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学和中药学

药学和中药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17:39:07

药学和中药学

药学和中药学例1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90-01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所需的不同点来进行药物分配的,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应用?通过诠释“七情”含义,让学生们能够有效地理解中药配伍的规律以及自身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好中药的基本理论时,其中药自身的味道和疗效的应用,对学生们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下是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的具体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中药配伍的理解

通过中药里的药物“七情”这中单味性的药以及配伍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从字面上来对中药里的药物上理解,对于学生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在考试答题时这些基础性的题目都会有些错误,以此说明,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上去理解中药的配伍关系?为了使这个难题解决掉,在课堂上教学就要有规律性的进行阐述,简单的配上一些临床的经验,协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加深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七情”时,以自身的定义疗效从而引出药物的配伍,然后药物的疗效结合起来,就是上述所说的中药中的“七情”的定义?在教学中多拿出一些实践的例子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二、中药的配伍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药性的疗效以及应用

作为中药临床研究的重要作用中药的疗效以及药性的应用,但基于中药的种类繁多,临床中有触及到各个科室,因此,这对学生们的记忆力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以中药为主要线路,分别的介绍中药的医疗疗效,将各种药物进行分类总结,从而使诸多比较复杂的地方都整理成简单容易懂的知识,使学生们减少负担,从而不断完善中药学中的知识,并且进行整理编排,以便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要采取逐渐引导学生思想的理念,重点是要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在加上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课堂上的好奇心理,并在讲解时对强调一下中药对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相关的病情如何进行操作处理,加深学生们对病情和疗效的应用,最好是编制一些比较顺口的语言或者是喜欢听的歌等,对学生背记中药的疗效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日后使用中药学在临床上应用也做好的前提,以至于不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这样就能使学生们对中药学的了解更加深刻难忘?

三、中药配伍重点是指导学生以后的临床用药

中药的应用价值在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表现,所以在大多数临床应用的部分还是以复方药物配伍的形式出现,中药的配伍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是药方核心的基础,通过以上的描述内容,可以明显的利用临床药物的基本规律?例如:①联合中药的药物在一起使用会加强临床的治疗效果?②然而有些药物的使用会使双方的医治效果相互抵消,这是在临床中最忌讳的问题,尽可能的不让这种事情发生?③同理,有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会增大了药物的毒素性,从而导致是病人的病情加重,所以在选用毒性较烈的药物时应考虑清楚怎样使用?④一些药物在相互食用时会发生副作用,在原则上是可以避免这样副作用发生的,就是要多注意药物和药物之间的使用是否正确?经上述的分析内容,可以从单味的中药之间进行配伍使用,是可以通用临床验证后的实践经验所累积的?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们对药物配伍的规律性以及全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达到熟练的掌握,对中药配伍的应用价值要懂得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接受其中隐藏的知识,也能更好的对临床用药进行控制?

四、学习中药的配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

在临床中出现副作用和药效相反的现象是中药的配伍中最大的禁忌,为了能保证安全用药,避免一些副作用产生的作用,就要严格注重用药时的剂量,中药的配伍禁忌是与中药产生的副作用两个之间相互的,也是在临床上应该深刻来牢记的内容以及自我反省?上述指的禁忌,也是指某些使用药物所产生的严重副作用或者是使中药本身的药性产生下降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们多看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进一步的对中药进行了解,里面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不能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对于所产生的副作用现象在书中都会有详细的记载?尽可能的在教学课堂中把中药的名称编制成顺口溜,以便于学生们能牢固掌握,作为中药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不仅要让学生们完全的了解熟悉,还必须要清楚具体的要去所医治的病情,从而增强学生们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目前在中医教学中,对学生们在临床验证中所总结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能完全的掌握?

总结:经过上述分析,中药的配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也可以说是在现代化中药研究内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中药学教学中的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中药的配伍成分理论以及应用来进行指导,从而突出中药在临床验证的特点,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掌控好中药药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药学和中药学例2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药学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药物分析技术,药学研究对我国医药事业开发、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能够间接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保障水平。

 

一、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化学概念

 

所谓药物化学主要是将化学分子原理应用于药物研发,从科学角度分析化学药物的基本构成、生物效应及相应药性原理等相关内容,用于新类型药物研发。药物化学研究需要两方面来共同促成,其一是生物学,另外一方面是化学,其在药物研发中主要明确药物的活性物质或药性机制,分析患者用药治疗后,药效对机体的代谢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情况及吸收情况等。

 

(二)分析化学概念

 

所谓分析化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中相关药物成分、不同结构含量等进行测量,将测量的物质指标进行化学分析,其属于物质化学分析的一门科学,除此之外,有关于物质成分测量所用仪器也包含在内,属于分析化学的一部分。分析化学中对药物成分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被称为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主要应用天平和所要测量的物质及试剂,将其用玻璃器皿盛放,将所测量的物质成分计量指标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两者相互对应分析,以此得出结论。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仪器分析,这种方法在满足上述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微量分析及形态、结构分析等。

 

二、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作用

 

(一)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

 

早在19世纪,物理化学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于30年代和40年代蓬勃发展。物理化学概念被提出后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磺胺类药物,投放于临床治疗,响应效果较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及临床治疗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投放应用的10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发技术逐渐完善。于19世纪40年代有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抗菌药物的药性、活性及药物机理等,将其与药物成分及结构等相关内容相互融合,用于新药的研制,就此不同种类药物越来越多。于19世纪末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对于新药的研制不再仅依靠药物活性机理及其成分结构方面入手,新药的不断研制也是物理化学逐渐认识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大部分种类药物在机体中出现的生化效应,能够明确不同类药物应用于人体其活性及产生的药效,就此于19世纪末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病症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入手,分析患病原因,实现新类型药物研发,对症下药治疗。

 

于20世纪分析化学理念被提出。分析化学除了分析方法以外,其能够用于新药研制主要依赖于分析仪器,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中,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出现了三大重要学科领域,即材料学、环境学和生命学科,这三大学科通过与仪器分析方法联合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完善了分析化学,促进其发展进步。从当今环境来看,仪器分析方法又与计算机信息科技相互联系到一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将分析化学中测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纳,最终录入电脑,实现信息传输及智能分析。目前,信息化仪器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传感器的发现及图谱快速检索和实验室自动化等。

 

(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的作用

 

