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0 01:36:22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例1

诸位莫笑,看一看,这或许就是你们自己,到哪儿都高举“探索与创新”的旗帜,在自己的身上却做不到,都要求别人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却十分放荡,这算什么。升学,看的是成绩,但很多学校都忽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扼杀了许多天才。孩子进入到全封闭的学校里,一心一意为学习,也把自己在儿时的梦想、理想、誓言,统统抛到脑后,由“天真的孩子”走到了“书呆子”的行列里,却被老师连连夸奖,自己却十分的不舒服,不明白为什么,却已在被一种力量偷去了“天真”。其实,这就是在一边高举“探索与创新”,一边在扼杀孩子的创新、探索能力。

我母亲朋友的孩子与我是好朋友,有一次她偷偷对我说,她很喜欢航模,但她妈却认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不让她玩,有一次,她偷偷拿航模去比赛,拿了一等奖,她不敢说,那张奖状是货真价实的,我在“羡慕”的同时,想必,她也在羡慕我吧,羡慕我有自己掌握的爱好,羡慕我有一个开明的母亲,羡慕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怎么办呢?或许她母亲看见奖状后会理解吧,但,在压力下,她不敢去给她妈看,怎么办?请大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吧!其实,有时候,在无形之间,我们已经伤到了别人,最简单的例子:金秋时节,开满了桂花,有时也许你只是想闻一闻,可你却不小心的碰下好多桂花,本来是无心的,甚至只想赞美一下桂花,可你伤了它。这创新了吗?似乎是没有吧。

探索与创新例2

苹果落地,本是熟视无睹的事情,却引起牛顿深深的思考、忘我的推论,最终发现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生老病死都是司空见惯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为此,他默默无闻,潜修静思,终于创立了佛教。一代名医李时珍为减轻病人痛苦,双脚踏遍崇山峻岭,访名医,嚼中药,不畏严寒酷暑,冒着生命危险,驰骋神州大地二十七载,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司马迁游淮阳,追踪韩信足迹;访齐鲁,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经彭城,聆听刘邦的历史传说;别大梁,凭吊著名的夷门……行万里路,奋笔疾书15个春秋,终成"史家之绝唱"。

还有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蒸汽机之父瓦特,成功的启示是"一次不行再来一次";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崇尚蚕的精神,"我与他们异物而同类,要不懈不怠……";徐霞客踏遍青山成大道;苏轼夜访石钟山;《红楼梦》 "字字看来都是血"……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学会用火,从草栖穴居到住进高楼大厦,从二牛抬杠到科学种田,从七十二徒弟到莘莘学子满学堂,从马车到汽车、轮船、飞机……这一次次的探索,让我们告别愚昧落后,走进新时代。

在探索中,我们把一颗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科考并遨游;在网上聊天,天涯犹在咫尺;去海底观光,梦寐变现实;机器人成了我们的奴隶,天气陛下伏首称臣。在探索中,我们破译DNA成分与排列,解读多种遗传密码;攻克困扰人类的顽疾--老年痴呆症;克隆羊、猪的诞生,宣告人类返老还童不再是幻想。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约4500万年前的类人猿的化石,找到了失落在埃及的港口城市,知晓埋葬136年的沉船之谜。塔里木河科考,发现小河墓地遗址,解读上个世纪八十年的"大耳朵"之谜、一百年之久的"游移湖"之惑……探索永无止境,探索将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发达和幸福。

当然,鲜花与荆棘同在,失败与成功为伴。探索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巴尔扎克说: "失败是人生的老师。"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屡仆屡起。"对有志者来说,失败只是一笔财富。在探索中,孔圣人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屈原遭中伤被楚怀王放逐,左丘明双目失明……作家严文井六次高考落榜并不气馁,华罗庚交不起学费辍学并未失志,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也未阻止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中的困难和失败只会使我们的脚步更坚实更沉稳。

探索没有停止,人类进步也不会终止。记得曾经有位伟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具备三个头脑。一个是天生的头脑,一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头脑,还有一个,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中得到的头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中人们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勤于探索,人类事事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探索与创新例3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探索与创新例4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58-03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在情感、认识、思维、能力四方面的发展,致力于让学生把握科学知识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和态度。

