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1 10:01:49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481-02

【关键词】 儿少卫生学;研究;青少年保健服务

赵融教授作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专家和教育者,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融教授1924年10月17日出生于沈阳市郊区,1949年11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1960年随中国医科大学迁系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作,其后调至山西医科大学任讲师、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任教研室主任。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起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编委,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副主任,卫生部卫生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儿少卫生学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1~3届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标准委员会会员,山西省分委员会主任委员。1990年在赵融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40年之际,由于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原国家教委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予以表彰。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 执着奉献,教书育人

建国初期,我国的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和科研资料几乎是空白,当时的教材内容大多来自前苏联。为了积累和发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我国自己的儿童少年卫生学,赵融教授一方面同我国首批儿童少年卫生学工作者一起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材料的收集、建设和编写,另一方面花大力气辛勤耕耘、博览群书、锲而不舍,在做了大量读书笔记的基础上,亲自组织和自编教材和讲义,为相关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在期间,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一度被迫中断,教师队伍也受到分流和冲击。但赵融教授坚信儿童少年卫生学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未来,是不能取消而必须加强的重要学科。于是他顽强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并积极开展学生生长发育调查和常见病等的宣传和防治工作,受到基层防疫站和有关学校的好评。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赵融教授坚持不懈的努力,山西医科大学的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很快得到了显著发展,他本人也成为山西医科大学首届硕士生导师。面对当时百业待兴的局面,赵融教授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忘我地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自编一系列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讲义,规范理论课的讲授和实习课技能的掌握。尤其是带领全室人员自制了一批标准的教学和科研设备,如木制身高坐高计、课桌椅测量尺、反射镜测角计以及教室采光照明研究室等。大量的科研实践经验和治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使他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赵融教授不但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而且平易近人,教书育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着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热爱预防医学事业和儿少卫生工作。经他指导和培养的青年教师至今仍活跃在国内外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校卫生业务骨干。

在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教材建设上,除了多部自编教材之外,赵融教授是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全国统编教材第1~4版的主要编写者。他还参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少卫生学分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2年)、《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2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卫生学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9年)、《儿童少年卫生学进展》第1~3卷(1980至1990年);《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科技成果报告山西省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山西省卫生厅出版社,1998年)并翻译《日本学校卫生保健》(《学校卫生》杂志,1984年)等教材和著作。

2 科学研究,勇于创新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2

[中图分类号] R1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68-02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系统的社会活动。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类面前。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改善人们的行为作为当前减少疾病风险的最重要策略,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而学校健康活动更是一项对人类健康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对他们一生中的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行为方式受益终身。现对农村学校推进健康教育提出几点看法如下:

1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学校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青少年是接受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建立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良好发展和健全人格的修养。

1.2 学校健康教育是实现全民基础保健的有效途径

儿童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易形成“动力型”,较易形成良好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对他们一生的行为与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3 学校健康教育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根本措施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有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儿童青少年一旦获得卫生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技能,不仅其本身可以茁壮成长,还对其父母、邻里、亲友和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看,较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

2 现有农村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状况

经济水平的滞后和低下,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健康水平。目前,农村地区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高于城市,包括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农村多见的寄生虫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农药中毒、农机伤害等。宣传普及一般健康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是其首要任务。

2.1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健康教育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往往蔓延迅速。为预防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消灭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三个环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农村儿童青少年仍然受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其身心健康不容乐观。

2.2 地方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地方病主要为自然地理环境或生活条件等因素所致,以地域性发病为特点的一类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病目前仍严重危害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是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劳动相关疾病及意外事故的防治知识的普及

包括常用农药的种类、保管方法、急性农药中毒的表现及自救互救知识,以及预防农药中毒的措施等。农药的误服误用,在农村儿童青少年中时常发生,致残误伤甚至失去生命,惨痛的教训令人不寒而栗。加强农村学校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

2.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其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会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要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农民及其子女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合理摄取营养,提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5 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

家庭的起居和日常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要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行走坐卧的良好姿势。注重戒除不良习惯,防止青少年吸烟及防范吸毒也应成为行为方式教育的重点之一。

2.6 学校集体的饮食和营养的健康教育

2.6.1 营养营养包括人体对营养的需要,膳食的合理搭配等。

2.6.2 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包括食品容器卫生,食品加工卫生。在农村小学更要懂得饮水卫生与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发生的关系,水的澄清及消毒方式等。

2.6.3食物中毒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原则的健康教育等。

3 学校健康教育的任务及目的

3.1提高儿童青少年卫生科学知识水平

儿童青少年中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缺乏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所致。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方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卫生科学知识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引向正确方向。

3.2 提高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

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学校的膳食服务,体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卫生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均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对生长发育有利的环境,消除不良因素,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3.3 降低儿童青少年常见病的发病率

儿童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某些疾病,微生物的免疫力较差,往往由于不良的学习生活条件,某些不利的因素影响易患某些疾病,如近视眼、龋齿、蛔虫感染等。只要对儿童青少年及时普及各类常见病的有关知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掌握有关的预防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结合学校定期体检和矫正,可使患病率降低。

3.4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乐观进取,追求卓越,不畏艰险的健全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改善儿童青少年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

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的态度是促使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儿童青少年对待卫生问题的态度,是通过卫生知识的学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且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为此。必须抓住生命早期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运用卫生科学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

3.6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自我保健能力

当前,对卫生保健的观念正在从依靠医疗机构的“依赖型”,向多依靠自己的“自助型”转变,而自助型的核心,则是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发展,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导致成人期死亡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等,均与其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有关,而其原因往往是在儿童少年期。因此,必须从儿童期开始培养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为其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更要下大力气抓好,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社会家庭学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搞好学校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申仕莲.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98-101.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7-02

体质是身体的质量,反映人生命存在的状况,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学习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是指理想的体质状态,是人整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的体质健康,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还受生物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及卫生服务因素的影响。随着人类的环境条件,尤其是公共环境的改善,行为因素已超过卫生服务、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显示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核心因素。针对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近年来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迅速发展。基于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的健康管理关注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通过对健康或预防疾病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帮助个体建立最佳的健康行为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旨在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虽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名称,但实际上一直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整个工作过程都是以预防医学的理论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抽样健康监测或全员的健康体检掌握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并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为制订改善其健康状况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检查和健康检查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结合青少年的健康特点或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疾病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订预防和矫治工作计划。根据青少年儿童时期鲜明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矫治和管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健康生活方式,各国积极推动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干预性活动。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成绩,许多举措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

日本青少年的健康管理与日本公民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是分不开的,在日本家庭普遍都享有健康管理机构的保健医生长期跟踪服务,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负责家庭的健康管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1.日本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学生在入学时都会进行健康体检并存有档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观念有所转变,不仅只是对其进行体检、档案管理和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健康动机的转变;由原来考虑青少年健康促进等问题仅仅只是个人努力的问题,到同时还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周围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转变。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管理只是其全国公民健康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期间的健康管理也只是其一生中的健康管理的一部分,日本更强调的是“一生”管理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2.日本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监测。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日本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予以极大的关注。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在长达40年的体质监测中,测试人群不断扩大,内容也再不断修订和完善。

3.日本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日本测试指标始终随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民体育观念的转变而不断的修正、完善。日本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体质备忘录,包括身高、体重等各项基本信息以及参考模型,以供学生即时进行身体锻炼。

4.日本儿童青少年儿童健康干预。第一次国民健康运动(1978~1988年):提出“健康一生”的理念,推进强调营养、运动、休息等健康三要素的健康促进事业,此次运动以营养为重点。在建立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保健指导体制的基础上继续使体制得到充实。2000年3月31日,日本厚生省给各都道府县政府下发了有关“健康日本21世纪”国民健康运动的文件,标志着日本从2000年到2010年为期10年的第3次国民健康运动的正式开始。“健康日本21世纪”计划是针对日本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从预防保健入手提出的一个全民健康计划,共包括营养与饮食、身体活动与运动、休息与心理健康、控制吸烟、控制饮酒、牙齿保健、糖尿病预防、循环系统疾病预防、癌症预防等九大类目标值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对儿童青少年有单独和明确的目标值。同时日本计划从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实施“新健康开拓战略”。该战略认为,从小到大保持经常性的运动,计划试图帮助国民实现“运动一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培养儿童游玩和运动的习惯,日本政府计划继续充实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小组的活动,并呼吁国民重视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二、美国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

在美国拥有医疗保险者的比例,1997年时65岁以下的比例为83%,2010年的目标值为100%;拥有一项特定长期医疗保健服务者的比例,1998年该数值为87%,2010年的目标值96%。青少年儿童一方面有来自全国性质的健康管理,同时还有针对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指标评价和健康教育等的群体干预计划。

