,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全县扶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尽管大通县扶贫工作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扶贫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扶贫知识了解尚少,政策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并未知晓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制度,当地媒体缺少对扶贫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十分不到位。

(2)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部分乡村尚待进一步落实。部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的落实情况不够好,部分村干部们较少到村民家中走访,未组织村民学习扶贫相关的政策制度。

(3)扶贫过程中忽视科技的发展,乡村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部分村庄尚未普及网络,网络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科技知识匮乏,农业科技的使用近乎于零。

(4)部分干部过于重视“面子工程”,贫困户评定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村干部重视村庄建筑修缮,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却微乎其微;贫困户评定过程中“裙带现象”严重,评定过程公开透明性差。

3 大通县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反馈及建议思考

3.1 上级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策略

3.1.1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编印村户档案样本,组织贫困县在全省率先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逐村逐户制定扶贫开发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3.1.2 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推进精准扶贫,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把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等扶贫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手段,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并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争取早日实现精准帮扶的目标。

3.1.3 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

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蔬菜养殖基地等方式将村民集中起来,共同向脱贫目标迈进。可通过电商的途径,将本地出产的粮食蔬菜作物和畜牧产品远销外省甚至是国外。

3.1.4 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3.2 当地政府精准扶贫实施路径

3.2.1 扩大精准扶贫宣传

加强精准扶贫宣传,扩大扶贫政策的基层影响力,提升农民的制度认同感。充分利用各级资源多途径,多方位宣传相关制度和政策,提高农民贫困意识,脱贫意识。增强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认同感,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3.2.2 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确保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消除不公平现象。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监督制度落实,切实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防止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

3.2.3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

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逐步推进农村的科技建设,完善通讯设施、普及网络,教育农民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发展。

3.2.4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时刻把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作目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力度,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4 结 语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8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扶贫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这也对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得扶贫资金更好的发挥功能,应当确保将扶贫资金投入到真正贫困的地区,扶贫资金发放给真正贫困的群众,确保精准扶贫,高效扶贫。

二、财政扶贫资金及其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扶贫资金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由财政局、扶贫办、发改局和民宗局四个部门来管理。四个部门之间有一定的分工,但是,部门之前的协调意识不强,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如果扶贫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那么就会影响项目的完工时间,进而影响项目所能发挥的效益。而各个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协作机制,扶贫资金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2.扶贫项目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益。扶贫项目因其特殊性,往往都很复杂,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而扶贫资金有限,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所有需求。目前,扶贫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没有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扶贫资金没有得到最充分的使用。各个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当中,应当节约资金,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免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

3.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现阶段,大部分的扶贫项目都是由村干部选择,而村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限,项目的选择上不能确保选择最优项目。同时,这样的选择机制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不能够汇集群众的智慧。由于没有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公示,群众难以对项目进行监督,审计小组进行审计时,也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加大了审计监督的难度。不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扶贫资金难以发挥最大效用,扶贫项目的结果也难以保证。

4.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贫困地区的农民往往知识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学习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的扶贫资金应当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职业技能,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赚钱致富的能力,从根源上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同时,培训一定要落实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培训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二)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存在问题

1.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法律法规对绩效审计还没有具体的解释。对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而言,更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在实践中,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各有侧重,绩效审计更注重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而传统审计更注重事项是否合规,是否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因而,不能照搬传统审计的法律法规,应当完善绩效审计的有关法律,真正使得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绩效评价的指标和依据难以选择。绩效评价指标一直是绩效审计中的难点,目前,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效果。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当中,应当根据项目特点,量体裁衣的设计出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绩效审计依据。同时,指标的设计要考虑因素的全面性和个性,才能设计出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确保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和效果性。

3.审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扶贫资金资助的项目范围广泛,涉及教育、水利、农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因而,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审计方法,更要对扶贫项目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主要集中于财务相关的知识,对其他领域了解较少,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重绩效结果评价轻过程控制。由于绩效审计得到的重视不够、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意识淡薄,加上要对整个绩效审计的过程进行控制的成本较大,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有限,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等原因,导致了现阶段,我国的绩效审计重绩效结果评价轻过程控制的现象。

三、推进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能力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因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也应当放到对贫困人口能力培育的方面上。要想具体完善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

审计必须依法建立和展开,因而必须完善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要从立法上明确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范围,建立其他类型扶贫资金进入政府审计的程序,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科学制定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计划。目前,应当积极完善与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绩效审计法律授权,健全绩效审计规范体系,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不仅要明确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绩效问题的问责权力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还要确定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类型。同时,要明确扶贫资金审计机关的法律责任,从立法上增强对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约束性并明确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法律责任主体。

