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8 04:39:56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1

一、学校场所和参与的教师

参与计划实施的这个学校看起来像加利福尼亚许多中学一样。参与其中四个教师有着不同的背景。一个七年级的教师和一个才刚开始教学的八年级的教师。一个才刚从大学毕业;而另一个才刚刚换了职业。另外两个教师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一个在他大部分执教生涯中都是在中学教数学的,另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原来是一个小学教师,才刚刚通过培训转到中学教书。只有一个教师有相当的关于合作学习的经验。

二、研究设计

通过调查合作学习程序不同阶段的影响,这个实证研究采用了交错设计。在这个设计里,每个教师都有一些班开始合作学习程序比这个教师的其他班早。而所有的教师都要在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顺序教3门4星期的课程单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七年级课)。每个教师都有一些班在第一个单元开始合作学习,而每个教师的另外一些班在第二个单元开始合作学习。交错设计为比较合作学习程序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可能,同时保证了学生们学习课程的恒定性。

1.学生的准备

我们推行的这个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就是学生通过与其他人相互交流来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交过程内化的过程。这些社会学进程发生在小组中,发生在使用它们塑造和重建他们自己的理解中。学生们可以使用社交过程去塑造他们自己理解的途径是相互帮助。所以,使学生们理解相互帮助的本质是相当重要的。

给予和寻求详细帮助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发展这项高水平的交流技能是以学生都拥有基本的交际和小组社交技能为前提,这些交际和小组社交技能使学生们觉得能很舒服地与小组内其他人交流。至少,培养有效地帮助给予和帮助获得技能需要学生们倾听他人的意见,允许和鼓励其他人参与,能以积极的方式分析不同意见。

为了培养学生有效的帮助技能,我们将培训分成三个阶段:

(1)小组合作的准备。活动开始于班级包含和班级建设以及小组建设行为。这些行为使学生们觉得他们是班上的一员,使他们觉得是小组的一部分。班级建设帮助学生相互认识,为他们提供一种舒适的学习氛围。小组建设行为帮助学生们认识小组成员,了解小组成员的共性,这样就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另外,学生们一些行为也为小组合作做准备。这些行为包括社交技巧,例如倾听,与同学工作时不打击他们,礼貌的说话和对有效地小组工作非常重要的交流和合作技能,例如,分享想法和信息,让每一个人都公平参与,积极地有建设性地交流,检查每一个人的理解,理解合作、竞争和独自工作的区别,以及促使每一个人公平参与。这些都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一起工作。

(2)求同存异的交流和合作技能。关注学生求同存异的交流技能和帮助技能。求同存异的交流和合作技能包括帮助学生理解两种方式交流的价值,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分享谈话和指导,学会把组员作为一种资源来使用,学会整组一起工作而不是依赖教师。基于班级讨论,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制定出当学生需要帮助和给予帮助时,学生能够用的行为图表。这些行为强调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阶段也包括汇报行为。在这个行为里,学生们填好一份帮助他们评价自己行为的清单然后在小组内或整个班上讨论他们的小组经验。

(3)强化解释技巧。行为关注不同种类帮助的区别,强调解释高于简短的回答,将学生的帮助技能发展的更好。主要的行为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有效地和无效地针对数学问题解答对比的幽默小品组成。

虽然我们把准备过程分成了三部分,但是这三个阶段行为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室里,推行这个计划的主要原则是各阶段的行为被集合成群以给学生们机会去学、去实践、去收获关于一些技巧信息的反馈。同时这些阶段是从基础到更高的交流技能,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样,学生们就能很容易的建构自己所学的技能。

2.教师的准备

对教师的培训,我们分成三个部分。

我们让参与其中的(包括作者,四个中学教师,一些作为研究助手的博士生)各位以互相介绍作为培训课程的开始。我们使用一些行为诸如找出三样共同点、互相采访、互相介绍来让每个人都觉得被包含在其中的。我们介绍了包含、影响、情感:①小组工作以包含行为开始,帮助所有的成员,让他们觉得是小组的一部分。②一旦他们觉得被包含在内了,他们就会觉得舒适,就能够相互影响。③当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慢慢地发展他们相互间的感情了。

培训课程的第二部分关注于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各种关于合作学习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概念和合作学习计划在他们教学中应如何被执行的概念化基础。教师们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从初步概念,被描述为“学生们在一个小组内工作”,到比较深入地理解为“积极地相互依赖”,逐渐改变。我们指明小组工作的概念和我们认为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因素:多样化的小组,相互依赖的工作,独立的解释说明,直接的社交技能教学,作为观察者和反馈者的教师以及教学任务等等。

当我们觉得教师已经开始理解合作学习计划应该怎样实施时,培训的第三部分开始了:介绍并讨论特殊的交流和合作技能以及帮助和解释行为,这些都是小组工作的中心。教师实践这些行为。这些行为将是他们学生用来建设交流和合作技能的。这帮助教师们理解和经历这些行为,这也是用来估计时间需要的。

3.正式上课

(1)课程与工作安排

为了研究目的,我们需要教师在相同的水平上去教相同的课程,但是他们并不需要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解主题。教师们共同参与选择合作学习计划的主题,讨论主题顺序,最终达成了共识。这些课程应该可以在每个年级水平上教授,能够完善数学课程小组工作的准备工作,同时以周计划书的形式出现,以确保教师们都在相同的时间内做相同的工作(再一次为了研究目的)。教师们参与这个重要的讨论,协商上课时间、小组工作行为和逻辑上的细节,诸如引起注意,处理拖拉的学生以及收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

(2)及时的反馈

仅管教师们在前面的培训过程中学了很多,课前的计划也做的很详细,但是教师们发现实施合作学习教学,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简单。有经验的教师发现,改变以往的习惯是困难的。那些依赖于他们自己作为学生时的经验的新老师,发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比他们想的更困难。总的来说,教师们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难以协调课堂上课时间的安排。这因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个人风格不同而不同,因教师的解释说明有多少时间是用在专门的课上不同而不同,因处理合作学习行为方式不同而不同。

我们解决办法是通过准备开发的更加细致的教学计划来协调时间。与以前仅是列出主要行为和每天教授的主题相比,这个修订的每日计划阐明了每天的合作学习主题目标,列出了教师整堂课的大纲介绍,例如,描述要教的内容、要证明的例题,与班上学生一起回顾或讨论合作学习的原则,精确地列出学生应该在他们小组中执行的行为,同时总结课堂结束的步骤。

第二个问题是教师难以适应把更多的责任心给小组和小组内的学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师习惯于在某一时间只与一个学生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总是操纵着这种交流。这种新的交流允许学生一边与教师交流,一边有效的运作小组。而教师对这种交流方式适应的很慢。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和教师们一起回顾教小组和教个人的不同,讨论与小组交流的特殊方法,这样他们就能够掌控他们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建立能够使他们练习这些技能的课外情境。

