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09 12:23:12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1

2个人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知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知道一件事物,另一种是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它”,前者我们称为隐性知识,后者称为显性知识.人类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充斥着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知识,知识可以是学习者通过对信息加以提炼、转化和表述形成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难以被表述出来的.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更新、利用和评价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被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美国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学方法,它可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提升个人工作效率,提高应变能力.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与时展密切关联,只有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才能为教育技术注入新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分支学科,它关注的焦点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获取改善教学的方法,并且强调能够在相同的教学情境中重复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技术的本质属性即可重复性.同时,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着重研究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

3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策略.只有了解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才能使教育技术本科生把握好学习的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利用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和现代技术高效的结合,从而优化、完善个人知识结构体系,提升个人对信息的感知和认识并进行提炼、转化和表述,使其真正为个人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下面以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方式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要求其具有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和应用与评价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就是围绕着这些能力要求进行设置的.首先,学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知识,使之具备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和专业理论修养;教育技术导论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概况、核心思想和基本观念以及专业范围和主要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展示本学科主要方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教育技术学是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门专业,更是教育知识、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相互渗透的学科,要求学生文理兼备,学生在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基础、广播电视编导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编程语言、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实践性课程,具体包括文字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课件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编程软件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等,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软件在知识加工的基础上形成实践作品.由于当今技术的更新速度飞快,各类信息数据和知识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生具备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快速学习软件并能够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学习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就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个人知识管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对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模糊不清,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欠缺,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库,不能够将知识进行很好的整合,终身程度不够;其次,在进行知识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缺乏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精神.

4利用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者获得知识的途径和种类多种多样,具备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的人才是真正适应时代的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集教育理论、媒体技术和教学艺术于一体的学科,所学科目范围广、内容深、实践性强、更新快,在没有完全将一门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另一门技术又接踵而至,能够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个人职业发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办法和手段,如何利用工具将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1几种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1.1个人知识管理工具———iNota这是一套个人知识管理编辑工具,以树状结构来分类及管理资料,包含详细的资料注解,可通过拖曳或剪贴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图形,可自动转成XML文件,并以自动化的方式整理、归类,利用重点注记及内容加值的方法,建立个人的目录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处理与知识吸收的效率.iNota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简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资料分类、详细的资料批注、简明的搜寻方式、轻松的数据储取和自动转存档案等.

4.1.2知识的交流与共享———Blog(也称博客)Blog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技术门槛较低,简单易操作,容易生成.Blog是基于网络的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式(见图1和图2),可以时时更新,可以“帖子”,也可以对个性化的知识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进行链接,可以利用Blog完成数字化学习笔记,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想法和思路,能够减少知识信息的流失.同时,Blog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期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Blog经济实用,对个人信息的获取组织、表达交流和安全性等都提供了适当的支持,是一个相对理想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4.1.3个人知识管理工具———WizWiz(为知)(见图3)集收集资料、截图、加密文档于一体,可以快速保存网页和离线浏览,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灵感和想法,具有丰富的编辑功能,可以和谷歌日历同步(见图4),有丰富的接口导入数据,是一款主体功能丰富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2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策略 知识管理

有效的运用体育教学策略将会给体育教学质量带来直接的提升,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系统的做出有关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管理。有研究表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并不熟悉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对教学策略运用的程度也比较低。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的体育教学方法

新型的体育实践文化对开展教师教学知识及教学智慧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学习型教学使体育教师喜爱学、善于学习,为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与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营造出快乐的体育教学文化氛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积极寻找体育实践教育中的有利方面,提高自主学习的欲望,把积极的体育实践文化教育糅合到传统的体育教育文化之中。

(二)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

金字塔状的层级结构是传统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1],这不仅阻碍了体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更是影响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发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策略进行管理,将会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转变在传统教学活动管理制度中的等级差别,建立平等的教学管理理念并突出学习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积极性,也能够及时得到体育知识所需要的帮助。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通过知识管理体育教师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创新体育教学策略过程中,不断搜集和分享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技能,丰富自身专业修养。体育教师从最普通的教学策略掌握中最终实现多种体育策略的综合运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及专业素养。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知识管理途径

(一)搜索与整合体育教学策略相关信息

体育教学策略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合是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首要步骤。这也是为了确保指定教学任务的更好实行,使体育教师能够快速解决教学活动。我们常见的体育教学策略一般来自教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学者的意见而制定,虽然这部分信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会缺少精准性,有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看来,搜集整合体育教学策略知识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对于体育教学策略的搜集整合,一般可以使用谈话记述研究或纪实等方式收集信息。另外,也可让体育教师通过说课的形式将自身采取的体育教学策略表达出来。搜索整合得到的教学策略知识,应当筛选出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二)分享与传播体育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第二步便是分享与传播,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在该步骤中,衡量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成功性标准是能否更好地加快教学实践进程,能够让外在化的体育教学策略转化成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是否实现科学的合理运用。现今,经验传授与参加培训是体育教学策略共享的主要方法。

1.经验传授是指有着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自身相关的教学经验,在特定的情境内与别的教师进行探究与反思,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参加培训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它将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策略知识装订成专门的培训用书,供体育教师参考学习[2]。当然参加培训可能也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学习,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

(三)创新体育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学的多种策略与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应对,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了解体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律,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模式,确保教学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知识的管理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策略创新与运用的最终目的。主要方面涵盖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体育教学策略知识,也包含了体育教师在学习分享后进行的一些教学策略知识管理实践。

三、实行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一)培养发展型体育教师

有发展空间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的教师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型体育教师,这一方面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具有自我完善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能根据所采用的教学活动思考自身发展,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并以此做出自我反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让其对自身的发展怀有憧憬,更要使其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最后体育教师要审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改正提升自身发展空间。

(二)展开体育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为提高体育教学在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自觉性的体育教学理论,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也要对体育教学理论的特点及使用范围进行研究分析。

1.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自身理论素养欠缺的部分以及存在问题的教学时间,积极果断地处理未满足的需要,并产生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愿望。

