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3篇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3篇

时间:2023-02-15 16:07:22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改革 实践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3篇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篇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快速普及,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社会的发展对互联网技术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大思政”方向过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意识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发挥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文章将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互联网+”与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关联性

“互联网+”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二是拓宽学生的学习平台,使其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1.“互联网+”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大学生是处于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一个群体,思想比较活跃,并且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高校大学生对社会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的塑造更多是依靠学校。“互联网+”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行业业态,其根基是我国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快速普及的网线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1]。现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万物互联,但更多的是运用在商业方面。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了流量,就能在互联网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笔者通过在辽宁石油大学走访及与部分学生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喜欢观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视频中不少光鲜亮丽的“网红”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逐渐向这类所谓的“网红”靠拢,热衷于追名逐利,价值观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自我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价值取向。2.“互联网+”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大学生正处于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拥有其他年龄段无法比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欲望,他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逐渐渴望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满足精神追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加丰富、专业的学习资源,也能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交流。例如我校就通过“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学习平台开展网络授课,并且平台官方以及学校教师也会不定期在平台上发布各类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将知识“刷一刷”,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便捷,从而实现了弹性化的教学[2]。

(二)““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联性

1.“互联网+”时代催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此外,“互联网+”网络线上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2.“互联网+”加速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价值的传播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对学生的课外再教育。此外,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对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和塑造也具有积极意义。二、“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首要发起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思维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但是通过对我校思政教育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开展互联网教学的关注度较低,对“互联网+”缺乏一定的了解,这种现象在年龄较大的思政课教师身上更为明显。较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认为开展互联网教学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大,思想固化是主要原因[3]。此外,校方未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过系统性的“互联网+”教学体系培训,即使思政课教师愿意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但是限于自身能力,开展也相对困难。除此之外,思政教学的师生人数差距过大,往往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负责多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人数比例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效率,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中往往会因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学生的客观感受。

(二)教学内容质量得不到保障

1.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时效性和可靠性,又要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内容的干扰,因此,网络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一般来说,纸质教材的装订再到出版,最后送到学生的课桌上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多则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理论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热点。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不佳。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我国,现阶段人们使用互联网多为“匿名上网”,因此,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博客和言论等较为自由,但是自由的代价是牺牲部分秩序。现阶段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涌入互联网,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方面进行取舍,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实践教学未得到重视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是理论和实践并存的,但是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个问题:理论教学比重较大,实践教学被忽视。以我校为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由于我校本身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倾向于技术理论研究,人文科学方面的学术氛围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二是由于高校领导层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对学生政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存在弱化的迹象。

(四)全员育人环境尚未形成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教学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限制被削弱,在“互联网+”时代下,西方的某些观念和思想通过网络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下,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影响。另外,部分高校相关教师或者思政工作者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工作的核心目标。而作为塑造和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主阵地的高校,在各种社会思潮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除此之外,多方互联的全员育人环境尚未实现。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仅有高校参与,社会和家庭的参与度较小。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提倡高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培养,但是在现实中多方互联的协同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以我校为例,学校层面首先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教学,将网络化教学和相关培训纳入议程,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意识和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强化自身的网络意识,提高互联网使用能力,并且提高建网、用网、管网的能力,引导学生正视互联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步入“互联网+”时代。此外,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打造一支熟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教师队伍,整合资源,将互联网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而不是谈网色变。同时,将信息化能力纳入教学培训和考核中,促进思政课教师思想和教学方面的转变。

(二)把控教学内容把控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宣传我们党的思想和理念提供了更广泛和便捷的渠道,但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积极传播党的思想和理念的同时,高校也要提防网络不良内容和思想对大学生的腐蚀和侵袭,掌握网络话语权,守好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以我校为例,学校首先应当重视高校思政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在大思政的背景下狠抓教学改革,严格控制和筛选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督促相关思政课教师加强网络教学和授课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教学内容的审核,坚决保证不良内容无法进入学生的视野。另外,思政课教师应当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积极开展“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将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等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与思政教育挂钩,使思政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所用。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

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纳入教育教学中。对于侧重理工方面的高校来说,过于关注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空有一肚子学问,却缺乏创新创造精神和能力。因此,针对这类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知识的理论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校内实践阶段,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和校内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校外实践,包括校外义工、校企互联、校园社区互联等,让学生初探社会。同时,要积极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及时交流互动。

(四)营造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氛围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工作,还应当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学校教育涵盖了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四个方面。高校作为育人的主力军,应当在现阶段充分担负起主要责任,落实教育主体工作。以我校为例,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访谈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社会育人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校友访谈、校友创业分享会等形式拓展全员育人途径。此外,形成家校联动机制,搭建互联网互动平台,就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开展座谈会或者网络投票等形式融入家庭的力量。同时,通过成立微博协会等社团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将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从而有效地营造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氛围。

