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程合同

课程合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5:02

课程合同

课程合同例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44-02

一、引言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逐步走出去,在国外承揽了大量工程,因此需要招聘大量的国际工程管理人员,尤其以中铁、中建、中交等大型建设集团为主,这些集团对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门课程为《国际工程合同条款》是从事国际工程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工程合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对过去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往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国际工程合同条款》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这门课程是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重要课程,本文将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

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一门中英文双语课程,采用FIDIC原版教材,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在1999年出版的第一版《新红皮书》作为教材,以之为主线,增加了FIDIC编制的各类合同条件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会使学生了解FIDIC;相关的标准合同条件出版物;掌握项目的参与人业主、承包商、咨询工程师和指定的分包商等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条款、开工、竣工和推迟竣工条款、工程承包的转让和分包条款、工程支付证书和履约保函、保险和争议解决的条款、工程计量与变更条款等内容。正确使用国际工程合同专业英文词汇和术语,熟悉国际工程合同条款的形式和内容,培养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阅读合同,理解和翻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胜任英文合同的读,译,写等工作。

二、课程选用教材状况

选用教材情况:2000年至2003年采用FIDIC 1987版《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作为教材;2004年至2007年采用《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1999)即《施工合同条件》(新红皮书)由FIDIC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共同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008年至2009年采用《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MDB Harmonised Edition 2005年MDB多边银行和谐版;2010年至2013年采用上述第二项即1999年的新红皮书版本。

三、教学内容的增加与完善

本课程以1999年版新红皮书为基准,与时俱进,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和补充,并进行比较和研究,主要在如下方面做增加:①增加讲解国际工程合同条款总承包合同条款(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s 1999)的内容,另外对我国的总承包合同(2011――0216试行版)银皮书合同进行对比;②对新红皮书和银皮书相关内容进行对比。

(一)我国总承包合同与EPC总承包合同(银皮书)的对比分析内容

通过以上我国总承包合同、施工合同条件与EPC总承包合同的对比可以看出,在EPC总承包合同中承包商要承担比其他两种合同更多的责任,并且雇主通过更多的模糊条款使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风险。通过对我国总承包合同与EPC总承包合同(银皮书)中承包商承担风险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

1.2.4.1,2.4.2“安全保证”条款,发包人承担了更多处理现场设施、维护现场周围秩序及设置安全标志的工作。而在EPC总承包合同中,业主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承包商提供进入和占用现场各个部分的权利,而对于维护现场周围的正常秩序及协调处理现场周围的安全保护工作,均有承包商来执行,雇主的责任非常少。与国内总承包合同相比EPC总承包合同条款中承包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对责任中所附带的更多的风险。

2.5.2.1“设计中发包人的义务”条款可以看出,发包人向承包人提供设计所需要的项目基础文件和资料,并对其真实性、齐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在EPC总承包合同中承包商只对其负责的、或不可变的部分、数据和资料负责,承包商要自费对这些数据进行复验,如果雇主给予的数据不准确,在复验时承包商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资金,承包商可能会面临成本增加,竣工时间延误等风险。

3.5.2.1“设计中发包人的义务”条款第二条可以看出,发包人提供和设计、施工有关的地下、地上已有的构筑物建筑物等现场障碍资料,并对其真实性、齐全性和准确性、及时性负责。在EPC总承包合同中,雇主对所提供资料的任何错误、不准确或遗漏不负责,承包商被认为在签订合同前已取得现场的障碍资料。因此对于业主所提供的资料,承包商要进行核实,所发生的费用也由承包商承担,相比较来说在EPC总承包合同中承包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所承担的风险也很大。

课程合同例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与国际接轨,各类工程项目的合同形式相继出现,这就对工程项目的从业人员在工程合同管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合同条款的订立,合同条款的履行,合同风险的防范,合同索赔管理等都是工程项目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工程合同管理的知识是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形成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课程。

一、《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介绍及面临问题

《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主要包括合同文件订立、履行的相关理论知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制度和基本方法;工程合同的争议及解决;工程合同索赔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各类合同示范文本(包括工程监理合同、勘察设计合同、施工合同以及FIDIC合同等)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从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的结构分析,涉及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技术、工程法律等知识体系,对学生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另外,本课程同国家法规政策紧密相关,要求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然而,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够照本宣科,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多种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

1、采用案例教学法,促进课堂互动

案例分析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工程合同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文字繁多,枯燥乏味的学科;要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保证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刻的领会和灵活运用,就应极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认真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能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

2、采用模拟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模拟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模拟工程的施工实际招标投标中的开标、评标案件,模拟工程项目中的当事人,承包商,分包商等为解决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争议或索赔展开讨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公开性、应用性强的特点,通过模拟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3、采用及时教学法,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及时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之间的互补和互动进行教学的形式。现在很多高校都已建立网络教学的综合管理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上传教课内容,及时更新课程相关知识体系。

