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军事化托管

军事化托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09 10:41:25
军事化托管例1

一、依托地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培养军队指挥军官的意义

军队指挥军官的成长机制决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必须成长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成为军队指挥人才方阵的领军人物。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地方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均突出强调专业技术领域的能力素质发展潜力。而军队指挥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人才能力素质发展的均衡性,突出强调全局性视野站位、系统性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跨领域协调能力,如何把这些特殊性的需求与地方高水平的专业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具有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特色的全新教育训练体系,是军队指挥人才否能够利用军地融合培养或联合培养途径的关键。只有搭建起有利于军地院校特有文化育人效能发挥、有利于学生个体成长、满足军队建设需要的规范化的指挥人才军民融合的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军地院校各自特色教育资源优势,有机融合并服务于军队指挥人才培养过程,从建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等机制入手,着力弥补地方高校军政素质、身体心理、团队意识、战斗精神培育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实现依托培养人才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对军事指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生强力推动。

二、依托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军队指挥军官的可行性

(一)依托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军队指挥军官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军民融合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中国建立后,同志就提出了国防建设“军民两用”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国防建设方针,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军院校就开始招收地方高中毕业生,尝试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同志在“十六字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思想。新世纪、新阶段,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和军队颁布了系列法规政策,军民融合教育发展不断规范。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7年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2010年,“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军民融合教育的大政方略看,我国已经具备依托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军队指挥军官的条件。

(二)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为依托培养军队指挥军官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教育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和内容提出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具有冲击力的挑战,也给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资源的来源有三种:购买、下载、自创。很多高校都会购买部分教学资源,有些资源也可以到网络下载,但资源的最主要来源还是教师自己制作。高校教师的创造水平高,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也比较了解,所制作的教学资源针对性较强。这都使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充实发展

(三)依托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军队指挥军官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

纵观外军依托地方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后背军官的情况,尽管培养的目标、内容和运行机制不尽相同,但途径和模式大体相似。美军利用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思想和实践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产生,并于1916年在《国防法》中正式确定下来,军队通过在地方院校建立后备军官训练团,像社会敞开吸纳各类人才的大门。美军获得的最大收益是,参加军官训练团的学生,至少是经过竞争考入某一地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有了这样的优质生源,再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师资力量强,教学、科研设备好,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加上军事训练,就可以为军队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种办法还丰富了军官人才类型,节约了军费开支。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军队,在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养后备军官上都有国家支持,并有法律和经费保障,拓宽了军官的来源渠道,培养补充数量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队院校的培训压力。

三、利用地方优质资源的培养军队指挥军官的基本思路

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是消化吸收、利用创新,最终目的是提升军队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在政策法规方面,对国内外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查找依托国民教育、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支撑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军队指挥人才的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军队指挥人才培养依法实施、规范运作、可持续发展。

在运行机制方面,着眼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对机构组织设置模式、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优质教育资源运行模式等制约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影响军队指挥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要素。

军事化托管例2

1、集装单元化器具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集装器具的规格尺寸直接影响到运输工具和器具的装载效率,目前,我军采用的集装单元化储运机具的品种和数量不仅很少,而且器具和容器的盛装水平和切换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效率以及各种器具之间的衔接程度,应该实行集装器具的标准化、系列化,使之具有通用性。

2、装卸搬运设备、运输线路以及运输手段还不够配套集装运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实现机械装卸搬运。这就要求相应的港站、仓库及运输部门具有相应的吊装、搬运机械与之配合。目前,我军仓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还不高,缺乏配套的条件。

3、集装箱、托盘的流向及回程货源的组织不够合理为了提高集装单元化器具的利用率,必须注意集装单元化器具的合理流向,并做好回程资源的组织调度工作,避免集装器具的留存和空程返回。集装箱托运及接收单位应做到毫不拖延地装箱、拆箱和将空箱回送,军事运输管理机构应对所有集装箱运输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运行快速衔接,避免滞留、减少放空。

4、条形码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普及集装箱运输管理是动态形式,箱体流动范围广、用户多,涉及全军各军兵种,信息量大。在管理上必须利用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射频技术等,实现箱体的动态跟踪;重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依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现代化。

二、军用物资集装化的主要方式

常见的军用物资集装化器具主要有托盘、集装袋和集装箱,在进行物资集装化时,针对不同的军用物资特点,采用不同的集装方式,具体表现为:

1、托盘对于军用物资,用托盘进行集装时,要求空间面积为800×1000,800×1200或1000×1200;高度为1100-2200;重量为500-2000公斤,其中,塑料平托盘为1000公斤;配载为堆垛方式或捆扎方式。凡符合以上约束条件的,比如,对弹药进行储运时,即可以采用托盘集装,配以叉车或起吊设备。

2、集装袋集装袋作为一种集装器具,同样具有一些约束。对于体积为1立方米,重量为0.5-2吨的颗粒和粉状物料,可以采用集装袋进行集装。比如,食品、服装等均可以采用集装袋。

3、集装箱用集装箱进行集装时,要求满足:长度为20、30或40尺,重量为5、10、20或30吨。国际贸易将物品分为56个品目,最适合集装箱运输的有32种。根据我军有关部门统计,从军用物资的种类来看,无论平时还是在战时,大部分后勤物资还是适宜于军事集装箱储运的。通用物资(包括给养、被装、野营设备、日用品等)可以100%地使用集装箱储运;常规弹药也可100%使用集装箱储运;修理器材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集装箱储运。当然,在对军用物资进行集装时,除了考虑不同的集装器具的约束条件外,还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要建立集装箱物流运作技术系统,即需要进行投资;其次,需要对托盘、集装袋和集装箱进行有效的管理,即处理好各集装器具的调运问题;再次,要做好对各种货物的标识;最后,要实现物资运输系统可视化,即使集装单元信息数据化,再采用先进的跟踪技术,使物资实现可视化,实现集装单元的动态跟踪,使其能够及时流通、正常运转。

军事化托管例3

2013年9月,金谷信托主要高层变动的事件就曾沸沸扬扬,其一线业务团队也出现了诸多变动。而信托公司中频繁变动的是手中有项目和资源的资深人士,这类人员的快速流动自然也会增加信托公司的项目风险。

信托专家孙飞则指出,年初发生高管职位调整和变动的信托公司,他们更多地可能是从股东变更、战略调整、业务拓展、转型升级、风险控制等需要进行的行业性人事变动,“但保持人才及团队的相对稳定性。”

高层密集大换血

对于平安信托来说,高管的更迭似乎更激烈。曾在2013年5月与上海家化的纷争中,代替葛文耀出任上海家化集团董事长的平安信托副总经理张礼庆,目前已经离职,与其同期离职的还有总经理助理韩晓。只不过韩晓或将调任至平安集团其他子公司,但张礼庆离职后的去向不明。

其实早在2013年1月,平安信托主管财富管理业务的副总经理何勇就曾因个人原因离职。而就在何勇出走前一个月,平安信托与平安银行的整合刚刚完成,因此,对于何勇的出走,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充分说明了老牌信托公司面临的业绩压力和瓶颈。

而除了平安信托,包括建信信托、四川信托、江苏信托、华鑫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高管也都发生了变动。

其中,建信信托董事长和总裁分别由曾见泽更换为杜亚军,王宝魁接替程双起。官方的资料显示,履新建信信托前,新任董事长杜亚军任职建银(亚洲)董事会主席,还曾任建设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监;而新任总裁一职则为内部提拔,王宝魁此前任建信信托副总裁。

