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影视传播论文

影视传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6 10:33:42

影视传播论文

影视传播论文例1

《海角七号》在台湾上映时,笔者恰好在台湾政治大学交流。令人惊奇的是,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普通市民,大家都在热议这部电影,甚至全城总动员,提老携幼去看,电影院也出现了很久不曾遇见的排队“长龙”。一时间,《海角七号》成为台湾媒体热捧的对象,以至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赴台会不会观看这部电影也成为记者关注的问题。根据《海角七号》电影官方部落格(博客)公布的信息,截至2008年12月12日,此片在台湾的票房达到了5.3亿新台币,相当于1亿多人民币,成绩超过同期上映的很多“大片”,这是台湾本土电影沉寂多年后的一次重大突破。

不过,几经周折才与内地观众正式见面的《海角七号》。虽然是在情人节档期上映,但市场反应平平。从大陆、台湾两地媒体的报道来看:电影只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上映,传播范围较小;北京首映当天的上座率平均只达到七成,而上海院线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宣传促销,有些青年人还是表示对电影不感兴趣;观众评价多半认为故事平淡。此外,因这部电影在台湾掀起的“马拉桑”小米酒销售狂潮,在内地也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约瑟夫・克拉帕曾在《大众传播的效力》中提出,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受传者原有的观点、态度和兴趣导致他对大众传播的信息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人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的对一定的文化刺激所做出的该文化所规定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这便是文化心理。虽然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不同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发展道路让两岸文化在百年的岁月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差异。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被逐渐加之于事物和行为之上,并且同一族群的人会约定俗成地遵从这个“意义”,这个意义系统就是文化。“文化通过赋予符号意义而构建了人的心理,而文化符号是由社会中的个体共同协作建构的。人们通过给信息贴标签,把信息分类,确定以特定方式反应的方向去建构文化,并依据文化符号和人所赋予的符号的意义产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就是说文化环境促成了人们的心理差异,而心理差异又会深刻影响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文化解读。

影片中的一些视听语言,其本身的自然特征是符合逻辑、具有美学价值的,但如果要从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上来分析,出自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观念自然就要产生分歧。男主角与日本女孩的爱情以及60年前一位日本老师对台湾学生的爱恋是贯穿始终的两条线索。从纯粹的音画表达上看,俊男美女的跨国之恋浪漫温馨;七封情书用日语缓缓念出并配以绵长的忧歌更是令人动容。台湾被日本侵占半个多世纪,政治上实行的是殖民统治,文化上浸染的是皇民情结。战后的“波茨坦宣言”迫使日本退出台湾,留下一段社会迷乱、家庭破碎、情人离散的历史悲情。电影中的茂伯从未离开台湾却能说一口流利日语,拿着传统乐器却唱着日本歌曲,这样的情景对于许多有着类似经历的台湾老人以及在此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来说,很容易引起历史悲情的回忆和文化悲情的共鸣。影片中很多场景取自台湾南部小镇恒春,出于对大众文化的消费热情,无数台湾民众涌向恒春观光,还往已经不存在的“恒春郡海角七番地”寄信,为了得到退信时的纪念邮戳。对此台湾学者许介鳞也提出批评,因为“番地”一词源于日文,中文翻译为门牌号码的意思。不管是否是巧合,恒春恰好是日本侵占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发生地,“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是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地址。大战前,‘国境之南’指日本帝国的国境南方台湾,而恒春又是台湾的最南顶端。大战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国境之南、太阳之西’,把国境之南描述为乌托邦。《国境之南》歌词,只是模仿村上春树的作品《听风的歌》《挪威的森林》等意境。”

而大多数大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回忆是停留在日本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日寇肆意屠杀平民以及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等,难免会对日本文化产生排斥。内地观众甚至会将这种心理上的排斥上升到爱国主义、敌我关系的高度,而台湾人民也因为那段客观存在的“日据”历史,逐渐形成与大陆相区别地看待日本族群的心态。《海角七号》有没有自觉的“皇民化”意识,不需要被过度推论,它的符号表达只是更加符合台湾人民的文化心理。

影视作品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其中包含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文明促成人们文化心理的形成。近20年来,海峡两岸的影视剧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地的都市文化倾向与台湾的乡土文化情结。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广播影视越来越呈现出都市化的文化倾向,甚至有人提出:“传媒本身就是城市化尤其是都市化的产物,市民性甚至市井性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内地影视的乡土气息就逐渐消散了。不管是五六十年代对革命历史的讴歌,还是七八十年代对黄土地的追忆,可以说,“第五代”电影导演和同时期的电视剧导演在作品中大都寄托着对蹉跎岁月的追忆和情怀,留下了很多具有“黄土地”特质的影片。不过到“第六代”导演那里,“他们作品中的青春眷恋和城市空间与“第五代”电影历史情怀和乡土影像构成主题对照:“第五代”选择的是历史的边缘,“第六代”选择的是现实的边缘……“第五代”呈现农业中国,“第六代”呈现城市中国。”这种文化倾向在电视剧创作中同样存在,即便是以《刘老根》为代表的、曾经引起过较强反响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多为反映农村、农民在都市化过程中的生活变化。根据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的统计数据,2007年内地批准发行的电视剧中,当代都市剧208部(5780集),占全部电视剧比例的39.40%,而当代农村剧仅36部(748集),占全体剧集的5.1%。

这种状况与台湾影视文化潮流形成巨大的反差。有评论认为,《海角七号》的走红是因为今天的台湾正处于政治混乱和经济不景气的低迷期,台湾人心中聚集了不少不满和遗憾,一股远离台北、远离城市的氛围正逐渐扩大,影片《练习曲》引发骑自行车环岛热潮也是佐证。而《海角七号》里那些可爱小人物的乐观、努力以及他们极力保存家乡文化的举动,则再一次更加彻底地激发了台湾人的乡土情结。与电影刨作相比,台湾电视剧的乡土情结虽然来得晚一些,但对台湾人处于社会转型期而盼望“回归乡土”的文化心理表现依然清晰可见。上世纪90年代,台湾 社会呈现出金钱至上、道德沉沦的趋势,于是台湾人开始对政治民主和经济开放反思,讲究伦理、温情的乡土剧就此兴起。“1990年,首部剖析省籍情节的华视八点档连续剧《爱》作为乡土剧的先驱推出,全剧以国闽南语穿插,借由省籍的矛盾冲突、温馨的族群融合等主题强调两岸民众都是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民的意识。由于题材新鲜有趣,收视极佳。1993年,‘广播电视法’取消对方言的限制后,以闽南语对白的乡土剧更得以大量涌现,如中视的《牵手出头天》、华视的《兄弟有缘》、台视的《台湾水浒传》等。”即使是当代,台湾电视剧创作偏向青春偶像剧,但对青年男女的情感描述也往往会放在乡村的纯朴环境中,凸显城市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比如在2008年“第十三届第二次海峡两岸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座谈会”上,台湾向内地推介的高清电视剧《幸福捕手》《牵牛花开的日子》《比赛开始》等,都有城市题材乡村情绪化的倾向。

当然,台湾影视文化的“乡土情结”也是被一些政客加以利用的政治资本。自李登辉提出“新中原”(李登辉,《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1999年)文化主张后,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乡土教学等文化运动兴起,不断强调台湾“本土”的文化思维。而更是推波助澜,提出“让立足台湾的本土文化与华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轨”的论调,这也在事实上推进着台湾同胞对“在地”文化的建构。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很难找到台湾特有的文化印记,所以人们自然将目光转向乡村,那里有着台湾原住居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影视传播论文例2

从电影的发明到现在,一百多年,人类借助影视形象表达思想、情感,获得审美愉悦,也已经百年。电影从19世纪末传入我国不久,出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片《定军山》就是对京剧《定军山》片断的影视改编。一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从此可以脱离时空限制,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此后,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到今天,人们通过视听接受文化信息,借助影视传播艺术,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文化生存状态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影视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义,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可谓典型的范例。

一、传统艺术被获得创新发展的契机

我们知道,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生存都已经发生了危机,特别是传统艺术地方性很强,没有快捷的传播手段,一些悠久而又优秀的民族艺术不但不为人知,大有自生自灭的趋势。这里不单是一个借助影视会很有效地传播的问题,而是把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促成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过程,从而寻找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立足点,做到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换代、美感特征和价值标准的与时俱进,真正以“拿来主义”的文化发展原则,对传统作出突破和创新。

