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保管理方针

环保管理方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3 14:38:05

环保管理方针

环保管理方针例1

砼是预拌混凝土的同义词,是通过振捣固化后形成的构筑物或构建。在现代土木工程中,砼的应用促进了土木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土木工程抗震性能。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对基础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砼的应用及技术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针对砼-混凝土这一物质的特性及特点,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混凝土技术应用的深入分析。结合工程实际特点确定混凝土施工管理的要点,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在城镇化建设中,受地域气候、工期要求等因素影响,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低温、高温环境下的砼施工需要施工企业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此保障混凝土强度。在这一过程汇总,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是施工企业较为常见的问题。多数北方地区温度偏低对砼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施工企业深入了解并分析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技术要点,并以科学的保护措施保障建筑物质量。

1 低温砼施工特点与要点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主义基础建设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防冻剂的应用、早强剂的使用,满足低温环境砼施工需求。根据低温环境下砼施工的要求,在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应考虑低温砼施工技术应用。针对低温环境下砼凝结时间长、水化特点及强度增长特点,确定混凝土砼添加剂的应用。以保障砼强度及抗冻害能力为中心,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及有效的措施保障砼工程强度。通过材料的选择与控制、通过沙灰比的配合、通过添加剂的使用,满足低温环境下土木工程建设需求,保障工程建设要求。

2 低温环境下砼施工管理工作的分析

2.1 建立完善的低温环境施工管理体系,保障砼施工质量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对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采用水化热大的硅酸盐水泥使用、通过水泥强度的选择与控制、通过才来中水分的控制,保障砼的强度与施工质量。针对低温环境下砼施工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材料控制入手、以技术控制要求及人员管理等因素为重点,指导并规范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与管理工作。该体系不仅要求具有技术针对性及管理针对性,同时还应具有体系自我完善系统。运用自检、评测等方式,了解低温环境砼施工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掌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对策与策略,保障低温环境下砼施工质量,满足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基础建设的需求。

2.2 强化基础准备工作,保障低温环境砼施工质量

针对目前我国基础建设中低温环境下砼施工的需求,施工企业应加强基础准备工作的管理。以室外温度测定为基础开展试验工作,并在工地昼夜平均气温地域5℃时确定冬季施工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试验方式及方法,指导具体施工工作。以低温环境下的施工防护方案为基础,做好物料及设备管理养护工作。强化部件的检修与检查,避免冻裂、运转不畅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在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中还应强化材料的控制与管理。针对预拌混凝土低温要求、针对低温环境下混凝土运输需求,加强相关保温工作。必要时派驻现场技术人员对上混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与运输过程进行监控,保障低温环境下砼施工所用材料满足施工要求。

2.3 低温环境下砼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

针对低温环境对砼施工的影响,施工企业应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要点开展管理工作。首先,强化材料配比的管理,以较小的水灰比为基础、提高水泥标号,保障砼强度。同时,在骨料的选择与检查中保障骨料的硬质及纯度,避免冰块、雪团等对砼配比的影响,保障混凝土设计强度。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应切实做好防寒处理。必要时采用水加热方式,提高混凝土材料温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水的加热温度应小于80℃,避免温度过高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确定保温防寒措施。以材料控制为基础,保障建筑物的砼性能。

在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中,混凝土浇筑过程是影响砼质量的和总要因素。因此,施工企业应在浇筑前对模板、钢筋上的冰雪进行清楚,同时以加温方式保障砼的灌注温度不低于5℃。以连续灌注为基础、加强振捣控制,满足建筑物强度需求。

3 低温环境下爱的砼养护分析

在低温环境下的砼施工中,养护工作对砼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低温环境下砼的固结性能与特点,施工企业必须强化养护工作。采用暖棚养生法保障养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砼的性能。采用钢管搭设大棚的方式,保障砼养生的环境。在大棚搭设过程中,需要确保大棚骨架的牢固、保障大棚环境不透风。同时,通过覆盖草帘、燃煤加热等方式,保障砼的固化环境。在这一过程汇总,需要注重烟气排放系统的设计,减少烟气浓度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保障砼施工强度及设计目标的实现。采取针对性措施,满足低温环境砼施工与养护的需求,保障构造物设计目标的实现。

4 结论

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混凝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工程设计标注的执行、对设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地域气候特点等因素影响,在砼施工中需要解决低温环境下的施工与保护问题。从技术控制与材料控制入手,以针对性措施保障砼固结环境。同时,强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强化管理制度与要求的执行,以满足低温环境下砼施工需求为中心开展具体工作,保障工程项目力学性能、保障砼工程施工设计目标的实现。

环保管理方针例2

关键词 教学管理 体育 中学 体系构建

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过程和内容,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控制和把握来实现对教学过程连续性、整体性的组织和管理,进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应有的功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职责的明确、资源管理体系的分析和构建以及体育教学的评价反馈与完善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管理职责的明确

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是有效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关键。概括来说,中学体育教学管理职责的明确,主要包括管理方针的明确、管理目标的明确、管理体系中各职能结构职责与权限的明确等几个方面。

(一)管理方针的明确

管理方针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内容。管理方针不但能够让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更加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还能够让管理所涉及的人员能够更加了解和认可所实施的管理工作,增强自己的自我管理意识。因此,管理方针的科学与否会对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起到直接性的影响。

而在制定和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方针的过程中,要确保管理方针的科学性,则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所制定的管理方针应符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注意突出本校的体育教学特色和校园体育文化;其次,所制定的管理方针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和变动。但是这并不是说管理方针一旦制定就要一成不变,实际上,中学体育教学的管理方针同样也要根据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调整,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处的稳定性,主要是指的是要杜绝针对管理方针所做的盲目的、随意的更改和变动行为。

(二)管理目标的明确

管理目标的明确,也就是要明确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在制定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目标时,要注意考虑本校的体育教学管理方针、社会的需求、本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等问题,并据此制定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总目标,然后再逐级将体育教学管理的总目标分解到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分解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持方向的一致性问题。

(三)管理体系中各职能结构职责与权限的明确

明确管理体系中各职能结构的职责和权限,是确保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实施的基本保证。而要明确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各个职能结构的职责与权限,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以形成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然后就是要在所确定的主体框架的基础之上,进行人事的分配与安排,让所有的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岗位权限,并通过内部沟通的方式确保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二、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资源管理体系的分析与构建

体育教学资源是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管理方针和教学管理目标的根本保障。在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体育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以及教学环境资源三个主要的方面。

其中,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学校领导、体育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人力资源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在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人力资源所应有的作用的发挥,不但要注意明确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各个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情况,还要注意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

其次,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顺利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关于基础设施资源的问题,主要应注意考虑中学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设施的正确使用和科学维护等内容,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条例。

最后,教学环境资源。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教学环境资源,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环境以及校内环境三个方面,在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应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来确保环境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安全性等问题。

三、中学体育教学管理构建过程中教学管理的评价、反馈与完善

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评价、反馈与完善,实际上是教学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完善机制。通过对教学管理的评价、反馈与完善,能够对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管理目标、资源配置以及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并据此来始终保持所制定的教学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而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的评价、反馈与完善主要包括监督与评测、结果分析、完善改进三个主要环节,在构建中学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就相应的要针对这三个环节分别制定对应的要求与措施。例如:在监督与评测环节中,可以通过制定学生满意度调查、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领导听课反馈等措施,来了解教学管理具体的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百宇,岳立新.弹性体育教学管理初探[J].中国学校体育.2001(06).