从不同角度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是不同的。物理化学更偏向于药物活性、机理及药性和机构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早期药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后续的新类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20世纪内的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于药物成分、剂量的测量及化学实验反应研究,其属于实验方法的一种,并且在仪器分析发展进程中,挖掘了与药学有关的不同学科,为药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促进药学研究。当前,仪器分析法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仪器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具有测量分析数据准确可靠、操作迅速等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仪器设备购置昂贵并且对仪器操作者要求较高,操作繁琐,这些都是局限性。从大方面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丰富及发展对于我国药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药物运作机制的研究和不同药物成分实验研究,研发了不同类型的新药物,将其用于临床治疗。

 

药学和中药学例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112-02

药理学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门必修课,除了知识点繁多且琐碎之外,药理学中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应用时容易混淆不清,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药理学的难度。笔者以中医药院校中广泛应用的《药理学》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为例,针对本书中的“耐受性”和“耐药性”这两个概念,从几个层面进行比对分析,对大家更好地理解药理学或有裨益。

1 从概念上比较

关于耐受性,本书中的概念是:“同一药物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要增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疗效的现象。”如果停用一段时间后,机体仍然可以恢复原有的敏感性。耐药性是指“化疗药物长时间应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抵抗作用而导致药效下降,需加大剂量才能起效,或者改用其他药物”[1]。从概念上来看,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也有区别。相似之处在于两者表现出的症状类似,都表现为连续使用同一药物后药效减弱,病人需要增大药量,这也是具体学习过程中两个概念最容易混淆之处。在临床上如果遇到病人出现类似情形时,需要判断属于耐受性还是耐药性。怎么来区别?就是要找两个概念的不同点。耐受性[2],顾名思义,是指机体对药物产生了耐受现象,也就是说短期内反复使用导致机体对该种药物不敏感了。如果暂停一段时间,机体可能会重新恢复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显而易见,耐受性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药物,是由于人体自身发生了某种适应性的改变从而对药物产生了耐受。耐药性是说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的抵抗作用,表明耐药性的主体是病原体或肿瘤细胞,而客体是药物,是病原体或者肿瘤细胞通过基因突变或者耐药质粒的转导而获得了对药物的抵抗性,从而使药效下降。这是两个概念最根本的区别,即主体不同。尽管耐药性也表现为机体对药物的不敏感,但实质是体内的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的抵抗作用。首先从概念上掌握两者的异同点,是学习的重中之重。

2 从产生原因上比较

机体为何会产生耐受现象?这里有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某些人存在先天耐受性,但这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都属于后天获得性耐受。后天获得性耐受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3]。

1)肝药酶发生变化。肝药酶是药物代谢的关键酶,肝药酶的活性直接决定了药物灭活速度的快慢。某些药物具有肝药酶诱导作用,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等,应用后由于诱导了肝药酶的活性,使肝药酶代谢药物速度加快,包括代谢药物自身的速度,这就使血药浓度下降速度加快,而没有达到预期的血药浓度和维持时间,降低了药物效应,不得不适当加量才能控制病情。因此,跟肝药酶诱导药的合用,会导致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

2)跨膜转运受阻。由于生物体内的细胞器大多为双层生物膜结构,因此,药物在体内的全部动力学过程都与跨膜转运有关,一旦药物跨膜转运过程受阻,将导致药物的药动学过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使最大血药浓度下降,药效减弱。如四环素可与食物或药物中的Ca2+、Mg2+、Fe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同时服用时两者吸收均明显减少。

3)受体调节。受体发生自我调节是机体产生耐受性的重要原因。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是通过受体机制进行的,受体具有特异性、敏感性等特点,一旦受体敏感性下降,直接导致药物无法最大限度激活受体,效应也逐渐减弱,也称为受体的脱敏调节。如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受体的脱敏,导致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被阻滞,而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无法进行而呈现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这种现象即成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耐受。另外,受体的脱敏调节还包括受体数目的相对减少。由于药物长期激活受体,受体处于保护机体的本能,会通过一系列机制减少自身的表达量,对抗药物的效应,最终也导致药物效应减弱。如糖皮质激素的自我调节环路中,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H)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后者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又可通过反馈作用于海马的受体(GR),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进而维持糖皮质激素受体呈一定的节律性变化。倘若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机体糖皮质激素水平长期过高,则GR的表达量会明显下降,最终使糖皮质激素反馈调节的作用逐渐衰减甚至丧失,机体对糖皮质激素呈现耐受现象,并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自身发生基因突变,或由于耐药质粒的转导而获得一定的耐药机制。最常见的耐药原因有以下几种。

1)产生灭活酶。某些病原体连续接触某种药物后,可通过合成某种酶,或钝化或水解,灭活药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合成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键而获得耐药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产生乙酰化酶使氨基糖苷类的活性基团发生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2)对靶位进行修饰和改变。部分细菌可通过改变靶位蛋白获得耐药性,如合成功能相同但亲和力低的靶蛋白,降低其与药物的亲和力,增加靶蛋白的数量,合成靶位酶代谢的拮抗物等。如细菌可通过合成低亲和力的二氢叶酸合成酶而对磺胺类产生耐药性,通过自身基因突变使DNA回旋酶A亚基发生变异而对喹诺酮类获得耐药性等。

3)降低外膜的通透性。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以及物质进出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减少外膜孔蛋白的表达量或缩小孔径,从而减少药物进入体内的量,获得耐药性。

4)加强主动外排系统。由运输子、附加蛋白和外膜蛋白三部分组成的主流外排系统在细菌以及肿瘤细胞耐药中起了重要作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均具有该系统。该系统可采取主动转运的方式,将进入细菌体内的药物排出体外,使药物不能在细菌体内蓄积而产生耐药性。

3 从临床应用上比较

耐受性和耐药性对于药物的临床疗效都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了防止耐受性的出现,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以及连续用药时间,尽量避免短期内连续用药。如长时间连续使用吗啡,导致吗啡镇痛效应逐渐减弱,病人不得不需要更大剂量的吗啡,以弥补需要的不足。一旦耐受性出现,应立即停止用药,或更换其他类药物,使机体敏感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随着越来越多超级细菌的出现,耐药性也日益成为极其严峻的话题[4]。为了避免耐药性的出现,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合理应用,避免出现滥用现象。如应对症用药、明确病原菌、联合用药、避免外用、减少广谱抗菌药的使用等。

综上,本文仅以“耐受性”和“耐药性”为例,从概念上、产生原因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简单比对分析,归纳总结两者的异同点,以助于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然药理学中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在学习中应掌握各自特点,注意相互对比分析异同点,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记忆得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吕圭源.药理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7-38.