除此之外,四川信托去年底就请来了曾执掌深国投21年的信托教父级元老李南峰,其进驻后,在华润信托及平安信托的部分旧部也随其加入四川信托。而江苏信托总经理一职由副总经理胡军接替原总经理陆加芳;华鑫信托新任命的副总经理陶钧此前则为渤海信托副总,并曾任中信信托年金信托部总经理。

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信托公司就频繁发生密集换帅的情况:2012年9月起,一个月内先后有8家信托公司发生了高层变动,包括兴业信托、华融信托、华润信托、浙金信托、新时代信托、重庆信托、厦门信托以及安信信托。

而截至2013年,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托公司曾发生过高管变动。对此,中建投信托研究员王苗军指出,“年初时企业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正常的人事变动,是信托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调整。”

行业竞争激烈

如果说2013年一举突破的10.91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已经让国内的信托业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那么目前的寒意已更深:来自用益信托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发行规模较去年四季度下降超40%,成立规模下降50%。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各路机构对于信托的虎视眈眈。除了通道业务外,类房地产信托项目就是各家基金子公司做的最多的产品。

除了基金公司,包括银行、券商等也开始积极发力信托或类信托业务。

因此,在王苗军看来,加强人事调整某种程度上也是从公司的战略层面考虑,“比如四川信托,该公司长期以来董事长职位由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兼任,而现在却引进外部资深信托人士担任,因此从经营战略层面考虑,公司更加关注公司发展的专业性的意图较为明显。”

在已经公布的银行年报中,兴业国际信托、交银国际信托和建信信托的信托管理规模合计近1.17万亿元,但与此同时,盈利水平却表现平平。

一家北京信托公司的管理人员王伟(化名)指出,这是因为银行系的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占比较高,大多是被动业务,所以利润率偏低是正常的,“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兑付危机,就算背靠大树,这些银行系信托公司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升业绩”,这或许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兴业信托和建信信托进行的人事变动。

而在用益信托分析师帅国让看来,高管的变动充分说明了金融行业竞争的激烈,一方面人才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反映在“泛资管时代”的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下,信托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所以,为了保障信托业的健康平稳向上发展,当高管出现人事调整时,对于基层员工可以采用多种激励留住人才。”帅国让如是说。

最好时候已然过去

事实上,在高管变动的大幕下,更多的信托从业人员也在发生越来越频繁的流动。

“最近一年,大家往往是见面时还在聊信托,但再见面时,有些人的名片就换成了银行、基金公司。”王伟说,这并不说是大家都在骑驴找马,而是“你架不住别人来挖你。”

实际上,尽管同属金融圈,但信托公司的人事变动特别是高管变动相对其他金融子行业来说更为频繁。“根本原因就是一方面,相对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信托的发展相对较晚,且处在高速成长期,导致了在信托公司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局部的管理人员的调整;另一方面,行业的高速发展又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管理人员岗位机会。”王苗军指出。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根据Wind的数据,在2013年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中,信托业赫然以48.2万元的平均年薪位居金融业平均年薪榜首,银行、证券和保险都在其后,而安信信托更是以75.19万元位居信托业平均年薪首位。

军事化托管例4

一、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现状

(一)依托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

近年来,我军开始依托在部分普通高校联合培养国防生,即由军队定向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学生毕业后一般由部队分配。据总后财务部统计,现在军事院校培养1名四年制本科生的总成本约4―6万元。军队接收1名国防生的总费用只需2万元左右。因此,利用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成为我军军事人才尤其是军民通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征召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

我军从1983年开始,成批量地从普通高校征召优秀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让他们在经相关军事院校培训一年军事相关专业知识后,再分配到军队任职。这称作“4+1”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累计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近万名。根据军队有关干部部门的跟踪调查资料显示,这些留在部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已成为了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有的还成长为各级主官,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后劲。从地方高校直接接收毕业生,不仅能够加速军事人才的培养,节约军事教育成本,还能改善军队干部的知识结构与构成,达到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优势互补的目的,因而是实现军事院校教育转型与共育军事优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三)选拔优秀军队干部入地方院校深造

长期以来,军队系统的专业技术干部大多是“一次分配定终身”,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更新的形势下,这一弊端愈益突出地显现出来。客观形势要求加大军队干部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继续深造,因此,依托培养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当探索借助地方院校培训部队专业技术干部和部分指挥军官的途径。2002年我国26所重点高校率先开始为部队定向培养理工科研究生,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今后应在总结经验解决矛盾的基础上,扩大培养规模,扩充培养专业。不仅培养研究生,还应试行开办学制较短的业务技术培训班,以解部队训练的急需,为部队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军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首先,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待完善。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遴选军队干部,存在较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单位很难遇到院校和专业都好的大学生,遇到一个后就如饥似渴地想要招进来,因而往往降低标准,忽视其它条件,造成把关不严,选人不当,人才浪费。

其次是军事训练制度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部队的要求。国防生在校阶段,地方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军事训练或者在军训科目安排不合理,不能紧贴部队,不能符合现代战争准备要求,使得国防生作为军事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部队工作。入伍大学毕业生与部队学员、部队生长干部不同,他们习惯于大学那种宽松与自由,对部队生活的紧张与单调一时难以适应,必须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

最后,对国防生的违约处罚机制还不健全。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国防生违约现象越来越多样化, 如入口把关不严格,开展思想教育不及时等,但最关键的是对违约的处罚机制不健全。没有政策规定的制约, 国防生的思想上就没有形成违约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认识。

(二)总体培养规划不清晰

其一,部分单位在依靠国民教育培养人才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事先调查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要求其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掌握什么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样毫无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会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和单位不能配套,既浪费了资源,又无法满足自身需求。

其二,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关于国防生的培养方案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许多院校基本上是参照一般大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从而,导致出现“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依照方案培养出的人才与部队期望相脱节”等现象。长期以来,地方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强调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而部队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技术员、企业家,而是需要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模式和部队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旧的培养模式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所以一些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部队后,不能很快胜任本职工作,用非所学,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三)对培养过程监督力度较弱

首先,部队缺乏对国防生管理的监督。国防生进入高校后,其日常工作基本由地方学校承担,部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也没有向学校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立国防生管理机构或针对国防生的专门管理措施,只能按照与普通大学生相同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使得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生活在地方院校开放的环境中。一些国防生对自身预备役军人角色的认识还不强烈,认为成为国防生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导致个别学生自由散漫,在思想上产生了惰性,也就弱化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性不强了,针对性不足了,危机感淡漠了,出现了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部队预期要求的现象。

其次,部队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地方院校在国防生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一般院校都非常重视他们文化课程教育,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结合部队实际,轻视了军事专业技能和军事素质培养,这对国防生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部队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院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验收,则无法掌握国防生培养情况,不能对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造成培养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背离的状况。

