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24 12:00:10

文化产业化

文化产业化例1

二、文化产业企业创新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构建现代化的文化企业制度

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企业所发挥的支持作用与推动作用是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具备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文化企业能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的创新当作内在需求,这对于推动文化产业企业创新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完成:一是构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市场;二是推动文化体制的构建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突出体现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其中拥有经营权的企业法人为企业的发展负责,而不用对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企业股东利益负责,无论是法人还是出资方,对企业所承担的都是有限责任,这种企业制度对于文化企业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具适应性。在文化行业逐渐转企改制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而这同时也导致了文化企业股东结构产生变化。在此过程中,文化企业有必要构建完善的法人制度,并让经营者具备充分的经营权利,避免使用行政权对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干涉,在此基础上,我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企业才能够实现政企分开,并推动文化企业融入到竞争环境中,从而使文化企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推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体现在市场发育有待成熟、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事业性质有待弱化、市场主体规模有待扩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文化单位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鼓励与提倡民营企业在文化产业市场中的参与,从而推动文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通过这种做法,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能够形成较好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可以依靠民营企业中的经营优势和技术优势来推动文化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另外,政府部门有必要重视文化产业企业创新力的提升,从制度方面确保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从而有效刺激各类资本加入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过程中,在提高文化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产业化例2

什么是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修订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创造、生产和传播等不同的阶段,是将想法转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将所需的实践、活动和必要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又会对消费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产生影响的一种产业。简言之,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产业化的产业。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笔者认为相对权威和全面的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所修订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一脉相承,与国际接轨的。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1)文化产业的内涵。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内涵即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由市场主导,是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主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推动文化企业发展壮大,调动更多非公益性资源和民营资本激活文化市场,生产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2)文化产业的外延。文化产业的外延,即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了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也称“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导,具有公益性质,通过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本文阐述的是狭义上的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统一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至少在政府文件的使用中还是有区别的,但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笔者更倾向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描述,因为“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统一的,内涵是一致的,定义和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化的进程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定位和分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确立。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确立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以此为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分类。根据以上原则,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确定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概括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即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部分。若再按照我们更关心的产业类别划分包括: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文化艺术业、文化信息传输业(互联网即属此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广告业即属此类)、文化休闲娱乐业(景区及游乐设施即属此类)、工艺美术品业(包括销售)、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版权、印刷、经纪、会展即属此类)、文化用品业(玩具、文具、乐器、视听设备、烟火等即属此类)、文化专用设备生产业,共十个大类。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核心,在识别文化创意产业时起到原始标尺的作用,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出发点。“文化”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原材料”,同时也是形成产品反作用于具有此“文化归属感”的目标受众。可以说,“文化”具有经济学上的双重性,既是生产资料又是客户群体。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在于创意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是我国政府激励政策的缩影。由此可见,解放全民的思想,激发大众创意创新意识和潜能才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和推手。当然,文化创意产业从起源到发展就更离不开创意创新的意识,而且比任何产业都更依赖创新。所以,创意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也具有两面性,既是原点又是推手。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渠道的快速兴起,不断催生出新兴文化业态和产品内容,也大幅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率。反过来,“文化创意”也为其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信息、文化+服务、文化+制造、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多样的、新颖的创新发展模式,尤其对传统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的影响更加宝贵。

三、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现状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地位

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当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格局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实力,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多数处在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未能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

2014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7000美元,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规模也较10年前有了大幅提升,约占到了GDP的3.77%。一般而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认,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也与我国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转变的总体趋势是相辅相成的。

四、简述其他最具文化创意属性的相关行业

我们在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笔者认为不得不提到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划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并未纳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因为“虽有部分活动与文化有关但已形成自身完整体系,以免削弱本分类的文化特征”。但笔者认为此解释不免有失偏颇,不论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还是经营本质看,旅游和体育产业都应该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按照国际上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其他机构和研究者的观点,也都将旅游和体育产业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一)旅游产业的文化性

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完成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当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而且“仍居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市场规模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呈现出与新兴平台相结合的新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不论从经营对象本身(人文风光、历史古迹等本就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和智慧思想的成果)还是发展路径的特点,无不体现出文化性和创意性。

(二)体育产业的文化性

体育除了竞技因素之外,文化性、娱乐性、群众参与性才是其真正维系受众的核心,若脱离了体育的文化性,就不会形成产业化。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过:“百年奥运沉淀下来的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先生在参观英超热刺俱乐部青训营时不禁感慨:“两个半小时的参观,我们感触更多的不是场上运动员技能战术的培训,而是文化。发展足球最终还要回到足球本身,需要足球的土壤和文化的支撑”。足以见得“文化”是体育产业最重要的属性。

文化产业化例3

创建于1993年的奇正藏药集团,是藏药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是集研、产、销为一体的大型民族药业集团,下属有四家GMP药厂、一家研究所、两家GSP经营公司等十余家企业,拥有员工1000余人。奇正藏药成功开发了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的产品,使传统藏药增加了全新的外观,为解决藏药历史上存在的工艺难题奠定了基础。截止*5年,奇正藏药累计纳税超过2.6亿元,名列*4年度中国私企纳税百强第66强,连续数年,作为纳税大户和诚信纳税企业,受到甘肃省政府和自治区政府的表彰。

一、起步:藏医药文化孕育的创业文化

1、藏医药文化的传承

当人们都在讨论信仰危机、信任的危机,讨论企业家与员工、员工与上司都有彼此间信任的鸿沟的时候,世界还仍然保留着一方净土――。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最贫乏、生存条件最严酷的地区有一批世界上最虔诚的人在那里生存,以最低的物质条件,维持这种信仰。在青藏高原上,经常可以看到朝圣的人群,几千公里的路,用身躯去丈量,根本不用别人去监督,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文化对于人类灵魂的关怀,对于人们心理状态的调节机制,可以实现现在的道德机制和法律机制所无法达到的事情。

当人们看到藏东南木材蓄积量今天仍是中国林区之首,看到拉萨天最蓝、云最白,就以为大自然格外恩赐这个高原上的区域的民族。其实,这除了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外,还和这个民族崇尚自然、心态平和、追求和谐有关。在藏民族的信仰中,神山、圣湖、动物、树木都有神圣的生命含义,九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著名的传教事迹之一就是说服了猎人放下武器,这应该是世界上保护野生动物最早的范例。因此,是藏民族敬仰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信仰行为,维护了高原的生态环境。

文化作为人民博大精深的生存哲学,是人类取之不尽的智慧之源,是奇正藏药赖以生长和壮大的沃土。

藏医药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药以植物、矿物为主,也有部分动物药,共有2294种,常用品种1220种,其中约一半为青藏高原区域特有的品种。在公元7世纪,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就详细地阐述了人体构造、胚胎发育、人为什么生病、病的种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治疗用药、医用器械等。

藏民族在雪域高原顽强生存,藏医药为藏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藏医药令外人难以置信地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高原特色的野生药物、丰富的临床实践,是高原民族发展史上的创举和智慧结晶。

