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3 06:49:55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1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 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 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 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 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 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 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 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 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

3.2.1 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 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2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程,以儿童美术技能为基础,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治疗为补充,结合其他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及实践案例,充分提升学生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中开展艺术疗育的美术课程开发、教学、康复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更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美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借用一定的美术媒介物进行感知与表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起到协调全身器官的增进作用,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疗育作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Paletta认为带有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可达成的目标有:“(1)发展手部操作技能;(2)发展动作的模式;(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1.1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优化内容,聚焦核心结合特殊教育特点、学前儿童特点,重新审视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删去与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教学环境创设无关的内容,如素描;强化简笔画的默画能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进行补充强化,简笔画只能作为教学工具,杜绝教儿童简笔画这一损害幼儿自我表达及创造力的弊病;优化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儿童绘画技法,如在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等)中,弱化“技术、技法”,而是在领略其材料特性后进行变通,突显游戏体验式、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玩具、教具制作要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弱化复杂的纯手工内容,同时结合玩具、教具的设计,梳理其教育、康复功用,思考一物多用的路径,强化提炼设计思路,使之聚焦核心,更好地符合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1.2融入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使学之技知其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美术技能最终是为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帮助发现特殊儿童在同龄儿童中的差距与问题。运用图文并茂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为其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充分了解对象做准备。

扩充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表明,色彩喜好与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孩子的心理、情绪往往能从他绘画的色彩中发现一定的端倪。色彩是发现儿童深层个性与心理特征的途径,能无形中帮助特殊教育从业者通过色彩了解儿童的内心,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或康复指导。

1.3纳入美术治疗案例与作用在美术技能教学中,使学之技知其用

在美术技能课程中结合相关艺术疗育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充分掌握美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结合的方式,使得“美术技能”课程内容更贴合专业。

(1)涂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涂鸦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涂鸦痕迹的产生、结果及其发展,可用于诊断特殊儿童,并作为干预治疗方法。结合涂鸦技术的特性、操作形式、案例等使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进行连接。

(2)儿童版画技术、陶艺、手工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儿童版画、陶艺、手工等不同材料肌理的可触性,结合视障儿童的触觉灵敏性,开展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疗育,结合特殊儿童激发触知觉的发展,促进内外联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单纯美术技能的狭隘视角跳出,进入美术与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广阔视角。

(3)在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特殊儿童的作品。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运用,能使职前教师以“美术技能、儿童美术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技术与案例”多重融合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充分将资源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并动态化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使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更好地突显。

2.1资源积累与整合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要将美术等技能课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等相关课程结合,才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在积累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吸收教学案例、环境创设资料。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兼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教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职业需求。另外,可结合校内的模拟课堂、校外见习期的见习笔记等,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

2.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人才培养的深度

依托“美术技能”课程,从美术技能入手,使学生会绘画、会手工、懂绘画、懂手工材料,进而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结合儿童美术教案书写、模拟儿童美术教学,使之能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拾阶而上,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与技术运用、配合案例分析,使之懂得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最后结合见习、实习、研习的“三阶递进”,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深入,提升康复教育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

另外,为满足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增设与美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传统工艺”“创意美工”等,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之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差异教学能力。

2.3契合专业定位开发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区别于学前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应定位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实际上,参考各类教材,创造条件,编著与之契合且实用的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更好地突出我校的特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笔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开发的艺术治疗实训项目,已纳入笔者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美术技能——绘画》中,使之更好地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并借鉴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多年经验,使其更符合专业需求。教材的模块一“美术鉴赏与儿童美术教育”、模块八“拓展美术治疗”两个章节,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相关美术教育理念及美术治疗的应用,弥补了其他教材“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专业应用”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职后需求。

2.4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课程建设的全循环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对职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访与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职后教师的能力测评及反馈用于课程建设与修正,以此深入了解职后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更具有引导、激励学生及诊断教学的作用。美术技能课程是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有优劣无对错、具有审美技能多样性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评价方式要打破终结性的评价,而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我校专业《基于反思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指引》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框架,从本课程特点出发,从实施层面推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将学习成果评估与反思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信息反馈,强化联系性反思,将各层级学习目标要素纳入反思过程,并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评价贯穿全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理论、实践、运用得到了全面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是“锦”上添“花”。

考核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方式,同时穿插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评价等多形式、多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内容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梯形难度有序开展,以美术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以多样化内容为辅。

4加强美术、教育、康复学科之间的衔接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最终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的,因此,在与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实践的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职后教师在岗位的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结合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艺术治疗、心理学理论与美术治疗、儿童绘画心理,强化特殊儿童康复理论基础。美术技能中的涂鸦技术、儿童版画、儿童手工结合课程“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康复活动设计”进行教育、康复活动设计,由两门课程教师共同拟定作业要求、评定标准,并共同指导,以符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教育、康复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色彩心理、绘画心理分析结合,更是心理学与美术学的碰撞。另外,美术技能课中的音画转换项目设计,将音乐听觉的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的节奏、情绪,也是拓宽特殊儿童联觉感知的康复手段。

特殊儿童的康复,它需要知识的互通和融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知识衔接,多学科间的共同协作,有利于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5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增加实战经验

增强与校外的紧密合作,增设共同培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幼儿园、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建立“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技能、美术治疗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1学生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增加以美术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康复实践课时,浸透到学前保教见习、特殊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教育研习、毕业实习各个环节,与教育、康复、医学机构进行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教育研习与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职前特教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合作企业从单纯的幼儿园、培智学校、培康学校到民政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再到医院儿童康复科,使学生能多角度地熟悉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美术教育、康复模式,并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结合“入企实训,校企共育、共评”的校企共育模式,使校、企、生三者合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接触到教育、康复一线的专业知识,又能逐步地提高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在儿童教育、康复领域里的实战技能。

另外,通过其他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美术教育契机并进行随机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特殊教育理念,反之又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5.2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强化教学师资合作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儿童医院)的技术骨干均是从事教育与康复的富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对岗位的技能、能力需求最为熟悉,他们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相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指导、评估学生在其单位的实践活动。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更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形式,实现校企共赢。如我校与康复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开发的儿童艺术治疗等模拟实训项目,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3校企合作开发服务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学习、发展

根据社区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相整合开发服务学习课堂,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协商并组织学生在服务学习课堂中学习、发展。

