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文化交融论文

文化交融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6:02

文化交融论文

文化交融论文例1

一.中国流行音乐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人杰地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品种,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本民族鲜明特色、采用本民族固有音乐形式创作的传统音乐。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日益推广,以及西方流行音乐元素的不断冲撞,我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逐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品种——中国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亦称“通俗音乐”、“摩登音乐”,最早是根据英文“popular”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广泛流行的、通俗的音乐。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于上海,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的音乐形式包括城市小调、戏曲、曲艺等传统音乐,但主要以外来音乐为主,随着外来流行音乐和歌舞表演的影响与启发,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黎锦辉开始尝试大众化的情歌创作,并于1927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掀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2]随后《桃花江》、《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出现以及“明月歌舞团”的成立,使得我国流行音乐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黎锦辉不仅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还是近代儿童音乐创作的先驱,他为我国流行音乐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中国好声音》源于海外许多音乐选秀节目,如《荷兰之声》、《美国之声》、《英国之声》等,它在保留原海外节目版本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合了中国本土音乐选秀节目的特色。在短短的十四期节目中,每一位站在好声音舞台上的歌者都倾尽全力挥洒他们的音乐才华,独具特色的嗓音、歌曲新创的展示、以及导师们一次次激动的转身,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中国当今流行音乐巅峰的盛宴。《中国好声音》的出现不仅体现了音乐娱乐与音乐文化的交流渗透,而且通过节目的传播与影响将流行音乐的核心价值观传入每个音乐爱好者心中。

《中国好声音》的音乐是全方位、开放式的中国流行音乐平台,它不拘泥于中国传统音乐或低俗化的流行音乐选秀。在这个舞台上呈现的有国际化的美声唱法、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欧美流行音乐唱法、以及中国通俗歌曲唱法等,除此之外,在歌者的音乐创作中也体现出欧美大众流行音乐、美国爵士音乐、以及中国民谣等多种音乐元素相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

1. 中外流行音乐风格的混搭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化的舞台,在这里的中国流行音乐不单单体现本土化、民族化的元素,而是更多地突出包容化、开放化,与各国其它流行音乐风格的融合。如吉克隽逸演唱的《I Feel Good》,以大凉山彝族悠扬嘹亮的山歌民谣《阿杰鲁》开头,伴随着一连串强有力的上行音阶和一嗓带有爆发力的吼叫,立刻转入动力十足的James Brown经典单曲《I Feel Good》,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冲击。但令笔者印象最深的风格混搭是《中国好声音》舞台上三位爵士唱将运用美国爵士乐与中国流行民谣的完美融合。

“爵士”出现于20世纪初期,它是把新奥尔良一带的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型美国流行音乐品种,爵士是由英文单词“jazz”音译而来,最早也有“jasz”、“jass”等书写形式。[3]爵士乐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爵士乐的雏形期,由于它形成于新奥尔良市,又被称为“新奥尔良爵士乐”(New Orlands),是最早期的一种爵士乐风格。随着爵士乐的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多种爵士流派,如摇摆乐、比波普爵士、自由爵士、冷爵士、融合爵士等等。

爵士乐的音乐节奏律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它一部分采用双拍子的节奏律动,而另一部分却构成三拍子的律动,两种节奏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多重节奏(Polyrhythm)听觉效果,使听众在内心产生一种迷幻的错觉,始终被多重节奏交织缠绕在一起。[4]除此之外,爵士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即兴表演”。爵士乐中的每一个表演者都要尝试各具特色的即兴表演,这种即兴不仅可以将乐曲表演推向高潮,而且能在彼此的相互合作中产生共鸣,烘托乐曲气氛。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袁娅维、王韵壹和赵可是笔者印象最深的三位爵士表演者。他们每个人的爵士曲风都有自己的小韵味、小拐弯,并且在选曲方面,将中国流行民谣融入丰富的爵士元素,呈现给观众和导师一种“新中国爵士民谣”的感觉。在第七期的晋级比赛中,袁娅维和李行亮共同演唱了一首中国早期的流行民谣——《渔光曲》。这首歌曲是由任光作曲、安娥作词,描述了30年代渔民悲惨生活的凄凉景象,抒发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愤恨之情。袁娅维的演唱为这首《渔光曲》赋予了一种新的色彩,她将“巴萨诺瓦”BossaNova)这种简洁轻快的爵士曲风融入其中,展现的不再是凄凉、怨恨的景象,而是唯美的渔村和人们幸福的生活。“巴萨诺瓦”在葡萄牙语中指的是“崭新形态”,它诞生于1958年,是将巴西热情奔放的桑巴舞曲和美国酷派爵士乐相结合的一种新派的爵士音乐品种,其结构、节奏、和声、音阶等音乐元素都较为复杂,表现的是一种慵懒、轻松的音乐风格。另外,在第八期的晋级比赛中,两位爵士唱将——王韵壹和赵可也共同演绎了一首韵味十足的《一样的月光》。庾澄庆在比赛中说道:“唱爵士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JAM(即兴演奏),歌手跟歌手互相合作或斗唱过程是爵士乐中很高的一个玩法。”可见,即兴在爵士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将美国爵士乐、中国流行民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即兴的哼唱与斗唱将乐曲推向高潮,《一样的月光》为观众和导师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月光”。他们的倾情演唱和对爵士乐的热爱为中国爵士乐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也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 中外流行音乐发声方式的嫁接

除了在音乐风格上有混搭的实验性之外,《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们为了使中外音乐风格做更紧密的结合,在歌曲的语言学特性上也有所创新。

在《中国好声音》第四期的节目中,一位胖胖的长发女生,蓝黑格子衬衫搭配黑色牛仔裤朴实无华,她以一曲阿黛尔的《Someone like you》震撼了全场的每一位观众和导师,她就是郑虹。随后在第七期的晋级比赛中,她与李代沫完美合作了《如果没有你》,再次震撼全场,颠覆了她“中国阿黛尔”的形象。刘欢在本场比赛中说道:“郑虹在临时改成中文歌曲的时候,完全发不出声音,但是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她竟然移花接木地把阿黛尔的声音套在这首中文歌上,而且高音非常嘹亮地唱出来了,这是我非常惊喜的一步。”

用阿黛尔的音色和唱法来演绎一首中文歌曲,这不仅需要音乐性上的实验精神,在语言学特性也是极富有创造性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不管是发音还是语法都很少有相通之处,因此不论是哪种语言歌曲的演唱,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读音的规律,然后依据此规律进行专业的发声练习,从而才能熟练地运用该语言进行演唱。

英语的读音和汉语的读音存在有许多不同,首先体现在“音素”方面。所谓“音素”是由元音和辅音组成的人类语言中最小的单位。在汉语系统中,音素包括有10个元音和22个辅音,一至四个音素可以组成一个音节;而在英语系统中,音素则包括20个元音和28个辅音,并且一个音素只代表一个读音。语言在真正读音的时候除与音素有关外,所利用的发声肌体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英语的大多数辅音、元音发音的时候,其发声器官肌肉紧张度比汉语发音要用力,嘴形也张大得多,尤其是唇部的力度与唇形(嘴形)的变化很明显,如果中国人只使用发汉语的读音习惯,即使发这些相同的音素,仍然不会像英语发音,更不利于歌唱。[5]

其次,各个语言系统的拼读音调和歌唱音调也是各不相同的。如汉语的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在演唱的过程中则以歌曲旋律为中心,这就与平时的读音音调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中的读音,歌唱的时候可能更加强调气息的控制;而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音,以及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音,歌唱起来则要求气息的流畅性。[6]因此,任何语言在演唱时的音调规律与平时交流时的音调规律是有一定区别的。

最后,欧美流行音乐演唱的发声位置较靠后,产生的鼻腔共鸣也更宽厚一些,因此欧美流行音乐听上去音域更广,低音厚重而不沉闷,高音嘹亮而不刺耳。郑虹从《Someone like you》到《如果没有你》,完美地将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声方式嫁接到中国流行音乐中,营造出了一种“中国式的欧美音”,为中国流行音乐唱法注入了一丝新的气息。

