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5:19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1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xxx乡xxx村是“五个100”规划扶贫村,在XX年度又再次被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使x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XX年,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小组,具体由农办牵头,组织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二十多个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对xxx村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xxx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风、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538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x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公路建设、移民搬迁、村寨道路硬化、通话通电等。其中:规划每年利用冬闲地种植脱毒马铃薯300亩,封山育林1620亩,花红种植800亩,板栗140亩,花椒120亩,石漠化治理275亩,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规划总投资1924万元。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投入142.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456万元,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投入641.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万元,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9万元。

xx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后,经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今年xxx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状大畜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力工经济,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1)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①、XX年度,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xx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13.4吨,种植面积95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397亩。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①、xx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3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总长9000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2

村属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8公里,距县城124公里,东邻村,南邻村,西邻镇,北邻县,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户,乡村人口638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属贫困村。

村森林资源丰富,是省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5%,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好、物种多样并呈立体型分布的地方。村国土面积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7.8亩,人均耕地1.81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1.8亩;林地5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18200亩,主要用于放养牦牛等牲畜;荒山荒地152亩。村平均海拔2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青棵等农作物。

基础设施方面,截止底,全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部农户安装有太阳能;全部农户通电;116户通自来水,有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拥有电视机农户8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户。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除组外均为土路;全村共有汽车26辆,拖拉机28辆,摩托车1辆。无车站,无集贸市场。

经济方面,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占总收入的36.97%;林业收入11.38万元,占总收入的6.85%;第二、三产业收入21.49万元,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性收入18.92万元,占总收入的1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特色产业是畜牧养殖业。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92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2人(占劳动力的14.08%),均在省内务工。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81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3人,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4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可提供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场地。医疗卫生设施基本具备,建有村医疗室,村医三名,可提供村民一般生病就诊条件。

人文地理方面,村为纯藏族居住之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藏族传统节日外,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

二、村现状分析

(一)、畜牧业

1、养殖种类和数量

畜牧业是村主要支柱产业,牲畜品种多、养殖数量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全村共有牦牛、黄牛及犏牛4843头;马、骡785匹;绵羊、山羊1781只;生猪895头。

牦牛是村藏族牧民传统放牧的牲畜,以户为单位,少则40多头,多则200多头,户均饲养牲畜数量居全洲之首。牦牛体格粗壮,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觅食能力强,牦牛肉、皮、毛、尾是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牦牛肉营养价值高、口味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绵羊也是村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以白色绵羊为主。绵羊产毛性能好,绵羊毛是藏族妇女手工纺织的重要原料,羊粪还是种植业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此外,绵羊具有繁殖率高、易于饲养、出栏快等特点,并且市场价格与牦牛接近,因此,近几年村绵羊养殖数量在不断增加。

藏猪是村养殖特色品种。一般用蔓菁、洋芋、谷物喂养,牧场饲养的藏猪还喂食酸奶等,不使用混合饲料,更不用添加剂,肉质极好。用藏猪制作的琵琶猪肉是村的一个特色产品。

2、养殖特点

长期以来,村牧民大群牧养牛羊,难以圈养,只能采取终年放牧的管理方式。为尽量保护冬季草场,使牲畜顺利过冬,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按季转场的放牧方式,即冬春季节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移,夏秋季节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场。这种放牧方式不论对牲畜喂养保障还是对生态保护来说都是有益的。

3、牲畜销售

村牲畜数量大,出栏率高,但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村民自发收购,或者牧民直接将牲畜赶到县城进行交易,交易成本高,且销售价格和数量变动大,市场得不到保障。无肉产品深加工。

(二)、种植业

村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米的河谷地带,属高原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包谷、青稞、洋芋、蔓菁、油菜及蔬菜、水果、干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农村调研报告第2页

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田分布和耕作生产方式,全村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分水浇地和干谷地两类。

1、水浇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一年一熟有余,小麦、青稞收割后播种包谷。近两年村引入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包谷,产量有明显提高。水浇地是主要产量地,实行轮作,增加冬播作物,苗期施肥灌溉。对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增种蔓菁等饲草绿肥,达到既增强地力,又有利于牲畜饲养的目的。

2、干谷地

干谷地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庄房,一年一熟,主要播种包谷、洋芋等作物。近几年在干谷地大量引入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比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核桃树还处于幼苗期,预计5年后挂果,届时将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一家三户”式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一户人家分别在村庄、牧场、庄房耕作放牧,以村庄里的主家为中心,分散经营牧业和农业,形成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生产生活格局。

3、种植特点

根据调查发现,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农业产出收入较低。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青稞、洋芋,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除少部分拥有汽车、拖拉机的农户外,农产品从种植、收割到销售均靠人挑马驮,且生产工具简单,农民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种植结构上过于重视粮食作物的比重,忽视经济作物对增收的重要性;农业产出收入较低。,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业产出收益较低。

(三)、生态环境

村周围地区是世界一流美学价值的自然生态区,是全球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最独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是县重要原始森林区,是唯一免遭森工企业采伐的“处女地”。境内有云岭杉林、华林松林、高山松林、杨树林、柳树林、铁杉林、香柏林、白桦林、杜鹃林等,此外,还有红豆杉、榛木、楸木等珍贵树种,林种丰富。松茸、羊肚菌等林下野生资源极为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中有雪豹、小熊猫、藏马鸡、锦鸡等珍稀动物,八大名花在这里样样俱全。

村的山脉南北纵贯、东西并列,错落有致的崇山峻岭源于自然造化,丽质天成,神、秀、美的景观构成了的基本地貌和原始生态。河发源于西北面格咱盖公措,贯穿全境,与河汇合,向东流入金沙江,流程约6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青山绿树,风景如画。

有若干个高山天然淡水湖泊,面积较大的有那波措、色列措、顶朗措。这些湖泊形态各异、风光迷人,像镶嵌在绿毯上的蓝宝石。此外,珍珠滩和七彩瀑布是境内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林涛、急流、飞瀑、涌泉,仿若置身于天籁之中。遗憾的是几年前由于珍珠滩上游发生泥石流,滚涌而下的淤泥掩埋了珍珠滩层层清澈见底的积水潭,只剩下七彩瀑布一个景点。不过,珍珠滩上遍生的苔藓蕨类植物构成了另外一派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高山草场是地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当地藏民的季节性牧场。其中,南宝草场、德杰草场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草场。南宝草场海拔4000米,面积约500公顷;德杰草场位于蜀都湖东面,海拔3900米,面积约700公顷。草场不仅作为放牧的场地,绿草、野花、羊群、牛群、蓝天、白云,“世外桃园”般的美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社会人文环境

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藏族村寨,这里的人勤劳、善良、朴实,祖祖辈辈在这快土地上辛勤耕作,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政治安定。村除1名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并衍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群众性祭祀活动和赛马等娱乐活动,展示了村寨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此外,村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用歌舞抒发感情、表达愿望、憧憬未来。

(五)、交通

目前村有一条土路通乡政府,全长38公里,可通行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货车等。,乡对该道路进行了一次修整,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晴通雨断的情况。该情况得到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县交通局实地勘察后,计划年内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村位于县城以东、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边缘,与县城直线距离不超过40公里。实际上,村曾经有两次机会可以修通直达县城的公路。1997年,开发林区提到了州县政府的议事日程,随后,通过一年的野外勘测,林区公路规划基本确定。正准备动工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护生态、禁伐天然林的英明决策,公路修建就此搁浅。父老乡亲困惑、惋惜后,冷静思考,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免遭人为残酷破坏送了一口气。第二次机会来源于以景区为中心的东部精品旅游南北环线计划,该计划初步确定从经蜀都湖修建一条公路至村,再往南延伸到泸沽湖,往北延伸连接稻城亚丁。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修筑景区公路时,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如果修建该道路,将会对申遗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于是,直接通达县城公路的修建计划第二次被搁浅。

(六)、农家旅游接待业

随着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外界不断认知,来到旅游的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村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400人左右。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按人均消费400元计算,村旅游收入共计16万余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0%。预计后旅游收入还将大幅增加,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加大。但是,村在发展旅游接待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旅游接待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协调,存在农户各自经营、各自揽客,甚至哄抢客源、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重自然风光,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旅游的六大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在,旅游行为、旅游活动过于单一,应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风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传统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加人文内涵,使旅游者来到不仅是观光,同时也是享受文化的熏陶。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交通条件、接待条件、卫生条件、食宿环境等急需加强。

4、旅游宣传不到位。目前旅游宣传主要靠农户自主单独进行,客源大部分是回头客,宣传渠道单一、宣传面不广。

通过对村产业状况、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村人均田地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品种不多,比重不大。

?村牲畜饲养量大,但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得不到保障,收益不好。

?基础设施落后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条件不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备、村民居住屋舍陈旧、卫生条件差、集贸市场及村民娱乐设施缺乏等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三江流域核心保护区,相关保护政策措施比较齐备,一直以来,村两委致力抓好落实工作,效果良好,但是,偷猎、倒卖木材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村民建盖房屋、烧柴等过量砍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威胁。

?村旅游接待逐渐兴起,但是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存在资源分配不平均、接待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须及时进行解决。

三、关于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养殖质量,确保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使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村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2)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针对该原因分析,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1、种植业中进一步增加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减少效益产出较差的玉米、青稞等作物的种植。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比较多的,但是人们终年劳作,收益却不是很好。很多老百姓说,我们要种玉米、种蔓菁,这样牲畜才有饲料可供喂养,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经济中贸易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中,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品种,科学栽种。