拿戏剧文学来说,以河南的豫剧为例,像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多元艺术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背景下,本来已经日趋萎缩,成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戏曲及其民俗文化所孕育的民众情感和朴素的艺术趣味,怎样与当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河南电视台1994年10月开播“梨园春”节目以来,可以说让陷入困境中的戏曲,走上了开拓新的艺术领域和审美空间的宽广道路。特别是1999年,随着电视文化产业和音像艺术产业日益成为民众日常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梨园春”应时改版,推出“戏迷擂台赛”,让观众与影视戏曲制作互动,以观众的审美期待为“卖点”,由此激发的群众文化参与意识和社会反响之大,是其他地方戏曲无以相比的。“播出一年多,即已收到观众来信30多万封,每期拨打168热线电话者都在五千个以上,擂台赛已有近两万人报名。“梨园春”不仅受到河南及北京、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山西、湖北等周边省、市观众的热爱,就是新疆、甘肃、内蒙、黑龙江、贵州、青海、四川、等边远省份也有不少热心观众。据中视收视率调查,“梨园春”栏目平均收视率已达到25.85%。

再拿小说创作来说,它是文字抒写的作品,而“作为动态影像的艺术,电影能够给受众带来比文学强烈得多的直观。因此,当电影不再谋求基于自身形式特质的自主性,并进入传统上为文学独占的表征领域的时候,它就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革命。在这场美学革命中,电影以其逼真性对于艺术的规则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在经济资本的协同作用下,作为艺术场域的后来居上者,它迫使文学走向边缘。在此语境压力下,文学家能够选择的策略是或者俯首称臣,沦为电影文学脚本的文学师,或者以电影的叙事逻辑为模仿对象,企图接受电影的招安,或者以种种语言或叙事实验企图突出重围,却不幸跌入无人喝彩的寂寞沙场”。也许这种看法还有争议,但起码在多元艺术形式共存的文化生态中,影视艺术的发展速度日益呈现出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特征,文字作品表达手法的进步和更新相对而言并不显著,所以小说在当前和未来文化语境下,是经典艺术形式也是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么,与影视传播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接受群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文化价值也是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

金庸小说历时半个世纪的阅读接受,造成了奇异的阅读景观,是现当代任何作家的作品所不能与其比肩的。从小说与影视剧互动情况看,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收视率不会低于小说读者数量。十多年前,有人做过统计,金庸小说“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印刷发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五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目前,看过影视作品的观众数量按1994年小说读者的两倍计算,可以说从影视作品知道郭靖、黄蓉、乔峰、小龙女等生动鲜明的影视形象,知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的观众数量不会在四亿之下。伴随着广泛的传播,人们对金庸小说创造性的“误读”,也充分体现在改编、演出、产品制作过程、观众接受中,对原著精神内涵和艺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已经成为集体创造的文化景观。

二、弘扬民族文化,开拓全球化背景下的公众精神空间

人类的生存空间由物质生存空间和精神生存空间构成。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所创造的审美愉悦空间,以特有的审美感染力,最容易成为超越时空和民族界限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领域。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和深刻的人性光辉,在当代公众精神生活中,既有针砭时弊、匡正风俗、重塑灵魂的精神力量,又因影视艺术的科技特征,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影视改编使金庸渲染的文化思想、艺术氛围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金庸影视剧也同时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就其实质而言,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体现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风格和样式以及形成的艺术思想,而是体现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空间,是人类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每一个特定的地域中,特定的历史文化决定着特定的公共艺术特质,同时,特定的公共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特定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因此,可以说,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认真地思考公共环境问题,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延续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许是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的核心价值,也是深远的意义所在。所以,人们并不顾忌改编对原著思想与艺术有机性的解构,而继续改编,观众尽管对改编产生了诸多不如意,但难舍银幕上那惩恶扬善的快事,难舍那侠义精神和美好人性给予心灵的启迪和慰藉。从而,在观影的期待、焦虑、振奋和争论中,传达着公众的社会理念,选择着一种符合当前历史文化生存所需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模式,进而达到一种和谐的人文生存环境的形成。

目前,公认好莱坞影视业居世界影视业之最,而能与之抗衡的两类影视作品,一是印度的歌舞片,然后就是中国的武侠片。如果说金庸小说由于传统文化浓厚,语言的民族化色彩鲜明,对其他民族来说接受相对比较困难些,那么金庸影视作品以其直观性、真实现场性,正在随中国武侠片的走向世界,逐步产生了国际影响。例如,日本NECO电视台2006年用了一年多时间,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大陆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并发行DVD,一批日本金庸武侠迷诞生了。而此前,金庸小说在日本陆续出版的历史已经有10年之久,也没有产生如此被接受的盛况。在相同的现代影视技术条件下,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更容易沟通、互补,彼此弘扬。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辅助,扮演着主导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全球化,一种文化侵略的态势给民族文化发展造成威胁。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古典文学长期孕育的艺术思想,在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渗透和体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扬必将与现代先进的传播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内涵新颖深刻的艺术新品,才能将民族文化理念不断扩展和延伸,使传统艺术获得新生,构建新的与全球化接轨的公共艺术空间。在此,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经不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艺术形式转换,而具有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三、重建现代人文传统.促进影视艺术长足发展

影视传播论文例3

2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问题

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也不难发现传播学教学缺乏高职特点,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定位不准确。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注重专业技能的高职影视教育来说,传播学理论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术化、理论化,学生理解也存在困难。目前针对高职教育所编写的传播学教材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院校有的选择偏理论、少实务、针对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等,还有的则选用教师自编教材,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形式单一。传播学作为理论课,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超过40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别是课程实际运用价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3对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3.1课程内容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传播学研究范围广,目前的教材普遍涵盖了传播学历史与发展、传播类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若完全照本宣科,这些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和实践脱节。事实上,传播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学应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传播现象、理解传播概念,进而深入到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效果等内容的学习中。在这方面,笔者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影视传播作为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传播过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传播基础理论、影视传播队伍分析、影视传播媒介分析、影视传播内容剖析、影视传播受众分析、影视传播效果分析等,这些部分涉及了完整的传播过程,即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中的每个环节,同时针对当前媒介发展过程中,影视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影视宣传管理、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等内容,使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由浅入深、由生活到专业逐步引导学生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

贴近学生,教学相长很多专家、学者对高职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如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等,就传播学教学而言,不能将这些教学成果简单照搬,而是应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实施。

3.2.1课堂教学,丰富案例资源正如前文所述,传播学课程多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专业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课时与教学场所的限制,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困难,教学形式还应以授课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书本知识理论性强的劣势,转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固有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还原于案例之中,选择典型案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意见领袖”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发现生活中、班级中的“意见领袖”,再回到大众传播中,以学生普遍关注较多的网络传播如“犀利哥事件”为例,分析“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过程以及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存在于哪里,又是如何引导舆论走向,将受众对犀利哥的外形与身世的关注转换为帮助犀利哥,最终获得政府救助回到家乡。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视频资料,借助影像的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传播者时,不应仅停留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发行、放送机构。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除了介绍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行为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拍客的成功作品,如经拍客之手由地铁卖唱走上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的成名之路等,这些作品普及度高,时长较短,适合课堂播放。

3.2.2课后作业,重视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后可多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传播现象的能力。一方面小组分工重视团队合作意识,能课提高学生传媒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部分90后学生个信张扬、乐于表现的特点。例如结合传播效果、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院线进行一次观影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作业进行讨论,充分给予学生意见表达的机会。在评价标准上,适当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则以正面鼓励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作为老师也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掌握其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教学内容。

