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动物教案

动物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4 12:59:10

动物教案

动物教案例1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分胎生和卵生;

2、能够分辨何为胎生何为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观察、判断的方法归纳对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动物的繁殖方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了解辨别。

二、教学重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三、教学难点

懂得胎生和卵生。

四、教法

演示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学法

现场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引入

2分钟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你们还记得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吗?对,最开始的时候,蚕宝宝还是一颗颗的小球,我们称之为卵,世界上的动物多种多样,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和蚕相似,哪些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动物的繁殖。

【板书:动物的繁殖】

1.进行情景引入; 2.提问并引导;3.板书

1.回顾蚕的有关知识;2.回答问题。

1.引入本节课主题;2.吸引学生注意力。

探索

5分钟

想一想我们见过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和蚕一样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呢?

我们常吃的鸡蛋就是鸡的卵,与此相同的还有鸭和鹅,还有凶猛的的大鳄鱼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

像蚕和鸡这样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板书: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比如昆虫、鱼类、鸟类。】

产卵繁殖的叫卵生,那么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动物繁殖方式吗?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动物繁殖方式,比如猫和狗,这种方式就是直接生下胎儿,就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方式我们称为胎生。

【板书:胎生: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以哺乳方法喂养。】

引导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举例。

1.联系生活实际达到教学目标;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总结

1分钟

今天学习了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你们能分辨动物的繁殖方式了吗?我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动物是卵生和胎生,再说一说你是如何辨别的呢?再请一位同学说另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

回答问题并总结。

巩固知识点。

七、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卵生::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

动物教案例2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动物教案例3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动物教案例4

(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动物教案例5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两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4.扩写,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教学重点】

1.阅读绘本,观察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2.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的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书中人物和动物的对应关系。(重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重点)

3.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两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重点)

4.扩写,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就知道了。

1.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猫)

2.凸眼睛,阔嘴巴,

尾巴要比身体大,

碧绿水草衬着它,

好像一朵大红花。

(1)

(2)

(金鱼)

同学们都对动物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动物园”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们的家人吧。(板书:小小“动物园”)

【设计意图:运用猜谜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家人照片)

理解人物和动物的关系

过渡:看完照片,我们认识了他们的家人。

提问:你最喜欢谁?

你最喜欢他身上的哪个特点?(贴“特点”牌)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呢?(板书:特点)

1.爸爸与猫(样子

性格)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猫。(板书:样子

性格)

2.姐姐与鱼

(本领)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板书:本领)

3.爷爷与大老虎(性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总结: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种动物,这是人物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每个人不同方面的特点,来描写人物。这在我们作文中也是常见的,这叫做“抓住特点”。这把金钥匙,你掌握了吗?

刚才我们是一段段来欣赏,现在我们整合全文,再来仔细品味一番,你发现每一段有相似的地方吗?

(前面是介绍人,后面是说明人的特点。)

三、习作构思

(一)仿照例子,趣说人物

要求:选择自己或是家人来介绍,说特点,联想动物。

介绍自己

我叫________,是个小_____孩。其实呢......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家人

这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呢.......

他/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

(5)

(6)

(7)

(8)

(9)

(1)自由思考

师:请你们根据游戏要求,大胆联想。

(2)交流分享

师:谁来试试看?(充分说)

(3)评析总结

你们都能够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二)再读例子,理清特点

1.引导阅读,扩编内容

(1)引导看图。(抓住动作、语言、饮食等来写)

(2)口头扩编绘本。

(3)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2.小结

师:恭喜你们又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在写作中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并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这样的内容才会精彩。

师:同时,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我们的写作中是很常用的哦。

总结:我们知道写人物要抓住特点,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展开叙述。同时,写作要围绕中心句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作对象及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四、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

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

2.抓住特点进行合理联想,要细致描写。

3.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

五、写初稿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和提纲,写出家人的特点,并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最精彩,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10)

(11)

(12)

(13)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你认为哪里联想最合理?

你最欣赏哪里?

