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成本控制的程序

成本控制的程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9 15:34:19

成本控制的程序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1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都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计划指标分解法。

计划指标分解可以按部门进行,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不同阶段等进行。

(2)预算法。

制订控制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预算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通常企业可以采取弹性预算的方式进行。

(3)定额法。

即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在企业里,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

在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成本控制标准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计算。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生产效率等关系),从完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时还应搞多种方案的择优选用。

2.监督成本的形成

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

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照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车间材料费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它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对上述有关指标负责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寻找原因。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的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如采用费用开支手册、企业内费用券(又叫本票、企业内流通券)等形式来实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分别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上述各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而且要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还应当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1)提出课题。从各种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是那些成本降低潜力大、各方关心、可能实行的项目。提出课题的要求,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根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2

二级公路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不同于工业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业产品的销售价格是由企业和市场来共同决定的,它可以采用倒推的办法将成本进行分解。对二级公路产品来讲,其价格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其成本也不能倒推,需要根据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计算,当计算的成本小于投标价时,工程项目就有盈利的可能,当成本大于投标价格时,工程项目就会亏损。同时,项目的盈亏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制定目标成本对项目实施管理。此外,二级公路施工项目目标成本的推行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二级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程序

目标成本不是单纯根据本企业的目标成本水平而定的,它是以准确的市场信息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测算和平衡来制定的。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制定得准确可行,符合企业的实际条件,首先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一定的方法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具体项目目标成本制定程序如下。

1、选择目标成本制定对象

目标成本制定对象必须有明确的执行人,在核算上能够相对独立,必须便于测算,便于单独考核,它可以是一段二级公路,一座桥梁,可以是一个合同项目,也可以是合同项目下对整个项目成本影响较大的工程。

2、目标成本的测算

在目标成本制定对象确定后,其成本的上限就已明确,项目目标成本就必须在成本上限内,依据成本构成要素对各个项目进行计算。

3、目标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已经制定好的目标成本水平,按照速度与效益、技术与效益、经营与效益统一的原则,由生产、技术、材料、财务部门对目标成本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的措施和方案。在进行可行性分析中,还要和其他项目的目标成本水平进行比较。当出现某项成本过高或过低时,要进一步寻找原因,提出合适的方案,并对成本计算的数据、方案进行调整。

4、目标成本的确定

对构成项目成本的分项工程或工序成本、施工现场经费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由生产经营部门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进行汇总。经与项目具体执行机构项目部核对后,正式签订目标成本责任书。责任书中应包括:工程数量;施工期限;责任范围;目标成本的费用构成及计算依据;分项工程单价清单;对工程变更的处理;非项目部可控费用的说明;项目部人员的核定;考核标准;激励措施、办法。

二、二级公路施工项目目标成本控制的过程

目标成本总的控制过程为:确定成本费用的可控范围―划分责任―目标分解―目标执行―跟踪控制―差异分析―偏差调整―成本考核。

1、确定成本费用的可控范围

按照成本属性,依据责任单位的控制区域和责权大小,划分成本中心。在项目部内,对施工项目划分为采购成本中心、生产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采购成本中心包括项目部的材料采购、保管、供应部门,其对所采购物资、材料的数量、质量、价格及其所承担的资金计划负责并承担责任。生产成本中心包括各施工作业队、拌合站、预制场、工班组、辅助加工车间等若干个子中心。各生产成本子中心只对其可控成本项目负责,如消耗的钢材、木材、地方砂石材料、水泥、水、电、人工费、机械使用费。费用中心包括企业内的和项目部内部的不进行生产、只提供一些专业管理服务且承担一定的费用计划指标的单位,包括质量、劳资、公关、总务、财务、安全管理等子中心。按照“谁使用、谁承担”的原则,各费用子中心不能只花钱,也必须讲效益,讲效率。费用子中心应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每季度自我对比检查各自费用计划的超支或节约情况,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做出下季度的费用开支方案。

2、确定责任成本单位

施工企业的目标成本控制应以工班的生产成本为基础,以项目部为基本责任主体。要根据职能简化、责任单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可控成本范围,赋予工程项目部相应的责、权、利,实行责任成本包干。成本管理责任划分表由成本管理职责经营部门负责编制目标成本,对项目目标成本初稿组织讨论审核,并对成本发生情况进行跟踪控制和分析,研究降低成本的措施,确保实现目标成本。负责预控生产成本,对工料及总额进行确认,并将其分解到各作业队或工班,在执行过程中负责跟踪控制。负责目标成本管理的日常组织协调。对目标成本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奖赏,定期组织目标成本分析会议。技术生产部门一是提供施工的技术方案;二是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提供相应的成本资料;三是控制本部门的业务费用开支。材料供应部门负责材料采购、进货、材料市场调查,提出材料供应方案及措施,负责材料采购运输成本的核算,根据材料定额对领用单位限额发料。质检实验部门负责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室内实验和现场质量检验把关,减少内、外部返工损失,降低质量成本。

3、目标成本的分解

目标成本是施工项目在现有设计方案和施工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标准,项目经理部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必须把它按照成本项目和经济责任的归属,进行分解,下达给有关经济责任中心,层层落实。分解的目标成本中既要有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数量指标,也要有按照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的固定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以便利核算分析和基层操作。目标成本可分解为标准数量和标准价格、控制价格三个方面,标准数量是设计中提供的形成工程实体的数量或各种物耗。标准数量在制定时需考虑一定的现场施工损耗,这在制定目标成本时的定额选用中已得到体现。标准价格就是目标成本制定时计算的综合价格或单项价格,分解时应考虑一定的控制量,这一控制量的大小由劳动的效率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决定。一般可控制在本企业的先进水平基础上。

4、目标成本的执行

下达的目标成本就是各成本中心日常作业的成本上限,非方案变更、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各成本中心不应突破,成本中心必须采取提高效率、合理安排工序衔接、降低消耗等措施来力争成本目标的实现。

5、差异分析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方案变更、地质条件的变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某项工序或工作的目标成本可能与实际发生有较大偏差,在此种情况下,通过分析原因,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数据,以便对此项偏差进行调整。

6、偏差调整

通过对成本目标与实际的偏差分析并经过成本核算,可以反映施工耗费和计算工程实际成本,利用成本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全面分析了解成本变动情况,系统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形成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正确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的规律性。通过对标准成本的修正,可在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损失和浪费,为最终目标成本的制定、编制其他项目的目标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7、成本考核

项目结束后,要对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及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职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挖掘内部潜力,达到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成本分析积累基础资料,为总结成功与失败,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二级公路施工项目目标成本控制的措施

1、准确编制成本预算指标

二级公路施工项目目标成本在成本预算编制中,应推广应用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首先,采用滚动预算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滚动预算是在预算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和延续预算。目前,应完善编制以年度为周期的滚动预算,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编制3―5年为周期的中长期滚动预算,使预算在时间上与项目中长期规划和战略发展相适应。其次,采用弹性预算应对价和量变动的风险。编制弹性预算,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做频繁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可比的基础上。同时要规范统计和核算口径。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统一统计和核算口径。要及时修订与完善各项定额。各项消耗定额的定期修订与完善是项目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体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产量定额、劳动定额、物料及水、电、风、汽等消耗、产品质量定额、资金定额、费用定额的修订与完善工作。

