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意教学法论文

创意教学法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6 10:06:43

创意教学法论文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46

0引言

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十指出的“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系列政策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创客文化”对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谓“创客文化”就是指在创新精神指引下,每个人都可以像发明家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现实。近年来,“创客”们不断升级为引领全球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已将“创客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欧洲许多国家的高校已经引入配备先进数字制造工具的“创客空间”。2015年1月在国务院会议时总理也专门提出要“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1.1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就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发展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系统地、科学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潜能,所以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必须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实际,培养具有择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持。

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的将高职教育由单纯的课堂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在“创客文化”氛围下的动手实践课程。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将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极大的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影响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当前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生源减少,院校扩招,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初步显现;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提升品牌专业、师资力量、管理效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原来的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将“创客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有效提高品牌专业的专业特色;在“创客文化”特有的体制机制下促进教师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比例;把“创客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化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有效提升院校的管理效能;由普通师生转变为“创客”,师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必将大幅提升,这一切的转变都正是顺应社会潮流,提升院校竞争力的表现。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1.3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注重技能培养还应注重通识教育、情商和财商培养,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理论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但他们乐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围绕“创客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实践的“创客”,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施展个性特长和挖掘潜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围绕人才培养,推进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在“创客文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化,促进高职院校由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对于高职院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创客文化”与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强调教育本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方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首先着眼于创业教育课程中,其次还要贯穿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最后还要体现在实习实训的教学和课外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一,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以创新教育为轴贯穿于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之间,让“创客文化”、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客文化”是无数个个体实现自己创意的一种现象,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体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可能的未来企业家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可以说,创业教育与“创客文化”的关键点都在于创新教育,皆因创新教育的实现为基础。

第二,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创客文化”走进课堂、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或模拟创意实现的工作情景,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将“创客文化”融入到课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培养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除了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客文化”,还应在专业和基础课程中融入“创客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的实际情景。课堂上的课程应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式、集体研究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三,创业教育要与“创客文化”相融合,就必须让学生成为“创客”走出教室,将学生的创意在一定的空间内去实现,汲取创业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创业教育最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完全内化为自己所用,“创客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将创意的实现成为学生实践创业知识的最佳平台。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薛窑科研实训基地“星创天地实践班”均来自于植物保护、园艺技术等涉农专业,学生上午半天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会有很多关于奇思妙想,早晨、下午学生都在田间地头种植,实施自己的种植项目,实现自己的创意。

3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根据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性较高的实际,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已不能符合要求,应当说基于“创客文化”开展开放式、研讨式、案例式、实践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3.1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或主要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教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创客”,针对创业过程中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关于创业者基本素质。学生可以假定自己是一名“创客”,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思考及讨论。之后由老师带领“创客”们将所思所想罗列与黑板,同时对照自己还需增强哪方面的技能。通过这样具体问题的课堂讨论,学生很容易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已经拥有的创业者基本素质,一类是自己仍需加强的基本素质。这样学生讨论之后,不仅懂得了创业的理论知识,还将此内化为今后学习的动力。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把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而阐述教学涉及的理论观点。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案例呈现。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需要事先准备好案例,课堂上可以自己讲述案例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现案例并提出思考的问题。二是案例分析。案例熟悉后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可以通过集中式或自由式讨论,由问题贯穿讨论中心,通过讨论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业”的含义及成功创业的艰辛。三是观点陈述。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启发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或观点具体陈述,借此调动学生成为“创客”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四是总结归纳。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对陈述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肯定“创客”们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创创意并合理引导,让学生有所收获。

3.3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如:企事业办公室或生产车间,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研究或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社会调研。结合创业教育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作为“创客”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活动。“创客”们通过亲临现场,听专业介绍、看企业资料、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品质和技能,对实现创意的可能性进行有效评估。二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并邀请厂方的专业人员、创业成功者上课,在企业一线环境中加深学生对创业及企业管理的理解,拉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创客”们可以与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各自创意实现的有效途径。三是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近距离参观考察多个同类型企业。有助于学生从实践层面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和感悟,了解创意应当在什么类型的平台才能实现,创意实现需要“创客”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3.4实习实践法

实习实践法就是为了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师生共同进行实操活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实习实践环境中转变角色,成为“创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分小组对某些创意进行虚拟实现或真实再现。如通过搜集信息、分组讨论共同策划小企业创业方案;或对某个产品进行销售,进行创业探索。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这对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2

