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0 14:40:11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1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33-01

引言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着手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于1997年正式确立了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混合型养老保险模式。2013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的发言,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一度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有缺口的养老金和有争议的延迟退休。对此,人们所持观点不一致,从国家、社会等角度都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政策的利弊。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学术文献,累计访问100人,经过总结与分析,从社会、个人等方面得出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样本与资料情况

(一)调查方法、内容、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运用的方法是访谈法。根据社会群体的职业性质、年龄、学识,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采取分别访谈的方法进行,所选取的访谈对象均为随机性选取,现场提问、现场回答,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内容:本次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关系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对此自己的看法以及原因、以及这一政策实施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阜新市人民,其中大学生占20%,事业编、行政编工作人员占20%,普通劳动者占20%,离退休人员20%,已退休人员20%。本次调查共访谈100人,得到有效回答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阜新市人民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关注程度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初步了解阜新市人民对于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关注度。在100个被访谈调查的对象中有,63%的被访谈对象是非常关注,14%的被访谈属于一般关注,23%的被访谈对象属于不关注。

(三)阜新市人民对延迟退休政策观点的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访问调查的结果显示,阜新市人民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基本观点情况为:支持该政策的37%,其中大学生占8%,事业编和行政编工作人员占4%,普通劳动者占13%,离退休人员占#%,已退休人员占9%;反对该政策的64%,其比重分别问12%、16%、7%、17%、11%。

二、延迟退休政策有利影响

(一)国家层面

(1)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填补养老金缺口。据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而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延缓支付养老金的年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时间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可以延长缴费年限,从而在征缴养老保险费这个环节缓解养老金严重亏空的现状。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2)延迟退休可以完善我国退休政策。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因此,延迟退休可以完善我国的已经保持多年的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作用。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也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的必然选择。

(3)延迟退休可以对抗人口老龄化。根据第二次人口普查,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借鉴国外经验,对抗人口老龄化进程极速加快的较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延迟退休。和国外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已经早于其他国家,因而可以说,延迟退休是对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个人层面

延长退休年龄,将会延长个人的工作年限。也就意味着,原来的退休年龄将会有所改变。延迟退休年龄会避免工作人员过早退休闲在家里,其益处一方面表现为可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份经济收益,增强自己老年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益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和被需要感,从而能够减轻其的不安稳心态,对于强化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层面

延迟退休是对个人工作周期的短暂性延长,可以避免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延迟退休可以缓解高级专业人的“短缺”问题,对于这一类社会群体而言,一旦人员流失,会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重新聘用会造成资金、人力资源等浪费;(2)“元老”级的工作人员延迟退休可以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延迟退休的负面影响

(一)社会层面

延迟退休对于社会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延迟退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就业困难,因为一些岗位会被年纪较大的人占据,这会剥夺部分年轻人进入这些行业和岗位的机会;(2)从现今社会现状而言,很多劳动者因为个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放弃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延迟退休,会使得更多的人因为经济收入状况弃缴;(3)延迟退休年龄使得年纪较大的人仍然在从事工作,会使得整个社会呈现老态化,从而会使拖慢社会进步的进程。

(二)个人层面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将近工作了半辈子,很多人退休以后的生活早已规划好,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会将原本的计划打乱,从而打乱个人的生活节奏。对于工资收入处于中等以上的工作人员而言,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自己要晚享受老年生活。另一方面,个人得不到就业岗位就会加重社会现有的“啃老”现象,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方式危害社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企业层面

延迟退休对于企业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延迟退休使得临退休人员仍然占据着工作岗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招聘年轻人,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企业的整体活力;(2)现有的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能力远远比不上年轻人,从而一些新兴的高科技电子技术的不熟练操作会影响工作的效率;(3)该政策实施,很肯能会造成部分劳动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既拖延了工作的进程,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结论

综合以上针对延迟退休政策这一问题的利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现今人社部提出的“阶梯式”退休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弹性的退休机制不仅可以在避免本文中论述的弊端的同时,强化该政策实施的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2

我国早在2003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2030年以后,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时期,到2050年,老龄人口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面对严重的老龄化压力,学术界纷纷提出延迟退休缓解养老压力的观点。针对这一观点,课题组对从事老年工作的专家进行访谈,阐述他们对“延迟退休”的看法,结合贵州省省情,探讨延迟退休在贵州省的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抽选了贵州省4个城市中7名从事老年工作的专家,被访专家中男性3名、女性4名,年龄34—65岁,平均43.6岁,1人为大专学历,6人为本科学历;分管老年工作年限2—20 年,平均7.6年。受访者均已知研究目的,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受访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2.方法

研究采用深入访谈形式,采取现场录音及笔录,记录7位专家对“延迟退休”的主观看法。在访问前向受访者解释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协商是否可以进行录音,承诺决不会损害受访者的利益,用编码代替姓名,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和保密原则。在得知受访者同意后,选择私人房间进行单独访谈。访谈过程中没有特定的结构式问题,只运用了刺探和引导方法。访谈结束后,反复聆听录音,提取重要陈述,及时将其记录下来,并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其所提供的个人基本资料,建立独自的文档。

二、结果

1.延迟退休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1)人类平均寿命提高。根据2006年统计结果计算,目前贵州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2岁,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67.14岁提高1.06岁,平均每年提高0.21岁。平均寿命的提高,反映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专家6:“现在人均寿命延长,解放前人均寿命还不到60岁,现在已经超过70岁了,若仍然沿用以前的退休年龄显然不合适。”专家5:“随着科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逐渐延长,就算到了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一部分人仍然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依然可以承担起部分工作。”

(2)老龄化加速。贵州省统计局获悉,200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为456.93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2.25%,2005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2000年增长49.21%,年均增长8.33%。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高出10倍。老年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57和0.45个百分点。专家6:“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特别是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角度出发,我支持延迟退休。”

(3)人才资源不可浪费。在退休人员中,不少都是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应当充分利用,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利。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精、专”的岗位,他们辛苦多年的经验技能和资历是许多年轻人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专家3:“对于一些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比较好的老年人来说,是可以支持其继续工作的。”专家5:“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知识、高技术型的职业,把退休年龄延迟几岁也是可以的,毕竟他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也可以发挥其工作能力。”

2.现阶段延迟退休还不适合贵州省

(1)延迟退休会加剧社会的就业压力。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并没有马上出现劳动力的短缺,反而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中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王国艳认为, 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必定会加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进入老年后,其养老问题将会成为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专家3:“目前,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果再延迟退休,务必会牺牲更多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专家2:“60年前未控制计划生育,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老龄高峰,延迟退休并不能缓解老龄问题,反而给就业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就我个人而言,我肯定不愿意延迟退休。”