2、合理分解成本控制指标

目标成本预算的下达只能说是公司对项目经理部明确了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而项目经理部要明确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目标,还必须对标后预算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分解可以抛开定额,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着手,比如对现场控制经费的分解:这类费用主要由经理部控制层控制。对这些费用的分解应抛开定额按控制人员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办公费、电话费、临建费、指挥车各项费用、财务费用、职工探亲费用、取暖和降温费、合同纠纷和地方干扰等意外费用等项分解到控制层各个职能部门。

3、加强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

成本控制小组应组织有关部门认真会审设计图纸,在满足业主要求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会审,提出可能变更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变更意向,及时计算出变更项目工程数量的增减和合同价的增减。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组织均衡生产,降低按时间计算的成本费用,如项目控制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机械租赁费等,同时还可以拿到业主的进度奖;根据进度计划编制分项、分部工程工、料、机消耗计划,实行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制度,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实耗材料数量的核对工作,以保证工程实体数量、任务单、领料单、现场余料几项数据的真实性。然后与材料消耗计划进行对比,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同时在目标成本管理中,要时时加强对全员的教育,推动目标成本管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做到管理中不忘教育,教育为管理服务。因此,加强全体人员对成本和效益意识的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人素质,发挥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这是二级公路施工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会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永炜:企业成本控制学[M].企业管理出版,2008.

[2] 杨雄胜:现代成本管理[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张普山:目标成本管理[M].经理科学出版社,2005.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3

一、物资采购概述

物资采购学就是研究工业品生产资料采购理论的科学。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物资采购的前提和条件。反过来,物资采购保证了商品生产和物资流通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集团和个人,是物资采购的主体。

1.物资采购的地位和作用

物资流通的地位,是由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关键位置和环节决定的。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物资流通则是执行分配和交换职能的,它处于连结生产又连接消费的中间环节地伙,是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从宏观角度考察,物资采购在社会再生产和物资流通过程中,处于关键位置和环节,它是社会再生产和物资流通远行的“启动器”。

物资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就决定了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必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物资采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物资采购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影响产生

的活动、影响产生的效果和效能,以及物资采购的作用点、作用面和作用力等诸多方面。

2.物资采购的要求和原则

物资采购既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涉及外部市场等多方面。对物资采购的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与它所涉及的诸方面相适应,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相适应;要与企业物资储备相适应;要与物资市场供求状态相适应;要与科技发展相适应;要与产业政策、物资分配供应序列相适应;要与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相适应。

物资采购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有自己的活动目标。要实现物资采购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用以约束物资采购活动。物资采购原则有包括规范化原则、效益原则、核算原则、技术先进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质量适合需要原则、功能与价值相匹配原则、发展协作采购原则、比较与选择原则等。物资采购的上述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原则体系。在物资采购活动中,要综合权衡利弊得失,不能顾此失彼。

二、规范物资采购程序

物资采购活动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物资采购科学与否,是物资采购活动成败的关键。任何不恰当的采购,都可能导致诸如效益下降、生产中断等不良后果。物资采购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有其必须遵循的科学程序。各项工作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的、不可破坏的先后顺序和联系。由此可见,规范物资采购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1.购买决策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购买与否的抉择作为工作的起点具合决定性意义。以物资采购任务书的编制完成为基础,进行如何购买的讨论,其结果成为编制物资采购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在生产过程中,每个企业部需要不断地获得和使用各种不同的物资。由于取得它们的途径多种多样,所以,在每个企业获得其所需物资以前,都必然会面临选择。尽管企业性质各不相同,所需物资千差万别,但获得企业所需物资的途径的选择,却是每家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活功时所必须进行的工作。

(1)决策购买

决策购买一般通过以下两项工作来进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可行性研究。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史上无数事例都已证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将给企业不断地造成新的机会和新的威胁。作为购买与否决策依据的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则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本企业技术特点;物资需求的原因;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有关政策法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还要对拟进行的物资采购进行可行性研究,其研究主要包括考察拟采购的物资市场来源是否可靠、企业所需物资在市场上是否能及时得到、企业所需物资的技术要求与市场现有物资的技术性能之间的差距、以及企业所需物资采购的经济效益的高低等。

(2)编制采购任务书

当企业最终确定购买所得物资之后,有关物资采购部门就应与需要单位联系,开始着手编制物资采购任务书。科学地编制物资采购任务书,对于合理进行采购工作、保证生产经营所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3)讨论如何购买

讨论如何购买的目的在于解决在多大的采购批量上,从何种渠道,以怎样的价格进行购买等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是购买决策阶段的中心工作,决定着物资采购工作科学与否的基础,同时也是物资采购活动经济效益好坏的前提。讨论如何购买涉及物资采购批量决策、物资采购渠道决策、物资采购价格决策等环节。

(4)编制采购任务实施方案

根据企业的物资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基本原则的要求为了真正地实现物资采购的既定目标和任务,在物资采购程序中,还要进一步编制采购任务实施方案,具体明确地指出何时、何地、由何人去实施何种物资采购行为。首先把为达到既定目标所要完成的全部采购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其次明确各个分任务之间的必要顺序与相互关系,然后明确分工,弄清有关机构或人员的职责范围、权利大小和应得的利益,相继确定每一采购分任务实现所需的条件和时间,最后确定每一采购分任务的进度表。

2.购买阶段

根据不同的采购任务,物色供应企业是这个阶段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为精选供应企业提供了对象,为供应企业的最后确定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1)物色供应企业

物色供应企业不仅是物资采购业务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是选挥、确定供应企业的基础。这个环节由以下三项工作构成:调查和收集信息;征求建议;编制可能的供冲企业的相关情况表。

(2)精选供应企业

精选供应企业同样不等于供应企业的最后确定,它只是为即将开始的采购活动提供接洽对象。精选供应企业的工作,涉及的方面和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关键是进行供应企业选择决策。另外,有关采购人员还要编制供应企业精选说明书,对被精选的供应企业的有关情况产以说明,为物资采购执行情况的核变提供依据。

(3)确定供应企业

确定供应企业对物资采购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与供应企业进行物资采购方式讨论、洽谈具体内容、以及签订相关协议。

(4)协议的履行

物资采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物资,即要履行物资采购协议。通常情况应作好以下几项工作:办理运输业务、入库验收、支付货款,以及检查合同履行情况等。

3、购后反思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经济效益的评价等两项基础性工作。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思想――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物资采购活动结束后,还应对其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同时,在物资采购活动之初,由于经济效益预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出素,客观上也要求在物资采购活动结束之时,及时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价工作,真正地掌握物资采购活动的确切效益。

三、控制物资采购成本

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时,不是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的功能以满足某种需要,并且希望费用最低。价值工程就是以最低的总费用,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所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所以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应遵循价值工程原则。

