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31 06:37:36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1

教育培训情况:

学历教育: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卫星探测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88.08-1992.07);

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2000.08-2002.12)

其他培训: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计算机硬件维修班进修(1995);上海电视台非线性编辑影视制作班进修(2001);中级程序员培训(2001);在复旦大学进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

外语水平:

大学毕业时为英语国家四级水平;2000年通过全军专业技术职称英语水平考试。能看懂英文报纸和电脑类技术说明书,能进行简单对话。

电脑水平:

从事网络管理和电脑维护十年,能用多种计算机语言编写应用软件,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很熟悉。网页制作很熟练,曾为多个单位制作主页。利用电脑进行声像后期制作较熟练。

爱好特长:

新闻写作。曾在《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曾获新闻报道三等奖。

小号吹奏、游泳、足球。

入伍后简历:

1988.08-1992.07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学员

1992.07-1995.06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助工

1995.06-1995.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卫星室主任

1995.12-2000.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电信室主任

2000.12-2002.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工程师

2002.12-2004.03 空军上海基地司令部侦察处参谋

求职意向

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特长,愿意到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政治思想等工作。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9****0927

Email: ***

个人情况推介:

入伍十八年,长期在军级机关工作,既懂机关参谋业务又有科室领导经验。在每个岗位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政治上坚定纯洁,多次受到表彰。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2

然而追溯来时路,却似乎并非想象的那样神秘,只是一个热爱心理学的青年人,找对了路的旅程。

走出气象局,结缘心理学

朱建军从河北承德气象局“出走”,迈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读研究生的时候,距离他参加工作仅仅三年时间,距离改革开放也还不到10年。放着气象局天气预报员结实的铁饭碗不端,偏要去考研究生,朱建军走向心理学的第一步就充满了颠覆。

“我学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个偶然”,因为骄傲自满,高考时朱建军的成绩距离自己心仪的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系差了十万八千里,稀里糊涂地进了北京气象学院(现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学天气预报专业,毕业时又被分配到承德气象局,当起了一名天气预报员。

20多年后的今天,朱建军仍然对那段日子刻骨铭心。生活悠闲得有些堕落,朱建军觉得自己心里捂得发了霉,除了读书,再无所倚。

一天中午,一个同事在会议前,又随口说了一句“我先回家把饭蒸上”,回家蒸米饭,回办公室开会,再回家做菜吃午饭……朱建军说他当时有昏了的感觉。因为这个同事的前一天、前两天……每天都说了同样的话,过得一模一样。而自己这么呆下去,也会重复同样的故事。一瞬间,骨子里蛰伏已久的激情、不甘一起涌上来,一向凌厉活跃的朱建军突然觉得越发对自己当时的生活不能容忍。

那是1985年11月,朱建军当即决定考硕士研究生。

当时,在职人员考研究生是要通过单位批准的,领导不愿意放走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学生,于是只给他一次机会。考不上,就安心留下。惟一的命运选择摆在朱建军面前,该如何把握?

父亲建议他读计算机,朱建军还是觉得有些枯燥。朱建军的兴趣很广泛,对天文、地理、艺术与文化,都很感兴趣。他觉得心理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学科,与人相关的知识对心理学都有用。最后,他为自己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心理学专业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人的心理太复杂了,变化太多了。这个工作很有挑战性。我喜欢。”

气象局领导对他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反应,或许可以作为当时普遍大众对心理学的普遍认识:“怎么考了那样的专业!”言外之意,心理学研究的都是不正常的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门刚开,西方思潮才开始涌入,心理学尚不能走出书斋,成为为普通大众生活服务的工具。而人们遥望这个学科,也似乎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看不清、有误解。朱建军自己对这个学科的了解,也仅仅来源于家门口的北京市崇文区图书馆6万册藏书中为数不多的几本心理学著作。

一个事物刚刚复苏时,往往是不起眼、丑陋又容易遭到误解的,而往往这个时候才有大把的机会在里面等待,等待对它感兴趣的人前去开掘。选择敲开心理学的大门,朱建军至今引以为豪――这种骄傲,不在于当时他敢于迎着众人惊诧的目光遵从了自已的内心,更在于在很多人冷落了这一学科的时候,他没有盲从。

“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清楚了这三个问题,1986年,朱建军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不是为了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

1986年,被称为中国心理咨询元年。在外界还不知心理学为何物的时候,中国心理咨询在心理学重建的大环境下朦胧地出现了。在这一年跨入心理学专业的朱建军,也同样在这一年开始尝试心理咨询。

“那时来做咨询的青年人居多,比如同校其他专业同学介绍来的人,现在想想当时真胆大,敢找我们这种‘二把刀’来咨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还好还没有治坏的。朱建军印象中的第一次咨询对象就是一个学历史的男生,他有社交恐怖症。开始是不敢见一个老师,后来发展到连自己的家人都不敢见,男生的姐姐找到朱建军,听完情况后,朱建军自己都很惊讶,吓了一跳,觉得怎么还能有人出现这样的问题。经过几次间接了解,最终朱建军的方法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男生对家人不再躲躲闪闪了。

回忆起来,朱建军说当时就是现炒现卖,书上学到的东西迫不及待地往实践中用,而咨询时遇到的案例,有时也要靠现上书中翻答案。心理咨询的模式在那个年代模糊不清,尚未建立。这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那个时候心理咨询领域的真实面貌。

不过,大环境的逐步开放和改善,让朱建军最终受益。“1986年,正好是西方思潮涌入,那时大家对赚钱的意识不太强烈,一般都是在追求思想。”纯粹和快乐,是朱建军对自己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最深刻回忆。大家都很穷,但是很开心。在朱建军的宿舍里,每天早上每个人必须要把自己的梦讲出来,挨个分析完了再起床,每天释梦,一个也不能少。

那时心理学从理论到咨询都没有形成定式,没有一统天下的思想流派。很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景。这正符合了朱建军的性格。因为有一段时间言必称弗洛伊德,他被大家叫做“朱洛伊德”。但他同时还是当时北京健康人格研究会(主要研究马斯诺)的秘书长,到了开会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几年时间里,朱建军大量地和这些人交流。对于心理咨询方法,他也喜欢什么都学,很多现在才流行的心理咨询方法,朱建军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学以致用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合理情绪疗法等,都在他面对不同案例时派上过用场。

见多识广后,朱建军发现,纯粹西方理论有时并不奏效。回想起来,渐成大家的朱建军哈哈笑着说,“这跟我当时学得不够好有关,要是现在拿来用肯定效果就不一样了。不过有的确实跟文化差异有关。”梁漱溟先生曾说:“我不是什么家,我只是解决问题。”在朱建军看来,这话说得很到位。“我一定要把这些人的心理问题治好,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当初他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眼看着心理咨询逐渐被大家接受,而方法和模式却总是照搬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套路,朱建军总觉得不是回事。英国人是纯粹理性思维;弗洛伊德所在的是德语区,有着钻牛角尖的一面;美国人则有牛仔精神,重视实证主义……那中国人呢?他反复琢磨,突然意识到中国人跟外国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重视形象思维。那么对中国人做心理咨询特别好的方法,一定是从形象思维入手。

找到了切入点之后,就是源源不断地地探寻尝试,与意象有关的种种想法,汩汩地冒了出来。

找到切入点,勇于投入

朱建军有个特点:胆大。

按照他的话来说,意象对话理论中很多意象的获得和解读靠的就是“敢从自己下手。”

1990年,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朱建军,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意象探索之路。周围似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在北京昌平,朱建军住在石景山,每到有课的日子,他就要早上四点起床,赶五点的最早班地铁来到学院路赶校车。长达几个小时的寂寞时光,都被朱建军用来思考之前做过的案例,再想下一步的安排,反反复复地想。他发现很多东西想不清楚,原因是他自己的自我分析就不清楚,对人内心深处的东西没有第一手的透彻的体验。

“从人的大脑进化来说,逻辑思维是最后进化的,那把最后进化的部分掩蔽之后,应该就能看到集体无意识中的很多原型。”有什么办法能达到这个效果?朱建军知道有一个办法就是吸致幻剂,他咨询过朋友,对方不敢给他;还有一个办法是氧中毒,朱建军就到了一个师姐,提出想进高压氧舱,旁边找人监控,等到他受不了的时候关掉高压氧,结果也被拒绝了。他后来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造成濒死体验,跟好几个朋友说,想让他们在旁边盯着,结果还是没人敢帮这个忙。