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新课改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但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并不如人意,教师指导过多,学生总是沿着教师铺好的路、搭好的桥进行学习,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师的思维决定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听得多,记得少,自主学习得不到发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更进一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自由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新课程的思想,获得创新活动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关系的一个基点。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组织教学活动上,注重教与学发展的脉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在进一步学习中会碰到什么问题,进而对学生提出要求,对问题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既要考虑思维能力的限度,也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力,防止盲目求高求难或过分求细求全。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而教师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尝试新的做法。

1.教学设计要“新”

教师备课要以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课标,源于教材,活用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为教学结构框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刻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个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站在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应有一定的目标与特色。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课堂教学模式要“新”

新课程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课程体系。要使新课程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开放应该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容许学生辩解和争论,容许学生犯错误,容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他人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

新课程还倡导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知识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活动过程要“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乐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师生心心相印,这样,课堂就进入了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激动人心的“心理磁场”运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在学习时达到了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的境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新课程的教学充满探索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逐步形成“抛锚―猜想―证明―反思”的思维流程,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真正落实“悟”。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多向思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4.教学手段要“新”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让计算机进入课堂,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各种能力。

5.学生评价要“新”

探索与创新例5

创新创业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经历了由高校自发性探索到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虽有成果但发展缓慢。为充分实践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弯道超车”的目的,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一时间创新创业风生水起。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该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1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厘定

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合称。为此,笔者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数据库里检索,也确实发现一些研究者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创新创业教育自被提出以来,就应当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创造,将创新与创业割裂开来研究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概念的交集,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实现了对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的超越,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生成。当前,创新创业已成为驱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不仅高等院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广大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也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着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价值体现,创新与创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1.2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源自90年代清华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的自发性探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号召之下,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也只是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对政府政策要求及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被动回应阶段,远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与教育机制,也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可供参考与借鉴。在探索中不断进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另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的本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实用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首都师范大学石国亮副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两个层次的目标,其第二层次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须的领导力,从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更多地为学生搭建适宜于其开展创新创业的平台,侧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1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氛围

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相对于就业来说,创新创业难度较高、挑战较大、成功率较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基于趋利避害心理,大多学生认为‘创业可望不可及’,转而把更多精力付诸于就业,对待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完成学业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敷衍应付。”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意愿,有近七成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只占不足三成。可见,当前大学生还未能真正从内心、从思想上接受创新创业。另外,对于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教育经费来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教育投入的力度。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间断的持续投入,并且收效较慢。基于市场导向的引领、就业率的压力以及办学效益的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其经济上的效益,突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创新创业资源不足。即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经济基础(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师资及场地保障等基本条件)及上层建筑(完善的教育机制及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对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部教育教学资源及社会创业元素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运作,缺乏制度设计与实施细则。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于其自身的前沿性及实践性特征,要求创新创业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而且教材的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虽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还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普及,更多的大学生空有创新创业激情却内功不足,最终对创新创业望而却步。比如:在教学环节上创新创业教育应包含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必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理论灌输,忽略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延展提供宽裕的实践活动平台。

2.2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合力有待形成

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于广大高等院校来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等与合作企业的需求不太相符,自身的合作能力及技术服务水平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校企合作的具体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合作的内容还“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没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政校相互配合的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与高校在各自承担的角色上认清自我、找准定位,形成政策合力、支撑合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但政策的激励力度、落实程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样,就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出台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氛围营造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而言,可以看出广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支持的广度、深度及可持续性还有待提高。虽然当前政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进行了探索,但从出台的各种措施来看,政府与高校还处于各自为战层面,未能有效形成角色清晰、措施互补的和谐局面。校社的共享资源还未有效利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校企的有机合作、校政的有效配合,而且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社共享的创新创业资源,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社会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方面,高校与社会还存在着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现象,“校社共育”模式还远未形成。加强对校、社双方的资源特征的了解与整合,深挖“校社共育”模式的价值尤为重要。比如,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训设施、实训中心可以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从而实现校社之间场地共用、师资共用、成果共享。

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合力有待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努力探索益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显得迫切而重要。