在我校所在社区的X幼儿园,每个年级中或多或少都有特殊儿童,X幼儿园协同我校开展“趣学堂”课程。此服务学习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职前特教教师)运用美术教育康复课、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创设融合、接纳的氛围,并开展一定的教育康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国画、陶艺、手工饰品的教学课堂由学生(职前特教教师)团队设计形成,并完成服务学习课堂的执教。职前特教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得到学校、园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其儿童美术教育及美术教育康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培康学校的特殊儿童更具多样性,能更好地让职前特教教师接触并熟悉其特性与康复形式。我校与Y学校共同开发的“爱生活——特殊儿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前特教教师通过花艺师、陶艺师、扎染师等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借手工技艺促进特殊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提高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服务学习课堂中,职前特教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通过服务活动使美术专业技能、特教教育技能充分融合并投入实践。

6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特殊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学科知识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惑”才能解“惑”。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

6.1依托企业共建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艺术疗育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具备美术技能和素养是不够的,学习掌握特殊儿童特点、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与康复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走进幼儿园、培智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一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康复的教学研究,提升自身实战能力,防止纸上谈兵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如我校教师参与A学校的“星月萌”选择性课程“游艺康复”模块课程建设,参与B机构的自闭症儿童的陶艺治疗教学等,直接参与教学,积累教学案例,推动合作学校融合教育的同时,反馈于我校教学。

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应具备带有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技能的艺术疗育能力,通过美术、绘画、手工以促进某些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与疗愈,能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6.2通过海内外研修进一步理解美术治疗理念与方法

在我国,美术治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相对较晚,学习此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为重要。2019年8月,我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加州长滩大学参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项目”并研修14天,同时参访美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美术治疗实务等内容。参加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等,吸收更多先进理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并组建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3

一、书法练习的作用机制

(一)古代书法论著中的作用机制

书法练习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古人早已认识,并且其观点历来颇为一致。一般书家皆认为,书法练习可以修身养性,且利于身心。对此,书论中记载颇多。如“书者”“墨花翻飞,寿出笔端”;“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等。何乔潘在其著作《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也,故书法家都每得以无疾而寿”。黄匡在《欧北医话》中记载:“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乐之”。所以,“坚持临池学书,大脑至老不衰”。

古人认为,书法练习有益于情绪调节。对此,我国古代书法论著中亦多有论述。唐代张怀瑾在《书议》中谈到:“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苏轼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寓于毫牍间。”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记载:“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书者,或抒积极情感,或散消极情绪。虽然古人的这些认识多为个人的主观经验,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心理规律的。

(二)现代心理学研究下的作用机制

对于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作用机制,香港大学心理学系高尚仁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首先是他提出的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理论。该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观点:现代汉字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封闭性、对称性、平行性、连通性和方向性等视觉空间特征,在书法训练过程中,这些汉字所具有的空间特征与人类视觉特征相互呼应,使汉字书写过程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从而促进书法练习者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书写者的知觉-认知-动作系统产生积极影响;汉字书写过程中千变万化,形式多样,书写者知觉认知体验也会随之变得丰富多彩,给书法练习者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思考。第二个方面,通过考察书写训练中书写活动对书写者所产生的影响,发现书法运作时的许多生理反应,如心律和呼吸会变慢、血压会降低,出现身体松弛的现象,同时书法训练者的脑神经活动亦会加强。高尚仁还研究了书法练习对汉字命名作业、字形相似性判断、图形再认等任务的影响,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书法优化激活效应理论,即书法训练对大脑有激活作用,特别是在右半球功能的激活上表现尤其突出。高尚仁的研究从汉字视觉特征、书法运作的脑激活两个方面为书法练习的潜在心理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书法练习的应用研究

(一)书法练习对儿童的积极心理效应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以124名三年级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没有接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相比,接受了书法训练的儿童在情绪上更加冷静、安定,性情也更为顺从、温和,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比较强,思维也更加开阔并且少拘束。

刘俊升、周颖和桑进行了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选取小学三年级学生124名作为被试,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焦虑和神经过敏性水平上升幅度水平显著低于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相比他们会出现更少的问题行为。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还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采用纵向研究方案,对114名四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结果显示,书法练习在了解自身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管理三个维度的发展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这些研究证实,书法练习可以促进儿童积极的心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儿童个性、情绪智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上。而这些表现仅仅是儿童心理层面的冰山一角,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影响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

(二)书法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心理效应

姚付新,樊作澍,宋燕明等研究了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结果显示,书法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对其阳性症状也不会加重。通过书法训练,病人的情绪得以稳定,始动性得到提高,生活兴趣有所拓展,注意力逐渐改善,自卑感降低,自信心提升。研究证明,书法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稳定病情、巩固疗效、促进病人康复、延缓病人走向衰退。

曹九英,邓文英,文结维等探讨了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经书法辅助治疗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和焦虑水平显著降低,部分精神症状得到改善,说明书法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水平。

刘艳研究了书法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作用。书法训练后,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增高,持续时间延长,工作记忆能力加强,精细动作和协调性也有改善,从而验证了书法训练对多动症儿童的认知障碍具有康复治疗的作用。

董邢萍、贾继敏、王俊等研究了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疗效。研究表明,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可明显缩短治疗过程,效果也更加良好。

曾昭祥研究了书法训练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说明,书法训练合并药物治疗在改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从而证明了书法训练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宗焱、祝卓宏、王晓刚等进行了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对有明显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小学生进行了书法心理治疗。结果表明,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反应,同时也验证了书法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郑刚、王鹏、刘学兵研究了书法治疗对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书法治疗可以明显控制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4

小儿脑性瘫痪(CP)系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非进行性的损伤或脑缺陷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疾病,也常常伴有智力、言语、行为、视力、听觉、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现状而言,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但积极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为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特选取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患儿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患儿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30例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每组患儿1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为(3.7±0.4)岁,患儿中11例为痉挛型,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有3例为混合型;引导式教育治疗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年龄在1.5-7岁之间,平均为(3.9±0.3)岁,患儿中10例为痉挛型,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3例为混合型。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分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康复治疗组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儿应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常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1.2.2 引导式教育治疗组

引导式教育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从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在引导员和辅助人员的指导下分步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活动。对于3 岁以下的患儿,以“八节亲子体操”进行双臂前平举、双腿屈伸和翻身运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3-7岁的患儿要进行肢体、户外认知学习以及心理的被动和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延长至1h。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颁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进行综合评定[5];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包括个人卫生动作、交流认识动作、进食动作和步行动作等50项内容合计100分,如若训练后ADL评分提高20分以上则评定为显效,提高1-20分之间评定为有效,0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 两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言语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一年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2.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统计

结果显示:引导教育治疗组患儿显效14例,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11例,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上虽然通过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中医按摩、针灸等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较忽视脑瘫患儿语言、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以致脑瘫患儿仍然难以融入社会[7-8]。

引导式教育(CE)是20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创立的,它融会了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康复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引导和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节律性和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能够将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很好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患儿性格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还能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促进患儿运动、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每日从早到晚的严格坚持训练,能够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9-10]。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其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程灏,罗华英,高丽芳,等.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2): 139-141.