影视传播论文例4

二、晋商影视剧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

晋商影视剧对山西本土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证明影视传播的社会功能不容小觑。首先,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内涵。作为现代科技和多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一部影视剧的创作,不仅执行着阐释主题、讲述故事的功能,它的拍摄、剪辑、合成,特别是景物选取和场景再现都体现着制作者的情感愿望和美学追求。一组组镜头下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神秘奇特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种种略去了城市喧嚣和瑕疵的闲适大院生活,极大地美化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文化内涵。乔家大院宏伟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乔致庸兴修的悬山顶露明柱结构的主楼,让观众们对这些宏伟壮观的名门宅院充满了向往。闻名于世的晋商宅院不仅有规模宏大的房屋建筑群,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建筑的砖雕、木刻、彩绘的精湛技艺以及所体现的深刻寓意。这些通过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令观众恨不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银帝国》的工艺极为考究,拍摄时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影片中所用道具大多从平遥当地收藏家手中“借”用而来,可谓货真价实。《走西口》中与狼群搏斗的特效做了一年零八个月,再次提高了观众对于CG技术和拍摄用光等方面的审视水平及要求。今天人们对山西气宇轩昂、排场紧固的乔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的津津乐道,不得不归功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白银谷》《走西口》中“大院文化”及“大院意象群”的展示。其次,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一座缺少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是没有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当今,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传媒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肩负着传播优势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任。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键就在于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品牌。晋商文化蕴晋商之美、凝民族之魂,作为山西的特色文化所传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集群发展的团体意识、以德治企的管理策略、义利诚信的经营理念、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远远超越了地域性,化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吹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田,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山西大打“晋商剧”之牌,以培育地方文化软实力、昭显城市发展硬道理,不仅抢占了城市发展制高点,而且使得“晋商文化”漂洋过海,誉满全球。《白银帝国》中的康三爷时刻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用九窖的银子惠及万民,履行着“大义参天,至诚至信”的票规。《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倾家荡产,为十万饥民开设粥场。朝廷出兵北伐,借银助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乔致庸更是不顾众人反对,为朝廷捐银逃难。当利益与责任发生冲突时,康三爷与乔致庸“先义后利”的选择在维护五百余年的晋商王国的尊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引爆了全国“晋商文化”的火热。再次,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晋商剧的热播直接引爆了乔家大院乃至整个晋商大院的旅游市场,独具地域特色的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灵石王家大院等纷纷成为全国旅游的重点。从此山西这一老牌的旅游地也紧跟时代步伐,“大院旅游”搭上了影视旅游的快车。祁县乔家大院仅2006年3月份接待游客3.8万人次,门票收入同期增长了近三倍!“五一”黄金周更是人群攒动,迎来了该地历史上的旅游高峰。(3)乔家大院地处祁县乔家堡村正中,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明清街巷、渠家大院、九沟风景区等景点形成了一日游格局。大院之火也拉动了周边景区诸如平遥古城、绵山等地的旅游发展,甚至整个晋中市都从中受益匪浅。旅游景点为影视剧增添了亮点,影视剧也为旅游景点提高了知名度,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双赢。影视业还拉动了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刀削面、拉面、河捞面、抿豆面、揪片儿、剔尖儿、拨鱼儿、猫耳朵、莜面拷栳栳等各式面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体验着《走西口》里山西人吸面大似雷声、吃面从不咬断的豪放吃法,感受到吃到嘴里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最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晋商剧首先激活了人们对晋商文化的崇尚与缅怀,“仁义”“诚信”的晋商精神再度从人们心中唤起。挖掘晋商文化的同时,山西的大院文化得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熟知。无论是祁县乔家、祁县渠家、灵石王家、太谷曹家还是榆次常家庄园,这些正偏结构、上高下低的深宅大院,继承弘扬着尊卑有序的传统以及儒商的博爱仁义、中庸之道,体现着中国固有的道德和礼俗文化。与影视剧相关的报刊书籍、CD、影视插曲、文化宣传活动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一系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更是把山西推上了世界大舞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云冈国际旅游节”、“关公国际文化节”、“太原国际面食节”、“吕梁红枣节”、“晋商社火节”等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进一步夯实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4)社会因有文化更加和谐,经济因有文化更具活力,城市因有文化更富魅力。山西正展开转型跨越的腾飞翅膀,以晋商影视剧发展为载体,以晋商精神走向世界文化大市场为目标,不断输出优秀文化产品,全面实现“从两手挖煤——一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的战略转变。

三、关于影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几点思考

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影视作为最生动立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将多种富含审美意蕴的传播符号完美融合在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中,于无声处胜有声、于无形处胜有形,发挥了强大优势效应,全面而深刻地践行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推动经济、教育观众、传承文化、提供娱乐。那么,影视剧如何进一步挖掘城市形象精神内涵、充分地发挥其传播功效呢?

1.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大众传媒宣传与城市形象相契合的影视剧。《白银帝国》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晋商文化的电影巨制,是晋商文化从电视剧走向电影的开山之作,刚刚完成制作就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见晋商题材值得肯定。该片除了依靠剧组辗转全国四省13县市的46个场景进行拍摄、奔波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后期制作以及由郭富城、张铁林这样的巨星担纲主演来吸引票房之外,对于山西人来说,影片的“山西缘”更是让人觉得亲近。首先影片是晋商题材;其次,该片改编自小说《白银谷》,其作者成一是山西籍作家;再次,影片的导演姚树华和投资方郭台铭的祖籍都是山西。这种“自己人”的接近性,使得《白银帝国》成了山西人必看的影片。这部晋商题材电影尤其得到了整个山西省的高度重视:《白银帝国》于9月1日作为“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的开幕献礼,隆重上映。就在活动开幕的前一天下午,太原影都还安排了《白银帝国》的观摩会,之后针对影片的上映,举办了一场与导演姚树华及主创人员的对话专题活动。如此大力的宣传之下,《白银帝国》在山西省内各大影城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拉动了山西影视业的发展。电视剧《走西口》尚未上映前,山西省委宣传部借鉴《乔家大院》热播带来的一系列成功,意识到把影视剧转化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由山西卫视联合央视开展了大力度的宣传活动,开办相关论坛、博客、网站,策划一些专题访问;再结合传统的报纸、杂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宣传手段进行集中式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走西口》的热播预热造势。

影视传播论文例5

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一个重要角色,成为表现美国文化的主要渠道。而在20世纪的电影发展过程中好莱坞电影可谓是风靡全球,不仅自身获得了深远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世界各国电影的发展。这种发展势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美国文化发展的表现,好莱坞电影导演们通过影视作品将美国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播开来,尤其是其价值观强调得更加明显与突出,将其巧妙融入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爱情等故事题材中,进而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性

电影因具备影像、声音的两大功能,于是常常成为全球各国用以宣传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各国通过电影来实现对外宣传以及对外传播本国的文化、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利用影视传播的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因此,在各国大力倡导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加大重视电影的发展成为首要目标。美国好莱坞电影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因影片中常常融入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所以在这期间其一直作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为美国外交政策服务,美国政治领导高度赞扬它是比宣传部更有效的宣传媒介。美国总统威尔逊曾毫不保留地阐释了好莱坞电影的作用,因电影运用的是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所以美国的目标与计划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

如今,随着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受欢迎,其发挥的文化“软实力”效应也逐渐扩大广度与深度。而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可以让不同种族、民族的人群欣然接受其电影中所传播的美国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但不会对其产生反感,相反还会趋于认同。现在好莱坞电影文化效应不仅是浅层次进行政治、政策的宣传与诠释,而是潜移默化地向各国观众灌输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逐渐侵蚀和渗透各国观众的价值观与思想意识,最后让这些被传播对象在潜意识中对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依赖性,进而不断提出新的相关影视市场需求,从中推动好莱坞电影及美国文化的继续前进。据调查可知,尽管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总量不多,可是其电影市场票房及电影放映时间在世界电影中却占有极高的比例,显示出好莱坞电影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而这种蕴涵了深厚“美国文化”的好莱坞电影因其独特的魅力被全世界观众所追捧,展现出超强的影响力,提升了好莱坞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实际效应,而这种效应没有所谓的强制性,是各国观众自愿认可与接受的,但其对各国所产生的影响力却大得惊人。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视传播

(一)个人主义的极力传播

美国是一个极力提倡自由、民主的国家,因此在美国文化价值观中个人主义思想浓厚,个人主义与个人自由在美国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个人主义与个人自由,美国人们一直不断追求与奋斗着,运用一切手段及工具为之服务,其中就包含政府的力量。由此可见,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于是好莱坞电影里也极力传播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是美国人不懈追求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现。

美国人始终坚信要想实现个人自由与平等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奋斗,进而实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而美国人往往将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相挂钩,进而形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为了实现美国人心中个人主义的英雄梦,好莱坞电影利用震撼的故事情节与精湛的电影技术将其渲染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电影制作不仅满足了美国人们一直宣扬的个人主义观念,而且极大满足了其他国家人们心中的个人主义英雄梦。在好莱坞电影中常常通过孤军奋战来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如系列电影《虎胆龙威》里的麦克兰,他凭借个人能力击败了,不仅使妻子与同事获救,而且使濒临破灭的婚姻重获希望;又如《空军一号》里的美国总统,在他正确的指挥下叛乱者被征服,国家权威得以保障,家庭安危得以保证。

(二)爱情主题的广为流传

好莱坞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常常被观众津津乐道,而影片中表达出来的爱情自由是好莱坞爱情题材电影备受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自由爱情观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美国人们追求自由的具体表现,于是乎爱情主题的好莱坞电影被广为流传。因为美国人们追求恋爱自由,于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爱情大多是可歌可泣,没有阶级、门第之分,伟大的爱情能够战胜一切。如《罗马假日》中的爱情,公主与平民冲破等级之分,实现自由恋爱;《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能够超越生与死;《魂断蓝桥》中的爱情,能够考验人们对爱情的坚贞与赤诚。诸如此类的好莱坞爱情电影还有许多,这些爱情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好莱坞式的爱情电影中,它实现了广大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到处充斥着自私、无情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失了原有的真挚与热情,尤其是爱情与婚姻频频亮红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获得真诚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于是只能通过影视作品来寻找慰藉,满足期待与幻想。好莱坞式的爱情故事让广大观众看到了期望,每一个爱情故事虽然都会遇到困难的阻挠、人生的无奈,但其最终都会以一个接近于完美的结尾来安慰观众,从而让观众感觉这样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传递着正能量给人希望与信心。

