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知识创新论文

知识创新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5:51

知识创新论文

知识创新论文例1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内涵。第一,在企业创办之初,需要先考虑技术和知识的,而不再和过去一样是资本。对于企业来说,知识已经成为了关键性的资源,甚至是超越了传统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企业发展也依赖这一新动力。知识资产也成为了企业的关键资产,这些资产的表现主要有:(1)商标、服务和信誉等帮助公司占据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资产;(2)版权和专利等资产,主要是体现出了智力劳动;(3)管理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等资产,主要是体现出了企业的潜力等。第二,在企业里,那些专业人才,尤其是拥有特殊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将在企业获得重要的地位。此外,企业要想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就是既要引进优秀人才又要有科学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这三方面的内容将会使原有企业的所有权基础发生动摇,并且使企业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三、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1.企业知识创新过程。

目前,在跨国大型企业之间进行的关于知识创新的合作普遍是关于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是:新思想、设计、试验、再设计、生产直到市场销售(见图1)。然而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却不单单是如此。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企业知识创新功能概念的分析,从而将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模型绘制出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是以企业的价值创造为最终的方向目标,主要有企业知识的学习编码、应用和创造过程等过程。为了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循环和延长循环周期,就需要建立知识的反馈机制以及与外界勾通的学习机制。企业知识创新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并对企业知识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意义进行重点考察;技术创新过程则更为重视的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相关的整体性过程,侧重点仅仅放在技术类知识上面。

2.创新过程主要特征分析。

第一,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哪里可以进行创新,也不可能规划创新成功的准确时间安排。可以说创新具有很高的失败率,创新能否最终获益也是不确定的。有时的结果会是令人惊喜的收益,有时尽管成功了却收益不佳,甚至低于成本。第二,知识密集性。新知识的创造还需要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企业的创新学习曲线是非线性的,实现的是跨越式的成长,这就需要密切联系起每个知识节点上的个体,实现良好的信息交流。第三,充满了各种冲突。主要有创新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冲突,另外还有创新方案的竞争等。所以,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一定要做到面向未来和面向市场,否则知识创新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3.知识创新的价值功能体现。

企业知识创新作为一种企业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为导向的,有意义知识的创造是其终极目标。企业知识创新的价值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3.1通过对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来创造当期利润。

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一定要采用先进的经营模式,取得一定的技术进步才能使产品成本得以降低。而先进经营模式的产生是以创新工艺为前提的,这样才可以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在特定时期内,若是创新投入比成本节约少,那么企业就能取得成本上的优势。所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工艺方面的创新。然而,企业进行产品的创新却远远比进行工艺的创新所具有的经济意义更大。一旦创新成功了新产品,那么企业既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还能在新的市场上进行开发并抢占先机,通过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来收获大的利润。

3.2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是通过企业知识的创造以及企业能力的培养。

企业知识创新作为企业获得新知识一大来源,不但可以使企业内部的知识储量和价值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在知识创新上下足功夫,才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存量,保证知识资产的价值。企业知识创新还能促使企业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便是知识,知识同时也是企业核心能力中最核心的内容。企业知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促使使企业在未来拥有超强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可以说,企业主要借助创新这一手段来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也正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才促成了企业的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论文例2

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

基于企业资源观(theresource-basedview,RBV),学界一直聚焦于研究哪些企业资源,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经过研究,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被视为新的一代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或改进的关键创新点。此外,有学者认为,有关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一致性的战略性部署,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相辅相成,有利于扩充企业资源,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企业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是基础,知识管理是手段,企业创新是目的。创新需通过企业这一团队来完成和实现,而对团队的管理需用知识来支撑,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师在促进个人、团体和组织学习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角色。学界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通过与知识管理能力结合,对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这三者的有机有效的结合,真正获得商业成功的公司,具备不断创造新知识,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并很快体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文化和基因,推动企业新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表明,其对于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管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新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招聘和选拔、教育和发展、绩效管理、薪酬和奖励以及学习文化的创造等,需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来完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机制,发挥人力最大的资源,推动企业更好的创新。知识管理不能仅简单地杂糅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比如培训,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个体成员和团队的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但培训需要知识管理的运作和有效实施,需通过科学的组织和合理的展开,以期获得培训效益的最大,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提高。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广泛,需要在原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运用的体现。创新,新是目的,创是关键,核心是企业团队这个平台。无论是产品的研发制造,还是制度的建立完善,都需要人来完成,靠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人员的思想变化万千,事物的更替推陈出新,企业的竞争此长彼短,只有靠创新这一动力,积聚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赢得市场激烈竞争的优势。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立足于现代知识管理的有效运,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企业效益,做大做强企业,推进企业持续科学发展。

知识创新论文例3

1.1.1知识管理。通过对40多篇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所涉及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12种。国外定义的知识管理过程,多指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组成的过程;国内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过程的定义是:组织的知识为创造价值在组织内各个驻点间形成的知识交流、积累和共享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存储、知识创造四个阶段。虽然对于知识管理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同、一致性的定义,但有两点是被广泛认同的,那就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李俊龙(2012)[7]指出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共享和转移现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对知识再创新。郑景丽(2011)[8]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分三个环节,即知识采集与储存、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借鉴大量文献,本文根据知识管理几个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或同一性,把知识管理的过程概括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两大环节。这样既从大的方面涵盖了知识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以降低设置各观察变量和构建模型的复杂性,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揭示了不同成员是如何沟通和学习的,它可以发生在不同人、部门之间,甚至是不同组织之间。Ipe(2003)[9]定义了个体间的知识共享,个体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被其他个体理解、使用和吸收的过程。Dixon(2002)[10]认为知识共享是使每个部门的知识在企业内部被共同拥有。汤建影和黄瑞华(2005)[11]指出知识共享是各成员企业为达成创新目标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可控制的知识交流与转移,是跨越组织边界使有用知识进行共享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知识输入、应用、输出、内部分享四个维度对知识共享进行测量:贵公司能通过社会网络企业获取管理技能(A1);贵公司获得的知识能够迅速应用到服务和市场开发中(A2);贵公司与社会网络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技术、管理技能、成功经验等方面的交流(A3);贵公司各部门员工所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并在整个公司内部能相互共享(A4)。

(二)知识创造Nonaka[12]在“知识创造型企业”一文中认为组织知识创造是指,在组织内部或各组织之间分享、创造新显性和隐性知识的持续过程。我国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知识创造定义,如周小虎,陈传明(2004)[13]指出对各种知识的整合与协调过程就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实质。提升企业对其自身优劣势及内外部知识的评估能力是知识创造的间接作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知识创造的定义:在运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获取、分享、消化外部知识,进一步应用新知识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本研究通过三个题项从新要素数量、新要素效益、判断能力三个维度对知识创造进行测量:贵公司的创意、技术和方案中的新知识要素增加了(B1);贵公司的新创意、新技术和新方案使公司的效益增加了(B2);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贵公司对环境变化的判断和自身优劣势评估的能力提升了(B3)。

1.1.2服务创新。欧洲学者首先研究了服务创新。CIS继承了技术流派的观点指出对于企业而言,服务创新是对全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过程的创新[14]。还有调查提出服务创新是指,企业为改进产品、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方面所采取的相应决策和实施行为以及所做出的显著变革。翟运开等(2006)[15]提出物流服务创新的“四棱锥”模式,由新客户服务界面、新服务概念、新服务传递系统、技术选择及物流服务战略的协调与选择等维度构成;蔺雷、吴贵生(2003)[16]认为服务创新模式可分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形式化创新、专门化创新、重组创新等。龙长青(2009)[17]将物流服务创新分为理念创新、市场创新、人员创新、技术创新等四个关键要素。基于此,本文对前人研究的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同类项整合,将物流服务创新分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四类。

