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6 09:29:16

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例1

一、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产生于美国,后在全球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席卷全球,我国的电子商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谓“电子商务”是以飞速发展的遍及全球的Internet网络为架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运作模式。涵盖的领域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Internet电子商务的出现,实现了电子商务内涵的进一步扩展:

1.从单纯的网上信息到构建完善的网络商务信息中心。

2.从功能单一的电子交易市场转变为产、供、销一体化的虚拟商务市场。

3.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3A”式网络银行。

4.真正实现了技术和商务的高度融合。其中技术是手段,商务是归宿。这里所指的技术应该涵盖了一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商务是指契约型或非契约型的一切商务性质的关系所引起的种种事项。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框架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詹姆斯.弗.穆尔在他的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中提出的。在这篇文章里,他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诸多机制。众多的商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商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生态特征的社会系统。所谓商业生态系统,就是指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系统主题包括:各类经济个体和组织—供应商、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竞争对手、风险承担者。其他相关行业和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和社会组织等。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区别的是,商业生态系统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我存你亡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彼此之间更像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则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

三、电子商务中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因分析

1.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发展依旧稳定

根据《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38780家,同比增长8%。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0950家,同比增长7%,增速趋缓;B2C、C2C与其它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4620家,较去年增幅达20.1%。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90万人。

2.需求拉动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迅猛增长

根据《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2.95万亿,同比增长13%;网络零售(B2C和C2C)市场交易规模为5119亿元,同比增长46.6%。

3.电子商务的运营配套体系日益完善

电子商务的运营配套体系包括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网络安全体系,行业标准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等。这些保障条件,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大力推动下日趋完善。

4.风险投资大量涌入

风险投资看好电子商务的短周期回报,导致大量资本金涌入电子商务领域。,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融资事件共有25起,其中风险投资24起,总额逾59.6亿人民币;IPO 1起,募资总额7.6亿元。

5.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法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极大的推动和规范了电子商务的发展。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通过实施,从法律层面解决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电子签名、电子合同及电子认证服务等一系列长期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2007年,我国首次出台了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商务部出台《电子商务模式规范》和《网络购物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并于今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1.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处在同一价值链的企业,在任何成员核心能力下降时,都可能弱化系统整体的竞争力。每个成员在积极地自我完善的同时,应当通过投资、赞助等方式来促进供应商、配套厂商、顾客及相关参与主体的共同进化。另一种情况是竞争对手之间的系统同发展,即各自通过自身优势的增强而超越竞争对手。

2.集成化

商业生态系统的出现,让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的增值和管理流程的重组更加有合力。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供应链将各个参与主体整合到统一、高效的互利合作系统,从而完善企业的价值网络,将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生态系统的竞争。

3.生态位

生态位的理论是由罗伯特·索洛最先提出的。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生物单位对资源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商业生态系统内的各个参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等元素都有相应的规则和模式。

4.自组织

推动商业生态系统产生、演化和发展的关键是内部的自我适应,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商业生态系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实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策略和结构,从而保证了发展的源动力。

5.周期性和演化性

商业生态系统和其它生物系统一样都有产生、成长、成熟、死亡的周期过程。它的发展遵循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以更高的起点向前发展。

6.开放性

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为商务活动的参与主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共享交流平台。系统越开放,企业对信息的共享程度越高,企业间的合作机会也就越多。由此带动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最终促进商业系统类企业的良性发展。

五、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

1.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是电子商务走向规范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商业生态系统内配套资源完善、企业间的合作规范有序,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和资源都能在系统内得到满足。过去电子商务活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在新的模式下整合为统一的整体。这都标志着我国的电子商务活动在走向成熟。

2.完善商业生态系统将会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走向更高的层次

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具备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和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产业环境。而商业生态环境就是产业环境的典型代表。要让电子商务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都能自觉遵循商务交易的游戏规则。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真正成为持续、健康电子商务产业的孵化地。

3.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的根本目地是优化系统资源,让所有的参与主体都能“有利可图”,从而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的协调发展。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主体之间是一种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关系,构成具有特定经济功能且相互依存的价值链整体。各个参与主体按照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基本原则,实现经营活动中“各取所需、有利可图”的共赢增值模式。推动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由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复杂性,商业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实施电子商务的途径,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建立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与系统中的各成员构建共享的、创新的、集成化的技术标准,并根据商业生态系统发展阶段(开拓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的扩展、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领导、商业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的特征和自己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培养自身的核心能力。最终完善整个商业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晓明,尚玉昌.普通生态学(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琪.电子商务图解[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商业生态系统例2

随着高科技的更迭出新,市场的运作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行业之间的分界线在逐步瓦解,企业面临着与那些以前从未想过的对手进行斗争。同时企业内部结构也随着行业趋势在改变,工业时代的层级式垂直整合向信息时代的扁平式授权分工整合递进,再到如今的超分工管理模式。知识时代将垂直分工进行整合,水平分工也进行整合,这种超分工整合使得许多不同领域的公司被命运绑在了一起,共同迎接挑战。

而互联网作为现代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成为创造和分享这条价值链中的一部分,行业的特殊性造就了它无法和传统企业组织一样走正规道路去发展,但“同一个游戏同一个规则”,超分工整合使得互联网行业与其他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正着它的特殊性,复杂的互联世界使得它比其他行业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竞争者。如何解释?假设市场是块蛋糕,在制作蛋糕时,大家就是合作者,而在分蛋糕时,大家就是竞争者。敌人和盟友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重叠的。企业采取任何行动都是为了发展企业,可是在扩张的路途中不一定要扫清前方一切物体。换位思考,你是选择和别人一起将蛋糕做大然后分多点,还是去争夺那块大小固定的蛋糕?

二、如何定义“互助者”?

根据赛局理论所言,若顾客因拥有其他参赛者的产品而提高对你产品的评价时,该参赛者就是你的互助补者,反之则为竞争者;若供应商因提供其他参赛者资源而提高对你提供资源的吸引力时,该参赛者就是你的互补者,反之则是竞争者。商业生态系统使得不同领域的企业走到了一起,增加了各自的市场机会,在一定的规则下,不同种类的个体从低层次结合,逐步推向高层次的发展,使得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

弗。穆尔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狼猎取虚弱的驯鹿,从而使鹿群变强,同时狼的存在避免了鹿群的数量膨胀。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竞争、合作模式,还有第三种模式——“共同进化”,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与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竞合”关系使得竞争者们一起研制,一起改变整个大环境,那么处于这个环境下的任何群体都可以从中获益。

而在互联网产业中,“共同进化”显得尤为重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隐藏着大量的互助者,高级管理者寻找出可能的互助者,将网络成员的贡献整合起来,从而给顾客和生产者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好的管理者不仅仅要正确引导企业,还需将无关的要素整合到企业组织中去,形成新的竞争与规则。

三、“无界”的世界暗藏危机

企业在接受新的市场格局带来的便易时,还需注意互助的机会与竞争的威胁是同时存在的。

12月21日,CSDN 640W用户帐户,密码,邮箱遭到黑客泄露;12月22日,中国各大知名网站全面沦陷;12月24日15:30天涯全面沦陷,泄露多达900W帐户信息;12月28日圆通系统被入侵,资料是否泄露不详;12月29日:黑客入侵蒙牛官网,成功拿取服务器权限;12月29日Ispeak数据泄露上升到1000W;垃圾邮件占总邮件95%;12月29日杭州电信站点配置错误,造成用户信息泄露;网络钓鱼、仿冒网站、钓鱼短信等网络欺诈行为十分突出,给用户和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伪造地址发动网络攻击,利用虚假身份毁坏公民个人和企业声誉的情况屡见不鲜。

行业的链接,使得“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以“协作共赢”为目标的互联网生态圈,如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伤害的将不仅仅是自身,其所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的运作,所以于己于他,我们都应义不容辞的整改整个互联网环境,打造一个生态、绿色的IT行业。

四、如何打造生态互联网

在新旧交替的市场模式中,管理者需着手两个方面:一方面瞄准未来,力争最有利的企业生态位,另一方面应试着了解其他人的动机,好的“互助者”可以帮你赢得天下,而坏的“互助者”则会毁了一切。