军事化托管例5

今年暑假,山城重庆,骄阳似火,成渝地区9所高校大学一年级的755名国防生在重庆通信学院进行基地化集训。这是1999年国防生培养制度建立以来,第二次集中组织的大规模跨建制的国防生军政基础培训。基地化培训模式,打破了军兵种之间界限,盘活了部队现有教育训练资源,为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军事人才培养需求深度融合展开了一条新途径。经过25天时间的基地化训练,广大国防生磨炼了意志品质,提升了军政素质,培养了良好的军人作风,增强了投身军营的信心。作为我军干部生长和培训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国防生培养机制从建立那天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有惊喜、有欣赏、有期望,也有疑虑。为什么会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生?我军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上作出了哪些富有创新性的探索?还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国防生最后一年的军校任职教育如何搞?本报推出特别报道,对这些问题试作解析和回答。——编者■马鹰 黄家富改革开放初期,我军围绕军事人才培养问题,先后推行了调整院校体制编制、提高培训层次、改进组训方式、积极接收普通高校毕业生入伍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军队生长干部仍然满足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先进武器装备陆续列装,人才短缺问题就更成了我军建设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解读“国防生”什么是国防生?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含符合保送条件的保送生)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前4年在所报考地方高校完成学历教育,第5年按照部队需求分流到全军各类院校完成初级任职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高校学生称为“国防生”。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完成规定的学业和军政训练任务并达到培养目标,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授予中尉军衔,任命为副连职或专业技术十三级军官,并实行全军分配。当时,部队在职干部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0.7%,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还有9%。此外,当时的部队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缺编率高。尽管采取了院校超定额招生、提高士兵提干数量等措施,但部队干部仍缺额8.9%。要填补缺额,就需要加大军校培养干部的力度。但是,军校招生生源有限,当时军校生源70%是士兵,而新征入伍士兵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毕业的仅占20%。1997年,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高素质人才。”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国防生培养制度应运而生。1998年,我军首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意向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同时在两校挂牌。两所名校的签约给其他高校带来了标杆、示范效应。此后,各军区、各军兵种先后与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22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展开试点工作。2000年5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该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军生长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与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机制正式确立。由此,我军的人才战略工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目前,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达117所,在校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国防生补充到我军各条战线,成为全军的一道亮丽风景。国防生生源质量的入口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国防生在校期间培养管理面临的诸多矛盾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国防生大都分布在高校的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要围绕共同的目标干事业,必须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实现双方同频共振。■ 整合军地 创新体制为确保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一起步就是高起点,在签约高校的选定上,军委、总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批示:要认真了解高校的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培养能力等情况,目标就是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培养一流的国防生。沈阳军区自1999年11月起,先后与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春工程学院、沈阳理工大学签订了依托培养协议。这7所高校,布局合理,覆盖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全部是国家部委所属或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国防生的专业有14个、2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空军签约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是学校的强势学科,但培养规模一直不大。针对部队急需军队气象专业人才的实际,该校专门成立了大气科学学院。并根据部队气象专业岗位素质要求,重新设置了课程,编写了新的教材。中国海洋大学针对海军紧缺专业人才情况,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单独为国防生开设了海军特色专业——军事海洋学。该专业先后招收国防生近200人,毕业后非常适合海军建设需要,深受部队欢迎。军地携手合力育才的愿景是美好的,但随着招收选拔规模的不断扩大,却出现了有的院校计划“招不满”、有的院校降分录取、有的国防生打“退堂鼓”中途毁约等尴尬局面。如何才能从源头上突破困局,确保国防生有稳定的生源?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领导带领驻校选培办的同志深入东北三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百余所中学进行走访调研,大家一致感到:把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关口前移,从高中阶段抓起,建立国防生生源基地,必将会促进国防生的选培工作。思路一变天地宽。2004年9月,全国首批国防生生源基地在吉林省30所重点高中挂牌。并出台了《国防生生源基地工作基本流程》,使军地校各尽其责。全军和武警部队与地方教育部门先后选定了900多个国防生生源基地,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这些生源基地中,省级重点中学762所,地市级重点中学131所。由此,生源基地成为“打造”全优“准国防生”的“摇篮”。军委领导同志批示:这个办法很好,应予以总结推广。很快,一批高考“状元”、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省市优秀学生迈入国防生方阵。2005年以来,东北三省第一志愿报考国防生的数量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在军地双方互不隶属、工作各有差异情况下,据统计,仅黑龙江大学的国防生就分布在17个学院27个专业。出现了集中教育训练难,培养工作协调难,组织开展活动难。大连理工大学党委经过研究论证,决定以成立国防教育学院的方式,构建国防生在校培养工作的新平台,为全军国防生教育培养管理趟出一条新路。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家国防教育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于2004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学校为国防生兴建了一栋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的国防生大楼——“铸剑阁”。作为与其他院系地位同等的二级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直接参与教学和行政管理。国防生实行集中住宿,军事化管理。以此为标志,全国各签约院校纷纷借鉴大连理工大学的经验做法,着力探索国防生培养管理新机制。黑龙江大学成立的国防教育学院,设置了党总支、团委、军政理论教研室、国防生大队等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国防生学籍、组织行政关系归国防教育学院管理。在学习上,国防生不脱离原所在院系,形成了“分院学习、统一管理、集中训练、共同培养”的管理模式。海军签约高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120余亩,成立了集教育、住宿、训练、管理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国防生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学院大楼的造型为航空母舰形态,远远望去,高耸的海军楼就像一艘锚泊的航母。进入“海军园区”,实行军事化管理;出了园区大门,分散插班上课。南昌航空工业大学的领导自豪地说:“海军园区就像一个魔力区,谁走进来都会被染成大海的颜色,打上军舰的情结。”与武警部队签约的复旦大学国防生培养工作一起步,就建立了全军的“入学即入伍”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形成了“集中招生、集中专业、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的教学管理风格,在百年复旦园掀起了一股“橄榄绿旋风”。还有一些高校的管理办法是把分散在不同专业的国防生合编为区队,各级骨干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节假日完成一些必要的军政课目,每到寒暑假国防生还要进行队列、体能、内务、战术等训练课目。“铸剑阁”、“海军楼”……这些创新之举不仅成功解决了国防生分散居住难以管理的实际问题,而且大幅提高了国防生的培养层次。据统计,各院校有60%的国防生班级成为所在学校的“优良学风班”。复旦大学国防生班多次被表彰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国防生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哈尔滨工程大学“139红旗寝室”的6名国防生,全部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没有监控就没有质量,没有淘汰就没有活力。今天的淘汰,是为了在未来战场上不被淘汰。毕业前,按德能勤绩体五大项,把国防生综合素质细化成46个小项,逐项进行达标考核,考核不达标的,一票否决。■ 打牢根基听党指挥起航需要导航,导航才能远航。现实当中存在少数国防生对一些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看不深、分不清,必须从在校期间就努力筑牢国防生的思想根基,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党和军队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合格带兵人。这是签约高校和驻校选培办共同的心声和行动。