(二)重视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

要促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发展,必须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认识。审计机关必须对扶贫资金进行专项的监督和管理,以发挥扶贫资金的扶贫效果,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还应当健全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报告的公开力度,提高扶贫资金运用的透明度。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清晰明确的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从体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期发挥出扶贫资金的最大效能。

(三)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

扶贫专项资金属于“公共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是对扶贫资金运用经济性、效益型进行监督。审计监督的效果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相关问题责任人进行处罚。因而,应当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绩效审计问责机制,依法追究相关问题责任人的责任。建立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首先要完善财政绩效预算管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依法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进行问责。另外,为了使得扶贫资金能够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扶贫资金的运用效果,还必须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整合审计资源,强化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合力

要整合审计资源,首先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潜力,并且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审计人员的能力能够达到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要求。同时,因为扶贫资金审计要深入到贫困地区实地走访,对审计人员的意志品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其次,要充分调动地方审计机关的力量,充分利用地方审计机关的人力物力,地方审计机关同样也是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应当增强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用“上审下”、“交叉审”方式取代“同级审”,发挥地方审计机关在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中的作用。还可以借助社会审计的力量,参与到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以解决国家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波,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5.

[2]孙成显,汪照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及内容和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8.

[3]寇永红,吕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2014.4.

[4]侯科.完善我国政府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绩效审计研究[D].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

[5]蔡安媛.河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6]张琦,陈伟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多维动态评价分析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角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36-142.

[7]蔡春,蔡利,朱荣,2011,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4):32-38.

[8]李四能,2011,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11):76-93.

[9]李凤雏,王永海,赵刘中,2012,绩效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分析[J].审计研究(3):14-18.

[10]李四能,2013绩效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J].福建行政学院报(5):93-99.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9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县巩固“遍访核查”成果进行排查整改攻坚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单位扶贫工作开展实际,严格落实产业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认真查找并解决扶贫突出问题,在自查自纠基础上,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化持续推进。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责任分工

(一)主体责任落实方面

1.存在问题: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到位,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不深入、对扶贫工作研究不够深入。

2.整改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系列扶贫战略思想,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强烈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自觉担起脱贫攻坚这个政治责任,将扶贫思想论述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集体学习常态化;

(二)建章立制方面

1.存在问题:落实《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管理考核办法》有差距。

2.整改措施:将《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管理考核办法》转发到各科室,组织全局进行认真学习,要求全局严格按照要求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扶贫计划和扶贫方案,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三)帮扶责任人走访方面

1.存在问题:个别帮扶责任人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

2.整改措施:召开扶贫攻坚专项工作会议,传达我县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文件要求,明确我帮扶责任人要求,并邀请石庙镇扶贫办高主任就扶贫工作及相关材料的填写进行培训。

(四)扶贫专题会议方面

1.存在问题:对帮扶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

2.整改措施:定期召开扶贫专题党组会议,对扶贫工作进行研究。定期召开扶贫攻坚专项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进行专题部署。

(五)扶贫档案管理方面

1.存在问题:帮扶纪实表填写不够规范、扶贫档案整理不够齐全;

2.整改措施: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帮扶责任人的帮扶纪实表进行审核,不规范的要求其及时整改;对贫困户诉求进行梳理汇总,建立台账;行业扶贫涉及的相关股室提报档案材料,进行同意归档;同时,根据县扶贫办检查反馈意见,对扶贫档案进行整理。

四、工作要求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10

精准扶贫的外部投入是脱贫的辅助因素,贫困群众的自身参与是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外力主推,更需要依靠贫困群众的主体力量。要把外力推进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实现“外”与“内”的良性互动。然而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过程中,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却明显不足,这成为了制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拔寨阶段,必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解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问题从而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加科学,更有成效。