最后,教师仍然对整个计划中的评分以及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担心。此时我们给出了基于合作学习原则的解决方案。为了利用学生间的相互依赖性,特别是鼓励学生互相促进对方完成家庭作业和增进个人负责度,学生们的家庭作业将获得个人的和小组的成绩。小组成绩是从小组中随机抽取的小组某个成员家庭作业的成绩(实际上操作起来是有争议的)。小组家庭作业的成绩只占学生成绩的一个很小比例,因为担心会对小组成效有不好的影响如,会破坏内在的推动力和对工作感兴趣地基础,增加学生对赏罚而不是学习或任务的关注,当小组成绩差时会相互指责,以及对自己的贡献产生消极的感觉。

4.对教师的影响

一个影响就是加强了同事之间的关系。教师们喜欢上了对方,他们觉得能很惬意地分享和讨论问题,并且能从小组中获得这些问题的建议。所以,后来他们都能看到对方的优势并且开始把对方作为一种资源使用。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发展了新的技巧和能力。

那两名新的教师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教中学的经验。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也开始学会观察,重新思考以及重塑自己的教学习惯。最后,教师们更多的以一种灵活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来对待他们自己的教学。

5.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观察到学生们积极的在小组中学习,喜欢在小组中工作,而且他们特别喜欢互相帮助。教师也观察到完成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的人数在增加。

在写下关于“关于小组工作中最好的和最差的事”时,大部分的学生说,喜欢在合作小组内学习,而且觉得明显比从传统的教学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学生们说,他们非常重视合作,注重帮助别人和从别人那获得帮助的机会。他们所提到的一些消极因素基本上是和消极的交流联系在一起的,如被取笑,被忽视,相互争吵。

三、实证研究得到的

1.学生的行为,成就以及对其他学生的态度。

对于那些获得更多的交流技能训练的学生(那些经历过很多合作学习计划的)给予和得到更多详细的帮助,显示出更高的成就,显示出比那些获得较少训练的学生(那些经历较少合作学习计划的)对其他学生更加积极的态度。合作学习程序在帮助行为和成就上的积极影响对非裔美国学生和拉丁美洲学生比对其他学生影响更显著。增加学生对种族,性别的尊重。

2.教师间的不同

仅管两个七年级的教师都显示了相同形式的结果,但是对每个教师都有着巨大的不同的影响。首先,这个计划对两个教师班级的学生帮助行为和成就上的影响不同。教师间的不同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管理不同有联系。其中一个教师比另一个教师列出了更多有效帮助的行为模型。

这个计划对学生、对其他人态度的影响也因教师不同而不同,但是与前面相反:那个对学生帮助行为和成就影响小的教师,对学生、对其他人态度的影响更大。

教师间对比的结果还显示了一些潜在的强大的影响。这就是教学和课堂控制类型对在小组中随后的学生行为和直觉有影响。这与合作学习计划直接带给学生的特殊行为要分开。

四、反 思

第一,即使是不完美的和相对较短的培训,也给学生带来了互相帮助能力上的重大改变。如果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师培训和程序实施,改变可能会更大。

第二,我们得到了关于到底教师需要多少帮助才能锻炼他们的技能和维持教学上的改变的正确评价,即使是经过了正式的教师培训之后。教师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要指导,以便使他们能够如同计划设计的那样执行它。教师在程序执行期间也需要帮助来安排单元教学。在整个程序实施中,要给予教师不断的帮助,使教师有机会问问题,弄清错误观点,使他们能够以一种非常有效地方式改变他们的教学计划和行为。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2

抓重点就是突出“国培计划”在各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要求各级各部门通过实施全员培训,完成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个学时的基本任务。每年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非常多,但我州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培计划”任务,其他各类教师培训均安排在“国培计划”之后。州里成立“国培计划”实施工作领导组,并明确规定各县、乡、校也必须成立项目实施领导组,统筹安排“国培计划”有关事宜,县属中学、乡镇中心学校由专人负责项目实施,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为实施“国培计划”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州每年都专门召开“国培计划” 工作启动会议,如2013年“国培计划”启动会议于2013年8月15日召开,会议对上一年的“国培计划”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对2013年的“国培计划”工作进行了安排,将“国培计划”培训结果纳入州对各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再次强调了对参加“国培计划”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计发2013年秋季学期绩效工资的政策。要求各县市将“国培计划”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中,纳入到“开学学校工作检查、学校教研活动、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中”。

二、强管理

(一)认真遴选参训教师。根据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按培训对象的遴选条件,优先遴选可塑性强、责任心强、爱岗敬业,通过学习培训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同时要求各县市下发各个子项目名额分配方案时要尊重基层学校关于名额分配方案的意见建议,在乡镇学校之间进行微调,确保不浪费培训名额。要求各县市建立“人事调整应急预案”,确保因人事调整带来的信息变更得到及时处理上报。我州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的实际合格人数为4 498人,比下达计划数多8人,并且全部合格。

(二)做好培训动员,明确培训任务。以学校为单位,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让参训教师带任务参加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开展“两个一”活动(一个主题讲座,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具体要求是:参加脱产置换研修的教师,承担县级组织的二级培训任务,先由相关乡镇中心校组织,再由县教育局(或教师进修学校)从中选择部分教师组织开展县级培训。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教师,承担乡镇组织的二级培训任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由所在学校组织安排汇报研修成果并在校内组织安排讲授公开课。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培训总结、反思,组织好培训心得体会交流及示范课,做到派出有要求,回来有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三)切实做好“脱产置换研修”项目顶岗大学生管理。每所项目学校有专人负责协调及后勤保障,每个大学生有至少一名指导教师辅导帮助。对置换顶岗学生严格考勤,做到“要么人在学校、要么假条在学校”。

(四)建立州、县、乡管理员,各辅导教师QQ群和通信网络,认真做好上下衔接工作。管理员及时将“国培计划”的置换项目的置换高校信息、顶岗大学生信息、置换教师报到学习时间、短期培训承办机构、培训时间地点、学习要求、远程培训各网站、学科注册时间、课程安排、如何正常收看培训课程视频、如何上传资源等在群空间里。特别重要的通知、信息直接以邮件或电话的形式通知各级管理员和相关教师,让各级管理员和所有参训教师及时了解培训信息。我们还要求各级管理员手机24小时开机,方便各乡校教师随时联系,确保了“国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将远程培训管理作为师训专干(负责人)的日常主要工作。各级管理员随时关注本辖区内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州县管理员向各中心学校或学员及时通报参训教师的学习进程,对少数行动迟缓、进度慢的教师由师训办电话及时催促,保证了培训学习的顺利进行。州、县、乡管理员,各辅导教师利用QQ群、电话、短信、邮箱、班级公告和简报为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辅导教师和管理员之间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群里学员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困惑,使辅导教师和管理员能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对学员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六)严格财经纪律。根据省里的相关文件精神,我州下发了《大理州财政局大理州教育局关于下达2013年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将培训的经费及时划拨到相关学校,并要求项目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列支。2013年我州共安排10个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工作点,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大理州教育局从中央专项资金中给每一个工作点6 0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三、重实效

