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铁学习计划

高铁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2 15:06:35

高铁学习计划

高铁学习计划例1

一、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也没有完全到位,存在着“政府在喊,企业在看,学校和学生努力办”的现状。面对这种状况,各职业院校积极谋划,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台——职业教育集团,在集团的框架下寻找广泛的合作,但是在合作中还是遇到如下突出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上缺少保障与制约,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协议只是一纸空文。校企合作协议在制定过程中,一般是校方一头热的行为,企业在没有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障下并不热心。

2.学生的认识实习、现场实习和顶岗实习受企业生产、经营或者制度上的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市场或者企业理念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生产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的时候,企业不愿意承担责任。这使得我们的静态教学计划受到影响,有时因企业的变化不得不取消学生的实习。

3.就业形势的变化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这一导向下,就业单位的需求影响到我们教学计划的执行,而就业单位用人的不确定性使得很难建立起一种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二、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借助与企业合作的校企工作委员会,通过企业现场研讨,提出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是适应当前高职发展趋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而采取的灵活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内容上体现为教学培养目标的相对动态、教学运行上的相对动态和教学内容的相对动态。

(一)适应就业需求,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

通过铁道通信信号的专业实践,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并形成信息反馈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业建设与调整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教研室专任教师组成,教研室搜集有关专业办学能力、毕业生信息反馈、企业信息反馈并对在校生学情进行分析,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依据我院各阶段规划和专业本身发展规划,向学院提出专业建设与调整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决定进行专业调整。

图1 专业建设与调整的基本框架图

2009年,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就业形势,调整第五、六学期专业课程为信号施工实习,实习地点为中铁九局,实习时间为一年,为2010届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2010年,为适应工程局、轻轨、地铁和信号设备生产企业等的就业形势,将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的课程整合为四个专业选修模块,即信号设备维修方向、信号设备组调方向、城市轨道设备维护方向和铁路信号施工方向,起到了适应岗位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2011年,根据行指委对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适应学生大规模铁路局就业的形势,结合专业现状,调整为以铁路信号设备维护和高速铁路信号设备维护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

(二)适应企业生产变化,发挥铁道职教集团作用,实现教学运行的动态调整

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之下,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利用前期与企业发展的良好关系,在铁路电务工程单位、维护单位和生产单位共建了校外学生实训基地,作为实现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同时,由于铁路企业的生产计划性较强,专业根据铁路电务部门的生产计划,灵活地调整实践环节,主要措施如下:

由于企业的生产计划,不能完全根据专业已定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指导教师时,可灵活调整实训时间,实施“小学期制”,即整个实习环节为一“小学期”,根据企业能够接纳的人数,轮换各个班级或者实习小组到现场实习,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实做技能的培养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

专业实习环节由现场的能工巧匠指导,既能提高学生技能,确保实习效果,又能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时间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为此我们灵活地调整讲座的时间、地点,采用“假期班”“周末班”“晚课班”等保质保量开出实训模块。

(三)紧跟铁路技术发展,校企合作调整教学内容,培养适用技能型人才。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使得铁路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对象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专业实时地按照岗位变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随着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发展,在车站联锁设备维护课程中,逐渐加大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内容,培养学生微机联锁设备维护与检修的能力。随着中国列车控制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专业将列车控制系统设备维护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铁道通信信号的发展方向为通信、信号、信息一体化,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中增加铁路通信技术和铁路信息技术的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专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

三、意义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动态教学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对当前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保证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施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调整专业实施性计划,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前移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保证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提升了学生质量,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

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能增强专业的针对性,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可调整组合的课程模块,为学生设置了与市场紧贴的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完全对路。动态计划灵活的管理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矛盾,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三)充分利用合作单位资源,创新学生培养方式。

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既能适应多变的就业市场,也能适应校企合作单位不断变化的生产情况,使得专业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比如在校外实训基地使用上,能避开企业生产和培训高峰期,充分借助现场的师资、实训设备、现场管理、公寓等资源,形成了“厂中校”的培养方式,完成学生认识实习、现场实习、技能鉴定和顶岗实习。

相对动态的教学计划是在不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依靠校企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高铁学习计划例2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定位于为铁路运输企业和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运输生产、组织、指挥和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依托铁路行业,深度校企合作”的专业特色,以学习铁道交通运输管理及相关设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了“三结合,四对准”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铁路行车组织》作为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始终贯彻“对准岗位的典型任务改革教学内容”的理念。

1.现场调研及实训教学内容设计

《铁路行车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寒暑假及平时假期,对高职学院毕业学生、吉林地区及各合作企业实际车站进行了调研,重点针对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了访谈。

结合现场调研,我们总结出《铁路行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三大岗位群:

调车员(连结员、制动员)工作:主要讲授车站牵出线调车、驼峰调车、中间站调车工作的方法等调车员的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手闸、铁鞋制动调速、观测速、排风摘管为重点。

车站调度员(列车调度员、调车区长、车号员)工作:主要讲授列车运行图、车站作业计划、车站工作统计、列车编组计划的知识和方法,实践技能车站作业计划的编制(班计划、阶段计划、调车作业计划)、列车编组顺序表的编制。

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工作:主要讲授铁路行车闭塞法、铁路正常(非正常)情况的接发列车作业标准。实践技能主要学院演练室的设备进行实作演练。

针对三大岗位群的应会技能,铁路行车组织课的实训教学体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含技能鉴定)、毕业实习构成。

在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中,体现了:

实训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和团结协作等良好职业素养的任务。为实现实训教学的目标,我们的做法是:合理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使教学与专业技能考证制度接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兼顾理论课和实习课,将整个《铁路行车组织》理论教学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每年举办专业知识竞赛和行车组织中某项技能比赛,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协作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生对现场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很多知识明白但却表达不出,不懂相互合作。但这恰恰和铁路行车岗位的设置相脱节,铁路运输是一个多工种相互配合的系统,各项作业的办理都需要各工种的合作。随着生源数量的增加,以及校园实训设施偶尔还承担着沈阳铁路局的干部培训任务,所以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理论和实践总存在着偏差。

面临这些不足,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到行车岗位群所需要的“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知识?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实训教学,摸索适合的实训教学方法。

2.实训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主要解决途径是建设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汁划,等等。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尤其是工科专业,实训基地更是不可少。

但是,高职的实训教学不能因为实训基地设施不足而放弃。我们在教学经过探索,即使在实训设施不足的情况,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开展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活动。

A.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专业知识竞赛和接发列车技能比赛、静止上鞋比赛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协作性、探索性学习的能力。成立课外接发车、铁鞋制动学习课小组,开展互帮互助学习活动。

B.布置实训作业(课程设计)

