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化学案例

初中化学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9:29

初中化学案例

初中化学案例例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初中化学案例例2

一、在《空气》教学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现在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们存在畏难心理,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去求助别人,让别人帮忙解决或者是直接放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呢?我们可以拿《空气》教学中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获取氩气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他发现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从氮的化合物中通过反应分离的氮气在密度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但是经过了多次实验依旧没能找到原因,但是他没有放弃,反复实验最终成功找出了区别的源头并成功分离出了氩气。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像雷利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反反复复都不能成功解决?”学生肯定会对教师的这句话产生共鸣,教师再去引导学生:“大家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是直接放弃还是坚持下去?我想雷利已经给了你们答案,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总会有收获的。就像化学知识的学习,你可能短期内不理解,但是你反复地学习、探究,那么很有可能你就能把结果探究出来。”教师利用《空气》教学中名人的案例来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培养学生的坚持精神。

二、在《空气》教学中,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

在《空气》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会教授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因素,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连我们呼吸的空气都被污染了的话,那么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由于空气、水等被污染而导致的疾病的案例,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碰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组织或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因此,在《空气》这节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在《空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协作精神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和德育的体现,因为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习惯了什么都依赖老师,只要有问题就等待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的过程只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寄生虫”,因此,在进行《空气》教学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以及邮帜芰Α>倮而言,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直接操作或者是让学生观看实验的视频来进行,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也由教师讲解,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直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难度并不大,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把这个实验做一遍,记录实验过程、结论,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积极分析失败的原因。这种教学的方式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告诉了学生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

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渗透德育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学生的成绩、反馈问题的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话,评价也就没有了开展的必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呢?我们拿《空气》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教师在教学之前询问学生空气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成分、性质,这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回答了但是答案并不正确,那么教师可以这样来进行评价:“虽然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并不是特别全面,但是老师很欣赏你乐于思考的精神,只要大家愿意去思考、去努力,就值得赞扬。”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努力,这才应该是新形势下化学的评价形式,也更符合德育的要求。

总之,德育很重要,它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无论是什么科目的教学,我们都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德育,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变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今天我们就初三化学教材《空气》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化学教师有所帮助,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

初中化学案例例3

一、融合式教学的认识

融合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学资源、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化学的学习,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可以说,这种融合式教W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学习的环境,并且可以吸引学生进行化学的学习。通过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融合式教学的优势更加的显著。

二、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描述

以下对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案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学习沪教版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首先学氧化碳的形成、物质组成和性质,然后是展开二氧化碳形成的实验教学。在学氧化碳的形成、物质组成这一阶段中,教师首先挑选出五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则在线下一一进行辅导,需要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在学习完之后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师所布置下去的任务,在独立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更深入的内容,即进行到第二阶段的学习,实验教学。将碳酸钠放置到充满二氧化碳的容器当中,再往这个容器中缓缓注水,那么此时这个容器中的气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其实这个实验过程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于气压的变化做出的分析。

最后,这五位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观察,可以发现有两位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的思维逻辑不是十分的清晰,那么教师就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对这两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引导和学习的辅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具体分析

在学习初中化学时,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规律,可以说,初中化学的学习可以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阶段,那么在这一阶段之中,注重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化学的初步知识的了解,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化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融合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描述可以得出,首先,在融合式教学当中,着重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学生的而言是十分有益的。其次就是在这种融合式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会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介进行重新组合,使他们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以上的案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这两种关系就是融合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因此在教师对两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过程之中,学生便会解决自我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还有就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探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心得,共同进步。

在学习初中化学中的《奇妙的金属》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拿一些比较常见的金属如铁、铜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比如铜是黄色的而铁是褐色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纯铁,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纯铁,使学生意识到纯铁其实是白色的,质地是比较柔软的这个性质。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这方面的视频,通过视频展现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金属的性质,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或者是通过结合创设情境的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融合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之中究竟产生了什么效果呢?在笔者看来,融合式教学的案例描述中所应用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化学知识的平台)清楚的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是需要反复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的方法。因此通过这个平台所记录的信息可以发现以下内容:学习水平最差的学生是学习方法出现了一定的错误,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记忆,对于化学的相关化学方程式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而在教师的指导和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之后学习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融合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应该在化学教学之中充分地应用融合式教学。