(一)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理清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先进物流企业之间的差距,以战略规划为指导,树立物流集成化、系统化、柔性化的管理理念,注重服务质量管理和补救措施的实施,管理的重点由实物流延伸到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加强与其他社会网络企业的合作,用积极、正确的心态对待差距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制定规划、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和补救理念四个个维度对理念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制定了物流战略规划(C1);贵公司试图对物流活动采取标准化管理(C2);贵公司重视服务的质量(C3);贵公司善于对不到位的服务进行及时补救(C4)。

(二)技术创新物流技术创新是指,对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设备、设施、装置与工艺的创新,具体分为物流软技术创新和硬技术创新。软技术是指为建立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配送技术、价值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硬技术是指组织为保证物资实物的高效流动所运用的各种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站场设施及服务于物流的通信网络设备、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本研究通过两个题项从信息系统先进性、设备自动化程度两个维度对技术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使用的物流信息系统先进、便捷(D1);贵公司物流作业中使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D2)。

(三)组织创新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如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它包括功能体系的变动,即根据新的任务目标来划分组织的功能,对所有管理活动进行重新设计;管理结构的变动,即对部门设置进行调整、改进工作流程与内部联系;管理体制的变动,即对管理人员的重新安排、职责权限的重新划分;管理行为的变动,即各种规章制度的变革。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管理活动设计、管理结构变动、管理人员变动和管理制度变动四个维度对组织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会根据新的目标对管理活动进行重新设计(E1);贵公司会及时对部门设置进行调整,改进工作流程(E2);贵公司重视管理人员职责权限的适时调整(E3);贵公司会根据企业需求相应改进规章制度(E4)。

(四)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具体表现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内容上的创新,这些创新可能会改变企业的目标市场。服务市场创新就是要不断地开发满足客户需要的物流增值服务。实现增值服务需要物流企业与厂商共同努力、合作,通过支持客户的产品营销战略,开发差异化或独特的服务形式,提升其经营效率和绩效。在市场创新上进行增值服务是最好的选择。本研究通过三个题项从服务差异程度、服务速度、服务成本三个维度对市场创新进行测量:贵公司会根据顾客需要开发特殊服务(F1);贵公司提供反应速度快并且便捷的服务(F2);贵公司尽可能提供低成本的服务(F3)。

1.1.3企业绩效。物流绩效是对物流各项活动业绩和效率的一种事前的指导与控制以及事后度量与评估,从而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完成的程度、投入的代价和取得的收益。陈伟和张旭梅(2011)[18]认为市场绩效包括市场前景、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等。DeBrentani[19]总结出四个相互独立的指标:竞争力、销售和市场份额、成本和其他推动因素。KaplanNorton[20]认为在讨论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时,应考虑平衡记分卡的概念,指出绩效的衡量应从财务、内部流程、顾客、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着手。本研究通过四个题项从财务、顾客、竞争力、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对物流绩效进行测量:贵公司利润增长率较好(G1);贵公司服务的顾客回头率高(G2);贵公司的服务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到了提高(G3);贵公司的团队精神和员工学习热情得到加强(G4)。

1.2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知识管理与理念创新现代社会,理念尤其是服务理念十分重要,它不仅仅关系到服务态度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到服务效果、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指导着服务工作的发展。如果不深入思考物流服务的目标,那么其实现价值的方向会是盲目的。对于物流服务的目标,有人注重效率提升,有人注重经济效益,有人注重资源储备等。企业活动的方向会由于不同的理念而改变,如果物流企业未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则很容易歪曲其价值的方向。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可以帮助企业从认知层面分享彼此的观念、信仰、心智模式和价值观等,使管理者在比较中摒弃传统差劲的服务理念,吸收现代先进的服务理念,进而结合企业的特色,通过知识的创造最终形成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知识共享对理念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假设2知识创造对理念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

(二)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重要的商业活动,高水平的知识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具有正相关关系[21]。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各方能及时、快速和大量的获得对方的有用信息,寻找创新点并探索新技术,这无疑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整体效率。同时,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各方获得对方宝贵的知识资源,从而激发成员的创新能力,为产生更优秀的创新成果打下坚实基础。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过程,只有大量高质量新知识的产生,才能真正提升技术创新质量,构建物流服务的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3知识共享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假设4知识创造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

(三)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大量知识,并进一步通过共享知识的再创造形成企业自身真正拥有的资源,这对于管理者认清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工作流程、人员设置以及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有重要作用。廖媛红等(2012)[2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培养转化能力并激励产生组织学习,进而促进组织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5知识共享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5假设6知识创造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

(四)知识管理与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在于隐性知识的创造与应用。物流企业和顾客频繁互动,相互参与业务流程,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造,进而加快了物流市场服务创新。分享顾客和工商企业的信息,有助于物流企业对它方个性化需求的全面理解,并不断扩展和延伸服务产品的覆盖范围,从而企业能够实现物流服务在更大范围内的差异化,顾客的个性化选择也可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针对企业特色的知识创造,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可靠性,从而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好的柔性实现物流服务市场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7知识共享对市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7假设8知识创造对市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8

(五)理念创新与企业绩效物流企业的绩效受到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要求企业在战略上寻求不断的创新。现阶段客户需求的变化是物流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客户要求必然更加严格,比如要求在固定的时间配送必要量、相应商品的少量多频度运输或JIT运输等。倘若企业在这种环境下仍保持传统落后的服务理念,必然会被淘汰。服务理念创新是当务之急,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以战略规划为指导,树立物流集成化、柔性化和系统化的观念,把管理的重点从实物流延伸到信息流、资金流服务,加强与其他企业合作并完善自身,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9理念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9

(六)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存在,资本对项目、品牌的投入和运作总是符合此规律,资金会越来越难赚。然而,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无边际的,因此惟有技术创新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企业通过对物流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创新,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信息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做出很大的贡献,进而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必然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0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0

(七)组织创新与企业绩效物流业属于新兴行业,企业应制定何种规章制度以及组织工作流程还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管理者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合理划分组织功能,适时调整管理活动、部门设置,改进工作流程,把管理人员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等一系列过程,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必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1组织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1

(八)市场创新与企业绩效市场创新的目的,是基于对顾客个性需要和市场快速变化而言的。对于物流这种服务行业,顾客满意与否对于企业绩效至关重要。物流服务市场创新,有利于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开拓新市场,还有利于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增加服务的便利性并加快反应速度、降低成本,以此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绩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2市场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2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

2实证研究设计

2.1问卷设计及发放本研究的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获取。据统计,2012年末镇江市物流企业共有1498家,比2008年末增长了89.38%,其中省重点物流基地3个,省重点物流企业8家。2012年镇江市物流业增加值171亿元,社会物流总额8101亿元。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镇江市润州区、京口区、丹徒区、大港新区、句容和丹阳等各个地区的物流企业,调查对象主要是这些物流企业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他们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服务创新和企业绩效等方面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很好的保证问卷的准确性。问卷调查主体包括三部分主要内容:问卷填写说明、被调查企业基本资料、变量测量量表。变量所涉及的所有指标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编制而成,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能确定、同意、非常同意。知识管理的度量项目主要参照孙彪等和沈璞[24]以及Yli-Renko、AutioE、Sapi-enzaHJ.的研究。物流服务创新的度量项目主要参照龙长青的研究。创新绩效的度量项目主要参照SongXM,ParryME.和陈伟,张旭梅的研究。本研究问卷总体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调查方式采用电子邮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每个企业发一份,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07份问卷,剔除32份带有明显错误或答案不全的问卷后,共回收4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5%,有效回收率为79.2%。就被调查者职位来看,中层管理人员占52.8%,高层管理者占24.1%;就被调查者工作年限来看,处于3年以下的占13.3%,3-5年的占40.1%,5-10年的占36.0%,10年以上的占10.7%;从调查者的学历分布来看,大学本科占54.8%,大专及以下占30.0%,硕士及以上占15.2%;就被调查企业的资产规模来看,在5000万以下的占45.0%,5000万-5亿的占36.3%,5亿以上的占18.7%;就被调查企业的年收入来看,在5000万以下的占44.8%,5000万-5亿的占32.3%,5亿以上的占22.9%;就被调查企业的成立年限来看,不到10年的占55.9%,10年以上的占44.1%。