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质。是面向新世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谈一谈本人的粗浅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具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讨论学习法、发现法、目标教学、黎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每一种新的教学法出现,教师都应积极学习探索,根据教材、学生、教师本人特点合理选用,甚至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 一套自己得心应手的“套路”来。但无论采取何种教法,都应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课型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新课导入的创新。在教《将相和》时,我是这样破题导入的:“‘将

相和’三字中,‘将’是‘将领’的意思,‘相’是‘宰相’的意思。‘和’是‘和好’的意思。文中‘将’、‘相’各指谁?既然‘和好’了,那他们原来有什么矛盾?他们间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大家读课文,找答案,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这样一问一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互相讨论,互相补充,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3.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我在教《奴隶英雄》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情境导入:“斯巴达克起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的奴隶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在罗马奴隶的疯狂镇压下,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名垂青史,万世流芳。同学们,让我们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再现历史上这光辉的一幕吧!”同学们被这段声请并茂的话所感动,很快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非常成功。

4.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创新。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遇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3

(1)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从高等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来看,案例分析教?W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意志的培养与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2)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与时俱进的案例分析,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案例的讨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为了获得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需要自行查阅有关案例事件的背景资料,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学效果显著。

不同的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选取相应的创业者的亲身经历进行讨论分析,不仅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获得从事创新创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发言间接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二、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实际创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材料的选取具有明显的教师主观倾向性

目前,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案例多数是由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活动前根据相关背景知识挑选出适合的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案例分析教学中所选取的资料,完全由教师决定。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多数是成功的案例,也可以说多数是创新创业正面的教育素材。这样的案例分析常常给受教育者一种错觉,创业会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列举的案例一样,很容易成功。这种带有明显主观倾向性的案例分析,对创业者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是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的。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过于程序化

一般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前期准备、案例分析讨论和最后的总结归纳三个环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这种案例分析的实施过程过于程序化,缺乏新意,每次都是这样的流程,久之,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失去集体讨论和分析问题的兴趣,影响创业教学的效果。

(三)案例展示的形式比较单一

在创业教育教学案例资料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多数采用的是文字形式,少数配几张图片。这种展示方式过于单一,有的案例由于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过多,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学生易失去学习创业案例的耐心。

三、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使用的建议

(一)筛选正反两面的创业案例进行教学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应正视青年创业的实际情况,要将青年人创业的经验教训,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大学生。在选取案例材料时,适当地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失败创业案例。帮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创业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未来学生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反两方面的创业案例,更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案例教学不应受到传统案例教学方法的束缚,应积极地与其他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带着问题在案例中寻找答案,最后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结论。这种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适合我们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4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求将学生从传统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通病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学生追求“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化,最终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研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2.间接激励。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人教师设计的轨道,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内涵,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充分扩散,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要有取舍,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二、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应该说,语文阅读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营造大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在语文课中有一定的时间作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又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启迪。

三、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学习方法。

具体方法;要求学生搞好每单元开课以前的预习活动;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将所列内容分条责任到人,在学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归纳总结答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知识的总结方法的归纳、能力的展示工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全面深刻掌握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培养能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钻研,很好地掌握了单元整体知识,最终获得对他们今后人生都有明显助益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5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丰富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设计创造出新的意境,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形象的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意境教学,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深刻理解教材,从而提高理解知识能力。

语文本身就是文与道的结合体。韩愈的“文以载道”既是为人的传统,又是讲授文章的关键。由“传道、授业、解惑”可知语文老师除了讲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什么是“传道”,我认为就是除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做人,要将这种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课不同其他学科,应用直接的灌输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效果,教师要进行情境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情境教学呢?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设置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种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示范—模仿式、提问—讨论式、指导—自学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相互启发,收到良好的效果。

1.示范—模仿式

示范—模仿式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模仿、创造活动,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认真做好示范,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学生是教学的“被组织者”,是学习的主体。模仿要有目的,掌握活动的方法,勇于创造和实践。教师示范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形体动作,也可以应用图片、图表、影像等。如在讲授《藏羚羊》一课时,应用直观教具引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用展示实物和观看视频方式了解藏羚羊,学生跃跃欲试。对于教学难点,教师可通过启发,应用所学的知识,超越课本设计多种不同的接纳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创造思维能力。

2.提问—讨论式

提问—讨论式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情境思维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要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应用提问技巧,从旁指导,创设情境,延迟评价。学生是讨论的主体,要具备讨论的良好心态及积极参与意识和大胆发表见解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采用“安排讨论-进行讨论-课堂总结”的教学结构授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通过二人一组、四人一组或全班讨论的课堂交流形式,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如教学《最后一课》,首先设计场景。即以普法战争刚结束的第二年在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为题材,提问:“被迫改学德语”,为什么不是“心甘情愿地学”?为什么是“旧识字本”,而不是“新识字本”?为什么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而不是“第一堂法语课”?对于孩子们今后永远也学不到法语形成假想条件,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包括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意境的设计,必须与思维的发散紧密结合。