首先不良信息充斥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性的症结,要想解决它,需要政府和互联网公司的共同努力。如2010年百度曾斥资1亿元发起“阳光行动”,强化技术及管理,并在每个搜索结果页面设立举报通道,承诺48小时处理,同时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打击重点案例,成效斐然。

其次由于国内法律法规对在网络虚假消息的犯罪无明确定位,且抓获和惩罚成本很高,并且由于网民的素养程度不同,导致网络诈骗屡次出现。这种情况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基本的知识教育开始,增强法律意识和基本网络常识,从而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商业生态系统例3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最早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是罗斯查尔德,他形容经济生态系统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好被看作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是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JamesF.Moore)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新观念,他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投资商、政府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这种经济联合体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赵湘莲等学者这样描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态:“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商业系统。但它与一般商业系统不同的是,它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中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链网式集成形成了系统存在的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每个成员仅是价值网中的一个结点,执行着某一功能,某一结点的缺失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协同进化会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但它与生态系统又有所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未来目标和构想的人工系统。系统中的成员必须分析在这种构想中希望扮演什么角色?希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和控制达到一种什么程度?他们在价值网各节点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并在共同的前景下对自身及系统进行精心管理。

因此,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商业系统和企业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外,还体现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和行为复杂,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是典型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不仅具有企业网络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必然遵循的自然生态现象几个核心的特征:

第一,存在就是目的。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是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基本的行为动力。物种从环境中去的资源,纯粹是为了延续本身与族群的生命,并非意图对其他物种有任何贡献。在生态说的概念下,“生存”本身即是商业模式存在的目的。企业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情形,就像物种在生态环境中求取生存的情况一样,我们注意的焦点在于企业商业模式如何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持续本身的生存。至于商业模式的存在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功用、对消费者有何意义、对社会福利或资源分配有何改善,都是商业模式在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关心的重点。

第二,物竞天择。物种在面对其生存环境时,是非常渺小与无助的。在生物演进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物种曾经改变过生存环境。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这种宿命观,和传统的策略者抱着“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和信服“自己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的主流思想,有极大的不同。换言之,生态说基本思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如何由环境中取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来适应当前的环境,而非商业模式对环境有何贡献或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被环境支配的被动性立场下,我们应理解,商业模式生存是配合环境进化而非进步的结果,重点应在于“适合”而非“完美”。

第三,长时间,宽视野。传统的策略逻辑以个别商业模式为分析单位,不论是商业模式本身的条件能力,或未来的发展策略,均以单一商业模式为分析对象。然而,族群生态学是研究物种族群如何适应环境的一门科学。从生态的观点思考,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条件相似的组织族群,即使其中个体的行为各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强弱的生存能力。但就长期而言,整个族群被天择淘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换言之,生态说的策略逻辑是适用于整个族群的,个体是无法对抗这个趋势的。当然,它亦必须亦较长时间幅度来观察,才能验证逻辑的正确性。

生态观点既然不以个别组织为分析对象,它的议题就常常围绕在大结构上,去推论企业与其他各类相关利益组织或竞争组织之间的关系,或考察如何还有一些关系的安排,以及对法令政策、人力结构等环境因素所做的调整,以求取族群的生存,是一个典型的宽视野的巨观思考。

三、商业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与策略

(一)战略类型

1、核心型战略。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充当商业生态系统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影响这个系统的特定行为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网络核心战略是指在改善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情况,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使本企业取得可持续的绩效的一种运营战略。其特征是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努力构建外部的网络结构,积极维持整个网络的健康并从中受益。

2、支配主宰型战略和坐收其利型战略。坐收其利型战略是一种不连贯的战略,采取该战略的企业既不愿意通过一体化来控制生态系统,但又过多的从生态系统中攫取价值。即采取这样战略的企业既不承担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的责任,又不愿意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弊端明显的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某一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生态系统,但它过度的管理了生态系统。这种战略虽有弊端,但支配主宰者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使得过度攫取价值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3、缝隙型战略。着眼于专业化和差异化,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缝隙型企业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二)发展策略

1、顺应策略。这个策略的基本理念是,承认这个环境没有办法改变,也不准备去挑战这个环境,只希望在变化环境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2、快速追随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快速追随对忽然出现的市场是成功的关键。要做到快速追随,“同步工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任何研究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基本的构想提出,然后开始研究后,准备推广,培训,如此必然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施。今天如果要让商业模式准时实施,就必须让这些活动同步进行,当构想刚出现时,就已经开始准备推广与培训。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商业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市场需要。

3、生存与繁衍策略。当外在环境变化很快速的时候,企业要记得,生存是第一优先。若今天不愿意顺应大环境来做改变,只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很快会被环境淘汰。但今天大环境的改变这样快,要赶上环境的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时候流行什么商业模式,很难在事前掌握,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制定适当的商业模式繁衍策略。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维护措施

在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个起支持作用的企业,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不仅要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还要维持它的健康与动态平衡,并不断增强它的生命力。

第一,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IBM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而且提供的是平台型产品,其可以称得上是所在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但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猜度,会不会在合作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暴露自己的业务和优势的风险?因此,为了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就必须给它们留出足够的价值空间。1999年,IBM决定放弃应用软件,专注于发展中间件。中间件目前在软件业务中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正是由于避免与众多的应用开发商争利,IBM才赢得了这个群体的信任,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

第二,保持理念的先进性。要提高协作和创新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能够被各方接受的统一理念。这个理念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否则就很难保证这个生态系统的长期存续,更不用说获得什么优势。

第三,推动生态系统中的合作。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必须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创造活动,其中既包括合作伙伴与自己的合作,也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核心企业要能提供一些免费的资源和资讯吸引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加大合作的力度,力争把蛋糕做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四,控制生态系统风险。核心企业在推进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时,必须把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核心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时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系统中的骨干企业应对其他企业的弱项予以适当的帮助,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另外,商业生态系统还要重点防范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湘莲,陈桂英.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系统[J].经济纵横,2007(4).

2、李炜,王安民.构造健康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模式[J].中国经贸,2007(12).

商业生态系统例4

如何转型?怎样绕开转型路上的各种坑?传统企业迫切需要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供他们选择,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商业环境,重振雄风。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SaaS电商系统的出现让传统企业的电商转型之路有了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选择。

作为国内专业的电商SaaS系统及服务提供商,千米网是国内最早为中小企业做专业电商工具及服务的企业。千米网的产品包括云订货B2B批发订货系统、云商城多屏商城系统、B2B2C多用户商城系统、云小店APP、销售助手APP等。

在千米网看来,传统企业转型需要以电商化的系统为抓手,大力布局自己的电商生态。以企业最为常见的批发订货业务为例来阐述:如何通过云订货实现批发订货业务的电商化而成就整个企业的电商生态。

订单是连接买卖双方的桥梁,99%的企业都是围绕着订单在运转。批发订货是企业在经营中绕不开的一环,传统批发订货形式基于电话、传真、QQ,效率奇低,企业和客户之间经常由于下错单、发错货而导致退换,折腾不停。

传统的订货方式下,售买双方信息不透明,新客户难以对企业形成良好的信任度,订单往往会因此流失。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出差在外,便无法及时跟进商机,如安排专人负责接单发货,又将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一旦客户量和商品数达到一定量级,在传统的订货形式下,企业根本无法从庞杂凌乱的订单中分析出具体的利润来源,更无法通过订单数据对随后的生产和经营进行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批发订货经过了买卖上门的1.0阶段,电话订货的2.0阶段,进入了网络订货的3.0阶段,并且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订货逐渐开始成为主流。

互联网改造着世界,它要求企业从过去以“商品为中心”的运转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企业与客户之间最密切相关的就是订单。如果以订单作为企业的运转枢纽,订货系统它就应该“足够大”。

一套足够好的订货系统要负责的绝不仅仅只是处理订单,它还应该有能力连接上下游供应链,拥有用户体验良好的前端站点,拥有大数据的后台分析能力,能够对接仓储物流系统,还要兼具客户管理能力,同时,适配各种移动设备,支持移动订货。

云订货B2B批发订货系统希望以订单串联起企业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订货系统开始带动传统企业的全面电商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经营和管理的需要,企业陆续使用订单处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OA系统等管理软件及工具。他们之间相互独立,数据无法互通,造成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的割裂。