1.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美国大多数州有法律规定学生入学及转学均需进行体检,在小学入学时要求提供预防接种证书。1861年,美国医学博士希契科克在担任学生健康指导员时,开始了对所有学生进行学生的身高、体重、长度、围度、肺活量及一些肌力指标的年周期性测量。1956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制定了5~12年级学生体育及格测验标准。1958年,全国50个州都进行《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并于1975年修改了测验内容和标准,公布了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标准》。从1965年至今,美国基本上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青少年体质普查。

2.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1980年AAHPERD首先开发了“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1985年AAHPERD对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并将该测验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Physical Test)。包括两个分测验,即“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测验”。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各种身体素质称为运动素质或运动员素质(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反应时),把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叫作健康素质(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人体成分、柔韧性)。从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体质健康测试方法来看,所选择的指标都与人体健康有关,可以归纳为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和身体成分四方面。美国家庭大都有一个“儿童健康年计划”,即不管孩子是否生病,家长每年带领孩子去儿科诊所进行一次体格检查。通常儿科医生会向父母询问一些孩子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体育锻炼、看电视、个人卫生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3.美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美国“健康公民”计划项目由美国联邦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牵头,与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及专业组织合作,每十年更新一次,计划、执行、评价,循环反复,旨在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健康公民2010”计划为例,其愿景是“健康社区、健康公民”,旨在提高个人、社区及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健康公民2010”计划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安全和福利非常关键。在健康公民2010的467个指标中,有107个指标与青少年相关。而且不同的部门或组织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各自的健康目标,如“健康学生2010年”“健康社区2010年”等。全国性质的公民干预计划积极实施的同时,教育界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学校积极的实施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干预计划。美国学校健康促进体系是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各州为核心的一个健康体系。它由健康教育、体育、健康服务、营养服务、咨询与心理及社会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员工健康促进和家庭与社区的参与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界提出终身化、个性化、健康体适能的教育计划。青少年健康体适能计划的提出,得到很好地开发和推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SPARK”和“CATCH”等健康关联体育教育计划,“FITNESS FOR LIFE”等健康概念学习计划,及“FITNESS GRAM”“PHYSICAL BEST”等身体健康素质监测计划。如今美国的学生健身体育教育已成为世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目前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正围绕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Coordinated School Health Program)而展开。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在政府的组织参与下,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其具体的组成部分包括:全面的学校健康教育、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卫生服务、体质教育(体育)、营养服务、咨询和社会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对员工和职员的健康促进八方面。协作性学校健康计划把所有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各种因素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以持续性的方式进行的。它的实施内容是全方位的,要全面影响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对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管理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少年儿童健康体检与体质监测日益成熟,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分析与评估不断完善,但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促进还缺少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多部门有机联合的综合性体系。相关部门在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协作上配合不足,尚未形成合力与长效机制。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干预还主要集中在群体的控制和干预,对个体的以终身健康素养提高为目标的个性化的指导还不足。并且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管理需要得到政策、人力、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联合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在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下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和个体的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等危险因素监测、体质与健康分析与评估、体质健康及其相关行为干预和促进的综合性的监测、评估、干预、反馈的管理和促进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2]孙爱萍.健康管理实用技术[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4-117.

[4]尹小俭,王树明等.日本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研究课题及健康促进[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

[5]蔡睿,王欢等.中日国民体质联合报告[J].体育科学,2008,28(12).

[6]叶旭军,李鲁等.日本面向21世纪的健康促进计划[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

[7]仇建生.中美体育测量发展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71-03

【关键词】 医疗补助;社会保障;卫生服务研究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保证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立起与成人医疗保障相类似的制度。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制度尚处于“怀胎”之中。制定这项利国利民的公共政策,不但要广纳民意,群策群力,还要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1 美国的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侧重关注中低收入家庭

在美国,医疗保险种类繁多,但由政府主导、涉及儿童青少年的全国性医疗保险项目主要有2个:医疗补助和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这2个项目由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主管,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资金,而服务对象则是中低收入家庭。

1.1 医疗救助 美国的医疗补助项目始于1965年7月,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提供资金,由州政府负责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低收入家庭和个人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该项目虽然不是专门面向儿童青少年,但是儿童青少年是受益者之一,因而成为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补助由各州专门机构实施,由联邦政府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医疗保障与医疗补助中心主管。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对各州实施监督,在服务、质量、资金以及适用对象等方面制定标准。医疗补助与普通的保险不同,受益者并不需要缴纳保险费用,其受益对象包括低收入家庭和个人,这些家庭中的儿童青少年、孕妇和老人以及各类残疾人都可申请医疗补助。根据有关规定,年收入在联邦贫困线1.33倍以下家庭的孕妇和6岁以下儿童以及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家庭的6~19岁的儿童青少年可申请医疗补助。

据美国住房与公众卫生服务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参与这一项目的人数近4 000万,其中青少年学生人数为1 840万人,占这一群体的46%。在一些州,医疗补助的费用约占州预算的25%。

1.2 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 与医疗补助不同,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是一个专门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医疗保险项目。该项目是在美国国会通过1997年平衡预算法案后,根据《社会保障法》的第21条款于当年成立的。这一项目将于2007年到期,需国会重新授权延长。

医疗补助面向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而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年收入高于贫困线、不能申请医疗补助,但又没有能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从其他途径获得保险的中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学生。对于一个4口之家而言,2005年美国的联邦贫困线为年收入1.997 1万美元。年收入在这一贫困线2倍以下的家庭,都可以为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申请加入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

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项目,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提供资金,各州负责管理,2005年度覆盖的青少年学生人数约为600万。 各个州在实施这一项目时,制定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获得批准加入该项目的家庭,获得医疗服务时仅需根据其家庭收入缴纳少量费用或不需缴纳费用,该项目将为受益对象支付诊费、疫苗、住院、急诊等方面的费用。在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的具体实施方面,各州不尽相同。一些州把医疗补助和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分开,一些州则把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放在医疗补助项目内进行,扩大医疗补助的适用人群范围。就俄亥俄州而言,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被置于医疗补助项目之内,由州就业与家庭服务局负责管理,医疗补助项目占该州年预算的26.8%。

据美国有关机构公布的数据,美国2005年18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大约有7 790万,其中28%的人通过医疗补助和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等获得医疗保险,56%的人通过父母所属单位获得医疗保险,4%的人购买了私人保险,另有12%的人没有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和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共覆盖了60%的贫困家庭和40%的中低收入家庭。由于医疗补助和州儿童青少年健康保险项目的实施,青少年学生更易于获得健康保险,该人群没有健康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成年人。

2 德国儿童青少年享受家庭免费联动保险

根据德国法律,父母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子女就可以免费享受医疗保险,儿童青少年不需要单独买医疗保险。德国《社会法典》规定,法定医疗保险遵循免费联动保险原则。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主要收入者参加法定医疗保险,那么子女将跟随在他的名下,免费享受医疗保险。如果父母都参加医疗保险,他们在子女出生时可以任意选择父亲或母亲所在的医疗保险公司。家庭免费联动保险是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的一项核心内容,体现了医疗保险的团结互助精神。婴儿在医院出生后,医院要求家长填写一张表格,填写子女以及父母的姓名。然后,医院将表格转交给区政府办理出生证,其中包括医疗保险证明。之后,这份证明被寄给父母所在的医疗保险公司,这样婴儿一出生就有了免费医疗保险,所有检查费和药费都是由保险公司支付。

德国现行医疗保险体制由两大系统组成,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根据法律规定,收入在一定水平以下的人有强制性义务,在250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中选择一家参加保险;而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50%,按照一定比例从工资中扣除。目前,在德国总人口中,90%参加了法定医疗保险,9%参加了私人医疗保险。

在德国,大学生和实习生也有强制义务参加医疗保险。但是,家庭免费联动保险优先于大学生和实习生的保险义务。原则上,一个家庭的孩子在18岁之前可以享受免费联动保险。如果他在18岁以后还没有工作能力,那么他享受免费联动保险的年龄可以拖延到23岁,如有特殊情况还可以延长到超过25岁。如果一个孩子因瘫痪或智障而不能自理,则可以终身享受家庭联动保险。

家庭免费联动保险在德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对低收入家庭的意义尤其重大。然而,近些年来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逐渐入不敷出。据估算,2007年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公司将出现近70亿欧元的亏空。因此,德国政府经过长时间讨论,已经通过了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并从2007年4月开始实施。新方案提高了公司和个人交纳的法定医疗保险费,同时规定2007年和2008年国家将分别拿出25亿欧元税收收入补贴医疗保险体系。此后国家还将继续提高对医疗保险的补贴额度,这些资金有很大一部分用于补贴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