小结: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化学的教学,能够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及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背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也应该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使其充分融入化学的教学当中。可以说,融合式教学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充分地推广融合式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案例例4

案例教学法到底有哪些优势,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与生活结合,创建教学情境

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才是目前化学教学达到的最良好效果。例如,在讲述硫、二氧化硫、硫酸、硝酸等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入酸雨这个案例。通过一个关于酸雨的新闻报道向学生提问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呢?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工厂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视频,让学生们思考这些排放的污染物进入空气和云中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再给学生展示酸雨过后对农作物、建筑、人体的危害。最后引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便能掌握相关的硫和氧气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遇水反应生成了硫酸等。从酸雨造成的危害中还能引申出建筑被腐蚀的原理,建筑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那么硫酸是如何腐蚀到这些建筑的呢,通过一些提示和引导,试着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这个化学方程式,增加他们的印象。通过酸雨一系列的危害倡导学生要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由此提出如何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采用原煤脱硫技术,降低燃煤的含硫量,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展煤的综合利用,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等,采取一问多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对化学的兴趣,通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并根据一些已有的概念来认识到所应掌握知识点的内容。

二、通过科学实验,创建教学情境

书本上一些抽象的实验原理很难通过语言来讲活,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充满心理活动的学生,因此,枯燥抽象的实验原理和图片很难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设计一些更为直观的实验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易接受的平台。例如,在讲述金属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盆清水、镊子、几小块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将金属钠置于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结束后往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其次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游动,产生了什么气体,最后溶液为什么会呈碱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汇报成果,最后说明实验原理,钠的密度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产物呈碱性,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得出钠与水反应这一性质、现象、化学方程式,并可以引申到如何验证氢气、氢氧化钠的性质等。又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之后溶液的体积小于100毫升,这时学生就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准备50毫升的黑豆和50毫升的小米,让他们混合之后,学生们就可以观察到小米进入黑豆之间缝隙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了,通过宏观的观察将微观的反应解释出来,学生便能理解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融合后体积就变小了。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案例例5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7-003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调研和切身实践体会到:将平时用的气球应用于化学实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凸显变废为宝的教学理念。现将气球在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归纳、总结,與同行分享学习。

1 收集尾气

有些化学实验往往会伴随(或产生)有毒的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如果用气球将它们收集起来不仅防止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重新用于实验,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初中化学课本中学习炼铁的原理时,课本例举的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该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该实验中反应前要先通入CO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干净,反应过程中还有没有参加反应的CO,反应后要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教材采用点燃的方法处理这些未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避免CO对空气的污染,但实验装置中要多用一盏酒精灯,消耗能源较多,CO燃烧产生的热能也没有得以利用,再次造成能源的浪费。若采用图2所示的装置,在导管处加一气球,将未参加反应的CO收集起来,不仅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重新用于实验,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2 验证性质

氢氧化钠與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初中学习的碱的重要性质之一,由于两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看不见、摸不着,知识比较抽象,有些教材中也没有安排实验进行探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若选择气球作为实验器材,按照图3所示装置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操作:在体积相同均盛满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浓氢氧化钠溶液。把注射器内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压入集气瓶,对比甲乙两组实验中气球大小变化的程度,可以有力地说明CO2與NaOH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 改进实验

教材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选择的是用加热的玻璃棒点燃锥形瓶内白磷的方法,利用白磷燃烧消耗氧气,通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方案中白磷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密闭体系气体压强变大,很容易将胶塞冲开,导致实验失败,且存在安全隐患。若将实验进行改进,把玻璃棒换为玻璃管,并在玻璃管的上端系一个气球(如图4所示)由于气球的缓冲作用,胶塞则不会被冲开,实验很容易成功,且保障了实验安全。