(五)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大数据和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的主流热点,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对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虽然说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但是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应迎难而上,严格筛选教学内容,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审核,把握机遇,使互联网思政教育更加常态化和有效化。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和观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握机遇寻求突破,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作者:孔祥慧 韩锦伟 吴迪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篇2

在社会飞速发展下,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出现,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会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质的飞跃。

一、“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并使学生更好地抵御互联网负面信息的影响。

(一)“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这不仅节约了成本,更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中,应该逐渐形成以人才为基础的培养模式,把握好“互联网”优势,借助此推动教学改革[1]。同时,还应该积极进行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形成长效发展机制。1.提供良好教育环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也十分火热。特别是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基础的合作开发模式,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一种趋势。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能够将教育平台的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以互联网数据效率管理为依托,根据具体教育情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2.科学教育部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突出的形式化问题,在标准制定上,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经验,没能深入一线探索。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教育,借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通过信息整合,还能为教育者的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推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深化教学改革。3.丰富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的信息,如借助各种APP了解新闻热点。而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也可以把握好这一点,借助网络系统搜索社会热点事件,并通过处理挖掘,再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这样便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2]。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核心内容进行思想灌输,借此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以往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二)“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正向影响,不过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挑战方面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参差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差,非常容易受到网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冲击,教育改革工作势在必行。当互联网中的各种不良信息渗透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之后,会引发一系列争议,再加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会对具体教学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衍生出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3]。因此,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下,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积极应对挑战。借助“互联网+”手段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很好地优化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政治信仰,使得他们树立正确“三观”,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当前,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心应该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

二、“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遇到的阻碍

(一)线上线下资源分布不均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均衡教育资源是十分关键的。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资源基本都是来源于课堂,所以对于线下教育资源的补充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资源配置问题。而在新时代,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这一现状得到了很大的转变,需要确保线上线下教育步伐一致,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出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4]。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并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十分广泛,传统教学很难满足要求,不能很好地进行网络理念的规范。所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最为首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借此将线上线下教育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在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标准构建中,需要始终坚持导向原则,适度地放宽管理标准。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并没能很好地认清这一点,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机制,进而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改革推进缓慢。

(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冲突

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重大影响因素之一。从教育内容创新角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促进教学目标更加高效地达成,使得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形成良好的政治信仰。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有不良思想与信息冲击思政课堂,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下,消极能量与课堂正能量之间不断地碰撞,还可能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5]。所以,高校方面在思政教育改革中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地融入一些负能量知识,帮助学生产生抗体,有效解决各方面矛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全新的层面,积极进行创新。而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新型教育思想作为支持,能够明确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目标,确保教学改革可以稳定推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并逐渐将教育思想向“互联网+思政”转变,利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实现对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创新[6]。而在这一过程,教师还需要逐渐将互联网思维注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学生能够在对思政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化

就目前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情况来看,虽然多数高校都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出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却有待完善,影响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是基于传统教育框架体系之上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方式,难以真正触及到思政教育问题的根源,进而影响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持续推进。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并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理念、教学制度和资源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以网络教育为中心,以思政教育理念为准则的思政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促进“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持续推进。

(三)构建“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学平台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普遍存在教育资源更新缓慢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水平。而通过构建“互联网+信息化+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则可以实现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并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加大对“互联网+信息化+思政”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力度,将部分思政课教学工作搬上线上,实现对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渠道的创新。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比如,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从网络学习平台,搜集最新的教学资源和社会新闻等典型案例,在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后,及时引入到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思政课知识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创新,是指以“互联网+”思想为导向,利用信息化平台、技术、手段全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由于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有限,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较少,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种闭塞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内容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课堂互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定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探究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要想真正落实“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除了对思政教育内容、教学体系等进行优化外,还需要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够熟练、灵活地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手段相结合,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构建起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让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及时更新,并学习到更多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的水平;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即在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时,除了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外,还需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资、晋升等挂钩,促使思政课教师都能积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六)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互联网为辅的原则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改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就能够直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部分知识传授问题,但在思政课教育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功能上,“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就以通信领域为例,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并未能对传统的通信行业进行彻底颠覆,而是促进了运营商相关业务的转型升级。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也应如此,互联网技术运用的目的并非取代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为了促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7]。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并意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和互联网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只有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人员需要坚持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原则,始终将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切不可本末倒置,过度夸大互联网变革的作用,并对互联网技术产生较大的依赖性,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致使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信息化+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应该树立全新的理念,认清互联网的优势,并借此增强思政改革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同时,还应该注重思政管理教育实践性的提升,加强对传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究,这样才能为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作者:张萌 张巍 李金妮 单位:黑河学院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篇3

一、对分课堂概述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强调的是将课堂一分为二,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既满足了教师讲授知识的要求,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对分课堂的类型分为三种: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对分课堂,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这三个环节又可细化为五个环节:教师讲授、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对分课堂不是这五个环节的简单堆积,而是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结构把五个环节融会贯通。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典型的特点:一是简单易学,易于操作。不用投入额外的花费,不受学段和学科的限制。二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三是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四是对教师来说,从某种程度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既可以让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又可以让资深教师打破原有教学瓶颈,突破固有教学思维,进入教学新层次。