2.为了高效处理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体育教师应当及时批评反省自身教育理念的错误之处。

3.体育教师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不断地尝试总结在实践中发掘的体育教学策略知识。

(三)共享性体育教学

知识的共享性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之处,知识共享是否成功与创建知识共享文化程度密不可分,创建共享性的体育教学文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体育教师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能力,使体育教师自身所有的教学策略转化为公共产业[3]。与此同时要积极寻找新办法、新途径,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策略之中。体育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加强体育教师间的协作能力。创建共同向前的愿望,这既推动了教师共同学习的动力,也成为体育教师共同建立共享性教学的一股力量。当然,体育教师具有的自觉性是通过严格的考察与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最后,体育教师应克服教学活动中的不正之气,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各个体育教师间的合作能力,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加入知识管理这个队伍之中。

(四)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所存在的现实影响

知识管理通过分享的形式快速展开行动,能够有效的获取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搜集与整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实现隐性教学目标的外在化,二是保证外在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实现传播,三是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性[4]。在这些方面的努力下,体育教师的发展将会有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不断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体育实践理论的学习。当然,创建共享性的体育教学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多种条件的共同努力与支撑下,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定会在体育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中带来积极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龚强敏.新课程背景下贵阳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3

关键词:软件理论;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软件知识与具体语言相结合的教学

传统的大学文科计算机教育,一般采用第1、2两个学期共144学时来完成。第1学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第2学期选择掌握一门具体的应用软件或语言来进行教学,目前比较多的是选择Visual FoxPro语言。

但是在教学中对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使文科学生只掌握了具体软件或某种语言的某些操作,而缺乏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是对于新的应用软件或语言,根本无法进行自学掌握。因此必须重视对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

由于文科学生相对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计算机的逻辑和理论基础理解能力差,如果提前进行软件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理论理解得不好。因此,我们将软件理论的教学内容与第二学期的Visual FoxPro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关的软件理论知识融入专门语言的教学中。为此,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减少操作应用的讲解,增加相关软件理论知识的教学。

2教学内容设置

在传统的大学文科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中,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介绍了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基本的计算机软件知识方面的概念,以及最基本的数据表示、编码、进制转换等基本知识。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有一些将数据结构、简单的算法介绍在进行Visual FoxPro语言教学前进行,专门作为两到三章来进行教学。

按Visual FoxPro语言的教学内容进度,在讲授常量、变量、数据类型时,结合讲授数据的编码表示、变量与内存空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变量的本质是内存空间。并进一步结合数组的概念,讲解数组的本质是连续的内存空间。并解释内存空间地址的概念,从而引入数据的连续存储和链表存储的数据结构概念。

在讲授分支语句、循环语句和函数后,介绍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概念,讲授四种简单程序结构:顺序、分支、循环、模块。结合VFP的数据表和数据库讲解关系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存储实现、数据库管理软件等概念。结合VFP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讲解数据的排序、插入、索引等操作的实现算法。

结合VFP开发用户界面,讲解应用软件的操作界面、前台、后台、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必要。并简单介绍多种主要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操作界面的特点和共同点以及使用上的特点。

这样,通过大学第二学期Visual FoxPro语言的教学,同时就进行了软件理论知识的教育,使文科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使用,也具有了一定的软件理论知识,从而为他们学习使用新的软件、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3实践效果和总结

我们对我校05级、06级两届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对比,其中在经济管理、法律、英语三个系随机选择部分班级按本文的方案进行了教改实验,同时保留部分班级按传统方法教学进行对比。不同教学方案的学生参加广东省大学计算机二级考试Visual FoxPro语言的平均分和通过率见表1。

从考试成绩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改革,平均成绩提高了8分以上,通过率提高了5%以上。05级经济管理系学生学习完公共计算机课程后选修“会计电算化”课程,成绩对比也显示按改革方案教学的学生平均分提高了5分以上。这些实践结果也初步表明了本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武澎,杨扬.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点体会和想法[J]. 计算机教育,2006,(10):88-90.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169-02

The Theoretical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LU Rui1, WU Yu-qin2

(1.Wuhan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Wuhan 430072, China; 2. Ningde Teachers College, Ningde 4431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bout it. The target and method in the how tovisualization to be concerned. We use the concept map in the teaching to help students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nd give teacher a reference to help the spread and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Key words: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eoretical basis; Teaching

1 知识可视化的概念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大脑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视觉图像。与文本比较,大脑处理图像比处理文本具有更大的优势。基于人们认知过程中对图像等相关信息的敏感性,在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首先提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Scientific Computing)的概念,其目的是将日益增多的海量科学计算数据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表现出来,以便于被人们利用和理解。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将可视化对象由科学数据进一步拓展到工程数据和测量数据的可视化,现代的数据可视化技术指的是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主要考虑对非空间数据的可视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推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人们迫切需要在海量信息中去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和发展趋势。Card et al.将信息可视化定义为:“使用计算机支持的、交互式的视觉表示法,对抽象数据进行表示,以增强认知。”

Eppler,M.J.&Burkand,R.A.(2004)认为: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描述,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研究领域研究的是视觉描述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指的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insights)、经验(experiences)、态度(attitudes)、价值观(Values)、期望(expectations)、观点(Perspectives)、意见(Opinions)和预测(Predictions)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的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知识可视化的形式复杂多样,有概念图表、交互的视觉隐喻、知识地图、思维导图等。根据他们的内容,接受者捕捉的不只是描述的事实或者数据,还有里面本身包含的理解、规律和关系。根据他们的形式,知识可视化依赖间接的交流来激发接受者对浏览图片的认识,刺激他们对图片的完整理解。

