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9 10:30:58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1

2011年8月30日1:00左右,合肥市公安局特警支队213巡控车,正在合肥市胜利路与明光路交口附近巡逻,一个小男孩引起了特警的注意。他1.6米左右,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却拖着一个行李箱独自走在空旷的街头。

“你今年多大了?”

“我16岁了,属鼠的。”

属鼠的,才15周岁,今年还没有成年,这么小,出来干什么呢?这个叫阿冰的少年的回答让特警开始怀疑他离家出走。“我16岁了,我是来合肥闯荡的。”看到特警有点怀疑,男孩终于说自己是跟芜湖的师傅和爸爸生气,来合肥准备独立生活。男孩说,自己已经身无分文。

“我走的时候带着300元钱,去掉车票还剩两百多元,我买了个手机,现在已经没钱了。”男孩告诉特警。

特警打开男孩的行李箱发现,里面只有一些换洗的夏天衣服和一双鞋子,各种衣服扭作一团。在男孩的行李箱中,特警还发现一把玩具枪,上面还安装了一把刺刀。“这是我用来打鸟的。”男孩说,刺刀是自己安装的。随后,特警还在行李箱里找到了毛绒玩具。

他答应回到家人身边

看到男孩这种状态,特警觉得一定要送他回家。

“我爸爸不喜欢我,不想要我了。”特警提出送他回家后,男孩思想上有抵触。“你是他儿子,他怎么可能不想你呢?说不定他现在已经报警了。”一名特警队员告诉男孩,他这个年纪出来很可能会上当受骗。“就算你要闯荡,也要等你翅膀硬了,学到了本领再出来。”经过一番交流后,男孩终于被特警说动,抬起了头说,“我愿意回家。”

经过一番努力,特警终于拨通了男孩父亲的电话。

“号码是芜湖的,没错。”手机显示,号码确实是芜湖的。电话通了,特警队员将情况跟孩子的父亲大概介绍了一番,孩子的父亲开始有点不敢相信,随后他表示,一大早会坐第一班车到合肥来接儿子。

“受气”了就离家出走

男孩的父亲张先生10:00左右赶到合肥,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辖区派出所。

张先生来到派出所后,没有大发雷霆,静静地看了看儿子。“我要跟爸爸回家。”男孩说,同样很平静。

“在他2岁的时候,他妈妈就因病去世了。”张先生说,儿子一直认为这跟自己有关系。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再成家,独自将孩子养育长大。可是,儿子并不懂事,“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也不愿意上学了。”眼看快开学了,张先生想让儿子学一门手艺,以后也好养活自己。在开学前,他将儿子送去学厨师。“才学了十天,可能师傅说他什么了,儿子这才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我回去一定会好好照顾儿子。”张先生说,以前工作忙,对儿子疏于教育,以后会花更多时间与儿子相处。

当日下午,张先生陪着儿子坐上班车,从合肥启程回家。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要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

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如何帮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2.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得到子女谅解。

3.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4.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简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5.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6.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家长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家长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1.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2.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

3.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2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3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青少年这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备受瞩目,对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将从语言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稍作分析。

一﹑“青少年”一词的界定

要探究青少年的语言,首先应该清楚青少年的概念界定。但事实上,对“青少年”一词的理解,在社会各界甚至在理论界内部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至今“悬而未决”。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文化、法律等都可以作为对“青少年”加以界定的标准,在此为了更好地作比较研究,采用狭义的“青少年”概念。也就是采用生物标准和法律标准所界定的青少年的起止时间,定义为:青少年是指个体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特指12-17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其中12-14年龄段称为少年期,也就是青春期;15-17年龄段称为青年初期。这样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本文研究的就是中学生的叛逆语言问题了。

二﹑叛逆心理和叛逆语言

没错,提起青少年,大家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叛逆,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么何为叛逆心理呢?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当然,青少年的叛逆是表现在许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日常行为﹑情感﹑穿着﹑语言等等。而本文中的的叛逆语言正是指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所运用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的表现

青少年的叛逆问题长期以来为教育界、文学界、影视界等所关注,不同时代青少年的叛逆表现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下面以姜文导演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叛逆少年和笔者教育实习所带班级90后学生的表现的比对来说明青少年叛逆问题的时代变化。