3.指导—自学式

指导—自学式是对学生自学进行有效指导,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模式。知识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获取,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这一模式正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避免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注重全过程。模式中的自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指导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辅导的活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他应作全面指导,包括预习指导、学法指导、作业指导和把握度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学会读书,不断积累学习方法。在指导自学过程中可用启发提问,分阶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继而进入问题的意境。这一模式适应于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教学教材。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6

"Creative" pedagogy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Xia Xian-jing

【Abstract】Teaching Teaching is full of creative ideas for students to learn meaningful idea, ideas. Teaching Creativity ref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ideas and thoughts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e" and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aw, and on this basis, attempt to implement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e direction of some superficial discussion.

【Key words】Teaching creativity;Implemen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Rule; Direction

教学创意应该从日常教学中延伸出来的,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以适应我们教学需要。教学创意指尽量创造出与原有的教学(传统教学)所不同的,但有联系(继承)而又富于新意和雅趣(发展)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主意、想法。教学创意实施强调的则是主意和想法的具体落实过程。由于许多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没有能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也有教师受名师的影响,形式化地向名师学习,不顾实际地照搬一些课堂理念和模式,中学语文创意教学的实施出现符号化、标签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对中学语文“创意”教学实施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一、创意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阐释

语文课程性质的认知和感悟决定创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价值的追求;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决定创意教学实施的课堂展现面貌和课堂教学行为的构建方向。

我们谈论中学语文创意教学实施特指的是立足于语文课程的一个来自课前创意理解和课堂创意操作的概念,尽管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被期望为新课程的建构者,但此处我们选择讨论的依然是一线教师立足课堂、实施课程教学的问题。不同的课程性质认知带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的追求迥异,就会产生迥异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创意会产生截然相异的选择方向。师生关系的定位是有关“人”的问题,师生关系的主次轻重还是并列融合对课堂面貌的展现和课堂行为的进程起着制约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如此描绘语文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此,“生命语文”、“绿色语文”、“文化语文”、“诗意语文”等教学理念和创意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反对纯科学主义、工具至上论调上,人文性发挥了大旗指向,虽未披靡,但却也加速了知识授受主义的瓦解。可以这样说,这些立足课堂、实施课程的具有极强探索意义和创意意识的教学模式和课题研究在高举人文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工具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实践的角度讲,我们主张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教学创意实施”中的“性质表现”或“表现的性质”,“语文味”教学观、“语文人格教育观”、“青春语文教学观”等“教学创意”观方法论上的论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知于一线教学很有指导意义。言语训练,思维过程训练,语文素养浸透,这些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学中已经逐渐成为大家自觉努力的方向。

学生主体说:“非指示性教学”,“生本观”等;双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导读、导学说”,“学长式教学”等;主体融合说:“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主体―客体―主体说”,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转化”,注重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等等说法或教学模式对课堂师生地位关系进行不断地调整,整合和定位,逐渐无限地接近于真理的天空。

二、创意教学实施的法则和方向

教学创意实施法则是对当前教学创意实施中错误做法进行反拨的有力武器,创意教学实施的方向探求是对其方向可能性的浅显预示。实施法则和实施方向可以验证教学创意实施自身。

语文创意教学实施遵循的两个法则。

1.整体结构法则

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语文教学创意实施必须关注“物”的要素,师生关系的定位则决定了“人”的要素。中学语文教学创意实施是“物和人”的要素组合过程。“物和人”的要素组合要作一个整体的考量,将“物”和“人”的要素本身及其在课堂创意实施过程中的组合运动当作一个整体结构来揭示,调整不利教学和教育的异质,祛除教学和教育的有害干扰,这样会使课堂整体结构和谐,揭示出更深广的课堂教学和教育内涵。

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观如是表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和教学境界。

程老师的这种教学创意观是在深刻反思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和四个虚假(虚假的自主、虚假的合作、虚假的探究、虚假的渗透)基础上提出的,这种教学创意实施作为整体结构存在的不是要素背后虚拟的抽象物,它既在更高层次上组织要素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在具体层次上展现学习的过程。它自身就是更实在的学整体结构。语文课程性质的课堂性质显示、师生地位的课堂定位无疑是科学的。