北京军区坚持抓住最核心的,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以军旅认同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国防生端正报考签约动机;针对国防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答疑解惑,杨利伟、金一南等走上了高校的讲台。签约高校普遍定期组织野营拉练、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等活动。学校的每次升旗仪式都让国防生全体参加,引导国防生把奋斗目标提升到履行使命上来。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兰州军区,守防6800公里边境线,部队驻地大多是沙漠、戈壁、雪山。为坚定国防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信心,该军区每年暑期都组织一次国防生代表“边防行”活动,每到一个边防连队,让国防生在边防线巡逻一次、在哨所执勤一次、与官兵座谈一次,听一听戍边人的感人故事。近5年来,该军区签约高校毕业的国防生有75%主动申请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广州军区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在结合上做文章,在渗透上下功夫,坚持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课堂教育与实践锻炼、严格管理与政策激励、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相结合,促进了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稳步提高。在校国防生中,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比例达到72%。其经验被教育部、总政治部联合转发。济南军区的签约高校聊城大学,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列入国防生必修课。大力开展党史、军史、革命史教育,努力打牢国防生听党指挥、忠诚使命、建功军营的思想根基。已毕业的3届国防生100%履约,100%服从组织分配,70%以上加入党组织。国防生军事素质是胜任第一任职的支撑和依托。为此,军队各大单位指导驻校选培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沈阳军区各驻校选培办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严格落实训练要求。日常军事训练,坚持从基础知识讲起,从基本动作练起,每周都安排体能训练,每年都组织国防生全员参加军事基本技能考核。暑期集中训练,采取分级施训的办法。组织一、二年级国防生进行强化训练,培育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养;组织三年级国防生到作战部队见习锻炼,让国防生补上当兵这一课;毕业前强化训练,固强补弱,缩短第一任职差距。不管天寒地冻,还是刮风下雨,国防生的训练课目不变、强度不减、要求不松、标准不降。2008年冬,该军区组织签约高校国防生100公里野营拉练,面对大雪、寒风、暗夜等恶劣环境,所有参训国防生都经受住了考验。成都军区会同6所签约高校科学规划国防生4年时间里的“成长路线图”,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转化、深化、强化和接轨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四个阶段”培养新模式。第一学年为转化阶段,主要抓好军政基础训练和暑期基地化集中训练,完成由地方青年学生向国防生转变。第二学年为深化阶段,重点安排国防生到作战部队野外驻训地当兵锻炼,让国防生提前熟悉部队、了解基层。第三学年为强化阶段,主要配合高校抓好国防生专业学习,安排国防生到驻地部队参观见学。第四学年为接轨设计阶段,重点瞄准第一任职需要,重点抓好入伍前强化训练,使之成为合格的战斗员,确保实现与任职培训无缝接轨。近3年来,华东交大毕业的国防生,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有82%担任了部队带训骨干,74%被评为优秀,广受好评。他们把13门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分解到各个年度、各个学期,对年度训练考核不达标的,坚持补训补考。近年来,该校共有9名国防生由于军政训练考评不合格等原因被淘汰出局。各驻校选培办普遍建立了“模拟连”制度,从一举一动抓起,从一点一滴严起,培养国防生的“兵味”、“军味”。每个国防生都轮流担任模拟连骨干,都有参与模拟连组织管理的机会。高年级的国防生还担任普通大学生的军训教官,提前进入角色学管理、学当兵、学带兵,以提高组织指挥和管理能力。暑假期间,组织国防生到部队代职见习,先当兵锻炼、后班长、再见习排长,以帮助国防生学到必备的、急需的和实用的本领。国防生走出地方高校的大门,还要进军校进行将近一年的适应性训练。在此期间,他们要完成地方大学毕业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向军校学员的转变、向部队初级指挥员的转变。出操、内务、点名、条令条例等成为军校生活“主旋律”,处处有规定,时时有纪律,这对刚来到军校的国防生学员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 从严管理促转“角色”化2003届学员的一次拉练,让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领导刻骨铭心。60公里的拉动,掉队的学员高达30%。学院各级领导开始担心像这样的学员毕业后能否当好一名排长? 因为毕业学员一到基层,官兵刚开始最看重的是:排长的胳膊腿硬不硬?队列动作行不行?口令声响不响?工作套路清不清?找准症结开处方,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队干部喊响了“苦练”的口号,上课路上踢正步;下午跑5公里,50个俯卧撑、50个仰卧起坐、50个引体向上,成为每天的“规定动作”;过障碍、练战术,一个不漏地严格按照标准考核过关。超强度、长时间的摔打磨炼,锻造出了学员的“雄风虎气”。为去掉学员身上的“毛毛刺”,蚌埠坦克学院从“严管理、正秩序、强作风”入手,梳理了开学报到、季节变化、野外训练、复习考试、节假休息等7个重点环节,把条令当作“指南针”,把纪律当作“红绿灯”,学员三人成行、两人成列,走直线、拐直角,全面抓点滴养成,培养扎实过硬的作风。针对在国防生学员培养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专业技能不精、组训能力不强、指挥素质偏弱等问题,重庆通信学院经过研究论证和实践探索,走出了“基础技能精训、指技能力合训、综合组网联训”的新路子。■ 科学施教提高军事素质国防生学员来到重庆通信学院报到,队干部第一件事就是集中一周时间与每名学员谈话,并进行问卷调查,弄清学员入伍动机、家庭情况、个人简历等具体情况。他们发现一些学员缺乏对部队的了解,有的甚至自称部队“打工族”,存有临时观念和雇佣思想。重庆通信学院领导亲自授课,为学员释疑解惑;组织学员徒步行军20多公里,参观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旧址和红岩魂陈列总馆,接受红岩精神的洗礼;邀请老干部作报告讲传统,挖掘身边先进典型走上讲台谈体会,提高军人身份认同感;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等一系列活动,浓厚教育氛围,着重突出军魂意识、军人意识、奉献意识的培养,帮助学员实现转变。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重点针对主战装备、主用业务和必备技能,重庆通信学院广泛开展专业竞赛和岗位练兵,学员年装备训练时数达到200学时以上,学员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主战装备,也熟悉了其他专业的主要装备,增强了专业培训的互补性。重庆通信学院构建形成了以联合作战素养为基础,遂行任务能力、训练管理能力、装备运用能力为支撑,战术通信组织能力为拓展的“五维一体”课程体系,全期实践教学比例达60%以上。把课堂向训练场延伸,采取编组作业的训练方式,让学员以指挥员的角色,配置连接通信要素,组织运用通信装备,独立遂行战斗任务,强化装备运用的技能,明确通信指挥的程序与方法。征途如歌。试看不久的将来,鲜红的“八一”军旗下聚集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必将越来越壮美。■ 放眼未来 任重道远随着毕业国防生干部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必将有效解决军队干部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现状与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矛盾,使我军干部的生长途径得到进一步扩展,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军队质量建设和实现科技强军的进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防生培养工作,全面推进国防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重点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整合资源、健全制度、提高质量,真正把国防生培养成为适应快、稳得住、有潜力的新型合格军事人才。国防生,我军新生代军官,背负着使命的重托,迈着矫健的步伐,正沿着依托培养的强军之路,用青春激情和聪明才智抒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自豪,中国国防生!前进,中国国防生。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官情况美军:1916年国会通过的《国防法》,把利用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国防法》规定政府批准成立一所大学时,地方院校必须作出同意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承诺。其军官培养主要由设立在地方大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和陆、海、空三所学校,以及三军候补军官学校等机构完成。目前,美国已在全国650所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400多所高等学校中开设了后备军官训练团。后备军官训练团旨在使地方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毕业后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每年由此输送的军官占新任军官的70%左右,约7000人。而美军的初级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每年培养1000多人。美军现役军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8.6%,硕士以上者占48%。俄军:主要是通过设立在地方大学的军事系、军事研究室等机构培养军官,同时,也直接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合同制军官,军事系相当于军队在地方大学设立的军事学校,地方青年自考入军事系起,即享受军人待遇,军龄从入学之日算起,毕业后由军队统一分配。俄罗斯军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75%,其中硕士研究生占25%,90%以上的团级指挥员受过高等军事教育。俄军依托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数量占新任军官的25%左右。英军: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招募军官。另外还招募高中毕业生,由军方提供有关费用,接受地方高等教育后任命为军官。同时,他们也从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军官。英陆军在全国重点大学和中学设有联络军官点,中学联络军官点主要负责面向中学生的宣传工作,同时推荐有志加入陆军军官队伍的学生争取“陆军奖学金”。依托地方大学培养输送军官的数量几乎占英军军官的100%。英陆军军官10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日军:利用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途径主要由“委托教育”和“贷费生教育”两种。委托教育是指委托民间或国外大学,培养日军急需而又无力自身培养的在职军官和军士。贷费教育是指军队和地方院校有志入伍的在校学生签订合同,军方为其提供资金,学生毕业后到部队任职的培养方式。由此培养的军官占日军每年新任军官的45%左右。日军军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6.4%,其中硕士生占30%。