基于本课程的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合同示范文本;各种合同文件案例等文件都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及时更新,资源共享,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及时学习,及时探讨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在信息传递上无与伦比的优势和不受时间限制的特性,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自由沟通,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也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合同管理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法律知识。

三、结束语

工程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式发展,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在合同管理方面,我们的教学也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及时更新和完善市场经济需求的合同管理的教学知识体系,才能使同学们更系统的掌握合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真正的把合同管理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后在同学们工作时,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教师履行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亮点,也更有利于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工程合同管理》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

课程合同例3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分析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类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揭示了建筑工程行业市场交易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的方法与步骤及应该遵循的原则,阐明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是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承包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索赔管理、投标报价技巧和合同管理能力等。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工程承包、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工程风险、施工索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招标、招标文件编辑、投递投标文件、索赔管理、合同管理的能力等;塑造一个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职业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进行慕课和翻转课堂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现实性分析

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是学生课后完成的,但是由于工程类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在课后因缺乏有效指导而不能进行很好的吸收,或者因为学习的困难性,致使学生不愿自主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内化,最终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2]。第二,因为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课程的教学资源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少且受到教师指导的机会也不多。最终导致《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课程的实际效果与其本身的课程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性,影响了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才能让《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课程保持活力,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工程类人才。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行慕课与翻转教学模式凸显的优势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引入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变革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在线自学、同伴讨论和教师的在线指导,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认知;接着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同伴之间的合作和自主的探究方式,将自学的内容进行吸收内化。进而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翻转,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除了课内与课外的翻转之外,线上线下的翻转也是引进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效果体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搬到了线上进行网络教学,使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师生的互动性更强。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解决了课堂上因受时间限制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投标报价技巧的内容,不是在教室上几节课就可以掌握的,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尝试,需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来拓展思考的全面性。而网络平台教学,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老师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效地选择合适的教学视频或教学直播课进行学习,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3]。

三、慕课视角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翻转课堂实践途径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将“慕课”与“翻转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就是指教师通过将课程当中的某个知识点录制微课或微视频,给予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自行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测试作业,标注自己质疑的地方。而在课堂上则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同伴之间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识,辨析易混易错点,内化知识。在课中解决疑问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给予学生高一层次的网络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给予学生更为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课堂效果,完成课程的目标,培养工程类人才的能力,深化课程改革,就必须做好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的设计。

(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设计课前导学活动

教师应根据课程培养人才的需求,列出课程每个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线的知识加入视频和测试作业中。在预设计制作微课视频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其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诸如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最后还需要对微课视频的内容进行作业的设计,对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检测。如果学习者未完成在线作业,系统则会自动抽取这些学习者进入下一轮的验证性学习,提示、督促学习者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直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的学期目标之后才可进入课中学习。这样,虽然不同学习者在课前导学阶段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有所不一样,但是通过这一个环节的学习,能确保课程的大部分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4]。

(二)以互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课中教学活动

课堂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阵地,也是解决学生课前质疑,内化知识的主战场。其主要的特点是互动性强,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以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为主。教师应在课中教学之前,对学习者的课前导学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习者的质疑点,从而设计出利于激活学习者思维的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师问题解答的方式内化知识,加深理解,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等。

(三)以进阶式的测试方式开展课后巩固活动

课程合同例4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包括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等。该课程综合性强,涉及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技术、工程法律等知识体系,主要培养面向工程管理方向的技术与经济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需掌握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工程项目招投标和拟定合同的能力。同时,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准确把握住我国及国际上工程招投标的程序与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意义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市场的一般规律,明确指出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其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二、目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水平较弱

该课程综合性强,涉及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技术、工程法律等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知识体系的结构脉络的认识一定要清晰。而且该课程政策性强,同国家政策法规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牢牢把握住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发展趋势。另外,该课程实践性强,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教师的水平难以满足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并加以应用。

(二)脱离社会实际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更加注重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难以提供合理有效的实践机会,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从而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难以真正理解各类工程招投标的程序以及合同的条款内容,无法构建出清晰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探讨与合作交流缺乏,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积极引进专业带头教师、骨干教师和同时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等专业人才,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综合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把握市场经济与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教学课程中体现出合同管理的新动态和国家颁布的新政策,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

摆脱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多种方法,分组讨论、增加案例教学内容、模拟工程招投标与签订合同环节等。如在学习“如何进行合同类型的选择”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创造情境,然后分小组让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对合同的类别进行选择,积极探讨所制定合同的利弊,经教师指导后继续完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专业知识点设计案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增强课程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采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接触和了解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过程提供平台,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结合,培养出理论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四)实现网络化教育

