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4 15:05:56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07-02

民办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民办本科院校越来越多,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问题就浮出水面:新生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专业是文科理科兼招,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陈旧模式下的高等数学教学难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做好民办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工作,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The Theory of Effective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科学教学化运动,在受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科学教学影响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是提供适宜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

2 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高等数学课程中,感觉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基本上都接触过,这样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开始松懈,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学习,部分院校期末考试试题又很简单,所以一些学生甚至在啃高中老本的情况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进入第二学期的学习后,高等数学课程从一元变化到二元甚至是多元,所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新知识,并且远远要比第一学期难得多,学生心理上产生了畏惧感,再加上上学期基础打得不牢,从而造成整体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2.2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

大学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不断减少,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面面俱到地将所有知识点都讲解到位。有些学校仍让还用十几年前的授课计划,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些内容可能对所学专业几乎用不到,但在课堂上老师却用非常多的课时来讲解。这样不仅教师教的累,学生还学而无用。

2.3 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

明确高等数学教育的意义,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像数学一类的文化基础课是可有可无的,认为高等数学课程对他将来的发展根本排不上用场,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将来就能有很好的发展。高等数学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就好比盖大楼,应该先把地基打好,那么高等数学就是地基。试想一栋高楼大厦,如果地基没打好,它又怎么能屹立东方呢,终有一天会楼塌人亡的。

高等教育应该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使其培养的学生是一个综合型人才。因此,在高等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等数学课程也是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准确地把握数学课程的定位,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动力。

高等数学课程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提供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如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有效性

3.1 研究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推陈出新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授课学时少,授课内容多的问题,因此,要想达到在少课时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就应结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优选教材内容。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应该深入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中调查研究,然后制定不同授课计划,以便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定位,突出重点难点,删掉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不适用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适应新时代的内容,突出每个专业所需内容。

在传统陈旧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顾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多数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授,不与学生互动,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或记。这样的课堂教学死板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在台下学生却趴倒一大片的现象,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在教学中,可以以教师的引导及知识传授为课堂的主导,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高等数学教学成为启迪式、开发式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组,分层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民办本科院校应该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组,本着以“面向全体,两头兼顾”的原则,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逐步上升的规律。此外,教师还应该安排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精讲多练,取消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做到讲和练相结合。在教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作业也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3.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就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有某些教师自身的原因。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首先要多读书,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形象化思维和口诀来帮助学生灵活记忆和应用一些公式。如在数量积运算中(表示的夹角),该公式老师可以交给同学们口诀是数积比模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有关数学发展的小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进行科学创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学

教师要感动学生、激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有效性非常关键的工作之一,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做到始终饱满热情地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在课下教师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严于律己、做好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双向互动,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4 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图像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时、适量、适度;另一方面,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等数学教学是高等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只有教师不断地自我提高、不断地探索适合现代教育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的全面发展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光明,魏芙蓉.数学教学效率论(实践篇)[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2

(一)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转换“只注重发展单一的高职教育,只注重办学规模”的观念,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和服务三大功能,坚持全面发展。

1.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一如既往地办好高职教育。目前中职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应及时抓住这个机遇,依托高职院校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开办或复办中职教育,并且使中职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亮点和办学效益的增长点。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和教育培训工作。成人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不同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配合做好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2.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工作。

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面向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复员士兵、城镇失业人员、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面向企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积极拓展服务功能。

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功能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和市场,开展科研、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和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和企业生产的发展。

(二)协调发展。

要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依托高职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工作和成人教育,努力向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形成主体突出、特色鲜明、灵活多样、组织和谐的“多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结构。

(三)可持续发展。

1.充足的学生生源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职院校开办的各类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等,其服务对象都是学生和受训人员。没有学生来源,高职院校的办学就成了无米之炊,学生来源成了办学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充分利用学院内部、外部的各种有利条件,密切注意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积极拓展各类学生来源,包括扩大直接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就读高职院校的比例等措施,才能确保办学的正常进行,学院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2.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适应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培养能适应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

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二、创办职业教育集团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各级政府的扶持。

创办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教育的新生事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否则,创办职业教育集团将会是举步维艰。

1.政策问题。

在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的过程中,会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当地政府在不违反现行的法令法规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或政策倾斜。

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令、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可操作性、约束力更强的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或政策,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资金问题。

创办职业教育集团需要征地,增加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因而资金短缺是一个大问题。各级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向职业教育集团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

3.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格问题。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时,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培训和鉴定的资格。国务院在2005年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取得上述的资格。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22-02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广泛化、大众化,我国不同规模的本科院校发展及规模的扩大化,推动了院校教学、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陈旧单一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早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这就为民办本科院校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充分条件。