3.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交织

随着郑虹这种中外流行音乐发声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好声音》第七期的舞台上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组合,男生运用浑厚宽广的美声唱法,而女生则采用细腻温婉的通俗唱法,一古典、一流行,将两种看似不搭调的曲风融合在一起,完美地演绎了一首《The Prayer》,赢得了全场观众和导师们的掌声。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其共同点是要熟练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各项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咬字器官以及共鸣器的理解与感受,只有深刻理解歌唱器官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掌握基础的发声练习,只有正确的起音,才能为后来系统的声乐训练奠定基础。而它们的不同点则体现在气息的运用、呼吸的训练、以及共鸣点、发声位置等诸多方面。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专业的训练方法,尤其重视呼吸的训练,纯呼吸练习法[7]就是其中一种较为科学的美声唱法气息技巧。而通俗唱法没有这么严格的呼吸训练。在喉位方面,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而饱满,声音走向呈竖向进行,要求演唱者在吸气的时候尽可能地把喉咙底部打开,使喉头尽量下降,因此美声唱法的音域较通俗唱法来说更广、更宽,这种管状的竖向发声方法也使得美声唱法的音域延展性更快、更流畅。而对于通俗唱法来说,不论男声还是女声主要以真声为主,喉咙不用打开得太大,喉位较为偏高,因此所产生的共鸣效果不如美声唱法更具穿透力,音域也较窄,需要借助麦克风扩大表演者的音响效果,但是通俗唱法由于音位较为靠前,因而咬文吐字较为清晰,声音也更清澈一些。

佳宁组合将这两种完全不搭调的演唱形式交织演唱,带来了一种新的听觉享受,宽厚中渗透着柔美,细腻中夹杂着伟岸,真声假声的完美融合使得这种演唱方式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碰撞的里程碑。

“中国好声音”为通俗歌手搭建了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各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混搭、不同唱法的交织、各种演唱方式的嫁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成为中外流行音乐交融创新的大舞台。这个节目是继湖南卫视的“超女”音乐选秀节目后的又一个引起大众关注的媒体节目,包括目前正在热播的“我是歌手”这些媒体节目不仅推动了通俗歌曲演唱专业的发展,而且更体现出当今流行音乐中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多种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多元化音乐风格相借鉴,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国际相碰撞的中外流行音乐文化大交融。

注释:

[1] 由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联合打造,并邀请庾澄庆、刘欢、那英、杨坤四位中国流行音乐乐坛极具影响力的明星导师言传身教的一档中国大型音乐选秀节目。

[2] 汪效华 陈燕 莫灵勤:《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P4

[3] 彭鑫:《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P6

[4] 汪效华 陈燕 莫灵勤:《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P161

[5] 徐元勇:《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P90

[6] 徐元勇:《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P91

[7] 指的是“身体仰卧,双臂向头上伸直,先吸足一口气,然后双腿不动,上身慢慢向上坐起与双腿成90度,在坐起的过程中伴随着吐气;之后上身再平躺下去,与此同时吸气;躺平后双腿伸直向上抬起,与上身成90度,同时吐气;最后双腿放下,并同时吸气。”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2

参考文献:

1. 汪效华 陈燕 莫灵勤:《中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

2. 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徐元勇:《论欧美英文流行歌曲的演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徐元勇:《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中国音乐学》,2008年04期

文化交融论文例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企业实现快速增长和提高竞争优势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我国国企改革和发展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6月30日,我国钢铁、煤炭大省河北省传来消息,由唐钢、邯钢联合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由金能集团、峰峰集团整合重组的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石家庄市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河北国有钢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企业整合重组后,能否实现“1+1>2”的倍增效应,不仅取决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技术等有形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同样取决于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能否实现相互交融。因而,需要将企业文化整合问题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研究。

一、文化整合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的根本气质和根深蒂固的行为规范,引导着企业中组织、人群的思考、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制约着企业制度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沟通。它对企业系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又是至关重要的。

以金能集团与峰峰集团的重组为例,两者是强强联合。一是都有相当的规模。在煤炭行业百强企业中,金能排第20位,峰峰排第29位,在河北省百强企业中,金能排第14位,峰峰排第15位。二是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峰峰集团原来就是部属企业,几十年前就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金能集团所属的六个子公司,除新成立的金牛股份、装备公司外,其他四个子公司(邢矿集团、邯矿集团、井陉局、盛源公司)原都是部属企业、统配煤矿,享有国家同样的政策。三是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集团内多数企业在当地都是骨干企业、利税大户。两者联合重组成纵贯河北,横跨晋冀,北延内蒙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果不能实现文化融合,原有的企业文化继续保持强势,就有可能成为重组后企业中的非组织文化,这种文化将继续作用于原有的组织和人群,从而导致重组后的企业决策不畅、理解偏差、制度执行不力、沟通堵塞、冲突时有发生,无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由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多元性,文化整合不能象有形资源整合那样,可以施行较强的刚性操作,而是要服从人的认识规律,需要一个渐进的较长的持续过程,文化整合效果的显现,在整个企业重组中一般也相应滞后。因而,文化整合的效果如何,重组双方是否已经融为一个具有共同企业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事业共同体,往往就成为判定企业重组是否最终完成的标志性参数。通过文化整合,使集团内不同文化经过扬弃、融合、再造,不仅可以将不同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集团统一的发展战略为目标,集团的政策、命令得以贯彻执行,实现经济一体化战略,而且以文化为精神纽带,将集团内的每个员工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精神理念,产生约束力、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集团竞争力,实现预期规模效益的递增。

二、文化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重组企业的文化整合,不是双方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是在去劣存优基础上,对企业新文化的一次催生再造。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求同存异。企业文化相对于技术、组织等而言,更多的属于一种“软”件,它更多体现于人们的行为和观念里,而人们的行为和观念是不可能像“硬”件一样容易达到统一的。在文化整合中保持宽容精神是进行文化整合的前提。惟此,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对话、理解,达成共识并加以分享,从而实现可能的融合。不同文化间的宽容,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实现平等。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策略,尽可能地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寻求相似的地方,以此作为新企业文化的起点。

二是坚持扬弃。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并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特色文化。要认真调查研究企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认真分析比较企业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矛盾的焦点和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弃其糟粕,注入现代先进文化的新鲜血液,铸就富于生命力、适应时展需要的企业文化。要对企业文化实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究竟哪些文化因子是真正的本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内核,这些内核新的因子对企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或者哪些是起推动作用的文化因子,哪些是对企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因子,辨识清楚了这些,才能够进行整顿整理,弘扬其优异成分,引入新鲜的文化要素,抛弃其糟粕的部分,并对文化体系进行建设性地构筑。

三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企业文化整合中要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传统,体现企业的行业性质和经营形态,又要注重企业个性化设计和塑造,要在共性中突出个性。要处理好大集团文化与下属单位企业文化的关系,在坚持共性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化。要以大集团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哲学理念为统领,保持大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权威性,增强大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集团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看到集团内部各企业的历史、区域、传统等因素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允许下属企业在大集团主体文化指导下,培育和延伸支体文化、特色文化,为下属企业留有展示个性文化的空间。

四是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世界是开放的,文明是可以共享的。企业是开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科学是可以共享的。企业文化整合不仅要体现企业自身的特色,还要吸纳世界文明,借鉴西方企业管理文化中的科学内容,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文化精华,甚至是竞争对手优异经营思想,并加以吸收创新。所谓创新就是在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成份,剔除和摒弃那些过时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整合梳理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既具有时代气息、又能够保持其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继承性的企业文化。

三、文化整合的主要内容

企业重组中的文化整合,要依据企业文化的内涵,按照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文化层面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整合。精神文化的整合,是整个文化整合的核心,又是整个文化整合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在文化差异方面,包括重组各方价值观。企业理念、行为方式的整合,在经济环境方面,包括集团内不同行业、地域的企业营销观、盈亏观等方面的整合,在管理方面,包括不同企业关于人才观、分配观、质量观等面的整合等等。要同构精神文化的整合,把原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职工的不同价值取向、处世哲理统一在一个价值观体系中,并给职工以心理的约束和行为上的规范。

二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这实际上是企业整合中的一种意识立法和行为立法。实施企业重组,组织系统

发生变化,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等,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确立。还要建立起包括科学决策机制、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考核管理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保证管理行为与整合后的企业精神理念的一致性。

三是企业物质文化的整合。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企业重组过程中,直观地反映企业的意愿和需求。通过物质文化的整合,能够进一步强化企业员工对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理解。物质文化整合主要包括,重视新产品的开发,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信誉,对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文化娱乐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统一企业标志形象,及时引入CI,加大宣传力度,对品牌文化和环境进行规范设计,推出提高企业形象和美誉度的各种举措等等。

