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5:40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1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70-02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1 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

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2.1 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有着新鲜感,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对社会的认识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认知的差异。产生认知差异是客观的,它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种差异是不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但是一些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中学生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由于求助无门,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荷。

2.3 个性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气质、性格和能力。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即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多血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也千差万别,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但情绪波动大,易于冲动,对于别人的意见,不善于接受。粘液质的人为人稳重,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与不同气质的人交往,在心理上可能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从而产生交往的障碍,而导致心理问题。气质与人的成功没有大的关系,但它对工作的效率有有关。与气质类型不同,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困扰。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且多数父母过于溺爱,这导致了一些中学生自私自利,多疑,给身心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3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3.1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3.2 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3 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塑造完美人格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以及传媒部门应该协同合作,优化信息网络,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查处传播、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部门也要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4 鼓励运动和营养疗等法

注意参加户外运动或文体活动;可以做各种保健操;可做自我穴位按摩,如:风池、太阳、合谷和内关穴等;平衡饮食,控制总热量,保证每人每日摄人充足的新鲜水果及蔬菜。

总而言之, 中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学生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求我们要寻求更加有效的办法,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红忠, 靳璇.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J].实用医技杂志,2008,(7).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2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是一个不断碰撞而又不断调试的过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1 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

断提高,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会的快速转型,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2.1 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扰,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有着新鲜感,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对社会的认识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认知的差异。产生认知差异是客观的,它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种差异是不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但是一些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更加突出,很多中学生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由于求助无门,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荷。

2.3 个性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气质、性格和能力。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即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多血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也千差万别,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但情绪波动大,易于冲动,对于别人的意见,不善于接受。粘液质的人为人稳重,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较少,与不同气质的人交往,在心理上可能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从而产生交往的障碍,而导致心理问题。气质与人的成功没有大的关系,但它对工作的效率有有关。与气质类型不同,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困扰。由于目前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且多数父母过于溺爱,这导致了一些中学生自私自利,多疑,给身心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3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3.1 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3.2 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3 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塑造完美人格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区以及传媒部门应该协同合作,优化信息网络,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部门也要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4 鼓励运动和营养疗等法

注意参加户外运动或文体活动;可以做各种保健操;可做自我穴位按摩,如:风池、太阳、合谷和内关穴等;平衡饮食,控制总热量,保证每人每日摄人充足的新鲜水果及蔬菜。

总而言之, 中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学生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求我们要寻求更加有效的办法,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红忠, 靳璇.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j].实用医技杂志,2008,(7).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3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 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4

缘起:美国东部当地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裔学生赵承熙(Cho Seung-Hui)先后在一幢宿舍楼和一幢教学楼内开枪射杀无辜,从上午7点15分开始,这场屠杀断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造成包括赵承熙在内的33人死亡,29人受伤,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平民枪击惨案。

1 枪的问题

1.1 美国枪支现状

既然是枪击事件,枪支的管理必然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枪支泛滥一直是美国一个头疼的社会问题。据美国司法部估计,美国私人共拥有2.35亿支枪,几乎人均一支,这还不包括非法拥有的枪支。在美国,已经形成了“造修卖收藏”等一条龙的产业链。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无处不在的枪支暴力。美国每年要发生100多万起枪杀事件。1972年以来,美国每年死于枪支造成的他杀、意外伤害和自杀的人数超过3万,在发达国家中居首位。枪支大量流入社会,造成美国社会的不稳定,美国公民时时感觉自己生活在危险之中。

1.2 为何不禁枪

(1)全国步枪协会的反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枪支管制运动开始在全美大规模兴起。时至今日,枪支管制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政治范围中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但事实上枪支管制的实行一直困难重重,它的最大阻碍来自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它一向反对枪支管制,认为枪和犯罪无关。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的第二天,全国步枪协会就表示如果枪击事件发生时有师生带枪,就可以一枪结束凶手性命,制止这场惨剧的发生。而支持全国步枪协会的政客大有人在。