(2)制度不够完善。退休年龄的制定涉及面很广,会涉及到社会保障与分配、社会公平以及各阶层劳动者从业状态差异等一系列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养老制度还不健全。专家7:“退休年龄的延缓会牵涉到社会保障、社会待遇以及社会分配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看似很简单,但实施起来相当难。”

三、讨论及建议

国外把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在参加第四届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自2010年10月1日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手续以来没有引起社会波动,有利于满足多元化需求。学者彭万也建议在健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延迟退休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贵州省的状况来看,延迟退休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适宜施行“一刀切”,建议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参考文献

[1]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3

首先最吸引我的就是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两个子女(以前是必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我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所以……以后……啊哈哈哈哈!偷笑ing。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在这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从人权的角度来说,是不应该限制生育的;另外一方面,从我国国情来说,人口总量长期占据世界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社会公共服务压力巨大,应该减少人口;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老龄化逐步到来,给未来的年轻人(也就是我们)和政府带来的压力无法想象。日本近几年经济发展减缓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老龄化社会。而我们这一代,我们是独生子女,父辈有很多兄弟姐妹,这种严重的不平衡,导致我们未来的责任无比严峻,当个人无法分担时,政府不得不出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压力。所以这一次放宽生育政策,确实不得已之举,但是我也有担心,这样会不会导致中国人口下一个巅峰的到来加速?其实我对中国人口过多的问题,我认为是弊大于利的,下面我结合我的专业将进一步讲述。

改革,必会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重新配置,所以会导致一部分旧贵族的陨落,也会导致一部分新贵族的兴起。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参与利益分享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我们就应该看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之处,投机取巧,占取我们的一片天空!比如说,我国已经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剧增,是压力也是市场,我们可以发展一些老龄用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婴儿有婴儿纸尿裤 ,老龄人也会用到老龄纸尿裤,那些生产纸尿裤的厂家可以开辟一条生产线,做这一部分生意(日本去年老龄纸尿裤的产量已经超过婴幼儿纸尿裤的产量,老龄化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纸尿裤和我的专业联系不是很紧密,我来谈谈我的未来的职业设想。我说过,我认为,中国的人口问题,弊大于利(我的个人看法)。利的一面是巨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但是问题却是大大的严重!比如说,我未来想去做的一件事——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是IBM公司08年提出一个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移动终端和强大的网络支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我可以随时查看公交车的班次,以及停靠站情况(宁波已经实现了),我想知道楼下餐馆今天有哪些美食,我想知道附近哪里的停车场还有车位,等等。这绝对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刚才讲的这些大都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不是一家公司,某个单位可以解决的,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当政府面临环境问题(这次的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提的不错!给个赞!),老龄化的问题,还会有多少资源流向未来的城市建设呢?

而且,中国的人口也要求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之大,是外国的数倍之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A城市开通全市免费wifi,美国可能同时只有30万人使用,而中国可能同时有100万。问题显而易见。所以说,中国的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是无法想象的,韩国和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等小国家的智慧城市必将大大快于中国。哎!……对此,我很是无奈啊!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4

2016年8月份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有老龄人口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数量接近印尼人口总数,超过西方发达国家英法德三国人口总数之和。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届时,我国将成为重度老龄化社会。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正是认识到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严峻挑战,国务院和民政部连续下发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专业服务人才队伍缺乏是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安徽省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为了详细了解安徽省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2016年7-8月,我们采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合肥、芜湖、安庆、蚌埠、淮南、马鞍山、宿州、六安、铜陵、淮北、池州、阜阳、黄山13个城市的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581名养老护理员,127名养老专业人员(社工、康复师、助老志愿者等),225名老年人。涉及到13个公办公营养老机构,7个公办民营养老机构,29个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对地方政府官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和入住机构的老年人,累计访谈近200人次。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工作人员数量少,工作任务重

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的老人与护理人员的配比应为3:1,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49个养老机构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基本在5:1左右,护理员短缺,加重了每一个护理员的工作量。在“你每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这个问题上,选5个小时以下的占7.1%,5-8小时的占32.3%,8小时以上的60.4%。

(二)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流失现象。在“你的从业时间有多长”这个问题上,选不到1年的占24.8%,1-2年的占35.9%,3-5年占20.6%,5年以上的占18.7%。在18.7%的人中间,75%以上的是编制内人员,剩下的25%的人多是45岁以上的护工人员,他们工作年限长大多是因为年岁大了出去不好找工作,他们在访谈中表示,如果能够找到收入不错的合适的工作,会考虑转行。

在调查后的访谈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导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风险责任大、劳动强度大和家人不支持。在“你的工作待遇是多少”这个问题上,选平均月收入在1000-1499元的占42.9%,在1500-1999元的占34.8%,47.6%的人对收入不满意。在“你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这个问题上,表示感到心理压力非常大占21.9%,比较大占26.7%。

(三)文化、专业水平低

通过访谈和调查我们了解到,所调查的49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外来农村人口,部分是退休工人,学历大都是小学、初中、水平,有些甚至是文盲,他们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知识,仅仅是在当地政府的要求下经过了3到7天的培训,就正式上岗的。而这些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多是转行以后从事老年护理事业的,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大多是在工作中获得的老年护理知识,因而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四)培训机制不健全,职业发展空间小

在调查中,接受访谈的人纷纷表示,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机制不太健全,各地的养老服务专业技能水平不尽一致,部分养老机构又受到经费等方面的制约,使他们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很少,从而使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加剧了养老服务人才的流失。

二、安徽省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与以上问题相对应的是,我省有能力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还为数不多。据我们了解,截止2016年8月底,我省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仅8家,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没有。这仅有的8家,每年的招生规模也只维持在30人左右,有毕业生的只有2家,这远远低于市场对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

三、安徽省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一)澄清对“老年服务与管理”的错误认知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每一所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在该专业招生时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学生报到数低于招生计划数,以及学生报到后要求转专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学生家长对“老年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直接理解为“伺候老年人”。要纠正这样的错误认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联合起来,共同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宣传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支持、关心老年服务人才的的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支持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①。

(二)建立可操作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措施

国家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民政部、卫生部等部门也联合下文,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这大多是宏观层面的,缺乏微观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措施。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可结合相关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人才培养措施:对于毕业生,可以出台就业保障政策和优惠就业措施,吸引其从事老年服务相关行业;对于在职人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其参加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对于创业者,可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进行帮扶。

(三)扩大招生规模,完善老年服务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养老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老年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联合企业行业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抓好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5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付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1]。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本科生群体在家庭、学校、网络上都有较大影响力[2],他们通过信息传播主导舆论方向,对社会的某些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3],是我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4]。因此,增强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本科生进行访谈式调研,旨在了解本科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究增强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的方式方法,为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本科生进行访谈。纳入标准为:(1)各院校在读本科生;(2)知情同意,自愿参加;(3)语言能力较强,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信息饱和、不再有新观点出现时停止访谈。共有20名受访者参与访谈,其年龄、性别、专业类别等一般情况见表1。