西方医学帮助人类克服了细菌性传染病的威胁,但对于已上升到疾病主要位置的免疫功能变差,代谢失常,工作过分紧张,心情压抑等现代社会病却一筹莫展。也许,东方古老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他们上千年的医药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并具有更经济低廉的治疗成本,尤其藏人强调融入大自然,追求身心整体的健康和谐的观念更会给现代医学一种启发。

悠久的文化,丰富的传统医学理论,神奇的养生保健知识,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优势所在,是藏医学的优势所在;充分的利用这些智慧,造福人类,是一件千秋大业。

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和对藏文化、藏医药的理解,奇正藏药从其诞生就以“传承和发展藏医药文化,利益众生”为自己的使命,坚持在源头上维护与藏药的血脉联系,这一理念不仅明确了奇正藏药产品开发甚至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发挥“藏医药”的独特功效、致力于“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新剂型藏药”,而且赋予“奇正藏药”品牌以天然的内涵。

“传承”意味着奇正藏药事业的发展是基于藏文化和藏医药的深厚积淀,是建立在汲取藏文化和藏医药营养的基础上的。藏文化和藏医药是奇正藏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是奇正藏药能够在世界巨头云集的市场上能够保持自身优势,谋取一席之地的真正依靠,奇正只能置身于民族文化的强大的势能范围之内,并依靠这种势能获得竞争优势。

“传承”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简单的复制传播,传承有一种“扬弃”的理念在里面,辨别藏医药文化遗产里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

“传承”还有一种“创新”的理念在里面,传承的本身不是目的,对于前人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要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要有创新的意识。

“利益众生”是奇正藏药集团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如何传承藏文化和藏医药的最终标准。藏文化和藏医药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造福现代人还存在一个方法问题,传承、融合、创新、发展藏文化藏医药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是否有利于人类综合福利的提高。相对于“利益众生”来说,“传承藏医药文化”是手段,是到达目标的路径。

通过对藏传文化的深刻理解,奇正人推衍出了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将藏传佛教文化与藏医药文化相融合的企业文化,树立了以促进藏区经济发展、支持藏区教育事业、融合藏汉文化为己任的崇高信念,并在这种信念的召唤下,形成了艰苦创业、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推动着奇正一步一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奇正人还充分发挥了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利用人们对藏传文化的敬仰,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营销活动,成功地塑造了“奇正藏药”这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

奇正并不是一家拥有独特社会背景的公司,也没有国家和政府赋予的特殊的社会资源,奇正的一切,包括财富和竞争优势,都是奇正人用自己的智慧、汗水、胆略和意志创造出来的。而这些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大都源于奇正的企业家精神,创业群体的创业激情和忠诚。

2、企业家精神

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的市场需求也许是每一个企业家必备的素质,德鲁克将之称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正是这种独到的敏感是真正的企业家和一般人的重要分别。奇正雷菊芳董事长的个人性格、人生经验、价值理念和做事风格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文化氛围。

不断提升的境界

即使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性大公司也不可能在创业初期就拥有现在的高远的理想,正如雷菊芳董事长所言,奇正刚开始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为了作一点事情,只是为了在到处都是弹坑的地方活下去。但基业长青的企业和昙花一现的企业的关键区别在于企业度过创业期后的境界的变化。纵观奇正藏药发展历程,其中经历了一个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雷董事长曾坦言她个人从科技领域走向经济主战场,只是源于一种幼稚和冲动,源于当时关于科技人员要走向经济主战场的号召和鼓舞,没有什么胸怀大志;选择藏医药,开发消痛贴,还仅仅是出于对藏文化的兴趣;但当消痛贴连续旺销的时候,连续短货,供不应求时,雷菊芳董事长正式提出要把藏药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提出振兴民族医药,走正业正道的要求;随着奇正投身光彩事业,雷菊芳董事长又逐步提出成为藏药代言人,提出传承文化、利益众生的更高的追求。

每次境界的提升都给奇正藏药打开了广阔的上升空间,为企业找到新的上升的牵引力、感召力,同时也使奇正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机遇,使奇正从兰州一步步走向拉萨,走向林芝,走向米林,走向全国和世界,走向正业正道。

做人的诚信

诚信立身是奇正赢得优于竞争对手的、良好的外部社会生态的主要原因,也是内部赢得忠诚可靠的员工队伍,赢得员工对企业的诚信行为的原因,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牢固的信任纽带,这种信任使管理简化,效率提高。

无论企业多艰难,奇正从来没有拖欠过员工工资,没有拖欠过合作伙伴的债务,坚持以诚待人。在产品方面没有出现过偷工减料,以劣充优的情况,相反,奇正总是在经典配方、药材方面精益求精,在产品质量方面处处走在竞争产品、社会需求的前面,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管理者、员工三个层面的企业诚信体系,即,在“产品、交易、服务与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要树立的企业诚信;在承担民族药发展使命、有效组合企业资源、规避经营风险、追求业内优势经营目标、独立承担责任、培养队伍、善待员工等方面建立的管理者诚信;在老实做人、诚恳做事、精益求精、敬业爱岗方面建立的员工诚信。

做事的执着

坚持不断尝试,坚持动手去做是雷菊芳董事长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真空表面洁净技术发明成功的主要原因,科研上的突破更加强化了雷菊芳董事长的这一习惯和信念,自奇正实业公司成立以来,继承了雷董事长的这一传统,坚持不断的尝试,不断地实验。奇正划时代的产品消痛贴就是不断尝试中的一个偶然的结果。这一点和强生公司的“强生婴儿爽身粉”和“邦迪创可贴”的发明及上市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正如百年老店美国的3M公司的前任CEO理查德•卡尔顿所说:“我们公司是意外碰上了一些新产品,但是要注意,只有行动才会碰上。”以采矿出身的3M公司在采刚玉矿的创业观念遭到几乎致命的打击后,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不断实验、执着做事的精神策略性的转向研磨产品。奇正创业时期的经历和3M也极为相似,也正是凭着执着做事的精神坚持了下来。

消痛贴的发明、改良过程和真空洁净技术的发明过程是惊人的相似,其中都贯穿着雷菊芳董事长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身上独具的执着。这种精神化作奇正实验室内百折不挠的实验精神,化作销售市场上大胆尝试的精神。

对现实社会需求的关注

从对真空表面洁净技术的推广,到对消痛膏市场机遇的捕捉,到未来的家庭旅馆,雷菊芳董事长一直保持着对普通民众提高生存质量需求的关注,并能够巧妙地将这种需求转化为奇正的市场机遇,雷菊芳董事长从创业到现在始终保持着这种敏感。

对市场潜力独到理解和强烈关注,独有的热情和细致使得奇正很容易抓住任何一个偶尔出现的机会。随光彩事业进藏、发现林芝、发现药州、发现元丹贡布藏医院遗址、发现黄牡丹、发现流感丸等等都是雷菊芳董事长将别人不易察觉到的东西变成了奇正藏药的竞争优势甚至核心能力。