3 日本学龄前儿童看病不花钱

在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方面,日本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附属于国民健康保险。儿童青少年的监护人如果参加了国民健康保险或社会保险,被监护人即可享受政府或社会保险机构的医疗保险,而无需另外缴纳保险金。日本国民参加健康保险具有强制性,日本医疗费用很昂贵,如果不参加医疗保险的话,一般人是看不起病的。因此,日本政府在很早就制定了健康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等通行法律,以及针对不同群体而制定的辅法律,如船员保险法等,使各类人员均能参加医疗保险,病者有其医。

在执行医疗保险制度方面,日本政府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对有固定收入者就从最低的每月9.8万日元到98万日元划分了39个等级,国家就以此为基准向国民收纳健康保险费。保险费按费率标准由国民和其所在单位各承担50%,按月向医疗保险机构交纳。一般情况下,就医过程中发生的医疗费,就医者只承担其中30%的费用,其余由保险机构支付。日本同时也实行国民自负医疗费最高限额制度,对不同收入者划定了最高限额。对于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和人群,医疗保险机构还有特殊的政策和途径,以减轻个人的负担。

日本儿童青少年看病就医的医疗费用基本上就是按照上述有关规定享受健康保险,而不需要另行缴纳医疗保险费。对于学龄前(6岁以下)儿童,只要进行登记,持证看病就医时不用自己花钱,都是免费。此外,一些地方自治体还制定有针对儿童青少年视力等方面问题的辅助条例,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日本国民享受的这种良好的社会福利待遇,是通过相当高的财政预算来支持的,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用于国民健康、养老、失业等费用的比例很高。在2007年财政预算中,全年预算总收入约为82万亿日元,而用于社会保险支出的费用高达21万亿日元,因此财政负担十分沉重,日本政府已在考虑提高消费税等来充实其财政收入。

4 古巴政府将儿童青少年医疗一包到底

古巴政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优质的免费医疗,家长根本没必要为孩子购买医疗保险。古巴也不存在儿童青少年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因为政府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的医疗是全免费的,都由政府负担,社区医院和中心大医院都设立了儿科,看病很容易。

关注儿童青少年发展始终是古巴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政策。实际上,古巴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做法从婴儿孕育在母体之中时就开始了,政府不断加大《母婴计划》的实施力度,从医疗方面保证母婴的健康。对于高风险孕妇,古巴政府更是专门设置了“孕妇之家”,高风险孕妇可以免费在这里居住,享受每天24 h医护照顾。婴儿出生后,要接种13种疫苗保证新生儿健康,疫苗的注射也是完全免费的,城乡婴儿一律如此。

古巴儿童青少年从出生起,就享受着政府给予的特殊关注。尽管美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封锁给古巴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药品和食品短缺,但儿童青少年依然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凭卡可以到供应点购买鸡蛋、牛奶、果汁等大量儿童食品,而且价格都极其便宜,只是象征性地收点钱,甚至连婴儿的尿布政府都给准备好了。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古巴面临着空前的困难,但政府依然保证了孩子的医疗和食品供应。儿童青少年住院不仅药品和治疗是免费的,就连房费和伙食费也是一分都不花,并且还保证孩子的营养,每天的伙食都是按照营养配餐定做的,以便有助于孩子的康复。陪床的家长也只是象征性地付一点伙食费。可以说,有了国家这个坚强的后盾,古巴人民基本无需为孩子的医疗保险问题操心。

5 我国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障的现状及改革思考

5.1 当前我国城镇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建立、健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也涵盖了当时城镇居民所抚养的儿童青少年的医疗保险。1955年财政部、卫生部、国务院人事局联合发出《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医疗问题的通知》,规定子女享受半公费医疗待遇。1957年卫生部又发出《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对儿童青少年实施计划免疫接种,有效降低了儿童青少年的出生死亡率,并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城镇中的孤儿、弃婴,国家通过兴办由财政拨款的儿童福利院来收养并保证他们的生存与成长,其中包括了医疗保障。虽然当时城镇儿童青少年所能享受到的医疗保障还是低水平的,但是当时几乎覆盖城镇全体儿童青少年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确有力地保障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为他们成年乃至老年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框架,然而城镇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包括未成年子女的医疗保障问题仍然维持了原来由企业负担50%医疗费用的格局。但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受到冲击,单位的经济效益下滑,职工供养子女医疗费用报销的承诺难以兑现,城镇儿童青少年半劳保、半公费医疗已经“名存实亡”。今天,我国城镇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已经蜕变成另外一种形态――家庭保险,即儿童青少年医疗费用完全或大部分由家庭承担。然而家庭的支付能力毕竟有限,普通疾病家庭还能负担得起,但疑难病症、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有时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普通家庭无能为力,为了救治子女疾病,往往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生活严重困难,工作积极性受挫,有的甚至走上犯罪、轻生的道路。此外,伤害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儿童青少年遭受伤害后,往往因昂贵的医疗费用而无法及时得到很好的救治,致使他们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时机,造成了终身残疾,甚至死亡。一些学校、企业、街道往往自发性地开展救助募捐活动,但这种办法毕竟有局限性,既不能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不能为重病儿童青少年的长期治疗提供根本保障。

5.2 各地对城镇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与评价

5.2.1 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保险 上海市构筑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双“保险”,规定凡参加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互助基金的对象,发生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先由儿童青少年基本医疗保障基金报销50%,其余医疗费用由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互助基金支付。一方面,上海市红十字会、市教委和市卫生局1991年联合发起并创办的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保险,作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市范围内推行的社会医疗保险运作模式而倍受关注。参与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互助基金需要缴纳一定费用,其中学龄前儿童青少年每年60元,学龄儿童青少年每年50元。目前覆盖率达到90%。截至2006年5月底,儿童青少年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已经为70多万人次的患儿支付了5.6亿元的住院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上海市中小学生和婴幼儿住院、门诊大病基本医疗保障试行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试行,新实施的儿童青少年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办法,将对上海所有适龄对象实施全覆盖,实行城乡统筹,着重解决儿童青少年在发生大病、重病时的家庭负担。新办法还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将继续支持推动已顺利运行10 a之久的红十字儿童青少年住院互助基金的发展,使之成为新建立的儿童青少年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让中小学生和婴幼儿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

5.2.2 纳入生育保险 天津市1999年在生育社会保险中引入职工子女医疗统筹项目,用来保障职工供养子女疾病风险的尝试。但是当年全国生育保险的平均费率为0.73%,而天津的生育保险费率(4%)达到了全国最高。由于生育社会保险是由企业单方缴费,较高的费率无疑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生育保险的推进和实施,天津市不得不放弃这一尝试。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5

造成未成年人离家外出流浪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592个贫困县和4600万的贫困人口,贫困是造成儿童流浪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量外地人口携带子女或者让子女单独外出务工。部分流浪儿童因与父母失散,被迫流浪街头;部分流浪儿童因无法找到工作和固定住所,成为流浪人口,部分流浪儿童受雇于不法分子,上街乞讨。

二是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然而家庭生活中的不稳定性也是造成未成年人流浪社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父母离异、丧偶、再婚或判刑,家长不愿或没有能力履行抚养义务,致使一些儿童外出流浪;另一方面父母相处不融洽、对子女缺乏关心或管教子女方法不当,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馨,容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三是学校原因。父母望子成龙,学校追求高升学率,致使在校儿童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也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和成长压力。部分儿童学习成绩不好,常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脱离学校和家庭成为流浪儿童。

四是自身原因。专家指出,人有三个叛逆期,分别是2岁、7岁,12-1__岁,若家长和学校忽视儿童此时的心理成长,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可能会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离家出走;部分流浪儿童由于身体先天缺陷或后天伤病,家里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不得不乞讨治病;部分流浪儿童由于智力缺陷,与父母失散,四处流浪。

此外,犯罪分子引诱、拐骗也是导致儿童流浪的重要原因,这些儿童逃离了拐骗者的控制,但缺乏生存手段,返家困难,被迫流浪。

救助流浪儿童是一项兼具救助、福利和管理的综合性工作,__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以民政部门为牵头单位,按照“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的方针,坚持自愿受助与主动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将救助管理与预防流浪并重,竭尽全力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帮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专业救助机构,规范救助管理工作

__区救助管理站成立于20__年__月,经过__年的救助管理工作,该救助站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救助管理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平台。救助站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及联系地址,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只要有流浪儿童向救助站求助,工作人员及时安排救助,为求助人员建立个人档案,提供心理辅导。按照相关规定,将流浪儿童送到“__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流浪儿童提供知识教育、健康恢复等救助服务。同时,救助站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亲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帮助流浪儿童重返家园。

(二)多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救助管理合力

流浪儿童救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__团区委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与“青少年维权岗”通力协作,开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联合__区救助站、公安分局治安处、城管分队和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集中救助行动,对__站地区、王府井地区、长安街周边地区及地下通道等流浪儿童聚集区进行拉网式救助巡查,寻找需要救助的流浪儿童。区“两委”办公室作为青少年的权益保护部门,联合城管大队等委员单位召开政治核心区非法小广告治理工作研讨会,配合公安部门参与打击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及非法散布小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对相关流浪儿童进行跟踪帮

