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0 10:16:36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65-02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也突现出来,它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笔者拟就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及防治谈谈自己的意见。

1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目前,在谈到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显性流失,如资产评估中有意压低国有资产价值、随意提供债务和贷款担保、非法向非国有主体单位或个人捐赠,以及私分、转移国有财产等。但笔者认为,隐性流失的危害和实际所造成的损失有时更甚于显性流失。

隐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是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长期存在,加工损失、储运损失及能耗过大,次品、废品率过高等。二是盲目采购和高价采购,导致企业成本升高和库存增加。三是产品定价背离市场,或低价销售,或产品积压,造成效益损失。四是工程结算少做多结。五是财务费用居高不下,更有甚者截流收入,转移资金,私设小金库,公款私用,化公为私。六是企业生产技术原理、管理技能、商业秘密、品牌、信用、信息和营销渠道等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2)生产、经营、投资等决策出现不应有的失误,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尤其是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一次决策失误就可能造成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以亿计之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于诸如等行为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3)盲目扩大企业消费,形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不执行国家政策,不顾企业实际,过分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滥发奖金和实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披着合法外衣,难以追究。有的利用民主决策制度上的漏洞,以集体决策、组织决议,甚至是以职工大会的名义搞集体违纪、法人违法;有的以所谓的为职工谋福利为幌子侵蚀国有资产;有的以加速发展的名义不经严格论证就投巨额资金上大项目,结果项目建成之日即是停工之时,这种大开发大闲置大损失的烂工程,不知损失了多少国有资产。而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后,往往没人为此承担责任,更没有人为此受到责任追究。

二是借口堂皇,逃避责任。不少企业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之后,往往以经验不足、用人失察、好心办坏事、交学费等种种堂皇的借口,搪塞上下,掩盖其不作为、乱作为和力不能任的事实,逃避责任。

三是认识偏差,熟视无睹。由于企业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多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或者根本就不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小而不为,从而造成流失量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深、难以防治的多重危害。

2 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成因分析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经营者权力越位。目前,在一些国企中,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地位、权力与责任尚没理清,有些经营者时不时地扮演了出资人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出资人和经营者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知识、经验、信息的不对等,出资人在行使权力时,容易受到经营者主观意见的左右甚至误导。出资人和经营者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力此消彼长,经营者在企业决策中占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权力越位在所难免,自觉和不自觉中侵占了出资人的权益。加之目前我国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致使企业的经营者,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大,一旦权力被滥用,必将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

(2)由于目前国企领导人仍兼具官、商双重身份,一些人为寻求仕途上的发展,追求任期内的短期利益,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致使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减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形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甚至虚报业绩,致使企业长期亏损或潜亏,直至资金周转不灵,被迫破产。另一方面,国企领导人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没有形成命运共同体,经营者对企业的责任仅靠个人的良心、觉悟和党性支撑,没有从制度和体制上予以确立。致使有的经营者在决策和管理中考虑自身的利益多,企业的利益少,有时甚至侵占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3)国资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存在缺失。一是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国资管理部门难以有效行使出资人所享有的权力。二是国资管理部门缺少了解企业资产运营情况的通道,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无法及时了解,致使监管滞后,丧失了制止事态发展和挽回损失的时机,使监管仅止于事后处罚。

(4)企业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过多地强调处罚、扣奖金、下岗,从而引起职工的反感,使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在执行制度时时松时紧,亲疏有别,损害了制度的公信力。加之作风不实,督导不力,导致企业管理粗放,效益流失。

3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防治措施

3.1 推行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是建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定和市场准入制度,并形成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市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的选拔应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要逐步转向通过市场机制来选配,推行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解决其亦官亦商和官商之间可任意转换跑道的问题。国企职业经理人的选拔,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使那些公众信用度高,效忠企业,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走上国企领导岗位。对于企业的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在公开招聘的基础上推行岗位交换。

二是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与奖励制度。采取如设置“职务期权”长效激励安排等切实措施将国企领导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及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挂钩。强化年度业绩、重大项目和离任的审计与考核,对实现了任期管理目标的,要兑现上岗合同;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重奖。对不能实现任期目标的,要按合同及时解聘;对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应负的责任。从而解决国企领导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三是实行任前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解决国企领导人员上任后动机不纯、投机取巧、化公为私,侵蚀国有资产的问题。如果遇到误解,也能起到澄清是非、还其清白的作用。

3.2 建立企业财务稽核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单靠企业和企业的财务部门是无法起到全面监督作用的,也无法很好地完成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因此,国有资产受托经营者可组建财务稽核部门,向所属企业派驻稽核人员。该人员具财务稽核和财务主管双重身份,对财务稽核部门负责,并接受其考核。从而解决监督主体与客体共存、监督者居于下属地位而不便“犯上”的问题。

3.3 开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检查

目前政府对企业的检查多为税收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很少进行国有资产的检查。因此,国家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也应进行定期检查或重点抽查,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是分析企业报表,评价企业经营状况,重点分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及国有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二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实地检查,重点检查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运营质量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情况,以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三是对国有企业对外捐赠情况进行监管,重点是检查监督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对不正当的捐赠行为一经查出,应严肃追究单位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企业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国资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企业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环保事故、设备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必须及时向国资管理部门报告。企业的重大投资计划、融资方案、贷款担保决定、资产重组方案等,要向国资管理部门报批。

3.4 实行精细管理,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

企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人性化,既要有管理的刚性要求,更要体现其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多一些善意的提醒,少一些冷面的惩罚,增加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企业管理要在精细二字上下功夫,实现生产的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一是加强现场管理,狠反低标准,治理老毛病,杜绝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二是实行比价采购,大宗物资采购要进行招标。三是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如产品销售招标、竞价等,使产品销售价格紧贴市场。四是加强合同管理。企业签订有关经营、投资、合资、联营、工程、担保、借款等重大合同,必须坚持可行性研究、预算审计和合规审查。要跟踪检查合同履约情况,提高合同的执行效果,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五是建立欠款清理责任制,把欠款回收与清欠人员的收入挂钩,强化对欠款损失的责任追究。