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分享草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人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性格、样子、饮食等),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动物教案例6

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的定义,知道动量是矢量。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的定义,知道冲量是标量。

3、知道动量的变化也是矢量,会正确计算一维的动量变化

二、能力目标

1、会计算力的冲量和物体的动量。

2、会计算一维情况下动量的变化。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论的方法论。

四、教学重点

1、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2、冲量和动量的正确计算。

五、教学难点

1、对冲量和动量概念的理解;

2、动量变化的计算。

六、教学方法

1、通过举例、推导、归纳,讲解综合教法得到冲量和动量的概念。

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求解物体动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片资料中的碰撞、爆炸、打击、反冲等问题)同学们分析一下这几类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几类问题中物体间作用时间都很短,作用力很大,而且作用力随时间都在不断地变化,并用变化规律很难确定。因些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物理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引入了动量的概念研究了与动量有关的规律,确立了动量守恒定律。就用有关动量的知识,这些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冲量和动量。(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冲量

1、用多媒体出示下列问题:

一个静止的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F=10N的水平恒力作用,问:

1、经过时间t=4s物体的速度v变为多大?(v=20m/s)

2、如果要使此物体的速度从静止开始在t´=1s的时间内速度达到v,则应将作用力变为多大?(F=40N)

学生给出答案后,询问解题方法。

解: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为a=;经时间t,据v=at=t。

3、拓展分析

把v=t。整理可得Ft=mv,

由此我们得到:对于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v0=0,m一定),要使它获得一定的速度,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学生答:a、可以用较大的力作用较短的时间;b、可以用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

教师:对于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只要作用力F和作用时间t和乘积Ft相同,这个物体就获得相同的速度。也就是说:对一定质量的物体,力所产生的改变物体速度的效果,是由Ft这个物理量决定的,那么Ft这个物理量叫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4、冲量

(1)冲量的定义:力F和力的作用时间t的乘积Ft叫做力的冲量,通常用符号I表示冲量。

(2)定义式:I=Ft

(3)单位:冲量的国际单位是牛·秒(N·s)

(4)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是由力的方向决定的,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不变,冲量的方向就跟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如绳子拉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绳的拉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就不能说是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对于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的冲量,其方向可以通过动量变化的方向间接得出。学习过动量定理后,自然也就会明白了。

5、冲量的计算:冲量是表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经历一段时间的累积的物理量,因此,力对物体有冲量作用必须具备力F和该力作用下的时间t两个条件。换句话说:只要有力并有作用一段时间,那么该力对物体就有冲量作用,可见,冲量是个过程量。

6、巩固训练:

以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空气阻力不可忽略。关于物体受到的

冲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的重力的冲量方向相反;

B、物体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受到空气阻力冲量的方向相反;

C、物体在下落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大于上升阶段受到重力的冲量;

动物教案例7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动物教案例8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课题】动能和势能

【重点和难点分析】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动能和势能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动能和势能.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动物教案例9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学法提示】 由生活事例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 方法: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一)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

3速度的单位:

4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2、 叫匀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

二、问题精讲

1、 由图1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情景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

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根据教材31页的例题演示,总结解题规范化要求

三、练习反馈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

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

(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3)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4)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 )

A 8.1×105km B 4.05×105km C 3×108km D 3×105km

(5)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A 正在起动的汽车 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 被抛出去的石块 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m路程用了30s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 )

A 0.5m/s B 1.5m/s C 2m/s D 3m/s

(7)一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过一座100m的涵洞,队伍全部穿过涵洞需要 ( )

A 60s B 40s C 50s D 80s

(8)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9)小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6千米,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的时间是12分钟,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四、联想变通

(1)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秒,车长为10米,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米/秒.

(2)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议长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3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反思总结】

反思: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反思本节课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和《课程练习》。

看了九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的人还看:

1.九年级物理电动机教案

2.初三物理电动机教案

3.人教版初三物理电动机教案

动物教案例10

1.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下,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的目标[1]: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注:本文所提到的大学物理教学都是针对非物理专业的学生)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学内容仍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本位,没有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经典物理内容比例较大,近代物理内容相对不足,当代物理前沿及其在高科技中应用方面的内容就更为少见。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高科技发展相距较大,必然造成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认识的误区,进而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满足于教材基本内容的讲授,学生满足于应付考试过关的现象,无法实现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种种说明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与大学物理教学目标还相去甚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革新大学物理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进行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

2.课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和利用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并不要求指向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而是要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获得启示和意义。

本文将对大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进行论述。期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大学物理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起到一些启示作用,并能够推动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

3.大学物理实施案例教学的流程

大学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可分为教学设计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通过设计案例教学流程,老师可以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把握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将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实际学习或工作环境之中的可能性。

3.1教学设计阶段

案例教学情形中,教师对于教学设计有着更大的自主空间,有着更多的发言权,同时案例教学也需要教师更多地参与到案例的教学设计中来。

3.1.1确定教学目标

巴赫(Barach,J.A.)曾指出,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秩序地进行下去。还要结合物理学科的总的教学目标和每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1.2选择合适的案例

