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7:05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1

二、建立校园德育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学校要形成稳定的管理集体,即从学校党支部到行政班子都要重视德育管理工作,并且将所有计划和工作都加以落实。其次,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农村初中学校为例,建立从学校到年级,从班级到班级内部的组制系统管理体系。设置相关书记、校长、副校长、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小组长等一系列负责人,逐级落实责任,密切上下级的管理关系,形成更直接的管理形式,保证信息随时畅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管理和教育作用,以管理形式保证德育工作落实。

三、注重初中德育实践教育

道德教育本身来说就是一件比较枯燥而漫长的事情,要实现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德育教育是在不断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实现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烈、好动勤学的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学习,并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德育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快乐心态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这样可以提高教育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和发现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理念,并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树立人生价值观。主要方法如下:1.设置专门的社交课程。尽可能多地开展访问参观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让他们形成独有的交际方式。2.让军训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基本精神,让学生养成服从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做事情从大局出发。3.积极组织初中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到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春季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在社会上进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培养他们的韧性,为以后社会生活打下坚定基础。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2

一、初中学校管理中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秩序,规范师生行为的必要制度性前提。因此,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硬性”要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二是完善的办公室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行为,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于利己,完成教学任务以及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的重要保障;三是初中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优化是形成良好学风、校纪的重要保障,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学校的向前发展。

二、在初中学校管理中如何将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效结合

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校、师、生三方的共同进步,要将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1.“刚”中带“柔”,“刚柔”融合

所谓“刚”中带“柔”,即在初中学校制度管理过程中,要彰显人文管理因素,具体表现在:

(1)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站在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着眼于大局,将校方利益及师生利益都考虑在内,充分发挥制度制定的民主精神,广泛征求师生对于制度制定的有效建议,集思广益,确保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有理有据。

(2)充实完善制度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即指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商定制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尊严、人格以及情感等方面因素,打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处于该制度约束下的师生在正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有空间的“自由”,是被尊重、被体贴,而不是被压抑的无法呼吸,以调动师生在遵循各项规章制度时的积极主动性。

2.“柔”中带“刚”,“柔刚”并举

所谓“柔”中带“刚”,即在初中学校人文管理过程中,要彰显制度管理价值,“柔刚”并举,毕业论文提高学校整体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表现在:

(1)培养师生的主人公意识,促进师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度管理中的“硬性”元素可以通过人文管理得到有效补充,并通过人文管理提高师生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因此,初中学校人文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对师生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培养师生强烈的主人公意识,树立起“校兴我荣”的观念,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管理局面,从而自觉遵守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校方规定的各项硬性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

(2)促进人文管理的制度化,保障人文管理成果。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人文管理水平及制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长期的、成熟的人文管理经验及做法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促进学校的文明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学校在人文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相辅相成,在利用强制性制度手段约束师生行为的同时,充分利用情感手段,对师生行为使用其自身的内省力进行约束,并在尊重、理解、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将各项人文管理经验及做法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将其内化成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初中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刚柔并济”,营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3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核心、抓住重点,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改进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进而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作为初中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管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人、财、物、信息等条件,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初中学校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科学原理、管理科学原理为依据,为实现初中学校的基本社会职能,按照管理科学原则、程序和方法,对初中学校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管理行为。”

一、初中学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初中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实践教学在基础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初中学校已逐步认识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了很多响亮的口号和目标,如“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初中生培养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促进初中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以实践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初中生”等,但是在落实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远不够,往往是“说的多,做得少”。研究者认为,目前初中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中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大纲编制缺乏规范化。如:(1)实验课程内容不符合培养目标要求。(2)编制过程中,重视必修实验课程,轻视选修实验课程。(3)不能按照时间节点按时完成编制的各项工作。(4)不能按照教务处提供的参考格式,擅自改动大纲模板。(5)有的专业大纲照搬以前的版本,甚至个别专业有抄袭其他初中学校实验大纲的嫌疑。

(三)质量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较为薄弱

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多数初中学校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这种做法虽简便可行、易于操作,但不能顾及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的诸多特点,而其中实习环节的质量监控更是难以操作。因此,有必要建立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法和手段。

