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8 18:28:23

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例1

一、经验与成果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国土所、规划所、林管站、新农村办、“乐居家园”公司、各村村委会为成员单位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根据各自承担的规划建设监管职责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的监管任务。

〈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我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和依靠村民的智慧与力量,逐步推进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

〈3〉乡村统筹,规划先行

以规划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乡村统筹发展体系。

〈4〉服务大局,加强整治

依据乡村统筹规划,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增减挂”政策,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严禁滥占耕地建房,加快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打造优美村容乡貌。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

深入实施乡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建设工程,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完善小微型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水准。

〈6〉建立、健全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了镇有规范化卫生院、村里有合格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落实了免费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7〉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增收”

自从我镇制定“和谐秀美乡村”的建设目标,全镇上下团结一致,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长期困扰我镇的“三农难题”随之得以破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

首先从农业方面上说,我镇共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14个,投入790万元;现代化养殖基地14个,投入3115万元。另外,坐落在漾都村的箬溪生态科普旅游观光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建设院士工作站、鲟鱼高值化研发中心,还有金雨森景观园林苗木基地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1000亩,极大丰富了我镇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这让人既能纵览秀美的山水风光,领略惬意的农村生态,又能享受到精致的田园生活。

其次从农村方面上说,我乡共有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公路110公里,建成水库18座、渠道108条,建成沼气池144个、自来水管道2.5万米,建成学校8所、卫生医疗点7个、老年人活动场所6处、农家书屋5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69万元。全乡共有新农村点35个,累计投入资金达948万元,特别是我镇重点打造的养老山庄和养竹木葱郁、碧水长流、清雅别致、环境优美,立于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农家别墅,或红瓦白墙,或回廊飞檐,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农家别墅内的各项生活起居设施均达到星级宾馆标准。

再次从农民方面上说,我镇共有农户数4115户,人口数为16931人。实施秀美乡村规划建设之前,镇村民的收入途径主要是外出打工、林木采伐、耕种田地等,现在我乡村民不但仍可以通过上述途径获得收入,而且还可以通过接待游客、到旅游景点工作、参与本镇项目建设等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乡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达到8200元,富裕起来的镇村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困难与问题

〈1〉村民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从近几年来的工作情况看,我镇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特别是部分村民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只要涉及到自己的东西开口就要钱,进而直接影响到了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顺利开展。

〈2〉项目的建设资金有待落实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目前,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全县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规划建设模式,建设资金几乎是靠镇、村两级筹措来的,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

〈3〉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行政村把规划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

三、方法与对策

〈1〉加大宣传,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工作推动快与不快,不仅取决于动力大小,而且取决于阻力大小。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最大受益者是镇广大村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广大村民,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秀美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实施要制定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争取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工作推进的可行性、实效性。同时,全力做好贴近村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把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真正变成村民自己的事,进而激发广大村民共建“和谐秀美乡村”的热情。

〈2〉拓宽渠道,解决秀美乡村规划建设的资金难题

秀美乡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必然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但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而且可以引导有实力的公司投入资金,还可以鼓励镇辖区内的成功人士捐资等。同时,对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乡村建设规划例2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

1.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发展线路。

2.1 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 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8,(05).

乡村建设规划例3

[Abstract] Turn the progress along with the Chinese city quickly, the country programming also opens gradually the exhibition gets up, especially the country of the suburb programming developments seem to be particularly for stimulating, this text combination Peking suburban area country programming programing developments proceed the study.

[Key Words]: Present condition Analysis Programming

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在规划过成中应该充分尊重和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在规划时一定要深入的进行现状调研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在对其进行规划建设,下面以清白口村为例进行探讨。

1、项目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两部分村域规划和村庄本身规划,其规划的总面积为6.7平方公里。

2、规划区域村庄现状情况说明:

(1)村庄的自然条件和人口:清白口村位于北京市郊区门头沟区,属于雁翅镇。地理位置位于雁翅镇中心位置,村庄东南离门头沟区区政府驻地为25公里,东北距雁翅镇政府驻地约1公里。其村庄村域面积为14平方公里。气候条件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2)村庄主要经济情况:经济主要来源为果园经济。苹果是村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除苹果外村庄还种植部分核桃、山杏等果树。

(3)土地使用情况:在本次规划上将村庄土地分为四部分,包括自然山林地、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特殊用地。

(4)道路交通:靠近永定河的东北部地区有利丰(台)沙(城)铁路二线经村北通过。境外交通便利,有109国道经村南贯穿村落。

(5)市政基础: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存在配套不全、设备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6)公共服务:现有村委会、卫生医疗站、文化活动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医疗站的面积以及设施都十分不齐备,利用率低,卫生条件标准较低。文化活动站则存在面积和设备不足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