药学和中药学例4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时的疗效评价,通常采用药效学指标如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 icidal concentration,MBC)来反映药物抗菌活性的高低,但对药物抗菌活性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和药物是否有后效应(post antibiot ic effect,PAE)及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却无法了解[1,2]。所以近年来就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进行了整合, 以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与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的相关参数为依据,来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对获得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产生了重要作用。

1 应用PK/PD的相关参数选择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能否达到有效浓度和清除感染灶中的病原菌。一定剂量的药物在血液、体液和组织中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所涉及的一系列体内过程即为PK过程,而在感染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同样要求药物达到相应浓度和维持足够时间,就是PD的内容。由于抗菌药物的组织体液浓度通常低于血药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10~1/2,因此为确保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血药浓度应达到MIC 值的8~12倍。所以在制订给药方案时可将抗菌药对某细菌的MIC、MBC和药物的血药浓度 (Cmax)作为主要依据,将宿主、病原体、PK/PD联系在一起,预测临床和病原菌治疗效果及预防细菌的耐药, 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选择抗菌药物。

2 应用PK/PD 原则制订给药方案

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根据抗生素的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型等类型,所以在根据PK/PD参数制订给药方案时,也有较大的不同。

2.1 浓度依赖性 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此类药物通常具有首剂效应(The first ?exposure effect,FEE)和较长的抗生素后续作用,即抗生素PAE。PAE 是指抗生素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3〕。PAE产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因药物持续存在于靶细胞作用部位和抗生素引起细菌的非致死性损伤所致。抗生素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后,破坏了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生成无细胞壁的球状体,PAE 就是球状体 再合成细胞壁所需的时间。另一种可能是抗生素从靶位解离及酶恢复活性所需的时间。抗生素促白细胞效应(PALA)也可导致PAE。当细菌与高浓度的抗生素接触后,菌体变形更易为吞噬细胞识别,使细菌修复再生的时间延长,而产生 PAE。PAE 的存在提示药物在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药物的有效性并未消失。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的药效学参数是:24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MIC,即AUIC>125~250时不但起效快, 且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和抑制耐药菌株产生, 临床有效率可达>90%,故应该大剂量每日1次给药(免疫健全患者要求AUIC>25~30,免疫抑制患者要求AUIC>100)。以及血清药物浓度Cmax/MIC的比值>8~12。如氨基糖苷类为每日1次,喹诺酮类为每日1~2次为宜。因为当革兰阴性菌暴露于氨基糖苷类时,在给药后2h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耐药,6~16h耐药性最高,24h细菌的敏感性部分恢复,40h左右完全恢复,耐药性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4~18t1/2(β)。传统的氨基糖苷类给药方案,第二次给药间隙时间通常为8~12h,此时细菌正好耐药性最大。所以不仅起不到杀菌作用,而且会加大细菌耐药性的发生[4,6]。另外,氨基糖苷类的毒性是耳肾毒性。当药物进入耳肾细胞的浓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并不会随药物浓度的增加 耳肾细胞的摄取量再增加。所以氨基糖苷类大剂量1次使用, 不仅使Cmax/MIC的比值>8~12,临床有效率达到90%,而且可显著减少耳肾毒性。

喹诺酮类推荐每日1~2次给药,与其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有关。所以临床上限制喹诺酮类使用较高的剂量,也不建议日剂量集中使用。 应用AUIC参数,可有效的预见喹诺酮类的临床治愈率。如环丙沙星治疗肺炎患者, AUIC<125时,细菌清除时间>32天, AUIC>250, 细菌清除时间少于2天。应用环丙沙星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当AUIC为125时,临床治愈率为69%,当AUIC为250时,治愈率为80%。患者每天留取培养液也提示,当AUIC为125~250时,可达到有效的杀菌作用,细菌清除需要6.6天,当>250时,杀菌效果明显加快,细菌清除平均为1.9天。应用环丙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时,当AUIC>100时,20天后只有9%的患者出现耐药细菌,而当AUIC≤100时, 82.4%的患者出现耐药细菌[5,7,9]。研究表明,当喹诺酮类的AUIC>100时,细菌即使未被清除,其对药物的敏感率仍维持在90%以上;倘若AUIC<100,则耐药菌会逐日增加,最终细菌几乎全部耐药。

动物感染模型研究也表明,在AUIC<30时,死亡率>50%,当AUIC<100时,动物感染模型几乎无死亡。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AUIC≥100或Cmax/MIC>8时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AUIC的相关性更好;应用洛美沙星治疗粒细胞减少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脓毒血症模型的研究中发现,Cmax/MIC和AUIC与大鼠的存活率均相关。当AUC保持不变,增加Cmax/MIC至≥20时,疗效显著改善;吉米沙星对于粒细胞减少鼠股部G-菌感染,AUIC达到100时,可获得90%以上的生存率。对于免疫正常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鼠,要达到90%以上的生存率,AUIC只需>25,且不受对青霉素或红霉素是否耐药的影响;在一项用奈替米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葡球菌的实验研究中,当Cmax/MIC≤8时,可观察到细菌在24h内再生长,而且再生长的细菌的MIC是原来的4~8倍。说明Cmax/MIC不但可用来预测临床效果,而且对抑制细菌耐药有重要意义。

2.2 时间依赖性 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 的4~5 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 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 值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此类抗菌药通常无明显PAE。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等亦属此类。此类抗生素的Cmax相对不重要,而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对预测杀菌力更为重要。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T>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这类药物用药方案的目标是尽可能增加药物和细菌的接触时间。当接触时间大于给药间隔时间40%时,细菌学治愈率就会增高。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达到最大活性所需要的浓度后,其高于MIC的时间因病原菌的不同而异。如T>MIC的时间大于给药间隔的40%时,可达到最大抗葡萄球菌的作用,而对肺炎球菌和肠球菌则需T>MIC的时间为给药间隔的 60%~70%[7,8]。有一项对中耳炎和鼻窦炎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敏感的还是中介的或耐药的细菌,当β-内酰胺类药物的T>MIC达到40%~50%时,抗菌活性都达到了最大化,对细菌的清除不仅时间加快,而且清除数量明显增多。另外,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以通常剂量给药,血清药物浓度达到MIC值的4~5倍,其杀菌作用即处于饱和状态,再增加给药剂量一般不能改善疗效。如头孢他啶,分别给予1g和2g, 每日3次,后者的血清药物峰浓度成倍增加,但药效并没有增加,其原因是T>MIC的比例并没有增加。此类抗生素没有或很少有PAE,维持其血清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即T>MIC为50%~60%时杀菌率最高,药效达到最大化,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T>MIC为40%就可以达到最佳疗效,之所以存在这种细微的差别,与抗生素和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的高低差异相关。不同菌种要求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不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最佳疗效为T>MIC 60%~70%,青霉素为50%。目前临床上将青霉素给药剂量提高到每天1次1000~2000万U静脉滴注, 以减少给药次数,这种用药方法是错误的。因青霉素的半衰期<1h,推荐用药时间为每4~6h 1次。随意延长给药间歇时间,达不到T>MIC和持续时间超过给药间期40%~50%的要求。所以,时间依赖型抗生素需要每日多次给药,或持续滴注,以维持MIC在间隔时间的50%~60%内。实验证明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治疗肺炎球菌感染动物,当血药浓度T>MIC不超过给药间隔的20%时,死亡率为100%,如达到40%~50%或更长时间时,细菌学清除率可达90%~100%,动物均存活。但也应注意,此类抗生素的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倍以上时,即使再增加药物剂量,疗效也不会增加多少[10]。