4 探究CO2的密度

二氧化碳的密度是二氧化碳气体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是运用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比较二氧化碳與空气密度的大小常用杠杆平衡法、天平称量法等传统方法,若以气球为实验器材,利用气球的“沉浮”比较气体的密度大小,则会化繁为简、形象直观,且生动而有趣。

如图5所示的实验,沉在大烧杯底部的红色气球充满空气,蓝色气球充满二氧化碳,将一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倾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一只气球浮了起来,用手轻轻按压该气球,手一松气球又上浮。

5 装置的多用途

密闭体系中气球的体积变化與气体压强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整个密闭体系中,无论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只要有气体的放出、吸收或温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气体压强的变化,从而最终导致气球形状的改变。

利用如图6所示的装置,我们既可以验证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物质與水反应放出热量,还可用于验证反应是否有气体放出。

(1)滴管甲中液体为水,烧杯①中盛有生石灰,将滴管甲中液体挤出,可以看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说明生石灰與水反应放出热量。

(2)滴管甲中液体为过氧化氢,烧杯①中盛有固体二氧化锰,将滴管甲中液体挤出,可以看到气球明显鼓起,并不再恢复原状,说明过氧化氢與二氧化锰作用产生气体;当然,若滴管甲中液体为盐酸,烧杯中盛有碳酸盐或比较活泼的金属也可以达到此目的。

(3)若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盛有的液体與烧杯①中的物质作用,放出热量,滴管乙中的液体與烧杯②中的物质作用产生气体。

初中化学案例例6

在当前初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中,在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困扰老师的问题之一是随着英语课程设置向低龄化发展,过去往往在八年级才开始出现的两级分化现象提前到七年级,甚至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农村初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如何转化学困生一直是教师们最费心思的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对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的学习策略方面存在问题;有的懒惰散漫,拖拉作业;有的确实在智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学困生的“差”是暂时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转化学困生是有窍门的,只要他们愿意学,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训练,是完全可以转化的。下面就转化一英语学困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1案例描述

七年级学生赵某,男,13岁,学习成绩差,平时爱玩,上课不认真听讲,自习小动作不断,搅得四邻难安,课后不做作业,对学习漠不关心,并时常伴有不良行为发生,偶有爬围墙外出上网的现象,对教师的管理还时常产生抵触情绪。据调查了解,该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是独生子,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其智力水平不错,有一定学习能力,但教师和家长多次说服教育、引导,均不见效。据该生爷爷讲:“赵某在小学一至五年级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从六年级开始,由于中途换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上他交往了几位不爱学习的同学,管理未跟上,成绩开始下降。从那以后,老师对他经常批评,孩子也经常不听话,甚至违纪。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听说孩子不学习,常违纪,认为孩子不给父母争气,每次打电话回家多是责骂,若其父亲回家还动手打他。无论我们怎么管,这孩子就是没长进,我们家长也实在拿他没办法,初中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赵某上初中后,由于基础差,再加其原来养成的不良习惯,学习一直跟不上,尤其是英语,开学初的几次测验都不理想,满分120分的试卷他每次都在四十分以下,笔者作为其英语老师,又是班主任,不能坐视不管,对他的教育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摆事实、讲道理中开始,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但总是感觉收获甚徽。

像赵某这样的英语学困生,在初中各年级均占不小比例,尤其在高年级,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严重地制约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笔者决心以他作为实验对象,更加深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去帮他进步,真心的希望他在笔者的帮助下取得进步。

2教育过程

2.1学困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同时交上了几位不爱学习的同学,受同伴行为的不良影响,迷上网等,养成了贪玩的习惯。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很正常,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不够扎实,很多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不巩固,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

(2)家庭的原因: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管教,成了典型的留守少年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得法,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等到成绩出来了,要是不理想就批评、责骂,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希望值很高,要求不实际等,使赵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容易出现心理上得障碍,造成逆反的性格。

(3)社会的原因:

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吧、手机等五花八门游戏的诱惑,加上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思潮以及商品经济的大潮也不断地冲击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以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像赵某这样的一些英语学困生甚至还编了口头禅的歪理 ―“英语学不会,说明我爱国”,“英语学得好,出国死国外,成孤魂野鬼,没一个朋友”。赵某经不起诱惑迷恋了网吧、手机游戏等无心学习。

(4)学校的原因:

农村小学校不重视英语教学,只有在中心校才开设英语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个学校只有一两个英语教师,一位教师担任九个、十个班的英语教学,一个班一周开设一或二节英语,有些学校还没有专业的英语,条件设备简陋,甚至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教师只能“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怎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何谈教学质量?像赵某这样的学生,在小学英语基础就很差,升入初中后不用功,学习怎能跟上班级?