四、文化整合的操作思路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应当基于适应管理创新、做大做强的现实要求和实现企业文化融合、实施文化战略的需要,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一是要形成核心。企业的核心领导层既是企业整合的组织者,也是企业文化整合的推动者。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之间的整合,在整合同时要及时把党组织健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有了这支核心队伍,在整合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够顺利解决。

二是要开展培训和理念提炼。重组后的大企业集团往往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在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不平衡性,进度不一,差别较大。集团所属各企业要统一围绕大集团的总目标,共同培育大集团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开发共同的理念识别系统(MI),共同塑造大集团良好形象,共同打造大集团品牌,共同培育大集团优秀员工队伍。一面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企业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面要吸纳借鉴当代创新的文化成果,力求与现代企业接轨、与市场经济接轨,坚持“以我为主、兼容创新、独具特色、自成一家”的方针,求精求好,打造企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构建大集团文化体系,用统一的企业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增强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

文化交融论文例3

关键词:海峡西岸;金融市场;产权交易;闽台金融合作。

一、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环境

(一)产权交易市场是新兴金融市场

1.日趋完善的法规体系推动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向纵深发展。一是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于2003年联合并于2004年2月起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总体要求“应进必进,能进则进,规范进入,操作透明”,由此确定了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的法律依据,开辟了资本市场新领域。二是国务院于2004年《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应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以及积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九条政策纲要。三是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企业国有资产法》,提出“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确定产权交易机构是国有资产转让的法定市场交易中介。四是财政部于2009年《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规定各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以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交易为主要方式;非上市金融企业产权转让完成后,转让和受让双方应当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国有产权登记手续。五是国务院于2008年12月出台的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政策措施(通称“国九条”),以及同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都提出了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9年2月出台《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股权权能,提高股权的流动性。

2.产权交易市场的内在功能必然要求其承担历史重任。产权市场交易的核心商品是企业的股权和财产权,通称为产权交易。产权交易市场具有五项主要功能:一是作为资本运作载体和资金交易信息的集聚地。所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股东)都可以通过该市场公开投资,并购或转让股权、资产,支付结算交易价款。转让方和受让方也可从该市场获取相关信息。二是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企业股权和财产权在一个公开、公平、高效、竞争的市场中形成的均衡价格,不仅能够真实反映产权价值,而且具有连续性和权威性。三是充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本运作及风险控制的平台。四是成为内外资融合的接口和资本退出的通道。外商可以通过该市场参股或并购现有的各类中资企业,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该市场转让股权或资产。五是衔接项目资源与后期融资两个相关环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该市场达到与银行机构的连接,实现以股权换资金、贷款买股权、财产变现金,以及不动产转换为流动资产。

(二)产权交易市场是开放竞争的金融市场

1.产权交易市场是发展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突破口。一是产权交易市场潜力无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共1400多家;经工商管理局登记的实有企业971.46万户(含分支机构),其中内资企业实有927.96万户,外资企业43.49万户。全国内资企业中实有国有企业56.88万户(其中企业法人23.69万户);台商投资企业7万多家;截至2007年末,中央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本总额1.2万亿元。福建省政府投资控股的兴业银行以及福州、泉州和厦门市商业银行等,拥有巨额金融资产交易需求。除此之外,福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并购重组比较活跃,产权交易需求巨大。二是股权、财产权交易是新兴产业。目前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在全国统一,交易门槛较低,交易程序简单,尤其适合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增强资产权益的流动性。国内以区域龙头产权交易机构为首,覆盖国内几大经济区域的产权交易联合体已呈鼎足之势。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以天津为中心,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发展迅猛。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以上海为中心,成为我国权益性和基础性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长江流域共同市场公开挂牌、成交过户的产权项目覆盖全国30个省市,交易对象涉及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及自然人。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统计,上海产权市场2008年成交金额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元,已成为全国各类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平台。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私幕股权投资市场,2008年北京地区的创业和股权投资案例占全国总数的24.42%,投资金额占全国总数的24.9%,均居全国首位。

2.地方政府推动我国产权市场横向发展。一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交易市场是新兴金融市场,各省市政府非常重视该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湖北省明确提出要建设好湖北资本市场的“产权板”,在《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产权交易市场整合和发展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设成辐射华中地区、最具活力的产权交易市场”,使产权市场成为各类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诚信市场。四川成都市出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成都市在金融配套改革方面要“陆续探索产权交易市场、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和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等金融市场建设,形成部级或区域易场所”。吉林省率先试行股权通过产权交易机构集中登记托管的做法,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二是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向区域化发展,同质产权交易机构实行不同的方式重组、合作经营。如参加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的9省区代表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产权交易机构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构建跨省区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体系。2008年3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积极支持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OTC市场),天津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为全国性中心。

二、建设海峡西岸产权交易统一市场是大势所趋

(一)发展海西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天时地利。一是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福建省产权市场与台湾资本市场对接创造了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国家支持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利好环境下,福建与广东、浙江、江西四省产权交易机构达成意向,创立有限公司制产权交易平台,共同建设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二是海西地理位置优越,海峡西岸经济区产权交易市场需求旺盛。福建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闽台经贸合作、人员交往的良好势头奠定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基础;福建涉外经济比较发达,外资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且涉足领域越来越广,民营资本活跃,这些活动都需要通过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来完成。三是地处海峡东岸的台湾地区具有相对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且台湾金融界已对与海西产权交易市场的对接和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第十一届海交会期间与福建省产权交易机构商谈合作事宜。[论文格式]

(二)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亟待深化改革。2007年在原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是福建省统一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载体,是海西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信誉度。2009年3月,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福州分支机构共同签订了“开展商业并购贷款和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100亿元。2009年4月,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市场挂牌报价系统异地竞价测试成功,由此扩大了每笔交易的市场竞价范围和参与主体,有利于提升产权转让的竞价率和增值幅度,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但海西产权交易市场运行中存在着3个主要问题:一是体制不适应。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由福建省内8家产权交易机构联合成立,但实际上8家机构的名称、隶属关系和利益格局均不变。2008年3月,江西省产权交易所加入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也并非是实体参与。二是实力明显不足。据国资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7年纳入全国产权交易网监控的20家区域性产权交易机构,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是天津市(1亿元),其后依次为北京市(9500万元)、上海市(8600万元)、杭州市(8000万元),其余16家平均2669万元,福建省只有200万元。三是资源分散。我国产权市场的设计初衷是服务于国有资产战略重组,但这也造成了产权交易机构的设立、运行和管理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目前福建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金融业股权、资产转让分散在各个部门,国有土地交易由省内县市政府部门直接操作,从而形成市场之间的地域、级别和条块分割。

三、深化海西产权交易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福建省先行先试,创新机制,推动海西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一是海西产权交易管理地方法规,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健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功能,为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股权、特许经营权、预期收益权、知识产权、债权等权益,通过产权市场融资提供服务平台。规范发展各类投资基金,促进民间资金转化为创业投资的民间资本。引导各类基金和投资机构进入产权市场,加快培育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促进社会闲散资金向资本转化。二是将本省公共资源(包括地方金融企业产权)都列入市场交易范围,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将未明确规定必须进入交易的实物资产、债权、股权等,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来完成转让。三是明确产权交易机构应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分红派息、增资扩股等业务,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二)增强海西产权交易中心实力,提升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地位。一是应充实海西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资本金,用于市场交易电子网络建设,改进交易手段和方式;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让各类经济主体认可并支持产权市场及其交易模式;与台商合资或合作建立两岸产权交易平台,加强与台湾市场的联系;扩大与其他省市产权市场的联网运行,逐步融入全国统一开放的产权大市场;引进境外中介机构参与福建产权市场,拓展其国际化空间。二是赋予海西产权联合交易中心特殊的政策,如在财务管理上给予更大的自,在发展初期免予上缴财政利润,允许其将税后地方投资所得转化为再投资。三是维持现有人员的事业编制,提升职能地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人员。

(三)创建“海峡产权交易所”,形成以福建为中心的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一是牵头联合广东、浙江和江西三省,在福州共同发起成立“海峡产权交易所”,创建全国首家跨省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二是明确海峡产权交易所的市场定位是“立足海西,辐射周边,服务全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统一产权市场。三是海峡产权交易所应在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交易品种等方面不断创新、规范运作,可以投资参股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交易实体;实行股份制运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争取尽快上市,实现做大做强,更好发挥其特有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四是推动海峡产权交易所与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平台无缝对接,创立海峡西岸股权交易品牌。

(四)在台湾设立海峡产权交易所分支机构,推动两岸金融市场对接。一是延伸产权交易平台,争取在台湾设立海峡产权交易所分支机构(目前,产权交易机构尚未列入金融机构系列,不需要金融监管当局审批)。明确其职能主要是联络、咨询台湾岛内证券交易机构、投资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为两岸产权投资、财产权转让提供服务。二是以海西产权交易市场为突破口,引进台资建立“海西产权投资基金”,通过产权市场投资海西区域,为台商直接投资、并购海西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三是以海峡产权交易所为平台,实现闽港澳台信息、项目、资本、市场及技术等方面的对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开辟除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银行间接融资之外的另一大融资渠道。

(五)创立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当前大陆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只能满足小部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和股权流转需求。由此,借鉴台湾非上市企业产权柜台交易市场(OTC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制度的经验做法,建设依托海峡产权交易所的非上市企业产权柜台交易OTC市场;引进台湾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做市商”,培育辅导非上市企业,为其创造上市条件;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上海、深圳、台湾、香港等证券交易所上市,实现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陆洲。融资:产权市场的新名片[N].中国证券报,2009-07-13.