环保管理方针例3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104 ― 02

制造企业为社会制造有用的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与此同时,它也是造成社会环境污染的重大因素,每年制造出几十个亿的废物,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引发了各项不稳定因素,当前的气候变暖、大气层的改变都与制造企业生产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是制造业的职责所在,是通往绿色制造、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从产品的设计到最终的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建立一个利于环保、安全的管理体系,引进制造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对制造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全程的监控,绿色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防污染造成的环境伤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国内外制造企业环境管理研究

日本,曾受到原子弹的创伤成为一个公害岛国,它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产业污染防治,成功地成为世界防治污染的典范,创造了历史的奇迹。日本企业在环保经营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在环保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贡献,而且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使日本经济曾被世界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它们的经验是:第―,产业公司重视,制定环境战略和指导方针。日本的企业,如“夏普”、“佳能”和“索尼”,都以环境意识为原则,保护环境为准则,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第二,企业内部构筑环境管理体制,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有力地监测企业排放的污染量,对超标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在富士胶卷公司,还特别成立了环境安全推进部,全面致力于工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第三,从生产的始端到末端进行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在产品设计方面,强调环境的保护,设计环境所承受产品生产周期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达到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日本丰田汽车的燃料,就是以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创造出低公害型的汽车。在材料采购方面,以减轻环境负荷的原料为原则,并组建环保团队,创设“绿色采购网”优先发配给关心环境的企业。在生产方面,配置对环境无害的设备,设计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有的再经过处理加工形成可利用资源等措施。保证产品的产出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环境的污染。第四,贯彻国际认证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真实、准确地计量和记录企业污染和防治成本的核算状况,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有效地评估。

美国,是世界发达国家之首,现代先进企业的象征,通用汽车公司就提出了环境保护基本理念,开展减少废弃物及资源再利用的活动。

还有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也都出台了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中国,在2002年将环境影响评价立入法律,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造企业也设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上的规划,针对环境主题设定了各项指标来检测环境项目的达标程度,如:对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的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工业经济密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等;对水、大气、声环境和固体废弃物、土壤环境设定了自然环境指标:万元工业净产值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万元工业净产值主要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废水处理率与达标排放率等评价指标;对水生、陆生生态环境设定了生态环境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主要工业区及重大工业项目与生态敏感区的临近度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利用、石油利用、天然气利用和电力利用等项目设定了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矿产资源采掘量、淡水资源消耗量、化石能源采掘量等;社会经济指标、环境风险指标等。

二、我国国内对企业环境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污染情况也不断严重,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采,废气、废渣及废液向自然环境的肆意抛撒,如果不加以重视环境管理,中国的制造企业会被环境污染的恶习所吞噬,所以,要实现我国制造企业的效益最优化,可持续性的发展经济,综合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当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下列方面:

1.企业环境管理角色定位不明确。在我国大众的理念中,环境管理是政府部门的职能,由他们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制约着企业和公众的行为,所以,生产企业或公众往往出于一种抵触或否认情绪而不积极地配合环境管理。事实上,政府与企业在环境管理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不同,政府固然是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各种激励或责罚机制对企业和公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影响,但必须通过企业对各项技术管理或创新服务,对环境管理提供硬件支持,不断规范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行为,而公众则是社会环境直接享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所以,公众要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起着监督、评价的作用。三方合作,共同管理,才能将环境管理正常运行下去,而不能单单依靠某一方的力量。

2.污染控制设备的投入大于对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的意识。企业环境管理固然要添加抗污染环境的硬件设备,但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的软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从企业人员潜意识中关注企业的环境问题,在微小细节中查询到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管理体制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都有待改善。在企业投入资金不足时,企业环境管理得法,是可以创造直观管理效益的。

3.有些企业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但意识形态没有跟上,人浮于事,缺乏规范管理。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力不够充分,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机制设置也不合理,对人员的专业配置和违反规定的行为无章可循,没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条文。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途径分析

1.要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环境及其影响。建立管理框架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灵敏地发现环境问题的变化过程,预查到环境变化造成的风险因素,制定适应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以及对环境影响的环境方针,公司上下成员的环境理念和目标达成共识,熟稔环境事故出现的应对步骤,根据公司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规定进行运用,力求资源单向流动转变成循环流动,使资源循环和利用模式顺利进行,切实保证企业发展持续稳定、污染防治措施到位。

2、制定科学的、具体的环境管理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ISO14000是国际化环境管理标准,是符合所在国法律法规,自觉改善环境,对污染防治和持续性改进的管理体系,结构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手段,使环境管理体系整体化。制造企业在制定环境管理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时,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将环境方针、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下、评价等要素贯穿体系的整体,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员工脑海当中,日常化、程序化地执行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环境管理达到“全面管理、预防为主”的真正目的。

2.1 制定环境方针为起点。企业在制定环境方针时,要对企业现有的环境管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正确的认识,分别划出本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及弱势,从管理的角度去助长避弱,战略的观点去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措施,确定环境方针的实效性。

2.2 制定环境方针的实施规划。在企业实施环境方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从环境理念为出发点,制定中长期的环境管理计划,以及推进和评价反思计划,同时,唤起企业员工自觉地、义务地投入到环境管理的改善活动中,对环境污染监测指标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环境结果,而且要重视环境管理活动的过程,对过程中的细节要认真分析,对技术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环境管理漏洞,要及时地加以整改,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企业环境管理出现的问题现场考查,不断改善和革新现场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组织的能力。

2.3对实施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和改进。在管理体系中,从上到下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环境管理的各个细节都囊括在内。对实施规划的结果监测,对企业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公示,引起企业上下层的警醒,要求各相关部门针对问题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制定改善和应对措施,使实施和规划步调一致,口径相符,实现效果显著。