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有明显的PAE。这类抗生素的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也很重要。由于PAE 的存在,允许药物浓度在剂量间隔的相当大部分时间低于MIC,属此类型药物有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氯林可霉素、链阳性菌素类等见表1。

表1 几种抗生素的PK/PD 特性 略

总之,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Cmax和AU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其Cmax/MIC及AUIC是此类药物的重要PK/PD参数,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而T>MIC是β内酰胺类的重要PK/PD参数,是体内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南抗链球菌的浓度几乎需要持续超过MIC才能获得最大的效能。碳青霉烯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只需较短的持续时间,大约是剂量间隔期的50%。既属时间依赖性,又有较长PAE的药物,AUC/MIC是与疗效密切相关的PK/PD参数。

对浓度依赖性的抗生素,推荐大剂量每日 1次给药,如氨基糖苷类使用已取得成功。但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不良反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所以不能采用此种给药方法。另外还需注意:浓度依赖性药物1日1次给药的治疗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感染患者。例如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需1日多次给药[4,11,12]。在动物感染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也证实,氨基糖苷类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时,对赘生物中活菌数的减少,1日多次给药优于1日单次给药;虽然组织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但由于药物进入组织内需经穿透过程,因此组织液药物高峰浓度较血药峰浓度滞后到达,组织液内药物谷浓度亦滞后于血药谷浓度,因此基于血药浓度获得的Cmax/MIC值可能被估计过高,而T>MIC值则估计过低,在制订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对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应将组织中抗生素浓度超过病原菌的时间(T>MIC)增至最大作为目标。在根据抗生素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时,除了半衰期外,还需注意病人的临床症状、病原菌等综合因素。如半衰期短、免疫功能低下和高MIC病原菌的病人,可采用持续静脉点滴的方法给药;如果药物对致病菌极度敏感,就要减少给药次数(能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超过MIC 时间)。如头孢噻肟,对常见致病菌的MIC值都很低,只需每隔12h给药就足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1,4,13]。反之,那些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类t1/230~60min), 则需通过每日3~4次给药或连续滴注才能使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达到最长。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如头孢三嗪,半衰期为8~12h,但对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克雷伯杆菌具有相当高的疗效,所以每日只需给药 1次,1g的剂量,就足以在 24h内维持超出这些致病菌的MIC的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 Nightingale CH, Murakawa T,Ambrose PG,et al. Antimicrobial pharmacodynamics in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Marcel Dek ker,InC,2002,385-408.

2 许景峰.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35.

3 Odenhold-Torngvist I,Hohn SE, Gars.Phannacodynamic effects of Subinhibitory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97,74: 94.

14 Mcdonald PJ,Wetherall BL,Pruu1H. 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bacteria pretreated with antlbitics to activity of leukocyte. Review of Infectious Diseases,1981,3:38.

3 Hyatt JM,McKinnon PS,Zimmer GS,et al.The importance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surrogate markers to outcome. Clin Pharmacokinet,1995,143-160.

4 Moore RD,Smith CR,Lietman PS.Clinical response to amino glycoside therapy:Importance of theration of peak concentration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J Infect Dis,1987,155:93.

5 许景峰.根据PK/PD参数使用抗生素即关闭或缩小MSW可有效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9):999-1001.

6 VogeLnan B, Craig WA. Postantibiotic effects.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1985, I5:37.

7 梁蓓蓓,王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4,13(4):310.

8 Turnidge J,Bell J,Biedenbach DJ,et al.Pathogen occurr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 amo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solates in the Asia-Western Pacific Region:report from the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1998-1999.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2,20(1):10.

9 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new quinolones.Drugs,1987,34(Suppl1):21225.

10 卫京平.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天津药学,2001,13(1):8.

药学和中药学例5

药用植物浸制标本技术是利用浸制液固色杀菌防腐以达到长期保存目的。利用这种技术制作的标本能清晰地显示生物体的形态构造,还能保持生物体的原本色泽。使观察者任何季节都能看到鲜活的植物生长状态和植物特征展示。

这种技术项目的成功,填补了浸制中药植物标本在河北中药标本界的空白。这种植物标本将(已)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资源,、是鉴定植物种属的重要依据。此类标本使用也成为保护野生珍稀植物药材种质的重要手段。

这种标本的成功使用,让上千种药用植物栩栩如生,无季节差异的永葆青春,能够为中药文化博物馆、广大中药企业药文化展厅提供丰富的药文化内容。安国具有悠久的药文化历史,是中国的千年药都,是北方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拥有几百家中药生产和经营企业,有部级中药文化博物馆 。该标本的广泛使用,必将给上述单位带来不可轻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种标本还为《中药商品学》《药用植物学》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教具,。以往这些专业课程在春季无法见到地下的入药部分,在冬季无法见到地上的入药部分,教师的图片对学生的理解虽然有一些帮助,但是学生不能零距离接触药材,仍然被教师引为憾事,通过药用植物浸制标本技术的研究和制作成功,我们让药用植物固定在它的最佳状态,长达15年的保存期,能随时满足教学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形态特征,增强记忆,并可克服课时进度与季节脱节而导致选材的困难,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增加教学效果。经过实践,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制作原理

