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生档案论文

民生档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2-02 05:39:25

民生档案论文

民生档案论文例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人开展,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民生档案文化核心内容。通过解读和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民文化权利与档案文化之间的内涵,加强对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建设研究,毋庸置疑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的界定

    公民文化权利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及和关注始于196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指公民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各种自由和利益的资格或全能,从根本上来说,是公民自由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利用和欣赏文化产品并以获得利益的权利。中国政府于1997年正丘娜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这一重大决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公民权利国际标准的认定,表明了党和政府不仅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而且开始把公民的文化权利列人保护的范畴。根据档案法律相关规定,公民享有利用档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内在体现和要求,是档案文化功能面向民生传播与服务的重要发展路径。民生档案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档案文化融人公民文化权利保障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社会记忆、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重视民生档案的文化资源建设,这与公民文化权利诉求休戚相关,公民对档案文化权利的要求表现在档案不应成为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特权和专利,而应是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记忆。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的民生档案更应该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视角来建构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国家的档案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文化的内在联系

    公民文化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文化认同权、文化信息权、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等,更重要的是,公民文化权利既是一项集体的权利、普遍的权利,又是一项个体的权利,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和社会权利是平等和同等重要的。随着社会和民主宪政的不断进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工作重心,公民文化权利日益受到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成为未来文化事业发展基调,民生档案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审视公民文化权利有利于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满足公民对档案文化的需求;同时,通过认真履行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措施,构建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也推动了档案馆工作积极变革,转变服务角色,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为完善公民文化权利法律体系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换言之,民生档案文化服务的本质就是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档案馆作为社会公民所有的文化事业机构,为民生谋利益,应该切实保障实现民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社会责任为基本价值观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必须在公民文化权利保障护航下,才能赋予广大公民以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创民生档案工作的新局面,民生档案文化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

    三、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公民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关系来看,公民文化权利具有四个层面的含义:包括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民生档案文化体系建设也必须在完善的档案法律、法规规范保障前提下,满足公民文化权利的四个方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公民享受民生档案文化服务。

    1.构建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资源共建体系。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但体现在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更体现在主动参与过程中,积极倡导公民参与民生档案文化建设其实是一条双赢之路。一方面,有利于档案部门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档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进而拓展思路,提高档案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型档案不断涌现,这与公民的参与性、创造性分不开的,让公众参与民生档案工作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档案用户正确认识档案的宝贵性,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文化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自由的文化创造空间和机制,引导公众由自发到自觉的保护、传承、创造身边的档案;同时,两者也共同建构了档案文化评价体系与指标,行使公众的监督评价职能,实现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的互动。

   2.构建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资源的共享服务体系。享受档案文化是公共档案文化权利的主体。民生档案折射出的知识、科学、艺术、道德、习惯、法律、权益、政治思想、政治信仰等文化内涵,是社会现象的真实积淀,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决定着档案部门要切实维护好公民享有档案文化的权利,它是公民文化权利普遍性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并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档案部门文化服务的水平与现状。因此,档案部门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目的,不断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以不同传播渠道向民生提供档案服务,公平享有文化权利,因地制宜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效整合,合理解决因区域经济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公众档案文化权利不均衡的问题,创造出更多的与民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密切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以及享受文化成果的条件,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分享文化成果的合法权利。

民生档案论文例2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人开展,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民生档案文化核心内容。通过解读和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民文化权利与档案文化之间的内涵,加强对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建设研究,毋庸置疑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的界定

公民文化权利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及和关注始于196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指公民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各种自由和利益的资格或全能,从根本上来说,是公民自由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传播、利用和欣赏文化产品并以获得利益的权利。中国政府于1997年正丘娜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这一重大决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公民权利国际标准的认定,表明了党和政府不仅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而且开始把公民的文化权利列人保护的范畴。根据档案法律相关规定,公民享有利用档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文化权利的内在体现和要求,是档案文化功能面向民生传播与服务的重要发展路径。民生档案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档案文化融人公民文化权利保障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社会记忆、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重视民生档案的文化资源建设,这与公民文化权利诉求休戚相关,公民对档案文化权利的要求表现在档案不应成为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特权和专利,而应是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记忆。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社会的民生档案更应该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视角来建构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国家的档案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民文化权利与民生档案文化的内在联系

公民文化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文化认同权、文化信息权、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等,更重要的是,公民文化权利既是一项集体的权利、普遍的权利,又是一项个体的权利,它和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和社会权利是平等和同等重要的。随着社会和民主的不断进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工作重心,公民文化权利日益受到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成为未来文化事业发展基调,民生档案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审视公民文化权利有利于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满足公民对档案文化的需求;同时,通过认真履行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措施,构建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也推动了档案馆工作积极变革,转变服务角色,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也为完善公民文化权利法律体系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换言之,民生档案文化服务的本质就是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档案馆作为社会公民所有的文化事业机构,为民生谋利益,应该切实保障实现民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和社会责任为基本价值观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必须在公民文化权利保障护航下,才能赋予广大公民以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创民生档案工作的新局面,民生档案文化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

三、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公民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关系来看,公民文化权利具有四个层面的含义:包括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民生档案文化体系建设也必须在完善的档案法律、法规规范保障前提下,满足公民文化权利的四个方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公民享受民生档案文化服务。

1.构建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资源共建体系。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但体现在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更体现在主动参与过程中,积极倡导公民参与民生档案文化建设其实是一条双赢之路。一方面,有利于档案部门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档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进而拓展思路,提高档案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新型档案不断涌现,这与公民的参与性、创造性分不开的,让公众参与民生档案工作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档案用户正确认识档案的宝贵性,充分调动公民参与文化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自由的文化创造空间和机制,引导公众由自发到自觉的保护、传承、创造身边的档案;同时,两者也共同建构了档案文化评价体系与指标,行使公众的监督评价职能,实现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的互动。