2.系统性和复杂性法则

中学语文课堂创意教学实施是整体的有系统的,它不能拒绝科学性和系统性,张志公先生的教导应该时时在耳,“我们语文教学吃亏就吃在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的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这强调了语文课堂实施在关注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去理解中学语文课堂创意实施中的复杂性。中学语文课堂创意实施应该描述语文课堂的复杂性,这是由语文课堂要遵循的“整体结构”法则规定的,一个整体是复杂的,因此语文教学创意实施所描述的课堂就不可能是绝对规则、同向、连续的结构,语文创意教学实施中的断裂、空白、无序有时就是创意所在,这种系统中的复杂兼容正是语文课堂创意的最大限度的包含。

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以其“教学的有序性”,课堂“一步步地向前走”;“层进式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效果一步步落实”;“学生充分占有时间、充分活动”,“课堂节奏协调”等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创意实施的系统性。“板块式”教学思路外部特征教学结构清晰、内部特征教学内容优化。我们认为,这只是创意教学实施的某一种形式,且不论板块之间的复杂以及板块内部的复杂,不同的文本更是可以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板块教学创意的。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7

[作者简介]李尧(1957- ),男,湖南湘潭人,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的性能、电致塑性及合金化;杨俊杰(1974- ),男,湖北应城人,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的性能、电致塑性及合金化;余五新(1969- ),男,湖南天门人,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的性能与模具设计。(湖北 武汉 43005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资助项目“特色专业办学理念及其特色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9YJA88005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73-02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的长期目标,也是高校培养人的一个终极目标。我们从众多高校及教育研究文章中了解到,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也相应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方法:一是让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二是强化了实践教学,开设大量的教学实践课程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一些高校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上还有局限性。文章将从教学的角度及思维方式和创新方法出发对培养或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给予讨论。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方法上的不足。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采取了很多相应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让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从字面上和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措施和方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时,均是指导教师给出了题目,规定了学生应该做的事,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意图完成就行了。如果其导师还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那么本科生就更没有独立思考的可能,只是帮助研究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类工作。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己想问题、想题目的很少很少。这样一来,学生只是成了指导教师的手的延长,而不是指导教师的脑的延长,并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余地。另外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化实践教学,实际上,这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思维方式上是着重理论思维、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限的。

2.教学计划的合理性有待完善。我们的教育是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所规定的。课程结构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计划是一个规范教学制度的有效办法,构成了教学任务的时间性和保障性。有了教学计划,教学得以有效完成和实施,并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同时,在教学计划实施和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配以教学督导和学生的评教制度。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是,这也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带来了一个负面的作用。课堂教学学时完成是按教学大纲来实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延伸或发挥,为了达到大纲的要求,教师是不能有其他任何余地做其他事情的,只能是满堂灌输式教学,这就难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教与学两方面的创新意识不足。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习题从来就是追求唯一答案,很少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被动学习为主,主动学习不足。学生的考试答题也是只有唯一答案,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便于教学,学生也容易通过考试,双方都能满意。但正是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愿多思考,不愿多提出有创意的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害无益。本科教育中,有哲学课,这门课程不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帮助,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益的。然而,由于任课教师对理工科的知识准备不足,很难联系理工科的一些案例进行讲授,学生听起来是呆板的,很难起到启发性的指导作用。如果任课教师能够了解更多的理工知识,并将前人发明创造的例子融汇于哲学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4.课程结构有待调整。有些课程和课程的学时分配是不合理的,这包括开设的课程和每门课程学时数。如大学英语有250个左右的学时,加上专业英语40学时,共计290学时,这与三十多年前的大学英语学时数基本相同。学生进校经过高考,英语水平相当于三级水平,现在还是安排这么多的学时是不合适的。另外,全国统一进行的四、六级的英语水平考试,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学生在大学里要获得四、六级英语证书是否合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外语是需要时间的,学生为了能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需要背诵大量英语单词、词组,做大量英语习题,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们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通过四级考试花费的时间是课余时间的一半以上,加之工科学生有大量的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课程,这样学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主动思考探讨专业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思维了。