2 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质

知识可视化基于人们认知过程中对图像的敏感性而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播。而对于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所的赵国庆老师等在国内最早提出了以双重编码理论为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1]。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以书写和演讲的形式),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事件和行为的符号功能,任何表征理论都必须符合这一二重性。该理论假设两个认知子系统,一个专门用于表征和处理非语言对象(如表象),另一个则专门用于处理语言对象。同时还假定有两个不同类型的表征单元:imagens和logogens,imagens用于表征心里图像,logogens用于表征语言实体。logogens是以关联层次的形式组成的,而imgeans是以部分-整体关系组织的。双重编码理论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加工:1) 表征性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直接激活;2) 调用性的,通过非语言系统及或语言系统或反过来通过语言系统及或非语言系统;3) 联合加工,在语言系统内部或非语言系统内部的表征的激活。一个任务可能需要三种加工中的一种和全部。从双重编码的理论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降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发生。而在最近的研究过程中,徐州师范大学的王朝云老师等提出了“经验之塔”是知识可视化理论基础的认识[2]。该理论将学习经验抽象为做的经验(doing)、观察的经验(observing)、抽象的经验(symbolizing)和学习经验的视觉隐喻(visual metaphor of learning experience),其中做的经验在人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而学习经验的视觉隐喻由于其固有的抽象性处于金字塔的塔尖。

“金字塔理论”专注于从可视化的角度理解和解释知识以及将知识图示化和图表化这一过程的思维和动机,强调了将知识可视化的过程作为人们认知过程中金字塔的形成的过程。而赵国庆老师等主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从更广义的角度提出了对知识可视化的理解,不仅强调了知识可视化过程中可视化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强调了这些生成的知识与人交互过程中同人们的认知过程的协调和相互作用,体现了人-人交互的认知本质。知识可视化的本质是将内隐知识或隐形知识外显化,将外显知识生动化。而无论是知识的外显或知识的生动表示,均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这一认知过程不仅不仅包含了我们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将知识可视化,以及可视化为何种形式和内容以便于更好的让人们理解和学习,最终促进知识的传播。

对于知识可视化的构造者而言,需要依据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确定对知识的表征,并基于知识的表征去联系计算机图形学考虑如何将知识表征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加以表示,形成能够被更多人接受的知识载体。而对于知识获取者而言,需要对表征知识的载体形式能够有一些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并能够创造新的知识。由于不同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的不同,以及知识可视化传播过程中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的方向不同,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必将更好的发挥知识可视化的优势,不断将知识变的外显化,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3 知识可视化的研究框架

为了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创新,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知识可视化的实现过程:1) 区分知识类型,从知识管理文献的角度将知识区分为描述知识、程序知识、经验知识、定位知识、个体知识中的一种,并依据知识的具体内容将知识区分为图表表示、图像表示、视频表示、多媒体表示等不同的表示方式;2) 确定知识接受者的水平和目的,并选取合适的可视化知识载体形式。例如针对小学生对各类知识的认识,我们主要考虑以多媒体和图像等容易被儿童认识和接受的手段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可视化;对于青少年学生,我们除了利用图像和多媒体手段外,我们也可以引入图表分析和分析过程图示透析等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推理过程等方面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对于成年人,我们除了要考虑它们的只是水平和知识范围之外,同样要考虑知识的趣味性和易懂性去考虑知识的组织和可视化的实现;3) 结合计算机知识和人工智能知识确定知识可视化的数据结构和形式,并通过机器实现可视化;4)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并不断改进,以更好地被知识接受者理解和创新。知识可视化的内容依据不同的知识受众群体而在传播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在知识可视化过程中关注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考虑其中的人―人交互,更好的促进知识的传播。

4 知识可视化与信息技术发展

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去促进和推动知识特征的提取和知识再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等多种手段促进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实现,都是信息技术在知识可视化和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宝贵应用。同时,知识可视化的过程本身也为信息技术这一类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可视化的基础,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特点和条件,积极推进电化教育等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不断开拓视野,提高知识传播效率,才能更为有效的促进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知识可视化的利用效率,拓宽知识可视化的利用范围。

5 知识可视化的在教育教学中应用

知识可视化在现在的应用中主要有概念图、知识导图等方式,以便于只是受众能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建立自己的认知思路和过程,并通过概念图的分析理解概念的结构层次和关系。下面以概念图在授课中的应用简要分析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并找出相关的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概念之间的联系;2) 讲授课程内容,并结合相关内容特别提示课程内容中的相关概念;3) 学生根据上课所讲授内容以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构建相关内容的概念图;4) 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5)以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所画概念图为基础,教师讲解对概念的理解,并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6)不断在复习等阶段应用上述方法去体会和理解课程中的概念,建立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框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分析学生概念图的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6 总结

知识可视化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其理论基础是人们在知识认知过程中对图形图像的敏感性。我们在知识可视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的内容以及知识表现形式,同样要考虑知识受众群体的差异而提供有效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方法,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5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讲解汇总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1)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2)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3)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4)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5)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6) 2017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精解(7)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2

1 知识产权基本信息一般概述

词源: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翻译过来为“知识所有权”或“智慧所有权”。

概念: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基于知识或者智慧而产生的权利,百度百科里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本质: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指在智力劳动创造活动中,智力劳动者和智力成果所有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2 新形势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宏观背景

2.1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有利”背景

如今已逐渐进入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大学、知识产品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即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根本对策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随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就包括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

2.2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不利”背景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进入到了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下所产生的知识带有高智力、高竞争、高渗透和高效益的显著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 因此,知识产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理论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知识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等,还包括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等。

3.2 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即在了解和掌握了知识产权理论教育内容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仅做到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更要尊重和依法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的意识教育,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保护意识教育是对知识产权生产和使用的一种保护观念,要通过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制保护观念。

尊重意识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一种尊重意识,教育教导高校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3 能力教育

知识产权能力教育即对高校学生进行以培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经营等综合能力为宗旨的教育。这个教育多在高校专业知识产权教育中培养。

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即培养高校学生生产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方面。

知识产权经营也称为大学技术转移,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之一,知识产权经营便是这种功能的体现,即将大学研究的科研成果转移至校外,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各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康利.21世纪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2]孙国瑞.法律帮你忙――知识产权[M].西苑出版社,1999:2.