3.5 效能监察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

企业效能监察是对生产经营管理的质量、效果、效率等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活动,被誉为企业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实践证明,效能监察是强化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治理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一剂良药。效能监察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2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也突现出来,它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表现形态上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笔者拟就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及防治谈谈自己的意见。

1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目前,在谈到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显性流失,如资产评估中有意压低国有资产价值、随意提供债务和贷款担保、非法向非国有主体单位或个人捐赠,以及私分、转移国有财产等。但笔者认为,隐性流失的危害和实际所造成的损失有时更甚于显性流失。

隐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是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长期存在,加工损失、储运损失及能耗过大,次品、废品率过高等。二是盲目采购和高价采购,导致企业成本升高和库存增加。三是产品定价背离市场,或低价销售,或产品积压,造成效益损失。四是工程结算少做多结。五是财务费用居高不下,更有甚者截流收入,转移资金,私设小金库,公款私用,化公为私。六是企业生产技术原理、管理技能、商业秘密、品牌、信用、信息和营销渠道等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2)生产、经营、投资等决策出现不应有的失误,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尤其是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一次决策失误就可能造成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以亿计之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于诸如贪污腐败等行为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3)盲目扩大企业消费,形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不执行国家政策,不顾企业实际,过分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滥发奖金和实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披着合法外衣,难以追究。有的利用民主决策制度上的漏洞,以集体决策、组织决议,甚至是以职工大会的名义搞集体违纪、法人违法;有的以所谓的为职工谋福利为幌子侵蚀国有资产;有的以加速发展的名义不经严格论证就投巨额资金上大项目,结果项目建成之日即是停工之时,这种大开发大闲置大损失的烂工程,不知损失了多少国有资产。而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后,往往没人为此承担责任,更没有人为此受到责任追究。

二是借口堂皇,逃避责任。不少企业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之后,往往以经验不足、用人失察、好心办坏事、交学费等种种堂皇的借口,搪塞上下,掩盖其不作为、乱作为和力不能任的事实,逃避责任。

三是认识偏差,熟视无睹。由于企业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多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之中,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或者根本就不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小而不为,从而造成流失量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深、难以防治的多重危害。

2 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成因分析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经营者权力越位。目前,在一些国企中,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地位、权力与责任尚没理清,有些经营者时不时地扮演了出资人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出资人和经营者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知识、经验、信息的不对等,出资人在行使权力时,容易受到经营者主观意见的左右甚至误导。出资人和经营者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力此消彼长,经营者在企业决策中占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权力越位在所难免,自觉和不自觉中侵占了出资人的权益。加之目前我国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致使企业的经营者,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大,一旦权力被滥用,必将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

(2)由于目前国企领导人仍兼具官、商双重身份,一些人为寻求仕途上的发展,追求任期内的短期利益,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致使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减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形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甚至虚报业绩,致使企业长期亏损或潜亏,直至资金周转不灵,被迫破产。另一方面,国企领导人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没有形成命运共同体,经营者对企业的责任仅靠个人的良心、觉悟和党性支撑,没有从制度和体制上予以确立。致使有的经营者在决策和管理中考虑自身的利益多,企业的利益少,有时甚至侵占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3)国资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存在缺失。一是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国资管理部门难以有效行使出资人所享有的权力。二是国资管理部门缺少了解企业资产运营情况的通道,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无法及时了解,致使监管滞后,丧失了制止事态发展和挽回损失的时机,使监管仅止于事后处罚。

(4)企业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过多地强调处罚、扣奖金、下岗,从而引起职工的反感,使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在执行制度时时松时紧,亲疏有别,损害了制度的公信力。加之作风不实,督导不力,导致企业管理粗放,效益流失。

3 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防治措施

3.1 推行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

一是建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定和市场准入制度,并形成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市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的选拔应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要逐步转向通过市场机制来选配,推行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解决其亦官亦商和官商之间可任意转换跑道的问题。国企职业经理人的选拔,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使那些公众信用度高,效忠企业,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走上国企领导岗位。对于企业的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在公开招聘的基础上推行岗位交换。

二是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与奖励制度。采取如设置“职务期权”长效激励安排等切实措施将国企领导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及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挂钩。强化年度业绩、重大项目和离任的审计与考核,对实现了任期管理目标的,要兑现上岗合同;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重奖。对不能实现任期目标的,要按合同及时解聘;对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应负的责任。从而解决国企领导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三是实行任前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解决国企领导人员上任后动机不纯、投机取巧、化公为私,侵蚀国有资产的问题。如果遇到误解,也能起到澄清是非、还其清白的作用。

3.2 建立企业财务稽核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单靠企业和企业的财务部门是无法起到全面监督作用的,也无法很好地完成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因此,国有资产受托经营者可组建财务稽核部门,向所属企业派驻稽核人员。该人员具财务稽核和财务主管双重身份,对财务稽核部门负责,并接受其考核。从而解决监督主体与客体共存、监督者居于下属地位而不便“犯上”的问题。

3.3 开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检查

目前政府对企业的检查多为税收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很少进行国有资产的检查。因此,国家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也应进行定期检查或重点抽查,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是分析企业报表,评价企业经营状况,重点分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及国有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二是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实地检查,重点检查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界定、运营质量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情况,以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三是对国有企业对外捐赠情况进行监管,重点是检查监督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对不正当的捐赠行为一经查出,应严肃追究单位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转贴于