1.2方法

1.2.1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者对提纲上的问题理解透彻,在访谈过程中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遇到问题及时追问、澄清。1.2.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初步制定访谈提纲,然后进行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修改访谈提纲。最终确定的访谈提纲如下:①对生态保护的认识;②从何时开始接触生态保护教育;③在社会生活中获取该方面的信息情况;④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自我约束情况;⑤哪些教育方式对您生态保护意识的养成影响最大;⑥身边同龄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您有何影响;⑦对生态保护的教育感受。1.2.3资料收集通过面对面形式,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向受访者做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目的,保证会完全遵守保密原则,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访谈。1.2.4资料分析在征得访谈对象的同意后,开始访谈。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在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文件逐字逐句转为文本模式。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信息加以处理、分析。

2结果

2.1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现状

2.1.1生态保护意识较强,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较好调查发现,大部分本科生自律性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习惯,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5]。从访谈结果可知,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自述其生态保护意识较强,尤其体现在与自身生活相关的行为方面。当谈到对于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义时,5号受访者说:“在平时会少使用一些一次性筷子,注意空调的使用时间,环境好了传染病就会少一点。”6号受访者说:“生态保护对我们十分重要,如果生态保护做得好,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好,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18号受访者说:“能做到一些基本的环保行为,不踩踏草坪、不乱扔垃圾等,这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谁也不希望生活在糟糕的环境里。”2.1.2习惯已经固定,不会轻易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科生会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而且习惯养成之后很难改变。本科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养成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教师和家长的模范作用、身边同学的行为习惯等。当问到“你认为做些什么能增强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时,4号受访者说:“感觉改变还是挺难的,学校开设大班课的作用可能不大,习惯已经养成20多年了,几节课也改变不了什么。”16号受访者说:“我觉得还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应该在各方面都加大力度,而且要采用强制性措施,否则很难轻易改变。”

2.2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来源

2.2.1以口头教育为主的家庭、学校教育大多数环保宣传停留在口头上[6]。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长辈、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对其进行的生态保护教育以口头教育为主。在问到“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接受生态保护相关的教育”时,1号、3号、4号、5号、6号、8号、10号、15号、18号受访者均表示:“家庭方面的教育从记事起就已经开始,渗透在平时生活中。”9号受访者表示:“家里没有专门教育过,就是口头教育,尤其我是和老人一起长大的,他们也不是很注重这些;老师也会口头教育,如不能随地扔垃圾、节约用水之类;小学也会有那种乱扔垃圾会给班级扣分的强制约束性措施。”2.2.2学校在各学科中渗透相关教育很多学校会将生态保护的内容渗透到文化课中[7]。20位受访者中,仅有6号受访者表示学校开设过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必修课。在问到学校方面的教育时,6号受访者说:“在小学阶段,学校开设一些科学百科类的科目,涉及生态保护教育;但从初高中开始,因为文化课开始紧凑起来,相关课程就变得很少了。”2号、3号、7号、17号、19号受访者均表示:“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过生态保护相关课程,不过会在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中渗透生态保护教育,还有一部分课程与生态保护有关。”8号、20号受访者表示:“学校这方面还是挺缺乏的,在课堂上老师不会给我们具体地讲关于保护环境的问题,更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2.2.3通过手机或广告获取有关生态保护的知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和广告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态保护知识的主要途径[8]。对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态保护信息的具体情况”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通过社会途径接触生态保护信息最多。13号受访者说:“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比较多,网络上经常有一些有关生态保护的公益广告,比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10号、15号受访者表示:“我经常在自媒体上看到一些和生态保护相关的视频,微博和视频类APP也会自动推送这些知识。”

2.3影响本科生生态保护意识的因素

2.3.1生态保护意识受同情心影响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培养青少年的同情心,有利于培养其仁爱之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10],对促进生态保护也有帮助。有学生表示,在看到一些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恶劣后果时,会激发自己的同情心,进而促使自己产生保护生态的行为。4号受访者说:“电视上的一些新闻会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感觉多接触那些比较恶劣的环境,就会激发你想保护生态的欲望。”7号受访者说:“当自己在微博上看到南极北极冰川融化,企鹅、北极熊那么可怜时,就会想去进行生态保护,对于我自己而言,多看看这方面的新闻,就会影响我很长一段时间。”2.3.2生态保护意识受身边同龄人影响通过访谈了解到,当身边的同学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时,受访者会主动向他们学习;而对于生态保护意识较差的同学,受访者表示不会受他们影响。6号受访者说:“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对生态保护都有很深层次的认识,我会主动向他们学习。”8号受访者说:“身边同学的生态保护意识都挺强的,对我也会有很大影响,比如他们都那么做,我要是没有做到,就会有一种愧疚感,也会督促我去进行生态保护。”3号、10号受访者说:“身边的同龄人还是有差异的,毕竟大家的教育环境不同,对我来说,我会选择学习好的行为,纠正那些对生态保护不利的行为。”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6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86-03

一、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我国面临着相当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26%,比2000年“五普”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五普”时上升1.91个百分点。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此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幸福,也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如何全面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就河北省保定市而言,2010年常住人口1 119.4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8万人,占8.11%,比“五普”时上升0.96个百分点,保定市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笔者以保定市为例,采取文献法和访谈法的方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探讨,访谈的对象包括社区老年居民、街道办事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养老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数量增加,“4.2.1”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近年来,由于单独二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会有部分家庭选择生育二胎,但也有为数不少符合政策的家庭因年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原因放弃生育二胎,因此在未来数十年“4.2.1”家庭结构还会大量涌现。当今社会流动性大,子女离开父母去外地参加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即便在同城,老年人和其子女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许多子女结婚后选择同父母分开居住,空巢家庭增多。子女工作繁忙,又要照顾孩子,外加城市交通拥挤,不可能天天去父母家报到。他们非常想尽孝道,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空巢老人的年龄不断增长,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其子女又没有精力进行全方位的照料,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宏观的社会养老发展滞后