教。

以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为抓手,做好流浪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指导社区建立救助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和规程,对本辖区流浪儿童登记造册,建立救助工作档案,并关注其生活解决其困难,发现问题及时向团区委和救助站报告。做好救助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等工作,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入到救助管理工作中,建立救助巡查队员、救助信息员队伍,主动引导、护送流浪儿童到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点)求助,或通知救助管理机构现场救助,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帮助流浪儿童的社会氛围。

__团区委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协调委员会与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作用,大力宣传青少年权益保护,普及“两法一条例”等青少年相关法律知识,联合公、检、法、司等委(成)员单位,帮助青少年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关注辖区内困难青少年群体,为困难青少年提供资助。20__年上半年,希望工程__工作站

“希望之星(1+1)奖学金”项目共放款10600元,资助困难青少年1__人;__爱心基金共放款24000元,资助学生60人;举办了“__温暖行动”——____中学助学金发放仪式,为10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了总计10万元的善款。在实施物质关爱的同时,加强精神关爱,为青少年提供学业成长、能力发展、心理关怀、社会融入等多方面帮助。

流浪行为已经给流浪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必备的生存技能,离开父母的呵护及学校的教育,缺少主流社会的正确观念引导,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很容易影响这些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流浪儿童容易被不法团伙利用,乃至走上犯罪道路,为社会安全稳定埋下隐患,也对其他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流浪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只有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悉心呵护,热情帮助,这些花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及流浪儿童救助相关法律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把法律的保护伞,也为流浪儿童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平台。明确对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处罚规定和执法部门,增强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严惩操纵流浪儿童行乞、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残害流浪儿童等犯罪行为;不断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和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使受侵害和失足青少年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在儿童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办法,细化救助保护内容,便于实际操作。

(二)整合专业力量,扩大救助管理工作深度和广度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6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增强新婚人员的自觉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产前筛查覆盖率达8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8/10万以下;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十五”时期有所下降;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以区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注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

——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城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85%以上;

——降低儿童的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90%以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有效防控未成年人吸毒;

(二)策略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儿童健康,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依法实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为儿童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和社区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逐年增加对基层及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改进儿童保健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城乡儿童卫生保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3.开展婚前保健教育和宣传,引导公民自觉增强婚检意识,不断提高婚前检查率;建立和完善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开展产前筛查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和管理,认真做好高危孕妇筛查和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5.继续推广计划免疫接种,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建设规范化接种站,实施安全接种。

6.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孕妇健康教育和儿童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指导水平。

7.建立、健全儿童卫生监测统计信息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巩固完善全区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筛查网络。

8.开展儿童疾病综合治理、行为干预等适宜技术。加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早期识别与干预儿童心理发育偏离和行为发育落后状态。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9.把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列入学校综合考评内容,加强督导,积极推行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0.严格加强对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加强碘盐合格情况的监督监测工作。

11.大力拓展城乡社区妇幼卫生服务,把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服务落实到社区,深入到家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3-5周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以上;

——创省、市示范(等级)幼儿园总数要达到1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率达90%以上,其中上等级幼儿园达80%以上;

——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以上,初中毕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

——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在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5%、99.5%以上;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5%和8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

——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使我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90%以上;

——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区设立家庭教育专栏节目。

(二)策略措施

1.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3.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儿童、孤残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名校长”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大力扶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5.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创建文明学校、建设德育基地、德育队伍、开发地方德育课程、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和建立德育督导评估机构等德育工作基础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7.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教育结对扶助帮困体系,健全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助学制度,通过“慈善捐款”、“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结对扶贫等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实施残疾儿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力争使之与其他儿童同步接受15年教育。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8.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和完善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幼教办学体制。加大示范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创建一批省、市、区示范性幼儿园,不断扩大优质幼儿园教育资源。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并发挥其教学示范、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作用,逐步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幼教辅导网络。稳步开展0-3周岁早期教育工作,创办0-3周岁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基地,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园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9.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式的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学会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注重研究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趋势、新规律。

三、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

——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杜绝违法使用童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加强中小学警校共建力度,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的覆盖率达95%以上;

——全区社区儿童维权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加大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建设力度;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5%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0%以上。

4.加强儿童法律救助。

——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建立少年法庭;

——提高流浪儿童的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策略措施

1.加强“两法一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咨询,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服务,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训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中小学设置法制教育课,扩大警校共建和法制副校长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政法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把净化环境、保障儿童安全健康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的管理,加强对游戏机房、网吧、书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整治力度,严格查禁危害儿童的视听产品。以警务室为平台,在学校、社区建立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整体推进快速处置学校意外事件和社区家庭暴力案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4.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育防范工作网络,实施对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就业安置工作,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实到社区、学校和家庭。

5.严厉打击引诱、教唆和强迫未成年人犯罪及各种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保护,积极探索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诉方式改革。

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权利得到保障。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做好流浪儿童的管理、收容、教育、遣返等工作。

7.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生存、保护、发展、参与的权利。

8.格执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定时开展“春苗行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杜绝使用童工现象。

四、成长环境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我区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30天/年;

——市区噪音达标区建成覆盖率达80%;市区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要求;市区道路交通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要求;

——市区生活污水处置率达60%以上;

——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改水受益率达到97%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5%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儿童活动场所。区建1所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少儿活动室,提高对校外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管理水平;

——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全区要建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20个;

——全区少先队员参加雏鹰奖章活动率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60%以上;

——改善孤儿的供养、教育、康复医疗状况,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二)策略措施

1.贯彻落实有利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的良好风尚。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水、气、垃圾和噪音的治理力度,把农村改水改厕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乡镇水厂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粪便无公害处理水平。在儿童中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儿童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从小养成节约和环境保护习惯。

3.打击制止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的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4.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完善相关交通安全标志,重视家居、社区、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环境建设,强化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检测管理和监督检查,防止儿童意外伤害。

5.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宣传优势,以竭诚服务孩子为主基调,明确宣传目标,制作、播放优秀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少儿节目,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可开办少儿电视台,成立小记者队伍等。

6.重视社区儿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教育和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有影响的少儿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提高儿童艺术素质。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7

在《守护青苹果》影片中,还在最后呼吁社会各界都关心关爱儿童,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律师介绍,在她接手的案件中,很多父母觉得孩子遭受难以启齿、甚至愿意私了而不是借助法律武器,这就纵容了不法分子。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家长知道要说出来、去寻求保护,要知道这个问题(孩子遭受)很严重很突出,并不是个别和罕见的,且后果非常严重,会影响孩子很多年。

省妇联副主席樊平也表示,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加强源头管理,进一步健全儿童保护的法律、规章和政策,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据悉,下一步省妇联还将走进学校、幼儿园、社区和农村宣传,让儿童和家长都掌握预防儿童害的知识。

守护青苹果观后感范文最新【2】

为了呵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岳阳市妇联、华容县妇联、华容县文联牵头,成立了青苹果心理关怀辅导站,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公益服务。

青苹果心理关怀辅导站创始人阮梅介绍,青苹果下设学生心理咨询、社会公益讲座、儿童入户关怀、成长问题研究四个公益活动小组。心理咨询室由县内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轮流服务,一年多来,先后为100多名特殊留守儿童和100多个家庭开展了义务心理咨询。阮梅说,她们还将特殊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拍成图片、视频,策划组织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助学结对子活动,目前已成功配成9对。

通过看一些报道,我得知,每年都有小学生因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伤亡事件的发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学会自我保护,不要小看它的作用。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事例。那是在我4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星期五,因为我在头天晚上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我很长时间才在妈妈的叫声中起来,一看表,哇塞!,已经6点55分了,我要迟到了,所以决定和妈妈骑车去学校。

在妈妈的催促下我和她下楼取了车,立刻向学校飞奔而去。在横过马路时,绿灯已经开始闪烁,说明马上就要变红灯了,而妈妈怕我迟到,所以叫我赶紧过马路,说时迟,那时快,已经变红灯了,车就要开过来了,我心想:还是不冒危险了,迟到就迟到吧!妈妈先冲了过去,等到变绿灯了我才从容的骑了过去。

妈妈当时还因这件事责怪我,说我不过来,生怕我迟到。其实我当时也认识到了假若我也硬着冲过去,没准那会儿我就在救护车上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我还一直铭记在心中,时刻提醒着自己,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因为遵守规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守护青苹果观后感范文最新【3】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增收的主要渠道,由此伴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等问题,2013年,由华容县文联牵头,成立了青苹果心理关怀辅导站,重点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公益服务。爱心志愿者们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去担当,一项民生工程去实施,汇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缺少关心 亟待社会共同关注

