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8 09:32:39

青少年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1

1.1青少年健康影响因素

1.1.1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营造的生活家庭氛围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展。现在青少年犯罪多发生在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心理留下不健康的阴影,导致孩子走向歧途。另一方面,现在国家计划生育要求每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家庭规模变小,所有家长都围绕一个孩子,难免会产生溺爱孩子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也会造成青少年的骄纵心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不温不火,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过度溺爱。

1.1.2学校教育

当孩子到了适合上学的年龄,家长就会将孩子送入学校。在这个阶段,家庭的教育依然是很重要的,它贯穿了整个孩子的一生。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以“成绩”为中心,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虽然国家正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很大。一方面,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升学率成为了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虽然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强调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学校重视智育忽略德育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德育教育滞后,意味着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有很大的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树立,德育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逐渐增加,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校老师的专业学术水平不过关,道德观念不健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向健康方向发展,反而导致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叛逆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此类教师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学校老师体罚现象严重,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仅严重体罚,而且对学生冷嘲热讽,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

1.1.3社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一度引发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竞争,使得社会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加之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充满了诱惑力,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日益增加,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无约束性等弊端,青少年的道德观念还不完善,网络的各种弊端导致青少年性格缺失和道德观念不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1.1.4自身情况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存在的极大的叛逆心理,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这些变化给使得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控制情绪等方面产生问题,另外青少年已经完成了儿童时期的使命,他们将要背负的是家庭、社会、自身的多重压力,而此时青少年还没有还没有成人,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在重大压力的作用下,使之不能健康发展。现阶段青少年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开始明白事理,使得他们很少与长辈沟通交流,长久导致心理问题,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积压在心里,从而对未来和生活产生了困惑、迷茫。另外,此时的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的判断社会现象,容易走向歧途。

1.2青少年的健康现状

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很多教育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缺乏完整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不足等问题。

1.2.1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逐渐增加,这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缺失密不可分。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时期,对人性问题充满好奇,此时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学校对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缺失,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性健康教育是双刃剑,教育尺度不易把握。家长对于此类话题也是回避处理,学校大多让学生自学,老师的讲解很少。另外,社会上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书籍很少,使得青少年对人性了解较少。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完善,老师一般不是专业心理教育出身,对于心理教育也不专业。这样,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1.2.2教育机构不完整

目前,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多不会真正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会上的青年宫、活动中心多是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目前社会上缺乏针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

1.2.3家庭教育不足

家庭培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点,但大部分家庭却忽视了自身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会得到较好的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家长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工作,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没有重视德育方面。

2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

2.1体育教育有利于发展智力

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程。体育健康教育包括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通过加强这门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使青少年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仅如此,青少年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时期,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提高青少年智力,开拓青少年思维。

2.2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体育健康教育中的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青少年内心的疑惑,使得青少年正确理解现阶段的任务,使身心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开展此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青少年个性。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2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分重视智育,忽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个小学纷纷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接受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尽管还深深影响着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必将转变思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础。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而小学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应当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多样化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运动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同时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有利影响。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保留了体育课中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增加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中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此外,小学体育还应用了一些相关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能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还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习惯,为他们长久的体质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1.3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单纯依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行不通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但是不一定能让学生长久地坚持下来。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恰恰要求他们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因此,注重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并将其列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经着手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增加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争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坚持1小时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讲,小学体育教育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增加一些游戏性体育运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调节他们自身心情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设置比赛项目,比赛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精神为主,从而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进而促进他们体质健康发展。

1.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远,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都只是从速度与距离上来衡量和考核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而缺少对其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考核指标,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灵敏协调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若缺少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在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运动技能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也在逐步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5合理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不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尽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及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此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重视对抗性运动项目,不能因为这些项目较强的对抗性特征而不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性,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运动中的运动技能指导,并记录好不同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多次的总结与分析中制定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6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条件下,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各个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情感式、范例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这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出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内容与课时,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让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并能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后,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实践体验才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监督,并及时改进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科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使得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3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30-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健康理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也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将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行为养成、心理发展将展现出不同特点,这些“个性”将潜移默化的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伴随其一生。