(一)参训教师开展“两个一”活动。为确保“国培计划”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做到资源共享,我们对参训教师要求开展“两个一”活动:一个主题讲座,一堂示范课或研讨课。在参训教师外出学习之前给任务、提要求。培训结束后督促学校组织安排成果汇报,为参训教师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展二级培训和强化校本研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二级培训和校本研训,让参训的和未参训的教师有机会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了解,最终达到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目的。二级培训和校本研训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培训与教学相结合的目标。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3

为此,建议:

1.有效结合教师的初次配置与二次配置政策。优先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强调均衡,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同时逐步推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政策,即教师就职后,有机会到不同的学校交流轮岗、入职等。试行全员双向交流制度,作为每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使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到城市学校和优质学校任教、学习、提高,有渠道、有序流动到城市学校,有效避免区县政府和学校存在的滥用权力行为。

2.将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与业绩考核挂钩。采用职业生涯考核“积分制”,把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换算为积分,累计到教师业务档案中,与教师评职、晋级、奖惩和工资收入等联系起来。在实施“积分制”过程中,根据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工作条件,对学校分类划片,合理赋值,程序公开透明,使教师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发展节奏,使“要我轮岗”成为“我要轮岗”。

3.注重交流轮岗评价,强化流入校管理权限。明确校长、教师交流期间的工作内容、绩效标准及流入校的评价和管理权,将流入校的评价结果作为其绩效考核、农村任教经历认定的重要依据,杜绝交流轮岗期间的消极怠工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区试行交流轮岗教师与流入校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期内流入校的绩效考核和管理主体地位,聘期结束后教师可选择留任或返回原校。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4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我校三位教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免费接受我校部分学科硕士研究生前去修读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支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遣教师到我校讲学,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四)干部挂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担任副校长;我校也派出了两名处级干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这为促进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校教师报考三所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报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并得到了热情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支援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态度,与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5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已将我校三位教授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起陆续开始招生,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免费接受我校部分学科硕士研究生前去修读课程。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支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遣教师到我校讲学,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能够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四)干部挂职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担任副校长;我校也派出了两名处级干部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这为促进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校教师报考三所院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报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其他高校积极联系,并得到了热情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支援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态度,与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6

在各自学校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联校的潜力和资源,立足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展示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区域内困扰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问题为课题,以区域内网络教研为辅助手段,为教师发展提供丰富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教师进行专业交流、相互学习、共享经验创造机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二、    工作目标

1.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性教研工作制度。

2.建立以区域性教研活动协作组为核心的教研工作队伍。

3.完成预定的教研活动。

三、活动主题

1.橄榄型教师队伍建设主题研究活动

2.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专题研讨

3.教研成果展示与交流主题活动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建章立制,健全队伍,制定计划(区域性教研工作计划和各学科活动计划),启动活动。

2.研究新课标,解读新教材。

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区域内广大教师根据课标理念,认真研读教材,真正理解和把握教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橄榄型教师队伍建设主题研究活动

四月份:

1.区域性教研活动第一次月会。

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活动。科学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

3.教师理论学习。

五月份:

1.区域性教研活动第二次月会。

2.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专题教研。

3.学生活动。

联合开展古诗文诵读、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4. 课例教研。

区域内骨干教师教学示范课。

通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给教师们提供生动鲜活的范例。

六月份:

1. 教学研讨会,教学论文评比

我们三个联校联合召开教学研讨会,通过召开这种会议交流课改中产生的困惑、思考、经验、教训等,并进行教学论文的评比。

2. 堂邑联校教学开放周

课堂开放——区域内其它学校的教师可以随堂听课;资料开放——开放学校的计划、教案、作业本等各种资料都在指定的地方展示;学校环境开放——外校教师可以任意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感受学校的管理氛围、文化氛围。

3.本学期教研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4.本学期区域性教研活动期末总结。

5.对本学期参加活动教师的各项考核工作。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月海峡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为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后,两岸展开了进一步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同时促进了两岸高校间“交换生”计划的推行速度。2010年秋季第一学期,台湾70余所高等院校计划从祖国大陆招收2000多名短期交换生,可见台湾高校对大陆交换学生招生的规模之大。其中福建省凭借海峡两岸绝佳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闽台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交换生”计划推行的重点地区。至2012年福建省已经选派1000多名学生赴台学习。

随着两岸“交换生”计划推行规模的逐年扩大,规范学生在台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制定和完善交换生的服务和管理办法是每一个相关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本文将以福建省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学校过去几年的交换生服务和管理工作,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制定出更规范的交换生服务和管理办法。

1 服务方式与管理方法现状及问题分析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是一所师生总数近万人的民办大学,从2000年办学至今发展迅速,具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也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从2009年起南洋学院便与台湾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台湾亚洲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的高校合作关系,积极推行“交换生”计划。其中,2011-2012学年学院派遣了五个不同专业共十一名学生赴台湾亚洲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并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派遣一名指导老师赴台对学生进行服务和管理工作。经过对此次“交换生”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后,总结出如下问题: (1)个别学生因为疾病、经费、家庭及个人因素提前结束了交换计划,只在亚洲大学学习了半个学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2)在派遣指导老师的过程中,由于适逢台湾大选,签证时间耽搁太久,导致为期四个月的指导时间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便匆匆返校。(3)部分学生到达亚洲大学后,在选课期间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胡乱选课,导致所选的多门课程与自身专业不相符合,既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到回校后的成绩认定。(4)学生回校后由于之前选课问题对成绩抵免带来一定问题,有些课程无法与本校课程相抵,部分学生学分不够需要重修和补考甚至对毕业带来影响。

2 规范服务方式与管理方法的措施

2.1 学生的报名与选拔

交换学生肩负着两校学术交流、文化联谊的重要使命,选拔合适的学生作为交换生是“交换生”计划执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虽然教育厅对“交换生”计划有一定的补助政策,但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学校选派交换生的时候不得不首先考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因素,不能因为一年的赴台学习给学生的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制定两校联合的奖学金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在台湾学习期间获得的优异成绩来申请联合奖学金,这样既可以对他们在台湾高校获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又可以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是对所有交换生在台学习的一种鼓励。另外,在选派交换生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进行严格的要求。交换生在台一年的学习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都是要取得一定收获的,如果只是想去台湾游玩,抱着一种玩世不恭、混日子的态度就失去“交换生”计划原本的意义了。因此,一定要把宝贵的机会提供给真正需要的学生,使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能够取得更多的收获,既能够学习到台湾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又不会被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腐蚀,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2.2 选派合适的指导教师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如果高校在一次“交换生”计划中派遣的学生超过十名就需安排一名指导教师随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教师赴台肩负着更重的任务和责任,在选派指导教师的时候更要慎重。首先,所选派的教师一定能够胜任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擅长于学生交流沟通,擅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学习生活出现困惑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在台学习保驾护航。其次,所选派的教师最好是专业技能型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与台湾高校的专家、教授沟通交流,建立友谊,吸取台湾高校同专业的先进技术理念,为两校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建立桥梁。再次,教师选派应与学生选派同时进行,提前将人选定好,若选派学生人数未超过十人,可以做人力资源储备。如果在学生确定之后再进行教师选派,就可能出现上面提到的签证拖延问题,使教师在台时间大大缩短,无法及时为学生做出指导,学术交流的效果更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选派教师的意义。