实事求是、从善如流

雷菊芳董事长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经历培养了她实事求是、从善如流的理性批判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这种科学家素质在奇正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雷董事长在奇正没有建立科学的组织决策体系的情况下作为企业大部分重大决策的制订者,能够一贯坚持这一原则和精神,并以这种做法影响了周围其他参与决策的人,这对保持企业决策的正确性至少在决策者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方面打下了相当好的微观基础,这也是奇正即使在董事会、经营班子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在没有严格合理的外部程序和制度保证的情况下,保持公司重大决策科学性的原因。即使大部分决策是由雷菊芳董事长一个人做出的,但雷菊芳董事长始终掌握着决策中事实和理性思辨的份量,始终给予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掌握事实真相的人以发言权和机会。相反,除了理性和事实外,在奇正的决策中,权力和财富,包括地位、经历、亲疏关系等都没有过真正的影响权。

实事求是、从善如流的理性批判精神常常将奇正保持在真理的周围,使得奇正能够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能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偏差。

3、团队精神

企业策划专家博比•克茨在《公司协作中的用人术》一书中认为:“企业领导的责任不是仅仅考虑员工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应该根据每个员工个人才能的特点,加以组织起来并形成团体协作力量的问题,没有团队协作的个人才能,仅仅是局部的效应。”奇正正是靠着一支有效的团队,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对工作的激情

不计得失的投入,不分昼夜的加班,当时的创业者有的是国家干部,有的是国营企业员工,有的是大学未毕业的学生,他们敢于放弃优越的待遇和安稳舒适的生活而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地投身于奇正的事业,靠的是一股想干成一番事业的精神、不甘平庸的精神;这种精神,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激情,是受雷菊芳董事长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感染,使所有受感召而来的创业者甘于忍受短期利益的损失、甘于付出超出常人的劳动、甘于承受可能失败的风险而忘我地工作。

这种对于工作的激情在公司创业的时期到处可见,甚至在林芝现在还依然能够看得到,公司靠着这些早期聚集起来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业团队,靠着这些把私人利益放得很靠后,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的队伍,共同打造了奇正的成就,奠定了奇正未来的良好的基础。

对事业的忠诚

另一个在奇正十多年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因素是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和忠诚敬业,这使得企业在管理力尚未形成的时候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使企业能够避开无谓的事情,集中精力于经营。团队精神是全体奇正人对于奇正事业的忠诚以及由这种忠诚而产生的自律意识。

在风险监控措施几乎没有的情况下保证正常回款,在利用私人账户结算货款的情况下没有人谋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创业者的高度自觉、自律和正直;靠的是以工作为天职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靠的是为公司节约每一分钱而不计个人付出的精神;靠的是上下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信任感和默契。

初创时期的企业,企业家和全体创业人员之间的这种信任感和自律意识往往抵得上一个由一批管理专家和职业经理人组成的专业管理队伍,这种信任感和自律意识缓解了企业早期的资金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的影响,使得企业形成了与市场上老竞争对手一样的竞争力量。

4、文化营销和销售网络优势

坚守与藏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奇正并不仅仅落实在口头上,而是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奇正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营销领域,就是“文化营销”,通过一系列体现藏文化特色的活动,奇正逐步强化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与藏文化的有效链接。

文化营销确立了奇正市场营销的灵魂,但是文化营销的理念必须获得销售网络的支撑,当奇正意识到原有的销售网络不能支撑奇正的未来的时候,奇正选择了自建销售队伍。

文化产业化例4

1.CUBA发展的文化化与产业化诉求

文化化与产业化是当代体育发展的两大趋势。纵观体育发展历程,体育产业化发展对体育事业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又必须依靠体育的文化化发展为依托。因此,走文化化与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必然诉求,而CUBA作为我国篮坛重大赛事,她的发展也不例外。

1.1 CUBA的文化化诉求

在中国,CUBA是参赛人数最多、文化层次最高的赛事,“文化篮球”和“篮球文化”构成了CUBA的文化内核。在社会上,组委会通过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传播篮球文化理念,深化公众对联赛的认识;在赛场上,激情四射的球员、狂而不乱的球迷、寓意深刻的标语口号等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CUBA营造的文化氛围。“篮球搭台,文化唱戏”,这场戏的主角不仅仅是篮球,还包括其背后蕴含的校园人文色彩。

CUBA经过发展,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这都为文化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这些文化素材正都处在相对封闭、无序、自发形成的状态,没有和社会文化很好地融合。为此,我们必须将其文化内容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规范为规范,实现各文化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即走文化化的道路。

1.2 CUBA的产业化诉求

市场是产业的基础,品牌是市场的保证。CUBA创立之初,提出CUBA不作冠名,就是为了维护CUBA的品牌和社会美誉度。但任何体育赛事要发展,都需要一定物力、财力的支持。只有建立在不影响自身的品牌建设、不影响自身的文化定位、不影响联赛创办宗旨的基础上的产业化开发才能使CUBA真正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CUBA的物质积淀为其奠定了产业化基础。自创立之初,它便不断整合品牌文化,大力开发校园市场。应该说,产业化也成为CUBA发展的必然途径。

2.CUBA发展的文化化和产业化对策

CUBA文化化,是按照社会及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将CUBA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细致化梳理,将抽象的文化素材转化为可视、可操作的具体符号,最终塑造CUBA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CUBA产业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有步骤地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最终全面走向社会的过程。

2.1树立文化化、产业化并重的理念

CUBA的发展理念是在联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人格、体育精神、伦理规范等思想意识形态的总合。十年来,CUBA坚持“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宗旨,初步形成了“育人是宗旨、文化是特色、品牌是优势”的文化体系;在人才观上,CUBA始终坚持育人的宗旨,提出要构筑一个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型篮球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可以看出CUBA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和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新思维。以“文”化人,培养一代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才是CUBA理念文化构成的核心理念。

在竞技体育存在多元价值取向和产业化趋势下,CUBA的发展理念明显存在单一性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CUBA的发展理念必须体现出多元思维,而产业化理念无疑是CUBA发展理念的重要补充,因为CUBA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推广必须以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基础。因此,CUBA的发展必须树立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吸引更多的品牌赞助商或合作伙伴的加盟,走文化化和产业化并重的发展道路。

2.2形成硬管理软约束的CUBA制度

CUBA的制度是在CUBA这项运动中我们需共同遵守的相关规范和准则,包括CUBA的组织构成,赛制,赛规,教练员与裁判员及运动员的管理制度、培养体系,等等。在对策里,我们从硬管理结合软约束的视角来探索CUBA制度。

首先,要不断完善CUBA赛制,使其更符合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次,每年定期组织教练员、裁判员进行培训;再次,从篮球人才培训基地和选秀营开始,不断完善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使大量优秀的篮球苗子能够及早被发现;最后,严厉打击在运动员资格等问题上弄虚作假的行为,防范和杜绝裁判员执法不公的现象。通过这些制度的硬性规范,CUBA会更加公平公正,也必然会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赞誉、信任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文化软约束的作用,即通过文化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提高CUBA整体的文化内涵和产业理念,促进参赛高校优秀制度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推广,把CUBA条条框框的约束转化成各高校潜意识下的自觉行为。

2.3突出CUBA器物的品牌效应

CUBA器物是CUBA组织或赛事的设施、设备、用品等物质资源及其象征意义,包括CUBA赛场内外赛事的装饰和宣传品、组织者和参赛人员的专门服装、拉拉队表演、球迷活动、CUBA会标、会徽、会歌、吉祥物等。CUBA的器物通过实物形态以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产生了CUBA的品牌效应。只有珍视自身的品牌,才会有知名企业出资赞助CUBA,因为品牌才是双方的聚焦点。