1、把物资的价值作为衡量物资优劣的标准

评价物资的好坏,应该从功能和费用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选择功能高,费用低的物资。降低物资的成本,且能收获最大的价值。物资产品的选择首先,应根据供应企业生产经营选择产量大的主导产品、成本低而利润高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产品,其次,应选择存在问题较少、提高价值的可能性较大的物资。

2、以所需物资的必要功能为首选条件

生成产品所需要的功能就是必要功能,其不需要的功能就是不必要的功能。在各种物资的供应中,大多数物资往往存在着不必要的功能,实现这些不必要的功能需要付出一定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对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此.企业在物资购买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以物资的必要功能为首选条件。

3、衡量实现物资的必要功能所需的最低总费用

这里强调的是一个“总”字。物资的费用可分为生产费用和使用费用两部分,生产费用是指为制造和销售产品所支出的费用,对物资购买者来讲,物资的价格就是生产费用。使用费用就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支出的费用,加能源消耗、维修等费用,对于物资购买者来说,不仅要考虑物资的生产费用,同时也要考虑物资的使用费用,更加追求这两者之和――总费用最低。

参考文献:

[1]周瑜玫.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的监督与控制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4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如果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按教科书编写顺序教学存在的问题

PLC教材一般是按照:工作原理、基本指令、应用指令、实例介绍、实训操作等分成几个章节。教学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教学。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就得将基本指令学习完毕,再学习典型电路和基本编程。由于基本指令和典型电路的学习要占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学生学习后会产生遗忘混淆的现象。到基本编程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

二、尝试教学方法一――在读图中学习原理和指令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我曾经尝试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开始就讲解典型的电路。将PLC的工作方式(循环扫描,串行输出)、原理和电路中涉及的指令蕴涵在每一个电路中进行讲授。由于每个电路涉及的指令不多,学生容易掌握,由于能看到PLC的具体应用,容易产生兴趣。又由于将枯燥的工作原理融入到具体电路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轻松地了解了PLC的工作过程。为此,我总结了40多个典型的控制电路,所涉及的指令多数为常用的基本指令和应用指令。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读图能力大大增强了,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大大缩短了课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便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尝试教学方法二――课题式教学“七步法”

1.基本顺控程序的传授

首先。讲解由“起-保-停”典型控制电路所组成的顺序功能控制程序。在程序中介绍PLC的“循环扫描,串行输出”的工作方式,着重介绍最简单的基本指令。掌握程序的结构(开启条件,自锁条件,关断条件,通过辅助继电器的间接输出),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最终达到熟记的程度。通过一个非常典型的顺控程序,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教学中,我只使用了2课时。学生感到简单易学,有兴趣。

2.设计简单的顺控工程

随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我给出了很多具有顺序功能控制的课题。比如,“天塔之光,艺术彩灯,液体混合,自动配料/四节传送带,水塔水位控制。星一角启动,十字路口交通灯,步进电动机,轧钢机,洗盐控制”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练习。学生虽然具有很少的顺序控制的知识。但已经能够编写很贴近实际的控制工程了,不仅使学生PLC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设计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这一点让我非常地欣慰。学生长知识。教师也轻松,只是给出控制要求,必要时给出一点建议,学生动脑的时间增多了。尤其是在设计“天塔之光”时,学生编制了很多的花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设计复杂的顺控工程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复杂的顺序功能控制程序,比如,带有选择性分支,并列性分支,跳转,循环功能的程序,我选择了以下的课题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例如,“大小球的分拣(选择性分支),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选择性分支,循环功能)。交通灯(并列性分支),化工产品的合成(并列性分支)”等。学生已经具备了编写复杂顺序功能控制程序的能力,其调试程序的能力大大加强。这一期间,学生经常能提出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在讨论中完善了自己的程序。

4.多程序组合,实现程序的连接

顺序功能控制程序常常工作在多种工作方式下,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一特点,我指导学生在“天塔之光”程序的基础上,实施单步工作方式的实现,单周期工作方式的实现。连续运行工作方式的实现,手动工作方式的实现。同时为了将这些工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我适时的讲解了几个常用的程序流控制指令。运用程序流指令将多种工作方式编制成为独立的子程序,然后在主程序中设置子程序的入口地址,便轻松实现了这一控制功能。

5.自动过度到状态转移图的学习

由“起-保-停”典型控制电路所组成的顺序功能控制程序占用的PLC内存空间比较大,执行速度慢,编写周期长。容易出错。但编程逻辑严谨,容易理解掌握。由于每种PLC都有自己的步进指令,比如,三菱PLC的STL步进接点指令是专门用来设计顺序功能控制程序的。并且采用状态转移图(SFC图)设计程序后可以直接转化为梯形图逻辑,编写工作十分简化,逻辑严谨,效率很高。在前面指导学生设计程序时,都是先画控制功能图,然后再根据功能图编写程序,这样做学生不易出错,头脑思路清晰,同时也是为将来学习状态转移图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

6.水到渠成设计大型课题

综合前面的学习内容。我给出了一个大型的课题设计一一“具有多种控制方式的机械手”。机械手的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原点归零的程序设计;(2)转盘启动和报警的程序设计;(3)启动机械手的程序设计;(4)物料分拣的程序设计;(5)手动程序的设计;(6)单周期方式运行的程序设计;(7)单步方式运行的程序设计;(8)连续方式运行的程序设计。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5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如果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按教科书编写顺序教学存在的问题

PLC教材一般是按照:工作原理、基本指令、应用指令、实例介绍、实训操作等分成几个章节。教学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教学。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就得将基本指令学习完毕,再学习典型电路和基本编程。由于基本指令和典型电路的学习要占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学生学习后会产生遗忘混淆的现象。到基本编程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

二、尝试教学方法一――在读图中学习原理和指令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我曾经尝试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开始就讲解典型的电路。将PLC的工作方式(循环扫描,串行输出)、原理和电路中涉及的指令蕴涵在每一个电路中进行讲授。由于每个电路涉及的指令不多,学生容易掌握,由于能看到PLC的具体应用,容易产生兴趣。又由于将枯燥的工作原理融入到具体电路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轻松地了解了PLC的工作过程。为此,我总结了40多个典型的控制电路,所涉及的指令多数为常用的基本指令和应用指令。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读图能力大大增强了,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大大缩短了课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便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三、尝试教学方法二――课题式教学“七步法”

1.基本顺控程序的传授

首先。讲解由“起-保-停”典型控制电路所组成的顺序功能控制程序。在程序中介绍PLC的“循环扫描,串行输出”的工作方式,着重介绍最简单的基本指令。掌握程序的结构(开启条件,自锁条件,关断条件,通过辅助继电器的间接输出),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最终达到熟记的程度。通过一个非常典型的顺控程序,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教学中,我只使用了2课时。学生感到简单易学,有兴趣。