由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到位在所难免,各个环节都存在各种各样管理缺失的问题。如考核主要依据报告等成果性材料,对方法、过程等环节考核较少;课程设计方面存在教师或学生弄虚作假的现象;学生的安排以及结果的考核评定,以量化的方式确认,掩盖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真实状况的判断,不利于总结实践教学工作的成效。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不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不力,是造成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初中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改进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初中学校改革实践教学管理,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初中生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要求初中学校实现“四个并重”,即:科研和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与目标并重、基础与技能并重。

(二)实践教学过程组织管理的规范化

教学大纲是对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对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学校在实践教学大纲的制订过程中,应做好如下工作:(1)组织管理人员及课程负责人学习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初中学校制订实践教学大纲编写的原则意见及模板。(4)学校相关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原则意见及模板报校务会批准后,形成初中学校正式文件下发。(5)根据原则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课程负责人编写实践教学大纲。(6)教务处对各课程负责人提交的大纲按照原则意见及模板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7)领导小组协调各方面利益及关系,推动教学大纲按时间节点逐步完成各项工作。(8)学校相关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学大纲报校务会批准后执行。

(三)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规范

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任务是保证和提高每一项教学活动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初中学校应加强调查和研究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适合校情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还应建立科学的、抓住核心的、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模式,包括质量检查方式,教学工作评估,教学信息的设计、采集、测量、统计分析和管理等。一般来说,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应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确立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第二,根据设定的目标建立质量标准;第三,根据质量标准,多渠道获取实践教学信息;第四,对获取信息的分析、加工和整理;第五,信息的反馈;第六,组织保障。第七,支持系统。其中,组织保障是指有一定的组织、一定的人员在系统里从事工作;支持系统指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系统里运行。

三、小结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4

教育上,本人自*年8月担任政教主任来,积极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加强年级组、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热情教育,积极引导,严格管理”三者并举,学生行为规范低起点,严要求,勤检查,切实做到管理时间无空隙,管理空间无空缺,管理环节无空档,管理职责无空位,学校校风班风明显好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本人积极组织下,学校有效开展了“感恩**”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为学生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计有:“知心姐姐”杂志社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王翠华教授作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徐新民教授作了《超级学习法讲座》等主题讲座。20*年,本人负责组织的第二届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获省教育厅“优秀组织奖”,03年度、*年度学校获江阴市安全文明先进单位。20*年度,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20*—20*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中小学读写大赛优秀组织奖”。精心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生屡屡获奖,为学校赢得较好荣誉。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40-01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位置比较特殊,一方面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却缺乏市区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生活方式却和城市的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师生思想活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文化生活追求比较高。但是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却难以满足师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究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科学化管理的策略。

一、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城乡结合部初中大多数都处于城市郊区,学生大多基础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各种自学考试和函授考试,通过学历进修,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第二,开展城乡结对的教研活动,使学校教师在市区优秀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专业学习,这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能使学校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第三,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教研室、教育局举办的各种优秀课例、教坛新秀、优质课、论文等评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并鼓励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借此提高教学水平;第四,积极开展教研组培训工作和校本课程培训工作。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能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并能帮助教师学会联系本校实际开展教学;而教研组培训工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教师的学科教学。此外,学校还应该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给广大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城乡结合部初中由于地处城市和乡村的交界处,在教学资源配置上明显落后于市区学校,因而导致学生难以享受到市区学校的待遇,这也是致使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城乡结合部初中必须注重改善学校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现有的资源,巧妙借用外部资源。除尽力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初中可以与市区中学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等,借助条件优越的市区中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发展自己,如可以借用市区中学的电脑室、图书室(馆)、学生运动场、音乐教室、实验室等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与市区重点中学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如请重点中学的名师来校指点本校教师的教学,以此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向市区学校看齐。

三、建设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6

【关键词】

混沌理论;学生管理;探索

一、混沌理论的定义与特征

20世纪的混沌(Chaos)理论被誉为和相对论、量子论比肩的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它动摇了牛顿、拉普拉斯构建的经典科学基础,调和了确定论和概率论两者的矛盾,发现宇宙确定性系统中的内随机性运动状态即宇宙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之中世界是确定的、必然的、有序的,但同时又是随机的、偶然的、无序的,有序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的运动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有序。全面正确理解混沌理论的特征,关键是对以下三个概念的认识。

1.初值敏感性(Initial value sensitivity)