这都是能出人命的事,没人敢做。朱建军最后能想到的就是“感觉剥夺”同时催眠,可还是没有条件。1995年,朱建军再次回到华东师大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终于有个好机会让他能将寻找意象的行动进行到底。朱建军的导师曾性初,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心理学系。他是“庚子赔款”留学生,拿着胡适先生的介绍信赴美,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华东师大,曾性初学问一流,要求严格也是一流。朱建军他们刚到他门下时,曾先生就拿出复印的5篇论文说,这是心理学有史以来最好的论文,你们要是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了。朱建军的第一想法是,老先生疯了,这水平估计一辈子也达不到。严厉的要求,让系里很多老师都对曾先生敬畏有加,害怕见到他。正好学校新盖了实验楼,大家索性把旧实验室整个留给了曾先生。曾先生当时年事已高,别的同学用得又少,据说里面“”期间还曾有人上吊,这个旧实验室实际就成了朱建军的舞台。

博士3年,朱建军两年的时间都住在实验室,最后一个学期索性连宿舍都退了。“9间实验室外加一个办公室,全都归我。”朱建军也“疯了”。每天睁开两眼就给自己做催眠。催眠有加深技术,他最深达到加深16层,连续催眠16小时,完全处于闭关状态。当浅层的逻辑思维慢慢退去,深处的原始意象浮现出来,朱建军的第一感觉也是害怕,冷汗一身一身地出,“那应该是对集体无意识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会出现害怕的幻觉。”这是朱建军个人体验最艰难的时候,但他还是坚持仗着胆子往前走。

两年半闭关,朱建军获得了意象对话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之后,基本方法就形成了。“意象对话对原型的阐述和分析,不是靠定义,而是由个体体验向集体体验验证的过程,我的个体体验,在临床咨询中,有的与大家的意象是共同的,这样就可以作为一种常态的解读,形成一种规律。有的可能就是我的个人体验,不作为推广用。”在这之后,朱建军开始给咨询者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大量的咨询案例,不但使他更坚定地认为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存在的,而且在对意象解读的修正中他也发现了意象对话对中国人的效果。

1998年,朱建军开始着手将意象对话理论付诸笔端,2001年,《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出版,意象对话理论基本成型。

做拓荒者,不当偶像

新生事物总是要遭到打击的,朱建军和意象对话也不例外。而在心理学仍旧未被广泛了解的时候进行新的探索,就更困难重重。

有人质疑他是搞封建迷信;有人怀疑意象对话的普遍适用价值;有人甚至污蔑朱建军利用心理学控制人心……很长一段时间,朱建军都很委屈,也很恐慌。他曾经敢于与自己内心最原始的种种原型对话,不管他们美丑善恶,现在却不知怎么样带着自己的理论面对外界。

“我那时经常发牢骚,就是不想干了。哪怕我去做个自由撰稿人也能养活自己。”进入新世纪,心理咨询已经广为人接受,很多人对心理咨询从好奇走向接近,不再觉得心理问题就意味着精神病了。可心理咨询的体系在中国似乎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大家都以原汁原味的西方理论为标榜,很少去真正探索这个行业针对中国人的特点应该怎么发展。

坚持还是放弃,朱建军内心煎熬了很久。最终说服他的还是他自己,在他心里,心理学在中国也应该有一个流派。“虽然从我开头,但是是大家的事业,目的是找到一种方法适合中国人。”

意象对话理论逐渐发展,朱建军有了学生;学生陆续增多,他成立了“意象对话小组”。慢慢地,他开始身兼数职。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学科负责人、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督导,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他要带研究生,还要讲课;他还要写书,“朱建军意象对话文丛”2009年付梓面世……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3

【关键词】孙子兵法/势/本体美/理性美/力量美/the Art of War by Sunzi/shi/beauty ofnoumenon/beauty of reason/beauty of strength

提起《孙子兵法》,人们都知道它是一部研究军事谋略和作战技巧的古代兵书,具有 很高的地位、深刻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这部著作奉为“兵经”或“武经 ”,而把其著者孙武封为“兵圣”。事实上,从文本的价值阐释和实践品格来看,这些 评价绝非溢美之词。然而,《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军事领域,在哲学美 学特别是艺术美学领域内,它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但目前很少有学者愿意涉足甚至根 本不屑提及,这确乎是一种已被长久“遮蔽”了的“存在”。《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 美学发展的审美向度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 上。

一、“势”在《孙子兵法》中的多重所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范畴之一。《孙子兵法》从军事 学的角度,较早提出且颇为系统地论述了“势”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从《孙子兵法》 全书来看,直接提到“势”字的有15处之多,涉及《计篇》、《势篇》、《虚实篇》、 《地形篇》等篇章,其中《势篇》是论述“势”的专篇。尽管在其他篇幅中并未直接提 到“势”字,但都程度不同地和“势”相关联,讲的都是治军策略、用兵技巧、军事实 力、虚实关系、战场地形、攻守方式、间谍运用等对军势、战势直至战争结果所产生的 深刻影响。我们不妨说,“势”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范畴,《孙子兵法》其实就是 一部论“势”的兵书: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 山势、水势、火势,善于造势、积势、任势、变势、化势,调动全军的气势,占据战势 的主动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最大可能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显然,《孙子兵法》并非 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用“势”,由此便形成了《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多重所指。

一指自然之形势,具体表现为战争中应巧妙地运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这是 孙子论势的第一层次。《行军篇》提出了处于不同地形情况即“处山”、“处水”、“ 处泽”、“处陆”条件下不同的“处军”方法,得出了“好高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 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的驻军原则,强调了“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 、天隙”等地形的隐患,这些旨在说明作战时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地形篇》从军 事地理学的角度,详细地考察了“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 和“远形”此“六地”的利弊,并探讨了应相应具备的战术原则,说的也是地势对战争 形势的巨大影响,孙子认为此乃“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九地篇》在开 篇便提出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等“九地”,论 述了战场地形地势对士兵心理、诸候态势和敌我形势的影响。《火攻篇》虽然表面看来 是在讲“以火佐攻”,实际上是说火攻同样可以对战争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孙 子那里,“自然之势”已成为影响战争结果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指内在之气势,具体表现为为赢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具备的全军的向心力、凝聚力和 战斗力。这是孙子论势的进一步深入。

如果说自然之形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人”才是战争中起决定作 用的内在因素。《孙子兵法》从内部因素即人的素质、人的心理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 从将帅到士兵必须打出气势、拿出信心,同时应消解和压制敌人的气势。

“用兵任势也。”(曹操语)孙子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就必须善于激发全 军的气势。一方面将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即谋略 冷静而幽邃、管理公正而严明等)和运筹帷幄的指挥能力(奇正变化、避实击虚等),给 全军做出表率,从而激发士气;另一方面又要靠深入敌军(“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主人不克”)、重击敌军(“故杀敌者,怒也”)和激励奖赏(“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 其先得者”)等手段,做到“与众相得”(《行军篇》)。在他看来,“齐勇如一”(《九 地篇》)才是真正的为军之道;只有戮力同心,才能得战争之“势”,进而取得战争的 胜利,因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

全军内在气势的获得,既要靠“我军”士气之激发,又要靠对“敌军”士气的消解和 争夺。《军争篇》深刻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作为将帅,必须善于“观势”,即所谓的“相敌”。孙子 在《行军篇》中列举了32种“相敌”方法,包括饥、渴、劳、虚、恐、扰、乱、倦、穷 、失、窘、困、不精、乏、怒,以及静、挑、安、来、隐、伏、覆、车来、徒来、薪来 、营军、敌卑、辞强、陈、谋、期、诱等。在孙子看来,“任势”必须“观势”,正所 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

三指战争之局势,具体表现为由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 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这是孙子论势的核心和落脚点。