2.设计简单的顺控工程

随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我给出了很多具有顺序功能控制的课题。比如,“天塔之光,艺术彩灯,液体混合,自动配料/四节传送带,水塔水位控制。星一角启动,十字路通灯,步进电动机,轧钢机,洗盐控制”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练习。学生虽然具有很少的顺序控制的知识。但已经能够编写很贴近实际的控制工程了,不仅使学生PLC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设计程序和调试程序的能力。这一点让我非常地欣慰。学生长知识。教师也轻松,只是给出控制要求,必要时给出一点建议,学生动脑的时间增多了。尤其是在设计“天塔之光”时,学生编制了很多的花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设计复杂的顺控工程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较复杂的顺序功能控制程序,比如,带有选择性分支,并列性分支,跳转,循环功能的程序,我选择了以下的课题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例如,“大小球的分拣(选择性分支),全自动洗衣机的控制(选择性分支,循环功能)。交通灯(并列性分支),化工产品的合成(并列性分支)”等。学生已经具备了编写复杂顺序功能控制程序的能力,其调试程序的能力大大加强。这一期间,学生经常能提出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在讨论中完善了自己的程序。

4.多程序组合,实现程序的连接

顺序功能控制程序常常工作在多种工作方式下,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一特点,我指导学生在“天塔之光”程序的基础上,实施单步工作方式的实现,单周期工作方式的实现。连续运行工作方式的实现,手动工作方式的实现。同时为了将这些工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我适时的讲解了几个常用的程序流控制指令。运用程序流指令将多种工作方式编制成为独立的子程序,然后在主程序中设置子程序的入口地址,便轻松实现了这一控制功能。

5.自动过度到状态转移图的学习

由“起-保-停”典型控制电路所组成的顺序功能控制程序占用的PLC内存空间比较大,执行速度慢,编写周期长。容易出错。但编程逻辑严谨,容易理解掌握。由于每种PLC都有自己的步进指令,比如,三菱PLC的STL步进接点指令是专门用来设计顺序功能控制程序的。并且采用状态转移图(SFC图)设计程序后可以直接转化为梯形图逻辑,编写工作十分简化,逻辑严谨,效率很高。在前面指导学生设计程序时,都是先画控制功能图,然后再根据功能图编写程序,这样做学生不易出错,头脑思路清晰,同时也是为将来学习状态转移图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

6.水到渠成设计大型课题

综合前面的学习内容。我给出了一个大型的课题设计一一“具有多种控制方式的机械手”。机械手的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原点归零的程序设计;(2)转盘启动和报警的程序设计;(3)启动机械手的程序设计;(4)物料分拣的程序设计;(5)手动程序的设计;(6)单周期方式运行的程序设计;(7)单步方式运行的程序设计;(8)连续方式运行的程序设计。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6

plc的应用日益广泛,技工学校电工、机电一体化类专业大多都开设了plc课程。如何在技工学校教好这门课程,一直以来都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plc的编程控制指令有三种:基本逻辑控制指令、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和功能控制指令。各种指令又属具体的门类。大部分教材在各种类控制指令的应用上选择了各不相同的教学案例,其内容缺乏前后的连贯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典型案例贯穿plc课程教学,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教学途径。现以《plc原理与应用》中 “交通灯控制课题”为例,对plc课程教学设计加以研究。

对plc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材在基本控制指令、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和功能控制指令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各种类控制指令是并列关系,而教材在应用案例选择上的“散”,使得教师往往限于对各个案例功能的剖析,弱化了控制指令应用的教学,而学生在对新控制指令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却要花大力气弄懂弄通案例本身所要实现的功能,无形中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

在本课程教学上,笔者设计的以“交通灯控制课题”为主线的案例,贯穿plc的三种控制指令编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控制指令编程实现其控制功能,达到一题多解的教学效果。WWw.133229.CoM实践证明,此法使得plc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幅提升,教学难度有效降低,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增强,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现将具体教学设计及过程简述如下。

交通灯控制要求:设计交通灯白天与夜间的控制程序(见图1)。

(一)基本控制指令编程

1.引导学生将已具备的继电控制知识迁移到梯形图语言,使得学生获取plc基本控制指令知识。

2.引导学生编程、接线,实现交通灯控制功能(强调交通灯白天和夜间的控制功能的差异性,为后续步进顺序控制指令教学埋下伏笔)。

3.引导学生反思基本控制指令编程存在的问题:(1)工艺动作表达繁琐;(2)梯形图涉及联锁,关系复杂,处理麻烦;(3)梯形图可读性差,难以看出具体控制工艺过程(见图2)。

(二)步进顺序控制指令编程

1.承上启下,指出为解决基本控制指令编程存在的问题,引入更为直观简便的步进顺序控制编程方法,运用程序设计工具——顺序控制状态流程图来实现,其特点是:(1)将复杂的控制任务或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工序;(2)使各工序的任务明确而具体;(3)使各工序间的联系清楚,工序间的转换条件直观。

2.说明步进顺序控制的种类:有单流程顺序控制和多流程顺序控制。多流程顺序控制常见的有选择性分支与汇合、并行性分支与汇合、选择性分支与并行性分支的组合等。仍以交通灯时序控制为例,进行分析比较,解决如何分别用单流程、选择性分支与汇合、并行性分支与汇合、选择性分支与并行性分支的组合这四种顺序控制方法编程实现其控制要求。

3.单流程顺序控制编程一体化教学。经过前期对基本控制指令编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交通灯控制功能,无需再对案例本身进行功能解析。此时的教学重点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单流程顺序控制状态流程图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将交通灯时序控制过程时序分解成若干个工序,明确各工序中哪些灯工作,找出工序间的转换条件。突出顺序控制编程的六个设计步骤:一是i/o分配;二是将整个过程按任务要求分解,其中,每个工序均对应一个状态;三是弄清每个状态的功能、作用;四是找出每个状态的转移条件;五是画出状态流程图(sfc图);六是对应状态梯形图,列出语句表程序;最后引导学生学习sfc图编程和调试方法,实现交通灯控制功能。

4.选择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编程一体化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单流程控制编程的缺陷。缺陷在于夜间控制的实现必须是在执行白天控制以后,不符合实际控制要求,需要改进,进而引入选择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在选择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编程教学中,重点突出如何设计交通灯白天、夜间控制选择分支,其次是选择性分支状态的编程方法:从驱动、转移、汇合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最后引导学生学习sfc图编程和调试方法,实现交通灯控制功能(见图3)。

5.并行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编程一体化教学。首先,从交通灯时序控制角度说明东西向、南北向信号灯是满足交通时序条件要求同时执行的两个并行分支,引导学生比较上述单流程控制、选择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编程,会发现将东西向、南北向信号灯设计在一个流程中,容易引起混淆。指出须用一个更为合理的编程方法——并行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从而引入并行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编程教学。在并行性分支与汇合顺序控制编程教学中,首先,突出如何设计东西向、南北向信号灯分支;其次,采用比较法强调并行性分支、汇合状态、转移条件的编程与选择性分支、汇合状态、转移条件编程的区别,以及并行性分支与汇合的驱动、转移、汇合编程方法;再次,引导学生掌握区别于选择性分支与汇合的并行性分支与汇合的编程、调试方法,实现交通灯控制功能(因与组合流程顺序控制相近,故此程序图略)。