二、对分课堂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需求

进入新时代,提出新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要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亲和性、针对性和思想性。[1]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要突出思政课的创新性、提升思政课针对性的要求。[2]因此,必须要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自2014年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对分课堂之后,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不断被推广开来,目前,国内有多所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对分模式,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学生角度,它更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问、有题可答,更注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在传统课堂,教师提出问题,往往举手回答问题的都是精英学生,这样的课堂使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自信心被打击。在对分课堂,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再向教师的唯一标准答案看齐,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从教师角度来看,不仅使广大思政课教师突破了以往思政课教学中的瓶颈,还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例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备课充分,专业知识过硬,在课堂上随机提出问题,却出现多数学生回答不上来的现象,便认为学生偷懒、没有能力、不动脑子。教师自己充分备课,却让学生即兴发言,其实是在为难学生。对分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改变了原本被动、单一、枯燥的课堂。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讲授阶段,教师只是对课程的框架、逻辑和重难点的讲解,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讨本节课的内容,充分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通过独立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独立思考“亮考帮”问题,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我独立性,完成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不仅提升了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还构建了自身知识体系。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评价模式具有一致性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模式分为两种,分别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果性评价,更注重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价。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听党话跟党走,注重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模式具有一致性。

三、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层面

一是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分课堂的“对分”就是指每次课的时间被平均分为两半,一半时间教师讲授,剩下一半时间学生独立学习、课堂讨论。同样一节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花费一整节的时间去讲授,但是在对分课堂,讲授同样内容的时间缩减一半。如何在这缩短的一半时间内讲清楚所学内容,这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重难点等一系列内容。二是对教师的课堂掌握能力提出了考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一节课分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如果第一个环节教师缺乏讲授能力,势必影响第二个环节学生独立学习,也会影响第三个环节班级讨论。由于第三个环节班级讨论对教师课堂的掌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营造轻松愉悦、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而且要关注共性问题并给予解答,提高讨论效果。三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提出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上课的体验感。在对分课堂,有些思政课教师在形式上运用对分模式进行授课,但没有认真对待课堂设计,忽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导致课堂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没有体现对分课堂的内核。

(二)学生层面

一是在教学方式上,我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大学的很多课程也是应试教育模式,大学生普遍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所以有些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太适应。二是在思想认识上,部分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专业课上,认为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三是在学习动机上,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功利,只关心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这与高校开设思政课的根本目的相违背,也与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相背离。

(三)实践教学层面

一是在教师讲授阶段,一些高校的思政课仍然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教师在讲授环节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师讲授阶段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二是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所讲内容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亮考帮”作业。在这一环节,对分课堂模式并不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资料,不支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但有些学生会借助手机去网络上搜寻资料,与同学讨论所学内容,这与对分课堂的理念相背离。三是在课堂讨论环节,由于有些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讨论积极性不高。小组讨论的目的是针对各自在学习中的困惑、收获,互相分享,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如果在这一环节学生不能够开阔思路,提出和发现问题,教学目标就不能实现。

四、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推动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需要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能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流于表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课堂提倡教师把内容讲授透彻,并且生动有趣,但是对分课堂与此相反,提倡精讲留白,只讲内容框架、重难点,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所以需要教师在对分课堂上具有一定的授课能力和课堂掌握能力。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调查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同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设计好对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确定是使用当堂对分还是隔堂对分。在教师讲授环节,教师一定要坚持内容精讲,所讲内容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强调给学生留白,拒绝“填鸭式”灌输。[5]在内化吸收阶段,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要设置好“亮考帮”作业内容,确保学生有内容可学、有问题可问、有难题可解。在讨论阶段,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

(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套完整有效的上课流程,这与传统讨论课堂有所区别。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充当“导演”和“演员”双重角色,但是在对分课堂,教师继续充当“导演”角色,充当“演员”角色的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变成一名“优秀的演员”。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又分为小组讨论和全部讨论两个环节,这不仅包含传统讨论课堂的元素,还具有对分课堂独特的优势。这个环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应做到:一是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就是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出自己的感受、困难和疑惑。这样的讨论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能够将一些理论化的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思想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情感认同。二是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有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要以“亮考帮”作业为基础,确保学习的针对性,全班讨论也要以小组讨论为基础,确保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

(三)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促进对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6]一是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在对分课堂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所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到课率都是评价的参考标准,因此,要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性评价。二是要完善相关组织管理制度。一方面各高校可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另一方面各院校可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以教学为核心,形成教学工作领导责任制,构建齐抓共管、职责明确的管理格局。三是要完善经费保障制度。高校可加强对相关教师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例如,对分课堂教学的相关培训的费用、学情调查研究的经费等,确保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彰显出应有价值。

作者:张荷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