(一)词汇方面

1.詈语

詈语在此指粗话,是用来骂人或是发泄的话语。对此不同时代只是用词上有所区别但其功能是大致相同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经典独白:“把我那根皮带还给我,我那根,找去,你不是牛b吗?你不是横吗?你现在怎么耸了?你甭哭,甭流眼泪,我就不吃那套。我拍婆子,你管得着吗?我又没拍你妈,我还告诉你,我明还跟着拍,你要是不来抓我你都是孙子的。我镇东单,镇西单,我还镇你们炮局呢。行行行,擦鼻子滚蛋,滚不滚,不滚在这多住两天。”一气呵成的独白就是为了发泄心中不服气的情绪。而现在的90后们向往的是骂人也要骂出水平的境界。例如,“思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光速有多快,你就滚多快”。同样是表达不满情绪,但不论是用词还是语法表达上可以看出现代的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是更为灵活的。

2.外号语

“外号”是指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给他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开个玩笑、憎恶或嘲弄的意味。由于时代差异,外号语所形成的原因可能有所区别,但用词表达上会有更大的不同。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被大家叫做“马猴”,是因为他体型瘦小,活泼爱动,是一种亲昵的代称。还有的被叫做“羊搞”﹑“ 大蚂蚁”,大多是以动物的形象来契合的。当然不排除有别的命名原因,比如活动在六条胡同的少年就被叫做“六条子”,是用地点来契合的。而现在90后们给人起外号的原因可谓花样百出,外号的产出也是大为可观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想来也是,现在大家都是网名﹑笔名满天飞,“湿父”﹑“飘哥”之类不着边际的外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3.口头禅

口头禅,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口头禅是他们宣扬自我的方式,也是其为人处事的态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使用最频繁的口头禅是“”,典型的叛逆语言,是片中青少年的在气愤﹑惊喜﹑意外等多种情绪下都会使用的表达,但粗俗意味却很重。相较而言,现代的90后们含蓄了些,“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我嘞个去”﹑“雷人”会是他们常用的,但也不排除仍然有人在用粗俗的话语。

(二)言语交际方面

1.关注的话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重心,不同的社会带来不同的话题关注。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敏感群体,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也会是时代的镜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青少年像所有叛逆期的青少年一样,不谈学习,在一起讨论的就是如何玩儿,还有打架问题。但他们所关注的也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比如马小军不喜欢多尼尔是因为她后来成了资产阶级。他们会去看电影《列宁的1918》,会向往克里姆林宫,列宁格勒,会一起高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都向我们展示出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崇苏鄙美的。但现代的90后们,大多根本就不关心政治,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反而淡定地大谈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着自我又悠闲的日子。

2.外语的使用

自新中国成立,外语就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不同的时代外语的使用数量和使用范围是有差距的。青少年作为受教育的一大群体,他们的外语使用情况也是有时代差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青少年所在的学校是教授英语的,他们会大声跟读“my father is a soldier,my mother is a teacher”。但别的语种的课程开设相信就很少了。因为少所以不熟悉,也就很少见片中青少年使用英语或是俄语进行叛逆行为。

不否认现在90后们的外语生活仍被英语主导,但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韩语﹑日语﹑法语还有多种小语种的教育突飞猛进,不仅有相关课程的开设还有专门学校的建设﹑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正是接触得多所以运用外语进行恶搞也就成为当代90后们的特色了。比如你‘凹凸’(OUT)了“﹑“棒子思密达”等,外语竟成了90后用来表达和搞笑的工具。

3.禁忌话题

自古以来,禁忌语就存在,而且时代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好奇也有顾虑,所以禁忌话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通过男女青少年的举止行为可以看出,时期的他们对“性”问题是比较禁忌的,但有时也会开玩笑的谈论一番,毕竟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他们对于“性”是懵懂的,但叛逆心理又在吸引着他们去一探究竟,内心矛盾的挣扎就会带来表面禁忌内心渴望的错位。相较而言,现代的90后们就懂得多,开放得多了,除非他们不关心否则无所不谈无所不说,自由﹑自我﹑非主流是他们的典型标签。