2.3 学生的选课指导

台湾高校在教务课程安排设置的比较灵活,学生选课的自由度相对较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选课方面的自主性。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会导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过大,严重脱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造成课程体系的脱节,(如: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了大量的旅游休憩类的课程)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学生本专业要求的学习效果。因此,指导老师要在学期初选课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自由选课的同时,能够按照本专业学习计划的主线选课,不至于因为过度的偏离造成学科混乱,给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后期的成绩认定带来严重的影响。

2.4 学生返校后的成绩认定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8

幼儿园秋季家长工作计划家长工作一直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对幼儿的教育是一项多层面、多元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相互配合方能奏效。现代教育观强调:只有社会、家庭、幼儿园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现代幼教立体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三维构造,才能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它赋予了家长工作全新的内涵家园共育。家园共育则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幼儿园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同时也要求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成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

这一学年,我园家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家长工作精神,以我园的《园务计划》为指导,以新观念、新视角、新举措实现家园共育,提高家教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二.工作目标

倡导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家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达成共识,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工作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提高家长工作的艺术性

(1)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使合作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确立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新观念,在家园交流中,把握好教师与家长互为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关系。

(2)组织家长工作经验交流或家长工作案例研讨会,通过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家长工作的好经验、好方法,感受做好家长工作的乐趣和成效,促进每位保教人员不断提高家长工作的水平。

2.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使沟通既根据实际需要有重点突出,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

(1)举办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家教讲座。

(2)做好家访工作。入园前对每个新生进行家访,入园后进行不定期家访。

(3)组织并改进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开放日作为家园共育好时机,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调动家长把所观、所思、所想反馈出来,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家园如何进行教育。使开放活动更深入,更有价值。

(4)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家园沟通中的作用,通过家委会帮全体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计划与要求,沟通、协调家园关系。

(5)通过电话、班级QQ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与家长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取得家园沟通与合作。

3.注重家长的参与,使幼儿教育更添色彩,为幼儿园工作注入一份坚实的力量,增强教育合力。

(1)发挥家委会的作用,使家委会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在幼儿园管理、教育、家长工作、后勤等方面的目标、措施等各项工作献计献策。

(2)发放家长调查表,请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开展内容丰富的亲子活动,使家长与幼儿同乐,使家园关系更为密切。

4.注重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形成畅通的家园双通道。

(1)利用家教园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家庭教育的经验与信息;报道幼儿园活动动态及成果;而且可组织家长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从而增进家长与教师的有效互动。

(2)丰富《家长园地》的形式、内容,一方面向家长宣传科学育而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与家长互动,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3)把家长会改为参与对话式的家园交流会,家长、老师互抛育儿问题和经验,阐发自己的意见,相互碰撞,共讨科学育儿的实施策略。

(4)开展书香校园阅读活动,营造家园浓厚的文化氛围。

(5)进一步发挥家园联系册的功能,使家园联系册成为家园互相交流信息的一种有效渠道。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家访,接待新生及家长来园熟悉环境

2.制订家长工作计划

3、召开期初家长会

4、签订家长安全责任书

十月份:

1、举行小班年段自理能力比赛。

2、建立幼儿园各班qq群,使家园沟通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十一月份:

1.家园读书活动

2.家长开放日活动

十二月份--元月份:

1.迎新家园同乐亲子活动。

2、幼儿寒假生活指导告家长书。

3、撰写家长工作总结。

幼儿园秋季家长工作计划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并深入贯彻《幼儿园纲要》精神,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别差异,坚持保教并重,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工作条例》为准绳,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南,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动力,科学合理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争创一流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实践新《纲要》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行为,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挖掘自身潜力,强化内涵建设。在课程改革、创特色教育、树自身品牌上下工夫,树立经营幼儿园的新理念,加强园舍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办园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和谐幼儿园,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创办一流的幼儿园。一流教育,办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孩子成才的幼儿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园务管理:科学管理,提高效益

1、办园思想:依法治园,严格按标准收费;

依法治教,注重行风建设。幼儿园一切工作以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幼儿园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

2、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刚柔并重,以开放而弹性的管理、灵活而务实的作风激发幼儿教师工作内驱力。

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园长参与实践教育教学第一线。

3、班子建设:注重学习反思、倡导批评监督,内省与外力共同推动班子队伍的建设。

班子人员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体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一支开明、团结、廉洁、高效的好班子,使幼儿园整体工作快速发展。

4、师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多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主要方法有: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搭建舞台,施压锻炼;三是加强对话与交流,鼓励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四是创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5、教师生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满足青年人的生活情趣,每月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使幼儿园成为每个教师的精神家园。

(二)教育教学:立足实际,提高质量

园部工作重点:围绕目标加强协作,酝酿较高组织智慧,大力提升个体教育能力,把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思想上:教研合一,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师一要咀嚼消化有关理论

,二要厚实实践基础。教师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地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

实践中:在存精、吸纳、创新的总原则下,教师要提高教育艺术、积累教育智慧、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不任务意识。

1、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按照幼儿园教育目标,针对大、中、小幼儿的特点及各班幼儿发展情况,各班主任拟定出学期工作计划,做到月、周、日工作目标明确,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富于生活、游戏中。

2、创设与幼儿教育适应的良好育人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教师的每个角落,每一个面墙都充分利用,作为向幼儿传递信息、创设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地。

3、树立一日活动都是课的教育思想,科学合理设计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要体现教育的目标,做到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有机结合,注意保教结合教育的教育原则,对幼儿的活动或技能进行观察,认真评价,对个别幼儿的教育要写入幼儿教育心得或观察日记中。

4、做好新生接待工作,稳定幼儿情绪,采取多种方法和游戏活动,吸引幼儿,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仔细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和补充活动内容,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各班教师重点要抓好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7、教师对每位来园幼儿进行全日制观察,记录好来园幼儿人数,幼儿健康和当天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对生病的幼儿要注意观察,细心照顾,对一日的活动量要适度调节。