建立和完善企业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加强国资管理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企业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环保事故、设备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必须及时向国资管理部门报告。企业的重大投资计划、融资方案、贷款担保决定、资产重组方案等,要向国资管理部门报批。

3.4 实行精细管理,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

企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企业的管理制度要人性化,既要有管理的刚性要求,更要体现其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多一些善意的提醒,少一些冷面的惩罚,增加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管理制度的认同感,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企业管理要在精细二字上下功夫,实现生产的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一是加强现场管理,狠反低标准,治理老毛病,杜绝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二是实行比价采购,大宗物资采购要进行招标。三是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如产品销售招标、竞价等,使产品销售价格紧贴市场。四是加强合同管理。企业签订有关经营、投资、合资、联营、工程、担保、借款等重大合同,必须坚持可行性研究、预算审计和合规审查。要跟踪检查合同履约情况,提高合同的执行效果,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五是建立欠款清理责任制,把欠款回收与清欠人员的收入挂钩,强化对欠款损失的责任追究。

3.5 效能监察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

企业效能监察是对生产经营管理的质量、效果、效率等情况开展的监督检查活动,被誉为企业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实践证明,效能监察是强化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治理企业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一剂良药。效能监察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员参与,齐抓共治。要下大力实行“行政挂帅,分管职能部门主抓,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领导和工作格局,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推进企业效能的整体提高。全体员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统筹分析,自我查漏,制定系统、周密的计划和改进措施,从源头抓起,全过程加强监督,标本兼治,彻底解决问题。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3

笔者总结了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问题的几个方面,分析如下:

1.会计监管制度不完善

总体看来,缺乏具体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是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共性特点。会计监管制度是实现会计监制管理各个项目的首要保证。当今时代下,我国已经在国有上市公司实施了新的会计监管制度。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国有资产会计监管仍然没有完全废除旧式企业跨级制度与行业跨级制度等专业的核算方式。

通过对国有资产会计监管标准进行分析,发现许多会计核算人员由于长期遵循旧的会计标准,导致在新会计标准下仍习惯性的沿用旧的会计标准,使会计核算非常混乱。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监管标准,使企业国有资产核算质量较差。从而阻碍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效率的整体提高。建立与企业完善的会计监管制度是当下刻不容缓的问题。

作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我们都知道,法律是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有力保障,是社会监督发挥力气的重要武器。而作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部分,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中还存在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的诸多情况。首先,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存在不完善和执行不力的缺口。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法》、合同法等都没有完善的会计监管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尚非齐全。即使有所涉及也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整个体系并不完善。从国有资产会计监督法律法规来看,也存在着地区、行业、程度等方面的诸多差距。

众所周知,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会计核算人员,不管会计制度设计的多么完善与合理,如果得不到会计核算人员的遵守,那么便如同一纸空谈,没有任何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多变性与复杂性,如果没有完善的会计监管,极易导致企业国有资产核算混乱的情况出现。因此,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管理考核与绩效激励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2.加大国家政府宏观监管力度

近年来,国家政府致力于完善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制度,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企业国有资产会计核算的充分重视。完善的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力度,但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仅仅依靠会计监管制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较为混乱,各部门职能存在一定的重合,最终导致重合部分没有部门去监管;第二个方面是监督管理目标不够准确,各监督管理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第三个方面是监督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受到主观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执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3.企业内部对监管制度的漠视

企业内部对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制度的漠视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部分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即便有相应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也没有发挥制度的作用,所谓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更像一纸空谈。企业监事会根据讨论之后,对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与投资金融决策提出异议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采纳,使企业会计审议制度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有充分了解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普遍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混为一谈。一旦企业出现了会计核算不真实的情况,企业也没有充分了解这种造假行为的恶劣性,处罚的力度不够。而且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企业效益的提升,他们受雇佣与企业,往往不会考虑国家利益,所在在这个程度上,会产生漠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国有资产利益性的特点。

4.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措施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发现完善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提出措施如下:

首先,应降低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并保证国有企业的信息质量。同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中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体系。对于会计核算人员,需要加强其法制观念,每位会计核算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新《会计法》中的相关内容。如果会计核算人员无法适应新《会计法》中相关要求,应做好其停岗培训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为了加强国家对于企业国有资产的宏观监管力度,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监督体系。会计审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其的神圣职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国有资产会计审核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从源头上杜绝任何可能影响企业国有资产核算真实性的因素。

5.重视会计监督审计效应

目前,我国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十分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中贪污腐败、挤占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侵害了国家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大会计监督审计力度,规范企业国有资产核算,改善企业审计工作混乱的现状,为国有企业减轻负担,从而在遇到挫折是可以尽快摆脱困境。还应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审计合作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共享审计资源严厉查处对企业财务的不公正不真实等行为,以规范市场运作。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4

把资产的管理与绩效评价机制相融合,使资产管理与各企业各部门实际利益相联系,不仅有利于增强各企业各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而且对于管理绩效理念的提高也是十分关键的。同时各单位也会受其影响,不断地激励本单位努力的把对资产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只有这样,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才会真正走上自发、主动、积极管理、勇于管理的道路。

(二)实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的必要方法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简单地以评价的结果衡量某个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高低,评价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各个单位所填报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信息的情况,从而对企业和部门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既可以清晰地发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能够很好的将每个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和分析,从而达到对资产的总体情况、分类情况、分布结构等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了解的目的。正是在此基础上,才能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得以有机结合,这对于实现资产配置的合理引导和调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实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推动预算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算管理是进行资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资产管理是进行预算管理重要依据。在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情况分析,只有这样才会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真正的融合,这样不仅可以作为编制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对于预算编制的细化也是十分有利的。与此同时,通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开展,用指标体系来分析比较各单位资产配置以及资金的使用状况,很容易发现资产配置的公平性以及资产组成结构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就为更好地开展资产绩效管理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因此,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实现预算管理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依据。