一、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内涵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特点、经费特点、管理职能特点要求改革必须从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做起,这也是新时期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着眼点和内涵。与我国其他高校相比,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比较短,而且一般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的经费渠道比较少,通常源自于高校学生学费及社会机构的财政支持,其中,学费是最大办学资金来源。再者,民办本科院校目前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大。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院校进行一切改革都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的强化、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与贯彻落实、专业教材、教学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及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等着手改革,才能提高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按照教育部文件《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及《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总结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特点及学生总体学习情况,围绕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进行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管理及教学运行管理改革,促使管理为教学服务,在归纳民办本科院校以往教学管理经验教训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并最终构建出适合民办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为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供切实可靠的管理支撑,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意义非凡:第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了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竞争程度,因此,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压力也日渐增大。正如教育行业中的名言“只有管理好才能教出人才,只有管理好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只有管理好才能够增强学生的整体实力”,因此,抛却内涵,从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本质上来说,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第二,民办本科院校培养人才需要教学管理的有力支撑,随着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变动及教学基本建设管理项目的变动,必须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

三、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在院校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硬是把传统公办院校教学管理改革方法套上去,难免会出现不合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甚至还会给民办本科院校带来一系列麻烦。民办本科院校师资数量不多,但整体运行效率较高,采用公办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就不能保证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从而失去了办学优势,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要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入手,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抓院校管理质量,制订教学及管理不同职位的岗位职责规范,避免出现过于侧重教学或者管理某一方面。既要保证院校各专业教学质量,又要保证民办本科院校全校的管理效果,构建适应于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全新模式。

四、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途径

(一)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民办本科院校应从优化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对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浓缩课程设置,并且增加特色专业实践课的课时,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学时保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管理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将办学重点放在学风建设上来

按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及民办本科院校办学要求,将一切办学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将原本的服务理念、教学资源分配重点转向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上来,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及设施来完善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监管力度,保证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三)明确职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民办本科院校各院系和处室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实施岗位权力的同时,发挥应有的教学管理作用,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开展一切工作。同时,要求院系、处室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以院校的长远发展为前提,进行定期教学管理考核及工作交流,促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参与到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当中。

(四)因地制宜,从民办本科院校特色出发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什么样的办学模式、什么样的管理特点就应该采用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法。结合院校的办学、教学管理情况,选择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制订保障院校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但要制订教学管理目标,还要将管理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五、总结

尽管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不少,但是,结合国内民办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研究却不多。笔者立足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管理现状,从阐述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概念入手,论证了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从而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及相关研究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禹华平,杨海艳.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演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2]孙汀兰.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管理改革与模式创新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2).

[3],王静.民办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4

作者简介:刘瑞芹(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管弦(1980-),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广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1B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79-03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1]。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2]。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3]。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而民办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其中一项最为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就是要重视和加强科研管理工作,通过科研来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突出内涵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民办高职院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科研管理成为内涵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诸多民办高职院校深陷管理困境之中,找不到出路。因此,如何突破科研管理“瓶颈”,摆脱困境,成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出路,以期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困境分析

(一)科研管理态度消极

传统观念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的工作,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很难搞好科研工作,故而持不管不理的态度,科研工作全凭教师的兴趣而为。例如,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建立晚,且大多是科级建制,直属于教务处,科研管理工作在地位上从属于教学,属于教学的附属品。

(二)科研队伍素质偏低且不稳定

科研队伍素质低 从管理层来看,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中具有高学历(硕士、博士)或高职称者少,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没主持过科研项目,甚至没参与过科研项目,对于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中期检查、结项流程都不清楚,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和管理经验。而从被管理层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远远低于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据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11月公布的2012年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公示情况看,立项资助的重大项目5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立项资助的重点项目59项,民办高职院校1项;立项资助的一般项目320项,民办高职院校2项;专项课题30项,民办高职院校0项,民办高职院校的立项率为0.72%。而安徽省有高校104所,民办高职院校15所,占14.4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偏低的现实。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的原因固然很多,如学历层次不高、进修培训机会少等等,但笔者认为,与公办高职院校教师相比,工作内容变动性大是民办院校科研队伍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多都是“双肩挑”,甚至是“多肩挑”,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管理,甚至还要去招生。加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快,课程设置变化大,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

科研队伍不稳定 教师永远是科研队伍的主体,科研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然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大,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办院校不存在编制问题,名义上是事业单位,实际上执行的是企业标准,上至院长,下至普通员工,皆采取聘用制,而且大多是年轻教师,教职工的归属感不强。而科研工作周期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好的,往往需要年复一年的累积,才能做出研究成果。科研队伍的不稳定与科研工作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是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又一大困境。