网络上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课程合同例5

第二,分配案例课程中学生的各项工作,根据学生的知识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熟悉合同,让施工技术课程掌握较好的学生扮演承包人角色,对项目前期工作和整体建设程序掌握较好的学生扮演发包人角色,对法律知识、政策文件较熟悉的学生扮演政府监督(合同备案机构)角色,各小组5~6人,设组长一名。因课堂时间有限,各小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准备资料,在课堂上课时间则主要设计为组长向教师汇报资料准备情况,各组之间按建设程序的推进步骤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教师观察并点评。

第三,从项目提出到竣工验收,大致需要签署工程咨询合同、勘察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等,各合同的策划过程、谈判过程、订立过程均应在案例教学课程中体现,学生根据各自的分组、角色进行资料准备、风险分析、合同谈判、合同备案,在资料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询资料、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法律、合同范本类的书籍,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互联网电子阅览平台查阅,各小组应将沟通情况、查阅资料情况、分组会议讨论情况形成记录并最终报给教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求知欲望、课堂表现力等进行评语、打分。

课程合同例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的智能化要求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不断满足企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深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设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校企合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师生通过在课堂里学习理论知识,及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这种双重身份的体验加强了学校与外界的沟通,加大了学校与社会交流的信息量,形成了一种内外信息交流得以广泛、迅速、便利进行的机制,促进了学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甚至专业设置的改革。

一、校企合作实施课程及教材改革的紧迫性

高职院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课程改革,但长期存在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学生学的知识没用,到企业后还得重新学习。事实上,并非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内容“无用”,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遗忘,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能力的脱节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望而生厌。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搞好改革的关键除了有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再就是课程,项目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二、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课程和教材改革重要性的认识,还要坚持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通过课程的改革,增强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目标、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估、教材及课程实施)、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弹性学习机制,搭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现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能力标准与证书体系相结合、继续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实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深层次改革,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与教材开发的方法

1.按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

课程的内容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在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以后,结合每门课程涉及的实际工作背景,有针对性地精选课程背景,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来源于岗位工作内容,并得到升华和提炼。同时,教师还可根据生产实际自编教材,解决理论教材与实际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以粮油储藏专业的粮油品质检验课程为例,粮油品质检验课程可以通过对粮油储藏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如保管员、质检员等),以产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切入点,引进职业鉴定考核标准作为课程标准,构建以项目制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我院粮油储藏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粮油品质检验实训室与行业粮油质检中心、行业技能大赛、行业质检员、保管员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使教学与市场接轨,通过多元化模式来检验学生的技能。

2.通过工学结合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应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进行以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要在了解专业的市场需求以及职业需求上,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教学标准建议,最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构建学习情境,完善校内外实训平台,制定高职课程标准。要深化实训内涵建设,在创建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产品化的“六化”模式方面有所突破。

3.借助反馈信息调整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的学生参加工作的第一感受往往是学习的东西不够用,或者是学过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没学过,无所适从,纠结与迷茫。由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职业消失与新职业不断产生,在课程改革职业化方面的要求就尤为强烈。根据学生对职业追求的需要,对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将职业经验吸收到课程中。因此,在课程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上,要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进行调整,根据新出现的职业或岗位针对性地编制填充课程,以增强专业化的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市场价值。学生在工作学期的实践中发现,要能够成功地开展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许多人文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为此,很多工科大学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

4.紧跟市场需求开发校本教材

课程改革是将各种教育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纽带,其中一项具体任务是教材的开发。目前高职院校教材的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采用全国统编的高职高专教材;二是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参考,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改编和重组;三是采用高职院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很多相近专业,我们不能开设,课程也不可能都学,为此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方面可以有效吸纳。让专业教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是提高课程建设速度和质量最可取的一种途径,因为有教师的参与,教材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增设新知识,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真正做到“一专多能”。如在编写粮油品质检验课程校本教材中,可融合粮库、面粉厂、食品厂、油脂厂、禽畜饲料厂、果蔬肥料厂等相关知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5.吸纳企业课程资源到课程体系中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体现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高职院校的“产品”,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企业存在多种课程资源,应该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目前企业课程资源虽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采用企业教材等多种方式被引入与利用,但培养出的学生离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高职教育中合理地引入企业课程资源,并将其科学地整合到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中,才能让这一“产品”过得硬。例如外语系的酒店管理专业,需要把酒店的培养标准、培训内容融于教学中,延伸到酒店到位的培训和学生到位的实习。特别是外语系利用自身优势,与国际连锁酒店合作,课程深化改革,强化英语口语能力,可吸引外语系其他专业的同学学习有关课程,最终就业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