布置实训作业的目的是通过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它穿插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在有关单元的知识讲授完毕以后,在课堂开始布置实训作业(视情况按个人或小组布置),提出具体要求,如内容、操作方法、完成时间(通常最少为一周)等。学生在课余按要求实际操作,其间可以向老师咨询(通过E—mail、电话或当面请教等)。阅读收集上来的实训报告,准备评语。挑选优良的实训报告,在实训课堂上请报告主人上台陈述(目的、想法、过程、结论等等),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并进行答辩。教师讲评。这种实训方式对学生的锻炼极大。由于在学校接受过编制计划、铺画运行图等实训,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还给学校或老师来信表示感谢,因为这些技能在他们就业后对他们帮助很大。

3.项目导向教学法

为了使实训教学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我们在实训教学的实践中,对实训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项目导向法”贯穿于教学。

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任务单元均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六个环节来实现、根据岗位工的工作特点,为了便于操作,把它整合为四个步骤。

高铁学习计划例3

与国际工程教育相衔接的需要。为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做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准备,同时为了探索建立我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2006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学校积极参与认证工作,先后有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多个轨道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相结合”,建立“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相衔接专业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需作出调整应对。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吸收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加强学分制模式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契机,指明了道路。通过研究,学校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的良方。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快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轨道交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过科学的培养体制、合理的组织形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构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成为既定目标所规定的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校在原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3+3+3”本硕博贯通和“3+5”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培养的特点,突破传统培养阶段的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以“3+3+3”培养模式为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采用“3+5”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专业,研究生教育从第四年开始进入。该模式具有三大特点: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大类培养和强化工程基础教育;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②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3+1”和“5+0.5”模式。学生前3年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第4学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并让学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5+0.5”模式中,根据用人单位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从相关专业选拔大四学生在寒假和第8学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寒假完成特定的课程学习,第8学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③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和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专业培养,第4年主要针对铁路行业需求,结合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第5、6年结合企业创新需求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④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如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公共管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工学+工程管理”的双学位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现场对综合技术、管理能力的要求,对传统工程管理的教学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学生用四年时间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延长一年时间完成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论文,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工程管理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响应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瞄准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遇,我校以“3+1”模式与6个铁路局联合培养了44名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养护的卓越工程师;以“5+0.5”培养模式,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了“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培养了50余名国际化的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和20余名“一专多能”卓越工程师,他们已在沙特工程现场担当重任。根据铁路单位对国际工程现场的需求,我校以工学+英语的“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31名卓越工程师。今年,根据铁路单位对一专多能技术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又以工学+工业工程的模式培养了70余名卓越工程师。根据铁路行业部门,尤其是铁路设计院和工程局对专业能力精深的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0年和2011年,我校与11个铁路单位依托此模式,联合培养了200余名轨道交通领域工程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p#分页标题#e#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国际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学校瞄准中国在沙特等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对高速铁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于2010年1月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对签约北京铁路局的50余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师素养和外语能力强化培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阿拉伯语的基础训练和高速铁路专业外语能力的强化。在学校培训结束后,学生将到北京铁路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将赴阿拉伯国家参加国际工程实践锻炼。近年来,学校已先后与铁道部客运专线、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采用“3+1”(前三年采用大类培养,后一年与企业共同制定特殊培养计划)订单式联合培养的方式,陆续开办了动车司机、牵引供电、铁道工程、高速铁路司机、地铁等培训班,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数百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为培养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打造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选拔具备国际化背景的优秀师资以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学习、参与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国外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国际实践能力,同时面向国内外聘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充实高速铁路人才师资队伍。为办好首届“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学校专门聘请了阿拉伯语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保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组织专家为高速铁路人才培养编写国际化培训教材和讲义,开展双语教学。完善组织机构,科学构建高速铁路国际化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长效机制。学校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成立了“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两个学院”实行“大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学习”的“新三段”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不分专业,做大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科基础的大基础,中间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强化专业特点。

高铁学习计划例4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英语;学习情境;改革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learning environment;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18-02

0引言

高职英语教学仍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延续,学生入学后继续学习公共英语,在第五学期开设一学期的专业英语,介绍课文,力求掌握课文翻译。这样的英语教学效果,极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岗位技能训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笔者在职工培训中发现,分配到西安火车站、西安地铁的高职学院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与社会招工的铁路列车员、地铁站务员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合工作过程,解决“怎么做”、“怎么做更好”的问题,在提高职业素养方面全面发挥英语教学的作用。

1英语教师应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严格执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按照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转化的过程,形成结合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过程主要形成的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能够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是开发团队缺乏基础课程的教师,对基础学习领域的设置以及课程标准制订往往依靠经验,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距甚远。

英语教师应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团队成员,参加企业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在学校应该掌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确定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制订符合岗位技能的课程标准。例如,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铁路客运、铁路货运和铁路行车组织领域的工作,就业的岗位有车站客运员、列车员、铁路货运员等。铁路客运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组织旅客进站、候车、上车,西安作为旅游城市,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发展,乘坐动车组到西安旅游的外宾越来越多,要求铁路客运员必须提高为外宾的服务能力,发挥铁路窗口的作用,为宣传西安城市服务。英语课程标准应符合岗位的专业技能,满足客运服务的能力,发挥英语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满足岗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

2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基础学习领域的开发

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在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时,主要确定专业学习领域,关注的重点放在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安排、课时分配、资源利用等方面,对于基础学习领域仍然按照习惯,沿袭旧的教学计划,没有把基础学习领域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同等对待,这样编写的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不能从根本上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仍然是高中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

在进行企业调研阶段,对于就业于客运员和站务员工种的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必定有客运英语能力要求,应该认真研究客运英语的教学内容,在确定行动领域时,渗透英语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才能够工学结合,切实体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例如,铁道运营管理专业英语学习领域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按照旅客售票、进站、候车、上车的过程,设计为:学习情境1:售票工作;学习情境2:行包托运工作;学习情境3:车站旅客服务工作;学习情境4:列车旅客服务工作。把知识结构下的教学内容重构为工学结合的学习型学习任务,完成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3采用“任务驱动”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六步法”组织英语教学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有目的的学习,有评价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咨询环节:对学习任务进行消化,通过团队协作,学习并掌握完成本任务的相关知识。教师主要将教学任务交待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观看视频,完成一个实景,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计划环节:是学生以班组为单位,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包括工作内容及其分工、使用方法,采用的组织方式等。

决策环节: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优化工作计划,确定可行计划和方案。各组简要汇报工作计划和分工要求,教师组织各组学生互相指出计划的优缺点,各组进行优化,确定实施方案。

实施环节:主要是分组完成工作任务。按计划流程及分工进行角色扮演,及时填写检查单,老师通过观察各组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评价。

检查环节:该环节分两块,其中自查环节一般与上述实施环节共同进行,完成后的最终评价可单独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自查、小组互查,填写检查单,教师在各组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进行过程检查,任务完成后,由教师对结果进行检查。