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的钢性作用下形成的,属于未富先老,而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的老龄化。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机构养老需要的经济成本比较高,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就保定市而言,存在养老院数量少、规模小、地理位置偏僻、硬件设施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机构养老对于生活不能自理又需要专人照料的高龄老年人有一定的优势,对能自理的老年人吸引力不大。此外,机构养老背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排斥。小城市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更加排斥机构养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保定市的社会养老还不能弥补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所形成的空缺,寻找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十分紧迫,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发展滞后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备受推崇。社区居家养老合乎传统的孝文化和家庭养老观念,又省去了政府兴建养老院的大量资金,经济成本低,容易启动实施,是一种最佳选择。社区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可以让老年人在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服务,普遍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就近吸进社区失业人员参与,对于解决就业有连带作用。社区居家养老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借鉴国外社区照顾模式和结合中国养老现实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城市中陆续实施。许多地区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比较成功的有宁波市“两走”居家养老模式、北京市“三结合无围墙养老院”模式、济南市“快乐老家”居家养老模式、大连市“家庭养老院”模式,这些都为保定市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取得进展,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社区配备了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大量涌现,启动“一键通”呼叫服务网络,70岁以上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公交车,80岁以上老年人可在社区领取高龄补贴等。但是,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做出了有效性的探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模式。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保定市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观念淡薄,知晓度低,参与度更低。被访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社区居家养老为何物,当笔者对其进行解释后,部分老年人仍然认为养老是自己家庭的事,自己家庭成员解决就行了,不想麻烦外人,社区认同感不强。被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位、理解不够准确,回答笔者的问题时含糊笼统,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各社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保定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差异较大,不同社区之间,甚至是同一社区的不同小区之间老年人享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一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访谈的所有社区中,Z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环境最差的,被访老年人反映供暖不佳,自己又怕冷,在家还要穿羽绒服;居住在六楼且没有电梯,出行不便;生活环境脏乱差,且吵闹,严重影响休息;家里的电器坏了,都是由子女、亲戚、朋友帮助维修。L社区是新建的高端小区,是被访社区中老年人生活环境最好的,被访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很满意。供暖好,冬天开窗户都不冷;有电梯出行方便;小区安静,干净;物业服务到位,自己家里灯坏了,给物业打电话10分钟内就来人帮助维修;小区内有便利店,购物方便;家里有保姆或者钟点工洗衣、做饭。由此可见,保定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享受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制约其快速发展

在访谈中,被访老年人谈到社区健身设施老化,老年活动室面积狭小等;被访社区工作人员谈到一些很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流产等,这些事情都反映了保定市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短缺。从目前来看,保定市依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例不大。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保定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的投资无法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进入瓶颈,止步不前。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稳定性差,专业素质偏低

保定市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方面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资格,只能提供相对低层次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低,承担的事物杂,且没有正式的编制,致使他们服务积极性不高,稳定性差。对于志愿者而言,基本没有固定的志愿者,高校大学生曾组织到社区进行养老服务,但是流于形式,服务效率低,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而且大学生通常选择离校近的社区进行服务,离校远的社区无人问津。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回答自己接受过社区提供的哪些服务时,被访谈老年人提到免费理发、测量血压血糖、开放社区活动室和一些健身设施、上门生活照料、代买代购等。由此可见,保定市对老年人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严重缺乏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光年轻人压力大,老年人面临的压力也大,再加上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必不可少,但目前精神领域的服务还是空白。总体来看,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少、时间短、层次低,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

三、完善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针对保定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保定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构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加大宣传力度

保定市政府要充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把其列入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比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社区公告栏、开展社区讲座、发放宣传画册等途径向老年人宣传,使老年人增进对社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养成依靠社区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另外,鉴于不同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差异,需求存在差别,要通过调查明确不同社区老人的首要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氛围。

2.健全地方性法规和细则

2008年国家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旨在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2010年,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奖补办法(试行)》,为河北省养老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河北省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保定市还没有权威性的针对本市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规和细则。保定市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出台适合本市情况的养老保障制度、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制度,明确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养老服务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此外,对提供养老服务的各方人员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筹资网络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存在重大区别,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老龄化,而我国是未富先老,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全部资金是不现实的,面临着养老服务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该在保定市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多渠道的筹资网络,助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走市场化道路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和社区,但这不意味着其排斥市场。适当的市场化产业融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中,有助于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保定市政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投资,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实行合理收费制度,自负盈亏。

2.积极争取社会捐助

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老,在保定市营造一个以老年人为上的氛围。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慈善机构组织一些文化演出、收藏拍卖等活动,向社会募集资金。

(三)打造高素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1.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壮大与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因此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使服务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对于现有的服务人员,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其进行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家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要想从根本上留住人,并且吸纳更多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的队伍中,就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赋予其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志愿者

第一,要想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中来,除了做好宣传工作,适当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比如时间储蓄,模仿银行储蓄制度,把志愿者向社区提供的服务以小时数记录在册,以后当志愿者自己或家人遇到困难需要服务时,可以优先获得相应时数的免费服务。第二,要充分利用保定市高校云集的优势,发展大学生养老服务志愿者。学校给大学生一些激励机制,如公开表彰、评选优秀学生时加分,鼓励大学生加入养老服务队伍。大学生志愿者具有文化水平高、年轻化、团队化、可塑性强等特征,选取有兴趣、有耐心的志愿者,聘请护理、老年心理、老年维权等方面的专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第三,还要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发掘老年群体内部潜力,解决内部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开展全方位、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护理服务、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因此对老年人的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以前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现在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精神层面的服务。

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很大,社区应该对老年人细分归类,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记录在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比如,老年人按照年龄可以分为高龄、中龄、低龄,针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针对不同经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

(五)建立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和评估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稳定持续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和评估机制。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应该承担主要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社区群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可选取一些指标作为标准进行量化直接评估,还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回访被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兵水,孙兆辉,王艺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1).

[2]耿永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以石家庄市老年人抽样调查为基础[J].现代经济探讨,2013,(5).

[3]李曼音,刘琳,张磊.河北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7

一、我国老龄化阶段的现状与预计未来趋势

据中国老年高龄委员会的预测,直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可能将会达到2.74亿人,老龄化的阶段水平将会达到18.17%;老龄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19%之高,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年平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50年,老龄人口数量总量可能将超过4.2亿人,老龄化水平扩张到30%以上。到2050年之后,将进入持续平稳的高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将稳定在3~4亿人,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2.3%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

逐渐扩张的老龄化阶段所带来的刚性消费――巨量老龄人口,就确定了老龄产业在未来5到20年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空间,可容纳的就业总量也日益明显。尤其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产业市场面对需求量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我们难道就没有任何想法么,这其中存在多少的潜在投资机会呢,就从健康;医疗;旅游:金融几个大方面谈下我的想法。

二、老龄人群的需求

第一,民以食为天,谈到生活就不能离开一日三餐。那面对巨大的老龄人群,他们需要的是低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糖、盐、卡路里且具有一定的调理身体,滋补和治疗作用的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产品。现在的餐厅推出的产品虽然品种很多,质量了也很高,但多是符合年轻人的需求,真正适合老龄人生理需求的却很少,因此专门提供质地软,少调味品且又是调养型、预防型、补充型产品的老龄人餐厅,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随着老龄化阶段的到来,老龄人群的消费观念也在渐渐的发生着变化,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各类老龄用品的需求面也将逐渐的扩大,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诸如全天候监查护理设备、智能服装、GPS心率血压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求会有明显增加。