商业生态系统例5

企业生态系统,顾名思义是若干企业为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战略联盟。企业生态系统可是紧密共生——如围绕ARM形成的芯片和移动平台产业(mobile device),也可以是松散共生——如米其林轮胎与汽车制造商及汽车修理行(garage)形成的企业体系。紧密共生建立在各企业深度整合的基础上,一般是基于共同的技术标准或平台,在高科技产业比较多见。而松散共生则概况了其他大多数产业链中包含的各类企业。共生的规模也差别很大,如围绕ARM的生态系统包含400多家企业,而著名的Wintel联盟中的企业数目就少得多。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加入或打造生态系统尤为重要。首先,这是基于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其次生态系统相对于单一企业而言也拥有诸多优势,如灵活性和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企业生态系统能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形成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生态系统内各成员企业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其二,生态系统内各成员企业可以成为直接获取技术的来源。

位于英国剑桥的芯片公司ARM就是利用生态系统内成员企业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创新的最佳例子。ARM是当今高科技产业的骄子,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其低能耗芯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5%,靠的就是围绕它形成的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ARM的独特之处在于“只设计,不生产,销售技术执照”,从而形成了这个包含芯片生产商,软件企业,设计辅助工具开发商和移动设备生产商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乏德州仪器、高通、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其生态系统的综合竞争力连英特尔都望尘莫及。

在ARM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企业为了和ARM共生共荣,在信息和知识上都与ARM有相当程度的互享。ARM和它们建立了双向合作模式(two-way partnership model),在向这些企业提供芯片技术执照的同时,也要求它们向自己提供各自的技术和市场等关键信息,以便设计出最符合它们各自需要的芯片。也就是说,ARM通过这个双向交流系统,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创新思路,而没有这种生态系统的竞争对手们则根本无法与ARM匹敌。为了更有效地获取创新思路和信息,ARM还专门建立了互联网平台,称为ARM联合社区(ARM Connected Community)。此社区不但向成员企业提供免费的信息和技术资源,还是一个对话平台,让各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其上交换信息,想法和创意。通过这种深度交流,ARM获得了众多而全面的创新思路,因此可以集众家意见之长设计出最优的芯片。而且由于它从合作企业那里不断获得关于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所以对用户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也能够有的放矢,成功率更高,风险也大大降低。

商业生态系统例6

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改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内容、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都发生了变化。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不再是单个企业独自完成,而是由其所在的商业生态系统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当今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竞争模式的转换使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受到重视。认识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主体和治理特点及其治理机制,对于完善商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必要性

商业生态系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通过市场与企业的相互渗透并借助于一定的纽带融合而成,其组织形态具有柔性的边界,系统成员包括客户群、供应商群、产业领导群,投资商、金融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者、政府及具有政府职能的单位,以及其他利益共同体单位。商业生态系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力输送到家,是数十家机构合作的结果;在一辆汽车的制造与分销过程中,有数百个组织参与。尤其是在现代商业中占居主宰地位的微软、沃尔玛等世界级企业,其实践证明: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和资源,更取决于其所处于的远远大于公司本身的商业生态系统的优势。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变为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马可・扬西蒂、罗伊・莱温,2004)。

传统的企业治理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单个企业,其治理机制包括市场治理和科层治理,市场治理是价格调节发挥主导作用的“价格机制”,科层治理是指以股东利益至上为原则、以层级组织的权威为依托的“命令机制”,属于企业内的制度安排(李维安,2005),而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界限和层次,在组织形式、协调方式、制度形态上都与传统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别:系统内的成员企业之间保持着沟通和联系,因此市场治理的价格机制难以奏效;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因此传统科层治理中的命令机制难以实现,且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核心是系统内的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而不是以股东的利益至上。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传统企业治理理论运用到商业生态系统中。在此形势下,研究商业生态系统及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如何对系统进行治理,并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协调各企业的行为,提高系统的整体利益,保证系统得以健康运行尤为必要。

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主体

商业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骨干型企业、主宰型企业、缝隙型企业和辅助组织组成(宋林、顾力刚,2010),其中骨干型企业一般又被称为核心企业。穆尔在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一书中指出,核心企业负责提供系统核心产品或服务,具有能够创造和实现最终消费的核心能力。扬西蒂和莱维恩在他们所著的《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中提出,核心企业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者和管理者,积极地创造其他成员可以共享的平台,如资产、能力、技术、工具等,从而为系统创造价值,并与系统中其他成员分享价值,使其他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共享资产来创造和完善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通过技术、能力和政策的有机整合,将成千上万家供应商企业聚集起来,为它们建立起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并贮存有丰富信息的平台,既促进了供应商的积极性,又提升并增强了沃尔玛的地位和竞争优势;IT巨头微软公司一直致力于设计可供成千上万的机构和数百万的软件开发者使用的编程工具和技术,不仅使软件开发商提高了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也促进了其所联结的商业生态系统。在不用担心与硬件相容问题的前提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沃尔玛和微软公司就是其各自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他们围绕顾客将众多分散的企业联结起来,并在这个由大量的、多样的企业所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其他成员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能够赖以生存的平台,积极地扮演着领导者的关键角色。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核心企业应具备以下特征:核心企业是其所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者和管理者,通过搭建共同的平台并借助平台的辐射作用,塑造和协调其所在的系统;核心企业是异质和不可取代的,拥有其他成员企业不具备的核心优势,这些核心优势能够吸引成员企业的加入、为系统成员提供基础的平台、为整个系统创造持续的利益;核心企业在拥有核心优势的基础上与系统成员共同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基于核心企业的这些特点和其在系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主体必须是核心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初期,具有基础优势的核心企业通过价值重组、信息和资源共享来吸引其他的企业加入,共同生产出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为系统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核心企业也要解决成员企业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应管理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治理机制,有效地协调、约束与激励成员企业的行为,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不断进化。

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特点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中间性组织,与其他常见的中间性组织(诸如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团、战略网络、虚拟企业等)在组织形态、协调机制、伙伴的选择、成员间的关系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有其特殊性。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需要系统内成员企业的共同参与

与战略联盟、虚拟企业这类由具有对等经营实力企业组成的中间性组织不同,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企业涵盖范围更广,种类更多,通常是一些围绕核心企业开展生产活动的、具有不同关键资源的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关键就是核心企业如何协调这些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每个成员企业都能把自己当成整体的一部分,尽其所能。对于参与到系统中的每一家成员企业而言,其他企业都是利益相关者,只是密切程度不同。因此,系统中所有的成员企业都应当以整体利益的提高为出发点,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治理机制来分享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形成双向或多项互动治理。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具有整合性

商业生态系统是由许多具有合作交易关系的独立的企业构成的,在合作交易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个体是独立的,具有利益的追求,核心企业需要保护其追求自身利益的权益不被破坏;另一方面,这些独立的企业在系统的协调运行中又像一个整体一样去运作,形成系统的共同利益。这种基于群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对各个独立的个体利益进行整合。因此,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有机整合。

(三)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具有动态性

商业生态系统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动态的组织过程,在运行的过程中伴随着系统成员的不断进入与退出、成员关系的不断变化与调整。核心企业面对系统中不同的成员企业进行合作,这些合作过程在交易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任务复杂性和交易的频率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别,对于系统内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他们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属于不同的交易类型,因此,核心企业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合作关系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机制,对不同的成员企业采取不同的治理结构安排,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见,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是一种嵌入结构

商业生态系统中系统成员之间具有各种经济性和社会性联系。在企业集团内,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股权,其治理关系是严格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与企业集团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性的协调和控制。虽然组成系统的成员企业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战略地位不同,但是各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体,同样拥有自,它们与核心企业处于平等地位。由于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综合属性的嵌入性结构会把系统中不同的成员企业聚集起来,形成它们之间的信息流动,使信息、行为规范、共同愿景等冲破组织边界,出现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周辉、万颖华,2011)。因此,嵌入结构的业务往来、技术合作等实体要素和信任、承诺、品牌、声誉等社会经济性要素构成了商业生态系统建立治理机制的基础。