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谈不上创新的。因此,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帮助学生从不敢创新到敢于创新。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创新,对学生的“好创意”“好想法”要多加注意、予以重视,要善于引导并给予帮助。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不够,年龄还小,还不能创新和发明,而实际上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激发出创新精神,创新需要知识,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才能有创新。鼓励学生克服权威效应与从众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创新人才,也不是发明专家,大学里能够完成学业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对于这样的学生应多鼓励,激发他们参与创新活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从进大学开始,就为考研究生做准备,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感兴趣。对于这类情况,学校可以免试录取有发明创造的学生为研究生,以鼓励创新,使其即使考研学生也要注重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2.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即打破常规的定式思维,比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进行的理论思维、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很少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训练,这是我们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发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不受过去知识的束缚,不受已有经验的影响,但有一定的思考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不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逆向思维法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背道而驰”。这种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奇特而又美妙的思维方法,常常能够作出突破性的发明创造。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学校或指导教师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学校针对在校大学生目前状况以及思维方面的习惯,需要相应采取措施及对策。这些措施有利于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做梦”。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非常规思维及系统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关键词、思考题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进行。还可以将各类思维的创新案例编研成册以课外讲座的方式进行。

3.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方法。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还要掌握一些创新的方法。常见的有头脑风暴法、优缺点列举法、组合法、属性列举法、目录法、借鉴法、讨论法、定位法和TRISZ法等。对于这些创新方法,学生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运用,这对学生的创新是大有益处的,其中TRIZ理论和头脑风暴法尤其值得学生了解和学习。(1)TRISZ法。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研究始于1946年,前苏联的大学、研究所和企业所组成的数百人的研究组织分析研究了世界近250万件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的原理、法则形成了TRIZ理论体系。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通过分析人类已有技术创新成果——高水平发明专利,总结出技术系统发展进化的客观规律,并形成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化的方法学体系。(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力激荡法,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脑力激荡法虽然主要以团体方式进行,但也可于个人思考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法时,运用此法激发思考。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只专心提出构想而不加以评价;不局限思考的空间,鼓励想出越多主意越好。在各种方法中,TRIZ理论的成功率是最高的,也是最有效的创新方法,学校应将该理论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中。

4.促进教师的教学法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将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寓于专业教育之中,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要能讲授或介绍前人是如何思考和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出问题的过程,或提出的假设、论证一个公式、发明或创意是如何实现的。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中有众多案例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一个教学方法就是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和小组研究这两种方法来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人的小组,在主题的范围内自命子课题。用几天或若干周的时间,从问题的提出,到方案制订和工艺安排、完成报告、制作演示讲稿和在课堂上作报告。要求小组成员在课外通过收集数据、自学及合作讨论完成这一系列系统化的步骤。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如何保持人际关系和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5.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很多高校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严格地说,课程结构只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得越多,知识储备越多,但思考的时间越少。尤其是宽口径、厚基础、大量的宽泛的课程施加在学生之上,学生埋头于学习书本知识,就没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如果教师的授课又不是启发式的,教学案例没有说明来龙去脉,没有讲授前人是如何想到这一问题的解决,那么学生只是接受知识,是被动学习。实践教学方面,其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使是综合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并能写出因果关系,这也只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能力,但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是很有限的。那么如何在教学计划中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多机会来保证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呢?首先可考虑调整英语教学学时,因为现在英语学习的平台很多,进校的学生有很多水平已较高,所以新生入校时学校可组织一次分级分班考试。学生通过了学校要求的级别标准,就可申请免修这一级别的英语课进而从更高一级开始学习,这无形中就为部分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其次,要随时关注社会对该专业需求的变化,从而适时适当地调整某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或增加或减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思考问题。这样一来,有了时间的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而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6.积极构建创新环境。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实践活动。学校有针对性地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创新大赛活动也是调动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实践方法。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包括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和各类创意活动;学校可以为学生的科研提供一定的经费让学生开展有益的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申请的学校科研项目,可以不必事先设定必须完成的内容而急于求成,哪怕最后只有一个心得或想法均是可接受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作进一步指导,这样学生经过了自己大脑而主动产生的东西一定会激发他的创造力。

上述对策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调整课程结构及教学计划等方面上入手,同时,配以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和各类创意活动等活动,是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唐林.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秦荣荣.机械工程综合实验创新实践的总结[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隋秀凛,邵俊鹏,周德繁,等.机电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66-04

收稿日期:2007-01-24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5JG106)

作者简介:赵德利(1955-),男,山东莱西人,教授,从事文艺民俗美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孟改正(1978-)男,陕西周至人,讲师,从事审美教育研究。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因其办学条件、科研实力的限制,尤其是学生毕业时的中等师范任教特性,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根据专业性质,因材施教,决不能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和体系的宏大严密。因此,重实践,抓创新,彰特色,是地方高师院校在新世纪高校比拼中创建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名牌专业的明智之举。

一、实践教学:化理论为能力和方法

实践性教学是指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课堂理论通过实践操作转化为动手能力,从而实现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统一的教学过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它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学生经过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将会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和要求,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制定实践性教学大纲和编写辅助教材