[2]丁洁。私募资本与产权市场合作才能共赢[DB/OL].

[3]国资委加速推动国有产权交易市场统一[DB/OL].

文化交融论文例4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融合

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不断证明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贯穿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有其现实紧迫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化的演变趋势,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产业升级,就是遵循工艺升级一产品升级一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的路径,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然而,产业承载空间是有限的,并且产业之间存在着交融互动的产际关系。

随着现代分工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趋势不断凸显,有学者研究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而变化的趋势(见下表)。可以看出,服务在制造系统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管理功能逐步过渡到促进功能,战略功能,而且涉及的专业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管理低层发展到产业的战略高层;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其战略的“推进器”效果表现在信息科技、创新与设计、科技合作、国际金融中介、投融资服务等方面。并且,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发达国家占60%-70%,其中美国已高达7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占50%-60%;从服务业就业比重看,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因而,从本质上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出路在于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这两大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发展。产业互动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将产业的边界模糊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推进产业的升级。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关系,意蕴着转型升级过程中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才是增强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获取发展空间,保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一、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基于分工交换的互动理论。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A.佩恩指出,随着工业化的成熟与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卷入它们高度相关和补充的阶段。奎因(Quinn)基于分工交换列出了服务和制造部门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见图1),说明了服务和制造部门间效益的流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往复循环、不断强化的过程。国家外经贸部2002年的课题研究表明,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问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不足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向互动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增长源。

2.价值链理论。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的价值链理论,即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见图2)。

“微笑曲线”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在制造业价值链中,25%是制造环节,而75%是研发设计与流通环节。这说明,经济发展对服务的需求不是在商品生产体系外部展开,而是由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管理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对服务的中间需求的扩展所带动,即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这种对服务的中间需求大部分与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和生产有关。因此,这种需求所带动的服务业发展必将导致工业生产组织结构变革和分工的深化,一些服务环节将随着服务业效率的提高在专业化基础上从工业生产体系中分离出来。

3.经验借鉴。(1)北京以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建立实施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科技条件服务首都建设主题、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行动,为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产业重点上,一是促进汽车制造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融合;二是推进电子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三是促进医药制造业与医药研发、物流和医疗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2)上海以推进生产业功能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上海市把发展生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了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功能区建设。

北京与上海的经验表明,作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与制造业息息相关。首先,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能提升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产业互动融合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广泛的关联性。高新技术产业融人传统产业的过程就是用高新技术取代一些传统技术的过程,这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促使传统产业迅速过渡为高新技术产业,促使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抛弃一般的演进过程,获得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产品被广泛使用,新的服务被广泛普及,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催生,旧技术、老产品、低层次服务不断萎缩或消失,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互动融合有利于具有互补技术的企业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共同开发的平台,降低研发成本。互动融合导致的企业内外部组织的网络化,使得企业具备了更为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企业能更迅速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得产品的规模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产品生产的柔性也得到提高,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促进各产业部门多头并进式发展。再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扩大就业、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1.4%,而世界上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因此,以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强化对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对工业化的集聚和承载能力,更能够在深层次上打破限制城市发展的严重束缚,为城市化进程开辟更大的拓展空间。

二、对温岭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特征分析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业已夯实。近年来,温岭实施“工业立市”和“三产兴市”战略,初步形成以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社会化功能配套为支撑,突出延伸产业链、发展大企业和打造区域品牌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态。1978-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3790万元增加到231.2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8.62%跃升到48.59%。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4家,物流企业221家(不包括个体经营户,下同),信息服务企业208家,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企业102家,商务服务企业381家,会计、审计、税务、律师、专业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96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GDP总量达到478.55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是产业关联度日益增强。“十一五”以来,温岭工业经济继续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35.5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出货值180.9亿元,同比增长12.4%。目前,温岭产业已形成了摩托车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泵与电机、鞋帽服装、炊具及金属制品、船舶制造、塑料制品、建筑建材、水产食品等支柱行业。小型农用水泵、不粘锅、中小型空压机等近10个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温岭正成为浙东南沿海最具区域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促进,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7.6:53.7:38.7调整到2008年的7.9:52.8:39.3。2008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8.03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全市GDP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增幅在台州市9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二,从业人员达37809人,占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5%.增长16.1%。

三是产业互动融合的势头正逐渐显现。近年来,温岭紧紧围绕“三产兴市”目标,积极实施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政策引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营造出良好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环境。根据温岭市政府课题组对行业若干制造企业的调查表明,温岭20%的制造业企业有外包研发服务需求;50%的制造业企业有委托第三方物流的业务;80%的制造业企业有咨询服务方面的需求;40%的制造业企业有售后服务的需求。为此,温岭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大物流、大旅游、大商贸、大海运、大楼宇、大会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市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商务咨询、质量认证、信息与软件等服务业,推动生产业和生活业集聚发展,形成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聚合力。2009年第一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2%。

2.瓶颈制约

一是生产业人才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不大,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高,高层次服务人才更是短缺。从业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8230名,仅占生产业从业人员的18.25%。人才不足背后反映的是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文化环境的缺失。温岭市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生产业人才培育的支撑作用还很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温岭市的文化底蕴不足,人文素养欠缺,社会处于片面追求利益、忽视文化品位的状态。而人类的创造性劳动,需要高强度的信息流和高层次的文化环境来支撑,正是这些因素的缺乏,不仅使本地人才的成长缺乏丰厚的土壤,也使外地人才望而却步,引不进,也留不住。

二是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欠佳。从总体看,温岭制造业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了片面追求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企业价格联盟、多层次错位竞争的局面,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通病,多年来延续的“产品雷同一低价竞争一利润太低带来创新动力不足一生产更多更低价的雷同产品”的恶性怪圈一直无法打破.全市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为12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95%。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能维持。温岭尽管消费水平较高,但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没有跟上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服务国际化大公司来说,在生活、教育和卫生医疗配套服务等方面层次都欠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差,未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合理有序的发展格局,产业集群程度低。

三是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不仅是现代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同时更是现代服务业之问的竞争。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虽然2007年温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74%,但分别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服务业目前仍以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传统行业为主,发展层次较低。这表明温岭目前服务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1)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上尚未摆脱“低、小、散、弱”格局,还存在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竞争力偏弱等突出问题。(2)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尤其是缺少标志性的亮点工程,形不成品牌效应。(3)生产业还无法为制造业提供有效和满意的服务,生产业所包含的大多是服务业中较高层次的行业,生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直接影响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4)商贸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四是政策支撑、规划引导不够.扶持政策方面过去长期向工业倾斜,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服务业扶持政策效应还未充分显现。政府引导服务业发展的功能薄弱,服务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规划和操作层面缺乏整体引导,造成服务业的功能分区不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系统优势。具体表现在:(1)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从业后还须不断进行技术培训和更新,因而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但目前的税收政策把生产企业等同于工业企业,执行相同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教育培训投入又不能作为成本在税前列支,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这些企业做大做强。(2)市场准入的前置条件设置过高,加之部分行业尚未全面放开,一些由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脱钩而来的中介机构往往与部门藕断丝连,实行垄断经营,民营资本进入困难重重,服务业发展动力明显不足。(3)政府有关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在工作上表现为各唱各的凋,缺少相互配合与支持。市财政每年用于眼务业发展的扶持资金只有2000万元,专项用于生产业的就更少。(4)生产业融资困难,经营风险很高。这些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土地和房产,向银行申请贷款很难。研发、创意、软件、信息等产业具有高风险特点,且缺乏风险投资机制加以保障和扶持,政府的科技政策和项目评估体系也不适应这些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径