一、贫困群众的思想状况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在精准扶贫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把扶贫工作做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的思想贫困成为了制约精准扶精准脱贫成效的主要障碍,表现为:一是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徘徊观望。如有些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认识不足,总是担心国家扶贫政策会变,抱着“先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有些群众对扶贫举措半信半疑,自己没有思路和想法,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大众走;甚至有些群众把脱贫看成是党和政府的事,是政府行为,自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面心切切、下面无期期”,“干部干、群众看”;二是群众的被动参与,部分贫困群众虽然有脱贫致富愿望,也具备一定条件,但他们或心存畏难、或不知从何处着手、或消极等待政府帮扶,因而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三是群众的急于求成心理。部分贫困群众有比较强的致富愿望,但却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缺少从头做起、从小处做起的务实态度,经不起等待。四是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有些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因循守旧等意识根深蒂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懒于自我发展,“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宁肯整天抽烟、打牌、搓麻将,也不愿自食其力干点事情,总指望政府救济和扶持,“守着老屋子,抽着老旱烟,蹲在墙根晒太阳”的现象略见不鲜;有的满足现状,温饱即安,进取精神不足,奋斗动力不强;有的没有财富积累观念,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往往是政府的帮扶计划处于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等等。正是由于这种内在思想观念上的贫穷落后,使得一些贫困群众年年扶,年年贫,有的甚至越扶越贫,直接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

二、贫困群众思想贫困的成因分析

思想贫困不仅具有外在表现,更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较低

经济学家已反复证明,对经济增长绩效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是人力资本禀赋即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禀赋不仅是带来科技进步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关键投入品,而且也决定了吸收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与速度,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用受教育程度为主要指标反映劳动力的素质。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结果所表明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的高低关系密切,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21.3%;而中专以上的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只有7~8%。显然,在贫困地区,教育――这种通过科学知识传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农民处于严重的知识贫困的状态,对农业实用技术反应迟钝或本能排斥,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认识不清,农村劳动力中有95%以上的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的农民。其次,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一部分贫困县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尚不理想,初三学生实际辍学率较高。另外,在贫困县区,90%以上的初、高中学校没有推行3年基础教育完成后加1年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即3+1教育),或两年基础教育后从第3年开始加设农业适用技术教育课,或两年基础教育后分成升学教育、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因而教育与农村经济严重脱离。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思想相对保守,干事创业动力不足。正如西奥多・舒尔茨指出的:“土地本身不是使人贫困的重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困的关键”。

(二)贫困家庭对教育投资的意愿不高,投资的量不足

受贫困地区社会整体发育水平的限制,贫困家庭通过一定的投资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所谓人力资本,往往不能投入生产过程并转化为财富。他们在基础教育中所获得的有限知识,也因为“没有用”而逐渐丧失。这样,教育投入能为个人带来追加收入的经济现象在贫困地区没有充分体现。从而影响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意愿,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另外,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时滞效应,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取决于这一代人所受到的教育,但教育的提供与否决定于上一代人的收入与消费。这就是普遍存在的这一代的贫困人口对后代的教育投资意愿普遍较低的根源所在。而且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对下一代的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低,知识资源存量少,交流知识能力匮乏,从而衍生为轻视知识、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再加上窘迫的生活,就更难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教育之中。

(三)长期囿于贫困之中,形成的贫困文化具有巨大效力

特定的文化根源于经济生活,但是特定的文化体系、文化观念一旦形成,又具相对的独立性,并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影响着经济生活。如果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那么贫困人口适应社会的主动性将降低。这部分人口在一个日益边缘化的自我封闭的空间系统中,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中,正逐渐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远离,形成自我的一整套价值体系,甚至形成自己的消极的亚文化,并通过代际影响成为一个长期的文化现象,造成贫困行为的长期持续。正如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梅尔所分析的那样,“如果农民完全满足于他们的所得,他们就不会改变现在的做法去增加生产和投入”,“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缺乏控制就会导致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创新”。 在这种文化体系下,面对贫困,他们或由于屡战屡败,丧失信心,不存希望;或是已经自愿地生活于这样一种环境中,害怕激烈的竞争,不愿作改变现状的尝试。根据在贫困地区的意向性抽样调查,对目前所处的贫困境况,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是“没有办法”的,经年累月,导致他们甘于贫困而无力自拔,在他们心目中,脱贫致富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置身贫困地区封闭环境之中的人们,其社会经济关系也仍然较多地围于家庭、宗族、邻里、亲友、村落等血缘与狭小的地缘社区的范围。在生活方式上,节令岁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以及建屋乔迁等节庆礼仪,给单调贫困的生活带来了变动、期望和某种节奏感,但其间的无度浪费与非生产性超额支出,却直接阻滞着一些有限积累以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 经济贫困、文化滞后、观念保守陈旧,三者相互影响制约,互为因果条件,说明贫困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更大,内涵也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而,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扶助或减缓贫困的努力,不应只是帮助贫困者暂时增加一些收入,还应包括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传统人格与行为的重塑。