又称蝴蝶效应,是研究混沌理论的出发点,是对系统混沌不稳定性的形象描述。系统的混沌运动,无论是离散的或连续的、低维的还是高维的、时间演化的还是空间分布的,均对初始值具有极度敏感性。即在起初发展方向上的一个微小变化,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现象。因为初始条件是不稳定的,不为人知的,系统某一部分中的微小混乱所产生的后果,能导致系统其它部分的巨大变化,

2.分形(Fractals)

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而自相似性则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标度的重复性,所以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分形的两个基本特征: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程度却是一个常量。

3.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

吸引子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而奇异吸引子则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混沌理论认为,所有的系统都遵从于不可预测的扰动,混沌系统不是混乱的系统,而是有秩序的,是隐藏在无序中的有序方式。

二、“混沌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发

物理学家福特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则彻底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确定论式可预测性的幻想。”混沌理论将人们从传统的培根-笛卡尔-牛顿主义的机械论、线性论和确定论带入后现代的非决定论、非连续性、混沌、复杂性的宇宙观。传统线性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注重制度和秩序,以规定性校纪校规、量化考核来控制约束管理学生的言行举止,忽略了环境、教师、学生、情绪等各种因素变化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混沌理论”指导下,高职院校就应采用以开放、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后现代主义范式,以混沌理论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据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启发:

1、强化深层次管理

混沌理论的初值敏感性认为系统的动态行为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受到系统的非线性反馈过程的不断放大或缩小,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上,要强化深层次管理。当下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个性独立、自我中心、反叛意识强、敏感性脆弱、包容性差,且处事鲁莽,生活学习中的琐事或小矛盾也有可能引发或升级为大的冲突和伤害,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深层次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各部门协同全员参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合理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琐事、瑕疵、失误、误解、轻微违纪引发“蝴蝶效应”,造成更大的混乱、违纪,甚至伤害。

2、管理要严宽相济

混沌理论认为,系统是有序与无序共生的,有序来自混沌又可以产生混沌,混沌来自有序又可以产生有序。有序不是绝对的有序,而是有一定的有序度。因此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存在“无序”是客观事实,校园管理必须承认“混乱”、“无序”的客观存在,绝对的“有序”是不存在的,是有悖客观的变态,因为有混乱才有秩序,在高校管理中过于严苛复杂的校园规则制度以及严厉控制,不仅无助于改变“无序”和“混乱”状态,还容易引发更大的“无序”和“混乱”,理智的认识“无序”的客观性,宽容的面对校园中客观存在的“无序”和“混乱”,在不形成“熵”的前提下,让学生体验“无序”和“混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正确的社会准则,培养学生建立自反馈效应,实现秩序的再生与重组,从他律走向自律。

3、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

奇异吸引子是空间的分形几何体,具有层次相似奇异吸引子的这种层次自相似结构也是一种典型的有序性,是存在于杂乱现象之内的潜藏的规律秩序结构。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经历都不一样,但对于良好的校园秩序和环境,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期许或定义,那就是校园的秩序感。这种共同认可的秩序感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一旦个体行为和这种共同秩序感产生冲突,会产生个体内心冲突、考量、危机和探索,这种共同的秩序感如同系统内的奇异吸引子,吸引其他的平庸引子向他靠拢,进而形成特殊的稳定状态。对于高校而言,作为奇异引子的校园秩序感应该潜藏于每个师生脑海,形成理念和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这种奇异引子的形成有效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观,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为校园管理创造奇异引子。

三、结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革命成果之一,混沌理论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亮起新的曙光,提供新的视角。对伟大的思想和理念的理解深度和实践的力度,决定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而言我们还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余长根.混沌大世界[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12.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7

1 初中学校管理内容及特征 

1.1 初中学校管理内容 

学校管理工作涵括了整个校园建设环节,是一种基于全局视域的教育管理。相较于初中学校来说,毋庸置疑,学校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的优劣性,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人才培养与确保教学质量、效率的基础。初中学校管理内容是指学校管理者(校长)落实学校教育育人目标的一种客观行为,因此,学校管理并非是只是校园事物展开的重要单元,更是教师教学管理的重要支流。学校教学管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目标养成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不难发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更应当从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以此来表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1.2 初中学校管理特征 