(三)科研经费困难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50万元的占10%,10~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有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甚至是零,教师只能用自己的工资搞科研,严重挫伤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①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本身工资收入微薄,搞科研工作又没什么功利可图,做科研不如多教课,毕竟工资主要与教学工作量(即课时)挂钩,而与科研无关。而且,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周基本教学工作量均在12学时左右,基本工作量内的课酬比较低,超工作量的课酬相对高些,课酬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教师愿意多上课,因而无暇顾及科研。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个别有科研兴趣或有评职称需求教师的个别行为。

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十分困难,科研是个软指标,常被看作锦上添花的事情,搞也行,不搞也行。更何况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举办者甚至认为加大科研投入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教师科研能力增强了,更容易“跳槽”,因而不愿往科研方面投入。科研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兑现困难,更别谈科研经费的配套,甚至省级立项项目直拨经费都不能做到及时发放。经费问题是目前困扰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一个瓶颈。

(四)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合作机制不健全。民办高职院校搞科研往往关起门来做,缺少与其他单位的合作,尤其是校企合作,产、学、研不能做到有机结合。从我院2012年科研立项项目来看,申请的科研课题大多涉及教学、教法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项目的层次来看,大多是一些校级课题,省级课题如凤毛麟角,更别提部级项目。这就说明民办高职院校在科研过程中并没有与企业联合,没有形成合作机制,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承担大的科研项目的。(2)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不算工作量,不与评优评先挂钩,很难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3)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重数量而轻质量,重立项而轻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

民办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出路

(一)转变领导对科研管理的态度

近几年,随着民办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始流入民办高职院校,并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科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民办高职院校领导亟须转变科研管理的态度,要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把科研当成学校的一件重要工作来抓,确立科研工作的地位,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去,加大科研投入。

(二)加强科研人员(尤其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首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科研骨干等,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平台,教科研资源分配要向他们倾斜,使他们能够长期安心地做科研而无后顾之忧。其次,学院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要重视引进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潜力,有意识地引进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可从其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或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另外,还可实行“一导一”或“一导多”的导师制,让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老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促进重点培养对象科研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筹集与管理

设立“民办高职院校科研专项基金” 学校从学费中单独抽出固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保障科研经费的落实。

政府特别投入 如部级、省级等有资助的项目在审批上适当向民办高职院校倾斜,甚至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特别是对围绕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项目要给民办高职院校开绿灯。因为要搞好民办高职院校,就要鼓励一部分人来研究民办高职院校的问题;反过来,研究成果又会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经费预算;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并且落到实处;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合理使用。

(四)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营造科研生态环境

与名校名企合作,建立健全科研“手拉手”式的合作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立起科研合作机制,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经验。科研管理人员更要主动走访兄弟院校,并组织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为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同时,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因为校企合作的科研之路是提高师资队伍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完善和推进竞争与激励机制 首先,科研工作应计算工作量,与绩效工资挂钩,与教师聘任制度结合起来;其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的奖惩制度,推出奖勤罚劣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再次,科研工作应与评优评先挂钩,凡是年度没有学术(获奖)的,年度不得评为优秀;最后,应设立“科研新秀”奖、科研标兵奖等专项科研奖项,营造一种对科研人人争优的大环境,推动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民办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与导向作用。民办高职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科研定位决定研究项目的审批与推荐,不能盲目而无限制地立项,以防止不讲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同时,要将科研业绩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课题成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切实提高科研工作的内涵和质量。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我们无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建立一套适合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管理体系,摆脱科研管理困境,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注释:

①王凤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的思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

[1]钟衍寰.高职学院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1):76-77.

[2]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唐锡海.高职科研工作的特征与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36-37.

[4]胡洁.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114-119.

[5]左海云,宋伟.论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118-119.

[6]谢新媚.校企合作下创新高职科研发展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32-34.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6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内化在教学上,就是要以教学质量为第一要义。而民办高职教育在追求规模化建设的同时,更是狠抓教学质量建设。而要抓教学质量,关键在抓好教师建设。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有更大的自。因缺乏经费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上,为减少支出低门槛引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教学的“研”。于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教科研就成了一种奢侈摆设。

从我省某民办高职院校关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现状与问题分析》的调查结果看,全校93名专任教师中,仅有4名教师主持过院级课题;有10人参与过课题研究。在对教师的科研态度问答中,超七成的教师认为做不做科研无所谓,九成教师没有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而七成教师做科研是为评职称。笔者曾就此问题试着以评职称身份与两家中介公司多次交涉,从中得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平时几乎没有发表学术论文,唯有职称评审前才会应对性地发表几篇论文。

