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7 11:12:52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1

我市山区农村的面积较大,许多初中毕业贫困生对职业教育特别需要,但由于缴不起学费,想读也无法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教育行政部门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读书学技术与学好技术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每一次出台相关政策和考虑职业教育发展时,都把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作为重要议题,摆上日程,认真研究并制订促进措施,既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中职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下图所示,我市29所中职学校每年减免贫困生学费超过150万元,并资助其60万元左右的生活费。

2006年我市29所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

在校生人数贫困生人数特困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学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总金额

4365529328222403452.4

06年减免学费学生人数06年减免学费总金额06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数06年其他资助措施及金额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种方式:

一是“奖”,设立奖学金,重点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二是“助”,实施勤工俭学,为贫困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推行半工半读,让贫困生自身获得劳动报酬;

三是“补”,对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灾害的学生,给予生活费、伙食费或物质补助;

四是“捐”,师生及社会人士捐款,资助贫困生;

五是“减”,按规定减免学杂费、学费等;

六是“缓”,视贫困程度,对部分贫困生实行缓交学费;

七是“发”,**市慈善总会、**企业等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鼓励贫困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完成学业。农村学生读书难促使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半工半读、顶岗一年预就业、校厂合(二)实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免费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职学校每年免费招收2000名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他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培养成为技能之星。五年内,全市将扶助1万名贫困生就读中职,可为学生减少学费约1亿元,并实现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帮助1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职教扶贫目标。

(三)举办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2%的入学新生免一年学费。从今年起,为鼓励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报读职业学校,我市实行了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学生报读职业学校时可参加抽奖,中奖者可免一年学费,中奖比例为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人数的2%,每年招生期间举办两次抽奖。具体程序为:学生到报读学校报名时填写抽奖卡——抽奖卡放入抽奖箱由学校保管——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集中统一抽奖——中奖名单在**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今年秋季学期共抽取了240名幸运者,共计免学费108万元。

(四)各中职学校实行特困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制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市直公办中职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施以援助,并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慈善总会的助学金,尽可能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完成学业。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五)各中职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我市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设有企业奖学金,并在每学期举行一次表彰大会,重奖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惠州商业学校设立了“寒梅奖学金”、“新商人奖学金”、“宝润隆奖学金”等多项助困奖学金,每学年发放奖励金逾20万元。惠州建筑学校从2006年开始,筹集资金51万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新生全免三年学费。三、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已经消除了学生在校期间因贫辍学的现象,扶贫工作的重点转为吸引和资助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实施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大量举办零缴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不断完善中职助学体系,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如下:

(一)认真实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今年6月21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规定: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

一、二年级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三年级则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一部分报酬用于助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所有想读中职的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成立市、县(区)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中职助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助学政策,组织学生申报助学金。凡有利于贫困生上学或完成学业的政策,一定要用足用好。

(二)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实施“万家培星计划”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我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为确保“万家培星计划”落到实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力度,根据“万家培星计划”的总体任务,分解制订出每年的招生计划,引导和督促各学校落实;二是要举行校企签约仪式,让参加“万家培星计划”的中职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保障“万家培星计划”顺利进行,三是要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坚实的产学合作平台,为校企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万家培星计划”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三)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模式,让农村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先入学,再在工厂顶岗实习,用获得的工资报酬交纳学费,从而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这种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欢迎。目前,我市理工学校、旅游学校、外贸学校等多所中职学校已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班。今后要在全市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大量举办零学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并推荐就业。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办法,确定工学结合专业和班次,优先安排农村、山区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半工半读。要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多出思路和措施,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建立职教扶贫的持续机制。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2

我市山区农村的面积较大,许多初中毕业贫困生对职业教育特别需要,但由于缴不起学费,想读也无法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市教育行政部门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读书学技术与学好技术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每一次出台相关政策和考虑职业教育发展时,都把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作为重要议题,摆上日程,认真研究并制订促进措施,既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中职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下图所示,我市29所中职学校每年减免贫困生学费超过150万元,并资助其60万元左右的生活费。