1.加强产业关联,务实互动融合的基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都是工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具有知识、信息与技术相对密集、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一方面,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创建特色产业基地,组建一批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外观设计等特色产业工业设计中心、产品策划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以此促进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2.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与服务的和谐共生。产业集群不是仅仅某个产业或领域内企业群体的简单集合,而是涉及制造部门和科研、教育、金融、贸易、物流五大服务部门,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不仅仅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累积和区际间的流动,而且强调在集聚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以及本地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产业集群是保证各种行为主体相互之间各种活动具有更高效率的一种有效经济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工业基地的根本特征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而在产业互动发展中,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发展重点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企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就温岭而言要重点抓好汽摩行业、泵与电机、金属制品装备业、鞋帽服装、船舶制造、塑料制品、水产食品、新型建材等制造业与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业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不仅要关注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更要把上游的研发、下游的市场营销等纳入产业集群体系,延长产业链。不仅要关注制造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更要关注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

3.增强自主创新,破解互动融合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形势,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实现模式,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制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鼓励和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减排服务业,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服务进行战略规划,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环节延伸,促进产业价值链攀升。

4.集聚产业人才,克服互动融合的瓶颈制约。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专业性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创造出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产品,谁就占有竞争的优势。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通过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的创造性工作,能形成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当前温岭的发展,与来自全国及全球优秀人才的集聚分不开,在今后的产业融合中,培育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群体,以及百万技术熟练工人,特别是熟悉世贸规则、通晓国际惯例、擅长国际交往的金融、保险、贸易、中介等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更广泛地聚集一批领军人才,统领产业融合进程。

5.优化研发投入,构建互动融合的信息平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传统制造业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先进制造业更是集中体现为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延伸,融合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物流、营销等需要通过现代信息科学、网络技术,将不同的经济主体、活动过程联结在一起,并且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就是服务过程。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融合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为此,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区域信息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打下信息基础。

6.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互动融合的机制环境。产业互动融合使得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这些具体过程的发生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外部支持环境,发掘最大潜力的创业环境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为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政策层面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和保护。在相关政策和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对制造企业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并对现代制造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助。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对于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现代制造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积极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最终为企业的创业、投资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7.发展区域协作,拓宽互动融合的外延空间。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转型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向生产核心部件转化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式。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他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跨区域和在全球流动。因此,要加强与世界范围内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区域公司的资金、先进技术,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参考文献:

文化交融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37-02

一、客家文化的发源及演变

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中原乃指“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汉水以东”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原,所以称客家人为“中原客属”或简称“客属”。客家人因为外受北方异族之侵略与压迫,内受变乱影响,迫使客家人离开中原老家,诸如五胡乱华、黄巢动乱、金人南下、元兵南侵等均是使得客家人南下的原因。客家人先民,数次南迁,就其悲壮的迁移行动来说,是一次精神实践。在南迁过程中,北有蛮族之残杀,南有土著之排拒,景况十分凄苦悲壮,一边战斗抗敌,一边垦荒图存的奋勇牺牲情形,是不难想象而知的。但客家人却也因此培养成刻苦耐劳,勇敢坚毅,团结冒险爱国爱家的精神和品行。经过数次的辗转与迁徙,客家人使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延续,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特殊的民系,客家先民的南迁源远流长,而每次南迁的动机、行为与结果,都几乎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其于举族举家的迁徙之际,一面对入侵者暴乱者的抵抗与牺牲,更充分体现了孤臣孽子,义不帝秦的民族气节。

客家族人由于不断的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江西、福建、广东地区,而后扩展到四川、广西等地。相对于当地人来说它们是客,因此称他们为“客家人”,“hakka”是客家的英文名称,这个国际公认的英文拼写源于“客家”的方言发音。(音为“haka”)客家族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称为“客语”。 客语(Hakkanese),又称客家语、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又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粤东语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语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此语言被定名为客语是20世纪的事情。在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客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等)的母语 ,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但香港、澳门已经甚少人使用客家话。比较集中的中心文化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话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在某些地区,说客语的人群众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语言是客语,也有专家认为狭义的客语指的是粤东地区的客语;其他地方的客语因和其他的语言(闽语、粤语、壮语)有大程度的混合,在归属上争议不断。香港的新界客语属客语粤台片新惠小片,与广东深圳、惠阳、惠东的客家话高度接近,与其它主流客语都可以互通。约从1960年代开始,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有大批人员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广东本地的客语。大多数移民的客语和新界客语可以互通。海外客语以粤台片为主,还有少量漳潮片。 由于梅县客家人曾于18世纪在加里曼丹岛西南端的坤甸建立华人国家兰芳共和国,因此现在隶属印尼的该地有一种坤甸式的客语,它跟大陆的客语几乎不同,坤式客语内夹杂很多印尼语和当地土话,可以独立分为一类,可认为是客语海外片的一支。

二、客家独特的土楼文化绽放新的异彩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永定县,是极富东方色彩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土楼格局的恢宏,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反映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

客家文化与土楼文化已经互相交融,深深植根于此,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福建土楼的申遗成功更将其推向一个高峰。客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更多民族对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关注,新世纪,这一文化,不仅属于中国,更融入世界。

三、英语的新浪潮促使客家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融合

由于客家文化存在的独特位置:闽东南沿海台海地区,首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深受客家文化影响的大部分人群又以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身份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无疑又将客家文化的内涵弘扬到海内外,英语作为其载体促进了世界了解中国客家文化,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部分地成为整体的。在国内,随着英语学习的大面积展开,台海地区人口的流动,中国各民族交流融合等因素,客家文化与其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渐明显,在这其中英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四年的变迁,国内各地区贫富差距日渐缩小,英语普及程度日益扩大,各民族也渐渐摆脱掉其民族的原始性及滞后性,接受西方文化,全民学英语,在这其中客家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正发生着猛烈的撞击,于是客家文化不仅仅只是为东南沿海人民所熟知,越来越多的内陆人民也认识并熟知了客家文化,伴随着两岸关系的密切,来大陆省亲的台籍华人及海外侨胞也将客家风俗、饮食习惯等带到内陆,与此同时内陆人民也将其民族文化带进沿海及世界。

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现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台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使得客家文化向全世界进一步传播。而当今世界英语作为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纽带将各民族的文化联合起来。客家文化随着英语的发展及传播与其他文化更好地交流。

四、结语

客家文化在新世纪接受着英语文化的洗礼愈发与各民族文化产生激烈的撞击,并由此展现出新时代下独特的民族性与包容性,在这其中英语无疑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发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与全球的接轨,英语必将对国内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融论文例6

笔者从2007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中国文化概况》主讲教师,所教的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肯尼亚、索马里、加纳等国家。他们不仅肤色、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素养不同,甚至连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有一条相同,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曾经陌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喜爱之情。

一、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启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国内著名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大都是循着汉字(文字学)一汉语(语言学)一汉文(文化学)由低到高循序开展的。文字和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文字和语言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只有对文字和语言有所研究,才能进入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起步较晚,留学生呈现出一种“复式班”教育特点:有的已能认识和书写不少汉字、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日常会话,有的却依然是不会写、不会读的“零起点”。在这种基础上讲授《中国文化概况》,尽管是全英文授课,面临的难题还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也为了让来自友好国家的外国留学生真正掌握和喜欢这门课,我坚持把“功夫下到课前,功夫下到课外”:其一。给每一位留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留学生的国家、民族、家庭和宗教信仰等情况;对留学生所涉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尽可能细致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特别是石油)、文化等资料。其二,为每一堂课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有的课件甚至采用音响动漫效果,虽然加大了自己的备课工作量,但这些课件却让留学生们喜闻乐见。其三,向每一位留学生开放教学博客,时常在博客上为留学生释难解疑:通过电子邮件向每一位到课学生发送预习复习资料。其四,坚持做到对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进行系统“充电”。对每一堂课所讲内容的来龙去脉自己首先要搞清楚。

实践证明.不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即便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惟一绵延不绝并一直持续发展的文化。可是如果你面对一些“零起点”的留学生.简单笼统而过多地强调上述内容.也许就会像两条河流迎面相撞溅起不和谐的浪花。