2.构建公民文化权利中的民生档案文化资源的共享服务体系。享受档案文化是公共档案文化权利的主体。民生档案折射出的知识、科学、艺术、道德、习惯、法律、权益、政治思想、政治信仰等文化内涵,是社会现象的真实积淀,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决定着档案部门要切实维护好公民享有档案文化的权利,它是公民文化权利普遍性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并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档案部门文化服务的水平与现状。因此,档案部门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目的,不断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建立面向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以不同传播渠道向民生提供档案服务,公平享有文化权利,因地制宜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效整合,合理解决因区域经济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公众档案文化权利不均衡的问题,创造出更多的与民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密切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以及享受文化成果的条件,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分享文化成果的合法权利。

民生档案论文例3

2.与学生相关的档案资源建。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的记载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历史依据。学生名册:每年的录取新生名册和毕业生验印花名册是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经常用于为往届生开具在校证明、学历证明等,而且其参考利用价值期限较长。学籍档案:职业学校的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特长爱好、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客观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面貌,对学生就业、开具出国等有关证明都发挥着凭证和依据作用。收集毕业生学籍表时,首先需确保学籍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各项签名是否完备、学生照片是否已粘贴、个人信息栏是否已填写等。若干年后,当年的学生前来母校查考其在校期间的历史记载,哪怕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仍然能够准确而真实地说明当时的情况。技能考核:职业学校的办学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可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工种等级工证书。其间产生的各工种的资格考核审批材料属于归档范畴,这些资料真实反映了历届学生在各自专业上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不仅反映了学校的教学业绩,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记录。大赛获奖: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是他们的成长履痕之一。“普通学校看升学,职业学校看大赛”,近年来,国家、省市不断突出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刻苦训练,在部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不仅是学校的荣誉,更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里程碑。除技能大赛之外,文明风采、创新能力等项赛事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档案工作者应切实做好这方面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前途,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职业学校民生档案的利用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做好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系广大师生利益并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4]55。如在学校师资培训方面,以培训学科和培训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相应的培训人员和内容,按年度将相关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师资培训工作信息库;又如在学生技能大赛获奖方面,以参赛专业和大赛级别为分类标准,筛选出历年获奖学生的姓名和获奖名次,按年度将相关文件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历年学生参赛获奖情况信息库。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将原本分散的档案资源整合成脉络清晰的信息库,不但使学校的办学业绩一目了然,也方便了查询利用。

民生档案论文例4

公共事务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事务有两重含义:一为公共领域的事务;二为关涉公众共同利益的事务。公共事务可以界定为:公共领域内关乎公众共同利益的事务[1]。可以说,从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到市场秩序维护、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公众的财产、人权和自由等权利的实现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式,依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活动[2]。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两者的责任对象是不一样的,社会管理的理念也是根本不相同的。传统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向国家负责,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缺乏一种人文关怀的公益性理念,而公共管理则主要是向社会与公众负责,强调以人为本的公益性理念。公共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得到强化了的公共精神、公共利益、正义原则与公众参与基础上的一种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它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本文由收集整理与社会正义,即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时刻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意味着以政府投入为主、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公益化发展模式的回归[3]。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公共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等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步入全面的、整体性社会转型期,学习和借鉴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从理念、体制到方式等进行深刻的改革,成为我国公共行政学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和理论取向,成为指导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理念。

二、档案事业——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

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可以理解成档案馆事业。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将档案馆定位于事业单位是有利于档案馆树立“公共利益”服务目标的,因为事业单位定义内在蕴含了“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其概念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一般将事业单位理解为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实体性社会组织。1998年国务院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次对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规范定义,即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因此,事业单位的定位实际上强调了活动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也区别了“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相应地,我国档案馆事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4]。

三、公共服务——档案学思想的新趋向

档案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档案管理领域,对当代档案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档案服务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将封闭性的服务提升到了档案公共服务的高度,逐渐强化为全体公民服务、关注民生民意、维护公共利益的服务目标,更加强调档案部门的公益性和公共责任,更加重视服务受体的公众性和“公民个人”的权利实现。于是,以“公共档案馆建设”带动的“档案公共服务”思想成为我国档案学思想的新趋向,不断诠释着档案事业的服务本质,具体而言,这种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公共档案馆理念的形成

公共服务理念使档案部门全面审视国家档案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并重新思考国家档案馆的传统定位和新形势下的正确定位,一种接轨国际、符合国情、以人为本的档案馆建设理念顺势而生。“公共档案馆”的首次提出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2002年,朱基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将档案馆确立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自此公共档案馆的理念开始在我国流行,公共档案馆建设成为学术研讨的热点话题,理论氛围开始形成。2003年在上海举办的“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论坛就公共档案馆的定位、目标、功能开发、形象设计、实现途径、未来走向进行了研讨。2005年在上海举办“面向未来的城市档案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新时期公共档案馆的发展之路等议题进行了探讨;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举行的“公共档案馆利用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就公共档案馆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5年在沈阳举办公共档案馆建设专题报告会就公共档案馆的含义及其历史背景、我国综合档案馆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任务进行了阐述。尤其是近几年来,档案报刊发表了不少探讨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文章,也有学者在档案馆基本理论专著中就构建我国公共档案馆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公共”二字揭示了档案馆为民众所有的性质。公共档案馆是公共文化设施,理应服务于人民,为民众共享[5]。公共档案馆的提出并不是建造一个新的档案机构,而是从理念到行动上变革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工作。公共档案馆的建设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和理论,而是承载着我们实现“档案公共服务”的美好理想。公共档案馆建设,充分反映出我国档案服务“公共性”的加强,也凸显了社会公众对“档案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未来期许。对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实践发挥着总结、引导和前瞻的作用。