二、国有企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持有某个特定的资产组合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国有资产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但是企业在资产的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隐患。

(一)产权问题

根据我国现如今的实际情况,很多的地方对于公共产权主体不是很明确,这就导致监督成本的不断增加,公共产权的外部性,甚至有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等问题。在国有企业特别是设立时间较长的国有企业中,还存在大量的国有划拨、调配资产,历史原因形成的产权不明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资产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权责不明的缘故,使得资产的收益与损失不能很好地与管理者的利益相联系,这就会使管理者在资产管理中的出现短期化决策,使得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的个人化行为严重缺失,造成资产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

(二)约束问题

企业内部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职能定位方面还不健全,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综合的资产管理部门。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对资产的管理者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因此在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中,滥用、私分、变卖国有资产的情况屡有发生,且无有效地追偿、惩罚措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运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的使用都是无偿的,至少是没有充分考虑其成本的,因此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者对资产的运营效率并不关注,再加上资产的管理观念落后,管理运营机制不健全等缘故,效益不好的企业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效益好的企业避免不了投资冲动、过度配置资产,出现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等现象。

三、如何构建国有企业资产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有效地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工具,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资产管理者的权、责、利进行规范和明确,才能对资产的管理进行有效地规范、监督、约束,提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资产的有效利用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更新观念,领导重视是基础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程序复杂、具有很大利益相关性的系统工程,评价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决心和力度。各企业应把资产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一把手亲自抓,根本转变以往重投入、轻管理的思想。

(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使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真正发挥作用,首先是要制定好绩效考核的目标,科学有效的考核目标才能使得绩效考核变得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了确保绩效评价在推行过程中能够更加公平,所以要对绩效评价进行反馈和更新,加强绩效评价监督工作。必须根据评价结果对过去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分析和总结,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才能使绩效评价对资产的管理产生应有的促进效果。

(三)绩效评价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要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要为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支持。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资产的安全关系到绩效评价,只有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要保证国有资产的经济性,资产的经济性指标,主要是指企业在资产运营管理中要对其经济效益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例如对于资产处置的价格以及租金等收入;要检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通过对产能、有效作业率等一系列非经济性指标的分析,评价国有企业资产是否合理,评价投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内容还要包括对资产要有目标性,国有资产的最终目是为国家人民活动提供各项物质保障,为国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基础,因此,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在进行国有资产评价时,还要对国有资产利用的最终结果进行考察,细化国有资产评价的内容。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5

(一)体制问题,制约管理有效性

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按部就班遵循原有的管理模式,而不进行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整,导致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制度停滞不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管,很多资产账目模糊不清,导致年终烂账不断。在这样的经营管理体制下,自然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管理现象,另外,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管理者得过且过,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只注重自己在任时期内的生产成效,而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有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以及流失率,缺乏远见和认识,导致问题不断积累,并不断放大。

(二)监管缺乏,存在法规漏洞

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由于资产的使用和保养的过程中缺乏专门的人员负责,即使是划归了某一个部门监管,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没有落实到定人定责,缺少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存和帐卡物等详细的登记记录。部分企业甚至对于自身的固定资产的家底掌握都不清楚,自然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导致很多资产被闲置,最后给企业内部部分不法的员工有了可趁之机,为他们的腐败埋下隐患。

(三)运营管理模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在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其管理体系相对分散,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都是每个部门各自为战,资产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流通,即使是通过某些部门进行的临时性协调,其手续也相对比较繁琐,导致很多机器设备在一边需求旺盛,另一边闲置不用的现象频频发生,最终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一旦企业运营中的设备无法合理的使用,不仅仅会造成经营效益上的损失,对于机器设备本身的寿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闲置的设备,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都是弃之不用,更谈不上定期保养了,最终导致设备使用的寿命不断压缩,甚至提前报废。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其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职能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明确了管理制度和行政职能,才能够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当中。在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制度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差,导致固定资产的效益无法发挥出来,因此,新的管理制度革新已经迫在眉睫,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意识到成本控制和管理对于经营绩效的重要作用,行政部门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最重要窗口,应该根据当前的市场发展实际进行调整,提高固定资产的流转率,优化资产配置,明确资产的盘点、清查、登记等制度规范,避免权责不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已经实践出很多有效的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必须正视自身在这方面的问题,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优质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和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利用效率,强化固定资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管理观念淡化,权责不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流动资产的变化,而对于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很容易导致设备的折旧和闲置问题很难引起经营管理者的注意,甚至很多员工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基本的概念,在评估项目成本和收益核算时,直接将固定资产排除在外,缺乏可行性研究,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营业收入,而对于资产的再利用缺乏认识,观念落后,这种固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营逻辑。另外一个就是对于资产管理的权责不明确,事实上,管理问题是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以及浪费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企业权责不清,对于固定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不明确,尤其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很多负责人对于资产随意处置,导致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并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理有效的制度体制对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一)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去支撑,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工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和使用管理制度,为设备的使用、调度和保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对于设备在使用和闲置过程中的监管,提高设备的使

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企业原有的设备管理规定在当时的一段时期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陈旧的规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企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革新和优化。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首先建立健全完备的设备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改革实践,建立设备管理的监管机制,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义务,强化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二)强化信息化管理建设水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经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国有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适应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改变固有的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针对性,优化设备的使用的管理模式,提高使用寿命。同时企业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数据方面的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的数据库,对设备的使用、周转和保养数据进行分析,实现设备资产的有效监管和全面