[3]李琛.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产权――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J].科技与法律,2004,(4):59-62.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7

概念: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基于知识或者智慧而产生的权利,百度百科里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本质: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指在智力劳动创造活动中,智力劳动者和智力成果所有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2 新形势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宏观背景

2.1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有利”背景

如今已逐渐进入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大学、知识产品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即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根本对策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随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就包括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

2.2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不利”背景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进入到了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下所产生的知识带有高智力、高竞争、高渗透和高效益的显着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 因此,知识产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理论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知识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等等,还包括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等。

3.2 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即在了解和掌握了知识产权理论教育内容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仅做到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更要尊重和依法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的意识教育,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保护意识教育是对知识产权生产和使用的一种保护观念,要通过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制保护观念。

尊重意识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一种尊重意识,教育教导高校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3 能力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8

    概念: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基于知识或者智慧而产生的权利,百度百科里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本质: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指在智力劳动创造活动中,智力劳动者和智力成果所有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2 新形势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宏观背景

    2.1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有利”背景

    如今已逐渐进入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大学、知识产品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即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根本对策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随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就包括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

    2.2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不利”背景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进入到了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下所产生的知识带有高智力、高竞争、高渗透和高效益的显着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 因此,知识产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内容

    3.1 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理论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知识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等等,还包括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等。

    3.2 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即在了解和掌握了知识产权理论教育内容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仅做到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更要尊重和依法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的意识教育,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保护意识教育是对知识产权生产和使用的一种保护观念,要通过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制保护观念。

    尊重意识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一种尊重意识,教育教导高校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3 能力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9

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体育运动与体育安全知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一体。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积极预防体育运动伤害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目前,体育伤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伤害的法律责任问题;伤害项目的分布与数据统计研究;伤害疾病的医学防治问题。研究范围大多集中于竞技体育。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探索它的产生原因,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伤害的发生。

1体育运动伤害的内容

    体育运动伤害的定义:体育运动伤害又称作体育运动损伤,是指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人体发生的伤害事故,属体育医务监督和运动医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伤害的分类。体育运动伤害的分类比较复杂,这里结合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主要介绍运动医学的分类内容。

    (1)损伤总体分类:肌肉韧带的披伤及断裂、挫伤、四肢骨折、颅骨骨折、脊椎骨折、关节脱臼、脑震荡、内脏破裂、冻伤、溺水等。

    (2)损伤组织名称分类:皮肤、肌肉和肌健、关节、骨、神经和内脏损伤。

    (3)损伤后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分类:开放性损伤—伤口于外界相通;闭合性损伤—无伤口。

    (4)损伤轻重分类:轻度伤—受伤后不影响体育锻炼;中度伤—受伤后不能正常活动,需停止患部的活动;重度伤—需卧床休息、治疗。

    (5)损伤病程分类:急性损伤—受伤后立即出现异常症状;亚急性损伤—受伤6小时后出现症状;慢性损伤—急性细微损伤积累成的劳损,或急性损伤长期不愈转为陈旧性损伤。

2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体育运动伤害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伤害不同,它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它的发病原因,不仅能有效避免伤害,也为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条件提供依据。

    在 高校,体育伤害并非个别现象。四川成都市5所大学500名大学生为样本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2份,结果发现,有34. 9%的学生发生过一次事故,有 25%的学生发生过2次,还有4. 5%的学生发生过4次以上事故,上述数据说明,大学生发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频度数多为1次。

    以下结合高校体育活动的特点,把常见伤害进行归类,通过案例进行伤害原因分析。

2.1运动技能因素

    运动技能是指运动者所具备的技术方法,在体育运动中,专项技术也称“特殊能力”。技能因素导致的运动伤害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技能不足,二是技能运用不合理。我们通过发生在技巧运动中的一例伤害进行分析。

    技巧属体育专项运动,竞技体育项目之一,包括滚翻、腾空翻、倒立、手翻等,与自由体操有许多共同点。

    在 一次技巧教学中,练习者学练的动作是鱼跃前滚翻,在练习这一动作时,鱼跃后以颈部为落地的支撑点,使双脚蹬地的惯性出现制动现象,身体的主要重量集中于颈 部,又没有及时的团身滚动,致使颈椎断裂,属重度伤害,伤者的身体外部没有损伤,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该生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未掌握运动方法就进行连贯动作 的训练,属盲目运动。预防方法:通过教学明确学习要点,并以做辅助练习作为主要训练手段。在未掌握单个动作之前,动作概念不清晰和无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 做连贯动作训练。此外,要加强准备活动,特别是颈部、腰部与腹背肌肉的活动,学会自我保护方法。

2. 2隐性疾病因素

    在 一次游泳教学中,事故发生者随全班做完准备活动以后集体下水,人水后即沉人水底,事发前没有呼救。经同伴打捞上岸后已经停止呼吸。据尸体检验,练习者患有 心脏疾病。该生在游泳前做过健康检查,结论是可以进行游泳活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死亡呢?这种病例,在医学中称为隐性疾病。隐性疾病是指在临床检查中没 有症状,在运动中会表现出来的疾病。在大强度运动项目中发案较多。

    隐性疾病的产生原因,目前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与遗传、训练水 平、环境、生理周期、心理、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平时就要注意查一查自己的“老底”,在家族中有没有患此类疾病的人,另外,要审视自己的训练水 平,平时的生活习惯,心理承受能力等是否能适应某一种体育运动。如果有隐性疾病的存在苗头,就要加强预防措施。

    预防隐性疾病的方法主要 有4点:(1)保持经常性运动,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2)参赛不能有随意性,应有系统训练基础;(3)把握生理周期,加强体育医务监督;(4)经常 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参加重大比赛要进行补充检查,注意有无疲劳现象及运动器官的局部反映。

2. 3运动中违背合理利用体育场地的基本要求

    体育场地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运动项目对运动场地都有基本的要求,运动中要合理利用场地,符合运动学的基本要求。