综上所述,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是指系统内的核心企业通过经济合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企业间制度为核心的参与者的关系安排,包括治理的环境、边界、目标、结构、模式、机制等多个方面。

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是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核心,因为商业生态系统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其治理机制能否保障成员企业间有强大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谋取私利,形成同步互动和有序高效的协作。如果治理机制到位,就会对系统成员的行为发生有效的协调、激励和约束作用,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不断进化;反之,系统成员的行为就会偏离目标、无序运行,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商业生态系统的活动就会扭曲变形。在经济学中,治理机制是协调交易各方利益、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一整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准则(孙国强,2003)。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是能够对成员企业行为起到制约与调节作用、保证系统内成员企业有序运作的规范与准则的总和,主要包括:进入退出机制、互惠共生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

(一)进入退出机制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核心企业建立商业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同时,具有松散组织结构和柔性边界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运作过程中伴随着优秀成员企业的不断进入和被淘汰企业的随时退出,因此,核心企业在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与淘汰不合格企业时,需要建立一个严格的进入退出机制,以保证其行为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在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初期,核心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和组建系统团队时,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目标要求,综合分析候选企业核心能力的优势互补性、合作的可能性、文化的兼容性、共赢性、信誉、综合实力等因素,确定选择合作伙伴的具体标准和方法,形成成员企业的进入机制;在系统的运作过程中,核心企业难以保证所有成员企业齐心协力促进系统向前发展,必然有一部分企业会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违背系统的整体利益,核心企业建立正式的退出机制来惩罚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使这些违背系统整体利益的企业受到受害企业及其他成员企业的制裁,在企业所犯错误的程度达到退出机制里规定的标准时,成员企业将被驱逐出系统,甚至遭到整个行业的限制。因此,严格的退出机制会使企业始终感觉到威胁的存在,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概率。

(二)互惠共生机制

商业生态系统是由具有互补性的、彼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的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参与系统中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存的利益共生体。核心企业通过其掌握的优势资源在系统内进行价值创造活动,并且将创造的价值在系统内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共享。如果核心企业不能将其创造的价值与系统成员进行分享,系统的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得不到利益分配的企业将开始出现衰退,并设法转向其他系统,大量成员企业的退出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是利益共享、互相依存的,不管单个企业表面上多么强大,最终还是与整个系统共命运。因此,建立合理的互惠共生机制是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运作的前提。

商业生态系统的互惠共生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分配。核心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系统创造公共平台,使其他企业能够利用这一平台获取资源,也可以通过加强系统内企业间的沟通,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使企业共享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推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价值分配是核心企业根据不同成员企业对创造价值的贡献大小来分配利润,掌握关键资源和贡献大的企业获得的利益份额较大,反之,则获得较少的利益份额。核心企业在进行利益分配时要充分考虑系统每个成员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才能将不同的企业凝聚在一起,并使这些企业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商业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否则,可能会造成合作伙伴的流失,最终导致系统无法健康发展。

(三)学习机制

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必须通过持续地学习来维持企业能力的独特性,以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学习过程不仅能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更能实现内隐知识的传递。由于企业的组织流程和业务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或获得的,而是在长期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因此,建立学习机制是保证系统内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学习行为不仅在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搜寻、整理和传播,更重要的是核心企业要确保系统成员的沟通与协调。成员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学习。一是内部学习,即成员企业通过参与系统的协同合作,增加自身的知识和增强自身的理解力与洞察力的过程,成员企业通过了解和观察核心企业及其他成员的活动,并将自身的能力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或自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能够有更深的了解;二是外部学习,即成员企业通过参与合作等形式向本系统之外的企业或者竞争者学习,不断提升企业的能力。

(四)激励机制

商业生态系统的运营要克服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就需要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对其加以约束,防止个体因机会主义倾向片面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导致系统的低效运行。激励机制表示了能被预期的行动结果,是理性前提之下消除机会行为和增加个体效用的手段。如果核心企业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成员企业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他们的行动将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进而可以抑制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合作风险,在系统内构建有序的经济秩序,形成一套关于行为和时间的可识别的重复模式(戚桂清,2008)。

核心企业建立的激励机制包括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正向激励是制定明确的回报机制,通过提供奖励的方法,刺激成员企业主动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使个体进行利他行为的同时产生自利的结果;反向激励是制定一系列惩罚搭便车者的措施,某成员企业如果发生了机会主义行为,将会受到核心企业及其他合作企业的惩罚,较为常见的是禁止其分享集体行动的收益,甚至使其退出整个生态系统。在正向激励的鼓励和负向激励的制约下,成员企业会在权衡得失后自动放弃机会主义行为,遵从系统的合作规则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五)信任机制

信任是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首先,在契约不完善的情况下,信任机制有利于契约的完成,降低合作的风险;其次,信任机制可以解决成员企业地域上的分散性所带来的管理问题;再者,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因为培养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可以提高企业的自觉性,减少合约的细节化要求,从而减少签约成本、监督和激励成本,使总的交易成本降低。总体而言,存在信任的商业生态系统,相比于那些单纯依靠合同来维持合作关系的企业而言,更能持续健康发展。商业生态系统中信任机制的形成主要有计算途径、推测途径、动机途径、能力途径和传递途径。

商业生态系统治理机制模型

本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机制共同构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通过进入退出机制不断吸引系统外的资源进入,同时淘汰不符合系统需求的成员企业,通过互惠共生机制平衡企业间的资源分配和价值共享,并通过学习、激励和信任等机制协调企业间的关系,最终达到生态系统中企业间的完美合作,提高系统的整体竞争优势。

商业生态系统治理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如图1所示,在核心企业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这五种机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产生作用,但各机制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具体应用中是互为补充、替代的。如进入和退出机制越严格,核心企业对成员的信息会越了解,这样就为信任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互惠共生的作用越明显,企业的信任机制就越牢固;成员企业间学习机制、激励机制越有效,也越容易提高企业间的信任度;同时,企业间的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结论

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机制实现的,这些机制包括:进入退出机制、互惠共生机制、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进入退出机制在核心企业进行伙伴的选择和淘汰时发挥作用,互惠共生机制是资源共享和价值在系统内合理分配的有力保障,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维持着系统的活力,信任机制则是保障一切治理行为有效进行的基础。这些治理机制共同作用、互相促进,调节和规范着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关系,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可・扬西蒂,罗伊・莱温.制定战略:从商业生态系统出发[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4(4)

2.李维安.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创造[J].天津社会科学,2005,82(3)

3.宋林,顾力刚.企业生态系统成员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

商业生态系统例7

2中游部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中游部分类比与“河流流域”而言,属于将上游部分的产品与物质等进行向下游传导的部分,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中间的位置,从系统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参与种群主要是以分销商种群为主。分销商从市场营销学的定义上讲是指从事将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人或者机构。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言,处于中游部分的分销商种群一般是以分销企业组成的群体,但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分销商的特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销商特点。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分销商主要是由提供电子商务功能的服务商构成的,比如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和当当网等。他们为消费者群体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的服务,同时厂商的产品可以在其平台上进行销售,这就不是传统的分销的方式。符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分销模式。

3下游部分在下游部分的主要种群组成是由“消费者种群”与“零售商种群”构成的,在这个部分中,可谓基数最为庞大,参与数量最多的一个流域。较以往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在下游部分中,“消费者种群”通过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合理规范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零售商种群”与“消费者种群”之间的差异往往比较小,通常“消费者种群”也能能够扮演“零售商种群”的角色。在下游体系中情况较前面两个流域的情况更为复杂。

“流域模型”下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特点

基于“流域模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全程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以链条的形式出现,既电子商务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体现电子商务全程性。通常对于价值链的解释是,企业创造价值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的,而这些活动最终分类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并将生产,市场,销售和服务等业务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基础硬件建设则划分为辅助活动。而全程电子商务则是指从电子商务活动的起始到结束的所有活动组成的链条。