(二)民生档案成为新的关注点

民生档案是围绕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核心内容——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提出的。2007年12月29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贯彻实施,档案界迅速掀起一场民生档案的热潮,档案界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民生档案的研究。档案部门借十七大契机提出民生档案,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昭示着档案部门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塑造“亲民”的档案文化导向。民生档案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档案工作贴近民众,从而对涉及民生内容的档案加大监控力度,以保证这部分档案的齐全归档、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档案界的学者纷纷从理论高度上来阐释和探讨民生档案的相关范畴。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自觉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积极探索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意见下发后,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宣传工作。除此之外,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学会也积极组织形式丰富的以民生档案为主题的研讨会,各种档案学杂志上也刊载了诸多相关文章,以期为档案管理实践部门提供开展档案工作的新思路,促进档案工作社会化的深入。档案服务民生理念,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响应服务理念以及改善民生的思想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回应,是对档案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民生档案论文例5

一、档案馆开放的必要性

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社会利用,对于在政府行政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政府文件来说,其反映的是政府职能活动的真实记录,对于今后的行政事务的处理等方面都具有资政、参考价值,除了对需保密的官方档案进行保密外,其它的官方档案应及时向社会各界开放,以使社会各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对于民生档案而言,民生档案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档案。[1]民生档案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社会民众又是档案利用的主体,因此,加大对民生档案的开放程度,对于民生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以便为社会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对于形成于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民族档案而言,其由于存在的状态较为分散、零散,且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意识较为淡薄和档案保管条件较差等原因,很多的民族档案遭受损毁、丢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现存于档案馆保管的民族档案并不是很多,且大多不完整、不成体系,然而,在对其开展档案保护工作的条件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民族档案的适当开放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民族档案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为社会各界的科学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真实的资料,而且能为各级政府提出正确的、合理的民族政策提供政策上的参考作用,为民族国家的建设和边疆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于形成时间较为久远的历史档案而言,历史档案也是保存较为零散、破损严重,甚至有些历史档案至今仍流失海外。不可否认,有些历史档案涉及国家机密,但对于保管期限已满的历史档案,档案馆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开,提供社会的广泛利用,这样才能发挥历史档案的价值。

二、档案馆开放的可能性

(一)理论方面

1.“平民图书馆”思想的启发。民国初期兴起的“新图书馆运动”,持续约20年,“大力宣传西方‘平民化图书馆’和‘人民的大学’的图书馆理念,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起到思想启蒙作用。”[2]近年来,广东省的部分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流动图书馆、图书馆之城、联合图书馆等平民化建设的具体实践。[3]图书馆和档案馆同属于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又是相邻学科、相关学科,不仅在高校的专业课学习中内容有所交叉,而且在平时的研究中时有相互借鉴理论与方法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学和档案学是紧密相关的。“平民化图书馆”的理念使得图书馆定位于“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经过长期的发展,图书馆以其足够的开放度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正在向社会发挥着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能。档案馆同样以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其最终目标,起初,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是档案馆的利用主体,而随着民生档案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公众在档案利用方面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建立“平民档案馆”成为今后档案馆发展的一大趋势。

2.档案馆“亲民战略”的呼吁。冯惠玲教授提出了实施档案馆“亲民战略”的构想,她认为,亲近民众,最大限度地为民众服务,把档案馆办成公众喜爱的,对公众有用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这不仅是着眼于解决档案馆某些具体问题的战术层面的方法或对策,更是一种关乎办馆方向的理念、指导思想和宏观战略。”[4]而姜之茂也发出“让档案馆离民众近些近些再近些”的呼吁。[5]因此,只有将“亲民战略”运用于档案馆的建设与服务等方面,力求使档案馆贴近群众,才能使得档案馆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促进档案馆的发展。

3.“档案记忆观”的影响。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是社会学用来表述集体记忆形成、维持和传播现象的专用术语。社会记忆与档案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社会记忆视角来审视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学者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学界称之为“档案记忆观”。[6]“档案记忆观”认为,档案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记录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记忆的构建者,档案馆是社会记忆库。档案源自人类社会,就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扩大档案馆的开放性,便利社会公众对档案进行开发利用,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实践方面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档案馆长期以来都作为保存档案文献的机构,出现了“重藏轻用”的通病,没有处理好保管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没有理解档案的最终目的,即提供社会的利用。现今,这一“本末倒置”的错误必须改正,根本途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档案馆的开放水平。从实践方面来说,进一步做好档案馆的开发工作是可行的。首先,对于档案馆的整体而言,随着先进的技术不断投入到档案馆的建设中,使得档案馆的各项软硬件设施更为完备,档案馆的安全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档案的保存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场所;其次,对于馆藏档案而言,先进的档案保护技术、档案修复技术、库房管理和维护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的运用,科学有效地维护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最后,从人员方面来说,档案学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档案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得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地增强,能更加有效地处理档案馆的日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邓羽.试论民生档案利用与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J].北京档案.2010(7):25.

[2]周红,张彩霞.走向平民―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平民化历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91-94.

[3]张正.公共图书馆平民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26-29.