一是初中时期学生的进取意识与自制能力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也就必然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在开展阶段有很大的艰巨性。二是学生的理智认知还未真正生成,因而在大多数时刻必然会受到感性思维的控制,导致学校管理在进行时遭遇到更多的外界因素制约与影响。三是初中时期学生在价值观方面还处于一种非常反抗的特征阶段,其性格往往会表现得过于强硬抑或过于不善言辞,这也就在某个角度和初中学校管理制度处在一种对立状态。毫无疑问,这对学校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制约。 

2 强化学校管理工作的可实施路径分析 

2.1 利用教学管理推动新课改的执行 

初中教育新课改的主旨,旨在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2]。有鉴于此,学校管理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和教师、同学以及校园环境构成等要素展开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最终打造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可以肯定的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彰显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地位。通过兴趣、能力、经验等中介来促进新课改工作的执行,开展联动整合,以此来突出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水平。不仅如此,学校管理工作还需要重视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和课程的相关要素进行多元互动阶段,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办法展开多元化的智能建构,最终达到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 

2.2 开展现代化的学校管理 

初中学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创新属于一个和旧观念、老传统以及陈旧的管理模式相抗争的过程,这也就必然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有勇气追求,理顺新旧的关系,打破难点。毋庸讳言,当前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与社会转型期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事情在学校方面也是无能为力的。但学校管理者不可因此而畏惧困难,随波逐流。作为一个具有学校管理智慧的管理者,更应当学会审时度势,最大限度上通过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引领学校发展进步。对学生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可采取现代化的激励管理,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得整个教学工作更符合教育规律,要求教师与各部门管理者都能够不断坚持学习充电,在工作实践中持续健全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对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中,都应当体现“人本理念”思想与必要的人文关怀,用教育者的方式尊重人、激励人。 

2.3 实施民主化管理 

让教师能够在学校事物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工作管理中来,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主动意识与创造精神,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感。事实证明,让教师和学校其它成员参与到学校的工作管理,能够极大地加强管理的力度且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觉,这也让学校的全体成员对学校管理能够有更多的信任感,使双方形成为一个整体,彰显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此外,让学生在学校管理中也发挥参与作用,只要涉及到学生的教育活动在设计方案时都应当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尊重学生意见,在进行活动时有学生参加管理,并努力实行民主管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明白“如何办学,通过什么手段办学”需要学校管理者主要是校长充分认清形势,理解新时期下社会对初中学校的具体要求,并且积极地革除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打造出适合时展及形势需要的初中学校管理模式,以此来促进管理,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8

对留守儿童增多形势下的“全托式”农村寄宿教育而言,班级就是学生的全部天地,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从大处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从小处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关乎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发展。本文结合道戈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问题,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现状

1.班级社会属性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班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程天君在《班级社会学研究(上):诸论述评》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归纳。他认为,班级社会学研究主要有三类传统观点:一是把班级视作保护性的因而学生应该遵从的群体,可称之为浪漫主义的客位班级观,包括“参照群体”“初级群体”及“共同体”班级观;二是把班级视作管理/控制性的因而需要学生服从的集体/体系,可称之为管理/工具主义的客位班级观,包括“社会系统”及“集体主义”班级观;三是价值评判色彩较淡而事实分析色彩较浓的“特殊社会组织”班级观。

相对于国外多视角的研究,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比较单一,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怪圈。国内学者的观点可分为三类:“初级群体论”“社会组织论”以及“中间派”;其中“中间派”包括“活动共同体论”(班级是一种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集合起来的并由协商建立的、有规则运行的活动共同体)、“折衷论”(班级是介于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社会群体形式,且随学历层次不同而不同,因教育改革发展而变化)。还有学者持“基于抗衡的合作主义”的班级观。

2.寄宿制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农村寄宿制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布局调整、学校管理、学校的教师状况、生活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其中,对学校管理的研究涉及学生自主管理、全程管理、生活管理等问题。也有些学者对寄宿制教育管理持否定态度。实际上,在留守儿童增多的情况下,寄宿制这种办学形式能以学校监护形式来弥补学生家庭监护的不足,寄宿制学校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帮助。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居高临下”,缺乏“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二、班级社会属性分析

从组织形式上看,班级是学校的下属机构,众多班级构成学校这个整体,农村寄宿制学校亦不例外。但是否可以据此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级就是次级群体,或者说社会组织?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看,班级是初级群体,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级更是如此。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区分标准的。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