第二,老年生产照料服务需求强烈,特别是空巢老年人的需求更为强烈,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床位573.6万张,这些床位是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刚性需求的。能够健康长寿,能够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现在每个老年人的心愿,同样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如果医疗看护服务能在专人专护和老龄人真是感受上不断提高、日益完善,那么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在未来养老机构的成熟不仅仅是行业的成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旅游业近5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出游变得平常许多,而对于老龄人,很多由于各种各样或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影响着出游的可能性。在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后,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更多的于外界接触就变得必要。如何提供适合老龄人慢、耐、细的特特殊要求的特殊旅游产品是老龄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就是消费观念的转变,追求高品质的服务和全面的体验,让老龄旅游市场未来的利润不可估计。

第四,金融业老龄人产品的缺少。现在正在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定位在老龄人群的产品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因为我国居民老龄金融意识缺乏导致的,在未来20年,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市场迫切需要创新理念、转变战略,顺应老龄社会的要求,构建包括老龄金融在内的、适应老龄化经济体要求的新型金融体系。很多人觉得老龄人大都不愿意有太多的风险存在,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金融已经是生活中时时刻刻不在接触的东西,现在的老龄人也都主动或被动的去了解金融产品去学习理财,所以让老龄人正确认识风险,理性面对风险才是金融机构要承担的责任。老龄人慢、耐、细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积极耐心的去帮助他们办理业务,要为老龄人了解有关知识创造条件。注重服务。

三、结语

人口的老龄化是每个社会发展都要面临和经历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怎么样为未来大量的老龄人群提供完善,贴心,切实为老龄人考虑的服务才是我们投资者思考的重点。以上就是我对老龄人市场投资的见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将是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从实情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大,不只是上面谈到的医疗护理、老龄旅游、老龄金融这几个行业,还包括老龄IT,老龄房地产,老龄用品等都很有发展空间。与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市场都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越早的进入,就能获得先机。

参考文献

[1]⑺彰.老龄化社会养老模式探讨.现代商贸工业[J].2016- 10-21.

[2]樊晴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问题论析[J].企业导报.2015-08-31.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65-01

晨间谈话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的最好时机。良好的晨间谈话不仅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各方面的能力,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行晨间谈话时,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谈话内容的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有利于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的话题,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一些谈话形式,避免把晨间谈话变成简单的说教。

一、晨间谈话内容的多样性

晨间谈话可以进行个别谈话也可以进行集体谈话,其内容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拥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是一种既有一定的计划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的活动。

(一)在集体谈话中我们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

例如总结晨间活动的情况和下一步活动的要求。也可以预设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如:

1.通过晨间谈话培养各类好习惯。在晨间谈话活动中,我们每天有针对性地和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方面的谈话。分别组织幼儿谈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要培养哪些好的习惯”等品德、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的内容。通过这些谈话活动,幼儿不仅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地探讨行为准则、自动地付诸于行为,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

2.通过晨间谈话解决普遍性现象中的问题。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在集体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妥的做法,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一些规范性谈话,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以解决。如:在区角活动中,经常发现个别幼儿争角色、抢操作材料等,记得有一次我发现几个孩子在“蛋糕作坊”里游戏时,好长时间游戏都没玩起来,原来他们都在争着当蛋糕师,不想当顾客。我就利用晨间谈话的时间及时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在玩角色游戏时,我们该怎样分配角色?”孩子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出了不少好主意。通过这次谈话活动,增强了幼儿间相互协商、合作的能力,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3.围绕主题活动与生活中的有趣话题进行的晨间谈话。晨间谈话也可用一些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准备作为话题。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幼儿对主题学习的兴趣,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谈话,如“我认识的交通标志”、“我最喜欢的季节”、“我的好朋友”等,这些内容都是幼儿熟悉喜爱的,它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选择他们生活中的有趣话题,这样的谈话,既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晨间谈话中,根据幼儿的个性及特征行为进行个别谈话

根据孩子个体发展的差异,教师可以与单个或少数幼儿谈话,这样可以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对一些沉默寡言或活动中不爱发言的幼儿,要更多地和他们进行鼓励、表扬性谈话。对于一些自控能力差,其行为影响其他人的幼儿要及时和他进行约束性谈话帮助其规范行为,并适时根据其认知的发展,这种谈话会逐渐转成鼓励性谈话。

二、晨间谈话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在晨间谈话中,我们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把晨间谈话变成简单的说教。

1.抓住契机,及时谈话。中日关系随着事件持续升温,我就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与幼儿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可以做什么。从而让幼儿初步意识到理国、奋力强国,才能真正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组织幼儿谈话活动时,老师要善于提问,提出问题的深浅程度既要适于本班幼儿的经验和思维水平又富于启发性,还能调动幼儿讨论的兴趣,这样在讨论中就能在谈话中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运用游戏、情境表演,组织谈话。在集体谈话活动中,能积极发言的总是少数幼儿,如何使每一个幼儿都能积极发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运用游戏形式进行谈话,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进行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虫子》时,我用游戏的形式开展关于各种生活中常见虫子的总结性谈话,巩固幼儿对蝴蝶、蜻蜓、蝉、蚂蚁等的认识,游戏时,让一个幼儿当“捉虫者”,其他幼儿各拿一种虫子的卡片,“捉虫者”去捉各种虫子,当“捉虫者”捉到虫子后,在老师的提问下,要说出它的名称、大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就这样在游戏中,由于对游戏感兴趣那些不爱说话的幼儿就会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发言,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中。

三、晨间谈话应注意的问题

晨间谈话时首先应以幼儿为主体,给他们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其次谈话的内容应有一定的教育性,确立的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最后老师组织谈话时,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能反面批评,要给他们及时提出要求和树立榜样,谈话的时间也不要过长,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感情传给他们,让幼儿了解老师,使师幼之间的感情得到最好的交流。晨间谈话只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一个点,无论是进行晨间集体谈话,还是个别谈话,我们要尽量以朋友的角色与幼儿交谈,尊重他们、赏识他们!让每个幼儿在每次谈话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让每次谈话成为鼓励他们成长向上的动力!