“势”在虚为“气”,在实则为“力”,体现为作战时的一种爆发力、冲击力。有的 学者指出:“‘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 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1](P54)孙子也提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势篇》)在孙子看来,“势”具有“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和“激水漂石”所形成 的“势能”,依靠此“势”,“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势篇》)。但这种“势能”究 竟缘何而来呢?除了前述的巧妙利用自然地势、调动全军内在气势以外,孙子还作了进 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势”贵在“变”,“战势不过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间 寻求不断变化,“以正合,以奇胜”,唯其如此方能“不可胜穷”。“势”贵在“造” ,造出声势,给敌军以假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 近”。“势”贵在“化”,《用间篇》讲的就是化势的问题,即通过用间和反间扭转战 争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效果。“势”贵在“度 ”,即审视实力、把握时机、巧妙安排。孙子在《地形篇》论述“远形”时提出“势均 ,难以挑战,战而不利”的观点,在论述“六败”时又提出“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也就是说在地势均等、平分兵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作战就非常不利。“势”还贵 在“积”,经过长期而有准备的蓄积和贮存,就如同火山爆发、剑拔弩张般蕴藏着极大 的动力和能量,所以他说“势如弓广弩”,王皙则提出“势者,积势之变也”。总之, 作战应“求之于势”,“择人而任势”,方能形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般之“势”或 曰对敌打击力。转贴于

基于上述理解,很显然,孙子之“势”绝非简单的“形势”二字可以全部说清。它固 然最终指向战争的局势,因为《孙子兵法》原本就是谈论战争的,孙子就是想证明应通 过一切办法取胜战争,但同时还要看到,把握战争的局势、赢得战事的主动权,不可能 唾手可得,而应善于利用自然之势,巧妙地营造内在之势。只有做到内外结合,才能真 正得“势”,“因利而制权”(《计篇》),否则只能落个“用之必败”、吾乃“去之” 的结局。孙子以其气派非凡的“论势”,给予当时的为政者和后世的军事作战以深刻的 启示。

二、《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美学意蕴

《孙子兵法》的军事学价值自不待言,但其美学价值却常常为学者们所淡漠和忽略。 从审美角度来审视《孙子兵法》,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反复论及的“势”范畴具有深刻 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孙子兵法》之“势”首先具有显明的本体美。《孙子兵法》一书的核心是什么?可能 更多的学者都倾向于一个“计”字,认为全书都是讲谋略的,“先计而后战”理应成为 全书的核心。但笔者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孙子兵法》全书直接或间接论 “势”的篇章占据相当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全书13个篇章都与“势”有关,或造势, 或用势,或变势,或积势,或观势,论述的焦点或终极旨归直指对战争总体局势的驾驭 和把握。也就是说,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势”是一个更具本体意义的范畴。有的 学者甚至从“势”本身所蕴含的强劲锐利的力量进一步推论,“势”这个概念“既来自 于对生命形式的感悟,又概括着生命的基本特征”[2]。更有意味的是,《孙子兵法》 还将“势”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另外两个经典范畴“道”、“气”联系到了一起。在孙子 看来,得“道”者方能得“势”,得“势”也就是寻得了作战之“道”。《计篇》有“ 存亡之道”、“五事”之“道”,《谋攻篇》有“知胜之道”,《九地篇》有“齐勇如 一,政之道也”,《火攻篇》有“安国全军之道”,说的都是“势”与“道”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渗透。此外,孙子还将“势”与“气”勾连在一起,认为得“势”就要长我之 士气、灭敌人之威风。孙子还在“自然之气”与“内在之势”之间找到了逻辑契合,认 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他还进一步指出,占据作战的有利态势就是要善于“ 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实,《九地篇》、《地形篇》等篇章对自然之势 的重视,不恰恰能够印证作战要善于得自然之“精气”吗?如此看来,孙子之“势”的 确非简单之“势”,而颇具本体性的美。

《孙子兵法》之“势”同样具有辩证的理性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非常发达,这可以 从《孙子兵法》、《易经》、《老子》等著作中清楚地感受到。但与古希腊哲人的思辨 美迥然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抽象、空洞、玄奥的逻辑推演,一种言语式的论辩 甚至是诡辩,一种神性、顶礼膜拜和遥不可及。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为代表的一 批古希腊文论著作中便足可窥见一斑。相比之下,《孙子兵法》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 更具世俗性而少了些神秘性、更具理性而少了些非理性。正如《用间篇》所言:“先知 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或许是出 于对战争特有性质的深刻认知,尽管孙子生活在神秘主义依旧盛行、科学思维还很不发 达的时代,但他却能够在论“势”时体现出高度的理智与惊人的警省。他论敌我、虚实 、奇正、强弱、勇怯、众寡、动静、进退、治乱、攻守、胜败等,总能给人以纵横捭阖 、滴水不漏之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战争经验的厚重积累与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对 战争的入微洞察与深刻领悟,恐怕难能以这般气势写出如此之“势”。应该说,孙子之 “势”更自然实在,更具亲和力,更能体现出一种旷达的理性美。李泽厚先生在论及《 孙子兵法》时深刻指出,该书最值得注意的便是表现在兵家思想中的理性态度,即“一 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用任何情感上的喜怒爱憎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来 替代或影响理知的判断和谋划”[3](P83)。这一点恐怕也正是孙子论“势”的独特高明 之处。

《孙子兵法》之“势”还具有流动的力量美。孙子之“势”是一个流动的范畴,具有 不确定性和可转化性。对此,孙子多有论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 穷也”;“勇怯,势也”;“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正因为如此,“势”可以造、可以化、可以积、可以变,因而在变化中呈现着“美” ,体现着“用兵如神”,并最终指向战争的胜利。这分明是孙子所着意描画的运筹帷幄 、指挥自如、势在必得的审美境界,鲜明地展现了孙子的战争美学和军事美学观。此外 ,“势”原本就是一个与“力”有关的范畴。《说文解字》对“势”的解释便是“盛力 权”,显然与“力”有关。其实,在孙子看来,无论是“自然之势”还是“内在之势” 抑或是“战争态势”,都内含着一种无形的“力”。“自然之势”总是蕴藏着天然的势 能,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战争的有利态势;“内在之势”可以摧枯拉朽,以弱胜 强,制敌于死命;而依靠巧妙地运用自然之势和内在之势,就可以占据和把握有利的“ 战争态势”,进而形成强大的爆发力和对敌人致命的打击力。综合运用这几种势能和力 量,战争的结局便可胜券在握。无疑,这是一种强悍的美、力量的美、颇具冲击性的美 。

三、《孙子兵法》“势”论在美学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势”起初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 ,但“势”范畴最为成熟也最具影响力,却是在它被移植、拓展到艺术美学领域以后的 事情。《孙子兵法》在“势”范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作用。

首先应引起关注的便是《孙子兵法》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有的研究者指出 :“孙子之势已经生发成熟。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是从自然界现象到人类社会,从具体 到抽象、从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到形而下的具体度、量、数等,显然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 体系。”[4]从前文论述来看,《孙子兵法》的“势”论已不仅涉及地势、山势、水势 、火势等“自然之势”,更把视角拓展到人本身,关注战争主体的“内在之势”,并把 它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即战争实践中。俨然,孙子是在“自然—人—社会(战争)”的逻 辑构架中展开其“势”论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审视,孙子还把“势”范畴进一步由“ 实”(自然之势)变“虚”(内在之势)再变“实”(战争之势),从而给予“势”的虚实特 性以较为完整的揭示。

不容置疑,任何范畴都是过程性的,都要历经不断的发展才日臻定型、走向成熟。如 果用今天的眼光回视“势”范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势”范畴的鼎盛期出 现在艺术美学领域,但“‘势’这一范畴的发展,首先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然后是书 论、文论、画论”[4]。也就是说,“势”范畴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与此前的《孙子 兵法》等著作的重视、阐发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不难看到,孙子之“势”对后世“势 ”论的拓展与深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得到直接体现和印证:一是后世论 “势”的范围已由孙子的“自然—人—战争”进一步转入艺术实践领域,从而大大拓展 了“势”范畴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凸显了“自然之势”向“人文之势”的转变。 顾恺之的一席话足以佐证:“《孙武》……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 也。”[5]二是顺着《孙子兵法》的“势”论,后代的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 范畴进行理论抉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卫恒的《四体书势》、刘勰的《文心雕龙》 、顾恺之的《画论》等,都对“势”范畴的完善与成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 势”在书论、画论和文论中的广泛应用,“势”逐渐成为与“意”、“气”、“神”、 “韵”、“味”等同等重要的、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我 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孙子兵法》使“势”范畴进一步走向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 ,《孙子兵法》不仅孕育了大智慧,也推进了“势”范畴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黎波,王新华.孙子兵法今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4