(三)卫生保健:狠抓落实,强化责任

做好保健卫生工作,做细做实,严格规范。教室要注重消毒、防病的过程工作,向家长宣传防病知识,积极做好预防传染工作。第一,做好一日常规保育工作,如晨检、卫生保健、洗手、入厕等,都要做细做好,不能马虎和大意,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测检查。第二,落实消毒工作,实行每日消毒制,预防疾病,传染病的传播。

(四)家长工作:宣传沟通,引导合作

家长工作也是做好幼儿园工作的关键,使家长和老师成为合作者和朋友一直是我们做好家园互动的最终目标。本学期将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多方位,多渠道地让家长参入幼儿教育,了解家长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幼儿园。

1、与沟通并举,引导与合作并重。

召开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尽量做好家教讲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提高社会的信誉度。

2、老师与家长的角色。

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要转变与家长之间的角色关系,从单纯的教师与家长关系转变为教育的合作,平等的朋友关系,从而更好地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3、多样化家园互动模式。

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家园联系系列活动,如:家长讲座、家长会、个别家访、家园互动栏、家长开放日活动等;丰富家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改进工作;开展网络交流等,促进家园共育。

(五)安全教育:强化意识,警钟长鸣。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的首要工作,牢记安全第一是一切幼教工作的保障。必须做到落实安全制度,实行责任制,深入日常管理。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身心健康发展。

1、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全园师生通过班会和专题会学习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手则,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以幼儿园零事故为目标,全方位构建幼儿园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责任到班,责任到人,明确职责,分工到位。学会处理突发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加强大型玩具的安全检查,杜绝事故发生。增设突发事件操练等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每月安全一总结,学习好的做法,互学互用。从而提高大家的安全管理能力。

2、按照本园安全工作计划,细化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防患在先,每天一小查,每周一大查。

定期检查维修,合理考评。

幼儿园秋季家长工作计划时间飞逝,转眼间又是新的额一年。2021年,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而不会迷失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

无计划的工作很盲目

很多职场新人并不清楚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就像年终总结一样,工作计划是一种应付上级的东西,特别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实际意义。记得我刚到公司上班的时候也是这种想法,那时初入职场,每天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之后,就再没有别的事情可干,经常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而自己也有些苦恼不知道该干什么。在后来,在领导的帮助下,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通过这份计划,我不仅知道了日常工作的大方向,同时也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如何在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

通过这件事,一方面我明确了工作安排,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它可以明确你的前进方向。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方向搞错了,就算工作再努力,也是一种盲目的努力,所以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个人计划要与公司计划相适应

很多人抱怨计划赶不上变化,特别是觉得自己制定的计划根本没用处,因为日常工作还是得听领导吩咐,并因此怀疑工作计划的作用。其实,如果把个人计划和公司计划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每到年初,不论个人是否制定了工作目标,你所在的单位一定制定了企业的发展目标。

我刚毕业时在一家公司从事软件测试的工作,当时我希望学习软件测试自动化领域新兴的一种语言,但是苦于每天忙碌的工作,分身乏术,没办法再另外抽时间学习。刚好公司准备在新一年里规范测试流程,化实现自动测试。于是我主动找到领导,希望能承担一部分这方面的工作,领导欣然同意。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人发展计划与企业目标的契合。

通过执行效果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9

外培计划实施背景和概况

为进一步创新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北京地区高校特别是市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显著增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整体发展水平,发挥其在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制定了“外培计划”项目。“外培计划”项目是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项目之一,是推进北京地区高校同海(境)外名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高水平人才的综合改革项目。

“外培计划”项目交流学生主要通过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定向投放和市属高校在校生遴选两种方式产生。其中,“招生计划定向投放”部分访学学生主要采用“1+2+1”和“1+3”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在海(境)外学校,或第一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在海(境)外学校。“在校生遴选”部分访学学生主要采用“1+1+2”和“2+1+1”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第三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二学年在海(境)外学校、第四学年在市属高校,或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市属高校、第三学年在海(境)外学校、第四学年在市属高校,政府根据海(境)外高校收费标准全额资助学生学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特色的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学校凭借国际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主动地抓住“外培计划”机遇,全面落实“外培计划”项目,成为“外培计划”项目实施的主力军。

目前,学校开展了外培计划交流的两种模式。一方面,在2015年度“在校生遴选”外培计划项目上,学校共派出20名在校生,分别派往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以及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修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艺术管理、演艺文化管理、国际视觉艺术和葡萄牙语专业。经过一年学习,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良好,部分学生成绩排名位居国外班级前列。另一方面,在2015年度“招生计划”外培计划项目上,学校共招生92名高考生。经过学校的全力培养和学生的奋力学习,2016年9月,学校一次性“外培计划”派出率达90%以上。分别派往美国纽约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南卡罗莱纳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马里兰大学、法国巴黎高翻学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修读翻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艺术管理、演艺文化管理、国际视觉艺术、市场营销和葡萄牙语专业。

外培计划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意义

1.外培计划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力的“讲好中国故事”和“做好中国事情”的国际化人才

北京市教委实施“外培计划”的目标是培养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学校作为以国际化为特色优势的外语类院校,从项目实施之初,便着眼于实现高水平“外语+”模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外培计划”有利于学校选拔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这使得外培学生在国外求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海外求学背景,同时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国际组织或区域性合作组织实践实习,从而塑炼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多语言驾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其次,“外培计划”有利于夯实外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培学生就读的学校都是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一流的师资和学生,因此,外培学生通过一流教师的专业知识指导和一流学生群体的学习氛围熏陶,极大地提高自我习得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和能力。最后,“外培计划”有利于充分展现外培学生的抱负和激情,培养他们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在国外求学中,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民族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向海外一流大学的师生和对象国展现我们国家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时刻用一颗炽热的家国情怀的“中国心”去“讲好中国故事”和“做好中国事情”。

2.外培计划有利于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为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师队伍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发现其都非常重视“国际化”教育理念的设想和“国际化”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支理论知识渊博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国际化”教师队伍是“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实践实施的主体性力量。“外培计划”作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从形式上看似送出去的是“外培学生”,从深层次上要求的是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从而更好地为本土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

一方面,“外培计划”有利于鼓励和培养自己的教授和教师成为“国际性教授和教师”。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就19世纪美国师生普遍求学德国的现象说,我们到德国求学,为的是我们的子孙不再远赴重洋求学德国。这也正是我们外培计划实施的深层次目标,“国际性教授和教师”是这个深层次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和基础。另一方面,“外培计划”有利于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也有利于学校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3.外培计划有利于拓宽高校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外培计划”是北京市教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北京市属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新模式。首先,外培计划有利于北京市属高校借鉴国际上一流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深化改革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其次,外培计划有利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从外培计划项目的深远意义上来说,它有利于吸引境外知名高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与市属高校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更有利于市属院校多角度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最后,外培计划有利于提高市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外培计划有利于加速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有利于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提升市属高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增加市属高校与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校际协作数量。