1.1 家庭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模式呈现“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趋势。唯一的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家长难免出现娇纵溺爱的现象,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自私、蛮横、脆弱、不善于沟通等问题。因此,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学校教育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方面学校教育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升学率成为判断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严重。德育教育的滞后意味着忽视青少年在德、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单纯用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无法做到一视同仁,更有甚者对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体罚学生,这种师生的紧张关系不仅会增加学生的逆反,还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青少年对信息有极强的接受能力,他们在众多生活方式中吸取社会文化营养。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网络已渗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中,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丰富的信息,但有毒信息如色情、暴力,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迷恋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与日俱增,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性格缺失和道德失范。

1.4 青春期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青少年带来自我接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压力承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背负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沉重使命。这种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儿童模式被打破,但成人模式尚未建立让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拒绝与父母沟通,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自身又无法解决因成长带来的烦恼,从而产生迷茫的心理。另外,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经不起诱惑,容易误入歧途意气用事。

2 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此外,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自身生理发育存在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了解健康成长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节奏,促进其全面发展,对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2.2 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青少年健康发展与家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望,青少年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庭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方面的照顾养育能力,对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3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将影响青少年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是使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要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本,用科学的方法做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工作。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3 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缺失

我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缺失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家长和学校普遍认为性健康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尺度把握不好容易形成“教唆”青少年过早发生。一方面,家长对于这部分知识通常避而不谈、即使想讲也不知道该如何讲;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自学课本,老师的泛泛带过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此类知识的需求。目前,市面上针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书较少,而且大都可读性不强,不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3.2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心理健康问题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青少年既要承担中考、高考的学习压力,又要承担成长中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发展不一致的矛盾,很容易出现封闭、抑郁、焦虑、强迫症等方面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仍流于形式。首先,多数心理健康的老师不是科班出身,老师的数量也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其次,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仅是在一个办公室外面挂了块牌子,形同虚设。最后,青少年即使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却迫于压力不敢去找心理老师咨询。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那些本可以早发现、早疏导,可以避免的惨剧才会一再发生。

3.3 缺少权威的教育阵地

目前社会上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多是以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才能和配合学校教育为目的,课程多为钢琴、书法、英语等。近期较为流行的体验式活动基地如比如世界、欢乐之都等是以扮演社会角色让青少年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进而理解社会的组织机构,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但也无法承担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功能。在社区也有青少年教育场所,但多为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放学后的活动场所不定期的组织专题讲座。这些机构普遍缺乏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权威性,没有系统的教材教案,只有确立教育机构的权威性和公益性,才能树立品牌,全国推广。

3.4 家庭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但很多家庭在青少年健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家长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容易忽视青少年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家长自身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经验,面对出现的问题无从下手;三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对于家长善意的帮助会出现敌对情绪。因此,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5 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忽视

根据全国妇联近期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习惯养成、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价值观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另外,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青少年等特殊群体也面临着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缺少得到正确信息的来源和不健全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被忽视,尤其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不普及,容易导致他们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扭曲,并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

4 应对问题的措施

根据上述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应多方合作,相互融合与补充,共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应对措施。

4.1 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学校、社区相互融合、补充的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与教育部门、团委和相关社团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

4.2 社会正面引导

扩大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门户网站、手机信息终端等媒体,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宣传,加强正面引导,开设专题或栏目普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知识,推出适合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文图宣传品和科普影视作品。

4.3 进行阵地建设

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社会资源建设青少年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机构,搭建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服务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互动式的服务平台。向青少年提供便利、快捷、准确的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咨询服务和困难援助。

4.4 针对家长开展培训

开办家长学校,动员家长参与,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能够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操,配合学校、社会,科学引导,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4.5 开展师资培训

以青少年健康发展教育内容为基础,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向学校、社区等青少年活动场所输送人才,为青少年提供系统、专业、优质的服务,提高青少年自我认知,增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保护青少年远离伤害。