实践性教学大纲是对院系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规划与要求。它具体体现了大纲制定者对学生应该具有的实践技能的认识,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保证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与考核,以自读、背诵、写作为重点,狠抓检查评估。实践性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展开,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和教育的人文性,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融汇理论性,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理论的支撑和应用的平台。

实践性教学的教材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检验。编写实践性教材要在实践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理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辅导教材要与课程理论教材互为支撑,详细阐述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本课程的知识要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作业。例如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师自编的《写作辅导教程》,就是依据写作教材,针对学生自学自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将范文讲解与摹写练习、理论知识与思考练习、内容分析与方法习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教材可以实践练习,“无师”自通,这样就使实践教学有了依据,教学质量有了标准。

(二)抓好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课程理论学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它们在教学活动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在教学中,要根据其相关性安排好课程展开的时间顺序。课程理论学习是学生了解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内容和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形成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课程实习是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所做的实践性作业。例如写作课进行的社会采风写作训练,广告CI课进行的市场调查和设计等,都是课程实习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习也可称作专业初期实习,一般在二年级进行。例如广告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二年级暑期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和认识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进行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全面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方法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岗位预先接轨。

(三)推行背、读、写、听、看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

针对许多大学生写字难看、错字不断、文理混乱、嘴巴生涩、实习困难等实际情况,在本科生中有针对性地推行背诵诗文、阅读名篇、写作文章和检测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活动,并对考核和评价合格者辅以相应的证书奖励证明,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应用能力,胜任日后的教学工作。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自2003年以来,就在本科生中推行以背、读、写、听、看为核心的“211111”系列训练和“两字一话”达标活动。即在校期间,背诵200篇诗文,写作100篇文章,阅读100部名著,听唱100首名歌名曲,看(欣赏)100部影视名片和100幅书画作品,并研究出一套训练、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两字一话”的训练,其中钢笔字、粉笔字,由系内考核,达标者发给证书。普通话须通过国家水平测试。对以上两项未达标者,由系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专门负责培训、考核和管理,逐人逐项过关。几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力地配合了课程理论的教学,使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探索三级论文写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围绕此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高师院校专业课程教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通过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科研实践训练程序,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参加研究性实践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确定选题、制定提纲、撰写论文等研究性过程,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创新素质。

二、创新教育:名牌专业建设的旨归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宗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性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承担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反映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创新教育的实施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中文专业作为古老的人文学科专业,在理论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更应该推崇创新教育,使古老的专业再获活力。

(一)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并在心理上形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再生与发展。

更新观念,开发积极理性,摒弃消极理性,培育创新意识。古老的中文学科在经验主义和消极理性的人士眼中,已是一个被前人无数次地开采和发掘过的领域。许多教师成十遍二十遍地教授一门课,只是重复同一教案,把已有的普遍认识视为真理矢志不移,就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理性的表现。面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我们显然需要开发积极理性,以积极理性的批判力量,超越习惯,拓展认识的新领域。所谓积极的理性是其“相对于人的习惯而言,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及对象进行否定和超越的能力”。[1]显然,开发积极的理性,对于人文社会学学科(包括中文专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它通过批判已有的认识,能重新校正认识方向,选择新的价值视点,开启新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认知场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需要一种情境启迪。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恰当地运用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消极理性和经验主义的批判,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探索和发现新的认识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设置具有新异难度的问题,并运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质疑和索解的心理兴奋和愉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创新是以渊博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个人整体素质为条件,具有超乎寻常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这正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中文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尤其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可以说,学会做人和培养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和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因材施教中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标举的是一种主体价值尺度,重在培养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与实行,将会有效克服由于狭窄的教育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分离,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一向度的发展倾向。

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果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的话,那么,专业教育就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两者的结合,将会更好地把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与创造财富统一起来。尤其是中文专业具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不仅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中文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包蕴和渗透着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且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思考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可谓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3.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人的素质形成的规律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与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对人的培育发展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符号记忆、逻辑演绎能力,但不及实践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个性、社会交往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实践性教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成为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实践探索的操作性和创新性相互融合,有机统一,是素质教育中二者良性互动和深入发展的根本保证。