对于参与联赛的高等院校,需着力打造CUBA的文化品牌,为其营造良好的赛事环境,并通过文化化不断提高CUBA人的素质,来推销CUBA文化品牌。大学生运动员是CUBA的主要生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做一个优秀的CUBA文化品牌推销员。另外,我们还要不断提高CUBA在媒体传播、商务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质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联合大众体育媒体,提高对CUBA赛事的宣传、报导力度,让越来越多的CUBA赛事搬上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及各省市地方电视台等媒体,最终让全国人民都了解、欣赏、热爱CUBA。

3.结语

CUBA最终要发展成为极富观赏性的社会传统赛事,成为向职业队输送全面型人才的主渠道,走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她的必然诉求,通过挖掘联赛的文化内涵,提高联赛的社会化、产业化运作程度,打破大学校园与外界社会的阻隔,把大学生篮球运动推向社会,扩大大学生篮球事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文化产业化例5

在挖掘和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时,一定要突出文化产品的少数民族特色,要注重培育特色品牌,这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在少数民族特色品牌培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研发。同时,各级政府要鼓励文化企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对文化产品进行创作和生产,创造出更多的人们喜欢的文化产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发展重点并不是很明晰。我国政府于2009年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此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确定了动漫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艺术创意与设计、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业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更加需要确定和推进相应的重点领域。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是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应重点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但受到少数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需要审视重点文化产业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方向和发展方式,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要根据特色推进。为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好项目审核,对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前期论证,比如所开发的项目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力、所开发产品的市场预期、价值要素等都要严格论证,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在保持民族文化原生态基础上得以发展。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上,也要根据地区发展现状,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基础上,探索加大使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元素,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要善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市场价值,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成为有市场需求的生动的文化产品,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必须和当代社会的现代元素联系起来,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培养良好的亲和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要在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挖掘文化的市场价值要素,要根据大众的消费取向,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增加值,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紧密结合时展的需求,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式

(一)更新观念,激发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依托本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做好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和时展需求,不断进行发展方式的创新。一直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羁绊。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和改革深度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地区要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有时难免会有保守观念伴随,一些文化企业的发展也是传承计划经济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能大胆迎合市场进行创新。文化企业应改变文化发展方面的固有观念和落后思维,要尽快根据市场形势和要求,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要根据市场需要创新研发文化产品,加快现代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大力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全力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适当鼓励小企业不断发展。同时,要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规范的文化行业协会,使文化市场获得更好的循环发展。

(二)重点支持创意与科技的结合

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的根植于浩瀚森林,有的潜藏于山水之涧,有的又蕴育在泥土与草原中,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深藏于民间,需要不断挖掘探索。如果不对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进行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其生命力和传承功能必然会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淡化。当前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创意与科技,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意和高科技开发的有效结合,建立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尤其是近两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内容、网络文化等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极大拓展着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方式,使文化产业复制范围和传播能力无限扩展,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这部分内容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注重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通过现代高新科技手段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民族文化资源、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得以升华,开发出有科技含量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品,这就是发展的动力。

(三)创新投融资方式,促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也相对有限。文化产业要有所发展必须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作支撑,而充足的发展资本是文化企业壮大的必备条件。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支持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道路,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企业由于地域等客观条件限制,其融资渠道还是受到局限。为此,少数民族地区要开拓思路,多方拓宽融资渠道。首先,政府要积极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为文化企业创造条件,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企业实力展现出来,吸引国际国内更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开发。其次,搭建文化产业各种形式的交易平台,提供能够供资本挑选的各种发展项目,为文化产品信息和资本信息提供点对点的交易平台,推动资本与文化企业的结合。第三,逐步建立金融支持系统,引导政府与社会资金向文化产业重要项目倾斜。同时,政府一定要鼓励有发展潜力、符合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积极上市,以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

三、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策略

(一)突破人才瓶颈,创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文化产业是可以把人才、创意统一于一体的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资源整体不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都很短缺。首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要根据本地实际善于发现人才,使用好、培养好人才,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使人才成长能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带动人才成长。其次,要研究文化创意人才成长环境和规律,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更适于创业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尤其稀缺,政府及用人单位要积极打造有利于发挥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智能的人力资源生存环境,要善于把一些基础性的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的氛围营造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要采取流动和柔性的人才政策,以吸引各类文化产业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坚持重艺又重才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文化企业特需的人才政策,尤其是要注重资助和培养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逐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支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后劲。少数民族地区要逐步形成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需求的各层次人才教育和培训。在人才培训策略方面,既要积极培育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本土文化人才,又要善于引进本行业领域的尖端人才。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机制要及时建立起来,实现文化产业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合理配置,发挥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最大潜能,为高端人才打造适宜的生存空间,为其他各类专业人才打造适宜的成长空间。同时,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作,一定要处理好人才对外引进与内部培养的关系。在内部人才培育方面,要认识到现有民族文化产业人才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为稳定人才,要尽力为现有人才队伍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并注重舆论引导,在当地形成人才强业的共识,通过优化配置、培养提高等手段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和作用。在外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聘请专家顾问、召开研讨会、举办学术论坛等形式,根据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引进外部人力资源,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注重调节人才结构与人才规模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大人才队伍的规模建设。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专业人才和尖端领军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基层和文化企业需求调整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增加很快,但人才供应与需求结构不平衡。现实情况要求文化企业在进行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时应处理好规模与结构的比例关系。要突出高层次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同时又要兼顾各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要不断壮大服务基层的文化人才队伍,又要选拔各方面的尖端文化人才,力求做到文化人才队伍在专业结构、年龄、市场需求等各角度的合理使用,使人才层次分布、人才类型与文化产业布局和文化发展方向协调一致。

四、注重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产业集群聚集区里,人、财、物的流动性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得到有效调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般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聚集性使企业的交通、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化解风险能力有所增强。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销售上具有明显的集群化特点,建设产业集群也成为文化产业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挖掘产品特色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发挥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优势,在特色的基础上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建设中心文化区域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在当前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各企业之间的生产、流通、服务等各环节没有很好地整合,其中各行业长期的条块分割、壁垒成为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须突破行业壁垒和束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发展领域。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扩大产业规模,建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在发展链的基础上再进行产业集群的建设,以更好地增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地方政府可以先行考虑重点项目,加强文化产业基地的示范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然后以此为点从整体上进行规划。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其中的重大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支点。文化产业发展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带动相关企业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其中,以整合的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也要着重依托重点项目,通过发挥产业基地的辐射功能,以点带面式地带动文化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甚至可以实现几个区域之间产业集群的建立,从而促进整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包括广播、出版、电影电视服务、文艺创作与表演等,是涉及行业众多的产业。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要想得到较好发展必须找准增长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宽广,文化资源禀赋相差甚远,有时候各方面各行业都照顾到的均衡发展反而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不利于文化企业的互相协作。因此,实施同一发展战略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来说也不现实,各地区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各自的特点发展重点部门和地区,逐渐利用主要行业和地区的成功发展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例如四川成都的动漫和会展业、广西的旅游及美术工艺品产业、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产业等都发展得比较好,可以让这些发展比较好的行业成为各自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以此带动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达到促进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在培育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应该是采取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以主导行业带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特色分散的资源集约化。首先,找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以资产或者企业产权做纽带,突破行业垄断和壁垒,以市场化的机制推动跨行业、跨地区以及跨所有制的联合或重组,组成大型的有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其次,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元素的禀赋特色,发展有少数民族内涵的文化产业园区,以此为重点发挥相关的产业链效应。文化产业的三个相关产业:零售业、金融业、邮电业都对文化产业集聚有着显著正向的影响,体现文化产业对这些行业依赖性非常强,协同扶持这几个行业能够起到交叉强化的效果。这些都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第三,重点打造混和性文化产业项目。比如,可以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一些开发比较成功的、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演艺项目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文化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等市场要素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分析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发展前景进一步确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五、拓宽视野、面向世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对外交流