控制。

(三)明确职责,加大管理力度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6

一、关于国有重点企业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国有重点企业是指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的大企业,国家会在政策上或资金上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国有重点企业包括中央所属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包括地方所属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当中有些是经营性的国有企业,有些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可以说,国有重点企业是国有企业中的精华。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国有重点企业就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圈定的国有重点企业。国资委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5月份,全国国有重点企业的数量为451户(这一数据会随企业之间的兼并调整而变化)。与一般国有企业相比,国有重点企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规模大。国有重点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据介绍,截至2007年5月末,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达到160 748.1亿元。二是其所在的行业大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如石油石化、电信、电力、冶金、交通、煤炭、贸易、汽车、烟草、有色、机械、轻工、建材、纺织、电子、医药等。三是影响力大,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国资委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5月,国有重点企业利润增长延续“加速度”,共实现利润4 527.5亿元,增长36.2%。1—5月,国有重点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7 337.7亿元,增长20.4%。四是国有重点企业的经营目标具有多元性,经济调节、社会效益等也可能是国有重点企业的经营目标。国有重点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所占比重较小,但其特点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开始不断地暴露出来,这表明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还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管理仍较分散

2003年,经全国人大同意,国务院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于5月13 日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国资委的监管范围是有限的。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国资委的监管范围是非金融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金融机构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未划入国资委的监管范围;即便是非金融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如烟草、铁路、邮政等特殊垄断行业也不在国资委监管范围内(郭春丽,2006)。国家为了有效地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管理,于2003年12月成立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国家管理投入到以上银行中的资产。而烟草、铁路、邮政等特殊垄断行业则归各自的主管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际上只是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总体上说政府还未建立对国有重点企业统一管理的体制。对国有重点企业的多头管理不利于各行业国有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各行业国有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利于各行业国有重点企业重要职能的发挥,提高了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的总成本。

(二)政企仍未分开

我国目前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机构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接近90%的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将国资委定位为政府部门,只有少数认为国资委仅仅行使了国有企业出资人的职能(李博,200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资委还没有真正行使股东的职责,而更像一个行政管理部门。

对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银温泉(1998)认为,政企分开有三层含义: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分开(即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管主体与经营主体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该能够实现这三个“分开”。但在目前,国有重点企业的主管部门的职责并不是很明确,主管部门既扮演出资人的角色,有时又扮演经营者的角色,对企业的经营横加干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拉郎配”,用行政的方式推动国有企业的合并与重组;二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要求中央企业将企业主业限制在三个以内;三是越俎代庖,公开为国有企业招聘高管,如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国有重点企业的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内部事务如此具体管理,已经离出资人的角色相去甚远,更像所有国有企业的总经理,而国有企业则像其管辖的一个个车间,在其指挥下进行生产,国有企业还并非真正的市场主体。(三)产权仍不明晰

部分西方产权经济学家将产权明晰等同于产权私有化,认为只有私有产权是界定明晰的。张五常说:“清楚的权利界定是私有产权。”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也认为:“由私人拥有的资源常常会配置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而产权公有就是产权模糊,必然导致效率低下。与此类观点相对立,我国许多经济学者认为公有产权的界定是明晰的。高鸿业在《私有制、科斯定理和产权明晰化》中说:“在公有制下,整个国家的财产归全民所有,其产权是明确无误的。”丁冰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我国“国有企业属全民及其者社会主义国家所有,主体非常明确”(李青,2008)。

事实上,产权明晰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产权有明确的所有者;二是产权所有者的责、权、利也是明确的,并且产权所有者具有经济性人格。产权有明确的所有者仅为产权明晰指明了方向,是形式而非本质;产权的责、权、利明确才是产权明晰的实质所在,是实际意义上的产权明晰。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国有重点企业的产权关系实际上是不明确的。虽然现行法律承认全体人民或国家是国有重点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但国有重点企业的主管部门实际上掌握着所辖国有企业的各种权利,包括人事任命权、企业经营权、企业收益权等权利在内的所有者权能。这一产权制度安排使国有重点企业的主管部门掌握了几乎全部的所有者权利,但却不必承担所有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极大地降低了主管部门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监管效率、甚至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仍是重资产管理轻职能管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了一系列有关“放权”、 “让 利 ”的 重 要举措,并在1983年和1984年分两步“利改税”,将国有企业的利润以税收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由此产生了诸如承包经营制、租赁经营制等经营形式。1998年起,国家开始了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陆续出现了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等经营形式。随后,国家成立国有资本专职管理部门即国有资产管理局,这表明国家已正式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对国有企业管理的目标。2003年,经全国人大同意,国务院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的监管主要是经营国有资产,搞好这些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资委的首要目标。这一管理思路使得一些国有重点企业以赚钱作为其首要目标,凭借垄断地位抬高产品价格是那些大垄断国企赚钱最快的方式,但结果却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总福利。

三、完善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的思路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7

2003年5月,温家保总理以378号国务院令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以上规定表明,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已经定位,这就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条例》明确界定为专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对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并进一步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表明,企业国有资产已由原来意义上的政府公共资产成为了由专门部门管理的专项资产。《条例》的这些规定使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职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由主动性变为了被动性

《条例》出台前,各级政府将企业国有资产是看作政府公共资产来管理的,因此,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负有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的职责。这种职责是一种完全的职责,即政府审计机关不仅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主动性负责,而且还要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结果负责。审计机关要在自己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来确定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的范围,并据此制定年度审计实施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是一种主动性的审计。这种主动性的审计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审计对象确定的自由性,而这种审计对象确定的自由性在对审计对象的确定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也无法有效遏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无序、流失严重的局面。《条例》的颁布实施的确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的地位,并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权次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来实施,相应地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也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来承当。这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有了自己的明确的“老板”;对于政府来说,有了专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可明确追溯责任的主体,无疑这是一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保值增值的更有效的方式。