评价环节:是对整体任务完成情况作总结,一方面得出各组评价成绩,另一方面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找出不足,为下一次任务的完成积累经验。

通过模拟车站售票、组织旅客进站、组织旅客候车、组织旅客上车;帮助地铁旅客自动售票、组织地铁旅客通过闸机进站、组织地铁大客流、地铁突发事故组织旅客疏散等情境,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较色扮演,按照“任务驱动”发挥团队作用,采取“六步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4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

为配合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例如:工作任务单、引导文、学生手册、教师手册、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视频素材、工学结合教材等。同时开发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在网络课程中提供学生互动资源,能够是学生进入互动平台后,进入模拟的工作环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学习,提高岗位技能。例如,设计外宾问询、旅客进站、旅客候车、旅客行包托运、列车旅客补票等工种环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英语会话。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学习内容开放:在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团队集体完成学习情境的学习,将封闭的被动学习变为开放的主动学习。

学习时间开放:根据学习型工作任务大小,采取柔性的教学安排,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时间更灵活,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工作任务的资讯、计划,形成开放性学习时间。

学习场地开放:建立校内英语语音室、理实一体化教室,制定开放性管理制度,实现校内学习场地开放。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依靠旅游城市铁路客运站、地铁等运营单位,聘请现场客运服务人员为兼职教师,利用接待外宾的机会,安排学生参与接待服务工作,在开放的、真实的环境,通过真实的服务,锻炼学生职业技能。

学习方式的开放:课堂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进行讨论式学习、研究学习、集体开发等学习。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专家讲座、网络课程等方式为辅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教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参考教师的教案、电子教案、课件等,实现资源的开放。

5加强过程考核

改革原有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试成绩评定方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考核形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质量评价,发挥评价促学习、评价促提高的正面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6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应全面进行改革,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建设校内具有能拟真实语言环境、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网络课程,实行学习资源、实训场地开放,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高铁学习计划例5

一个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一个是特大型建筑企业,多年来在工程施工、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走过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历程,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合作双赢”的经验。“十五”期间,中国铁建和石铁路院合作完成了很多项目,其中有100个项目获得了国家、地方多种奖项。

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

中国铁建和石铁路院的产学共兴、学研同升的产学研结合方式,如果以时间或年代划线的话, 2000年以前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中国铁建各工程局与石铁路院同属一个系统,项目合作、学生实习以及学生就业,都是在中国铁建的统一协调下进行;而在2000年之后,受到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的影响,合作靠的是同一工作目标、同一经济基础、同一结合方式的“利益驱动”,属于纯粹的“校企合作”。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双方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是:

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

共同组织学生的生产性实习,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使学生与生产一线职工、与实际工程项目、与实际技术工作“零距离”接触。

学生实习实训,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突出特点。生产性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大困难。一是施工项目存在不确定性,施工项目不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进行的;二是工程项目本身存在环境多变性,特别是铁路工程点多线长,危险因素多,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接收学生生产性实习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三是工程项目部派出的指导老师由于多种因素制约,难于和学生生产实习的主要目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此学校采取了一定的办法,首先是加强信息采集,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采集和跟踪,什么工程,那些企业中标,工程量多大,有那些难点技术问题等等,比如在修建沙通铁路中参加了铁路复测,在修建京九铁路中参加了部分工程的复测,进度、质量控制等活动;其次是多途径展开对过去由学校毕业、现正在工程局担任工程主管或部门主管等校友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实习找场地;三是对即将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动员教育,针对工程性质选择带队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和方案,在实习实训中保持与学校的联系,保证按计划完成实习实训任务。

学生在实习单位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机会,在建筑工地,注重发挥积极作用,从基础测量、定桩放线、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注等等,都能出色地完成。

共同组织科技项目攻关,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进行科技合作是突出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工程局有了技术难题愿意找学校参与解决,学校也愿意参加这种工程项目的合作。比如1988年修建济青高速公路需解决路基、路面技术问题、1993年修建京九铁路需解决深水桩基础技术问题、1996年修建南昆铁路需攻克复杂地质情况下的隧道开挖、桥梁架设等关键技术难题等,学院分别与中国铁建11、13、14、18、19、20等工程局的科研人员组成技术小组,共同进行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设计。这些工程竣工后,京九铁路吉安至定南段、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目前,中国铁建的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应该说这里有校企合作的成分,也应该说是产学研结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十五”期间,学校与工程局共同申报工程技术科研课题16项,全部以工程项目为实验点并且全部结题,其中10项获得中国铁建科技进步奖。

共同组织施工项目生产,创造多项优质工程

早期的校企联合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往往是有了工程项目、有了技术课题,中国铁建就从所属单位和学校抽调科研人员组成班子,共同进行施工组织。如1993年修建太旧(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由中国铁建协调,由学院派出教师与18工程局4处共同组织了一条隧道、3座特大桥的施工,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解决了煤炭采区稳定性分析,桥头跳车防治措施,泥岩、砂岩填筑路基施工技术等难题,先后荣获山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设计银奖”。而在2000年以后,工程局出于技术力量的考虑,学院也出于铁路施工经验的积累,校企双方坐在一起,研究了产学研结合问题,是建立在共同目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学院与中国铁建十二、十四、十七工程局达成意向,学院派出教师参加朔黄铁路一期综合工程,共同组织了路基土石方、桥梁、涵渠、隧道、电气化接触网等施工,一起解决了线下工程,路基碾压密实,桥、隧建筑结构稳固等技术问题,线下评定单位工程474项,合格率100%,2002年9月一次通过验收,获得铁道部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共同组织举办短期技术培训

由于目前石铁路院仍是中国铁建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企业的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仍由石铁路院举办。不过举办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方案,企业提出培训课题,学院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双方共同审定;变化之二是不局限于在石铁路院的“院”内进行,而是走下去,深入到基层,由学院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变化之三是培训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考试,增加了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解决,注重技能水平,即增加现场实作考核。从2001年始每年都要为中国铁建举办十几次短期技术培训,培训专业工种包括线路、测量、实验、财会、物流等,参训达3200人次以上。

比如在修建青藏铁路过程中,针对高原铁路修建难题,共同组织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带的隧道支护、桥梁架设、混凝土浇注等技术培训班;朔黄铁路建成后,急需建设规范管理的合资铁路运营体系,学院抽出人员举办物流、财务等培训班,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编制了《朔黄铁路物资电子价格目录》。

共同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认定

2002年石铁路院被河北省批准为职业资格鉴定站,具备桥梁、隧道、防水、建材实验、测量等高级工鉴定资格,正在筹备电工及仪器表装配、起重搬运机械操作的鉴定。经职业资格鉴定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每年学院举办的由各工程局参加的就业洽谈会,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热点。在职业资格鉴定中,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程序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也作为考核员参加考核工作。