2006年我市29所中职学校贫困生资助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

在校生人数贫困生人数特困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学生人数历年欠交学费总金额

4365529328222403452.4

06年减免学费学生人数06年减免学费总金额06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数06年其他资助措施及金额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种方式:

一是“奖”,设立奖学金,重点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二是“助”,实施勤工俭学,为贫困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推行半工半读,让贫困生自身获得劳动报酬;

三是“补”,对家庭经济困难,或遭遇临时性、突发性灾害的学生,给予生活费、伙食费或物质补助;

四是“捐”,师生及社会人士捐款,资助贫困生;

五是“减”,按规定减免学杂费、学费等;

六是“缓”,视贫困程度,对部分贫困生实行缓交学费;

七是“发”,**市慈善总会、**企业等对贫困生发放助学金。主要做法有:

(一)大力鼓励贫困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模式完成学业。农村学生读书难促使职业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半工半读、顶岗一年预就业、校厂合(二)实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免费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职学校每年免费招收2000名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帮助他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培养成为技能之星。五年内,全市将扶助1万名贫困生就读中职,可为学生减少学费约1亿元,并实现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帮助1万户贫困家庭脱贫的职教扶贫目标。

(三)举办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2%的入学新生免一年学费。从今年起,为鼓励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报读职业学校,我市实行了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学生报读职业学校时可参加抽奖,中奖者可免一年学费,中奖比例为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人数的2%,每年招生期间举办两次抽奖。具体程序为:学生到报读学校报名时填写抽奖卡——抽奖卡放入抽奖箱由学校保管——市教育局组织各学校集中统一抽奖——中奖名单在**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今年秋季学期共抽取了240名幸运者,共计免学费108万元。

(四)各中职学校实行特困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制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市直公办中职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施以援助,并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市慈善总会的助学金,尽可能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完成学业。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子女和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了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五)各中职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我市大部分中职学校都设有企业奖学金,并在每学期举行一次表彰大会,重奖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惠州商业学校设立了“寒梅奖学金”、“新商人奖学金”、“宝润隆奖学金”等多项助困奖学金,每学年发放奖励金逾20万元。惠州建筑学校从2006年开始,筹集资金51万元,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对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新生全免三年学费。三、进一步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已经消除了学生在校期间因贫辍学的现象,扶贫工作的重点转为吸引和资助更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实施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大量举办零缴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不断完善中职助学体系,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建议如下:

(一)认真实施国家中职助学政策。今年6月21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规定: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

一、二年级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三年级则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一部分报酬用于助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所有想读中职的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成立市、县(区)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中职助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各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助学政策,组织学生申报助学金。凡有利于贫困生上学或完成学业的政策,一定要用足用好。

(二)落实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实施“万家培星计划”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也是我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为确保“万家培星计划”落到实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力度,根据“万家培星计划”的总体任务,分解制订出每年的招生计划,引导和督促各学校落实;二是要举行校企签约仪式,让参加“万家培星计划”的中职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保障“万家培星计划”顺利进行,三是要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坚实的产学合作平台,为校企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万家培星计划”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三)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模式,让农村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先入学,再在工厂顶岗实习,用获得的工资报酬交纳学费,从而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这种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欢迎。目前,我市理工学校、旅游学校、外贸学校等多所中职学校已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班。今后要在全市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大量举办零学费入学的半工半读班,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并推荐就业。要制订具体可行的办法,确定工学结合专业和班次,优先安排农村、山区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半工半读。要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抓,多出思路和措施,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建立职教扶贫的持续机制。

(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中职生助学体系。要全方位构建中职学校助学体系,实行“奖、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助学政策和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的专款用于扶助农村初中毕业贫困生就读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每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等。教育部门和中职学校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助学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各中职学校要把助学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制度,通过严格程序、细化管理,切实把资助工作引领到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来。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把用于资助中职贫困生的钱管好、用好。对资助工作做得好的学校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通报批评。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3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

教学模式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动态、柔性、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企业和高职院校为满足各自的需要,通过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高职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互补递进的合作方式。其实质就是高职校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将企业与学校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用人与培养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在企业中实践,一边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花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锻炼,花另外一部分时间在学校钻研理论知识。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应该说,当今时代赋予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新的内涵。那么,如何保障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我将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1 科学的构建课程体系