3、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村庄主要经济已果品种植也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经济模式。但由于村庄缺乏大型存储设施和没有深加工能力,在加上果品集中上市,造成果品销售困难等状况的出现。村庄的旅游业,主要是以果品成熟季节的一日游为主,多集中在夏秋两季。由于村庄景观没有经过系统规划,缺乏景观的系统性,缺乏绿化和良好的景观节点,不利于徒步游览。其原有部分良好景点因缺少较好的景观引导性,也少有人去。青白口村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用水主要依靠井水,缺乏饮用水净化设备。没有雨水管道,直接排放到路上。

4、项目规划说明

4.1规划建设定位:保留发展的一般村

4.2道路交通

(1)道路:在村域规划方面,把原有的109国道作为首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在国道两边各设置30米的绿化带,进行景观规划。村中的道路,在结合原有的道路进行改进建设,并且要满足救护和消防的要求。主要在村中设置一天主干道以满通要求。对于原有的道路,尽量保持原有村落风貌,对其进行泄洪、排水等方面的改造,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2)广场:在村庄中心合理的位置建立中心广场,以满足村民的娱乐休闲的需要。同时在广场周围要规划村民健身场所,满足村民建身需要。在广场规划建设时其取材创意方面要充分结合本村的文化脉络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方案设计,不能够照搬城市大广场的做法,其村中心广场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场所。

(3)停车:为适应青白口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外来游客的停车需求,本村将在原有基础上建成社会公共停车位80个,规划中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应提供规定数量的停车位。此外随着村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应在规整村庄道路的基础上,开辟适当区域或改造居住形式以解决村民私家车的停车问题。

(4)公共厕所:将村中现有的4处厕所进行造成,新增设的厕所尽量与公共建筑相结合,不单独设置。并在旅游景点增设生态厕所,为游客提供方便。

(5)商业服务:规划中对109国道沿路商业进行整治,修建果品批发市场,添加餐厅、旅游商品部、餐饮设施、浴室、娱乐中心、购物中心等服务设施。既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又可增加本村财政收入。

4.3住区整治

(1)房屋安全方面:村庄现有房屋质量较好,安全性能较好,基本没有危房。但在部分区域房屋距离较近有安全隐患。因此在村落中道路网的整治和规划中,对房基地的产权所属进行明确划分,扩大公共空间,也利于房屋的消防。

(2)环境及卫生整治:现状环境及卫生状况比较落后,需要大力改造。增加厕所及垃圾收集站,建议居民自家设置家用厕所,引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环境。美化和整洁街道,建立居民锻炼与娱乐聚会场所。建设健康、卫生的新农村。

乡村建设规划例4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优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实现新跨越。加大村庄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工作目标

根据村庄示范整治工程五年规划的要求,20__年工作目标是: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完成庞岗、瓦杨2个示范整治村的建设,到20__年底实现以点带面,完成全乡9行政村村庄整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乡领导联系、部门挂钩示范创建村制度,乡长是本乡村庄示范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村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村党支部书记是本村村庄示范整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严格按规划建设。新建农宅要按村庄规划进行建设,依托移民建房,做到不随意选址建房,要拆旧建新、户厕配套,村内无乱搭建现象。15户规模以下自然村内农户严禁在原宅基地拆旧建新,建房农户均须进中心村选址建房。

(五)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村庄示范整治工作建设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确保村庄示范整治工程建设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

(六)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对已完成示范整治工作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每半年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整体提高的目的。对落实长效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评,并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奖励。

三、整治规划内容

(一)建筑整治规划

1、村内建筑现状

村内现状建筑反差较大,新旧建筑交错布置,规划按建筑质量及建设情况把现状建筑分为五类:

1.1质量较好的建筑:主要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部分近年修建,建筑质量和装饰水平较好,为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配有卫生设施的建筑。

1.2质量一般的建筑:主要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多为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基本配有卫生设施的建筑。

1.3质量差的建筑:主要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修建,多为砖木结构及木结构建筑。这一类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质量较差,一部分建筑已破旧不堪,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此外一些建筑已是危房,造成了安全隐患。

1.4临时、违章建筑:村内各村民住宅房前屋后及闲置地上,建有数量较多的临时、违章建筑,多为一层,为村民生产、生活及堆放物品之用,这类建筑的存在破坏村庄形象,并严重影响到周边建筑对日照、采光、通风、消防、卫生等的要求。