由于大学物理是针对理工科学生所开设的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因而在引入案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案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结合电磁学、光学的知识,分析光盘和磁盘的读写原理及鼠标定位的工作原理;对材料专业的学生,可选取X射线进行结构分析的原理案;对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列举电磁炉等电器的工作原理,来学习电磁感应、涡电流等知识。越能引起广泛争议的案例也最接近高度复杂的教学实际情境,更能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和决策能力。

3.2案例教学课前准备阶段

案例设计以后,就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否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甚密,不仅要赋予充足的准备时间,而且要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潜能。主要涉及教师、学生和物质的准备三个方面。

3.3案例教学实施阶段

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不是例子+理论的简单描述和说明,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的过程。

3.3.1案例引入

课堂开始的“案例引入”相当于运动员赛前的“热身运动”。案例引入的方式有很多。无论哪种方式引入,其共同目的主要在于:引起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告诉学生这个案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接下来的活动计划、活动要求、时间安排等。

3.3.2创设问题情境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我们可以用下图显现这一过程展开的方式: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边看案例边进行思考。案例教学是否能成功进行,问题的创设成为了关键的环节。

3.3.3案例呈现

案例实施中的这个阶段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案例呈现的时间和方式可能因为教学目标、案例内容、案例形式的不同而有差别。比如老师在讲多普勒效应的时候,光凭老师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Flash课件,从而从视觉与感官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3.3.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渗透于大学物理案例教学的各个阶段。案例分析应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过分拘泥于细节。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认知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一个总结,加深理解。

3.3.5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师生互动性学习最完整、最强烈的体现。教师要确定讨论的组织形式,明确讨论的任务和学生角色。密切关注学生讨论的进展和动向,使案例讨论紧扣主题深入展开。教师要予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路。

3.4.评价反馈

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案例教学评价对案例教学起着指引、检测、鉴别、激励等作用。

4.案例教学实施效果分析及评价

针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比较设计调查问卷,适时发放问卷并及时回收,对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他们的适应程度以及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合理、公平的评价。

4.1 案例教学法实施前的调查

本研究中的教学试验对象是德宏师专职教系2008级水电、电子应用技术班。研究开展之前,以问卷调查前测的方式对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实发问卷78份,回收78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平时的大学物理学习中,你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哪些方面(记忆知识点、理解概念及原理、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它)?选择“记忆”的人数为36,占46%,选择“理解”的人数为31,占39%,选择运用的人数为11,占14%。

数据表明,在大学物理现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记忆和理解知识方面。

2)通过大学物理这门课的学习,你想?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掌握科学方法”。由此看来大学物理的教学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希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3)你赞成“大学物理教学应融入案例教学”的观点吗(非常赞成、赞成、较赞成、无所谓)?非常赞成占15%,赞成占58%,较赞成占17%,无所谓占10%。数据表明,学生对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渴望,他们希望老师能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也为我们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增强了信心。

4.2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时间:2008年9月――2009年1月

教学内容:静电场中的静电平衡、尖放电端、静电屏蔽

4.2.1.准备

让教师和学生熟悉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为学生案例学习进行背景知识铺垫;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案例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及每个环节中的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情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2.2.实施过程

1)案例的选择

关于避雷针的发明、应用、工作原理,以及静电屏蔽的图片,材料如下:

(1)唐代《炙毂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

(2)法国旅行家戴马甘兰1688年所著的《中国新事》一书中记有:中国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结一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刻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行至地底,避免雷电击毁建筑物。

(3)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故事。

(4)根据提供的两幅图片,从现象出发把五彩缤纷、美妙神奇的物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

2)教学设计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和选好案例之后,对案例中需要学生参与分析的问题进行了设计:

(1)避雷针的作用是什么?

(2)避雷针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3)避雷针都有哪些类型?

(4)避雷针由哪几部分组成?

(5)尖端放电的原理是什么?