4.6 关注特殊人群

特殊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应加强对特殊家庭青少年的帮助与关爱。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为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提供健康服务,加大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残疾青少年等弱势人群的服务与帮扶力度。

青少年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性工作,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培养,除了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性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但找到应对策略,有的放矢的改进,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将有效的服务青少年及其家长,确保青少年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4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5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兴起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能够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将成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各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网站也不断出现,这些网站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帮助,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过度的依赖和沉迷网络,网络安全问题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就要科学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

1转变观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主要是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很多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青少年自身和工作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不准确,将心理健康认为是一种疾病,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这也使得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外,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为青少年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过于形式化,没有意识到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尽量降低网络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开展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降低网络心理问题形成的概率,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提高素质,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工作者做好了科学的指导,青少年树立了健康的网络心理,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才是成功的。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角色扮演,以朋友的身份与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交流,不能给这类青少年过多的压力,还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网络知识和心理辅导的知识,引导青少年对自己产生信任,然后在为青少年提供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第二,对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这类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这类青少年普遍自闭,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工作者就可以建议青少年通过匿名咨询、网络平台咨询等,为青少年提供最贴心的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3利用健康的网络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随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网站层出不穷,这些网站都是具有一定网络心理健康研究经验的,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健康的网络资源,为青少年普及网络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实际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心理问题的弊端,树立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学校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网络信息来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通过健康的网络资源降低网络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不能只是形式化的提供服务,严格规范服务机构的人员水平,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素质,服务机构的人员要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成功案例开展研究,并根据本学校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普查,研究出最适合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22

青少年是儿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个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都经历着巨大变化。近年来,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应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据《人民政协报》报道,“我国3亿多青少年中,徘徊、游荡在普通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间的是难计其数、五花八门的‘问题孩子’,有的已经表现出了行为偏差,而更多需要心理的矫正…”。故应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然而,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正处在青春期的农村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与倾向更为明显。笔者就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初步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全体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青少年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主体性原则:要以青少年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青少年为出发点,同时要使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科学教育与指导和青少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性原则: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青少年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青少年,要顺应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青少年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要把青少年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教育者有责任对青少年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青少年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们学院是近年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大、中专学生并存,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因为农村孩子发育较迟,大多还处在青春期这一年龄段。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任性、偏执、焦虑、抑郁、自卑、早恋、嫉妒、人际敏感、厌学、自弃等等。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发展,还影响学生的心理接受与承受能力,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当前农村学校又普遍匮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教师,我们学院也不例外,再加上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阶段,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家庭因素:①家长心理保健意识差,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村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整天沉迷于牌九、和迷信活动,家庭不和睦,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难免在心灵留下阴影。有的家长“重男轻女”,颇有封建家长制的遗风,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方式,盲目的“教育”孩子,结果事与愿违。②“留守孩子”多,监管失控: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长为赚钱养家,长年外出务工、经商,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属看管,造成“留守孩子”亲情的流失,监管失控,也就容易学坏。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和“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因为怕孩子在家监管失控,竟轻易地让孩子辍学,不仅影响学业,也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与健康成长。③纵容护短,过分溺宠:现在农村,把孩子当成“小太阳”、“小月亮”的并不鲜见。家长多怕孩子吃苦、受累,家务、农活不让沾边,只求孩子专心学习。因缺少劳动锻炼,不懂得劳动的辛苦;过分的溺爱还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妄加指责对方,甚或动粗。在祖孙三代的家庭中,有的祖辈为袒护孙辈,甚至在孩子面前训斥孩子的父母……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反而助长他们的恶习。④父母离异,情感缺失: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成为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易造成青春期情感缺失,导致性格上不合群,自卑感较重,心理压抑、焦虑,孤僻、偏激;学习上则表现为缺乏自觉性,消极抵触,成绩不理想;行为上易走极端,不遵守纪律,甚至出现违法等不良行为。⑤文化低,疏于管理:有些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懂得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钱的家长爱用钱物鼓励孩子,作为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任性、倔强的心理很难矫正。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不问用途与原因,要啥给啥,忽视对子女高消费的调节,忽略对子女自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养尊处优的坏习惯。