(三)书面语方面

除了考虑到口语方面的时代差异,书面语方面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存在的,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受社会的影响,他们的书面语表达方式是有时代差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没有太多关于书面语的内容介绍,但相信时期的中国青少年除了纸条上的发泄﹑纸质信件的传达也再无其他。但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90后们,短信﹑博客﹑电子邮件等非纸质的电子交流模式是深受他们欢迎的。90后们乐用也善用,所以就诞生了所谓的“火星文” 用以彰显他们的个性,相信上世纪的青少年就只能望洋兴叹。

四﹑青少年叛逆语言时代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环境因素包括许多方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等。

1.政治因素。时期的中国是政治敏感度很高的时代,很多政治问题被生活化,所以人们生活中难免会提及,作为活跃的青少年群体更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治问题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重心,作为颠覆的90后们更是懒于谈政治,除非重大事件才八卦几句。

2.经济因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科技发展滞后,没有太多的经济实力来满足人民的生活要求。而身处困难时代的青少年也就只能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持枪持棒以宣誓自己的个性。想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迅猛,外交发展深入,带给中国人的是现实的实惠。作为备受宠溺的90后,他们不必担心温饱问题,仅需在科技的平台上尽情张扬自己。

3.文化因素。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还相当清晰,加上偏于与苏联的外交,国内的文化碰撞的不是太激烈,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也就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文化的影响而不会做出太多反文化的行为。但是开放程度日趋加深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碰撞相当激烈,古今中外的文化包围影响着90后们,但是太多的施加反而带来了他们的反抗,“非主流”就是很好的说明。

4.教育因素。教育是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很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也就不是很高。当时的青少年的价值观自然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所以他们的叛逆还是有相当的社会主义色彩的。而在政治相对开明的当代中国,教育带给90后们的价值观让他们的叛逆在网络上爆发了,借助网络他们可以尽情地放纵,甚至抨击不喜欢的一切。

(二)家庭教育因素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国家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家庭更有责任。青少年在这一特殊的成长时期,家庭带给他们的是必要的引导。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保守式教育,家庭子女多,家长无暇全面顾及。不可否认家长的强硬教育在某些方面纠正了青少年的错误,但是相应的也带来了他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叛逆。现代的家长职责缺失问题突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一味满足的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但残缺精神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叛逆中迷茫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看来家庭教育的优化迫在眉睫。

五﹑小结

青少年是成长中的群体,是社会的后备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的叛逆研究仍在继续,本文仅从语言角度稍作浅析,对青少年叛逆语言的时代差异问题表达了一点看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有进一步的突破,并对青少年的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娟.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2010,(1).

[2]张成胜.逆反心理的成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2).

[3]肖宏伟.谈青少年叛逆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生活教育,2006,(11).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4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过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现为狂妄和自大。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3.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4.前途受到一定影响。中学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时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心理出现异常,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韩国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包括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就盲目的从众。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中学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实施对策

1.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动机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老师也应该放下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没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软”应对的策略,千万不要跟学生硬来,这样不但自己很尴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适当发泄心中情绪

对于中学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3.让中学生全面发展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以防认识问题的狭隘,这样更加能够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规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关心中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宣传与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5

叛逆期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多维视野”对叛逆期的成因做全面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萌发以及体力的发展,便产生了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俨然以“小大人”自居,希望独立自主,能以社会独立平等的一员立足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独立意向使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青少年还处在由自我意识到自我确立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还不十分成熟,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加上自身修养不高,缺乏自控能力,有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甚至把过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看成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样,极力想摆脱依附又还需要依附,极力争取自主又不能完全得到自主,呈现尖锐、复杂的矛盾状态。一旦这种自我表现意识受阻时,便表现为强烈的叛逆期。

(二)客观因素

1.教师教育方法上的失误,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叛逆期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体察青少年的心情,对青少年的缺点或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损害了青少年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对青少年犯了一点小过失,就强迫写检查,同时向学校和家长告状,增加了对立情绪;有的教师对青少年多次提的可行建议不采纳,也不作任何解释,挫伤了青少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不能平等待人,对好青少年过于偏爱,对差青少年抱有偏见,不能一视同仁,这样就引起青少年的叛逆期。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反映,有的教师脾气急燥,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结果青少年是压而不服,使叛逆期更为强化。