植物的绿色是由于叶绿体中叶绿素的存在所致,叶绿素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种物质易溶解在酒精或福尔马林等植物的保存液中,同时叶绿素本身又极容易分解破坏,所以浸在这些保存液中的绿色植物标本很快就褪了颜色,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在叶绿素分子的化学构造中,有一个金属镁离子占据分子的中央位置,叶绿素呈现绿色的原因即由于含有镁离子的核心结构所致。当叶绿素分子与酸作用时,镁离子就分离出来,这时候颜色发生变化,产生了褐色物质,这种没有镁的叶绿素,是植物黑素。

在植物黑素中,很容易把另一种金属再放入植物黑素的分子中,使叶绿素分子中核心结构恢复了有机金属化合状态,同时获得了叶绿素一样的绿色物质,如把金属铜原子放入,就可达到这一目的。

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将植物体或其中一部分浸入醋酸铜溶液中,加热煮之,使它起化学变化。这时首先看到植物体的绿色变为褐色,其原因是叶绿素分子失去了镁离子,转变为植物黑素了;但稍停片刻,植物体的绿色又恢复了,此时则说明铜离子已进入叶绿素分子替代了镁离子。这种化合物本身稳定,不容易分解破坏,所以这样处理过的植物标本在保存液中可以永久保存绿色。

通过对不同植物质地薄厚,幼嫩和老熟,颜色的深浅,我们多次实验,采用不同温度 、不同冰醋酸浓度、不同盐类、不同酸类、不同植物组织器官实验对照结果表明,温度80℃左右为宜,低则反应慢时间长,高则易腐烂或叶柄脱落;醋酸浓度以10﹪较好(PH4左右),浓度小酸性弱,反应慢时间长,浓度大酸性强,易腐烂或叶柄脱落;酸类以醋酸较为适宜,盐酸、硫酸属强酸,易造成植物组织器官腐烂;就植物组织器官而言,一般来说成熟组织或木本植物反应慢时间长,而幼嫩组织或草本植物反应快成色早。与此同时,饱和硫酸铜溶液也能使标本变绿。

利用浸制标本技术服务教学和当地经济实例

1、利用药用植物浸制技术培训学生,学生增强了真伪鉴定意识,使枯燥的记忆转化成了生动鲜活的立体植物,学员的兴趣大增,先后有白燕详、郭红芝等5名学员考取了河北省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他们将为净化中药市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做出贡献。

2、安国是中药材集散地,拥有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生产厂家众多,我们利用此技术制作中药种属植物标本,为中药企业进货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此技术制作的标本先后为汇通药材有限公司、廊坊申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蔺氏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作为质量管理人员的中药鉴定培训教具,因为此技术直观,易懂,迅速提升了质量监管人员的鉴定水平。为从源头上杜绝假药提供了帮助。间接避免了因收购假劣药材原料而受到的经济损失。

3、利用药用植物浸制技术,制作健康中药材标本和病株中药材标本对比,普及中药科学种植技术,服务中药种植,创造经济效益。

安国是药材之乡,河北省70%的中药材来自于安国药材种植基地,利用中药植物浸制标本技术,我们为胜利药材种子秧苗站制作了荆芥、牛膝、山药、黄芪、天南星、白术等43种健康生长状态的标本,收集制作了花叶病、锈病、白粉病、褐斑病、青枯病、角斑病等25种不同病害状态下的植株状态标本,收集制作了蚜虫、稻绿蝽、地老虎、介壳虫、蛴螬等19种虫害状态下的药材状态标本。布置了专门的展厅,为广大药材种植户提高中药材科学种植提供无偿的科技服务。

2011年5月,霍庄药材种植基地种植70亩,胜利药材种子站利用对比浸制标本,及时发现了白术纹枯病,果断采取防治措施,及时喷洒推菌特可湿性粉剂,每亩挽回经济损失1800元,70亩相当于共计增收12万元。

药学和中药学例6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药学和中药学例7

【摘 要】近年来,笔者对和谐教育思想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和谐教育思想;药理学教学;应用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阐明药物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改善药物质量;研究药物新用途,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试验资料。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功课,因此药理学这门课程是医学的基础,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因此药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1]。目前,药理学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探究如何增强药理学的教学效果成为当代教育重点话题。

笔者在近几年通过对和谐教育思想的不断摸索,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和谐教育思想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这种教学思想得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氛围融洽, 转化学习目的

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当他们遇到了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或者不能很好理解的知识点时,这些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不会从深处去思考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内涵,更不会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现在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使学习的每个知识点都散乱无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差,对复杂的实际病理无从下手,不能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高职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享受知识的目的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精神状态,情感表现等,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学生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热爱。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比如可以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时结合在一起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理解;可以在课堂上适当穿插熟悉的药物广告词等,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为深刻,理解的更深入。因此让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2]。

2 师生关系和谐

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能够使师生的关系更为和谐。和谐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合理的把握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中进行探索时,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抓住每位学生的特长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则应以热情、情切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上课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知识的讲授,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被教师的热情感染,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另外,教师在平时的仪表妆容要恰当得体,教师的言谈举止得体,有利于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与学生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开展上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将和谐教育思想运用到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果。

3 和谐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高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实施和谐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到师生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去,消除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保障教育的公平正义,使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育竞争和教学资源都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和谐教育思想能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因此,要积极探索并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同时促进城乡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使学生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将和谐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使教育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应用价值。

4 总结

当前,药理学课堂在教学课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医学教育正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药理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工作,教学思想与教育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使药理学的教学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和谐教育思想是新时期的药理学教学的必然选择。将和谐教育思想运用到药理学教学中,有利于保障教学的公平公正,使教育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有明显的改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和谐教育思想在药理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药学和中药学例8

[中图分类号] S5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027-02

中药威灵仙始载于《开宝本草》,又称粉灵仙、灵仙、黑须公、铁灵仙等,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1.)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性温,味辛、咸。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哽,主要用于风湿痹痛及诸骨哽咽,为治风湿痹痛之要药。本文将对威灵仙的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作用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威灵仙根含原白头翁素(0.25%)、白头翁素、白头翁内酯、甾醇、糖类、皂苷、内酶酚类、氨基酸[1]及生物碱、有机酸、蒽醌物质[2]。

1.1挥发性化合物

药理研究表明,威灵仙所含的挥发性成分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威灵仙挥发油包含有棕榈酸3-羟-4-甲氧基苯甲醛和二十碳烷等为主要成分的61种化学成分[3]。何明等[4]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CO流体萃取技术分别从威灵仙中提取出挥发性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水蒸汽蒸馏提取物得率为0.15,鉴定出25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有机酸、有机酸酯、苯丙素、倍半萜、酚类等;而超临界提取物得率为0.40,鉴定出21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有机酸、有机酸酯、苯丙素、酚类、三萜、甾醇等。辛广等[5]对千山东北铁线莲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2,5-呋喃二酮、2-环戊烯-1,4-酮、山嵛酸甲酯等7种成分。杨美林等[6]对东北铁线莲果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棕榈酸、二十二烷、十六酸乙酯等。