由于缺少关心,留守儿童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据青苹果心理关怀辅导站创始人阮梅介绍,志愿者们在走访中发现,7至14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二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最容易受伤,此时需要监护人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和帮助,而留守儿童群体因缺少关心,他们的情绪常出现异常。

14岁的华容留守儿童小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小年龄的她早已担负起做饭、洗衣、喂猪、除草等重担。平时很少主动跟父母打电话,主要是不知道讲什么,没事的时候她喜欢一个人看电视。说起对未来生活的打算,小美说自己没想那么远。阮梅介绍,她们在走访时发现,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呵护,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敏感,他们在择友时会有意识地选择与自己情况类似的,易结成小圈子、不喜欢参与大的活动,尽管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格外敏感。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对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合理引导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为100多名留守儿童家庭开展义务心理咨询

作为与农村留守儿童最为接近的县、乡、村,急需形成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怀体系的志愿者服务群体。阮梅介绍,青苹果辅导站下设学生心理咨询、社会公益讲座、儿童入户关怀、成长问题研究等四个公益活动小组,并实行所有活动全义务、不收费。心理咨询室挂牌辅导站,由县内2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法定工作时间与非法定工作时间轮流服务。一年多来,先后为100多名特殊留守儿童和100多个家庭开展了义务心理咨询。此外,我们还积极寻求社会的帮助。据阮梅介绍,她们在平时的服务中了解到,有的特殊留守儿童仅仅有心理关爱是远远不够的,因家庭变故,有的升学无望,便闭锁内心,而社会上却有很多爱心人士想找扶持对象,但没时间找。针对这一新情况,她们将特殊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拍下图片视频,策划组织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助学结对子活动,目前已成功配成9对。

6个站点建设,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心理咨询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8

假性近视是指由各种原因(如长时间不科学地用眼等)引起的眼调节功能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近视,医学上又叫做调节增加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

假性近视多发于7~1 7岁的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也有少数17岁以上的青年人会得该病。假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表现是:①长时间用眼后其视力小于1.0;②视力不固定,长时间用眼后其视力会下降,经休息后其视力又会有所恢复(如上学期间其视力会降低,经双休日后其视力又会得到恢复);③通过治疗(如通过药物散瞳等方法)后其视力可得到恢复,但停止治疗后其视力又会有所下降。

引发假性近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长时间不科学地用眼:儿童或青少年在读书或写字时眼睛与书或字的距离常在33厘米以内,其视角与桌面(或书面)不成90度角或躺着看书等都可引发假性近视。另外,长时间用眼后不注意休息或学习时照明的光线不好也可引发假性近视。

二、眼营养的缺乏:许多儿童和青少年都有挑食、偏食的毛病,不经常吃蔬菜、水果、豆制品及粗粮等食物,这种习惯可导致其体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D以及铬、钙、锌等元素,从而易患假性近视。

三、受到光色的刺激过多:儿童和青少年若常去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或长时间地上网,会使眼睛受到这些场所的光、色等理化刺激,从而易患假性近视。

四、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不及时:一些患有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儿童或青少年若治疗不及时,也会引发假性近视。

由于假性近视可发展为真性近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眼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各位家长应对该病给予高度的重视。那么,儿童和青少年应如何防治假性近视呢?

一、要保持科学的用眼姿势:儿童和青少年在看书写字时应使眼睛和书、笔保持33厘米以上的距离,并保持正确的坐姿,切不可躺着看书或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要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看书。

二、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坚持做眼保健操:儿童和青少年每学习1个小时后,应向远处眺望一会儿,每次最少要眺望10-15分钟,每日最少要眺望3次以上,以缓解眼睛的疲劳。另外,儿童和青少年要养成做眼保健操的习惯,以缓解其睫状肌的紧张状态,消除视疲劳。眼保健操可每日做4-6次。

三、保持营养的均衡:儿童和青少年应多吃些粗粮、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食物,以起到预防假性近视的作用。对于已经患了假性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除了要经常吃上述食品外,还可多吃一些坚果和枸杞子等食物,以增加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9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16-03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 into the campus in Siping Community

XU Xiaolin1, GU Wen-juan1, CHEN Hua1, GE Xiaomao2

(1. Si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2; 2. Elderly House in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project and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rategy. Method: 12 doctors who went into the campus were the objects to be investiga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training willingness, acquirement projects, training time and results were evaluated with percentile score. Results: 94 scor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proper training time on the average. The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content was 91 scores averagely. The teaching methods satisfied with an average of 89 scores. The practicality averaged 87 scores. 91.20 % of the doctors felt to have learnt a lo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doctors-into-campus was obvious in Siping community, some of which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doctors-into-campus; treatment; health education; status quo training; strategy

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校园医生的主要工作为:定期对学校师生开展健康教育,为学生家长提供就医指导;协同开展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特异体质学生的关注与筛查,协同开展对常见儿童发展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研究。为学校卫生工作“1+5+X”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项目(1为健康档案;5为制度建设、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防控;X为校(园)卫生工作特色项目)进行指导,并记好《医生进校园工作日志》。做好医生进校园工作,关键在进校医生。为了解进园医师的培训需求,笔者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四平社区共有16所中小学生和托幼机构,进校园医师共12名。被调查的医师中,男4人,女8;年龄特征20~岁1人,30~岁4人,40~岁2人,50~岁5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学历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见习医生1人。

1.2 方法

1.2.1 进校医生培训方法

1)首先对进校医生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2)针对需求开展的培训[1]:①营养健康与发育、青少年眼保健、儿童生长发育规律;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手足口病的预防、龋齿的防治、儿童腹痛、贫血的防治、鼻衄处理、发热儿童的处理;③日常生活卫生:远离,拒绝成瘾;食堂安全工作,幼儿膳食的合理安排;④幼儿青少年急救: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幼儿防窒息、幼儿跌伤的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⑤青少年心理卫生: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治疗、考试焦虑、考试相关的心理问题;⑥小学教师的心理调适:师生沟通技巧、健康宣教方法。

3)培训方法“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在四平社区卫生中心进行,中间穿插实践活动;频率为每月1次;另外邀请专家在对口校园举办讲座、广播等,进园医师旁听学习。

1.2.2 问卷调查和评估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3部分:1)进园医师的基本信息;2)进园医师培训意愿;3)进园医师培训需求项目。问卷共20个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2月,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集中发放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进校医师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83.3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7软件,采取专业人员双人录入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进校医生对培训方式的要求

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91.67%的进校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业务培训,8.33%的医师认为无所谓;在培训时间上,66.67%的医生选择每次培训时间在0.5~1 h,75.00%的医生认为培训频次以每月1次最为合适;在培训的方式上,66.67%的进校医生选择授课形式,25.00%的医生希望上下互动,16.67%的医生乐于进行实战演练,25.00%的医生愿意进行经验分享,16.67%的医生希望采取研讨的形式。

2.2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进园医生在工作中会碰到与院内不同的困扰,希望就此展开相关的培训。调查数据显示:75.00%的医生希望培训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与发育的相关内容;50.00%~58.00%希望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培训;50.00%的医生希望对沟通技巧和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进行专业辅导;17.00%~25.00%的进校医生希望就青少年传染病防治、饮食卫生、学生意外伤害的处理、医疗服务平台的搭建等问题进行培训。

2.3 进校医生对培训的总体评价

12位进校医生对业务培训的评价共5方面内容,由参加培训者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平均得分结果显示:培训的迫切性为91分;培训时间安排合适为94分;对教学内容满意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为89分,课程的实用性为87分。

2.4 进校医生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对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合理性、实用性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内容最高为100分。评分结果显示:营养健康与发育专题为71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和日常生活卫生问题为69分;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预防和处置为54分;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为29分;

2.5 进校医生培训获得的收益

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收获很大的原因是培训的内容及形式与进校卫生保健的实践紧密结合[2]。89.05%的进校医生表示培训长期坚持很有必要。

但培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43.00%的医师认为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逻辑性;14.02%认为是培训的组织安排不很恰当;14.07%认为是培训老师本身不了解社区卫生;71.21%认为是医生个人的问题。

3 讨论

3.1 进校医生培训效果总体不错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市政府、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区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以“重视学校卫生,保障学生健康”为宗旨,通过“医生进校园”行动,医教结合、防保为主、专兼互补,加快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按照杨浦区“医生进校园”行动方案,总体目标是以“一块一专家分队”对接的方式,引进优质卫生专家资源,解决学校卫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科学育儿、科学宣教的能力;以“一校(园)一医”对接方式,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提高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学校保障少年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聘请部分市三级医院的儿科医学、儿童保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营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团队由12个分队组成,每个分队相对固定对接1个社区块,每月指导2次,实现“一块一专家分队”。2)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5~7人组成),与所在地段学校(园)进行对接。每位医生相对固定对接若干所学校(园),实现“一校(园)一医”。