民生档案论文例6

一、以拓展民生档案领域为重点,积极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

在继续加强区、镇机关文书档案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建设的同时,坚持以民生档案建设为龙头,以“档案服务企业年”为重点,带动基层各领域的档案工作,积极推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不断充实馆藏,拓宽便民、利民通道。

(一)深入推进民生档案建设

巩固民生档案建设成果,继续发挥民生档案通联组的有效作用,加强对涉及民生档案各单位的指导。在去年首批民生档案基础上,一是扩大范围,由区级机关向镇(街道)机关延伸,把民生档案作为收集重点,列入考核;启动病案、残疾、仲裁、老龄、未成年人保护档案等第二批民生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工作。二是加强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民生档案检索体系、服务体系和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方便、快捷地提供民生档案的利用。三是围绕服务民生的需要,调整馆藏建设思路,由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现行公开文件、专门档案及部分基层单位档案。为强化政府各机关单位专门档案的管理,争取区政府出台《区民生档案接收办法》,为其管理和接收进馆提供政策依据;对拆迁档案、劳模档案、学籍档案、公民出生档案等民生档案将与相关单位联合发文,规范民生档案工作。同时认真做好民生档案排查和登记工作,并实行有效监管,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档案基础管理范畴,每年对归档整理和保管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联手培植家庭档案典型

2014年将与区妇联等部门联手继续开展“家庭档案”工作。一是加强3户社区家庭建档的指导工作。二是在总结社区家庭档案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工作向村组延伸,召开现场会,发放一封致全区家庭的公开信,扩大影响,力求使家庭建档工作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三)切实深化基层档案建设

一是巩固完善村级档案工作。从2014年开始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对建档合格村检查,促进村级建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持久化。要求部分条件好的村达到省一星级标准。紧紧依靠各镇(街道)档案工作协作指导组,全面推进集镇社区档案工作,组织合格验收,争取所有社区建档合格。二是积极探索“社区一点通”。今年将争取邗上街办的支持,对档案管理与社区管理一体化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开发,通过应用“社区一点通”来建立社区信息管理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三个数据库:社区信息数据库、社区档案数据库、政策依据数据库。

(四)扎实推进规模企业建档

为企业开展档案服务,是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市委办今年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主动与区工商联、经贸局联手在全区开展“档案服务企业年”活动。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着力以指导、监督、检查、培训为主要内容,根据“全面推广,重点扶持”和企业自愿的原则,帮助企业建档,重点扶持2-3家注册资金亿元企业上规范,并启动园区企业和国资监管企业建档工作,对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和流向进行监管。

(五)试点建立大学生村官成长档案

我区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批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活力。2014年起,在全区范围内为大学生村官建立成长档案,建档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大学生村官业务能力方面的文件材料,二是反映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方面的文件材料。通过为大学生村官建档工作,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建档方法。

二、以发挥新馆三大优势为重点,努力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我们抓住新馆建成这一契机,努力创成国家二级馆,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按照《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举全区档案系统之力,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工作,在创建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新馆的三大优势。

(一)用足用好馆藏优势

坚持以创建国家二级馆为动力,以新馆库房为支撑,以丰富馆藏为目标,不断加强档案征集和资源开发工作。一要切实做好1997年—2001年应接收进馆的近7万卷(册)档案的接收工作。各单位要将需移交的档案规范整理,输好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拟写好全宗介绍、组织沿革、立卷说明等材料,于4月底前移交到区档案馆。二要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接收进馆。三要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库,做好接收各类民生档案的准备工作。四是继续做好民间档案、名人档案及其他反映历史变迁的档案征集工作。五是发挥档案学术研讨小组的骨干作用,提升我区档案工作者理论水平。六是始终关注并做好现藏档案的保护、管理及利用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省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评定办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为顺利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联手发挥阵地优势

深入贯彻省委宣传部、省档案局制定的《省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注重发挥新馆500平方米陈列室和二楼(报告厅)多媒体设施室及一楼西外走廊宣传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一是围绕反映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及未来发展蓝图对陈列室精心设计、打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开展各项活动。二是围绕党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与区教育局、文体局、团委、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针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是围绕重大活动及人物典型,制作走廊宣传橱窗、壁画,开展专项宣传活动。

(三)科学利用史料优势

开展“两个走进”活动,积极探索馆藏档案的宣传、教化之路,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与教育局联合举办“青少年走进档案——了解、认识、热爱系列活动,组织全区千名三好学生走进档案馆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以此增强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与老干部局、史志办共同打开“老干部走进档案”通道,通过建立老干部文档阅览中心和地方史学习研究基地,让老干部来宣传档案、支持档案工作,积极发挥老干部自身经历、地情熟悉、情况明、有见识的优势,来研究历史、人物,为编纂地情资料发挥积极作用。

三、以档案数字化工作为重点,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围绕构建四个硬件平台,即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构建建立四大数据库,即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努力打造数字化档案馆。根据“两心一馆”建设专项资金的安排,档案信息化工作拟分三年实施。按照《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要求,全新规划,2014年将建设电子文件中心,依托机关办公网平台,覆盖区直各单位,对中产生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电子公文等电子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启动建设“两心一馆”工作,对馆藏重要全宗,重要档案以及利用频繁、易损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以尽快适应档案现代化步伐和更加便捷地满足百姓需求,向“不上门,只上网”的目标迈进。并进一步强化区、镇(街道)机关及村(社区)的档案电子化工作。在实现档案室室藏全部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文数据库,对室藏永久、长期的档案实行数字化,以第一批民生档案部门为先导和动力,分期分批推进并组织检查。

四、以依法管理为抓手,认真推进档案规范化建设

(一)注重档案执法工作

要进一步组织学习贯彻《档案法》、《省档案管理条例》和国家档案局8号令,加大档案执法力度,突出电子文件归档、实物档案等重点,进行年度检查。同时对市二级以下达标单位认真组织抽查和对民生档案、村级档案及档案安全等组织执法检查、抽查和专项检查。

(二)建立相关规范体系

为了规范以民生档案为重点的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区政府和劳保、卫生、教育等部门出台相关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涉民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三)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继续加强档案规范化建设。按照《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在普遍推进的基础上,确保创建省二星级以上5家达标单位,其级1家。以示范镇档案工作,推动镇(街道)档案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村档案工作,带动行政村的档案规范化建设。