6.组合流程顺序控制编程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综合比较上述各编程方法的优劣,采用选择性分支与并行性分支的组合编程、调试,实现交通灯时序控制功能(见图4)。

从这里看出,仅在步进顺序控制指令教学设计中,交通灯时序控制编程就达到一题四解。(参见表1及图4)

(三)功能控制指令编程

通过以上基本控制指令、步进顺序控制指令编程教学,学生对plc编程已经入门,但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则需要运用功能指令和功能模块共同完成教学。在学到传送比较指令及其应用时,引导学生掌握以触点比较指令编程、调试,实现交通灯控制。接下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传送指令编程,实现交通灯控制。

通过这段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plc的控制方式是存储逻辑,是一种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一种计算机。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各类功能指令打下良好的基础(见图5)。

以典型案例为主线贯穿plc课程教学特点

(一)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

以典型案例贯穿课程教学,从而实现知识构建梯次、整合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

通过选择“交通灯时序控制”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应用该典型案例贯穿课程教学,能够达到三个教学目的。一是实现学生知识构建上的从继电控制的逻辑控制指令入门,到步进顺序控制指令编程的简便直观,再到功能控制指令实现的循序渐进、由繁到简,最后深入提高的过程。二是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引导,加强了控制指令之间应用的有机联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保证了学生学习思维的连贯性和学习内容的系统性,使学生通过教学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掌握,在比较中融会贯通,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判断能力、行动能力和自发的继续学习能力。三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控制指令、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功能控制指令的编程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以典型案例贯穿课程教学只是实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领会掌握不同的控制指令的编程方法。在其后的教学中还要完成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即拓展到其他案例,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案例的控制要求,运用恰当的控制指令编程,做到各个击破,分步掌握。

(二)教学案例内容典型化

教学案例内容的典型化,可以尽量多地涵盖知识点,实现多种控制指令编程,达成一题多解,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plc原理与应用》教材提供的主要案例有工作台自动循环控制,y-降压启动,双速电动机控制、三速电动机控制、带式输送机、彩灯控制、液体混料、工业洗衣机、恒压供水控制等。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将教学案例进行整合。如将工作台自动循环控制、y-降压启动、双速电动机控制、三速电动机控制等归为一类,在教学中设计要求分别采用基本控制指令、单流程顺序控制指令、传送比较功能控制指令编程。另外,应尽量设计贴近生产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具有综合性特征,从而也使得编程必须具备综合性。如设计带式输送机案例在原有顺序启动传送功能基础上,增加当其中任一电动机发生故障情况下均能合理逆序停止的控制要求,达成将原本只需要用单流程顺序控制指令编程的单一功能案例,提升到必须要用组合流程顺序控制指令来完成的复杂功能案例,这样可以有意识地锻炼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需要指出的是,典型案例的设计整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侧重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plc在电气控制工作领域的应用,案例内容必须与实际应用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控制电路技术革新与改造的特征。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7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遵循着的精益生产理念,模块化、标准化作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本文介绍的控制系统模块设计也是借鉴了这一思想。

这里的模块化设计是指,根据控制系统要求的功能,工艺等几个“输入”,把控制系统分成几个大的功能模块,接着再分成的模块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功能模块,直至无法再分为止。整个系统就是由好多个标准的模块堆积而成的“积木”,与我们的汽车生产类似,每个模块单独设计开发,每个模块之间都有固定接口,最后统一集成,实现DCS(分散集中控制)化设计。

这里我以包边机控制系统开发为例说明,包边机的控制系统采用AB PLC+PROFACE触摸屏,利用现场总线实现远程控制。

通过分析包边机生产工艺和控制要求,我们制定了控制方案,再按照模块化设计方法把该控制系统设计分成电气原理图设计,PLC程序设计,监控、触摸屏设计几个独立的部分来设计,接着确定好每个部分之间的固定“接口”。例如确定PLC程序与电气原理图之间的基本I/O规划,确定PLC与触摸屏之间通讯数据规划。

一、电气原理图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根据上面的规划方案,我们再把把图纸设计分成几个图纸块来组成。设计时分别每个模块都采用固定标准单独设计。 如下表,

就线路图来说,其又分成以下几个模块,

主电路部分,主要是用于电机,变压器等动力线路的标准设计

控制电源分配,主要是PLC 电源,其他I/O电源等分配和设计

安全回路,主要有主安全系统和拼台安全系统。主安全系统其主要是由急停,门开关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双回路。硬件回路双回路,安全级别最高,其保护时,动力电源切断,PLC输出电源切断。保证本系统所有动作都停止。拼台安全系统,其同主安全系统类似,只是其作用范围只在所在拼台上。

控制输出部分,主要有接触器,电磁阀等控制元器件的控制

I/O线路,主要是由按钮,安全,保护信号,输出信号等组成

二、PLC程序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设计时我们首先是进行中间变量分配,规划,根据程序模块或者功能的不同,分别分配给程序模块或者功能模块固定变量地址。确定哪些变量和地址分配给报警信息,哪些分配给具体动作,哪些分配各安全程序,给触摸屏程序等;接下来再把报警信息地址变量细分到哪个拼台等等,接着根据标准的程序结构或动作例程结构结合分配的地址完成该模块程序的设计。

参照包边机控制系统来说,我们把PLC程序分成几个部分,控制器诊断子程序,功能单元模块子程序(包含安全、模式等),拼台动作子程序,HMI子程序,再把每个子程序再分为几个例程,以下就是一个拼台动作子程序的例程。其中A 为主程序,B为现场实际I/O和触摸屏变量与程序标签映射,实现PLC程序与电气原理图、触摸屏程序的链接。M为模式,S 为动作,V为输送,zZ 为用于触摸屏程序通讯连接等标准的程序

每个类型的例程中都会有固定结构。例如以S开头的例程,每个例程的结构都是相同,都会是第一段是动作完成Comp,第二段就是动作实现的基本条件Clear等等,这样可以使程序有很强的可复制性。

如果我们设计一拼台夹具动作例程,首先我们建立一个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包含动作完成Comp,动作实现的基本条件Clear,动作自动条件Auto,安全能量输出outpower, 动作命令cmd,动作输出out, 动作流程Pro,动作报警flt,动作按钮PB 等例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变量。

每个动作都可以按照这一结构建立标签,这样我们设计动作具体程序时,我这要编制一个基本例序,把它作为标准程序,通过复制和替换的方法完成与这一标准程序相类似的所有程序的设计,接下来根据时序,工艺等做看、类似修改设备参数的修更改动作的具体基本条件即可完成程序设计,这样设计的程序结构相同,动作可靠性高。