6.建立企业参与的高职课改机制

企业应参与高职课改,高职教育的“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企业,检验高职课改成败的不是高职院校,而是社会用人单位。企业需要什么专业,专业需要开什么课程,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没有企业或行业支持的课改是改不好的。企业是否参与课改,那是真课改、假课改的试金石,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这一课改机制的确立与运行,即顶层设计的力道。

参考文献

课程合同例7

1引言

在建筑工程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工程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成熟,建筑行业也慢慢得到了强化。同时建筑项目也慢慢变得复杂、涉及的参与方以及建设方逐渐增多,各方都应用了投招标的形式而确定合同关系。因此就出现了其合同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时也要求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的功能逐渐提升。建筑企业也从以前缺乏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意识到成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部门,同时引进人才。从这之中可以看出,在建筑企业对于投招标以及合同管理逐渐重视。而《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则是主要分析研究建筑工程领域中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问题,作为学生可以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课程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项目招投标、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等等能力。与此同时,作为学生要求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程序以及重要性有所掌握,可以掌控建筑工程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的方法、实务以及方法。

2《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性质以及知识体系分析

《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该课程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以及建筑工程管理中一个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同《建筑工程计量和计价》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等等组成一个专业课程群,可以形成建筑工程招投标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从教学要求以及知识体系的结构等等进行分析,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一般会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以及工程法律等等结构体系,其内容一般包括有招标、投标的基本程序以及投标报价措施、合同管理的基本概念、法律以及的合同订立的程序、索赔的程序等等。

3高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教学方法和具体实践

3.1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可见,可以包括有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等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多媒体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与之相关的网络信息,比如说使用网络来查询当前最为流行的合同法以及投标法等等内容,便于提升学生的信息量。进而便于弥补因为课程内容较为新颖而导致教材内容落后给学生带来的问题,导致学生的知识以及行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可以进行对接。

3.2应用工程案例教学方法

因为《建筑工程投标与合同管理》课该门课程具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其培养的目的可以是促使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到实际中。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对案例中问题而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可以逐渐加深对招投标和合同法的理解。在进行教学中,注重应用一些比较典型工程案例而将其引入到课程中,可以积极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在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之时,也应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招标与合同管理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应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在具体工程案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3应用BIM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造价软件,其可以实现对此工程案例全过程造价管理进行模拟,可以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等等全过程来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同时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则就可以应用BIM软件实现对招投标以及施工等等阶段进行模拟。可以在学习招投标时,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来模拟编制招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课本的理论知识拉来对出现的合同和索赔合理解决,如此就可以促使课程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4推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教育中应该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此模式则要求学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如此才可以实现对专业进行整合,进而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实施以及设计其教学内容。在对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可以吸引一些高素质以及高学历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企业中邀请一些有着分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进而可以逐渐构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人才队伍,进而推动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之间的结合,确保同目前最新的技术结合。

3.5注重应用问答式教学模式

通过应该用问答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氛围活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扩宽学生思维,使其可以积极思考课堂知识,提升教学的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如果学生的具体认知同教师的观点存在的分歧,可以立即提出问题,主动同教师之间沟通,进而询问,便于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中的难点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循环和提升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合理使用问答式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时效性。

4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科,在目前其重要性也在逐渐凸显,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所在毕业论文以及课程设计中该方面的知识应用比较多。在参与到工作中很多有很多方面要求应用其中的知识。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逐渐完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步,其建筑市场的竞争也逐渐加剧,为了同目前的发展情况相适应,因此,《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同时展相适应,因此,对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进行改革以及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卉.“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29~30.

[2]任非.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J].四川水泥,2016(6):323+256.

课程合同例8

中图分类号:G642;TU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904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工程项目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招投标已成为中国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同管理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1]。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应用普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已成为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子课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将经过处理、提炼后的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的教学模式[2]。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既是课程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需要,又可弥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体验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经验的积累,内化为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把握[3]。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准备、教学实施、考核测评工作进行探讨。

一、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概述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通常的概念描述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二是重视情景建设、环境模拟;三是借助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式;四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般而言,教师首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背景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与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一方面活跃了以往略显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气氛、增加授课吸引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其它专业学生辅修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40个学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班级学生数一般为50~65人。通过学习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学生应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系统掌握,同时获得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把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各项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清楚如何研读、分析合同,如何以合同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等的系统学习,具备分析其它如委托设计、物资采购合同的能力。学生还应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本专业学生将大学前三年所学主要专业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维度的知识架构,达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案例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案例的编写和案例库的构建是顺利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此项工作也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基础材料的丰富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常需要针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际事例和事件的搜集,编写案例教案,形成实用性和质量性并重的案例库。