在讲授《汉语的魅力》时可举一些例子,如中国人思考速度比美国人思考速度快,因为汉语音节种类比英语多。英语有20个元音、20个辅音没有声调,所以,英语的音节种类不会超过20x20=400个:而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大约是3000个音节,能被利用的是2500个音节.普通话中真正用到的是l20o个音节:普通话的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英文的一个单词是若干个音节。曾有人比较过。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汉语用30秒.英语用了45秒。再如英语单词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普通人花一辈子也记不完,而这些单词都可以用4000个汉字来表示。这是由于汉字能够灵活组词,而英语里的多重名词和它的分解词没有丝毫关联:在英语里,猪肉(pork)与猪(pig)和肉(meat)没有丝毫关系,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之间也没有丝毫联系。美国人不掌握3万个单词就无法将《时代周刊》读下来,大学毕业工作十年的专业人士要懂8万个单词。中国人小学毕业就能读书看报,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三四千汉字搞科研就没问题了。实话。我认为这样讲应该能启发起留学生学汉语的积极性,可是没想到一些留学生把头摇的像拨浪鼓:no,no!madam.chineseistood蕊cult!(不,不!老师,汉语太难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尽管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但不同的文化间存在极大的差异.除文明差异、观念差异、习俗差异、礼仪差异外.还有留学生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等,直接影响着师生交流和教学质量。尽管古代圣人强调“有教无类”。但仍需注意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宽容的姿态。在后来的《中国文字》课中,我尽量少用那种简单对比的教学方式,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起,历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和陶器刻画符号,进而讲到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金文),秦代的篆文,汉代的隶书,汉唐以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并简单介绍了东汉许慎的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和汉字“造字六法(六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虽然课程内容并不轻松,却引起了众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尽量让留学生了解和掌握鲜活有用的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沧桑巨变,应该是《中国文化概况》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华彩乐章。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概况》并无一套能够全面、精要地介绍灿烂中国文化的合适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种带有全新时代气息的教材,所以我只能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一些最新汉语版的《文化中国》、《中国概况》的基础上,重新分专题撰写《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版教材。

心仪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当然希望尽量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在制作《中国文化概况》课件时,尽量以满足留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按学科分门别类制作各种大小专题课件。主要有中国历史、民族、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诗歌、小说、散文、美术、戏曲、音乐舞蹈、文字语言、科学技术、大众传媒、教育、体育、中医药、建筑、民俗、姓氏、婚姻家庭、风味饮食、风景名胜等。在制作这些课件时.注意突出历史性、动态性和直观性.既交代起源又兼述发展。既简明扼要又图文并茂,故而深受各国留学生的欢迎。

2008年9月,新一批留学生入学,我在撰写《中国文化概况》导论部分时,就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中国文化》为题目,并针对留学生汉语起点的不同,分别辅之以nbc版和央视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录像和解说词,把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声情并茂、美轮美奂地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

要撰写一个全新视角的《中国文化概况》专题课件,就必须突出文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特点。比如讲解“和谐社会”时,我就采用了北京大学教授孟昭容的解释:“和谐”二字的“和”是由“禾”和“口”组成,就是人人都要吃饭,不吃饭不行,也就是说,要建立和谐社会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向小康迈进,不能再饿死人,这就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就是大家要说话.要让大家说话,大家要敢于说真话,而且要畅所欲言,这就是“民主”。和谐本身就包含着科学和民主,要想达到“小康和谐社会”,就是依靠民主和科学,舍此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精彩的解释再辅之以精美的图片,对于热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留学生更有吸引力。

三、教学理念“仁者爱人”。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去促进不同文明的融合

佛教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见大到大干世界小到一个团体,无不充满了碰撞、矛盾和冲突。进入21世纪的人类,随着纽约华尔街世贸“双子星座”的灰飞烟灭。小布什和他的幕僚们掀起了“新十字军东征”。迄今有人把美国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看做两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尽管起因实际是为了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石油。随着奥巴马上台.倡导“和谐世界”的中国四周也出现了点点烽烟。

中国石油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三大宗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却一应俱全,文明的冲突自然不可避免。来自“世界屋脊之国”尼泊尔的留学生全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来自中亚友好邻国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大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来自非洲的加纳和肯尼亚的留学生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乍一看所有的留学生似乎很平静地在一起学习生活,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股暗流在涌动。因此,应该重视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留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

面对来自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外国留学生。作为他们的老师,这种“三热爱”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要了解和“进入”他们的文化。通过阅读《圣经》、《古兰经》、《真境花园》和一些佛教经典.当我给留学生讲到“中国宗教文化”专题时就和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并对代表不同文明的宗教信仰都表示了足够的尊重。时间长了。留学生们开始和我无话不谈.有的甚至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教派。婉言谢绝后我告诉他们,我只是一个不同文明类型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与穆罕默德、释迦摩尼和耶稣一样伟大的人物,他就是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但孔子创立的不是教派而是文化,只是浩瀚博大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流派。于是我陆续给他们翻译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 far.is山atnotafteralldelightfu1.(有朋白远方来,不亦乐乎)

acquire new kowledge while thinkingovertheold.(温故而知新)

hewho learnsbutdoesnotthink islost;hewho thinksbutdoesnotlearn stillremainspuzzle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w hei1three of usare walking together,i am suretohaveateacher.(三人行必有我师)

every day irepeatedly examinemyselfonthreepoin~.(吾日三省吾身)

never do to ohterswhatyou would notliketodotoyousrel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armonyisthemostvaluable.(和为贵)

harmoniousyetdiferent.(和而不同)

thebenevolentlovemel1.(仁者爱人)

我告诉留学生,《论语》的名言中不仅有治学的格言,也有人生处世的格言,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当今世界的一剂济世良药;我告诉留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却有大致相同的经历: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我告诉留学生,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这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我们今天要秉承大教育家孔子在2500年前就倡导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在求学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成为具有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栋梁之才。

我告诉留学生,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画卷上出现了一个演进的“和”字。那是因为今天的世界依然不够太平。因为世界上有的人总想掠夺和称霸——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这样的思维势必加剧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对抗,而对抗的结果将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毁灭。和——和谐——和谐世界,仁——仁爱——仁者爱人,沿着中国文化的智慧所指明的道路。世界就会走向光明……

文化交融论文例7

一、唐代诗歌的侠文化及其精神解析

“侠”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至韩非子的《五蠹》,汉代的司马迁曾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侠”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其“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不即信、不倍言”的特点。自此以后,侠的形象便负载着文化精髓逐渐深入到文学作品中来,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汉魏以来,就有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出现,但大都处于零散状态,无所谓形成风气或规模。到了初唐时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行动提供了物质前提;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迁徙不仅使得中土文化进一步丰富,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引进,从而使得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为游侠诗歌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为诗坛上的普遍风气。人们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狭义精神的开拓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1]具体地说,任侠上升为一种精神能够在唐代时期以唐诗为表现形式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浓厚的土壤,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要求。唐代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结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合力,推动和促进了唐代侠文化的繁荣。进而以一种文化的姿态、精神的引领甚至是时尚的膜拜方式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诉求。盛唐的诗人们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代诗歌侠文化的精神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昭示着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以他独特的开拓精神、自强性格、奋斗意识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指引。这种以追求自己信念和实现自身理想的清醒信念,增强了面对现实问题的进取意识,敢作敢为的行为方式彰显了言必行、行必果的豪爽意气,体现了在盛唐时代的社会朝气。“任侠精神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报复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2]可见,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从实质和内核当中是与博大的儒家文化心灵相通的,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任侠精神的张扬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及信仰基础,反之,任侠精神以唐诗为载体代代相传又不断扩大着这些基础的范畴,并且以独特的方式丰富和解释着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唐诗中的侠文化精神与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

在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士子们普遍有着一种强烈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他们自负有管晏之才,希望在这圣明的朝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对唐前著名游侠的反复吟颂,抒发自己尚武任侠、卫国效忠、积极入世、立功边塞的渴望与豪情,以及肝胆相照、轻生死、重然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发出了难遇明主、仕途坎坷的不平之鸣。因此,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实则与儒家精神交融汇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爱国效忠、积极用世。

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的中外融合,使得唐代士人普遍有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大都以帝王师、王佐之才自诩,在卫国效忠的同时,毫不掩饰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初盛唐的咏侠诗中,多吟诵侯嬴、朱亥、鲁仲连等战国游侠,钦佩他们急人所难、誓死卫国、慷慨赴难的报恩与报国精神,以此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朝廷的忠诚热爱与对功名富贵的热切追求。这与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的目标和出发点不谋而合。如虞世南的《从军行》:“涂山烽候警,弭节度龙城。冀马楼阑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转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交河梁已毕,燕山旆欲挥。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3]226