五、以深化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不断推进档案工作队伍建设

(一)突出局机关人员素质建设

按照区委十届八次全会和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服务型、集约型、创新型”机关为目标,以创建国家二级馆为动力,继续弘扬“三自境界”、发扬“三苦精神”,围绕“精一门、懂二门、会三门”的要求,切实加强全局人员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贴紧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主题,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创新和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本职工作出经验、理论研究出成果、指导基层出典型的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调查研究,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完善强化档案人才库建设

民生档案论文例7

我国档案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不仅有制度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办法,而且也有一些对档案管理理性认识的理论和观点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的影响,档案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档案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也在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认识到了档案除去政治价值以外的其它巨大社会价值。

1 档案管理的人文关怀的历史渊源

档案管理需要体现人文关怀,那么,何谓人文关怀?这是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需体现人文关怀进行阐释的基础内容。换句话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什么要实行人文关怀。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人文关怀的价值和意义有所了解。“人文关怀”这个词从古代的理论中探索它的概念,需把这个词分开作一界定。所谓人文,最早应该追溯到《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遗址,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根据王弼的的注解,“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由此可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内涵,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文就是一种道德的独特性,依靠自我调节,肯定人的社会主体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2 人文主义的含义

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是指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的思想态度。从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发展到到今天,人文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人文主义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人文主义所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也是我们国家国民普遍的一种思想观念。人们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理所应当的要体现在我们国家的档案工作中。也就是说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读者,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遵循档案的真实性,让读者能够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

3 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要求

了解档案管理的内涵是厘清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的人文关怀要求的首要问题。档案管理工作,也称档案工作,是档案馆(室)直接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也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服务性。档案管理工作中涉及两大主体,其中之一就是档案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档案管理的主体是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管理是一项繁琐而枯燥的工作,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物质利益要求,给予工作人员合理的物质待遇,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其次,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第三,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奖惩激励机制,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对于表现突出,对档案管理事业有自己合理见解和理解的员工创造发展条件,为其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促进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各领域和社会不同人群服务的。因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摒弃以往重管理,轻利用的观念,应重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换而言之,就是重视读者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对于不同的读者要根据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同时也要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要依据此类群体的特点与需要提供特殊的软硬件服务。例如:要建立无障碍通道,为残疾人服务提供“绿色通道”。还要为需求对象营造人性化的利用环境,提供安静、舒适、雅致的阅览利用环境。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加强和实现人文关怀,需要各级档案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关怀工作方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推动档案管理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 档案管理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十报告中,有关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中提到,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性较强的工作,在行政管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记录整理文字信息的基本功能,还能为全社会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而且具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能够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档案管理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其目标是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服务于全体社会人民,档案管理管理部门还要转变过去“衙门式”的服务观念,揭开档案案卷长期以来“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神秘面纱,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延伸档案利用覆盖面,正如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新趋势的新总结,也是对以往档案工作体系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在档案工作中贯彻落实人文关怀,为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更快捷、更全面的支持,是时代赋予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

民生档案论文例8

一、法规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我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密集分布的地区。由调查可知,截止至2013年底,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档案法规及其规范性文件共有38部,其中有10部为自治区、自治州进行立法并颁布实施的档案法规,另外的28部均为各地档案馆制定的与当地的档案法规相配套的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一)五个自治区的档案法规体系较为完善

从档案法规数量上来看,五个自治区的档案法规数量较多,且都是由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的立法。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法规名称以“档案管理条例”命名,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法规名称以“档案条例”命名,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自治区则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值得一提的是,新疆自治区根据地方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民族特色又颁布并实施了一部《重大活动档案管理规定》以保证当地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对档案事业和工作的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规的制定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档案数字化的背景下,当地档案局出台了一系列的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数据光盘的整理规则和工作标准,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

(二)三十个自治州的档案法规民族特色较为凸显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30个自治州中,仅有5个自治州颁布实施的5部档案法规,其余自治州均使用所属的省级行政区的档案法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虽然自治州的法规数量不多,但每部档案法规都凸显了该地区的民族特色。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文档朝文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了以朝鲜语为表达方式的档案的管理办法;另外《海北藏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档案管理条例中》均提到建立名特档案:“州、县(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当按有关规定收集、征集下列档案资料,建立名特档案:海北籍(黔西南)和在海北(黔西南)工作或者生活过的知名人士、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档案资料;重要的名胜古迹、民族民间文化、历史事件和特殊地质地貌等不同载体档案资料;有保存价值的史志、古籍、家(族)谱、契约等文献材料;其它的珍贵、特色档案资料。”名特档案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少数民族档案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特色。

(三)一百二十个自治县的档案法规制定较为落后

我国共有120个自治县,但档案法规及其相关文件的数量仅有8部,来自6个自治州且都由地方档案局制定。这120个自治县均实施其所属行政区的档案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由于所使用的档案法规原则性太强,规定只对档案工作的大方面进行原则性的指导,造成档案工作中的标准不统一,从而给档案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这与当地的档案事业的发展的落后密不可分,要完善自治县的档案法规,就要发展档案事业,并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同时档案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也是推动档案法规完善的重要动力。不仅从法规数量上来看档案法规的制定较为落后,从法规的内容也看出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档案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档案法规及其规范性文件仅针档案的接受与征集、利用与保管、鉴定与开放等常规性的档案工作。在档案信息化的今天,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制定相关的电子档案或档案工作数字化的相关档案法规及其规范性文件。

