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体育论文

初中体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9:02

初中体育论文

初中体育论文例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文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的体现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内容。但是教育事业发展到现在,人文教育却开始出现缺失,甚至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社会重理轻文的传统思想以及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落后,导致了现在人文教育缺失的境况。语文作为我国母语学科,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体现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弘扬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初中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生涯的筑基阶段,初中语文一旦加入人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但目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却缺失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的发展。虽让当前人文教育缺失较为严重,教育方式也较为缺乏,但只要教师能够认识其重大意义,并努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就一定可以将人文教育的观念普及开来,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论文例2

二、实验过程

通过比较,确立初一(1)班为本项实验的试验班.这班学生共30人,男女生各15人.对其在校体育活动参与度的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7人,占23.3%;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15人,占50%;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人,占26.7%.而对体育活动喜爱程度的调查显示,占86.7%的26名学生喜爱体育运动.冬季经常患感冒的学生为22人,占72.3%,在同年级中较高.而另一项家长对孩子校外体育锻炼的支持率仅为40.7%,主要出于对安全和影响学习的考虑.本班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学期初属中下等.首先,让学生明确具有强健体魄的重要性.然后,在给家长的一封信中,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要处理好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学习时间的关系,两者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和学生对体育健身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跳绳、踢毽、篮球、羽毛球等易于开展且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普遍感兴趣.因此,试验从这些活动入手.每天固定的体育锻炼为两次.早上大课间时组织学生跳绳、踢毽等活动.下午社团课时,开设篮球、羽毛球社团训练.双休日及节假日,则对学生提出要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或在家进行1-2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在体育与健康课上,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这样的练习进行了近两个月,进入冬季后,又特别强调学生练习时必须结组进行.较高强度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做充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事故发生.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已不满足单纯的活动练习.于是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体育信息,在班内的板报栏展示,培养锻炼兴趣,学生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三、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近一个学年的锻炼,这班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校运动会比赛中,总分列年级第二名,学年综合评定体育成绩列年级第一名.这一学年中,感冒发病率为46.7%,在同年级中最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较明显的进步,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量化为年级第3名,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列年级第2名,期末列年级第2名.上体育课时,半数以上同学能根据课程项目做较系统的准备活动,对各种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在全年级中也是最好的.从实验中可以看到,运动方式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独自进行体育锻炼,易使人产生枯燥感、疲劳感,合作式集体参与的锻炼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锻炼热情.小组内的互相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协作、共担风险的精神,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当今的少年儿童,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差的不良心理,而合作的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克服困难,实现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运动场地及时间的安排也应受到重视.教育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时应选择在较安全的场地进行,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及有限条件进行;时间上不能过于集中,早晚分散进行.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同时,应消除家长的顾虑.多数家长的意识中,学习是第一位,体育活动被部分家长认为是妨碍了文化学习,甚至被制止.所以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在保证安全和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智育、体育的双丰收.校内校外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有计划、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促进文化学习的进步,使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强健的身体,使学生学习更有保障.综合考虑,只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适宜地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够促进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实验证明,教师的鼓励和取得成绩的激励,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是在不断表扬中进步的.教师应随时监控学生锻炼,及时收取反馈信息,发现进步,随时表扬,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加以正确引导.学校要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体育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挥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应从学生喜欢、易于接受的运动项目开始,逐渐渗透,培养广泛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结成锻炼小组,采用合作型的锻炼方式,有益于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形成,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校外体育活动是校内体育活动的补充与延伸,要做到合理安排,达到安全效益双丰收.适宜、正确的体育锻炼对于文化成绩的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鼓励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坚持锻炼的促进力,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起促进作用.

初中体育论文例3

二、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

1.教师要逐渐培养不教而教的理念

所谓不教而教,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教学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学习,要让其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不教而教的理念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不教而教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努力向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灌输,让学生慢慢的把各种学习方法都能够掌握,让学生由被动受听转为主动求教。

2.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知识为中心转为能力为中心

在生本教育体系下,教师要从传授学生知识为中心逐渐转化为以传授学生能力为中心。教师要逐渐克服师本教育的传统教学做法,具体指的是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逐渐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首先,教师要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熟练的运用各种工具书以及网络进行语文方面的预习。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组织各种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进行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检验,让学生从自学中感受到自我对于语文知识的真正驾驭。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口语、文字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相关锻炼和实习的机会、同时结合一定的语文兴趣课开展专门的口语、文字表达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能力。表达能力的掌握不仅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当中,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认知。再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指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对相关知识的看法,并大胆质疑,慢慢的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升。