全国步枪协会每年几千万美元的宣传费是民间主张枪支管制团体的几十倍。据统计,自1989年到2003年,主张枪支权利的利益集团共赞助了1700万美元竞选资金用于联邦一级的各种选举。其中仅“全美步枪协会”一家就贡献了1400万美元。而要求管制枪支的利益团体的政治捐款只有170万美元,相差整整10倍。该会对国会展开积极而有效的游说活动,以维护持枪者权益为名,一直反对加强枪支管理的立法,在美国实施枪支管制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2)政治利益的阻碍。

在美国合法购买一支新手枪最便宜的售价在500美元左右,其中有一半是联邦税,美国有两亿多支合法登记的枪支,单独联邦税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美国的枪店有10万家,比麦当劳还多。每个枪支商店按照最少2名雇员就是20万个就业岗位。禁了枪这些人吃什么?如果算上枪支俱乐部、靶场、枪支制造工厂等与枪支有关联的行业,就是百万人就业问题了。美国政府的政客们不得不考虑它的政绩效益,这将关系到他们上台与否。

众所周知,军事工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每年它会向美国缴纳数千亿美元的税收,而且共和党经常受到军火商资助,假如军火商的利益受不到保护,共和党的利益也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共和党倾向放松枪支管理。,在政治利益的阻碍之下,禁枪显得寸步难行。

(3)历史人文的因素。

枪支管理的松懈,尽管在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其中也有其历史原因和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原因。

1776年7月4日,在北美洲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它闪烁着自由和思想的光芒:“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

2 人的问题

2.1 罪犯有心理问题

据媒体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中的赵承熙在和女友发生争执后开始枪杀师友,而此前他也显示出了“举止怪异和暴力的迹象”,他不太正常,曾在宿舍里放火,还曾追踪过女性,他在美国长大,家住在华盛顿郊区。他的邻居称他很“安静”,常打篮球,但是别人打招呼后,他不爱回应。赵承熙的同学回忆了去年文学课新开课第一天时的情景,他们说,学生当时都自我介绍,而赵承熙一句话也不说,学生都在签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赵承熙写的只是一个问号。当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什么也不说;他的同学朱莉・普尔说,赵承熙上课时总是坐在后面,戴着帽子,很少参与课上活动。他们所在的系不大,但赵承熙“像个匿名者,从不与人交谈”。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承熙存在着心理问题。

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也非常关注此案的进展。她认为,目前分析这起悲剧的原因时,许多人都将目光集中于或归咎于美国的枪支泛滥,但是,真正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是如何发现人的异常心理问题。应该看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更甚于枪支问题。因为,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人来说,即使没有枪,他也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2.2 该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其实老师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没有任何人关注并作出反应。这就给犯罪提供了机会。对中国高校来说,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呢?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站,学生要从一个亲情包围的家庭走入独立打拼的社会、走入有些无情竞争的现实社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接近独立而尚未独立,青少年时期面临的挫折最大最多,有升学、职业选择、恋爱、成家等问题。这在青少年时期都充满着未知数,而他们又没有任何责任性的牵挂。此外,人与人还有心理成熟的早晚问题,有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问题,有个人的理想和需求不同的问题。所以,除经济上的贫困者或弱者需要帮助外,人们还应该知道有“心理上的贫困者”,例如:从小家庭存在缺陷,缺乏亲情;或因上学远离家庭而缺乏心理资源。当他们遭受挫折,品尝失败时,亲情或友情是最有力的缓解方式。而学校、尤其是大学恰恰在这方面较为薄弱。