2.“代沟”障碍。老一辈的师长,总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念来要求当代青少年,希望他们能按照自己规定的框框或选择的道路成长,因而对他们的责怪和戒律多于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而当代青少年却又总想抛开已有的框框,自主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来,不愿被动的接受师长的训诫,感到与上一辈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便产生了叛逆期。

二、叛逆期的特点

叛逆期同其他社会心理现象一样,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从产生看,自觉性与盲目性相伴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叛逆期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它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而相应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表现自我意志、追求独立的心理行为倾向;但年轻人容易感情冲动,不经缜密思考而盲动,往往不是由理智而是由感情来支配行动,不大考虑后果。

(二)从表现看,偏激性与抵触性相交织。叛逆期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导致情感上的偏激性;从总体上说,叛逆期带有感性经验性质,感彩较浓,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从作用看,独立性和批判性相结合。叛逆期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自我意识要求独立的强烈表现,是对刺激的客体意向直接的否定,具有鲜明的批判特点。

三、如何消除和矫正叛逆期

叛逆期的形成原因不同,所反映的情绪和意向也不同。随意,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反映。由于叛逆期是客体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所造成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要清除和矫正叛逆期,就要从解决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入手。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6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因此,可以从定义中看出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孩子不再是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事情的处理上,他们不再是和父母商量,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对于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中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股,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句话不仅仅代表着青少年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是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等。而读中职的阶段也是叛逆心理最为强烈的时期。那么,中职生的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

一、中职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中职生本身来说。中职生年龄一般都是在15到18岁之间,他们处在青年期的初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发展最为迅速而且最为旺盛的时期,所以人们也称这个阶段为黄金时段。中职生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思维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从而使得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想问题想办法的思维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在社会发展中,社会文化水平和社会教育水平也使中职生的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在生理上的成熟,比如说性别意识和独立意识等,使他们不断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大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偶尔摆脱成人的监护,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样,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能力管理好自己,自己决定事情,面对这样的心理,他们在家长的苦口相劝中,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是背离。但是也就是这样并不代表着他们心理也成熟起来。总之他们在整体上还是不够成熟,在认识上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所以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苦心相劝,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私生活被打扰到了。而且,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自身的自卑感比较严重。中职生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大部分是基础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选择中职校,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老师、家长还有同学们的了“另眼相看”,也就是这样他们就会对学校有一种偏见,而且认为在中职校中看不到未来,这样就比较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这种思想导致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和反抗。

2.从家长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不恰当的教育是导致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一些死板的观念还束缚着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期待,但是对于中职生在升学考试中的失手,很多家长都表示非常失望,但是他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扭转乾坤,所以才让他们继续选择中职校,不过家长的那种失望还有失落的的情绪还是无法根除,就会在行动还有身体语言中或多或少表现出来,慢慢地中职生也会觉得自不如人。而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够恰当,在中职生还是小时候,他们都会很听父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管束,但是家长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自由”,自然而然,这两者间他们的冲突就会出现,但是家长们有些时候他们根本就接受不起孩子犯错误,一旦孩子犯了点错误,他们就责骂甚至殴打孩子,根本就无视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远比孩子的要丰富得多,所以在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讲到这样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也就是这样,他们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要。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交给自己的孩子完成,完全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双方的矛盾就产生了。在叛逆心理的形成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那就是单亲家庭还有夫妻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职校的一部分学生就是出身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缺少一份完整的爱,也就是说青少年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他们的内心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成为了叛逆心理的一个易发的群体,而且不管是在表现还是影响过程中,都特别严重。