3.1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氛围。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隐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胡辰认为,校舍建筑、校园绿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物质性对象,是校园文化的物态体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注重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在校园内悬挂创新创业名言警句,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室功能,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措施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学校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引,努力帮学生搭建起“资金支撑—项目扶持—基地孵化—成功创业”的实践平台,不仅建立了百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而且建立了1.5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并设立100万元的奖励扶持基金,助推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为走进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度文化氛围。相比于物质,制度更偏重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能从体制机制上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目前,创新创业作为国家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正在加速发力,基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的驱动,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活动等大量涌现,创新创业的春天正在到来。围绕“双创”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继制定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制度汇编》等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以便创新创业活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精神文化氛围。胡辰认为,“作为凸显学校内涵和风范的精神氛围,校园精神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起到其他形态校园文化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良好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形态等,都将成为推动学生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三大改革,努力营造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基础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学分,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

经验交流平台。唯物辩证法认为,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然而,经验的取得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靠亲身实践;一种靠相互交流。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的经验交流是其创新创业经验取得的可行途径。为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根据各二级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已成立了四大类型的社团协会54个,拥有社团会员26476人/次,9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社团。近几年,学校注重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交流平台。比如,广泛举办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等竞赛,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意识;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定期来校举办就业法律、职场礼仪、劳动合同、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增进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就业素质;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基层,使学生深入了解并切身体会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素质要求等。模拟训练平台。与促进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的平台相比,模拟训练平台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度,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本文所指模拟训练平台主要是以创新创业类竞技比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平台。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不断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力度,广泛开展“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毕业生自我营销大赛”“毕业生模拟招聘”等竞技比赛,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比赛的形式使其系统地掌握、体验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流程,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度、认知度、接受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与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操作平台。实践操作平台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的创新创业情境,是较经验交流平台与模拟训练平台更具操作性和实际性的一个平台,具体来说,可以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为实践载体。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设置了88个专业的实验室、3个校内实训中心,2015年实验人时数达到22.38万人时,参与实验室开放学生2.18万人次。建设校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83个,形成了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分布合理、基本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群。另外,学校投入巨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免费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地,并专门划拨100万元扶持资金,以解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场地之忧、资金之急,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

3.3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政策激励。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和谐的政策环境来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年教育实践已证明,和谐的政策环境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注重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激励层面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四个落实”。在组织保障上,学校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处室、各学院“一把手”为成员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组织落实;在制度保障上,学校编制、修订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制度汇编》,完善了就业规章制度,做到制度落实;在管理保障上,对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市场开拓及校园招聘会、就业质量反馈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强化机构建设和督导考核机制,做到管理落实;在科研奖励和创业扶持上,学校亦有专门的管理办法与管理人员,从资金、职称、学分等方面给予激励和扶持,做到扶持落实。资金扶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活动,需要有宽松的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应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冒险和创业,又要宽容学生失败。为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门提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要求高校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近几年,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扶持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学校所隶属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为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门划拨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100万,对入园的项目或企业提供创业奖励基金,积极支持有创新科研潜质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及团队,使其有资金后盾而无后顾之忧,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渠道拓展。这里的渠道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渠道。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服务渠道,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一般而言,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渠道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服务渠道的建设。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的同时,注重在拓展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渠道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深度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见习相结合;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服务渠道,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人员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前沿而新颖、内容丰富而交叉,实践性很强,对师资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无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人员保障措施。一是专门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并按照“三师”型(能讲授知识、能动手实践、能创新创造)教师建设要求,高标准配备专兼职教师。目前,教研室不仅招聘了专业对口、品质优良、技能过硬的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而且也选聘了一些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等兼职教师,并逐步建立了学校层面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二是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此,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赴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政策、法规,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教师考取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行业特许资格证书和教师系列之外的职称;支持创新创业教师主持、参与创新创业课题研究;鼓励创新创业教师进实验室、进工作室,到生产第一线去,到实践中去,依托企业基地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由侧重理论传授的“单一教学型”教师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练型”教师转变。

作者:张清华 岑世宏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时代推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67.

探索与创新例6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roug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Lubuge 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explore and summary how to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party building innovation to promote enterprise advantion,provide thought and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enterprise advantion.