[2]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 33(9): 1255-1257.

[3]李振华.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4): 319-321.

[4]童光磊,李红,张敏,等.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1): 70-71.

[5]张靖,黄任秀,胡怡佳,等.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3-555.

[6]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5-558.

[7]王萌,王磊,朱毅,等.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实践, 2012, 18(7): 658-661.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5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60例小儿营养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营养不良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月)和观察组(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照组130例,男67例,女63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5±1.4)岁,其中一胎患儿71例,二胎患儿59例,农村患儿91例,城市患儿39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72例,Ⅱ度48例,Ⅲ度10例;观察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1.5)岁,其中一胎患儿73例,二胎患儿57例,农村患儿90例,城市患儿40例,营养不良程度:Ⅰ度69例,Ⅱ度50例,Ⅲ度1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消化酶、应用营养激素、调整营养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相关并发症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属宣讲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原因及危害,让家长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让家长对小儿营养不良疾病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多与长期摄食不足有关,同时合并妨碍食物消化吸收疾病,不良饮食习惯也可导致营养不良,护理人员要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来纠正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不正确认知,从而自觉地帮助患儿改正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2)保健指导。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营养饮食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指导,让家属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恢复患儿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要作用。对于12个月以下的患儿,嘱咐家长要尽可能地实行母乳喂养,患儿要以摄入高能量、高蛋白质饮食为主。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增加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以免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为患儿制定健康、丰富的食谱,嘱咐患儿家属多为患儿供给新鲜的蔬菜、水果,确保每日能量摄入充足,并要注意盐分、水分的摄入。

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消化道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加强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在饭中或饭前用药,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马上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时间、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1)疗效标准: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并接近同龄同性别正常健康儿童体重(≥85%),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异常,营养不良相关症状消失,为治愈;治疗后,患儿体重增长,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食欲、精神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为好转;治疗后的症状、体征、体重、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2)儿童营养知识知晓率评价:向两组患儿家属发放儿童营养知识调查问卷,问卷满分100分,得分≥80分为掌握,得分60~80分为基本掌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进行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100.00%,对照组分别为70.00%、84.6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2 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治疗时间为(3.3±1.4)周,对照组为(6.3±3.2)周,P

2.3 儿童营养知识知晓水平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儿童营养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掌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的儿童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4 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121例、一般9例、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100.00%(130/130);对照组满意77例、一般39例、不满意14例,总满意率89.23%(116/130)。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0-02

一、书法练习的作用机制

(一)古代书法论著中的作用机制

书法练习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古人早已认识,并且其观点历来颇为一致。一般书家皆认为,书法练习可以修身养性,且利于身心。对此,书论中记载颇多。如“书者”“墨花翻飞,寿出笔端”;“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等。何乔潘在其著作《心术篇》中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也,故书法家都每得以无疾而寿”。黄匡在《欧北医话》中记载:“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乐之”。所以,“坚持临池学书,大脑至老不衰”[1]。

古人认为,书法练习有益于情绪调节。对此,我国古代书法论著中亦多有论述。唐代张怀瑾在《书议》中谈到:“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苏轼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寓于毫牍间。”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记载:“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书者,或抒积极情感,或散消极情绪[2]。虽然古人的这些认识多为个人的主观经验,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书法艺术活动心理规律的。

(二)现代心理学研究下的作用机制

对于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作用机制,香港大学心理学系高尚仁[3]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首先是他提出的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理论。该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观点:现代汉字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封闭性、对称性、平行性、连通性和方向性等视觉空间特征,在书法训练过程中,这些汉字所具有的空间特征与人类视觉特征相互呼应,使汉字书写过程丰富多彩,富于变化。从而促进书法练习者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书写者的知觉-认知-动作系统产生积极影响;汉字书写过程中千变万化,形式多样,书写者知觉认知体验也会随之变得丰富多彩,给书法练习者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思考。第二个方面,通过考察书写训练中书写活动对书写者所产生的影响,发现书法运作时的许多生理反应,如心律和呼吸会变慢、血压会降低,出现身体松弛的现象,同时书法训练者的脑神经活动亦会加强。高尚仁还研究了书法练习对汉字命名作业、字形相似性判断、图形再认等任务的影响,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书法优化激活效应理论,即书法训练对大脑有激活作用,特别是在右半球功能的激活上表现尤其突出。高尚仁的研究从汉字视觉特征、书法运作的脑激活两个方面为书法练习的潜在心理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书法练习的应用研究

(一)书法练习对儿童的积极心理效应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4]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以124名三年级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没有接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相比,接受了书法训练的儿童在情绪上更加冷静、安定,性情也更为顺从、温和,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比较强,思维也更加开阔并且少拘束。

刘俊升、周颖和桑标[5]进行了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选取小学三年级学生124名作为被试,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焦虑和神经过敏性水平上升幅度水平显著低于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相比他们会出现更少的问题行为。

周斌、刘俊升和桑标[6]还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采用纵向研究方案,对114名四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结果显示,书法练习在了解自身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管理三个维度的发展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这些研究证实,书法练习可以促进儿童积极的心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儿童个性、情绪智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上。而这些表现仅仅是儿童心理层面的冰山一角,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影响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

(二)书法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心理效应

姚付新,樊作澍,宋燕明等[7]研究了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结果显示,书法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对其阳性症状也不会加重。通过书法训练,病人的情绪得以稳定,始动性得到提高,生活兴趣有所拓展,注意力逐渐改善,自卑感降低,自信心提升。研究证明,书法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稳定病情、巩固疗效、促进病人康复、延缓病人走向衰退。