二、立法坚持原则性和变通性相结合原则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权力机关在制定条例时,对国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做出必要的变通性规定。不因民族区域大小、民族人口多少而在法律变通上有差别。当然,在变通的同时也要受到一些原则性的限制,即从档案立法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制定档案法规时,可以对《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作适当的变通。

(一)立法坚持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相结合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制定档案法规的同时也颁布了一些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辅助这些档案法规得以落实。当地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档案法规指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大方向,而具体的法规执行则需要更为细化的规则、标准和裁量权的说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颁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条例》的同时,还出台了一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纸质档案数字化操作规范》来规定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的一系列工作环节和步骤。又如湘西自治州在实施当地档案法规的同时还制定了《湘西自治州档案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对于档案法规中的奖惩措施细化分类,使奖惩工作落到实处。

(二)综合性档案立法和专业性档案立法相结合

民族自治区地方立法实现了综合性档案立法和专业性档案立法的有机结合。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档案概念的外延的不断扩展。为更好的发展档案事业,使其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也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将一些新兴的专业档案纳入归档范围,同时制定一系列的专业性档案法规以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实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的同时,也在专业性的档案方面实施地方立法机关颁布的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录音录像档案归档整理规则(试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专业性档案法规,其中包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办法》、《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

三、少数民族地区档案法规形式的多样性

法律形式,又称法律的渊源是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语义进行理解。首先是历史渊源,即指引起特定法律规范产生的过去的行为、事件和法律。换句话说,法律的历史渊源是指特定法律规范与历史上出现过的行为、事件有什么联系,或从历史上某种法律中汲取了什么内容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其次是理论渊源,即指特定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的理论源泉。这些理论提出并论证了某种社会行为或法律原则的合理性,并得到掌握政权的阶级的普遍认同,成为特定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渊源的多样性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档案法规理论渊源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法规名称多样化,地方性法规名称主要包括条例,规定,办法,规范性文件包括标准,细则,规范,裁量权基准等。各自治区档案法规的理论源泉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各自治州的档案法规的理论来源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外还包括自治州所在的省所颁布的地方性档案法规。各自治县档案法规的理论源泉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各自治县所在的市、省所颁布的地方性档案法规。

(二)历史渊源的多样性

民生档案论文例9

电子信息化和管理多元化

一、 发展与困惑

民营企业档案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所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民营企业的真实记录,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

然而相当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关壁江山,档案工作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大的状况而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却发展十分迟缓。一是从国家管理层面来说。直到2005年,才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联合首次召开“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会上明确民营企业档案须纳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范围,纳入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范畴。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操作层面,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几乎“无章可循”或操作针对性不强,民营企业事实上成为国家现有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之外的档案群体。二是从档案学术理论探讨层面上来说。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学术理论探讨也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性很强、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体系。如有的认为,档案部门有指导民营企业的责任,而企业没有法定的整理和保管的义务,如此等等。可以说,我国目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还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三是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艰难,成效甚微。除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市县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相当部分档案工作人员认为,民营企业档案属于企业主的私人财产,不受行政干预,档案部门无权过问,也无精力过问,只要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档案工作就可以了。故而忽视了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工作。同时,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已经习惯多年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靠红头文件”、“靠国有性质的行政隶属关系”开展工作,“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档案工作模式,对无主管上级、享受充分自的民营企业,一时还很难适应。四是从民营企业自身而言,目前大体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极少部分快速发展、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如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因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需求,对企业自身档案十分重视。无论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还是档案管理设施,都比较先进。但与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档案专业机构联系不够,基本上处于自成体系、自我管理的“封闭”管理状况。第二种状况是大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不大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处于分散、无序、流失状况。第三种状况是相当部分民营企业,懂得档案整理和利用的重要性,但考虑降低成本及具有安全、快捷等功用的档案社会服务化不完善因素,因而没有花精力批评家好档案管理工作,企业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 思索与剖析

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推进迟缓的原因何在。人们对此提出许多看法,其中较为集中的看法是:“新时期民营企业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档案资料”,被民营企业有意识或无意识淡化而不注重收集整理,缺乏建档建制的意识和法规意识。也就是说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迟缓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意识和档案沅规意识淡薄。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民营企业建立之初,确实大多数民营企业不了解档案对企业的作用,不太注重档案收集与管理,也不愿意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和指导。但这都是表面现象,不是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迟缓的根本原因。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树立品牌、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处理国内外市场纠纷的实践中,不断加强档案工作,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已经达到目标管理省级或部级标准。在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方面也大大超过以往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二是随着民营经济对档案需求的多样性,已经出现一些新型的社会化民间服务机构,如文件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档案咨询服务中心等,实行服务、有偿提供存储空间、档案管理(包括档案整理、价值鉴定、保管修复、电子文件技术维护)等等,甚至在上海还出现外国文件管理中心,承揽上海外资企业档案的代存代管服务业务。这些社会服务中心就是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层思考。笔者认为,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相当迟缓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管理方式。

1、 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模式,突出在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和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而民营企业则注重企业档案自身的实用价值及经营,竞争的成本。这两者目的是一致的,但实际操作上很难达成一致。

2、 我国目前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模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动作的成效是靠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国家行政隶属关系的力量。而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因而档案部门的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很难适应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进程。

3、 我国现行档案机构网络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的,各级国家档案馆归党中央或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部门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是本单位的内部机构,同时接受所辖区域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监督指导。这是一个整齐划一、有很强行政约束力的档案工作体系,具有“封闭、半封闭”的管理特色,政治任务色彩较浓,许多普通人对档案部门还有一种“神秘感”,这各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保证国家档案财富的齐全完整发挥很好作用,但与民营企业需求多样式相矛盾。