学校因素:①认识模糊、传统教育观根深蒂固:农村学校之所以游离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及高考、中考的压力。所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也就不奇怪了,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走过场罢了。②师资缺乏、教师心理知识贫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行文规定,必须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者,方可任职。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职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师资来源十分复杂,而且极不稳定。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③家校联系不足、缺乏实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路途较远、交通不便、通讯相对较差等客观因素制约,不利于举行“家长会”或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项活动。再加上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就更难联系了;还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一般由家长向学校了解,无特殊情况,学校不主动与家长沟通,这样家校联系的机会就更少。因此,学生在家的情况老师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不知道,只能由学生自己反馈。如此,就极易造成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同步,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法、方式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或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忌机械性的灌输或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师资,在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塑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极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而人情大过王法,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文化传媒中的暴力、凶杀、色情、恐怖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也很严重,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再者,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时代。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途径:①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注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家庭成员间若有纷争应尽量避开孩子,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现在青少年的家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受的教育极其有限,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面。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会给孩子的心灵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如家长工作之余看看报纸,听听新闻,看些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谈论时事政治、道德伦理、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都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③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冷静面对挫折: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帆风顺。有专家指出,在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又是一生发展中最易产生矛盾与冲突的时期,加上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人生旅途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要敢于放手,让孩子接受生活的磨炼,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让孩子学会去排解困难,体会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哲理。④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有的家长过于求好心切,常会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青少年尚未成熟定型(即便已是大专生),有时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不要拿放大镜看待孩子的表现,切不可要求孩子按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应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评价自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⑤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尽可能抽空走访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老师,既要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要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等情况,使家庭教育能有的放矢。即便长年在外务工,不妨通过电话,多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加强和老师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把家校要求统一起来。同时,要把孩子的想法和改正错误的决心转告老师,使老师对孩子不抱成见,对孩子的进步充满信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①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校领导重视,清楚的认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是构建和谐校园、优化教育环境的基础工作。学校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其他各科老师也要经心理学知识培训。无论是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科任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健康知识,当学生出了心理问题,老师才能更有把握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给予处理、解决。③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大胆想象的相对宽松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找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展示、交流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自主的探讨、沟通,才能刺激人的视觉听觉,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趣和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心理教学中,情景的创设、网络技术的应用、环节的设计、学生心理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途径的运用尤为重要。④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健康的心理来面对家庭、社会现实。用健康的心理来参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竞争,学会在一定环境范围内进行人际交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校园心理网页,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以优化教学环境与教学秩序。

社会方面:要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就务必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是多元化的,应以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目标,预防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发生,以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认识和初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利国,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42-382.

2胡军生,等.父母对子女人格发展期望与青少年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和客观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01.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7

(一)厌学。一些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使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不能适应沉重的学习压力,精神不振,垂头丧气,情绪低落,从而出现厌学心理,产生辍学念头。

(二)沉迷网络。许多青少年迷恋“网吧”,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而不能自拔。有的通宵达旦,夜不归宿,身心极度疲劳,荒废学业;有的涉猎不健康的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消费,就结伴偷抢,甚至敲诈勒索,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早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急剧变化,性别意识觉醒,他们渴望异性之间的交流,然而应试教育使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他们的学业,忽略对他们的青春期教育,从而使他们对性感到神秘和好奇,于是异性之间就出现发短信、聚会,甚至发展到送礼物、同居,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毁了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幸福。

(四)暴力倾向。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拉帮结派、称哥们讲义气、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甚至抢劫盗窃,无恶不作,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学校原因。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多年来,社会普遍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以学历来衡量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缓慢,学生学习负担偏重,从而给青少年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焦虑、忧郁等症状。