教学、科研和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高校教师则是三大功能的主要载体。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也是高校教师,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责任。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他们更需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为教学和服务提供智力保证:在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深度融合,需要高职院校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同时,提供技术创新、升级的智力支持。但是,当下中国的现实是民办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素养不高、学术道德建设缺失的问题。笔者有鉴于此,提出民办高职教师要强化教科研建设这一课题,旨在抛砖引玉,让同行关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建设方面的困惑。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概述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背景较好,大部门教师都是高学历、高学位,甚至是双专业,学校还组织教师进行校外拓展,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企业锻炼,保障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说,民办高职通过近三十年的摸索,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已有成功的模式和典范。但是,如果把视角转向教师的学术领域,那眼前则是苍白的。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学术科研任务,谈及教师个人成长问题,大多数教师是被动式推进的,缺乏积极进取的开拓意识,存在专业教学理念不明确、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实践反思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流露出被迫性、盲目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的特点。一些教师甚至认为,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是教学,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做科研。对科研的漠视,将导致民办高职教师学术道德直线滑坡。

其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仍处边缘地带。在珠三角的民办高校中,教师首先是没有编制的,加之待遇偏低,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首先被尊称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语)。但是,现实经常让这一群体感到尴尬:一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质量评估好坏直接关系教师的去留问题。二是民办高职院校一般不单独设置科研部门,至少民办高职院校还没出现因为校方重视科研或漠视科研而影响其发展的现象。三是民办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在科研配套及奖励方面仍倾向公办高校,在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情况中,全省252个教改立项仅有62个项目获得公费资助,全无一个项目是资助民办高职院校。

综上,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因为缺少引导,平时疲于备课,忙于教学,对学术科研则是漠不关心,更别谈学术道德。如果真要谈民办高职教师的学术道德,则主要指高职教师恪守来自学术良知和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

二、漠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建设的危害

当下,社会各种浮躁风气盛行,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引用的数据、概念和观点含糊不清,缺乏科学求真精神。特别是在海量信息时代,民办高职教师基本上成了媒体的传声筒和机械的搬运工。漠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建设,其危害显现如下。

首先,影响高职学生获取真知,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做科研是必要的,它能有效促进教师对知识的系统化,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的准则,教师必须恪守师德师风,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道德的楷模。抓好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是抓教师的学术科研成果,还要抓好教师在治学授课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流于形式,忙于应付,那将影响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还将影响高职生的求知精神。

其次,不利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校企合作,解决学生顶岗实习教育。而要开展校企合作,当前“校热企冷”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真正提供为企业解决迫切之需的、先进的经营理念,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科研精神。然而,民办高职教育因为漠视教师的科研,最终导致教师在知识更新上滞后于企业,不能给企业带来技术升级和智力支持。于是,校企合作就成为一种面子上的合作、纸质上的文章。

最后,从更深远的角度讲,漠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建设,将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不管从“人的平衡心”理论,还是从“博弈论”出发,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建设的漠视,将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师道尊严”的垮塌,教师不求真理,唯求物质满足。这种低层次的追求,无形中给高职生传递一种信号:高职教育还是劣等于学科型教育。这不利于我国当前教育体系的改革。

三、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建设的对策

在民办高职院校加强教师教科研建设,一言蔽之,就是要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建设?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打破公办和民办这一堵墙,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能,更尊重有创新性和富有学术道德精神教师。

首先,从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一视同仁,不管是民办高职还是公办高职,都是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要在教师成长方面制定等同的政策和方针,对来自民办高职教育系统的教科研项目也要给予和公办高职同等的待遇,就是在高级职称评定方面享有同等权益。只有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从行动上给予重视,民办高职教师才能在民办高职院校得到全面发展,也才会把做科研谈学术化被动为主动,架构知识和技能体系。至于依法治学,真正建设自己,只有在上级主管部门中形成既重教学质量,又重科研成果的氛围,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才会改变为升格本科拼命抓科研的急就章做法,把科研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探索民办高职教育教科研建设新路子。

其次,从教师层面而言,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服务三者的关系,三者以科研为中心实现联动。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中的观念、行为和流露,无不带有教师个人的道德因素。因此,只有树立更高的职业目标,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和职业规划,才能化被动成长为主动进取。特别是民办高职在近几年的教学评估和建设中,已经总结出与国际接轨这一富有成效的经验,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系统的教师与时俱进,走国际化路径,实现教师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教学国际化。

最后,引用美国第三方评价体制进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教科研建设,以此“整饬学术道德,共建学术规范”。所谓第三方评价体制,就是根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师耿景海同志赴美国考察培训后的报告《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习考察报告》(2013年1月25日撰)所提的: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基本上不直接干涉,而是通过对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元认证”(即审核、认定各类评估机构的资质),保障教育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形成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体系,对保障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道德方面,引用第三方评价,就是建立一个能够跨越多个部门、相对独立的调查机构,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科研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评价和考核,对学术期刊借版面费之名敛财行为进行查处和取缔。

笔者有意截取民办高职院校这一在学术界被漠视的群体,并以教科研建设为中心,探索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治学精神、科研追求和学术道德建设,尝试从政府层面、教师层面和第三方评价层面加以努力,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建设。

参考文献:

[1]郝俊杰.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透析及防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54-56.