因此,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态度上的消极和行动上的被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切实有效的思想引导,改善其认知、唤醒其愿望、增强其主动、激励其行动,全面优化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因条件。

三、加强思想扶贫,激活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显然,解决贫困人口思想认识上的“精准”成为精准扶贫中的当务之急。既要把思想引导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性工作加以落实,又要把思想扶贫置于扶贫攻坚全过程自始至终加以坚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不同扶贫手段的叠加和综合,解决群众思想意识中的困惑和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的认识偏差和消极心态。

(一)思想扶贫要教育先行,改善精准脱贫的人口支撑条件

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低是贫困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对人口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将会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形成新的文化贫困。毋庸置疑,既然知识的缺乏或不足能引发贫困,那么,知识或者教育以及由此而改变的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也就具有一定的反贫困功能。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村贫困变动影响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教育程度的提高对脱贫的效应最为明显。首先,教育水平的提高将改变人们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改变贫困文化所具有的负面效力。其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扩展。贫困人口尤其是农牧民在接受更多的基础教育后,就可以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使其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因此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首先,调整教育结构,建立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为主体、化教育为辅助的新型教育结构,彻底打破农村教育沿用城市教育的模式。推动职业教育,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相结合。要把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大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真正拔掉“穷根”,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相传”。同时,要本着“实用、实际、实效”原则,把就业创业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最直接途径,让贫困群众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掌握技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二)思想扶贫要加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建设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要因素是人,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的能力建设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应该居首要地位。只有贫困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加经济发展,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要改变贫困群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从被动参与的动员型参与向主动参与的竞争型参与转变,建立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在参与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的过程中,即接受技术的培训,又进行参与能力的训练。在提高贫困群众参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增强竞争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要大力向贫困群众宣传市场信息,宣传先富起来的典型经验和事迹,激发他们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贫困群众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了,才能使他们有愿望有能力参加经济发展。要把贫困群众从接受援助的被动脱贫者转变为自觉参与脱贫,自觉寻找脱贫机会的主动脱贫者,从被动参与的动员型参与向主动参与的竞争型参与转变,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

(三)思想扶贫要激发群众志气,发扬群众的自强精神

贫困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文化意识锁定的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因此,扶贫必须先扶志,要大力转变群众观念,进一步发扬群众自身的自强自力精神,使贫困群众不仅吃饱穿暖,更要活出高质量和精气神。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保守的、僵化的旧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一是要引导群众打破其裹足不前的思想障碍,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理念。要引导群众打破扶贫是政府行为和干部责任的思想观念,自力更生,靠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而不是过度依赖政府扶持。二是破除群众的自卑思想,增强自信意识。要积极引导群众破除自卑思想,要鼓励他们看到自身优势,如生态优美、资源丰富等,从而使群众能调整心态,增强必胜信心。三是要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增强主动创造意识。要充分挖掘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和潜力,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思路和致富办法。四是要以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促成群众的思想转变。群众思想的转化最有效的莫过于群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不断得到和扩大的利益。群众只有看到精准扶贫的实际成效,才会有最直观最切实的感受,才会受到激励,进而最大限度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思想扶贫要加大对政策和典型的宣传与推广

思想扶贫要持续加大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解决贫困群众因不熟悉政策而徘徊观望甚至无法参与的问题,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使群众更好的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可通过制作光盘、编印群众简明易懂的政策读本、宣传画册等多种方式,将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精确确定帮扶措施、精确配置扶贫资源等政策,及时传达到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理解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为落实和推进好各项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和营造舆论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干劲。此外,思想扶贫还要抓好脱贫致富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各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可组织贫困群众和致富带头人到扶贫和致富效果好的乡村观摩交流,取长补短,使贫困群众从典型的致富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感染。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典型经验的推广,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脱贫实效,从而以点带面,在全省营造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一个机械的推进过程,更不能把群众当“看客”,一定要激活群众的思想活力和主动参与性,积极引导群众摆脱思路和意识的贫困,从“人的思想本源”方面解决好问题,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原恿Α保也才能使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共同为脱贫致富想办法、出实招,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推动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

注释:

①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扶贫的相关知识例11

二是精准调研。帮扶责任人深入贫困户家中,询问贫困户的生活情况,做到“村村到、户户访”,确保“一户不少、一人不落”的工作实效,以便帮助贫苦户制定更加清晰的帮扶计划,让低收入农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