结语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谈话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的最好时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儿在清晨入园时,感情得到满足、情绪得以稳定、不良因素得以控制,那么在全天的学习、生活中,将会处于良好状态,这不仅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各方面的能力,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9

在“敬老月”活动期间,各村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展示老年人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促进我乡老龄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一)各单位认真组织了一次敬老学习活动。要重点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老年法》和四川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带头敬老养老助老的意见》,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意识,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各村广泛开展了一次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村两委干部要带头走访慰问老年人家庭,尽力帮助特困、高龄、“空巢”、残疾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要重点帮助社会孤残老人,农村特困老人和“五保”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突出抓好生病住院的离退休人员,异地安置老同志的慰问工作。

(三)深入开展一次老龄工作宣传活动。各村通过广播、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老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人口老龄化的紧迫形式,宣传“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宣传老龄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尊老、敬老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总结和宣传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好经验好做法。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10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老龄工作

党的十七大为老龄事业发展营造了大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同时明确:“加强老龄工作”。应该说党的十七大把老龄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更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对老龄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彰显了党政主导老龄工作的主旋律,这不仅是对老龄工作者的鼓舞,也对我们的工作质量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领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年人,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不能忽视比例越来越大的老年群体。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必然要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发展方略时,要有前瞻性。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时,对老龄化这样的重大问题更要未雨绸缪。这些都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执政为民、共建和谐的执政理念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行动纲领。老年群体是和谐社会的共建和共享者,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20*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将老龄工作目标纳入“进一步深化惠民行动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之中,各级党委政府也将老龄工作目标纳入了“民生工程”之中,老龄工作部门在“民生工程”中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搞好综合协调,站在大老龄的工作全局谋划工作。从所履行职能、强化责任入手,发挥好成员单位的作用,督促成员单位做好老龄工作。另一方面,发挥老龄部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造就一支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有知识、有技能的老龄工作队伍和专业化的为老服务队伍;加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提供决策依据和重要参考;努力探索,在建立健全老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中,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

二、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李学举部长也:“强势的事业需要强势的声音,一流的工作需要一流的宣传”。今年,全国的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第三届“孝亲敬老楷模”、“孝亲敬老之星”和“优秀组织者”的评选,全国老龄办将召开第二次老龄宣传工作会议。这一系列的要求和有影响的工作,正是推动我省老龄宣传工作上新台阶的有利时机。

首先,老龄宣传是老龄工作的助推器。老龄工作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宣传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提高各级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大老龄的工作格局,需要动员宣传;解决老龄工作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重点宣传;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需要典型宣传;弘扬新型孝道文化,需要持续宣传。

其次,老龄宣传工作要继续发挥好现有平台的作用。上午我们表彰了老龄宣传工作的先进个人,希望你们保持荣誉。老龄部门要通过报刊、网络主动宣传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的好做法、取得的新成效和有益的新经验;宣传以新型孝道文化为内容的和谐文化,倡导尊老敬老的文明风尚;要借助主流媒体、重大节日加大宣传攻势,形成宣传高潮,提高宣传效果。

第三,宣传涉老法律法规,唤起更多老年人的主动维权意识。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在向老年人普及法律法规的同时,引导老年人转变观念、主动维权。既要宣传敬老的典型、爱老的事迹、助老的楷模,也要通过舆论工具鞭挞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人和事。以舆论的力量,为净化社会空气、营造和谐新风助威呐喊。

三、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事业

20*年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007年初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20*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操作性较强、较具体的安排。

我省的居家养老工作相对于东部发达省份起步晚、推进慢。昨天,召开了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这同时也是全面启动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动员会。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逐年加重,养老服务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居家养老又是老年人普遍能够并且易于接受的养老服务模式。因此,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是要把座谈会上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在各地加以实践和推广。今年主要是在各地试点,通过工作试点,调研情况、探索实践、积累经验、总结成果,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开。

二是要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与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以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功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该通过社区这一服务平台加以开展,充分利用社区的组织机构、人才资源、现有市场和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服务。发挥“星光计划”项目有社区的作用和“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

谈谈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例11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获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基本权利,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者所认同。因此,国家有责任将老年农民纳人社会养老保障的范围。那么,农民自身对养老责任的认知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选择了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村(以下简称s村)进行了个案调查。

一、s村概况及访谈对象的基本构成

(一)s村概况

s村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区,经济水平属中等偏下。村民大都姓李,总人口938人,13个村民小组,298户,耕地872亩(资料来源:涟源市政府网站)。村民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大部分中青年农民外出广东、长沙等地务工。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在家养老的约十来人,还有中小学任教、乡镇上班的约六人,五保户四人。因为大部分是空巢家庭,老人大都肩负着农业生产、照顾孙辈的重任。

(二)访谈对象的基本构成

在全村村民中采取主观抽样的方式选取32个样本深度访谈,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

二、村民对养老责任认知情况概述

s村在社会转型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群体结构在变动,这种变化触动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通过调查,归纳起来,s村村民养老责任的认知情况可以归纳为主要以下四种情况:

(一)养老是个人责任

访谈的三十二位村民中,有九位认为养老是自己个人的责任,占访谈总体的28% 。

个案1:毛某,男,62岁,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孙辈七人。早在五年前,他已张罗完最小的儿子的婚事,现在养鱼、种田、喂猪,还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带小孩,最多时带六人。毛某坦言,自己能干活,找得到钱,生活不需案子女,在生日、过节、过年随他们的心意,拿多拿少不计较,当然为了平衡子女间的矛盾,照顾他们的小孩要给同样的生活费。他说在外打工不容易,有时拿不到工钱,子女嫌房子落伍了,太小了,要新建流行的套间房,以后小孩读书费用也高,还不能得病,因此,子女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这代表了村民的心声。可以看出,毛某在自己力所能及时,尽量做到替子女分优,其中包含着一片爱心,只要子女幸福自己就满足了。

个案2:周某,女,54岁,在家开个体诊所,曾是乡村老赤脚医生,丈夫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木匠,儿子在外学医后回家协助母亲经营。周医生说:“家里收入一直比较稳定,子女大了,女婿家条件都不错。丈夫每年做木工收入不低,有时还承包村民的住宅建筑。村里只有一家个体诊所,村民小病大都在此诊疗,乡里乡村的可以计帐,年底大都会归还。至于老了,经济上不用子女负担,寿器(指棺材)已办好,百年之后(指死去)只须他们硅硅头。”一女婿在城里做商业保险,对此有了了解,在女婿的鼓动下老俩口各办了一份人寿保险。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周某认为自己有条件,养老应该自己早做准备,养老责任在自己。

个案3:忠哥,39岁,前年新建了住房,一儿一女在家读小学由父母带,妻子在广东一家玩具厂做工。他说:“在外打工收入相对家里务农要高且稳定,只要身体好,送子女读书没问题。年老后就不出去了,攒些钱自己养老。”他认为沿海等地集体为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国家政策也好,年老后不担忧,但在自己老家不现实,没这样的条件。

忠哥处在社会发展的好时代,子女数少,外出务工,见识广,自己有信心解决困难,对未来有好的规划。意识到集体和政府责任,但认为现阶段暂时是个人责任。

(二)养老是子女责任

访谈对象中有十六位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占访谈总数的50%,这说明养儿防老的思想占了较大的比例。