2.2实证方法选择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中,知识管理、服务创新、企业绩效均属于无法直接观察的变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测量这些变量往往存在一些误差。而结构方程模型具有以下优点:允许变量含有测量误差、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模型设定更具弹性等[28]。因此,本文采用AMOS1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其他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由SPSS19.0来完成。

2.3样本信度与效度样本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是保证假设模型拟合度良好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信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进行检验,一般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则认为样本具有较好的信度;若Cronbach'sα系数小于0.35,则就拒绝。由表1所示,本文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分析分为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本文使用的评价指标和问卷题项大部分来自之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因此问卷保证了相当的内容效度。对于结构效度,本文运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考察每个因子对相应变量的因子载荷量(FactorLoading)。一般因子载荷量的绝对值大于0.4,则被认为是有效地。由表1所示,本文各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7,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4模型适配度检验根据Bogzzi和Yi的观点,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契合,需同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基本适配度指标(preliminaryfitcriteria)、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overallmodelfit)、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指标(fitofinternalstructuralmodel)。

(一)基本适配度基本适配度用来检验模型是否有辨认问题、数据文件输入错误或序列误差等。衡量指标一般为估计参数中的误差方差、误差变异的显著性和因子载荷量等。一般认为,估计参数中不能有负的误差变量,所有的误差变异需达到显著水平,因子载荷度介于0.5至0.95之间。本文各个潜变量与其评价指标间的因子载荷量均在0.5与0.95之间,且各评价指标的误差均大于0,表明假设模型具有较高的基本适配度。

(二)整体模型适配度整体模型适配度是用来检验样本数据与整个模型适配的程度。一般而言,整体模型适配度是否达到适配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估:绝对适配统计量、增值适配统计量、简约适配统计量。本文假设模型的整体适配度统计量如表2所示。

(三)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是用来评价模型内估计参数的显著性程度、各指标变量的效度和信度等。一般来说,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评价指标有:个别观察变量的项目信度(大于0.5)、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大于0.5)。本文模型中个别项目信度均大于0.5,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均大于0.5,模型具有较高的内在适配度。

2.5假设检验根据AMOS19.0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果见表3。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假设H1、H2、H3、H4、H5、H7、H8、H10、H11、H12得到了验证,正向作用显著;H6、H9未得到验证,正向作用不显著。

3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的关系讨论对于知识共享来说,H1、H3、H5、H7都得到了验证,其中对市场创新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理念创新和市场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小。原因可能是:进行知识共享的第一步就是对外界知识的获取,包括顾客、合作企业、竞争对手等拥有的资源。而从顾客那里得到服务质量的反馈,是最方便可行的,也是物流企业最在乎的一方面,企业会及时的根据得到的服务质量反馈结果来改善物流服务,包括根据顾客的需要制定特殊服务、提供反应速度快并且方便的服务、提供低成本的服务等。因此,知识共享对市场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对于知识创造来说,其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其次是市场创新和理念创新,而对市场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即H2、H4、H8都得到了验证,H6未得到验证。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组织内部的开发过程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从旧结构到新结构的改变也不是一个断然切换的简单过程,一般需较长的过渡、转型时期。知识创造对于组织结构、流程、人员等的变革必然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在短时期内很难表现出来。因此,如上述研究,知识创造对组织创新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二)服务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讨论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最大,其次是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而理念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即H10、H11、H12得到了验证,H9未得到验证。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虽然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两大过程促进了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创新,然而,理念若不落实到行动上去,无论再怎么先进的理念都缺少相应的载体使其得到实现。管理者往往只重视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见效快的项目,比如服务技术的改进等,却忽视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的服务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等。因此,服务理念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知识创新论文例4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明基企业

知识作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实践。如果说诞生在美国的“泰勒制”引发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时,全球的企业管理将迎来以“人性化”的知识管理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知识按表述方法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其中对于隐形知识的管理成为了企业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成长和创新成功的关键。因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正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门前沿。

一﹑引入性思考:知识与知识管理

很久以来,知识一直是哲学家最为关注的概念之一,因此也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定义,中国国家技术领导小组办公室把“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定义为: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社会知识,商业活动﹑日常活动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得﹑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对企业来说,知识包括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专利﹑生产运营模式﹑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战略﹑企业决策风险偏好和员工所用有的经验和创新能力等等。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主观性、无形性、创造性、累积性的特点。

目前,对知识最基本的分类是将其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严格的数据﹑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如报告﹑手册﹑专利﹑图形﹑软件等),显性知识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ERP系统上面的数据﹑专利﹑软件等属于结构化数据,而像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属于信息范畴;隐性知识则是高的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存在与企业员工的大脑中,如经验﹑技巧﹑体会等。从定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区别: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它必须通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其传播效率极低;显性知识的管理策略采用的是“人到文档”的方式,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并被重复利用,而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从对知识的研究开始的。知识管理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备﹑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一般来说,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知识管理更为贴切。知识管理按照知识的形态可以分为隐性知识管理和显性知识管理;按照知识的载体分为知识客体的管理和知识主体的管理。在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中,其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和知识主体的管理成为了当今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知识管理的核心:隐性知识管理

从上述定义和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专利﹑软件等显性知识虽然对企业的成功也很重要,但是在如今科学技术已趋发展成熟的竞争经济时代,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并且迅速得到传播,企业不再能够单纯地依靠专利等技术优势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韩国世韩公司率先研发推广音频mp3播放起后,帝盟(Diamond)﹑爱华等公司也迅速的推出了相应的产品,而如今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不同的品牌并且在mp3技术基础上研发出功能更齐全的mp4﹑mp5播放器;英特尔公司花了10亿美元,用了1年多的时间创造了486微机,而Cyrix公司在大约18个月的时间里使用1000万美元就克隆出了同样的微机。那么,如何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存呢?针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把目光转向了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管理。根据硅谷研究者克里斯托弗·梅耶的论证隐性知识对于有效竞争来说有如下意义:创造性经营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作用的结果;当显性知识已融于生产和服务,戏剧性地降低任意行业竞争所需的基础设施成本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有效竞争者,成功的关键在于经营实践等隐性知识的运用。归根结底,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应该是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主要有两种知识的转化模式:一是隐性知识的共同化。藉由经验或心得的分享,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个人可以不用透过书面信息而自他人处获得内隐知识,如学徒的学习往往是透过观察﹑模仿与练习而来。二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将隐性知识藉由结构行的概念化,明白呈现为外显知识的过程。内隐的知识可透过隐喻﹑模拟﹑观念﹑假设和模式表达出来,如新产品的创造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前者可以当成是隐性知识传播和扩散过程,而后者则是隐性知识的具体应用;前者是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人员中的横向传播,而后者则是隐性知识在企业经营运作中的纵向渗透;通过前者不断形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后者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两者都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如在国内外多年存在的对微软的声讨浪潮中,大部分人攻击微软只会模仿他人的技术而不会创新,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造就微软成功的并不是它所复制的显性知识,而是它的隐性知识,即其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以及它把隐性核心因素转变为显性的能力,这虽然不是技术创新,但是企业理念的创新。