    本案例发生在学校游泳教学的课堂上,由在深水区跳水引起,事发者的跳水是在助跑状态下进行的,有腾空动作,鱼跃潜人式人水。但是人水以后即沉人池底,经抢救上岸后,全身不能动弹,医院结 论为椎骨骨折,属重度伤,该生住院治疗的时间超过一年,由于伤口感染伴发其他疾病,先后多次手术,因伤害过重,最终未能生还。据调查,教学场地符合规范, 属50m x 25m标准游泳池,深水区水深1.6 m。伤害原因是由于违背合理利用场地的基本要求,把普通游泳池当作跳水池使用。

2. 4违背运动生理学规律

    这里列举一个发生在某高校体育锻 炼中的一起伤害事故。事故发生在一个冬季的早晨,地点在学校田径场。当时,有许多学生在跑道上进行跑步锻炼,突然间,一声惊呼,惨剧发生了,两名相向跑步 的男同学迎面相撞,一名学生的头部撞击到对方心脏部位,酿成一死一伤的严重事故。在田径场上,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跑步,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运动方向问题,却 有着运动生理学的科学机理。

    运动学家通过 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体的运动的基本生理规律,凡是习惯于右手运动的人,左腿最有力量,反之,习惯于左手运动的人,右腿最有力量。在田径竞技运动中,约为 90%的跳部运动员,习惯于右手运动者采用左脚起跳。目前,室外田径标准场地为400 m距离。运动员在田径场沿逆时针方向跑步,200m以上项目,一半 的距离在弯道上进行,当进人弯道时,人体要要克服巨大的离心力,左腿受力加大,这就发挥左腿比右腿更加有力的作用。根据人体的这一生理规律,1912国际 田径联合会在《田径规则》中规定:左手定为内侧,沿内侧运动,即左转弯跑进。近百年来,世界田径技术出现飞速发展,《田径规则》也出现过比较大的变化,“左转弯跑进”这一规则条文没有出现改变,被一直沿用。

2. 5保护方法因素

    运动保护是预防伤害的基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方法有预防性保护、自我保护和直接保护3种。

    预防性保护是针对运动项目特点,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例如,空中保护绳、平地保护垫、篮球架支柱用海面垫包裹,都属于预防性保护措施。

3预防体育运动伤害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充分认识伤害的危害,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运动伤害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对往后的锻炼会产生消极影响,挫伤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2)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要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开发体育安全教育的实用软件。

    (3)加强体育科学知识的学习。体育知识不足是导致运动伤害的原因之一。据对高校学生的一项伤害知识调查,肌肉韧带挫伤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采用按摩的方法放松肌肉,此谓伤害治疗之 大忌,是在“火上浇油”,会导致已损伤的毛细血管破裂,疼痛加剧,不仅达不到治伤的目的,还会加重损伤,正确的方法是“冷敷”,以减少局部的肿胀,加快痊 愈过程,由于预防了肿胀,疼痛就可以防止。学校在健康教育中要加强体育科学知识的宣传,集号召性、技术性、科学性为一体。

    随着大众体育 的逐步深人,“健身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特点,然而,由此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问题,体育运动伤害成高比例增长,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其主要原因是健 身方法不当。大学生体育知识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采用不同的渠道与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教育。体育知识的更新率很快,更新率为每年 15%一20%。

    (4)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发生伤害与体育教师一般都有直接的关系。

    (5)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预防安全有章可循。各高校在体育安全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与具体的要求。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10

【作者简介】雷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2—0171—05

“教育知识”从兴起至今不过十数年时间。在这短暂的历史中,学界积累了颇丰富的研究文献,聚集起较固定的研究群体,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至此研究热潮,教育学者更应对已有研究及其问题保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对未来的研究取向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鉴于此,本文拟从厘清“教育知识”的兴起入手,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反思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设定适切的研究取向。

一、“教育知识”术语的兴起

术语的兴起缘由往往隐含着深刻的研究趋向,考察“教育知识”的兴起可为本文奠定反思的基础。检索文献可知,“教育知识”最初是一个并不被学界所关注的俗语,常见于教育知识的“宣传”、“讲座”等新闻稿件的题名中。人们在常识理解上使用“教育知识”,意为“关于教育方面的知识”,简单易晓毋庸再费思量。然而正是“俗语”印象阻碍了人们对“教育知识”深入思考,并使其长期以来未能进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国外情形与此相仿,“教育知识”也很少引起人们的学术兴趣,难以寻获专论“教育知识”的外文文献。比较而言,“教师知识”算是与“教育知识”相近而又流行的术语。不过,“教师知识”的理论构成与“教育知识”相关程度并不很高[1]。

作为研究术语,“教育知识”最早见于《教育知识学科称谓的演变:从“教学论”到“教理学”》一文。此文对“教育知识”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教育知识”泛指教育领域的所有系统知识[2]。虽然该论者并未深入分析,更未意识到选择使用“教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意义,但由于此文首次规定“教育知识”的内涵和用法,初步赋予其术语身份,因此对于考察“教育知识”术语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细读此文,论者通过对“教育知识”形态的分析,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教育学科发展史的画面,“教育知识”是贯穿始终的“共同要素”。“教育知识”术语的首次使用与学科发展相联系,旨在解决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该论者对“教育知识”所作的学术选择,不久就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响应。随后有论者发表了“创新教育知识体系”的文章,提出要“努力创建以教育结构-功能实体的解析为基础、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知识体系”[3]。至此,“教育知识”的术语身份逐渐确立,教育知识研究之兴也隐隐可现。