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调研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精选加工公开发表的典型案例,编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注重体现四个特点:(1)专题性,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选取的案例涵盖合同管理各个理论模块和方法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2)实用性,案例选取来自工程实际,多选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并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简洁性,在充分、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案情描述文字精炼、简明扼要,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花尽少的时间了解案例内容。(4)趣味性,案例力求内容生动、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对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案例大致可分为操作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判断型案例三种类型。

操作型案例是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案例基本背景内容、文本或图表信息和相关材料,并且提出具体的分析操作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结果呈现形式等。例如,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教学模块中,根据招标和投标流程知识点所使用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实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研读和交流,根据招标文件分组编制投标文件,通过投标书制作和投标模拟,掌握如何响应招标文件,如何进行投标书的文件准备、内容组织、文本编写和签署封装等。

描述型案例通常是将实际工程项目运作中关于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部分的典型做法(如要约和承诺的期限、项目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平衡报价等案例)抽取出来,编制成文字论述的PPT课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合同管理的要领。

分析判断型案例是在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具体问题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案例(如招投标违规操作、合同条款争议、国际工程索赔等案例)明确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判断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编制案例库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完善,即形成案例教案,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案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案需要围绕一个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明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案例教案通常可包括:教学目标、相关理论知识点、案例标题(便于案例分类和识别)、案例正文(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具体内容和争端问题等背景,帮助学生对案例内容及案情有概括性了解)、对案例思维角度的提示(鼓励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思考和不同视角的分析)、教学实施计划、附加的阅读材料、参考分析及评述等。对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和主要数据资料,将大量的问题探索、综合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而对较为综合复杂的案例,教师则应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重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4]。

三、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一项考验。考虑到本科生大都缺乏工程实务和管理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中,明确教学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基于案例库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模块整合,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计划和组织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和目标,选取案例库中相关案例,熟悉案例教案。其次,在人员组织方面,受班级学生数量的限制,结合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一般可采用小组演示法,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又方便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规定6~10人为一组,学生自由分组、搭配并选出联系人,课程中小组成员不允许变动。

(2)课堂案例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考虑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阐释案例深层内涵,补充可能用到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需要提出案例分析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包含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分析的形式、内容、准备时间等,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通常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关案例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分析讨论。

(3)案例分析展示。学生经过课后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对不同的案例类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对于操作型案例,学生课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按教师要求形成文本或实物,再在课堂上呈现,宜采用小组演示法。小组演示法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以消减他们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但缺点是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对于描述型和分析判断型的案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则可以采用单独回答的形式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把控好课堂讨论的进度、深度和范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并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4)案例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问题及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类图、流程图、归纳图等形式理清知识脉络,将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既见树木亦见森林[5]。

(5)案例教学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或可进一步深化的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上交书面总结。教师还应注意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以及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课程考核测评

根据案例教学课程特点,笔者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案例分析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表1。

例如,在招投标管理案例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编制

投标文件。首先考察各小组学生对招投标范围、文件、程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具体考察案例讨论分析的成果,如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文件袋封条和签章是否合格等;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开标过程,教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担当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模拟投标和评标时的表现。又如,在FIDIC合同国际工程索赔的案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和对知识点的反向捕捉能力,以及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状况考察学生对于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到位,如能否运用正确适合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应用,能否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40

分析

质量考察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效果,如能否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或对策建议,能否就案例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40

课堂

展示考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如能否将问题和分析论述清晰并重点突出,能否借助多种表现形式(PPT,视频,现场模拟等)进行充分展示并吸引听众。20

五、结语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是做好案例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重在适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教案为教师提供辅助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案例过程,充分挖掘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好掌控课堂,保证案例教学启发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将学生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情况计入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启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方光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15-318.

课程合同例9

在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已在理论界形成共识[1],亦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应区分不同课程的性质而有所修正和变化。下文笔者以法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合同法教学为例,探讨一种区别于传统案例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即全案例教学法。

一、全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及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合同法课程与债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

在以往的合同法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在授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在传统合同法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案例或实务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具体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各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来看,合同法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其它选修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它选修课程所讲授的核心知识点,在必修课程中仅作为非重点内容讲解,或不予讲解。[2]以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人格权法”为例,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必修课程“民法总论”中虽然或有提及,但授课教师能够用于该部分讲解的授课时间一般不会超过总课时数的十六分之一。而合同之债作为债法定的发生原因之一,历来是民法必修课程“债法”(或有高校在“民法分论”课程中讲授债法)讲授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是合同法“总论”还是“分论”均会有所涉及;也就是说合同法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实际上也是债法课程中的主要授课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传统的理论讲授,辅以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难以满足“合同法”课程个性化课程设置的要求,也难免陷入到与必修课程“债法”授课内容重复的尴尬境地之中。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应用中的主要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前述问题面前不仅束手无策,反而束缚了授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无论采取学习导入的方式,还是分析知识点的方式,传统案例教学法在知识点讲授中的主要作用都是辅的。这种授课模式在学生初次接受所涉知识点时,确实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由于前文所述的授课内容重复问题,学生在第二次接受该知识点时,如果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授课模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2.传统案例教学法在辅助讲解单一知识点中的作用较为明显,但不利于对合同法课程中各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运用。3.传统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一般较为容易,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知识点;不利于满足学生对于复杂或难度较高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实际需求。