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上述这些结合方式,加强了工程局与学院的联系和沟通,密切了企业和学院之间的关系,双方有了共同的目的――人才培养,共同的追求――为社会服务,企业“借脑生智”,学院“背靠企业”,结合的结果带来了“校企双赢”:

产学研结合是中国铁建企业的技术支撑

目前的中国铁建连续9年入选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2006年排名第7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第20位,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排485位。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企业科技进步,靠的是产学研提供的技术支撑。

早在兵改工之初,中国铁建就以市场为导向,瞄准行业尖端,坚持把先进技术与推进创新相结合,创新企业科研体制,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培养铁路施工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所有参建的标志性工程,都由企业科技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比如在早期的合作中,学院参加了沙通铁路、太古岚铁路的线路复测、大桥施工等;近期在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以及青藏铁路修建中,参加攻克深水桥梁基础、复杂地质、高原多年冻土等多项难题,掌握了高速公路路基、路面技术,掌握了客运专线路基设计施工技术,掌握了斜拉桥、悬索桥、轻轨PC梁及磁悬浮梁制架等所有桥梁工程技术,承担和参加了国内标志性地下工程的建设任务,参加设计国内最长的乌鞘岭隧道、最长的TBM法施工的秦岭隧道、最长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海拔5010m的风火山隧道、跨度最大的三亚地下洞室工程,承担了第一座跨越武汉长江的盾构工程的设计和世界盾构直径最大的南京过江隧道工程,完成了亚洲最长的黄河顶管工程。科技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产学研结合是石铁路院发展的物质基础

应该说,产学研结合带来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2000年以后表现得特别突出。

首先是在工程局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建成了铁道工程、工程测量、深水桩机等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打下了基础。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认识线路、钢轨、道岔、涵洞、桥梁等铁路工程实体,不出校门就能知道修建铁路的艰苦复杂性,初步认识工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这些物质基础的作用,专业建设层次提高了,2004年、2005年,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评为国家精品专业,铁道工程、楼宇自动化被评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涉外财务会计评为省级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课程水平提高了,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测量、PLC应用、高等数学、电机与电力拖动、施工企业会计、公文写作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以工为主,管、经、财、文为两翼的高技能人才教学体系。

其次是在中国铁建所属工程局建立了30多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和条件,提供“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氛围,实现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零距离”对接。

最后是以定单形式,中国铁建成为石铁路院学生的就业基地。1998年国家取消计划招生、计划分配后,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经过广泛协商,学校逐步与企业采取定单形式培养计划,共同商定招生专业、人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有的还共同制定课程内容。2004年,中国铁建22局需要铁道工程、建材实验、仪器仪表安装等专业的学生,与学院签订了50人的定单培养合同,这批学生明年就按计划毕业后到22局就业。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为招不到合适专业的学生而东奔西走,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后顾之忧。近三年来石铁路院毕业生结业率连续达到95%以上,土木、建筑类毕业生达到100%,其中85%到中国铁建工程局就业。

产学研结合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上说,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意义非常重大,工程局和学院都有积极性,可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又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在思想观念上要把产学研看成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应该说,企业和学校在对待产学研问题上,企业和学校都有积极性,但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是搞施工生产的,学校是搞教育教学的,分属两个行业,特别是在分属于不同区域的情况下,不能结合或结合的难度很大;二是学校认为人才培养企业也有责任,而企业认为人才培养应该是社会责任;三是对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没有把产学研结合纳入指标之内,特别是企业只有规模、效益、安全、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即使推广ISO9000系列认证,也没有把与学校的联合涵盖进来。为此应该解决的观念问题是,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的理念,主动与企业沟通,广泛宣传产学研结合的意义;而企业也要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学生生产实习,为科技项目合作等提供便利条件。

加强校企经济利益的、长效的紧密结合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没有了行政干预的效力,企业和学校在结合方面靠的是过去存在的“感情”因素,这种结合的范围和力度有下降趋势,一旦这种“感情”因素随时间推移而不存在时,这种结合也就会消亡。从理论上说,校企结合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但是作为企业更多的考虑是现实的经济效益问题,而不会考虑更多的人才培养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时间按排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错位”,比如企业急需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或者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学校可能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吻合,或者抽不出教师去执行这个活动。反过来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但企业可能没有可以进行的项目,难于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高铁学习计划例6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一、车站管理

(一)严格落实职工考勤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搞好车站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严格落实好职工考勤制度。车站原则上不准岗位人员请假,但考虑到职工的探亲等其他原因,允许职工根据实际情况向车站请假、或是换班;请假每位职工每年不得超过两次,换班每年不得超过三次,超过规定次数时由站务会研究处罚,请假次数以次数为限,不以天数计算。婚、丧、嫁、娶除外,由车站统一记录。站内人员参加全国成人自考或函授等考试,在考试其间由其自行找人替班,凡是没人替班者,车站不予请假。

请假程序,职工请假或是换班时需写请假或是换班条,经车站值班员同意签字后,请假人员方准向值班站长请假,换班人员除有值班员的签字外,换班双方均要签字。没有班组长的签字值班站长不得准假。货运人员请假除有值班员的签字外,亦应有货运主任同意的签字。

请假人员应在班前8小时外请假,换班时亦应在8小时前换班;已便替班人员备好班。站内安排人员上班时应提前通知上班人员备班。

车站换班人员应找同岗位人员替班,如需找他人上班时应按替一次班计算,必须是同岗位或是高岗位,但信号员找人上班时必需是信号员或是值班员,其他岗位人员不准替信号员上班。货运班组有人请假车站无日勤人员顶班时,由货运主任安排车站统计员顶班。

(二)加强职业教育管理

车务段每季度所下发的业务学习范围,车站再将每季度的学习范围按月进行安排学习,月初下发到各岗位。车站值班员、内勤货运员,统计员要掌握电脑操作知识,熟悉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对于新提职、改职的职工要进行电脑知识培训,能够掌握电脑作业的方法和作业程序。

班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班后留题,每工种各留一题,由值班领导进行提问。在交班会前所有人员不准带书籍进入点名室,否则按违纪处理。班组长每月要定期组织班内人员学习,每次学习不少于一小时,并在班组管家帐内进行记录。

车站每月组织学习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学习内容包括:上级文电指示、车站有关规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及业务学习等,车站所有休班人员必须参加,并进行业务学习记录。但遇有各种学习活动时车站可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班组按学习计划进行学习。

而且要每月组织考试。车站领导监考,严禁携带书籍资料,一旦发现取消考试资格,按所答卷面实际分数计算。凡因事假、病假或调班未能按时参加考试者,应主动申请提前或推后考试

二、行车调度

(一)注意月计划、日计划的编制

由于年计划的总量基本固定,那么,在编制月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年计划在计划中所分配的比例、月计划中每日运输任务的分配比例、24小时各时段运输任务的分配等都必须明确。在月计划的分配中还必须考虑月份的天数:如二月份的28天,大月的31天,小月的30天:在不同月份、运输货物量的种类不同、天气状况不同、铁路施工影响等多种情况下对运输运量的影响非常之大,运输调度的瞻前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保证机车供应、组织均衡行车