(一)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要以文化产品为媒介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视野与胸怀,把文化精神体现在文化产品中,以文化产品为媒介,通过出口产品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是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对有历史积淀的文化产品进行复原开发,每个民族都有历史文化遗址、民族服饰等文化的载体,这类文化产品原来就存在,历史悠久、深入人心而且有神秘色彩,人们比较感兴趣;还可以对民族歌舞等原有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然后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化宣传媒介广泛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合上时代的节拍,通过现代手段得以传承。

(二)以链促销,走国际营销分工体系

为更好地弘扬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少数民族地区要鼓励文化产业突破国内文化市场营销,走向国际市场。地方政府初期可以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一些会展、博览会等,为优秀的文化产品搭建展示平台。当产品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和认可度时,可以直接在国外把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生产制作联成一体,使生产和营销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增强产品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通过与国外文化企业合作的形式,直接在国外编排演出,直接推广营销,推动文化传播,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产业化例6

芭比50岁了!五月小黄金周同友人逛商场,看到整个一大片橱窗都是粉粉的芭比大头照,一个柱而的POP大招贴,水汪汪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桃红的小嘴,谁能想到,这个拥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玩具娃娃竟然已经是50岁的半百徐娘了?

实则不然。此半百非彼年龄之半百,而是品牌的历史足足有半个世纪之久。正如中国有“老字号”,欧洲有“百年老店”,这里的“老”绝对是资本,是“优秀”的代名词。据说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区芭比庆生活动以5月1日至10日在中华世纪坛盛大开幕的“珍藏版芭比娃娃世界巡展中国站”为高潮,前去观展的人们络绎不绝,老少皆宜,摩拳擦掌,接踵并肩……火爆程度不亚于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我也观瞻其中,从童话系列、奇幻世界系列到假日天使系列;从二十世纪时尚系列、好莱坞星光系列、晚宴礼服系列、婚纱系列到世界各国系列、著名服装品牌系列、永恒恋情系列等共2000多个芭比,使得手中的相机对着这些精致华美的娃娃们闪个不停,同时也对美国人能把品牌与时尚文化自然完美地结合并运作到商业推广中而不由感慨,这实际上是绝好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例子啊。

如何理解“文化产业化”呢?还举芭比娃娃的例子。追溯装扮娃娃的历史,应该比美泰(Matell)公司创建芭比的1959年要早的多。1391年,欧洲统治者彼此之间就时兴交换这些跟真的一样大小的娃娃,成为皇室之间的时尚大使。这显然是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但细心的商人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150年之后它成了一门绝好的生意。再经过五十年的品牌发展,通过文化、生活和时尚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宣传,它已远超其玩具的定义,成为一个来自美国的独特符号,令人们不得不把这包装着“文化”的商品一次次乐此不疲地带回家,这就是芭比之所以风靡全球的原因。据说设计师安娜・苏在成为职业设计师之前,也自己设计服装给她的芭比娃娃穿。形象百变的芭比,成为多位世界顶尖设计师的灵感源泉,09秋冬纽约时装周的秀场上,以真人模特演绎芭比服饰的方式,来庆祝芭比50岁生日。五十名设计师第一次汇聚一堂,为芭比娃娃这一时尚界的标志物庆祝。芭比从装扮娃娃一跃被名满全球的世界名模COSPLAY起来,足见其魅力之深,商业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之广大。

今天,世界各地中产阶级渐渐富裕,不再只满足于物质产品享受。丹麦未来学家罗夫・钱森曾经说过,“当我们购物时,事实上我们在商品内寻找故事、友情、关怀、生活方式和品性。我们是在购买感情。”这就是产业文化化。将商业行为上升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层面才是高境界的生意经。美国平面设计大师AndyWarhol总结道,“Making moneyis art,and working is an art,andgood buslrless is the best of all”(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好的生意是最好的艺术)这应该是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为我们提出的明确目标和其可喜的无限潜力了。

无论是芭比娃娃还是服装服饰,都一定要有故事,要让人产生除了物质之外精神文化层面的憧憬和享受。换句话说,消费者将从重视信息过渡到追求想象,这应该是芭比娃娃50岁全球庆典和各种巡展带给人们尤其是各类品牌运营商最好的启示。

文化产业化例7

科学定位谋发展

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没有污染的朝阳产业,放在有别于一二三产业的第四产业的高度,依托优势,深入谋划,找准定位,扎实推进。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通过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借鉴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县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优势,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串联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思路,把“文化活县”列入全县发展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引擎摆上重要位置,以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引领和带动全县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明确发展重点。平泉有五千年红山文化的厚重积淀,千余年辽金文化的发展繁荣,三百年大清文化的传承融合,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幽深的历史文脉;坐落在平泉境内的辽河源森林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争创国家4A级景区。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食用菌、活性炭、山庄老酒等特色产业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平泉本着挖掘自然资源、壮大优势产业、弘扬历史文化的原则,把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自然禀赋有机结合,以产业传承弘扬文化,以文化优势提升产业,促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共兴。

三是明确发展目标。先后编制了《平泉县文化产业总体规划》、《平泉休闲旅游规划》、《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0个规划,确立了“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推进,旅游、文化、城建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将产业基础、文化创意、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等空间序列串联,构筑了“一带两轴两心四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5.5亿元的4个文化产业园项目,到“十二五”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突出特色建园区

坚持走园区化、项目化的发展道路,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打造以契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以契丹文化为主题,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规划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契丹博物馆、始祖朝圣区、辽河源水系景观区、“走近契丹”大型演艺中心等10个子项目,在县城西山建设了辽文化主题公园――泽州园。同时,按照产业园区布局,谋划实施了由县城到辽河源头的旅游专线,实现景区相连,景点衔接。目前,泽州园已向市民开放,契丹饮食文化一条街已投入使用,辽河源水体景观建设项目“飞瀑迎宾”已完工,柳溪老杖子至七家漂流项目投入运营;改扩建旅游道路28公里,辽河源旅游专用公路正在进行路基建设;新建景区内游步道15公里,停车场2.4万平方米。