个案4:周某,女,78岁,四个女儿出嫁离家较远,跟儿子媳妇生活在一起。儿子在广东打工,大孙女在外读大学,二孙在广东学室内装溃手艺,第三个孙子在本镇上读初三,媳妇种家里的四亩多田,喂了两头猪。她说:“老伴七年前去世后,我就和儿子、媳妇一起过(原来老两口与儿子分家不分屋),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媳妇去田里土里时,我就在家煮饭、喂猪,早晨给孙子煮早饭,喊他上学,不要迟到。女儿给点钱我就攒起来,在家不用花什么,有时给家里买些豆腐、肉,给孙子一点零花钱,反正我离黄土不远了(离去世不远),自己动不了了还得他们(指儿子媳妇)照顾,只要他们过得好,孙子女有出息,我就放心,闭得眼了。”

周某是传统的农村女性形象,操劳一辈子,为后辈倾力付出,只图在生活不能自理时给予照顾。认为自己付出得多,理当得到回报。

个案5:李大爷,男,84岁,七个子女,大儿子出丰祸去世了,老六单身现检养一男孩,老伴几年前去世,现在大孙子家搭伙吃饭,每月给150元伙食费(农村认为孙子没有赡养爷爷的义务)。老人辛劳一世,腿脚不太方便,已不能劳动,主要是串门聊天,偶尔打打骨牌、字牌或麻将,行走要拄拐杖。他说:“女儿给多给少随便,儿子每人每年必须给几百元,读书多的儿子要多给点,当年借钱送他高考复读,考上大学后又欠了许多债,现他在外工作,其余的务农打工,家里困难些。他们当然要养我,摊派养老钱的事,是我堂弟召集他们开家庭会定下来的,子女都同意出,拿不拿当然也要看他们自己搞得好不好,幸好他们都还孝顺。”

4李大爷认为自己把精力都放在了子女身上,现在动不了了,子女有责任来赡养自己。

个案6:李某,男,45岁,儿子今年考上大学本科,女儿上高二。李某外出打工是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妻子在家种两亩多田维持口粮。李某说:“家里底子一直较薄,父母办丧事欠了债,这几年小孩上学开支大,特别是儿子高三复读一届,心情不太好。今年考上了开学要带近七千元,每月还要生活费,女儿读高中费用也高,一年两个要一万六千元以上。他娘身体不太好,看病要花钱。现在住的是老土砖房,别人家都已建了红砖房,我根本没办法想建房的事,眼前的难关还不知怎么过。养老的事,以后再说,但愿小孩以后过得好,就靠他们了。”

李某认为没办法自我养老,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养老的责任在于子女。

个案7:毛奶奶,四个女儿都已出嫁,没有儿子,老伴1984年出世了,现住在老宅里。她明确表明要靠四个女儿养老,粮食、零用钱要按月给,她说总算把她们养大,不找女儿找谁去。

这些子女多的老人,总有经济条件好的子女自愿多赡养一点,老年生活就不愁了。

(三)养老是村集体的责任

有五位村民认为养老的责任在村集体,占笔者访谈总数的15%。

个案8;毛支书是1998年离任的老村干部,现66岁,在任21年,在当年的村干部换届选举中落选了。在访谈中,他认为自己为s村集体、为村民操劳付出很多,一心为公,现在镇政府应该关心他的老年生活,镇里领导说只有象征性表示一点。结果他扣留了当年村里要上墩的部分农业税,经过协调,后来镇里给他一次性发放养老补贴一万元,其他村干部也照此比例发放了养老补贴。在镇政府了解到,离任的一些老村干部镇里都进行了一定的补贴,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协助完成了许多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非农经营,也没外出务工,影响经济收入。

个案9:李立生,原来的镇办水泥厂负责人。他说:“我在水泥厂工作十多年,企业红火时为镇上创造了效益,但没办理养老保险,也没退休工资,在离任后镇里应该要考虑我的养老问题。”因此镇领导与水泥厂负责人商量一次性发给一笔养老金。

个案10:李建国,“五保”对象,现已六十四岁,有残疾,一直未成家。几年前申请得以享受五保供养待遇,每年补助五百元。所以他认为自己养老靠的是集体。

从这些访谈中可以说,村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孤寡老人等人认为养老是集体的责任。在访谈中也发现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如忠哥等因接触到发达地方的社会保障现状,已开始意识到养老的集体责任。

(四)养老是政府责任

访谈中有两人认为养老是政府责任,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

个案11:李金贵,本镇的干部,即将退休,现居住在老家。他说:“我当干部一辈子,国家政策上已考虑了我们的养老问题,退休后在这里生活退休工资足够花的。”

个案12:杨青,小学教师,年近五十,她认为养老方面国家现有政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就依幸国家到时发放的退休金了。

这些国家工作人员认为养老是政府的责任。访谈中还了解到s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如忠哥等人已开始意识到养老的政府责任。

三、影响村民养老责任观念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自身因素层面

1.性别与养老责任认知

在以农业为主、靠体力劳动的农村,男性往往是家庭的主心骨,决定家庭的重要事务。男性低龄老人如果在身体健朗时完成了一生中的要务,即送子女完成学业,为子女建好新房,操办子女婚事,送走长辈,则认为这辈子大事基本完成。这些老人现在尚能劳动,通过种田、养鱼、喂猪、种蔬菜等自我供养。到高龄期不能劳动了,可以靠自己积蓄养老,只需子女的精神慰籍,在生活不能自理时予以照料。如个案1毛某,做为男性,独立意识较强,子女在外务工,自己只62岁,尚能劳动,努力做到自食其力,还要为子女分优。

老龄女性认为自己主持不了家庭大事,依靠丈夫生活(实际这是互相扶养),即个人养老;丈夫去世时,认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老龄女性社会活动较少,大多在家操持家务,自己对养老问题不够重视,更多的是考虑子女、孙辈的利益。如个案4周某,女儿的供养足够她物质上的养老,愿意与后辈生活在一起。这是老年女性的代表,很少考虑自己的独立,养老上也认识到是子女的责任。

2、年龄与养老责任认知

高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如果没有老伴,生活自理就极为困难。这类人认为养老的责任应该是子女,老人对那些不孝顺的子女会很伤心,说自己年纪大了,动不了了,儿子不养我那是没良心。老人朴实的“养儿防老”思想极为明显。如个案5李大爷已84岁,是高龄老人的代表。

低龄老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整个农村的经济大大发展,子女成家、建房自己也出了大力气,现在还能劳动,照料孙辈,认为子女谋生不容易,尽可能自己供养自己。个案1中的毛某就是这类人的代表,认为养老是自己的责任。