[2]于莹.论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的调节[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6-27.

[3]王又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19-20.

[4]任祥.大学学术道德传统的探讨与反思[J].高校理论战线,2010(01):57-60.

[5]金俊岐,杨上上.试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三个要素[J].中州学刊,2011(4):134-136.

[6]李国艳.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就业导向视角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5.

[7]丁金昌.基于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7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比较晚、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经验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影响了民办高职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引入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是民办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根据笔者所在的民办高职院校,通过“特聘教授”的形式聘请具有教授职称的在职教师来校兼职或刚退休下来的教师来校任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院缺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问题,同时,引入了兄弟院校的办学理念,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1.1学历结构不高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有90%达到了本科学历,但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数量仍然偏低,尚未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职业院校具有30%以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要求,进校工作两三年内的研究生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除此之外,国家教育部门也曾相关文件以此规定民办高职院校中相关的高储备教师的人员要占到教师总数的14%~24%,然而绝大多数的民办高职院校并没有落实此规定,这一点在由一个或者几中专合并升级而成的高职院校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中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2流动性大

因办学者要节约成本获取效益,一般教师都要身兼数职,造成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甚至超负荷运转现象,由于很多教师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工作压力,自然会流失。近三年,我国民办职业学院教师流失率高达20%以上。再加上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造成教师流失率较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失更大。每年公办院校招聘教师时,都会有很多民办高校优秀教师为了追求公办的事业编制去报考,而通过招考进入事业编制的民办教师,又会为后来的教师做出榜样,造成恶性循环。

1.3双师型师资力量紧缺

提高双师型教师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关乎着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所占师资比例严重偏低。究其原因,民办院校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难以得到很好保障,很难吸引、引进和留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招聘新毕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这些人员缺少专业的教学训练,而且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专业生产和实际操作等问题不甚了解,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的有丰富经验的技师来兼职教学,却又往往缺乏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和方法也相对欠缺。因此,懂理论、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1.4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民办高职由于没有国家正式的事业编制,直接影响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及稳定,出现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很少。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事业编制被公认为“铁饭碗”,因此,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很少去没有编制的民办高职应聘;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从教的教师,一旦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相当多的人很难安心在原来的学校工作,都会想方设法去同类的公办高职院校工作。致使,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很少,有些二级学院甚至一个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没有,不仅影响教师队伍的结构,而且,很难找到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2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内涵

2.1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内涵

特聘教授一般是指1998年8月, 由教育部和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 制订了“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计划在 3─5 年内, 在全国高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 设置 300─500 个特聘教授岗位, 条件是年龄在 45 岁以下,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能带领其他人员在本学科中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本文所指的“特聘教授”,不属于这类人才,而是民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从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院校或企业聘请具有教授职称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在职教师、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或刚退休下来的教授来校任职。

2.2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构成

民办高职“特聘教授”,首先必须具有“教授级”的职称,而且在本地区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民办高职“特聘教授”主要由这些人员构成:一是本科的在职教授,这些人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可以给学生介绍专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二是高职院校的在职教授,这些人对高职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非常熟悉,可以指导专业建设、制定符合民办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及教学活动;三是企业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熟悉行业的发展状况,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及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制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四是刚退休下来的教授,这些人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同时,这些人精力充沛, 时间充裕,不仅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及教学工作,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督导、督学,提高民办高职的教学水平。

3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作用

3.1有利于提高民办高职的办学水平

民办高职聘请一批“特聘教授”,无形中引入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这批人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的经验,而且,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很多还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不仅提升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也提高民办高职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2有利于提升民办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则以青年教师为主,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就立即来校任教,不仅没有教学经验,而且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也了解不多,很难担负起高职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通过“特聘教授”形式,聘请高水平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起传、帮、带的作用,对民办高职当前的师资队伍状况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3.3有利于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聘教授”,都是层层筛选而来,有些来自本科院校,有些来自高职院校甚至是自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些人的到来,将本科的科研思路带入学院,将公办高职的教育思想带入学院,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思路带入学院,无形中引入了兄弟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转变民办高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4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

来自企业的“特聘教授”则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不仅可以将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带入学院,而且,也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也可以联系或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4对民办高职实施“特聘教授”的建议