军事化托管例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军事职业教育是面向军队全体人员实施的在岗、全程和综合性继续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的补充、拓展和提升。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目的是着眼日益变化的军事斗争需要,通过远程开放、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有计划地为各层次、各岗位军队人员提供适时的教育与学习服务,以满足官兵岗位履职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健全军事职业教育体系,就是通过配套完善的制度机制和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大平台”,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和官兵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要实现这一职能,就必须深刻理解军事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充分遵循现代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大力改进和完善实践运行机制。

一、军事职业教育对强军兴军的战略意义

(一)实现新形势下强军战略的重要支撑

主席深刻指出: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快速发展的今天,战争形态和作战制胜机理发生了根本改变,人的知识、技术、理论和文化等因素越来越成为制胜的主导。仅凭数量规模和武器装备性能并不能代表一支军队的强大,而凝结在其中的科技文化素养、思想智慧才是强大军队的内核。只有学习,才能使军队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就是使我军成为学习型军队,使学习成为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不竭源泉,成为强军战略的支撑途径。

(二)破解我军人才培养困境的时代呼唤

当前,我军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院校教育与任职岗位的有机“对接”。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看,必须在院校教育与部队岗位需求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机制。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建立了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效连接”机制,可更好地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作战训练的“同频共振”和“精准对接”,缩短院校和岗位“中间地带”的距离,是解决院校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出现“水土不服”的有效途径。

(三)我军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

从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过程看,先后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应急培养”模式、建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的“借鉴移植”模式、改革开放后注重学科专业基础的“综合学历”模式和新形势下着眼岗位能力的“任职教育”模式。总结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逻辑,可以清晰看出一条从“短期”逐步发展到“全程”、从“精英”逐步发展到“全员”、从“封闭”逐步发展到“开放”、从“院校一体”逐步发展到“多位一体”的历史路径和演进趋势。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实现军事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是信息作战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延伸。

(四)新型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

主席指出:要牢牢扭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个中心任务。新型军事人才是适应新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适应战争形势化的打仗型人才,必须驾驭日新月异的信息系统,适应日益复杂的联合作战环境,其突出素养在于适应变化、与时俱进。因而,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必须在院校教育和部队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动态发展、紧贴岗位、开放自主的军事职业教育,促进官兵学习全程化,使其能力素养紧跟战争发展需要。军事职业教育作为拓展院校教育的实践载体、提升部队训练的学习平台和知识应用转换的中间环节,是新型军事人才成长客观规律的充分体现。

(五)发达国家军事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

主席指出,要注意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军事院校有益做法。在岗培训、远程教学、工学结合是世界军事强国军事人才培养的普遍做法。美军以多种形式开展军事职业教育,专门设立了“海军大学教育中心” “陆军学习中心”“空军社区学院”等机构,为军人远程学习、在岗学习提供咨询、测试等服务;俄罗斯始终注重院校外的军事职业教育,依托院校以及国防工业部门对军人进行在岗培训和在岗函授研究生教育。这些经验为我们开展军事职业教育提供了积极借鉴。

二、军事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特征

(一)教育范围的全员全岗性

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系统集成,战斗力的提升在客观上越来越要求“全员全岗”的整体效应。作为聚焦战斗力提升的军事职业教育,首先要具有全员全岗性。每名官兵都要参与到军事职业教育中,成为这个“大学校”的“学员”,“营区”即“学区”,“军营”即“课堂”,工作学习融为一体。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手段,建立全军统一、互联互通,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军事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和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针对各类各层官兵岗位履职和成长成才的多元化需要,提供贴近岗位、突出个性的开放教育,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学到任何想学的知识。

(二)课程设置的动态开放性

军事职业教育的“大平台”要通过动态开放的“大课程”来实现,这个“大课程”以军事“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为重点。这就要求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打破院校学科专业本位,从主要依托“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转变为主要依据“日益变化的岗位需求与经验”。课程开发不仅仅由专家完成,对每一名身处岗位发展前沿、具有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官兵来说,他们能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供各种课程资源,制作“微课”“自媒体”课件,既是“课程学习者”也是“课程开发者”。

(三)学习内容的岗位针对性

“岗位服务性”和“职业指导性”是军事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这就要求其学习内容必须针对官兵现实岗位需求,为官兵更好胜任岗位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咨询、设计和指导。通过岗位能力“诊断”、岗位学习“订制”等,为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官兵制定“学习路径图”,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能指导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策略,着力解决岗位核心能力素养欠缺问题。

(四)学习模式的自主选择性

由于军队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岗位履职要求的发展性、个人教育训练背景的差异性和成长成才需求的多元化,军事职业教育要实行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和“自组织学习”,采用“私人定制”的学习模式,官兵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行选择学习时间、自由选择学习方式。通过在线学习系统和专业化学习指导服务团队,实现网上报名、学习、作业、辅导、研讨、考核和学籍管理等全流程学习服务功能,使学习者具有数字化、移动化、定制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五)教学机制的岗位同步性

军事职业教育依托岗位平台实施,具有“源于岗位、融于岗位、用于岗位”的特征,必须打破院校教学“亦步亦趋”的“滞后周期率”,实现教育与岗位需求的“同频共振”。重点是要建立课程目标与岗位需求“同步更新”、学习内容与岗位资源“同步共享”、教学平台与岗位平台“同步共建”、评价标准与岗位标准“同步对接”的教学新机制,最终实现军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提升岗位实践能力、提高训练水平、促进战斗力生成的融合与同步。

(六)教学时空的网络虚拟性

这是由信息时代教育的共性规律和军队在岗教育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首先,部队地域的高度分散要求军事职业教育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军用无线通信网实施,要优化各级域名服务器设置,实现全军邮件地址和网站域名无障碍解析与访问,可超越传统的实体性“围墙教室”式的教学空间,构建一种在线虚拟空间,实现教学场所的“虚拟性”;其次,教学管理的复杂性要求通过在线学习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构建全军一体的军事职业教育云服务系统,逐步实现为全军用户提供一站式在线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载体的“网络化”;其三,教学平台的有限性要求通过发展虚拟实践教学,开发虚拟实验、虚拟操作等技能训练软件,提供虚拟现实、远程实景等沉浸式教学功能,增强学习者对课程的体验感和接受度,实现虚拟教学的“有效性”。

三、军事职业教育的实践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由“实体性专门管理”转变为“非实体性依托管理”。从我军近年来实践探索看,军事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教学管理机构应按照“集约高效”要求,“依托”院校和部队现有体制构建,在组织机构上构建“非实体性职业教育联合体”,在各大单位成立“非实体性分校”,实行“融合机构”和“依托管理”,结合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任务,承担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任务。学习管理机构应依托军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以充分增强军队人员参加军事职业教育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二)任展婊

由“单元分离”转变为“多元一体”。按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要求,军事职业教育要立足于现有军队和国家继续教育资源,将实施多年的各种非院校教育进行充分整合和系统优化。在教育形式上,对接国家继续教育和开放大学系统,将现有的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进行科学整合;在课程类型上,按照“岗位能力提升、专项技能升级、职业资格认证、知识拓展更新、院校教育预备、学历继续教育”等多种课程类型进行重新调整优化;在各类人员标准分类上,按照军官、士官、文职人员等进行系统分类;在管理任务职能上,按系统(专业领域)牵头成立军事职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拟制本系统(专业领域)职业岗位任职标准以及课程、师资、教材等教学建设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推动相关专项技能等级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和各种形式的合作教学,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三)课程管理