关键词:

当代军旅剧;和平年代;军人形象;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111-04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年代的英雄已渐行渐远,但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大众追慕英雄的情结并没有因此而减弱,更多的英雄形象以荧屏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成为军旅题材电视剧持续走红的重要原因。当代军旅剧以描述和平年代部队建设和军人生活为己任,通过展现军人的严格纪律与高科技演习,极大地激发了观众对英雄气概的追溯。

一、军人形象的变化

电视剧艺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演绎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成长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观众的喜爱与电视剧所塑造的成功军人形象两相叠加,使当代军旅剧成为电视

荧屏的宠儿。张东说得好:“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人,电视剧中处在中心位置的永远是鲜活的艺术形象。”[1]随着电视剧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塑造军旅剧军人形象的手法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人物身份地位之普通化

当代军旅剧军人形象的最大变化体现在主人公身份地位的变化方面,从表现高级干部的指挥才能转变为着重表现普通士兵的成长历程。世纪交替之际,以1999年表现部队建设的电视剧《和平年代》为首,引发了当代军旅剧的创作与收视热潮。《导弹旅长》《DA师》《垂直打击》《沙场点兵》等剧作纷纷登上电视荧屏,赢得了观众的一片赞誉。纵观这一时期军旅电视剧中塑造的主人公,他们要么是军事院校毕业的高级将领,要么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高层干部,作品主要表现他们在部队建设和

高科技演习中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电视工作者既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批无坚不摧的军旅光辉形象,也为宣传国家军事实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完美化、脸谱化的部队干部形象让人们出现审美疲劳,观众更愿意接受日常普通人群在电视剧中“接地气儿”的表演。“从传播学的‘共同经验理论’来分析,电视机前的受众和电视剧中的角色有共同的理解层次和共同的经历时,传播效果是最好的。”[2]在世纪之交的军旅剧中,充斥着各种军事专家与将领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追溯、对部队这一特殊群体的窥视欲望,但由于其人物形象的“高大上”,并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部队的主力,表现这两代颇具争议的军人形象成为军旅剧人物形象创作的新契机。以2007年《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这一普通士兵形象的成功演绎为典范,基层士兵群体逐渐成为当代军旅剧的主要诠释对象。除许三多之外,还有《我是特种兵》之庄焱、《第五空间》的姜窦、关怀等,他们以平凡的姿态在军营中塑造着当今青年的喜怒哀乐,塑造的影幕形象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喜爱。其实,部队大家庭就是由一个个普通的士兵群体组成的,正是他们的坚韧和对纪律的严守衍生了强大的军营文化。表现普通基层士兵群体的不普通事迹,展现当代青年军人的新风貌,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理应成为当代军旅剧叙事的重点。

(二)人物性格塑造之丰富性

世纪之交,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多数被塑造得更为沉稳、谨慎。因为追求塑造军人性格的完美,所以多数剧情显得平铺直叙、毫无悬念。如2003年的《DA师》,部队出身的赵梓明有着崇高伟大的人格,就连部队转业的原因也是为了促成好友龙凯峰顺利提干。赵梓明一生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而以军事演习为表现重点的电视剧《沙场点兵》,无论是团长、司令还是参谋长,个个都表现出隐忍镇定、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凸显出军人的前瞻性眼光。这些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和平年代为观众所敬仰,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追慕之情。随着时展与大众艺术素养的提高,军旅剧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了剧中军人形象的性格雷同化、单一化,人物塑造逐渐落后于观众的审美需求。

“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是要在复杂创作思维把握下,将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与真实。”[3]人物性格作为一部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在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以表现军人家庭生活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剧中人物石光荣既有狂放不羁、匪气十足的一面,同时又充满着血气方刚、傲骨铮铮的英雄气概。其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为当代军旅剧军人形象的塑造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军人的刻板形象。人物性格的多面化打破了军旅剧单一化、平面化的特征,使观众看到了别样的军人形象。借鉴这种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士兵突击》把丰富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推上了高潮,塑造了一个个优缺点明显的军人群体。如许三多,他有着木讷、呆板、一根筋的性格,但又有着善良、坚忍、执著的一面。人物性格的饱满使故事情节真实完整又不失生动有趣,摆脱了军人完美性格的巢臼,使人物更加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如《我是特种兵》庄焱、《第五空间》姜窦、《麻辣女兵》汤小米等人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士兵突击》的影响,让大众看到了更加多面化的军人形象。

(三)人物生存状态之真实性

在世纪之交的军旅剧题材中,作品主要以中高层领导在军事演习和部队建设中的突出表现为叙事重点,较少涉及军人个体的生存现状。随着现代军旅剧的逐渐成熟,通过展现军人个体在部队、家庭、社会中的不同生存境遇,以更加真实的笔法将军人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世纪交替之际,科技强军的口号在中国军事国防上的落实使得各种先进的武装设备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但在以往的军旅剧中,更多表现为国家军事武器的强大与威武,军事演习中的两军对垒,并不表现军人在训练期间的适应与过渡情况。在近几年的电视剧中,为了让大众看到更加真实的军人生活,电视剧将此搬上了荧屏,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更加真实的生存状态。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看到坦克大炮时定格的投降姿势,因怀揣热鸡蛋给班长留早餐把军事演习搞砸,坐坦克车呕吐等桥段,生动地把科技强军下许三多初入部队时的种种不适应展现了出来。在表现陆航团的军旅剧《第五空间》中,胆小的关怀经常因为训练需要做各种高危动作而表现出害怕与退缩,飞行团唯一的女学员白羽屡屡克服不了自己的眩晕症状等,这些都是军人在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下,军人既需要面对自己崇高的使命,又要面对世俗的社会生活,如何在世俗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军旅剧创作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绝密押运》中,邵笛与大学同学项洛阳是曾经的同窗好友,但由于人生价值的不同造就了两者悬殊的人生境遇。电视剧通过比较的手法大力颂扬了邵笛作为一名军人在金钱和荣誉面前岿然不动的高尚节操。在《士兵突击》中,伍六一因运动过度导致韧带断裂失去了一条腿,得到部队照顾任命其为司务长时被他断然拒绝,因为他铁血男儿的军人气质无法接受组织的特殊照顾,毅然决然要靠一条腿走出精彩的人生。电视剧通过将邵笛、伍六一等人物的价值选择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侧面反映了他们作为军人崇高的价值选择和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总之,近些年来电视剧中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打破了传统军人“高大全”的模式,使其更趋于平民化、生活化和真实化。在新时代下,这种“接地气儿”的军人形象一度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捧并引发了一股入伍潮。由此可见,在和平环境下的军旅剧中,树立良好的军人形象对中国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军事实力的宣传意义重大。

二、塑造军人形象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军旅剧作为国家军事形象的宣传阵地之一,军人代表的就是整个国家的形象。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机制还不够健全,表现在当代军旅剧的艺术创新上,就是军人形象的塑造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物形象落入新的模式化,人物安排设置存在偏颇以及消费社会下人物形象的娱乐色彩浓重等,严重阻碍了当代军旅剧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变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成为影视创作人员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新模式化”窠臼

在诸多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逐渐走下圣坛,变得普通化、生活化,“接地气儿”的人物形象塑造满足了大众对平民化叙事的追求。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火蓝刀锋》等电视剧通过演绎基层士兵在军营中的奋斗历程,摆脱了人们心目中传统军人“高大威猛”的形象,人物形象的新特质更新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军人传统形象模式。伴随着电视剧跟风现象愈发严重,许多类似的人物塑造模式在不同的电视剧中重复出现。如在电视剧《雷战》和《麻辣女兵》中,两位主人公都是军人家庭出身,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两人性格都很叛逆等。这些拥有蓬勃青春的军人形象刚刚摆脱传统“高大全”模式,却陷入“新模式化”的窠臼中,失去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4]因此,在当代军旅剧中,为打破人物形象模式化的怪圈,我们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特性,发现每个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完整又有生气的世界。从细节、语言、肢体动作等处着手,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演绎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从而塑造别样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设置的偏颇