曹九英,邓文英,文结维等[8]探讨了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经书法辅助治疗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和焦虑水平显著降低,部分精神症状得到改善,说明书法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水平。

刘艳[9]研究了书法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作用。书法训练后,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增高,持续时间延长,工作记忆能力加强,精细动作和协调性也有改善,从而验证了书法训练对多动症儿童的认知障碍具有康复治疗的作用。

董邢萍、贾继敏、王俊等[10]研究了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疗效。研究表明,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可明显缩短治疗过程,效果也更加良好。

曾昭祥[11]研究了书法训练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说明,书法训练合并药物治疗在改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从而证明了书法训练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宗焱、祝卓宏、王晓刚等[12]进行了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对有明显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小学生进行了书法心理治疗。结果表明,书法治疗能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反应,同时也验证了书法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郑刚、王鹏、刘学兵[13]研究了书法治疗对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书法治疗可以明显控制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书法治疗分支于艺术医学领域,是中国对心理治疗和行为药物的贡献,是一种健康、治疗与康复的科学方法[14]。研究者在使用药物及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同时,努力尝试将书法治疗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但从已有研究来看,该方法主要是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的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手段。

三、书法练习的效应思考

书法练习能够促进个体心理产生积极的改变,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心理治疗手段。尽管书法练习的应用研究已经开展,其研究技术和方法也有一定的进步,但鉴于书法练习方式的独特性,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因此,其充分应用和合理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对于书法练习的积极心理效应的解释要遵循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摒弃单一因果解释论[15]。对于书法练习促进个体心理产生积极改变的效果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过于夸大,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和对待。

参考文献:

\[1\]董开全.中国书法与中医学\[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9:296-298.

\[2\]杨春晓,孙本杰.中国古代书法心理学思想概论\[J\].书法艺术,1996,(5):2-4.

\[3\]高尚仁.书法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3):76.

\[4\]周斌,刘俊升,桑标.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8(5):1266-1268.

\[5\]周斌,刘俊升,周颖.书法练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34-436.

\[6\]周斌,刘俊升,桑标.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32(5):1211-1213.

\[7\]姚付新,樊作澍,宋燕明.书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C\].乌鲁木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2006:33-38.

\[8\]曹九英,邓文英,文结维.书法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干预作用\[J\].现代护理,2006,12(4):357-358.

\[9\]刘艳.书法干预对多动症儿童认知障碍的康复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5.

\[10\]董邢萍,贾继敏,王俊.书法训练配合博乐欣治疗焦虑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5):445.

\[11\]曾昭祥.书法训练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3-484.

\[12\]宗焱,祝卓宏,王晓刚.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儿童创伤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483-484.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7

1、加强信息化管理。对院互联网主页进行了更新,并更换了主页空间及维护公司,确保了主页能被正常访问;院各部门均配置电脑,儿童个人资料档案、收送养及寄养业务档案、医疗档案等各类档案及文件资料已逐步进行微机录入并实行微机管理;加快了办公自动化进程,基本实现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常规运用。严格规范文书管理,各类文书档案均按规定及要求安全、妥善的保管,1988-20__年福利院院谱的编制正在进行中。

2、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密等各项工作,确保人财物安全。根据工作需要对部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制定了《福利院来访人员登记表》、《福利院人员外出登记表》、《福利院用车制度》,并组织全员开会学习,规范自身行为。开展维稳、禁毒、消防专题活动,重视保密及涉外接待工作,切实做好计生工作,按要求报送计生工作情况汇报。

3、做好劳资人事工作。全年共组织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及业务考察学习共三人次,组织技工参加培训六人。按时完成本单位法人代表资格审查、劳资人事等工作,聘用合同工二名,医疗室新增在编医生一名,为满工作一年以上的合同工提供社保、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4、做好收、送养弃儿常规工作。认真做好联动单位送入弃儿接收安置工作,符合接收条件并且手续齐全的,及时办理入院;对不符合接收养条件的(如流浪乞讨人员),耐心解释,合理建议;对公安部门在处理各类案件中涉及的特殊家庭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托管。全年共新收弃婴儿44名,按政策合法程序办理收养弃儿童35名(其中涉外送养儿童9名,国内送养儿童26名)。截止十一月三十日实有在院收养儿童总数47名。

5、进一步规范家庭寄养工作。今年安排有偿家庭寄养儿童5名,调整寄养儿童1名(涉外送养)。现家庭寄养儿童34名(其中农村寄养10名,城镇分散寄养24名)。对寄养家庭儿童定期安排回访和节日慰问,选派二名工作人员不定期安排家庭抽查,对寄养家庭的现实状况,儿童的教育、管理、生活和健康状况深入调查了解,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安排一次入院月检。全年安排寄养家长参加各类护理及工作培训计31人次,全年共安排抽查、回访、入户服务35次。

6、认真开展医疗康复工作。院医疗康复设施逐步完善;针对入院儿童量大、集体生活照料难度大、各种流行病多的具体情况,坚持执行各类医疗制度,认真做好医疗、保健、防疫工作。全年治疗儿童 1825人次(包括市区医疗点),新入院儿童体检13人,书写儿童成长报告13份。特教班接受启智教育儿童10名,教育合格率80%。脑瘫儿童中有康复价值的2名残疾儿童开展了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达到70%以上,康复参与率100%。全年接受外国友人资助儿童手术3 例。

7、有效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今年,我院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围绕青少年、儿童权益,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开展各类维权活动,获得“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荣誉称号。

8、严格制度管理,后勤保障充分。一是抓好儿童日常生活各项管理工作,在食品进货和加工上,坚持食品管理制度和卫生制度,保证儿童的饮食卫生安全。二是加强物资管理,在物资采购方面注重质量和按制度规定运作。三是坚持保障水、电、热水、空调、洗涤、厨具、车辆等各类后勤服务设施的正常维护和使用,目前生活及物资供应、后勤设施运行情况良好。

9、重视宣传工作、机构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良好

。各类媒体全年我院专题报道8次,接待参观活动单位(组织)58 个,计 5600余人次,接收社会捐款7400元,捐赠物资价值75326万元。机构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1)与浩德组织合作,让延桂英到北京检查,与“爱心无国界”组织合作到南昌治疗;(2)与“爱心无国界”组织合作让延鸿辉到上海治疗,延浩海到福州治疗;(3)与浩德组织合作,“特教班”每年受助受教育儿童10 名,每年受助资金6240元;(4)与浩德组织合作开展有偿家庭寄养项目,当年共计收到资助款 7600元,奶粉约计1430元;(5)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与涉外送养家庭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做好涉外家庭回访工作,全年共接待回访家庭8例。