2整体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种参与种群的活动是平衡的,区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某一种群独大的情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够在运作中平衡所有的参与种群的活动,能够将核心种群与衍生种群的功能类比地对应划分至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中,整合各种参与种群的优势,将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达到的状态。通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以发现整个生态系统需要在均衡的状态下进行运行。如在核心种群进行基本活动时,具体如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及最终的售后服务,都需要辅助活动如人力资源活动,财务管理活动,采购活动及技术开发活动的协调支持。只有将各个种群之间的活动整体平衡协调,最终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3渗透性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内部的参与种群,还是与其他外部商业生态系统的对接过程中,都会有“特流”,在这种过程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和种群之间相互具有渗透性,如图3渗透模式所示。通过图3可知,渗透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即信息渗透,人员渗透和技术渗透。

在信息渗透的层面上,是种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种群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平台与机会,能够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互换,并使之用于各种群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当A种群与B种群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同时出现时,A种群的信息将自然地被B种群利用,同时A种群所具有的信息特点也会潜移默化地对B种群发生影响。

商业生态系统例8

企业要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其它企业相互协调,将资源集中起来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Moore.Geoffrey A(1995)认为biological ecosystems提供了独特且强有力的视角。James F.Moore(1993)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用它“来代替这些由相互支持的结构组成的扩大了的体系”(James F.Moore,1993),强调企业应当“与生物有机体参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把自己看成是商业生态系统有机体的一部分”(James F.Moore,1999)。本文就商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如何协同进化深入研究。

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协同进化

所谓的商业生态系统,指由组织和个人所组成的经济联合体(James F.Moore,1993)。其成员包括核心企业、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风险承担者和有力的成员(如政府部门、立法者和各种协会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吴建材、谢永平,2003)。这些成员之间构成了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

如同其它企业网络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也是一种介于传统组织形式与市场运作模式之间的组织形态,但它不是一般的企业网络。它强调企业要以生态位的思想来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Delic和Dayal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企业网络,它们的目标都是在不断变化和进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但要达到这个目标,一个企业网络必须是能够快速准确地感知到环境的变化,明白其所处的状态,并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不仅如此,它还应当展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而就这一方面来讲,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思想创建的商业生态系统将表现得更为出色(Kemal A.Delic,Umeshwar Dayal,2002)。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众多企业联合形成系统,不仅仅是为了减少环境的改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企业间的联合有利于提高各自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增加了各自的市场机会(Fiona Murray,2002)。所以,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是系统成员的协同进化,即成员们在合作与竞争中协同发展。这是商业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企业网络的根本特征。

所谓的协同进化,在生态学里指的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协同进化出现在捕食者与猎物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物之间、竞争物种之间。

对于商业生态系统,协同进化就是系统成员们在合作与竞争中协同发展,更详细地说,系统成员通过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共同发展各自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营销水平等。比如瑞士宜家公司(IKEA)是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其供应商“不仅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而且能得到技术帮助、设备租赁以及如何将产品提高到世界级品质的建议”(Normann Richard,Ramirez Rafael,1993)。也就是说,不仅宜家发展了,其供应商也发展了。

协同进化并不是一起进化那么简单, 强调以企业生态位的思想来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与生物系统一样的进化方式—自组织,这是协同进化的机制,是协同进化作为商业生态系统本质的最重要特征。

协同进化机制:自组织

复杂巨系统 (complex,large-scale systems)和生物系统(biological systems)等理论告诉我们,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是自组织(Peter Bentley,2001)。所谓的自组织,是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则该体系是自组织的。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是外界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例如:有一群工人,如果每一个工人都是在工头发出的外部命令下按完全确定的方式行动,则称之为组织,或更严格一点,称它为有组织的行为,而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这种过程就称之为自组织。

根据德国科学家Manfred Eigen的观点,在自然界的循环联系中,所有开放系统的自组织都必然采取一定的超循环形式(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超循环的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理论上,超循环的产物增长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指数的,而是比指数增长还要快的双曲线型(曾国屏,1996)。这表明,至少在超循环组织刚出现时,其产物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能够迅速形成大量的后代,从而取得支配地位。

协同进化正是通过自组织来实现的,其具体进化方式是超循环。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发展为例来说明协同进化是如何进行的。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根据功能不同,可以把商业生态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分别是技术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营销子系统等,每一个子系统分属不同的组织。具体到技术子系统来说,它由商业生态系统所有成员的技术系统组成。每个组织的技术系统既能指导自己复制,比如进行技术研发,同时它又能对其它组织的复制提供支持。因此,分属不同组织的技术系统相互耦合形成超循环,共同推动商业生态系统技术子系统的进化。

假设A、B两个企业的技术系统分别为I1和I2,E1和E2代表能指导I1和I2进行技术研发的复制酶,在现实中它们可能是A、B两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技术积累、技术人员的技能知识等。由于I1、I2关系密切(比如两家企业共同开发某项新技术),它们的复制酶可以分别识别对方,只是由于各自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才表现为有利于本身复制的自我增进或有利于对方复制的相互增进的不同方式,如图1所示(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

如图1(a)所示,E1有利于I1复制,E2有利于I2复制,I1和I2由对应的复制酶以超循环的方式加强,其结果加剧了I1和I2的竞争。即使I1、I2、E1、E2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也是脆弱的。只要出现一个小小的涨落(如环境的轻微变化)就可以扰乱此平衡。通过自我放大,不可避免地导致选择两个物种中的一个,结果只有一个竞争者生存。

如图1(b)所示,E1、E2都有利于I1复制,其结果是I1的复制加强,I2的复制减弱,I2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I1取代。

图1(c)和图1(b)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是I1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I2取代。因此,图1(a)-图1(c)三种耦合方式竞争的结果是只有一个I(或者I1 或者I2)保留下来。

在图1(d)中,E2有利于I1复制,E1有利于I2复制,结果是I1和I2以超循环方式稳定共存。最终发展起一种自我增进和互相增进的耦合作用方式,这是一种稳定的超循环组织。由于非线性,超循环使得其组成单元之间不仅有竞争,而且有合作,形成整体行为,从而在随机事件中能够利用较小的选择优势迅速生长起来,取得支配地位。

稳定的超循环组织一旦建立起来,就可能通过自复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突变现象,实现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这种突变主要来源于系统内外两个方面的三个原因:自复制单元在复制过程的差错、复杂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随机性以及外界环境的扰动。比如商业生态系统出现一个补充性更强或竞争性更强的企业,如图2所示(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

图2(a)表示为在I1、I2合作过程中,I2遇上另一个可以合作的I1`,若I1`的技术能力刚好是I2所需要的,且有利于I1方的合作,则I1`成为I3加入循环,如图2(b)所示。另一种情况是I1`被排除在该超循环组织之外或者取代I1与I2形成超循环组织。经过不断的变异和选择,企业合作的超循环组织可以形成多元超循环。

I1、I2代表A、B两家公司的技术,那么I1`表示的就是技术I1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突变体,这个突变体可以来自A公司某个技术人员的突发奇想,也可能是A公司技术部门的一个创新。

其它子系统如管理子系统、生产子系统、营销子系统等也一样,各个成员相互耦合形成稳定的超循环,从而推动着每一个子系统向前进化。不仅如此,各个成员的管理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等也相互耦合形成超循环。比如,I1、I2分别代表着A公司和B公司的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E1和E2分别代表A公司和B公司指导I1和I2复制的复制酶,它们之间同样产生如前所述的四种耦合作用方式。

综上,在商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很多的超循环组织,它既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比如A公司的技术部门、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等;也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之间,所有这些超循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相互耦合形成更高一级的超循环,从而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整体向前进化。这就是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重要特征

(一)协同进化建立在企业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上

所谓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单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适应性的总和。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从而导致竞争的出现,其结果是这两个生物不能占领相同的生态位,也就是说产生生态位分离。企业世界也一样,企业对资源的需求越相似,经营的产品和市场基础越相近,它们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程度就越大,竞争也就越激烈。为了减少正面冲突,企业必须发展与其他企业不尽相同的生存能力和技巧,找到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Ditlea说,唯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找到自己生态位的企业(Steve Ditlea,1998)。企业生态位的分离不仅减少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为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超循环提供了条件。所以,“企业在必要时应当调整自己相对于其它企业的角色和关系”。