初中体育论文例4

2健美操能帮助学生的集中注意力

不少初中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学习效率地下。只有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高效地完成各项事情,学生普遍缺乏这种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健美操作为一种极其强调音乐和动作协调性的运动,要求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每个基本动作都要张弛有度、朝气蓬勃,并且动作要简洁大方、准确到位,在正确的动作和身体部位的协调上要多做文章。健美操集各种要求于一体,对学习者在多方面提出要求,因此使得学生必须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一切注意力。做健美操的过程中要注重方位、线路、幅度、力度等问题,而且在节奏偏快的音乐伴奏下不停变换动作,所以健美操可以极大地提高神经的灵活程度,从而使学生大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不断对动作进行记忆和再现的过程。健美操作为一种综合要求极高的运动,对学习者的注意力有相当苛刻的要求,初中生难以保证注意力不受到一点干扰。学生在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优美的舞曲和一系列复杂动作中,然而有时部分身体机体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才能更好地运动。因此运用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健美操课程对此过程和问题有优化处理,动作设置更加灵活多变,节奏也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健美操的节奏适应学生的注意力情况,总结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规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确保学生不会过度学习。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健美操的学生在进行其他学习过程时表现出更强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完成某件事情会更加专注。

3健美操能锻炼学生坚强意志

初中生即将面临中考、高考等关系重大的考试,这重重压力要求学生能够有足够坚强、顽强的意志,学生要勇于在学习上克服一切困难,按照原先制定的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行。在健美操的最初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面临众多困难:动作不到位、体力消耗大、动作不协调等。这个新兴课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是对学生意志的重大考验。唯有不断努力完善自身才能克服诸多困难,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磨练。所以学生只要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努力不断完善自我,就能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学习一门新技能的同时获得强大而坚强的意志力。

4健美操能提升学生自信心

初中生已经普遍对外表的美丑有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观,也对自身的外表十分了解。部分自身性格内向,或者身材、面貌等存在较大缺陷的同学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卑,在平日的活动中表现得极为不自信,但是一旦经历过健美操的学习,这些原本资本的学生将会变得自信很多,同时由于加强了健美操的训练,身体形态将会有所改善,最主要的是将会正视自身条件,更加自信地参加活动、融入同学。健美操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运动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学生随着美妙、动感的旋律完成一个个基本动作,并和一起学习的同学相互切磋,该过程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之余能够缓解压力,保持自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促进同学间相互关心、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间的集体荣誉感。健美操教学能使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日常学习困难,使学生有更加充沛的精力面对各项挑战。

5健美操能强壮学生体魄、塑造身形

通常大众对健美操的理解都是作为减肥瘦身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健美操是适合所有人群的,因为健美操运动属于有氧运动,运动过程中加速有氧,从而可以对身体各个部位产生一定的运动负荷,使体重发生变化、降低体内脂肪、提高心血管等内脏器官的技能,同时也能使学生的灵敏度、柔韧度和耐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同时健美操又是以塑造健美身形为目的的,所以只要能够坚持进行健美操运动,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一定能够变得身强体魄、身材健美。

初中体育论文例5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体育教育的改革和更新,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新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初中体育教学为了实现课堂内容的多样化可以借鉴高等院校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授课内容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取决于初中体育教学能否对俱乐部授课方式进行良好的应用。例如在平时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外,可以鼓励男同学自发组织篮球俱乐部、女同学积极组建健美操俱乐部等,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下,利用课余时间互相之间交流俱乐部组建成果,沟通俱乐部体育项目训练成果,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体育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还能够增强其身体素质,为文化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体育游戏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排球、兵乓球、足球、篮球以及健美操等体育相关课程。另外,社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活动课平台将学生进行组织,不仅有利于整体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初中体育教学课堂的整体规划,学生可以接触和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体育教学的规划和发展。

初中体育论文例6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1.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1.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初中体育论文例7

“多种媒体教学”是我校进行了近十年实验研究的教学科研课题。这个课题从化学学科角度讲主要的特点是两个注重:注重观察实验,注重即时反馈调节。

具体做法如下:

1.继续发挥传统教具的作用。如进行元素符号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把元素符号制成双面书写的卡片,正面写拉丁文字母符号,背面写汉字名称,用“钅”旁、“石”旁、“气”旁、“水”底、“氵”旁区分金属元素(固态金属)、非金属元素、气态元素、液态元素。其使用方便,帮助记忆效果好,是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可取代的。

2.充分发挥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化学本来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失去化学课的学科特点。我们还尽量把教师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3.恰当运用投影媒体,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化学实验中的瞬间反应稍纵即逝。我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绘制成投影图片,在实验之后映出,让学生再观察模拟的实验现象。通过覆盖片上的文字说明和给出的符号与数据,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效果很好。投影字幕片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板图时间。

4.化学实验装置零件组合叠映投影片可以随时复习化学实验装置的合理组装,不仅可以在投影仪上放映,学生在白纸上也可随处进行复习,兼有学具功能。

5.有关化学实验的教学录像,因我校每间教室都装有声像辅助教学系统的大彩电,事先登记,定时由主控室发送播映,配合教学十分方便。

6.由我们化学教师自行设计,电脑专职人员编程制作电脑动画辅助教学。如化学实验由于装置不合理或违反操作程序会造成试管爆裂、有害气体溢出等现象,现场实验不安全,而这部分内容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电脑动画的演示效果极好。

7.运用“五色反应卡”(《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王时一、王志平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此书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详述)进行即时反馈调节,使化学课堂切实实现了教与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做到每一个学生都全程参与,教学效果不仅优于一般传统教学,而且效果比一般电化教学还显著。