二、老人公寓情况1、为了充分发挥老人自我管理意识和潜能,配合和监督工作人员做好院内管理工作,1月16日成立老人管理委员会。

2、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过硬、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服务队伍,重新完善了老人公寓的规章制度。还制定了《延平区老人公寓员工月份自评表》、《延平区老人公寓员工月份互评表》、《延平区老人公寓员工月份总评表》。

3、为了丰富老人生活,提高服务人员知识,特在老人公寓过道设立《员工学习园地》和《院民学习园地》。

三、二oo八年的工作计划

(一)继续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全面推进业务发展;加强制度管理,努力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化、专业化适应福利院需要的高素质服务队伍。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8

脑性瘫痪是我国儿童临床上的常见神经科疾病,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左右,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也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面影响[1]。具体来说,脑性瘫痪是指发生在产前或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2]。其临床症状包括大脑或小脑受损引起的智力障碍、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当前对于脑瘫儿童的干预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矫形器和各种辅助器械等中医疗法,还有部分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持续效果不好,特别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瘫儿童的院外干预得到了广泛的重视[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脑瘫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方法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2月选择64例脑瘫儿童,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年龄为6个月~14岁;排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年龄(5.33±2.11)岁;疾病类型:痉挛型42例,弛缓型12例;合并智力低下7例,语言障碍1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儿童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都给予按摩、针灸、气泡浴、涡流浴、营养脑组织药物等综合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首先根据患儿的伤残情况,做出伤残评估,划分出等级,分划好班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的患儿家长进行渐进性的简单培训,根据其儿童的情况让其进行上田法干预,该方法简单,基本手法有颈部法、肩-骨盆法、肩胛带法、上肢法、下肢法等,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形成自动反射,促进肌系统协调发展,使患儿能不断地获得正常运动的感觉。而在社区干预中,可以为脑瘫儿童的家庭营造一个轻松关怀的坏境,通过一些社会性的集体活动,让脑瘫儿童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解除心理障碍,降低对肢体残疾的重视和担忧,让家属了解有个残疾儿童不是耻辱,让他们能够和社区居民更加熟知,在引导脑瘫儿童与相关家属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协助家属初步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利用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积极组织社区联欢会中,让脑瘫儿童及其家属和社区居民通过娱乐游戏和节目表演,增加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进一步增加脑瘫儿童家庭的社区支持。比如在小儿能站却不会走路的训练中,家庭干预人员用手握住仰卧位小儿膝盖,练习交互的股、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也有利于爬位的手互运动的完成。走路不稳时可以利用平衡杆练习迈步,也可以搭两个竹杆,或拴两个绳扶着走,高度要合适,不过家庭康复一定要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两组的干预周期为3年。

1.3疗效标准 显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各种状况与同龄正常儿童接近;有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等各种状况均较干预前有明显进步;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

同时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后使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分,严格按量表的项目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强。此功能评估3个月1次,前后对照。根据后1次的评估,改进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此循环,在干预后3年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对比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t检验与方差分析,P

2结果

2.1疗效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对比差异明显(P

2.2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明显差异,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

3讨论

脑瘫已成为我国儿童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其不仅给儿童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小儿脑瘫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常规治疗外,积极采取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治疗,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也能大力降低致残率[4]。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因此脑瘫儿童的绝对值也相当大,为此对于其干预应该不能仅仅局限于医院,应该放眼到家庭与社区。鼓励家属带着儿童走出去,勇敢自信的迎接外界异样的眼光,把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也带给儿童。同时在社区进行普及性健康教育,普及脑瘫的基本知识,让社区居民拿掉有色眼镜,共同帮助儿童成长,使儿童逐步适应社区和社会,满足儿童及其家属全面发展的需求[5]。本文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5.0%,对比差异明显(P

在社会支持中,要积极帮助家属缓解心理负担,有效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于一定的经济补助,物质帮助,引导家属运用优势视角接纳儿童,协助脑瘫儿童家庭寻找安全感和强化归属感,并协助他们建立社区的社区支持系统,为儿童的成长创建一个健康的空间[6]。积极与专业人员联系,或者签订家庭医生合约,在社区建立社工团队,社工团队要对已结束的服务进行反思和评估,回访,可以每周或者每月定期前往社区追踪、评估服务的后期效果,实现干预的可持续发展[7-8]。本文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明显差异,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

总之,脑瘫儿童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干预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L.,Wang,J.,Gao,L. 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ait coordination based on gait events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2,91(8):671-680.

[2]郭洪科,张冬青,刘莎莎,等.探究心理护理对大龄脑瘫患儿家长精神状态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6):34-35.

[3]宋美菊.脑瘫患儿家庭康复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105-106.

[4]张丽春,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34-35.

[5]王红,吴大为,.浅析我国脑瘫康复治疗方法[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9):78-78.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024-0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除主要症状外,脑瘫儿童往往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知觉障碍、癫痫、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中的一种或几种[2,3],我国的发生率比较高[4]。近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推动、加快了各个领域对脑瘫儿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学龄前脑瘫儿童的认识、研究,本文分析、总结了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教育状况。

脑瘫儿童入学前的6年是该类儿童治疗、康复和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各种能力发展状况将对其一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命质量产生直接的和重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症状、伴随障碍以及儿童基本能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入学前的这段时期,他们需要发展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与此相适应,他们的支持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如临床诊断和治疗、康复训练、文化教育、政府和社会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所以,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积极介入和政府的协调运作,而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个别问题。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我中心的120例脑瘫儿童进行了调查,尝试探索上述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是目前就我中心2010年收治的120例贫困脑瘫儿童,其中男生81名( 占总数的67.5% ),女生39名( 占总数的32.5%),3岁至6岁脑瘫儿童为102名(占总数的85%),平均年龄4.8岁。问卷和访谈均由家长配合完成。经筛选,符合本次调查访谈目的,愿意积极配合,信息来源基本是儿童的亲生父母,比较可靠。

2 问卷结构

自编调查问卷,分为5 部分: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与教育,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家长期望得到的支持。