(三)英雄主义的极力推崇

在美国传统文化中,英雄主义备受推崇,这也许和美国的历史国情有关,其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殖民统治时期,承受了诸多磨难,在困境面前往往会唤起美国人的英雄主义意识,以此来拯救处在灾难中的人们。心理学研究表明,英雄主义形成的原因就是由于人们对周边环境的不确定,存在危机感知与恐慌心理,于是在潜意识中幻想着能够被英雄所解救。好莱坞电影中很好地抓住了美国人的英雄主义情结,于是常常通过塑造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来满足美国人的审美需求。

如影片《2012》中的杰克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主义人物,当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飞船不能关闭舱门时,所有人的生命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时英雄主义在杰克森身上得到了完美地呈现,杰克森忘却生死,秉承拯救他人的责任意识潜入到水中解决舱门不能关闭的问题。幸运的是,杰克森成功了,他的英雄主义行为拯救了飞船上所有的生命。在影片中,导演还刻意塑造了杰克森其儿子的英雄主义形象,寓意美国英雄主义观念将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好莱坞影片中刻画的英雄主义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具有超能力的异人,而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小人物,但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到最后成就了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人物塑造能够引起观众反思人生。

(四)美国梦的重新演绎

美国人都怀有一个美国梦,他们始终坚信普通人物只有依靠自身不断努力与坚持不懈,才有可能过上理想中的美好生活,也只有通过智慧、勇气、毅力等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实现梦想并获得物质上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国梦也间接折射出美国人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乐观积极、开拓进取,不寄托于上帝或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坚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真正摆脱命运、主宰人生。于是,美国人以拥有美国梦而骄傲,以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而自豪,而这种拼搏奋斗的良好品质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在好莱坞各种题材电影中,美国梦也常常出现在不同的影片中,那种顽强奋斗的精神令观众在思想与精神上受到极大的触动及震撼,也因此激励了许多人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拼搏着。如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的就是一个通过个人奋斗而摆脱悲惨命运的励志故事,莉兹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自小过着凄苦的生活,经历过乞讨与流浪。但是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依旧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天,同时她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意志实现了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五)不同社会文化的褒扬

一般的电影都会以宣传本国与本民族的文化为主要宗旨,而很少会兼顾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但好莱坞电影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制作理念,在电影作品中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不仅传扬美国的本土文化,而且还极力吸纳世界各国与民族的文化,并借助电影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褒扬与批判。如在《阿甘正传》中,影片褒扬了自由、友谊、信念;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影片批判了种族歧视与种族残害。好莱坞电影所宣扬的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类的理想追求,通过一个个经典、励志的故事来弘扬正义、批判现实,对不同社会文化进行褒扬,这也是好莱坞电影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又一大原因。

正义、民主、平等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传播的符合社会追求的主流价值观念,通过传播这些价值追求来迎合不同的观众需求。同时,将这些元素融入好莱坞电影作品中则表现出另一种艺术魅力,使其电影作品上升到更加深层次的艺术领域。如在《角斗士》中,影片弘扬了正义;在《野战排》中,影片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残害;在《彗星撞地球》中,影片传递了人类共同抵御外来危害的精神。关于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好莱坞电影中都有体现,符合社会文化同生共荣的要求,体现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灵活性。

三、结 语

被称之为“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影视传奇,其所制造的电影梦境满足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理想与追求,而它所发挥的作用还不仅如此。好莱坞电影人将美国文化、美国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渗透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中,通过这种文化“软实力”来让世界了解美国,同时也利用这种传播方式来影响世界各国。而这种借助影视传播来传递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方法与策略,对于我国电影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苏涛.影像中的美国与美国神话——论美国电影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策略[J].艺术广角,2005(03).

[2] 朱波.浅谈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时代文学(双月版),2010(14).

影视传播论文例6

ノ难Т醋魇枪乓延兄的一种文化类别,千百年来,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概念思维为人类的精神领域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而影视传播则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光影声幻化技术的出现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改变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文化类别。它们二者虽然隶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影视艺术作品是编剧、导演、演员等艺术创作者的共同产物,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即文学创作),那么高水准的影视艺术传播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鲜明,因而研究二者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的艺术品格的差异性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ヒ弧⑽幕媒介和受众的参与性不同

ノ难Т醋魇且杂镅浴⑽淖治载体描述对象的艺术门类。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映,“在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以及文字)的符号系统中,基本的、占绝大多数的符号本身都是没有形象性的。”[1]25它所代表的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命题与推理,因而不像感觉、知觉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它是一个以声音(或线条)来表示的符号系统,是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从人的心理活动上来说,属于第二号系统,虽然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却具有唤起人们形象感的功能。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语言和日常语言,它往往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的感彩和风格,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题情思,有时甚至刻意追求阻拒性语言。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不是一眼看穿的。例如,杜甫的“恶竹应须斩万竿”中的“恶竹”,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中的“寒梅”,彭斯的“红红的玫瑰”中的“玫瑰”、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中的“露”“风”等等。都不能理解为实际的竹、梅、玫瑰、露和风,这些事物都是一种象征,“恶竹”象征“小人”,“寒梅”象征不得志或生不逢时者,“玫瑰”象征爱人或恋人,“露”与“风”象征恶劣的政治氛围等。

ビ笆右帐跏且允泳跷主的视听艺术,它首先必须通过影视画面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抒感、阐述哲理。每一部影片的内容和意蕴,都必须通过画面造型表现出来,即使是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也必须通过可见的人物造型、环境和摄影造型在银幕上体现出来。

ビ笆右帐趸剐璨捎霉,光既是摄影的基础,又是人们视觉感觉的基础,银幕或荧屏画面上的影像的形状、轮廓、结构、色彩、明暗、情调等等,无一不受到光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更是使得“光”成为影视艺术中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声音亦是影视艺术的不可或缺之处。例如,日本影片《生死恋》的结尾,男主人公在网球场外,心中思念死去的女友,球场上空无一人,画外音却出现了从前两人一起打球时的碰撞声和女友的欢笑声,声画分离造成了时空的错位,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ビ捎谟笆咏文学作品中的概念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因而受众的参与性较低。影视传播的受众,即观众,他的位置始终是在银幕下,是一个被动的观看者,电影给什么就只能看什么。影片《楚门的世界》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楚门虽然生活在无数的探头之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看到他的真实“演出”。但是,他与女朋友在卧室内的亲密镜头却从来没有被直播,吹起了风,放起了音乐,镜头转换到飘动的窗帘。

ザ、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

ビ笆哟播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为主,辅之以特写以及不同时空的跳跃、衔接等。影视传播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问题,这就需要镜头的衔接与跳跃。比如,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需要使用慢节奏的镜头转换,否则,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审美效果。警匪片《江湖告急》运用“跳跃”的手法来拍摄,一场戏一个情节刚发展到一个顶点便戛然停止,立刻转换到下一段戏,使影片显出一分异常的简练干脆,给人留下想象的巨大空间。并且通过特写,电影让人看到只有在最近距离内才能看到的极其微小的世界。同时,特写也是展示影片人物心理和戏剧含义最有力的手段。

ノ难У谋硐质址ㄖ饕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操作运用上。表现手法的选择与运用,应该服从于总体的审美追求和创作意图,服从于不同的体裁样式的要求。文学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

ッ栊词俏难Т醋鞯幕本造型手段。它要求在语言运用上要绘形绘貌、绘声绘色,特征表现要历历在目,神韵传达要栩栩如生。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对祥子做了这样的肖像描写:“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2]63作家既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人物的面目,也透露出了年轻祥子的淳朴性格。

ノ难Т醋髦幸膊捎眯鹗龅谋硐质址āT谝话愕男鹗伦髌分,顺叙方式最为常见。就拿《三国演义》来说,第一回从“建宁二年四月观日”皇宫出现妖孽、蔡邕上书、十常侍作乱开始,引出黄巾军,然后是桃园三结义……叙述就这样沿着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推进。在第一回的末尾讲道刘备等三人救了董卓却受到怠慢,张飞大怒,要提刀杀董卓,然后说“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3]257下回一开始,便接着上一回结束时的内容讲道刘备和关羽劝阻张飞。倒叙也是叙事的一种,往往采用事件当事人事后回忆的形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首先将事件的结局突出醒目地加以呈现,使其得到有效的强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力量和强烈的悬念感。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梅里美的小说《卡门》,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等,都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还有插叙的方式可以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交代、扩大容量、丰富完善的作用,并可以调节叙事的进展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ニ有的文学创作,都必然要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不管作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情感的抒发都会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推动艺术想象,并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文学创作也就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外化或形式化。作为表现手法的抒情,则特指作家自觉而集中地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方式。它要求作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把真挚而丰富的情绪感受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来。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小诗《自由、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短短四句,直写情怀,掷地有声,感人至深。像读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凉之感不觉溢于言表;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欢愉之情自然扑面而来。