2、畜牧业是村的主要产业。牦牛养殖量居全州之首,数量大、质量好,但是牧民收益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牦牛生长周期长,自然放牧条件下,遇到冰雪等恶劣天气时死亡率高,喂养成本大。建议村减少牦牛饲养量,增加绵羊、山羊的数量。从收益方面来说,山、绵羊饲养周期短、繁殖快、出栏率高,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不过,在增加牲畜养殖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不宜盲目增加养殖数量,要寻求一个既能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又能合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引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张经济林果及牲畜肉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贸易搭建服务平台。采取直销、进军超市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销售渠道。另外,引导建立农民协会等组织,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协会代表村民与企业签订合同,防止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村民利益。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木材砍伐数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对于特殊保护的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采伐;在修建房屋及烧柴等村民所需的木材采伐管理方面,加强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的监督检查。

根据调查,目前村藏族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房顶采用木板多层覆盖,屋面木板每3-5年更换一次。按每户房屋屋顶面积400平方米测算,更换一次约需600平方米木板,约需砍伐树木50-100棵,投入劳动力30个工次。累计,村平均每年用于屋顶木板更换需砍伐树木棵左右,投入劳动力100个工次,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此外,木板屋面还存在易腐烂、易渗漏等缺点。因此,建议村在充分保持藏族民居建筑特点的前提下,居住房屋屋面更换为瓦面屋顶,建议各级政府给与政策引导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次投资,一劳永逸,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屋面渗漏问题,同时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它产业中,创造更多财富。

(三)、建立小集贸市场,提供村民交易与集会的场所,并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由于长期封闭,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少。村没有集市,也没有到乡县集市赶集的条件和习惯,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还没有融入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因此,建议在村设立小集贸市场。

?根据村的情况来看,宜建设一个小规模的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选址。位于组和村委会所在地之间,选择一块平坦且能够向外扩展的土地用于建设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的建筑风格要以当地藏族民居建筑风格一致,最好采用土木结构,瓦面屋顶。

?集贸市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小镇的建设,在集贸市场的选址和建设中,不仅考虑集贸市场的功能,还要考虑未来旅游接待的功能,即未来的集贸市场既是村民贸易的市场,也是旅游接待、旅游购物、旅游食宿的市场。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集贸市场采取村统一规划、集体提供土地、村民自愿集资建房的模式进行建设。

?集贸市场规划建设中,考虑建设村民公共活动广场,提供村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此外,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四)、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接待,提高农民收入。

村困难在山、问题在山,出路也在山。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后花园,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将逐步发展成为迪庆州生态旅游的胜地。目前已有部分农户开始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但是总体来说存在发展不平衡、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并且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创新。

1、成立村旅游协会,加强旅游接待管理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锻炼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各级政府及时协调、引导村农户成立村旅游协会,使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旅游接待资源统一进行规范管理,使旅游接待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建章立制,规范旅游接待服务

协会是否得到会员的拥护,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协会自身有没有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否优化服务质量,不断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协会要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方针,致力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上作文章,不断规范协会运作。首先是制订《章程》,用《章程》来规范协会的行为,促进协会的自身发展。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如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解决协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制定《住宿、餐饮、马匹提成管理办法》、《马匹管理办法》、《客源分配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核算,配备专职人员,坚持财务收支帐目公开制度。此外,协会要统一旅游接待收费标准,监督各农户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并引入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业务,切实保障旅游者在的旅游安全,消除农户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发生游客安全事故的隐患。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旅游环境:

(1)改善村至乡的公路状况。村至乡公路全长38公里,全部沙石路面,路况较差,崎岖不平且路面狭窄,汽车通行时间2小时左右,限制了旅游的发展,也极大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a、建议对该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为柏油马路;b、如有可能,尽快修建—德杰牧场—蜀都湖公路,直接通达县城。

(2)改进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村内路面硬化、公共卫生厕所建设、路灯建设、垃圾池建设等。结合今年整村推进项目,建议重点考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3)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配套设施

标志性建筑可强化地方旅游形象、提升地方旅游品位。标志性建筑还要充分考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既有突出性,又要与地方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建议在组附近的公路上修建一座具有藏族特色的大门,使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作为旅游者进入村的入口,便于对旅游者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此外,在大门旁边,配套建设游客接待服务站和旅游协会办公场所。

4、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尽管正在被外界逐渐认知,但是,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发展旅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宣传,把推向世界。

(1)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从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多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媒体应多给与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加大的宣传力度。

(2)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宣传,搭建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

(3)建立旅游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与旅游网站集成,实现两个功能:a、协会利用该系统,实现游客住宿、餐饮、马匹选择等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分配、管理;b、游客通过该系统,实现住宿、餐饮、马匹等网上提前预订,充分保障旅游行程计划。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3

全村委会共有5个党支部,共有35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名。拥有1个党员活动室,共计60平方米,累计藏书400余册。

杯倮村委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村上拥有1个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条件的困难户基本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100%。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每年按时召开党员大会;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和要求

1、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

2、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环境建设。目前道路硬化率仍然偏低,农民群众希望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多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村道路雨天泥泞、秋天尘飞的局面。

3、希望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农。

4、希望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控制药口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三、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2、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杯倮村委会的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探头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班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业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人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2、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4

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解掌握我乡当前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据县党办的要求,接到通知后,我乡立即组成调研组,于8月8日深入到XXX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XXX乡XXX村是“五个100”规划扶贫村,在2006年度又再次被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使X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2006年,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小组,具体由农办牵头,组织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二十多个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对XXX村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XXX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风、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538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X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公路建设、移民搬迁、村寨道路硬化、通话通电等。其中:规划每年利用冬闲地种植脱毒马铃薯300亩,封山育林1620亩,花红种植800亩,板栗140亩,花椒120亩,石漠化治理275亩,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规划总投资1924万元。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投入142.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456万元,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投入641.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万元,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9万元。

XX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后,经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今年XXX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状大畜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力工经济,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1)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①、2007年度,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XX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13.4吨,种植面积95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397亩。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①、XX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3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总长9000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②、沼气池建设全面普及,XXX村从二00三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历时3年,现已建设沼气池432口,普及率达到89.6左右,部分农户因投资不足,场地不够等因素制约未得以建设,今后将着力帮扶,予以改善。

③、活动场所的改造即将启动。XXX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选点玉丰,接近村活动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设之中;玉丰一组球场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水泥拨调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④、2006年度完成改厕400口,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3)移民搬迁工作,XXX村石峰一二组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土地调整即选点工作全面开展,共涉及72户,263人,选点具体落实在XX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4)通路工程及农电改造,规划一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网络已通过县交通局立项批复,目前毛路建设已能通车,待项目到位后即组织实施。

(5)农村茅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XXX村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12户,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实12户,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6)通水工程建设情况。XXX村是一个典型的缺水村,群众人畜

饮水极为困难,水源缺乏,实施小水窖工程将作为XXX村改水的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母亲水窖”250口,利用水利项目建成小水窖50口。

(7)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在规划项目中,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处,煤洞坡水毁工程一处,总投资达38万余元,全长2450

余米,恢复农田430亩。

(8)通电通话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启动,进村电网已架设完毕,主线正在立杆,计划8月底全面建成使用;电视网络工程已建成远教室1个,安装电视接收器3个。

(二)、资金投入情况

1、国家、省、市、县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

(1)国家投入的有沼气池建设项目、茅草房改造项目,茅草房改造共实施了12户,共投入资金7.2万元,国家投入资金3.6万元。沼气池建设800口,共投入资金120万元。

(2)省投入的有石漠化治理、通村公路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石漠化治理从夹岩至大寨,治理面积397亩,投入资金11.91万元,通过村公路12公路,投入资金60万元,移民搬迁76户,投入资金216万元。

(3)市投入的有茅草房改造、卫生改厕项目,茅草房改造12户,投入资金3.6万元,卫生改厕400个,投入资金12万元。

(4)县投入的有村寨道路硬化、村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马铃薯种植等项目,道路硬化780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村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8万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投入3万元,农电网改造投入120万元,饮水工程小水窖建设50口,投入资金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毁工程一处,投入资金38万元,广播电视接收站安装3个,投入资金3万元,马铃薯种植95亩,投入资金6700元。

2、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情况

农民自主筹资投劳主要体现在公路、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方面,公路建设投劳5万个工时,人畜饮水投劳6500个工时,沼气池建设筹资80万元。

3、社会力量投入

无社会力量投入。

4、支农补贴落实情况

支农补贴资金主要是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共补助学生12名,补助金额为3600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共18万元。

5、金融支农情况

发放小额贷款共27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种养殖业。

(三)生产发展情况

1、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推广“双杂”良种为主的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农业增产增收的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实施沼气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文明村寨路面硬化、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石旮旯组实施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2)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治理恶劣的生态环境

以生态治理为目标,2002——2005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7276亩,荒山造林160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7.4,使全乡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3)充分利用优势,加大对农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同的农业项目,大力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保护面积1066亩;实施脱毒种薯、优质梨、养羊、肉牛养殖等种养殖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结合新农村建设,XXX村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村级开发力度,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新增种养殖大户5户,新增各类运输车辆28辆,新组建建筑专业工程承包队伍2个,外出从业人员460人,全村从事二、三产业总人口达150余人,年人均收入2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0。

(二)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2005年的3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50万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成效明显。XXX村依靠发展草山草坡资源,发展肉牛养殖128头,使部分农民群众收入得到提高。新增了一些专业养殖户。