(二)协同进化的相关企业需要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差异化策略认为,企业应当集中精力于自己的竞争优势环节,而把其他活动留给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只强调某一两个企业发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很多时候是“顾客需求驱动的”(Gossain Sanjiv,Kandiah Gajen,1998),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要求质量和服务都完善的产品,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唯一的可能是所有相关的企业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三)协同进化不是一起进化且要不断创新

协同进化不是一起进化,一些成员可能因为其自身的情况或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Marco Iansiti,Roy Levien,2002),也就是说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可能随时改变(Barry Rabkin,David Bradford,2002)。如果某个成员试图“搭便车”,或是创新跟不上,那么他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力更强的组织。

(四)协同进化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和共同创造价值

协同进化不仅仅是相互交换产品和信息那么简单,协同进化的核心是信息共享和共同创造价值(Barry Rabkin,David Bradford,2002)。因为只有共享信息才能使企业获得一个关于消费者需求的更加全面的视角,从而才能为消费者不断创造新价值。

(五)协同进化意味着成员间是相互促进的

协同进化意味着成员间是相互促进的,不是各干各的。要能达到成员间的相互促进,组成系统的每个成员具备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如图1(d)所示的超循环。所以,组建商业生态系统不是“拉郎配”。

(六)协同进化强调相互合作但并不排斥竞争

其实Moore的协同进化既包括合作也包括竞争(Harald Mahrer,Roman Brandtweiner,1999)。根据Haken H的协同论,竞争是系统演化最活跃的动力(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竞争可能造成商业生态系统在某一方面多样性的降低,但竞争还导致其它方面多样性的上升。而且虽然竞争导致在某一水平上多样性的降低,但它却为在更高水平上多样性增加提供了“平台”(platform)(Nason,J.D.,E.A.Herre,and J.L.Hamrick,1998)。不仅如此,一方面,竞争造成了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系统的自组织进化提供了条件(远离平衡态);另一方面,竞争又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在上例中,如果没有竞争,落后的I1也就不可能被逐出超循环,虽然表现上看组织的复杂性增长了,但非常重要的组织层次却下降了。

(七)协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成员需共同创造一套完整的机制

协同进化并不能仅仅靠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虽然相互信任是协同进化必不可少的基础。要实现协同进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商业生态系统成员共同创造一套完整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必要的技术和相应的协议(Sanjiv Gossain,2002)。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企业要转换商业生态系统,其成本将很高,因为每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和协议各不一样,你必须花一定时间和精力调整并适应它,所以,企业不会轻易转换系统生存(吴建材、谢永平,2003)。

(八)协同进化企业共同分享整个系统的资源

协同进化告诉我们,最大的竞争是商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James F.Moore,1993),任何在内部过分强调竞争都只能是导致大量的内耗。比如阻止竞争对手使用自己创建的分销渠道有时将被认为是达不到目标的(counterproductive)(M.J.Xavier,2000)。商业生态系统相信成员间相互合作创造价值,必须建立在共同分享整个系统的资源之上。

结论

协同进化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商业生态系统进化的目标。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企业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和企业与顾客之间。不同的类型,其协同进化的条件和过程可能各不一样,但无论是哪一种,进化最终主要还是通过自组织来实现的。

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内容包括有进化的环境和条件、动力机制和进化方式等。本文仅对其进化方式(即超循环)进行研究,这并不是说其它内容就不重要。其实不然,对于商业生态系统而言,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动力机制等一样重要。比如因为自组织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的,根据Prigogine I的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必要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其中外部条件是系统开放及开放度达到一定值、远离平衡态,内部条件是信息倍增和非线性作用(沈小峰、吴彤、曾国屏,1992)。如果商业生态系统没有满足这样的条件,那么超循环永远也出现不了。所以具体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讲,研究商业生态系统出现自组织的环境和条件可能更为重要,这些工作包括创造一套完整的机制、如何在对外充分开放的同时保持独立性、准确定位企业生态位和鼓励多样性等。之所以仅阐述进化方式,原因在于超循环在理解协同进化是如何进行方面更加直观明朗。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在一对矛盾的支配下运行的,一方是以生产、贸易、投资越来越自由的全球性流动为代表的全球化,另一方则是以特定的地理边境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本地化。但无论哪一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组织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就是说,未来的企业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某一网络的部分而存在,企业网络成为一种趋势。美国NerveWire公司的调查也表明,那些合作得最有效的企业,无论它们是厂商和供应商之间共享数据库,还是新产品合作开发,都表现出比其它同类型企业更好的业绩、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顾客价值(Sanjiv Gossain,2002)。

“未来的企业将是类似于自然系统(natural-born systems)”(Kemal A.Delic,Umeshwar Dayal,2002),商业生态系统正是这种观点最好的体现,它代表着企业网络的发展方向。商业生态系统内的成员不仅和睦相处,更重要的是它们以比指数增长速度更快的双曲线方式协同进化。这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企业网络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它企业网络最终将走向商业生态系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William Bridges.领导分散工作的组织[A].未来的领导[C].刘守英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Moore. Geoffrey A. Crossing the Chasm[M].New York, NY: HarperBusiness,1995

3.James F.Moore.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3

4.James F.Moore.The Rise of a New Corporate Form[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1,1,Winter 1998

5. James F.Moore.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M].北京出版社,1999

6.吴建材,谢永平.共同进化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Kemal A.Delic,Umeshwar Dayal.The Rise of 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J].ACM Ubiquity,vol.3,no.45.December 30,2002

8.Fiona Murray.Building Scientific Networks for Effective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 2002,Volume 43,Number 3

9.Normann Richard,Ramirez Rafael.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00178012,Jul/Aug93,Vol.71,Issue 4

10.Peter Bentley.Digital Biology[M].Simon & Schuster,New York,2001

11.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2.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Steve Ditlea.Mother Knows Best.Context[J].Fall 1998

14.Gossain Sanjiv,Kandiah Gajen.Reinventing Value:The New Business Ecosystem[J].Strategy & Leadership,Nov/Dec98,Vol.26,Issue 5

15.Marco Iansiti,Roy Levien.Keystones and Dominators:Framing the Operational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Z].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No.03-061,11/13/2002

16.Barry Rabkin,David Bradford.Evolution Theory[J].Best`s Review,2002.8

17.Harald Mahrer,Roman Brandtweiner.The Supply Side is Loosing Ground-Austrian Top-500 companies are ignoring the e-commerce challeng[R].Proceedings of the 2nd Bitworld Conference,Cape Town 1999

商业生态系统例9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詹姆斯·弗·穆尔运用生物学原理于组织战略研究,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企业战略思维在产业界限日益融合的情况下,竞争来源于企业所属的商业生态系统间的对抗,单个企业应该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定成员。“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其成员除企业自身外,包括消费者、商、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等”。商业生态系统所包括的实体已经超出了传统产业价值链的范围,产业价值链上的主体一般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直接相关,而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了更多的其他企业和组织,他们为企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例如承担售后服务等外包业务,提供财务咨询和技术支持、生产互补产品等。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现代公司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其长期发展已经不是单个公司所能够左右与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现代公司的发展壮大是与其相关公司、供应商、顾客、社会组织、公众以及自然环境等共同成长的。在过去公司主要精力花在与直接竞争者有关的市场竞争中,近年来公司则强调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很多情况下直接与竞争者共同形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制大型复杂产品、共同开发新市场、互相利用对方核心资源等。随着技术革命及国际化的发展,许多公司也跨越了行业,使得商业边界逐步变得模糊不清。成功的公司知道它们需要与其它成员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形成所需的网络系统和有效团队。也就是说,所有企业与组织都应将自己看作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公司,通过建立商业生态系统而发展了新的商业竞争优势,而许多孤立于名牌生态系统之外的公司则逐渐被淘汰。企业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竞争发展到企业集团的竞争,企业集团根据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作出最佳决策,而每个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劣情况决定其在企业集团的角色,并充分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竞争力。目前国内有学者从理论上对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健康度等进行了研究,也有极个别学者对具体行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对与供应链紧密相关的物流行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几乎没有介入。本文将对物流企业参与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选择以及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物流企业参与的商业生态系统构成