二是打造以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以菌类生产为基础,以菌文化(绿色、保健)为核心,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中华菌文化产业园,包括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蘑菇庄园、菌文化一条街等10个子项目。目前,园区内的菌类加工工业园、科研培训中心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已对外开放,百家蘑菇庄园等食用菌生产观光游项目填补了国内此类项目空白。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综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强、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的平台,成为中国北方菌类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饮食中心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菌文化看中国、中国菌文化看平泉”的愿景将变为现实。

三是打造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为特征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以建设工业旅游与博览交易结合、视觉消费与体验消费结合的新型园区为总体目标,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近800亩的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规划了循环经济示范、酒精下游产品生产、山庄老酒文化旅游3个功能区,包括山庄老酒文化广场、山庄老酒博物馆、山庄老酒窖池群等7个子项目,集中展示山庄老酒特有的品酒、赏酒、论酒文化,届时将把山庄集团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是打造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为特征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围绕延长活性炭产业链条,拓宽活性炭应用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聘请业内专家对活性炭产品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把活性炭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0亿元的活性炭文化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文化消费、特色产业、循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目前,绿世界炭文化体验馆项目已投入运营;炭宝来2万件景泰蓝天然彩砂炭板工艺画扩能项目即将竣工投产;虹亚炭文化创意产品扩能项目已经投产;华净活性炭工业园区项目完成主体。

筑巢引凤强企业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社会广泛支持,又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部活力,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健全保障机制。县里成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和4个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4个文化产业园项目纳入县级领导重大包保项目,部门负责,企业主办,专人盯办,一票否决的包保责任机制,确保了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并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相关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对于承担文化产业发展任务的乡镇、部门按月进行调度和考核打分。

文化产业化例8

2007年至今,规模在31亿~60亿元间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最多,达到10只,此累规模基金的募集金额也最多,达到493亿元。

2007年至今,政府、传媒集团、券商、金融机构、专业创投机构等陆续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利用各自优势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并且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优势共享,从而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的数量最多,共13只,募集总金额为436.25亿元。在首期基金募集金额上,同样是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募资额最高,为163.5亿元。在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上,以金融机构和传媒集团组合型基金的水平最高,为52亿元。

根据基金发起主体的不同,文化产业基金具体可分为五大类型: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型基金、专业创投型基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传媒集团(及其他企业主体)组合型基金以及创投或券商与文化企业或上市公司组合的混合型基金。

在文化产业领域,资产量较大的广电、出版、传媒等国有企业在政府支持型基金中居于主导地位。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大量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加上国家政策鼓励国有文化产业企业通过上市、整合和并购做大做强,带动了国有文化传媒集团的股权投资和上市浪潮,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自然也就成为其中的弄潮者。例如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先后投资了新华网、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等大型文化央企。与此同时,各地方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在深挖本省国有文化传媒集团的资源。

在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型基金中,2007年~2013年间成立的5只文化产业基金包括:东方星空文化传播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凤凰文化产业基金、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张江文化产业孵化器基金。这种类型的基金出身于文化传媒集团,对文化传媒产业有更多把握和信息渠道,可以借助于母公司的背景和资源,顺着产业链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渠道。

文化产业化例9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三大趋势正改变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移明显加快。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加入wto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市场竞争态势和对外开放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势在必行。 

为了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从理论研究着手,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三大产业理论”是十分必要的。纵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看出拓展产业理念,提出“第四产业”,着实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两会的召开,“重视第四产业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它着实是社会化大生产下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刺激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样宏观趋势推动下,就目前倍受关注的“第四产业”而言,为了对其有一个系统全面地了解,以便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更加透彻的认识它,从而促进其为我们社会生产发展服务,我针对各方学者关于“第四产业”的观点进行详尽的论述、比较和分析,尤其赞同将文化产业作为第四产业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如今经济全球化这样风高浪涌驱动下,文化与经济不断的融合,从而将文化进行产业化,不仅会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孕育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更好的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用文化这一灵魂工程的建设,从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全方位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四产业”作为如今各方聚焦争论热点,大致有三种观点比较突出。 

(一)知识产业 

有些人认为第四产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头脑性商业”,简称为“头脑产业”或“知识产业”。 

确实任何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出现,总是从产业结构变动开始的,知识的经济形态出现,就必然意味着有支撑其存在的产业群——知识产业的存在。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产业和主导性产业,它包括知识生产产业、传播业和知识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推动第一、二产业,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升级,使社会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虽然知识产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者“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的合理性,因为客观的分析它的理论,不难发现其分类不够确切,把知识产业单独提出来,并与其它的传统三大产业并列,在它的理念中只有第四次产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头脑产业”,而第一、二、三产业是没有脑力劳动或无须重视脑力劳动的“非头脑产业”。因而尽管它在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意识到这种观点的不足。 

(二)“精神产业” 

有一些人则认为第四产业指的是“精神产品再生产整个过程的各个行业”。根据这一观点,第四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行业、咨询服务业、新闻出版行业、广播电视电影行业、文化行业、民间公证行业、法律服务行业等。 

这种第四产业的界定,概念上言简意赅,但不可否认的是范围太过于宽泛,则对于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运行有着障碍,那就是在核算“第四产业”所创造的产值时,会相当繁琐,这只是次要的,关键是在核算过程中的高成本问题,这是我们所关注的。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下,进行这样的“第四产业”产值核算是有着相当大难度的,因为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整个经济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备,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原有的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我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的发展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努力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因而我认为“精神产业”这一第四产业的定义,虽然划分详细,涵盖广泛,但难免有“多而不精”之嫌。 

(三)信息产业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第四产业是“信息产业”,包括内容产业,内容就是信息本身,例如报纸、杂志、书籍、电影电视、网站等;软件产业,软件就是加工信息的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智力含量最大的产品;通信产业,通信就是运输信息的工具。 

“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目前这种说法,可谓在我国是相当流行的,看看许多政客、学者、专家们在这一方面的论述之多,就显而易见:尤其是在12月16日,在bea e world china2004大会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司长这样呼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要大力提倡绿色gdp的概念,即国家gdp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那些不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后果的非物质生产产业(第四产业)。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赵小凡提出的第四产业概念主要是针对软件产业。而且赵小凡还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说,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动非物质生产产业的发展。美国非物质生产产业总值占其国家gdp的74%,印度在这一指标上达到52%,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在40%以上,但在我国非物质生产产业总值只占到国家gdp的34%。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物质生产之外的产业发展,即第四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进入信息时代,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的信息产业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赵小凡表示,希望借此次大会的机会,呼吁各地政肘、企业及相关人士,更加重视信息产业,乃至软件产业的发展。可见政府部门的极力倡导和支持为第四产业的全新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另外关于第四产业的新兴发展,多年来,我们习惯了按照生产关系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按照这种划分带来了传统的“三大产业理论”,引导我国经济的发展,因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三大产业理论”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任何理论都需更新,都需在原有的基础上迈出全新的一步,因而将信息业定义为第四产业,可谓是依据生产力水平和主导产业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尝试,这种新的尝试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是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的:在如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1996—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与gdp增速比较”的图例中明显可知,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它带动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很大的空间。 

不仅如此,而且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2006年8月31日:进入下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出口增长强劲,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较去年同期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1-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278亿元,同比增长26.6%,其中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0377亿元,同比增长26.6%;软件业实现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26.2%。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4283亿元,同比增长27.5%利税总额906亿元,同比增长23.3%;出口交货值12339亿元,同比增长了 30.9%;从业人数达到606万人,同比增长14.8%。相互对比一下,可知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业、软件业)有着明显的增长势头,在带动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 