(二)家庭原因。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青少年心理因素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有的教育方法粗暴,以分数论“英雄”;有的不注重与子女沟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致使青少年独立能力差,抗挫能力低,自私软弱,意志力薄弱,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三)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思想垃圾也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影视作品、暴力书刊充斥文化市场,、色情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四)自我原因。青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相互交替,出现了人生第二叛逆期。具体表现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唯我独尊,爱慕虚荣等。对外界不良风气的诱惑和辨别能力较弱。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抓好家庭教育,走好人生第一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搞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从生活细节入手,以道德为载体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道德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子女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从细微处入手,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出表率,培育孩子道德价值标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从沟通交流开始,在交流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对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具体生活中,家长应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当作朋友一样,这样当孩子遇到困惑、迷茫时就愿意把心理话向父母诉说。

(二)加强学校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1.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包括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青少年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实践表明,青少年已从拘束、害羞到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的烦闷转变。

3.强调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成为学生道德楷模。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处处做好学生的榜样。

(三)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网络合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亿万家庭的幸福,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8

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而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用户中,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年龄阶段,这说明了青少年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受众。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已经和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中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为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所服务。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而且因为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很难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一来,对于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对此,必须加强这种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网络来说,它对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如何一个人过于依赖或者是过度的事业网络,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并且还会逐渐的对生活产生影响,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也会导致青少年不愿意和外界交往,进而表现出行为孤僻的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网络的普及,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建立起广泛的友谊或者爱情,进而取代了生活中实际的交往,长期沉迷于此就会逐渐的把现实生活虚拟化,进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2、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对身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色情游戏,或者是色情。这些对于正处于成长期间的青少年来说是既充满诱惑,又会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进而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危害。

3、造成网络沉迷或者是自我强迫。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如果过度沉迷其中,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强迫,甚至不能自拔。而且因为网络平等以及自由无拘束的一系列特点,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一种自我放纵,在网络上进行漫骂或者是攻击,这些都在严重的扭曲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然,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的开展进行。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充分的认识网络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系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在这方面,如因为过度沉迷网络所引起的焦躁和精神紊乱等。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网络给青年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也要有一个全面、而且比较客观的认识,不能够一刀切或者是过于片面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利的一项因素开展进行,进而消除弊端,控制和克服因为网络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从正面进行引导,网络是一个体系庞大的信息资源和交流、传播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让其对于网络在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动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 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鉴别, 从而能够很好的学会自我选择。在认识上加强认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对此教师和家庭都要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进而让青少年了解到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习惯来引导青少年。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之一就是要消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进而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远离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娱活动,或者交往活动转移青少年的视线和关注点,进而引导青少年切断与网络聊天室、游戏或者网络色情等的联系,同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开始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能只是较为单纯的说教形式,而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来有效引导,教育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感化他们,并且在潜默移化中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这样一来,也可以极大的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其成长和学习是较为有利的。

3、和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的一系列特点,进而也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自律性不强,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网民心理自主性的教育。要倡导绿色上网与和谐上网。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它网络作为垃圾桶,甚至是肆意发泄的场地,要引导他们规范自身的言行。在这方面,需要引导青少年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试。 当然,这种和谐氛围的形成也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的要求青少年,通过道德的教育来进行约束,进而让他们意识到道德标准的存在,只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青少年才能够明确生活中应有的底线,进而防治过度的自我放纵和恶意性的网络攻击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掌握网络化的相关特征,并针对其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进而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俊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9

一个基本的实事是,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而婚育年龄相对延迟,这中间确实存在着一个所谓的“性待业期”,而这个期间又是青少年的性活跃期。同样,青少年群体从思想观念、社会角色到需求方面的差异性都十分明显。落落大方谈论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大中城市青少年与相对封闭保守的农村青少年并存;在校学生与社会青年和流动未婚青年并存;既有基本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需求,也有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需求。特别是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权利还没有被社会充分认识,青少年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不强,而成年人缺乏与青少年交流的手段与方法,性别歧视依然存在,青少年的基本生殖健康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凡此种种,为包括计生协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及机构提出了更高期望,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正视青少年的需求,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点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教育。青少年发展事业演进到今天,早已不单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情,也远远超出了家庭能够承受的能力。计生协有责任为促进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促进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作为计生协的重点工作目标之一,在借鉴国际合作项目理念、方法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带动,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工作模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持续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项目。各地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联合相关部门,认真组织,积极倡导,开展了大量活动,通过引导目标人群树立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观念及行为,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在促进青少年性教育理念和方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了促进青少年人群生殖健康的目的。