由于社区医生服务对象以老年人为主,专业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因此对社区进校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的进校医生也难以达到全部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的人员配备要求。因此加强进校医生的培养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这次评估,认为培训时间合适平均为94分;教学内容满意平均为91分;授课方式满意平均为89分,实用性平均为87分,91.20%的进园医生感到培训收获很大,对学校卫生服务起到了很大帮助,所以这次培训的效果总体较好,达到预定的要求。

3.2 进一步完善进校医生培训的建议

3.2.1 注重转变进园医师的观念

主要转变医师的两种观念:一是基本医疗观念,从“以医疗为中心”转为“以医疗保健、宣教为中心”的观念。二是转变工作方式,从单纯凭经验进行宣教转变为科学安排进园工作,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培训中要增强医师对医生进校园理论的认识,使医师看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和力度,改变以往凭直觉与经验无计划性工作的习惯。同时,医师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在培训中应加以充分利用。

3.2.2 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医生进校园工作的价值在于有效的服务于广大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解决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环境等各方面问题。针对医师对进校园具体工作内容和安排不甚明确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培训理论应尽量贴近实践,能解决进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实用为主。争取让医师在较短时间领会医师进校园的精髓,尝到用科学理论指导进园工作实践的甜头,以刺激医师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培训中,要重视医疗方法的一些细节内容,使医师对医疗、宣教工作计划的每一步骤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有深入的体会,达到活学活用。比如,为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可以对现有医疗、宣教模式进行修改,使其更符合进园医师的日常工作过程。

3.2.3 青少年心理调适和幼儿营养是培训的重点

青少年心理调适、幼儿营养和生理是进园医师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恰恰也是医师的业务弱点,所以应该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培训中,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各种服务对象,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加以详细分析。可以通过实例,使医师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实践中加以灵活应用。培训中除了要提高医师的理论修养,还要重视医师的宣教、及沟通能力。详细阐述每一种沟通模式的优点、缺点和适用条件,增强医师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灵活选择与应用的能力。必要时,可以对现代媒体(比如多媒体计算机等)的操作方法加以专门培训。医生进校园开展培训,对校园里的保健老师提高相关医疗卫生知识有益处,老师也可接受培训,对学生健康可带来一些列好处;家长适时也可以接受社区医生的培训。

3.2.4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为转变部分医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提高医师的学习热情,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纯理论灌输的讲座式培训方法。同时,医师进校园是一项新颖、复杂、多层面的应用性很强的工作模式,医师不但要掌握相关医学理论,而且还要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实践中渗透医疗、宣教的基本内容,使医师在实践中深入领会理论的精髓,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医学原理与方法。这样,医师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比如,培训中可以安排一定的操作练习,这样既可以使医师得到实践锻炼,又可以使医师立刻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为了便于医师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培训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通过案例分析法,给医师提供观察、模拟和思考的机会。给医师提供医疗、宣教的正反案例,能激发医师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医师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提炼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同时,对具体的进校园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找出案例的优点和缺点,能提高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10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

引言

我国儿童青少年吃零食的现象已较为普遍,为了培养他们建立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委托,于2006年~2007年研究和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的大力支持,也广泛征求了相关领域的意见。

一、背景

3岁~17岁是儿童青少年的重要生长发育时期,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平衡的膳食不但可以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良好生长发育,还可以降低患营养相关疾病如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的危险性。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结构与膳食质量与1992年相比已经优化但尚未达到合理,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维生素A、铁、钙等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城乡儿童青少年的体格发育在逐渐改善,然而在农村地区有着不容忽视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现象,数据显示,城市0岁~6岁儿童超重率为3.6%、肥胖率为1.9%,7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8.5%、肥胖率为4.4%,其中大城市7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率为21.2%,正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991年以来,我国城乡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率和平均零食消费量都呈上升趋势,学龄前儿童尤为突出。2002年我国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率在35.1%,城市55.7%,农村29.6%。研究显示,零食在儿童青少年每日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总能量的7.7%来自零食,零食提供的膳食纤维为18.2%、维生素C为17.9%、钙为9.9%、维生素E为9.7%、铁为6.9%、锌为6.3%。

二、目的和意义

在儿童青少年中吃零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对他们的零食消费观念及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制定本指南并非鼓励儿童青少年消费零食,而是指导他们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时适度消费或者必要时限制食用零食。

本指南制定目的:第一,指导儿童青少年、家长或抚养人、教师等能够正确认识零食食物及特点,从而使儿童少年合理选择、适时适度消费零食,保证身体良好发育。第二,为相关部门、企业等机构团体或个人提供建议,创建有利于培养儿童少年良好零食消费行为的相关政策及食物环境。

本指南自后,还将在实际使用中不断验证和修改完善。

三、内容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状况还存在诸多问题,努力完善正餐的食物结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正视儿童青少年吃零食的实际情况,加以正确引导,将有利于他们做到合理膳食,减少和改变不良的零食消费行为。

本指南适用于3岁~17岁的城乡儿童青少年。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本指南强调食物摄入要以正餐为主,零食不可以代替正餐。如果有吃零食的需要,则可以参照一下不同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指南。

本指南对于零食的定义是: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和饮料(不包括水)。

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分类指南

1. 3岁~5岁儿童

3岁~5岁学龄前期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儿童常常模仿家长和教师,因此,家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事物的特点,帮助儿童建立有益健康的饮食行为。

(1)零食应是合理膳食的组成部分,不要仅从口味和喜好选择零食

学龄前儿童在定时定量吃“三餐两点”或“三餐一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适当的零食作为正餐必要的营养补充。选择零食时,不要一味满足儿童的口味和喜好,以防止儿童养成乱吃零食、只吃零食、不吃或少吃正餐的习惯。

(2)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多选奶类、水果和蔬菜类的食物

青少年儿童保健的主要内容例11

【关 键 词】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犯罪/儿童福利/政策框架

【正 文】

一、社会结构转型与青少年政策议题

中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转变、城市化、工业化、社会现代化、全球化处境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导致青少年问题突出,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核心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环境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和人口老龄化浪潮等凸显少年儿童议题,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与家庭生活状况发生重大转变情况下,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现实问题。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乡村社区的少年儿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大城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方式转变导致大量少年儿童成为“问题儿童”、“困境儿童”和“边缘儿童”,城市化、家庭生活状况与儿童少年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成为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重要议题。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影响少年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本土化需要,无形之中增加儿童少年问题的复杂性,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影响少年儿童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结构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自然反映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年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上。简言之,社会结构转型和宏观取向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不约而同”聚焦儿童少年问题,使本来就十分突出、重要、复杂和敏感的少年儿童问题,更加显赫、重要、复杂、格外敏感。

少年儿童问题的核心是国家与儿童的关系模式,实质是政府有关少年儿童的政策框架,精髓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者与社会管理者如何正确认识、看待、处理棘手的少年儿童问题。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与幸福快乐成长问题核心是国家与儿童的关系,是儿童福利与保护议题。在国家与个人关系框架中,国家与儿童的关系最为基础、最为重要,最具社会经济政治涵义。这意味少年儿童问题是错综复杂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策框架中处于基础地位,意味儿童福利是个人福利、家庭福利、社区福利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基础部分,地位举足轻重。纵观中国少年儿童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少年儿童研究的两次理论政策研究高潮,第一次研究高潮期是1980年代早期,第二次研究高潮期是1990年代中后期,研究高潮动因、推动力量、研究主题和研究兴趣却惊人相似: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少年儿童犯罪行为研究。[1] 然而二次研究高潮的显着不同之处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少年儿童问题成为党中央战略决策和公共政策议程的优先领域,政府形成清晰明确的儿童发展政策,如儿童发展十年纲要,儿童问题成为关系家庭幸福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重大战略议题,少年儿童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政策研究取得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少年儿童研究成为“显学”。党和国家有关少年儿童的政策法规大量涌现,少年儿童问题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战略重点。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对待和处理少年儿童问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战略议题应运而生。