KeyWords: party building;innovate;Lubuge power plant;center work;advantion

0、引言

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网公司”)自2007年起提出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以下简称“创先”)的要求,并选择了广州、深圳两个供电局作为试点。2010年,网公司召开了创先工作会议,对创先工作进行了整体的部署,创先工作由局部试点转为全面推进。在网公司2013年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把创先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具体举措,全面推进和深化创先工作,目的在于打破观念局限、改变传统惯性、谋求转型发展。

在南方电网公司创先工作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之际,作为其旗下基层单位,有着光辉荣耀历史、掀起过著名的“鲁布革冲击波”的鲁布革水力发电厂必须认清形势、找准方向,为网公司创先道路尽力尽责。

党建创新与企业创先的必然联系

1.1企业创先需要“政治核心”思想引领

国有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政治工作为核心的特殊经济体,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两者唇齿相依、利害相连、相辅相成,只有在明确定位的同时强化“两心”的交融和互动,才有可能推动企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政治核心”作用能够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贯彻执行,也能推动企业的中心工作高效顺畅完成。当前,创先就是企业的中心工作,为更好地完成中心工作,需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创先工作统一思想、鸣锣开道,引领创先工作前行。

1.2企业创先需要“战斗堡垒”克难攻坚

企业中的基层党支部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到基层的主要桥梁,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各项计划和部署的前沿阵地,是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第一战线,承载着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和员工群众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网公司的创先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就更需要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一致、意志坚定、攻坚克难,把“创先”这一场“战争”从“相持阶段”转向“决胜阶段”。

1.3企业创先需要“先锋模范”带头示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企业党组织中的大多数的党员并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而是普通的劳动者,因此党员可以很好地起到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也能很好地起到带动群众的模范作用。在创先道路上,更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带头力排众议、攻坚克难,党员要带头把工作做细做实,党员要带头以更高标准完成日常工作。

1.4企业创先需要“保证监督”保驾护航

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切实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企业重大决策在制定过程中和执行过程中,党组织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监督,保证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创先是企业驶向辉煌的快船,需要党组织监督保障,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只有这样,创先之路才会更加健康、稳步、扎实。

党建创新在促进企业创先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面对企业创先的新形势、新要求,党建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中心工作,就必须得创新,用新理念、新载体、新作风、新方法来推动企业创先这项中心工作。

2.1用新理念引领创先思路

创先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党员同志要在创先工作中发挥好思想引领的作用,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创先工作的真正意义与内涵:认识创先工作已刻不容缓,必须迅速行动、有序开展;认识创先不是维持现状,而是要用更高的标准来改进日常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也就是标准要比过去更高,今后要比过去做得更好;认识创先不是短期的“突击行动”、不是零散的“零敲碎打”,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积极、主动、持久地参与其中,凝聚起强大的创先力量,才能做好创先工作。

2.2用新载体拓宽创先舞台

创新载体激活力,拓宽企业创先大舞台。厂党委始终围绕企业中心,结合实际和党员岗位特点,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主题和载体:先后开展以“保先进性、强战斗力”、“保安全、激活力、促发展,创先争优做典范”、“争旗创星”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各党支部通过结合实际开展“一支部一主题”,党员“公开承诺”和“安全生产、向我看齐”等活动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寄予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中,积极探索支部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子,鼓励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作表率。

2.3用新作风促进创先提速

弘扬“严、实、细”的工作作风,促进企业创先提速。厂党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化作风建设,大力弘扬“严、实、细”的工作作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查找短板,切实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求党员同志在工作中要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深入基层靠前指挥、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创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创先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做到察实情、出实招、解难题,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昂扬向上的精神抓创先、促创先。

2.4用新方法提升创先水平

通过支部创先的方法,提升企业创先水平。企业创先工作坚持的是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更好的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建工作没有对标借鉴的情况下,鲁布革厂党委结合企业创先工作,在对党建制度梳理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以“三抓”(抓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建水平、抓党务基础工作夯实基础、抓党员技能提升发挥骨干作用)、“三化”(工作指标化、管理过程化、考核数字化)为抓手组织开展支部创先工作,真正做到企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通过支部工作标准化达标考评、支部创先提升指标考核,进一步夯实支部党建工作基础,实现支部党员和党员岗位业务的双促进。

企业创先中党建创新的几点要求

党建创先要找准企业创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从鲁布革水力发电厂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企业创先中党建创新的几点要求。

3.1主动融入,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党建工作要在第一时间融入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心工作营造声势、消除障碍、提供保障,同时与中心工作积极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

鲁布革电厂通过构建促创先的平台,把党建领域工作主动融入中心。按照“党委工作规范化、支部工作标准化”的要求,对党建领域的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编制了流程图和党建业务表单,进一步规范了党建制度体系、管理流程,持续优化党建工作机制,使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互融互促,探索形成了“文明检修、党员先行”、“质量在手中,服务在心中”等具有鲁布革特点的党建平台。