三﹑知识主体管理:企业员工的管理

作为知识的主体,尤其是作为企业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企业员工素质成为了企业成功的一张王牌。安德鲁·卡内基说过:企业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这一资本的生产力取决于人们如何有效地将其能力与那些能够利用能力的人共享,企业也应该建立并且逐渐完善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一,企业成为个体知识整合的场所。知识的创新是最复杂的增值方式,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资源和输入,它的竞争优势的寿命依赖于这种能力的不可模仿性。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越强,就会产生更高的限制性,既难以复制,也难以得出其中的因果联系。从知识的角度,可以将企业看成是生产知识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由于其为个体们整合各自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个体间的交流于合作提供了条件。

第二,企业重视培养知识型员工。存在于书本﹑数据库﹑固定的软件程序等中的数字化信息存在一个本质的不足,即无法自动更新﹑自动创新,只有员工的头脑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合理配置来整合出新的知识,因此,如何合理的使用知识型员工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第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知识创新。每个个体的知识结构是具有高度差异性的,不同的知识个体在一起交流﹑争论,能够产生知识的“创造性摩擦”,或者说是一种“创造性混乱”,这是企业创新的来源。

四﹑具体案例:明基集团

IT行业是人才高速流动的行业,企业不能奢望自己培养出的人才一辈子留为己用;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又注定了该行业员工离职给企业造成的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明基集团采取了最务实的做法:让人才在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离职的时候把项目所需的技术、累积的经验、资讯与知识成果留下即可。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明基拥有一个强大的内部局域网——知识管理体系(KM体系)供员工交流学习。明基把内部最新的产品知识、经销商培训的过程以及成功的方法,复制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某一个目录上,而分公司的销售人员则把自己的工作心得、经验放在该目录中,以便共享。KM体系也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工作入门指南、企业文化等均有详细的介绍,甚至包括对本地风土人情的接受。通过该体系,可以帮助新员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平时的工作报告也是通过KM系统上传到公司资料库,再转交管理层,相当于对工作的实时记录。明基公司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平台。

(二)人走茶不凉

员工每进行一项工作,创造一些价值,明基都要求其把知识通过KM体系分享出来,这就等于把其的脑袋留住,然后再鼓励他创造更多的价值,继续学习。现在,明基的员工已经把知识分享作为习惯。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后,弥补了大多数员工的流失对公司造成的无形损失,并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而且这种在公司内部形成的学习氛围和分享氛围,使任何新进员工可以融入公司,创造价值。五﹑总结

在完善知识管理体系﹑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缩短隐性知识显性化周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企业应对知识竞争的最适反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生存,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人。

参考文献:

1、徐蕾.基于核心力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企业活力——管理理论,2007(11).

2、侯筱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2007(4).

知识创新论文例5

关键词: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

科学技术正以无比伟大的力量把人类带进一个辉煌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管理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呼唤管理创新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管理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源于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这加速了经济知识化步伐。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研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到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多数科技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主席号召:“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管理更是不能例外;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无论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济的命脉和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还是致力于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的企业文化创新,都要遵循如下原则才能是科学、有效的创新。

1.系统原则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能力的综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能力已走向系统综合智能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而,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2.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又称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指在创新科研选题中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都是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就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任务。

3.理性原则它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科学发展中的基本原理评估、选择科学假说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普遍的哲学原理。二是科学基本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理性原则对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的哲学信念有助于指导创新者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爱因斯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念推动他在相对论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同时,理性原则自身又是辩证的,它时时处于发展之中,不应视为僵死的教条。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势若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商品国际化使世界贸易飞速发展,资本国际化使跨国公司,蓬勃发展,跨国企业已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国中之国”,技术和经纪国际化、已无国界之分。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动态原则科学管理把对象视为系统,管理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实现最佳效益,但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受着系统内各个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有关外部系统的约束,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管理创新应随着对象系统的发展而不时修正控制方案,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相关特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方面的交换和联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需求的多样化,使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管理创新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5.发挥优势原则管理创新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走向全球化、国际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同时,创新不是全盘的否定。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

人类已步入21世纪,这将是变动更加剧烈复杂的世纪。企业的生存环境会更加苛刻,消费需求及替代品的变动将更加难以预测,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者要求得一席之地,唯有不断创新。一个企业,管理过程没有常规性创新意识,无意于开发新市场、也没有组织力量研制产品,更谈不上战略、组织制度的创新,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第二项职能,他们借助于这个工具将外界的变化开拓为新的工作社会与职能,一旦获得市场许可,那么不论是经济利润、市场份额,还是社会目标,都将随之而来。总之,企业管理的生存在于创新,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1.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古典的劳动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管理的要求,一个较为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提出了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思想,建立了这方面的一些模型。但这些模型主要是强调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例如,在招录人员的时候,强调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价标准,取决于工作的要求,工资分配的标准根据工作特征来定。但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对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人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就是基于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主导思想,这种管理理念着重探求“人”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把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

人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人的管理承

担着企业不同战略发展阶段提供合乎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从而体现出人本管理的重要性。那么,从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应该怎样实现人本管理呢?

(1)感情管理。现代管理建立在“复杂人”假设基础上,感情管理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深层行为动因的一种科学。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鼓励手段,联络感情,满足职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使职工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在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在企业中也不例外。因此,企业领导不论是在制定计划还是在日常的交往中,都必须发自内心地记住这一要义,并且要把这一要义处处体现在行动上。其次,要认真倾听职工的意见,谁都知道,理解别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管理干部,理解职工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一般人对比自己职位高的人都有一种本能的疏远和戒备心理。所以,要理解别人就必须通过接触、交谈。这就要求管理者主动去接近职工,与他们交谈。最后,对每一位职工都要真诚相待,信而不疑。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真诚,只有建立在彼此推心置腹、真诚相待、信而不疑基础上的友谊,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友谊。管理者要真正尊重职工,就必须建立起这种经得起考验的友谊。

(2)自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职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提纲、实现目标,即所谓“自己管理自己”。它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把职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核心是让职工参与管理,这也被称作“全员参与”。因为决策的制定让执行者参与,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少的阻力,而由于决策执行者有着更可靠的一线经验,他们参与决策的制定,保证了决策的可行性:在现代科学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越来越多的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管理已不再是少数专职管理者的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全员参与正在兴起。

自主管理的领导方式为人本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下级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出了较大的对企业负责的积极性,使其企业合理性的目标在不断完善中形成。它具体表现在:扩大了行为主体的自,增强了行为主体的主动性。使每一个下级工作人员把需要、行为目标、行为过程内在地统一在一起,根据上级的计划、命令、自行设定完成的行为;缩短了行为周期,每个行为主体都成为效能专家,调整了行为一切的结构;增强了行为人对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估,促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利益挂钩,增强了反馈调节功能,提高行为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了行为的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使行为主体在多层次上尝试,及时比较结果,求得最佳结果,从而建立起发散式和凝聚式相结合的行为方式。

2.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企业只有管理好知识、知识资产、健全知识使用的机制,发挥与知识共存的人的作用,才能创造更高价值,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组织的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人们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承认知识是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作用已成必然的社会现实。于是,在对以往经济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将使未来社会中各组织与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那么,怎样实施知识管理呢?