(三)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与价值

基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在合同法课程应用中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债法”、“合同法”等课程中的实际教学经验,尝试设计一种以案例作为授课主要导向的授课方法,即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授课中采用全案例教学法至少有下述意义与价值:1.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全案例教学法以相对较为复杂的案例分析作为授课主要导向,不按照教科书中列明的授课顺序讲授知识点,以期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内容重复的不良学习体验。2.全案例教学法所选用的案例不仅涉及合同法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而且会兼顾其他民法部门法乃至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全案例教学法所选取的案例较为复杂,且具备一定的理论难度;既能够检验学生在债法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相对复杂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学习要求。案例分析结束,多数参与学习的学生能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中的具体设计

(一)基本理念

全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一种以案例作为主要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案例的讲解与延伸,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在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案例和知识点中来回穿梭,反复求索,引导其自主思考、分析问题。[3]学生解决案例的过程,不仅要运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回归法律的具体规定,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法律检索能力的一种训练过程。

(二)案例的设计与修改

既然全案例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参与的核心内容,那么对案例的设计、选择和甄别就将成为合同法课程准备的重要环节。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不宜采取司法实务中的实际案例,而应以授课教师自编案例为主,当然不排斥授课教师对司法实务中的案例进行重新改编。其理由在于,合同法课程教学仍围绕教学计划要求的核心知识点展开,而实务案例往往偏重与诉讼过程与证据运用,与实体法的授课理念相悖。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中的案例,应具备复杂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案例篇幅和所涉知识点两个方面。从案例篇幅的角度上来讲,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篇幅一般较长,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着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展开。从所涉知识点的角度上来讲,全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一般涉及多个知识点(并且可以适当结合其它部门法中的知识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案例设计完成后,应按照教学计划中设计的核心知识点讲授顺序对教学案例进行排序,确定讲解顺序和授课时间。在实际授课之前,授课教师应对拟选取的案例进一步进行审核和校对。

(三)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

以案例作为授课导向的教学方式,均不能脱离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实际参与,全案例教学方法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上述特征。授课教师在采取全案例教学方法的同时,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通过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可尝试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1.课前引导。在实际授课之前向学生提供拟讲授案例,指导学生在授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尝试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并在实际授课时由学生代表汇报研究成果。2.问题设计。在设计教学案例的同时,围绕案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思考题目。既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讨论案例的作用,也可以为学生主动探索案例提供学习动机。3.课程考核。授课教师应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如实记载,并作为课程考核与评定成绩的依据。在采取全案例教学方法时,建议摒弃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而以学生分析、研讨案例的成果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四)课后思考题目的设计

为巩固课程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应在案例分析完毕后,布置适量的思考题目,可以考虑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由学生完成。思考题目的设计应尽量围绕课程中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可以考虑通过继续延伸和拓展案例的形式来展现。

三、全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及讨论

(一)案例设计实例:

张三为某工厂职工,拥有小车一辆,2000年,张三和李四两人结为夫妻,张三父亲老张拥有住房两套,其中一套自住,一套于2001年1月1日出租给自己的老友老王,两人签订了住房租赁合同,租赁期限为四年,由老王和儿子王五共同居住。2002年老张去世,张三继承了房产但未变更登记。2003年老王去世,由王五继续居住,但未重新签订租赁合同。2004年张三与李四两人夫妻关系紧张,张三个人决定将出租的房产出卖,并先后与麻六、童七两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麻六于2004年3月1日交付房款40万以后,张三将钥匙交给麻六。3月1日,麻六拿到房屋钥匙当日即前往看房,与此同时王五得知房子被出卖,王五主张:自己是承租人,理应享有优先购买权,张三侵害了自己的优先购买权,王五主张张三与麻六签订的合同无效。童七于2004年4月2日交付房款40万后,张三将房屋过户登记给了童七。2004年5月1日,张三与李四两人诉讼离婚,在处理财产的过程中,李四得知房子已经被出卖,遂以张三无权处分为由,主张张三与麻六和童七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2004年6月2日,房屋所在地突然遭受强烈地震,房屋全部毁损。王五以无法继续居住为由要求返还租金,麻六和童七因无法得到房子,以张三一房二卖为由,要求撤销合同,且要求张三分别偿还各自房款40万,并赔偿各自损失39.9万元。

(二)思考问题设计问题一:

出租房屋是否归张三所有?为什么?问题二:王五是否为房屋的承租人?为什么?问题三:钥匙交付给麻六后,王五是否能够继续承租?王五主张合同无效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四:张三与麻六、童七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如何?即李四的主张是否能够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五:现房屋所有权归谁?该所有权是基于什么制度获得问题六:房屋因地震损毁由谁承担?为什么?问题七:麻六和童七为什么分别要求赔偿损失39.9万元?该请求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问题八:因房屋毁损导致王五在租赁合同期限内无法继续居住的损失由谁如何承担?为什么?

