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4 15:20:59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1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自然科学门类,有效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获得更为直接的化学概念,为化学原理、化学现象的理解,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化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初中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就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提升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二、明确化学实验操作动机,激发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兴趣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目的、实验操作要求的教育,让初中生认识到化学实验操作对化学知识学习、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学生在了解了实验操作的目的以后,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化学试验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建立在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为了提升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以化学实验操作为抓手,结合学生的兴趣、升学、综合素养发展等目标,来进一步的激发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操作兴趣,为化学实验操作的开展,创造主动地、有目的、乐于实验的氛围。

三、强化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力促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

教师标准的化学实验示范,能够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直观的支持与帮助。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第一,要加大对学生实验操作示范与演示,帮助初中生获得正确、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周密的备课、有效的实验,来提升化学实验示范的效果。第二,要抓住化学实验操作要领,提升实验操作教学的有效性。化学教材所呈现的实验操作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内容较多,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总结与提炼,用科学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以更为简洁的记忆方式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安排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主体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讲解与示范无法代替初中生的亲自动手操作。这是因为实验操作的实践性、过程性,是以学生对实验操作规则、实验原理为基础的,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进一步的实践、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对促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科学的安排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预习,有效的化学实验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原理、化学实验目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获得更多原理与现象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的准备工作中,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准备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因此来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

五、及时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反馈,巩固实验操作效果

化学实验能够更为清晰的解释化学原理与现象,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迁移。化学实验课学生操作的过程,既是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新知识学习的过程。在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完成之后,教师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让学生的正确操作得以及时的巩固,错误的操作得到及时的纠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巩固练习来实现正确实验操作技能的习得。化学实验操作反馈包括了操作实验的反馈、操作程序的反馈、操作注意事项的反馈等等。在课堂反馈完成之后,教师通过安排学生实验操作的心得总结等,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六、化零为整,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初中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生活这一广阔的平台。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教师通过周密的研究与安排,丰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开展路径。例如:化学实验器材的生活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来进行化学实验仪器的制作,获得简易的化学实验装置,利用可获取的实验材料来代替化学药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等,来开展简易的化学实验。同样,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完成简易的家庭化学实验,让学生将在校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联系到一起。教师通过提前设计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简易实验,来激发学生课后自我实验的好奇心与求职欲望,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获得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是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应用与知识转化能力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化学实验操作的具体要求、特征等,加大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目的、实验操作要求的教育,让初中生认识到化学实验操作对化学知识学习、知识理解的重要性。通过备课、实验准备、实验指导、点评等,来提升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操作兴趣与操作能力,为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创造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大维.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4,(12).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2

考虑到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紧张,并兼顾各种版本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编排特点,我们将此块内容整合为一个课时,主要了解化学实验室规则、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练习药品的取用、学习玻璃仪器的洗涤等。对于有关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等基本操作,则适时穿插在后续的“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等分组实验中。

本节课中,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实验基本操作韵语(教师自编),寓教于乐,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利用图文并茂的投影介绍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规范性,以及不遵守化学实验规则的危害性,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纪律,同时多媒体的辅助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注重通过示范操作、学生演练、问题讨论、总结归纳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化学仪器,规范地进行基本操作,从而突出主体地位,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了一些基本操作后,还及时安排了“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分组实验,既巩固已学的基本操作,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注意从日常生活习惯延伸到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使得课堂内外连成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实验结束,安排学生整理实验用品,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洗涤玻璃仪器的技巧,又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习题演练是巩固知识的桥梁,是阶段建构的跳板,因此在课后作业中可安排学生适当演练一些实验习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牢记化学实验室规则,知道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认识9种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3)初步学会使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量筒等仪器。(4)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5)初步养成“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实验习惯。

三、教学过程

[引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做实验,今天我们就走进化学实验室,认识一些重要的化学仪器,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

[板书课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过渡]我们第一次进入化学实验室,首先应熟悉实验室的布局,知道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这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认识化学实验室

[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室的环境,知道电源的位置,会灵活开启自来水龙头,知道废液缸和水池使用的注意事项,记住灭火器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投影]“化学实验室规则”,并适时穿插一些规范操作、违反规则的图片或视频。

[小结并板书]遵守纪律,注意安全;爱惜仪器,节约药品;收拾桌面,保持整洁。

2.常见的化学仪器

[投影]按类别逐一显示以下化学仪器:

(1)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和滴瓶(盛放液体药品)、集气瓶(盛放气体)、茶色试剂瓶(盛放见光易分解的药品)。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

(4)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它们底面积较大,受热时须垫上石棉网)。

(5)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等。

(6)用于称量和量取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和量杯等。

(7)用于取药品的仪器:药匙、镊子和胶头滴管等。

(8)用于夹持或支撑的仪器:铁架台(含有铁圈或铁夹)、试管夹、坩埚钳等。

(9)能盛装液体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

(10)能盛装固体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等。

(11)分离及加液的仪器: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找一找]伴随上述投影画面,要求学生及时从实验台上找出对应的9种常见化学仪器(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滴瓶和配套的胶头滴管、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

[介绍]9种常见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如试管常做反应容器、酒精灯用来加热等)。

[板书]认识9种常见的化学仪器。

3.药品的取用

[讲述]药品取用的规则;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药品多有腐蚀性,使用严格按规定;不摸不尝防中毒,扇气入鼻闻气味;未说用量要少取,液取一二固盖底;用剩药品别乱丢,指定容器中回收。