作为“生育计划”的一个重要补充,中国计生协提出了“生育关怀”的理念,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思路一脉相承,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必须树立的一个基本思想。生育关怀的内涵十分丰富,关怀的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所有弱势人群。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生育关怀行动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相一致。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育龄人群,是未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特别是我们将庞大的流动人口未婚青年作为项目活动的重要目标人群,对于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从此意义上讲,做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是把计生工作提前到婚前期。作为计划生育领域的重要群众团体,计生协必须关注并倾心参与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有扎扎实实参与和做好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使生育关怀行动更加具体而丰富。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实施协会工作,是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把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作为计生协的重要品牌之一,作为“生育关怀”的一项具体行动,有利于改进计生协的工作方法,促进协会自身建设和发展,也能切实提高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计生协要发展壮大,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必须关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及艾滋病预防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项目,可以搭建起政府、社会和目标人群共同参与的平台,达到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服务青少年的目的;可以充分发挥计生协人才、队伍、网络的优势,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更有效地贴近青少年,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也能够有效地切入社会主流中,不断扩大协会的活动空间,以利于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通过实施项目,也可以促进基层人口计生宣传和服务工作方法的改进。

二、加强项目管理,切实推动项目有效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项目实施几年来,比较好地贯彻了项目管理的要求,在工作计划制订、资源动员和整合、社会宣传倡导、亲青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自身能力确定目标人群,坚持参与式和同伴教育方法,强调生活技能培训的工作理念,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项目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大力支持,使一大批青少年从项目中受益。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也提高了各级协会宣传倡导、动员协调、组织管理、信息应用、监督评估、项目推广的能力。今后,各项目点要借助生育关怀这个大平台,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根据不同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活动。

1、规范管理,注重效果。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计生协工作,是我们长期坚持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工作效果的可见性,能够突出计生协工作的特点。这次培训包含有项目管理的内容,将指导项目点制订工作计划。希望各项目点重视项目计划的制订,认真把握好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加强对项目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估,把青少年受益程度和受益面作为评价项目活动效果的基本指标,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效益。

2、培训师资骨干队伍。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持续培训一支精干的项目管理人员和一大批掌握项目理念和基本方法、能够胜任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主持人队伍。各地要把培训师资队伍作为项目工作的核心任务,面向单位、企业,层层培训项目骨干,通过他们面向青少年开展生活技能培训和相关教育活动。我们的项目师资大多数是志愿者,各级计生协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稳定队伍,提高他们投身项目活动的积极性。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10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些年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问题却让人感到不安,据近些年对几所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0%,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20%,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已超过30%。最近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十七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陕西省户县十五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制造火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

上述枯燥的数字和惨重的事例并非危言耸听,它们确实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事实证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是否健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只重视智能教育,甚至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其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导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独生子女的剧增,破碎家庭的出现,父母的望子成龙,金钱的刺激和网络的诱惑,频繁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生理的剧变以及现代社会的攀比竞争等,给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过度扭曲、积压和困扰。使之表现出过度的害羞和依赖,或严重的狭隘和抑郁,或病态的却懦与自卑,或出现逆向心理、打斗伤人,甚至轻生自杀等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一般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途径是讲究生理卫生,却常忽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是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不能等同与智力发育正常,其核心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作为体现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按着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它所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各种生存本能、生活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尤其要在更为广泛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品德、智力、性格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及早识别和预防其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发展和完善其良好个性,促进和保证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不仅只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保证人才和谐成长的先决条件,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论研究。对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反之又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抓住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科目,教师应深入的加以挖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可在中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卫生”、“心理教育”等协同课程,促使其心理素质提高,中小学还应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老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四、注重课外活动。恰当的利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心理。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快乐阳光的度过青春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等.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0.

青少年健康教育例11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