2.4 由企业高层对过程重新审视,提出修正案,制定新环境方针。经过了规划、实施阶段后,企业高层以管理体系为标准,将预想的环境管理为蓝本,依据目视的环境管理现状为检查对象,描绘出应有的环境管理状态。如:物流环境负担率、产品环境负荷率、制造环境的负荷率等指标的重新设定。

3.对环境治理的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提供完整、规范的理论依据。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支持体系,对企业环境治理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估,如:外部认证、支持工具和绿色采购等。

4.合理运用各项环境评价指标,使企业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实施环境管理。实现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完整,获得世界标准的ISO14001的外部认证,提升企业质量及环境的管理水平,赢得社会信任度。通过环境会计多元化的计量手段,提供企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会计信息,为制造企业决策层提供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利于环境生态的决策参考资料。制定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物流过程的环境管理等

四、结束语

构建制造企业环境及安全管理体系,是全球性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社会与环境的共同生存、相互依赖,制造企业必须要坚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不可盲目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而是要寻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保护环境最佳点的完美结合,致力于环境的长期有效管理,不断改善,使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体系的循环顺畅地运行,让企业的环境及安全评价管理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贾倩,黄蕾,袁增伟,张晓芳.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评价与分级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07).

〔2〕 段一群.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 金成晓,俞婷婷.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制造业产业安全预警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 金成晓,俞婷婷.我国产业安全监测预警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4).

〔5〕 苏鲁.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5).

环保管理方针例4

地下水属于工业、农业等方面的主要用水来源,同时也是总体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实施力度,并在有效防止治污染问题的同时提高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和实施效率,为环保工程的长久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水资源的监测以及评价力度,再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群众的用水安全。

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

为了保障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客观结果,并为后期的水资源保护工程带来良好的适应性以及实践效果,在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还应针对环境影响评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针对分析过程中的不同干扰因素,加深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理解与思考。

1.1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

在有效落实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若选用的评价方法不同,那么会对最终的评价结果带来差异化的效果。同时,由于评价工作的整体水平对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直接联系,如果评价的水平无法达标,且工作质量难以提升,则会对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制约性影响。1.1.1评价方法选择不恰当在实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若相关人员无法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并且难以结合评价行业对相关技术的规范化要求,不仅会影响整体评价的结果,还会降低地下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效率。1.1.2受评价方法的影响由于不同区域的水源环境以及地质条件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并且在原有的评价资料当中,相关的记录详尽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评价的精细程度要求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导致相关人员在实施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的评价方法带来的影响,致使最终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别。1.1.3解决评价方法选择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并提高此项工作的实施效率,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再结合区域化的水源、人文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所选用的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同时结合此项工作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实施综合性的考虑,为评价成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大对有效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使用力度,在提高评价质量的同时,保障此项工作的可靠性,进而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具体要求。

1.2评价方法比较过程中的问题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保障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能够直接反映此项工作的实施水平,并且还可以与现阶段的地下水环境防治工作的实施制度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1.2.1解析法的使用应用解析法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必须结合地下水动力学理论以及介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确保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进而帮助相关人员及时获取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估算数值。1.2.2数值法的使用当采用数值法实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主要涉及对地下水的利用、管理流程的变化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人员需要充分结合现有的数据资料,划分出合理的评价区域范围,并提前针对需要实施评价的区域地质结构进行勘察,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区域边缘的实际条件,确保所建立的数值模型能够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实际价值。1.2.3水均衡法的使用若利用水均衡法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将水量平衡理论融入到评价工作中,并确保各项理论的科学使用,同时还应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针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1.2.4总体的方法比较为了保障地下水环境影响工作的质量,应筛选出最佳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应针对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若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对比过程中无法合理应用理论知识,且难以控制应用的过程,不仅会降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无法推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具有责任意识,避免不恰当的评价对最终的结果造成不利影响。

1.3其他方面的评价问题

1.3.1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与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影响,素质水平决定了评价的结果。在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结合人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活动,并通过设置严格的奖惩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推动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1.3.2监测地下水位的有效性在实施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若无法采用恰当的地下水位监测方法,或者出现操作不当问题,则会影响检测的效果,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监测方法选用的重视力度,并采用动态监测的方法确定地下水位以及含水层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改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现状。

2.解决影响地下水环境评价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综合性

为了推进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逐步完善,并改进相关的工作体系,工作人员应针对评价过程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以及监督管理制度,促使管理部门及时针对评价单位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升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水平,确保此项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除此之外,应加大对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宣传力度,促使工作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并通过加强对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术的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日常工作效率,为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2加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作的实施力度

为了提升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质量,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管理规范以及工作制度。此外,在评价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严格遵守规定要求实施相关作业。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应针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的最终结果,开展定期的专业教育培训活动,并为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为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操作过程的高效性。

2.3加强对评价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充足的人力资源建设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评价人员需要明确自身在此项工作当中的主体地位。由于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技能,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相关部门需要针对人员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专业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对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通过针对此方面评价综合能力的全面化提升,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整体水平。

2.4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

针对现行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状,完善相应的工作体系,并通过建立完整的法律规定,为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保障。相关部门需要充分结合地下水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工作的实施效果,确保法律法规建设具有健全性和有效性,再针对评价工作的实施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加大对各环节评价工作的管理力度,促使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都能够积极配合评价监督管理工作,进而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2.5加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管力度

为了保障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的实施效果,相关部门需要针对评价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分析此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另外,还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内容,制定科学的解决对策,同时还应确保相关制度的顺利落实。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置严格的监管机制,并严格地监管与惩处在开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情况。除此之外,执法部门还应发挥自身的职能效果,通过与监督管理部门的有效合作,及时针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相关资质进行审查,在顺应法律政策与相关制度要求的基础上,促使相关部门严格地遵循管理与监督工作的实施原则,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环保管理方针例5

1市场经济环境下用电检查管理主要内容

在当前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开展当中,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第一大内容是用电设备检查,针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加强相关设备检验,不仅要加强对各种直接设备的质量检验,还要加强对系统相关工作设备的质量检查,从根本上预防安全问题和相关故障,还能从根本上消除相关威胁因素和风险。在发现相关问题之后,工作人员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整改措施,及时修理和更换用电设备,从根本上提升用电安全性。第二大内容是状况检查,针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加大对一系列不合理用电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改善和优化电力线路以及系统,从根本上保证系统运行安全性,并从根本上加大针对性检验力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大内容是用电服务内容。针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采取多种用电服务方法,引导用户安全用电,且使得用户掌握相关设备检验方法,还要加大对安全用电相关知识的宣教力度,保证用户安全用电。