(1)设立知识主管。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管理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决策和知识化是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在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下,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或者“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本。知识主管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这就决定了知识主管既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知识管理活动的组织管理者。

(2)建立知识共享机制。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识共享就是力量”,个人或小团体知识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只有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知识才会在企业当中流动起来,创造新的知识才成为可能。

许多企业都建起了企业内部网,使用了Notes或自行开发了基于Notes的办公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尤其是群体技术、电子邮件、网络为知识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收集、整理、分析有了更强大的技术手段,全球范围迅捷的知识共享也成为可能。

3.从战术管理走向战略管理50年代末战略管理开始进入管理学领域,至60年代、70年代被美国企业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然而在80年代,美国式战略过分注重于建造精巧的阁楼,大量繁杂的量化目标使战略目标失去了灵活性与实用性。90年代却是战略回归的年代,战略管理在企业中重新升温,战略规划也给众多咨询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战略管理已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趋势。

(1)建立企业总体战略。包括公司的宗旨、性质、企业的业务领域、企业的发展建设与规模、企业投资方向等等事关企业命运的战略。

(2)战略目标管理是战略管理的核心。这是由战略的目标管理在战略管理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的。战略的成败于企业于环境组织能力发生变化后战略目标是否能予以协调,使三者保持动态平稳。作为一位未来的经理人员必须将战略的重点集中到目标管理上去,只有把住主线才会把握全局的变化。即从空间上把握战略的目标管理,必须将目标管理程序把握于胸,胸有成竹才能运筹帷幄。方向、方案、方法、评价是战略管理的有机四部曲。即从时间上把握战略目标的管理。

4.从垂直管理走向水平管理工业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管理采用垂直控制的金字塔方式,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规模的重复性生产,但主要的问题是企业难以交流、学习和决策,阻碍员工发挥创造性,特别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容易导致部门和人员的隔膜、产生不信任的工作环境。随着知识的网络化,“等级式”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管理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际沟通,企业经营实行网络化,组织结构更依赖小组和团队的活动。管理层次大为减少,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正在形成——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二十一世纪组织存在一种重要形式,传统组织是以制度、目标、任务、机制建设等等要素形成的管理组织,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大的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企业组织形态逐步变迁为新的组织类型——学习型组织。简单地说,管理组织由工作型向学习型转化,以实现水平管理。传统的垂直管理力求于“管”,而学习型组织力求“合”(合作与协和),传统的垂直管理力求“指令”,而学习型组织力求“协调与指导”。传统的管理往往力求“单元突破”(如:产量、产值等),而学习型组织力求“整体效应”。

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科技、高知识、高信息、高服务的要求与产业调整的需要,要求进行组织形式的变更。纵观时代演变,不难看出各时代组织运行依托模式的特征;农业时代组织运行属于自然的依托型;工业时代组织运行属于资本依托型;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运行属于学习依托型,没有知识没有学习的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寸步难行。从结构上看组织模式将由等级式向网络式转化,将由垂直管理向水平管理转化。人们希望有一个经济上有效益、职工们情绪又满意,在亲密无间和客观明确之间保持着微妙平衡的组织、这就必然要求组织进行变革,走向水平管理。

5.从硬件管理走向软件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更注重策略、结构和系统的管理,企业的变革也是倾向于制度、规章等方面。没有牵涉多少人的因素在内,这称为“硬件”管理。而价值、人员、作风、技术则是体现到人身上的可塑因素,它是无形的,却又很有力量;它是变化的,却在一代员工心中扎根很深。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更趋向于这些“软件管理”。

(1)对人员系统化的使用。作为管理者,他该对如何用人、评人、解雇有一系列的新理解,这将是一个全新动态的代办处资源管理系统。公司在选拔人才时,没有黄金准则,不能以何种原则去用人。适时升降有助于维持组织的代谢机制。培训也将构成职员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知识创新论文例6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并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某一地理经济区域内,在政府主导下,区域内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通过该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形成一个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区域学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有效的区域创新网络。因此,学习型区域本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一、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要素为区域内强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网络内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相学习、沟通建立简单的关系,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知识流动的加速,在加强区域互动和国际交流的背景下,以及强化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对区域主要行为主体的支撑作用的前提下,形成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在一定地域之内具有开放边界、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区域化的动态网络结构。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结构如图1所示。

在具体的网络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作用机理。其中高校、科研院所是区域科学研究体系,是知识的生产网络;企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的应用网络;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过程中担任区域创新资源的催化剂功能,是知识的传播网络;政府机构是区域创新的宏观调控者。在区域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他们处于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是网络平台的一个节点,通过互动、集体学习而形成一个复杂创新的网络。网络内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在交互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学习型区域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网络构成了基于一种学习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主体问知识转移的委托—关系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能力是衡量区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客体从一个知识主体向另一个知识主体的移动。所转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编码、易于表达和传送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难以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占知识总体的20%左右,是知识冰山之一角,而隐性知识才是知识的主体内容。知识转移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活动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资本的总量得以扩张知识资本的功能得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和壮大。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第一层知识转移是指区域创新主体企业之间互动学习流程,它包括了企业和企业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学习和相互作用模式。第二层次的知识转移是通过区域内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向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的知识流动。第三层次的知识转移是指学习型区域的网络向区域内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在这里地方政府起着纽带的作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协调活动以及特定企业活动。这三个层次的知识转移相互补充和衔接,构成了基于学习的区域创新网络。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区域内主体要素间存在着委托—关系。知识转出方拥有私人信息(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在知识转移活动中消耗一定的成本(知识转出方的精力、时间和转化费用以及知识共享所带来的垄断效用损失),需要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知识转入方不拥有私人信息,在知识转移活动中获取一定的利益(知识转移价值),在软性约束条件下需要对知识转入方给予一定程度的利益补偿以确保知识转移。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或是知识转移之前,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契约(或制度)来激励和约束知识转出者,使其选择对知识转入者最有利的行动。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即博弈过程,最终可以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即达到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三、构建知识转移博弈模型

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内,知识转移在多个创新主体间发生,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博弈在企业与科研机构两个创新主体问进行。在分析过程中把参与主体视为理性经济人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实现自身预期利益的最大化。在知识转移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和企业分别有四种选择策略:诚信合作与诚信不合作,不诚信合作与不诚信不合作,如表1所示。

在模型中R表示科研机构预期收益,是个外生变量,科研机构知道而企业不知道;a表示双方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损失;n表示多次博弈次数,在交易主体多次的博弈过程中,每一次不诚信的合作都会加大心理预期的数值,即an是递增的;c表示双方知识转移时的成本支出,如果企业和学校都不互相信任,双方都采取自私行为,则认为没有任何合作,知识转移也就不会产生,此时双方的支付都为0;T表示双方诚信合作时的收益。

设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博弈策略分别为x、Y,则:

假定企业以q表示不合作的概率,则合作的概率为1-q给定q值,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和非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实际上,式(5)左边表示科研机构诚信合作时的预期收益,右边表示非诚信合作时的预期收益。因此,在纳什均衡中企业所采取的混合策略Y,必须使得科研机构在诚信合作或非诚信合作之间的选择由于预期收益相等而表现出无所谓态度。解式

这表明,如果企业实际合作概率q<q‘,则说明科研机构选择非诚信合作的收益大于诚信合作的预期收益,此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非诚信合作;如果q>q’,选择诚信合作。假定科研机构分别以P和1-p表示诚信纳税和非诚信合作的概率。给定P值,企业选择合作和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实际上,式(8)左边表示企业选择合作的预期收益,右边表示不合作的预期收益。因此,在纳什均衡中科研机构所采取的混合策略x,必须使得企业在合作与不合作之间的选择由于预期收益相等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解式(8)得:

这表明,对于给定的p值,如果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P,则说明企业选择不合作预期收益大于合作的预期收益,此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如果p>p.,选择合作为最优策略。从以上模型我们知道,当科研机构选择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合作;选择非诚信合作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企业选择合作时,科研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诚信合作;企业选择不合作时,学校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合作,即不存在使双方预期收益都最大的均衡点。在这一博弈模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双方都想猜透对方的策略,而每一方又不可能让对方猜透自己的战略,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两个不同的纯策略都有正的概率来形成均衡中的混合策略,均衡时这两个策略一定给他带来了相同的报酬,构成了所谓的混合纳什均衡。

由式(2)、(6)、(7)得出企业的预期收益是:

代入式(9)即求得在纳什均衡时的企业的预期收益:

四、博弈的结论和建议

学习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创新行为实际上是参与主体的动态策略选择过程,各参与主体基于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贡献各自的知识资源而协作创新,根据前面的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网络知识转移的创新:

1.增加信任,提高经济互补性的合作次数

在网络内,企业合作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并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知识转移行为,一定会给各方带来大于不合作时能获得的利益。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企业合作的概率可以得出知识转移主体间合作次数越大知识转移的主体就越能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默契,减少了策略的不确定性,进而逐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2.合作双方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提高合作效应

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比例P与知识转移的成本有关,由可知,当知识转移成本越高,诚信合作的比率越低。通过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高合作效应系数,科研机构诚信合作的可能性越高。知识转移成本降低有以下途径:一是改进合作方式,二是改善合作的结构,三是重视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四是加强合作过程的管理。

知识创新论文例7

一、知识服务

1.知识服务的特点

所谓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知识服务是建立在文献信息机构的服务功能和专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定位体现的是“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基于这一取向,“知识服务”工作不再是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和组织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知识工作者的智慧,对特定问题进行的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对比传统的以“资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下的信息服务工作,知识服务工作的最突出特点,是以用户需求满足程度为主要标准,发展灵活的、深入的、个性化的知识型服务。

2.知识服务的有关问题

知识服务理论与实践构造于知识管理之上,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深度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手段交叉渗透,必须建立资源虚拟化、运作网络化和需求多元化的服务基础,必须形成特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劳动效率、时间效率和资源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1)面向社会的发展思路

知识服务主导机制下,确立“资源外化”和“服务外化”的面向社会的外向型发展思路是非常必要的,即以社会知识需求和社会化信息资源为基点,以社会知识用户和社会信息市场为阵地,以知识管理和服务效益为准则,形成以服务功能为主导的市场化、非结构化的现代信息服务机构发展机制。

(2)面向时代的技术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服务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打造面向时代的知识服务技术基础,必须具有及时把握信息技术新发展的敏感性、有效尝试信息技术新成果的探索性和公正评价信息技术新应用的客观性。

(3)面向未来的服务设计

知识服务设计,就是现代信息机构根据服务环境的新特点,着眼于知识服务的新需求,在有效的信息资源建设基础上,为提供“优、快、精、准”的知识服务而进行的服务系统和服务项目的规划。因此,现代信息机构的服务设计必然是面向未来的服务设计,具有明确的向未来学习特质。

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

1、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国内上海长三角、北京天津环渤海、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三角等省市已经或正努力构筑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研发公共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创业投资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平台,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还有科技部等部委国际先进水准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以信息化网络化和科技资源整合为主的服务平台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成功地提供了优质、开放的公共服务。但我国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跨领域专家团队为产业和企业提供的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和知识共享激励机制。

2、公共知识服务体系的描述

对知识服务体系可以进行这样的表述:以各种网络(Internet、广播网,卫星网、有线、移动网等)为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在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和资源服务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通过服务中心提供内容服务,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机制,通过整合、集成、应用和服务等技术手段,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知识服务体系的结构如图1:

图1知识服务体系的结构

为构建能整合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数千万计的在职和非在职社会人员公平的提供低成本教育和培训、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和知识服务平台,为构建国民知识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在技术上重点攻克知识整合与集成、知识应用与服务支撑技术,进行知识服务示范典型应用,形成知识服务产业,为用户提供开放、及时、准确、便捷、主动、智能、无处不在、低成本的知识服务。

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指系统集成和应用现有知识、技术、专利等资源,或整合国内外各种新知识及开发服务导向的技术相结合,创新经营和商业模式,重视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和创新整合,以市场导向和价值驱动为基础,由国际化人才通过知识和技术增值服务及创意设计,产出消费者所使用的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服务或产品。

三、面向社会的公共知识服务应用案例

美国和欧盟等一些知识经济发达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委托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和专家团队等为企业和公民提供许多公共知识服务和社会服务,各种公共知识服务的战略规划、具体计划和数十页至数百页的成果总结报告及最佳实践等都放在网站免费与公众共享,并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通知相关的企业和人民,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成果的扩散。

中国台湾的公共知识服务体系以产业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及知识服务为重点。以工业界为例,2004年台湾工业局由政府出资42亿多台币(约10亿多元人民币),加上企业配套资金10亿多台币聘请了30多个研究机构、大学及各产业协会共2000多名跨领域专家为企业和人民提供130多项公共知识服务计划,计划的课题包括提高产业竞争力,协助企业研发及产业知识化,塑造产业持续发展优良环境,加强工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具体计划包括传统产业高值化、两兆双星、绿色产业、策略性产业、技术服务业等30多项计划,振兴传统产业发展20多项计划,创意设计发展计划,全民创新运动计划,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计划,企业研发联盟推动计划,辅导产业安全卫生技术,工安环保管理,工业节水、提升用水效率辅导,提升工业区服务效率,产业策略规划及资讯建立,设立重点产业学院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台湾的研究报告和计划大量引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最新成果和新知识,每项计划都有专门网站、国际水平的知识库和详细的年度成果总结报告,及大量的数十页至数百页由专家团队和企业写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及最佳实践等供台湾的企业和人民免费学习和下载,加速知识的传播、积累和创新的扩散。2004年台湾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处、工业局、国贸局、商业司、技术处等用于辅导台湾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和公共知识服务的科研经费共152.84亿元台币(约38亿元人民币)。

四、我国公共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宝贵经验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服务成功的实践表明,知识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大幅提升国家、产业和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许多领域的科技已进入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公共知识服务和知识共享机制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个重大问题。通过创新、服务和技术及制造的交叉融合和集成来创造价值是发达国家21世纪知识经济的最新实践和发展方向。我国目前的创新集成缺乏知识服务的优良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公共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

1.政府大力投资

我国应大力加强政府资助跨领域专家团队为企业和人民提供公共知识服务的各种计划和成果共享机制。我国特色的国家、产业、企业知识人才智力创新集成战略规划应重视企业和学术界及研究院所资源的结合和集成,政府和协会及企业紧密合作和互动对企业创新研发和人民创业开展知识人才智力创新集成战略规划和知识增值服务,掌握国际和国内市场及专利发展趋势,快速和准确地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和经营管理决策,使研发成果和专利高速、高效地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和全球化,?通过知识和智慧资源集成及创新集成来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

2.采取中央和地方合作的方式

知识创新论文例8

物流管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物流信息化更是力兴未艾。但随着个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山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跨囚企业如马十基、TNT.UPS早已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小断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1知识管理概述

1.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日前还没有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囚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纷纷提出厂自己的见解。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cnv1o<协mamagcmcntKM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延仲以提高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厂}一存能力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无处小在遍及社会厂}一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惟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力法和内容小一样。当然物流企业也小例外。

1.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而小只是管理}_具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是其实现的}_具和手段。知识管理执行过程中知识的收集、了!<}}、利用、共享、创新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信息化管理卞要是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如业务资料、数据、报表等显性知识进行处理。而对于那此小明显的信息如员}_个人的经验、想法、特殊技能等隐性知识则无能为力隐性知识小会自动显现出来需要被挖掘这也正是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必然。

实施知识管理要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氛I}}而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缺陷。企业员}_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实施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它需要企业员}_通过卞观能动性地发挥来小断利用、挖掘、产厂新知识。管理者要善于解放思想突破l冻III的思维模式和}_作作风小是下达命令让员工呆板地执行而是要激励他们充分调动员}_的积极性让他们卞动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员}_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如经验、教训卞动贡}’rR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大家勺_相交流裨辛hl谰漏共同提高。在吸收厂别人有用的成果后再在}_作中通过结合实助、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到其中实现知识创新。如此小Ikl}Tl环企业的知识结构才会小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价值链。

2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苹早已显得力小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厂]一。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卞要有以下)助面的影响