二、欧美国家的经验与国际社会的惯例

欧美国家与儿童的关系性质、类型主要是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家庭福利与儿童福利,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最高目标,生活福利和社会保护色彩浓厚。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以来,儿童、妇女、家庭、工作与生活议题成为“社会问题”,童工现象、童年社会化、妇幼保健、教育和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等议题格外突出。[2] (P28)当时不仅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问题突出,18岁以上的青年问题同样格外突出,引人注目。为了解决青少年问题,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基督教青年会(YMCA)、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等一大批非宗教性民间社会服务机构诞生,他们主要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多样文化娱乐体育服务,满足青少年多样化和不断发展基本需要,通过社会服务活动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掘青少年发展潜力。[3] (P2)英国当时为青少年、穷人、失业者、长期病患者和其他需要帮助人群提供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与社会保护服务活动的民间组织如此众多,以至产生专门从事民间组织规划协调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慈善组织会社(COS: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ies),慈善公益事业、社会服务与社会保护事业兴旺发达状况由此可见一斑,[4] (P5)基本假设是社会有责任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如果人们的基本需要无法满足,缺乏正常化与合法性的宣泄渠道,他们就会采取手段。十九世纪末期,相对单纯生活化与娱乐已无法满足少年儿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所有少年儿童享受基础教育服务,使少年儿童从工厂和街头巷尾生存转入到学校,摆脱愚昧无知和文盲落后困境,提高未来公民和劳动力综合素质与市场竞争力成当务之急。英国1870年《中等教育法》规定,强制学区中所有5-12岁的儿童入学,接受基础义务教育。1918年教育法取消小学学费,规定14岁为义务教育离校年龄而不准有任何的例外

。[5] (P18)同时,如何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预防疾病,降低生育风险,开展妇幼保健服务,确保所有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健康政策中心议题。1902年助产士法和中央助产士委员会应运而生,生育健康、食品营养、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等服务迅猛发展。[6] (P64)

1902年英布战争结局震动朝野上下,全国舆论哗然,国民体质和健康状况成为社会的热点。1904年英国政府组建关于国民体质恶化的联合委员会,1905年组建公立小学儿童医疗检查及用餐营养的联合委员会,1907年普遍实行学校医疗服务,1911年颁布《国民健康保险法》,1918年母亲与儿童福利法授权地方政府保护母亲、婴幼儿健康,且成社会服务主体。[7] (P230)现代儿童福利、妇女福利、妇幼保健、家庭福利、基础教育、基本健康服务等制度框架诞生。

二次世界大战强烈刺激政府广泛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纠正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失效,极大推动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以家庭、福利、教育、健康为主的儿童福利制度形成。战争促使“集体主义国家”迅猛发展,战后首先通过是以卫生部长艾迪逊命名的艾迪逊法,其最大历史贡献是规定地方政府为工人阶级建造住房提供补贴,改善居住状况和生活环境,发展公共住房部门,极大改善国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显着提高所有公民的生活质量。[8] (P38)最重要的是,1942年诞生的《贝弗里奇报告》奠定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框架与社会政策框架,该报告建议从扩大覆盖对象范围、扩大覆盖风险范围和提高待遇标准的角度改革社会保险,建议建立家庭津贴制度,以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需要为儿童提供某种形式的津贴制度,建议为所有公民,包括家庭主妇、无业人员、未成年人、退休人员提供全面医疗康复服务,建议为所有妇女提供生育津贴、遗孀津贴,建立覆盖全民和由摇篮到墓地的福利国家。[9] (P4)1944年通过的巴特勒教育法规定,政府为所有儿童提供普遍的、免费的国家中等教育服务。1948年通过有深远历史意义《儿童法》,巩固现有儿童照顾立法,促进家庭社会工作。[8] (P45)1948年工党政府创立全民健康服务(NHS),标志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框架最终形成。[10] (P1)家庭、儿童福利、教育服务、健康服务和兴旺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儿童发展营造适宜环境。

美国儿童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状况,为如何思考青少年问题提供又一典型例证。美国建国早期基本采取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济贫法制度与价值观念,儿童照顾形式主要演变脉络是济贫院的院内救济照顾、学徒契约、院外救济、孤儿庇护所和家庭收养,清楚反映儿童照顾形式演变背后隐藏的儿童保护福利化、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优先和最适合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家庭等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为十九世纪末期的慈善组织运动和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奠定价值基础、组织基础和广泛社会基础,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为公共议题。1909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召开首次具有历史、划时代意义的白宫儿童福利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儿童问题的核心是,家庭生活是文明的最高和最好成果,除非迫不得已的原因,儿童不应被剥夺家庭生活的权利;儿童不应只是因为贫困的原因而被带离他们的家庭;收养家庭应为那些收养儿童提供最希望的照顾;政府应设立儿童福利局,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等。首次白宫儿童福利会议的首个副产品是以“资助父母法案”着称的“母亲年金法案”,目的是支持母亲继续在自己家中照顾她们的孩子。第二个重要成果是1912年成立了儿童福利局。以后美国分别于1919、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年召开白宫儿童福利会议,儿童福利范围不断扩大,由儿童福利、健康、教育标准扩大到青少年犯罪研究。与此同时,儿童福利局还管理联邦童工法、母婴法,管理联邦社会保障法中的儿童福利提供,管理紧急和婴儿照顾法,确保儿童福利健康发展,儿童法律保护框架呈“社会福利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儿童照顾发展变迁轨迹同样呈现整合化、服务化、规划化和福利化趋势,儿童福利范围覆盖家庭生活、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社区娱乐和法律保护。[2] (P56)

北欧挪威的社会福利与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同样如此,儿童福利与健康照顾是福利制度基础,相关法律规定有儿童法、收养法、教育法和现金补贴法,儿童福利呈医疗保障化趋势。[11] (P5)这说明挪威的儿童福利达到更高层次,健康照顾服务已超过教育而成为儿童福利主要内容。

欧美国家儿童照顾、儿童保护与儿童福利制度发展演变过程形成若干国际惯例和结构性发展规律,为设计儿童福利制度框架,选择儿童照顾方式和从事儿童保护提供宝贵国际经验。首先,少年儿童是社会福利与社会保护最基础、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是最典型的依赖群体,少年儿童因其身体、精神心理、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发育不成熟、责任有限而受到社会保护。这种思想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待少年儿童问题应采取截然不同成年人的观察视角和判断标准,这种否定成人思维,承认少年儿童特殊需要,强调未成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特殊保护服务思想,为现代少年法、少年刑法、少年司法和儿童福利事业奠定思想基础,体现人性之光。[12] (P3)而且少年儿童的法律保护和司法保护是社会保护的最后部分,重点和关键是如何预防犯罪。其次,少年儿童问题核心是为其营造宽松、和谐、安全、优美生活环境,建立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确保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无忧无虑、快乐幸福成长,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合格主人公。如何发展家庭津贴和生育津贴制度,保持、支持家庭功能正常化发挥,是儿童福利制度核心。第三,少年儿童的核心问题是身心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确保正常的儿童社会化过程与环境,使其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这就要求家庭、国家与社会为少年儿童提供多样服务,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基本需要,和谐家庭生活、环境卫生、食品营养、妇幼保健、家庭照顾、义务教育、健康照顾、心理辅导、公共卫生、职业培训和社区服务等是儿童发展必须的基本服务,没有或缺乏或服务质量不高状况,必然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13] 这意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全面综合照顾保护。第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涉及众多领域,儿童福利成为联结家庭福利、妇女福利、社区福利、国家福利、社会福利和市场福利的最佳连接点、交叉点和重叠点,儿童福利至关重要。这意味儿童福利是观察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最佳角度。第五,所有现代国家都承认保护少年儿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基本职责。儿童福利制度与政策框架成为观察、解决少年 儿童问题的制度化途径,是社会发展基本方向。三、中国青少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典范与理论基础均处于结构性转型过程之中,新型现代少年儿童研究典范的雏形清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少年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但是,总体来说,像当代中国社会和少年儿童群体一样,少年儿童研究典范同样处于结构性转变过程之中,传统研究典范与现代研究典范并存共生,相互交织,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特征。概括来说,中国少年儿童传统研究典范的首要基本特征是“意识形态化”和“伦理道德化”。1949年以来,少年儿童实际工作与理论、政策研究的重点始终是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意志教育,如何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国家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广泛、深入、持续、全面政治思想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突出特色。这种结构性特征典型反映在少年儿童研究工作和理论视角中,成为传统研究典范首要特征。换言之,注重道德化福利观与伦理道德教育,是中国少年儿童工作与研究基本制度特征。[14] 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儿童发展十年纲要已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儿童发展领域已覆盖人口控制、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食品营养、环境保护、安全饮用水、基础教育与扫盲、社区福利与家庭保障、儿童权益保护、优生优育优教等几乎所有领域。[15]

其次,少年儿童工作对象与研究对象存在双重标准,一方面所有少年儿童都是工作对象,另一方面只有极少数各类困境儿童和未成年犯是服务对象、研究对象,少年儿童工作与研究中的选择性与困境儿童群体化特征明显,并未将所有少年儿童和正常儿童都纳入工作范围。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工作与研究主要侧重某些特殊群体,在少年儿童福利与社会保护工作中,主要是局限于孤儿、弃婴、残疾儿童、农村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流动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等,他们是少年儿童群体中的困境儿童和失依儿童,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政府、社会为这些儿童提供优质机构照顾与保护服务,努力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16] 但是这种十分有限的国家福利服务反映出缺乏普及性的儿童福利制度,绝大多数正常儿童无缘国家福利保护。理论上说,所有少年儿童和未成年人都是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基本服务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正常儿童无法享受国家福利,甚至许多困境儿童尚未纳入国家儿童保护网,国家尚未完全承担照顾保护所有儿童的基本福利责任,选择性色彩浓厚。[17] (P2)这种状况容易加剧用特殊性、而非普遍性,问题化、而非正常化的思维看待少年儿童问题,难以准确了解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的基本需要,难以制定科学合理儿童福利制度与政策框架。