1.2皂苷类化合物

威灵仙的根中含有丰富的皂苷。Xu等[7]从威灵仙中分得11种皂苷,其中3种为新化合物。Shao等[8]从威灵仙根的乙醇提取液中分得2种化合物,其中有1种新的皂苷Clematichinenoside C和已知的化合物Huzhongosid B。He等[9]从水蒸气蒸馏提取后的药渣中分得一种新的皂苷Clemaphenol A。

1.3微量元素

宋文猗等[10]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威灵仙中含有Zn、Ca、Fe、Ni、Mg等微量元素,其含量分别为Zn(417.06 μg/g)、Cu(17.30 μg/g)、Fe(3 694.94 μg/g)、Ni(6.10 μg/g)、Ca(5 098.86 μg/g)、Mg(535.63 μg/g)。

1.4其他

何明等[11]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了2种新化合物Clemapenol A和氢-4-羟基-5-羟甲基-2(3H)-呋喃酮;Shao等[12]从威灵仙中分离获得酚类化合物。

2药理研究

威灵仙有镇痛、抗利尿、抗疟、降血糖、降血压、利胆等作用;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和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煎剂可使食管蠕动节律增强,频率加快,幅度增大,能松弛肠平滑肌;醋浸液对鱼骨刺有一定软化作用,并使咽及食道平滑肌松弛,增强蠕动,使骨刺松脱;其醇提取物有引产作用。主要的药理作用有:

2.1抗菌抑菌作用

威灵仙抗菌抑菌活性成分主要是白头翁素和原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不稳定,易聚合为白头翁素;白头翁素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浓度为1∶12500,对结核杆菌为1∶50000,对大肠杆菌也有类似抑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有效,与链霉素有协调作用,且有强的杀真菌活性的作用[13]。

2.2镇痛作用

实验证明,威灵仙煎剂对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并且酒炙品的镇痛作用较强且持久[14]。威灵仙注射剂[1]及其大剂量煎剂[15]对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表现出显著的镇痛作用,并且在镇痛作用与秦艽具有协同作用[16]。

2.3抗炎作用

威灵仙注射剂能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能显著抑制纸片引起的大鼠肉芽组织生长[1]。它的煎剂能显著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值(P

2.4解痉作用

已有研究证明,威灵仙有效成分可使咽部或食道中下端局部平滑肌痉挛得以松弛,且增加其蠕动而使梗于咽或食道之诸骨下移[18]。威灵仙水煎剂可促进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15]。醇提液[2]和威灵仙注射剂[1]均能松弛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可对抗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反应。

2.5抗肿瘤作用

威灵仙总苷(CCS)显示出有较好的抗癌活性。邱光清等[19]研究了威灵仙的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癌活性,结果显示CCS对体外培养的艾氏腹水瘤(EAC)、肉瘤腹水型(S180A)和肝癌腹水型(HepA)细胞有杀伤作用,给药浓度越大,作用越强;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对CCS进一步探讨及开发利用是有价值的。

2.6利胆作用

长期服用足量威灵仙有利胆作用[15]。威灵仙水煎剂及醇提取物[2]均能促进大鼠的肝胆汁分泌。且醇提液利胆作用发生快,优于水煎剂,威灵仙注射液 (1 g生药/kg)能促进肝内胆汁分泌量明显增加,同时能使Oddi括约肌张力明显松弛,能有效地促进肝胆管的泥沙样结石及胆囊内的小结石排出,利胆作用良好[20]。

2.7降血压作用

50%浸膏(棉团线莲)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先抑制后兴奋作用,浸剂的药效比煎剂约大3~5倍,且能使麻醉后的狗血压下降[21]。

2.8降血糖作用

威灵仙浸剂对正常大鼠有明显增强葡萄糖同化的作用,故可能有降血糖的作用[16]。

2.9降血清胆固醇作用

威灵仙大剂量组(20%煎剂0.5 m1)给金黄地鼠灌胃,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水平[1]。

2.10抗利尿作用

威灵仙制剂对小鼠、大鼠、豚鼠有显著抗利尿作用。50%煎剂0.2 ml约相当于脑垂体后叶素0.1 U的抗利尿作用,且作用时间较长,此作用可能与血压下降、肾血管收缩作用有关[21]。

2.11 其他作用

威灵仙还能调节体温中枢而解热,能增加尿酸盐排泄,具有抗痛风作用。

3不良反应及救治

威灵仙含白头翁素,有刺激性,接触过久可使皮肤发泡,黏膜充血。原白头翁素易聚合生成白头翁素,白头翁素是威灵仙的有毒成分,临床过量服用威灵仙或大剂量长时间外敷均可引起中毒。外用过量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烂及过敏性皮炎,内服过量则可有口腔灼热、肿痛、腹痛或剧烈的腹泻、呼吸困难、瞳孔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为避免中毒,在使用威灵仙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另外,可在处方中加甘草,起调和药性,预防中毒的目的。如发生中毒,一般采用甘草和绿豆同煎服用,有较好的解毒作用[22]。

综上所述,威灵仙作为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其单味药,复方的多种剂型和多种治疗方法,广泛用于内、外、骨伤、妇产、小儿、五官等科室,现已引伸应用于20余种疾病。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必须经过正确辨证,严格掌握用量,合理使用威灵仙,才可发挥其良好的疗效,同时也才能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23]。

由于威灵仙药材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故对本品的开发利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今后还应对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药理作用、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开发和综合利用传统中药威灵仙,从而适应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蕴毅,张宏伟,李佩芬,等.威灵仙的解痉抗炎镇痛作用[J].中成药,2001,23(11):808-811.

[2]耿宝琴.威灵仙对胆道系统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通报,1985,10(9):37-39.

[3]江滨.威灵仙和显脉旋复花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和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8):488-490.

[4]何明,张静华,胡昌奇,等.威灵仙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草药,1999,30(11):811-812.

[5]辛广,张捷莉,孟河,等.千山东北铁线莲花挥发油成分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2(3):64-70.

[6]杨美林,仲崇林,朱惠京,等.东北铁线莲果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97,28(4):204.