以上是针对AB 5000 PLC说明的,其他PLC也可以作类似的规划,如在OMRON的PLC中我们也可以给每个动作分一个16位的字,把字中每一位分别定义为动作完成触摸屏程序,动作实现的基本条件,动作自动条件,安全能量输出, 动作命令,动作输出, 动作流程,动作报警,动作按钮,设计时也可实现以上标准程序的模块化设计。

三、监控程序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触摸屏设计的方法与PLC 程序设计基本类似,我们预先设计了触摸屏标准屏,其主要有一下几个基本屏组成,系统安全屏,拼台动作列表屏,报警屏,拼台状态概况屏,网络概况屏组成。我们在设计每个屏的时候,设置每个屏变量的固定变量范围,设计时根据实际需要来增减屏数量和每屏显示内容,但其结构部分保持不变,

关于模块化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就是利用功能标准模块来堆积完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达到降低控制系统复杂度,使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和维护等操作简单化的目的。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8

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5-01-01

1、引言

油田注汽锅炉点火程序控制是运行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关系到锅炉的安全点炉操作及综合效益。目前油田注汽锅炉所使用的专用点火程序器是Honeywell R4140L1105 和BC7000L1000型两种。由于它是锅炉运行中一个重要控制器件,点炉时操作人员随意拆卸和调整影响了正常点火程序,因此造成爆炉的生产事故每年都有发生。我公司现有锅炉50多台,经常点停炉操作,为了避免人为的点炉程序调整,确保点炉的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探讨课题。

2、现状

油田注汽锅炉采用的第一代Honeywell R4140L1105点火程序器是凸轮程序开关,属机械式控制器,智能化较低,故障多且属淘汰产品。这种点火程序器已基本上被第二代BC7000L1000型所替代。该点火程序器是一种智能IT微机系统,它能对单台锅炉在气、油等燃料时作整体的自动控制,其主要功能包括:自动执行燃烧器操作程序,并可对锅炉系统的运行作连续监测,还具有自动诊断及节能功效,其智能化,安全水准都较高。但这种点火程序器也有不足之处,因其是进口产品,价格贵,成本高且不易维修。使用结果表明这两种油田注汽锅炉专用点火程序器存在的最大不足是操作人员可操纵其点火程序,安全的点火程序无法从控制本身得到不折不扣执行,因此点炉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3、原理及特点

利用现有油田注汽锅炉上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扩展功能与火焰监测模块相配合,实现锅炉的自动点火全过程控制。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给PLC编制点火控制程序梯形图,来控制锅炉的自动检测、前后吹扫、以及与火焰监测模块共同完成自动点火、运行监控的全过程程序控制。下面是该技术的原理方框图及PLC点火程序梯形图。

PLC点火程序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无触点控制,点火程序的可修改性,操作工对点火程序无法进行操纵,故障率低,运行可靠。

4、实施情况

2012年这种PLC点火程序控制技术在我公司的8台号炉得以实施。通过对应用情况的检测、评价、其功能健全、安全可靠,简洁实用,故障率低、技术先进且维护检修方便,特别是其合理利用了锅炉现有的设备资源,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

5、经济效益分析

油田注汽锅炉点火程序控制改为PLC程序控制方式,单台锅炉总费用为6000元。

购买一台BC7000L1000型点火程序器费用为12000元。购买一台PLC主机的费用为5000元。

公司54台油田注汽锅炉专用点火程序器每年的损坏率有15,而PLC主机的损坏率只有1%,则每年节约采购程序器的费用为:54×15%×1200054×1%×500094500元。

采用PLC点火程序控制故障率低,运行安全可靠,提高了锅炉的运行时率,避免了操作工对点火程序的操纵,确保了安全点炉,提高了综合效益。

6、结论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9

1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及其控制要点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而言,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条件的控制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效果的控制两部分,对于这两部分来说,其重要性都是极为关键的,缺一不可,都是加强最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手段,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体到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条件的质量控制中来看,其最为核心的控制要点主要就是针对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全面的控制和管理,进而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其具体的控制手段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也必须体现在对于施工方法的管理过程中,确保该施工人员具备实施这一施工方法的资质和能力。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效果的质量控制来说,其最为主要的就是针对施工工序的操作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质量检测过程,对于具体的质量检测来说,其检测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看、摸、敲、见证取样试验等都是比较常用的,而针对其效果质量控制的程序来说,主要包括实测、分析、判断、纠正以及认可等几个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控制和管理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具备较强的质量,杜绝了一些质量问题的存在。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2. 1 制定明确的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

对于整个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应该针对其管理控制过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整个工程项目中哪些工序是需要重点把握的,针对这些施工工序如何进行恰当的控制和管理,尤其是对于相关人员和资料的配置而言如何安排才能够实现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最大效果更是需要在规划中进行明确的体现。

2.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控制

2. 2. 1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开始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正式开始使用之前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内容的控制,为后期施工工序操作的质量控制打好基础: ( 1) 首先,详细分析、全面把握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操作流程,针对后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采取的一些施工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了解其实施的重点所在,便于质量控制的进行; ( 2) 其次,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确实能够发挥应有的质量监督控制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尤其是对于其中涉及到的质量责任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查看其是否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 3) 再次,针对后期可能会应用到的一些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查验,确保所选择的施工团队能够胜任自身所承担的施工工序操作,避免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 4)最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开始前的质量控制还应该重点放在施工材料的监督和控制上,只有保障了施工材料的质量才有可能最终确保整个施工工序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施工材料质量审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其施工材料使用的可靠性。

2. 2.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来说,其最为主要的控制要点有以下几项: ( 1) 首先,充分应用样板制度是确保其实施过程中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对于这种样板制度的建立和使用最为核心的是要保障其具备较强的可落实性,充分详细的研究样板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然后就可以预测在后期的具体施工工序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而针对这些可能性问题进行重点控制,发挥应有的先导性作用; ( 2) 其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还对于具体的监理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一线的质量监督控制人员来说,必须充分掌握所需要的各种质量控制手段和技能,然后准确的落实到施工过程中去,加强对于质量的控制; ( 3) 最后,我们都知道,对于施工过程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和还应该把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的巡查控制上,加强实时监控的效果,针对其整个的施工过程进行一线巡查,及时了解其施工工序的执行状况,然后把握好控制和需要纠正的要点。

2. 2. 3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完成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所有的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完成之后进行质量控制其实也就是施工工序效果的控制过程,即针对整个的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试验,了解其基本的实施状况,尤其是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进行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组成单位,具体到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过程中来看,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仅涉及到了条件的控制和管理,还必须针对其施工工序的实施效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两个关键点所在,但是具体到质量控制过程中来看,其主要的控制重点还必须放在整个的施工工序实施全过程中,针对施工工序开始之前、施工工序执行阶段以及施工工序完成后的质量检验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确保施工工序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当然,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而言,其施工工序的差异性也就决定着其质量控制重点存在一定的不同,这也就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事先必须制定好完善有效的质量控制规划,为具体的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指明方向,减少麻烦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樊杏飞.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06,05∶16 - 17.

[2]顾梅.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284.