(三)案例扩展

张三个人决定将车子以30万元的价格卖给孙八,双方约定:孙八分30个月支付价款,在孙八支付完全部价款之前,由张三保留对汽车的所有权。交付方式为运输公司将车子运输到孙八所在城市北京,具体交付地点等车子运送到北京后再做决定,运输公司在运输的过程中遭遇泥石流,汽车的尾部毁损,孙八花费维修费10万元,此后孙八一直要求张三偿还10万元维修费,未果,孙八从支付价款的第21个月(包括第21月)开始拒绝支付价款,到了第27个月时,孙八已连续六个月未支付到期价款。

课程合同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230-02

当前,公安警察院校面临着从学科教育模式向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化,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能力发展型教学模式的转化,从院校培养模式向警学结合、校局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化。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改革和建设法学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对深化公安警察类院校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公安院校的发展和公安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合同法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紧迫性的思考

《合同法学》是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合同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合同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公安院校,更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在校培训警员的合同法知识和在今后工作中运用合同法办理合同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法学应用专业课程。

长期以来,公安警察院校法学专业教学习惯于学科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从而形成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一般意义上,理论教学解决学生的知识问题;实践教学解决学生的能力问题。但在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中,由于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过程一般以教材或讲义的章节次序作为授课次序,实践教学往往配属于理论教学,所起作用大多是验证和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为以后的实践性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被认为是理论扎实,后劲足;但缺陷也很明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力被完全忽视,学习的被动性大、主动性小,教学效果大多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2006年12月3日,同志在公安部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指出:“要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从源头抓起,改革公安教育体制。一方面,要对各类公安院校教育体制从整体上进行改革,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真正做到入校即入警,从源头上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安教育资源,对已经进入警官、警员序列的警察进行在职培训。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为此,中央政法委在2008年启动了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培养方向由原来以非定向招生、培养转变为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使警学结合、校局合作培养关系更加明确。为此,法学学科教育模式向职业教育模式转化成为必然,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日显必要。

二、《合同法学》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而课程教学设计则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因为它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的具体反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直接指导着教学实践。但是课程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经历一个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应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思想,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因此,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学”?两者又应如何结合?这些都应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两种模式的设计:一是教的模式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二是学的模式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构建

基于公安工作的特点,公安院校合同法的讲授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合同法的讲授内容应有所不同。在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合同法的讲授中,有关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合同的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合同的解释、违约责任及十余类有名合同将作为重点加以讲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性。而在公安院校,合同法作为民法的一部分,在课程设置中属于实用法律素质模块,课时本来就少,而实训项目教学更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课时比例综合在60%左右,因此它不可能像普通高等院校那样面面俱到。其总体设计模式包括了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实训项目、思考与练习等部分组成基本课程教学和专业认识教学、校内外实训、公安工作见习、专业综合演练、毕业实习和调查报告等组成的公安实践教学设计。所以,教学内容应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突出三个方面:(1)合同效力;(2)违约责任;(3)合同诈骗。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诊所式教学法的尝试

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是培养法科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时应具有的法律意识、立场、技能及职业的法学教育”[1] 。 这种方法和理念完全符合中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它表现出了其他教育方法所不具有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即背景的真实性、方法的具体性、培养能力的实践性、收效的多样性、丰富性。因此而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认可。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引进,能够使学生接触真实的案例,真正领悟和掌握法律职业的真经。而且,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律师思维”,符合法律职业的演进规律。对于学生真正理解社会正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具有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实现法学教育对职业法律人才培养的价值要求。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别是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的《合同法学》,其内容和法律条文是丰富而庞杂的,它紧贴生活且处处体现私权利,因此,不经过法律实践是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的。诊所式课程和实践型课程不是原有的一般性实习课,而是一种采用全新观念的教育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战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考虑法律、事实、社会和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它以教给学生如何从实践中学习和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维为宗旨。这对于打破传统合同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路径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启示。