第三,少年儿童工作范围与研究内容相对狭隘局限,侧重意识形态宣传和伦理道德教育,侧重于问题儿童和家庭,关注少数群体问题,以儿童福利、家庭福利、社区福利、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公共住房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范围的儿童福利保护体系尚未成为基本的工作范围,少年儿童服务与保护范围过于狭窄,例如基础教育、健康照顾、心理咨询都未纳入福利范畴。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非常狭窄,社会福利概念基本等同社会救助概念,这种状况自然影响儿童福利概念的内涵、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与儿童福利政策模式选择,结果是只有国家兴办的儿童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儿、残疾儿童才是儿童福利对象,只有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基本生活服务才算儿童福利基本范围,儿童心理咨询、基础教育、食品营养、妇幼保健、健康照顾、社区服务等诸多基本儿童福利服务内容都不是儿童福利范围。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儿童福利院和基本生活照顾、基本生活服务之外的研究都不是儿童福利理论政策研究,自然也缺乏儿童福利理论研究的视角,刑法化与泛法律化的倾向比较明显。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普遍将儿童福利需要社会问题化,通常从社会问题化取向来看待儿童。这种状况基本成因是中国社会缺乏现代的社会福利与儿童福利的观念,缺乏福利文化基础。

第四,少年儿童工作体系和研究工作分散在众多部门,形成条块分隔与零碎分散状况,缺乏综合性、系统性、整合性与制度化的儿童福利制度安排和思想理论体系,无法有效满足少年儿童不断增长和日趋多样的基本需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少年儿童工作体制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少年儿童日常管理和服务提供工作,例如民政部负责孤残儿童、流浪儿童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家庭寄养、机构照顾和生活养育,教育部负责适龄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职业技术培训工作,卫生部负责少年儿童的优生优育、食品营养、妇幼保健、预防接种、身体健康和学校健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计划生育、人口控制、生殖健康、母婴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中国青少年工作委员会负责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少先队、共青团和各级团组织建设,全国妇联负责婚姻家庭、家庭生活、计划生育、妇女解放、妇幼保健和妇女权益保护等工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残疾儿童的社区康复、特殊教育、就业培训、关爱保护和福利服务,人为将系统、整合的儿童需要分隔为不同部门的服务,自然难以满足儿童整合性发展需要。这种四分五裂的工作体制直接来源于缺乏以人为本和以儿童为中心的系统性儿童福利理论。

第五,少年儿童工作的功能作用主要是组织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功能性质主要是政治性、道德化和补救性,缺乏社会性、发展性、福利化、生活化取向儿童福利理论思想体系,儿童福利制度功能作用发生负面转变,不利儿童福利政策发挥应有的积极性与发展性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少年儿童工作性质主要是政治性、道德化和组织化活动,且工作重点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注重社会结果和关注少数问题儿童,少年儿童工作体制难以发挥应有积极作用。总体来说,缺乏社会性、发展性、福利化、生活化取向儿童福利理论无形中加剧这种状况,导致少年儿童工作体制、服务提供和服务组织运作模式高度政治化,儿童福利化色彩淡薄。这种现实状况反过来又严重制约儿童福利理论发展,制约现代儿童福利思想广泛传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少年儿童工作体制和政治化、刑法化、道德化的儿童福利理论产生广泛影响,导致少年儿童工作体制与儿童福利思想难以发挥应有积极作用,功能作用发生消极的影响。

现有少年儿童的工作体制和儿童福利研究模式存在诸多结构性、系统性、体制性弊端和负面影响,亟待改变,刻不容缓。首先,儿童福利价值基础“意识形态化”和“伦理道德化”,而非生活化与社会目标化,促使少年儿童过早涉足政治生活,加快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造成少年儿童对政治议题不应用的反感、厌倦和消极抵触情绪,不利少年儿童成人后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思想发展,有百害而无 一利,去意识形态化已成当务之急。其次,服务对象的选择性,主要局限少数困境儿童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性、犯罪问题化倾向,既违背儿童福利制度安排的普及性原则和正常化儿童为主的国际惯例,又极容易误导公众,还不利于体现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承担,不利于培养大批合格接班人和高素质的公民群体。第三,狭窄的社会福利与儿童福利定义、社会问题化的儿童形象容易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对待儿童问题的刑法化与泛法律化解决的倾向加剧少年儿童问题的政治化和去儿童福利化,其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不仅无助于解决少年儿童问题,而且还可能加剧恶化现存问题状态。第四,分散分隔的少年儿童工作体系和缺乏综合性、系统性、整合性、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福利理论体系容易忽视作为整体、全人的儿童,常常看到儿童问题的某个侧面或局部状况,不能最大化满足儿童的需要,不利于儿童利益最大化,不利于儿童优先和儿童权利原则实现。最重要的是,不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甚至浪费宝贵资源,难以发挥综合性作用。第五,少年儿童工作的功能作用政治化冲击了儿童福利事业的人性化、保护性和福利性色彩,缺乏社会性、发展性、福利化、生活化取向的儿童福利理论体系对儿童、公众没有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少年儿童工作体制和运作模式政治化、组织动员化结果是无法有效团结广大少年儿童,无法充分发挥儿童福利制度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社会投资和社会融合积极作用。

四、社会政策框架与生活化儿童福利体系

社会发展议程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社会政策框架设计实质是如何设计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以改善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人福利与全社会的福利水平。社会发展问题核心是社会生活质量问题,社会生活质量问题实质就是社会福利与社会和谐,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市场与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社会政策是国家、社会有关社会福利基本原则与指导方针,目标是提高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福利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个人福利是个人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福利是全体成员的总体福利。

英美社会政策框架的基本范围广泛,基本包括经济市场和财富积累以外所有社会消费活动,主要是社会救助、社会保险、遗属津贴、福利服务、教育服务、健康照顾服务、公共住房、就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领域,覆盖国民日常工作生活的所有领域。[18] (P2)在社会政策框架与社会福利制度中,少年儿童福利服务与社会保护处于基础与战略性地位。不言而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中,社会政策框架设计与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直观,事关社会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事关国家、市场、第三部门关系框架,事关政府治理合法性与社会管理模式转变等重大议题。目前,当务之急是重新设计、改造和重构中国的社会政策框架,发展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少年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既是最佳突破口,又是制度建设最基础性部分。中国拥有世界上绝对数量最多的儿童,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与快乐幸福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世界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优劣,儿童福利制度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理论意义、政策意义和国际影响是怎样估价都不会过高。

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中国儿童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的基本方向是改革传统儿童福利制度,建立生活化、社会化与综合化的儿童福利体系,以满足亿万少年儿童的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儿童福利制度与政策模式的政治化、组织化、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化、条块分隔、狭义性、选择性和单纯政治思想福利等倾向明显,儿童福利制度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这种状况受国际环境、历史传统、政治体制、经济因素、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影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背景下,改革已有的儿童福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和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儿童利益最大化和儿童优先原则,按照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现状,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的方向是十分明确的。首先,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应以生活化福利为主,确保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与快乐幸福成长,生活化福利基本涵义是指少年儿童的基本需要是以衣食住行用玩乐体等生活需要满足为主,只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才能确保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目标。从理论角度说,社会福利研究对象就是生活问题,因为社会福利就是幸福美好生活。[19] (P2)而且生活化儿童福利制度是解决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组织化少年儿童等问题的基本策略。其次,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应以社会化福利为主,打破各部门兴办儿童福利的制度局限,在国务院职能部门中增设儿童福利局,以统筹规划和统一组织领导各行业、系统的相关工作,从社会体系和社会系统工程角度建设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服务机构为中心儿童福利制度。第三,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应以综合化福利服务为主,满足少年儿童多样化的基本需要,确保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与幸福快乐成长。这意味应将社会救助、家庭津贴、遗属津贴、设施服务与福利服务、教育服务、健康照顾服务、公共住房、就业辅导服务、社区发展服务、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都纳入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范畴,为少年儿童提供全面照顾服务。第四,儿童福利制度框架设计应以发展性和预防利服务为主,努力降低或淡化刑法化、社会结果化和犯罪化倾向,转变价值观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从全新角度看待儿童问题。社会、政府有责任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避免、防止他们走向犯罪之路。[20] (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