然而,这种规定是否表明政府审计机关失去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权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主体地位确定后,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权依然存在,只是这种审计监督已由原来的主动性审计监督变为了被动性审计监督,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需要实行限制性受托审计,即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是在接受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构委托授权的基础上而实施的,是一种被动性的审计。

这里所指的限制性受托审计是相对于原来将企业国有资产作为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政府审计机关只要经过政府对公共资产审计监督授权后就可以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主动性审计监督而言的。《条例》颁布实施后,企业国有资产已作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明确地从一般公共资产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专项监督管理,这意味着政府审计机关对这类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不能只通过一般政府对公共资产的审计监督授权,而必须经过专门机构的授权委托,即限制性授托审计。对企业国有资产实行限制性授托审计后,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对象的确定就必须事先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取得审计授权委托,并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委托予以确定。审计机关不再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主动性负责,而只对审计监督的结果负责。随着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由主动性转变为被动性,其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结果负责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转变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的重点由原来的维护财经法纪转换为查错防弊以及绩效审计上来。这也对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人员的培养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即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必须由重点熟知财经法纪转变到重点掌握和提高审计技能,以及对各种经济管理知识的熟悉、运用上来,使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在企业审计上达到技术、方法的真正一致。

二、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主体和审计内容发生了改变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8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将企业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企业快速的发展中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可见无形资产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形资产的发展与管理自然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那么首先我们先了解认识一下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无形资产呢?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无形资产是21世纪财富创造的主要资源。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什么呢?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种类很多,我国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按企业取得无形资产的渠道,可分为企业自身拥有并创造的无形资产和企业以一定的代价从其他的单位购入的外购资产。第二类,按照无形资产有无法律保护可分为有法律保护的法定无形资产和没有法律保护的收益性无形资产。第三类,按能否独立存在可分为可确指无形资产(那些具有专门名称,可单独的取得、转让或者出售的无形资产)和不可确指无形资产(那些不可特别辨认、不可单独取得、离开企业就不复存在的无形资产)。以上是我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及认识。国外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还可从评估角度分为权力型无形资产、关系型无形资产、结合型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从广义的角度还可将无形资产分为促销型无形资产、制造型无形资产和金融型无形资产。

随着知识时代的推进,企业的无形资产变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无形资产的快速发展必有它的独特之处。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共存,无实体性和依存性,收益性与风险性并存等特点与一身,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可彰显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中重要的判断依据。而现在企业的管理的重心仍集中在对有形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无形资产的认知严重不足,没有对新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处于劣势状态。

二、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误区

(一)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对于无形资产了解不到位,忽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以至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因为无形资产没有有形资产的特点,它的功能及作用只能抽象的表达,只存在于人的观念层次,不能像有形资产似的直观地表现出来,而由于这种特性,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很容易被忽视。除此之外,我国大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一直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太重视,也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与财力在无形资产的研发或引进上,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到来,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逐步有了初级的认识与了解,但是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他们的思想,他们由于长期把有形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从而导致对无形资产的认知不足,不能很快地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或许比有形资产更为重要,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二)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过程中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因此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成为每个国家,每个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比其他国家,我国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明显存在很大的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特别是自行研制的无形资产,没有科学严谨的会计核算方式,也存在不科学的评估管理,没有权威的部门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认定,缺乏公正、权威的统一标准的评估体制使得现有的无形资产的形成缺乏公正性与权威性。其次,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比较片面、凌乱,没有根据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的管理,这样很难使企业无形资产与企业所有资产整合在一起,达到优化利用。

三、针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误区所采取的措施

第一,要想解决企业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误区,就必须从本质上去解决。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认知,并让企业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另外,应当在企业中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知识的讲解以及宣传,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业务人员都充分地了解无形资产。使企业人员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原则及无形资产基本价值的构成有就基本的认识,能够从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中转化出来,真正地认识到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也要加强我国对无形资产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无形资产的法律常识。针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定一套,比较科学、比较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无形资产进行更加系统的管理,逐步确立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形成及使用等的管理方法与体制,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实施奖惩制度,加强企业人员对无形资产科学有效的管理。

第二,针对现在的无形资产管理没有系统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今后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重心应当转移到对无形资产建立系统、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的基础的上,给无形资产的形成和管理配备专职人员,并根据相关的制度规定,建立有利的、可实行性强的管理体制,制定相关科学专业的决策程序,使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更加的科学和完善,逐渐地把企业的管理中心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改变企业人员的传统思想,使之正确深入地了解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以及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在当今这个技术创新尤为重要的经济时代立足根本,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二是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加强对企业创新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以及对企业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还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权益的管理,加强对假冒伪劣行为及盗用冒用他人专利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制度,严厉惩罚侵权行为的发生,加强保密防盗措施。再者,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还需完善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管理,建立并健全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系统,隔三岔五地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准确的规范无形资产的范围。除此之外,也要加强企业无形资产运行的管理,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形资产的拥有量直接影响企业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优势。所以要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并且加强无形资产的有效快速的运行,这是无形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为了使企业无形资产能够有效快速地运行,必须向企业注入新鲜的力量,引进高智商人才,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品牌,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并借此机会向企业引入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意识的宣传将更有利于无形资产的发展与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宣传讲解的同时也适当地加入品牌意识的灌输。利用企业的人才品牌等资源,对无形资产进行投资,从而也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三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关键还在于对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客户关系,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成为一个企业能否成为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成败。要想对客户关系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设定一个管理客户关系的中心部门,这是保证并提升客户价值的有力措施。这个中心客户关系管理部门定期对客户进行沟通与回访,采集客户的意见,解决客户的投诉,保证客户的根本利益不被侵害。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渠道,为客户价值的提升提供保障。观察客户的动向与需求,定期对客户的建议与投诉进行反思,分析客户流失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改正,让企业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保证客户的利益,提升客户关系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使客户关系管理有序的开展,只有赢得了客户,才能赢得市场,才能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立稳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在如今的经济市场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的激烈,我国原有的有形资产作为企业的发展重心的角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再不转化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无形资产的管理上就很难在当今的市场上生存,只有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认知,彻底从思想上认识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让企业有立足之地。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管理,运行管理,企业商誉、知识产权、客户关系等核心竞争力相关权利的管理,提高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价值,才能提高企业的实力,并在市场竞争中占取有利的地位。