首先,从群体建立的目的来看,班级不具有次级群体的属性。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即次级群体是功利性的组织机构,像学校这样的正式组织是人们为了传承知识、传播文明而设立的。班级只是为了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本质上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诚然,班级需要完成学校、甚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但是,班级是伴随着课堂教学兴起的“教学机构”。

其次,从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来说,班级里的学生不具有社会组织中成员间的层级,不具有个人接触的间接性;相反,学生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学生交往的圈子大小随学生的个性偏好有所不同,班级里的全部学生甚至超出班级的学生都可能是每一个学生交往的对象,也就是说,学生交往具有开放性。

三、Y理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Y理论的理论观点

Y理论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64年)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关于人性本质及相应管理模式的学说,它与X理论相对立。X理论把人性看得很坏,往往用咒骂、威胁和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突出一个“严”字。而Y理论则认为人是勤奋的、富有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需要和寻求挑战的,对工作并不是绝对厌恶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1970年,管理学家莫尔斯和洛希两人提出超Y理论,认为X理论和Y理论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取决于对人的需要类型、管理方式、组织目标、工作性质和员工素质等因素。Y理论适合于所有的初级群体和像科研院所这样需要发挥成员自治责任和个人创造性的组织,也就是说,就是需要成员有更多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次级群体。

2.Y理论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

有人称农村留守家庭是“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是“制度性孤儿”。作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弱势人群,这些儿童面临诸多问题。问题的产生直接源自儿童父母监护的缺位,寄宿制办学形式以学校监护形式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监护的不足,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帮助以弥补家庭监护的不足。因此,教师爱学生非常重要。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根据Y理论来管理班级的学生,就会奉行“爱”的教育理念,就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让全班学生的学习、生活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3.以Y理论重新审视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班主任的角色

如何发挥Y理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巨大价值呢?就是要以Y理论的原则实现班级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应该始终处于正确的位置,承担恰当的角色,履行应有的责任。

(1)做学生的带头大哥,不能做孤家寡人

生活中,常常听人说,学生听老师的。对于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讲,班主任就是他们的带头大哥。学生听从老师的,这是班级有效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要让学生听班主任的话,首先,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笔者以为,人格魅力由个人优点和特点组成。班主任必须将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完全展现给学生,从而俘获学生的心。班主任要表现出严于律己、勤劳俭朴、锐意进取等优点,要体现自己在教学上的追求与特色。其次,班主任要培养自己的“知心”学生。学生认识和接受老师有一个过程,班主任必须通过培养自己的“知心”学生来加快这一进程。

(2)做学生的学习伙伴,不唱独角戏

班主任是集教育者、管理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角色,学生是专职的学习者。两者的共同身份是学习者。不学习的学生是玩世不恭的,不学习的教师是不称职的。

班主任懂得学生、懂得学习,做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和鞭策者。首先,班主任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做好教师,首先要上好自己的课,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做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其次,班主任在课堂辅导中要做学生的学习伙伴。

(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做狐朋狗友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到“三心”,即信心、细心、耐心;不要“二意”,即粗心大意、词不达意。

首先,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信心是力量之源,发现学生的一丁点儿优点要及时表扬;即使暂时没有发现,也要想方设法提前表扬。学生会讲信用的,对提前支付给他们的表扬信用,他们会加倍偿还的。其次,班主任要细心,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面目表情、走路姿势、言谈举止等,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中的问题。发现了问题之后,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择机而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班主任对学生要有耐心。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段,学生是八九点中的太阳。我们对他们欠缺最多的是耐心。家长对小孩缺乏耐心,那是一个家庭的苦难;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就是无数个家庭的灾难。

(4)做学生的心理按摩师,不做路人甲

教师是促使学生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应该做学生的心理按摩师。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给学生做集体按摩。班会课要对学校工作和班级日常事务做传达、安排和处理,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给学生做心理按摩是班会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按摩采用专题讲座、学生演讲、唱歌等形式。其次,班主任可以通过每天小结会给学生做补充按摩。小结,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余分钟,用一两分钟点一个问题,有时能达到点醒梦中人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给学生做特殊按摩。对问题学生,班主任要多关心,经常的按摩会给他们带来几缕阳光,化解他们思想上的疑团,解开他们的心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级是初级群体,这为运用Y理论进行班级管理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应该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寄宿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原青林.英国公学的寄宿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6):42.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11-0012-0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百废待兴,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党要领导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特别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基于此,1949年至1966年,中共上海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总体部署,结合解放初期上海建设的实际形势,采取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系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党员干部进行以政策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为顺利完成解放初期上海的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的保证,也为今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借鉴。