3.从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来说。中职生他们正处在青少年的初期,他们特别渴望能够得到长辈们的认可,即使是一个微笑,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天使。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微笑,在家长和老师的面前,只要他们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他们就有可能在大众的眼球下斥骂或者是殴打孩子。我们都知道,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但是方式的不正确就会使得这种成长会扭曲。而且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加强,他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而不是再受到家长的管束,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够倾注自己全部的精力,帮助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渴望独立和家长的不恰当的关心,就使得矛盾激化,而且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就使得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毕竟他们还不够成熟,而且也过着住校的生活,很多东西都还是第一次,加上本身他们的基础就不够扎实,自卑的心理严重,所以这些中职生就特别需要老师的认可。但是有些老师不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总是觉得自己本身就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4.网络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效果如何,我们也要辩证去看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有时候与学校的教育是相违背的,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中职生与社会的联系在渠道、广度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职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网络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 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他们就会随着网络中的一些所谓的“名人”有样学样,向着一种比较“有个性”的生活发展,这样,他们就会对正常的教育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职生是其处于一个思维方式向反向和多向发展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他们精力充足,探求知识和探索社会的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却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盲目地封闭自己,自己感觉到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种感觉而畏惧,他们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行事而不管形式和结果是否都是正确的,而且,在他们经历过升学的挫败之后,觉得自己总是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想找一种方法去逃避自己,所以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都不考虑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一种冷静思考的态度,这样,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具有了盲目性。

2.社会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和政治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对外交流沟通的途径不断扩大,接收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知识面也比较宽,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他们所接收到的心理进行辨伪,而且也有不少的非法分子,利用中职生的这种心理,投机取巧,也给中职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等都还不是很丰富,在遇到事情后又不能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所以说叛逆心理具有社会性。

3.自发性。中职生叛逆心理的自发性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叛逆心理主要是自己自身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一种物质的影响,而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而且在他们的行动中,缺乏一种像指明灯的指向目标,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成人,已经有能力处理好很多的事情,所以他们经常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候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所以说这种叛逆心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表现。

4.可变性。叛逆心理的可变性表现在有些具有叛逆心理的中职生,他们并不是什么都逆反,而且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心理也可以发生逆转,这就表现在中职生心理的可变性。因为如今社会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烈,但是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还不是很坚定,而且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只要社会和家长、老师等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不会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过大。

三、如何调节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1.正确对待中职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中职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因为这阶段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比较容易冲动等,对于很多事情他们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而不能够全面去看待很多事情,可是有时候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他们会和自己过意不去,很多时候都是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就是正确的,总是和其他人唱反调,而且有些家长也以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中职生变坏的一种表现,从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这样就是中职生的成长过程中渐行渐远。所以说双方都要认识到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中职生也要肯定自己,不要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名中职生,就觉得技不如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要自己能够努力,那么就有可能会获得成功,所以中职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建议,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一个青少年,他染了一头的黄头发,黄头发的中间还掺杂着几撮的红头发,还喜欢穿着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他很清楚自己的家长和老师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这样的打扮,但是在看到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这般模样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的态度,他就觉得自己像是打了一场胜仗一样。

2.应该采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调查表明,62.64%的青少年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知道吸取经验教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他们都喜欢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指导中职生,而不是用一个平等的形式,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引导者,自己所经历过的东西永远都比孩子要多,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话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了解孩子的真正心理,让孩子能够真正觉得其实长辈们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身旁。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能够倾听一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孩子的优点,表现好的地方,不要吝啬赞美,要把爱说出来。

3.多和中职生沟通交流。这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同学。只有多和青少年交流,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首先在父母方面,很多时候中职生叛逆心理的形成都是因为没有和大人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管阅历什么的都比孩子高,所以就喜欢代办的形式管理孩子,但是如果家长们能够多了解中职生的感受,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那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其次是教师方面,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的基础还有生活的态度可能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特殊的群体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职校,不少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比较失望,然后就弃之不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到位的,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肯定的眼光,悉心教导,使他们不断找回自信,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最后,就是生生间的交流。在学校中,见面最多交流最多的要数同学,而且,每个同学他们的年龄,学习的目标都是相近的,所以共同语言就会比较多,因此交流也多就能够把心中的叛逆释放出来。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7

自身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因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性格因素。性格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及时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其叛逆性要强一些。

2.家庭因素

其一,青少年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其二,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青少年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其三,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子女有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关爱极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3.学校因素

首先,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认真,故意捣乱,与他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敌对时,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渴望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后,竞争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4.社会因素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8

陈老师,您好!青春期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叛逆的表现,但他们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您从事职校业教育这么多年,又曾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过专门的研究,您认为职校生的叛逆有什么特点?