4.1转变思想观念

民办高职院校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难聘请高水平的教授加盟,因此,民办高职“特聘教授”不仅给予更高的荣誉,同时,也给予更好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本科、公办高职的在职教授的加明。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实施“特聘教授”制度,是学院的重大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于财力比较紧张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实施这一工程,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从学院董事会、学院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长远利益关系,牺牲眼前的一些利益,获得学院长远的发展。

4.2争取更多政策的支持

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聘请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院校在职教授到校兼职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持。此外,民办高职院校也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经费支持,地方企业人才支持,同时,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对“特聘教授”带领民办高职的青年教师申报教研、科研课题进行支持。

4.3建绩效分析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特聘教授”制度是一项特殊人才工程,由于这项工作投入很大,而且不能立竿见影的产生效果,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必须构建绩效分析模式,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4.4拓展选聘范围

民办高职在选聘“特聘教授”中,在考虑学科及专业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授。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授将会带来各自学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理念,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借鉴更多兄弟院校好的做法,也加强与更多兄弟院校的交流。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人员的数量,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员,民办高职院校没有企业的参与,不能进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民办高职院校很难办出特色。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人员学历结构不高、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紧缺,缺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等问题,因此,通过“特聘教授”的形式从社会上引入高水平的人才,对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78-03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近年来成为多个省区直辖市探索和实践的热点,其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高职本科三种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广西高等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之路,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指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合作的院校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联合举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旨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北部湾和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支撑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教育,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广西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是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是广西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单一的普通本科类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以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也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广西高职院校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广西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高职和本科院校优势互补。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岗位设置等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主要按学问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或领域)来设置。

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原则,在对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专业学习领域,其课程注重实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完整性,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发展思维能力、人格导向型为主。

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

二、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联合办学模式。面向普通高考生、高职生和中专生三种不同的招生对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可采取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4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4年的方式;二是“2+2”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职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2年、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三是“3+1”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3年、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的方式;四是“1+3”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1年、在本科院校就读3年的方式;五是2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高职生,学生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

(二)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可优先考虑行业背景厚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广西高职院校及具有对应学科的本科院校作为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办学主体。或者先在全区国家(骨干)示范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试点班。

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符合高职本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有效的产教结合机制等。

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应具有下列条件:有拟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教学队伍、行业影响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优势。

原则上,1所广西高职院校对应1所广西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申报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工作应由高职院校牵头,由本科院校协调合作。

(三)高职本科专业的开发与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能很好地满足广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广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

具体而言,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了解国家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其专业设置要对国家及广西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二是要了解广西产业调整政策,特别要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方向。三是要了解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四是要体现超前性、标准化。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超前性。在专业划分时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课程结构要合理,体现标准化。

(四)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联合办学的实施与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应以“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为原则。具体办学实施与管理建议如下:

第一,招生对象。具有广西籍的普通高考生、高职生、中职生。

第二,招生工作。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本二批次招生。面向高职生、中职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

第三,招生规模。原则上,当年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应超过同期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客观需要,依据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第四,学制年限。招生对象不同,学制也有所不同。面向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的学制为4年(包括4年制高职本科、“2+2”高职本科、“3+1”高职本科、“1+3”高职本科)、面向高职生的学制为2年(包括2年制高职本科)。

第五,收费标准。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西教育厅、广西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高职本科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应执行同样的政策,一视同仁。

第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显区别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经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开展专业分析工作,准确定位高职本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体现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二是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主要就业岗位明确,在对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基础上,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四是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期起止时间、教学安排。

第七,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在本科院校学习期间则由本科院校进行管理。

第八,学籍与毕业生证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由本科院校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本科院校正式学籍的高职本科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联合办学的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构建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方都有责任。在宏观方面,对校校合作办学,国家需有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方面,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校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管理有序。如应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建立和实施《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和办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责权不清和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校校办学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校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静,裴晓玲,卢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9

1民办高职院校师资现状

1.1学历结构不高

据调查显示,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有90%达到了本科学历,但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数量仍然偏低,尚未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职业院校具有30%以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要求,进校工作两三年内的研究生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除此之外,国家教育部门也曾相关文件以此规定民办高职院校中相关的高储备教师的人员要占到教师总数的14%~24%,然而绝大多数的民办高职院校并没有落实此规定,这一点在由一个或者几??中专合并升级而成的高职院校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中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2流动性大

因办学者要节约成本获取效益,一般教师都要身兼数职,造成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甚至超负荷运转现象,由于很多教师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工作压力,自然会流失。近三年,我国民办职业学院教师流失率高达20%以上。再加上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造成教师流失率较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失更大。每年公办院校招聘教师时,都会有很多民办高校优秀教师为了追求公办的事业编制去报考,而通过招考进入事业编制的民办教师,又会为后来的教师做出榜样,造成恶性循环。