一、1949年至1966年上海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

(一)政策教育

这主要是指解放初期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的接管上海的政策教育。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党中央高度重视上海的接管,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对各方面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1949年5月初,5000名接管干部相继抵达江苏丹阳。在华东局的组织下,他们认真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有关城市工作的指示,学习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指示以及接管沈阳、天津、北平等城市的经验,按照入城纪律报告的要求,进行入城纪律演习。入城政策和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为接管上海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949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成立。自7月开始,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上海市委党校分三期对原地下党支部委员以上的骨干和接管上海的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学习形势、任务、政策以及党的建设等问题,前后训练党员两千多人。这些党员受训后,大部分成为各单位骨干及提拔干部的后备力量。这一时期,各区区委也分别举办夜党校轮训干部,全市8000余名党员,有90%经过各级党校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解放初期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开展的政策教育,使党员干部弄通了如何运用政策,锻炼了党性,增强了执政能力,最终粉碎了敌对势力“共产党治理不了上海”,“共产党在上海,维持不了三个月”的谣言。

(二)思想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指出:加强理论教育是为了克服党内在学习问题上存在着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理论学习应当循序渐进,分学习政治常识、理论常识,以及马恩列斯的理论著作和的理论著作三个层级;解决理论教员问题是主要关键;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主要责任是在党的高级干部身上,这些精神成为这一时期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主旨。

根据中央精神,上海对理论学习提出具体办法和严格要求。按照干部的文化程度和理论基础,编为高级组、中级组和初级组。高级组一般是有独立研究能力的老干部,着重理论的提高,以自修为主,有计划地学习规定的理论书籍,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联共(布)党史》、斯大林《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社会发展史》等。中级组的文化程度相当于高小毕业、缺乏初步的理论基础,着重学习政策与补上理论书籍,采取自修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初级组往往是新干部和留用人员,着重思想改造与政策教育,采取逐章逐节讲解的方式。为保证质量,对学习的组织领导、时间、检查与考试等都做出规定。

1953年,全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在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中央号召全党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建设著作,上海党内形成系统学习理论的热潮。每周有两个半天为全市各级干部的理论学习日,初级组开始学习经济建设常识读本。1955年,进一步规定原来的高级组学哲学,中级组学政治经济学,初级组学《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1956年,实行时事形势报告员制度,针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国际形势问题,由市委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作讲演,得到党员干部的欢迎。与此同时,市委要求“把干部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调出来学习经济建设理论,打开眼界,克服盲目性,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委党校从第6期训练班开始,组织学员系统学习理论,向正规党校过渡。从1953年6月至1957年6月,市委党校举办五期培训班,每期学制6至8个月,对全市正副科长级党员干部2524人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教育。

在对理论学习的总体部署中,上海市委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高级干部学习理论。到1952年12月,全市有近400名高级干部参加理论学习。从1955年8月开始,分期开办局级以上干部自修班,使这些高级党员干部轮流离开工作岗位2至3个月,集中起来自修马列主义理论。二是培养骨干教员。如,1956年市委宣传部举办的业余政治学校师资训练班。1959年2月,原市委初级党校和中央第三中级党校合并而成新的市委党校成立。之后,进一步推进了培训教员的力度,通过举办7期培训班,培训理论教员和宣传干部500多人。此外,市委党校还以讲座形式,对全市机关、工厂3400多名干部和理论宣传干部进行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辅导。

党的以后,党的干部政策从原来大批迅速地提升干部职务转变为“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能力”,通过轮训,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领导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这一时期,由于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发展速度,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严重的失误和曲折,为帮助干部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党性,中央做出《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提出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轮训,着重解决党的建设和党的生活中存在着的问题。上海贯彻的整体情况是:高级干部参加市委党校举办的轮训班;各个基层单位采取业余时间集中上党课的办法,每两至三周上课一次,(按支部)分散讨论;采取举办训练班和讲座、备课等形式培训支部教员。