ト、解读的时空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均不同

ノ难ё髌吩谠亩凉程中,因其是静态的东西,时间、空间不受限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对文本的阅读时间,甚至反复阅读,加深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然而影视阐述出的心理在形式和内容上与文字描述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影视是声化艺术,心理活动难以从人物对白中直接体现。依靠演员的面目表情、肢体动作来展示是很好的手段,但总嫌不彻底、不明了;独白、旁白似乎更为直接,但不宜更多插入,否则会影响影片的美学价值。影视传播在解读的过程中,因为是动态的事物,转瞬即逝,观众不能自行调整观看的时间。由于影视往往借助鲜明的画面、人物的对白加强观赏效果,因受时空的限制,表现的思想内涵较之文学文本则显得简单、直观。

ビ笆游难同文学作品比,其表现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揭示更为复杂、深刻的主题方面也往往显露出捉襟见肘的窘态。鲁迅在1930年10月13日致王桥南的信中提到关于小说《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问题:“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台,将只剩下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4]12信中提及“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似乎暗含着以后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彼刻明星便可能表现了。然而,事隔半个多世纪,1981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阿Q正传》(陈白尘改编,岑范导演\严顺开主演),尽管编导及演员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来演绎影片,但就播出效果来看,多数观众依然将其作为娱乐笑谈或哀怜对象,并未看到深潜其中的主题。如何领会原著的思想主题及心理内涵,并通过影视剧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能消除影视改编所带来的阐释异义,这是影视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

ノ难ё髌泛陀笆幼髌反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艺术相同一样,它们归根结底各自都是独立的,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本性。文学语言为文字符号,读者须基于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将其转化为文学意象和意境。文学表现方式极为自由,不受时空限制,“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影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影像和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表达方式随科学的发展日益丰富多样,观赏性、娱乐性更强,更符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其在商业社会大行其道奠定基础。一百多年来,文学和影视这一对姊妹艺术互相滋养,互相给予。影视离不开文学的哺育,而文学作品也在电影的冲击和影响下,不断蜕变,增添新质。在图像霸权文化符号地位日益稳固的今天,充分认识二者的不同审美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鉴别两种不同艺术的特质,使其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影视传播论文例7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铡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测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3.审美陶冶作用。影视又是一种娱乐文化产品,往往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了文化生活。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对增强大学生们审美能力,扩大其视野作用。他们从荧屏上了解到很多社会新事物、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等,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而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校电视台曾在《校园连线》栏目中,以每周一档针对校园中公德建设主题展开讨论,讲述身边有悖道德规范、有失文明的事情.学生参与涌跃。通过身边形象教育使公德教育落到实处,校园中出现了食堂买饭排队;教室、图书馆座位相互谦让,关注他人、关注学校、乐于奉献精神到处可见,这表明影视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学生们追求高雅艺术品味、高格调生活方式,树立起良好行为、学风、校风和奋发昂扬精神提供优良土壤,校园中形成新的、浓厚的文明文化氛围格局,影视文化的好像春雨润物般地净化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晌分析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今天一个“地球村”传播环

境下,影视文化传播视野已拓展到全球范围,各种影视作品形态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置身在这强烈传播环境中。我们应肯定影视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影响。同时,不回避一片火爆荧屏后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肯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不可蔑视。否则会严重地干扰着正常校园文化教育,应给予及时的关注。

1.传播偏移诱发文化教育偏移。影视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应定位在教学服务上,宗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但仔细调研、查看当前荧屏,看到是各类受商业浪潮的影视作品,高雅与庸俗渔目混杂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娱乐信息的万花筒。不难发现荧屏上科学文化教育作品呈现萎缩趋势.低品位的影视剧、港台剧等充满荧屏,荧屏上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东西,什么戏说历史、什么情景喜剧等,都已造成对历史误读和生活偏移,甚至有些低劣庸俗的色情、暴力、两性关系等镜头荧屏上频繁出现,势必会造成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放弃原本崇高理想、道德观和文化知识的追求。而转向影视中行为争相效仿,最终是在没有任何条件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流行走,一步一步地跌入影视传播的温情陷阱中”,迷失于影视作品虚幻的世界中。正如社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样:“花香人儿美,我的心已醉,吻吻小嘴唇,再请饮一杯,爱情如流水,管她还爱谁,让她去见鬼,”对影视作品中的男欢女爱镜头念念不忘。校园中出现谈恋爱、帮派、老乡会等不文明现象四周辐射,暴露现今影视传播中文化偏移,而诱发出的文化教育偏移,造成部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削弱。

2.不健康荧屏带来不良文化。时下你打开电视,荧屏上是别墅、洋房、汽车和明星等高享受的物质生活镜头扑面而来。令人不解是有些明明格调很高的益智娱乐型综艺节目,主持人却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头型、新装束,表演酸里酸气,打扮怪异,说话怪腔怪调,且无边无际的花边轶事信口开河。这种虚假与矫饰的样态在荧屏上频频地出现,不幸是迎合部分精神空虚,渴望感官享受文化病态的学生心理需求,助长了部分学生私欲的意念扩散,引发部分学生以追求享乐、富贵为目标。他们行为上盲目于追明星、忙于出国、崇拜企业精英、商业巨头等;生活上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逛舞厅咖啡屋等膨胀消费的心理。有些农村学生往往把进入大学称之“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导致原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信念被渐渐弱化,无正确学习追求目标,意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成功”、“财富”、“理想”等都被作为他们生活追求目标,索性模仿起“商品社会当有吃有玩有刺激何乐而不为”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是否想到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标,确实与中国现实百姓生活相距甚远。由此荧屏的“豪华风”使其有些学生缺失人与人间的关心、容忍、体谅,缺失艰苦创业精神,缺失明辨是非能力,而问题负面效应可能更多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荧屏诱发而来。

3.快餐化传播使思维简单化。影视文化传播是教育中主要载体之一,文化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丰富,形象性有替代文字教育之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快餐化”传播的背后,也会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中获取知识轻松快捷,省时省力;又可整日坐在荧屏前享受快乐,导致学生看书时间少了,看影视作品时间多,影视传播的形象性、简洁性和快捷性成为他们文化知识接受的基础尺度。看影视为获取喜爱猎奇流行的火爆镜头等,谁还愿钻研思想深邃哲学论著,看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读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更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想快速地获取很多文化知识而一举成名。事实上,文化教育是交叉渗透,信息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趋势更是明显,放弃传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信赖迷恋于影视中获取文化知识显然不对。试想粼红楼梦狱三国演义降文学经典或粼宇宙的奥秘羚科学技术,它不可能仅依靠影视荧屏传播去理解文化内涵,而很多深奥问题更有待通过精细阅读,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影视传播文化知识很多处于浅层表面化、常识化。影视中所获取知识会使自己实际感受少,这恰恰引发大学生们对问题的思维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对文化知识内涵理解过于弱化等现象。

三、影视文化对文化品质教育培养策略

影视文化传播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窗口,塑造好形象.营造好文化空间,弘扬好传播个性,扩大好影响力,让这个教育中主流媒体在现代传媒竞争市场下,继续保持好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其校园文化教育和建设所不可替代作用。可尝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倡导作品主旋律传播策略。同志曾指出:“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媒体,在校园中要弘扬好主旋律,首先是有明确的文化传播宣传向。大学校园要好好地利用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及时地报道各

类新闻事实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能力,对照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力提供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使校园中形成一种政治方向准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是发挥好影视文化传播优势,积极唱响主旋律,不仅在荧屏上多播出些优秀爱国教育影视作品,且思想上需重塑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事实上,学校经常举办优秀爱国影片展,具有很好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雄故事、民族精神,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之情,民族凝聚力,自强意识,肩负起建设祖国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只有在荧屏上弘扬好主旋律,才能凝聚好人心,振奋人精神,排除出现今文化教育中各种“噪音”“杂音”的影响。才能抓典型人物、事例和感人事迹,去鼓舞了学生们斗志,增强信心。这样,一定能巩固好校园文化教育的阵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准确性。

2.做好荧屏“防火墙”建设策略。大学校园一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每天荧屏上可看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因政治标准不同,道德观念有别,风俗习惯存有差异,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这些都无疑会冲击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那么,面对一个多样化、开放式、自由的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荧屏“防火墙”的责任,维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关,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美国好莱坞很多作品风靡全球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而更多直接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和毅权的扩张,体现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可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关键问题是在选择那些影视作品时,如何去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其次是通过相关制度约束,保证有害信息,有意识形态和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强化校园影视作品、vcd等设备的管理。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影视文化传播环境,守护好自己的一片净土阵地。