[3]吴旭炎.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广东建材,2009,05∶ 256 - 258.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10

1 总体设计

1)本论文所研究的空气净化器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主要包括了系统初始化程序、电机控制程序、紫外灯和负离子控制程序、LED显示和触摸按键控制程序、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和无线WIFI通信程序等各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针对本设计采用的STM32F103R微控制器的实现包括了中断、查询、A/D转换、GPIO、SDIO、UART等功能。

2)根据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本文描述的空气净化器对于软件程序的需求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系统初始化程序、电机驱动程序、紫外灯和负离子控制程序、LED显示和触摸按键程序、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无线WIFI通信程序设计。

其中,紫外灯、负离子、LED显示为微控制器的控制程序,电机、WIFI模块为微控制器的驱动程序;传感器数据采集和触摸按键为微控制器的参数输入程序。各个部分都是紧密相关,每个功能模块对于程序的整体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通过STM32F103R微控制器程序,才能使得空气净化器控制系统运行起来。

根据程序总体设计,各模块处理子程序依赖于主程序的调度,共同完成控制系统的功能。系统根据功能需要,在初始打开空气净化器电源时,直流电机、紫外灯、负离子、传感器、WIFI模块等均不工作,只有当电源按键或者无线WIFI模块通过远程打开电源开关时,空气净化器控制系统才启动工作。

2 系统初始化程序设计

系统初始化程序主要针对本系统的系统参数进行初始化,包含了STM32F103R微控制器的初始化程序、I/O口的配置、程序各参数、变量、标志位的设定、系统默认运行参数的设定、默认显示程序运行等。默然上电后系统初始化过程中,空气净化器的电机、紫外灯、负离子等负载并不工作,设备的LED显示模块显示默认的参数和配置。

3 空气净化系统的各个模块的软件设计

3.1 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本论文研究中使用的是无刷直流电机,电机的驱动是利用微控制器输出PWM调压来实现电机的速度变化。在电机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空气净化器的工作状态来调整电机的转动速度。

3.2 紫外灯和负离子控制程序设计

紫外灯管的驱动是利用低电平导通信号的输出来实现的,输出驱动信号的引脚为PB4;负离子发生器的驱动同样是利用低电平导通信号的输出来实现的,输出驱动信号的引脚为PB4。

3.3 LED显示和触摸按键控制程序设计

本文描述的空气净化器显示模块的显示内容主要有:定时时间指示、灯光指示、工作模式指示、空气质量指示、杀菌等指示、PM指示等数据。主要来自按键的更改和数据采集对于的数据变化。

按键的控制程序主要是进行外部中断的处理过程,空气净化器控制系统的按键主要有六个,包括了电源开关Kl、工作模式选择K2、负离子/紫外灯键K3、定时设置K4、电机风速调节键K5以及空气质量指示灯光键K6。同时按住定时键和电机风速键启到过滤网的状态复位功能,按键的程序设计主要是通过中断来实现的,当发生按键操作的时候,单片机引脚将根据信号进行程序处理。程序对于按键的触发信号判断为串行流程,依次判断每个按键的操作指令,执行相应的子程序。

3.4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根据电路原理图和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出空气质量传感器和粉尘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程序,系统启动后,控制信号中断程序开始工作,并且ADC使能打开,检测系统开始工作。由传感器特性分析可知,传感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在控制信号作用下开始采集数据,实时检测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为了得到实用数据,需要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大量测试和实验,最后得出想要的数据结果。

3.5 无线WIFI通信程序设计

根据实际应用,无线WIFI通信部分需要将当前空气净化器的状态值(空气质量、工作模式、风速、PM指数、定时状态等等)传输到服务器端,并且能够将服务器端发送来的控制命令成功接收,以实现能够远程控制空气净化器的工作状态,系统启动后,首先对WIFI模块进行初始化,包括SDIO设备枚举,加载设备固件等操作,然后扫描WIFI网络,扫描结束后,根据配置的WIFI账号和密码进行关联网络,关联成功后进行IP、子网掩码、网关等的设置,接着就是建立TCP SOCKET的客户端,具体工作有绑定本地及服务端的IP和端口。最后就是从服务端接收数据,判断是否为获取设备状态或者控制设备的命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4 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室内空气净化系统的软件设计,而本文对物联网空气净化器控制系统的研究还是一个开始,结合目前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还有很多,而本文所说明的空气净化系统的软件设计,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有者许许多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都将随着我们对未来空气净化器一步一步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改造创新与发展,以后一定会使其在该领域越来越完善,而技术也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刘林茂,李杰.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展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6(03).

刘洪亮,侯常春,马蔚,马永民.臭氧宅气净化器对甲醛、苯净化效果的实验研究.

成本控制的程序例11

关键词:创新集群 组织间关系 管理控制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间关系日益复杂,企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附于组织间关系的高效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理论被用于处理组织之间关系,扩展了企业管理控制空间,同时赋予企业管理控制新的内容。面对高新区二次创业与产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创新集群引起了国家与地区的重视,文章将选择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管理控制理论,试图构建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

组织间管理控制与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

管理控制既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又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是特定组织为了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体行为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制定的一套流程机制,包括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涉及到战略与运营两个层面,Kamminga等(2007)将管理控制的决定因素分为交易特征与关系特征两类,前者包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产出可计量性等因素,而后者包括信息不对称程度、谈判地位、信任程度等。

组织间关系可以采取市场管理控制机制、科层管理控制机制以及第三种管理控制机制,三种管理控制机制有着不同的适应情形,市场管理控制机制适应于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任务可程序化程度与产出可计量性较高,任务互补但不相同且可以由不同的交易主体独立完成的情形;科层管理控制机制适应于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程度中等,任务可程序化程度和产出可计量较高,重复性程度较低或中等的交易或交易主体之间在某种程度的谈判地位不对称;第三种管理控制机制适应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环境风险程度高,交易主体具有高信誉、丰富的网络经验、对称的谈判地位和风险分担态度情形。

创新集群是研究机构和产业界共同从事创新活动所形成的技术网络和联系,创新集群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与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和各种合作,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集群创新依赖参与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创新集群中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复杂,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与政府形成一种立体与全方位的合作关系,管理创新集群的核心问题是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协调问题。

考虑到组织间管理控制机制的适应情形,以及管理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创新集群的特征与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类型,本文认为对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不太适应采用科层管理控制机制,也不能完全借助市场机制来调节,可以采用介于企业管理控制与市场控制之间的第三种控制机制中部分控制方式,在此暂时将其界定为关系域秩序即关系域运行基本规则,主要包括信息沟通机制、知识共享机制与信任机制等非正式控制机制,关系域秩序控制是一种弱势控制,考虑到人类对组织间关系运行规律的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入,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协调还是需要科层管理控制微量介入。为了便于分块管理,根据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是由关系域秩序治理还是由科层管理控制治理,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两部分,关系域指通过关系域秩序治理的组织间关系,非关系域是关系域秩序不能影响的组织间关系,一般借助科层管理控制治理。