3.2快步进入,抓好队伍,壮大主力

创先是一场涵盖内外的整体变革,是一个不断提高标准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找准党建融入创先的切入点,才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主力军,才能满足创先对人才队伍的要求。

鲁布革电厂建立了厂、部门、班组三级培训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各党支部通过开展“党员上讲台”活动,引导全员学习;开展“党员在前,劳动光荣”技能比武,以赛代练,提高职工岗位技能; 立足班组业务,制定技能人员课件开发计划,鼓励党员同志积极参与,2013年共完成81个电子课件开发任务;开展师徒结对子,充分发挥先进党员同志的模范作用,促进对青年员工培养教育。

3.3文化植入,精神引导,激发活力

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就是要“铸魂、育人、塑形”,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深处是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党的思想教育、企业管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

鲁布革电厂政治工作部通过深入宣贯南网文化理念,并努力将其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坚持发扬鲁布革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兢兢业业、勤奋踏实的精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永不自满、锐意进取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成长融入到企业发展当中,让员工正确理解创先、积极参与创先,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创先氛围。

3.4作风深入,化解难题,消除阻力

党建工作能不能取得成效,重点在于能不能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深层次环节,实现由“务虚”向“务实”转变,实现更高标准的全面落地,离不开“严、实、细”的扎实作风,必须要通过有效的行动,克服困难、消除阻力。

鲁布革电厂在党群工作方面,对政工系统的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编,目前各项业务已有制度规范,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增强具体业务对制度的依从性。政治工作部严格制定部门层级的绩效考核细则,编制月度绩效考核表,进一步发挥绩效管理的正向激励作用,做到结果可评、业绩可查;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和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谋划好思路、明确好重点、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优化、持续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切实夯实基础管理,从而为创先工作消除阻力。

结束语

通过探索与实践,鲁布革电厂的党建创新工作对企业创先的促进作用已初见成效,并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探索创新形式与载体。只有找准企业创先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才能在企业创先道路上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确保安全生产、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党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

探索与创新例7

探索题和创新题是近年来的热点试题,鉴于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我们扎实的教学中培养起来的。而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现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关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经典引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我刚接班的时候,发现我这个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怎么办呢?我决定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对经典问题的探索、研究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一套经典的数学问题,借助经典巩固基础知识,并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独立创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尝试多了,思路就宽了,既可以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我把这个班的学生分成六个数学学习小组,开展比、学、赶、帮、超、探索、创新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竞赛活动,克服以前的学习状况,仅三个月的时间,这个班的数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二、教给学生探索问题、创新意识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单一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数轴”这一节的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数”与“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来考虑。若单独地考虑数(或形),对所学的知识不能成为数学体系。又如:“因式分解”对今后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方程组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并且因式分解的途径多、技巧性强,逆向思维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所以学好因式分解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的良好载体。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大胆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允许出错越轨,即使提出荒唐或不当的问题,也不应受到批评,而应给予积极的、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氛围,真正把数学课堂营造成培养型人才的摇篮。

四、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反馈

探索与创新例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必须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数学的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创新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验证,当然,要使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

几点:

一、要有充分探索活动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和储备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过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并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掉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实现良好思想品质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空间,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度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再让学生将7cm、8cm、9cm、6cm长的木棒,从中选三根摆成三角形,有几种情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2cm、6cm、9cm三种长度的线段,看能否组成三角形等情形,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实验、操作之后,从中获取数学知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授予的知识更可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注重探索的方法

探索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某种数学教学活动。因此,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方式与方法,使其达到发现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创新,灵活的运用,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内容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五、要适度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要保持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教学目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教师做到:首先,启发要适度,教师的启发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是“钥匙”,是“灵犀”的一点,引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次,教师要设置多个引导点,这要求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六、要因材施教,有侧重点地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多种类型的,参差不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1)抽象与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解决,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要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对客观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对所见事实抽象与概括的结果。(2)分析与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不断地涌现,新的概念也不断地引入,这些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要经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分析其原因,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加强训练,从而实现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到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转化。

探索与创新例9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禁区,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社会,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暴干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探索与创新例10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探索与创新例11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裸体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乳房”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春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淫秽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禁区,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社会,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暴干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