[7]Xu R,Zhao W,Xu J,et al.Studies on bioactive saponins from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J].Adv Exp Med Biol,1996:404.

[8]Shao B,Qin G,Xu R,et a1.Saponins from Clematis Chinensis[J].Phytochemistry,1996,42(3):821-825.

[9] He M,Zhang J,Hu C,et a1.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Clematis chinensis[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1, 10(4):180-182.

[10]宋文猗.威灵仙微量元素的测定[J].中草药,1989,20(1):312.

[11]何明,张静华,胡昌奇,等.威灵仙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1, 36(4):278-280.

[12]Shao B,Qin G,Xu R,et a1.Phenolics from Clematis Chinensis[J].Natural Product Letlers,1996,8(2):127-131.

[13]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有效成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5-56.

[14]张余生,陈兔林.炮制对威灵仙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J].中药材,2001, 24(11):815-816.

[15]耿宝勤,徐继红,庄贤韩.威灵仙治疗胆囊炎的实验研究[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7,26(1):13-16.

[16]方文贤.实用临床抗衰老中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7]魏敏吉.化学模式识别评价中药威灵仙质量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1, 26(10):772-776.

[18]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2~1974)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9]邱光清,张敏,杨燕军.威灵仙总皂甙的抗肿瘤作用[J].中药材,1999,22(7):351-352.

[20]陆焕清.威灵仙治疗胆石症临床疗效和实验观察[J].河南中医,1987,7(6):22-23.

[21]梅全喜,毕焕新.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79-380.

药学和中药学例9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缺乏节约和环保意识 在当前全球资源日渐匮乏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刻不容缓。药物化学实验包括性质验证与鉴别、合成、综合及设计性试验等多种类型,因此使用的试剂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的资源浪费,不注意保护环境的现象。具体有:无论室内光线好否,进实验室习惯开着灯;喜欢流水冲洗仪器;循环水接水龙头,直接排下水道;ph试纸整张测试;剪裁滤纸剩余部分废弃不用;实验中废液,不倒进指定的废液缸,而为了省事直接倒进下水池等。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缺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对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后果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那点浪费没什么;可能受到家庭、社会等奢侈风气的影响,表现出“大手大脚”的习惯。

1.2 团队协本文由收集整理作精神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此条件下,对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学生应该在学习期间就要努力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药物化学实验过程是由不同操作组成,尤其是合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多由不同操作单元构成,实验小组一般有2-4人,恰好可以彼此分工,协作完成,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有效途径。但实际中从实验开始到结束,往往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同学完成整个实验,其他同学多在旁边观望,或在一旁无所事事,甚至有的趁老师不注意偷完手机等,影响实验效率。

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懒惰思想,能不做则不做,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些都是些简单操作,没什么学的;没有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再者老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了团队协作,没有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1.3 责任感不够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了解和明确社会角色,学习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是人格完善、个人生成长的转折过程[1]。在实验中却有些缺少责任感的行为。如取量试剂材料等,只考虑个人或本组,不顾及他人或其他小组,取量完试剂后不能及时将试剂瓶整理好;实验中不能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过程,尤其实验周期较长的,如一些化学合成实验加热回流反应时间长,需要控制温度,或反应中会产生沉淀、溶解或颜色等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出现做其他事或聊天等,而忽视了对温度变化,或沉淀、溶解、颜色变化等现象出现的时间观察,不能正确记录;洗涤仪器,尤其玻璃仪器,多简单冲洗,不能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洗涤,易出现洗涤不净;实验后不能按照规定将仪器等归位放好,随意摆放等。除此以外,浪费资源,环保意识不够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缺乏的表现。

产生原因有自身定位的偏差、社会认识的肤浅;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社会转型及西方国家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如以金钱和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评判人生成败的主要标志,责任意识也随之淡化[2]。

1.4 缺乏积极主动性 积极主动性是做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将个人能力展示与人的机会。当代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宠儿,充满着活力,面对多彩的世界,他们总是积极主动的融入,展示自己的绚丽的才华。但是在实验学习中却时有积极性不足的表现:主要是实验前不能进行有效地预习,不熟悉实验内容,实验时临时按照教材或讲义中内容做;实验项目存在多种方法的,不能积极查阅与之相关的文献;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在实验中或课后积极思考,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措施;开放性实验中主动参加的人数不多等。

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

1.5 操作规范性欠缺 药品生产操作规范就是严格按照药品工艺流程和操作标准要求执行,是保证生产合格药品的基本准则和前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药品安全质量问题,因此在平时就要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实验中存在不少欠规范性操作,主要表现在搅拌随意;托盘天平称量时直接用手取放砝码、移动游码等;用电子天平称量习惯不关玻璃门;萃取时分液漏斗操作随意性大;减压过滤中经常性直接关闭循环水真空泵等。

这些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实验中没能严格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习惯,不遵循操作规范;学生基础较薄弱,原有的技能操作掌握的不好;缺乏规范性训练等。

2 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意识观念教育 虽然教育部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制定了相关的举措,但一方面在当前应试教育下,分数决定了一切,忽略对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轻视国情教育和良好行为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更加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奢侈等不良风气,加上父母的宠爱,使一些学生养成了高消费习惯,追求物质享受,个性中自私的成分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想教育,要不断加强传统美德、基本国情教育,提倡平时的良好行为养成,继承传统美德,改变自私自利的思想,形成集体主义,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仅是美德,也是提高素养,并且是对自我的磨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资源不是无限的,多一份浪费,就少一份社会的发展可持续性,环境的恶化不仅让他人无良好的生存空间,个人也同样不能幸免。保护环境就是为他人和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节约资源就是使社会发展更有持续性,要做到这些需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每个公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2 借助“榜样”的力量,教师积极进行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借助于良好的榜样,起到教育和感化作用,使广大学生自觉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偏差,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例: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制药生产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是如何循环利用资源,如水、热能;变废为宝,如中药提取后的药渣,可以变肥料,也可做饲料等;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如污水处理池等。二是教师在实验中自身要带头起到榜样作用,以事实来说明,如指导学生利用1至2台循环水真空泵以串联形式为10组以上提供所需冷凝水;将剪裁剩余滤纸再利用,如制备滤纸浆作为助滤剂,或作为显微镜或阿贝折射仪的吸水纸,或作为其他课程定性反应载体,如天然药物化学显色鉴别反应等;有机溶剂用量较大的回收,循环再利用相似实验,或作为洗涤溶剂,如乙醇等;三是通过一些实例,用事实来教学生自己应该怎么做事,以合成磺胺醋酰钠使用广泛ph试纸为例,将09级药学1班与2班平行对比,每个班均分为12组,每组四人(其中一个班少两人),2班发整袋ph试纸学生自由使用,1班在老师指导下,要求每张撕成5小片使用,结果2班共用了试纸162张,1班只用了54张,差距明显,原因是前者整张,或一分为二使用,测试ph值过于频繁,而后者除了撕成小片因素外,再就是在老师指导下,按一定时间间隔测定。