影视传播论文例8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铡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测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3.审美陶冶作用。影视又是一种娱乐文化产品,往往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了文化生活。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对增强大学生们审美能力,扩大其视野作用。他们从荧屏上了解到很多社会新事物、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等,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而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校电视台曾在《校园连线》栏目中,以每周一档针对校园中公德建设主题展开讨论,讲述身边有悖道德规范、有失文明的事情.学生参与涌跃。通过身边形象教育使公德教育落到实处,校园中出现了食堂买饭排队;教室、图书馆座位相互谦让,关注他人、关注学校、乐于奉献精神到处可见,这表明影视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学生们追求高雅艺术品味、高格调生活方式,树立起良好行为、学风、校风和奋发昂扬精神提供优良土壤,校园中形成新的、浓厚的文明文化氛围格局,影视文化的好像春雨润物般地净化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晌分析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今天一个“地球村”传播环

境下,影视文化传播视野已拓展到全球范围,各种影视作品形态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置身在这强烈传播环境中。我们应肯定影视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影响。同时,不回避一片火爆荧屏后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肯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不可蔑视。否则会严重地干扰着正常校园文化教育,应给予及时的关注。

1.传播偏移诱发文化教育偏移。影视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应定位在教学服务上,宗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但仔细调研、查看当前荧屏,看到是各类受商业浪潮的影视作品,高雅与庸俗渔目混杂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娱乐信息的万花筒。不难发现荧屏上科学文化教育作品呈现萎缩趋势.低品位的影视剧、港台剧等充满荧屏,荧屏上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东西,什么戏说历史、什么情景喜剧等,都已造成对历史误读和生活偏移,甚至有些低劣庸俗的色情、暴力、两性关系等镜头荧屏上频繁出现,势必会造成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放弃原本崇高理想、道德观和文化知识的追求。而转向影视中行为争相效仿,最终是在没有任何条件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流行走,一步一步地跌入影视传播的温情陷阱中”,迷失于影视作品虚幻的世界中。正如社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样:“花香人儿美,我的心已醉,吻吻小嘴唇,再请饮一杯,爱情如流水,管她还爱谁,让她去见鬼,”对影视作品中的男欢女爱镜头念念不忘。校园中出现谈恋爱、帮派、老乡会等不文明现象四周辐射,暴露现今影视传播中文化偏移,而诱发出的文化教育偏移,造成部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削弱。

2.不健康荧屏带来不良文化。时下你打开电视,荧屏上是别墅、洋房、汽车和明星等高享受的物质生活镜头扑面而来。令人不解是有些明明格调很高的益智娱乐型综艺节目,主持人却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头型、新装束,表演酸里酸气,打扮怪异,说话怪腔怪调,且无边无际的花边轶事信口开河。这种虚假与矫饰的样态在荧屏上频频地出现,不幸是迎合部分精神空虚,渴望感官享受文化病态的学生心理需求,助长了部分学生私欲的意念扩散,引发部分学生以追求享乐、富贵为目标。他们行为上盲目于追明星、忙于出国、崇拜企业精英、商业巨头等;生活上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逛舞厅咖啡屋等膨胀消费的心理。有些农村学生往往把进入大学称之“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导致原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信念被渐渐弱化,无正确学习追求目标,意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成功”、“财富”、“理想”等都被作为他们生活追求目标,索性模仿起“商品社会当有吃有玩有刺激何乐而不为”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是否想到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标,确实与中国现实百姓生活相距甚远。由此荧屏的“豪华风”使其有些学生缺失人与人间的关心、容忍、体谅,缺失艰苦创业精神,缺失明辨是非能力,而问题负面效应可能更多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荧屏诱发而来。

3.快餐化传播使思维简单化。影视文化传播是教育中主要载体之一,文化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丰富,形象性有替代文字教育之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快餐化”传播的背后,也会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中获取知识轻松快捷,省时省力;又可整日坐在荧屏前享受快乐,导致学生看书时间少了,看影视作品时间多,影视传播的形象性、简洁性和快捷性成为他们文化知识接受的基础尺度。看影视为获取喜爱猎奇流行的火爆镜头等,谁还愿钻研思想深邃哲学论著,看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读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更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想快速地获取很多文化知识而一举成名。事实上,文化教育是交叉渗透,信息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趋势更是明显,放弃传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信赖迷恋于影视中获取文化知识显然不对。试想粼红楼梦狱三国演义降文学经典或粼宇宙的奥秘羚科学技术,它不可能仅依靠影视荧屏传播去理解文化内涵,而很多深奥问题更有待通过精细阅读,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影视传播文化知识很多处于浅层表面化、常识化。影视中所获取知识会使自己实际感受少,这恰恰引发大学生们对问题的思维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对文化知识内涵理解过于弱化等现象。

三、影视文化对文化品质教育培养策略

影视文化传播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窗口,塑造好形象.营造好文化空间,弘扬好传播个性,扩大好影响力,让这个教育中主流媒体在现代传媒竞争市场下,继续保持好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其校园文化教育和建设所不可替代作用。可尝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倡导作品主旋律传播策略。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媒体,在校园中要弘扬好主旋律,首先是有明确的文化传播宣传向。大学校园要好好地利用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及时地报道各

类新闻事实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能力,对照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力提供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使校园中形成一种政治方向准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是发挥好影视文化传播优势,积极唱响主旋律,不仅在荧屏上多播出些优秀爱国教育影视作品,且思想上需重塑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事实上,学校经常举办优秀爱国影片展,具有很好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雄故事、民族精神,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之情,民族凝聚力,自强意识,肩负起建设祖国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只有在荧屏上弘扬好主旋律,才能凝聚好人心,振奋人精神,排除出现今文化教育中各种“噪音”“杂音”的影响。才能抓典型人物、事例和感人事迹,去鼓舞了学生们斗志,增强信心。这样,一定能巩固好校园文化教育的阵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准确性。

2.做好荧屏“防火墙”建设策略。大学校园一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每天荧屏上可看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因政治标准不同,道德观念有别,风俗习惯存有差异,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这些都无疑会冲击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那么,面对一个多样化、开放式、自由的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荧屏“防火墙”的责任,维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关,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美国好莱坞很多作品风靡全球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而更多直接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和毅权的扩张,体现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可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关键问题是在选择那些影视作品时,如何去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其次是通过相关制度约束,保证有害信息,有意识形态和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强化校园影视作品、vcd等设备的管理。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影视文化传播环境,守护好自己的一片净土阵地。

影视传播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15 — 02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中,河南的文化资源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包括河南人自己对河南文化资源认识不到位,致使河南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有限。近年来,河南对外宣传的力度虽然不小,但并非没有可以拓展和改进的空间。当下视觉文化已经成为百姓日常文化生活的主流,作为视觉文化核心的影视传媒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更为直观生动,其文化传播和文化重塑的功能不容忽视。研究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影视传播,对于发掘、传播优秀的河南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推动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河南文化资源影视传播的现状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要实现中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首先必须要让中原文化“走出去”,成为文化产业的驰名品牌,让“河南”成为中原文化的集体代名词。在各种媒介的传播中,影视媒介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方面己有成功的先例。

1.《少林寺》等影视剧成就“少林”品牌

自古以来,少林寺就以功夫名扬天下。但真正让拥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少林寺走向世界,让“少林”成为驰名中外品牌,以《少林寺》为主的一大批影视剧是功不可没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少林寺》、《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弟子》等一大批有关少林武术的影视剧在国内外的放映,以及随之而来的少林武僧团不断地出国访问,少林功夫获得了世界武术爱好者和武打影视迷的青睐。“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观念慢慢地在海内外友人的心目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此后许多国内外武术团体慕名而来归宗、朝圣,来此游览、参观、学习武术的人数与日俱增。受此影响,国内外几乎同时掀起了习练少林武术的热潮,也带动了武术旅游、武术用品与武术馆校的迅猛发展。正是在这此影视剧的传播下,少林文化开始走上了文化产业之路,“少林”也成为了中原文化的知名品牌、河南的一张名片。

2.影视豫剧《花木兰》、《朝阳沟》等和电视栏目《梨园春》使河南戏曲扬名

在中国历史上,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已久。1956年由著名豫剧大师、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主演、长春电影制片拍摄的戏曲艺术片《花木兰》,是新中国有史以来最流行、最知名的地方戏曲艺术片,之后的另一部豫剧电影《朝阳沟》也随之成为经典。从1958年3月在郑州首次公演至今,豫剧《朝阳沟》己深深印在了亿万百姓的心中。《朝阳沟》演绎的是一出新农村的活剧,是时代的产物,然而优美的豫剧旋律却是传唱至今的关键。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原文化,中原地方戏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梨园春》己经成为中原戏曲文化发展的亮点。2006年9月,作为“中国文化澳洲行”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梨园春》在悉尼歌剧院唱响豫剧,并成功跨海直播。这在全国的电视戏曲栏目中还是第一个,成为传播中原戏曲文化的重要主力军。

3.纪录片《河之南》展现河南厚重深邃的历史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以纪录片、专题片形式传播河南文化的代表性作品有《河之南》、《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文化河南》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河之南》。