“教育知识”概念,从限于常识理解的俗语到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词,是教育研究主体集体选择的结果。什么原因使教育研究主体做出如此抉择?从“教育知识”兴起的学术背景看,大致有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先,哲学界对“知识论”的研究为“教育知识”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代哲学知识论研究方兴未艾,金岳霖《知识论》与罗素《人类的知识》是传统知识论研究的代表作;齐硕姆(R. M. Chisholm)《知识论》、希尔(T. E. Hill)《现代知识论》是现代知识论的代表作。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国内研究也成果斐然。知识论研究为“教育知识”的兴起做好了理论铺垫。其次,教育学科的发展为教育学者集体选择“教育知识”概念提供了现实契机。上世纪初,教育学沿两个方向“分化”:一是由于教育研究的深化导致教育学纵向分化,从内部衍生出“成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等学科;二是教育学与其他学科“联姻”,交叉性分化出诸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生物学”等学科[4]。“分化”之后,“整合”的要求随之而生。教育学“学科整合”是一个重大课题,近来有学者探讨了学科范式的整合[5]。然而“整合”的首要问题则应是选择什么术语将各分支学科凝聚起来。由于“教育学”曾作为一门学科名称出现,“教育科学”在汉语中并无单、复数之分,使用这两个概念都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教育理论”似偏于“血缘性”教育学科的指称[6],也不适合统领众分支学科。于是,“教育知识”便浮现在教育研究者眼前,从此登上教育研究的学术舞台。

二、教育知识研究的主要论题

(一)教育知识的类型。“类型划分”是认识“教育知识”的重要方法。“教育知识类型”是多数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者大致从两种角度划分教育知识:一类根据教育知识的生产空间、存在形态与知识特性进行划分。根据生产空间的不同,教育知识可分为情境性很强的现场知识与脱离了具体情境的理论知识;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教育知识可分为停留在个体头脑中的个人知识与离开个体头脑的公共知识;根据知识特性的不同,教育知识可分为可言传的显性知识与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以及表示“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7]88。另一类则主要根据其他学科对知识类型的划分类推教育知识类型。例如,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早期教育知识是前人积累下来的教与学的经验,是个别的、主观的知识,主观知识被同时代或未来时代的人所确信就成为客观知识;普遍知识与特殊知识,特殊知识是属于某个领域、场合和时代的知识,普遍知识是包含“所有”或“有些”这些字眼的知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教育交往产生的知识属于直接知识,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研究教育现象,所得知识属于间接知识[8]19-32。

(二)教育知识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借福柯知识进化观研究教育知识发展阶段,教育知识历经思辨型、浪漫型、实用型和科学型四个阶段[8]61-74。知识主体凭借主观思维,通过冥思苦想、繁琐思辨产生的教育知识处于思辨型阶段;否定或轻视现实,将知识标准寄托在“超验”或“超现实”的理想上,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教育知识处于浪漫型阶段;以实际运用为目的,关心教育如何发生和发展、如何进行等问题的教育知识处于实用型阶段;科学型阶段是教育知识的最终、必然的归宿,是前三个阶段的综合。教育知识的发展表现出体系不断成熟、类型不断丰富和反思不断自觉的特征[9]。根据体系的成熟状态,教育知识的发展历经无形的教育思想、有形的个人理论及有形的学科理论三种形态;教育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新形态的出现并不能宣告旧形态彻底消亡,它们共同丰富了教育知识;自教育知识体系化以来,教育学者通过越来越自觉的反思,不断推动教育知识的前行。

(三)教育知识的实在化。“实在化”是当前教育知识研究用力最多的论题,研究大致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何谓教育知识的实在化?“实在化”指通过感性活动,将教育知识所包含的教育理想变为教育现实[10]10,其核心内容是将教育知识编译成“应该怎样做”的实际操作[11]53。为何要施行“实在化”?从教育知识自身发展看,人类早期的任务主要是“把实在的行动知识化”,教育知识发展到今天,已完全进入以理论为主体的阶段,理论的教育知识与教育实践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把教育知识变为教育实在与求得教育的真知变得一样重要[11]59。从教育知识与实践的实然关系看,人们常有感于这样的现象:尽管是“教育理论要联系教育实践”、“教育研究人员要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号召之声不断,但教育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12]56。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既弱化了理论的解释力,又导致了实践的盲目性[13]。教育知识的“实在化”便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知识如何才能实在化?教育知识要实现“实在化”,内容上必须客观真实,范围上要有时间跨度,表述上要清晰、严谨和明确,生产态度上要认真严肃[10]13。教育者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主体,其崇高的职业精神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内在动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客观条件[14]。在教育知识实在化过程中,教育者应具备“心”与“力”两方面素质。“心”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信心;“力”的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处理和转化教育知识的能力、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一些特殊能力[15]。教育知识实在化需要环境方面的条件,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前者如国家教育政策、民族文化氛围、国际教育环境等;后者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等[16]。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条件进行质化研究和实证研究[17,18]。

教育知识实在化是怎样的过程?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实质是教育知识的一系列运动:“基本运动”,教育者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类机械运动”,教育知识以传播或认识的方式被教育者理解、掌握;“心理运动”,教育知识在教育者的头脑中转化为观念[7]96。实在化所经阶段主要包括,生产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知识;理论的教育知识与实际体验者具有同构性;实际体验者反复应用理论的教育知识,并表现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10]。实在化过程中,一方面应从教育行政的角度鼓励并加强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应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重视创建学习型学校[19]。因此,实在化要受到学校的资金、校长对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教育主管机构推行的教改做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12]61。

(四)教育知识的生产性与管理。知识的生产是指一种知识产生另外一种知识的现象。教育知识的生产性相对孱弱,这是因为,教育知识是输入者而非输出者,其来源主要靠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供给;教育知识的精确性或确定性程度不仅不高,而且衡量标准必须依赖于其他知识;教育知识内含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在相当程度上受其他知识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支配[8]36。教育知识管理是提高教育知识的共享性、互操作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的有效途径[20]。教育知识管理包括学科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和两类知识相互转化的管理[21]。实施教育知识管理,有助于将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育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教育知识管理应当强调社会、国家、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与参与,转变教师封闭、固化的心智模式,建立有利于教师使用的知识库[22]。