(5)教师的原因:

赵某在小学时成绩的下降和违纪,其教师并未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只用简单的方法对其进行严厉的要求、批评、施压等,学生对教师的做法不服,产生敌对情绪,教师又未及时疏导教育,从而波及到初中各学科都不感兴趣。

(6)教材的原因:

现行的小学衔接版外研社英语教材,内容多和难度大,复现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2转化措施

(1)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课后经常有意无意的亲近他,如:叫他跟自已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同时,在和他打乒乓球时教他说:“play table tennis!”打篮球时教他“play basketball”故意输给他,借此表扬他,You can play it well(你会打得很好)!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经常与他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待缺点。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用一点点的爱、一滴滴的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用“偏爱”去激励。课堂上,对他特别关注。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他,让他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布置作业时,对他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他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作业。随着他的不断进步,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学生相同的要求,最终实现转化。

(3)课外辅导。认真分析他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教给他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他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安排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样。

(4)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5)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让他们多关注辅导,坚持鼓励和赞赏他。

3转化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多方面的努力,赵某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基本上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再也没有违纪现象,更可贵的是他还经常主动来找我给他听写单词和短语,在我和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近几次测试成绩都达到六十几分,他激动地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会努力的,争取英语段考要及格以上。”看到他取得这样大的进步,我心里真是感到无比的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4案例评析

针对案例中导致学生赵某在学习上形成困难的原因,要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笔者认为,结合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教育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必须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该生的管理和教育。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4.1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困生:

目前,因受升学考试和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的“控制者”地位。教学中,教师教学往往是面向部分优等生,而对其他学生则漠不关心。一刀切的班级授课制、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原本个性和学习基础各异的学生,在教师齐步走的教学下,产生过多学困生。以上案例中,倘若学生赵某在学业初次失败时,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和个别辅导,就不可能使其落后。若在其落后时,不歧视,认真地加以教育、引导、鼓励,也不可能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因此,要转变学困生,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必须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在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和实践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共享、共生、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和提供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条件。

4.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造适合于学困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条件: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多方面成功。必须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基于以上理念,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帮助学困生尝试成功、体验成功,最终使其走向成功。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学习、个别矫正学习和教师辅导补差、学法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创造适合于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条件。学生赵某进入初中后,如果我们实施适合于他学习的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为其继续学习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辅导条件,就有可能为其转化和进步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4.3努力为学困生进步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励其不断进步:

一方面要在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要求全班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要帮助、关爱学困生,在班内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在良好的班风和班内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在同学们的团结互助下,使他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制定有效的激励学困生学习的管理制度,积极对学困生实施有效地帮扶措施,积极实施学生多元化评价改革,建立立体、多元的学生评价制度。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和评比表彰中,如:单词默写比赛、英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设学困生进步奖,尽量为学困生创造与优等生同等展示才能和受表彰的机会和条件,在全校努力营造激励学困生进步的良好氛围。

4.4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形成英语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将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培养英语学困生的动力。他们并非“无药可救”,他们并不是不热爱学习,反而,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强烈。学法指导如同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有了正确的学习策略,肯定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

通过对以上案例中学生赵某的分析,我们不难透视出对大量学困生教育的对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困生多一些爱,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将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教师报》. 第31期. 2012.01.31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之问题现状及改进措施》 [J]. 科教文汇,2007(11)

[3]《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 2001年第4期

初中化学案例例7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当前,随着中小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切实推进,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研究新方法,已成为基础教育界的一大亮点。伴随着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我们深感:案例教学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值得全面推广。