(作者单位为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 吴冕.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浅析[J].文教资料,2006(12):190-191.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9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部门法律法规,如《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法》、《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都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依然不够完善。现有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盲区。需建设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职责;建立起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资产管理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法律体系和严格监督,才能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上更上一个台阶。

(二)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是很复杂的,主要为隐性的和显性的资产流失。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情形:一是对国有企业资产低估、漏评甚至都不评估所造成的资产流失。这些资产的流失不仅造成国有企业资产现实利益的损失,而且也影响国家在以后获取收益的权利。二是国有企业资产占用单位滥用经营权,管理不严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三是因管理的漏洞使税收大量流失造成的资产流失。社会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违法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偷税、漏税、骗税。四是境外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未经批准,在境外进行高风险投机经营造成巨额损失。五是隐性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作为国有企业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性国有企业资产以及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大量隐性资产(如商标、企业信誉、专利等)的流失状况也是很严重的。六是国企改革和国有产权交易中的流失。具体表现在实行改制重组时,将国有企业资产低价折股,低价出售或者无偿分配给个人,严重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

(三)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经营者缺乏激励机制

在改革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也随之调整深入,经营机制不断转换,市场竞争能力稳步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导致经营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国有企业活力不够。近年来,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重要地位逐步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全国理论界、企业界和各级政府部门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索,很多地区和部门着手进行国有企业经营者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制度,虽然这些改革试点在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的原因,以及制度设计、配套措施、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一些改革试点的效果不尽人意。无论从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从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来看,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用法律手段强化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

强化国有企业的法治建设,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法制建设的基础是加强立法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提供完整、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立法建设要保障国有企业资产的不可侵犯性,在对其资产范围进行准确界定的同时,还应当对国有企业资产转化的条件和方式进行相应的规定。二是立法建设需要考虑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益问题,对资产的考核及增值问题进行具体的规定。三是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企业法律顾问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四是要强化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执法保护,通过对各种法律手段的应用来保障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切实利用法律规范对资产管理中的违法和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五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企业法制文化。通过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管理防范意识,做到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管理国有资产。

(二)用制度防范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

一是建立健全出资人制度。国资委是政府直属的特设机构,不承担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在职责界定上,要明确各级国资委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履行出资人职责,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力,它不应该也没有权力用行政手段和方式管理企业,即只做纯粹的出资人。当国资委履行国有股东权力时,也要按照同股同权的原理。并从内部管理制度上促使国资委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并落在实处。二是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表现为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要体现企业的效益、发展和个性,主要由收入、利润、目标成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内容组成。三是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监事会制度: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是国家从体制、机制上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监管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的工作,既是深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国资委履行好职责的需要。实践证明,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出资人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并且通过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有效地维护了出资人利益。政府部门监督:财政部门、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检查、年度决算审核,对中介机构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单位要重点审核;税务部门要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评估,核实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工商部门要对企业的出资情况进行检查,核实是否存在抽逃资金、虚假出资、出资不实等行为。对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较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者长效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10

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要求国资监管工作要突出稳中求进、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立足全局,突出重点,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从而实现国资监管上新水平的目标。

要继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

我们要看到,经过10多年努力,虽然国资监管的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仍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干预有增加的趋势;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监管,政出多门、监管规则不一致、资源配置分散;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还不到位,存在较大的交叉重叠,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行权履责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履职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近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和职能,规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性质定位,落实“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确保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目标、主要任务的协调一致。

第一,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是推动完善新体制的重要环节。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应当更加重视法规制度建设。要加快制订配套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的关系,健全国家出资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健全产权登记、资产评估、资产统计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制度;优化整合现有法规资源,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要适应完善新体制的需要,更加注重总结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制度,不断探索健全国资监管各种制度规范。要适时组织对现有国资监管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明确“立、改、废”的要求,努力为各级国资委行权履责提供成熟完备的制度依据。

第二,要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充分发挥各级国资委专业化监管优势,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条件;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产权结构国有企业的特点,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法,整合监管资源,提升监管合力;健全向本级政府报告、与相关部门协调协作以及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完善国资监管工作大格局。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探索对不同性质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和监管的办法,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继续完善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等特殊行业的改革措施,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加强行业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第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董事会运作,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是实现有效公司治理的关键。要力争在合格董事队伍建设、董事会考核和对标考核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完善董事会对经营层的业绩考核,让董事会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体现出资人意志,不断提高业绩考核能力。董事会要不断完善对企业经营层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指导监督经营层做好对各级企业和员工的考核工作。同时,董事会必须贯彻落实国资委的统一考核政策,牢牢把握出资人导向;对经营层的考核目标和考核结果,必须做好与同行业企业间的适当平衡;要加强与国资委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国资委和董事会两个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董事会和经营层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第五,必须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国企经营管理者。现在许多国企经营管理者还具有行政级别,有些国企的经营管理者更像政治人物而非企业家。深化国企的市场化、法人化、企业化改革,应该或者必须除去国企的行政级别,使国企的经营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而非政府官员。要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要通过强化考核导向促进科学发展

2004年以来,经过三个任期的考核,国务院国资委坚持把对中央企业的目标管理作为增强动力的重要抓手,把考核全覆盖作为落实责任的重要保障,把经济增加值考核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对标考核作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第四任期开始,在总结过去考核政策的基础上,国资委新增和完善了考核政策,除在保增长提效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外,在提高发展质量、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国际化经营方面加强引导。