由“共性规范”转变为“个性指导”。军事职业教育要针对课程多样、多层、多类的实际,在宏观上实行共性规范,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但是在具体管理环节更多的是以个性指导为重心。在课程建设标准上既强调流程、格式类型的规范性,更是充分体现军兵种、专业体系的岗位特点。要通过课程体系目录、建设指南、建设规范等方式,指导不同军兵种和部队开展具有自身特点、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建设。要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目标管理的方式,提高各级各类部队课程建设的责任心,调动部队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课程质量水平。要通过实行课程准入管理、建立课程预警与退出机制的方式,引导和促进部队课程建设的规范性、自主性和实效性。

(四)制度规范

由“外在制约”转变为“内在驱动”。根据“在岗在职”的特点,军事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必须从外在的“刚性”制约转变为内在的“引导性”驱动。一是要注重制度规范的“激励性”,将军事职业教育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要注重制度规范的“服务性”,建设一批学习指导组织和团队,为官兵提供学习咨询、指导服务,保障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三是要注重制度规范的“务实性”,通过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账户”“学籍电子档案”等,将军事职业教育与国家学历学位、技能等级对接,满足官兵学历和职业资格需求,使官兵有充分的“获得感”。

(五)队伍管理

由“专职岗位”转变为“多位一体”。军事职业教育作为全员全域、依托信息技术的开放教育,必然需要一支结构多样、队伍庞大、组织有序的教员队伍。要以动态开放、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的观念,完善教员资格标准,健全教员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由军队院校优秀教员、部队业务骨干和优秀退役干部以及社会各行业专家组成的骨干教员队伍。同时,还要建立一支懂教学、会管理、通技术的管理队伍;一支能驾驭现代信息网络科技、擅长学习资源开发的技术队伍,保障平台持续发展能力和运行保障水平。

(六)技术支撑

由“烟囱林立”转变为“高效一体”。先进完善的网络和平台技术支撑是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载体,必须统筹利用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资源,建设全军一体、高效运行的军事职业教育技术平台和教学资源数据库。从目前实际看,必须着眼一站式在线服务,升级现有军事综合信息网和无线通信网,整合军事训练信息网数据中心资源,研制军事职业教育在线学习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系统,构建全军一体的军事职业教育云服务系统。还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网络资源,建设军事职业教育互联网服务平台,与国家互联网运营商和地方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采取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地方优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军队非课程教学,为军队人员利用互联网进行军事职业教育学习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本研究得到军委训练与管理部职业教育局的直接指导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小平.外国先进军事教育制度在我国“本土化”的历史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

军事化托管例7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军士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位作用的日益提升,部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根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指示,我军积极探索通过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益,在提高我军士官队伍能力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政策制度,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决定,进一步提高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和效益,我们系统梳理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形势下落实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全会同时强调,要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适应强军目标对士官人才队伍的数质量需求,必须高度重视士官人才培养工作,充分认清当前士官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力破解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存在的矛盾问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工作深度发展,力争在提高士官人才培养|量和效益上取得新突破。

(二)完善士官人才培训体系的重要举措

外军尤其是发达国家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士官人才已有数十年历史,他们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军民共育士官人才培训体系,在士官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显著实践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通过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几种相对稳定的培养形式:一是组织士官参加地方函授、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提高士官的学历水平.二是从普通高等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毕业生以及其他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简称直招士官。三是从大学生义务兵中选取士官;四是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简称定向培养士官。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兵员文化素质结构,提高了兵员质量。但随着我军士官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能力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亟需进一步完善士官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力度,提高军民共育士官人才的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水平,满足部队对高素质新型士官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

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技术密集度、集成度越来越高,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加之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快转变,使现代战争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军队士官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军士官队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培训员额也将随之大幅增加。按照现行士官培训体制和依托军民融合培养比例,军队院校及训练机构将难以有效承担大量的士官培训任务,也难以保证士官人才的培养质量,势必严重影响士官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因此,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力度,为军队士官人才培养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士官人才培养与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深度融合。

二、当前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

目前,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涉及到了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条款,但指向性、可操作性还不够强,没有从整体上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人民自学考试条例(暂行)》《关于授予军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办法》《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由于出自于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权限不清、口径不一致,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管理真空,导致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政策可循。总体而言,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现行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仍存在许多与培养实践不相适应之处,相关政策规定和保障性举措还不够配套,导致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还未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融合程度不够深

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通常采取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完全交给地方培养,而后再交由部队来开展各项军事训练的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着眼点和优势通常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上,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教学通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在地方高校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军政教学训练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检验,未与军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全面接轨;有的高校即使自己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军政教学训练,积极努力向部队靠拢、寻求帮助和指导,但苦于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军地直接协作间存在诸多障碍,导致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军政素质不够扎实,难以很好地适应部队岗位任职要求。

(三)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范围窄、规模小

在我军目前开展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各种形式中,士官参加地方函授、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的专业绝大多数都是军地通用专业或单纯地方专业,直招士官、大学生义务兵和定向培养士官三种形式,其入伍前所学专业都是地方高校或中职院校、技工学校开设的专业,均属军地通用专业。可见,截至目前,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范围基本还仅限于军地通用专业。这既导致无法通过军民融合培养来满足军队涉及武器装备等特有专业领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需求,又导致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规模偏小,占士官队伍总数的比例过低,发挥作用有限。

(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专业对口率不高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直招士官和大学生义务兵选取士官两种军民融合培养士官形式中。在直招士官队伍中,据不完全统计,直招士官入伍前所学专业、入伍后受训专业和任职岗位三者之间完全一致的比例为 6.02%,基本一致的比例为33.83%,不一致的比例高达60.15%。在大学生义务兵选取士官队伍中,不少人员入伍前在地方高校学习的是文科、理科或管理类专业,与入伍后受训专业和任职岗位完全不对口。上述情况导致入伍后培训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岗位任职能力生成较慢,难以有效将他们的高学历转化为高能力。

三、加强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着眼提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法制化、正规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

一是从国家立法层面,针对军民融合培养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国家、军队、地方在军民融合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促使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走上法制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进一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民众国防意识,形成崇尚荣誉的社会氛围,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参军报国,为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从政策办法层面,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快制定、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完善配套的依托军民融合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走上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路子,促使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三是从人才培养效益层面,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相关办法,建立军地全方位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军地相关单位或部门在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过程中的深度融合,确保融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促使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着眼推动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深度发展,探索建立以军队为主体、以地方为依托的全方位协作育人机制

一方面,要强化军队在军民融合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外军在开展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过程中,始终坚持军事院校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决避免把“依托培养”办成“依靠培养”,确保培养的人才首先姓“军”。我军的依托培养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再到现在的“军民融合”,也就是要避免办成“依靠培养”。但在实际运行中,地方高校往往是自己在摸索中办学,有的甚至基本沿用本校同专业教育教学的传统设计思路,导致培养的人才军味不浓。因此,必须明确军队在军民融合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地方高校培养士官人才工作进行全程把关、指导。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军地在培养士官人才过程中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建立人才培养军地互联共育相关办法,明确军地相关单位或部门在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过程中的职责,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培训的组织实施、学生的日常军事化管理、师资和管理人员的交流协作、学生的考核评价等方面,广泛开展军地协作,实现军地实施教育培训的深度融合。

此外,要找准军民融合培养士官在科学文化教育和军政素质培训两方面的平衡点,既确保科学文化基础扎实,又确保军政素质过硬。

(三)着眼提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和效益,科学制定并丰富完善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