(6)导体的静电平衡的条件

(7)静电屏蔽的原理。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并形成自己小组的分析报告,由小组负责人进行汇报,再由教师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讨论情况进行适时的评价。

4.3研究过程的体会及反思

从案例教学运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学生由未接触到慢慢适应,对案例教学是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而要保证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运用和实施,

教师要掌握案例教学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及探究能力,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发掘学习资源,同时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使其进行自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都领会了案例教学的意图,知道自己如何去做,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通过几个阶段的教学试验,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只要他们熟悉了这种教学方式,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案例教学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进行后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大多数的同学发现在与同学的讨论和交流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学到很多东西并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有利于自身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实施案例教学后的效果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有79%的同学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的有所提高,基本不变占16%,兴趣下降了占5%。案例教学有72%的同学认为有助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

通过上述对案例教学应用于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与测评,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大学物理学习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兴趣的提高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认知保障。

第二,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这与大学物理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第三,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越强越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第四.形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科学扎根于讨论,讨论是科学赖以生长、繁荣的土壤。讨论可以使学习深入,讨论能够激发创新的火花。

5.结论

通过具体的个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5.1案例教学引入大学物理课堂,有利于改变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现状,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上的普遍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探索中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实现了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提高和改善。

5.2必须探索采用适合学生层次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历练、改变原来单纯重视理论概念识记的方式,使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真正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5.3案例教学的运用,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拓展,加强对物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育观和评价观;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理工科物理教学是对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改革和创新,也是对深化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促进,但它必须经过实践、总结、推广,再实践、再总结的反复过程。随着案例教学的不断深入,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内外的关系、教师组织实施与学生积极参与的关系,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新变革,使理工科物理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物理与工程,2006,16(5):1-8

[2]江俊辉.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7,195(9):41

[3]杨红.基于ID3的大学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5-7

[4]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3-29

[5]puters&Education,1981,38(3):68-69

[6]周梅香.高等师范学校语文案例教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20

[7]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97

动物教案例11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设计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咱们班哪位同学反应比较快?请到讲台上来。

生:(推荐一位同学)。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能不能抓住这片铁片。(向学生展示长度约为3.5cm的铁片)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游戏。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能抓住这片铁片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抓住呢?我们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摆不能的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悬念解除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

【板书】课题:第三节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研究: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

师:同学们,物理规律的研究总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我们也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来讨论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的更快一些呢?

生: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一些。

师: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一起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设计学生实验1:纸片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比轻的纸片下落的快。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再次验证自己的结论。

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持有这一观点,在人类还处于懵懂时期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对这一现象作出研究,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

设计学生实验2:将纸片团成纸团,再和硬币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教师强调,纸团和纸片的质量是相同的。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要和轻的纸团下落的几乎一样快。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

学生思考

师: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要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问题。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设计思路: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物理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不然,就公式论公式,该对比不对比,不仅不会促进迁移,反而会造成负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

设计学生实验3:将硬币放在纸片上面组合成一体,和另一相同的纸片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下落,看谁下落的快?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重的硬币和纸片的结合体要比轻的纸团下落慢。

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我想让两者下落的几乎一样快,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

生:让纸片包住硬币并团成纸团。

师:同学们实际做一下看看。

学生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做的上述几个实验,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有空气阻力的影响。

师:如果我们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同学们猜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思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通过上述几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实验探究在物理规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自由落体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他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并简单的介绍实验过程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探究过程:(单位:cm数据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S1

S2

S3

S4

S5

S6

S

ΔS

ΔS平均值

a

2.注:ΔS=S1-S2=S3-S4=S5–S6=aT2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通过对纸带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设计思路: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是多大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对纸带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记为:g

在不同的纬度和高度时,g值是不一样的,纬度越高g越大,高度越高g学小,在正常情况下

在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取g=10m/s2。

【板书】

3、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

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可知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为: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路:人的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主观上的反映。建构认知结构,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环节。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对于完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系统化、综合化、整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纳入原有概念、规律中,同时使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汇贯通,组成一个整体结构。

例题、一块石头从离地面20m高的楼顶自由落下,经过多长时间石头落到地面?石头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有多大?(忽略空气阻力,g取10m/s2)

解析:设经过时间t石头落到地面,速度为v,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得:

代入数值,解得:

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让学生充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体验胜利的喜悦。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到开课时的小游戏,同学们为什么抓不到铁片呢?人的反应时间很难达到0.1s这么短的时间,那么,同学们计算一下,在0.1s内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是多少呢?

学生认真计算,并给出答案:在0.1s内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是4.9cm。

师:(展示铁片)这片铁片的长度只有3.5cm。所以,同学们是抓不到的。

设计思路: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师:本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53页,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方法,测量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设计思路: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并通过他们自己测量的反应时间回扣抓铁片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更加完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自由落体加速度

(五)《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②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

③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④实验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

⑤回扣课堂小游戏,解疑

⑥激发学生兴趣,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

①课堂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加速度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六、教后反思

1、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教师加强必要的指导,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提。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认真学习知识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2、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