3 结果

3.1 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脑瘫儿童入学年龄普遍较晚,接受正规早期教育机会较少。本组有15%的儿童进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由于治疗、训练,自身体质问题和学校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他们的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差。85%的家庭经济实力远远不能满足该类儿童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需要。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在儿童的成长中,主要由父母一方照料的占52%,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40%,其他情况占8%,父母双方共同照料比例较小。在孩子诊断是脑瘫后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占总数的18%,夫妻有一方扔下孩子不管的占7%,这其中女方背负的压力和屈辱更大。

3.2 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早期发现和诊断上,相当多的父母对脑瘫知识认识缺乏;1岁前疑为脑瘫的占36%;在临床治疗方面,1岁左右开始接受治疗的占25%,其中断断续续持续5年左右的占19.2%。独立承担就医费用的家庭占84.6%,有42.3%家庭的就医花费高达家庭收入的50~ 80%,几乎倾家荡产。在康复训练方面,在3岁之前介入和接受康复训练的占45.4%,43%在3 岁后才开始康复训练,至今未介入训练的占19.5%;持续训练5年左右的占20.8%。在康复训练方法上,理疗和针灸占34.5%,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占46%,而且认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及针灸有效的占52.8%。在康复训练中,完全由治疗师独立训练的占87.3%,在治疗师示范指导后由家长或其他人员来训练的占很小一部分。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的占41.2%,少数人认为训练与否及早晚不能解决儿童的根本问题。调查和访谈均表明,国家资助的康复训练费用一万元远远不能满足三个月的训练经费需求,绝大部分家庭不愿承担超出部分的费用,外界资助非常有限。

3.3 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与教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上,经常自主开展家庭康复训练的占40%,家里或医疗机构没进行过多少正规训练的占21.5%,其他家庭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进行间断的简单的训练;在家庭训练的技术支持上,24%的家长靠自学,32.5% 的经医生或治疗师指导。在文化教育方面,家长每天坚持1~ 2小时家庭文化教育的占20%,经常教但无规律的占26.9%,其他为偶尔教和很少教。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言语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认知教育(认字和简单数学),分别占57.7%,61.8% 和53.7%。认为家庭早期教育效果较好的占20.8%,一般的占57.7%,无效的占3.8%,认为没法教的占17.7%;家长认为自己有教育能力的占12.9%,一般的占43.8%,力不从心需要帮助的占33.3%;在早期教育上,76.9%的家长最需要的是适合脑瘫儿童的教法指导。在学校教育方面,有8.5%的儿童上过幼儿园,91.5%的没有上过,其中68.4% 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不接纳,23%是要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还有部分未入托者,家长担心在校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歧视等。

3.4 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调查显示,脑瘫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家庭外的支持非常有限。只有14%的家长知道有贫困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的家长知道有长江新里程项目。79%的脑瘫儿童是初次接受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救助,76.9% 的脑瘫儿童没有得到过社会福利机构的帮助和支持;80.8%的脑瘫儿童没有得到过慈善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3.5 期望得到的帮助和支持。缘于抚养脑瘫儿童艰辛历程的切身体验,脑瘫儿童家庭期望政府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法规,期望能增加救助时间和经费。包括从脑瘫发生前的家长教育和医疗监护到脑瘫的早期诊断、治疗、康复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他们期望医疗和康复机构能降低或减免治疗和训练费用,并期望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创造条件,让脑瘫或其他残疾的孩子接受早期学前教育,与正常孩子平等融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为家长提供有效教育残疾儿童的教育技能和方法;降低或减免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费用等,为脑瘫儿童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 讨论

与正常儿童相同,脑瘫患者的儿童期是他们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人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既是动作发育的主要时期,也是智慧发展和开发的关键时期。出生后的6~ 8 年,约占人生的1/10左右,是一段非常珍贵而重要的时期。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使脑瘫儿童的动作和智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涉及到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法规和社会支持问题。脑性瘫痪儿童的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决定脑瘫不是一个独立分散的个体,而是一类特定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早期发展中,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亟待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方案逐步加以解决。主要是因为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意识和水平较低、家长有关出生缺陷及其干预的科普知识相当缺乏和学龄前教育问题严重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和政策法规及医疗保险的问题,也有技术和社会支持问题。为了促进该群体的有效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需要加强策法规建设,需要社会多个系统的共同参与和协同运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脑瘫儿童的治疗、康复、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关爱的阳光照耀每个残疾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 人民卫 生出版社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10

结果:治疗组应用拟定的诊疗方案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P

结论:课题提供一套自拟并应用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诊疗方案,治疗有效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对多动症治疗有独特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规范化 穴位循经按压 诊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04-02

儿童多动症的推拿按摩治疗在多种专著和多动症中医治疗文献中有所提到,但少见系统的诊疗方案论述,特别是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是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课题,现就该课题中自拟的本疗法诊疗方案和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 从规范化整理自拟诊疗方案

1.1 病名及概述。儿童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失调综合征(MBD),在西医有多种称法,国际通用名在ICD-10为多动,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称儿童多动症。本方案采用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现代多归入儿童心理行为类疾病[1,2]。多动症在中医没有专指病名,中医纳入“脏躁病”、“躁动症”、“失聪”、“健忘”等范畴[3,4],中医儿科学归入心肝系病症。本病学龄儿童患病率国外为3%-9%,国内为3%-10%,14岁以下患病率为7%-9%。男女发病比例为3∶6。ADHD是儿童常见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等,伴随症状较多,由此引发身心健康问题。症状发生于7岁前。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就诊的儿童甚为常见,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共接诊建档以此症为主诉的3-14岁儿童2017名,经鉴诊提示类似症状不仅见于多动症,还见于伴有或单发的儿童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心理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类似多动症表现的正常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部分脑损伤脑瘫康复后儿童;语言或精神行为发育迟滞;孤独症及阿斯柏格综合征、癫痫患儿等,各病虽然病因和特征各异。但1736例有类似症状的患儿经辨证加减使用本法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中99%的家长及患儿乐于坚持接受本法治疗,依从性良好,提示本法还可用于治疗有类似症状的非多动症儿。就诊的ADHD患儿中81%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等症状中一种或者多种。学龄期ADHD患儿常共患学习困难和多动性品行障碍[5]。国外追踪研究发现1/3患儿成年后有人格障碍、冲动失控和行为。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为国际性共同关注疾病[6]。由于身心症状多重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治法。以哌甲酯为代表的中枢兴奋类有效药物哌甲酯不良反应为失眠、焦虑、食欲减低等,正好也是部分多动症患儿本身常伴随的症状,致使用药受限。针刺外治对儿童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因此,探讨有效的穴位循经按压的手法外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ICD-10诊断标准及CCMD-3中ADHD的诊断与评分标准,症状积分和病情量化分级为: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各9项,每项评分标准:0分:无此表现;1分:偶有一点;2分:较常见;3分:很常见。②按积分病情分级(度)标准:轻度:8~24分;中度:25~39分;重度:40~54分。本方案诊断还参考持续性注意操作测验(CPT)结果,轻度以上注意缺陷为有注意障碍的客观指标[7]。用CRT标准化自动化智力测验(瑞文智测)筛排低智。