2.1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卞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小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2。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刊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泳搏及时调整发展力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卞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力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2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个球化和囚(’il}贸易的匕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厂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小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勺_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肘各部门的1办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小但能够及时厂解政)付部门的政策和规划力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卞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3。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3优化物流力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小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力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厂卜成最优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小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做出吏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会立即吏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若参后市场发展的步伐。

2.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日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个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厂}一。绿色物流的最终日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厂}一少扭、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厂卜命周期。例如集中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但增加厂一次运送的货物量也相应增加厂对燃料的消耗和对道路质量和面积的要求从而可能产厂}一定的负面影响货物的运送时间是安排在自天道路车辆比较多、交通拥挤时还是在晚上车辆较少、交通顺畅时运送}_具的选择是选择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汽车还是选择相比之下污染较少能耗较低的火车……5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上述情况自动做出分析选择最佳的运送路线、时间、车辆等。此外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力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厂卜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PS.(}15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此战略力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力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6。

3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厂新的变苹个球都已掀起厂“知识管理”的浪潮但其产厂}一的时间并小长在管理领域还属于新厂}一事物理论和实践力面也有待完善。保密、陇调、开放及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力面

3.1树立理念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认知度

要在企业内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让企业成员知道知识管理是什么对企业来讲有什么影响如何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对员}_进行相关培训从概念到特点以及流程让他们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并真正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它卞动参与进来。}_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内得到厂普遍认同推行起来就有厂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是小断进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是小断更新的对员}_的培训小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下去定期举行使员}_的能力循序渐进小断提高。

3.2建立知识网络实现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共享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卞要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共享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物流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此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员}_能力便地获取和共享。内部网络还应该具备一此功能模块力便成员间使用电r邮件、举行视频会议等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充分汲取和利用有益的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3重视激励形成知识体系的“滚雪球”效应

员工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实现有效地知识管理需要他们贡献出自己的}_作经验、教训、独特的技能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卞动将自己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员}_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力面的例如}_资、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力面的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厂相应的回报在为企业创造厂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厂自己的人厂}一价值。在员}_功于创新的时候企业可以将惩罚制设定限制明确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有多大程度的失误和损失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_创新的积极性。有厂员}_卞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体系才可能越来越完善。

3.4进行组织结构变苹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知识创新论文例9

2数据沉寂原因分析

通过对目前工作中获取数据的途径进行分析,发生数据沉寂不外乎以下主要原因。

2.1体制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油气公司下面的各油气田一般采用分块式管理架构,各油气田形成各自独立的管理体系,相互之间实质业务往来很少,各自产生的业务数据实行封闭性管理和使用,业务数据在各油气田间横向开放和流动共享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国内油企大都存在关联交易,担心影响各自效益,油公司和服务公司难以共享数据,甚至油企总部都不能直接共享数据。

2.2机制原因

在勘探生产过程中采集录取的大量数据,连同服务商对其所作的解释、分析、评价等成果资料与原始设计一块都视作技术档案资料,会定期归档进入技术档案库。而数据当作档案与资料一块归档入库后,因各油气田档案馆的开放程度、开放范围、服务时间、服务水平和网络化服务功能参差不齐,特别是为了维护企业档案的安全和出于商业保密的考虑,下载、浏览的利用用户不仅要受到身份证明、使用权限和领导签字审批的制约,而且利用的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蕴含着丰富数据和资料的馆藏档案,被人为的限制性数据沉寂。

2.3企业文化原因

长期以来只注重外视性企业文化建设,弱化内视性企业文化建设,很容易形成企业内部竞争性文化土壤,从而缺少共享性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实际工作中好的安全经验不愿分享,出现事故能瞒则瞒,事故教训难以共享,优选的方案、参数和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数据不愿内部公开,难以形成共享。

2.4管理模式

现在的数据管理还是属于分散式平行管理模式,缺少总部级的数据集成管理中心和集成管理渠道,还未形成一体化数据垂直管理体系。即使是总部领导所需要和关心的数据,也仍停留在靠层层汇报、再统计整理的原始模式上,难免出现因数据偏差而失真。数据管理还远未实现完全自动化、实时化、集成化、共享化。

2.5工作方式

目前许多工作还停留在单独工作模式上,协同式工作环境还未建立,数据流动也以单向流动居多,要达到协同式工作,数据共享是必然选择。移动办公、家庭式网络办公的信息安全管理架构还未建立。

2.6保密理念和方式

保密理念仍保持原有思维惯性,还停留在局部保密的格局上,未上升到整个油企层面的全局保密工作方式,就不可避免会造成内部组织之间的相互保密,数据就难以冲破内部组织之间的樊笼而达到共享。保密方式还是采取人为控制的封闭式保密,而非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手段来保密。

3从数据沉寂到数据共享的桥梁———知识管理

一般意义上讲,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一组特殊的、对象化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可以是数字,而且还可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准确和特定的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但数据经过人们正确地运用知识对其作出解释、被赋予相关性和目的性后就成为有用的信息。可见知识与数据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可以看作是以数据为基础而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的有用信息,对知识进行管理就是采用一定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来获取、共享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为实时决策服务。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价值特征是其共享性。这种知识管理并不是停留在制度建设层面,而是要引入到工作流程中并提升至企业文化层面,通过文化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可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使知识共享变成员工具体的自觉行动,形成整个油企的知识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从而帮助员工弱化传统独占观念,有利于加强协作和学习。全面实施知识管理后,就可彻底打破数据沉寂,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同时架起数据共享的桥梁。

4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知识是个人成功的力量,知识管理则是企业成功的力量源泉。作为全球化经营的跨国油企,要确保能挖掘企业优势、保持技术领先能力、增加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速度,而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只有实施知识管理,才有助于知识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全面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孕育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网络图书馆、网络大学、知识库、最佳作业案例库、知识互动和远程培训平台的建设,减少重复建设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克服员工流动性大的弊端,有利于企业快速培养人才,可以深入挖掘潜藏在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的积累和提炼,能多快好省(节约时间、避免错误、降低成本)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在增值的同时,还增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壳牌石油公司多年前就已实现全球一体化的数据和知识管理,怎样利用其全球一体化的数据和知识来进行协同工作,是壳牌新员工入司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保密分级都已后成,对员工的分级管理通过智能卡进行,员工可凭各自的多功能智能卡一站式登录内部网络,而且数据和知识对服务商也是开放的,并采用同样的智能卡管理模式。世界知名的其他跨国油企管理经验也表明,通过数据共享和知识管理,提高数据交叉利用程度,有助于实现整个油企降低成本、发挥价值、提高效益的整体经营目标。国外很多企业早在20世纪就已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程,目前国外大企业可以说是已普遍实行知识管理,有的跨国企业还构建了多语种知识管理环境,知识管理已变成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已融入工作流程中,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报道BP公司在实施的当年就节约3000万美元,雪佛龙在利用知识管理后每年能降低成本20亿美元。作为油企服务商斯伦贝谢早在1999年就开始进行知识管理的先导性试验,通过全球性应用在风险勘探、NDS钻井方面创效巨大。国内油企在知识管理方面可谓还未起步,与国外大油企相比相差10多年,这也是单桶油气当量勘探生产成本比国外油企的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创新两大基石———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

采用一体化管理,寻求一体化解决方案是国际名企的通行做法。油企局部的一体化管理成功经验应该当做宝贵财富全企推广,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更应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寻求总部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样才有推动力,方可夯实创新的基石。采取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可避免重复性建设,便于建立知识管理的标准体系,加快知识管理的推进速度。实行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油企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激活、高效利用的过程。作为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龙头角色由油企总部级的研究院担任比较合适,因这类总部级的研究院通常承担着作为总部的战略决策参谋部、重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等“一部三中心”职能;既有基础设施好、硬件先进的资源优势,又有主要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人力资源丰富的人才优势,更重要的是能达到系统开发、日常维护、深度挖掘创新利用的三统一。通过创新数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大基石,有助于拓展和夯实“一部三中心”功能,增强整个油企的创新、创效综合能力,为油企增值管理服务提供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和集成工作平台。