以分析本地区本专业相应职业行动领域入手,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对正在使用的相关知识、方法、手段、工艺、标准和设备等要求进行调研,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培养高技能性酒店管理人才的角度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并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贯穿其中,设计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技能及相关知识与素质的训练单元,以此进行课程设置、整合与重构,构建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以划分职业行动体系、研究职业行动体系中包含的行动领域、确定每个领域当中的工作任务的顺序展开,课程内容设计以工作过程的顺序展开。专业教学进程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结合实际工作的季节性等特点,使课程体系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正常运行。

2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为了更好的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建立了由老师、企业优秀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的专家和社会行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这对我们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完善和调整校企关系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也给我们的合作教学制定了方向。总而言之,2001年12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来,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行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大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订单》应运而生,现已与实训基地单位昌吉州园林宾馆、新疆迎宾馆、中坤集团达成一致,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3 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

校外实训期间的学生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需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研究。在校企共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实践的基础上,专项研究校企共管顶岗实习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了制度:

①建立了校企双重管理制度。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顶岗实习双重管理。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建立校企职责分明、相互沟通协调,学生以员工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企业为考核主体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前几年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期间我系历来都派指导老师或者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作好思想工作,但总觉得管理上比较松散,管理效果不太理想;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实习管理办法”,做出了“定期考核表”,实习指导老师和部门领导或者领班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把阶段性考核作为实习期总考核的基础,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及时的负责,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也给校企双方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得到了全校和企业的好评。

充分利用企业行家能手、培训资源,建立技术专家带学生的学徒制,管理进班组,参加企业党团活动;根据生产环节,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的考核制度和薪金发放办法。校企合作编写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镶嵌式教学,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知识“脚手架”,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

加强了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每学期不少于三次安全教育,实习前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安全强化教育,实习过程中会同企业进行安全考核。

②颁发社会实践能力记载证书。通过设置职业能力培养记载证书,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体验经历和专业技能实践过程,并以企业标准进行相应的实践考核。

4 构建了校企互兼互聘双赢机制

采用各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接触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力量,了解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了解学生在就业和发展中的瓶颈、反过来改善专业以企业参与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坚持服务行业、酒店企业紧密合作办学,依照市场运行机制,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建立健全校企共赢长效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建立半工半读管理办法

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坚持以就业为指导,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同步,满足行业生产需求,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模式的要求,对提前就业的学生创造了机会,制定并实施了“半工半读学生管理”,“半工半读学生的成绩管理”等办法。

6 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4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进行员工的培养培训。积极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5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进行员工的培养培训。积极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6

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师范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并给教学模式下定义:它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此后,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但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基于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依据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一般包括六个要素:教育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师生组合、教学评价等。

由于影响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从多个维度构建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如普通教育中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论的教学模式、基于哲学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角色地位的教学模式,等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办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教学模式更加复杂多样。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

具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大发展,许多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北美CBE教学模式和国际劳动组织MES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技能,学生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实践中加强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办企业的建设,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当然,第三种教学模式要求条件相对较高,在我国还不具有完全普遍推广的意义。当前,我国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学工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学工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制是先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完理论课程的最后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这种形式是多年来我国大中专学生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其宗旨是加快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职业角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加强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在实践中,尽管许多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但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了典型的学前工后衔接的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还广泛应用于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的实践岗培训、创业岗培训或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成教师等。如2006年以来,日本实行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可以上报并获得厚生劳动大臣的批准认定。招收15~35岁的年轻人,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培训包括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和在职业教育专门机构(包括专修学校、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由政府认定的职业训练学校等)的脱产学习,培训时间一年不少于850课时,其中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时间必须至少占总课时的20%以上,但最多不超过80%。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也属于这种类型,其基本做法是:职业学校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在三年级学生自选专业方向后,开始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生产操作。所谓的“工业项目组”就是由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工业项目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的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职业学校装备一个与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通过实施工业项目,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生产学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以不蚀本而微利为原则,这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经营生存的训练。