2、整治措施

通过对现状建筑的分析,我们发现规划基地范围内质量较好的建筑(包括在建住宅建筑)多在主要道路沿线,且多分布在中段村;质量一般的建筑质量、质量差的建筑以及违章建筑数量众多,分布较广,问题复杂。基于这种情况的实际,考虑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规划主要采取以下整治措施:

2.1保留建筑:对于质量较好的建筑以及在建建筑,规划除对因村内道路拓宽及其它城镇设施建设而需要拆除外,其余全部保留;对于一些质量一般的建筑(如宗教类公共建筑和部分民房),因其与周过环境比较协调,内部设施比较配套,规划也予以保留。

2.2近期保留建筑:对于兴港路南侧、新兴东路西侧、镇南路北侧、中魁路沿线(近期这些道路不拓宽)的大部分住宅建筑以及一些目前尚有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城镇建设的建筑规划近期作保留处理,远期拆除。

2.3拆除建筑:对于质量较差的建筑,考虑到城镇形象、村民意愿,规划在村庄住宅整体安排的基础上,对其予以拆除;对于各种违法搭建的棚屋、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过程中坚决予以拆除和清理;对于质量尚可但影响城镇面貌的建筑,规划过程中予以拆除。

(二)道路交通整治规划

1、现状情况

1.1两村内主要道路基本通畅,但路面过窄,个别道路为尽端路,部分道路通行不便。

1.2部分道路沙石路面,尚未硬化。

1.3街道道路现状人行混行形式,存在安全隐患。

1.4街道没有路灯,没有固定停车场地。

2、整治措施

2.1理顺和新建各道路,形成村庄道路系统,做到主次分明,布局合理。

2.2根据规划,近期铺设ss至邵庄路和ss至联湖

路;史孙路、史瓦路、史尹路、史仇路近期保持不变,远期争取资金将予以拓宽;完善现有保留道路,拆除防碍道路畅通的建、构筑物。疏通道路,合理确定道路断面,增加道路绿化带。

2.3对沙石路面进行混凝土硬化,村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地。

2.4对街道主要道路上按40-50米的间距设置路灯(建议最好采用太阳能路灯)。

(三)环境卫生整治规划

1、现状情况

1.1两村内部分地块杂草丛生,垃圾胡乱堆放,缺少垃圾存放及处理措施,环境卫生状况有待改观。

1.2少数家庭生产作坊产生的污染物因未及时处理从而对环境卫生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3存在现状电力、电信及有线电视线路、电杆架设架乱现象。

1.4存在生活垃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现象,影响河流水质。

2、整治措施

2.1消除卫生死角,建立卫生责任区,落实门前“三包”政策,保持村内常年整洁。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村民环卫意识。

2.2设置垃圾收集点24处(按70米服务半径),一处垃圾转运站,聘用卫生保洁人员专门负责,确保垃圾及时清运无堆积。

2.3对家庭豆腐、油料等生产作坊产生的污染物,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处理,如有严重污染源,其生产行为应予以取缔。本次规划远期考虑铺设污水管道,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解决污水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

乡村建设规划例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全民温饱,到全民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

一、农村规划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

农村的规划的工作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而农村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也需要各界村民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征集村民的建设性意见,领导村民共同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做好接待工作,尤其是基层政府,虽然基层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农村的规划工作,但是基层政府是倾听民意,征求民间建设性意见的关键机构。基层政府要为对农村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村民提供良好的服务,要详细的咨询和记录村民的真实想法,并利用录影机等设备对村民的言论进行记录。还要为村民提供书写建议的信纸,使村民可以写下自己的建议。基层政府要对村民的建议进行指导,如果村民提出的建议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对村民进行讲述,使村民真正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便转变思维,为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1】。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秉承一户一宅的原则,为一户村民设置一个宅基地,切实保证我国农村拥有足够的耕地。另外,基层政府要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对美丽乡村规划征集意见,村民对政府的建议可以以书信的形式提交自治委员会,再由自治委员会对基层政府进行统一转交,提高村民意见的表达效率,使政府更快的了解民意并参考民意。

二、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工作重点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高度发达的经济建设的水平,也包括和谐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村庄田园化工作的重视,争取将农村建设成景色宜人,适合生活的田园。首先,政府要对城乡的边界进行科学的设置,以便明确美丽乡村的规划范围。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农村耕地面积不会因为新农村建设而减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多城市都希望通过扩大城区面积的方式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政策支持,因此,农村的规划必须要严格避免城市面积盲目扩张带来的耕地被侵吞的问题。另外,农村政府需要注意,村庄田园化并不同于村庄复古化,尤其是一些对民生工程有利的现代化科技设施,更是不能去除。在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就要使用新型高科技设施,将农村的垃圾与污水科学的进行处理,避免垃圾污水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使农村居民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2】。虽然我国的村庄田园化改造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村庄田园化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国的农村规划团队应该组织学习队伍前往加拿大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农村规划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规划方案,使农村真正成为美丽的田园。