4.外培计划有利于建设北京的国际化人才特区

外培计划实施的历史任务是为全社会提供高端人才智力的支持,为北京市建成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支持。一方面,外培计划通过送出去的外培学生,经过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的联合培养,为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外培计划的示范作用,有利于北京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员回京和来京工作,为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提供智力支持,最终形成国际化人才聚集特^。

完善外培计划推进机制的对策

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外语+模式下的综合性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外国语大学”,而“外培计划”正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着无限机遇和契机。因此,学校在积极学习、研究和贯彻北京市教委“外培计划”相关文件精神的同时,全面思索完善外培计划推进机制的对策,力争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1.培养方案是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水平外培学生的总纲性文件,它是联合培养单位对外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纲领,是提高外培计划学生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对外培学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要求和规格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在全面思考外培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细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科学指导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科学制定外培计划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直接决定着外培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因此,学校从校级层面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从院系层面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作用出发,积极主动地与外方联合培养院校进行有效沟通和接洽,对外培学生,尤其是“1+3”模式的外培学生的培养定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论证,最终形成双方共同认可的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其次,高度重视国内培养方案与国外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问题。外培计划最大的特色是“国际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的有效衔接问题。学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衔接问题:一是增加语言考试达标课程。从新生开学初就启动托福考试语言能力加强班,提升外培学生语言达标率的同时,更增加外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生的国外求学做好充足的语言准备。二是增加全英文专业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优势和国际化留学背景,让有能力的教师为外培学生讲授全英文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背景,增加外培学生国外求学的适应力。三是细化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学分认定、课程选择和学位授予等问题。四是高度重视外培计划项目培养方案反哺国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借鉴和利用双方共同认定的培养方案,结合本土化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国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全面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外培计划”学生教育全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这一切要求都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外培学生作为公派出国的优秀学生,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课程体系和教育信息化手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外培计划”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主动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并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风采。

2.师资队伍是关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也多次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由此可见,师资队伍不仅对于“外培计划”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本土化国际人才的培养更是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外培计划的契机,加速国际虚拟教研室建设步伐。大数据时代,一定要有大数据的思维和能力。外培计划看似派出的是学生,实则内炼的是国内教师的教育和科研能力。通过外培学生的派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虚拟教研室,深化学校、院系和教师与世界一流高校、院系和教师的深度合作能力。其次,学校充分利用外培计划的契机,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学校教育实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外培计划在加速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向世界一流大学和学者展示了我国对教育强国目标的追求和对一流学者的尊重。据此,一方面,学校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外方合作院校访学交流;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和邀请世界名校师资来学校工作和作讲座,推进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3.学生管理是基础

外培学生的成才质量决定着外培项目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对外培学生的全程管理是项目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学校从项目实施之初,便充分意识到多维度、全方位的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对外培学生的求学和成才的作用。

首先,学校高度重视外培学生的入学教育。一方面,全面强化外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外培学生作为优质资源的使用者,身上肩负着更大的爱国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校自学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对外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成外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外培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以外文教材、网络视频、在线慕课(MOOCs)、国际同步课堂以及国际专家讲座和视频等内容为教育工作抓手,全面提高外培学生的校内国际交流频率和普及化程度。其次,学校高度重视海外求学的教育质量。这是外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环节,更是教育过程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充分尊重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方案的纲领性地位;另一方面,根据派出学生数量,选派德才兼备的教师赴外跟踪管理,他们要根据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力争海外求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后,学校继续完善外培学生管理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外培计划项目作为贯彻“开放”理念的改革项目,学校要坚持“研究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政策―形成建设性对策―制定学校合法制度―形成高效的工作原则”的工作思路,全方位调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的动力,为外培计划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4.绩效管理是保障

要提高外培计划项目的效益,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绩效管理的保障作用,它不仅能够保证外培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外培计划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办学的主体性作用,加强院系自评力度和深度。院系作为管理外培学生的第一责任单位,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外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客观、合理和全面的评价。其次,要全面配合财政评价和市教委部门评价,进一步梳理学校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进度、绩效和经费支持情况。通过政府和专家的评估,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促进学校外培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最后,在外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还要开展国内和国外结合的评估认证制度,完善项目的退出机制,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建立外培计划成功经验共享机制,打造出“留学国外一流大学”的品牌。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教学管理改革项目“‘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改革问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10

【作者简介】梁珊珊(1980-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硕士,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2)09-0081-05

教师流动问题是各个国家都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欧盟自其依据《罗马条约》建立肇始,其政策一贯强调经济合作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2010年3月欧盟公布的《欧洲2020战略》更是将“建设流动欧洲”作为其四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将“鼓励人员,特别是年轻人自由流动”作为保证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1]因此,教师流动,特别是教师的国家间流动,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教育政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地位。在以上背景下,本文拟对欧盟中存在的教师国家间流动的现状及其制定的相关政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实现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提供借鉴。

一、欧盟教师流动与教师国家间流动的含义

欧盟倡导的教师流动包括各个层级(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和各领域(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教师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其教师流动形式较为多样。总体上,欧盟“教师流动”可以从3个维度上进行划分:一是,按照流动范围可以划分为工作间流动(Job Mobility)和地区间流动(Geographical Mobility),是欧盟政策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划分方法;二是,按照流动方向可划分为向外流动和内部流动;三是,按照流动的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长期流动(Long-term Mobility)与短期交流(Short-term Exchange)。不同维度交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师流动类型。

其中,教师的地区间流动是欧盟最为关注的。地区间流动按照流动方向可以划分为:欧盟成员国家间流动(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Mobility)和本国内流动(Intracountry Geographical Mobility)。欧盟组织的教育政策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在欧盟成员国家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国家间流动除了可以解决教师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问题外,对欧盟的教育一体化和政治、文化一体化也具有特殊意义。因而,教师的国家间流动是欧盟教育政策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也将集中探究欧盟教师独特的国家间流动现象。

二、欧盟教师国家间流动的现状与特点

第一,在流动的原因上,欧盟教师的国家间流动具有特殊的政治原因。欧盟教师的国家间流动其内在动因很多。一方面,欧盟的教师流动和其他地区一样,具有按照师资需求调配教师资源的作用,因而,其动因包括:各国存在经济状况与教师工作环境的差异、各国教师供需情况和各国移民人群教育需求等因素;另一方面,欧盟教师的国家间流动对欧盟的政治、文化一体化和“欧洲维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欧盟从过去单纯注重经济一体化逐步扩展到政治和各项社会事务领域。在1976年的欧洲教育部长委员会决议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 of Education),将教育纳入了“欧洲维度”的范畴。[2]这意味着教育担负起了帮助学生形成欧洲身份认同和欧洲归属感的任务。1993年欧盟委员会了《关于教育的欧洲维度绿皮书》,[3]其中将“通过促进流动和交流来促进合作”作为实现教育的欧洲维度的首个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流动更倾向于学生流动,而非教师流动。其后,针对学生流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研究者指出,教师流动比学生流动在促进交流上更加有效。如:英国学者波扎利(Pozzilli)等曾针对医学专业学生交流存在的教育体制不相容问题,提出教师流动较学生流动更加简易、有效。随着政策的发展,教师的流动和交流得到了越来愈多的政策支持。调查数据表明,1997年至2006年,“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中的教师流动数目稳步提高。[4]