前后衔接式的优点是: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用人的需要与学生就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在管理上也相对简单一些。其不足是:人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割裂,在学习理论时由于不知道现实工作的需要,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不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深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回学校进行补充学习。

(二)学工并行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并行制就是在同一学期(学年)内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也称同步模式。最为典型的是现代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每周有3—4天的时间在企业里接受培训,学习技能操作,1—2天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传统的课程实习也属于这种类型,目前推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

美国的合作制教育也具有这一性质。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一半时间在企业内边劳动边学习职业技能,具体形式有四种:1.学工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学习,一半到企业劳动或接受培训,按学期或季度轮换;2.半工半读制。同班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3.劳动实习制。参加工学计划的学生每学年最少一次到校外劳动实习一段时间;4.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被企业雇用,顶班上岗,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授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前三种形式是目前美国合作教育中采用最多的。

在我国,学工并行衔接的教学模式最有基础的、最为典型的是半工半读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精神,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58年3月薄一波同志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把半工半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列入其中。此后,在刘少奇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我国积极探索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农村办起了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发展农耕小学;在城市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落实国家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方针。为了实现经费自给自足,许多技工学校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学校既培养学生,也生产产品;学生既学习理论,也参加劳动,实现了工学一体。关于“半工半读”的具体实现形式,1957年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到半工半读是“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在实践中有“六二制”和“五五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此,许多职业院校积极进行引厂入校、前校后厂,开展半工半读。

并行式的优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行式的缺点是:一方面教学安排比较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边学习边工作,很难找到提供工作实习岗位的雇主,实习机会被限制在一定的交通范围内,要求产业与教育双方的通力合作,往往需要相关的法律作保障。

(三)学工交替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交替衔接制就是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即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最典型的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一年学院全日制,一年农场、工厂实践,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的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有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交替,也有按月进行交替。在一年的实习期间,学生由企业负责安排,在工厂、企业、农牧场等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劳动,顶岗完成工作任务。在顶岗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生产技能,熟悉将要从事工作的各个环节。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再回到学校进行学习,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校效率和效能。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第三学年针对具体岗位或企业需求进行学习,事实上相当于把职业院校的一般培训和用人单位的特殊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三明治”教学体系深受企业、农牧场的欢迎。

随着弹性学习制度的广泛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终生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工交替衔接模式在现实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用途,学生根据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经常进行转化,实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的。各国的社区学院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实行灵活的学制,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方面,提供有阶段性的、可连续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使学员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决定所修课程,学员可以通过课程学分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品味等方面自由选择。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7

中等职业学校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

一、树立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中职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思路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具体做法:通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手段,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学校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把学生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等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德育内容,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来。没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需要,自编校本教材。三年来,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生活、健康、礼仪、安全、理财”等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本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零距离接触培养形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边在车间实训、掌握一技之长。

学校以“企业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方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考分为依据,应该以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程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胜任程度、职业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等综合评价,为此,学校改革中职教学考试制度,实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不以分数论高低。

二、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1.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来开展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1)学分制。学校采取“复合型学分制”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及学分;第二学期由学校安排必修课、限选课教学科目,学生按学分制选择选修课的学习科目;第三、第四学期采用学分制形式,完全由学生自行选择(必修、限选、选修)学习科目;第五、第六学期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学生到各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学生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采取复合管理模式,即学校在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班级、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的复合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有:

①管理组织形式。以年级组长牵头,班主任负责,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复合管理方式来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位学生。

②管理目标。按学期给予每学期的管理目标,使学校的管理易于实现,便于规范、检查。

③管理过程。注重过程的检查与考核。教学即管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生档案,清晰记载学生在校成长轨迹。

④学校与学生家长构成一张没有漏洞的网,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全面、更彻底。

(3)弹性学习制度。学校学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开展半工半读活动。

2.开展半工半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

“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必需在从抓“练”字上着手。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我们始终把与本地企业合作,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半工半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工作有:

(1)为开展半工半读定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计划。

①学校自2010年起,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重大调整,制定相应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一是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各个专业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具体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下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加强对促进半工半读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积极作用的宣传工作。通过政策解释、开办半工半读学生经验交流会、公布学校半工半读的实施方案、签订协议等形式,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清晰地了解学校半工半读工作意义与措施,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特色;三是以半工半读进程计划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日程表。学校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都以此计划为指导,所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程开展工作。

②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进程计划,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以文化基础课为辅,以加大半工半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重点,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同时,突出以“强化技能操、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做”为中心,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操作技能。

(2)加大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为半工半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半工半读工作的成败,管理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把半工半读工作开展好,就必须首先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会管理”的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为了做好这篇文章,学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并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到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和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中招聘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半工半读实训管理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工作。

(3)密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学生在企业开展半工半读时,更需要精神生活。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学校半工半读管理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在半工半读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导入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民族节日晚会、宣传板报等,这些不仅缓解学生紧张工作的压力,延伸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而且也娱乐了合作企业的员工、丰富企业文化,让企业更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

学校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校学生采取多元化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即从学生成人和成为合格员工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人的评价,以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即以校内评价为主,校外评价为辅。主要评价内容有日常行为表现,生活与适应能力,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企业的总体评价。合格员工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资格证书、半工半读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企业的评价等。

四、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2008年初,学校制订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五年规划”,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010年,学校选派教师15人,占学校教师的25.9%,2011年学校选派教师28人,占学校教师的48.3%。通过几年来的各类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由2010年初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34人,双师教师人数增加28人,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8.6%。

2.通过与企业合作、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来培训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培训。学校自2010年起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工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从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开始,将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接受企业培训工作逐渐常态化、制度化。经过近3年的培训,学校已有33名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占学校教师人数的56.9%。

经过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后,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他们的教学也更贴近生产实际了。

3.选聘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8

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2008年我省下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提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然而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限制日趋明显。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财政改革,目前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来源模式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主要来源包括:各类教育事业财政拨款、事业性收入由各类学费、住宿费和其他收入。虽然教学经费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各类经费收入来源的总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主要用于弥补财政拨款经费的不足,随着高等教育院校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数量逐年减少,学费和住宿费收入也在逐年降低。而其他收入占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更是甚微,以河南省焦作市某县为例,2008年财政拨入的教育经费中83.8%左右是人员经费,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人员经费占的比例更大,公用经费少之又少。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经费面临的问题及使用现状

1.政府重视不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资在国家教育投资中的比例过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存在着投资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等投资比例不和谐的问题,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比例过低。

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36%,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比例失调,人员经费过高,公用经费和基本建设支出比例过低,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通常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分为基本建设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三部分,基本建设费由国家单独拨款,用于公务业务支出(主要是教学)、设备修缮等,是最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而实际费用支出中基建费过低不能保证充足的学校校舍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公用经费比例过低致使教育投资仅够支付教职工工资,却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以2009年为例,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428.07万人,学生和教职工比例为9.8,未达到国家要求的10以上,而且远低于国外那些教育发达的国家。

三.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弥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按照我省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结合本人20余年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我认为以下几种模式可以进行借鉴和吸收。

1.“2+1”人才培养模式

对三年制的职教教学和学生管理分两个阶段: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技术(包括职业岗位的专业理论、基本职业技能),最后一年主要是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进行职业培训。这种模式要求重组原有课程,将以前教学重理论的传统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减少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的时间。

2.“产教合一”双元教学模式

学习德国办学经验,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办专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可以解决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经费短缺的难题。

3.校企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半天在教室上课,半天在车间工作,“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被称作“半工半读”。“校企结合”、“半工半读”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它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四.完善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机制,落实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重要精神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是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要求。在教学经费投入方面,必须将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这不但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同时也符合许多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经过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职业教育攻坚经费保障机制