(四)改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蒸蒸日上。茅草房改造迅速推进,截止目前,全村茅草房改造实施了12户,已基本完成。下木房到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已于今年7月底动工修建,计划今年11月底建成通车。村寨道路硬化完成5625米,硬化面积7800余平方米。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选址结束,年内动工修建。石旮旯72户、263人的移民搬迁工程已经敲定,资金到位后立即组织实施。

(五)惠农政策深入落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了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寻求出路,确保失地群众不失收、不失业、不失保、不失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特困小学、初中学生实行救助,“两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提高了电视覆盖率,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爱幼蔚然成风。XXX村普遍实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经常深入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稳定,推动了了村级繁荣,议出了和谐环境,促进了村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群众勤劳致富,互助友爱,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2131”工程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县农村建设机构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畜牧业。

(六)要规划建设好移民新村。要搞好主干路两侧项目,有计划地推进村庄合并工作,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5

一、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XXX乡XXX村是“五个100”规划扶贫村,在20__年度又再次被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使X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20__年,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小组,具体由农办牵头,组织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二十多个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对XXX村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XXX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风、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20_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538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X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公路建设、移民搬迁、村寨道路硬化、通话通电等。其中:规划每年利用冬闲地种植脱毒马铃薯300亩,封山育林1620亩,花红种植800亩,板栗140亩,花椒120亩,石漠化治理275亩,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规划总投资1924万元。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投入142.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456万元,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投入641.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万元,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9万元。

XX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后,经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今年XXX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状大畜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力工经济,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1)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①、20__年度,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XX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13.4吨,种植面积95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397亩。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①、XX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3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总长9000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②、沼气池建设全面普及,XXX村从二0__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历时3年,现已建设沼气池432口,普及率达到89.6左右,部分农户因投资不足,场地不够等因素制约未得以建设,今后将着力帮扶,予以改善。

③、活动场所的改造即将启动。XXX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选点玉丰,接近村活动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设之中;玉丰一组球场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水泥拨调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④、20__年度完成改厕400口,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3)移民搬迁工作,XXX村石峰一二组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土地调整即选点工作全面开展,共涉及72户,263人,选点具体落实在XX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4)通路工程及农电改造,规划一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网络已通过县交通局立项批复,目前毛路建设已能通车,待项目到位后即组织实施。

(5)农村茅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XXX村20__年开始实施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12户,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实12户,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6)通水工程建设情况。XXX村是一个典型的缺水村,群众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水源缺乏,实施小水窖工程将

作为XXX村改水的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母亲水窖”250口,利用水利项目建成小水窖50口。(7)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在规划项目中,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处,煤洞坡水毁工程一处,总投资达38万余元,全长2450余米,恢复农田430亩。

(8)通电通话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启动,进村电网已架设完毕,主线正在立杆,计划8月底全面建成使用;电视网络工程已建成远教室1个,安装电视接收器3个。

(二)、资金投入情况

1、国家、省、市、县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

(1)国家投入的有沼气池建设项目、茅草房改造项目,茅草房改造共实施了12户,共投入资金7.2万元,国家投入资金3.6万元。沼气池建设800口,共投入资金120万元。

(2)省投入的有石漠化治理、通村公路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石漠化治理从夹岩至大寨,治理面积397亩,投入资金11.91万元,通过村公路12公路,投入资金60万元,移民搬迁76户,投入资金216万元。

(3)市投入的有茅草房改造、卫生改厕项目,茅草房改造12户,投入资金3.6万元,卫生改厕400个,投入资金12万元。

(4)县投入的有村寨道路硬化、村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马铃薯种植等项目,道路硬化780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村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8万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投入3万元,农电网改造投入120万元,饮水工程小水窖建设50口,投入资金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毁工程一处,投入资金38万元,广播电视接收站安装3个,投入资金3万元,马铃薯种植95亩,投入资金6700元。

2、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情况

农民自主筹资投劳主要体现在公路、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方面,公路建设投劳5万个工时,人畜饮水投劳6500个工时,沼气池建设筹资80万元。

3、社会力量投入

无社会力量投入。

4、支农补贴落实情况

支农补贴资金主要是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共补助学生12名,补助金额为3600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共18万元。

5、金融支农情况

发放小额贷款共27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种养殖业。

(三)生产发展情况

1、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推广“双杂”良种为主的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农业增产增收的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实施沼气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文明村寨路面硬化、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石旮旯组实施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2)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治理恶劣的生态环境

以生态治理为目标,20__——20__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7276亩,荒山造林160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7.4,使全乡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3)充分利用优势,加大对农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同的农业项目,大力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保护面积1066亩;实施脱毒种薯、优质梨、养羊、肉牛养殖等种养殖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结合新农村建设,XXX村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村级开发力度,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新增种养殖大户5户,新增各类运输车辆28辆,新组建建筑专业工程承包队伍2个,外出从业人员460人,全村从事二、三产业总人口达150余人,年人均收入2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0。

(二)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20__年的3万元发展到20__年的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50万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成效明显。XXX村依靠发展草山草坡资源,发展肉牛养殖128头,使部分农民群众收入得到提高。新增了一些专业养殖户。

(四)改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蒸蒸日上。茅草房改造迅速推进,截止目前,全村茅草房改造实施了12户,已基本完成。下木房到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已于今年7月底动工修建,计划今年11月底建成通车。村寨道路硬化完成5625米,硬化面积7800余平方米。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选址结束,年内动工修建。石旮旯72户、263人的移民搬迁工程已经敲定,资金到位后立即组织实施。

(五)惠农政策深入落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了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寻求出路,确保失地群众不失收、不失业、不失保、不失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特困小学、初中学生实行救助,“两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提高了电视覆盖率,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爱幼蔚然成风。XXX村普遍实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经常深入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稳定,推动了了村级繁荣,议出了和谐环境,促进了村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群众勤劳致富,互助友爱,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

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2131”工程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县农村建设机构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畜牧业。

(六)要规划建设好移民新村。要搞好主干路两侧项目,有计划地推进村庄合并工作,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6

近年来武功镇聂村是个农业重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等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两年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武功镇聂村位于武功镇西塬,距西宝北线1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6人,总户数334户耕地面积1680亩,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1名,60岁以上党员8名,40岁以下党员9名,该村,一面临沟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有着丰富传统的种植养殖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工作成效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__年底,县财政支助该村资30万元发建起了生猪养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07年9月镇上扶持又建起大棚蔬菜基地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蓄、沼、菜、产业链,拓宽了群众收入的路子。07年按市场每头猪净利润600元,每舍年出栏生猪200头算每户年纯收入12万元,并且年底黄瓜就已上市每棚年纯收入可达到1.2—1.5万元08年虽说市场波动,但群众收入还是稳中有升08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与此同时该村又采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群众自筹资金,水泥硬化了通村路及村间街道,建起了花坛,完成了绿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新打机井2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建成面貌一新的村委会、广场、超市、图书室牢固阵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办起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广场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自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过去两委会面积小,环境差,破烂落后,而且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少、组织生活缺乏。自07年新建了阵地140余平方米,安排了干部驻村、并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电教施、材料以来,通过这个平台党员干部学习经常化了,并对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还能公开承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也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和自富、带富能力,为该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 信息的灵通,增强了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信息匮乏,农民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对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农业生产只凭经营者直觉和经验决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种植、养殖技术缺乏,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多元服务新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拓展商机,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沟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 07年县上为我们免费装上了电话、电脑网线,我们经常利用电脑网络向群众查询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销路及市场等方面信息,同时还办起了田园信息专栏不定期向群众宣传小麦病虫害防治、生猪养殖、防疫,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信息,实现了现代农业时代信息的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医疗制度得到了改革

20__年以前,据了解调查我村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58%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3.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这些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就医困难。从20__年起,中央和县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06年07年我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08年09我村参合率连续两年均达到了100%,08年全村农民住院共计报销56户,金额达10万余元,群众确实在这方面得到了实惠。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我村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06年至今我村累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局畜牧兽医专家和县农林局畜牧兽医专家大棚蔬菜、小麦、玉米种植专家来我村举办培训会28次,同时还高薪聘请大棚蔬菜种植技师常驻我村指导作务,使农民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为不断推出新型农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直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并做到“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 的提高。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产业发展局限,结构有待扩展调整20__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建成了可存栏20__头的肉猪育肥基地。两年来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产业规模局限,有育肥基地没有繁育基地,猪苗来源基本都是从农贸市场及周边农户家中零散购回,而且购回的猪苗品种不纯、大小不一、出栏周期长,加之走街串巷可能购回带病仔猪,难免有个别猪染病,造成猪叉传染,风险较大,效益不能稳步快速提升。

2、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该村村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村间卫生治理措施还不够得当,许多地方还存在死角。虽然通村路、村间街道和广场已全部绿化景色宜人,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许多地方还可见群众乱扔、乱倒的生活垃圾。同时猪场排污还存在排污缺陷,每到夏季蚊虫滋生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3产业协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 。如养猪协会和大棚蔬菜种销协会,由于没经费、经验欠缺、运作盲从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县、镇下拨每年经费,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截至现在该村修路、建广场、等还负债29万余元,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干部正常的生产生活。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政策观念淡薄。大多数村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较高的纷纷外出务工。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了解的很少,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何谓“三农”,何谓“新农村建设”,这些都不利于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5、基层组织建设虽有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同时镇上还下派了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发展眼光远的干部驻村挂职帮助学习和工作。但个别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还乐于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单一。