到1963年4月,在列入轮训干部规划的49468人中,有90.8%参加了轮训。在此期间,根据中央重新教育党员的精神,1962年对没有列入干部轮训范围的党员,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和优良传统的教育,先是分批进行短期脱产训练,然后转入经常的党课教育,全市有近26万党员参加了训练,占应训党员总数的95.7%。通过大规模的轮训和训练,一般的党员干部懂得了一些党的基本知识和道理,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高级干部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

(三)文化教育

针对建国初期干部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的情况,上海各级党组织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干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求“凡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其文化程度在高小毕业以下者,均以学习文化为主。”“所有干部都须学习业务”。主要学习语文、算术两门课,程度低的参加扫盲班,能够识文断字的参加机关业余文化学校,高小毕业满足一定条件的由组织选送进工农速成中学。1953年,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后,市政府文化委员会设立干部文化教育处。市委党校开设工农干部文化班,分初中班和高小班,招收市、区党政机关文化程度初小以下、科级以上党员干部。

1956年秋季,上海成立了干部文化学校,分批吸收有培养前途的工农干部和科级以上干部,通过一年或一年半的学习,使其学历水平达到初中毕业。1960年初,根据市委要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制造高精密尖产品的基地之一和科技研究中心之一、要在8年内培养70万科技干部的指示精神,上海进一步加大职工业余教育的力度。同时,更加重视有生产实践经验干部的培训,通过吸收他们参加半工半读班、业余中专以及职工业余学校中的技术班和中专班等途径,提高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1960年4月,上海成立业余大学,采取半工半读方式,吸收5年以上工龄、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干部入学,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掌握现代科技的管理干部。此外,市委党校还专门开办科技干部轮训班。

通过大量的有计划的学习培训,全市干部的文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到1964年在初中以下的比例下降到37%。

二、经验与启示

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仅是一项教育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上海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框架,有效提高了解放初期党员干部的理论、文化和业务水平。这不仅为上海建设提供了队伍保障,也对今天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启示。

(一)坚持政治性是根本

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姓“党”,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的根本特点。由此出发,一要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充分把握中心工作重点环节的需求,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上海解放前后的政策教育,就是对干部进上海的一次充分“预习”,使干部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顺利完成接管和解放初期的各项工作打下重要基础。刘晓(时任市委第二书记兼党校校长)对党校培训与上海中心工作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概括:“从党校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上海工作发展的过程。如第1期主要是学习政策,做好接管工作;第2期主要是学习群众工作政策,做好群众工作;第3期主要是为了提高基层组织,加强支部工作;第4期的前半期是镇压反革命政策的学习和实际斗争,后半期学习整党,准备出去作为整党骨干;以上这样一个过程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在全上海,将群众组织起来了。”二要注重理论教育。建国初期的理论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来使党员干部能够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事物,克服经验主义倾向,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能力;二来使党员干部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党的观念,学会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进行工作。理论教育要与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切忌形式主义。当时理论学习的气氛很浓,探讨理论的气氛也很浓,比如在市委党校某期轮训班中,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就“辛辛苦苦埋头苦干是否算树立了不断革命思想?”“为什么对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肯定它,又要否定它?”等问题展开专题辩论。凡是专题辩论开展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就比较显著。

(二)分层分类实施是抓手

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也要遵循教育培训的一般规律,遵循干部的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干部的个人需求和自主选择。所谓分层,就是要根据党员干部不同的能力水平,确定适合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既不能失之无味,也不能拔苗助长。所谓分类,就是要处理好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关系,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建国初分小组培训党员干部的方法,就是根据干部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理论需要、以及学习条件进行的分类组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教育培训观念。改革开放以后,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学历壁垒已渐渐消失,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综合统筹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凸显,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结合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需求,设计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干部教育培训方案,既发挥组织的引导性、教育性,又体现个人的自主性、选择性。

(三)培养骨干教员是关键

合格的教育者是培养好被教育者的前提。上海这17年中,骨干教员除一般意义上的党校教师外,还有各委办局的专职理论教员、高校政治教师等。市委党校多次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宣传教育的干部,在整风、整党之前,都举办了培养骨干的专门培训班。针对建国初期缺少教员的突出问题,还要求部分高级组的干部担当下级组员的教员。当前,有些干部教育培训缺乏有效性,根本问题是干部教育培训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一方面不仅是党校,各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确有条件的都可以纳入骨干教员培养的规划中,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的大师资库;另一方面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应重视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1949年-1965年)[Z].