2.3 改变教学方式

2.3.1 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以“教”为“导” 传统实验教学是老师主讲,学生接受,即老师按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与结果、注意事项等内容写成板书,并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尤其是实验中容易出现问题,或导致实验失败的内容,更是重点的强调,难度大的操作或装置由老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一切按照老师所说的做,学生产生依赖性,这样造成学生不用对实验的工艺流程、试剂选择、实验条件及方法等自我思考,即使实验中遇到问题也是问老师怎么办,缺少自我主动分析,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也少,更不能延伸和扩散思维。

采用以“教”为“导”,实验前以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流程或方案;实验有多方法的采用分组平行对比实验,如苯妥因钠合成实验中以安息香为原料制备二苯乙二酮中间体,原理均是以氧化为基本原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硝酸、亚硝酸钠/醋酐、三氯化铁/冰醋酸三种氧化体系,这样将班级每四人一组,每个氧化体系平均分配。要求学生根据三种体系原料获得难易、价格贵贱、工艺条件、设备要求、反应完成后处理难易、对环境的影响、合成产物的得率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实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优化工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所学知识在认识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各组课后先自我讨论,寻找原因,老师再组织所有小组讨论分析,最终提出解决办法,并可利用开放性课堂进一步研究探索,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互动。

2.3.2 实验中一般所取的试剂量较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大剂量实验转为小型实验。

2.3.3 建立组长负责制法,每次实验由组长负责,要求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在不同实验中进行互换,进行不同的操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责任心,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2.4 改变实验考核评价模式 当前的实验评价过于简单化,多只是凭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的内容多是以实验讲义或指导书为蓝本,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为了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实验情况和水平,对实验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实验全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即整个实验评价按小组给分,分为四个部分:实验前评价,包括各个小组实验预习、文献查阅、实验方案准备及实验所需材料。实验中评价,包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其规范性、能否正确规范使用仪器装置、小组分工协作、实验记录、实验中是否做到节约、实验效率和效果、卫生等;实验后评价,包括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问题,各小组提出解决措施;以提问的方式考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或随机抽取小组完成实验中操作;参与开放实验情况。实验报告评价,主要了解学生是否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完成,进行总结,并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以上内容制成表格,在实验全过程对各小组打分,最后综合为每个小组的分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增加实验分数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由20%增加至40%。

2.5 注重基础知识,整合化学课程,强化规范化操作

2.5.1 在当前生源状况下,尤其是兼招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实验动手能力普遍不够,而药物化学又是以化学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因此组织相关老师对化学课程进行整合,在“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下,以岗位为导向,强化化学实用基础知识,摒弃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及应用性不大的知识,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时数,建议老师在实验中,注重过程,注重自身操作规范性、示范性,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2.5.2 选择一些操作规范较好的视频给学生,在每个小组中选出操作比较规范熟练的学生帮助不熟练不规范的同学,平时利用开放课堂多次练习。

药学和中药学例10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着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

药学和中药学例11

1.1、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一方面我们期待能够利用中药现代化的进步空间,合理地把中药成品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特殊优点——如治疗效果的优点、低成本消耗的优点以及环保卫生的优点——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国内的生命健康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并为广大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中药现代化的影响力把中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进而推动中药界的国际化的发展,为减轻广大人民的经济压力提供助力。这两个重要目的提高了医药界的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充分运用了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点,进一步加快了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速度,从而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1.2、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单的说,中药现代化的模式是适应国内环境、国际形势以及中药特点的。积极地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是中药医学本身的需求,而且也是在21世纪新兴世界的背景下解决严重的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和医药企业的发展问题的需要,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重要举措。

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2.1、 创建临床医学的目的。临床医学简单的说就是亲身面对病人的医学,是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各种专业性学科的统称。其理念是:临床医师通过视诊、听诊、触诊、叩诊以及问诊等临床手段来获得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而通过恰当的治疗措施治疗病人,以使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或消除。

2.2、 创建临床医学的重大意义。临床医学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把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验证临床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有机结合使中药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有效,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就两种形式的结合状态来看,它符合了临床-基础理论-临床的模式,反复应用,为以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代日渐中药现代化的潮流下,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不仅是未来之星,而且将会大有成就。也就是说,一方面这种融合有利于临床医学对中药的标准型的研究,促进了使中药现代化的优势逐渐融入国际化的临床医学,推动了中药临床的治疗和用药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医学上关于中医药学的研制,推进中药临床的新药不断供应,为病人提供更有效、更便宜的新药,达到省钱、省力、省时的目的。下面笔者根据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手段及其优势作简单介绍。

3.1、 根据临床医学实践时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研制中药,体现中药现代化的优势

我们知道,新中药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优点:药效性强、疗效指数高、安全保障优等。但是以往相关工作者并没有重视中药现代化,也没有把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相互融合的意识,致使中药的研制量并不是很高。近年来,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者认识到把临床中积累到的经验融入到中药的研制方法中,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使中国的丰富资源得以被利用,进而研发出更新、药效更高的新型中药。例如,在研发肝病新中药的过程中,有这样三种考虑:(1)根据历来前辈的经验,采取较科学的民间方法研制中成药;(2)根据临床医疗时所获得的经验,发扬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最终研发出新型中药;(3)根据已经制得的但药效并不显着的中药,经过探索、实践找出新改进的出路。

3.2、 重视临床医疗中出现的副反应,加以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

一切药物有益就必然有害,所以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系统性的融合,更好地将中医药界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奉献。例如,对葛根素注射液的副反应进行探究研讨,并明确这种副反应的发生机理,在实践研究中逐渐改善这种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度。然而,由于这种副反应机理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研制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医疗设施的不够完备,致使制约着这种副反应的研制工作的进步。因此,医学工作者应该对中药副反应加以重视,并可以借助国外的临床实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共同智慧,为中药现代化和临床医学的融合做好准备。

3.3、 根据社会的需求,加大对创新中药的建设以及临床医学知识的结合,强化中医药界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