[板书]三不、节约、回收。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盛有固体药品的广口瓶。

[介绍]广口瓶的特点是瓶口相对较大。广口瓶的磨砂部位在瓶颈的内壁,这样便于跟磨砂的瓶塞严密吻合(集气瓶的磨砂部位则在瓶口表面,这便于跟磨砂的玻璃片相互吻合),从而起到密封的作用。因为取用(或回收)固体药品都要借助镊子、药匙等工具,而固体药品一般没有挥发性,所以为方便取用,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里。同样的道理,家中的米桶、盐罐子、固体调料瓶等都是大口的容器(可适时投影图片)。

[演示]教师取块状的大理石加入试管里,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块状药品镊子夹,绝对不能手来拿;一横二放三慢竖,药品自动向底滑。

[板书]一横二放三慢竖。

[练习]学生将2~3粒的锌加入试管里,教师巡视、指导。

[演示]教师将碳酸钠粉末送入试管里,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粉末药品药匙取,也可倒在纸槽里;一斜二送三直立,药品落入试管底。

[板书]一斜二送三直立。

[练习]学生将少许碳酸钠粉末加入试管里,教师巡视、参与。

(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盛有液体药品的细口瓶,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磨砂部位。

[介绍]细口瓶的特点是瓶口相对较小,因为取用(或回收)液体药品大多是直接倾倒,而液体药品又极易挥发,所以它一般保存在细口瓶里,这样既防止挥发,也便于取用。同样的道理,家中的油瓶、酱油壶、酒瓶子、花露水瓶等也都是细口的容器(可适时投影图片)。

[演示]教师向试管里倒水(最好是有色的水,下同),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瓶塞先倒放,标签要向上;两口紧密靠,液体缓慢倒;倒完盖瓶塞,瓶回签向外。

[板书]倾倒液体:倒放、向上、紧靠、缓倒。

[讲述]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如打开锅盖、茶杯盖、油壶盖子等,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一致的,都应该倒放,以防止灰尘沾到盖子上,进而带入饭菜、茶水中。

[练习]学生向试管里倾倒水,教师巡视、纠正。

[过渡]如果取少量的液体,无需直接倾倒,可以使用胶头滴管。

[展示]滴瓶和配套的胶头滴管及多用胶头滴管。

[演示]教师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水,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轻捏胶头排空气,松开两指吸液体;夹持滴管悬空滴,用完插回原瓶里;滴管若是多用的,用前用后清水洗。

[板书]滴加液体:轻捏、吸液、悬空、下滴。

[练习]学生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水,并数一数1 mL水的大约滴数(约20滴)。

[过渡]我们常需要取用较多的一定量的液体药品,一般不用托盘天平称量,而是用量筒量取,这样操作比称量方便一些。

[演示]教师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根据用量定规格,量筒平放实验桌;先倒后滴至刻度,读数平视凹低处,俯大仰小数离谱。

[板书]使用量筒:平放、平视。

[练习]学生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教师巡视、参与、纠正。

4.尝试实验

[过渡]下面同学们利用刚才学会的实验基本操作,做两个化学实验。

[分组实验]向刚才加有锌粒的试管里,倾倒少量的稀硫酸,一会儿将燃着的火柴移到试管口;向刚才加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滴加稀盐酸,然后将燃着的火柴放到试管口。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释疑。实验结束学生汇报。

[板书]做实验:规范操作,如实记录。

5.整理实验用品

[过渡]做实验时,桌面必须整洁,仪器必须干净,因此每一次实验结束我们都要及时整理实验用品,认真清洗玻璃仪器。

[演示]玻璃仪器的洗涤,并适时投影操作韵语。

[投影]废液先倒完,注水反复涮;附物不易洗,刷子上下移。

[练习]学生整理实验用品,刷洗玻璃仪器,教师巡视、指导。

[结课]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6.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对于化学初学者——初三学生来说,如何做到规范?需要初三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跟漏斗配套的)、铁架台(带铁圈)。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根据你们所说的,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

师:(折好滤纸并打开)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一半三层,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滤纸放进漏斗)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滤纸折好放进漏斗,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若高于滤纸的边缘,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下面放烧杯(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调整后再操作)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联系操作实际,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二低,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重视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4

四川省进行中学实验操作考核已有10年有余,大家对实验的认识不断得到强化,学校实验装备得到了较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有所加强,但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还有较大距离。

1.简易操作基本能做,熟练程度逐年提升,对中考成绩的贡献值加大,普遍考生两科得分在18分以上,熟悉者较快能完成,通常物理得分远低于化学,因其涉及电学操作步骤较多,好些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背操作步骤的痕迹太明显,考前对复印资料反复背读,在考场上,相关操作张冠李戴,更有甚者乱做一气或根本没动手,同样得出实验结论。

3.临阵磨枪现象较为突出,学科教师提出平时课时不够、实验室器材缺乏、班级太多等因素,无法在新课教学中安排相应的分组实验,只是在考前突击高强度反复训练,此间师生可能没了午休或晚自习,填鸭式机械的轮番重复,包括死记数据结论等。如:向试管内滴加大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本是非常简单的操作,但考试中发现有学生按老师讲的每滴液体大约0.05mL,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加40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较粗,用药匙添加粉末状高锰酸钾已很方便的,非得要求学生用纸槽添加药品。