二、为什么 推广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陶冶 情感 意志,开启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然后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学科中广泛 使用 。全面推广案例教学,是中学新课改、教学新理念的要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遵循其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回归生活、 开展 主体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一、高度情境性。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将典型生活事件 真实 再现或模拟出来,可以将书本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使课堂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第二、主体参与性。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案例以生动典型的生活事件为题材,其直观性、非理性降低了教学起点,使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真正参与教学活动,都能找到释放自身思维潜能的空间。其真实性、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轻松愉快地积极探索和思考蕴寓其中的抽象知识,促进了由“苦学”到“乐学”、由“厌学”到“愿学”、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第三,深刻启发性。我国最早论述教育的专著《学记》就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案例教学正体现了这一启发式教学思想。案例教学以逼真的事例支撑抽象理论,寓理于事,寓情于理,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理论灌输。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发散性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都可以在案例教学中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突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把课堂融于社会实践,融于学生生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掌握真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书本知识总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上述道理,开启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三、怎样用好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证明,做好案例的遴选和教学设计,是案例教学达到好的效果的关键。

(一)如何精选案例?

1、注重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

2、注重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 开发 学生的潜能。

3、注重实践性。注重引导学生 关注 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体现政治课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意识到学有所用,能应用于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4、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全是陈年旧事,应紧跟形势,把握时代特征。

5、注重趣味性。所举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如在讲到“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时,可举“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故事。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6、注重精确性。引用案例应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以及此案引自何处,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

7、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如讲普高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部分,可举班内、校内自尊、自信、自强同学的事例。通过这些典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无法赶超的。只要自己努力也可做到。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如何搞好教学设计?

1. 呈现案例,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事先印制好的案例分发给学生,或运用投影仪、多 媒体 呈现案例;也可以当堂叙述案例,或让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进行课堂模拟,教师再提出问题和教学 要求。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3、集体交流,讨论案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此时,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第一,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第二,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辩证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第三,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 参加 讨论。教师应有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特别要启发引导不爱发言或极少发言的学生,开拓其思维,消除其自卑感,使其产生积极参与意识,确保案例分析和交流有效进行。第四,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四、搞好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生活化是政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要求,因为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新德育标准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体现了生活化和人文化,强调了德育素质培养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因此,就课程本身而言,政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下面,笔者试图通过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分析,对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做一个探讨。

教学目标的实现:讲求生活性与实践性 政治课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特别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特征,使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及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即把教学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也就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社会问题等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生活事件和社会现象,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也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模拟听证会等,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课堂的立足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为此,教师应当营造和谐的生活化教学氛围,着力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特别是从平凡又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素材,使教材与鲜活的现实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统一体,让学生去感悟、理解、想象,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生命的林子》时,笔者采用了这样的步骤:①导入课题:组织学生看故事“灭狼护鹿”,小组讨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②看图片:《生命的林子》、听音乐,谈感受。

③小组讨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竞争?④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这节课告诉我们:教学生活化往往能使课堂中洋溢着生活化的气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的切入点: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思想政治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正确的思想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陶冶教育法。即通过情境的创设,发挥各种教育诱因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影响。一般而言,现行初中教材几乎都属于课程资源中的文本资源,它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整合其内容,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切入点进行合理的设计。特别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内容时,笔者利用2011年初我国的抢购食盐风波,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播放并呈现如下情境:(1)喧闹恐慌的购盐人群、大街小巷纷纷议论的人们、商店里空空如也的货架……(2)商务部的承诺;(3)国家发改委的紧急通知;(4)工商行政管理局、物价局、盐务局的公告。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①从抢盐事件中体现出政府的哪些职能?②政府应对这类事件应该强化哪些职能?③公民应该怎样依靠政府?④公民应该怎样对待这类现象?因为抢购食盐风波是刚刚发生的事件,而且很多同学都记忆犹新。因此问题一提出来,课堂就呈现出浓郁的讨论氛围,被情景激发起来的学生也很快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教学的实效性: 政治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是政治的教学内容却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初中化学案例例8