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素质教育就非常看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中的《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三级研究性实践训练、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许多活动(如科技论文大赛),都成为训练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课堂。《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深入体验社会和认识自我,从而用文字作自由表达,对现实中的假恶丑等不良现象敢于质疑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对课堂内容的创意设计、班级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可以挖掘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与专业课相配套,辅修式人文素质教育开设的一些课程,很注重实践活动及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民俗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选修课因“识”利导,带领学生下田野,做庙会和村落的调查,较为有效地实现了把理论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我国现有高校上千所,各校之间办学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研究型大学和异军突起的民办高校夹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和边缘性特色赢得竞争中的主动。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特色不是由人闭门造车造出来的。纵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特色意味着独到而先进的办学理念,特色意味着教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特色意味着学科专业的优势和影响力,特色意味着实力。可以说,有特色就会有发展,就会有竞争力,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限制,创建特色应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大投入。

(一)办学理念独具特色

办学理念是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定,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虽然可以被文字表述出来,但它绝非是一个学校的几个“笔杆子”写出来的,它实则是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对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或者说它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从这个意义说,办学理念不是在大学内部孤立自生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与实践中获得其定义内涵的。因此,办学理念不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抽象,也不是赶时髦的舶来品,只有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时代的文明召唤,并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满足并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才能获得和形成。

地方高师院校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当然应该具备现代大学所共有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地方高师院校又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即它既不是“部办”的重点大学,又非“211”工程的大学,而具有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的办学特点,这就要求它理应“服务地方”。地方的基础教育以及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优先满足地方需要,坚定不移地为地方教育、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总之,要探索和建设一所具有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人才培养以地方为本,科学研究以地方为源,服务社会以地方为终”的办学理念。

(二)学科研究的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出特色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可以有多样性,如办学思想的特色,学校环境的特色,教学和科研的特色,服务的特色,管理的特色等,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学中的学科特色。因为,学科专业教育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持续发展的龙头,不仅科学研究的特色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而且教学特色的形成也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特色也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不以学科建设和学科特色为核心就失去了高等学校办出特色的意义。因此,抓住学科特色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在学科研究上应该突出地方性和边缘性特色。研究型大学因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科学研究上敢于追踪社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其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价值。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地方高师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研究特色,立足高等教育战线,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践证明,高校根据自己的独特(地域)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的学科建设立足陕西,在理论研究上,以文艺、民俗、美学及其民间文化批评为重点,坚持走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特色之路,使其文艺、民俗理论研究在全国领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中文专业又选择了陕西方言和陕西文学为应用性研究的突破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2个国家社科项目,3个省级社科项目的资助,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陕西方言、陕西文学、关中民间文化的研究论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学科研究与建设的特色。

(三)人才培养的特色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法为高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只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本校的历史沿革、学科优势相统一,就可能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对21世纪高校间的强势竞争,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相一致,严格管理,打好基础,重视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为人楷模的教师,才可能有出类拔萃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督察,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从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自习作业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和严格检查,是人才培养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

打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专业、服务社会必须具备的。无论从创新还是实践的角度讲,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无法从事其他的一切。从专业人才研究的问题、认知程序、所探求的意义和相互补充性上看,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具有内在的相似性。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符合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9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努力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借“三城联创”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我校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示范作用。

二、创建目标

以教育素质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优化,管理服务优质的“四优”标准“办人民满意学校”,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三、创建工作计划

(一)高标准建设队伍,为创建文明单位提供组织保证。

1、抓好班子建设,发挥创建领导作用。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学以致用;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决策水平及执政执行能力。

(2)抓好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效益。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学校干部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要以身作则,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带头执行教学常规,带头实践个人奋斗目标。

2、建好教师队伍,打造一流名师。

(1)从政治上关心鼓励教师进步。以师德建设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多作贡献。

(2)积极培养名师。从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需要出发,坚持业务培训,制定《武当路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学习,造就骨干、名师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坚持走出去学习,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是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我校星级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课堂互动活动,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三是定期举行示范课、考核课、研讨课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四是大胆选拔使用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干部。在重要岗位上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二)高要求学习理论,增强创建意识。

坚持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帮助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教育理论来指导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高起点定位目标,丰富创建内容。

1、明确创建思路和目标。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龙头,以“工作作风”建设为抓手,以“优良校风”建设为落脚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平台的创建工作思路,把“”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2、探索科学的创建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等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把创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文明创建工作的激励机制。

3、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力求在形式上体现群众性,在内容上具有认同性,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

(1)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积极组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通过举行知识竞赛,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等,大力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执教、依法办事的水平,增强运用法律武装保护自己的意识。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10

二、创建目标

以教育素质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优化,管理服务优质的“四优”标准“办人民满意学校”,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三、创建工作计划

(一)高标准创建队伍,为创建文明单位提供组织保证。

1、抓好班子创建,发挥创建领导作用。

(1)加强思想作风创建。组织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学以致用;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决策水平及执政执行能力。