省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在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方面,着眼于提高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经费的投入比例,尤其要加强对公用经费中正常教研经费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期间,省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攻坚计划项目建设,各市县财政要确保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从财力上形成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2.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和民间资金举办职业教育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期阶段,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在教育投入方面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不太现实。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应利用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投资。如2009年我校投资340万建设5层3000m2的护理楼,新购置250万元的护理实训设备,校园网、学生食堂及茶炉改造投入85万元,多媒体教室建设和教室办公设备投入约75万元,师资队伍建设经费50万元,总计约800万元。这笔经费的投入是我校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前提下,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吸引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进而增加了我校建设的经费总量,拓展了经费的来源渠道,逐渐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3.加强职业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人员经费在教学经费中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少教育经费中的人头费。同时学校应减少专职教师人数,转而向社会聘用一些兼职教师,一方面,由于现在专业更新快,光靠专职教师显然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而兼职教师聘期灵活,可随专业变化不断更换,而且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兼职教师一般都是工作岗位上的专家,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弥补专任教师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的弊端,可谓一石二鸟之举。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9

培训中心在学院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原则,面向市场,努力拓展多元化办学途径,在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安全评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技能部和学教部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思路如下:

综合办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共收入8万元(主要是房屋出租费、复印费、古泉校区食堂款),做好培训中心协调与管理工作。协调开班,服务到培训单位。

综合办下半年工作思路:

做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市场开发,配合各部门办好培训开班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技能部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经济收入方面

上半年(1—5月份)收入约43万元(实际入帐38万余元,另有4万余元6月份入帐),基本做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较好完成年度计划细化的经济收入计划指标。

二、开拓培训市场方面

1、注重广告效应,先后在《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等南京市主要报刊及有关咨询活动中为培训鉴定做招生宣传,引起较大反响。

2、注意与企业单位保持联系,把握合作机会。先后与南京市维管处、南京雨田汽车公司、武警消防士官学校、江苏小天鹅空调南京服务公司、尧化门职业高中、上海梅山钢铁公司、南京钢铁公司、大丰职高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3、为了贯彻年初制定的培训中心发展方向——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把握尽量多的市场机会,技能培训部在做好现有业务的同时,积极进行项目开发。对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汽车经纪人等在沿海等大城市已出现的培训项目,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为今后开发新的项目、抢占市场先机做前期工作。

4、为了完成今年交通技师学院富贵山培训分校的招生计划,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到中学中考的英语、体育加试现场,进行招生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三、培训、鉴定方面

1、技能部在培训、鉴定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配备了消防器材,做到安全培训、鉴定,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2、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了培训教学计划和技能鉴定方案,采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专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教材,认真组织理论和技能教学。

3、1—5月份培训技师95名,高级工41名,中级工340名;鉴定高级工39名,中级工340名,初级工68名,并办理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超过同期培训人数,基本完成年度计划细化的社会效益计划指标。

4、在扩大培训规模的同时,认真组织培训教学,注重培训鉴定质量,做到既符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标准,又令学员满意。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能培训部在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也意识到有些问题限制了前进的

步伐。场地设施不足。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凸现培训中心技能培训设备设施陈旧,

与其他培训单位相比,场地设施也处于落后状态,这无疑将影响技能培训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在院领导的关心下,目前正在努力解决。

技能部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积极开拓培训市场,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增大市场份额,争取多招生;积极与企业单位合作,为企业培训技能人才,重点是高级工、技师培训;积极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合作,培训中、高级工。目前已落实的培训业务有:上海梅山钢铁公司100人左右的高级修理工培训、南理工40名学生中级修理工培训、金陵职大47名学生高级修理工培训,南京钢铁公司300名高级工培训正在洽谈中。

二、做好本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1、组织好2002级驾驶(3)班、检修(4)班的中级修理工培训、鉴定工作(7月—8月完成)。

2、组织好2002级学生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古泉校区7—8月份完成。

3、与各系部一道组织好学生第二专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根据培训要求完善技能培训场地、设备。

四、积极参与学院招生,做好招生及新生军训工作。

五、做好技校生教学计划、师资、教学场地、教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有关工作,确保新生入学及教学有序进行。

学教部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这几个月来的工作,学教部的工作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这半年,有开发市场的艰辛,也有有成功的喜悦。认真总结上半年的成绩与不足,对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很有必要。