4.日常教学演示实验基本能开启,但课本设置的兴趣小实验、家庭实验关注很少,平时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不多,实验变成教师的领地,偶尔个别学生串场也显得牵强,现实意义不大,没有能让学生挖掘实验反映出的内在价值,实验台变成教师的演讲台。

5.实验安全被漠视,学生在考试时,机械按部就班的操作主体程序,对前期器材检查是否有破损,后期废液处理、仪器整理等不认真,走形式,如在倾到废液时,随意往敞口废液缸内一倒了之,不管会不会飞溅出来。

二、学校发展的瓶颈

1.软硬件设施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够,如:实验室准备室缺乏、配套分组实验的器材药品不足、实验室管理分工不明确或制度不健全或执行效度低等困扰学校推进实验教学。

2.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现实告诉我们,城区学校相对硬件设施好些,规模大些,有专职实验员,但实验室太少,不便安排,而且受本校高中招生影响,重视策略差异较大,个别乡村学校租用房做实验室,隐患较大。

3.评价方式制约了学校的应对模式,应试的渗透较强,追求短期拔高成为部分教师教学的法宝,有的教师信奉讲实验既省事又易得分。

三、教育教学启示

1.各级主管部门及教师强化育人意识,重视能力培养目标,落实常规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科学管理,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开齐开足相关演示及分组实验,不走马观花,用好实验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课堂给学生。

2.重视教师严密科学的执教理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自身实验技能,以规范的操作示教,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倡导探究合作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经验的内化。

3.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反应原理、装置的选择、操作程序等意图明确,知晓其确定该方案的原因,学会观察方法,现象与结论、过程本质间的关系,达成对该实验较为全面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像有的学生已经做了无数遍,在考试时还要依赖试卷看一步骤,迟疑一下再机械地做下一步,完全没有自我内化的能力。

4.师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与节约习惯,按定性与定量要求取用药品,用剩或反应残液分类沿器璧倒进指定容器,教师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妥善回收处理,而不是像有的老师在学生还没走出实验室,就直接将废液倒往下水道。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5

错误操作:

①.取粉末状药品,由于药匙大,加药品时不能深入容器内致使洒落或粘附容器内壁,而不知用V形纸槽代替药匙送药品入容器内。

②.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口没紧挨接受器口致使药品外流,标签没向着手心,造成标签被腐蚀。

正确方法:

①.取用粉末状或细粒状固体,通常用药匙或纸槽。操作时,做到“一送、二竖、三弹”。(即药品平送入试管底部,试管竖直起来,手指轻弹药匙柄或纸槽。)使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

②.取用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常用镊子,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向试管里加块状药品时,应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沿着管壁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③.使用细口瓶倾倒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一放、二向、三挨、四流”。即先拿下试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然后拿起瓶子,瓶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着试管口,让液体沿试管内壁慢慢地流入试管底部。

2. 试管的握持

错误操作: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

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钢笔悬臂写字有点相似。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

3. 胶头滴管的使用

错误操作:中指与无名指没夹住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将滴管尖嘴伸入接受器口内。

正确方法:夹持时:用无名指和中指夹持在橡皮胶头和玻璃管的连接处,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持,这样可防止胶头脱落。 吸液时:先用大拇指和食指挤压橡皮胶头,赶走滴管中的空气后,再将玻璃尖嘴伸入试剂液中,放开拇指和食指,液体试剂便被吸入,然后将滴管提起。禁止在试剂内挤压胶头,以免试剂被空气污染而含杂质。吸完液体后,胶头必须向上,不能平放,更不能使玻璃尖嘴的开口向上,以免胶头被腐蚀;也不能把吸完液体后的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以免沾污滴管。

4. 振荡盛有液体的试管

错误操作:手握试管中部或中下部抖动。

正确方法:手指应“三握两拳”,握持试管中上部,这样留出试管中下部便于观察试管内部的实验现象。振荡试管时,用手腕力量摆动,手臂不摇,试管底部划弧线运动,使管内溶液发生振荡,不可上下颠,以防液体溅出。

5. 使用托盘天平

错误操作:

①.直接用手拨游码;

②.托盘上不放或少放纸片;

③.药品放错托盘;

④.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又放回原瓶;

⑤.称量完毕忘记把游码拨回零点。

正确方法:正确操作要领是“托盘天平称量前,先把游码拨零点,观察天平是否平;不平应把螺母旋;相同纸片放两边,潮、腐药品皿盛放,左放称物右放码,镊子先夹质量大;最后游码来替补,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希望大家要记住”。使用时还应注意:

①.移动游码时要左手扶住标尺左端,右手用镊子轻轻拨动游码;

②.若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粉末时,右盘中放入一定质量的砝码,不足用游码补充。质量确定好后,在左盘中放入固体物质,往往在接衡时加入药品的量难以掌握,这时应用右手握持盛有药品的药匙,用左手掌轻碰右手手腕,使少量固体溅落在左盘里逐渐达到平衡。若不慎在托盘上放多了药品,取出后不要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6. 量筒的使用

错误操作:

①.手拿着量筒读数;

②.读数时有的俯视,有的仰视;

③.有的不能依据需量取液体体积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④.液体加多了,又用滴管向外吸。

正确方法:使用量筒时应根据需量取的液体体积,选用能一次量取即可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操作要领是“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

7. 溶解食盐时搅拌操作

错误操作:

①.溶解食盐使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发出叮当之声;