第二,在流动过程上,欧盟教师国家间流动的过程较为开放和规范。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相关教育政策和计划为欧盟各层级教师流动提供了选择多样且较开放、明确的申请流程,并在核心问题上得到相应的立法支持。

第三,在流动的方向上,教师国家间流动的方向较为多元。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调控下,教师流动可达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融合欧洲文化的目的。但是,欧盟的教师自由流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流间。首先,由经济原因导致的单向流动,特别是由东欧流向西欧的“向上流动”不利于师资的均衡配置。由于多数东欧国家为教师提供的工作环境远不如西欧国家,一些东欧教师,特别是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的教师希望到收入、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更好的国家工作。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却很难吸引外来教师。这就导致发达国家的师资过剩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师资匮乏。另外,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语言障碍是教师跨国流动的主要障碍,因而教师更倾向于流向和本国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5]但是,教师在语言文化趋同的国家间流动不能达到融合多元文化的目的。

第四,在流动的规模上,虽然欧盟一直倡导教师在国家间进行流动,但其教师的国家间流动状况并不理想。一方面,GHK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欧盟国家间的流动水平较低。[5]若以外来教师数量与该国教师总数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欧盟各国的比例均偏低。其中,最低的比例是法国的0.45%,最高比例为比利时,也仅为3.77%。[5]另一方面,教师国家间流动的未来情况也并不乐观。研究显示:在2004-2005年间参加“伊拉斯谟计划”的144,037名学生中,仅有4,626名参加教师培训项目,在所有16类项目中人数排名为第12位。[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欧洲未来的教师并不倾向于这种国家间流动。

三、欧盟及其成员国关于教师国家间流动的相关举措

(一)欧盟的相关举措

欧盟的教育政策是通过项目计划的形式,以法律为指导,采取辅助性原则,为各成员国教育和发展提供支持和补充。

1.欧盟立法的支持与保障

欧洲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的《欧洲教师能力与资格共同原则》提出:流动性特征是教师职业的四个重要特征之一。2007年的《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再次重申:“流动是教师的初始训练和后继职业培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应鼓励教师到其他欧洲国家学习、进修和工作,以谋求职业发展。”[6]这些政策强调指出:促进在职教师、师范生和师范教育者流动的项目意义重大,可以加深他们对于文化差异和教育的欧洲维度的理解,促进教师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这些政策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欧盟除了倡导“教师流动”的指导性政策外,还提供立法保障。首先,欧盟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核心便是“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罗马条约》、《欧洲单一法案》和《欧洲联盟条约》等欧盟基本条约都规定了欧盟公民及其家庭具有在欧盟(或欧共体)内自由流动的权利。这对于欧盟教师意味着:在仅持有本国国籍的情况下,教师可自由侨居到其他成员国工作。这些法规为欧盟教师的国家间流动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另外,欧盟通过专门法律扫清了教师国家间流动中存在的重大障碍。1989年,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发表的报告《欧洲的教师流动》[7]指出:欧洲国家的教师联盟都明确支持教师流动,以促进教师对于他国文化的了解,但是这些机构却没有对欧洲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国家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的工资与工作环境进行整合和控制,也没有解决教师分布的过剩与不足问题。该报告总结了欧盟“教师流动”存在的核心问题。对此,自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开始,欧盟便逐步通过立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欧洲联盟条约》[8]中的第126条,将“通过鼓励,特别是证书和学习期限的认定,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流动”作为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并且该目标在《里斯本条约》[9]中得以重申。另外,欧盟除了通过指导方针性的立法支持外,还于2005年了《关于承认职业资格的指示》,为教师职业资格的认定提供了执行标准。

2.欧盟具体教育方案的推动

推行具体的教育计划(Mobility Schemes)是欧盟教育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欧盟推出的教育计划中很多都涉及到促进教师流动问题,而大部分欧盟成员国也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计划来促进教师的国家间流动。1976年,欧共体正式出台的最早的“联合学习计划”(Joint Study Programmes),曾以促进各高等院校教师的短期流动为目标。而欧盟最新实施的“2007-2013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更是增加了对教师流动和教师教育机构间跨国合作的支持力度。

欧盟教育计划在推动“教师流动”方面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全面性,在各层面的教育计划中,都确立了推动教师或培训者流动的具体举措。例如:面向基础教育的“夸美纽斯计划”(Comenius Programme)为教师跨国工作提供了专用津贴;面向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伊拉斯谟计划”,为高校教师在欧洲他国的合作大学开设短期课程提供支持;面向除高等职业教育以外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达·芬奇计划”(Leonardo da Vinci Programme),通过职业部门提供的语言和文化准备项目来协助劳动力的跨境流动;而面向成人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格兰特威格项目”(Grundtvig Programme)通过给一些交流实践经验的项目提供支持,来帮助培训者获得到其他国家的学习经验。第二,欧盟的教育计划多采用“教师短期交流”(Short-term Exchange)的办法来推动“教师流动”。以“伊拉斯谟计划”为例,该项目为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中的教师提供到其他国家的合作学校任教的机会。该项目的流动时间一般为短期,平均只有1周,最长的为6周。

(二)欧盟成员国的相关举措

欧盟各成员国也以促进文化交流和提高师资质量为目标,采取了多种举措来支持促进教师和实习教师的国家间流动。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来调控教师流动,以解决教师分布的过剩与不足并存问题。

1.促进国家间流动的方案

欧盟各国对于教师的国家间流动都持鼓励促进的态度。各国一方面大力支持本国的教师参与欧盟的相关教育计划,同时又开展本国的教师流动计划。德国教师除了可以通过欧盟“苏格拉底计划”下的“德国学术交流”(DAAD)方案获得跨国交流机会外,也可以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处(KMK)下属的“教学交流服务”(PAD)项目来参与跨国交流。希腊教育部每年向教师提供200个到欧洲其他国家修习硕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名额。而冰岛、挪威和瑞士则致力于推动教师和实习生教师(Student Teachers)的共同流动。多数的教师国家间流动方案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参与的自愿流动,而一些国家也存在一些强制性政策。德国、立陶宛等国规定教师在他们教师职业发展中,必须完成到国外开展短期教学的环节。

另外,欧盟国家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非国家层面的方案。其中的“岗对岗”(Post-to-post)教师交流项目是比较典型的跨国教育组织或机构层面的项目。它不是由某一国家组织实施的,而是通过欧洲在职培训和欧盟学校合作伙伴关系等形式展开教师流动的。参与的国家之间达成双边协议,同时每个国家可根据本国和目标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规定。这是一种中期交流,一般持续数月到1年。除此之外,一些欧盟特定国家间还签署了旨在促进相互间教师交流与流动的双边或多边流动协定。双边或多边教育协定的目的并非在于教师在他国从事较长时间的跨国工作,而是更强调教师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教育系统与文化,北欧国家间的多边协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调控国家间流动的举措