一、学教部办班及创收情况

上半年继续教育(截止6月1日)先后开办了“多媒体课件、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危险品货物运输、公路施工和养护、交通工程设备质量控、电子商务基础、普通话班(两期)等多个培训班,举办了“公共关系知识讲座、公文写作知识讲座、科学论文写作知识讲座、创新能力知识讲座(已开两次)”5次讲座,成高辅导班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成高辅导班在册人员42人,危险品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两期共78人,教育培训总人数1278人左右。

上半年截止5月31日,学教共收入约16万元,其中约6万元安全评估费将在6月份入帐。

二、学教部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工作开展情况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中心办学影响:上半年在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新职业资格项目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在市艺术中心“职技证书展示会”进行各方面的宣传;到市各技校、职校、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及大明路汽车一条街进行学历教育宣传;利用登报、咨询电话加强宣传力度。

2、开拓市场,开发新的培训项目:经过努力,获得多项办学资质。获得市劳动保障局鉴定中心的“秘书、营销、物业、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等项目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资质。“企业信息管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资质已报省劳动保障厅鉴定中心待批。

在学历教育方面,力争与南大等多所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办学的洽谈,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受南京市普通话辅导站的委托开展面向社会的普通话的培训;受系统委托开展道路违章人员的培训工作;承办校内外的多项讲座。

协助学院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的申办工作、狮麟技术学校的更名等。

3、加大内外部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本着“诚信办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每个班或讲座开办前,相关人员都认真做好开班的准备工作,确保了各个班正常开办。开班时做好考勤和各教学环节的检查以及结束工作。积极热情的工作作风,受到系统内外合作单位的好评,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学教部的人员除能完成本部门的工作外,也能努力做好培训中心临时布置的其他工作。彼此间能相互协调,分工不分家,主动配合完成各项工作。

三、安全评估工作情况:

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狮麟实业公司安全评估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程序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安全评估中介机构的申报资料,并顺利通过省、市安监局的专家现场评审,狮麟公司获得南京市道路交通、水上交通企业、不受级别限制的安全评估资质。5月18日狮麟公司“安全评估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省交通厅市交通局领导和省安监局相关负责人到会祝贺并讲话,院领导到会致词并剪彩,扩大了实业公司的影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评估认证中心”人员,抓住机遇开拓市场,先后走访了大厂、浦口、高淳、溧水及市内的有关企业,严格按照省安监局的评估要求抓好评估质量关,完善的评估准备资料和积极的工作,得到了被评估单位的一致好评。目前已与近16家达成了安全评估的意向,其中7家已签定评估合同,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为公司创造了8万余元的收入。

目前已顺利完成杨子石化运输分公司危险品运输、华孚客运的评估。现在正进行对中北客运、南京长途客运公司、高淳县客运、联运、捷利客运公司、中嘉旅游、金蓉旅客、杨子石化运输(普货)、江浦经营危运等公司的评估。

将努力对省外事、公交总、利亚旅客、市液华公司经营部、江南小野田(危运)、华润液化(危运)等公司进行安全评估的市场开发。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今年是我们进行学历教育的第一年,重庆交通学院南京函授站知名度还不够高。在招生方面感到压力大与经验的不足。

我们向交通局系统所有单位、市各技校、职校、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大明路汽车一条街及社会做了进一步宣传、招生。制定“外出招生计划”,先后去了金陵教培中心、港口职业学校、莫愁职业高级学校、南京市公共事业技工学校、江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江宁技工学校、南京职业教育中心等多所学校,并在金陵教育培训中心(新街口校区成高辅导班)的家长会上进行了宣传,效果仍不明显。

主要原因分析:(1)南京大专院校太多,生源竞争激烈,重庆交通学院南京函授站第一年招生,知名度也不够高,招生宣传力度不够。(2)现市技校、职校大多早与高等院校挂钩,定向培养,现想进入很难;这类学校的学生想工作的多,想读书的少,仅有的一些已定向;

安全评估的市场出现收费价格战,目前评估收费处在低谷,市场竞争激烈,评估比较难做,目前,评估中心总结前一段工作及市场开况,制定了下一步安全评估的工作计划及开发计划,力争在货物运输企业的评估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提高重庆交通学院南京函授站的知名度;成考填报志愿时到报名现场进行招生宣传。