三、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已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行新型建筑的建设。但是,我国农村的规划工作却没有跟上建筑建设的发展水平,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建立了美丽乡村的示范工程,但这些示范工程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乡村规划程度的目的【3】。因此,农村的规划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规划方案。首先,在资金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规划中来,将思想认识的提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农村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物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工作要加强对农村文物保护的重视。首先,要邀请文物专家对农村历史悠久的建筑进行鉴定,考察建筑的实际建设年代和有无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并判断该建筑是否属于文物。有些农村地区的文物数量众多,在进行美丽乡村而对建设规划时,要对文物进行重点的保护。例如,我国连州是重要的文物地区,连州拥有四百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2011年6月的文物普查中,连州共申报了39项具备很高艺术价值的重要文物,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连州的一些文物受到了破坏,还有些文物被不法分子盗取,因此,美丽乡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做好同当地公安以及文化部门的合作,严厉打击盗窃和破坏文物的人员,保证文物的安全。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农村的规划工作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美丽农村建设的重点。首先,要避免农村地区修建较为密集的大型建筑,避免开挖地基对乡村的土质造成影响。另外,要集中安置重工业企业,并做好工业垃圾的处理工作,避免工业污水对农村的河流造成污染。农村的规划人员还要注意保护规划地区的植物,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树木要加强保护,要规定大型树木周边不能进行地基开挖,避免大型树木的根基受到破坏。

结束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民有数亿之多,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我国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工作,是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工作,充分征求规划地区农民的意见,将村庄田园化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的选择规划方案,并注意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对提高美丽乡村规划的合理性,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乡村建设规划例6

一、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理解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百姓生活的幸福家园。在美丽乡村的规划中,要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立体规划体系;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生态规律行事;挖掘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公共资源配套,探索管理制度,从而引导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打造为“五好”,生产好、生活好、乡风好、村容好、管理好;“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国美丽乡村。让生活在这的纯朴劳动人民,展示美丽,收获幸福!

二、 岩坑村村庄原有基础

位于台州临海市河头镇的西北部,依山傍水,腹地广阔,是四面环山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山村。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见证了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建有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如今,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全村人口769人,276户,耕地面积339亩,山林面积5819亩,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6901元。

SWOT分析

优势:

1. 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良好去处。

2. 农业生态环境好,无工业污染,有利于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长,利于培育新型农产品种类,开拓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3. 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浙江省抗日战争期间一些重要事件,留下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环境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劣势:

1.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2. 没有工业基础,对于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一个阻碍,使得经济比较薄弱。

机遇:

1. 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2. 临海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岩坑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村庄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3.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休闲需求旺盛,为岩坑村发展户外休闲运动提供机遇。

挑战:

1. 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和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必定能打响岩坑村的旅游品牌,吸引周边的消费者体验别样的休闲活动。

2. 优质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以高端的质量赢取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综合来看,岩坑村具备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地理条件,具备开发休闲旅游体验地的自然环境,更具备革命历史的文化资源,只要抓住国家、临海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取长补短,不仅能打响“红色旅游”的品牌,还能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的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 岩坑村村庄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岩坑村、大山自然村、仙人村周边区域。

规划定位:传承文化,开创美丽乡村新生活。

挖掘历史文脉,深耕红色文化 ;开拓发展空间 ,提高乡村经济。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以岩坑的变迁为切入点,从特殊地质结构,到始丰溪水陆交通---104国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的变化,对岩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相对应的独特气质:“赤峰溪大岩板地貌特质构造”、“古驿道”、“红色台委根据地”、“美丽乡村” 。

规划布局:调整现有两个居住片区,将自然村调整为户外探险驿站区和历史游览区;两大农业种植区调整种植农产品种,形成农业观光区;同时建设旅游服务区。

规划建设步骤:

一期建设:赤峰溪南面建筑、环境整治

二期建设:形象展示、红色故事区、赤峰溪北面建筑环境整治、观光农业和产业农业

三期建设:户外探险驿站区(原大山自然村)

此次的重点为岩坑村的规划设计,打造为具有红色文化烙印的生态自然村落。体现在改善生态人居,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三方面。

1、 改善生态人居

恢复突出“红色文化建筑”:根据岩坑村各年代建筑较为齐全的特点,打造能够表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叙事建筑”,把建筑作为能够回望历史,体现发展,展望未来的载体。重点是对红色建筑单体的恢复,加深文化烙印。在恢复的红色建筑中融入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农特产街、农家驿站、农家乐。