机车调度要在年度计划中把机车的厂修、定检、临修等时间做科学合理的安排,经济合理使用机车,提高机车使用效率。行车调度员与各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均衡开车,及时正确处理日常运输生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安全正点。发生行车事故和重点列车晚点,要及时查明情况,并逐级上报。对运输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并运用到运输生产中去,使运输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三、安全管理

(一)做好事故案例分析工作

对调车作业中的违章、违纪行为进行重点分析,要求职工牢记事故教训。还要加强职工的学习和实作演练,注重在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拓展业务学习和演练方法,不仅局限于本职的业务范畴,通过扩大学习面,熟知运输生产全过程和行车有关各部门间的分工及协调关系,熟知行车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原理,熟知所辖区段

的设备、线路、人员等情况以及各种行车作业的程序和技术标准,掌握安全指挥的基本技能,掌握处理各种行车意外情况和行车事故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增长能力和才干。

(二)加强行车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故障

机务部门要重点提高机车走行部的质量,解决好部件裂纹、电器不良、弓网故障等问题。工务部门要经常更换主要干线的劣质道碴和失效轨枕,对路基下沉、翻浆冒泥、边坡坍塌、隧道、桥梁、道岔病害等隐患进行重点整治。电务部门要加大对道岔转辙设备、轨道电路、信号电缆的整治力度。车辆部门要切实解决车辆燃轴、切轴问题,加快转向架的改造和补强,防止部件脱落、折损,加强客车“两炉一灶一电”设备质量整治,努力做到主要行车设备运用状态良好。同时,要保证设备质量达标,必须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线路桥梁、通信信号、机车车辆等各种行车设备,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修程和标准进行维修,保证维修质量达标。不准简化修程、延期维修。各单位要积极统筹,分类处理,保证设备大修、中修、维修资金及时、足额地投入到位。

(三)加强铁路沿线治安整顿

铁路点多线长,沿线治安情况复杂,部分区段和站车治安秩序不好,特别是关塞门、提车钩、拆盗设备、摆路障、列车运行中货盗问题,对运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要切实加

强站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危害铁路运输安全和破坏铁路等刑事犯罪活动。并适时开展专项斗争,集中力量打击突出的犯罪活动,坚决遏制犯罪分子的

嚣张气焰。同时坚持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严肃查处危及行车安全的“关、提、拆、摆、击”及耕牛、机动车肇事等治安问题,大力整治危及行车安全的各类治安问题,为运输提供

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铁学习计划例7

目前尚未有针对研究生的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课堂教学优化的研究。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课堂教学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相对于讲解车站作业组织、车流组织、运行图、通过能力加强等相关内容,40个学时的量十分紧张。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加强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高效地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内容甄选研究不够

铁路运输组织涵盖了铁路行车、铁路货运及铁路客运中与运输组织密切相关的核心内容,而目前缺乏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甄选的研究。针对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学时量少的特点,对铁路运输组织理论中的关键内容进行甄别,选择适合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并加以整理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班中研究生对铁路运输组织相关知识掌握参差不齐,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难度大

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两个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分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本科即为我校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本科为我校非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以及外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非相关专业研究生,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教学进度安排、理论讲解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采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研究生被动接收教师讲解的内容,没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应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设计,合理安排,选出其中的模块,让研究生讲解,并做相关的文献综述,充分锻炼研究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及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与研究生积极性调动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模式设计

主动地学习应该是研究生能做到的事,那么教育就要回归到教育的原点。把课堂真正还给研究生,使研究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在设计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模式时,采取两种方式。一种为研究生独立承担三次主讲任务,另一种为对运输组织的经典理论做文献综述。第一种方式,选取三项内容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模块,鼓励学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分别独立讲解该三项主要的教学内容。第二种方式,由教师甄选铁路运输组织理论中15-20个经典的研究题目,将研究生分为十个组,抽签决定这10个组分别做哪个课题的文献综述。每个组选择一名同学做组长,选择另一名同学做最后的文献综述的汇报者。所有组员必须认真积极地参与到文献资料的查找和汇总及分析工作中。第一种方式中研究生讲课直接安排到教学日历中,与教师教授的内容直接对接。在讲课前、课堂上、讲课完毕,教师全程指导与点评。本次实践中选取了车站阶段计划、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绝对计算法及列车运行调整三项知识模块。第二种方式是做文献综述。在计划外的课时安排之外,我们另找时间,完成各组的文献综述教学活动环节,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经典问题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文献综述设计的题目有取送车问题研究列车运行图编制、空车调整计划编制、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编制、乘务计划编制、列车运行调整、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计算、编组站阶段计划编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动车组运行计划编制等题目。

(二)研究生主讲与做文献综述的课的几个核心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探索,研究生主讲课堂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优化。

1预习、培训是前提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写适用于研究生备课用的预习提纲,给全体研究生、尤其是主讲研究生以供其备课提供参考。研究生在自主预习(独学)过程中能够解决一半以上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讨论解决百分之30%左右的问题;剩余的难点由教师帮助其理解。主讲研究生在走上讲台前,基本能够做到心中有比较清晰的授课思路,基本能脱稿主讲所承包的知识点或知识模块,对其提高自身的自信也有很大帮助。

2激励评价是动力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是研究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催化剂,在研究生主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调动研究生学习和展示的积极性,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呈现的精彩,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这种及时的激励会使主讲研究生信心百倍,对其将来从事科研工作也大有裨益。

3展示、质疑是亮点主讲研究生的精彩展示体现了研究生的成熟和睿智,展示、质疑能够带给研究生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彰显了“让每一个研究生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的核心诉求。主讲研究生展示出了精彩,质疑研究生更是课堂形成“正反交锋”、“思维碰撞”的主角。一个好的质疑能够让全体研究生主动参与进来,在争论中生成知识、产生原生态的生本资源为大家共享,使研究生从知识走向智慧这正是高效课堂之所在。

(三)课堂上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不仅要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把研究生课堂上的表现、表演和表达当作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根本标准,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研究生、把能力还给研究生,把主动性还给研究生。在由研究生主讲的课堂上,教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研究生的心态是开放、安全和自由的。其思维过程的训练得到充分体现,发自内心地娴熟讲解和交流互动应该成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常态。这就要求教师把“说”和“做”的机会还给研究生,体现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在研究生学习主体地位被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师并非是旁观者,而是共同进行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和“引导者”。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纠错、补漏、点拨、拓展和提升,课堂效率也会低下来,毕竟研究生讲不如教师讲得深入、全面、到位。研究生主讲的真正目的不是把讲课的任务交给研究生,而是教师站在审视的角度去关注每一个研究生的学习状态,积累和研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研究营造适宜研究生发展之生态课堂的方式和方法。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调控,使课堂朝着轻松、愉快、高效的方向发展。