4、 以“封闭型、行政管理约束型”为主要特色的档案管理体制和动作管理方式,造成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手段相当落后,基本上还固守在“归档”位置上,与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的“文件生成处理信息化”、“文档一体化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发展较快,竞争力较强的新兴民营企业不是不重视档案工作,而是不要仅仅是“归档”的档案工作,它们需要的是能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竞争的、以信息化、网络化、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的档案管理工作。

三、 对策与趋势

1、 社会服务化主要是指导建立社会共享的档案资源。一是要突破“国有”与“非国有”传统档案工作概念,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二是强化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各项服务。主要是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档案代存寄存、档案技术和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及输送等等,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客户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应诉反倾销案的档案管理和应用,资产重组及电子文件的惧管理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服务指导。三是向社会开放档案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经营的风险加大,非公务利用档案的需求不断攀升。民营企业急需了解和掌握有关经济贸易、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及国际国内政策等方面的事实记载。这都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丰富及时实用的档案信息,民营企业也正是在查询、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逐步增强档案工作意识。加强和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四是档案工作机构要改变现有工作方式,即由现在的各类文件收集归档的“后台”工作方式,转变为开发各类文件的生存、处置“文档一体化”的“前台”工作方式。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对这方面的需求日趋增多。

2、 商品产业化

就经济活动而言,档案就是一种以文字或电子媒介记载并保留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的利用或交流就是资源的利用和资源交换。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档案住处资源的价值也不断增值。商品产业化,就是把档案资源作为一种商品,按照产业化要求布局规划,发展档案事业。一些民营企业为什么不重视档案工作,就是没有认清档案资源的商品价值;一些档案管理工作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为什么对迅猛发展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是没有注意到民营企业档案资源的价值。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迟缓,也是因为没有发现或没有确定这是一个很大很有前景的信息资源产业。(1)针对民营企业一切活动都是以增效蠃利为目的特点,要宣传管好、用好档案产生效益的典型,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要紧紧围绕民营企业经营与发展,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开展档案工作。(2)要按照“档案资源信息产业化”的要求,重新布局和构筑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空间。包括档案学术理论上突破,观念更新、职能转变,业务拓展,多层次多领域档案工作机构布局,档案信息产业集团聚以及筹资融资等等,都需进行反思和研究。

3、 电子信息化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及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档案生存方式和档案资源的整理利用等都发生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1)要加快“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重点,以档案数据库为核心,建立适应所有经济组织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从而高起点提高电子信息化水平。(2)要重点选择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进行以电子信息化为主要特色的档案工作,迅速提高民营档案工作水准。(3)要加快培养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民生档案论文例10

《条例》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则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于是,人们产生疑问,已经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文件材料,“文件在政府机关已经予以公布,待归档保存一定年限移交档案馆后反倒要经历‘形成满30年’的考察,从逻辑推理上似乎具有讽刺意义,从现实执行上似乎也存在程序矛盾。”②那么,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呢?对此,理明先生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承载政府公开信息的文件(以下暂限于人们通称的‘已公开现行文件’)与其内容相同的馆藏档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联系者,即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所谓区别者,文件转化为档案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文件都可以转化为档案,它必须经过办理完毕、区分价值,对于有长期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件,再按照一定规律整理后,才能真正转化为档案。同时,文件归档有法定的范围,尤其要强调归档文件的原始性,即不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文件,不能随意转化为档案。就拿现行文件来说吧,一份已公开的现行文件,人们能够识读到其中的内容信息,而当该份文件归档的时候,档案人员还要收集这份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信息,如文件的起草人信息、修改经办人与修改经办信息、签发人与签发信息,等等。这些背景信息与正式颁发的文件一起,构成了该份文件的档案。也正是这些背景信息,保持了该份文件的原始记录性,使得该文件具有了档案的本质特征。一份重要的文件,正式时只有短短的几页纸,但当它归档时,要形成数十甚至数百页档案,道理就在这里。”③理先生提出的观点很新颖,论述的有道理,然而,仔细分析问题就出来了。理先生的论述既不符合档案学基本理论,概念也不清。其一,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还是由文件+文件背景信息转化而来;其二,收集“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信息”是不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必要条件;其三,正式颁发的文件有没有原始记录性;其四,理先生理解的“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中的“文件”指的是什么,是正式颁发的文件+文件背景信息吗?正式颁发的文件是不是文件等一系列问题都不符合档案学的基本理论。

刘东斌先生与理明先生有相同认识,也认为:“文件和档案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文件开放并不等于档案开放,所以才有现行文件的公开,才有档案的封闭期。”④但是,与理先生相反,刘先生却是用他颠覆传统经典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形成在前论”来解读,刘先生的“档案形成在前论”认为:“档案形成在前,是原始记录,是文件的前身”,“文件则是档案最终稿本的复制件”。⑤刘先生说的虽有道理,但其理论前提是“档案形成在前论”,这毕竟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而且,也有一些疑点值得商榷,刘先生将收文排除在档案之外就是一个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再看《档案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历史记录也是一种信息,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现行的可以公开,历史记录更应该公开,为什么不能公开呢?再看《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重点公开“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 “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乡(镇)人民政府重点公开 “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这些信息不就是民生档案吗?政府信息公开等不等于档案信息公开?实在令人困惑。

二、笔者的困惑

对于政府信息应该公开而档案却要封闭30年后才可以开放利用的问题,理明先生提出的 “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的观点和论述,虽然合理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且论述很有道理,也是事实。把正式文件与文件底稿及发文签一同存档,也是档案实践中经常要求和经常做的。然而,理先生的解释却引出了档案学理论的更多问题,究竟什么是“文件”?档案学理论所说的“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中的“文件”是什么?是由“正式文件+文件背景信息”组成的吗?正式文件是不是文件?如果理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其一,传统经典的“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理论就有问题,或者是其中的“文件”概念有问题,其“文件”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件概念,而是包括“正式文件+文件背景信息”在内有特殊含义的概念;其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也有问题,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档案是处于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第三或第四阶段,也就是非现行文件。既然正式文件(现行文件)已经不具备原始性,又不含有文件背景信息,那它怎么能运动到第三或第四阶段成为档案呢?难道是它运动到第三或第四阶段就自己增加了文件背景信息吗?其三,文件价值理论也有问题,文件第一价值(现行文件)根本没有文件背景信息,那它怎么能过渡到档案就有了文件的背景信息呢?其四,“档案形成在前”的观点正确吗?刘东斌先生同样认为档案包含文件和文件背景信息,符合理先生的观点,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完全颠覆了经典的档案学理论,同样让人困惑,到底是文件形成在前,还是档案形成在前?