这次美国校园枪击案发生前,老师已经发现凶手存在心理问题,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提醒我们的高校,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并制定应对预案。同时,人的个性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忽视心理健康,比枪支泛滥的危害更可怕。不仅在枪支泛滥的美国,在其他国家,甚至是我们国内,都有可能再次发生。但就我国而言,良好的枪支管理是我们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有力保障。但我们不要认为没有枪就安全了,枪是人用的,管人比管枪更难,也更重要。所以这方面的有关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5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康心理素质,能使人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选向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健康的心理,就会产生不良的性格,虽具有一定的能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对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分数,忽视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的现象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而人格缺陷的人只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

一、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首先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传统教育也历来主张学生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国学经典启蒙书《三字经》概括为:“首孝弟,次见闻”。现代教育方针和传统教育都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为家长,不仅要过问孩子的成绩,更要多关心孩子的人格形成;作为社会,评价和选择人才不要仅看学历,更要看重人格品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影响人格养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除先天遗传、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三大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都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民族强;青少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把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当做份内大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互动。家庭要重视人生启蒙教育;学校要做好培养引导;社会要为青少年人格发展创造积极环境,防止消极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把关爱青少年成长作为一种共同的责任,家校携手,社会共建,形成合力。这样一定会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青年。

二、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要方法科学

抓好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要注意方法科学。方法科学就是要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在整体上有层次性,在个体上有针对性。

就整体上的层次性讲,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有不同。教育的内容要适合青少年各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智力等情况。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点、身心特征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儿童及小学时期是自我意识启蒙期,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在关爱中进行教育灌输,让其在温馨的环境中感受到爱,懂得爱,养成开朗的阳光型性格。这一时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教育以灌输为主,即用具体、直观、形象的事例来引导他们分善恶,辨是非,明方向,知行为。中学时期,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主要的方式应在尊重其独立性中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分清对错,认识到什么是弘扬的、禁止的、倡导的、反对的,自觉地选择正确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大学时期的学生独立人格基本形成,普遍对社会有了自已的看法。他们对是非、好坏的判断,不仅看理论是如何说的,更要看实际是如何行的,但是其人生观还不稳定,对自己又多缺乏正确认识,忽而心志过高,忽而情绪低落,此时期的人格培养重在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正确对待顺境,乐观对待逆境,有效的教育不是停留在道理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帮助他们对现实存在的正确分析和认识上,引导他们完善和坚定其正确的人生观。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6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7

这次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2019——2022)是我镇16个单位联合参与的,我们关工委是其中一员。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十分重要的重大政治意义。开展这次行动是塑造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成为合格建设者的需要,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五老”志愿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代“四有”青年。

二、推动健康行动

我镇关工委要围绕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要做以下工作: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8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压力空前巨大

现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压力真的是空前巨大,首先青少年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升学考学的压力,各大名校均以成绩论英雄,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才能进人名校,这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存在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对青少年的要求过于严苛,严格禁止青少年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一些活动,极大的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长此以往,巨大的压力会使得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獅継、焦虑症等等。

(二)人际关系出现偏颇

笔者最近看到很多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真的是触目惊心,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有很多青少年在学校正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有一些学生仗着自己家庭背景良好、实际雄厚,对弱小的学生进行暴力打压,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能力,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有大约六成的青少年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原本应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追根溯源还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情绪冲动暴躁易怒

青少年一般正处于13到18岁之间,正是荷尔蒙旺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的青少年性格冲动易怒,容易头脑发热,特别强调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此时青少年非常容易产生焦躁症、躁郁症等心理问题,特别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上都非常敏感,任何言语上的刺激都会击垮青少年脆弱的心理。

(四)性心理和网络心理问题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有很多充斥着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信息出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学校都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的首要交易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也需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理论知识人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并且在校园内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室,鼓励广大青少年定期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

(二)三方配合落实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青少年的配合,因此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青少年的三方整合,学校需要及时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家长反映,家长餘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之外也要多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给青少年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三)制定科学有效教育方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也需要得到有效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结合青少年现阶段的生理特性,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心理也正在逐渐成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先向青少年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其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然后落实到实际中来,比如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或是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健康的课外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引导其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际关系。