三、教育知识研究存在的问题

“教育知识”涵义歧乱。言之“歧乱”,既指研究者从不同方向理解“教育知识”,又指同一方向对“教育知识”内涵外延的理解和表述众说纷纭。已有研究大致从两个方向理解“教育知识”:一是教师授予学生的知识,近于“课程内容”。课程社会学研究使用的“教育知识”大多倾向此义,如艾普(Apple, M.)、杨(Young, M.),国内如吴钢、洪成文等的研究都执此解。二是关于教育活动的知识,近于“教育理论”。教育学原理研究使用的“教育知识”多属此义,本研究即采用此解。取“第二义”的研究文献对“教育知识”的界定,根据外延由宽到窄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理解。第一种将“教育知识”理解为教师获得的关于教育的认识、体验和行为能力[23]。论者将认识以外的“体验”和“能力”一齐划入“教育知识”范畴,是最宽泛的一种理解。第二种将“教育知识”理解为“人们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活动中,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获得的对教育事物性质及运动原理的认识”[24]。这种研究将教育知识与“认识活动”联系起来,缩小了“教育知识”的外延。第三种将“教育知识”理解为“教育学知识”,指“在陈述系统或‘理论’中被总结的或多或少得到确认的陈述”[25],“系统性”与“体系性”是其重要特点,是外延最小的“教育知识”概念。

研究成果缺少创新和启发。理论研究要给人带来启发,至少应获如下条件之一:其一,理论陈述的对象是读者未曾意识到的现象域,这种研究让人豁然开朗;其二,理论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这种研究让人领悟透彻;其三,理论研究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让人耳目一新。质言之,理论研究只有实现了真正的创新,才能给人带来启发。对照上述条件,教育知识研究从课题选择、研究方法到研究成果,都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难以给人启发。研究的主要课题(“教育知识的实在化”)不过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翻版,而且不及后者的研究深入;“教育知识发展阶段”的研究也与以往“教育学发展阶段”理论相差无几。研究的具体题目,例如,“教育知识实在化对教育知识的要求”、“教育知识实在化的机制”、“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客观环境”、“教育知识实在化的条件”、“教育知识实在化的一般过程”、“教育知识从研究者向实践者转化”等,都让人觉得新瓶老酒、似曾相识。其他诸如教育知识的“类型划分”、“教育知识管理”等课题,研究方式大都擅于从其他研究成果类推,理论陈述呈现出较深的仿照痕迹。

陷入“现实”取向的偏误。上述问题的形成与教育知识研究的当前取向密切相关。当前教育知识研究持何取向?我们知道,教育知识研究盛于沟通教育知识与实践的隔阂,打破教育知识无用的偏见。因此,教育知识的“实在化”、“转化”等注重现实运用的研究占很大比例,成为研究重点。重点课题的“现实”取向主导了教育知识研究的当前取向,使学界多从教育实践、知识管理等现实角度分析教育知识,未能深入探讨教育知识的涵义、生产、性质等基础问题①,理解流于粗浅,难以实现理论创新。为纠正教育知识研究的“现实”取向,有论者提出“教育知识论”,并规定了其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即“教育知识指什么”、“教育知识从何来”、“教育知识有何用”、“教育知识如何用”以及“教育知识的学科化形式——教育学是怎样的”[26]9。遗憾的是,实际研究仅触及“教育知识有何用”、“教育知识如何用”两个现实问题,其余方面由于受“现实”取向的“屏蔽”而鲜少涉及。可见,研究取向使研究者形成了研究定势,具有较强的“惯性”,并非简单的“研究设想”所能克服。

四、重设教育知识的研究取向

“教育知识”的学术使命。据上文分析,只有克服了“研究定势”才能成功设定适当的研究取向。研究定势的克服应使研究者抽离研究现状,回到“教育知识”兴起之初,感悟学界选择此术语时赋予它的学术使命,通过“学术使命”打破已形成的研究定势。根据“教育知识”兴起之初内涵与用法的规定,再据“兴起缘由”的初步探索可知,“教育知识”并非由“知识”演绎所得,而是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内在生发出来的理论术语。它涵括了教育学科的共有因素,是一个具有很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教育知识研究便是为了探索教育学科中的“普遍性”。“普遍性”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性,由此可得出一个新的研究结论,即教育知识研究是教育学科发展至新时代的教育哲学的研究形式,教育知识的学术使命在于建立新时代教育哲学。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我们重设教育知识的研究取向至关重要。

已有研究为何会错过这一重要结论?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忽略了对“教育知识”术语兴起的考察,片面地将哲学知识论作为兴起缘由,未能认识兴起的学科发展背景及其赋予的学术使命。这一疏忽使研究者认为,“教育知识论”是知识论的“实践”,其基本理论可从知识论类推,具体研究专注于“现实”问题即可[26]11。这种学术观点和研究取向是本文所不能认同的。它无视“教育知识”兴起的学科背景,直接将“教育知识”与哲学知识论关联,未能发现通过“教育知识”建构教育哲学的契机。本文认为,采取“现实”取向,“教育知识论”必然沦为哲学知识论的附庸,学界将错失以“教育知识”为研究对象建立新时代教育哲学的学术机遇;放弃教育知识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知识论”将寄生于其他理论成果之中,变得无足轻重,终将淡出理论研究领域。可见,从“现实”取向中解放出来,重设新的研究取向势在必行。

教育知识研究的未来取向。根据上述分析,教育知识研究宜采取新的研究取向,新的取向与“现实”相对,且称之为“基础”取向。“基础”取向,顾名思义,强调教育知识研究应当注重基础理论。注重“现实”将使教育知识研究出现概念混乱,缺乏理论创新难以给人启发;注重“基础”则有利于解除当前教育知识研究面临的问题,使研究者担负起构建新时代教育哲学的学术使命。“基础”取向要求将研究聚焦于教育知识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教育知识的基本理论问题?根据本文的理解,结合“教育知识论”对“基本任务”的界定,教育知识研究大致有两大基本问题:“教育知识是什么”和“教育知识从何而来”。如果对基本问题没有深入思考,教育知识研究就只能建立在“想当然”的假设之中,“教育知识论”就将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陷入深重的理论危机。如此,教育知识研究将成为一种无关紧要,根据常识就可做出判断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必然是人云亦云缺乏理论创新,难以给人带来启发。