四、发展的几点思索思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民经济底子薄,赚起赔不起,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要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

2、提高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

继续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加强明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7

一、定黎村村情现状

基本概貌。定黎村位于南宁市武鸣县甘圩镇西部,距甘圩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与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接壤,本村为岩石山村,石材丰富。自XX年贯穿村子而过的017号县道修缮后,到镇及县城的道路已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本村XX年被自治区列为扶贫村。

人口民俗情况。全村包括两个自然屯,即定黎屯和板蒙屯,分13个村民小组,共782户,总人口2797人(截止XX年3月)。本村无住茅草房、树皮房农户,90/%以上的农户均住上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全村有困难党员户4户、困难家庭学生15户、困难群众10人、五保户口10人。村民的居住较为集中,全村共有三姓:即姓陆、姓何、姓林,三姓村民均为壮族民族,共具壮族的风俗习惯,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1600亩,旱地面积31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甘蔗、密本南瓜、指天椒、花生、香蕉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其中密本南瓜是本村农产品特色产业,全村年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2160000公斤。

畜牧生产情况。本村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全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每户养鸡数量在5000~8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不具发展壮大规模。

水产养殖情况。全村有3个鱼塘,水产养殖90亩,品种主要以罗非鱼、草鱼等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村环村道路的硬化率达90%,屯道、巷道尚有3.5公里还未能硬化,争取以后逐年完善;全村水利渠道9.6公里,XX年以前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XX年在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后,通过全村两个自然屯的群众自筹部分和政府补贴部分的方式已对2.2公里的水利渠道进行硬化维修,目前尚有7.4公里还没有得到维修解决;人饮工程方面,XX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投入实施,已经解决了本村定黎屯的自来水环屯入户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饮改造还未能得到解决。板蒙屯人饮工程始建于1994年,由于当时规划设计落后,水管管道多处经过牛栏、猪圈地面下,卫生得不到保证。加上经过近16年的运行,目前管道已多处老化锈蚀,到处爆裂渗漏,在管道经过牛栏、猪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后易回吸脏水,从而导致用水不卫生、不安全;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每家每户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定黎村村委办公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该办公楼于XX年建成使用,建楼资金由村民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募集。楼房建成至今,墙体无大裂缝,房顶无漏水,安装了铝合金窗。上下共有8室,包括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用水者协会、调解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等办公场所。村中心小学1所,教学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11个班;学生306名,教室和教师办公场所严重不足。我村文体活动场所较少,部分教师、群众建议修建一个戏台供学校、群众逢年过节开展文体活动所用。

教育、医疗、计生情况。全村有1所中心小学,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学生306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小学达100%,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达90%。我村认真抓好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XX年度已经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达90%以上;计划生育率达85%。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XX~XX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达830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

村容整洁情况。目前村民居住环境随着村道完善,城乡清洁工作的深入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人畜混居的情况还存在,对清洁工程重视不够,全村尚未修建垃圾池供村民使用,有塑料袋等垃圾随地乱丢的现象。

二、品友互动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集体经济薄弱,因集体土地、山林已基本分到屯、队,所以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较少。村委会只有3个鱼塘发包,每年收取承包金8000多元,除去支援学校建设等支出后,村委的办公费用不够支出。

区位、资源情况。该村地处岩石山区,有约4000多亩石灰石资源,在当地是石材储量最多的村庄之一,有资源开发的优势。XX年镇政府已引进私人老板在本村开发采石场1个。目前本村使用能源主要以木薯杆、玉米杆等柴火为主,沼气为补助。全村对沼气的使用较为积极,沼气池普及率达75-80%。但是因该村地质为石山,红泥土,地基收缩性大,原建沼气池有一部分已开裂不能正常使用,部份村民希望有扶贫政策后再重新建设。该村在劳务资源丰富,每年有将近830人劳务输出打工,基本上全是自行组织形式的劳动输出。

规章制度基层民主建设等情况。我村各类规章制度完善较好,制订了《定黎村村规民约》、《定黎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水利协会》两个协会组织;村委有村干部班子分工及职责、任期目标及工作计划、党支部阶段性生活安排等。基层民主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村有联管会,屯有联管员。

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相关政策,通过写标语、出墙报等方式宣传中央、自治区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划生育等政策、农技知识宣传到位,专门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于3月2日 15日深入适中、苏坂、大池、西陂等乡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分管领导、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代表、农户及人大代表座谈会,对我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本文基于此次调研结果,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并就如何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我区新农村建设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实施 工业化促农、城市化带农、产业化富农 的思路, 三农 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xx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32.5亿元,比20xx年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元,比20xx年增长13.4%,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1、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建成12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成为了海西最大的无公害生猪基地,连续两年获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森华冷却肉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森宝年屠宰3600万羽肉鸡生产线开工建设。20xx年,全区肉类总产量16.07万吨,增长19.9%;水产品总产5850万吨,增长18.2%。二是林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植树造林4.73万亩,引进金源木业等竹木加工企业100多家,建成丰产毛竹林基地40万亩。三是果蔬产业持续推进。共有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万亩、水果无公害基地1.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0.8万亩;建成东肖联邦梅花山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450亩、苏坂乡美山村5000亩密柚生产示范基地。四是茶叶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壮大 优质高山茶 ,建设了白沙产坑、岩山玉宝、小池镇培斜村等茶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截止目前,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的茶场20个,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产量1037万吨,毛茶产值2792万元。五是花生产业稳中有升。形成 生产基地----咸酥加工----花生销售 产业链,加工企业150多家。龙岩咸酥花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产业经营持续推进

一是培育企业舞龙头。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生猪、竹木、果蔬、花生、茶叶五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区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5家,实现加工产值27.57亿元,已培育出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市级29家。二是扶持协会抓服务。积极开展农民互助活动,建立经济合作社和产业经济组织,全区现已组建生猪、密柚、茶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拥有会员750户,注册资金1247万元,资产总额4800多万元,专业合作社地域分布覆盖率90%。三是健全体系促流通。扎实开展农村 新网工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截止20xx年底,全区共有农资超市4家、庄稼医院4个、农产品交易中心1个,新建成和改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个、村级农产品信息点8个。

3、城乡统筹持续提升

一是村庄规划建设有序开展。大力实施 造福工程 ,两年来,共完成搬迁281户1124人。开展村庄整理工程,共32个行政村实施拆旧建新工作,拆旧面积达17万平方米。完成东肖、铁山、龙门组团规划,适中、小池镇总规修编和94个村庄建设规划。适中中心村等被列为省级农民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万安镇浮竹等13个村列为省级示范农民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龙门洋畲、小池培斜、适中中颜、龙门湖坑4个村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村镇建设连续6年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农村道路建设全面推进。通村通乡道路交通网络全面铺开。20xx年以来,全区投资5.43亿元,完成281个建制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 上衔下延 新一轮农村公路121.4公里。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全区15个乡镇和216个行政村实现通客运班车,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76.6%。三是涉农基础设施明显加强。近两年来,建成标准化渠道155公里、防洪堤15.9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2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31万亩。20xx年土地整理面积1053亩,补充耕地946.2亩,实现占补平衡。

4、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5617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1.3%。所有行政村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体制改革。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进展顺利。创新村居干部和农村 六大员 绩效考核机制,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共选派80多名干部驻村任职,选聘农村 六大员 2619名。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等各项制度,实现农民零负担。实行试点村动态管理,55家省、市文明单位与新农村试点村、革命基点村开展新一轮结对共建,15对居村结对共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8

一、定黎村村情现状

基本概貌。定黎村位于南宁市武鸣县甘圩镇西部,距甘圩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与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接壤,本村为岩石山村,石材丰富。自XX年贯穿村子而过的017号县道修缮后,到镇及县城的道路已扩建为5米宽的水泥路。本村XX年被自治区列为扶贫村。

人口民俗情况。全村包括两个自然屯,即定黎屯和板蒙屯,分13个村民小组,共782户,总人口2797人(截止XX年3月)。本村无住茅草房、树皮房农户,90/%以上的农户均住上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全村有困难党员户4户、困难家庭学生15户、困难群众10人、五保户口10人。村民的居住较为集中,全村共有三姓:即姓陆、姓何、姓林,三姓村民均为壮族民族,共具壮族的风俗习惯,乡风民俗较好,村民热情好客,几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动,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村民和睦共处、团结共进。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耕地面积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1600亩,旱地面积318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木薯、甘蔗、密本南瓜、指天椒、花生、香蕉等经济农作物,基本上达到多元化农业。其中密本南瓜是本村农产品特色产业,全村年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2160000公斤。

畜牧生产情况。本村畜牧生产方面以养鸡业较具规模,全村有15户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养鸡基地,每户养鸡数量在5000~8000只不等。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不具发展壮大规模。

水产养殖情况。全村有3个鱼塘,水产养殖90亩,品种主要以罗非鱼、草鱼等为主。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村环村道路的硬化率达90%,屯道、巷道尚有3.5公里还未能硬化,争取以后逐年完善;全村水利渠道9.6公里,XX年以前均未进行硬化处理,年久失修,XX年在政府落实新农村建设政策后,通过全村两个自然屯的群众自筹部分和政府补贴部分的方式已对2.2公里的水利渠道进行硬化维修,目前尚有7.4公里还没有得到维修解决;人饮工程方面,XX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材料)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进行投入实施,已经解决了本村定黎屯的自来水环屯入户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饮改造还未能得到解决。板蒙屯人饮工程始建于1994年,由于当时规划设计落后,水管管道多处经过牛栏、猪圈地面下,卫生得不到保证。加上经过近16年的运行,目前管道已多处老化锈蚀,到处爆裂渗漏,在管道经过牛栏、猪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后易回吸脏水,从而导致用水不卫生、不安全;通讯方面,全村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总拥有率已达80%,每家每户都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机,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的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正在申请安装。