物流企业参与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价值链一般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供应链企业集团,物流企业以缝隙型企业形式出现,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该系统以顾客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物流产业的升级,物流产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以物流服务为核心供应链的商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以物流集成商为核心企业,为一般工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以集团形式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优质、更加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起领袖作用,它的战略规定制约着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核心价值链与其他产品或服务供应链共同竞争、共同发展,推动本行业技术、管理进步。物流企业参与的商业生态系统主要有一般工商企业(资源企业、生产企业及销售企业)主导型和物流企业主导型两大类。

一般工商企业主导型商业生态系统其核心价值链一般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和物流服务企业、相关服务企业组成。核心价值链中一般有核心企业(或研发或制造或销售或资源供应企业),在生态系统对顾客提品与服务以及生态系统价值分配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其他成员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及获益者。

如图1所示,一般工商企业主导型生态系统根据其成员功能可分为核心价值链系统、竞争系统、支持环境系统和社会及自然环境系统,其核心价值是为顾客提品服务,物流企业起辅助作用。企业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其他业务外包,形成明显的产业链,即产生了供应链集团,此时商业生态系统诞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服务外包日益普遍,导致服务业发达,同时工商企业的物流服务在规模、成本、服务等方面要求较高,单个物流企业难以满足其需求,以物流集成商为核心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物流企业主导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与一般工商企业主导的生态系统提品服务不同,主要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其核心价值链成员主要是物流服务商(物流服务集成商)、物流功能提供商、交通运输企业和顾客(一般工商企业),核心成员是物流服务集成商。物流服务集成商主导生态系统的发展与价值分配,并与其他物流服务集成商共同竞争、共同发展,进而推动物流产业升级,为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为其他工商企业提高竞争力服务。

商业生态系统例10

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行业的边界趋于模糊,比如电影院和超市按过去的标准是界限分明的两个行业,现在已逐渐融合,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往往会选择去超市消费,因而娱乐行业与零售业很难划分清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已跨越行业界限,与其他行业形成合作或竞争,出现了新型的商业模式。

美国学者詹姆士摩尔是第一位系统而又科学的论述商业生态系统的学者。自此,他将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带入了企业管理领域,为研究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乃至企业战略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思维基础。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含义

商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以更加系统的视角解释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对生态学概念中仿生研究。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样的,企业永远不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处于商业环境中,与其他企业,或与所处环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为。

在商业环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企业之间、企业组织与个人(主要指顾客/消费者和员工)之间,依靠各自的核心能力及其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以实现价值增值所形成的复杂经济群体。企业可以通过加入或建立商业生态系统,从企业外部寻找有效合作伙伴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以获得共同进化优势和提高生存能力。①

二、企业生态位与企业角色

商业生态系统内的成员与系统共同进退,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生物个体的行为会影响整个系统环境。它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生态位是一个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产品和市场基础,在这里我们把生态位定义为,在特定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以核心能力为支撑,在与环境及其他系统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企业生态位反应了一个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其可发展强度则反应了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生态位会随企业发展进程而变化,企业将通过生态位的不断优化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可以归为四种类型:网络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坐收其利型和缝隙型。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类企业,不论其角色如何,都有其特定的战略,因此企业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网络核心型企业主要通过在系统中创建“平台”,实现系统内资源共享,使各个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合作,从而促进整个系统持续健康运行、增强稳定性,并通过有效地激发创新,提高系统的生命力,同时企业也将从良好的系统中获得持续升级能力。支配主宰型企业占据和控制系统大部分企业,凭借强大实力为系统创造巨大价值但也强势压榨系统其它成员。坐收其利型企业放肆攫取系统内其它企业创造的价值却不能为系统带来多少价值。缝隙型企业在系统内寻求缝隙位置,往往通过生态位分离以及专业化能力在系统中生存,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在我国现在的发展中,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缝隙型企业。

三、缝隙型企业的内部分析

缝隙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建立在自身的能力之上,在结合商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本身是否具备加入目标商业生态系统的条件,如不满足条件而冲动加入不仅会使企业无法适应系统环境,也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其次企业应进行角色的定位,缝隙型企业可依据企业所处的生态位来进行判断,企业生态位的宽度越宽,则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越多,缝隙型企业的可利用资源较为欠缺,需要依附于别的企业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生态位宽度较窄;最后,要判断缝隙型企业的能力,虽然同样归为缝隙型企业,但不同实力的缝隙型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尽相同,可以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企业规模来分级。

四、缝隙型企业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选择

缝隙型企业加入商业生态系统可以弱化企业风险,强化自身竞争力,突破行业界限协同合作发展,因而进入商业生态系统已成为缝隙型企业的战略趋势。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目标商业系统进行考量:

1.商业生态系统是否健康

企业应选择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能够维持其自身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外界胁迫具有抵抗力,这样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有效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可以通过下述6个方面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进行判断:

(1)活力:一个商业网络能否将技术和其他创新性原材料持续转化为更低的成本和新产品。

(2)生命力: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即面对各种破坏的稳定性。

(3)恢复力:商业生态系统在外界压力小时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承受多大的干扰还能维持其原有系统状态。

(4)维持BES服务:维持系统令社会受益的服务功能。

(5)减少投入:一个健康BES能够尽量减少每单位产出的投入量。

(6)对相邻系统的危害:健康系统在运行过程对临近的系统不产生破坏力。②

2.对核心企业的选择

缝隙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创造的平台及系统运行中创造价值及提供价值,缝隙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相辅相成,需要核心企业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核心型企业的品牌效应,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往往通过核心企业在消费心目中建立形象,而缝隙型企业的形象会受到核心型企业的影响。比如沃尔玛及其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生态系统,顾客首先通过沃尔玛这个平台实现对其整个系统水平判断,其他成员企业(比如雀巢咖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会受到沃尔玛的品牌影响。

第二,核心型企业的实力,即企业绩效,可通过财务指标来衡量。此外,还有企业的信息能力、人员能力、设备水平。这些客观条件反映了企业实力,并对核心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缝隙型企业对核心企业平台的稳定使用建立了双重保险。

第三,企业文化的兼容,即企业愿景、价值观等。作为合作伙伴,为了系统的健康发展应具备共同的目标愿景,自觉为共同利益合作,而不是各自为营,只关注自身利益,比如支配主宰型企业,消耗系统生命力,拉低系统生产力,使系统无法保证持续健康发展。

3.系统内的生态位关系

系统内的资源是一定的,当企业选择进入某个商业生态系统时,不仅要考察自己需要的资源,而且要注意系统内与自己所需资源重合的其他企业,否则进入系统后产生严重的生态位重叠,资源争夺激烈,企业将不能顺利立足于该系统。如果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或者生态位分离即达到企业生态位契合,则可以考虑进入。

五、缝隙型企业战略

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开拓期、扩展期、领导期、更新或死亡四个区间,不同阶段的缝隙型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战略:

开拓期: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通过与核心企业的积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生命力;

扩展期:配合核心型企业不断优化生态位,提高自身能力以及对于整个系统的重要性;

领导期:形成稳定的竞争优势,增强对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小范围的价值网络;

更新或死亡:通过创新提供比核心型企业更优的产品或服,努力占据整个系统的核心地位,完成向核心型企业的重要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在不同情境下选择战略时应达到与核心企业及其他缝隙型企业战略的匹配,一是因为缝隙型企业依赖于核心企业所搭建的平台而生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按其关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密切型和关联型。缝隙型企业选择密切型的关系是出于更有益于自身收益,提高效率的认知。但企业之间越紧密,系统内一旦发生任何变动,就会对缝隙型企业带来很大影响,受其他企业的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关联型的关系是在安全范畴内保持一定的联结,当系统进入衰退或死亡,核心企业转变为主宰型企业时,缝隙型企业都能以较低风险脱离糟糕的体统环境。

二是由于缝隙型企业通常采取差异化战略,重点培育自己的专业能力,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对于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缝隙型企业,应实现生态位的分离以避免竞争,并通过对“非必要”资源的让出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合作,使商业生态系统避免资源短缺或浪费。

综上所述,缝隙型企业首先应完成自身条件与目标商业系统的匹配,进而以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进入目标商业生态系统。在商业生态系统内缝隙型企业的战略主要是实行差异化及专业化,努力在“缝隙”中站稳脚跟,并且要实现在系统中与其他企业生态位的分离及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力求促使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创造系统的竞争优势,由此,本文总结出缝隙型企业的战略框架,如下图:

六、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为视角重点关注缝隙型企业的发展。在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简单把握之后,以进入商业生态系统――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战略为思路分析了缝隙型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概括出缝隙型企业的战略框架,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考虑缝隙型企业的战略问题。但本文没有详细地讨论缝隙型选择目标商业生态系统的具体标准,以及不同实力的缝隙型企业的战略。这是由于缝隙型企业数量庞大,且受地域性的影响种类繁杂,要视具体情境而设定,另一方面由于笔者目前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笔者将来会把这一部分作为重点来研究。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尔科・扬西蒂,罗伊・莱维恩: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

[2] 李玉琼,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探析[J]当代财经,2007(9).