美军依托地方培养军事人才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标准规格息息相关。如,美国海军在社会化培养士官人才方面,通过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制定颁行的“士兵人力资源、人事分类及职业标准”,详细划分了士兵职业类别,并相应确立了各专业士官的岗位要求、培养规格,是军地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

对于我军而言,要确保军民融合培养的士官人才快速满足部队需求,必须将制定士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置于先导地位,明确士官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和基本标准,无论是军队院校单方培养,还是依托地方高校融合培养,军地双方都必须遵循士官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的人才也必须首先达到培养目标规格规定的标准要求,从而实现不同渠道士官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四)着眼全方位满足部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紧迫需求,积极拓展、适时扩大军民融合培养的范围和规模

在我军现有依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其他形式的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路子,主要有:探索开展“2+2”模式的军地院校联合培养士官人才,军队院校从地方高校选拔招收修业满2年的优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入学入伍,到军队院校接受2年的军政教育训练和专业培训,学员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士官岗位任职。探索开展士官预科培训,军队院校从已在中职院校学习满2年的学生中选拔招收优秀生员入校参加预科培训,培训1年再经选拔考核后,符合军队院校招生要求的直接办理入学入伍,就读大专层次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士官岗位任职。探索开办少年军校,成立专门的少年军校或依托地方部分普通中学开办少年军校班,为军队提前培养军事人才苗子,通过高考选拔,确定是上军官院校成为军官还是上士官院校成为士官。积极走开大力依托军地教育资源开展士官军事职业教育的路子,鼓励在职士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职自学、网络学习等方式,攻读军地院校相关专业,提升学历学位或拓宽知识面,提高任职能力,促进长远发展。

以上各种形式的探索实践,既能进一步拓宽我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范围,增加培训规模,有效解决专业对口率偏低等问题,又能提前介入军事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兵源质量提高,为后续军队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全方位满足部队对高素质士官人才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J].中国军事科学,2014(1).

[3]刘茂平.外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做法[J].华南军事教育,2009(1).

[4]黄飞,王伦,苏志安.外军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及启示[J].中国军事教育,2008(4).

[5]徐勇,马全洲.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式发展的理性思考[J].海军院校教育,2009(2).

[6]李莉,殷枢铭,许海军.直招士官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3(5).

[7]夏芳等.军地院校“2+2”联合培养本科士官人才刍议[J].中国军事教育,2011(5).

[8]殷枢铭,杨晓虎等.士官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海军士官,2015(1).

军事化托管例8

成立“两组”:一是由单位主管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医药分开,药房托管”领导小组;二是由卫生所所长为组长的药事监管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到参加投标的各医药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公司资质.管理模式.运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经营状况以及公司规模和实力。走访了公司的供货单位,了解公司的服务质量与信誉度,确保公司竞标信息准确可靠。药事监管小组对药房托管招投标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督。以程序合法.双方受益为原则,确保招投标公正.公开.公平.透明实施。

严格准入标准:参与竞标的公司,必须依法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商业信誉优良.企业文化优秀文明.企业精神博爱普世.经营理念人文科学.经营模式稳健前卫.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运作能力,进行全面衡量,从中选出比较理想的受托公司。

权限界定,委托管理:委托管理并不是一托了事,而是在合法.科学的监管下委托,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干休所监管的主题不变,必须始终履行科学有效监管的责任,托管方必须始终在监管下尽好“办的义务”。药房托管后药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仍属干休所,经营权则交给有资质的药品经营性企业。药房托管后,国家规定的药品利润全部归托管公司。委托期间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和硬件由托管公司负责,干休所对托管公司进行监督。

加强全程监管,确保“药房托管”顺利有效运行:加强多层面监管,着力保护“药房托管”的模式和活力,上级机关全程负责技术指导,纪检部门对“药房托管”推行工作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对“药房托管”操作方面监管,所管委会对“药房托管”工作综合监管;通过四个层次监督,做到严把药房用人关.药品质量关.药品品种关.药品使用关.药品价格关五个关口。同时把“医药分开,药房托管”与企业道德.医德医风紧密结合,与工作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紧密结合,与患者对健康的渴望需求结合,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干休所全面建设紧密结合。为“药房托管”创造生机盎然的氛围,构建利于快速推进.利于创新发展.利于人文和谐的良好的平台。

药房托管的成效

彻底解决了药品不能及时保障到位与患者所需的矛盾。原来药品采购.配送时常不能及时到位,老干部对此意见很大,反应强烈。药房托管后,受托公司常用药品药库配置齐全,并始终保持一定的基数,新特药品于2小时内保障入库,市场紧缺药品24小时内保障到位,为老干部医疗用药开通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彻底解决了药品供需矛盾,融洽了医患关系。

药房托管使患者得到了实惠,为单位减少了开支,为国家减少浪费。我所在推行药房托管过程中始终把既按上级规定办事又让利于患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托管公司按照总后部卫生部印发的《军队合理理疗用药范围管理办法》和《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的通知进行采购,超出《目录》范围的由门诊医生批准采购。最大程度的降低采购成本,药品价位不得超过市场价位,达到医疗用药质优价廉。

有效提高了我所科学管所人文管所的思想认识,转变了医务人员思想观念。实行药房托管后,我们干休所和受托公司共同构建力了一个互惠互利.相互学习的平台。从受托公司企业化的先进管理模式中,我们看到了层层面面的科学内容,条条款款的人文理念。既彰显制度的规范又凸显精神.文化的陶造;既具有制度管人.管事.管现象的权威性;又富有精神管理.文化管理的人文通达性。受托公司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优秀性.人本性让我所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我所科学管所人文管所的思想认识。在药房托管过程中,我所医务人员和公司员工进行互动,公司员工的从业理念.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让我们医务人员看到了发人深思.令人振奋的内容;公司员工的学习力.工作力.公心力.执行力让我们医务人员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看中受到了鼓舞和激发;在学中得到了提升和静化;在思考中转变了思想观念。

存在的问题

由于引进企业化的市场运作,必须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增加了监管难度。

部分新特药品在省内有独家权的公司不同意将该部分药品让出,造成托管公司采购这批药品时成本加大。

有些药品厂家时常在市场搞促销活动,造成市场价位难以掌控。老干部经常以促销活动价和托管药房价位比对,无法正确衡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讨 论

军事化托管例9

军队财务监督是军队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军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力保障。它寓于军队财务管理之中,贯穿于军费运行全过程,并伴随军费的运行延伸到军事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后勤不断改革,军队经费开支日益复杂化,从而对军队财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针对军队财务监督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财务监督工作显得更迫切、更重要。

一、军队财务监督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军队财务监督的理论依据。 根据现代委托理论,军队提供国家安全这一产品,本质上是公众委托军队来提供由私人主体难以承担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军队和公众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同样,在军队各级单位也存在委托关系。根据现代契约理论,委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要解决委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是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国家安全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军队组织的特性决定了要解决委托的问题,不能依靠激励机制而主要依靠建立监督机制。以上分析表明,只有通过实行严密的军队财务监督,强化军队财务监督职能才能减少由委托引起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2、加强军队财务监督的实践依据。加强军队财务监督是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财政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财务监督部门,财务监督法规不断健全。军队财务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国家的财政改革需要。随着军队后勤改革步伐加快,军队财务管理的内容、范围都有了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强化财务监督职能。加强军队财务监督是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网络财务、会计电算化等软件和硬件建设速度都很快,有效地促进了军队财务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军队财务监督必须适应新的监督环境不断地自我创新,才能跟得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军队财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监督滞后。法规制度属于思想观念的产物,部队财务监督滞后的实质是思想观念的滞后。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后勤改革的需要,仍然用惯做法,在财务监督中重视事后监督,忽视事前监督;侧重宏观监督,轻视微观监督,这样是思想观念的滞后。对军队财务监督必须从财务活动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实施监督,财务管理活动与财务监督活动不分先后地同时进行。