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定黎村村委办公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该办公楼于XX年建成使用,建楼资金由村民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募集。楼房建成至今,墙体无大裂缝,房顶无漏水,安装了铝合金窗。上下共有8室,包括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用水者协会、调解委员会、文化活动室等办公场所。村中心小学1所,教学楼1栋二层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11个班;学生306名,教室和教师办公场所严重不足。我村文体活动场所较少,部分教师、群众建议修建一个戏台供学校、群众逢年过节开展文体活动所用。

教育、医疗、计生情况。全村有1所中心小学,全校教职工14名(含3名幼儿园教师),学生306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小学达100%,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达90%。我村认真抓好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XX年度已经过国家两基达标验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达90%以上;计划生育率达85%。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为主,XX~XX年全村外出打工流动人口达830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

村容整洁情况。目前村民居住环境随着村道完善,城乡清洁工作的深入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人畜混居的情况还存在,对清洁工程重视不够,全村尚未修建垃圾池供村民使用,有塑料袋等垃圾随地乱丢的现象。

二、品友互动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集体经济薄弱,因集体土地、山林已基本分到屯、队,所以村一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较少。村委会只有3个鱼塘发包,每年收取承包金8000多元,除去支援学校建设等支出后,村委的办公费用不够支出。

区位、资源情况。该村地处岩石山区,有约4000多亩石灰石资源,在当地是石材储量最多的村庄之一,有资源开发的优势。XX年镇政府已引进私人老板在本村开发采石场1个。目前本村使用能源主要以木薯杆、玉米杆等柴火为主,沼气为补助。全村对沼气的使用较为积极,沼气池普及率达75-80%。但是因该村地质为石山,红泥土,地基收缩性大,原建沼气池有一部分已开裂不能正常使用,部份村民希望有扶贫政策后再重新建设。该村在劳务资源丰富,每年有将近830人劳务输出打工,基本上全是自行组织形式的劳动输出。

规章制度基层民主建设等情况。我村各类规章制度完善较好,制订了《定黎村村规民约》、《定黎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水利协会》两个协会组织;村委有村干部班子分工及职责、任期目标及工作计划、党支部阶段性生活安排等。基层民主建设已有一定基础,村有联管会,屯有联管员。

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相关政策,通过写标语、出墙报等方式宣传中央、自治区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计划生育等政策、农技知识宣传到位,专门出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于3月2日 15日深入适中、苏坂、大池、西陂等乡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分管领导、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代表、农户及人大代表座谈会,对我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本文基于此次调研结果,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并就如何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我区新农村建设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实施 工业化促农、城市化带农、产业化富农 的思路, 三农 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xx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32.5亿元,比20xx年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元,比20xx年增长13.4%,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1、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畜牧业健康发展。建成12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成为了海西最大的无公害生猪基地,连续两年获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森华冷却肉项目一期建成投产,森宝年屠宰3600万羽肉鸡生产线开工建设。20xx年,全区肉类总产量16.07万吨,增长19.9%;水产品总产5850万吨,增长18.2%。二是林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植树造林4.73万亩,引进金源木业等竹木加工企业100多家,建成丰产毛竹林基地40万亩。三是果蔬产业持续推进。共有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万亩、水果无公害基地1.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0.8万亩;建成东肖联邦梅花山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450亩、苏坂乡美山村5000亩密柚生产示范基地。四是茶叶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壮大 优质高山茶 ,建设了白沙产坑、岩山玉宝、小池镇培斜村等茶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截止目前,连片开发100亩以上的茶场20个,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产量1037万吨,毛茶产值2792万元。五是花生产业稳中有升。形成 生产基地----咸酥加工----花生销售 产业链,加工企业150多家。龙岩咸酥花生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产业经营持续推进

一是培育企业舞龙头。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生猪、竹木、果蔬、花生、茶叶五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区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5家,实现加工产值27.57亿元,已培育出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市级29家。二是扶持协会抓服务。积极开展农民互助活动,建立经济合作社和产业经济组织,全区现已组建生猪、密柚、茶叶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拥有会员750户,注册资金1247万元,资产总额4800多万元,专业合作社地域分布覆盖率90%。三是健全体系促流通。扎实开展农村 新网工程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截止20xx年底,全区共有农资超市4家、庄稼医院4个、农产品交易中心1个,新建成和改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个、村级农产品信息点8个。

3、城乡统筹持续提升

一是村庄规划建设有序开展。大力实施 造福工程 ,两年来,共完成搬迁281户1124人。开展村庄整理工程,共32个行政村实施拆旧建新工作,拆旧面积达17万平方米。完成东肖、铁山、龙门组团规划,适中、小池镇总规修编和94个村庄建设规划。适中中心村等被列为省级农民住宅小区建设试点,万安镇浮竹等13个村列为省级示范农民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龙门洋畲、小池培斜、适中中颜、龙门湖坑4个村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住宅小区,村镇建设连续6年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农村道路建设全面推进。通村通乡道路交通网络全面铺开。20xx年以来,全区投资5.43亿元,完成281个建制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 上衔下延 新一轮农村公路121.4公里。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全区15个乡镇和216个行政村实现通客运班车,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76.6%。三是涉农基础设施明显加强。近两年来,建成标准化渠道155公里、防洪堤15.9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2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31万亩。20xx年土地整理面积1053亩,补充耕地946.2亩,实现占补平衡。

4、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5617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1.3%。所有行政村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体制改革。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进展顺利。创新村居干部和农村 六大员 绩效考核机制,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共选派80多名干部驻村任职,选聘农村 六大员 2619名。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等各项制度,实现农民零负担。实行试点村动态管理,55家省、市文明单位与新农村试点村、革命基点村开展新一轮结对共建,15对居村结对共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9

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组织网络。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健全完善的组织网络、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关键。尚未建立且条件具备的单位,要抓紧成立关工委组织,尤其是市直、企业、学校、村居、社区,主要领导要靠上抓,积极推进,争取尽快成立。要切实配齐配强关工委领导班子,关健选好“一号老头”。市直、镇街、村居要抓住这次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充实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把一些德高望重、年富力强、热心服务、扎实奉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充实到关心下一代队伍中来。

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要提供必要的学习、工作、活动场所,解决“有名无室”的难题。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为关工委解难题、办实事,条件较好的单位要尽可能解决专用办公场所,条件差的单位可采取“一室多用”等形式,设立多用办公场所,尽最大努力为老同志开展工作提供平台。二是要落实工作经费,舍得为“五老”开展活动投入。市直各单位要列出关心下一代专项活动经费,各镇(街)关工委要保证每年有必要的办公经费,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为“五老”发挥作用提供保障。三是各级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实关工委办公室力量,明确得力称职的专(兼)职人员,积极为老同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要群策群力,形成关心下一代工作强大合力。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广泛的群众性工作。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全社会都要各尽其责,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紧密结合工作性质特点,发挥部门优势,主动与关工委加强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级关工委及广大“五老”在关心下一代、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个人,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各级关工委组织也要主动加强与各单位的联系,争得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促进“五老”更好地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繁荣昌盛、文明富裕、安定和谐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省、*市关工委《关于发挥关工委作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通知》要求,从九月上旬开始,我市关工委组织市委政研室、民政、农业、司法、劳动、教育、团委、科协、残联等13个部门分成四个调研组,深入到11个镇街、20个村(居)、2个社区、1个企业和1个学校,采取“听汇报、看现场、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我市关工委及“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期间,关工委部分成员单位及21个镇街关工委也均按照要求,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调研,写出了调研报告。通过统一部署、层层组织、广泛调研,历时一个多月,基本摸清了我市各级关工委及“五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工委工作基本概况

我市于19*年成立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在省、市关工委的指导下,在成员单位的努力配合下,坚持与时俱进,关工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全面进步。我市关工委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分别被省、市政府评为全省和全市“捐资助学”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宣传报道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市关工委领导誉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是“红旗中的红旗”。

(一)各级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关工委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每年都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暨“五老”表彰大会,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关工委工作要点。设立了市关工委办公室,为正科级行政事业单位,编制3人。同时,在办公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各部门、各镇街也非常关心支持关工委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明确了分管领导,在人、财、物等方面倾斜,在感情上倾注,有力地推动了关工委工作的开展。

(二)组织队伍不断健全壮大。目前,*市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15人,其中,离退休老领导11人,在职市级领导4人,市委分管副书记任主任;组成了由宣传部、政法委、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教育、文化等40多个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委员会。全市21个镇街、817个村(居)、8个社区、43个市直部门、103个企业、218个学校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关工委组织总数达到1210个,形成了机关、镇(街)、社区、村(居)、学校、企业六级关工委组织网络。全市参加正常活动的“五老”人员达3万多人,其中老干部8455人,老战士5670人,老专家2305人,老教师8670人,老模范4998人。全市共有5486名“五老”人员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员、校外辅导员、帮教员、科技指导员、教材编写员等“十大员”聘书,形成了经常参加活动、积极开展工作的庞大“五老”队伍。