教育事业在我国由来已久,其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拥有了多种教学方式,且新型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涌现,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此过程中,我国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社会更加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等,然而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教育要求和发展趋势,而几何画板恰恰可以弥补此方面缺憾,我国在将几何画板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后虽然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几何画板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几何画板的应用最早由美国兴起,我国在意识到其对数学教学方面的作用后,即将其引入到初中教学中,其独有的优势使得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得以优化,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将抽象具体化,其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此一来学生即可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该优势在几何知识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使得难教难懂的几何知识变得易于理解;2.极具动态感觉,该教学环境的灵活性十足,其可以根据点、线、面不同的特征组成形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将数学规律进行动态演示,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拖动、改变几何图形,此种学习方式更加利于开展自主学习,另外,动手操作相较于教师讲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函数及图像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并且对于从未接触过函数的学生而言,若单单依靠教师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实际含义,而使用几何画板则不会存在此问题。如在区分y=x+4与y=-x+4时,教师即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来帮助自身理解,其所显示的图形中可以看出,y=x+4中,x的值越大,y值越大,可见其为单调递增函数;而y=-x+4中,x的值越大,y值越小,因此此种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学生可以轻易的发现函数单调性的特性,并迅速找到区别其递增、递减的最佳标志,即观察系数,当x前的系数为负,其为单调递减,为正时则为单调递增,另外,当y=-x+4与y=x+4相交时,会出现垂直现象,以上种种知识在几何画板中的显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理解。

(二)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知识虽然不似函数般难懂,但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不同,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很难使学生保持在同一水平,但使用几何画板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种情况发生,学生在自行操作几何画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变化,也能感受到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如在n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图验证勾股定理,首先绘制三角形,其次将两个直边标为a,b,斜边标为c,然后分别以三个边为基点绘制正方形,Oa,Ob,Oc,最后通过计算即能够发现勾股定理的含义,即Oa面积+Ob面积=Oc的面积。

(三)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在数学学科中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其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前提,然而由于数学公式往往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觉得十分枯燥,并且人的记忆时间有限,此种记忆难以维持很长时间,当学习更多知识时会慢慢将其淡忘,对于今后数学公式的运用,已经今后的数学学习而言极为不利。而几何画板的优势使得教师可以将公式内容形象的演示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发现公式的规律,同时掌握更多科学依据,此种由理解促进记忆的方式更有意义。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其中包含了许多形式的公式,如排列公式、组合公式或是加法、乘法概率等,此种知识若学生只专注于记忆,却忽略了理解,则很难在实际应用中迅速解答相关习题,几何画板内容的多样性在此方面的作用可以有更好的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初中学子的数学成绩,也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息息相关。不难发现,使用几何画板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更深一层的数学知识,此种新型教学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实际应用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健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

初中化学案例例9

初中数学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将原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目标”,四基目标不仅强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强调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和数学发现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导学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根据落实四基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学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导学案设计要以旧知引出新知,落实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知识是一个体系,教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时,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有效地处理教材,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获得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体验,跳一跳发现新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内容时,在导出新知一块,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下面的几个问题:(1)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进行求解。(2)同桌互动分析,什么是“一元”,“元”是指什么?什么是“二次”,“次”又是指什么?(3)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根据自己所给这个方程,归纳“一元”与“二次”的含义,并指出相应的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并思考二次项的系数要满足什么条件。在本课内容中,要求掌握的认知目标是能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我在学案中根据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既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回顾,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的学案,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也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导学案设计要以教材为本,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

数学基本技能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教学中要达成的一项基本目标。导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设计问题,作为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载体,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导学案,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中学生看看懂、做做又不会的状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我在导学案中,列出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例题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探究方程式的解法:(1)要解上述方程,你可以有几种解题方法,请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2)请比较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题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各有什么特点?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方法?通过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究,不仅能锻炼学生各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和创新意识。