修缮整治“岁月建筑”:在保持浙东山地民居自然亲和的总体基调基础上,将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分类梳理,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以竹、木、石、泥的天然材料衬托地方特色。

统一美化“现代民居”:保留现代农居混杂的色彩的基础,结合整治要求,丰富多元的底层细部 ,提升生活品质。

2、 提升生态环境

深耕红色文化、追求自然、古村落原生态意境。营造有岁月感、历史感、浑厚感的聚居村落。形成一溪、一街、一巷、三园的景观结构。

一溪: 岩板溪床的整治;溪上的六桥;沿溪两侧绿化提升

一街: 老街建筑立面修缮整治;三线入地;地景,地面铺装形式(石板+卵石)

一巷: 建筑立面的修葺修复;路面恢复原地区特征肌理

三园: 杏苑、兰苑、松竹苑为村落中公共交流活动空间

勾连“溪中大岩板”,整治赤峰溪,清理溪流杂物还原其大岩板的本色,使临海地质构造及其变迁的呈现,见证独特的地壳运动。打造地质构造方面的第二教学课堂。并对驳岸进行分类,自然式石砌岸、特色驳岸、自然式土岸、堰坝。

3、 发展生态经济

做深做足“红色旅游”:岩坑村是台州首个村级革命纪念馆所在地。通过岩坑革命纪念馆的建设,成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的的深耕而展开的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并不富裕的岩坑村发展。

开拓特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打造溪流两边的特色生态观光农业,诸如连片的高山杜鹃、向日葵、油菜花等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吸引观光、婚纱摄影等。同时,辅之以有特点的农家乐+视觉宴。

四、 规划实施后的效果

1. 村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中心,按照规划引导,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和扶持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资1000多万元,历经半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村庄变美了。

在外立面改造中,做到新老建筑风格的协调和统一,使整个岩坑村置身于安静、清雅、祥和的大环境中,这样既保留了岩坑村作为一个小山村本身拥有的特点,也让它同周边的村庄区别开来,更增添一份独特和美丽,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整治了一大批的危房旧房,让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延伸。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楼,村庄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 产业初步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发展杨梅、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群众进行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筹备旅游业的开发工作,预备开出3至5家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农家乐示范点,促进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3. 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

在特色文化发展方面,对本村特有的历史人文和红色文化记忆进行挖掘,开展各类活动宣传和弘扬岩坑的红色文化,并对村内的古树、古桥、古祠堂等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为“红色旅游品牌”,打下前期基础。

乡村建设规划例7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1―0032一05

作者简介:姜作培(1947-),男,江苏通州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马亮(1981-),男,江苏南通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现代管理教研室助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为了圆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建议》强调“必须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有综合和专项规划之分。本文着重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气、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整治等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分析探讨。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

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i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

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是个新课题,目前不少地方对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才刚破题。笔者认为,要确保编制规划的科学性,落实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按这一原则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点上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使面上的规划工作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使规划工作开展得更自觉、更有序、更健康,也更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须知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先搞试点和示范,通过实实在在的试点,就能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规划。实际工作中既要重点扶持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乡村成为试点,率先编制和实施规划,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适时推广;又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试错,为其他地区的建设提供反面教训,发挥试点的纠错作用。点面结合时,必须综合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点上试点和面上推广不是一回事,不能刮风。对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相近的乡村,应及时推广点上经验,扩大规划建设的范围。对试点村落实规划所需的资源,政府可进行一定的资助,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否则规划试点村就失去了试点价值。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硬性推广。

乡村建设规划例8

乡村建设不能没有规划。乡村建设涉及到乡村重大建设目标的确定、空间布局的设计、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和依据,对乡村建设具有先天性的决定作用。缺少规划或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必然会使乡村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自发状态,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建议》提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就是要以规划为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搞好对各项建设的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建设资源,使乡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说,中央之所以强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因为:

1.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也是最紧缺的重要资源。乡村建设无论是村民住房扩建,还是道路拓宽、兴办企业、扩大文化阵地等都需要占用和使用土地,不占用和不使用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过去由于不少乡村缺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对土地占用、使用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大量占用土地、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乡镇新工业园区任意扩大圈地规模;企业用地大手大脚;招商引资过程中乱批、贱卖土地的行为屡见不鲜;农民住房超标准建设,占地过多现象比比皆是,结果造成了农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使用效率不断下降。许多有识之士指出,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经济安全形成严重威胁。