[2]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党建文献选编(1949-1976)[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1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一直运用较陈旧教学理念,致使学生达不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个别学校领导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和体育教学的方式不能保证各地区体育教学的质量;绝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经费不足,体育教学设施很难满足学生体育运动的正常需求。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开始实施以后,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他们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加学生对待体育课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安阳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年至今,有关体育课教学的相关著作和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阳市市区8所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寻找合理化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40份,回收4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160份,回收158份,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51份,问卷有效率为92.1%。

1.2.3访谈法:与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现场访问与交流,走访这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向他们请教和咨询当前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情况。

1.2.4数据统计法:调查所获数据均在excel2003软件包上进行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安阳市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2.1.1体育课程设置

安阳市初级中学体育课内容安排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课程的安排上仅仅限于田径项目 ( 只有跑,跳等不需要器材的项目) ,虽然别的项目项目也有安排,但因为场地受限制,参与其他项目的学生相当的少,基本达不到了对一堂活动课的要求。

2.1.2体育理论课的开展情况

体育理论课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方法、预防受伤措施、增进健康的一类课型。体育理论课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9.8% 的学校会进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60.2%的学校还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

2.1.3安阳市中学体育管理现状

安阳市分管中学负责体育的80%以上都是副校长,其他的学校对体育负责的都是教务处或其他部门,领导体制普遍存在组织不健全,分工不明确,在负责体育方面的效率低等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安阳市对中学体育施行的措施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并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初中学校体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施行一些宏观的管理方案和具体的落实措施,缺乏对应目标和管理意识,更无相对应的监督检查标准;对体育教师、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质量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学校体育一体化、制度化和高效化的想法还很难实现。

2.2安阳市市区初级中学体育场地情况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安阳市初级中学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比较差,经实地调查发现,有很多场地会出现“一地两用”的情况;有足球场的学校仅占调查总数的25.0%,设施数量较少,还有场地的规格比例达不到标准的规格,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课教学。

2.3安阳市市区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安阳市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没有好的锻炼氛围,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现状也不够重视。

3.1.2安阳市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中,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其教学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起到引领、指导和带头作用的教师;开设的体育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新兴体育项目开设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的开设较少。

3.2建议

3.2.1建议安阳市教育主管机构及各初级中学学校领导应当彻底转变教育思想,大胆创新,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中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领导监管力度,完善各项管理体系。

3.2.2学校应注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定期开展针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业务素质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建议体育教师应改善过于陈旧、单调的教学方法;要深刻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调动学生主观参与意识,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乔万里,张志伟.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教育管理,2011(06):82-84.

[2]容贤冰,叶素英.桂林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3(10):51-52.

初中学校管理论文例11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题目1

1.【选择题】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

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选择一项:

C.

学监

题目2

2.【选择题】美国小学一般不太重视

的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选择一项:

C.

天才儿童

题目3

3.【选择题】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性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

选择一项:

B.

民办教师

题目4

4.【选择题】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

选择一项:

C.

权利

题目5

5.【选择题】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

节,并兼职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

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选择一项:

D.

28、三四

题目6

6.【选择题】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

制度。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选择一项:

B.

转任

题目7

7.【选择题】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

选择一项:

B.

专业发展学校

题目8

8.【选择题】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

、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选择一项:

A.

学历标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题目9

1.【简答题】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

(1)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

(2)必须经过英语和数学考试,获得证书。

(3)必须经过为期一年的使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题目10

2.【简答题】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校长外,还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答:

(1)教师委员会

(2)家长委员会

(3)学校理事会

题目11

3.【简答题】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

答:

第一,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

第三,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

第四,召开专业考察会议。

题目12

4.【简答题】简述法国初等学校教师的资格竞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的内容。

答:初始为语文、数学两项笔试,各三小时。既检查知识,也检查能力,还检查对初等教育的理解及知识和能力在其中的运用。复试包括4项:一项口试为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理解,一项口试为考生从外语、音乐、美术中选择的一项,笔试由考生从生物-地质、历史-地理、物理-技术中选择一项,体育包括游泳、自选项目和回答问题。

题目13

5.【简答题】简述世界初等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

答:

(1)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3)不断改善学校内部管理

三、论述题(30分)

题目14

1.谈谈主要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内容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