②.玻璃棒在液体中上部搅拌。

正确方法:操作时将烧杯平放在桌面上,先加入固体食盐,然后加入适量水,拿住玻璃棒一端的1/3处,玻璃棒另一端伸至烧杯内液体的中部或沿烧杯内壁,交替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做园周运动,速率不可太快,用力不可大,玻璃棒不能碰撞烧杯内壁发出叮当之声。

8. 过滤操作

错误操作:漏纸与漏斗壁之间留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手持玻璃捧的位置太靠上或太靠下;玻璃捧下端靠在滤纸上时:一是没轻靠在滤纸的三层部位,二是用力过大致使漏斗倾斜;盛放待过滤液的烧坏的尖嘴部位靠在了玻璃捧的中部甚至中上部。

正确方法:将滤纸贴在漏斗壁上时,应用手指压住滤纸,用水润湿,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赶走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的气泡,以利于提高过滤速度。过滤操作要求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三靠:漏斗颈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引流的玻璃棒下端轻靠滤纸三层一侧;盛待过滤的烧杯的嘴部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应手持玻璃棒中上部。

9.仪器的连接

错误操作:把玻璃管使劲往橡皮塞或胶皮管中按;拆的时候使劲拉;手握弯管处使劲用力将管折断,手被刺破。

正确方法:“左手持口大,右手持插入,先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就可以”。即左手持口大的仪器,右手握在靠近待插入仪器的那部分,先将其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其插入。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时,应慢慢转动塞子使其塞紧。塞子大小以塞进管口的部分为塞子的1/3为合适。拆时应按与安装时的相反方向稍用力转动拨出。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6

关键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作风和习惯;因而,中考试题在逐步加大对实验考查的力度,实验试题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考题的综合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所有这些都促使着化学教师不断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水平。本文就如何重视初中化学实 验教学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扎实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

初中化学实验的内容分为常用仪器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及净化、物质的检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五部分内容,其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其它实验的基本功。在实验教学和中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使学生能叫出常见仪器的名称,掌握它们的性能,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收集、过滤、蒸发、溶液配制等基本操作,懂得操作的原理。三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用实验鉴别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以及学会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四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填写实验报告。五是密切联系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解答具体的实验问题,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二、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的结论是依据实验现象,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去分析、推理、验证得到的。因此,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整、准确的记录,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

在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注意抓反应中的主要现象和实验的本质。同时,记录实验现象时要重点突出、内容真实准确、语言简明、层次清楚,不要把反应原理当作实验现象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握实验条件的控制要点,找出实验成败的关键及失败的原因。

三、改变实验形式,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在实验教学或实验复习阶段,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改变原来的实验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其具体做法是:

(一)将教材中操作简单、危险性小的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观察、描述、得出结论,进行误差分析。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水的电解实验等。

(二)改一次性学生实验为多次性随堂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酸、碱、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条件等实验。

(三)改进并引申实验。通过对一类实验的不同方法、不同条件和不同装置的实验比较,明确利弊,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如用不同方法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氢气等。在实验复习阶段,还可以从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出发,引导学生设想该装置还有那些用途及如何对其改进,从而拓宽实验思维能力。

(四)用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过程、分析评价实验。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改进演示实验,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水的净化、活性碳和木炭的吸附作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等演示实验的现象和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程度。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实验效果。例如水的净化实验,教师利用饮料瓶、玻璃导管、软胶管、皮塞、石英砂、活性碳、阳离子交换剂,饮水机上的臭氧发生器等材料制成水的净化装置,经过这些装置净化的水和未净化的水可以直接用肥皂水检验出来。整个实验过程用时5分钟左右,现象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学生既亲身体验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水处理过程,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培养探索验证,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将实验基本操作、反应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以及相关计算融为一体来解决化学问题,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根据实验要求选用合理、方便的方案,能否提出实验方案依据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并要作正确、简明、合乎逻辑的表述。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明确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法,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试剂、确定实验仪器和装置,进而制定实验步骤。还应使学生知道设计实验方案时应选择最佳方案,并要求科学、可靠安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结论可信。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7

关键词:化学教师;操作技能;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4)7?C0029?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鼓励教师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为苏州市级的复赛作准备,常熟市举办了“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选拔赛”,笔者全程参与了赛事的设计、组织、考查、评比等工作。纵观整个比赛过程,虽然参赛教师都是各校所推选出的化学实验技能较强的教师,但在比赛中发现不少教师从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习惯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反映出当前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应试化”倾向。

1 实验操作比赛简介

本次比赛所涉及实验均为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或常见实验,内容为“氧气的制取及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溶液的鉴别实验”。四个实验分成四组,每组实验桌上预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和考签,每组比赛用时20分钟,选手按抽签号找到指定的实验桌后同时开始操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考签内容完成相关操作和器材的清洗、整理及复原。每组实验结束,中间有5分钟时间四组选手同时进行轮换,直至每组选手都做完四组实验,40位选手分成先后两个批次进行了操作比赛。

本次比赛为了全面而详实地记录、评估选手的操作技能,每组实验都按操作步骤制订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表,当进行到一些关键的操作及现象时,在考签上还要求选手必须提示评委观察。组织方特邀了常熟市初中化学中心组的8位老师作为评委,这保证了每组中有2位固定的评委全程给选手记录打分,赛后将评分表汇总,每个选手的四组实验得分相加即得到选手总分。

2 主要问题及分析

通过反思比赛过程和赛后对评分表中的每个操作项目的汇总和统计,发现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全面