在提升发展质量方面,弱化了规模导向:取消主营业务收入等规模类指标,增加总资产周转率等效率类指标;适当增加经济增加值考核权重,将大多数企业经济增加值权重提高到50%;提高了企业短板和风险管控的考核标准,对高负债企业将资产负债率纳入年度考核。

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突出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非经常性收益的考核处理办法,对因结构调整而产生的非经常性收益,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不予扣除;对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进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资,在资本占用中予以酌情处理;对企业因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承担国家重大战略性任务而对当期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在考核中予以实事求是的考虑。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激励和约束力度:将技术投入比率作为新增指标,纳入业绩考核系数;凡是科技进步要求高的企业,都设立科技创新类考核指标;在其他企业经济增加值权重提高的情况下,对科研类企业仍维持经济增加值30%权重不变;对取得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或在国际标准制订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年度考核给予加分奖励;对品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企业,在任期考核中授予“品牌建设特别奖”。

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对符合国家战略的能源资源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设置国际化经营分类指标;对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在任期考核中授予“国际化经营特别奖”。

上有所好,下必胜焉。通过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企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持续增强创新能力,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巩固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科学发展的基础。这对引导各地方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要在推动国有经济稳定增长上下功夫

实现党的十八提出的到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担负着特殊重要责任。但由于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速将在相当长时间处于较低水平,扩大出口前景并不乐观,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扩大也需要一个过程,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经营成本刚性上升,使国有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处于深度下滑状态,面临亏损企业增多、债务规模过大、利息负担加重、财务风险加大的现实困难;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中速增长时代,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艰巨、复杂而繁重。这就需要国资监管机构在推动国有经济稳增长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以推动国企尤其是央企发挥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带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加强对监管企业指导和服务上下功夫。要加强所监管企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建立健全经济运行分析机制、重点企业综合分析机制、企业重大事项综合协调机制,密切关注监管企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向企业通报情况、提示风险。积极协调各方面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二是要在推动企业开拓市场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要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市场调研,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企业加大降本增效力度,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成本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严格规范职务消费,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产周转效率。

三是要在推动企业强化管理防控风险上下功夫。要推动企业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查找差距,找准薄弱环节,针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抓好管理提升,建立管理改善和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加强重大事项集中管控,提高集团管控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推动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特别是加强投资和资金风险管控,优化债务规模与结构,严控资产负债率过快增长,确保企业稳健经营。要不断总结近两年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典型经验,深化对企业管理规律的认识,促进基础管理的加强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例11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占据了相当大的一笔财富,其所有者是属于全体公民的,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有必要对全体公民负责。据调查,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有资产每年以5%的速度在流失,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每年约有1000亿元的国有资产遭遇流失,每天将近3亿元。这些流失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的人为损失,其中,固定资产的流失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从另一个方面说,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较高(一般为2000元以上)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是企业进行正常工作与生产的基础,可见固定资产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对企业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有效管理固定资产不受损失,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确保公司资产效益最大化。每个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相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可实施性。管理制度一般由财务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执行,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状况。监督协调使用部门做好资产的维修与使用、账实管理、资产盘点等工作,确保资产完好并提高其利用率,定期组织资产的盘点,保证帐、卡、物三相符。但是在当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却不执行,由此导致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大量人为性的浪费或者流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不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或者少折旧,使得企业的账目和资产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账务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另外,对一些需要清理的固定资产怎么处理没有明确的制度造成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从而使得资源利用不足,这也是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流失的一种情况。

(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少严格的账务记录,这样造成了账目和实物的不一致。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对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视,对企业的经营没有责任心。从会计的角度来说,造成资产账实不符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财产物资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自然损耗;由于管理漏洞、监管不严、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造成的资产损坏、丢失、被盗;在账目记录中发生的重记、漏记、错记,以及发生意外灾害等。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实际操作的经验来看,造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当企业没有对账实不符这种现象予以追究责任并整改时,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就面临着多方面的损失。员工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不注意固定资产的保养,并且有将国有企业资产挪为己有的风险,造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流失。这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的损失会严重威胁着国有企业的经营,有可能直接造成国有企业的亏损,在账务清算的时候面临着巨大风险。任何企业要做到永续经营,做大做强,都必须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出发,而且固定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所以加强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存在问题

固定资产清理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之后待处理的价值的变现,其处理过程的严谨性影响到企业资产的是否会受到损失,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来说。类似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采购,固定资产的清理过程也存在着腐败和管理缺位。国有企业中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清理过程中易于和资产接收方达成私下交易,而在公开的涉及到企业的交易中将交易价格压低,而资产接收方在私下贿赂国定资产管理人员,使之以较低的综合成本达成交易。另外还存在着一种情况,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固定资产多次计提折旧之后,其价值已经微乎其微了,没有必要再关注其清理。清理过程中有时候还会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相比较于清理带来的收入更多,因此,有些企业认为固定资产的清理流程不完善,固定资产退出使用之后就闲置或者随便加以处理,造成严重的资产浪费和流失。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都是由报废流程不完善造成的,报废的过程中不仅要加以重视,还要予以监管,使之在清晰透明的环境中进行,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三、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制度是任何一个企业得以平稳运行的基础,制度的涵盖包含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大到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发展,小到企业办公用品的管理,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要做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应当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固定资产管理所有流程中的每个责任主体以及其职能职责给予明确,这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中的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管控制机制,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固定资产增加制度、固定资产报废制度等制度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充分发挥,使固定资产管理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保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完整性的手段。加强企业的账目处理要设置独立的核算机构,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实行专人负责,使得责任确定到个人,促使员工爱护国有企业资产,维护企业利益。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现状,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加强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监管和对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