(四)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赛后期的追踪与反馈,即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而评估和测试,除了检验该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还能够有效找出在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比方说可以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等等,在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可以使得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9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担负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国家和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心理健康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智商高,情商低,心理不健康就偏离了初衷,降低了人才的质量。只有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建设国家重任,而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2.影响社会和谐。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青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势必牵涉父母、家人的精力、财力、人力,降低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的不健康不和谐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影响个人成长成才。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最大的青少年本身,它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困扰、痛苦,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生命,也就谈不上成才成功。个人性格是否完善,价值观是否正确,知行意是否和谐统一,心理是否健康直接也影响着个人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泛强烈的关注,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干预、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个人价值。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新时期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条件优越。多数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完善自我,但仍然存在部分青少年违背客观规律,扭曲价值观,形成各种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状

1.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好奇心强,心态逆反、心理自卑、追求功利,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比较薄。当代青少年往往热衷于网络世界、关注明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比较多,而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礼仪规范等关注较少。青少年正值三观形成时期,过于考虑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发展不平衡,无力承担成年人的压力和认知,造成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

2.情感不当。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处理方式不当,表达极端。青少年在处理与父母、亲人、朋友、同学、陌生人关系时,出现把握尺度不当、信任出现危机,疏远父母,与家人交流较少,与异性朋友感情把握不当出现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伤害对方,强迫对方接受的现象,对于陌牛人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盲目交往,导致上当受骗,使自己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抑郁、躁狂、神经衰弱等现象。

3.意志不坚。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虚荣心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三观不明确。当代青年不缺少爱国爱民族的情感意识,但部分处理盲目状态,贪图享乐,个人利益之上,迷恋网络世界,无法自拔。不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视为一体,造成爱国不理性的情况。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缺少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精神世界匮乏,个人和集体利益无法正确出,不能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导致理性和感性的不协调统一,内心矛盾纠结,无法自我调节梳理。

4.行为失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思维早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进入群体生活范畴后适应能力差,无法承受个人学业、就业、经济条件、生活消费、与他人关系紧张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失落,抑郁、躁动的情况,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会注定积极寻求帮助,缺少理性思考,不能正确面对和客观处理,甚至出现逃避现实,甚至出现抑郁、自杀、辍学等案例。有部分学牛不愿意选择面对心理咨询,怕受到他人的歧视,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高、速度快,形成了不健康思潮,如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享乐生活、沉浸网络世界,导致出现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使青少年封闭自我,情绪和行为控制不当,脱离群里,与他人沟通交流少,过分依赖新媒体,造成心理扭曲,价值观不正确,成为网络诈骗现象的受害者,处理不当,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很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但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教育的现象,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措施,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以至于出现马加爵事件、林森浩投毒案等悲剧发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以治疗为主要任务,片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不尽如人意。

3.家庭环境。受家长自身的素质、工作的环境和性质差异、家庭结构情况、经济条件及对孩子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孩子关注不到位,且对学业关注较多,对心理健康情况关注较少,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深入交流,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危机时,家长不能及时掌握情况,耽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4.个人因素。青少年因自身性格、学业负担、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会不良思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性偏执、独立性强,不受约束等现象,尺度把握不当就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不稳定、行为失调,严重的会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成学业、提升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会影响到参与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热情和能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对策探索

1.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学校。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校除了引导青少年要努力学习,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教育他们做人,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健康成长。此外,社会宣传媒体、掌控舆论、网络舆论等相关部门也应该肃清一些不良信息,倡导健康向上的思潮,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应承担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责任,应引导师生客观的认识心理咨询,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设立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青年认识到心理咨询不仅是服务于心理疾病或障碍的青年,而是常规的倾诉现象,增强信任度和认同感,消除心理障碍者的担忧,能够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心理咨询,解决自身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心理咨询工作,使教师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增长心理咨询业务能力,扩大心理咨询队伍,形成不同层面和程度教育客体,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导向,逐步逐层解决青少年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压力和不良情况。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次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助力和营造和谐生活环境。