“教育知识是什么”与“教育知识从何而来”是什么样的问题?“教育知识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从根本上讲,一切关于教育知识的研究都是从不同程度上对这一问题的诠释和回答。研究此问题应借鉴其他学科对“知识”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知识进行多学科的“长程反思”(保罗·利科语)。以“知识”为核心的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例如,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哲学知识论等对“知识”的理论考察,对我们思考教育知识的基本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教育知识”的理解又绝不仅是其他学科研究结果的逻辑演绎,还必须结合教育哲学对教育知识的反思才能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教育哲学对教育知识思考则主要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这就是“教育知识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并不宏大而异常深刻的教育哲学问题,它包含着对教育知识的如下基本提问:教育知识如何可能?当前教育知识研究只有从这一似乎众所明了的问题着手,深入思考教育知识的生产机制和条件、文本形式与内容等基础问题,才有望建立新时代的教育哲学理论,为教育学科在新时期实现知识“革命”奠定基础。

注释:

① 已有研究仅论及教育知识的“生产性”,而未及教育知识的“生产”。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6.

[2]黄向阳.教育知识学科称谓的演变:从“教学论”到“教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4):17-26.

[3]傅先庆.教育价值、教育实体、教育知识三大体系的世纪创新[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2):61-62.

[4]瞿葆奎.教育学的探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6-457.

[5]朱成科.分化与整合:论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18.

[6][英]穆尔.教育理论的结构[A].载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85-487.

[7]陈振华.论新的教育知识生产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8]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刘庆昌.论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1-5.

[10]郭三娟.从教育知识实在化看教育知识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

[11]刘庆昌.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2).

[12]吴岩,等.教育知识转化的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07(5).

[13]柳海民,林丹.困境与突破:论中国教育学的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2.

[14]王雪娟.论教育知识实在化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110-112.

[15]王秀丽,等.论教育知识实在化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2.

[16]陈平水,成宁波.教育知识实在化环境因素的理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8-10.

[17]陈平水,杜东东.影响教育知识实在化环境因素的实证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19-123.

[18]陈艳萍,等.影响教育知识实在化环境因素的质的研究[J].山西政报,2005(6):38-39.

[19]樊平军.论教育知识从研究者到实践者的转化[J].江西教育科研,2006(9):3-5.

[20]毛丽红.概念图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7(7):9-10.

[21]张红岩,等.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3-45.

[22]王继新.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技术导刊,2005(1):4-6.

[23]陈振华.把握公共教育知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3(8):24.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例11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77-03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师教育课程是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调查,“被调查者判断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价值不大”,认为有价值的人数只占总被调查人数的58%,认为基本有价值的人数也只占总被调查人数的36%[1]。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当前我们的主要应对是调整课程学科门类的结构,例如,加大实习的课时比重,增加教育类选修等等,调整课程学科门类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努力和尝试。

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被认为没有价值,并不意味着当前的教育理论毫无价值——没有人能否认,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是有价值的,而只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技能的提高和教育活动的指导等等方面没有价值,或者说,只是这些理论知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理论课程的知识脱离了实践,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学习,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在实践中的影响自然消失了;一个是学生并没有把所学到的教育理论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真正对自己的教育观和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不管是上面两种原因的哪一种,都反映了教师教育课程的不合理:教育理论课程本身不符合认知规律,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与教育实习指导之间的脱节,使教育理论学习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

一、教育理论课程不符合认知规律,

人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除了将要任教科目的专业知识之外,主要依托一系列的教育理论课程、方法与技能课程和教育实习[2](P283)。教育理论课程一般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或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三门必修课和若干门选修课。下面本文试图从学生的角度,根据认知规律来探讨这三门必修课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安排疏远了知识与经验的关系

当前的师范教育三门教育理论必修课程的开设顺序是:先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然后学习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从教育学的学科架构来看,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学课程试图向学生呈现教育和教育理论的概貌。在学习了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这样安排完全是符合学科知识结构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原理,人与认识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已有的认知图式与认识对象之间会有顺应和同化,使得新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但是,顺应和同化的发生是需要条件的。这个条件是:学生理解新知识。“无意义或未经了解的事物是很难让人记得的,而且似乎也很难和其他的事物形成网路或连结。”有实验证明,与那些学习者无法理解的知识相比,那些学习者能理解为有意义的知识,更容易被记住,“而且人们会立刻开始对有意义的事物进行心智的连结以及分类”。[3](P96)

学生理解新知识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新知识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密切程度,一个是新知识呈现的方式方法是否增加或降低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第一方面,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疑问,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且调动已有认知图式的所有积极因素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反之,如果新知识完全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那么学生将可能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被动的过程,已有的知识就不能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顺应和同化。学习也就受阻。第二方面,如果新知识的呈现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的,那么学生就能容易调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有助于顺应和同化。反之,如果新知识的呈现不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的,那么学生就难以调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那么顺应和同化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些障碍都可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形成学习的“精神障碍”,打击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的积极性。[4](P174-175)

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之前,缺乏作为教育者的实践经验。在进入教师教育学习领域之前,他们基本上没有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过教育,更没有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来考虑过。他们对教育的经验,只局限于学生的角度。他们一直都是以学生的身份接触教育、理解教育的。也就是说,在学生的经验中,最丰富的教育经验是作为学生的课堂教学。

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都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其视角与学生的学生身份和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教育理论与学生都直接与教育有涉,但是视角不同,所建立的经验和知识也不同。学生放弃学生角色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教育、思考教育涉及立场和身份的改变。这对刚接触教育理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或者说,三门课程都是远离学生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