诊所式教学法在《合同法学》课程建设中实施的步骤与一般的法律诊所教学法的实施步骤无大的区别,但要针对合同法课程的特点以及民事案件在实践中的特点开展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完成建设目标。“学生在诊所的主要工作为:首先,会见真正的当事人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和他们面谈,辨别他们的法律问题,向他们提供建议,并且在各种会谈、谈判、听证、审判、调解及其他非正式的场合作为他们的人。学生与指导律师(诊所教师)密切合作,诊所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并指导学生作出决定。但是,大部分的工作将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诊所教师将对学生的行为承担责任。其次,学生在诊所中所做的是真正的律师工作,他们写诉状、调查取证、询问证人、写信、打电话、去法院阅卷、与对方律师或当事人谈判、向当事人提出建议采取下一步行动。第三,在诊所工作,将会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来看待所学的法学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实体内容,以及职业道德和民事诉讼程序都会变成活生生的东西。诊所教会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立法原意。第四,在诊所中学生运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帮助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人。”[2] 因此,如果按合理的步骤实施教学计划,则诊所式教学法将会达到如下的实施效果:(1)培养法律人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的职业责任感;(2)在诊所式法律教学中,用真实的案例诊所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诊所的工作,运用合同法理论进行分析,找到对案件的最佳解决方案,这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们从法律诊所的课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学会运用实践的理性来解决问题;(3)培养多种职业技能,感受多种角色。通过真实且较为复杂的案子,组织指导学员实际办案,真实地获取或感受律师、法官、检察官那样处理、分析实际案例以及出庭、公诉、辩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4)掌握如何找到运用法律的方法。课堂讲授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好合同法学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是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较强的真实案例指导学员学习具体办案,同时促使学生在课外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法律法规,寻求解决的法律依据等。通过这些真实案例的具体承办或参与,能够训练学生如何在解决具体案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决法律和使用法律。

(三)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力度

为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各班级组建两个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合同法知识以及当前与合同法有关的热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具体的方法有:指导老师首先在课堂上布置下节课的学习重点(主要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体现)或者由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学生据此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得到指导教师的帮助。最后,由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讲解。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每位同学在各个环节参与的程度,由指导老师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核心内容纳入期末考核。

课程合同例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89-01

1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过程

(1)市场需求调研。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通过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招投标公司、监理单位等相关行业、企业调研,获得相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如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文件的编制、合同管理等,课程设置的内容也要兼顾随着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将更高。

(2)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以及同行业、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技术指导委员会认真论证,将相应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知识和工作标准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编制从业人员职业岗位职责手册,同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这即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学习领域开发

(1)设计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改变了“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在项目课程中,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项目(模块)支撑课程标准,在纵向完成项目训练的同时适度横向引入知识点,体现了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

(3)确定工作任务。通过参与式研讨会,请企业一线专家与专任教师组成研讨小组,对职业发展阶段划分和岗位提升能力要求,找出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共同讨论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并归纳出工作任务的框架。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设计

(1)目标设定。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能够根据建设项目的要求编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能够对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学生能够具备建设施工合同谈判、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合同在履行过程中控制的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2)工作任务。根据建设单位合约部人员、施工单位投标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招标机构招标工作人员、监理机构合同管理人员、工程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等企业工作岗位所要求具备正确组织工程招标活动、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标书评审与评价、施工合同管理、工程签证和施工索赔、合同争议处理等岗位能力,分别要求学生分组编制完成一份完整的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施工合同、索赔报告、合同争议处理报告等工作任务。

(3)课程实施。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将全班学生每6~8人分成一组,并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

任务布置: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书,并简单介绍完成任务的要点。

收集与构思:学生根据接受的工作任务书,利用课后时间,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自主收集信息,查阅文献资料,对完成项目的方法进行构思,培养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

交流与讨论:小组成员在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交流后每个小组根据任务安排完成一份工作成果。

汇报与总结:学生完成之后,教师担任汇报会的主持人,按小组分别派一名汇报人上讲台汇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本组其他成员可以就不足和疏漏进行补充汇报。各小组汇报结束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提出不足和改进方法。

评价:提高过程评价的权重,学生成绩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评价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包括收集资料的方法能力;选择资料的利用价值,运用资料的使用能力,独立实施计划的实践能力;小组成员的合作工作能力,项目作品的知识掌握程度、项目作品成果、书面报告;自律遵守工作纪律,参与小组集体活动情况和小组研讨的参与程度。

4 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课程改革。搞好课程改革,总的原则是减少文化课,多开专业实践课。不要过多地讲解复杂公式推导、理论计算,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安排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每一次课教学的信息量和难度要适宜,要边做边学,要把学生的看、听、做结合起来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2)教师角色转变。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老师要运用好主持人的角色,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激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文件准备。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时,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教学要按学习领域的要求编制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安排好教学程序、组织好教学内容,把有关的知识、技能、标准组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使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编制适用教学的校本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易懂,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