(2)抓好中层干部队伍创建。增强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效益。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学校干部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要以身作则,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带头执行教学常规,带头实践个人奋斗目标。

2、建好教师队伍,打造一流名师。

(1)从政治上关心鼓励教师进步。以师德创建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师德教育,鼓励教师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多作贡献。

(2)积极培养名师。从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需要出发,坚持业务培训,制定《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学习,造就骨干、名师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坚持走出去学习,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是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我校星级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课堂互动活动,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三是定期举行示范课、考核课、研讨课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四是大胆选拔使用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干部。在重要岗位上培养锻炼青年教师。

(二)高要求学习理论,增强创建意识。

坚持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帮助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的文化创建理论、教育理论来指导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

(三)高起点定位目标,丰富创建内容。

1、明确创建思路和目标。坚持以“党风廉政”创建为龙头,以“工作作风”创建为抓手,以“优良校风”创建为落脚点,以“师德师风”创建为平台的创建工作思路,把“四风”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2、探索科学的创建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政教处等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把创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文明创建工作的激励机制。

3、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力求在形式上体现群众性,在内容上具有认同性,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

(1)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积极组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通过举行知识竞赛,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为师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等,大力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执教、依法办事的水平,增强运用法律武装保护自己的意识。

创意教学法论文例11

创意教学是一种运用创意来改变常规惯例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新颖性的想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的一种实践。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意安排,通过创意导入、创意讲解、创意训练的地方式来“创意授课”。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有创意地教、学生如何有创意地学,强调一方面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从外在辅以创意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强化,从而实现应试目的和培养全面创意能力的双赢。具体而言,创意教学主要讲究六点要求:一是活泼多元,二是主动参与,三是资源运用,四是班级互动,五是学习动机,最后一个是解决问题。正如创意教学的代表人物新加坡的骆毓芝所认为的,“健康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及人文关心的培养。学校的教学法若仍不创新,乏味的课程加上考试的压力,学生必然会往校外、学业以外的圈子发展以寻求欢乐”。对高职法学教育而言,创意教学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高职法学创意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人文与科技均衡的社会中坚力量。”《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中要求“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实务导向”特点,如何实现良好的技术技能要求,如何增强高职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意教学不失为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竞争力的途径。

1.创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法律知识有其特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相对于具体实用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难懂性。创意教学的引入可以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手段上合理创新,加入诸如娱教技术和游戏学习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创意性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职业能力创意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创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以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的思考能力。同时,创意教学主要以团队项目任务展开,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训练,这就为学生以后的职业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3.创意教学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意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激励者与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富有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鼓励学生思考,使其乐于学习的教学目的。创意教学历程包含观察、思考、分享与创作,需要教师耐心提供情境与素材,以落实创意教学。

4.创意教学有助于课程体系的科学重构创意教学的实施应该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新三方面着手,需要和课程整体课程体系配合,这些都将改变现有高职传统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科学重构“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意为载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高职法学创意教学的可行性

实验心理学家特雷奇勒曾通过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高职法学中的创意教学可以借助灵活运用图形化、形象化的教学资源,通过创意教学安排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1.借助文娱事件,进行创意导入有鉴于当前娱乐文化盛行,高职学生对文娱事件有着天然的关注度和主动获取性。如何从他们感兴趣的文娱信息入手,导入专业法学知识,是创意导入环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可以借助热门的影视作品、明星故事、文艺表演、文化故事等题材,用“明星代言”“先锋观点”“法律电影院”“热点事件”等环节设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共通的话题找出知识传播的突破口。运用创意变通理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热情。

2.学习相声艺术,进行创意讲解借助于网络的流行,“浅阅读”现象在高职学生中表现突出。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轻易的获得各种信息。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积累,但普遍缺乏深度。如何在学生现有的信息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目标知识点,是创意讲解环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可以借鉴相声艺术的“三翻四抖”技巧,多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的方式具体到学生身份、熟悉的情景中去,有针对性地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环节,把目标知识点通过对比,突出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区别所在,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制度。比如,在讲解“法人”这一个概念时,可以先提问学生:“法人是不是人?”通过“法人”与“法人代表”两个词来比较,引导学生从书面定义中找出关键词“法人是组织”。然后再提问“我们班是也是人和人的组织,那我们班是不是法人?”从而引导学生对法人的构成要件的思考。然后通过“有班费是不是有独立的财产”“有班名是不是有独立的名称”的连环提问,来深刻理解法人的四大构成要素。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幽默语言的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掌握目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