在当代军旅剧中,人物设置的不合理也成为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大羁绊,最明显的是政工人物形象的缺失。在和平年代,政工人员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处于消费时代的大众对整天说教式的政工人员也逐渐心生厌倦。在当代军旅剧中,政工人员成为可有可无的人物角色,这与“党指挥枪”的部队理念严重不符。比如在《士兵突击》中,指导员就像为连长高城端茶送水、抚慰心灵的秘书,只是点缀,作品并没有对这一角色着力塑造。军报的宣传骨干张干事身形消瘦,其助理李梦则是红三连出名的不切实际、爱吹嘘的老兵,他们作为政工人员被塑造成猥琐、谄媚的形象,这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是十分不妥的。政工人员作为党政的重要人物,在许多电视剧中并没有很好地诠释出其职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成为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的一大偏颇。

由此可见,模式化、说教类的政工人员已经满足不了观众需求,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血气方刚的军人形象。对政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学者指出:“从现实角度讲,我军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十分巨大的空间和多样的形式。”[5]在目前的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中,更多着重于“武才”的形象塑造,政工一类人物形象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诠释与打造,因此在部队人物形象演绎中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部队职能的细分化,兵种类型日益繁多,我们可以借助他们因工作性质的不同从而展现不同兵种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次,我们还可以对政工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挖掘,表现理论型军事人才的魅力,以期在当代军旅剧中占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形式。

(三)娱乐元素的滥用

消费时代下,电视剧的消费功能愈加明显。当代军旅剧为跟随时代潮流,迎合大众的娱乐消费,在电视剧中也加入了许多娱乐元素。为了全面展现军人形象,适量的娱乐元素不仅可以充盈军人形象,而且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普通年轻人真实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但近年来的一些军旅剧,为了博得噱头与眼球,越来越多不合时宜的娱乐元素被加入其中,“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如《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中,一个个女兵衣着暴露与敌对分子打斗,不符合我国女特种兵形象塑造,一度被网友戏称为“比基尼大作战”。此外,还有不少电视剧加入了大量爱情元素,如在《旗舰》中,各种情感纠纷和三角恋成为电视剧演绎的主要内容,海军事业俨然成为了爱情的附属品和背景。这种迎合眼球消费和话题纷争的人物形象成为军人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种不足,理应引起创作者的重视。

电视剧作为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叙事艺术形式,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军旅剧作为一种整体基调严肃的艺术形式,在人物形象娱乐化设置中要严格把好娱乐的“度”,不能出现娱乐元素滥用、人物形象被娱乐化色彩覆盖的局面。在采用娱乐元素塑造人物形象时,把好娱乐关卡,不能脱离当代军旅电视剧军人形象塑造的主题性表达。

综上所述,当代军旅剧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军人形象在身份地位、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但也有很多不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类型,我们在确保当代军旅剧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造成军营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倾向的出现。总而言之,着力打造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对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东.狂潮中的冷思――近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问题思考[J].文艺研究,2001(2):52.

[2]姜南,王海山.试论当下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新特点[J].新闻世界,2011(7):80.

[3]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5.

[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3.

[5]李琴,张力.改革开放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军人形象的嬗变[J].理论与合作,2008(6):21.

Changes of Military Image in Contemporary Military Drama

LI Ting

(Schoo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5

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把所有领域的事情,全部纳入做人的视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正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任何事物的发展若不以人为中心,则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传统农业社会所产生出的农耕文明,使人们时刻关注天时、地利、节气等的变化,就连人的出身、出行、婚配、命运也与属相(生肖)、时辰、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属相,并且以属相来推断婚配、命运,为人与象形在各个领域的“结合”提供了典范。所谓“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先人在创造属相的过程中,将动物所表现出的拟人化性格加以改造加工,配以时辰将看似神秘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的如此形象、鲜明。“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民众依赖的精神主体,是以儒家为核心、以道教和佛教为辅助,是古代社会进行精神控制的主要工具。……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即使没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人们也要在三教中寻找精神的安慰”[4]9。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出于自身发展及文化熏陶背景下的共同孕育,其理论的形成、发展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印记。武术理论的建构始终伴随着武术自身的发展,武术也在不自觉中向传统文化靠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无为”观不同;儒家于其中能独树一帜,以“仁”为核心,注重人格完善,培养“文武兼备”的“仁”人;武术中所讲究的“重义轻利”,“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先礼后兵”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有象形之传统,除了以象形造字之外,中国原始舞蹈的来源与象形也有着密切联系。《尚书•益稷》便载有“……猿猴舞、雀鸟舞、熊舞、象舞”。

东汉名医华佗以虎、鹿、熊、猿、鸟为原形创出五禽戏供后人养生却病,可见以象形为创作原形的象形思维已广泛存在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说文解字•叙》“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可见象形是古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从感性出发趋向理性的必然阶段。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象形拳以“象形制拳、仿形为艺、借形显艺、神形兼备”著称。明清时期,象形拳术的大量涌现,不仅体现出武术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也为武术最终成形奠定了基础。武术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融入了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多重精神理念,使得单一物质层面的武术,增添了精神和制度层面的更高追求。可以说武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纳的过程,使得武术不再是依靠单纯的技击为人们所习得。被称之为“国术”的传统武术,它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情结,更是为世人崇拜。武术不仅是技击术,在将武术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展示的是武术背后所特有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将看似与“武”格格不入的“仁、义、礼、信”,却是中国式身体文化所表达出的智慧性融合。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的象形武术,是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展示,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不断改造、升华自身的过程。

二、象形武术———武术由军事领域向民间的流变

象形武术向以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惟妙惟肖,囊括了自然界几近人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生物。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猴拳、蛇拳、鹰爪拳、螳螂拳、醉拳、蛇形拳之外,蟹拳、子拳、鸭形拳、鹰醉拳、白猿二十式、龙形拳、罗汉拳、猫儿拳、鹞子拳、燕形拳等拳术也各具特色,令人眼花缭乱。何良臣在《阵纪》中指出:所谓实战乃“长短器械,错杂阵头,一齐拥进,起手就戳便斫,虽转身回头尚不可得,岂容活泼动跳,做作进退,身势手法耶”?军事武术所讲究的乃是共进退,强调作战的整体性、简单且实用性强。与军事武术相比较,拳术则突出了士兵自身的作战技能。明唐顺之在《武编》中说道:“拳有势也,所以为变化也。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而用时则无定势”。可见,拳术适用于单兵作战,侧重于身法、步法的灵活多变与战术的配合应用。

由此得出,军事武术与象形武术,虽源出于一流,但作战风格迥异;在军事领域,难以为象形武术的成形、发展提供先天条件。然而,武术在走向民间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天地,摆脱了军事色彩,整体性、实用性强的束缚,真正开启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之路。武术应用于战争,一开始便与民间形成了某种联系。因战争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大量军队的组成是由百姓齐集而成。由此,看似军事与民间的分隔恰恰由人完成了中间的过渡,只是这种形式尚在民间表现得明显与否。其次,在相对和平时期内,国家无需大量军队,在军中习得的武技本领便由军队走向民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征伐,战争频繁;各诸侯国都重视对军队的建设,练兵习武得到空前重视。《管子•小匡》记载:“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可见,诸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武”在民间的开展。“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则标志着“武”由军队走向民间。与此同时,武术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吴越春秋》记载越女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不失为传统武术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汉朝由于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固十分注重军队建设,“寓兵于农”、“兵民合一”、“劳武结合”,使得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明史•食货一》记载:“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简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以时操练,有事用以征战,无事复还为民”。明朝郑若曾主张“用土著之兵”,提出“以一方之食,养一方之兵,支一方之患。”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拳种林立,门派众多上,而且体现为兵器样式的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即是最好的例证。在宋代,火器就已经开始用于军事领域;到了明代,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形成了冷热兵器共存的局面,冷兵器地位虽有所动摇,但仍未被替代。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促使武术根基在军事领域地位的动摇,象征着国家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制废止,武术开始了军事的边缘化过程。武术从军事领域的退出催生在民间发展,官方亦放松对民间习武的限制。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觊觎民众反抗,对铁器的控制也十分严格,而拳术无需兵器即可习练,较易开展。戚继光认为:“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防身立功,杀贼救命”亦是习武所得之功效,防身自卫功能即“武”的衍生价值受到关注。明代武术家们都十分重视习武的实用价值,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一方面,反对“以图人前之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的“徒支虚架”。另一方面,也承认武艺可“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故拳家有“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武术家们对拳术基础地位的认同,促进了拳术多样化的发展。《纪效新书》提出:“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教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按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对于拳术技术的分析深入透彻,为后人的创拳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人们寻求习武的防身、自卫功效。商业一定意义上的繁荣使得镖局行业随之兴起,便有了专门从事武学研究、保护商贩,以此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武学家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广泛的招收学徒,以此壮大门派,并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保护。另一方面,武术健身、养生功效也受到人们的推崇。太极拳家明确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练拳宗旨开启武术养生之先河。民间武术家授徒过程中,武术谚语的逐渐形成,既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也凸显出了武术民间化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武术中“四击、八法、十二形”作为习练武术的精髓所在,道出了武术家对“武”最为本质的见解。任何拳种门派的拳术都以此为基础,创编、推演、习练,进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所变化。十二形中“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以最为鲜明、直观的方式让习武者在其意识中构建并想象出人体自身象形化时所应达到的意境,领略到武术的真谛所在。在此期间,武术家们或告老归田以造拳为乐,或创拳以自立门户,也有借他人之拳另行改造、成立新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开辟了武术朝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据传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曾在河南温县任乡兵守备,晚年消退隐居,“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王征南墓志铭有云“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然精微所在,亦得自秘惜,掩关而理,学子皆不得见,征南从楼上穴板窥之得梗概”。