为了解决师资分布的地区不平衡和供求不平衡问题,欧盟成员国也使用了一些调控举措。虽然各国的调控政策主要针对教师的“本国内流动”,但也同时对国家间流动产生作用。这些调控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第一,财政激励。罗马尼亚为了吸引教师到乡村或偏远地区工作,教育机构根据地区的特点为流动教师提供奖金,而奖金的金额相当于教师薪资5%到80%不等。同时,政府每年都会重新评审这些地区的工资涨幅。

第二,其他激励措施。除去财政激励,一些国家还采用了更为广泛的激励措施来吸引教师去那些很难招募到新教师的地区。捷克的某些自治州当局为流动到该地区任教的教师提供住房。英国提出一个所谓“关键员工生存计划”(Key Worker Living Programme)。该计划适用的关键员工包括中学教师和继续教育学院(预科学院)的教师。英国的东南部和东部高昂的住房消费影响了教师的流动,该计划通过保证教师购买住所或提供廉租房屋来解决高水平生活消费给教师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增加流动灵活性。一些欧盟国家寻求不使用某一特定激励措施,而是结合诸如借调、固定配额和丰富的培训计划等细微措施增加流动的灵活性。

第四,采用访学与短期交流。如“岗对岗”教师交流项目中保持教师的原有待遇,这意味着交换到经济状况欠佳国家反而具有了高工资而低消费的优势。而对于交换到高消费地区的教师则提供额外补贴,解决住房等,帮助教师流动扫清障碍。总体而言,调控国家间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本身是十分复杂的,需要欧盟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因此,解决国家间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的调控政策的制定是欧盟将继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四、结语

虽然欧盟的教师流动与我国教师流动具有一些本质差异,但教师流动的现象中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欧盟相关举措为我国教师流动政策提供了以下可借鉴之处:

第一,通过立法保障、政策指导和具体方案推动等多层面举措来切实促进和调控教师流动。教师流动首先需要立法的支持与保障,而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法》中没有关于“教师流动”的明确规定。其次,确立教师职业资格的统一认定标准是规范教师自由流动的重要途径。另外,具体流动方案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和调控教师流动。

第二,“教师为本”使得教师流动更加有效和更加人性化。欧盟的政策一方面关注流动中教师的切实需要,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教师在流动中存在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具体举措扫清阻止教师合理流动的阻碍;另一方面,教师流动的过程开放透明,体现了教师的自主性。欧盟政策指引下的教师流动不是自由流动,也不是简单的强制性流动,这些流动具有明确、公开的申请流程,且由教师自主申请。

第三,教师流动的方式和对象多样灵活。欧盟的教师流动不局限于现任教学人员,同时针对师范生、非教学人员等不同人群,这使得交流更加深入,而师范生的流动也为教师流动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2010). Europe 2020: A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COM(2010)2020. Brussels.

[2]Resolution of the Council and of the Ministers of Education, 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f 9 February 1976 Comprising an Action Programm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fficial Journal C 038, 19/02/1976, pp.1-5.

[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1993). Green Paper on the European Dimension of Education. COM(93)457 Final, Brussels, p.9.

[4]European Commission(2008). Erasmus: Mobility Creates Opportunities European Success Stories. Luxembourg.

[5]European Commission DG EAC(2006). Mobility of Teachers and Trainers(Final Reports). In Study on Key Education Indicators on Social Inclusion and Efficiency, Mobility, Adult Skill and Active Citizenship. 2005-4682/001-001 EDU ETU. p.96, 96, 6, 96, 108.

[6]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7).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COM(2007)392 Final, Brussels, p.12.

交流教师工作计划例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5-02

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亟需一大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相关的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应运而生,与“卓越计划”相配套的教师培养方式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这对高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统一要求更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加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卓越的教师队伍,因此,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方式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

1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快、发展前景较好的特色专业,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蒸蒸日上的城市地铁企业。目前的现状是该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其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研究,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必要的行业背景稍显不足。

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尽快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即教师素质)、又具有一定从事行业或企业工作的实践技能(即实践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旦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滞后,将会严重制约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卓越计划”对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关键。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务必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2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制定“卓越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采取高校内部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打造一批具有丰富现场工程经验的卓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1 高校内部培养

高校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有利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的自我提高,要求教师自觉地、认真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地铁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发现地铁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点,努力需找契机,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将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研究。

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与地铁维保运营等部门进行交流和讨论,将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2.2 校企联合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利用高校和地铁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正确引导高校的人力优势并发挥企业的实践特点,高校与企业通过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方式进行合作和交流,让教师和地铁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全面参与建设,打造“卓越计划”培养校外工程实训平台,提高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师的培养过程,通过企业的密切参与,探索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机制,共同把卓越的教师培养好,同时教师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反哺企业,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3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选拔

通过择优录取原则,选拔专业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以及进入国内外相关行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访问学者工作。

3.1 选拔挂职锻炼

选拔专职教师进行深入的校企交流,让优秀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将产业链与企业链对接,夯实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及时熟悉和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应用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丰富城市车辆维保背景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以及丰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人才。

挂职锻炼能够让学校和企业联系紧密,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获得量身打造的人才,通过互相交流、共同实现专业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

3.2 选拔国内外访学

地铁行业在技术上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地铁的某些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国内某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比如西南交大国家重点牵引实验室、铁科院等在技术上也不弱于国外,因此,有选择的去国内和国高水平研究单位去访问交流、学习其先进理念和设计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大大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

此外,加强国际学生交流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也大有帮助。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是要重视通过国外访学加强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具有国际性人才素质的老师指导学生,才能获得高素质的跨文化工程师人才,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4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引进

双师型教师引起方式有很多,可以采取内部引进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4.1 内部引进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新兴专业,对口专业教师的人才需求是迫切的。新进入高校的博士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虽然可以采用高校内部培养和校企联合进行培养,但是该方式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效果,短期内达不到“卓越计划”的要求,而“卓越计划”急需双师型高素质教师人才指导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因此,还需要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引起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正确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科正确发展,通过言传身教、讨论会等方式,带动并培养年轻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4.2 外部引进

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聘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程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让这些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或担任实习的指导教师,并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让专业教师作为这部分工程技术人才授课的助教,帮助外部引进的工程技术教师处理高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互补性教学的良好局面。

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不仅满足地铁企业量身定制其所需要的专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外,而且还为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建设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高校内部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拔优秀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国内外访学,挖掘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结合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人才的内部和外部引进,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特色双师型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对工程实践型教师人才的培养,从而使“卓越计划”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