1.3双师型师资力量紧缺

提高双师型教师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关乎着民办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人员数量不足,所占师资比例严重偏低。究其原因,民办院校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难以得到很好保障,很难吸引、引进和留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招聘新毕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这些人员缺少专业的教学训练,而且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专业生产和实际操作等问题不甚了解,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的有丰富经验的技师来兼职教学,却又往往缺乏教学理论、教学方式和方法也相对欠缺。因此,懂理论、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

1.4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民办高职由于没有国家正式的事业编制,直接影响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及稳定,出现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很少。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事业编制被公认为“铁饭碗”,因此,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很少去没有编制的民办高职应聘;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从教的教师,一旦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相当多的人很难安心在原来的学校工作,都会想方设法去同类的公办高职院校工作。致使,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很少,有些二级学院甚至一个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没有,不仅影响教师队伍的结构,而且,很难找到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2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内涵

2.1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内涵

特聘教授一般是指1998年8月, 由教育部和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 制订了“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计划在 3─5 年内, 在全国高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 设置 300─500 个特聘教授岗位, 条件是年龄在 45 岁以下,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能带领其他人员在本学科中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人才。本文所指的“特聘教授”,不属于这类人才,而是民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从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院校或企业聘请具有教授职称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在职教师、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或刚退休下来的教授来校任职。

2.2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构成

民办高职“特聘教授”,首先必须具有“教授级”的职称,而且在本地区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能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民办高职“特聘教授”主要由这些人员构成:一是本科的在职教授,这些人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可以给学生介绍专业当前的发展状况;二是高职院校的在职教授,这些人对高职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非常熟悉,可以指导专业建设、制定符合民办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及教学活动;三是企业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熟悉行业的发展状况,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及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制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四是刚退休下来的教授,这些人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同时,这些人精力充沛, 时间充裕,不仅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及教学工作,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督导、督学,提高民办高职的教学水平。

3民办高职“特聘教授”的作用

3.1有利于提高民办高职的办学水平

民办高职聘请一批“特聘教授”,无形中引入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这批人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的经验,而且,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独到之处,很多还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不仅提升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也提高民办高职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2有利于提升民办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则以青年教师为主,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就立即来校任教,不仅没有教学经验,而且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也了解不多,很难担负起高职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通过“特聘教授”形式,聘请高水平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起传、帮、带的作用,对民办高职当前的师资队伍状况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3.3有利于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聘教授”,都是层层筛选而来,有些来自本科院校,有些来自高职院校甚至是自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些人的到来,将本科的科研思路带入学院,将公办高职的教育思想带入学院,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思路带入学院,无形中引入了兄弟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转变民办高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4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

来自企业的“特聘教授”则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不仅可以将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带入学院,而且,也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也可以联系或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4对民办高职实施“特聘教授”的建议

4.1转变思想观念

民办高职院校相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教学条件、教学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难聘请高水平的教授加盟,因此,民办高职“特聘教授”不仅给予更高的荣誉,同时,也给予更好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本科、公办高职的在职教授的加明。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实施“特聘教授”制度,是学院的重大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于财力比较紧张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要实施这一工程,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从学院董事会、学院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长远利益关系,牺牲眼前的一些利益,获得学院长远的发展。

4.2争取更多政策的支持

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聘请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院校在职教授到校兼职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持。此外,民办高职院校也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如经费支持,地方企业人才支持,同时,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对“特聘教授”带领民办高职的青年教师申报教研、科研课题进行支持。

4.3??建绩效分析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特聘教授”制度是一项特殊人才工程,由于这项工作投入很大,而且不能立竿见影的产生效果,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必须构建绩效分析模式,这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4.4拓展选聘范围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10

随着我们国家目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进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育有了新的更新变化。因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人才培养形式,是我们国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进步的成果,其中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创新进步息息相关。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的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是针对改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因素。

1、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专本套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本套读,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分析,针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创新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的健全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持之以恒创新进步的有效方案,其中进行针对改革更新高等职业院校相对比较单一的人才教育形式也起着关键作用。

1.1从宏观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创新进步的需要。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拓展要求方法多样化以及综合化,针对企业人才知识层面、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人才的应用要求更加严格。在现阶段,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想要提高自己本身的学历,来进一步满足社会企业实际就业企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的教育形式关键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以及实际工作实力,提高学历层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就业情况。然而,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贯彻落实学校和企业以及社会发展共同进步,合理推动社会经济创新进步。健全职业教育制度的要求,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进步比较晚,未能形成比较规范的教育制度。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发展比较好,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关系衔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关键是经过专科升至本科或者经过自己学习考试的模式,来达到自己提升到本科学历,这样的情形并不能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升学以及实践就业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就会导致整个职业教育在人才教育层面产生劣势。