2市场经济环境下用电检查管理主要问题

但在当前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落实当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工作和需求不对等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保证安全高效用电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针对用电户来说,需要从根本上保障自身用电利益,这就要求检查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更多的服务方法,用户的需求和服务要求在从根本上产生了矛盾,导致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还会导致工作人员负面情绪出现。第二大问题是舆论导向相关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媒介为了保证用户个人利益,舆论导向都面对企业服务方面以及检查管理等方面,且没有导向用户规范性用电问题方面,这样就会导致用电户安全用电意识减弱。

3加强用电检查管理的有效策略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用电检查管理效率,可以采取以下三大策略。第一,针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在掌握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把用户当作核心主体,从根本上满足用户需求,保证用户自身利益。针对用电企业来说,要想促进自身经济稳定发展,就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用户的服务力度和管理力度,给予用户全面优质的服务。针对用电检查管理人员来说,不但要加强对用电户信息的深入分析,明确特殊化用户,还要落实用户分类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完善用户信息和资料,促进用电监管工作的长期稳定进行。另外,针对用电检查管理人员来说,要加强预购电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用电设备和系统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强情况总结,尽力维护良性缴费状态。第二,针对用电企业来说,要大力应用高科技技术,在结合企业内部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用电检查管理目标,从根本上优化检查管理相关内容。针对用电检查管理人员来说,要大力应用完善的用电设备,企业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设备优化等相关工作,还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提升用电检查管理效率。另外,针对用电检查管理人员来说,要大力应用先进的遥控设备,及时发出相关指令,还要对相关设备应用情况的动态化监控,保证相关报警设备完善性,促进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落实,给予用电户优质化的服务。第三,针对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不断完善用电检查监管制度和体系,加大对特殊场所的监督管理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调研,及时发现用电不安全相关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还要完善群众监管制度,加大对不规范用电现象的监管,制定奖励性措施,鼓励群众监督举报。

环保管理方针例6

0、引言

工民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现代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得到了对应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对应的问题,需要利用现代的管理方式来予以解决。本文针对工民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的施工策略,并从节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绿色管理在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实施的几点具体策略。

1、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

从我国当期那的建筑行业人员发展情况来看,高素质的建筑施工人员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这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建筑行业从根本上来讲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对每一个施工人员技能型针对性的管理。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各个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存在着对应的偏差,而人数的过多导致了其难以进行集中于高效培训。尤其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个人违规的现象较为频繁,对后续的工厂施工造成了影响,给建筑整体质量的保证留下了隐患,使得后续的处理成本增加,损害施工单位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1.2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亟待加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已经多家注意,对自己的安全生活环境及安全保障等也对应的增强,这就导致消费者针对安全问题的维权行为经常发生。这对于公民建筑的施工而言,其劳动密集型的本质决定了必须加强对安全的重视与管理。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以及设置对应的管理措施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成本投入,增加了企业的施工建设成本,这就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对这些问题存在着侥幸心理,给项目施工过程埋下了隐患。另外,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对施工中安全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认识,没有能够科学合理的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策略。更加没有意识到施工安全对于自身的中药性,不能合理的采用安全管理措施、法律措施来对其中的管理漏洞进行改善,导致施工中安全问题频发。

1.3 施工检查力度不足,亟待强化

工民建筑施工是一个综合了多个专业、工种以及多种设备使用的系统性工程。为了保证整个项目工程得以顺利开展,达到既定的质量管理目标,就需要使用针对性的管理方法,而加强项目施工的检查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在确保施工进度达到对应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保证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而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较多、工程量一般较大,而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则较少,难得一对各个工序进行科学监管与控制,导致各个工序容易出现工艺上的偏差,或者是发现偏差之后没有及时的予以修正,影响了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2、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策略

强化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同时还可以积极的维护企业的施工市场环境,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市场的认可。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及时的解决建筑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国家与当地的法律法规,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工程的具体特点来对项目施工的管理进行持续更新,对工民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2.1 持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训

工民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人员是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操作者以及指导者,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对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时还应该针对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灵活应用管理知识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强化管理人员在思想道德以及职业操守方面的教育,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信念,并及时的引进与培养建筑相关专业人员的人才,保证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实现对公民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与控制。

2.2 强化施工安全管理

工程的施工安全是保证工民建筑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与前提,同时也是对生命尊重的一种表现。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对所管理的部门进行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额可以采用针对劳动者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安全施工以及责任感。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安全管理工作置于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提高项目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

2.3加强项目施工的整体监察力度

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是由多个复杂的工序组成的有机整体,而且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规范与专业知识较多,不是由单个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工作的。所以,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工序的检查过程中,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漏洞,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的保证以及工程进度的逐步展开,需要通过加强项目施工的整体监察力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做到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科学高效的提供技术方面的改进策略,确保工序得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施工管理工作的整体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专业性的技术难题,管理团队应该合力加以解决,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与效率。

3、实施绿色管理,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绿色管理的本质就是要保证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最少的能耗来达到工程的终极建设目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绿色管理的实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多人口的大国,在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工民建施工工程中的绿色管理就是要在施工企业、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找到一个合理的共赢平衡点,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提高以及环境美好目的的实现。因此,需要将绿色管理方式渗透到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绿色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获得即将形成的绿色生态市场。随着环保关键日渐深入人心,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成为了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可能价格较为昂贵,但是依然会被人所接受。这逐步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绿色生态市场。随着建筑行业的饱和,寻找一个可发展的途径尤为重要,而绿色管理恰好给工民建筑企业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

同时,通过实施绿色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感,这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结语:

本文针对工民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的提出了对应的施工管理策略,并给绿色管理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环保管理方针例7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61-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1]。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静脉输液处置较多,长期治疗,反复穿刺,血管条件较差。合理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有效地满足输液、抢救的需要。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常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栓塞等。七台河市人民医院通过对2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我院循环内科病房共留置静脉针200例,其中,男130例,年龄39~83岁,平均(49±3.5)岁;女70例,年龄42~73岁,平均(44.3±2.9)岁。

1.2 方法

1.2.1 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型号为24号或22号,留置针胶布选用3M小贴膜。

1.2.2 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的血管,避开关节及皮肤不完整的部位。

1.2.3 穿刺前准备检查留置针并将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排气,备用。护士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讲解使用留置针的目的和优势。

1.2.4 穿刺方法用2%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穿刺前检查留置针,调整穿刺角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进塑料套管完全进入静脉,松开止血带,左手固定塑料套管,右手拔出针芯,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小贴膜固定,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小,特别是外周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此穿刺方法,即见回血后只推进塑料套管,不推进针芯,能避免刺破血管,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1.2.5 固定用3M小贴膜固定留置针套管,将钢针留置套管内。为防止血的溢出,用中指按压血管内套管的尖端,阻断血流,同时用示指按压套管后座,将钢针从套管抽出。连接输液管,调节滴数。