(三)工作方向方法更加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关工委准确把握定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展开本职工作;坚持量力而行,当好参谋助手,搞好协调配合;坚持拾遗补缺,多做干部无暇顾及的工作;坚持积极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多做实事好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各级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推动了关工委工作沿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提出并实施了“学习上求深,组织建设求强,队伍建设求广,关爱活动求实,工作思路求新,宣传舆论求大”的总体思路;坚持每年一次集中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广大“五老”人员和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坚持老领导联系点制度,分工负责,加强督促指导;坚持每年两次检查制度,坚持典型引路,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方法;坚持关心下一代协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坚持长年开展活动制度,共开展“创品牌、创五好”、“十个一”、“老少互动、双向关爱”、“捐资助学”、“科技结对一帮一”、“大手牵小手”等各类活动20多个,调动了“五老”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几年来,广大“五老”在关心下一代、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默默地奉献着余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关工委及“五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政治坚定、经验丰富、时间充裕、德高望重的优势,积极组织动员“五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他们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在培养教育青少年、培育造就新农民、维护社会稳定、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农民文明程度。思想道德建设是改变社会风气、促进乡风文明的关键,也是关工委的工作主线。关工委及广大“五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市关工委始终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抓实抓好。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利用重大节日集中开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先后发展烈士陵园、铁道游击队拍摄场地、北沙河惨案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20多处,博物馆、滕文公台、墨砚馆等“历史文化教育基地”15处,青少年科技馆、科技职业学院、气象站等“科技教育基地”12处,红荷湿地、生态家园等“绿色教育基地”6处。以基地为依托,把清明、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作为固定教育日,组织“五老”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了因时施教、因情施教、因地施教,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关工委利用基地共举办各类宣讲教育活动500多次,受教育青少年达6.8万人(次)。广泛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各级关工委与学校建立了密切联系,长期坚持到学校讲革命史、村史,上思想道德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形象生动地教育青少年,激发了青少年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感。全市有299名“五老”被学校聘为辅导员,共为青少年作报告100余次。全国劳动模范韦宗峰26年前就是一名癌症患者,退休后,他依然心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忍受病痛的折磨奔波于各学校之间,不遗余力地参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几年来,他为学生作报告80多场,深入农村、社区、机关作报告达100多场,使20多万人受到教育。近年来,病痛加剧、年龄的增长使他感觉出门不太方便,就主动创办了“韦劳模网站”,在网上和青少年交流。韦宗峰经常说:“是党培养了我,我一天没工作干就难受,我愿在有生之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多做点实事。”

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风文明就是一句空话。市关工委向全市离退休老同志发出了《知荣明耻,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奉献余热的倡议书》,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和“八荣八耻”宣传活动。广大“五老”纷纷发挥聪明才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了声势强大的道德宣传。南沙河镇前辛章村广大老同志亲自动手,规划了“关爱宣传一条街”,把社会公德编成三字经、四字歌、处世歌等,制作宣传牌80多幅,同时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200余幅,由“五老”亲自送到家中,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级索镇关工委成员、退休教师孔令义,编著了《道德立身》和《八荣八耻》小册子,收进了知荣明耻等歌谣310首和古今名言警句560条。在创作之初,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1100元印了100册,免费赠送给中小学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据统计,仅“八荣八耻”教育活动期间,全市“五老”人员就编写“三字经”20多首,收集、整理、制作各类小册子10000余册,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10000多幅,写公民道德宣传标5000多幅,营造了强大的宣传声势,激起了广大群众知荣、明耻、奋进之心。各级关工委还积极组织有文艺特长的老年人编排文艺节目,义务为群众演出。全市“五老”人员共成立“夕阳红文艺队”12个,编排文艺节目近100个,每年义务演出10多场次,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推进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

著书立说,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关工委积极组织动员有写作能力的“五老”发挥时间充裕的优势,广泛收集资料,编写*历史和各类教材,反映*变化,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料。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的市关工委关爱工作团成员、退休教师任士淦,坚持10年寻找日军侵华罪证,足迹踏遍了祖国各地,写下140万字的记录,拍摄了1000余幅照片,他用毛笔把这些资料浓缩在200多米的长卷里,被评为“首届感动山东十大新闻人物”。官桥镇关工委副主任、原镇文化站长孙井泉编写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可爱的家乡》演讲稿,出版了《*民俗》、《古薛文化》丛书。据统计,全市“五老”共编著革命历史、风情民俗、处世哲学等各类书籍、演讲稿20多种,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精神食粮。

(二)全面参与科技文化培训,着力培养造就新农民。广大老同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致富经验,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的重要力量。关工委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这一优势,组织“五老”人员言传身教,积极参与新农民的培养。

开展传帮带活动,培养懂科技新农民。组织老科技专家开展传帮带活动,不断推广科学技术、介绍致富门路,带领了一大批青年农民学科技奔小康。通过“一帮一”、“一带二”、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使3000多名农民学到了一技之长,走上了致富之路。全市共有200多名老科技工作者与农村青年结成了长期帮扶对子,级索镇羊二庄村青年满其红在果树栽培经济技师蒋广振的指导下,建起了5个果棚,年收益达7.5万元。西岗镇大王庄村是有名的“厨师之乡”,该村青年厨师王正伟曾在中央电视台“满汉全席厨艺擂台赛”中夺得冠军。“五老”们围绕发展壮大厨师队伍,每年定期邀请王正伟以及在外的知名厨师回家传授手艺,招收学徒,先后发展了82名青年厨师,并带动周边4个村庄98名青年农民脱贫致富。农业局关工委全面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四个一工程”活动,从2004年开始,30名老专家和在职农业技术人员一道手把手地教给农民新技术,重点培养了100户农村青年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6万户,推动了全市农业新技术普及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牵头创办协会,培育会经营新农民。据调查,全市由老同志牵头成立的各类专业协会达130多个,有力地培育和带动了农民务工经商本领。东郭镇在已建立的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各类协会中,有一半是老同志牵头成立的,帮助了大批农民闯市场、奔小康。洪绪镇龙庄村是塑料瓶壳生产专业村,也是我国江北最大的塑料制品加工基地。2001年11月,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由村关工委牵头成立了全市首家塑料制品行业协会,他们联合质检部门,制定企业质量标准,统一产品价格,规范行业行为,引导农民从长远出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同时,广泛收集信息,教法子、指路子。70多岁老党员王景海依靠自己的商场经验,在网络中查找塑料制品行业的有关信息,协助王长征跑市场,在他的帮助下,王长征的企业起死回生,一年下来,不但还清债务,收回成本,而且又增加了2部机器。目前全村60余家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全部成为行业协会会员,开创了塑料制品业发展的新局面。

兴办公共文化,培育有文化新农民。各级关工委及“五老”热情高涨地参加公共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他们有的办图书室,有的办黑板报,有的教书法,有的传授传统文艺,有的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成为培育有文化新农民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市共有80多名老人举办了美术、书法、音乐等各类艺体培训班,120多名老人参加了民间艺术活动与技艺传授,100多名老人义务坚持办黑板报。今年78岁的滨湖镇陈宏楼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退休教师杨列锦,从2001年开始,个人出资分别在村中、村南、村西、村东办了4块黑板报,半月一期,从不间断,目前已办了329期,内容包括国家大事、法律法规、计划生育、交通安全、尊老新风、农业科技、励志榜示等栏目,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陈宏楼的大众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了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事迹也被《大众日报》刊登。级索镇级索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曹百旭老人牵头成立了由13名有文艺特长的老同志参加的“夕阳红文艺队”,每逢过年过节及农闲时节,他们就在村里唱起大戏,他们自编歌曲、小戏,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和睦,无所不演,方圆十几里的群众都来观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搞好协调配合,推进“阳光培训工程”实施。我市农民工培训学校众多,总数达到23家。为推进各类农民工培训学校的健康发展,市镇关工委积极协调教育、劳动、农业等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场地、学籍注册等问题,提供人员、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几年来,各级关工委共到培训学校调研20余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50多个,为学校聘用“五老”提供信息80多条。全市23家农民工培训学校普遍建立了关工委组织,2*名“五老”参与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安置农民工15000余人。市关工委还以民办学校龙泉科技职业高中为依托,成立了“市关工委青年培训就业基地”,集中对农民工的培训与转移搞好服务,聘用了24名“五老”,成立了由6名老同志参加的学校关工委领导班子,开设了服装、机械、电焊、汽修等专业,几年来,该学校已向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区输送务工青年7000多人,受到省、*市关工委领导的表扬。每当在这些孩子即将离开家乡走上就业岗位时,市关工委老领导专门为他们举行欢送仪式,鼓励他们好好工作,将来为家乡建设多做贡献。