2.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其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排查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关注、引导和心理辅导,还要对这些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谈话和和干预,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对于社会上的青少年,也应由所在相关部门,如工作单位、社区民政、居委会等进行定期调查走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二,开展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体育、美育、科技活动,开展各类生命安全、价值观、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及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认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其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牛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增长社会经验、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自信心,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隐蔽性、时效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除了面对面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QQ、MSN、微信、人人网、微博等多种途径了解學生的心理状况,当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通过网络,培养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娱乐性和工具性,认识到网络为青少年所用,提高网络认知能力,让其为青少年成长服务;要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多元化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训活动。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时代背景,以社区街道、民政部门、社团等为单位,针对社会上不同青年群体,如农民工、无业青年、留守儿童等,分别以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个性发展、社会适应性、创新性发展,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等为基本内容开展多元化专题培训。引起青少年共鸣,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10

(一)厌学。一些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使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不能适应沉重的学习压力,精神不振,垂头丧气,情绪低落,从而出现厌学心理,产生辍学念头。

(二)沉迷网络。许多青少年迷恋“网吧”,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而不能自拔。有的通宵达旦,夜不归宿,身心极度疲劳,荒废学业;有的涉猎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消费,就结伴偷抢,甚至敲诈勒索,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早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急剧变化,性别意识觉醒,他们渴望异性之间的交流,然而应试教育使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他们的学业,忽略对他们的青春期教育,从而使他们对性感到神秘和好奇,于是异性之间就出现发短信、聚会,甚至发展到送礼物、同居,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毁了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幸福。

(四)暴力倾向。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拉帮结派、称哥们讲义气、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甚至抢劫盗窃,无恶不作,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学校原因。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多年来,社会普遍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以学历来衡量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缓慢,学生学习负担偏重,从而给青少年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焦虑、忧郁等症状。

(二)家庭原因。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因素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有的教育方法粗暴,以分数论“英雄”;有的不注重与子女沟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致使青少年独立能力差,抗挫能力低,自私软弱,意志力薄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三)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思想垃圾也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影视作品、暴力书刊充斥文化市场,、色情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自我原因。青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相互交替,出现了人生第二叛逆期。具体表现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唯我独尊,爱慕虚荣等。对外界不良风气的诱惑和辨别能力较弱。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抓好家庭教育,走好人生第一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搞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从生活细节入手,以道德为载体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从细微处入手,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出表率,培育孩子道德价值标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从沟通交流开始,在交流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具体生活中,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这样当孩子遇到困惑、迷茫时就愿意把心理话向父母诉说。

(二)加强学校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1.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包括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青少年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实践表明,青少年已从拘束、害羞到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的烦闷转变。

3.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楷模。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

(三)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网络合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例11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令他们伤透脑筋。为此,专家指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二、人格的培养

学生们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使用优秀的小说,人物传记,能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青少年应以古今中外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为榜样,借以鞭策、勉励自己;把激发进取和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有用之才;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三、情绪的培养

要引导青少年认识情绪管理,学会情绪的表达技巧,掌握情绪调整途径。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乐观是青少年保持情绪健康的金钥匙。乐观,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乐观,就必须时刻准备迎击困难。正如所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少年朋友们要能在搏击困难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与朋友分享胜利的喜悦。

四、意志的培养

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应针对自己容易受刺激而发生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激情,养成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个人的欲求是否获得满足,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青少年还要养成对欲求不能满足的耐性。这样,即便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也要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五、心理卫生知识的培养

由于对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缺少思想准备,会产生异常心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异常敏感,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也可请医生专家,对男女学生分别进行专题报告,专门解答青少年最关心的性问题,以科学态度认识自己和异性。要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并注意锻炼意志。要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指导他们在异性接触中自尊、自爱。要给他们讲早恋的危害,使之有理智、有道德观念。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