实验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启蒙人,化学教师理应具有全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分析教师操作,却可以明显感觉到技能层面的欠缺,在装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次比赛特意提供了一根未经熔圆的短直角导管,在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40位参赛教师都没有想到利用酒精灯给小口径导管口进行熔圆,而是直接将导管插入橡皮塞,锋利的管口切入孔中很难穿过,在现场提供小圆锉可充分扩大橡皮塞双孔的情况下,仍有2位参赛教师将导管压断而割破手掌。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后,有32位教师将凡士林涂抹在橡皮塞外部双孔处,殊不知反应时瓶内气压大,产生的气体极易冲掉涂抹在外部的凡士林而起不到任何封堵的作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图1所示),有19位教师直接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期望出现漏斗内液面不下降的现象以证明气密性良好,却发现气泡从漏斗内不断冒出,导致液面不断下降的窘境。而实验能力较强的教师则是先加水至漏斗下端形成液封,再用弹簧夹夹住橡胶导管,而后向漏斗内注水,来快速而方便的检验气密性。

从这些结果看出,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往往依赖实验员,拿现成的装置做实验,导致在实验准备阶段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全面。

2.2 实验技能水平不高

比赛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对操作背后的要求缺乏思考,操作时做与思脱节,导致了实验错误或失败,这集中反映在对药品的取用量上。

制取氧气时,需收集2瓶氧气,有7位教师取用高锰酸钾用量过少,导致在收集一瓶气体后需重新组装仪器、制取和收集氧气,影响了后续实验的时间。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时,15位教师未审清题意只需量取10 mL液体蒸发,而误把液体全部蒸发,使得蒸发用时过多。溶液鉴别实验中,6位教师在试管中加入液体的量远远超过了1~2 mL,使得向这些试管中滴入液体时现象反而不明显了。如试管中加入了过多的碳酸钠溶液,滴入数滴稀盐酸几乎看不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用量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生成物的多少及种类,同时也决定了反应的现象及时间,比赛中教师缺乏对药品用量的准确把握,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缺乏思考与研究,疏于学习,使自己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2.3 实验习惯有待改善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教师在平时实验操作中应做到规范有序,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但比赛中暴露出一些教师重过程轻细节等不良实验习惯。

如“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取10 mL中和后的溶液进行蒸发,有19位教师在使用量筒量取中和后的溶液时,竟然发现溶液在量筒中变红,究其原因竟是之前操作中量筒量取过氢氧化钠溶液后未及时清洗。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时,15位教师在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用洗瓶冲洗玻璃棒,全然意识不到会使溶液受到污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胶头滴管的使用上,4位教师在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清洗滴管,吸取了溶液的胶头滴管则在6位教师手中出现了平放或倒置。中和滴定实验中,13位教师滴加液体时液滴连成了线,这样操作很容易出现液体滴加过量导致中和滴定失败。这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随意性较大,不注意细节,操作时图方便、省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应试化”的倾向。

以上仅列举了在此次实验技能比赛中失误人数较多的操作项目,实际有错误的操作项目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原因笔者不再列举。

3 反思及建议

新课改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依旧大行其道,通过笔者与化学教师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费时又费力,故而课堂上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相当突出。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日益普及,初中化学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驱使下,经常利用课件播放视频来代替实验,自身实验经历少,更无时间去研究,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丧失了动手操作的有利时机[1]。如何改变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技能

据笔者了解目前苏州各区市都很重视实验教学,也冀望于通过组织各科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来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除了对选拔出的参赛教师进行了培训外,对于广大一线教师从实验操作层面的集中培训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目前化学教师技能现状,要想迅速提升教师化学实验技能,首先要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聘请实验方面的大学教师或实验技术能手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选派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教材中每个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并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对每一实验操作步骤都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其作用和可能结果。同时,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时也应当规范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成功和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2]。

3.2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引领着教学价值观[3]。化学课堂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化学实验既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又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应该成为化学教师特有的素质。假如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实验教学和教师操作能力的评价,那么定会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会促进优质、有效的课堂的建构和优化。

3.3 重视课前实验的准备与参与

作为化学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动手做实验,课前更要动手去准备实验。一些教师常常提着实验员准备好的或其他教师用过的仪器和药品就直接进教室,但是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等意外情况。其实化学实验异于其他学科实验,就是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像药品的浓度、量的多少、存放时间的长短、温度、颗粒大小,所用仪器的形状、大小,甚至仪器的密闭性是否良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所以教师只有在平时主动参与准备实验并在课前预做实验,才能及早地分析、查找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同时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也无形地提高了教师自身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退化而导致实验教学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从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入手,优化实验教学,从而不断地提升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化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8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4)7C0029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鼓励教师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为苏州市级的复赛作准备,常熟市举办了“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选拔赛”,笔者全程参与了赛事的设计、组织、考查、评比等工作。纵观整个比赛过程,虽然参赛教师都是各校所推选出的化学实验技能较强的教师,但在比赛中发现不少教师从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习惯都存在着种种问题,反映出当前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应试化”倾向。

1 实验操作比赛简介

本次比赛所涉及实验均为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或常见实验,内容为“氧气的制取及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溶液的鉴别实验”。四个实验分成四组,每组实验桌上预先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和考签,每组比赛用时20分钟,选手按抽签号找到指定的实验桌后同时开始操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考签内容完成相关操作和器材的清洗、整理及复原。每组实验结束,中间有5分钟时间四组选手同时进行轮换,直至每组选手都做完四组实验,40位选手分成先后两个批次进行了操作比赛。