《河之南》是第一次用电视画面系统地、全方位地展示中原文化的力作。《河之南》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为中原塑造了一个丰满而立体的人文雕像。特别是在影像的直观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富有地域色彩的历史遗迹、人物、历史掌故、民风民俗和日常生活的画面。《河之南》还为我们展现了大河文明厚重深邃的历史。

但是,影视作品传播河南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有一些影视作品忽略了河南文化的厚重积淀,刻意渲染河南人的负面形象,进而对河南文化形成了“刻板印象”,如此印象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对河南文化形象的塑造与维护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2003年的电影《盲井》在进行人性探索的同时,塑造出一个落后、血腥的河南地域形象。2006年底,由赵本山主演的贺岁片《落叶归根》在全国热映。在影片《落叶归根》中,郭德纲扮演肥头大耳的马路劫匪头目的角色,用并不标准的河南话给河南人形象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伤害。类似的情况还有电影《手机》、《斗牛》、《鸡犬不宁》等,把河南人妖魔化成为造假、行骗、赖皮、浮夸、吹牛的一个群体。究其原因,既有影视出于票房考虑而使用夸张、虚写的手法来吸引眼球的因素,也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对于河南的负面报道太多的因素。

另外,《梨园春》作为河南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电视节目,在推广戏曲文化方面固然功不可没,但是栏目主题的不集中却影响了人们对戏曲的欣赏和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梨园春》戏曲内容有明显的庸俗化倾向,其核心在于戏曲节目主题的庸俗。毋庸置疑,古老的中原文化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塑造中起过重要作用,开封、洛阳、郑州、许昌等都曾作为,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镇,因此,儒家文化、帝王文化与权谋文化等在中原这块土地上深入人心不足为奇。这样,蕴藉在剧情中的封建糟粕通过戏曲传播,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并与现代文明相抵触。另外,《梨园春》充满了商业化的操作特征,强烈的商业气息无疑对观众造成一定侵害,也使戏曲文化碎片化,不能够完整地传播优秀的河南戏曲文化。

二、河南文化资源影视传播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要做好河南文化资源的影视传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认真研究河南文化的不同层次和方面,尤其是被影像忽视的部分,选择适合的影像表现方式来传播。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在影像世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表现,这类对象其实主要适合采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当然,在大力发展动画产业的今天,以剧情动画的形式来表现也并非不可能,但制作成本是极高的。而对于几大古都的历史文化,更适合以剧情影视的形式来表现。河南地区的民俗文化,除了器物类可以融入动画的造型外,对于更重要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应该从影像人类学的视角,以纪录片的形式抓紧拍摄、抢救。

其次,对于电影电视剧类作品要精心打造故事情节。有人认为,电影电视剧类产业已由“内容为主”发展到“营销为主”,但是从传播中原文化和塑造中原影视品牌的高度看,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当前制约电影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其故事性弱。因此,塑造河南形象的影视作品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从讲好故事开始。这就要求导演和编剧最大限度地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深入挖掘生活中具有震撼力的人和事,然后用精彩引人的故事生动表达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

第三,电影电视剧类作品要继承现实主义传统,表现河南的发展主流,体现昂扬向上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影视从业者要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责任感,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抢抓时机,重塑有独特魅力的“河南形象”。

第四,要体现中原风格,走中原影视之路。国际著名电影人哈维·韦恩斯坦曾经说过.中国电影不要一味地去迎合别人的口味.而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本民族独特的东西。同样,河南影视产业应立足于中原的丰厚文化土壤,走文化创新之路,逐步建构自己的品牌;在题材内容上坚持表现中原的生活特色、民俗习惯、审美方式、语言思维、心理结构等;重视河南人性光辉的表现,回归人的真实情感体验。

以河南的就民俗文化为例来看,民间文学里就有有不少素材可以转化为影视艺术。在河南民间文学中,伏羲、女娲、开天地等神话和民间传说,在向影视形态转化方面,是有极大的可能性的。只要找准故事的看点,策划制作成功以后不仅可以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更大范围地传播河南文化。

另外,被影视剧作忽视的民俗器物,其实和动画影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汴绣、淮阳的泥泥狗、朱仙镇木板年画等,都是绝佳的动画造型素材,而且这些器物本身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这些具有中原特色的器物,如果转化为动画造型,首先可以丰富动画艺术形象。将民俗器物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这也是中国国动漫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这些民俗器物可以丰富动漫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地方本土文化语言成功运用于动漫创作之中,同时结合人们现代的审美需求,就能够创造出广大观众喜爱的动漫作品。与此同时,动漫作品可以成为河南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媒介,有利于提高河南传统文化的地位和知名度,进而达到挖掘和传承河南民俗文化的目的。尤其对于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绝好的拯救之路。

第五,要打造影视产业链,大力发展影视旅游业,形成影视传播与地方经济的互动。

首先可以借影视发现旅游景区。人们总能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发现一些绚丽夺目的自然风光,韵味十足的生活场景,它们在特定的故事情节或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能使观众产生共鸣。由此,一些不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古镇村落或历史遗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摄像头、取景器的艺术加工后变成了一个个融合了人文与地理景观并充满艺术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影视艺术此时起到了伯乐相马、卞和识玉的功效,发掘出一批引人关注的旅游景区。

影视传播论文例10

截至2013年1月15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传播影响力”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290篇;以“传播影响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45篇;以“传播影响力”为篇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论文总数为286篇。

已发表的有关“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始于1992年,最早关于“传播影响力”的是张学洪的《新闻传播效力的一项实证分析》。2000年之前,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相对较少,2000年之后,学界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开始增多,每一年都有相关论文的发表。尤其在2009年之后,相关论文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总体而言,其研究成果还是相对较少,当前对传播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对传播影响力的理论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包括传播影响力的定义、本质、构成要素、发生机制等。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认为传播影响力的本质在于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其本质在于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文章认为传媒作为产业的本质就是“影响力经济”。文章提出了传播影响力的发生机制,在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在保持环节,应该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此外,还应该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的优先顺序定制自己的产品来提升自身的传播影响力。华文《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分析了媒介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其要素为:规模、时间、内容、方向和效果;对其进行了分类,分为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了功能特征,认为其有整合、交流、导向的功能;文章还总结了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分别是:受众规模和层次、内容、传播效果、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可持续等。唐朝《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影响力》主要分析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该文阐述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关系,文章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现实中很多媒体无法做到统一。在此基础上,该文指出,媒介要注意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协调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不过也应该意识到由于媒介的不同,对影响力的要求不尽相同。该文指出媒介社会化发展进程对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李海颖《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段鹏《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博弈》主要分析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与收视率、满意度的关系,两篇文章都认为收视率对传播影响力有影响,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认为满意度对传播影响力的评估和预测有着更为现实的参考价值。俞虹《分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对收视率与传播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与前两篇的结论相同,文章还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传播影响力“媒介传播个体接收接受影响影响再传播社会影响力”的形成模式。

二、对某一类媒体或领域传播影响力的研究

韩龙根《办好民族语广播电视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分析民族语广播电视这类媒体的历史与发展,并且分析了这类节目尚可以改进的一些地方。吴婕的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动漫海外传播影响力研究》分析了日本动漫对日本国内、亚洲、欧美等地区的影响力,文章重点分析了对我国的影响力。张冰、张敏《微博传播影响力有多大》认为微博给予平等对话的权利、微博传播的平台优势、名人及草根意见领袖的不断涌现是其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林堃的硕士学位论文《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分析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文章分析了传播影响力的形成机制,认为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并不会永远对一般受众发挥绝对影响。该文还分析了传播影响力的模式,得出“越强连接的受众节点距离意见领袖的线段越短,意见领袖对他们的传播影响力就更强”的结论,该文认为应该注意受众的信息反馈。陈妍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影响力及其对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影响力。认为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对特定媒体或栏目传播影响力的研究

庞华《早间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透析》以央视“朝闻天下”为例,分析“朝闻天下”栏目的传播影响力,认为其传播影响力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品牌为王。文章提出早间新闻栏目提升传播影响力的几点启示,包括:创新发展,寻求本土化;亮出栏目整体独特风格;延伸触角,加强互动。杨琳、李亦宁《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百家讲坛”为例,分析该栏目的传播影响力,总结得出“内容为王”是该栏目传播影响力的本质。提出了对提升电视文化栏目传播影响力的两点思考,分别是:在节目定位、制作层面方面,要实现雅文化的通俗化;在媒介经营层面,应该为电视文化节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外传播效果研究”课题组《中美传播影响力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为例,从新闻来源、新闻报道内容选择、时效性、反馈机制、篇幅、图片应用、新闻类型、表达方式、语言等角度对比分析这三家媒体的传播影响力。牛鸿英《金融危机情境中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影响力分析》以2008CCTV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为例,以议程设置有关理论分析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文章认为,媒体应该通过设置公共议题来提升自身的传播影响力;还应该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激发电视的创造力;此外还应该探索经济价值观,以此来增强文化凝聚力。李红秀《媒体议程设置及其传播影响力》以“双百”评选活动为例,以议程设置相关理论分析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影响力。