节约土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措施方能奏效,而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因为,科学的制定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用规划指导村庄整治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从源头上排除政府、集体和个人用地的随意性,促使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实行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用地的方向和项目、规模和数量都受到规划的约束。谁违反规划用地,谁就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显然能有效杜绝对土地的滥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合理的乡村建设规划,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要求,遵循节约土地、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会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统筹解决目前存在的建设规划与用地规划两张皮的矛盾,把农村经济建设用地、社会公共事业用地、农民居住用地结合起来,最有效地整合好土地资源,最合理地安排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用好农村每寸土地。以农民住房用地而言,如能通过规划,逐步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能大量节约土地。据我省有关部门预测,按省政府制定的我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就会节约用地50万亩。对农民居住进行规划是如此,其他建设规划也是如此。

2.有利于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人口和多种非农产业活动比较密集的空间场所,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布局,这是加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必须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而这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为依据、为先导,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仍旧沿袭城乡分治的思维定势,城乡政府对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带来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混乱无序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方面的问题愈来愈多,不能不说与城乡建设规划不接轨、不科学、不合理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并把乡村建设纳入一地总体发展规划,把乡村与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交通、水电、能源等设施,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向乡村延伸,这样把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打造一个农业承接工业反哺,城市带动农村的科学平台,就能实现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最优化,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公共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作用,增进城乡居民的人际交流,这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3.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农民生活质量不仅反映在农民收入上,还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上。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与农民吃穿住行乐等相关的水、电、路、能源、市场、文化阵地、医疗设施等的建设状况,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居环境优劣,对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指数升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好的人居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好的乡村建设规划,需要有好的规划作整体安排。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个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规划上。仅以目前不少地方农民面临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来说,往往就是规划缺位或规划滞后造成的。因为乡村建设规划缺位或滞后,在大力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同时,造成农民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留下了发生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使乡镇企业生产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农民自己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进入河流、水塘,污染了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因为乡村建设规划滞后,农民随意乱搭乱建厕所,乱堆乱放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冲天,蚊蝇乱飞,使农民处于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如此人居环境,当然无益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少地方的经验证明,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乡村建设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规划。有了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就能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广大农民多方面的需求,切实搞好村庄整治,配套建设方便农民、提高农民、保护农民安全、促使农民身心愉快、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多项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水、清洁的能源、畅通的网络、多种形式的文化阵地等等,这些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好、落实好,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此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之,要把乡村建设好、管理好,首先必须把乡村规划好。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与规划有关,或缺少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或虽有规划但规划不当、水平不高,难以科学指导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编制规划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置于新农村建设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乡村建设规划要在乡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先导作用,首先取决于乡村建设规划本身是否先进、科学和合理,否则,不但起不到规划的正面效应,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后患,影响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

1.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体现这种发展特点。不但要对乡村近期建设进行精心谋划,而且还应对乡村未来建设作出科学构想,即规划要有前瞻性。这就要求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与时俱进,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预见性要强。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判断乡村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城镇各项建设向农村延伸的趋势,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趋势,乡村部分村庄合并的趋势,人口增减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既立足当前,从近处着手,紧密结合乡村实际,编制好乡村近期建设规划,使其能在近期实现,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要放眼长远,适当超前,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编制好乡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分步建设,并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尽可能使规划内容全而贴切,目标远而现实,既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重点,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充分考虑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否则,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规划的指导性。以往一些城镇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远近兼顾关系,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镇建设变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区域、行业各自为政,成为一盘散沙,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不要让这种现象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时重现。

2.科学性

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使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合乎规律性。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求编制规划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科学性。科学性包括多方面含义:

编制规划的态度要科学,编制规划的方法、技术手段要科学,编制规划的内容要科学。比如,乡村建设规划目标的确定,总体思路的设想,建设项目的布局,分阶段、有步骤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等等,都应是科学的,合乎规律要求的。一切能从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讲究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力求不走或少走弯路和回头路;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风吹”,不搞一哄而起,不搞盲目攀比。为了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工作中既要善于听取和尊重民意,又应注重吸纳专家、学者参与编制规划。规划工作应首先从对乡村的调研开始,在收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预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组合;做好规划预算,计算风险成本,给规划的实施留有余地;对规划进行评审,召开由各方面人员组成的听证会,完善规划细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内容作合理的动态的调整,确保规划能科学指导每一个阶段的乡村建设。

3.可行性

可行性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乡村建设规划不是标准定得越高,前景描绘得越漂亮越好,而是越有可能转化现实越好。这就是说,规划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在实践上还必须具备可行性。规划是一个逻辑演绎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性是对规划整个过程的逻辑性考察,可行性则侧重于对逻辑起点的探究。即在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地的经济、政治、人文、地理、习俗等社会要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确定规划的目标、规划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切合实际;或者乡村在承接规划项目时,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保证,其中人力还包括人的意愿,即广大农民是否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这些都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规划的可行性决定规划的生命力。规划只有具备可行性,规划所描绘的蓝图才能转化为现实,否则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必须十分重视对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研究越深入、越透彻,规划的质量就越高,规划对乡村建设的指导作用就大。