本次比赛为了全面而详实地记录、评估选手的操作技能,每组实验都按操作步骤制订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和评分表,当进行到一些关键的操作及现象时,在考签上还要求选手必须提示评委观察。组织方特邀了常熟市初中化学中心组的8位老师作为评委,这保证了每组中有2位固定的评委全程给选手记录打分,赛后将评分表汇总,每个选手的四组实验得分相加即得到选手总分。

2 主要问题及分析

通过反思比赛过程和赛后对评分表中的每个操作项目的汇总和统计,发现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全面

实验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启蒙人,化学教师理应具有全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分析教师操作,却可以明显感觉到技能层面的欠缺,在装配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次比赛特意提供了一根未经熔圆的短直角导管,在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40位参赛教师都没有想到利用酒精灯给小口径导管口进行熔圆,而是直接将导管插入橡皮塞,锋利的管口切入孔中很难穿过,在现场提供小圆锉可充分扩大橡皮塞双孔的情况下,仍有2位参赛教师将导管压断而割破手掌。组装好气体发生装置后,有32位教师将凡士林涂抹在橡皮塞外部双孔处,殊不知反应时瓶内气压大,产生的气体极易冲掉涂抹在外部的凡士林而起不到任何封堵的作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图1所示),有19位教师直接用弹簧夹夹住橡胶管后向长颈漏斗内注水,期望出现漏斗内液面不下降的现象以证明气密性良好,却发现气泡从漏斗内不断冒出,导致液面不断下降的窘境。而实验能力较强的教师则是先加水至漏斗下端形成液封,再用弹簧夹夹住橡胶导管,而后向漏斗内注水,来快速而方便的检验气密性。

从这些结果看出,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往往依赖实验员,拿现成的装置做实验,导致在实验准备阶段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全面。

2.2 实验技能水平不高

比赛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对操作背后的要求缺乏思考,操作时做与思脱节,导致了实验错误或失败,这集中反映在对药品的取用量上。

制取氧气时,需收集2瓶氧气,有7位教师取用高锰酸钾用量过少,导致在收集一瓶气体后需重新组装仪器、制取和收集氧气,影响了后续实验的时间。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时,15位教师未审清题意只需量取10 mL液体蒸发,而误把液体全部蒸发,使得蒸发用时过多。溶液鉴别实验中,6位教师在试管中加入液体的量远远超过了1~2 mL,使得向这些试管中滴入液体时现象反而不明显了。如试管中加入了过多的碳酸钠溶液,滴入数滴稀盐酸几乎看不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用量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生成物的多少及种类,同时也决定了反应的现象及时间,比赛中教师缺乏对药品用量的准确把握,导致了实验的失败。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缺乏思考与研究,疏于学习,使自己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2.3 实验习惯有待改善

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教师在平时实验操作中应做到规范有序,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但比赛中暴露出一些教师重过程轻细节等不良实验习惯。

如“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中,取10 mL中和后的溶液进行蒸发,有19位教师在使用量筒量取中和后的溶液时,竟然发现溶液在量筒中变红,究其原因竟是之前操作中量筒量取过氢氧化钠溶液后未及时清洗。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时,15位教师在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用洗瓶冲洗玻璃棒,全然意识不到会使溶液受到污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胶头滴管的使用上,4位教师在吸取不同溶液之前未清洗滴管,吸取了溶液的胶头滴管则在6位教师手中出现了平放或倒置。中和滴定实验中,13位教师滴加液体时液滴连成了线,这样操作很容易出现液体滴加过量导致中和滴定失败。这反映出教师在平时做这些实验时随意性较大,不注意细节,操作时图方便、省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应试化”的倾向。

以上仅列举了在此次实验技能比赛中失误人数较多的操作项目,实际有错误的操作项目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原因笔者不再列举。

3 反思及建议

新课改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依旧大行其道,通过笔者与化学教师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不少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做实验费时又费力,故而课堂上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相当突出。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日益普及,初中化学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驱使下,经常利用课件播放视频来代替实验,自身实验经历少,更无时间去研究,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丧失了动手操作的有利时机[1]。如何改变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训提高实验技能

据笔者了解目前苏州各区市都很重视实验教学,也冀望于通过组织各科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来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但是除了对选拔出的参赛教师进行了培训外,对于广大一线教师从实验操作层面的集中培训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目前化学教师技能现状,要想迅速提升教师化学实验技能,首先要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聘请实验方面的大学教师或实验技术能手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选派教师到高校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熟练掌握教材中每个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操作规范,并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对每一实验操作步骤都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其作用和可能结果。同时,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时也应当规范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化学实验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成功和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2]。

3.2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引领着教学价值观[3]。化学课堂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化学实验既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又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应该成为化学教师特有的素质。假如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实验教学和教师操作能力的评价,那么定会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会促进优质、有效的课堂的建构和优化。

3.3 重视课前实验的准备与参与

作为化学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动手做实验,课前更要动手去准备实验。一些教师常常提着实验员准备好的或其他教师用过的仪器和药品就直接进教室,但是往往会在课堂上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实验失败等意外情况。其实化学实验异于其他学科实验,就是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像药品的浓度、量的多少、存放时间的长短、温度、颗粒大小,所用仪器的形状、大小,甚至仪器的密闭性是否良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所以教师只有在平时主动参与准备实验并在课前预做实验,才能及早地分析、查找和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同时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也无形地提高了教师自身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退化而导致实验教学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从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入手,优化实验教学,从而不断地提升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化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9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是完成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在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适当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而且技能训练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即由教材演示逐步转向学生亲自操作,由单一操作转向综合操作。如果能使学生完成上述一系列转向,进而激发灵感,缜密分析,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案,那么化学实验训练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衔接。