1.2.6 封管输液完毕后,0.9%的生理盐水5 ml注入肝素帽内。注入时边退边注。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伴有血黏度的增高,为防止肝素封管液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故暂未用肝素液封管。对于超过12 h未应用的静脉留置针要用0.9%的生理盐水5 ml 每日2次推注,方法同上。对于应用甘露醇等高渗药物后,应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以减少高渗液体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2 留置针护理要点

2.1 防止静脉炎

静脉操作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对一条静脉反复穿刺,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可增加静脉炎的发生。

2.2 预防感染

在操作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期间每天应对3M贴膜及贴膜周围皮肤用2%碘伏进行常规消毒,以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如发现穿刺口红肿应及时拔除,按压至无出血后用2%碘伏消毒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2.3 适宜掌握留置时间

常规留置时间国外资料提出的是96 h,我国目前教材中规定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2]。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最高不超过3 d,如病情需要可在3 d后更换穿刺部位,以减少穿刺部位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3]。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 d。

2.4 妥善固定

心脏病患者多为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弹性差,除用3M小贴膜将穿刺部位及针梗2/3处全部盖住外,还应加用长胶布将套管针尾翼固定。防止由于意外牵拉致使留置针脱出。对于躁动患者可采用约束带,以避免自行拔管。

2.5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在使用留置针期间,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局部肢体受压、肢体下垂等原因导致血液反流,如发现回血,应及时用封管液正压封管。患者在洗漱时用,应妥当包扎套针及穿刺部位,避免局部潮湿,引起感染。加强巡视,发现敷料处受潮和患者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贴膜。

3 讨论

留置针是先进成熟的技术,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我国临床留置时受到护理方法和患者自我护理意识的影响,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缩短,应用效率下降。石艳梅[4]对100例应用留置针的循环患者观察后报道,由于静脉炎、脱管等原因大多数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达不到3 d。这使患者本来就很紧张的的医疗成本大大增加。为保护静脉,减少穿刺痛苦,保障用药治疗的顺利进行,为患者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我院对20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循环患者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后发现,本组201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和提前拔管现象,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因此,对静脉留置针正确使用和必要的护理,可以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留置时间的保证也相应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利于抢救的开展,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石艳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短的原因及对策[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7,61(26):68.

环保管理方针例8

1前言

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峻,建设超高层建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然而,在当前的发展中,仅仅提出建设超高层建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可持续化发展席卷全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在超高层建筑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是有效解决多项问题的主要措施。

2当前阻碍超高层建筑实现绿色施工方管理的问题

2.1施工管理中缺乏对环保意识的灌输

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中,最为基本因素是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有基础的环保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约束其行为,保证其不断遵照绿色施工管理方案进行有效的施工。然而,根据当前对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分析,其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对环保观念一知半解,而且,许多施工单位也没有相对完善的绿色施工意识,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落实。事实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当期的施工人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不高,第二,许多施工人员存在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影响其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中出现的垃圾,随意乱扔,对于一些基础的施工设施,也不注意保管,随意损坏,如上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方式研究解决方案,以保证其在施工中有效实现绿色施工。

2.2针对绿色施工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存在形式化主义

在当前的超高层建筑过程中,管理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当前绿色施工管理仅仅存在于制度中,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当前许多施工单位,都把绿色施工管理当成是一种形式,目的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另外,因为当前的施工单位对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不能有效贯穿施工中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二,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上环保材料并未得到重用,第三,施工结束后,没有针对被破坏的环境做出相关的修复。

2.3绿色施工管理中监督机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实现绿色施工管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制度落实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绿色施工管监督机制。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上,缺乏对绿色施工的有效监督,这样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让施工单位有机可乘,例如使用品质低劣的建筑材料,这样会让超高层建筑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危险,将出现极坏的影响[3]。

3实现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主要措施

3.1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环保思想,使其进行规范化施工

针对当前施工人员中对环保意识的理解程度,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课程,保证其深入理解和认识环保意识,通过意识上的改变,促使其自主落实绿色施工管理,为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推进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扫清绿色施工管理推进过程中的思想阻碍。

3.2完善绿色施工管理系统,保证绿色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落实

在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环保意识作为基础的绿色施工管理依据,还必须针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绿色施工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使其有效贯穿施工的各个阶段,是让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阶段,在工程施工之前对区域环境以及地形地势进行有效的查探和研究,以保证绿色施工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在这阶段,要针对当前区域中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水污染的状况发生,这是在工程施工前进行的绿色施工管理;第二,明确超高层建筑与普通建筑之间的差别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的不同,在超高层施工管理中,实现绿色施工,必须对地下工程做出有效的管理,通过运用逆作法,减少施工中出现的扬尘以及强大的噪音,保证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进行;[2]第三,在超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其中有效推行绿色施工管理,可以采用液压爬模体系以及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各种资源,降低资金投入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一定程度上落实了绿色施工管理[1]。并且在超高层建筑中,可以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在整个施工环节中推进绿色施工管理的不断落实,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有效发展。另外,在不断完善管理系统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监督机制,提升监督的力度,保证对绿色施工管理有效监督,以弥补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中的不足,并促进当前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超高层建筑的建筑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

4结语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过程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超高层建筑在不断的建设发展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紧张等问题。但是,在研究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关于其中的施工管理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样的问题阻碍了当前的超高层建筑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中各个阶段进行了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完善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模式,保证超高层建筑在施工阶段有效实现绿色施工管理,以在建筑行业促进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朱亚萍.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要点探讨[J].建筑经济,2013(7):75~77.