1.2从微观角度能够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进步。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教育模式,是现代以人为实质的教育观念的表现,又能够很好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低,自我约束行为不严谨,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专升本套读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就业创建了有利条件。另外,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本套读的教育模式,给学校未来创新进步,对学生的控制管理,高职院校稳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由此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创新进步。因而,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模式必须要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条件,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系进一步改革创新学校内部的每一项工作,增强高职院校每项保障体制以及教育机制,为了顺利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创建了相当有利的发展条件。

2、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本套读的条件和影响

2.1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要求。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我们国家高等人才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创新进步中充分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创新进步,先进科学技术在各个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社会在用人时期针对人才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要求非常严格。因而,目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满足社会针对人才的要求,就要从实质上打破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专升本教育模式能够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以及自学升本科教育两者互相结合,能够满足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好的增强学历层次需求,有助于满足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创新针对高文化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这样新的发展形势下,民办高等职业学院实施专科升至本科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非常可行的[2]。

2.2用人企业的需求。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用人企业对人才要求方面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用人企业经常会需要专业知识比较夯实,又要相对比较强的工作技能的实践操作技能相对比较高的技术型人才。那么这就需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时期,要进一步增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拓展自己本身的科学知识层面,提高自己本身的综合素养,增强自己本身的实践就业竞争能力。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专科升至本科的教育模式,能够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在一定基础上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够客观的满足用人企业针对人才的要求,最后贯彻落实民办高等职业W院实行专科升至本科套读的教育模式以后,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因而可以获得很多学生从实质上支持专科升至本科套读教育模式的目标。可是用人企业比较过分看重人才学历以及专业技能,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这种教育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用人企业对人才合理的要求是针对人才教育形式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结束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以及自学本科教育都目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形式。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关键在于学生工作实力的教育,因而自学本科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内容的教育。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经过把以上两者综合在一起实施人才教育,能够防止比较单一的教育形式在人才教育内容上产生影响,贯彻落实学生工作实践能力以及学历统一增强的目标。因此,民办职业院校专本套读依然会吸引学生,提高社会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教育方面依然有很多优点。

参考文献:

[1]陈晓萌,王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沟通和衔接 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70-71.

[2]于秀英.在专科职业院校实施专本套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222-223.

高校学院教科办例11

一、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至今培养了大量各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目前在校生已经占据我国大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与国外知名技术类学院存在巨大差距。社会传统观念认为高职教育的人才与统招本科人才不是一个层次,办学体制不如传统本科大学正规。所以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与国外学院或大学联合办学,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资源和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为院校面向国际、学生面向世界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培养大专学生或者是专升本。在专科制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其中包括:1+2模式(国内一年学习,国内专科学历;国外两年学习国外专科学历)、2+1模式(国内两年学习,国内专科学历;国外一年学习,国外专科学历)、3+0(可获国内与国外专科学历,但三年全部在国内学习)以及专升本,基本是3+2模式(国内三年专科学习,专科学历;国外两年本科学习,本科学历)。学习方式的选择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种是专业证书教育,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取得专业证书。学生通过学习国外专业课程经过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国际认可的技能合格培训证书,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德国焊接工程师培训证书等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种类已经形成了多种选择,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之间从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课程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等,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合作办学遭遇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出国难、合作办学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国外院校竞相争夺生源基地,合作办学泛滥等多重问题,未来办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仍需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打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教育体制。

二、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式与途径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种类很多,其中有:高职院校独立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二级学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民办高职学院的国际合作学历教育及远程学历教育;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国内与国际联合培养办学等。总之,国内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优越性、自主性等特性。国内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国际合作办学,其发展方式与途径应选择最佳合作模式。选择主要从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习能力培养、教师的国际交流水平、学术能力,国际合作项目的优越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选择,挑选专业相近、课程融合度高、适合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发展自身国际合作办学新领域与新特色,优化教育教学体制,实现教育转型。当然,高职院校在发展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明确:第一,体制保障。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对象选择要具有健全的体制,办学主体明确,学校建立相关的二级学院,配备专门的教学、学工、督导,形成合作办学项目的闭环管理,加强合作的深入性,摒弃盲目合作,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前提,多元化教育。第二,师资保障。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按要求聘请专业外籍教师,或者由国外合作院校派遣专任教师来校授课,使学生在语言沟通、专业学习等方面上能够尽早适应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第三,设施保障。在国内高职院校内进行硬件环境和软件师资的改造,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对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建立固定的双语教室、阅览室等,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国外学习和生活能力。第四,后勤保障。加强学生在国内外生活、学习的沟通、交流等服务工作,提高出国留学护照签证等各项事宜的办理服务水平,尤其是出国后的沟通联络、指导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来自祖国母校的关怀。

参 考 文 献

[1]李艳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

[2]夏瑶.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