四、有关传播影响力策略思考的研究高钢《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实务策略》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提出几点策略:严格遵从新闻工作的专业原则,提离新闻的可信度和可读性;披露客观环境的重大变化动向;全面引入深度报道理念,揭示容观环境变动的深层意义。文章认为,高质量的信息采集渠道、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提离新闻报道质量的必备条件。霍玮《报纸要有影响力_打造名栏目_名编辑_名记者是关键》分析当前报纸的困境和竞争压力以及读者群体的变化,提出当前报纸竞争的三大法宝:名栏目、名记者、名编辑。李宇、关世杰《提高对外传播影响力的文化路径:以文化吸引力增强议程设置力》认为,强化议程设置能力是提升对外传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文化吸引力来强化议程设置能力。赵树清《外宣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与提高——兼谈提升央视国际传播影响力的策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提升央视国际传播影响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打造独具审美品格的艺术盛典;加强动态编排,提升文艺节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扩大名人效应;大家原创力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蒋晓丽、张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的AMO分析》借助说服传播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中的AMO三因素分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

五、对财经报纸传播影响力的研究

李淑瑛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公关学解析》从公关学角度分析财经报纸的媒介影响力。文章先对媒介影响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媒介公关与媒介影响力的关系,分析了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现状。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四大新兴财经报纸为例分析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总体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灵活度高;注重形象塑造和推广,具有一定的品牌竞争力;重视媒介经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培养读者忠诚度,具有稳定的高端读者群。认为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财经报道人才、赢利模式单一是目前制约我国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独特的品牌定位、品牌专栏和品牌人物、活动策划和品牌延伸是提升财经报纸媒介影响力的公关策略。

总体而言,“传播影响力”相比国外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虽然总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加,但是没有重大理论突破,对于“传播影响力”的策略研究针对性不强,而且具有同质化的现象。对财经媒体传播影响力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多是停留在表面,谈的比较空洞,没有针对某一财经媒体或某一栏目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一媒体或栏目提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策略。

作者简介:

影视传播论文例11

20世纪60年代,国外出现了新媒体(NewMedia)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媒介传输平台,新媒体逐渐走上传播的主角位置,传统的影视传播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们开始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来关注影视传播形态的发展。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大众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视作品的传播也开始突破传统,传播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互动,传统影视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传播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开启了全新的跨平台传播模式,呈现出联动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一、新媒体平台为影视文化传播开拓了一个全新渠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而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达5.14亿,使用率提升至72.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网络音乐,成为娱乐类的第一大应用,更是远超过通过影院、电视观看影视的观众人群。从这些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通过视频网站来点播和下载电影和电视,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等电子产品随时随地收看视频内容,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为影视文化地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渠道。借助高科技的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平台,以新媒体作为影视文化的传播平台,其传播方式更为立体化和多元化。

首先,影视文化传播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弥补了传统“影院+电视台”的线性传播模式。虽然“影院+电视台”的传统传播模式,可以完美地呈现影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地增强影视画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瞬间即逝的传播效果却是其致命短板。而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弥补了“影院+电视台”的传播缺陷,影视作品的后续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性模式,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可以实现影视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延续性传播。

其次,新媒体的大数据技术在丰富影像资源的同时,也使得上传和下载显得简单而方便,而且日益更新的新媒体技术为在线直播、差异化传播和互动点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满足了信息时代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影视文化的这种传播形式不仅适应了现阶段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而且差异化的传播模式也促进了新文化群落的形成,推动着影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最后,媒介融合的跨平台模式,也为影视文化的立体化、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传播优势,一方面使得影视作品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从“影院+电视台”的直播,到新媒体的延伸性传播,以及后续衍生的关于影视文化的新媒体节目,这一系列的融合传播战略不仅弥补了单一线性的传播短缺陷;另一方面接过多元化传播的接力棒,实现了影视文化的跨平台传播,增强了影视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媒介融合实现影视文化的跨平台传播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普及,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传播其价值理念,进行文化输出构筑其形象时,跨平台的影视文化传播就成为一个全新的渠道。通过媒介融合的跨平台传播,影视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感召和同化不同的观众,传递着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媒介融合形成以视听和互动为核心的传播模式。这种“影院+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的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在功能上提供影视作品的自由播放、下载和分享;在内容上既集成了传统“影院+电视”媒体的精品内容,又集纳了网络自制的影视个性化节目;在地域上不仅能覆盖当地和国内,而且可以实现全球化传播,扩大观众对影视文化的消费选择。观众除在跨媒体平台上享受影视作品外,还可以通过微博、BBS论坛、豆瓣评论、微信公众号等参与影视作品的讨论中,以此提高影视文化的外延传播。

跨平台的影视文化传播,由于网络技术在传播领域的介入,赋予影视文化传播崭新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传播层级的重构上,即传播通道由单一的线性模式向多极化多元化的非线性模式转化。这种传播的多元化非线性打破了影视传播集权化、权威化、单向性的传播模式,很多的影视作品在宣传和播映影视作品时,除了利用影院、电视台等传统的传播媒体外,也会利用网络传播的跨时空和交互性进行宣传,为影视传播提供多元化条件,形成网络传播和影院加电视台相结合的跨媒体联合推广的新模式。比如Fox(福克斯)网站除体现影视动态、影视文化和影迷俱乐部这些基本影视元素外,还研发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强的网络游戏活动。电影《赤壁》正式上映后,其网络视频伙伴也迅速推出一套名为“赤壁”的网络小动画,并获得了大量点击量,与《赤壁》的传统票房战绩相互呼应。

因此,这种跨平台的媒介联合互动创新了影视文化的传播思维。目前,各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显示出其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性,影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借助跨平台的媒介联合,可以充分发挥扩展其传播的影响力。虽然“影院+电视”作为传统的传播平台,其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转瞬即逝的传播力却是其传播短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在内容和质量上稍显劣势,但在传播上却有着庞大的观众群和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影视文化的跨平台媒介联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使观众享受到传统“影院+电视”播放模式的视觉盛宴,也能够方便满足信息时代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提高影视文化的传播力。

三、媒介融合的“合纵连横”模式提高影视文化的传播力

约瑟夫•奈教授在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阐述到:“美国软实力就是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并为美国价值观服务的,具体表现为美国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时装、主题公园等。而所有这些都是以美国雄霸全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传播价值观念及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而美国也正是依靠好莱坞高科技电影和包括FOX和CW等在内的五大电视网娱乐节目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融合的“合纵连横”传播模式,有效提升了美国人所标榜的“美国文化”。媒介融合的“合纵连横”模式,既包括以传统“影院+电视”和新媒体发展的技术联合,也包括以观众需求为核心的内容联合。因此,这种跨平台的“合纵连横”,既能够使传统“影院+电视”和新媒体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能够借助平合提高影视文化的传播力。当某一影视作品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时,在新媒体的BBS论坛、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影视文化社区中就会展开交流,电视节目的形式内容、节目编排;电影的主题深度、剧情表演等都是观众热烈讨论的话题。新媒体平台上除了观众关于影视文化的自主关注和自发讨论外,很多与影视文化相关的节目和广播也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传递影视文化信息,满足公众的需求。豆瓣的评分和影评、喜马拉雅的《反派影评》广播节目、微信公众号的影视工业网等自媒体平台,不断向公众传递关于电影的资讯和外延文化。因此,从传统的“影院+电视”模式逐渐延伸到新媒体的跨平台传播,在影视文化的传播力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这种全媒体的融合方式使得影视文化传播呈现立体化趋势。

交互性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优势,全媒体的互动形式增强了人们对影视文化的传播力。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在制作和播出过程中都融合了新媒体的互动性,除了现场的互动形式之外,场外的互动传播也成为电视节目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电视文化节目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调动场外观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蒙面唱将猜猜猜》《中国新歌声》等娱乐类节目则通过与新媒体的跨平台传播,吸引观众的集体猜谜和讨论。这种互动形式一方面能扩大观众的覆盖面,激励广大观众积极参与到电视节目的传播中;另一方面则激发场外电视观众的兴趣,实现电视文化的外延伸传播,丰富影视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因此,跨平台传播的互动是对影视文化传播的有益探索,也是影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转型。这种跨平台的互动形式一方面借助传统的“影院+电视”传播平台,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影视文化的无限魅力;另一方面也借由观众的场内外参与,关于影视的外延视音频节目,增强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媒介融合的跨平台传播影视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行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寻求更有效的传播手段满足人们的收视需求也成为影视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环节。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影视文化传播开始寻求突破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影院+电视”传播平台,而是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创新影视文化的传播新模式,利用媒介融合的跨平台展现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新思维,满足观众日益改变的文化消费心理和行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文化跨平台传播,让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让大众化的影视文化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