环保管理方针例9

中图分类号:S77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1-021环境问题和企业的责任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工业废弃物的国际间蔓延已经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公害和污染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日益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来说,从以往的基于行政责任而遵守法律法规转变为随着信息公开化将解决地球环境问题和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全力以赴已经成为企业的任务。

积极应对地球环境问题和循环型经济社会是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样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与创造新型环境经营紧密相关。

对制造型企业来说,从产品设计到使用后的回收、废弃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资源保护、节约能源、降低环境负荷都是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因此要从这个视角出发来评价设计的内容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全部生产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就要对制造过程中的环境负荷降低计划和运营管理等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在本体系中,本着“与社会的共存”“人性化(尊重人)”的原则,企业作为良好的企业市民,为了实现“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需要构筑从产品的开发和制造、物流以及支撑这些的“方针”“人力、组织”“企划”等方面进行管理评价的体系。

2管理评价体系的构筑

这个体系要考虑到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企业产品开发制造、物流等制造管理以及支撑这些的计划、人才、资格认证等环节,分为“方针管理”“组织体制”“辅助体系”“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六个要素,分别进行审查和评估。

其中,“方针管理”、“组织体制”和“辅助体系”是基础,起到间接的辅助作用,而直接起到作用、看得见成效的是“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和“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

接下来,将审查评价全部六个部分的评价体系作为整体的辅助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展开。

3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方针管理环境理念、环境、中长期和年度计划如果能从企业高层到全公司每个员工都以同样的步调遵守执行,那就能发挥个人和组织最大限度的能力实现目标。这一项中,要对以下具体内容进行评估。而且,不能只评价结果,还要注意过程,定期改善、反思,并将结果反应到下一次方针制定中。(图1)

3.2 组织体制最近,多数企业开始着手构建环境经营体系,在全公司推进环境保护活动。为了灵活应对环境问题的变化无常,企业中就必须具备相关的组织体制,同时这些组织体制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让推进组织发挥作用所需的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企划、还有成为社会重要课题的风险管理以及紧急情况的对策都要进行评估。

正如在“方针管理”中所述,环境是整个公司的一个重要经营课题。所以,环境问题的对策不仅仅是公司的方针、更要作为日常业务深入开展下去,持续改善要定期进行。然后对环境维护、改善活动的各方面进行评估。环境活动的推进组织要让所有的员工都知道组织的责任和权限范围。

要推进环境改善活动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这些资源要在通盘衡量整体活动的情况下进行重点的分配,以取得成果。而且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及时获得公司内外大量的信息,必须发挥IT工具的作用。在此要对各种资源是否有效利用加以评价。

环境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风险管理。这里所说的风险是指在环境影响中极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些情况。明确所谓的风险是什么、应对风险的方法是什么,更要致力于预防风险的发生。如果发生了紧急事态,快速及时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要对紧急事态的应对程序、器材以及情报的传达进行评价。

3.3 辅助体系在环境保护活动中,实施水平与成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全球化的企业,在完善推进机制、降低风险的同时,能够对全世界公开这些信息成了企业的评价指标之一。具体评价内容如下:①外部认证。环境经营体系的ISO14001国际标准已经是全球认可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是体系的工具,通过第三方认证机关获得相关的环境资格认证只是活动中的一个过程而已。但是,通过认证得到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企业的社会信任度的提升等,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其收益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也需要了解认证的范围和外部认证机关的水平。②辅助工具。辅助环境经营体系的工具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的指标,现在有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等,各政府机关和民间团体制定的指导方针也是公开的。环境报告书不能仅向政府公开,也应该逐渐成为对市民信息公开的重要工具。③绿色采购。“绿色采购”是指购入有利于环境负荷降低的物品,是构筑可持续发展型经济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国家机关将绿色采购作为一项职责的同时,绿色采购也必须在多数企业间普及,为此要对绿色采购的实行状况和目标水平完成度进行评价。

3.4 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为了维持现有的社会活动和提高生活水平,从保护资源的观点出发,需要改变目前的大量消费、一次性使用型的经济社会,向循环型经济社会转换。降低环境影响的产品设计已经不仅是为了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还是满足顾客需求的不可或缺的条件。①产品生命周期设计。企业容易陷入追求利润和功能的产品设计思路中去,然而,着眼于未来的环境进行设计,并且保持全球化观点才是制造业企业的义务。为此,在设计时,从原料采购到制造、使用、流通、废弃、再利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有必要予以考虑。②节省资源设计和循环体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正在向循环型经济社会过渡。作为制造型企业的责任,抑制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发生,即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的必要性已被认可。在此,确认和判断循环系统在什么水平上运行;运用此系统与使用新材料的此前的生产系统相比,哪个环境负担更大。③通过正确使用产品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的使用阶段,由于产品种类不同,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的受到重视,有的未受重视。在此,仅以那些受到重视的产品(消耗燃料、电气的产品)为对象,针对节省能源的目标水平、采取措施的情况(致力于采取新技术等)和完成的水平进行评价。

3.5 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产品制造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过程,因此要重视对制造过程的评价。削减生产活动中的投入(使用量),即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和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以及对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也就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来减轻环境负担。①降低制造过程中环境负荷的措施计划和运用管理。以往,遵守法律规定及对排放口实行监督就足以涵盖环境保护这一概念了。但是,作为当今局势下的企业,社会要求它运用向环境排放更少废弃物的设施。此外,要求企业设定自主基准作为运用基准,而且要及时应对逐年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措施计划的内容要包括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废弃物和化学物质对地区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在此,评价全部降低制造过程中环境负荷活动的措施计划、自主基准值的设定水平及其维护和监督体制。②节省资源。制造型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消耗资源。对企业来说,削减生产活动中的投入,无论对防止有限的地球资源枯竭,还是降低成本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体系中,针对掌握物质“收支”数据的工厂范围、削减目标的设定水平和削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③节省能源。地球变暖在时刻加剧,据称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在节约能源的活动中,人们期待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削减珍贵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的两方面效果。在本体系中,针对掌握能源消耗数据的工厂范围、削减目标的设定水平和削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④废弃物和化学物质管理。在便利、富裕的生活中,化学物质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社会要求企业不仅管理有害的有限制规定的物质,还要对包括自主制定的限制物质在内的综合废弃物和化学物质进行管理。在本体系中,针对作为管理对象的废弃物、化学物质的范围及采取的措施水平进行评价。⑤降低对地区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工厂与区域社会共存,处理大气污染、振动、噪音等环境问题是极其重要的课题。因此,必须经常与当地居民进行对话,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

3.6 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从原材料的运送到产品的出货,整个物流过程都会排放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从物流高效化的观点出发制定削减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通过委托第三方来提高运输效率、导入模块化运输模式、据点汇总等方式来开发对低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在本系统中,在了解到的能源消耗及带来环境负荷物质的范围、针对削减目标的设定水平、削减活动的效果进行诊断。

首先要确立“降低物流中环境负荷的措施计划”,措施计划要反映出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要在充分掌握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其次评价“节省能源”。要达到两方面的效果,在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也要削减珍贵的化石燃料等的使用量。最后是“降低物流对环境的影响”。物流为了与区域社会(广义范围)共生,面临着比生产厂家更大的大气污染和振动、噪音等环境问题。

4小结

本文从“方针管理”“组织体制”“辅助体系”“产品环境负荷的降低”“制造过程环境负荷的降低”“物流环境负荷的降低”六个要素出发,构筑了基于环境保护的制造业管理及评价系统,针对企业环境问题,能够审查、评价其管理水平和改善水平。

为了改善地球环境、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企业要积极的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根据这个评价系统,找出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所欠缺的部分,以此为依据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Jeremy Rifkin, Biosphere Politics: A New Consciousness for a New Century,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91: 67.