关系域秩序的需求

关于组织间关系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基础观、社会逻辑观、知识基础观和组织学习观四个角度,文章将整合四个维度分析关系域秩序的需求,认为关系域秩序存在巨大的作用空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域膨胀,对关系域秩序需求强烈;关系域秩序治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成本较低。

(一)创新集群中关系域膨胀

创新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高级组织形式,创新集群将以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层层递进。在基于产业链与价值链阶段,由于价值驱动,使得创新集群中组织间的关系嵌入了许多价值因子,关系经营过程就是组织价值直接获取过程,嵌入价值因子的关系由组织通过双边协调难度很大,必须借助科层管理控制,以维护交易过程与交易结果的公平。创新集群一旦进入基于知识链阶段,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控制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因为在这一阶段控制的是知识,而从获取知识到知识重构,最后到新知识转化为组织价值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且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较大、风险较高,也就是说组织拥有知识的同时要拥有知识转化的能力,才能实现潜在的价值,因为知识转化环节比知识获取环节更加重要,否则组织即使拥有知识对组织价值的影响也不大。创新集群在知识获取环节会选择低成本的关系域秩序治理。另外,创新集群一旦进入基于知识链阶段,创新集群中不存在核心成员与非核心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绝大部分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科层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主要通过关系域秩序来作用,科层管理控制只是在关系域秩序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临时治理方式,或在关系域秩序不能影响的区域借助科层管理控制实施影响。总之,在创新集群中,IT技术的广泛运用,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环境风险程度较高,集群成员具有较高的的信誉、风险承担意识增强,资产投资的专用性也增强,在这种条件下,科层管理控制失去其作用条件与作用基础,相应其作用空间越来越小,而关系域秩序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大。

(二)关系域秩序治理的成本较小

交易成本可划分为事前与事后成本,事前成本是指草拟合同、就合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成本包括鉴证之后发生的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启动及运转成本与保证成本。

集群中组织间交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交易前专用性资产投资阶段,二是组织间进行交易行为阶段。集群中组织只有期望获取关系租金,并且觉得获取关系租金的预期较高,才进行前期专用性资产投资,也就是说集群中专用性资产投资是组织自发的行为,不需要采用高成本的控制方式。创新集群中成员为了获取关系租金,在进行交易之前进行了大量专用性资产投资,说明创新集群成员之间合同签订前的成本较高,一旦组织放弃继续交易,前期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变为组织一项巨大的沉没成本,集群中组织权衡成本之后,必然会选择继续交易。组织在继续交易过程中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也比较小,因为:如果组织在集群中大量进行机会行为,将承担较高的处罚成本,轻则被集群中其他成员暂时孤立,重则被集群中其他成员抛弃;组织前期专用性资产投资较大,转为他用的效用基本为零,也就是说组织如果放弃继续交易,需要重新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组织前期专用性资产投资性质决定了组织后期的交易类型与交易性质,使得组织的后期交易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后续交易过程选择何种管理控制方式对交易过程与交易结果影响不大,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还是选择传统的科层管理控制方式,交易过程相关成本相应会增加,治理效果却并没有改善,因此,在交易过程中集群也会选择低成本的关系域秩序治理。总之,采取关系域秩序治理,创新集群中组织间的交易前与交易过程成本相对较低。另外,从集群整合角度看,由于集群中组织的战略不相容、文化差异较大,如果通过传统科层管理控制将集群中组织整合成一个粘性较强的经济体,整合成本相对较高,甚至可能整合后产生的效益远远小于整合成本,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是不可行的,如果采取关系域秩序治理,有利于保持组织间灵活的关系,塑造集群创新环境。

科层管理控制的二重功能

(一)治理非关系域

创新集群中组织之间,除了关系域之外,还存在非关系域,包括关系域秩序不能作用的区域和关系域秩序能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的区域。非关系域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关系域有着明显的边界的独立区间;二是嵌入关系域中离散的点空间。治理非关系域不外乎有两种思路:一是借助科层管理控制予以治理,逐步缩小非关系域区间,形成离散点空间;二是加强关系域秩序的渗透,使关系域秩序能覆盖非关系域中的离散点空间。本文认为对于与关系域有着明显的边界的独立非关系域区间可以考虑第一种思路,而对于嵌入关系域中离散的点空间,在采取措施增强关系域秩序的渗透力的同时,辅助科层管理控制治理,一旦关系域秩序渗透成功,科层管理控制逐步退出,只扮演纠偏角色。

(二)对关系域秩序形成与执行纠偏

由于行为主体的认识有限与人性理性,反映关系域的关系域秩序与关系域并不完全一致,关系域秩序治理关系域过程将存在偏差,所以关系域秩序形成过程产生了对科层管理控制的需求,关系域秩序在治理关系域过程中需要科层管理控制纠偏。科层管理控制对关系域秩序作用过程纠偏主要表现在关系域秩序形成过程与关系域秩序执行过程。关系域秩序形成。在行为主体对关系域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反映关系域运行规律的关系域秩序,由于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有限,决定行为主体不可能完全认识关系域的本质与运行规律,同时由于人具有理性的一面,关系域秩序制定者屈于强势利益团体的游说,形成的关系域秩序有利于强势利益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这样形成的关系域秩序与关系域运行规律客观存在一定偏差,形成的关系域秩序具有不公成分。为了提高关系域秩序的公正性,必须借助强约束力的科层管理控制才能实现纠偏的目标。关系域秩序执行。关系域秩序执行是关系域秩序作用关系域的过程,执行过程可能存在三类偏差:关系域行为主体对关系域秩序理解不到位,使得关系域秩序作用的效果会稍逊于预期;关系主体曲解关系域秩序,从而使得关系域秩序作用轨迹偏离预期;关系主体有意利用关系域秩序的争议点,从而使得关系域秩序的作用效果适得其反。由于以上三类偏差的存在,客观要求在关系域秩序执行过程有配套的纠偏机制实现同步纠偏,而纠偏是科层管理控制的基本功能之一。

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

创新集群中组织与组织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科层关系,而是主要通过双方或多方频繁互动实现组织间交易,根据关系域秩序的影响程度,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可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两部分,关系域通过创新集群中关系域秩序治理,企业创新集群中非关系域由于关系域秩序影响不到或影响非常有限,客观需要传统管理控制来治理。整个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采用关系域秩序控制为主、科层管理控制为辅二元管理控制模式,具体见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图(见图1)。

结论与启示

创新集群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对关系域应以关系域秩序治理为主,科层管理控制为辅,对非关系域主要采取科层管理控制,分块治理同时又相互融合的管理控制模式是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的一种新思路。限于篇幅,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供思考:企业科层管理控制理论确实在组织间管理控制方面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但是在平行管理要求比较明显的创新集群中,不能忽视组织间客观存在关系运行规律即关系域秩序的影响。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管理控制模式是建立在组织间关系能科学划分为关系域与非关系域这一假设基础之上,如何划分问题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组织间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具体作用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内部控制的关系.审计研究,2003

2.何晴,张黎群.组织间管理控制模式与机制研究评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