三、第四产业之新见——文化产业的“灵魂工程” 

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的需求孕育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十多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累,独到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沉淀了中国难以评估的文化资本,这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带来了比较优势。因而将这种文化资本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并打造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航空母舰型的文化产业集团,进而把斑斓多姿的中国文化奉献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其他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所以我认为应该将文化产业加入到“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中,从而组合成一个新的第四产业的概念:从信息和文化两个角度定义第四产业,即它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集合体,我认为这种定义,与“精神产业”定义相比,不仅易于对第四产业产值的核算,而且将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于一身的“文化产业”以及信息时代的特色产物“信息产业”囊括其中,充满人文主义关怀和与时俱进的意味,体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 

前面已经对信息产业进行了详细的阐明,这里就不再赘述。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动萌发;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21世纪的培育发展三个阶段。近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且目前我国非常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就在刚刚开完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也指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具有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性。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范围,如下图所示: 

而且根据以上的文化产业范围划分,先来看一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综合报告”(通过下表可知其主要是关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进行的统计): 

 总产出 中间消耗 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旧 营业盈余 

(甲) 1 2 3 4 5 6 7 

总计 a 76920522 44310474 32610048 16843680 4837135 5315396 5858408 

艺术业 b 6501757 1887249 4614508 3799099 107361 479942 243044 

其中:艺术表演团体 c 4755338 1474937 3280401 3090423 41211 175649 37046 

艺术表演场馆 d 1258211 194282 1063929 583884 58237 282666 184498 

图书馆业 e 2965761 1263569 1702192 1382792 14385 409118 593 

群众文化业 f 3019603 773336 2246267 1974880 22875 313181 40641 

艺术教育 g 861329 315166 546163 500592 1283 51750 7730 

文化市场经营单位 h 57704668 38124613 19580055 6826053 4561945 3692914 4499143 

其中:文化娱乐业 i 25661129 10721228 14939901 3227581 2479477 1637061 1724172 

文艺科研 j 217125 80092 137033 134559 2485 4424 0 

文 物 业 k 4002307 945878 3056429 1673519 92687 296517 993706 

其他文化产业 l 1647972 920571 727401 552186 34114 67550 73551 

根据上面所给数据分析如下: 

从生产角度来看, 

(1) 文化产业总产出=76920522元 

(2) 文化产业总的中间消耗=44310474元 

(3) 文化产业总的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文化产业总的中间消耗=32610048元 

即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为32610048元。 

以上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在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成形。人们正在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蓬勃发展中的产业,深入理解其产生和迅速成长的必然性,从而更自觉地促进它的发展,推动其产业升级,使我国的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新意义下的第四产业经济更健康更迅速更持续地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我认为将第四产业定义为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集合体,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四、结束语 

在第四产业这个新领域中,究竟到底什么应该是第四产业,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各方的观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第四产业这种说法经实践检验是合理可行的,它确实是对原有的三大传统产业理论的补充和拓展,也在实践中收获到显著的成果。但是在这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地意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第四产业理论不断发展,要不断地研究其两重性,即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因而在现在这样复杂庞大的社会大熔炉中,第四产业的发展必然有着艰辛的历程,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努力发展,积极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在我国国情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理论指导中国的实践。因为这样才会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全面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 

文化产业化例10

《新华月报》:“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了。可是我们注意到您近来常常强调“创意产业不等于文化产业”。您作为中国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对于创意产业有别于文化产业的特征,以及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非凡作用一定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请您首先就这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厉无畏:我是从1992年起就开始关注创意产业,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随着关注和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创意产业不单单包含文化方面的所谓动漫、电影,它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可以包含工业、农业、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创意旅游、创意农业、创意家具、创意建筑业等等,创意产业与所有产业都有关系。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文化层面上的就是创意产业,是把它理解狭隘了。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产业。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和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

创意产业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事例不胜枚举,以2008 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为例子,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有5个,为什么要设计吉祥物,因为它不但有文化宣传的含义在里面,还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目前,这些创意符号产品在产业经营层面上,已经销售得很好,但奥运会之后呢?它们还能不能继续创造价值?这就涉及到创意产业问题了。在这方面,美国有个成功的案例,那就是米老鼠。美国Disney的米老鼠可以卖100年,赚了几百个亿。反观我们,亚运会也有吉祥物设计,亚运会举办以后,那些吉祥物你现在还能想得起来吗?

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活动搞完了,其创意设计所能延续下来的创造价值也就结束了,因为没有延伸故事,也就形成不了产业化。所以,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写了不少文章,阐述这个观点,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认同我的观点,于是关于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故事延伸出来的,并拍摄成了好多集的动画故事――《福娃漫游记》。

谈到创意可以创造价值,还有一些很有趣味的例子可以说明它创造的价值:比如《老鼠爱大米》,一首歌通过网络传播、手机下载和制作成CD,可以创造1个亿人民币的价值。试想,几十、上百年前的大音乐家,有几个能创造那么可观的经济收益?很多音乐家、歌手甚至是去世很久之后,其价值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实现。

再以流行歌曲为例,一首歌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手机下载和制作成CD等方式实现价值。在中国台湾地区或者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把歌曲制作在一个很小的芯片里,放置在瓶盖里,这样,在享受美酒的时候,打开瓶盖,就有音乐的旋律,而就因为这支歌、这个很小的芯片,这瓶酒就被附加了酒本身之外的价值。而在工业化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享受的时候,类似的一些创意所创造的价值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创意产业化是可以包含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

《新华月报》:中国的创意产业是世界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我们想请厉先生从世界创意经济发展的横坐标上,谈谈我国创意产业所处的位置。

厉无畏: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抢占经济制高点的主战场之一。因为人们越来越认同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的观点,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预见到: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断言: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在这方面,欧美的经济发达国家又一次走在了前面,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把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明确提出来的首先是英国,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仅仅过了5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增加值就达到809亿英镑。10年后,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93%,显示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发展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明确提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 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早在1992年,当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纽约时报》就评论说,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是员工创造力。比尔・盖茨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北欧小国丹麦也不甘示弱,政府选定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如欧洲文化城、文化桥梁、奥瑞桑桥梁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大力强化哥本哈根的文化优势,尝到了创意经济的甜头。

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虽然起步稍晚,但正在加快步伐赶上去,有些行业甚至可以叫板欧美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在创意产业方面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在“胡润版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上,网易的丁磊、盛大的陈天桥和搜狐的张朝阳分别以75亿元、40亿元和20亿元的身价上榜。而这3个人的行业背景都同网络游戏这个热门的创业产业有关。据悉,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是10亿人民币, 而到了2007年,预计可以达到80亿至100亿元。这只是中国新兴创意产业的一个小局部。可以说,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我们要十分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这对于我们这个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世界制造业大国来说,十分重要。可以预期,未来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十分重要。