1.2.2 中医证候诊断。本研究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常见证型的权重依次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主证要点为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大便秘结,盗汗,少寐多梦易梦呓,学习成绩低,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心肝火旺证:除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外,做事莽撞、急躁易怒,好惹扰人,面赤口渴,多汗,大便秘结,学习成绩不佳,舌尖红,舌苔薄或微黄,脉弦或弦数:心脾不足证:特点为多动但不激动暴戾、偏食纳少,多伴神疲乏力、小动作多,面色萎黄、学习成绩不良,舌质淡常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痰火内扰证:多动多语、躁动不安、急躁易怒更突出、常难以安静学习,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偏腻、脉滑数。其他比例较少的证型如肝郁脾虚等也可见。但临床表现常多证候交错,甚至证型间界线不分明,体现出本病多脏失调的复杂性。

1.3 治疗方案。基于各证候交错复杂,我们在自编拟定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方案时,注意从多脏腑失调和病位关系立法处治。基本取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心、肾、肝、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劳宫,督脉及百会穴,经外奇穴四神聪穴等。操作方法和步骤: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以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及大陵、劳宫每穴1-2min;双手重叠自大椎至长强以掌按法按压督脉,并结合震颤法10次;拇指按揉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1min;可根据患儿病情特点有所侧重,辨证加减取穴。方法为:心脾不足加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每穴1-2min,摩腹5min;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加搓揉两胁肋等;伴有遗尿加七节骨、三焦俞、三阴交,躁动取任脉等。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按压前与患儿沟通治疗目标,自控放松安静的时限与鼓励,做好家长与患儿的心理辅导。

1.4 护理和健康指导。辩证施护,注意饮食、睡眠调理与生活规律。多吃富含锌、铁、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类新鲜食品。忌食干炸辛辣肥腻过甜生冷之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指导,避免体罚患儿。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积分及Conners多动指数量表的减分率[6,8,9]。治愈:治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达不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积分不足8分),多动指数1.5;无效:积分下降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提议,疗效评价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本方案主要由有多年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观察与融合中医治疗经验的高级医师进行或指导疗效评价,疗效观察时间在一个疗程以上。

1.6 难点分析。儿童多动症属于难治病。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错综复杂,涉及身心健康多方面。病情随年龄发展虽然部分多动症状有自然减轻趋向,但并不能消除注意力水平、学习行为和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存在的问题。如何防治和减少伴发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和身心多重损害是难点。需要不断挖掘经穴治疗宝库,在整体观治疗中发挥中医手法外治的优势。

1.7 应对措施。一是从多脏腑失调论治,重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二是从阴阳失衡论治,本病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性疾病,治法注重调和阴阳;三是确立整体治疗观,调情志、饮食、睡眠,注意起居、季节气候和环境等,注意改善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状况。对难治性病例采用多途径、家、校、医院多环境配合防治,并保持发挥按压外治优势。

1.8 适用范围及禁忌。本方法属于非药物疗法,适用于治疗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以及有类似多动症表现儿童,特别是伴有睡眠和情绪障碍等症的患儿。禁忌:饥饿、局部皮肤病变、损伤等。

2 应用的疗效观察

2.1 疗效比较。对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经确诊并严格筛排的153名6-14岁多动症儿童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10]。治疗组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哌醋甲酯口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总体疗效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新出现食欲减退10例,伴失眠、头痛头晕7例,伴面部抽动1例,攻击行为4例。经调整剂量和对症处理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4/77)。治疗组仅1例在治后1周出现攻击行为增多,坚持按压2周后控制,发生率为1.3%(1/7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X2=12.3,P

2.3 对常见伴发症状的改善。临床观察ADHD治疗组对睡眠障碍、焦虑脾气躁的改善率达93%(57/61)。

3 讨论

3.1 建立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多动症诊疗方案的依据。“循经络选穴”是中医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穴位循经治疗是根据某一经络脏腑失调有病,即可选用该经络循行或相关经络上的腧穴所在特定部位(穴位)来治疗的规律,中医又叫“远取”。循经穴位疗法可有针灸、手法按压等,本法属于小儿重要的手法外治。由于不同经络组穴和手法按压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因而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可通过探讨病机病证和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3.2 本法治疗多动症的作用机制。利用经穴的刺激反应来调节机体实现疗效是中医有效治病的重要方法,刺激可以是针刺或手法。穴位循经按压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治病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诱导神经、循环、消化和代谢等生理机制,用特殊手法物理刺激体表经穴和神经,以达到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安定神志、协调脏腑和调节神经的目的[3,4]。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经络穴位是沟通联络外部体表和内部脏腑的重要渠道,穴位具有接受刺激、双向调节、诱导平衡的特性,能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由表及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多动症(ADHD)发病是由于五神脏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经穴按压可平衡阴阳。在中医经典论中“阴主柔静,阳主刚躁”,多动症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藏神”。五脏故称五神脏。中医认同多动症是多脏腑之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最常见为心肝肾脾失调,致学龄儿童多种症状[11-13]。确立循经按压治疗本症的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心常有余,心阳易亢,一旦失调则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肾阴不足,可致患儿健忘、失聪,动作笨拙和遗尿;肝阳偏旺致患儿冲动兴奋,性情暴躁;脾不足,致意不自制,情致多变、故难以自控[3,11]。多动症患儿多样复杂的症状是多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本研究基于中医的系统认识,从经络循行部位与主治脏腑病变的特性来论治,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用以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重用督脉之百会穴,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督管一身之阳经,取之调合阴阳,而百会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由络入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百会穴以治疗“脑病之要穴”著称;取经外奇穴的四神聪,以醒脑开窍益智,治疗患儿因肾精亏虚,脑失精明所致动作笨拙,学习反应钝迟[3,14,15];所选手厥阴心包从现代中医角度能治疗脑病之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的大陵穴、劳宫穴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要穴。组穴据病情加减侧重,如对阴虚阳亢烦躁儿,治疗用胸部手法取任脉,系因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管任一身经络之阴经,以协同督脉共助平衡阴阳等。促进患儿体内(脑神经)自我调节,渐使兴奋和抑制、动与静趋于平衡[4]。按摩能使多动者安静[16],故治疗后可见患儿从根本上改善多症状。