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与培养过程

1.1 九年级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实验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等;第二类是相对比较综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包括某些气体的制取等。根据《课标》,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表1所示要求[1]。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初步”的解释是:开始阶段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对“学习”的解释是: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②效法,仿效。对“学会”的解释是:学习并能运用,即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应用[2]。由此可见,学会的前提是学习。学习和学会的前面都有一个限定词“初步”,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学习水平描述。不同的目标水平的学习要求不同[3]:

(1)初步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学生主要表现为模仿。其规范性与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2)初步学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操作。该层次的操作水平,表现为学生动作基本规范、协调,基本能做到会拿、会接、会调、会测等。

由表1看出,对于较为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对于一些较高层次但属于化学实验必备的实验技能同样要求比较高,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对这些实验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顺利地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理解,要求学生通过积极地同化作用,认识事物的共同本质[4]。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要求会降低一些,如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1.2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过程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操作领域的动作技能,培养过程有其阶段性。它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此可将实验技能分为三个相互联系,要求上又逐级递增的阶段。

(1)行动的定向——基本技能练习阶段。行动的定向,指通过对行动方式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印象的过程。具体到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中的定向,则是指在教材中让学生明确各项操作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

(2)行动的模仿——技能综合练习阶段。行动的模仿,是按已知知识进行仿效。在化学实验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栏目进行仿效,在充分体会规范操作的科学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成规范的动作。

(3)行动的熟练——应用操作技能阶段。行动的熟练,就是指形成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广泛适应性和动作的完善化与自动化。这一阶段的训练,《课标》并没有刻意强调。

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衔接性的具体体现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安排在九年级,教材的编写、组织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应该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在初中化学学习初期,学生的化学知识比较欠缺,所以教材应从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的实验切入。那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安排是否合理呢?是否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接下来将对此做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表1总结的《课标》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整理了实验技能在教材上、下册出现的次数(见表2、表3)。

由表2看出,九年级教材上、下册在“初步学会”这方面,上册出现的操作82%在下册中继续强化。而且上、下册在编排上指导思想一致,即常规操作优先反复训练。由表3看出,对于“初步学习”,上、下册教材同样呈现出一致性与衔接性,如过滤、蒸发等在两册教材中均有出现。总的来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技能部分的编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且教材上、下册也呈现出高度的连贯性。按照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教材实验安排上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生疏到熟练、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1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重复性体现衔接性

化学实验的操作主要通过手的活动来完成,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实验技能只有在学生重复或循序练习若干次后才能逐渐由生疏到熟练。例如,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教材上先详细介绍了取用固体药品的两种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从理论上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接着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碳粉还原氧化铜等一系列实验中都涉及到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基本操作,使得学生对这一操作不断重复和循序练习,最后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从实验技能掌握的三个阶段判断,表2、表3中实验操作重复的次数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这是九年级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但是,从表2、表3的统计中,也可发现一些欠妥之处。其一,教材在有些基本操作的训练上偏少。如“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操作”在教材中只呈现两次,训练使用试管夹的重复性不够,容易造成学生手持试管夹的短柄进行加热的错误操作。其二,重复是学习新事物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重复中也要做必要的强调。如量液的操作在教材中共呈现两次,对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不能加热量筒、不能用量筒作反应容器并未强调,这样可能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将量筒作为试管使用的错误操作。

重复不能没有任何创新,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例如,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时,呈现两幅相似的装置图,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两者的异同,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应原理,灵活学习蒸馏装置;又如,上册教材中第七单元在介绍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所呈现的两幅插图反应装置一模一样,而气体收集装置略有不同,一个是排水法,另一个是排空气法,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制取氢气的装置,还巩固复习了气体的收集原理与方法。

2.2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体现衔接性

根据实验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定向——模仿——熟练。学生首先需要观察体验,形成最初的动作印象,然后才能形成模仿,进而形成熟练操作。教材在演示实验时,对初次接触的仪器作介绍或进行操作示范,同时也安排学生实验,目的都是让学生能逐渐亲自动手操作,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演示实验的同时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亲身探究与实践,教材又通过各种活动设计几十个小实验,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较多的机会。在开篇出现化学最经典、最基础的演示操作——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品、酒精灯的规范使用等,让学生有一个定向认识。之后,学生开始模仿练习,按教材上的栏目仿效操作试管加热、练习量筒读数、学习连接仪器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多种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然后,学生再在实验室制取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熟练应用基本实验技能;这些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整体思考的,要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所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从演示到练习再到综合,这种渐进式的实验技能训练模式体现了实验技能训练的衔接性。

2.3 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整合性体现衔接性

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是一系列基本操作的有机整合。学生仅熟悉化学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远达不到会做化学实验的水平。如果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固定装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不会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培养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单独操作,完成某一综合实验十分必要。表4、表5统计了九年级化学教材上、下册中,基本操作在单独训练与综合实验中出现的次数。