高铁学习计划例8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来到铁路行业后,面对铁路的高效率、严管理、高要求,面对所学理论与现场实践的落差,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尤其在实现个人理想与面对岗位实际的对接上,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1.1心理准备不适应。刚刚入路的大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处理和平衡心态还是学校状态的延续,导致心理上产生了许多不适应。在大学里,大学生们一方面重复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轨迹,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思维十分开阔,从国际到国内、从政治到经济,课题和话题相当广泛,思想非常活跃,而行动约束相对较少。但是来到工作单位后,环境的大转弯、生活和工作节奏的转弯、更多规章制度、纪律规定的约束,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新考验。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生活无忧状态,从穿衣吃饭到生活料理,多是家长大包大揽,独立处理个人事务的机会和锻炼较少,到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的新单位工作,感到手足无措的不在少数。

1.2工作环境不适应。铁路企业通常被称作“高大半”(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企业,大学生入路后,第一年处于见习期,要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铁路工作的基本业务技能和作业流程,这一阶段,工作是比较辛苦的。比如说,在客运列车上工作的乘务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学习、点名、入库接车,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既要做好旅客的乘降组织、运输工作,还要满足旅客对卫生、环境、卧具、餐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有时还要应对患病旅客、精神突变旅客等一些特殊旅客群体,遇到“列车水害断道”、“列车火情”等突发问题的考验,安全管理责任大,服务群体要求高。而且,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现实岗位的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书本上的理论到了岗位上,有的并不适用,要重新学习和掌握的铁路专业知识更为繁杂,都需要大学生要有毅力与恒心去面对。

1.3社会环境不适应。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加之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欠缺,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交流沟通能力上出现了短板,此外,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被网络和手机所占据,真正的人际交往也限于同龄人之间。来到铁路工作岗位后,面对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模式,需要大学生学会说话的艺术,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沟通交往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时间与实践的磨练。

2加强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对策

2.1加强教育,引领思想,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氛围。“入路”教育是大学生接触铁路的第一课堂,也是新职大学生从“学生”身份转换到“员工”身份的桥梁。为此,要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适应环境。一是加强路情教育,用铁路发展的大好形势激励。制定大学生入路教育总体规划和安排,可以从铁路的发展历史入手,讲述铁路从蒸汽机车到高速动车,从山区铁路到高原铁路,从“大动脉”到国计民生的历史变迁,让大学生把握铁路的重要地位及行业特征,激励大学生继承铁路的光荣传统,适应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铁路发展成果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铁路在机车车辆技术、高铁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从业的自豪感;加强铁路发展规划教育,让大学生了解铁路的发展蓝图,看到铁路的美好前景及个人发展的广阔舞台,增强投身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思想引导,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引领。要围绕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怎样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差距、如何在平凡岗位实现自身价值等热点话题,与大学生点对点互动、一对一交流,掌握思想动态,摸清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特别是他们对企业前景规划、生产经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并认真归纳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三是加强先进教育,用各类先进典型带动。广泛开展学先进扬正气教育活动,用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以及先进典型的事迹教育、激励大学生。以心得交流、座谈讨论、演讲报告等形式促进互动学习,引导大学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同时,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努力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铁学习计划例9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2-03

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模式值得学习,值得研究,值得借鉴,文[1]阐述了CO-OP教育模式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它的起源及其内涵,本文论述CO-OP教育模式深厚效应和学生的参与机制。

一、CO-OP教育模式深厚效应

在CO-OP教育模式系统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但能够与非CO-OP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获得完全一致的理论教育并达到一致的学分,而且在取得学位毕业离校前,参与实际工作近两年时间,这两年很宝贵,尤其是对人生充满憧憬的青年就更是难能可贵了,在这两年里,对这些青年来说,可谓是风里雨里,坎坷人生,他们这两年的经历绝非是简单的参观实习,他们要做不同的工作,使用不同的工具,运用不同的生产技术,接触不同类型的人,见识不同的礼仪,吃住在不同地方,生存在不同的环境,所有这些将对他们未来人生产生深厚效应,这些效应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经过CO-OP教育,在不同的工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锻炼的学生,能够修正人生规划,正确定位职业生涯方向,在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职场空间[2]。

2.经过CO-OP教育,学生不但能够把课堂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而且能够熟悉不同的工厂车间、不同的社会机构,谙熟不同的政府部门的行业礼仪、行业规程,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经过CO-OP教育,学生在不同的部门、行业工作,他们不但能够接触最新的设备、掌握先进的技术,而且能够增强和不同类型的业主谈判的信心和能力。

4.经过CO-OP教育,宝贵的两年工作经历,使学生们不但锻炼了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而且广泛地和不同群体的人员共事,自然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丰富了人生经历。

5.经过CO-OP教育,学生不但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获得了可观的工作薪水,一般情况,一个学生在完成CO-OP工作学期后,平均能获得$42,000到$74,000薪水,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学位,成功迈出人生第一步。

二、CO-OP教育模式下内容丰富的教学计划

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模式始于1957年,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她的CO-OP教育模式世界闻名,其体系庞大而完善,强力吸引世界各地学子前来求学,滑大人以此自豪。CO-OP教育模式最初始于滑铁卢大学的工程学院,现在学校有六个学院,它们建立了一百多个研究领域,几乎每个领域都设立了CO-OP教育模式的教学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去选择。有些教学计划完全是CO-OP教育模式,例如工程学院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不仅要掌握硬件知识而且要精通软件设计,毕业以后,学生知识技能要求达到既能为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控制系统,又能为数字电话转换系统编制软件程序,还能为特殊用户建立操作系统,更能为局域计算机网络提供高技术服务,这个专业的学生全部按照CO-OP教育模式进行培养[3]。而数学学院的保险精算科学专业,既可以按CO-OP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也可以按非CO-OP教育模式培养;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二年级才申请加入CO-OP教育模式学习,一年级时可选学共同的数学核心课程和相关的金融课程,例如,经济学和会计学、应用数学统计原理,该专业的学生可以预测诸如股票行情等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在滑铁卢大学,像金融数学、风险理论和退休养老金计算等课程都是由高水平的精算师授课,经过CO-OP教育模式培养,毕业的学生可达到专业精算师的水准,因此,滑铁卢大学的保险精算科学在北美及世界范围都享有盛誉。滑铁卢大学与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如德国、法国、韩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一百三十多种广泛的合作交换培养计划,因此,滑铁卢大学的学生可以在世界各国完成其CO-OP教学计划。