6结论和建议

在国外油企已普遍进行知识资本经营的时代,知识管理已成油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油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所创新,这种创新不只是技术的创新、更应是管理的创新,创新也不能限于局部,而应是整个油企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知识管理才能为油企奠定创新的环境,同时为油企提供创新的源动力。要把知识管理作为油企核心能力建设的抓手,建议先期解决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打破数据壁垒。

要打破数据封闭,就要从树立档案开放意识开始,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油企档案馆要摆脱封闭保守的工作模式,必须加强档案利用宣传工作,打破坚守门户的观念,摈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知识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渠道,实行全部档案网络化管理和开发利用。

2)实行数据剥离,统一数据结构,充实完善各类数据库。

原始数据管理要从档案管理中剥离出来,实行数据管理与档案管理分开运行,便于分类、分级管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汇交制度,建立各类数据库,通过数据汇交,实时充实完善各类数据库,为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3)保密关口前移,变人保为技保。

数据保密应该取消对内保密制度,由对油企内保密变为对油企外保密,保密方式应由人保方式(即采取纸质化的人为控制的封闭式保密方式)提升为技保方式(即采用开放式的技术手段来保密),通过采用身份识别智能卡在网络终端“一站式”登录来进入信息管理网络,再通过网络申请、后台审核、网络票证和时间授权、网络备案来确保安全、高效,可消除繁琐的纸质手续弊端,真正实现“对事不对人”。由局部的对内保密变为整体的对外保密,从而实现数据共享,便于知识管理的实施。

知识创新论文例10

1、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特点

首先,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就是实现图书馆员劳动成果在质量与数量上的统一;实现图书馆活动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借助于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之比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但图书馆经济效益又必须通过其劳动成果与社会实效的对比关系加以检验,这种检验就决定了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其次,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不是通过直接创造价值来实现,而是通过投入与产出及其实效的比较显示的,它不完全体现在图书馆活动及其自身收益中,而更多地蕴含于社会用户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而产生的效益之中。第三,图书馆经济效益具有复杂性。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不但将使用价值,也将自身的价值连同提供的资料一起转移到了用户身上,使用户劳动力的价值有所提高,增强了创造价值的能力。但其价值并不直接表现在商品中,而是凝结在利用图书馆的商品生产者或劳动者身上。因而,图书馆工作过程细致、复杂,难于检测,不易为人所了解。所以说,制约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

2、图书馆应加强经济效益的研究

图书馆经济学就是以图书馆活动中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研究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经济效益以及行政管理的效益问题,目的就是追求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

知识创新论文例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项目“《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26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2-02

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范围内出版了约300种文学理论教材(含再版、修订等情况),其中只有不到20部是由个人独立编撰出版的,很多教材都有拼凑之嫌,缺乏写作个性和情感、学者的写作机锋和思想火花。同一时期的教材似曾相识、缺少著作、创作,是这些年来“文概”最大的不足和尴尬。但是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推出的张孝评先生全新修订的《文学概论新编》(第四版)可以弥补或减少这种不足与尴尬。我有幸先睹为快,该书新意纷呈,在学科的自足性、内涵的包容性、逻辑的严密性、思想的前沿性、表述的学理性等方面堪称典范,是一部兼具现代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知识形态特性的文学理论教材,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成果之一。

首先《文学概论新编》(以下简称《新编》)是一本具有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教材。

我国过去的文艺学教材存在三种模式:中国传统理论模式、俄苏理论模式和西方理论模式,其中又以俄苏模式影响为大。建国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前苏联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等教材成为我国高校文艺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权威教材版本,对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些由我国学者编写的教材也从体系上、观念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理论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庸俗社会学、教条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上述教材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庸俗社会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有益成份,使得文艺学研究以及文艺学教材的建设出现了可喜的进步。《新编》就是这一时期成功转型的教材之一,是一部富有理论建树与现实意义的教材。《新编》从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文学四要素”引出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结构,它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作家与读者为主体,以作品为核心因素和中心环节。《新编》以文学活动作为全书的逻辑起点,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寻求并发现文学的基本规律的纯理论,是立足和服务于文学实践的纯理论,具有逻辑性严密、概括度深广、现实感强烈的特点;在考察了模仿论、表现论、实用论、文本-形式论等四种类型的文学理论知识形态以后认为,它们都不具备建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品格。《新编》创造性地提出以“文学与人的关系,或者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线索来建构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认为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是由一条线索(文学与人的关系)和五个层面(文学本体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该书以文学本体论开篇,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大都以文学本质论开篇,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缺乏文学活动这一具体生动的言说客体,因此教师讲解难度较大,不易被学生理解接受。而《新编》以文学活动作为逻辑起点,紧密联系古今中外的文学实践,条分缕析地得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化、形象化的人文意识”,为文学的审美人学本质建构了一个多维、开放与富于包孕性的平台。

该书相对于2005年的第3版而言,融入了作者对文学新观念、新方法的理解与思考。虽然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南帆的《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都在对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在学术及理论上都表现出突破原有思维方式束缚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新编》也不例外,该书在主要观点及论述方式方面,都有迥异于以往文学理论教材的新特点,是一本具有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教材。

其次,《文学概论新编》是一本具有综合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教材。

建国以来文艺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引入、模仿、探索几个时期,虽然存在失误与不足,但的确在不断前行,对文艺学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教科书的僵化框架仍然难以突破,马列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三个体系在学理上无法真正调和。许多文艺学教材缺乏一种现代思维和研究主体的意识烛照,所以无法真正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味和价值,也无法实现西方现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通共生。而《新编》作者能够站在现论思维的高度,以现代的观念方法去融铸、统摄、观照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与西方文论。在具体的章节论述过程中有机地整合了中国古代文论、西方现代文论与马列文论的话语资源,在学科的自足性、内涵的包容性、逻辑的严密性方面堪称典范。如第三章对“最高度”概念的阐释,既借鉴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理解,又与严羽《沧浪诗话》的“入神”说进行对照互证。如第一章对“反映”这个范畴的辨析,既利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又综合了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对“反映”的阐释结果,并且联系当代经典文学文本进行实证研究。又如对黑格尔提出的“心灵化”概念,《新编》引用了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虚构性”与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关于“文学的想象与梦想”理论来阐释“心灵化”的内涵,认为“心灵化”可以切分为“事理化”与“情理化”两个层面,而后者正是《新编》融会中西文论思想之后得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畴。此外,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形而下取向与形而上取向的辨析”与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二重性”等的精彩论析,不一而足。

难能可贵的是《新编》并不疏离文学创作实践,而是紧密结合当前文学实际来总结文学理论、探求文学规律,具有思想的前瞻性。不像有的《文学概论》教材很难看到它们对当前文学创作实践的关注和解释。作为一种理论,关心和解释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是其应有品格,但各种《文学概论》教材几乎都不提现在的作家、作品与现象,举例子都是已定性的“经典”,这固然应当,但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及时关注眼前文学实践,不能及时分析当前文学作品,不能给当下文学实践以一定指导,而只是对过去现象的分析、总结和评价,怎么能是“以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呢?那样的《文学概论》也将失去它作为理论的品质。而《新编》既征引经典的文学文本作为研究的对象,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卡夫卡《变形记》等;也大量引用当代作家的文本作为分析的对象,如臧克家的《三代》、艾青的《镜子》、流沙河的《哄小儿》、实的《白鹿原》、路遥的《人生》、王蒙的《蝴蝶》、舒婷《致橡树》、电影《泰坦尼克号》等等。《新编》在剖析它们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让读者诸君明白了如何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文学问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