从1992年开始,关于创意产业,我曾写过不少文章和专著。2000年,我发表了《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关键》,提出对创新本质的认识、建立“五力”推动的创新机制等观点。2001-2003年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一步论述了观念价值在经济价值构成中所占的重要“分量”,并从政府、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就推进产业文化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2004年 5月24日,我在《文汇报》发表了题为《文化资本与文化竞争力》的文章,明确提出了“文化,是可以带来增值的资本”,文化创意是提升产品市场辐射力的重要因素,并以上海卢湾区泰康路艺术街为案例,说明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和示范效应。此后,还曾在人民日报就创意产业问题做过专访。2005年,我发表了论文《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就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几种形式作进一步论证,并就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在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我们先后完成研究课题十余个、数十篇。我先后出版了《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创意产业导论》2本著作,在创意产业领域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新华月报》: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会遇到艰难曲折,我想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不会例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大背景下,更不能少了忧患意识,所以,我们想请您评点一下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谈谈您对破解这些问题的看法。

厉无畏: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到现在,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创意人才供给相对缺乏。这包含三点:创意基础层面的人才、创意研究的引导人才、创意产业的经营人才。创意的基础实用人才相对于创意研究引导人才、创意产业经营人才而言,情况要好一点,因为一旦我们向社会、向民间敞开征集创意的大门,民间创意绝不匮乏。而创意研究引导人才和创意产业经营人才在我国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创意产业经营人才,他是实现创意产业化的关键人才因素,这种人才的短缺,导致我们在发展创意产业化方面必然要走很长的路。

另外,人们对当前创意产业理解,大多重视的是文化创意的延伸概念,而轻视或者忽视创意产业的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其实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者共同发展,创意产业才能真正做大。这也就是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延伸、增值问题。

二是对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与传统产业的技术产品相比,创意产业的产品极易被侵害,这种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要发展创意产业,必须要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特别是产业链两端的版权保护。因为版权的市场价值体现是创意产业企业最重要的盈利途径,如果创意产品被任意复制、使用,那创意企业便难以生存,创意产业就无法做大。

三是政府职能部门在发展创意产业的理解和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在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管理上存在政出多门、权责条块分割,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一个高效整合的管理体系。分散管理,政出多门和对创意产业概念理解上的偏颇都不利于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所以我呼吁有关部门高度注意这个问题,关心和研究怎么来更好地整合管理上的资源,来理顺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其次,很多政府领导习惯性地把创意产业总理解为是“文化行业”的,没有认识到其实创意产业是与国民生活、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相关联的一个宏观概念。也就是说各级政府领导对创意产业的内容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华月报》:北京和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最发达地区,但是京沪两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所走的道路有所不同,最后想请您对此加以分析和比较,人们也许会从两地创意产业发展道路的异同中受到启示。

文化产业化例11

一、文化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这就是说,一个以满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为主体的新世纪正在崛起,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就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质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结实、耐穿,而是更多关注美丽、时髦和品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叫“经济文化化”。在经济文化化的同时,要求文化经济化,即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这就是“文化产业化”。

如今,“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日本为例,1995年娱乐业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就更发达,1996年仅版权产业的产值就达425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7%。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达几十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好几个大企业的年收入总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已发展成为年收入20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据统计,1999年全国文化市场产业单位已达27万多家,从业人员113.4万,固定资产价值315.7亿元。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文化产业还处于低迷状态。以1998年的统计为例,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数的0.4%。而英国的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2倍,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数的5%。在我国现有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只占3%,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1997年我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达6000亿元,增长空间极大。数百亿元的实际消费量与数千亿元的潜在消费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在21世纪,“文化产业是财富之源”一点不假。

二、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必然性

我国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实现文化产业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文化产业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推动力量。

1.文化产业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当今中国,广大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到议事日程。管子说:“衣食足则知礼仪,仓廪实则知荣辱”。江南一带“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民谚,也反映了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便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上千万人参与休闲旅游的情况,就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着过去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闲暇,生活的内容向更高级的精神消费提升。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在总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1985年为8.2%,1999年已提高到12.3%,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众文化消费也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文化要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出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在塑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一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化加快了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伴随着产业化的过程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的。可以说,文化产业化是文化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产业化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向文化的各个领域的渗透,促进了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现代化,使文化作为精神生产活动能够生产出满足现代人需要的精神产品。目前,在文化领域已经或正在形成的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体育产业等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较,文化产业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引领人们的文化消费时尚。比如互联网是现代人享受、消费文化产品的最具时代气息的新手段。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如帮助人们进行网上阅读、信息传递、心灵交流、接受教育,通过网络游戏进行娱乐等。它把科技产业、大众传播业、艺术产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方面的文化成果集中起来。可以说,互联网是由这些文化产业共同建立起来的。没有文化产业提供支持,互联网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标志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

其次,文化产业化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上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现象都渗入了产业化的因素。奥运会是世界体育文化的最高殿堂,北京能够成功地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大手笔,是政府行为和商业运作的结果。没有产业化提供商业支持,单靠政府行为是根本做不到的。在表演艺术方面,一些商业性质的文化机构,把我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现代的优秀艺术成果介绍到世界各国。

再次,文化产业化能积极地引导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文化发展的方向性蕴涵在它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当中。民族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性使文化摆脱愚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大众性塑造了大众文化,使文化发展更加具有方向性。大众文化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大,消费人群广泛,传播的速度快,消费需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经常改变。正是由于大众文化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单靠政府去引导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很难做到的。只有通过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商业运作,才能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文化的大众性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

2.文化产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我国现有的产业布局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而在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了第

一、第二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调整之外,还应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其运行质量。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我国也已经显现出来。美国的影视业已经成为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以与其航天工业、航空工业、现代电子工业并驾齐驱;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娱乐业的收入与汽车工业的产值大体相当。在推行积极财政,以消费拉动需求,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的政策环境下,我国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多亿元,到2005年达到6000亿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5200亿元,这意味着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量当中有5200亿元是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同时,化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它会使我国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进而使我们离完全意义的小康社会更进一步。3.文化产业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助推器

文化作为精神产品,它首先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及其相关的政治舆论、政治信息作为文化产品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政治法律思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依据,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水平,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进程。文化产业能够提高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内在质量,保证政治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提高政治的文明程度。比如现代大众传播业、出版业已经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它们除了承担着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任务之外,还承担着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任务。传播的内容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由于大众传播的介入,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舆论、政治信息的公开程度增强,使它们的真实性、健康性更能得到保证。随着大众传播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进步,传播范围的扩大,社会舆论、政治舆论的公开、公正程度的加大,不健康的舆论信息将被有力地阻挡在传播路径之外。这将会提高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走向民主与文明。

4.文化产业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它是一个国家各方面实力的总和。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当中,不仅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包括含有科学技术在内的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论在人类的发展历史当中,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力的竞争始终都表现为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和文化实力的竞争。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施加巨大压力,而且还在文化上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甚至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推行强权的同时,也不断地推行他们的文化霸权。

与霸权文化的渗透力相比,发展中国家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能力较弱。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差,制约了文化国力的提高。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大量文化产品在发达国家被作为工业产品生产出来或被直接作为精神商品投入消费领域,中国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还将面临如何应对文化霸权的问题。我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要继续保持不断增强的势头之外,还必须加快发展包括科技在内的文化产业,提高科技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