通过上述“多种媒体教学”实验,使我校的化学教学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由于它初步克服了单纯“应试教育”的弊端(如忽视实验,竟在纸上做实验),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德、智、体、美、劳、心”六项指标落实到每一堂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我校很快在“多种媒体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进入到素质教育的实验阶段,到1994年就被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评为素质教育示范校。近二年来,国家教委、市区教育局又不断地发出推进“转轨”的指示,我们学校领导也不断地组织我们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使我们提高了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一致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属于德育范畴;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中应包括美素质)属于智育和美育范畴;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包括体务劳动技能与脑力劳动技能)属于劳动技术教育范畴;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属体育范畴。可见教育方针中只没有提高心理素质的心理素质教育。而这恰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方面。现在许多教育理论专家提出了“六育”的主张(在原“五育”的基础上增加“心育”)。我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并主张要把素质教育的这六项指标一一落实到化学学科的每一堂课中去。

一、德育:化学是德育的隐性课程。但是认真挖掘起来,每一章每一节化学知识中都不乏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如我国在化学科学研究、化学工业生产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成果,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天津将建成现代化海洋化工城市,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技能,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就是生动的学习目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本身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智育: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科的智育内容,也是“六育”之重点。这里的关键是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的单纯应试倾向,真正在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体育:从表面看,好象化学课与体育没有联系。其实广义的体育包括卫生教育在内。化学课的课堂(教室)空气是否流通?教室采光状况如何?我校搞“多种媒体教学”,投影、录像的亮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视觉卫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确保学生的安全等这都是体育范畴。此外,有些化学知识本身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更是化学教学中体育教育的因素。

四、美育:所有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美育,化学也不例外。观察化学实验的反应现象,各种教学媒体的演示,老师的板书、板图和教学语言等无时无处不存在审美的因素。老师应有意识地自然渗透审美教育。

五、劳育: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随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仅是学习目的教育和培养学习化学兴趣之必需,也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技能的必要手段。重不重视劳育也是单纯“应试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初中体育论文例8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初中体育论文例9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某某若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上来,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观摩教学,听课教研,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同教师在情绪的抵触,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提问的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中提问的优越性再现在以下向个方面:

    一、提问对课堂气氛的和谐有利。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才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好时机而不适宜的兴奋是无法建立条件反射,甚至会影响和破坏条件反射的建立。教和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采用对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否按照课堂常规的要求上课。对学生来讲,用点名提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比用点名批评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问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

    一般来说,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由于注意力没有放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也无从回答,教师在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外,帮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暗示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又加深了讲解示范的力度,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进一步理解,当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其他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某些反应和想法,如果老师提问到我,应该怎样去回答,这种心理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

    三、提问对动作技能教学有帮助。

初中体育论文例10

要想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由此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可涉及学生最感兴趣的运动、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看法、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怎么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等。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之后,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基本条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任何课程,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就能够受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活动和田径活动,然后由教师讲解相应的动作要领,最后让学生自由练习,久而久之,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便会让学生缠身反感,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而逃课。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适当教学措施,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男生到了初中阶段普遍爱好打篮球,而女生则喜欢集体做游戏,这时候,教师便可安排合理的课堂教学时间,组织男生进行篮球比赛,组织女生集体跳绳比赛,这样,不仅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更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每堂课都安排不同的活动和比赛。

(三)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而良好的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足球课堂教学时,有些学生对足球的知识了解并不多,学生们在学习足球时便会出现参差不平的水平,这难免会让足球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这时候教师应该与足球学习能力较差的学习进行交流,将足球运动项目的精髓和每一个动作都耐心的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教师悉心教导下,便可领略足球的动作要领,学习信心也会日益提高。

初中体育论文例11

2高超驾驭,提倡动态生成

2.1提倡引导学生动态生成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发散、自主实践探究、自主反复练习并动态生成的课堂,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自身视野、扩充知识网络,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借助多媒体实施初中体育教育,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引入动态、多变的教学手段。初中体育教育,大多是基于学生训练展开的教学过程,基于此,应该实施动态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突况或者某些问题,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查阅资料或视频,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解决。例如,针对“短距离跑”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鼓励动态生成。分小组展开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短跑技术视频,之后展开讨论,并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短跑练习,在一些技术、动作稍微成熟以后,实施小组短跑竞赛,并配上音乐调节竞赛气氛。在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传授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2.2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的网络沟通功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也能够使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多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流变得很容易,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创建班级体育知识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留言,教师在下次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可以将学习课件发放给学生,也就是允许学生拷贝和复制,学生在课下能够复习,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探讨。例如,借助互联网中的网络讨论版,学生关于初中体育学习中的某个课题展开讨论,发表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也可以关注教师的微博与网站,对经典教案展开复习,弥补自身的知识欠缺。如何在“迎面接力跑”过程中提高奔跑能力和发展速度等,学生在基本的课堂学习之后,查阅教师的讲解教案,然后进行复习,再与学生和教师展开交流与讨论,提升自身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