(三)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广大“五老”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在农村有着较高的威望,他们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调解社会矛盾、创建平安村庄、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搞好矛盾调处,化解各类矛盾。据统计,全市各级关工委共建立“五老”矛盾调解小组400多个,参加“五老”人员达3000多人,调处各类矛盾1000多起,劝说制止上访事件500多起。2002年,滨湖镇西屯村关工委段贵法、王志义等六名老同志成立了“流动法庭”,他们有时把“法庭”设在村委会,有时设在自己家里,有时设在田间地头,随时解决本村的一些纠纷,有效地化解各类矛盾100多起,防止重大伤人事件10余起,促进了团结稳定,他们的做法在当地传为佳话。界河镇东曹西村关工委成员季洪奎,村中的大小事情无事不管,从家庭口角到邻里纠纷,群众找的不是乡村干部,而是季洪奎。几年来,他设有专门的民事调解登记簿,共调处婆媳不和、夫妻矛盾等家庭纠纷10多起,调解村民之间田地纠纷20多件,为创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村庄。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关工委普遍成立了“安全保卫组”、“五老巡逻队”,及时发现治安隐患,防止重大治安事件的发生。荆河街道关工委共组建了21支老年义务巡逻队,两年来,有效避免了19起民转刑案件。深入做好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保障,抓好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当好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员、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保卫员、严禁青少年擅自游泳的看护员。西岗镇銮庄村关工委每天坚持在全村大街小巷进行巡逻,随时随地关心教育青少年,帮助教育少年儿童注意交通安全,被村民称为流动的“爱心学校”。发动“五老”当好监督员,敢于同不安定、不文明现象作斗争。级索镇后韩村前些年村里打麻将成风,有的人还打着文化娱乐的幌子在家中设“”收费盈利,关工委的“五老”发现问题后,立即进行调查,及时向党支部、村委会汇报,并和两委会一道出面做工作,取缔了“”,刹住了风,得到村民的称赞。全面加强“五老”网吧监督员队伍建设,严禁青少年进入,全市“五老”网吧监督员达到467名,净化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平安村庄建设。

开展法制宣传,帮扶“两劳、两释”人员。各级关工委组织都把法制教育列入重要议程,送法进村、进校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成立了由“五老”组成的关爱工作团,全市关爱工作团达到26个,成员586人,共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群众达15万人次。市关爱工作团在全市开展了“忏悔演讲”巡回法制报告会,先后深入街道、部门、学校、村(居)开展活动,使广大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同时,各级关工委利用各种阵地建立法制学校120多所,有30多名“五老”、*多名公、检、法、司的负责人被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建立了长期进行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深入做好“两劳、两释”人员的帮扶工作,市关工委坚持八年到省少管所走访*籍少年犯,为他们送去礼物和问候,鼓励他们重树生活信心;全市有近千名老同志参加帮教小组,“五老”人员与“两劳”、“两释”人员结对子892对,近100名出狱青年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历程。

(四)关爱弱势群体,努力推进社会和谐。助残济困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社会各界所应共担的道义责任。几年来,关工委坚持政府支持、“五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的原则,积极为残疾人、为生活困难群众办好事、实事,有力地促进全市弱势群体事业的和谐与发展。

关注残疾孩子。借助残疾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全市共有各类残疾学校4所,市关工委聘请了60多名“五老”人员担任了残疾学校校外辅导员,经常到校与他们联欢,帮助残疾人学知识、学技能、学本领,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共安置残疾青年就业近1000人。2006年,市关工委在恒生服装厂成立了残疾青年培训就业基地,借助恒生服装厂的场地、设备、师资,培训残疾青年400多人,帮助安置就业200多人,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了生活信心。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救助残疾人,今年,市关工委向全社会发出了“每人一元钱,关爱残疾青少年”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共募集善款191万多元,全部用在对残疾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培训、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帮扶留守孩子。近年来,随着我市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留在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大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约有“留守孩子”6000多人,对这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学校、家庭、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市关工委多次召开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发动“五老”人员,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据统计,全市共有2000多名“五老”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等形式与3000多名“留守孩子”结成了长期帮扶对子,有效地解决了在家有人管、在社会上有人帮的问题。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党员爷爷”的级索镇北杨楼村的杨奉刚老人,认领了20多名“留守孩子”,他不仅关心他们物质生活,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两假期间,老人更是寸步不离孩子们,经常在自己家中为他们辅导功课,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资助困难学子。发起捐资助学活动,动员和影响社会各界资助困难学子。2002年,市关工委举行了关爱募捐活动启动仪式和救助特困学生观募仪式,市关工委老同志踊跃捐款,为基层干部做出了榜样,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捐款近400万元,共救助3000多人,确保每年都有600余名特困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业。国家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后,市关工委又把救助对象转向贫困大学生,共帮助500多名特困生圆了大学梦。为保证“高考落榜、家庭贫困、就业无门”的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市关工委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以龙泉科技学校为依托,对参加就业培训的贫困生进行救助,住宿费、教材费全部由关工委负责,确保困难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稳定一片。

(五)当好参谋助手,提升基层领导执政水平。广大老同志政治强、经验多、威望高、智慧足,深得各基层组织和群众的信赖。各基层组织特别是村居两委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积极组织他们参政议政,参与村居事务管理。在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广大“五老”不但是群众的贴心人,而且已成了村干部的“智囊团”、“主心骨”、“减压阀”、“剂”。

当好参谋。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向村“两委”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张汪镇大宗村是一个工业化进程较快的经济强村,2005年,村关工委为解决企业发展与子孙吃饭这个矛盾,出点子、想办法,和村民代表一起提出了企业发展也要节约用地的建议,并提出利用煤矸石填平村里一个600多亩的废旧古沙河用于发展企业,很快得到村委的采纳。目前,已填平河道300余亩,并发展洗煤厂、机械加工厂10多个。南沙河镇上营村关工委针对山林逐步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向村两委提出了“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很快得到实施,已植树2800亩。关工委还组织40多名老同志义务巡山防火、看管树木。据统计,全市“五老”向村两委提建议1000多条,被采纳800多条,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好“主心骨”。广大老同志以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境界受到了村干部信任和尊重。在村里的重要决策、重点工作以及棘手的问题上,他们注重听取老同志的意见,让老同志帮助分析利弊、辨明方向,使村干部在重要决策面前头脑清醒,运筹帷幄。龙阳镇龙阳村由于新生男孩较多,村民纷纷要求划分宅基地,村干部左右为难。老支部书记、村关工委副主任徐明诰为支部书记朱发新全面分析了村里的现状,认为该村人多地少,况且来龙阳村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不宜急于划分宅基地,否则将不利于本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徐明诰老人还提出旧村改造的方案,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安排了村民宅基地还节约了用地,增加了引资项目,使本村每年增加收入10万余元。

当好“减压阀”。上边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村居工作头绪繁多,干部职数少,工作压力大,村居关工委普遍成了村居干部的有力助手,他们以不图名、不图利的思想境界,积极参与村居事务管理,帮助村居干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官桥镇太平庄村今年创建文明生态村,“五老”人员全程参与决策、实施、监督,选出了12名“五老”当街长,看管花草树木,监督各家门前卫生,为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68岁的级索镇北杨楼村关工委成员杨位涵老人,是村里老支部书记,自退休以来一直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他常说:“人要真,树要深,跟着共产党走不变心,我虽然人老了,但党性不老,我要在有生之年,永远发挥一个螺丝钉的作用!”2006年,在村“户户通硬化路”工程中,他和几个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在村“两委”的领导下,自愿组成了硬化道路管护小组,负责收料、验料、管料,晚上还要值班看路,从没出过任何差错。该村村主任深有感触地说:“‘五老’的力量是一笔财富,用金钱是买不到的,我们已经尝到了‘五老’给我们带来的甜头”。

当好“剂”。村居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群众关注的热点多、难点多,最容易产生党群干群矛盾。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中,有些村民对村干部的做法不理解,制造摩擦,干扰正常工作,关键时刻,老同志敢于站出来讲话,为村委撑腰,帮助村委做思想工作。洪绪镇龙庄村在该村建设楼房化农民公寓中,建设用地涉及到100多个坟头的牵移问题,其中一个坟头刚从外地迁来,再次迁坟难度很大。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老支书杨泗藻召集关工委的老同志分头去做工作,他们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入手挨家做工作,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滨湖镇焦村、李村在“村村通”道路建设中,一部分老党员、老干部主动化解部分村民抵触情绪,做好政策宣讲、资金筹集与管理,确保了建设工程的快速推进。据调查,全市关工委及“五老”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村级财务监督、村庄规划与建设、土地使用等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的解决,他们公道说话,公正做事,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促进了农村稳定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我市各级关工委及“五老”在关心下一代、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但也同时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对关工委的工作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同志甚至个别单位领导认为,各项工作要靠职能部门去做,而老同志已经脱离工作岗位,难以发挥作用,挫伤了老同志参与的积极性;部分老同志放不下架子去求别人,认为,辛苦了大半辈子,退下来要好好休息,新农村建设是在职干部的事,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老同志担心与各级各单位配合不好,干了工作不讨好,心存顾虑,不愿参与。二是“五老”队伍宣传发动不够,参加经常性活动的“五老”仅占全市“五老”的18%,特别是近几年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参与面不广。三是关工委组织建设还不够广,“五老”活动的载体还不够多,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方面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是关工委及“五老”开展工作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健全,在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问题上缺少有效保障,制约了“五老”作用的发挥。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关工委工作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重要阵地,对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全市共有3万多名“五老”志愿者,这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力量。如果每人一年为青少年、为社会做一两件实实在在的好事,那么聚集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各级党政领导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尊重老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哪里的关工委凝聚力就强,“五老”作用发挥的就好,干群关系就和谐,经济社会就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关工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定期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要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其他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真正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健全完善的组织网络、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关键。组织健全了,老同志开展工作才能有所依托;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了,开展工作才会更有活力,更有积极主动性。建议尚未建立且条件具备的单位,要抓紧成立关工委组织,尤其是市直、学校、村居、社区,主要领导要靠上抓,积极推进,争取尽快成立。要切实抓好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重点选好“一号老头”,市直、镇街、村居要抓住这次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机遇,及时调整充实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把一些德高望重、年富力强、热心服务、扎实奉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充实到关心下一代队伍中来。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10