4.特色性

乡村建设规划,既要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又应与城市有所区别,城乡一体化不能变成城乡“一样化”,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文化、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各种个性特色。千万不能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样了,把传统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新乡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此,规模要避免几种误区。一是大拆大建。随意地推倒重建或盲目地大拆大建,这就毁掉了祖先创造的财富,毁掉了文化遗产。历史名镇名村一旦被拆,即使重建也是假古董。二是大包大揽。乡村建设既是为了农民,又要依靠农民。大包大揽的做法是建立在农民无能力论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基础上的,认为农民愚昧落后,不堪重任。但他们忘了诸多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的古村落正是农民祖祖辈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的代表。三是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照抄城市小区建设的模式,克隆城市的人文景观,片面追求村庄的整齐划一,把乡村搞得千人一面。这种无任何个性特色的乡村,广大农民群众是不会满意的。乡村建设规划必须走出上述误区,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花气力。

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涵盖面宽、涉及的问题多。在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工作重点、工作思路,还是工作步骤、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确保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1.必须尊重民意,鼓励和发动农民参与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应当看到,农民是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的参与者,落实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者,又是实现乡村建设规划成果的享受者,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至关重要。因为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村庄怎么整治、民居怎么改造、路桥怎么修建、水电设施怎么安排,诸如此类乡村建设规划中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心里最有数,农民最有发言权。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走群众路线。要与农民换位思考,思考我们所编制的规划目标,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实施规划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

农民所欢迎的;按规划建设的结果,能不能让农民得实惠等等。总之,乡村建设规划所设计的一切重大项目都应听取农民意见,大主意应让农民来拿,只有按照这个原则来编制和实施规划,才能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把纸上规划变成活生生的客观现实。

2.必须循序渐进,坚持立足实际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必须立足乡村实际,坚持一切从乡村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确保规划统领乡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是,从总体上分析,各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且各地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不但表现在东西部农村之间,就是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与此相关,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各地发展程度也参差不齐。根据这种状况,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又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乡村建设。各地乡村建设的起点不一,资源多寡不一,发展实力不一,因此对建设目标的规划、基建项目的规划、推进速度的规划等等,相互间无需盲目攀比,只能立足实际,用现实主义态度和方法编制与实施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在于目标设计的标准定得多高,基础设施建设盘子定得多大,实现规划目标的进程定得多快,关键在于规划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编制和实施的规划偏离循序渐进的原则,乱设目标,急于求成,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到头来必然欲速则不达,酿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的结局。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3.必须点面结合,坚持用以点带面方法编制和实施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例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乡村建设规划例10

中图分类号:U612.1 文献标识码:A

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建设,才能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1注重人文环境

乡村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注意保护原来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村落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乡村规划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乡村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乡村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村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乡村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村民小组、家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村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村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村民小组、家族内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规划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乡村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村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区域内的景观,又使村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4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村民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村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乡村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乡村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村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区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规划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居住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村民小组和宗群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5 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乡村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村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乡村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规划中车辆停放,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村民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就近、就便放置,没有统一集结地,因而经常发生下水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根据居住规模设置垃圾存放点,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由乡村委托专人清运和处理,不要让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内的小路,避免造成污染的扩散。再者,村民家畜各家应规划饲养场所,要集中管理,不得自由放养,以免粪便影响卫生。

6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乡村规划线路主要指水、电、通信线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给水,规划时乡村应设置总闸阀,各小区设置支闸阀,各户分闸阀;二是排污,各户应役化粪池,乡村视地形地势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装置,避免造成污染;三供电,规划时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需要,选用配电设备时要充分考虑容量、服务半径和导线截面;四是电信和电视线路要注重扩容,确保随时接通。

参考文献

乡村建设规划例1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三个核心指标”为主题,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

(二)总体要求

通过“乡村流通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培育和打造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发展终端经营网点、建设农村集贸市场、创办乡村流通信息网、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打牢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基础的要求,最终实现新型经营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构筑起以县为中心,网点覆盖到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具备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功能的三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三)规划方法

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供销合作社为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按照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数据资料,认真分析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的方法,组织骨干力量,科学编制规划。