环保管理方针例10

2关于建筑管理模式的研究深化

2.1为了保证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目前的工程管理现状,实现相关应对方案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针对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展开分析,保证其解决方案的优化。实现日常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在此过程中,要针对建筑管理过程中的领导人员的自身管理观念的缺乏,员工自身工作行为的不规范,展开研究,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制度,以满足日常工作的发展需要。建筑企业要想持久发展下去,要有自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理念要保证新而合理,保证企业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相应的,企业也要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种新管理理念的建立,最根本的创新还是要求企业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建筑管理重视起来,只有企业本身对管理的发展制定了长远的规划,才能保证企业中的管理机构的建设,管理人员的招募,管理资金的到位,这样的管理才是真实的落到实处的管理。

2.2建筑行业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离不开管理模式的更新,这需要贯彻企业整体发展环节的管理观念,实现各个施工环节的有效管理。无论是施工人员、工序应用还是物质设备应用等,都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实现建筑管理理念的更新,促进新型管理形式的应用。通过对建筑工程整体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对建筑工程的整体工作环节的优化,比如信息管理环节、图纸设计应用环节、物质应用环节、施工管理环节等,进行其整体应用环节的协调。这种高效率的建筑管理方便快捷,也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在旧的管理体制中,对责任分工不明确,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施工时做到各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把明确的责任分布到各部门甚至个人身上,这样详细的规划,不仅使责任明确化,同时也督促着各方面人员工作的完成效率,并在施工的各个时间段制定不同的计划,保证施工有条理的完成。在建筑工程的管理环节中,也要实现人员队伍的有效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是保证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当然,这一环节的开展,离不开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的应用,离不开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健全等,通过对这一系列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促进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满足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需要,提高综合运作素质。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以方便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严格上岗制度,实行持证上岗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注意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员后备力量的充足。通过对新工程建筑管理方面的现状问题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企业管理的机制,理念,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做到创新化建设,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做到更完备,更顺应时代要求,保证建筑施工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环保管理方针例11

我国环境保护法治长期致力于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立法和制度性设置多是以城市作为设计基础,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着立法空白和制度性欠缺,导致现行立法和制度难以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相关部门面对不断出现的农村环境问题往往力不从心。怎样结合新疆农村环境的实际状况和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法治的建设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立法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现状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相应立法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法规予以保护和防范。目前,新疆生态环境退化得到了初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防治和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新疆已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在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方面,新疆致力于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保护法治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疆地方环境保护立法正在形成一个比较完善且符合地方需求的法治体系。新疆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80-90年代的创建期;1990年至2000年的发展期;2000年至今的提高期。从立法水平来看,新疆地方环境立法从最初针对特定的环境要素立法,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全方位立法;从重视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到城乡环境一体化立法;从照搬国家法律,到结合地方实际提出针对性立法,甚至是进行先行性立法的尝试。新疆地方环境立法已成为中国地方环境保护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疆已初步建立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为指导,以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律规范为内容的新疆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是指导新疆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基础性地方法规。该条例明确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新疆环境保护理念,确定了“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新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针,标志着新疆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法治化管理阶段。截至2013年,新疆共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地方法规43件,其中自治区级法规22件,较大市级地方法规5件。新疆生态保护立法主要包括水事、矿产资源、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土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二)新疆农村环境和农民环境权益保护已有相应法规予以规范

新疆环境保护法发展初期,城市环境作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设计的基础和模型,得到了有效和及时的保护。但是,相对于与城市有很大区别的农村环境状况,已有的法律制度很难进行针对性的适用,有关农村环境、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也很少涉及。由此,就造成了今天广大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堪忧,生态破坏严重的重要法律原因之一。近年来,在新疆立法、环境保护等部门和环境法学者的努力下,新疆陆续出台了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重大修订,其中一大亮点就在于将农村的环境问题纳入统一规定之中。在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方面,该条例明确要求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将防治农村层面源污染工作纳入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此外,鼓励发展清洁能源,采取措施防止土壤、农产品污染等。自治区党委、政府也积极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分别在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见》(新党发〔2009〕6号)、《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新政办发〔2009〕136号),两份文件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法规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缺失。

(三)新疆环境保护立法地方特色明显

新疆环境保护立法的地方化,表现在立法的主体方面。自治州、县结合区域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生态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对地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各自治州、县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16件,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5件、昌吉回族自治州3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件、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件、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2件、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件。地方化表现在结合新疆环境资源条件和特有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地方环境立法。还表现在没有上位法的情况下,为切实保护新疆环境,开始制定先行性立法。例如,2005年3月25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又为全长1321公里的塔里木河立法并修订了我国第一部规范流域管理的《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条例》,加强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2012年,在国家没有湿地保护上位法的情况下,新疆先行性地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该条例预示着新疆湿地保护将迈向新阶段。希望以上立法尝试能为其他省区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借鉴作用。

二、新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保护倾向仍然存在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并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随后,2014年修订《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法新的立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将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该法较为全面地规范了农村环境保护内容,新增相关农村环境保护法条第33、49、50、51条,从防治农业污染、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村水源保护到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明确了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等。由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修订时间早于《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该条例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较为缺乏,不够全面;相关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较弱。整体而言,该条例体现出以城市环境保护为主,农村环境保护为辅的倾向,这不利于新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实施。

(二)新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相对不足

1.新疆缺乏指导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立法

目前,从国家层面到新疆地方层面还没有一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或“农村环境保护”篇章,无法起到综合保护农村环境的作用。新疆农村环境立法严重缺失,综合性的农村环境立法仅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中。

2.新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中污染防治立法缺失

目前国家污染防治法针对保护要素的不同,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等。截至2013年,新疆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地方法规43件,其中涉及污染防治的法规只有3件,且只是针对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有关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应法规针对的区域有限,仅限定在乌鲁木齐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流域。由此可见,新疆污染防治立法数量远远没有达到实际需要。新疆迄今为止,针对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相应的配套立法尚不完善,这样容易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新疆地方配套法规缺失,体现了新疆地方法规与上层法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如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都分别增加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但是,到目前为止新疆都没有在相关立法中增加和修订农村固体废物、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的相关内容。

3.新疆农村环境立法的领域空白

针对一些领域,如土壤污染防治、农产品污染、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立法上的空白。同时,在荒漠化治理,退耕还林政策的法治化、矿产资源的生态建设、内陆河域的综合治理等方面仍然缺乏立法。还需要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污染防治制度、生态保护制度中的部分制度进行研究,使之有效贴合新疆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