(一)*村基本情况

*县*镇*村委会国土面积36.6平方公里,占全镇国土面积的15.7%,山区面积占97%,辖区内最低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1990米,干湿季分明,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年均相对湿度60—80%;辖12个生产小组,7个自然村。20*年末,有村民668户,人口3324人,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苗族、德昂族等,占总人口的6%。耕地面积9212亩,其中:水田1277亩,旱地7935亩,人均占有粮食3*公斤。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较低。

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70.4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2242元,主要产业有甘蔗、核桃、膏桐、畜牧业等,20*年甘蔗面积4000亩,产量1.3万吨,核桃11800亩,其中:挂果面积1250亩,产量65吨,膏桐4092亩;大牲畜存栏1258头,生猪存栏6532头。

全村有6个教学点,其中完小1所,在校学生419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9.5%。基本实现9年义务教育。

*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9名。少数民族党员11名,占22.4%,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党员10名,占20.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名,占6.1%,60岁以上党员15名,占30.6%,年龄最大78岁,党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基层群众组织的设立情况为:以自然村成立7个理事会,每个理事会各有1名理事长和副理事长,有甘蔗产业协会1个。

(二)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镇和*村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思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自然村的甘蔗、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村户水泥硬板路和小水窖建设,同时检查了3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进展情况。早在20*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按照市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农村建设“十四个一”的要求,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巩固提升甘蔗产业,加速发展泡核桃、膏桐为主的林果业;鼓励发展畜牧养殖业;鼓励外出务工。同时寻找新兴特色产业(如农家乐)、药材种植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认同和支持。*镇为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行政问责,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制定了“三项工作管理机制”,即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层层挂钩联系机制;二是工作绩效考评奖惩机制;三是产业发展管护机制。

*村“两委”以抓党建促经济、以抓产业发展促增收、以经济发展带党建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村两委和村小组迅速成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紧紧抓住甘蔗、核桃产业发展思路不放,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质量改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措施。调研组认为,*村“两委”班子团结,建设规划思路清晰,发展措施有力,进展情况良好。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始终围绕“组织坚强、党员模范、阵地巩固、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推行“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自然村为重点,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高涨,*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成了村委会至*自然村弹石路14公里,修建串户水泥硬板路5.6公里。共建设小水窖196口,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饮水难的问题。20*年末全年经济总收人485.58万元,比2001年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23.41%;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增长2.6倍,年平均增长19.95%;目前,甘蔗种植面积1723亩,人均1.59亩,产量7926吨,收入166.44万元;泡核桃种植面积1497亩,产量38.3吨,收入61.68万元。甘蔗产业、泡核桃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民居建设和改造有了新起色,已建成抗震特色民居23户,安全卫生饮用水196户,高中以上学历人数18人,专业技能人数21人。*村的发展变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发挥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三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希望*村委会及时将三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项目的情况及相关材料梳理上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尽快通过检查验收,市局、队将按照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挂钩帮扶的有关要求,积极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在11月份以前兑现到农户。

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建设“十个一”的标准,市局、队机关党支部按照“支部+支部”共建新农村和“党员+党员”带领农民致富的目标要求,积极协助*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党建目标制度,力争上半年实现在职党员每人联系一户农村党员户,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同他们一起学习政策、理清思路、交流信息、传递致富技术,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三)制约*村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意见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规划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有待于加大劳动技能培训;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亟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人畜饮水安全存在隐患,需要加以改善;五是党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党员年龄结构有待改善。

(四)对策建议:一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发挥离县城近的优势,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谋划*村的发展;二是与农、林、水、科技等部门协调联系,加大对劳动者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论证,选准项目,积极争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把握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扶持,整和资金,着力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地)建设,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五是以新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将年轻的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逐步改善党员年龄结构,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县乡村统计体制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月12日,调研组听取了*县统计局关于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县级地方调查队组建工作及对加强乡村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汇报。

一是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决定》(临政发〔20*〕55号)要求,于20*年5月,全县7个乡镇统计站均完成挂牌授印工作,人员编制15名,列入参公编制管理,并上划县统计局垂直管理。*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92号)文件下发后,20*年4月份乡镇统计站的机构、人员被收编为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并与农经站合署办公。

二是县级地方调查队组建工作,根据省统计局、省编委《关于成立县级地方调查队的通知》精神,*县下发了《关于成立*县地方调查队的批复》(镇编办字〔2009〕3号)文件,人员编制采取内部调整。

三是乡(镇)村统计工作亟待加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力量薄弱,难以应对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及中心工作;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难以提高;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难以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全貌;统计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障工作的开展及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村级统计档案不规范,人员变动容易丢失;村级统计台帐不健全,历史痕迹管理跟不上。

针对*县统计局反映的问题及建议,调研组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探索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和促进统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二是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服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统计保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例11

(一)__村基本情况

__县南伞镇__村委会国土面积36.6平方公里,占全镇国土面积的15.7%,山区面积占97%,辖区内最低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1990米,干湿季分明,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年均相对湿度60—80%;辖12个生产小组,7个自然村。20__年末,有村民668户,人口3324人,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苗族、德昂族等,占总人口的6%。耕地面积9212亩,其中:水田1277亩,旱地7935亩,人均占有粮食307公斤。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较低。

20__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70.4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2242元,主要产业有甘蔗、核桃、膏桐、畜牧业等,08年甘蔗面积4000亩,产量1.3万吨,核桃11800亩,其中挂果面积1250亩,产量65吨,膏桐4092亩;大牲畜存栏1258头,生猪存栏 6532头。

全村有6个教学点,其中完小1所,在小学生419人,入学率 100%,巩固率99.5%。基本实现9年义务教育。

__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9名。少数民族党员11名,占22.4%,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党员10名,占20.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名,占6.1%,60岁以上党员15名,占30.6%,年龄最大78岁,党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基层群众组织的设立情况为:以自然村成立7个理事会,每个理事会各有1名理事长和副理事长,有甘蔗产业协会1个。

(二)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南伞镇和__村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思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刷布厂自然村的甘蔗、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村户水泥硬板路和小水窖建设,同时检查了3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进展情况。早在20__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按照市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农村建设“十四个一”的要求,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巩固提升甘蔗产业,加速发展泡核桃、膏桐为主的林果业;鼓励发展畜牧养殖业;鼓励外出务工。同时寻找新兴特色产业(如农家乐)、药材种植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产生活条件,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认同和支持。南伞镇为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行政问责,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制定了“三项工作管理机制”,即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层层挂钩联系机制;二是工作绩效考评奖惩机制;三是产业发展管护机制。__村“两委”以抓党建促经济、以抓产业发展促增收、以经济发展带党建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村两委和村小组迅速成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紧紧抓住甘蔗、核桃产业发展思路不放,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质量改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措施。调研组认为,__村“两委”班子团结,建设规划思路清晰,发展措施有力,进展情况良好。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始终围绕“组织坚强、党员模范、阵地巩固、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推行“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刷布厂自然村为重点,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高涨,刷布厂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成了村委会至刷布厂自然村弹石路14 公里,修建串户水泥硬板路5.6公里。共建设小水窖196口,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饮水难的问题。20__年末全年经济总收人485.58万元,比20__年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23.41%;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增长2.6倍,年平均增长19.95%;目前,甘蔗种植面积1723亩,人均1.59亩,产量7926吨,收入166.44万元;泡核桃种植面积1497亩,产量38.3吨,收入61.68万元。甘蔗产业、泡核桃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民居建设和改造有了新起色,已建成抗震特色民居23户,安全卫生

饮用水196户,高中以上学历人数18人,专业技能人数21人。刷布厂村的发展变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发挥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三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希望__村委会及时将三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项目的情况及相关材料梳理上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尽快通过检查验收,市局、队将按照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挂钩帮扶的有关要求,积极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在11月份以前兑现到农户。

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建设“十个一”的标准,市局、队机关党支部按照“支部+支部”共建新农村和“党员+党员”带领农民致富的目标要求,积极协助__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党建目标制度,力争上半年实现在职党员每人联系一户农村党员户,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同他们一起学习政策、理清思路、交流信息、传递致富技术,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三)制约__村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意见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规划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有待于加大劳动技能培训;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亟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人畜饮水安全存在隐患,需要加以改善;五是党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党员年龄结构有待改善。

(四)对策建议:一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发挥离县城近的优势,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谋划__村的发展;二是与农、林、水、科技等部门协调联系,加大对劳动者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论证,选准项目,积极争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把握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扶持,整和资金,着力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地)建设,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四是以新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将年轻的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逐步改善党员年龄结构,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县乡村统计体制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月12日,调研组听取了__县统计局关于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县级地方调查队组建工作及对加强乡村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汇报。

一是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决定》(临政发〔20__〕55号)要求,于20__年5月,全县7个乡镇统计站均完成挂牌授印工作,人员编制15名,列入参公编制管理,并上划县统计局垂直管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云南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__]92号)文件下发后,20__年4月份乡镇统计站的机构、人员被收编为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并与农经站合署办公。

二是县级地方调查队组建工作,根据省统计局、省编委《关于成立县级地方调查队的通知》精神,__县下发了《关于成立__县地方调查队的批复》(镇编办字〔20__〕3号)文件,人员编制采取内部调整。

三是乡(镇)村统计工作亟待加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力量薄弱,难以应对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及中心工作;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难以提高;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难以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全貌;统计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障工作的开展及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村级统计档案不规范,人员变动容易丢失;村级统计台帐不健全,历史痕迹管理跟不上。

针对__县统计局反映的问题及建议,调研组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探索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和促进统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二是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服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统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