三、中华传统象形养生与象形武术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6

为什么说1949年至1999年这个时代是中国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呢?如果我们能够抛却厚古薄今的自谦,便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文学史,绵亘几千年,除了这50年,中国军旅文学在哪个时代显示过独立的精神品格,取得过显赫的地位?从来没有过。《诗经》里描写军旅生活的篇什,向来是被作为描画社会动荡的普通作品看待的。《三国演义》这部中国战争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跳出过明清小说的大范畴,也从来没有被人作为独特的一个小说品种论及过。只在盛唐时期,高适和岑参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边塞诗派这个在精神气质上接近军旅文学的流派类印痕。

自1949年10月开始,军旅文学终于登堂入室了。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中国的文学史几乎等同于中国的军旅文学史。其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军旅文学作品引领过这个时代的创作风尚。新时期以来,《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新兵连》等军旅小说都曾立过开一代文气之先、创一个个新流派的伟功。新时期以来,《大决战》《大进军》《红高粱》等军旅电影,引领着中国电影的主潮并将这个主潮汇入了世界电影的主潮之中。新时期以来,《乌龙山剿匪记》《和平年代》《突出重围》《士兵突击》等军旅电视连续剧,都曾创造过播出时万人空巷的奇观,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此期间,军旅诗、军旅散文、军旅戏剧、军旅报告文学、军旅理论与批评,都异常繁荣,佳作迭出,好戏连台。至此,军旅文学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了。

这样一个时代不是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又是个什么时代?看看《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附录中160余位作家、诗人的小传,谁都会对这样一支创造了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堂堂之师心生敬意。

随着中国社会重大而深刻转型的继续,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已进入正常的式微期。在这种时候,是该对这个黄金时期进行梳理、总结和温故了。朱向前教授和他的团队勇敢地担起了这个责任,并适时做出了《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这部大书。作为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一个阅读者和亲历者,我不能不对朱向前先生心存敬意。

我认为,《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一书可以当作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纪念碑。这部中国的第一部军旅文学史,具备了纪念碑所有的具象的功用和抽象的意义。

首先,这部书为我们界定了军旅文学的本质属性和这一文学门类的自身疆域。它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军旅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生命的坚实存在。它令人信服地阐发了军旅文学独特的相貌并绘出了军旅文学的基因图谱。在这部书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军旅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这些传统文学门类中是如何创造自己的辉煌的,而且能够看到军旅文学是如何通过戏剧、电影和电视剧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因为这本书编撰于21世纪初,新的史学观使它展示出了以往文学史专著所不具备的开阔的视野、各个不同艺术门类相融合的奇观。

其次,这部书在编撰时,重视时代的印记,强调流派的成因,注重队伍的构成,聚焦领军人物的特性,剖析重要作品的得失,不循治文学史的这派那派,却又兼收了各个治史流派的优长,自成一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文学史的路径。因为此书治史的独特,使得我们在阅读它时,如入林莽,时而看到古树参天,时而看到野花遍地、流水淙淙,很少能感到阅读文学史著作时常有的枯燥和疲惫。这种可读性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十分有助于它在更广阔空间的传播。建造一座纪念碑,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拜祭,编撰者显然在设计纪念碑的样式上下了一番工夫。

再次,《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的象征意义也不容忽视。正如书中第八章《理论批评》所言,在此书之前,虽然有不少人前仆后继地从事军旅文学的批评,但每个论者多半都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那块掌子面,所作发言难免有瞎子摸象式的片面,发言影响的区域也有限。这种治史方法,在更看重集大成的中国治学传统中,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痕的。这部集大成式的专著的出现,标志着军旅文学这头大象第一次有了一幅全身画像。这个贡献,对于军旅文学来讲,给多高的评价都不过份。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7

语气词属于虚词,主要具有构形功能和赋予报导以各种不同交际特点的功能,[1]《80年语法》(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指出,语气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汇……用于构成词形或者表示句子的句法情态意义”, [2]是俄语十大词类中最小的词类,在传统语法的词类中不属于重点描述对象。[3]语言学家Е. А. Земская指出:“口语中,语气词是虚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的广泛使用是口语的一大特征。” [4]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俄语中广泛使用,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语气词之一,据О. Б. Сиротинина统计,вот和ну占口语里语气词的总使用频率的25%左右。[5]历史上众多学者对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普通的口语、书面语上,对属于特殊行业的军事行业上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首先简述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用法,然后采用对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的运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它们在该行业的运用特点。

一、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用法

1、语气词вот的用法[6]

语气词вот的基本意义是使所述内容具体化。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气词вот可以获得各种附加意义,如指示、区分、强调、加强等等。语气词вот经常位于句首,有时放在句末或句子中间,置于被强调词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语气词连用,无修辞色彩,可以用在各种语体中。

①表示指示意义,指近处的事物,眼前的现象或者表示转交等意思,可译为“这就是”等。例如:

--Сашь! Не знаешь, где мой портфель?

--Вот он, на кресле.

②置于重点强调的词之前,用来强调其内容,可译为“正是”等。例如:

Вот я проверю, настолько правильны ваши подсчеты!

③与第三人称代词连用,置于其前,其后多为抽象名词。这种结构反映谈话人对所述事物、现象等的不满意,或表现其内心的无能为力,从而表达出否定、讽刺的评价意味。例如:

Сергей вздыхает, --вот она, семейная жизнь...

语气词вот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列举一些典型的、经常遇到的用法与释义,更加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佳木斯大学孟庆艳的《俄语语气词вот的意义和用法》。

2、语气词ну的用法[7]

语气词ну的基本意义是使所叙述的内容具体化。与语气词вот一样,语气词ну是个多义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语气词使用。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气词ну可以获得不同的句法功能。

①充当反应语

只表示对所说内容的反应,充当反应语的角色,不带任何感彩。例如

--Леня!

--Ну?

--Подержи сумку, у меня шнурок развязался!

②强调作用

语气词ну通常用于应答句句首,起加强作用。用来强调某个词或整个句子的意义,并同时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例如:

--Ты согласен?

--Ну конечно!

③填补空白

在语流中语气词ну还可以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这点也与语气词вот的功能相像。当说话人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思想,往往说出语气词ну来填补空白。例如:

Ну...Ты можешь себе представить?