[3] 杜国柱,舒华英.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商业生态系统例11

关键词: 商业生态系统;资源平台;商业模式;顾客价值主张

Key words: business ecosystem;resource platform;business model;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141-03

0 引言

众所周知,基于资源的战略观认为[1],公司及其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以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资源的方式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的成功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培育、积蓄和更新资源。显而易见,此种观点将企业看作一个孤立的单元作为分析对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日益复杂,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由单一产品的身心满足上升到内心渴望的深度支持,表现出的是无尽的苛刻与刻薄;产业生命周期的缩短则逼迫企业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产业上下游基于利益的讨价还价往往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难以应对外面日新月异的环境,无法满足顾客日益苛刻的需求。

基于上述论述,企业不应仅靠自身资源,同时要利用外部资源,联合一批关联机构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为顾客服务,而这个系统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型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兴衰。因此,探讨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

处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型企业担任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从其自身来说,它是系统中成员之一,是向顾客提供核心利益的企业,其商业模式将影响到其业绩的高低;对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它是资源平台的提供者,资源平台的便利性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繁荣程度。然而,这两方面不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核心企业的顾客价值主张将决定生态系统的吸引力,生态系统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又保障了核心企业的利润。本文主要以商业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从核心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和资源平台构建两个维度去探讨其经营策略。

1 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系统含义、结构和功能

1.1 商业模式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商业模式作为近十多年来的热点话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践活动中,都给予了大量的研究。广泛的实证说明,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一项好的技术和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而综合技术和商业模式这两者,一项具备较好商业模式的普通技术可能比一项具备普通商业模式的高技术更有价值[2],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商业模式含义观点甚多,本文引用逻辑学派定义: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简言之,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提品满足顾客的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匹配的要素构成,如顾客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流程、盈利模式。商业模式的功能在于澄清客户的价值主张、识别目标市场细分、定义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说明收入机制、估计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描述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3]。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众多,而其中首要基本要素或者商业模式形成的起点是顾客价值主张,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顾客价值主张可以说是和缝隙企业最紧密的联系之一。因此,本文在探讨核心企业商业模式时着重讨论其构成要素之一顾客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目标客户是谁?②满足客户什么样的需求?③如何去满足客户需求?[4]

1.2 商业生态系统的含义、结构和功能 商业生态系统观念最早来源于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掠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想类比,商业生态系统是由众多实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松散联结的网络,每个实体是该网络的一个结点,担任了特定的角色。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备受关注,是因为该系统中成员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一组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彼此之间通过合作面向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相比与传统的标准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满足顾客来实现系统成员的共赢,而非你赢我亏的零和游戏。

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由两类成员构成:核心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5]。核心型企业在系统中占据中枢位置,为系统成员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资源平台,它不但能使庞大且分散的商业网络如何与顾客联结的难题化繁为简,而且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的平台,还能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改进生产率、增强稳定性,并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够积极改进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并从中受益,使企业自身获得可持续的绩效。例如微软,通过提供视窗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使得成千上万个关联企业与之联系,微软面向顾客的提供物的价值不断提升。

缝隙型企业往往专注于某个狭窄的细分市场,凭借专业化优势,提供独特性的互补性产品并获取价值,该类企业依赖于核心企业提供的平台,占据了系统的大部分空间,是系统的构成主体,其多样性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2 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核心企业作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创建者,其经营策略不仅关系到自身的业绩,同时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衰。实践证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越庞大,其稳定性越高,抵抗外界环境剧变的能力越强。事实上,商业生态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整个发展过程是由核心企业所决定的。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成长周期中,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动态变化的。

商业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创建期、成长期和衰退期,本文主要探讨创建期和成长期核心企业的经营策略,这两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下图体现[6]。

上图中,从o时刻到t时刻是系统创建期,从t时刻到m时刻是系统成长期,在这两个时段,核心企业经营策略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下将从企业商业模式的顾客价值主张和企业提供的平台两方面加以说明。

2.1 创建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顾客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有海量客户的广泛市场,实践证明(如表1),市场越广泛,涉及的业务领域越多,对于缝隙性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强,而后期系统中成员数往往越多。

由于核心企业提供的是核心产品,缝隙型企业提供的是互补产品,因此核心企业的价值主张将直接影响到能够吸引企业加入的缝隙市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适合创建商业生态系统,因此在系统创建初期,要着重考虑顾客价值主张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顾客问题是什么。在解决方案方面,核心企业要避免提供单一产品,而是针对客户需求的产品组合,也许刚开始,解决方案并不完善,但在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顾客价值会不断创新。

平台创建方面,核心企业最初往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平台的功能是为了方便缝隙型企业和核心型企业共同创造和获取价值,因此,核心企业创建的平台必须便于缝隙型企业使用,同时要低成本。由于创建初期,搭界平台的缝隙企业并不多,平台管理和维护相对简单。

2.2 成长期核心企业经营策略 价值主张方面,核心企业在系统成长期不断进行顾客价值创新,通过和缝隙企业一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组合满足客户需求,例如苏宁电器,不仅销售家电产品,还提供物流、安装、咨询等多项服务。

共享平台方面,此时随着生态系统的不断壮大,平台使用、管理和维护遇到了很大问题。首先,由于搭接平台数量的增大而超出了平台的承受能力,因此需要继续开发平台技术,扩大平台容量。其次,平台上企业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类型形形,导致了平台共享混乱,因此需要制定平台使用标准甚至是契约。最后,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维护和升级,因此核心企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

3 案例分析—以万达广场为例

3.1 万达商业地产简介 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2009年12月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7.36亿元人民币,是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的唯一业务平台。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管理,核心产品是以“万达广场”命名的万达城市综合体。所谓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截至2011年底,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1个重点城市投资建设了87个万达广场,其中已开业49个万达广场,正在运营26家五星级或超五星级酒店。作为率先实现全国布局的大型商业地产投资及运营商,公司在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

3.2 万达商业地产经营策略 万达商业地产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商业生态系统的经营视角,无论其主观上是否具备这样的战略意识,现实中的万达广场可以说是商业生态系统。

如果把万达广场的开发和运营看成两个阶段,那这两个阶段即是上文所说的商业生态系统创建期和发展期。

在开发初期,万达广场即确定了包括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商业中心投资与运营;五星级及超五星级酒店的开发与运营;商业运营及物业管理;写字楼、公寓和住宅的开发销售在内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可见其目标客户相当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城市甚至外地居民,以核心产品城市综合体满足客户渴望的深度支持,其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住宅、餐饮、娱乐、办公等等。而万达商业地产提供的平台可以认为是空间上的万达广场,包含万达品牌、万达环境、万达的物业服务、万达停车场等等,以此吸引外部组织或个人到此投资。

在运营期,一方面万达广场不断完善其作为城市综合体所展现的功能,以便更全面的服务于客户,另一方面,万达地产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去管理其提供的平台,例如,和租赁店铺签订相应协议,确保提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以此进行品牌管理;再如设置相应的广场形象环境维护部门,定期卫生评估、环境美化,以此进行万达环境管理。总而言之,万达需要对其提供的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其自身和投资者共同实现价值。

4 结束语

本文是对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探讨,分别以商业生态系统创建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时期,从商业模式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核心企业经营策略,并用万达商业地产案例进行了说明解释。

参考文献:

[1]大卫·科利斯,辛西娅·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和范围[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Teece D.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Long Range Planning,2009,7.

[3]Henry Chesb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353-363.