2、重视已开办成高辅导班的工作,加强管理和思想工作,引导学员报考重庆交通学院南京函授站成人班;同时在南京周边地区做进一步招生宣传。

3、在普通高考落榜生和单招落榜生中进行招生宣传。

4、在本院在校生中宣传,开设成人高考辅导班,引导学生报考重庆交通学院南京函授站。

5、安全评估的收费标准,按市场收费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评估时不唯价格,把好评估质量关,做出狮麟评估的品牌,占领市场。

学教部、评估中心的工作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从年初的专业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扩大到现在的多项办学资质,但形成规模尚须时间。我们将不懈地努力,在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将在不断努力工作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做好各项工作。

学教部下半年工作思路:

1、学历教育:力争完成重庆交通学院三个专业的招生任务;做好与南大联办电子商务大专班、钟山学院的联合办学的招生与组织工作;

2、继续教育培训:立足行业内部的继续教育,继续办好普通话培训,并努力向行业外扩展,扩大办学范围。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10

一、校企合作强化了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学校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师资雄厚,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企业在设备、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能发展优势,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强化技能的市场需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运用的要求,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可以将三大体系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即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体系;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体系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给企业创造了最大价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脏、累、苦的工作处境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生产一线中来,很多发展中的企业岗位工种面临着招工难,流动大的困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可以因材施教,因岗培养,将人才需求和技能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节约了岗位成本,又满足了发展壮大之需。

四、经验与不足

为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目标,强化学生专业对口的动手操做能力,我校在2011年7月与承德市公交集团商榷,最终达成协议,实行定单培养,培养从事汽车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在校一年半的理论教学如汽车修理工艺、维护工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在公交集团半年的轮岗实习如公交车的构造与维修等使所学技能深入化,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在打造学校品牌专业的同时为公交集团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难题。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实习岗位,定期交流,把因需施教、因需培养落到实处。企业提供了实习场地、设备和岗位,学校和企业派出专业教师和技术能手参与实习管理。校企双方制定或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合作文件,如《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实习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等,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1.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既是本校学生又不在校进行教学,既是企业一员又不能单独从事岗位作业,如何让学校与企业有效地衔接呢?

(1)加强管理和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共同管理,遵守校企的规章制度。

(2)强化带队老师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准备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情况、法律法规、要求和意义;二是企业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告诉他们企业的情况、企业的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交流、交换意见与建议,总结近期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让学生在企业里安心实习、安全实习、快乐实习,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2.遇到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查找问题,以便迎接第二批学员的到来。

(1)实习生的双重角色管理难度增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期间身份具有双重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学校如何共同进行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对口与轮岗的难题。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方面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要求和学校方面的专业对口问题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职业学校半期总结例11

《教育与职业》(以下简称《教》):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对此,您能否介绍一下?

黄尧(以下简称黄):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和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6%,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最高;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1亿5千万人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教》:关于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黄: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2006年我国政府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8亿元,资助了80万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地方政府也安排配套资金,企业、社会各界和职业院校也积极筹措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今年5月,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国家财政每年将安排500亿元,资助20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按照政策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都能得到国家财政1500元的资助,连续资助两年,共3000元。国家还作出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各项资助政策到位后,全国将有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到资助,能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为改变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学生报考职业院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黄:为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各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试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确定在全国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先后在天津和青岛召开会议,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最近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并规范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三段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是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性制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上许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教》:对此,政府会采取何种措施以保障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黄:在规模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招生规模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得到较大发展,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上亿人次。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据初步了解,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有可能达到800万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年招生规模稳定在830―850万人左右,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

继续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工程覆盖的专业领域,提高工程培养人才的质量,逐步缓解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推广陕西省实施“一网两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的作用,健全农村职成教网络,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四大工程”的实施,使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教》:在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方面,政府将会采取哪些新举措?

黄:今后一个时期,会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实现职业教育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明年上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推进弹性学习制度,促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进一步做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高等职业学校也要安排学生实习半年,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四是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做好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工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是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教》: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会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