④语气词ну还常常与其它语气词,如же, уж, и, а, да等连用,组成ну да, ну и,ну как, ну что, ну что ж, ну и что等等,使它形式繁华,意义加强,表彩加强。

二、语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收集与分析语料是进行语言学研究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本文分三大方向收集语料,分别是军事文学、军事报刊、军事电影(军事口语)。;军事报刊我们选取俄罗斯国防部主管的专业性军事行业的官方权威报刊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урьер (ВПК),选取了2009年到2013年的报刊,2009年到2012年每年随机选取2期,2013年随机选取1期,共选取了9期,9期共计约28万词;军事文学我们选取的是瓦西里耶夫(Б. Л. Василье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法捷耶夫(А. А. Фадеев)的《青年近卫军》(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和奥斯特洛夫斯基(Н. А. Островски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3部作品共计约28万词;由于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口语用语情况,是可以信赖的口语研究语料,所以我们选取了军事题材的电影来作为军人间的口语研究,我们收集了3部军事电影:《八月八日》(Август восьмого, 讲述俄格战争)、《第九连》(9-ая рота, 讲述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风暴之门》(1-4部)(Грозовые ворота, 讲述车臣战争),3部电影绝大部分以对话为主,语料共计约5万5千词,由于人们在讲话的时候,经常使用一些高频词汇,并且重复使用具有个人特点的词,所以我们认为,约5万5千的口语语料相对于军事文学和军事报刊各28万词的词量而言虽然偏少,但是对于进行口语研究是基本足够的。此外,为了对比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口语与日常口语间的使用差别,我们选取了4部日常生活题材的电影:《命运的捉弄》(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办公室恋情》(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黑色闪电》(Черная молни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4部电影口语语料共计约6万词,与军事电影里的口语语料5万5千词基本相当。

三、分析过程与结果

1、对军事文学的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部作品的语料共约28万词统计分析,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3部作品的使用情况如表1:

根据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①语气词вот比语气词ну在军事文学中的使用更为活跃;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另外,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同时发现,语气词вот和ну基本上都用在作品中的对话里,明显用于口语,表中3部作品的语气词вот和ну出现频率有所偏差,正是由于3部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描写多少不同造成,对话愈多,语气词вот和ну使用频率就愈高。

2、对军事报刊的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军事行业专业报刊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урьер (ВПК)的语料共约28万词统计分析,我们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报刊的使用情况,如表2:

根据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①语气词вот比语气词ну在军事报刊中的使用更为活跃;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③在历时方面,语气词вот和ну基本保持稳定。

另外,笔者在分析语料时同时发现,语气词вот和ну基本上都用在报刊中直接引用说话人的话语里,明显用于口语,表中每期报刊的语气词вот和ну出现频率有所偏差,正是由于每期报刊中引用的人物的话语多少不同而造成,对话愈多,语气词вот和ну使用频率就愈高。

3、对军事电影(军事口语)的分析与结果

通过对军事电影《八月八日》、《第九连》、《风暴之门》(1-4部)的语料共约5万5千词统计分析,我们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人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如表3:

根据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①语气词вот比语气词ну在军人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要低;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4、3种语料对比分析与结果

我们对3种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表4:

从表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

①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总词量中占的比重非常小;

②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书面语的使用频率;

③文学中由于经常插入对话,所以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文学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在报刊中的使用频率;

④报刊由于其语体原因,直接引用第三者的话语的情况不多,所以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报刊中的使用都偏少。

徐翁宇先生在专著《俄语口语语法概论》中也表达与结论③④相似的观点:语气词在活的口语和艺术语言里的使用频率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人物的言语里语气词占10.6%,而作者的言语里只占3.7%。这一数据说明语气词是口语中使用得极为广泛的词类。[8]

5、军事口语与日常口语比对分析与结果

为了分析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口语中的使用特点,本文把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情况放置在军事口语与日常口语的对比中,通过对比,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特殊行业的军事行业口语中的使用情况与特点。我们选取了4部日常生活题材的电影:《命运的捉弄》、《办公室恋情》、《黑色闪电》、《莫斯科不相信眼泪》,4部电影口语语料共计约6万词,日常口语的数据如表5:

我们把表5与表3进行比较,得出表6:

通过表6,我们可以得出:

①在军事口语中,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比日常口语高;

②在军事口语中,语气词ну的使用频率相对与语气词вот与日常口语的比较中,更高。

对于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使用频率,特别是语气词ну的使用频率,在军事口语中均比日常口语高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军人间对话更加粗俗,更加无拘束所致,相对与普通平民间的交谈相对彬彬有礼而言,军人间的交谈更加随意,这给使用多功能的语气词创造了条件,造成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口语中的高频率。

四、结语

通过对关于语气词вот和ну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用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且基本上都是用于口语,越严谨的语体,语气词вот和ну就用得越少,这与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普通情况下的使用情况一样。而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口语上的使用频率要比日常口语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军人口语的特点,即更加随意、更加粗俗。本文通过对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用语中的分析,得出语气词вот和ну在军事行业用语的状况,有助于了解语气词在特殊行业的使用情况,而这方面的研究依然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翠. 俄语语气词БЫЛО的语法结构与情态分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12年第3期:45..

[2]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АН СССРБ том 1, М: Наука, 1980: 457.

[3]王永. 语气词在俄语口语中的结构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86.

[4]Е. А. Земская, 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и проблемы обучкния[М],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7: 91.

[5]О. Б. Сиротинина, 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 Пособия для учителя[М], М: Просвещение, 1983: 7.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8

2故障树的建立与定性分析

TFS-1通风干湿表外包装箱采用铝合金外壳,箱体内为EVA减震内衬。根据其包装故障原因,构建了以“包装失效事件”为顶事件的故障树,见图1。定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导致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也就是分析清楚导致系统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底事件或底事件的组合,这些底事件或底事件的组合称为故障树割集。定性分析的关键就是找到故障树所有的最小割集,任一最小割集中所有的底事件发生必然导致顶事件的发生,因此,最小割集代表了导致该系统顶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故障树最小割集的求解通常采用上行法或下行法,利用故障树结构中的逻辑关系从顶事件向下或从底事件向上逐级分析。TFS-1通风干湿表包装可靠性研究以包装失效引起产品故障为顶事件。由图1故障树可知,该故障树全部由“或门”组成,利用下行法可求出全部最小割集为:{X1},{X2},{X3},{X4},{X5},{X6},{X7},{X8},{X9},{X10}。由此可知,任一底事件的发生均会导致顶事件的发生。假设底事件相互独立,顶事件可以表示为:T=X1+X2+…X10(1)2.3故障树定量分析故障树的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计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底事件的重要度。根据故障树的定性分析知,顶事件等同于所有最小割集的并事件。假设所有最小割集为Ki(i=1,2,…,NK),NK为最小割集的个数,在所有底事件相互独立的条件下,利用容斥公式可得顶事件T发生概率,可用式(2)表示[4]:P(T)=P∪ni=1K()j=∑ni=1P(Ki)-∑ni<j=2P(KiKj)+∑ni<j<k=3P(KiKjKk)+…+(-1)n-1P(K1K2…Kn)P(Kj)=∏i∈KiQi(2)其中Qi为底事件Xi的发生概率。一般情况下,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很小,对于较为复杂的系统(最小割集数量较多且阶次较高),在实际计算中可近似地取(2)式的前一项或几项。底事件的重要度通常包括底事件概率重要度、结构重要度、相对概率重要度及相关割集重要度,这4个重要度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底事件在故障树中的定位和关键程度。文中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仅对底事件的概率重要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其定义是,在已知各基本事件可靠度(或不可靠度)的情况下,基本事件不发生时(假设发生概率为0)与发生时(假设发生概率为1)相比,系统不可靠度的减少量,是顶事件的发生概率对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偏导数[1]。设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为P(T),则基本事件Xi的概率重要度为P(T)/[P(Xi)]。底事件概率重要度反映了底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对顶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它可以用来定量衡量降低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对于降低顶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程度,从而确定对顶事件发生概率影响最大的底事件。这对于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最大的提高系统可靠性有较大的意义。

3底事件发生概率的确定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9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 联系旧课文有关知识以助理解新课文,进而掌握某些规律性知识。