究竟是现有的档案理论错了,还是理先生和刘先生的观点错了?两位先生强调档案包含文件背景信息,这不仅是档案实际工作中经常做的,而且,在信息时代,为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更是强调“内容、背景和结构成为文件的三种要素”⑥看来两位先生说的没有错,那么是档案理论有问题?显然,这有些令人困惑,但是,两位先生的观点为认识档案、发展档案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笔者的思考

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档案学理论的困惑和问题,笔者认为,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要遵循系统性、连续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其一,系统性。档案学理论应是系统的,在这个理论系统中,尤其是档案学基本概念和档案学基础理论应基本一致,互相吻合,不应出现局部合理,而与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不协调或者自相矛盾的现象。

其二,连续性。档案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如果是基本正确的话,那么,它就应该有连续性,而不应因不同的需要而不断变化,档案的本质应该是不会变化的。不应不顾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把某些非档案本质的属性放大成档案的本质属性。

其三,独立性。档案学理论虽不应脱离实践,但也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为解释实践的合理性而存在,某些实践的存在并不完全合理。某些法规也不能代替档案学理论。

注释:

①陈永生:《从政务公开制度反思档案开放——档案开放若干问题研究之二》,《浙江档案》,2007年第7期。

②理明:《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公开》,《浙江档案》,2008年第1期。

民生档案论文例11

开展“公民责任教育年”主题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开展“公民责任教育年”主题活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全县召开动员大会后,局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对照相关要求,进行工作研究和部署。为进一步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局专门成立了局长为组长,各班子成员、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同时,把开展公民责任教育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总体安排,制订具体的活动方案,将相关任务分解到每个科室、每个人。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局多次召开会议,布置落实各个阶段的活动重点,动员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主题活动中。围绕“公民责任”这一主题局通过嘉善档案网、《嘉善档案》等载体,深入开展活动的宣传,统一思想,使全局上下充分认识到这项活动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主题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围绕大宣讲活动,狠抓落实

为充分认识主题宣讲活动的重要性,确保宣讲活动有效顺利开展。县档案局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局上下掀起公民责任教育的热潮,各项工作完成较好。

1、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宣讲。全局上下围绕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创业服务年”、“创新推进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围绕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服务和谐社会构建这一主题开展大宣讲活动。在宣讲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要增强档案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档案干部队伍;要树立创业创新意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档案工作不断创新;要公开办事内容,公开办事流程,公开服务承诺,坚决杜绝办事推诿等现象的发生;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严格执行效能建设“四条禁令”,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局馆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大宣讲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档案工作“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2、深入学习卞峰煜同志的先进事迹。新时期档案系统的先进代表——卞峰煜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振奋了全县档案系统同志的精神。县档案局全体党员干部以集中学习、座谈讨论、撰写心得、收看电视、制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了学习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结合“公民责任教育年”主题活动,在全局广泛开展了“学先进、树新风”的主题活动,学习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学习他密切关注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务实作风;学习他恪尽职守、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的职业操守;学习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通过典型引路,进一步树立机关干部新形象,在服务大局中践行“创新、为民、忘我”的与时俱进的档案人精神,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为。通过学习宣讲大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以卞峰煜同志为榜样,忠于职守,脚踏实地,无怨无悔地为档案事业多做贡献。在工作中要大力弘扬“创新、为民、忘我”的新时期档案人精神,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推进新农村档案建设;强化人本意识,着力推进民生档案管理;强化创新意识,着力推进档案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强化发展意识,着力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

四、开展大讨论活动,履行职责

1、开展“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大讨论活动。由于历史和客观环境等原因,档案部门特有的“三孤”(孤陋寡闻、孤家寡人、孤芳自赏)现象还没有根本消除,按部就班的现象在一部分档案人员身上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为此,通过大讨论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观念,走出“档案工作无关紧要”、“档案工作无所作为”的思想误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坚持把握大局、服务中心,把档案工作融入经济及社会发展中,融入到建设富裕和谐的新嘉善中,努力克服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和基础薄弱等困难,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力争在创业富民、创新强县中有所作为。努力达到“四个充分认识”的目标,即: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承担着服务决策、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职责,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大有前途、大有希望、大有可为,认清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充分认识档案部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只要勤奋、务实、钻研,是完全可以出成果、出人才的,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气魄,增强不甘落后、奋力拼搏的勇气。

(1)

2、开展调研论题大讨论。围绕创业创新,由局领导干部带队,各自确定调研论题,分别就工业功能区和民营科技型企业建档试点、“三农”档案工作、重点工程档案管理、民生档案资源整合示范县等工作开展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进行宣讲,并撰写论文扩大巩固调研成果。同时,结合调研深入宣讲十七大精神和档案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帮助基层理清档案思路,积极动员全县档案工作者献计献策,推动全县档案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努力在增强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改进创业创新方法、提升创业创新形象上取得新进展,为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