2、力量不足。监督力量不足就是监督乏力。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军队后勤各项改革的不断深人,军队财务监督的范围越来越大,财务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监督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财务监督人员基本上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对于财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例如,出现人手不足、查处不力或查而不处的现象,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压力。

3、监督不严。监督不严是财务管理关系不顺所致。管理关系不顺,既有体制上多头管理的原因,也有财务法规和制度上的疏漏。如有些经费因性质特殊而得不到及时监督;有时受行政关系的制约,财务监督部门对同级业务部门的监督显得“底气不足”等。

4、各自为政。在我军,财务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督共同构成完整的经济监督体系,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但当前监督主体之间职责分工还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检查结论上不能相互利用,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使得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降低。

三、新形势下加强军队财务监督的主要对策

1、以科学决策为重心,加强领导者的经济行为管理。领导者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管好领导者的经济行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党委集体决策机制。要认真贯彻执行财务工作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主官负全责”的原则,明确划分各级领导在财务工作管理中的任务目标、管理责任、管理权限和考核标准,做到各司其职,各行其权。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规范财务秩序,执行财务纪律。二是要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军队对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三个方面: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提升、调动、免职和离退休的领导干部,在离开现职岗位前,对其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对任职两年以上的在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审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对重点建设项目、专项经费的主要负责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或项目完成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三是要建立大项开支论证制度。要建立财经咨询论证制度,对一些重大开支、重大投资的立项进行调查论证,对其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供领导者决策参考。

2、以资金管理为重点,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点。加强对资金调拨使用的监督,严格经费审批,把好经费使用关,是防止资金失控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制约机制。要把加强财务监督工作摆到重要位置,领导经常了解管钱管物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履行职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监督网络。二是严格制度。要严格资金使用管理。所有资金收付都要纳入年度预算统一安排,资金支付必须按照年度预算、经济合同和领导审批手续实行定向划拨,财务部门对资金流动的全过程要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要加强资金存储管理。部队和事业单位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存入指定的开户银行,纳入财务渠道统一管理,不得在外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户存储。三是强化物资管理。应加快物资筹措供应改革,建立物资保障中心试行政府采购制度,对物资实行计价核算,计价供应和有价运行,真正做到物资使用部门见物不见钱,使管钱,管物和采购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提高物资使用效益。

3、以预算管理为源头,协调好审计监督与财务监督的关系。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龙头,部队供需矛盾越突出,越要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抓好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考核,是提高经费整体效益的关键。一是完善军费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预算编制应当遵循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采用零基预算方法,预算项目应当明确项目名称、立项依据、使用功能、经费需求及效益分析等内容。二是强化预算法制观念。预算改革成效,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各级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观念。同时,预算一经审批,各部门借款报销就必须严格按预算办理。三是协调好审计监督与财务监督的关系。财务监督应放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其作用是使监督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以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监督应侧重于事后监督,它是超越资金收支具体管理事务,在一个预算执行期之后或整个执行期后进行的更为全面的监督,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和评价性。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两者的互补性很强。财务监督加强了,机制健全了,会为审计监督提供好的环境;审计监督同样可以促进财务监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自刚:建立高效透明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促进财务管理[j].军队财务,2005(1).

[2] 赵玉忠:适应新的形势完善财务监督[j].军事经济研究,2006(3).

军事化托管例10

不同的投资运营模式会对军人保险基金在管理操作、投资收益、管理成本等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分为三种:高度集中型、私营竞争型、适度集中型。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其中政府、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对运行环境要求也不同(见表1)。

当前军人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划属高度集中模式,基金由全军军人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一负责保管和运营。这种模式利弊都很明显:一方面,基金处在总部统管下,能够很好地贯彻上级意图,便于管理,易于回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基金行政色彩过浓,基金运作效率低、压力小,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投资收益。在军人保险险种不完善、特别是最重要的养老保险还没有出台,基金积累规模还没有质的飞跃的情况下,依靠现行的投资运营模式尚可应付,但从2004年起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开始升高,使用现有的投资模式则难以实现投资收益,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对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进行调整。

一、近期和中期的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

以智利为典型代表的私营竞争模式显然不适合军人保险基金,国内金融市场不完善,没有成形的托管人市场,市场监管不到位,缺乏退出机制,基金管理公司和托管机构鱼龙混杂,将军人保险基金完全交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在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近期规划和中期规划内,基金投资运营应采取适度集中模式(见图1):在目前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构架的基础上,引入基金托管银行保管军人保险基金资产,委托资产管理机构专门从事投资运作。

总部基金管理中心直接负责银行存款与国债持有投资并保留必要的现金,用于军人保险基金正常支付,保证这一部分基金的高度流动性。剩余基金采取委托投资方式,交由地方专业机构保管运作。

军人保险委员会以公开招标方式招募军人保险基金托管人,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并出具托管业务证明。军人保险委员会与托管行签订军人保险基金托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托管人负责保管军人保险基金的托管资产,执行军人保险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指令,监督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运作。

全军军人保险委员会提出申请,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军人保险基金提供有资格竞选的基金管理公司,军人保险委员会组织评审专家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评审。军人保险委员会与被选出的基金管理公司签订委托投资管理合同,协定双方权利义务、投资范围、投资收益分配等内容。基金管理公司按照投资管理政策及管理合同管理运用基金投资。

二、远期理想状态下军人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

所谓理想状态,是指军人保险基金投资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达到了相当成熟、完善的地步。军人保险基金形成较大规模积累,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职能细化,拥有一支专业管理队伍,能够做到准确了解判断投资市场、国内外经济形势等重要信息,熟练掌握现资理论与工具,有能力独立在资本市场进行基金投资运作。同时,国内资本市场运行规范、透明度提高、信息充足有效、投资工具丰富、投资者理性、市场监管到位。如此,军人保险基金可以不再凭借投资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而依靠自身投资力量进入资本市场,投资于各种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工具,直接获取投资收益,完全自担风险。但这实际上又回到了由军人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集中管理的直接投资模式。

军事化托管例11

从1984年推广第一个会计软件包开始,近30年来我军财务业务电算化、建设信息网络化、辅助决策自动化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预算改革、集中采购和资金支付等制度的实行,网络银行、网上监控和电子货币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2005年推行的“军财工程”对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首次提出并实现了财务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军队部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网络化管理功能,如军队公务事业费标准化管理网络系统,该系统分为两种版本:军区以上单位采用C/S结构;军区以下单位为单机结构,采用软盘进行数据上报。会计账务管理系统在总后采用的是B/S结构,可通过网页的表现形式反映会计账户的汇总情况,目的是为了保证首长及时了解全军军费各项开支的汇总情况,便于作出相应的决策。虽然军队财务管理在军区以上单位部分管理子系统实现了网络化,但是军以下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常不支持网络功能,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军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仍属于单机结构。

一、军队财务各种信息多样

财务管理和保障作用决定了其兼有军事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属性。在功能上要适应划区的通用保障、按建制的专用保障及特殊情况下保障关系调整的要求,每类业务均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系统功能和数据交换。财务内部各级不但要纵向互联,而且横向要与其他后勤专业勤务以及同级作战、情报、通信、动员、装备、政工系统互联。对外要与国家及地方的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相联。既有纵向的相互联系,又有横向的相互配套,所以说现行财务运行模式复杂。

二、军队财务信息系统集成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