比方讲读《社戏》中描写行船中的夜色,其中写了:(1)两岸豆麦和河底水草发散出来的清香;(2)挟带着清香和水气的扑面吹来的风;(3)朦胧的月色以及淡黑的向船尾跑去的起伏的连山;(4)依稀可见的“赵庄”以及料想是戏台的几点火光(其实是一丛松柏林和渔火);(5)似乎听到的歌吹———“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之香的夜气里。”这段景色描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精彩文字,为了让学生较深切地领略其妙处,我先要学生回乙朱自清《春》中“春风图”那一段,看看有哪些地方跟《社戏》这段描写相同或相近。由于《春》也是要求背诵的,同学们记忆犹新,很快就指出,《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跟《社戏》的(2)(1),都写了扑面的风和空气里的香味与气息;“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跟《社戏》中的(5),都写了笛子等“乐声”,并用这乐声来烘托、渲染别的景物———《春》中为“轻风”,《社戏》中为“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前者烘托轻风的欢快和勃发生机,后者渲梁夜色的神秘的魅力。另外,两者都或多或少写了眼睛所看到的景色,即《春》中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和《社戏》中的(3)(4)。由于讲读《春》时已指引同学们了解“春风图”那段文字是运用了分别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多角度描写景色的手法,因此,在找出它和《社戏》这段文字这么多的相同相近处之后,自然容易推知《社戏》这段也同样运用了这种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获得了同样“如临其境”的亲切动人的效果。接下去,再要求同学们比较两者不同之处,由于许多“同”处已先找出,剩下的“异”便很显眼了———例如尽管同是写香味、气息,以及笛子等乐声,但《春》是初春特有的新翻泥土和新生嫩草的气息,是百花初放的香味,它们混和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而《社戏》却是接近暮春的豆麦和河中水草的清香,它们蕴含在夜间的水气里;《春》中的乐声是欢快和洋溢生机的,《社戏》中的乐声却是令人神往、充满神秘魅力的……这些不同,来自所描写的景物的不同特点,而由此又可概括出两段文字描法上的另一共同点,即都善于捕捉景色的特点,并把它突现出来,收到逼真、简练、给人深刻印象的效果。经过这番联系兼及比较,学生顺利地领会了《社戏》这段描写的手法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也巩固了《春》的学习成效,更深化了“抓住景物特点,从多种感官的感觉去多角度描写”这一带规律性的描法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发展。

2联系熟识的事象,以助理解新接触的知识。

例如:(1)学习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时,联系现代口语中相同的现象,不仅可帮助理解,而且可增进兴趣。比方“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为帮助理解和掌握名作动的词义和用法,不妨联系“身边语文”进行比较:当与同学去到河边,别人邀请你游泳时,你说:“对不起,我不会水。”这里的“水”同样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泅水”(游泳)。同理,“洞”的意思就是“打洞”。再比方,教学文言虚词“之”时,指出是第三人称代词,可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中的“之”却成了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学生茫然之际,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话语点拨:(母训儿)“人家有什么,你也要什么!”这里“人家··”是第三人称代词;(同桌甲占了三分之二座位,乙说)“坐过去一点,人家··不好写了。”这里“人家”却变成第一人称代词了。上面说的“之”变成第一人称代词,也类似这一现象。学生经此一点,“豁然开朗”,难点随之化易了。

(2)学习一些反映古代习俗的词语时,如有流传至今又为学生见过的相同或相近的做法,即可联系说明,学生立刻理解,而且记忆甚牢。比方,“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将以衅·钟”(《齐恒晋文之事》)里的“酹”、“衅”这些古代祭奠仪式,就可告诉学生如今扫墓祭祖临结束时,把上供的三杯酒一一洒在地上就是“酹”;乡间建土楼落成大梁时,杀只大公鸡把血涂在梁上也是一种“衅”。不过“衅钟”是把牛或羊的血涂在新铸成的钟上罢了。因是联系熟识的事象解说,印象自然就深刻持久了。

(3)领会某些不易言传的艺术效果时,可联系熟知的类似情境来解说。如讲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里“行不足”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时,联系学生最近从电视里看到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那个小男孩喝完了一碗芝麻糊之后,还在碗底碗沿舔个不停,那情味就与“行不足”诗句颇为相似。当然,广告较俗,白诗高雅,但其技法和所追求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却是相同的。广告由于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由此切入,进而探取白诗的骊珠,自然容易多了。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10

1986年12月,我从北京大学毕业,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入伍到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任战略研究部副团职研究员,穿上军装,由一名博士成为一名军人。

虽然我是地理学博士,但要编写出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地理学》还要进行学习,掌握我军的战略学和作战理论,以及我军战史和军史知识。

军事科学院将帅云集,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战略学、战役学和我军战史方面的知识。战略部主要研究战争和战略,元帅、粟裕大将先后兼任过这个部的部长。我初到战略研究部工作时,部长是郭树枋将军,他曾经担任过元帅办公室副主任、65军参谋长,具有丰富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素质。他要求我在部里全体人员大会上作一个有关军事地理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考察我的学术水平,同时安排我参加院里组织的军事理论轮训班,系统学习我军的战略、战役理论和军史知识,弥补我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上的不足。

军事气象学论文例1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应当按照本《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目前,“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而“95后”这一群体的特点:自信,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创新,但辨识能力不足;缺乏明确的目标;依赖网络,忽略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不足。“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创造力较强、自信张扬善于表现自己勇于竞争、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团队合作、依赖网络受网络影响大。这些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目前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95后”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的现状

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00名“95后”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分,回收299分,回收率99.7%,有效问卷299份。调查结果如下:

1、军事理论课的兴趣浓厚

调查发现,78%以上的学生能够在军事理论课上收获很多乐趣,而近78%的学生表示对军事理论课有很高的兴趣。有近70%的学生经常观看或收听国防安全方面的电视和新闻的学生,超过70%的学生平时会看军事理论和国防教育相关的书籍。近80%的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希望能够增加实践环节。所以总的来看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抱着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平时主动关注一些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新闻。

2、军事理论课实施效果堪忧

调查发现,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目标的了解程度有限,超过40%的学生不了解学习军事理论课的目的是什么。50%的学生并不认为学习军事理论课是一件轻松的事;在主动还是被动的上军事理论课这个问题上,完全是被动的占20.4%,存在部分学生不愿意上军事理论课的现象。有11.7%的学生因为老师点名才去上课。从上课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来看,注意力不集中和非常不集中的分别占23.75%、10.03%。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存在走神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近50%的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程。仅有48.8%的学生认为学习军事理论课不枯燥无味。而同时上课时经常睡觉的学生占18.70%。30.1%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在实际生活中有用途不大。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的上课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课程目标模糊

调查发现,“95后”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性质、必要性、重要性和n程设置的目标缺乏必要的了解。有部分学生不明白学校为何开设军事理论课,不知道课程的目的和课程的核心内容。这一方面与军事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成熟度不够有关系,同时也与教师的授课目的和教学过程的把控不够有关系。对于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调查结果表明,从出勤率、上课的主动性程度、上课的趣味性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等方面来看,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但是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上课的效率存在一定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的上课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愿意上军事理论课,因为担心老师点名才去上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的现象,军事理论课用途有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

在军事理论课的师资力量上,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有辅导员讲授军事理论课,缺乏专业的训练和系统的培训,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仍然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特别的少,多媒体运用形式单一,未能按照教育对象依赖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三、提升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的建议

1、明确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课程本身的介绍,使同学们明白开设军事理论课的目的,军事理论课内容,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意义,学完之后的收获等。其次,要完善课程建设。军事理论课程内容要结合时展,结合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结合“95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将军事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将军事理论教育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完善课程建设。最后,优化课程结构,理论联系实际。军事理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结构和课程计划应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应该涵盖更广的内容,包括军事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

2、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95后”活泼而有富有生气,喜欢新鲜事物,不拘泥于古板的教学方法。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师生互动的机会较少,强烈建议军事理论课课堂气氛再活泼一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更受学生的欢迎。教学内容以幽默活泼的形式呈现,充分应用移动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配备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讲老师,大多是有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授课。兼职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所以只能放一些电影,来完成教学课时。这导致学生上完军事理论课,往往不能掌握军事理论知识,原本较高的学习兴趣也受到打击,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必修课,必修课也就要求有一支专门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因此配备一支训练有素的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呵护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4、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影响学习发生的类型或方式、学习的过程或机制。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起学习的最有力、最持久的动机。“95后”对军事理论课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和学生的成长中呵护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完善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素质,来呵护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傅园洁.基于“95后”大学生的特点谈辅导员工作方式转变[J].管理工程师,2014(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