(四)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

4.《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09〕3号)。

二、规划的名称和规划期

(一)规划名称

《××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

(二)规划期

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年为起始年,2012年为目标年,进行五年规划。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的建设,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加大工程投融资力度。通过财政资金贴息或部分项目直补为引导,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投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动企业投入、给予信贷融资优惠扶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入,有效整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四大资源,强势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2.坚持深化县直公司改革,打造龙头企业的原则。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关键是要打造、培育、扶持发展好龙头、骨干企业这个重点。对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县直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县直公司的管理,加大县属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打造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和骨干企业在流通网络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3.坚持开放办社、联合合作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光靠实施主体供销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职责,配合协调做好此项工程的实施,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开放办社,联合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程的实施。

4.坚持构建具有双向流通功能的原则。“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要具备双向流通功能,实现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再生资源回收双向流通。

(三)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建设,2012年要达到:1.培育1个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龙头和骨干企业;2.全县完成1个市级补助的县级农资和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6个乡(镇)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3.完成7个省、市或县级补助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169个,累计达17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累计56个,综合服务社106个,累计达106个,行业协会7个,累计达9个,使“两社一会”网点覆盖全县75个行政村委会和社区;5.创建“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1898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363人。通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建立起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实现90%以上的农资商品连锁配送,70%以上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60%以上的零售终端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业务,50%以上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由乡村流通网络经销的“9765”目标。

(四)主要内容和建设方式

1.着力构筑县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采取“县属农资龙头+配送中心+乡(镇)连锁店+村委(社区)农家店”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培育现有县属农资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县级农资配送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中选择有经营实力、服务规范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私营店、原基层供销社作为农资配送二级中心,对连锁经营网点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规范经营,全部签订农资连锁经营合同书,明确连锁经营责任,落实连锁经营任务。形成以农资连锁店、加盟店的农资连锁经营、统一配货为主要形式的县、乡、村三级农资现代流通网络。

2.建立县域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发展战略,采取自办、联办、加盟等形式,在县城发展具有配送功能的日用消费品超市(县级配送中心),在六个乡(镇)建设直营或加盟连锁店(二级配送中心),在村委(社区)新建、改造便民店、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县、乡、村三级连锁经营模式。

3.建立农副产品购销网络。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围绕提升农副产品市场的交易功能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县级批发交易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为中介,在乡(镇)、村(社区)建设具有收购、交易、集散功能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网络终端,以信息服务、加工增值、物流配送为重点,打造集交易、加工和物流配送、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经销网络体系,培育“农副产品批发、农村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加工企业+农户”的购销格局,有效解决农产品进城和农民卖难问题,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逐步构建全县范围内的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和终端卖场的农副产品一条龙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

4.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以社区、乡(镇)村委综合服务中心回收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中心为载体、以综合利用处理为目标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起县级市场集散交易市场+协会+县、乡(镇)+村委(社区)回收点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5.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在市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的统一部署下,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信息网站。以流通骨干企业、配送中心、终端网点、集贸市场、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为信息基础,建立起信息采集、整理、制度,同时,扩大到所有与乡村流通相关的信息收集和,丰富信息内容和深度。可通过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信息等多方式扩大渠道,提升信息覆盖面。

6.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以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为主,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提高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综合素质。

(五)年度指标分解

根据五年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对2009年度指标进行分解:1.重点规划和建设县级1个农资、1个日用消费品网络配送中心;2.培育、建立6个乡(镇)二级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3.实施2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4.发展、改造、提升“两社一会”4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综合服务社22个,行业协会1个;5.创建“××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信息网”;6.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实用人才培训330人,其中:农民经纪人证书式培训70人。

(六)中期规划的执行检查和规划方案的变更调整

2010年,要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规划建设进展及当期政策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合理的变更调整,确保终期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研究(2008年9月-12月)

2008年9月至12月,深入各乡(镇)村委(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我县乡村流通网络现状、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规划的编制收集第一手资料。

(二)第二阶段:规划文本的编制和审批(2009年2月-2009年4月)

我县于2009年2月底前完成“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方案的拟定,并上报市供销社;在市供销社规划小组的指导下,于2009年3月底前完成我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讨论稿,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2009年5月起)

根据市、县人民政府审批下发的《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规划文本编制要求

规划文本要按照市供销社统一规范,做到数据真实准确、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文字通畅、简炼,分别对“五大网络”进行规划,规划要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做好项目储备

要对“五大网络”的建设,分项进行规划,提前编写好项目建议书,作为市社储备项目和县级储备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云发〔2008〕14号)和《中共临沧市委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实施意见》(临发〔2009〕3号)精神上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乡村流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县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要把抓好“乡村流通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抓落实,认真履行好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职能,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成立组织机构

1.成立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吴尊宝为组长、县供销社主任董真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发飞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县乡村流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乡村流通工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