(三)以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落实基本思想的培养

通过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的迁移,扩大知识的容量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获得途径应该是“操作――领悟――应用”,教师要通过导学案,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操作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中,设计题目:6x2-x-12=0,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指出其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并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这一解题过程中,就包含着转化的方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的数学思想,不是通过教师口述能让学生掌握的,在导学案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领悟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自觉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通过导学案增加学生的活动,实现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学案的设计要提高可操作性,以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的导学案中,为了让学生领会方程的几种常用解题方法,我根据教材设计例题,并以例题示范解题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再辅以几道相似的练习,可以是对例题的简单模仿,也可以使用对例题的变式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例题中的解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从对例题的模仿以及辅助练习中,将教材的解题方法积累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在练习中进行反思,实现思维的发展。

二、“导学案”的简约化设计

导学案在落实“四基”教学目标时,还要注意简约化的要求。所谓简约化,并不意味着是降低难度的简单,以导学案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载体,在设计上要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围绕四基目标的落实,创设有利于学生落实知识,提高能力的活动,为学生学习新知、构建新知搭建有效的平台。

(一)导学案的形式要简洁化

教师在给学生设计的导学案上,不要太过花俏,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的。要使用简洁的形式,精炼的语言,整齐的版面和节约的纸张,使学生便于理解。简洁化的导学案要立足于教学的重点,为落实新知构建有效的探究活动,体现活动的目的性。导学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防止低效、乏味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通过简洁的导学案形式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二)导学案的内容要精炼化

导学案不能搞题海战术,堆砌练习题,盲目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要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出发,分析学生的特点,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要体现以少胜多,一题多练,触类旁通的原则。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课内容时,我就以一张16K的打印纸,其中包括知识准备、新知探究、例题演示、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几个环节,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简单清晰的导学案,在能力应用提升环节,设计两个层次性的问题:(1)已知矩形水箱的一个侧面中,长比宽多1米,这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求这个水箱的长与宽。(2)若x=1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12(a+b+c)的值。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既巩固所学新知,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一题多练,提高练习的效率。

(三)导学案的问题不能过多

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的“导火线”,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始。导学案就是要通过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然而,过多的问题即不利于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在教学中迷失方向,又容易让学生患上问题恐惧症,降低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初中化学案例例10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化学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一、基本模型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学会使用常用仪器、熟练基本实验操作、绘制仪器和装置图、记录实验现象、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用精准的化学术语加以表述;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进行简单化学计算。如图1所示,这是我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基本模型:

本模型是根据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一般规律,结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整合提出的,其中“训练与反思”贯穿于“化学基本技能学习”的始终。因为,在化学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课堂训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懂得比较和鉴别,培养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经验和认识意识的能力,有效避免独立探索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形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二、操作说明

1.准备范例,简单感知

布鲁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化学基本技能学习,通过教师精心提供的范例或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愤悱意识和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则是精心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传输知识。

2.组织引导,初步模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模仿。对于化学基本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模仿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学生的模仿练习,实质上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能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建构出所学内容的意义。

3.指导评价,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探寻总结出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的对操作要点的认识、化学用语的使用、基本的计算步骤等的理解,有些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甚至是不规范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指导和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互评、点评、自评中解答问题,规范操作。

4.提供支持,训练反思

教师在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及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系统解题的策略。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提供训练支持外,更是一位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

5.点拨提升,拓展应用

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基础上,可以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点学生,拨动学生思维,揭示问题实质,帮助他们进行思路接通,推动思维延伸。

学生能在熟能生巧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提炼出理论知识,然后再应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当量变达到质变时,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也就初步形成了。

三、教学案例

案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学习

教师提供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易装置,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各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交流并完成填空:先将 放入水中,再用 握住试管外壁或用 微热,导管口有 冒出后,移开 或熄灭 ,若导管中水面 ,并形成一段 的水柱,则不漏气。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了图3所示操作。

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和组间评价,让他们归纳、总结、反思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步骤、要点。

各小组通过讨论并完成:如何检查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供选实验用品有水、弹簧夹、注射器等)

通过小组交流、总结,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创设密闭环境,采用不同方法(如变温等),产生压强差,通过观察密闭环境中的气体体积是否变化(如是否有气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稳定液柱等)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案例2:《熟悉记住一些元素符号并知道元素符号意义》学习

教师提供图片(见图4),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元素周期表来发现问题:三枚戒指分别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