3.3 疗法特色。本疗法安全、易行、经济、疗效稳定,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由于其具有不扰乱人的生理节律、安全无毒副作用,家长放心、儿童有舒适感主动接受、依从性良好,有助于与患儿沟通教育,特别是能帮助在3-7岁ADHD症状已明显的患儿早期干预治疗,以及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佳、抽动等症状的多动症、对药物不耐受、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若服药患儿配合穴位循经按压还可减少药量,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10]。

参考文献

[1]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2] 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177

[4] 苏树荣.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5]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5-207

[6] 冷方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62

[7]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8] 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20-22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10] 陈世英,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67-2169

[11] 宋迪黎.五神脏论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中医儿科杂志,2011,7(4):12-14

[12] 刘冬,张新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2):328-329

[13] 吴惠春,甘君学.儿童多动症中医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费大学学报,2010,34(2):293-294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例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中国的肥胖症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他国家的肥胖症人数也在持续上升着,肥胖问题显然已经成为世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也已经将肥胖症定位为一种重要的疾病。所以,对于肥胖症的治疗[1,2]迫在眉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 77例儿童肥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儿童肥胖症患者为45例,女性儿童肥胖症患者为32例;轻度肥胖儿童为32例,占总体的45.6%;中度肥胖儿童为20例,占总体的21.9%;重度肥胖儿童为25例,占总体的32.5%。

1.2 方法

将在我院就诊的77例儿童肥胖症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42例肥胖症患者采用中医护理疗法,对照组35例肥胖症患者采用常规疗法[3],结合儿童肥胖症患者的不同肥胖程度,对两组进行对比性分析。

1.3 标准

按照中国儿童的肥胖标准:依据身高,计算儿童的标准体重的20%,根据超出的百分比将肥胖分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轻度肥胖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30%至50%为中度肥胖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以上的为重度肥胖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通过表格对比结果

2.2 具体描述结果

通过表格,可以清楚的知道:对于轻度肥胖症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护理疗法的康复效果比常规疗法的效果要好;对于中度肥胖症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护理疗法的康复效果比常规疗法的效果稍微明显一点;对于重度肥胖症患者来说,采用中医护理疗法的康复效果与常规疗法的效果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从两组整体的康复度与满意度来看,实验组的整体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整体效果要好。

3 讨论

3.1 对儿童肥胖症的讨论

3.1.1 儿童肥胖症的原因

儿童肥胖症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一方面有遗传的因素,另一方面,还有环境的因素,但是,主要还是与个人的体质有关。由于儿童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再加上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儿童吃的食物不加以控制,由于食物既营养又丰富,就很容易出现肥胖的现象;还有一点原因就是,饮食不规律,吃饭时多吃主食与肉类,不喜欢吃蔬菜,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或是吃饭的时候速度过快,已经有专家证实过,吃东西过快是很容易导致肥胖的。所以,营养过剩、缺乏运动和饮食不规律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3.1.2 儿童肥胖症的症状

一旦患上儿童肥胖症,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否则,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儿童成人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等;如果长期处于肥胖状态,会导致呼吸不规律、肺泡换气量减弱、红细胞增多、心脏增大等症,严重可能会导致死亡。

3.1.3 儿童肥胖症的预防

(1)在饮食方面,要在保证儿童正常需求量的前提下,限制儿童的饮食,在限制的过程中,不要突然就不许儿童吃的过多,要慢慢来,循序渐进,给儿童们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吃过饭之后,如果出现饥饿的情况,不要吃热量过高的食品,可以吃些水果来代替;平时要多吃鱼类、蔬菜类、水果、杂粮以及豆制品等,其次是肉类,营养均衡,才会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

(2)在儿童运动方面,要给儿童每天适量的增加一些运动量,先从一些小运动开始,不要一开始,就做大量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伤害到身体,要慢慢养成运动习惯,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或是运动范围,可以常做的运动像是:在吃完饭后的一个小时左右,进行慢跑、跳绳、游泳等,上楼时,如果情况允许,尽量不要坐电梯,爬楼梯上去,前提是一定要在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2 参与肥胖症干预的中医护理以及效果评价方法

3.2.1 什么是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工作,多以个体为主要护理对象,所以,对于中医护理来说,护理与治疗是一体的,治疗需要护理的协助,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

3.2.2 中医护理方法及评价

针灸:在进行针灸之前,护理人员应当另病患采取适当的,以便于病患接受治疗时医生进行取穴。同时,也为了防止病患出现滞针或者弯针的情况。

耳穴埋豆:另病患采取坐卧姿态,并用75%酒精对耳郭部分进行消毒,并对耳郭的敏感点进行穴位探测。各穴位区域任选一点,每次取单耳穴。每隔3-4d进行更换,两耳交替取穴埋豆。10d为一疗程。其中,食欲亢进病患在进食或者是出现饥饿感时应当多按压穴位。

留罐:主要行腹部拔罐。其作用为通络护经,行脾健胃。进行留罐护理的主要方式是:留罐力度要轻,防止出现疼痛感。穴位准。留罐不伤皮肤。另外,留罐前,对火罐进行检查。

闪罐:可进行背部拔罐治疗。作用同上,且兼有祛湿除寒的功效。进行护理的重点在于,闪罐前与病患沟通。勿伤皮肤。究竟棉球不能过湿,防止烧伤病患。闪罐以轻准为佳。留罐时间不能过长。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护理人员,要不断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待工作认真热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病人一视同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 总结

肥胖症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治疗方法来避免其加重,而通过中医护理的治疗,可以发现,中医护理对肥胖症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