(三)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通过查证现有的单行法规,笔者发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相关规定往往都过于抽象,在制定具体实施措施时存在“一刀切”,不能与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致相关执法部门在执行时无从下手或难以执行的情况较为多见。

三、完善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对策

(一)立法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当明确其宪法地位。只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宪法的法律效力,才能从根本上重建环境法体系。新疆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确立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理念和核心思想。但是,针对新疆农村环境立法保护的不足,应当尽快依照2014年修订《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理念和思路修订新疆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立法明确农村与城市环境保护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从而全面立法规范新疆农村环境保护和防治工作。结合新疆农村环境特点和环境监督管理特点,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较为全面的新疆农村环境立法体系,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规划,统筹治理。

(二)加大力度修订新疆农村环境立法

1.制订《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条例》

针对全国农村环境立法的缺失现状,新疆应当加大尝试性的立法实践,制定新疆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以此弥补国家立法空白,解决新疆农村环境破坏的现实问题。新疆农村环境立法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选择:单独制订《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条例》或在《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中增补一章“农村环境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单独制订《新疆农村环境保护条例》,首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于2011年进行修订,其中部分内容体现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路,但还不全面、不具体,如果在此条例中增加一章内容,势必要再次进行修改,这种修改只能针对农村环境,对条例实施中的其他问题可能由于时间等因素无法及时发现或提出。这种修改会造成法实施效力的下降;其次,单独制订农村的环保条例,可以避免将农村环境保护条款纳入现行城市中心主义色彩的环境基本法后出现的体系不协调后果;最后,可以降低立法成本并凸显农村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特殊性,确保法律规制的有效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是指导新疆农村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当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相冲突时,坚定不移地保证环境保护优先地位。其条例主体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规定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分论主要针对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破坏制定相关规定,其中农村污染防治主要包括:农村饮用水污染防治、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草原、水源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在立法方式上,新疆应当加大补充立法和特殊性立法的数量。新疆有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国家的统一环境立法势必不能涵盖新疆的特殊情况。新疆气候干旱缺水,节水和植被保护是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就需要对森林、草原、水等资源进行详细的立法保护。新疆也应当在《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制定补充性和特殊性立法,以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新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建议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对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立法,抓紧制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新疆是全国三大牧区之一,广阔的草原不仅为新疆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祖国西部边陲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其次,要继续推进自治区“13211”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监督管理,努力使我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最后,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加大对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范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

(三)遵循法治建设科学性原则

1.加大新疆地方立法规划的实施,完善立法机制

立法规划是立法工作的前置程序,是关于立法的前瞻性计划。地方立法规划的科学合理可以保障地方立法生效后的科学合理实现。在制定地方立法规划时,要注意科学原则与民主原则的统一。对已经完成的立法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评估和审查。

2.重视新疆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创新

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主体制度创新。新疆应当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主体体系,应当将农村环境保护实施主体从单一化的政府监管转变为多元化的政府与非政府共同监管,构建共生互补,协调配套的多元化监管机制。笔者提出农村环境监管主体多元双层次保护的设想。即以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保护为主导的第一层保护,由村委会、农民和社会环保组织形成的农村环境保护自治的第二层保护。立法明确各主体地位,统一环境监管的职责权限,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责任等。农村环境保护具体法律制度创新。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而设计,不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甚至一些制度无法在农村适用。所以,需要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污染防治制度、生态保护制度中的部分制度进行研究设计,使之合法有效保护新疆农村环境,其中包括:环境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许可制度、排污登记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制度、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保护区制度。农村环境管理经济制度创新。在新疆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树立“循环经济”的观念;其次,构建完善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最后,还有如环境税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农村环境立法的公共参与制度。立法确立农民环境权,并制定细则以保障此种权利的实现;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的法律责任体系,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法律责任,对责任主体、责任形式和责任承担方式、责任追究的主体和程序等内容作出相应规定。

(四)完善新疆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的具体建议

新疆农村环境监管主体在立法上的空白,导致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新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加强乡政府、村民委员会等方面的监管,通过立法赋予以上主体职权和职责。为了解决新疆农村环境监管主体缺位现状和新疆广大农村污染现状,笔者建议新疆各乡镇设立环保所。职责拟为:监督本辖区内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监管和治理本辖区内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排污企业;办理本辖区内新扩、改建项目环保审批手续和监督“三同时”执行情况;处理本辖区内环境污染的、投诉、纠纷等案件;整治和恢复本辖区内农村生态环境,创造环境优美的生态乡镇;向本辖区内居民和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建设农村环保的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监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做好排污的预警工作,扫除监管盲区。结合新疆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以城市作为设计基础,不能有效贴合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建议制定新疆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将农村环境保护考核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体系,实施绿色GDP核算和考评标准体系,并在法律中明确加以规定。在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时,应足够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在自治区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可以将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分别进行专章编制,将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组织领导、监管、保障措施等内容明确化。应该针对农村的环境规划、政策、制度开展战略环评。提高农村环境影响评价中农牧民参与的程度,实现信息公开。建立新疆农村排污登记制度。完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体系内容。将农村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机构、监测方式、污染类型以及公众参与等原则规定其中,等等。

(五)完善新疆农村环境纠纷救济制度

充分考虑新疆区域特点,学习借鉴国外及国内其他省区的经验,探索与建立适合新疆地域与经济发展的农村环境纠纷解决多元机制。笔者提出了构建新疆农村多元环境纠纷解决机制。首先,笔者认为结合新疆农村环境纠纷的特点、农村环境纠纷解决现状与救济的现有条件,构建多元化农村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其重点应当放在非诉讼救济的制度完善与机构改革方面。新疆应当健全村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民间环保委员会的调解功能;强化农村环境纠纷解决过程中乡政府功能;完善新疆农村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等。其次,完善诉讼救济制度。诉讼救济应当充分考虑诉讼成本与诉讼技术的难度,在诉讼制度完善中考虑保证农民便于诉讼,诉讼费用的承担等因素,同时转变法院在解决环境纠纷中的定位,在诉讼救济中也要重视调解。建议在新疆推行环保法庭的构建;统一新疆高级人民法院环境案件审判标准;引导推行新疆各级法院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完善新疆农村环境案件管辖争议的解决对策;农牧民诉讼费用减免标准等。最后,完善非诉讼救济体系内部的协调,以及构建非诉讼救济和诉讼救济之间的衔接制度。

作者:刘晶 李君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9-30.

[2]乔世民.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