三、CO-OP教育模式学生参与机制

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模式深厚效应对当今学生极具吸引,学生们渴望能在CO-OP教育模式系统下求学;内容丰富的CO-OP教学计划,给学生提供宽阔的选择范围;加之数目众多的业主参与,为完成CO-OP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拿大本土的学生进滑铁卢大学,要求高中毕业,或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没有入学考试,如果在高中期间非英语授课,那么必须满足滑铁卢大学对英语的要求,有时需进入滑铁卢大学下设的英语培训学院进行英语培训,通过英语培训考试后,才进入大学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报选不同的学习专业,可选CO-OP也可选非CO-OP,有些教学计划就是CO-OP模式,那么进入该计划学习就只能是按CO-OP模式系统完成学业;有些计划既可是CO-OP又可是非CO-OP,那么如果学生没能进入CO-OP模式系统,那就自动为非CO-OP。非本土学生在滑铁卢大学学习,对某些CO-OP模式的选择受到一些限制,例如生物信息和保险精算,这两个专业的CO-OP模式就不能选。

不同的教学计划对高中的学习课程和学习成绩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要进入软件工程教学计划学习,那么要求在高中学过高等函数、物理、化学,并且要求每门课程的成绩在70分以上;除此外,还看学生是否在编程课程、计算机竞赛、数学竞赛等,是否有上乘实践表现。在CO-OP模式系统学习,学生需经历四到六个工作学期,每个工作学期工作的确定都历经一次求职实战演习——首先准备好求职简历,业主浏览几十秒,就能给求职学生一个重要的初步印象,所以准备简历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准备好求职简历并在JobMine网页注册后,CO-OP求职过程分四个阶段进行。

1.多回合面谈阶段。在每个工作学期来临前,CO-OP管理部门都要组织一次多回合面谈活动,这个活动一般持续三周,众多业主代表来校与CO-OP学生面对面交流,一个学生可选多个业主,彼此交流后,把各自对对方的满意度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存储所有学生与业主彼此满意度信息。

2.计算机匹配阶段。计算机对所有彼此满意度进行派对处理,筛选出最适合每个学生的业主,排名公布。

3.区域化联络阶段。滑铁卢大学把业主按地理区域分划,每一个区域都设立CO-OP协调员,该协调员负责联络本区域的所有业主,掌握业主的信息。经过计算机派对后,学生就会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找到业主;找到业主的学生,主动和区域协调员联系,进一步了解业主的更多信息,落实工作学期的任务。

4.个性化落实阶段。经过计算机派对后,那些暂时没有找到业主的学生,需亲赴业主工作场所,现场落实,寻找合适的业主。

以上四个阶段的猎职过程,是CO-OP学生的必修课,这样的猎职实演在每个工作学期之前都要进行一次,次次辛苦次次升华,次次经验,共要经历五至六次,所以从CO-OP模式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但取得大学学位,而且具有很强悍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用艰苦磨炼铺平了通向成功的坦途。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CO-OP教育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就业这样一个社会难题,它的特色在于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向理想的职场园地,因此CO-OP成为吸引学生的一块招牌;学生们积极努力能在CO-OP教育模式下求学,能加入CO-OP的学生感到很自豪、很自信,觉得很有发展前途;滑铁卢大学的CO-OP教育模式值得我国高教育借鉴、学习、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实际,使得CO-OP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于我国教育界,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做贡献。

参考文献:

高铁学习计划例10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站场课程设计》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设计的不同情景设置。区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基本要求是:(1)根据给定的资料,选定站型,确定主要设备的位置;(2)计算到发线、调车线、牵出线、机走线及中间站台等设备的数量;(3)设计车站两端咽喉,绘制非比例尺详图;(4)计算坐标,推算到发线、调车线有效长;(5)绘制1∶1000比例尺详图;(6)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到发线、咽喉及车站最终通过能力)。以上课程设计内容的覆盖面较广,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1.对铁路运输组织的作业流程掌握不全面。车站咽喉设计是车站设计的关键,由于对车站的主要作业流程没有深入理解,造成车站咽喉设计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对平行进路的设置不够合理、灵活。2.对铁路站场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深。铁路站场与枢纽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是站场设计的主要依据,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深入理解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确定的方法,缺乏对相关标准说明的深入解读,导致站场设计坐标计算以及车站能力计算时,相关参数的选用不准确,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3.对现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不了解。长期以来,铁路区段站课程设计都是学生在计算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运用CAD画出设计方案图。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广泛运用到铁路勘测设计部门的站场设计工作中,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可用于普速、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各种速度目标值铁路站场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铁路站场规划及设计的内涵及方法,掌握该学科的最新技术规范以及专业技能,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基于CASD系统对站场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快速解决站场设计难点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方位地提升教学质量。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同步。由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与《站场课程设计》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时开始,因为没有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无法进行课程设计,因此,通常是把前6周的站场课程设计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随后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再布置区段站的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教学安排一周2学时,不具有连贯性,理论课程经常会占用课程设计的时间,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5.成绩评定的手段和方法单一。长期以来,站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提交的设计报告和图纸。这种以“终稿”来确定成绩的做法,使得学生不知道课程设计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车站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有必要通过讲评与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设计水平。

三、《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1.增加本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课程的实验内容。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修编和新颁布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200km/h既有线技术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及课程设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通过教师在课外查阅大量的资料,将当前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情况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扩展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增加高铁车站行车组织和相关动力学知识的扩展,扩充了车站各类作业车的运行径路和作业流程,以及车辆行驶轨迹等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原因。为了配合站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在学习完铁路站场技术条件后,布置中间站设计的实验,重点训练学生中间站平面设计的过程,车站设计各环节应该考虑的重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使其牢固地掌握车站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调整《站场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改变一直以来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同步开始的做法,将《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同时将《站场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2周的时间里进行,利用连续的2周时间来集中完成区段站的设计任务。调整后的安排使得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能很好地进行衔接,在有了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同时课程设计的时间具有连贯性,便于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任务,避免了部分计算和设计等工作的重复,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期内较好地掌握区段站设计的各个环节。时间集中,便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指导,及时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解决,提高教学效果。区段站课程设计最好能在理论课结束后的小学期内进行,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后开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小学期内其他实践环节的安排,目前区段站课程设计是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后一年进行的。因此,这需要精心安排理论课程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计划,在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课程实验和大作业,进行铁路中间站的设计和编组站初步设计,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区段站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让学生提前复习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3.传统设计方法与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结合。CASD(开思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是基于AutoCAD和Access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Objec-tARX、VC等开发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适用性强,可适用于普速、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站场设计,可满足站场专业在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可用于进行复杂枢纽及各种站型车站的新建及改建设计工作。该系统将车站看成股道的集合,而股道是由线路、各种类型的道岔、信号机和车挡等实体组成的集合,即将这些实体赋予相应的专业设计信息及行为特征,对它们进行连接编辑等操作,就可以形成站场股道,最终可形成站场平面图。该系统分担了设计者站场设计过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量,减少了站场设计强度,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目前铁路勘测设计部门在站场设计中已广泛采用。但是在软件的使用中发现学生过多地依靠辅助软件来完成设计,缺乏应有的思考。而区段站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掌握铁路车站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必须要勤于思考,反复计算、推敲与对比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而不能对设计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仅是依靠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完成任务。影响铁路站场设计的相关因素诸多,站场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很大。为了既能使学生掌握铁路站场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站场设计领域内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本次《站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区段站设备设施的选型,参数的确定,车站咽喉的设计方案比选,绘制出区段站平面布置的详图,相关设备设施坐标的计算,以及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然后通过CASD辅助设计软件来验证与优化,并输出相应的成果。通过两者的紧密结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同时又掌握了CAS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使用,能运用CASD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车站的设计。上述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区段站设计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课程更加切合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实际,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以便快速适应今后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