第二,尚武任侠、立功边塞。

在唐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游侠的矫健英武的身姿和高强敏捷的身手。历史记载,秦汉以来至周隋时期的侠士都是武艺卓越之辈。他们“以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子《经说上》)。“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现实生活中本来还有这样那样缺陷的长安豪侠逐渐被民众理性化、类型化,成为勇敢者冲决世俗法网的人格模式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对于渴求建奇勋、立伟业的唐代士人而言,长安游侠尚武使气、一蹴而就功名的个人英雄主义风范与传奇经历成为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展示个人才能的最佳行为模式。”[4]通过歌咏唐前著名侠客的英雄事迹,来抒发对边塞时事的看法,表达自己重然诺、轻死生的侠义气节以及立功边塞的豪情。同时,唐代侠士不愿做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亦不愿走正常的科举道路,从自身而言,他们更愿意从军边塞,由边将入仕。唐代的尚武任侠和立功边塞相互影响,形成互动形态,这种时代意识的塑造和任侠精神发扬,共同成就了唐代文学的恢弘大气,孕育出一批极具代表性、影响广大、意义深远的唐代诗歌,即咏侠诗和边塞诗。这对于儒家文化是一种发扬光大,更丰富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盛唐诗人对儒生的轻视,其实质并非是真正否定儒家和儒生,而是在于嘲弄那些没有实际学问、于国无用的腐儒,对那些博文广博、有经世致用之才的儒生还是非常欣赏的。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611

第三,肝胆相照、重义轻利。

儒家与侠有共同之处,儒家提倡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把“义”作为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孟子把“义”提到至高无上的高度,认为“义”是高于一切的,君子不仅要重义轻利,而且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观念与侠的“义”的观念是一致的。“义”是侠的核心价值所在,侠客们视“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义”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由此可见,侠对“义”的崇尚,显然受到儒家观念和精神的影响。也因此,侠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仗义疏财,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中一种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如王昌龄的《少年行》:“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3]1421

第四,不平之鸣、悲士不遇。

在侠客们、士子们看来,士不遇是人生中莫大的悲哀,“士为知己者死”、见用于国家朝廷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但是,现实往往非常残酷,在唐代的咏侠诗中,诗人们往往宣泄着一种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就连盛唐繁荣的清平社会中,侠士们虽一个个自负有管晏之才,怀着经邦济世之志,渴求一个欣赏与重用自己的明主,但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所面临的却常常是仕途坎坷、沉沦下僚的冷酷现实。这种认识与儒家文化中“学优而仕”不谋而合,正是因为学优而仕的意识价值观,使得唐代诗人对怀才不遇格外看重,从而创作了很多作品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感慨。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936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的情怀和生活态度通过唐代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们这种热爱生活、积极关照自我价值实现、谋求报国理想的态度与儒家的入世精神融会贯通。“侠与儒在文化表现上往往各有侧重,侠代表的是一种尚武传统,儒代表的是一种礼乐传统。”[5]

由于侠文化形式上总是强调个性的张扬甚至是不羁,而儒家思想则主张对个性的约束和导引,以期达到温和儒雅、中庸至善的境界。这使得二者看似互相矛盾,难以调和,然而,细品诗境,不难发现,二者正是以不同的形式追寻着同一归宿,侠的肩上担负着儒的使命,而侠的行为则表现出儒的追求,只是前者表现得张扬激进,而后者则显得平和温善。因此,唐代诗歌中所呈现和张扬的侠文化精神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与儒家思想精神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和完善发展的积极入世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钟元凯.唐诗中的任侠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18-24.

[2] 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与初唐诗歌创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4-119.

文化交融论文例8

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博物院举行。分藏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断,分别称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这件书画珍品360年后首次“合璧”展出成为两岸关注热点。(据6月1日新华社报道)

全体炎黄子孙的目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起关注同一幅画——《富春山居图》,因为这幅画承载的内涵太多。历史也必将纪录这万众瞩目的一刻,这跨越无情战火、人间沧桑后残卷合璧,让人感叹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是如此坚韧与顽强,她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锻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与灵魂。

《富春山居图》传承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血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中国书画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符号,集中体现了其中的精髓与旨趣,而山水画则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演绎,笔墨纸砚一旦到了巨匠手中,便能于尺寸之间尽显湖光山色的神韵,展示境由心造、形神兼备的意趣。而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禀承中国传统笔墨手法,传神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气象万千的初秋景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成为后世欣赏、研习中国山水画不可多得的范本与精品。

《富春山居图》记载着劫后余生的传奇故事。《富春山居图》一经问世,便被人誉为珍宝,到今天660年岁月中经历着无数传奇,她前后为众多的爱好者珍藏,躲过了无数战火的劫难,见证众多王朝的更迭。这幅画360年前险些被大火烈焰毁于一旦,所幸被人抢救,但完整的画面被烧成两段。100多年来的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两岸关系更是波诡云谲,《富春山居图》分落两地、隔海相望60余载,本已残破的山水画卷,在家国动荡的岁月沧桑中,更平添了几分哀婉与悲壮。

《富春山居图》包涵着承先启后、九死未悔的家国情怀。从这幅画隔海相望的那一刻起,国人抚平文化创痛的渴望从未停歇,至今已有60余载。从产生合壁展出的创意提出的那一天起,为了今天的这一刻,仁人志士奔走不息,到现在已历时十余年。从最早大陆率先提出合璧展出的设想,到台湾方面答应只能先到台北展出的要求,从只能单方合壁展出到双方互办展出的谈判,其间经历了两岸关系的风云变幻、起伏转寰,可谓一波三折、来之不易。

文化交融论文例9

[5]张起钧.烹调原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20.

[6]郭剑波,陈红丽.青田华侨华人与中欧文化交流[J].八桂侨刊,2009,(4):50-51.

[7]方晓.西班牙华人移民的研究初探——以巴斯克地区为例[A]王晓萍.欧洲华人华侨与当地社会关系:社会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参与[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61-162.

文化交融论文例10

(一)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有独特的表达习惯,有不同的生活风俗,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禁忌风俗。虽然这些彼此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不同的习俗表现使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但它们也为彼此之间的交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有语言层面的表现,而且还有思维层面的内在原因。

(二)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最基础性的工作。如果没有翻译实践,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际都不可能成功。所谓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是指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使交际双方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不同。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这些差异,既可以从历时的层面分析,也可以从共时的角度阐释。从历时的层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这些差异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方面是指彼此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例如上文提到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从另一个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还体现在不同时期,翻译者所遵循的不同翻译原则上。对此,有的研究者这样论述:近百年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从卡特福德(Catford)和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语言论到奈达(EugeneA.Nida)的动态等值翻译,还有当今流行的诊释学派、操纵学派、文艺学派、符号学派等等。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对象中,还是有关跨文化翻译的理论指导中,都存在着历时层面的差异现象。其次,从共时的角度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也存在着翻译中的差异现象。例如,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差异;汉语与法语之间的翻译也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差异;而且,法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也是如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彼此之间的差异。因为汉语、法语、英语之间的交际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存在的差异现象在共时角度上,它还可以表现在书面语与口语的层面上。虽然从表达者的角度讲,其表达的内容无论是书面语中,还是在口语中,它们都应该具有相同的内容,但是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彼此用词却是完全不同的。

(三)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融合跨文体交际翻译中不仅存在着差异现象,而且还与此相反,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还表现出趋于统一的发展形式,即所谓的融合现象。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融合现象的产生得益于彼此之间交际的发展。在跨文化交际中,虽然彼此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彼此之间的差异大于交际双方的共同点,但是随着彼此交际的加深,两种文化之间也呈现出彼此融合的现象。即交际双方在通过具体的交际行为认同原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内容。例如,在当前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书写形式的词汇,诸如汉语的“饺子”这样的食品翻译就是如此,翻译者也没有用其他的英语词汇代替,但是英语使用者也明确了这类食品的特性。这就是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的融合现象及其表现。当然了在汉语里还出现了这样的词汇“NOZUONODIE”。这是一句汉语与英语的经典词汇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里逐渐形成的经典语言,它既有汉语词汇的读音,又有英语词汇的意义。这句“不作就不会死”的网络用语,不仅受到了国人的喜爱,而且它还走出了国门,出现在美国以收集俚语为主的《城市词典》中。