中年人对养老的预期,认为要靠自己。如前文个案3忠哥。他们从周围老人的养老现状看,子女大都在外谋生,子女数较少,假如儿子生活不宽裕,更指望不上了,还要看和媳妇相处好不好,况且上有老人需要赡养,死后丧事操办费用大。他们想在完成家庭大事后攒钱,以后经济上不依赖子女,只求在动不了时有个照顾。

青年人在养老的问题上尚未考虑,认为离自己还很遥远,会变化大,到时再考虑。

3.文化程度与养老责任认知

农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的与小学毕业的在务农谋生能力方面无显著相关关系,许多村民文化低但人聪明,懂手艺,综合能力强,家庭收人就高;而高中毕业务农或从事农业生产并不一定比别人强。在s村的访谈中发现,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小学的不同村民对养老责任的认知无显著相关关系。

4.婚姻与养老责任认知

有配偶的村民在s村占大多数,对养老责任的认知体现在其他的变量上。

孤老人员一般享受“五保”待遇,在问及碰到困难找谁时,回答说请邻居照应,吃穿住方面有困难时会去找村干部、或通过村里去找镇政府,请求解决,如个案10“五保老人”李建国就是这样的。五保对象认为养老责任在于集体。

丧偶和离婚的老人生活照料依靠子女,在儿子家吃饭,能劳动时是闲不住的,当问及养老责任时,如果经济独立,他们认为是个人的责任;没积蓄则认为是子女责任,如个案5李大爷和个案4周某,他们认为应该要子女赡养。可以说,丧偶的老人即使自己有经济来源,还是倾向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愉快,又能为子女帮忙。配偶健在可以互相照顾,不分彼此,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5.谋生职业与养老责任认知

s村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为主,长期的传统习惯都意识不到养老上国家和集体的责任。当问到自己老年困难时是否找集体或政府,他们都说没想过,以前上头也没有这样的政策。在家务农的村民“养儿防老”想法很突出,计划生育政策再严也想方设法生了男孩。外出务工村民与外界接触多,见识了外界的养老方式,他们虽然意识到养老中集体的责任和政府的责任,但现实是老家集体经济落后,仍认为养老要靠自己,至于子女以后能否赡养,那有许多变数,也就是说更倾向于养老责任是自己。

s村有几人曾任村基层干部,他们认为在任时为村民服务是做了贡献的,所以离任后都向镇政府要求发放养老补贴,最好是一次性补贴一笔钱,如个案8毛支书,镇里补贴的钱是他养老的经济后盾。

镇办集体企业负责人认为,在企业时为乡镇经济做出了贡献,没办理养老保险,退休后也没退休工资,因此集体要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如个案9企业负责人李立生的是这类人的代表。

国家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养老保障,年老后有退休工资,这体现了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障责任。个案11镇干部李金贵和个案12小学教师杨青就是这么想的。这些人深受普通村民羡慕,但并没不满和嫉妒的想法,说明国家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行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已深人人心,城乡二元体制的养老方针,村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如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所认为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能够影响和形塑个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为方式”。

6.经济状况与养老责任认知

s村经济状况好的村民对养老问题不太愁,基本的家庭建设完成后,积蓄了养老钱,如个案2个体诊所医生周某。

经济条件一般仅够日常开支的家庭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还在为生计奔波。如个案6李某,子女教育开支极大,没条件考虑存钱养老,认为养老的责任在于子女,只希望子女以后有出息,晚年日子有保障。

7.子女情况与养老责任认知

子女多的老人家庭负担重,送子读书、建房、办婚事,付出投人很多,自己没有积蓄,所以认为子女应该赡养老人,养老是子女的责任,即使是纯女户也这么认为。如个案7毛奶奶要求四个女儿来养老。前面个案4五个子女的周某与个案5七个子女的李大爷也是这样典型的代表,认为子女养老是应该的。

子女在两个以下的村民,家庭负担轻多了。这些村民现在一般还未进人老年,国家重视维护农民权益,取消了农业税,关注农民工的待遇。如个案3在广东打工的忠哥,子女少,自己有信心解决困难,对未来有好的规划。

在调查中发现,子女是否孝顺与养老责任的认知无显著相关。

(二)社会因素层面

1.区域经济

s村所在涟源市(县级市)为湖南省省定贫困县(市),人均年收人1400多元,普通村民外出务工收人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园艺场已老化,以20年共1500元的租金承包给村民;村林场的大树原来砍伐过,自从封山育林后不得再砍伐,可以说,村里集体经济接近于无。

s村村民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直以来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除了五保对象,大家不认为集体和政府有责任重视农民的养老保障。只有一些困难家庭遇到大病时才打报告向村里与镇政府求助,得到的也只是象征性的温暖。由于地方经济状况差的原因,访谈对象中大都认为养老责任在子女,意识不到集体在养老保障中的责任。

2.文化传统

s村村民以李姓大宗族为主,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浓厚,村民大都自觉赡养老人,认为养老是子女的必然责任。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背景下,老人与儿子媳妇的纠纷渐渐多起来了,甚至发生了几起老人因后辈不孝顺而寻短见的事件。村民家庭内部的许多矛盾,基本是经济困难造成的,不是儿子、媳妇不想孝敬老人,而是他们无力孝敬老人。当老人身患重病,如果医师说难以治好时,家里一般是选择不治的。所以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受到了冲击,赡养老人的重要性让位于对下代的抚养的。

3.国家政策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实施了许多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如社会救济、五保供养、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等。但目前s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缺乏制度化。

(1)土地保障。s村人均耕地初分到户时约0.9亩,略高于国际警戒线0.8亩。原来许多的山边田现在已退田还林,修村级公路占了些田,村民建房也占用了一部分耕田,因此实际人均耕田是没有0.9亩的。农产品投人大,产出低。土地集体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且地处偏僻也没人租用购买。

(2)“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本镇没有建立敬老院,s村就更没有了,五保供养经费难以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救济制度水平更低,面更窄,村民完全不抱希望。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模式。s村在1996年时发动,但村民积极性不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现在已停滞。

(4)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下半年在涟源市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里在卫生局下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副科级),镇里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站。每人每年交10元,政府再补40元,门诊挂号可用7元,没用的转到来年。但实际从200年开始,村民每年只交3元。s村村民参合率达87%,但在运行过程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村民认为没得到实惠,更多的是医院得了好处,当然交了也不盼望生病而得到补助。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仅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在s村还未实行。

s村现行的针对农民养老的国家政策极少,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多大变化,政府在养老中没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些社会因素表明我国在农村推行体现福利性质的社会养老保险,政府部门工作没有到位,政策宣传力度不大,制度设计欠合理,政府保障性不突出。农民因自身的局限也看不到现有国家政策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不健全,没有这种保险意识,这方面成了一个盲区。

四、中国农村养老责任的定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