由表4、表5看到,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的训练强度较大,从内容到数量,都高于单独实验,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课标》明确细化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课标》中要求“安排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完成”这8个实验。在教材中,这8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共17种,包括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试剂取用、试管加热、酒精灯使用、气体收集、过滤等。与表2、表3统计出的教材中出现的19种基本操作相比,这17种基本操作都出现在8个综合实验中,覆盖率约为90%,可见在综合性实验中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再横向比较表4与表5的综合实验,九年级下册的难度加大了,出现了液体的配制以及过滤、蒸发,这都是较高难度的实验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编排在体现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表现出循序渐进的科学思想。《课标》明确的8个“基础的学生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尤其是前6个实验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如“气体的制备”需要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称量、加热、气体收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称量、溶解、加热、过滤。通过相对比较完整的实验操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多个操作,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综合实验。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一系列分析,发现教材中的技能训练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在技能训练安排上体现重复性、渐进性与整合性,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主动从教材中获得启示,将实验技能形成过程看成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从学习到学会乃至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体操作方法的练习,又要强化基本操作的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探究内容、探究方法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10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通过实验认识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理论,再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探究未知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化学实验,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实验不仅要求重视实验结果,而且要重视实验流程的设计、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现象的本质分析。

本文通过对初中、高中实验的对比,探讨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如何顺利与高中实验课程衔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一、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化学实验的差异

1.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分为下列六种类型

(1)化学基本操作练习的实验

(2)阐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验证和探究实验

(3)物质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

(4)测定物质的含量和物理常数的定量实验

(5)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

(6)解决一些综合性的简单问题的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很少。但是初中学生对自然变化和化学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初中阶段的实验的重点集中在实验基础操作学习,如“药品的取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等;密切结合生活体验的实验,如“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净化黄泥水”;简单的物质制备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等;一些物质的性质验证实验,如“蛋白质的性质”以及“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这样的涉及基础理论的探究实验等。

初中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比较少,实验的流程、操作简单,突出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到物质性质验证、物质的制备、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同时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高中实验在初中基础之上有较大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操作,使用的仪器比初中更复杂

高中阶段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一些操作,如萃取操作、趁热过滤、蒸馏操作、移液、滴定操作等。

实验的精度要求更高,要求学生的操作更准确。初中和高中具体的仪器使用与实验操作要求见表1和表2。

伴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数字式传感器实验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学课堂。该系统包括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分析软件三大部分。传感器精度高、使用方便、采样速度快,常见的传感器有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滴数传感器等。利用传感器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的变化,并数字化、图形化;有利于学生开展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探究实验,完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定量分析实验。

(2)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实验环境更加复杂

高中学习的内容远比初中丰富,典型的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各种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反应及其副反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去验证所学的物质的性质,还要注重观察不同于课本描述的各种现象,深入探究其原因。实验中学生遇到的有毒有害危险物质更多。需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高度地重视实验安全,掌握各种突况的处理方法。

(3)实验现象的记录更加全面系统,实验数据的处理更复杂

初中时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即可,而高中阶段除了要记录实验现象,还要记录好实验的数据。例如反应中温度的变化、溶液pH的变化等等。其差别见表3:

(4)实验从定性延伸到定量,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高中实验中涉及测定物质的含量、物理常数等定量实验。要从微观的、定量的、推理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的规律,发挥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些实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所得的结果与理论数值相接近,但因受设备条件的限制,采用的实验方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加上学生操作技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这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初中到高中化学实验衔接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和培养

由于初三面临中考,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出足够的学生实验。而是以讲实验替代学生做实验,造成很多初中毕业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非常薄弱。例如,不会正确地使用酒精灯、不能正确地使用试管夹、不会振荡试管、不清楚试管夹和坩埚钳的用途差别,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泥三角。笔者甚至见过学生做完镁与热水的反应实验后,因镁片粘在试管内壁上无法取出而束手无策。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很有必要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防止在以后的实验中出现意外。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高中由于实验使用的药品、仪器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药品分类摆放要整齐,标签向外,仪器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洗,及时地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由于高中实验中会用到一些有毒有害的药品、易燃易爆药品、强腐蚀性的药品。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细化安全规范,防止出现由于学生不清楚其危险而造成安全事故。

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例11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对比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是初中阶段非常关键的学科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应利用对比实验来辅助初中化学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对比实验学习方法的融入,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初中化学探究活动,在愉悦、轻松的化学实验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和化学成绩.对比实验教学方法,能够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造活跃、优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铁的氧化反应”时,这一知识点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如果仅仅通过书面文字的学习是无法真正了解铁的氧化反应的过程是什么样的、生成物是什么等重要知识点,而对比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成两组的形式,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铁的氧化反应实验操作步骤操作,另一组为实验组,通过改变铁的氧化反应中的水、氧气等反应比例来对比对照组进行探究铁的氧化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创造更多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机会

对比实验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化学实验时间和机会.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自然学科,它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视,但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验学习机会,并且积极采用对比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分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对比实验学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化学对比实验的操作.对比化学实验大多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反应和完成,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化学对比实验,那么初中化学对比实验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例如,在讲“硫酸铜与氢氧化铝的中和反应”时,这一知识点的化学实验教学,完成化学反应需要的时间很长,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安排时间,为学生争取足够的化学实验操作时间,让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三、突出对比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对比实验教学方法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利用对比的探究性质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教学方法时,教师一定要突出强调对比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充分发挥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对比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性:第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化学课本中的知识点设置化学实验对比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化学对比实验学习,自主探究化学实验讨论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碳酸钙与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化学实验讨论题“水对碳酸钙与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是否产生影响”,通过这种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进行对比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化学对比探究能力,突出对比实验教学的探究性.第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比实验教学的方式来辅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实验对比来突出对比实验教学的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