各小组通过合作、分析,感知元素符号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记住了教材P75表4-3中出现的元素名称及符号。

学生交流了巧记上述元素符号的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由教师组织、指导并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的识记和默写比赛。

学生自主交流后完成填空:

(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①O:既表示 ,又表示 。

②Fe:既表示 ,又表示 ,还表示 。

(2)比较下列符号的意义。

①2H: ,②H: 。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了元素符号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某元素的一个原子;(3)表示一种物质。

案例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习

教师提供教材P100例题1和例题2,学生简单感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模仿例题2完成以下练习题:(1)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制6 g氢气,需分解多少克水?(2)氢气和氯气点燃能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2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理论上能产生多少克氯化氢气体?

各小组交流并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结合实际参加反应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算出其他所有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基本步骤。

教师提供解题错例,各小组自主合作后订正。

学生反思交流: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应注意的环节。

四、简要点评

(1)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传统的基本技能教学重视分析实验原理、规范演示实验、强调规范操作,虽然也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对照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实验技能学习的要求来看,教学重点还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技能层面上,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既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等。

(2)“化学基本技能学习” 不是一种僵硬的教学模式,它呈现的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形态。我们应尝试使用化学基本技能学习课型,作为教学过程的中介,它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深入理解课型特点、把握精髓,而不能简单套用。如“简单感知”“初步模仿”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同步实施的;“初步模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自主完成。课型实施的步骤和层次可以不同,在实际运用中,要视学生对技能的具备程度和原有知识结构而定。

(3)基本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获取新知。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规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盲区,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因此,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困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

初中化学案例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76-03

优质高效课堂的创建是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和有效学习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学生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ax课堂的活跃场面,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表面上轰轰烈烈,却难以取得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弱,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此,我们运用“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的十字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高效课堂的打造。

一、设计说明

“运用十字教学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我县初中化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经过十年努力,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十字教学法在化学学科的实验与研究,到运用十字教学法设计教案,再到近三年来深入研究十字教学法设计导学案,每一次都有进步和提高。

“十字”教学法导学案设计

二、十字教学法导学案示例――溶解度(第1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会药品取用、液体加热以及玻璃棒等仪器使用的实验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探究的过程。

2.通过交流展示,初步形成观察、记录、分析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2.逐步树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学习重点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与转化。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饱和溶液;在一定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____的不饱和溶液。

2.

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二】读书

你的饭量有多大?一次能无限制的吃饭吗?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小槐一尝还是说淡,再要妈妈加 ……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1.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通过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猜想。

2.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能够转化吗?

3.从海水中如何提取食盐?

【三】议论

1.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

3.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

【四】讲解

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 某种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只有在温度和溶剂量确定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温馨提示: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3.结晶: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结晶的主要方法有:①蒸发溶剂;②冷却溶液。

【五】练习

1.随堂演练

(1)实验9-5

课本P33,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实验9-6

课本P33,温度改变,杯底还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3)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5)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6)为什么汗水带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为什么常出现白色的斑痕?

(7)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可以从盐碱湖中捞出纯碱晶体(碳酸钠晶体)?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9)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2.达标训练

(1)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4g氯化钠晶体,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晶体未溶,再加10mL水,固体全部消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观察溶液底部有无________的溶质;

②溶液底部若无固体溶质,可向该溶液中再加入_____,若______则溶液饱和。

(3)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该溶液_______为________溶液,把该溶液升高温度到100℃,则100℃时该硝酸钾溶液是________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配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硝酸钾 ④减少硝酸钾 ⑤增加溶剂 ⑥减少溶剂,其中正确的方法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5)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不变,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20°C时,向50g Na2CO3的溶液中加入5g Na2CO3粉末,溶液的质量是55g

D.20°C时,从50g Na2CO3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溶液,剩下的4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3.布置作业:课本第40至41页1、6、8题。

三、实施要求

(一)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吃透化学教材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前提;了解学生思想、能力、水平,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学案设计的关键;掌握十字教学法的实质,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要潜心研究教材,细心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法,切实备好课。

(二)精心设计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