4.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任务书和指导书。与《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理论课程相配合,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软件,对区段站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补充与完善,增加系统软件应用,以及设计方案对比分析的内容。同时,编制区段站课程设计指导书,该课程设计指导书在最新设计规范指导下,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对基于铁路站场计算机辅助设计CASD系统的站场课程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与补充完善,指导书的内容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确实起到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站场课程设计课程已经形成了双线、单线枢纽区段站的不同情景设置,为了进一步避免抄袭现象,可以逐步完善区段站课程设计题库,确保基础数据不重复,使学生能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与任课老师的交流与探讨。

高铁学习计划例11

中图分类号:G8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b)-0061-02

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在加强基础性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运动员体现的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强化训练计划,可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要注重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强化,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可以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发挥最好的状态。

1青少年铁饼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意义

青少年铁饼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技术训练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完善专项训练,并且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的最佳时期,而很多运动员都忽略了这一阶段的锻炼,在成年后才开始技术训练,这时身体的机能、柔韧度等都有所下降,在技术的规范性方面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应当重视青少年阶段的技术训练。青少年铁饼运动员在进行技术训练时应该制定阶段性的训练计划,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逐步加大训练的强度和专业性,可以更好的完成技术训练,形成技术定型。由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速度较快,所以在进行铁饼技术训练时,要将训练计划分阶段的进行,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情况以及技术掌握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初学阶段主要是让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为后续的强化训练奠定基础。巩固阶段则需要强化专项技术训练,增强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熟练度。提高阶段则要重点针对训练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技术水平整体的提升。

2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技术分析

掷铁饼的过程一般是通过旋转和用力两个阶段完成,所以进行技术训练时,要掌握相应的技术要点,才能使训练更有针对性。第一阶段,旋转阶段。旋转铁饼的过程是为了获得一定的预先速度,可以为后续的用力阶段奠定基础,如果旋转阶段不能准确的掌握要领,就会导致旋转的力度不够,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力。在旋转铁饼时,用力的重点集中在腿蹬与摆的速度和方向,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形成下肢较大幅度的舒展,形成最容易发力的正确姿势。第二阶段,用力阶段。最后的用力阶段是影响铁饼投掷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技术训练的重点阶段。为了达到更好的用力效果,需要与前一阶段的旋转进行配合协调,并且注重用力顺序、右腿的蹬伸转髋、左腿支撑用力等,流畅的完成整个动作过程。青少年铁饼运动员进行技术训练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注重旋转阶段与用力阶段的衔接与配合,形成有特色的技术风格,并且有针对性的强化专项技术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技术训练的成果。

3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3.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中主要包括速度训练、关节力量训练、协调能力的训练等,速度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提高身体动作的频率,如快速摆臂、高抬腿跑、快步跳等,这些技术动作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灵活性,达到速度训练的效果;关节力量训练则是利用手持器械,针对上肢及肩部肌肉群的练习和下肢力量的练习;协调能力的练习主要是对投掷项目的技术分类练习,促进技术定型,通过掌撑跑、跳、投掷等技术动作,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有利于增强器官的平衡性和节奏感。另外,基础训练是一个重复性的、枯燥的训练过程,要加强对青少年铁饼运动员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坚持训练,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2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是铁饼技术训练的重点训练内容,运动员肌肉的收缩力对投掷的力量和速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要针对肌肉力量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才能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肌肉力量的快速增长。首先,在力量训练中应当注意与专项技术相配合的技术训练手段,每个技术动作可以连续进行10次反复托举,由轻到重,逐渐提高肌肉力量,并且调整训练的间隔,给予肌肉一定的放松时间;其次,力量训练的频率和强度安排,一般以连续举起10次的重量为基数,用它的50%做10次、60%做10次、70%做10次,这种逐渐叠加的力量训练可以减少对运动员身体产生的超大负荷,而且可以逐渐扩展运动员的极限重量,有利于增强力量训练的效果。肌肉力量的训练与肌肉的收缩力和神经刺激的程度有关,所以可以利用人体关节自身的机械效率,充分启发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力,对于难度较大的组合型技术动作,就需要发挥全身的关节力量,对核心肌群产生强烈的神经刺激,拉长肌肉的伸缩力度,形成正确的发力习惯。

3.3专项素质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量和强度要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按照周训练量、月训练量的方式制定不同的训练阶段要求,同时适当调整训练的强度,才能避免对青少年运动员造成过重的负荷。在专项素质训练方面,需要结合铁饼运动的特点和人体结构的特点,对于形态相似、用力方法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专门训练,包括:快速旋转与保持平衡的练习、投掷练习、力量练习等,将这些专项练习活动进行适当的强化,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效果。

3.4训练计划的指定

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机能变化情况,制定强化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计划、提升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灵敏性和速度性的训练计划、多项投掷技能的训练计划和参加比赛的训练计划等等,并且根据训练计划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训练场地、设备器材以及饮食等方面,保证技术训练计划的有效开展。同时,对于训练的计划的内容与强度要合理规划,将训练与休息相互协调。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运动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当有所区别,适应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才能提高技术训练效果。

4青少年铁饼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注意事项

4.1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铁饼技术训练的初期,往往需要进行大量重复性的技术动作,而很多运动员对于这种初级训练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跳过基础训练直接进行技术动作的训练,而这很容易引发运动损伤。基础性训练是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的基础,因此必须要从基础做起,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在基础训练中加强运动员膝关节和踩关节的训练,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升。

4.2培养运动员的思考能力

铁饼运动是一项充满技术性的运动,运动员在参与训练和比赛时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就要着重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思考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身体机能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在赛场上才能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得到最好的成绩。

5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需要针对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从基础训练、力量训练、专项训练等几个方面采取科学的训练策略,才能提高技术训练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铁饼训练时,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初期训练开始,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避免急于求成而使运动员负担过大的运动压力,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珍.青少年铁饼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3):112-114.

[2]史银斌.我国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基础训练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3]张京雪.对提高掷铁饼技术动作表现稳定性练习手段的探索[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丛林,朱静华.浅谈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技术训练[J].田径,2011(1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