相对于普高学生,职校生有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们对班级活动、文艺活动非常热情,但对课本知识缺乏兴趣,对学校的知识竞赛以及与学业相关的活动也很淡漠,对学习没有好感。

其次,现在娱乐方式多了,网络的出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进入职校后,学生学习压力减小,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加,学生很容易沉溺在游戏、聊天中,不能自拔。针对这种学生,最好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就有过一个学生,特别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课去网吧。后来,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就组织了一个“筹备委员会”,让他负责这个事情。他非常积极热情,把班里的准备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玩游戏的时间少了,运动会一结束,他的“游戏瘾”也就不治而愈了。

再次,由于多种原因,很多职校生都缺乏自信,但又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很希望受到关注,得到他人好评。所以,有些职校生的叛逆行为,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

最后,在职校教学这些年,我发现学生叛逆跟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关系,家庭教育问题可以说是青少年产生叛逆的主要原因。比如,我现在带的一个班,40个学生中有超过20人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就爷爷奶奶当监护人,学生教育也由爷爷奶奶了。但是隔辈教育容易让两辈人产生代沟和分歧,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针对职校生叛逆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方式,让他们顺利度过叛逆期、健康成长呢?

教育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沟通,要尊重学生,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根据自身的经验,我总结出几条方法。

首先,老师要跟学生多聊天,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职校生对课余活动热情度很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班会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成长。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能力、技能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多肯定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其适当放大,增强学生的自信。

职校生,尤其是叛逆的学生,他们虽然很有个性、很自我,但他们集体荣誉感很强。如果能够适当把握,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曾有一个学生,他经常迟到、早退,每次放假后,都会推迟来学校。我跟他谈过几次话,都没什么效果。后来,我就把他任命为班长。很快,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不再迟到、早退,还带领全班同学争优夺佳,进步很大。所以说,对待叛逆的职校生,一定要提倡鼓励教育。

最后,学生自己也要多反思。家长和老师的社会经历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思考也更深入。他们的唠叨和教育,都是为了学生,希望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学生要诚恳、虚心地接受,而不是一味地抗拒。

您刚才提到过不少学生父母不在身边,隔辈教育造成学生心理不成熟,对于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应对呢?

对于这样的学生,虽然他们受到祖辈溺爱,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缺乏关爱的,毕竟父母能够给他们的关心是爷爷奶奶不能替代的。所以面对他们,首要的是多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其次,对过于自我的学生,也要教会他们如何融入集体。

我曾经教过一个女生,她成绩不错,长得也漂亮,但性格有些孤僻。而其他学生觉得她过于清高,不喜欢跟她打交道。有一次我们班获得了篮球赛冠军,学生们高兴地庆祝,闹成一团,站在球场一角的她很想加入进去,但犹豫了很久还是有些失落地走开了,这都被我看在眼里。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9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青少年叛逆心理教育例11

【摘 要】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笔者从产生叛逆的原因入手,从家长和教师双方教育学生,力求形成合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用情感感化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思想认知一致。

关键词 叛逆;初中生;教育

叛逆心理是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怎样教育叛逆的学生?初中生叛逆怎么教育?初中生存在叛逆心理怎么办?如何应对初中生叛逆?下面,笔者整理了一系列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子女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学生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学生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学生,使学生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学生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学生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2 主要表现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3 教师对策

3.1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3.2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4 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5 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

4 父母与初中生关系协调注意事项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学生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2)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

(3)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学生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4)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满足少年子女独立性的需要,让他们自立生活这是与少年子女搞好关系的手段之一。譬如,培养初中生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代表父母与亲朋好友交往,使他们产生独立交际的勇气和长大成人自豪感;学习方面,父母要指导他们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写好日记,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但是初中生由于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父母放手让他们独立,却不能撒手不管,而要时刻注意他们在独立自主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特别是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苦恼时更要给予鼓励,教给他们处理困难、克服苦恼的方法。

(5)父母要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初中生反抗是为了独立的反抗,这是初中生发展中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初中生表露出反抗行为正是进行指导教育的好机会,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其反抗的性质及原因。如果是对自己家长式作风的反抗或不合理的教导方法的反抗等,父母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不应该一听到他们有意见就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视为缺点加以否定;应该在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指出他们反抗的消极面,引导他们与父母交心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