二、差异与融合和谐统一的翻译原则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是一种共存的ANHUIWENXUE安徽文学现象,它不仅制约着交际双方彼此的意义表达,而且它还制约着交际双方对彼此交际信息的理解。因为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融合,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上,而且还表现在思维、生活习俗层面上。因此,从翻译原则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是最为恰当地选择。然而,众所周知,在任何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中都存在着差异与融合现象,而这些差异也好,融合也罢,又都处于一个历时与共时的变化之中,很难有一种万能的翻译原则解决所有的差异与融合问题。所以在下边的论述中,针对不同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不同的差异与融合现象,拟定了不同的翻译原则,希望读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灵活选用:

(一)语境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最值得翻译者关注的就是语境了。虽然在一般的研究者眼里,语境问题似乎永远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关,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应该关注的语境却不止一个,既有关注翻译源语言的语境,又关注译文的具体语境。唯有如此,才能使交际双方完成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通过差异与融合现象的统一来完成具体的翻译工作。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异国的文化语境重视不够,甚至忽视,通俗地说,就是“翻”得程度不足,译得还不到位,接受的效果自然受影响。无需回避的是,有的译作,在句法上无懈可击,全无漏洞,但读起来感觉就不是英文。虽然研究者在此谈论的问题是汉语与英语交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出现在其他任何两种语言的交际翻译实践中。由此可见语境对于翻译效果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所谓的语境原则就是指根据两种语言所处语境的不同,在翻译实践中利用对语境构成因素的增删来完成对交际意义的传递。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言,语境原则更有实际意义。例如,在《红楼梦》这一小说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于一个简单的称谓“老爷”的翻译就是如此。无论是翻译的英语语境里,还是在小说原文的汉语语境里,要想准确地理解“老爷”一词的意义,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当贾宝玉喊自己的父亲为“老爷”时,如果仅仅用“father”来对译,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在这一声“老爷”的称谓里,小说的原作者还深深地表达出贾宝玉对父亲的敬畏,而这种敬畏的表达则是文化语境里重要的内涵。汉语翻译成英语需要翻译者注意语境对语言意义的影响,英语翻译成汉语的翻译实践也是如此,翻译者一定要注意对具体语境的交待。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五十首的汉译过程中,有一句这样的译文:饶舌胡说的老头。而在汉语里,“老头”可都应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都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为了使读者理解诗句里“老头”的含义,需要翻译者补充这样的语境构成因素,即“老头儿和远客都爱冠冕堂皇地撒谎”。

(二)意义原则任何一次交际活动中的翻译都应该以准确的表达意义为首要任务,跨文化交际也不例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把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并立。这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不仅要在语言的层面上注意词汇对等,而且还要考虑双方的交际背景,注意意义的表达是否准确。因为翻译中的词汇对等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对等。因此,翻译者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词汇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达上保持一致。对此有人这样论述:他(指葛浩文先生)本人在这方面是身体力行的,他虽从未脱离过西方文化环境,但仍不间断阅读英美文学名著,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获取多样的表现方式。例如,英语中的teacher一词与汉语中的“教师”一词是对等的,但是在汉语里,它不仅具有“教师”的意义,还代表着说话者对“教师”这种职业的一种尊敬。而对于后者而言,teacher一词在英语里却没有这样的意义所在。再如,对于“残疾人”一词的翻译,英语里有Disabledperson、Disabled、Disadvantaged等词汇与之对等。可是在跨文化的翻译实践中,随着英汉两种文化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选择了Disad-vantaged与“弱势群体”两个词汇取代汉语里根深蒂固的“残疾人”一词,因为Disadvantaged与“弱势群体”的对译,既表明这一类人在生理上存在缺陷的事实,又表明了这一类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与其他人相比具有一定劣势而需要世人关注的现实。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原则可以使具体的翻译通过语言层面的“差异”,达到意义层面的“融合”。

文化交融论文例11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给经济、金融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社会上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来解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稳定问题。高校如何培养适合我国金融业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大学教学主要以“授―受”教学模式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作为知识传授的关键环节,在大学金融课程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生搬硬套、方法失当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研究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在金融课程教学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金融人才。

一、交往式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实质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式教学模式,正是适应新的教育观念的需要而产生的。

交往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师以教为中心向学生以学为中心转变,由传授知识向学生探索知识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主张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提倡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本之间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其基本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交往性、互动互补性、主体创造性、生动灵活性。交往教学将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教与学简单叠加的状况,也将彻底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从属地位,教师只是指导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交往式教学就意味着平等对话,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交往式教学法在课堂中应用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首先,交往式教学方法给师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授―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处于无负担状态下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真正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交往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相反,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交往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富有潜力的、整体性的主观能动者,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简单客体。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心理,从学生的学习中和身边的社会活动中找素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次,强调教师的授课和组织、引导能力。交往式教学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和合作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改变以往被动的听取接受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思考。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并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最后,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交往教学倡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培养了他们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合作能力。

交往式教学模式已经被学者尝试着运用于英语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关系、艺术概论等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均已获得成功,这充分表明该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因此,本文尝试着将交往式教学法应用于金融课程的教学中。

二、交式往教学方法在金融课程中探讨

通常,金融课程尤其是金融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在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仍然是金融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鉴于金融学科专业的实践和实用的特点,在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止于基本的理论探讨,而更应该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使学生真正掌握金融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当前,随着经济体制结构不断变化以及新知识经济的到来,新思维新观念的不断产生,加深了人们对金融经济的了解,并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形成金融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在金融课程教学中,交往式教学或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

交往式教学模式的过程是辐射式延伸的。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课前交往,师生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的教学准备;课堂交往,展开多个角度的教学互动,以求获得主体间的基本共识;课后交往,承接新的教学任务或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问题。交往式教学模式在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实践主要从金融课程的课前交往、课堂交往、课后交往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1、课前交往

课前交往,主要指展开多个角度的教学互动,这部分是师生在进入课堂教学准备阶段。

从教师的课前准备来说,教师要安排好金融课程中讲授的内容,并以何种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些都是课前要做好的准备工作。以金融课程的教学计划为例,对于基础类的金融课程,涉及金融学原理及宏观政策问题,教师在教学计划过程中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等问题的基础上,以策划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目的。对于诸如具体涉及金融业务方面的金融专业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应强调其实践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案例进行教学、邀请行业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授课。教师必须做好课程准备工作,从而有计划地进行金融课程的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主动做好课程学习的准备工作。预习教师将要讲到的知识,把知识按理解、稍微理解、纯粹不理解等标准分类整理。另外,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金融课题可以采取多多查找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对不懂的或者有疑问的内容做下记号,以便于课堂中向老师请教或沟通。这也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交往式教学模式的课前交往是师生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准备阶段,良好的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

2、课堂交往

课堂交往即以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帮助学生把基础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校内课外学习和学术科研活动。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紧密相关。如今的金融理论越来越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金融课程的课堂交往较为复杂,主要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课堂交往以金融案例教学为例,这种教学法强调实用主义为原则,首先要选取中外企业相关文本、音像案例。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进行原因分析,要突出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个人演讲、情景模拟等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思考,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教学完毕,教师要总结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和基本观点。对没有得出结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查找多方面原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总结,以便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认知能力。这种教学法在培植学生的创新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调整专业知识,促使教师在金融教学领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文献阅读,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部分经典理论文献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学习文献的启示、文献的优缺点或者各种对策等等及其可行性。这种课堂交往方式间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在金融课堂中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理论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验等辅助教学手段也很重要。通过模拟实验,诸如建立模拟银行和交易中心等实验室,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课后交往

课后交往即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采取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教学活动。在金融课堂的教学中,课后交往这一环节不仅仅是理解教师课堂的理论知识和个人对于课题的简单认知,还包括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安排多个个人和团队作业,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提高自己的观察、学习、思考、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金融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止于理论部分的学习,无异于纸上谈兵。要培养有用的金融人才,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为关键。

教师在课后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学生也要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在课后交往过程中,要注重于实习、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校没有找到合适的培训或实习单位的情况下,学校筹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中心等金融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业务操作流程。课后交往这一环节需要学校提供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室,但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能很快掌握实践中的操作程序。

在金融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交互式教学理论运用于金融课程中,既体现了金融课程注重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面,又体现了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一面。教师运用交往教学方法,把握好交往教学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实现了课程内容从追求应试教育为主向体现内容的现代化转变,体现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金融课程的教学结果最终要受到来自社会、来自企业的检验。随着金融行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逐步上升,其所需金融人才必须通晓经济和金融理论,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来把握行业微观状况。这给金融课程教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标准。交往式教学法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人文教育,因此,把交往教学法运用于金融课程教学中,将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渊博、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吉华: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思想政治学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